降血糖药物范文

时间:2023-09-15 19:34:01

降血糖药物

降血糖药物篇1

关键词 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是指因为各种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高血糖症状,典型的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常见并发症有急性感染、肾和视网膜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合理的用药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了解本院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对本院2005至2007年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和分析。

1资料来源

来源于我院西药库2005至2007年药品出库记录的有效数据,以此为基本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2分析方法

统计2005至2007年我院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总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根据DDDS进行排序分析总结。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值分析法,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 Dose,DDD)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各种药物的DDD值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16版《新编药物学》[1]以及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使用情况。用药频度(DDDS)=全年消耗总计量(g)/DDD(g)。DDDS越大,说明该药使用的频率越高。

3结果

各种口服降血糖药物分别统计其年度用药总量、用药金额、DDDS数及其排序(见表1)

由表1可见,本院口服降血糖药物年度用药总量、用药总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趋势幅度较大。

4讨论

从我院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情况来看,年度用药总量、用药总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高血糖症发病的增长趋势。另外,二甲双胍在降糖药物用药总量和用药金额中所占比例最大,2005、2006、2007年分别约为总降糖药物用药金额的57%、47%、32%,且DDDS的排序三年都为第一。

目前,我国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品种较多,可以分为五大类:①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②双胍类:二甲双胍;③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④促进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⑤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等。这些药物分别具有不同的降血糖机制,从而推动了降血糖药物市场的迅速发展。

4.1从表1结果可见,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为我院使用的主要降血糖药物,它们分别占据了45%和22%的市场份额,且二甲双胍的DDDS排序三年均为第一。

二甲双胍所占比例如此之高,说明此药已被临床医师和病人广泛认同。二甲双胍降糖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其存在许多优点: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甚少引起低血糖病。除此之外,它还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并有改善纤维蛋白溶解和减轻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有利于延缓心血管病的发展,具有保护大血管的作用,且正确使用是非常安全的。由于二甲双胍能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以不仅能抗高血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糖尿病的长期治疗,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二甲双胍还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是肥胖的Ⅱ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物,适合长期单独或合并使用,是目前国外唯一使用的双胍类降糖药[2]。

阿卡波糖为α-糖苷酶抑制剂,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作用。可用于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也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其优点是能降低餐后血糖,安全和不增加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较弱,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其应用广泛。缺点是降糖效果不如其他口服降糖药,价格较贵。

4.2罗格列酮和瑞格列奈的DDDS排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罗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的疗效。其优点是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亦有降低作用,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可维持达52周,用药剂量少,在改善绝大多数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瑞格列奈为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餐时血糖调节剂,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其优点为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较磺酰脲类快,降餐后血糖亦较快,不加速β细胞功能的衰竭,用药剂量小,90%的药物可随胆汁通过粪便排除,适用于肾功能不太好的患者。其缺点是不良反应较多,如低血糖、视觉异常、过敏反映等。

4.3磺酰脲类的DDDS排序呈逐年下降趋势(除格列美脲)

磺酰脲类品种虽多,但用药总量并不高,DDDS排序呈逐年下降趋势(除格列美脲)。其原因是磺酰脲类不良反应较多,较易引起低血糖。而格列美脲的DDDS排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是由于其促胰岛素分泌的机制同磺酰脲类,但与受体结合和解离的速度皆较格列本脲快,较少引起较重的低血糖,临床还发现格列美脲具有轻度降低总胆固醇、LDL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而格列美脲最大的优点是每天用药剂量少,仅需1mg,每日只需服药一次即可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最小。每日服药一次不仅增加了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也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从整体上看,我院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自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7.

降血糖药物篇2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抢救;优降糖;中毒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07-01

1病例报道

我院近年收治3例小儿误服优降糖药物中毒,用胰高血糖素治疗,其结果如下。

例1 患儿男,5岁,误服优降糖25片(2.5mg/片),昏睡7h后入院,体温35℃、昏迷状态,实验室检查,血糖3.8mmol/L、尿糖(++++),其它检查正常。例2 患儿女,3.5岁,误服优降糖14片,昏睡1h入院,4h后查明病因,查体呈昏睡状态,双瞳孔等大,光反射迟钝,查血糖3.8mmol/L,尿糖(++++),其它检查未见异常。例3 患儿男,5.5岁,误服优降糖18片,昏睡3h后入院,经清水洗胃处置,仍呈昏睡状态,检血糖3.1mmol/L,尿糖(++++),余未见异常。3例均为3~6岁儿童,因将药物误为糖片而食入,量大而中毒较深。入院后,3例均按低血糖昏迷对症治疗,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氯化钾及维生素C等。住院期间,3例均出现燥动、抽搐、昏迷多汗、肢体冰冷、肌张力亢进,2~3d以后复查血糖分别为1.2、1.8、1.6mmol/L,离子检查均为正常。为预防感染用青霉素,并且用钙剂、甘露醇和50%的高渗糖,分次进行降颅压等对症治疗。仅此治疗,患儿均在1周内出现昏迷加重,反复出现抽搐,其中1例血糖曾降至为零。为提高血糖,我们使用胰高血糖素治疗,深部肌注0.5mg,30min后观察血糖由零上升到1.2mmol/L,血糖上升缓慢。以后改为静脉输注,并且每30min 观察血糖一次。由于目前静点胰高血糖素(无剂量标准,故在探讨中用药)而致血糖高低不稳,经反复调节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及对血糖的观察,使500mL10%葡萄糖中加入胰高血糖素1.5~1.6mg,9mL/h,30min后血糖可维持在4.8~5.8mmol/L之间。由于有前例的用药经验,其后二例用药较为顺利,治疗昏迷时间由4d缩短至1.5d。3例均进行昏迷护理,鼻饲营养,纠正离子紊乱。患儿意识逐渐复苏,胰高血糖素逐渐减量,病情逐渐好转,复查血糖3例为5.4~5.8mmol/L之间。多次查尿糖均为阴性。1~2年后分别随访,儿童智力及发育均正常。

2讨论

优降糖属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有极强降血糖作用[1]。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成人用量每日1.5~2.5mg,小儿不适于服用。本组病例误服优降糖35~62.5mg,导致低血糖昏迷等中毒症状。有报道说优降糖半衰期为12h,作用可以维持10~24h。本组小儿昏迷维持时间长短不等,其中1例血糖曾一度为0,可能与服药量过大,引起胰岛细胞分泌失调有关[2]。本组病例特点血糖低、持续时间长、尿糖高,可能为药物过量而致近曲肾小管葡萄糖的重吸收障碍。

优降糖中毒采用一般对症治疗无效时,应尽早选用胰高血糖素治疗。胰高血糖素是胰腺α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能增加肝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增加从而激活磷酸化酶,加快肝糖原分解,以致血糖升高。同时增加肝对氨基酸的摄取,促使脱氧过程加快、血浆氨基酸水平下降、蛋白质的合成减慢、糖原异生作用加强[3]。

经观察,本组曾采用胰高血糖素深部肌注法,血糖上升缓慢,血糖维持不稳定。用静点法每500mL 10%葡萄糖中加入胰高血糖素1.5~1.6mg,9mL/h,可使血糖维持在4.8~5.8mmol/L之间。虽有报道说:由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治疗非但无效,而且刺激胰岛素分泌,反使低血糖反应加重。本组应用胰高血糖素维持血糖浓度,具有一定的作用。使用中逐渐减量,效果良好。但应密切观察血糖浓度,进行及时调节,防止血糖忽高忽低,并注意医源性、高渗性、高血糖昏迷出现。误服优降糖药物是否超过6h也还应彻底洗胃[4],使残留胃黏膜中的药物彻底清除,防止血糖持续降低。

[参考文献]

[1] 杨世杰,王怀良. 药理学[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1- 443.

[2] 华风. 药物导致低血糖9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3):303.

[3] 杨天权. 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2,3:161-162.

[4] 邓秀炳. 低血糖昏迷2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 5(10):55.

降血糖药物篇3

【摘要】 药源性血糖异常通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情况下,无论是否为糖尿病患者,一些药物也可能引发血糖异常现象的发生。血糖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深入认识药源性血糖异常的原因,避免药源性血糖异常的发生,提升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防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药源性血糖异常 主要药物分析 药源性血糖异常防治

药物使用得当可以治病,使用不当却可能致病。医学上把因使用药物不当而导致的高血糖、低血糖统称为药源性血糖异常。下面就对药源性血糖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引起药源性高血糖的药物分析

在常用药物中,有部分药物如果长期应用就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广泛,主要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抗炎松等,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糖代谢:①增强糖原分解;②使用糖异生途径活跃;③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因而引起血糖升高。如果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密切监测血糖,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剂量或配合降糖药物应用。

1.2 甲状腺制药:甲状腺激素如甲碘胺、甲状腺素、甲状球蛋白,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加速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使血糖升高。因而应用甲状腺素制剂时应严密观察,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甲状腺素制剂时更应慎重给药。

1.3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动员肝及肌肉的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一般来讲,肾上腺素及拟肾上腺素制剂很少会长时间应用,所以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1.4 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长时间应用,可使患者的糖耐量降低而升高血糖,这可能是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糖原分解加强的缘故。噻嗪类利尿药致高血糖大多出现在用药两至三个月后,停药后血糖通常能自行恢复。

1.5 避孕药:包括雌激素与黄体酮样的衍生物,这些药物均具有降低糖耐量和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患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不能服用此类药物。

1.6 异烟肼:此药为抗结核的一线药,治疗结核病时用药期至少在半年以上,长期使用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因此在用药期应定期检查血糖并采取相应措施。当糖尿病合并肺结梳时,异烟肼忌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否则可能产生不可逆糖尿病。

对于以上易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应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以防血糖异常升高对身体造成危害。

2 引起药源性低血糖的药物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时,常因用药不当而发生低血糖。这种低血糖的发生,还可能与进餐时间、进餐量、活动量、呕吐、腹泻有及肝、肾、胰等脏器的功能状态有关,而且老年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此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与降糖药无关的药物时也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这尤其要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引起药源性低血糖的药物主要有:

2.1 阿司匹林类:阿司匹林类可抑制前列腺素E1~E2,而前列腺素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前列腺素被抑制,胰岛素分泌必然增加,从而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2.2 组胺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组胺H2受体阻断药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并使口服降糖药排泄缓慢,从而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2.3 巯基化合物类:甲巯咪唑(他巴唑)、巯丙酰苷氨、青霉胺、谷胱甘肽、开博通、6-巯基嘌呤以及巯基乙酸钠等含巯基药物,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通过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导致低血糖。特别是甲巯咪唑更为明显,当中断给药再次用药,极易出现低血糖。

2.4 磺胺类:口服降糖药可使血中胰岛素增加,磺胺类药物也有相似作用。同时,磺胺类药物还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代谢,推迟排泄,延长半衰期。因此,同时使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感染也可能诱发严重的低血糖。

除上述药物外,丙吡胺(达舒平)、生长激素、利福平、氯霉素、奎宁、保泰松、三环类抗抑郁药、碘造影剂等都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因此,正在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它疾病需要使用上述药物时,要注意观察,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3 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防治措施

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预防很有必要。首先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未进食或进食量少和运动量大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应用降血糖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症;老年病患者、尤其是心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其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应用上述药物易致药物蓄积而加重血糖异常;糖尿病患者用药初期应从低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剂量,不宜同时应用升高血糖的药物;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当身体应激状况(如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以外等)解除后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避免发生低血糖。其次,应用疑致血糖异常药物时,须经常监测血糖、尿糖,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出现血糖异常或血糖控制恶化时,原则上应停用可疑药物;如果确实需要继续用药,应根据药物致血糖异常的特点审慎更换类似药物或考虑改变剂量,没有适宜的替代药物而必须继续用药应权衡利弊并加强防护。另外,要避免降糖药物的误服;防止由于不了解中药降糖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格列本脉)而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导致的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药源性血糖异常升高常导致高血糖症和酮症酸中毒,过低常导致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这些严重的血糖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对于高血糖症应及时停用升高血糖药物,必要时用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并对症处理;酮症酸中毒患者应迅速补充体液和应用胰岛素,预防并发症并对症治疗。对于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应尽快补充葡萄糖将血糖浓度升高到正常水平和防止低血糖的复发。特别注意磺脉类药物导致的低血糖纠正后由于药物作用的持续而致低血糖症的反复发作,需持续补充葡萄糖观察数天;严重低血糖时也可以考虑应用升高血糖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等)。奥曲肤(octreotide)可抑制胰岛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亦可与葡萄糖合用改善血糖异常。

结语: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对使用药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很重要,特别对于糖尿病症患者而言。在药物使用中必须考虑是否对糖代谢产生影响,并及时监测血糖以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血糖异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彭金兰 杜艳华《药源性血糖异常及防治》[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7(4);

降血糖药物篇4

巧用磺脲药,科学降血糖

磺脲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降糖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对以下方面予以注意:

1. 磺脲类药物主要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对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不起作用,因此,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另外,有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者或处于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者也不能用。

2. 消瘦或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选磺脲类药物,而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宜首选或单独服用磺脲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易造成高胰岛素血症,使患者食欲增加,导致肥胖难于控制,因此,肥胖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若不见效,才考虑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3.磺脲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剂量,任何一种磺脲类药物的每日用量不应超过其最大用量(如优降糖≤15毫克/天,达美康≤240毫克/天,美吡达≤30毫克/天)。对血糖控制不要急于求成、矫枉过正,因为严重低血糖的危害要远大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4. 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会部分地恢复,故应及时调整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5. 一般来说,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才能使药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高峰与餐后血糖的高峰达到同步,从而取得最佳降糖效果。但格列美脲可以在餐时服用。

6. 单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联合用药。原则上,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可联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也不能联用,但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以及胰岛素合用而加强其降糖效果,避免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

7. 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磺脲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大都需经肝脏灭活。当有肝功能不全时(如肝硬化),肝脏对药物的灭活能力下降,不能及时把它们代谢掉,因此容易出现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另外,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糖合成能力下降,肝糖原储备减少,使药物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大,故对肝功能异常者宜慎用磺脲类药物。由于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糖适平除外)主要经肾脏排泄,当患者有肾功能减退时,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因药物蓄积引起低血糖。此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须慎用磺脲类药物。

8. 老年人服用最大剂量一半的磺脲类药物,便可达到最大药效的三分之二。如果血糖控制尚未达标,可与其他类型降糖药联用,而不可一味地增加磺脲类药物剂量。

9. 磺脲类药物可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其中优降糖的降糖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老年人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

10. 消渴丸不是纯中药制剂,其中含有优降糖,每10粒消渴丸含2.5毫克优降糖,所以,其主要降糖机制、副作用、注意事项与磺脲类药物完全相同,不可任意增加用药剂量。

11.某些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可降低心肌缺血预适能力,在心脏急性发作期用此类药物,有增加心肌缺血的可能。

1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应禁用磺脲类药物及其他各种口服药,一律改用胰岛素治疗。

13.磺脲类药物普遍存在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即降糖效果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退甚至完全失效,因此,一定要定期复查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磺脲药,谨防低血糖

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磺脲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降糖作用,与此同时,该类药物所致低血糖的发生率也高居各类降糖药物之首,有时甚至还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低血糖反应在长效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中尤为突出,最典型的是格列本脲(优降糖),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均具有降糖活性,两者都经肾脏排泄,因此,对合并有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引起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虽然也是长效制剂,但由于其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低血糖发生率较格列本脲显著降低。此外,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吡嗪(美吡达)的作用持续时间均较短,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

导致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应用不当、服药后未及时进餐、高龄、饮酒、肝肾功能不全、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等等。

由于个体差异,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时,患者不一定都有面色苍白、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部分老年患者或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低血糖症状常不明显。其实,这种“无症状性低血糖”更危险,患者可能事先无任何征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低血糖昏迷如持续6小时以上,脑组织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对于轻症低血糖,可以马上吃几块糖果或喝点含糖饮料(如橙汁、可乐等),一般十几分钟就可缓解;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抢救,给予50%葡萄糖液静脉推注,随后以5%葡萄糖溶液持续静滴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至少持续3天。倘若静滴葡萄糖不足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可将少量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入5%葡萄糖静滴,或给予胰升糖素1毫克静推。

预防低血糖应从三方面入手:

1.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避免使用强力长效降糖药物(如优降糖)。

2.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缓慢加量,直到达到血糖良好控制又不出现低血糖。

降血糖药物篇5

1.最便宜的降糖药联用方案: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具有降血糖和防治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水平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将这两类降糖药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除了降糖的效果较好以外,此方案最大的优点是所用药物的价格低廉。以联合使用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齐特和双胍类药物中的二甲双胍为例。格列齐特的用法为每日服两片,每片的市场价格约为0.2元。二甲双胍的用法为每日服1~2片,每片的市场价格约为0.3元。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使用此方案进行治疗,即使按最大剂量服用,每日的花费也不超过1元。这样的价格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案引起低血糖的几率略高,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方案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此外,由于这两类药物都是经肾脏排泄的,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方案治疗期间,还应密切监测肾功能,一旦发现肾功能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联用方案:磺脲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也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最大的一种症状。因此,餐后血糖过高的糖尿病患者应尽早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磺脲类药物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是餐后高血糖患者首选的降糖药之一。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故也具有较强的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出现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将这两类药物联合使用,不但可取得比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更强的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还能减少磺脲类药物的用量,从而可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α―糖苷酶抑制剂在单独使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但此药在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却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方案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

3.适合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联用方案: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

肥胖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可导致人体的脂质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肥胖症。而肥胖症又会加重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因此,此类患者应使用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作用的降糖药联用方案进行治疗。在各种降糖药中,α―糖苷酶抑制剂具有改善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将此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不仅会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而且可有效地改善其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故非常适合伴有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时,可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故此类患者在选用此联用方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蠕动作用的药物,以减轻胃肠道不适的症状。

4.适合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联用方案: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高胰岛素血症是指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代偿性增多的一种病症。此病不但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减退等疾病,同时还会影响磺脲类药物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及降血压、调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因此,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在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无法有效地控制血糖时,可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这样不但可以通过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来提高磺脲类药物的疗效,还能预防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案不适合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衰竭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使用。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方案治疗期间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减少磺脲类药物的用量。

5.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联用方案: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之一。研究发现,胰岛素敏感性过于低下甚至完全消失的糖尿病患者,不但其血糖的水平会明显升高,而且使用降糖药的疗效也十分有限。临床上规定,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凡是单独使用双胍类药物疗效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胰岛素敏感性低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将此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低下的症状,同时可提高双胍类药物的疗效。临床实践证实,胰岛素敏感性低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此方案进行治疗,可使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30%~50%。

6.适合饮食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联用方案:餐时血糖调节剂+双胍类药物

降血糖药物篇6

老年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物(如优降糖等),因为肝肾功能不全容易造成药物蓄积而引起低血糖。此外,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用药后要按时进餐;根据病情的转归,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例如,当糖尿病患者处于严重感染、重大创伤等应激状态时,用药剂量往往较大,而随着应激状态的解除,需要的药量也随之减少,如果调整不及时,很容易出现低血糖。

优化降糖治疗方案

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尽可能选用只降高血糖而几乎不引起低血糖的抗高血糖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等;或者选择“血糖依赖性”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美脲、格列奈类以及DPP-4抑制剂等。

在胰岛素使用方面,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及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较普通短效胰岛素及中效胰岛素低血糖的风险更小。一个好的治疗方案要能做到疗效与安全性两者兼顾。

提防某些药物的协同降糖作用

许多糖尿病患者有并发症或合并症,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同时,往往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而有些药物可以增加降糖药物的疗效。例如:磺胺类、水杨酸类、吲哚美辛、青霉素等药物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ACEI类、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可增强格列奈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避免引起低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不搞“一刀切”

降糖目标要根据不同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个体化制定。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血糖忽高忽低极不稳定者以及反复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均需适当放宽降糖目标。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只要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0 mmol/L即可。

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

每日热量摄入不能太低,饮食要定时定量,用药后应按时进餐。因某些原因导致进食减少时,要相应减少降糖药剂量。对经常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少食多餐”不失为预防低血糖的一项有效措施,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糖尿病患者一般可在9:00~10:00、15:00~16:00及晚上睡前加一次餐。另外,糖尿患者要注意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糖尿患者尽量不要空腹运动,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运动时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备不时之需。每日运动量最好相对恒定,临时增加运动量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能够随时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便于医生指导其及时对饮食与用药做出相应调整。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依从性

当前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许多糖尿病保健品均含优降糖等西药成分,有些患者不明真相,服用后引起低血糖,需要引起警惕。应教育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加用药剂量及盲目服用保健品。

【知识拓展】

低血糖症状为何有时与血糖值不一致?

临床既要防止无症状低血糖,又要慎重对待血糖正常,甚至偏高的低血糖症。少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化验血糖结果并不低,病理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相对性低血糖学说:即患者原来血糖较高,经过胰岛素治疗后,短期内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引起低血糖症状,此时血糖往往正常或略高。

自主神经病变学说: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或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即心得安等)时,使机体对低血糖产生症状反应的阀值降低,表现为对低血糖反应迟钝,甚至是毫无症状。

降血糖药物篇7

【摘要】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具有调血脂、抗血栓、抗癌、抗病毒和抗衰老的作用,是新药研究开发的活跃领域。该文综述了海洋活性物质降血糖研究进展,以期为糖尿病新型药物研究提供信息与思路。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活性物质; 降血糖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dm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降糖药物通常包括口服西药、胰岛素注射液和中成药。临床验证,西药和胰岛素注射液虽短期降糖作用明显,但治疗毒副作用大,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价格昂贵。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去筛选和研究有效、安全、方便使用的降糖药物,已为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所瞩目[1]。

海洋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在海洋特殊 的生态环境里生活着二十多万种动、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含有与陆地生物不同的、化学结构特异的活性物质(化合物)。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等疑难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2]。本文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降血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海洋藻类活性物质降血糖研究

海藻是海洋中有机物的原始生产者和无机物的天然富集者(包括氯、溴、碘等卤素) ,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被捕食者吞食的地位,海藻与附生、共生于其中的微生物还存在着复杂的拮抗、共生关系,所以海藻常能合成某些具有细胞毒、抗菌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来保护自己。这些化学生态学现象启示研究者们对海藻天然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3]。

1.1 螺旋藻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螺旋藻中的糖蛋白成分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降低重症糖尿病小鼠的死亡率;与阳性对照药盐酸二甲双胍相比,作用温和,增加提取物的用量,没有出现低血糖的副作用[4]。从云南程海湖产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分离纯化的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of spirulina platensis, psp)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而相同剂量的psp 对链脲佐菌素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psp为100 mg·kg-1和200 mg·kg-1的血糖降低率分别为23.6%与30.1% ,差异非常显著。psp还能显著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可能与其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有关。另外, 相同剂量的psp还可显著对抗肾上腺素及葡萄糖所致小鼠血糖升高, 表明psp 可拮抗肾上腺素刺激肝糖原分解作用及抑制葡萄糖在小鼠肠道的吸收[5]。

1.2 多管藻总酚降血糖作用多管藻总酚(tppu)能够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15 g·l-1 tppu抑制率达75%。多管藻总酚有明显的体外抑制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活性的作用,而对正常小鼠无降血糖作用, 但可使糖耐量曲线趋于平缓,能够显著提高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糖耐量,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这可能是因为tppu能够促进已损伤胰岛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6]。

1.3 羊栖菜降低糖尿病作用羊栖菜能明显地降低大鼠的血糖浓度,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羊栖菜降血糖作用可能是羊栖菜中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铬和羊栖菜多糖等活性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7]。羊栖菜提取物对正常小鼠无降血糖作用,有预防糖尿病动物血糖水平升高的作用。多糖和醇提物高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8]。羊栖菜多糖能增强糖尿病小鼠的负荷糖耐量,明显提高糖尿病小鼠对糖的耐受能力[9]。

1.4 海带提取物降血糖作用海带多糖可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且发现多糖纯度越高,其降糖作用越强。连续灌胃海带多糖3周,250,500,1 000 mg·kg-1组血糖值明显低于高血糖模型组,且血糖降低明显[10]。观察岩藻糖胶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ig岩藻糖胶10,50,150,300μg·g-1连续7 d,可使经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分别降低54.2%,57.1%,43.3%和36.9%。给已经四氧嘧啶形成的糖尿病小鼠注射10 μg·g-1和50 μg·g-1后,其血糖水平分别为注射前降低80.04%和60.6%,患病小鼠饮水量分别比阳性对照组低约36.2%和50.6%,糖耐量明显改善,最佳作用时间在注射后4 h[11]。

吴钟高等[12]研究表明以海带提取物褐藻酸类为主要成分的褐藻精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显著影响,而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褐藻精灌胃给予0. 25 g·kg-1,连续7 d, 可使高血糖小鼠血糖明显降低。

2 海洋动物活性物质降血糖研究

2.1 毛蚶水解液具有降血糖作用毛蚶水解液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功能。能显著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窦昌贵等[13]报道,将毛蚶肉绞碎,用盐酸水解。灌胃能降低四氧嘧啶模型小鼠血糖,与口服降糖药优降糖相似。给实验性高血脂症鹌鹑灌胃毛蚶水解液,能降低其血清tc、tg 提示毛蚶水解液有降脂作用,可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治疗。

2.2 文蛤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早在汉代的《金匮要略万论》记载:“治疗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消渴的临床特征为血糖高及糖尿,常并发脂代谢紊乱,这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相似[11]。文蛤的肉水煎剂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徐秀兰等发现文蛤水解液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其作用与玉泉丸相当。袁强等[14]研究了文蛤多糖对小鼠调节血糖和抗应激功能的影响。表明文蛤多糖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尤其在高剂量时(200 mg·kg-1)对实验性高血糖小鼠具有降血糖效果更为明显,给药7 d后血糖比给药前降低了14.17%。

2.3 西施舌的降血糖作用西施舌入药,散见史料中。如《本草从新》:“益精、润肺腑、止烦渴”。《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熄)风,凉肝、明目。”中医素以西施舌性寒、味咸,具有滋阴润燥,利水消肿,化痰软坚的功效。主治阳虚消渴,水肿,崩漏,带下,失眠,腰酸,尿少,痰饮,痔疮,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等症。因其性寒,故阳虚体弱,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者不宜食用,不能多食,多食有破血作用。近代研究发现,西施舌有降低尿糖的功效。据临床报道,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空腹食水煮西施舌8个,连汤饮服15 d后即有显著效果[15]。

2.4 鲨肝刺激物质的降血糖作用鲨肝刺激物质是从幼鲨肝脏提取出一种能刺激肝细胞有丝分裂和dna 合成的促肝再生活性物质,命名为肝刺激物质(shark 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shss),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16]。洪钢等[17]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造小鼠糖尿病模型,观察鲨肝刺激物质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代谢(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及胰岛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鲨肝刺激物质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说明鲨肝刺激物质对四氧嘧啶诱发的小鼠糖尿病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3 海洋活性物质降血糖机制研究

3.1 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鲨肝刺激物质显著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增强糖尿病小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自由基损伤引起的hb代偿性增高,减轻自由基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提高胰岛素水平,进而降低血糖,抑制糖化蛋白的生成,降低胰岛素缺乏所致的血脂异常升高,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减轻糖脂毒性,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18]。

四氧嘧啶化学试剂诱导的高血糖模型作用机制是利用其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高血糖模型。羊栖菜与螺旋藻多糖psp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小鼠降高血糖作用可能是该提取物减弱了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的β细胞的功能所致,可试用于糖尿病患者。同时,羊栖菜提取物与螺旋藻多糖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亦不能增强正常小鼠的负荷糖耐量,说明羊栖菜与螺旋藻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不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来实现的[4,9]。

3.2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文蛤多糖可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改善受体环节的胰岛素抵抗[14]。

3.3 促进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糖的利用鲨肝刺激物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己糖激酶的活性,加速葡萄糖磷酸化的过程,从而加强葡萄糖在细胞中的代谢和利用,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贮存,使血液中游离的葡萄糖不断减少,最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过高血糖。螺旋藻多糖psp能显著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可能与其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关[17]。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胡艳芬.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7):15.

[2]章敏.海洋生物制药[j]. 国外科技动态, 2005,12 (9): 36.

[3]张翼,李晓明,王斌贵.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5):56.

[4]冯仁青,张 飞,庆 平,等. 螺旋藻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的影响[j]. 营养学报,2005,27(3):263.

[5]左绍远,钱 金,万顺康,等.螺旋藻多糖降血糖活性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8):677.

[6]柳全文,张 婷,刘 珂,等. 多管藻总酚降血糖作用实验研究[j]. 中草药,2007,38(3): 415.

[7]冯 磊,沈 健,徐明智.羊栖菜降血糖的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324.

[8]张华芳.羊栖菜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6,4(2):34.

[9]王 兵,李 靖,马舒冰,等. 羊栖菜多糖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2000,75(3):33.

[10]王庭欣,王庭祥,庞家宏.海带多糖降血糖、血脂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2007,29(1):99.

[11]许实波.海洋生物制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3.

[12]吴钟高,李其珍.褐藻精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2000,76(4):35.

[13]窦昌贵,严永清,张 征. 毛蚶水解液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实验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1996,15(1):13.

[14]袁 强,袁 弘.文蛤多糖对小鼠调节血糖和抗应激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7,24(2):113.

[15]邢湘成. 西施舌的药用[j]. 药膳食疗, 2004,4:32.

[16]labrecque dr, pesch la. prepar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c regenerative stimulatory substance from rat liver[j] . j physiol,1975 ,248 :273.

[17]洪 钢,巫冠中,刘国卿. 鲨肝刺激物质对四氧嘧啶诱发的小鼠糖尿病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 (2) :155.

降血糖药物篇8

有的患者是没有把糖尿病当一回事,而有的患者小心翼翼的控制血糖。但是为什么血糖总是降不下来呢?专家指出,这个问题较复杂,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饮食、运动、气候季节、情绪及用药等多个方面,稍不疏忽,就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需注意的是,每位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病情不同,体质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糖控制的两大基石

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石”。当血糖总是降不下来时,患者应排查是否是饮食控制不当或是运动量不足。首先,我们先说说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哪种类型糖尿病,病情轻重,有没有使用降糖药,都需要接受饮食疗法。这是因为合理饮食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药用量以及控制体重。患者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控制不等于“饥饿疗法”,也不能偏食,这样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者饥饿性酮症。可见,饮食治疗是血糖控制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来说说运动疗法。如果运动量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到血糖的控制情况。专家指出,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和多种抗体,提高机体应激适应能力,改善全身代谢。运动还有利于降低体重或保持理想体重,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增强全身机体各器官尤其是心、脑、肝、肾、肺的免疫防病功能,抵御糖尿病对各器官的侵犯。除此之外,运动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

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对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不宜做剧烈的竞技性、刺激性很强的运动,如短跑、冬泳等运动可以升高体内升血糖激素的水平,引起血糖升高。患者可以选择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有利于葡萄糖代谢和脂肪的利用,比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运动项目都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具体选择哪种运动项目,应根据患者身体承受能力、病情轻重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定。

2 药物治疗不合理

在“五驾马车”理论提出之前,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三驾马车”。这也说明药物治疗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病情较重和严重的患者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血糖控制好坏的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用药不足或过量会影响血糖控制。药量不足,会导致血糖降不下来。当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服用降糖药,降糖效果不明显时,应与医生沟通并更改药物治疗方案。与此同时,患者还要警惕用过量状况的发生。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或太低,可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反跳性增高。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反而更高,更加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甚至诱发糖尿病并发症。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高血糖”,若属后者,则晚间降糖药用量应适当减少而不是增加。

其次,选药不合理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情况。糖尿病患者用药应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这里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千万不要听信“糖尿病能够治愈”的医疗广告或祖传秘方,耽误了治疗。专家指出,目前还没有哪种降糖药对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堪称最好的特效药。哪种降糖药最好呢?患者应谨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后,药物用法不当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目前市面上的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也不一样。若用法不当,会影响血糖的控制。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最好于餐前半小时服用,使药物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降糖效果最佳。此外,由于药物的半衰期不同,有的药需一天服用三次,有的只需一天服用一次。除此之外,各类降糖药配伍方面也要有讲究,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前应咨询专家医生,不要盲目混合服用降糖药,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 情绪与季节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血糖的控制,不良的情况则对血糖的影响很大,这是因为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会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下降,致使血糖升高。因此,患者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将自己封闭在“悲观世界”里,要积极面对糖尿病,不要将糖尿病当成负担。

除此之外,也不要忽视气候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会受季节影响而变化,寒冷的冬季可促使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糖的摄取下降,从而致血糖升高,病情加重。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也会使血糖升高。

4 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

感冒发烧、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风等应激状态,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等,可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总是降不下来,甚至还会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今正值早春季节,气候冷暖不定,患者要适量“捂一捂”以防感冒。另外,还要保护好双脚以预防足癣的发生等等。

上一篇:麻醉药物范文 下一篇:止血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