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15 03:22:26

降血脂药物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1篇

目前,常用的多数降血脂药物可促进血液中的脂质运输至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而脂肪肝患者通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和肝脏脂质代谢障碍,降血脂药物应用不当极易导致肝功能恶化和肝脏脂肪沉积加剧。提示脂肪化的肝脏比正常肝脏更易遭受药物,特别是降血脂药物的肝损伤。事实上,许多降血脂药物均可引起肝损伤,其组织学改变可为肝细胞型、瘀胆型或混合型,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和黄疸。

至今尚缺乏降血脂药物可减轻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沉积的正规临床试验,而长期大剂量使用降血脂药物又可能诱发肝毒性。因此,总的来说,降血脂药物对于脂肪肝本身的改善可能并无多大好处。

选用降脂药适应证

鉴于脂肪肝常与高脂血症并存,高脂血症又与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密切相关,而降血脂治疗确实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此,我们认为脂肪肝病人应权衡利弊,慎重考虑是否需要应用降血脂药物,用药目的主要是防治心脑血管事件,而非促进肝内脂肪消退和降低血清转氨酶。

对于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和药物性脂肪肝伴有的轻至中度高脂血症,彻底戒酒和停用可疑药物是最好的治疗措施,一般也无需加用降血脂药物;儿童、青少年以及75岁以上老人新发的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一般亦不考虑应用降血脂药物。对于肥胖症、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伴有的高脂血症,在治疗原发疾病,控制饮食、增加运动3~6月后,仍表现为混合性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6.46mmol/L或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6mmol/L和甘油三脂TG2.26~5.65 mmol/L)或呈重度TG血症(TG>5.65mmol/L),则应给予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降血脂药物;对于原发性中、重度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的治疗也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减轻精神负担、适当增加体育运动等,只有在基础治疗效果不满意时,才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治疗,且剂量不宜太大,并且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可与保肝药物联合应用,或在肝功能损害得到纠正后,再加用降血脂药物治疗。

合理选择降脂药

如前所述,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在进行饮食治疗和增加运动3个月后,各项血液脂质和脂蛋白浓度仍处于中度危险或高度危险水平,可考虑使用适当的降血脂药物治疗,但是对于具体患者选择什么药物最为合适仍是问题。

1.胆汁酸结合树脂包括考来烯胺(消胆胺)和考来替泊等。此类药物与胆汁酸在肠内形成络合物而经粪排出,胆汁酸肝肠循环减少,肝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增多,肝细胞从血浆摄取LDL也增加,因而降低血LDL-C浓度,现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一般不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治疗。

2.烟酸及其衍生物包括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乐脂平)等,以降低血液极低密度蛋白VLDL与TG为主,也降低LDL-C水平。由于烟酸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皮肤潮红和胃肠不适,且降低糖耐量,使血尿酸增加诱发痛风,引起眼科并发症,此外还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因此,糖尿病、痛风及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烟酸。而烟酸肌醇酯等药的血脂调节作用又较弱,故脂肪肝患者一般也不选用此类药物。

3.苯氧乙酸类(贝特类)包括氯贝丁酯(安妥明)、苯扎贝特(必降脂)、非诺贝特(力平脂)和吉非贝齐(吉非罗齐、诺衡)等,主要降低血浆TG,对TC也有一定降低作用,且可改变脂蛋白的组成、改善凝血和纤溶指标。脂肪肝患者如血浆TG中重度增高,可谨慎应用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等药物降脂,但需适当减少剂量,并密切观察肝功能和血常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则及时停药:如治疗3个月无效,肝功能显著异常,肌炎,胆结石。

4.他汀类目前可选用的品种包括普伐他汀(普拉固)、辛伐他汀(舒降脂)、氟伐他汀(来适可)、洛伐他汀(美降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等,该类药物除能抑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TC和LDL-C水平,对TG也有一定降低作用,并可通过许多降脂外效应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即使伴有脂肪肝可能也是安全的。在一天总剂量相同时,分2次服药比一天服1次更有效。

另外,本类药物不宜与烟酸、吉非贝齐等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儿童、年轻人、孕妇、有生育可能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暂不宜服本类药物。中药血脂康,其调脂作用的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

5.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制剂包括亚麻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碳六烯酸等。国产鱼油制剂有多烯康、脉乐康和鱼油烯康,还有多烯康、γ-月见草油、鱼脂酸、深海鱼油等降血脂药物对改善血液脂质代谢、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虽有效,但对肝内脂肪沉积,特别是对不能戒酒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未必有益。

6.其他右旋甲状腺素主要降低血液总胆固醇浓度,但不良反应大,现已停用。弹性酶因可加剧肝脏脂肪沉积,且其调节血脂的能力较弱,故亦不主张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保肝药物多烯磷酰胆碱(易善复)对血液脂质紊乱有一定改善作用,适用与伴轻度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者的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常根据高脂血症的病因及类别,降血脂药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价格和市场供应,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一些难治的、脂质代谢异常严重的患者,还需同时联用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血脂药物,但需警惕毒副作用增强的可能。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血脂;降脂药;动脉粥样硬化;反义寡核苷酸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014-02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所致的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并且其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均存在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思想和经济负担。目前,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还是依靠药物治疗,降血脂药物作为目前药物研发的活跃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将对降血脂药物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1 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自20世纪80年代洛伐他汀上市以来,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他汀类药物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类药物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TC),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能力最高达60%,还能平行地降低三酰甘油(TG),并轻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1]。目前已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和人工合成(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两类。他汀类药物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成为治疗大多数脂代谢失调的一线用药。但随着其广泛使用,人们也客观地认识到他汀类药物并非完美,其能引起人体内辅酶Q10不足,导致常见的副作用,如肌炎和肌痛等相关性肌病,并且可能引起已有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进一步恶化,而且这在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2];还会由于脑内胆固醇水平降低,引起健忘和易激惹等精神和神经症状。这些副作用已经引起了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在现有他汀类药物中,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安全性相对较好。NCX6560和PPD-10558是两个研发中的他汀类新化合物,后者在血液中的暴露量少,肝靶向性高,正开展临床试验用于对现有他汀类药物耐受性低的患者[3-4]。

2 贝特类降血脂药物

贝特类降血脂药物是指一类苯氧芳酸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合成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够降低极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同时提高脂蛋白酯酶的活性,促进VLDL的分解代谢而降低TG;还可以通过上调载脂蛋白A1(ApoA1)和A2(ApoA2)的表达使血浆中HDL的含量增加。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贝特类药物氯贝特上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吉非罗齐、苯扎贝特、环丙贝特。在他汀类药物的强大研发攻势下,贝特类药物发展较缓慢,虽然已被临床长期使用,但此类药品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的证据仍然缺乏大量的临床验证,欧洲药品管理局已经建议将贝特类药物作为二线调脂药物使用[5-6]。贝特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TG,提高HDL水平,而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的水平。因此,从理论上讲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用将能够协同改善血脂达标的水平;同时,贝特类药物能够减少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大血管剩留风险。现有临床试验也已经证实,这两类药物联用较单用他汀类药物更为有效和安全。因此,贝特类药物主要用于他汀类单独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的情况。

3 胆酸螯合剂类

胆酸螯合剂类药物通过螯合胆汁酸,阻止肠道的富脂颗粒被胆酸乳化,来减少胆固醇从肠道吸收,这类药物还能够反馈性地引起肝细胞LDL受体表达上调,增加其与LDL的结合,降低血中LDL的水平。这类药物能够阻止胆酸和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但不能影响胆固醇的体内合成。因此,对于体内合成胆固醇增加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药效。副作用较多,主要为结肠胆酸引起的胀气、恶心和腹泻。盐酸考来维仑是较新的胆酸螯合剂类药物,2000年在美国上市用于改善血糖和降血脂[7]。

4 烟酸类

烟酸是历史最悠久的将血脂药物,它通过影响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2(DGAT-2)来抑制VLDL的合成。有研究表明,烟酸能够通过作用于FM-70受体来影响外周脂代谢分解[8],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至今不明。有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单独应用烟酸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达20%[9],但也有研究人员对此结果产生质疑。目前,烟酸的应用主要受到其会引起面色潮红,并具有肝毒性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烟酸衍生物的合成受到颇多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Arisaph药物公司研发的ARI-3037MO进入了临床试验[10]。

5 总结

虽然现今多数降血脂药物还是基于上述经典的药物类型而产生,但降血脂药物的新主题即将甚至已经出现。最近的一项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人体有95个遗传基因座跟脂代谢相关,这些都将成为潜在的降血脂药物新型作用靶点[1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蛋白转换酶家族成员-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PCSK-9)及其与LDL受体之间关系的研究[12-13]。另外,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型降血脂药物靶点的研究[14]。

本文对现阶段降血脂及脂代谢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应用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由综述可以看出,他汀类药物是最为成功的应用,既可单独用药,也多用于联合使用,并且药效显著、安全性好,处方量大,已经成为心血管治疗的常规用药,让患者受益匪浅。然而,这也同时对新降血脂药物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药必须拥有较他汀类药物更耐受、更安全、药效更强的优势,或者要对特定的患者群体有优秀的表现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研究更多的和更有前景的还是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方案,其中的第二选择有胆酸螯合剂、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等,但此类药物组合的安全性研究仍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多数的研究还是基于对经典酶或受体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降血脂作用的,尽管一些新的方法,如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及基因技术也被逐渐利用来产生新型的治疗药物,但下结论还为时尚早。由此可见,新型降血脂药物研究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将是长路漫漫。

[参考文献]

[1] Wierzbicki AS,Poston R,Ferro A. The lipid and non-lipid effects of statins[J]. Pharmacol Ther,2003,99 (1):95-112.

[2] Fernandes G,Spatz ES,Jablecki C,et al. Statin myopathy:a common dilemma not reflected in clinical trials[J].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2011,78(6):393-403.

[3] Djian JP,Maucci R,Guilmin L,et al. NCX 6560,a novel nitric oxyde donating atorvastatin with a promising safety and efficacy profile:a randomised,double blind placebo and active control study[J]. Circulation,2010,122 (21 Suppl.): A14267.

[4] Furiex Pharamceuticals Inc.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associated with PPD10558 versus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previously intolerant to statins due to statin-associated myalgia (SAM)[OL]. http://clinicaltrials. gov/ct2/results?term=ppd10558 (online source).

[5] Ginsberg HN,Elam MB,Lovato LC,et al. Effects of combination lipid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N Engl J Med,2010,362(17):1563-1574.

[6] Wierzbicki AS. Fibrates: no ACCORD on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dyslipidaemia[J]. Curr Opin Lipidol,2010,21 (4): 352-358.

[7] Manghat P,,Wierzbicki AS. Colesevelam--a specifically engineered bile acid sequestrant[J]. Fut Lipidol,2008,3(3): 237-255.

[8] Wierzbicki AS. Niacin:the only vitamin that reduces cardiovascular events[J]. Int J Clin Pract,2011,65(4):379-385.

[9] The Coronary Drug Project Research Group. Clofibrate and niaci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JAMA,1975,231(4): 360-381.

[10] Arisaph Pharmaceuticals. FDA Accepts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for ARI-3037MO; First in Man Clinical Trial Set to Begin During First Quarter of 2011[OL]. http:/// newsroom/press.php (accessed 10 October 2011).

[11] Teslovich TM,Musunuru K,Smith AV,et al. Biological,clinical and population relevance of 95 loci for blood lipids[J]. Nature,2010,466(7307):707-713.

[12] Lu-Shan L,Min X,Zhi-Sheng J,et al. Effects of pcsk9 siRNA on THP-1 Derived Macrophages Apoptosis Induced by oxLDL[J].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09,11(3):323-330.

[13] Cohen JC,Boerwinkle E,Moseley TH,et al. Sequence variations in PCSK9,low LDL,and protection against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N Engl J Med,2006,354:1264-1272.

[14] Nie QH,Cheng YQ,Xie YM,et al. Inhibiting effect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phosphorthioate on gene expression of TIMP-1 in rat liver fibros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1,7(3):363-369.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3篇

1 常用降血脂药

1.1 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一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并通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用细胞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①洛伐他汀,商品名:美降之,罗华宁、血脂康、洛特等。常用量为10~80mg/d,每日顿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作用好,本身没有活性,从真菌发酵液中提取,主要被β-羟酸水溶后发生作用,其作用部位在肝脏,80%~90%随胆汁到血液被排除。②辛伐他汀,商品名:理舒之,舒降之。常用量5~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少见,可有便秘,消化不良、恶心、血清转氨酶升高。③普伐他汀,商品:美百乐镇。常用量10~80mg,每晚顿服,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有关。④氟伐他汀,商品名:来舒可,常用量20~80mg,每晚顿服,少有副作用,可引起肌痛,肌酸磷酸酶升高正常的10倍时应立即停药,个别有肝损害及尿酸升高,痛风病人慎用。⑤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安、阿乐。常用量2.5~20mg,每晚顿饭,不良反应少,可有肝损害。

1.2 烟酸类 烟酸是B族维生素,是一种脂质生成的阻滞剂,当剂量超过维生素作用时有降脂作用,其机理是:①增加脂肪细胞内磷酸酶的活性;②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加速脂蛋白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因而其降甘油三脂的作用明显;③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常用药有:①烟酸,常用量1~2g,3/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对II、V型高脂血证,糙皮病,血管性头痛有作用。不良反应有面红,皮肤瘙痒,对胃肠有刺激、加重溃疡病。使糖耐量降低引起糖尿病,尿酸的增加引起痛风,饭后服用。②阿西莫司(氧甲吡嗪,乐脂平)常用量为0.25g,2~3次/日,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与烟酸相似。

1.3 贝特类(苯氧芳酸类) 此类药物能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解,并能抑制肝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降甘油三脂的作用比降胆固醇的作用强,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脂血症有效。常用药有:①非诺贝特,用法,0.2g,因半衰期可达20小时,所以每日一次即可,少数在用药后可出现腹胀,一般4周后可消失,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长期使用可引起肝、肾损害。②吉非贝齐(诺衡,康利脂)0.6g,每日2次,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降胆固醇作用较低。③苯扎贝特(阿贝他或必降脂)0.2g,每日3次。

1.4 胆酸结合树脂 此类药物也称胆酸阻隔剂,主要为硷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映,其作用机理是:①在肠道内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因而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大便排出。②使肝内7a-羟化酶活性增加,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阻断胆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同时伴有肝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③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进入细胞并加速分解。一般用药2周后血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开始下降,停药后3周可恢复原有水平。常用于II a、Ⅳ型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胆石证等。常用药有:①考来烯胺(消胆胺)4~5g。每2日3次,从小剂量开始,此类药物主要缺点是有异味,常引起消化道症状,大剂量可导致脂肪泻,长期服用可引起维生素A、D、E、K缺乏及肝损害。②考来替泊(降胆宁)10~20g,1~2次/日。

1.5 氯贝丁脂类 能抑制脂蛋百合成及促进胆固醇排泄的药物,其机理为:①抑制组织细胞模上的腺甘酸环化酶,减少脂肪细胞内环磷腺甘的含量,而相应地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分解加速,故血中甘油三脂下降。②抑制B-甲基B-羟戊二酰酶A还原酶,使乙酸不能转化为甲基二羟戊酸,故减少胆固醇的生成。③促进胆固醇在胆汁及肠道的排泄,适用于Ⅳ型高脂血症,对粘液性水肿、肾病,糖尿病性高脂血症有效。常用药有:①安妥明0.5g,2~3次/日,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腹泻等症状,长期使用可引起肾功能损害。②安妥明铝,降脂丙二醇、降脂新等。

1.6 亚油酸 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亚油酸在维生素B6的作用下,生成花生四稀酸,胆固醇与花生四稀酸结合所形成的脂较容易运转,代谢及排泄,此药每日常用量在10g以上才能使血脂下降,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大剂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常用药物有:亚油酸、亚油甲苯胺。

1.7 激素类降脂药 ①右旋甲状腺素纳,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由胆道排泄,可使胆固醇下降20%,对甘油三脂也有明显作用,造用于Ⅱ、Ⅳ型高脂血,但因增加心肌耗氧量及促进糖代谢,故冠心病及糖尿病忌用。②脱羟雌酮:一种雌激素,有显著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其机理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及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可用于停经后妇女替代治疗很有效,长期使用可使胀大,女性化及浮肿,并可发生宫颈癌的危险。③羟次甲氢龙(康复龙)一种蛋白质同化激素,能明显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浓度,作用机理是抑制乙酸转化为甲基羟戊酸,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长期应用可引起月经失调及肝损害,男性化等。

1.8 其它降脂药:①羟硫葵烷(硫癸醇)与安妥明相似;②谷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需大剂量服用,较少使用。③新霉素:可改变肠道菌簇,使胆酸不能转化为容易吸收的胆氧胆酸而排泄。④弹性酶,300单位,3次/日,是由胰腺提取或由微生物发酵的一种易溶解的弹性蛋白。

2 临床应用

2.1 单纯性胆固醇增高 是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而甘油三脂则正常,这种情况可选用胆酸结合树脂,普罗布考,弹性酶,和烟酸,其中他汀类为最佳选择。

2.2 单纯性高甘油三脂血症 轻微至中度可通过饮食治疗,使血浆甘油三脂水平降至正常,不必进行药物治疗,而对中度以上的,可选用烟酸类,贝特类和鱼油制剂。

2.3 混合型 即有胆固醇升高,同时又有甘油三脂升高,若是胆固醇升高则选用他汀类,如是甘油三脂升高为主,则可选用贝特类,烟酸类,肾功能不全时辅以小剂量,避免大剂量。

2.4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的高脂血症,考虑联合用药,只要不是同类药,均可考虑联合给药,常用药有:①对严重胆固醇升高者,可用他汀类,加胆酸结合树脂或烟酸加贝特类药物;②对于重度甘油三脂升高者。可采用亚油酸加贝特类。

3 注意事项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降血脂药物; 用药频度; 日均用药费用; 药物利用指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尤其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死亡率约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以上[1]。因此,合理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约定日剂量等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数据来源于本院HIS系统,数据包括本院2010年所用全部降血脂药物的商品名、通用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药品单价、消耗数量和用药时间等信息。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2010年本院各科室住院患者所用降血脂药物进行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Review,DUR)。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为基础数据所进行的各类药物利用评价成为医院近年来评价用药合理性的主要方法[2]。

1.2 评价标准及方法 本研究中DDD值的确定参照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中国药典》2010版和临床用药剂量,以DDD值为基础,计算本院所用各类及各品种降血脂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3-5]。用药频度(DDDs)=某类或某单一品种药品在所选时间段内消耗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数值大小代表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其值越大说明临床上该药使用越广泛;日均用药费用(Daily Drug Cost,DDC)=所选时间段内某药的消耗总金额/同一时期该药的DDDs,DDC来衡量患者每日用药费用的高低;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某药的DDDs/该药的实际用药天数,是用来衡量药物剂量应用合理性的参数,DUI大于1说明患者所接受的药物剂量大于限定日剂量,DUI小于1则说明患者用药量未达到限定日剂量标准。

2 结果

2.1 数据统计结果 2010年本院所用降血脂药物共包含4类: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其他类中的普罗布考,4类降脂药物的DDDs构成比及药品消耗金额构成比见表1。

由表1可见,本院降血脂药物的应用以他汀类为主,其用药频度占本院所用全部种类降血脂药物用药频度总和的93%以上,贝特类降脂药的使用频度位居第二,但使用率不足7%;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普罗布考使用频度较低。总体上看,各类降脂药的药品消耗金额与各类降脂药的DDDs呈同步状态。

2.2 不同商品名药物具体消耗利用情况 上述4类降血脂药按商品名共有11种,表2为11种不同商品名药物具体消耗利用情况,内容包括的消耗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信息。见表2。

2.3 降血脂药物利用分析

2.3.1 用药频度分析 本院所用各类降血脂药物中他汀DDDs所占比重最大,使用率高达93.23%;其次是贝特类药物,使用率为6.51%,依折麦布和普罗布考应用相对较少。

2.3.2 日均用药费用分析

2.3.2.1 他汀类 本院所用他汀类药物的日均用药费用(DDC)为8.78元/d,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的DDC在他汀类药物中最高,为10.77元/d,同样是阿托伐他汀的阿乐,DDC为4.94元/d;DDDs总排名第3位的舒降之(辛伐他汀)的DDC处于中等水平,为6.43元/d;可定(瑞舒伐他汀)的DDC与立普妥相近,药品单价相对较高;其余品种的DDC均相对较低,理舒达(辛伐他汀)的DDC不仅在他汀类药物中最低,同样也是该院所用全部降血脂药物中DDC最低的品种,其值为3.47元/d,各不同商品名他汀类药物的DDC见图1。

2.3.2.2 其他 贝特类药物中应用较多的品种力平之DDC较低,为4.75元/d,利必非的DDC虽相对其他品种来说很低,为3.90元/d,但临床上很少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普罗布考DDC分别占本院所用全部降血脂药物DDC排名的第1、2位,分别达15.50元/日和14.01元/日,但其应用较少。

2.3.3 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DUI是衡量患者用药剂量合理性的指标,若DUI等于1,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明药物基本上不存在剂量滥用的情况,由表2数据可见,本院所用的全部降血脂药物的DUI均等于1,说明本院降血脂药物用药剂量基本符合限定日剂量的要求。

3 讨论

高脂血症是一种全身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已经公认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6]。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脂血症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由分析可得,本院所有品种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这主要源于他汀类药物疗效确切,是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应用人群最为广泛。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药物的代表,本院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量名列首位,辛伐他汀排名第二。立普妥为强效他汀,心脑血管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是目前临床最安全和强效的降脂药物之一,成为医生与患者的首要选择。辛伐他汀因日均费用相对较低,高效降血脂,质优价廉,是常用的降低胆固醇药物,在本院他汀类降脂药使用量排序第二。瑞舒伐他汀,商品名可定,较其他他汀类药物的日均费用相对较高,且属于新药,本院用药频度较低。

贝特类药物具有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临床上适用于甘油三酯升高的高脂血症患者。普罗布考具有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临床上主要以抗脂质抗氧化为主。本院贝特类药物和普罗布考应用较少,主要源于以上两种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和抗脂质抗氧化,应用人群少。

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俗称为高血脂症。近期统计结果报告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高达18.16%,即约1.6亿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合理选用药物。同时还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等,才算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7-11]。

通过对各类降血脂药物的比较来对药品消耗趋势进行统计分析,本院临床选择降脂药物基本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米良荣.2007-2009年我院口服降血脂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307-308.

[2]张薇.以限定日剂量为基础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92-2894.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4.

[4]国家药典委员编.国家药典[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

[5]马熹,陈盛新,裘雪友.医院开展药物利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0):7.

[6]艾尼瓦尔·阿不来提.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779-2780.

[7]龚飞.2006-2009年我国降血脂药物市场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218-219.

[8]尚淑艳.调脂药物的应用和进展[J].河北医药,2010,32(5):616-618.

[9]朱榕.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降血脂药物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593-594.

[10]胡锡波,熊耀康.天然有效成分降血脂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6(10):15-16.

[11]李新柱.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34-35.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5篇

其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都把该类药物作为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他汀类通过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的表达,因而使细胞LDL受体数目增多及活性增强,加速了循环血液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残粒和LDL的清除,尚能增加HDL的含量,利于总胆固醇(TC)的清除和转运。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降脂以外的保护作用,包括保护内皮细胞、稳定易损斑块、抗炎、抗血栓、抑制脂蛋白氧化等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氟伐他汀、阿伐他汀等。因HMG-CoA还原酶在午夜活性最高,故该类药物于晚餐后1次顿服,该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恶心、转氨酶升高、失眠、肌痛、肌病等。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或停药后可以自愈,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偶见转氨酶升高,服用时应该注意检测转氨酶,单独使用很少出现肌肉毒性,包括肌痛、横纹肌溶解,主要是和其他药物如贝特类,环孢素类等合用时引起。

贝特类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eroxisome pro-lif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增加脂蛋白酶和载脂蛋白的基因表达并增加其血中浓度和升高血液中HDL-C的水平,促进富含甘油三酯(TG)的乳糜微粒(CM)和VLDL的分解,并抑制肝合成VLDL,从而降低TG的血清水平。另外,还可减少HMG-CoA还原酶受体的合成而抑制HMG-CoA的作用,减少肝合成TC;增加肝LDL受体的数量,加速LDL-C的清除,继而降低血清中TC及LDL水平。该类药物降低血清TG和升高血清HDL-C的作用较他汀类强,但降低TC及LDL-C不如他汀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具有降低TC和TG作用,耐受性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脂血症有效,是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伴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的贝特类药物有吉非罗齐、非诺贝特。贝特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胃痛、腹胀、腹泻等胃肠反应以及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与他汀类联用有增加横纹肌溶解反应的危险。如同时服用抗凝药物者,应调整抗凝药的用量,胆石症或胆囊炎患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新近报道非诺贝特和吉非罗齐可导致肝纤维化、血肌酐升高和胰腺炎。

烟酸及其衍生物

烟酸属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有明显降脂的作用,但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对增多,因此临床上常用其衍生物克服其用量大、不良反应多的缺点。

烟酸能抑制环磷酸腺苷(CAMP)的形成和脂肪组织的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含量减少。并抑制肠道吸收游离脂肪酸,从而降低血清中TGl的含量;抑制肝脏合成VLDL,并使VLDC释放减少,增加胆固醇的肠道排泄,降低血清中LDE浓度。此外,还可使、HDL-C分解减少,使其浓度增加。该类药物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除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脂血症。

该类药物有姻酸、烟酸肌醇脂、烟酸维E酯、阿西莫司等。上述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不但可降低TG及LDL-C的血浆浓度,同时能明显升高HDL-C的血浆浓度。尤其是阿西莫司半衰期长,不引起游离脂肪酸反跳和胰岛素抵抗及尿酸增高,故可用于糖尿病和痛风患者。

烟酸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血管扩张出现的皮肤瘙痒、红斑、潮热、头痛等,因与前列腺素释放有关,故可用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对抗治疗。烟酸类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还能使血尿酸增多,糖尿病及痛风患者慎用。最近,国产的烟酸缓释片(本悦)已在临床上应用,这种缓释制剂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胆酸隔出剂(Bile acid sequestrants、离子交换树脂、胆酸螯合树脂)

该类药物为肌酸衍生物,通过离子交换与胆汁酸牢固结合成胆酸螯合物,可随大便排出,干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是胆固醇的最终代谢产物,胆汁酸排泄增加可致体内胆汁酸减少。应用该类药物后可通过反馈机制促使胆固醇更快地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促使LDL受体合成增加,加速LDL代谢,降低血中TC浓度。

本类药物主要有降脂葡胺、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盐酸考莱维仑。该类药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肠梗阻等。本类药能够影响钙、镁、铁、锌、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叶酸在肠道的吸收,长期使用该类药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A、D、K等相应元素,该类药物还能影响酸性药物如华法令、贝特类、他汀类等的吸收,应尽量避免合用。胆酸螯合药的消化道症状较多不宜被病人接受主要用于难治性家族性纯合子型高脂血症的患者。

中药制剂

脂必妥胶囊是中药红曲制剂,其中含有降脂作用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肝内合成TC的限速酶,其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了肝脏的HMG-Co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TG、LDL-C,升高H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有肯定的防治作用。临床上可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陈巧云等对国内杂志报道的脂必妥临床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与洛伐他汀进行对比,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对脂必妥和洛伐他汀进行总体评价。结果表明,在脂必妥3.15g/d与洛伐他汀20 mg/d的剂量下,均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他汀类降低TC\LDL-C的作用略强,脂必妥降低TG和升高HDL-C作用较好。在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时,ATL升高等严重不良反应比洛伐他汀少,且价格低廉。用于轻中度混合性血脂升高的老年患者安全、经济、有效。此外,脂必妥还具有明显的降低红细胞聚集和血液黏滞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

他汀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血脂康)是从中药红曲中提炼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根据近年来的临床报告,血脂康、脂必妥两药的调血脂效果相似,安全性肯定。近来又公布了血脂康调整血脂对CHD二级预防的疗效。结果显示,服用血脂康1.2g/d的剂量下,可使TC下降13.2%,LDL-C下降20.2%,TG下降15%,HDL-C升高4.9%。CHO事件减少45.1%,次要事件减少31%;长期服用血脂康安全性好,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一般患者均可耐受。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处方点评;用药合理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74

S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有了巨大变化, 高血脂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高血脂与高血压和高血糖并称为“三高”, 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目前对于高血脂症的治疗主要以降脂类药物为主,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见的降脂类药物, 在高血脂症引起的相关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 本研究将对医院中他汀类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使用效果,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在2016年3月1日~4月30日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中开具的含有调节血脂药物的处方, 并从含有调节血脂类药物的处方中筛选含有他汀类药物的处方, 根据处方中的信息建立数据库, 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诊断、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1. 2 处方方法 参照《中国成年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处方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以及药物的使用说明书, 对本院含有他汀类药物的电子处方进行逐一分析。

1. 3 评价指标 评价药物的使情况, 主要评价含他汀类处方中他汀类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 , DUI)、处方百分率(%)和DDDs, 并统计不合理处方, 对不合理处方的问题进行分析。DDDs评价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制定的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ATC)中推荐的ATC/DDD法, 并参照《中国药典》、《新编药物学》[3]。药物的总使用量/药物的DDD值即为该药物的DDDs, DDDs值越大表示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DDDs除以药物的使用天数即为DUI, 若DUI≤1表示该药物的使用合理;处方百分率为药物的处方总数/含有调节血脂药物的处方数量。

2 结果

2. 1 药物利用度评价 医院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在2016年3月1日~4月30日共开具调节血脂类处方3201张, 其中有2545张处方含有他汀类药物, 占比79.5%。2545张含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处方中有890张为辛伐他汀类, 占比35.0%;阿托伐他汀处方845张, 占比33.2%;瑞舒伐他汀525张, 占比20.6%;氟伐他汀处方102张, 占比4.0%;血脂康(含有他汀成分)98张, 占比3.9%;普伐他汀85张, 占比3.3%。以上药物的DDD别为0.01、0.02、0.01、0.02、0.55、0.04, DDDs分别为11890、10890、8706、502、345、603, DUI分别为1.02、1.03、0.70、0.96、1.00、0.90。

2. 2 他汀类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情况 2545张含有他汀类药物的处方中, 共有140张不合理处方, 占比5.5%。不合理出处方中有70张为诊断不全, 占比50.0%;40张为药物间不良反应的相互作用, 占比28.6%;22张处方为用法、用量不当, 占比15.7%;8张为遴选药物不合理, 占比5.7%。

3 讨论

3. 1 他汀类处方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从结果中可看出他汀类药物处方在调节血脂药物处方中占比79.5%, 在含有他汀类药物的处方中主要为辛伐他汀, 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血脂康和普伐他汀。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具有较好的调节血脂、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抗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保护神经和抗血栓作用, 因此在临床的应用比较广泛, 而辛伐他汀在2009年被国家列为基本药物[4-10], 降血脂效果显著, 且价格低廉, 因此在他汀类的处方药物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过药物利用评价分析, 发现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DDDs最高, 表示这两种药物在医院临床应用较广泛, 而这两种药物也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推荐使用药物, 另外本次研究中除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外, 其他药物均的DUI均≤1, 说明这两种药物存在应用不合理情况。

3. 2 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及处理对策 从结果中可看出处方应用不合理情况主要为诊断不全, 其次为药物间不良反应的相互作用, 用法、用量不当和遴选药物不合理。诊断不全主要为处方的诊断中未列出他汀类药物的相关适应证, 如在为诊断为糖尿病的处方中除开具降糖药物外还开具了他汀类药物, 在处方诊断中仅写为糖尿病;药物间不良反应的相互作用导致开具的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用法、用量不当为处方中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不合理, 遴选药物不合理主要为禁忌证用药和特殊患者用药不适宜。针对以上的处方使用不合理情况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药理知识培训, 严格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 另外医生在开具处方选择药物时要认真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书, 掌握说明书中的药物禁忌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特别是同类药物中具有相似作用的药物, 要严格了解单个品种的特殊性[11-14]。对于合并多种疾病患者, 不确定的用药要和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交流, 以保证处方的合理性, 另外医师与药房药师之间要加强沟通, 若药师发现处方中的药物应用有问题, 要及时向开药医师反馈, 提高处方的用药合理性, 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玉玲. 他汀降血脂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处方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16):1404-1407.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2, 19(18):390-419.

[3] 张丹, 葛蕾, 李静, 等. 中国39家大医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5):397-401.

[4] 蔡宏文, 徐慧敏, 徐领城. 应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分析2006-2007年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12):1396-1397.

[5] 尹健. 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影响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中国处方药, 2014, 13(10):41-42.

[6] 叶俊鹏, 黄培良, 赖瑞平. 门诊常用降血脂药物的用药分析. 现代医院, 2013, 13(12):65-67.

[7] 陈艳芳, 陈庆锋. 我院门诊口服降脂药使用情况分析. 海峡药学, 2011, 23(10):201-202.

[8] 赵维, 张弦. 2010―2012年305医院他汀类降血脂药使用分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4):351-353.

[9] 白惠芙. 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河北医学, 2014(9):1577-1580.

[10] 匡丽萍, 兰海霞. 我院2004-2007年降血脂药物应用分析. 西北药学杂志, 2009, 24(2):152.

[11] 吴萍. 我院门诊西药房调血脂药联合用药使用情况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5(8):44-45.

[12] 孙秀波, 穆林, 何t晨, 等. 2013年全国6个地区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 2015(9):1074-1080.

[13] 沈斌, 方子正. 3种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处方分析. 医药导报, 2010, 29(11):1505-1507.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临床实验

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在不断的上升,已居我国人口病死率的首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危害健康最严重的心血管病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公认,血脂异常是CHD发病与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对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关系方面认识的提高,调脂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CHD的关系

研究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CHD危险存在密切关系,并且是对数线性关系[1]。基础研究发现: LDL-C颗粒小,可透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潴留在此的LDL-C被氧化修饰后可被巨噬细胞摄入,继而变成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胆固醇,构成粥样斑块核心(脂质池)的主要成分。由此可见, 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既往"降脂达标"治疗模式已沿用了15年,放弃以LDL-C目标值达标的模式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众多的高质量研究证据明确证明ASCVD事件的降低是通过最大可耐受的他汀治疗强度实现的[2]。

2他汀类药物

2.1药理作用

2.1.1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Endo[3]等人首先发现。它们来源于桔青霉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菌株。他汀类不仅具有最强效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而且也能发挥全面调节血脂的疗效。这类药物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且能有效地降低轻至中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而且还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总而言之,他汀类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物。

人体的胆固醇来源有两条途径:①由食物中摄取;②体内合成。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饮食成分、消化道吸收情况、胆汁酸中胆固醇的排泄、体内胆固醇的转化及各种胆固醇合成相关酶的活性等。影响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他汀类的化学基团与 HMG-CoA极为相似,对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早期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而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一旦受到抑制,就会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通过细胞内胆固醇调节元件的作用,刺激肝细胞表面 LDL受体的数目增加。细胞(主要是肝细胞)表面 LDL受体代偿性上调,会加速摄取血浆中的 LDL,最终导致 LDL和其他富含载脂蛋白(apo)B的脂蛋白颗粒包括中间密度脂蛋白和较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摄入和分解加速。同时,有研究观察到他汀类还抑制肝脏内富含 apoB脂蛋白的合成。

2.1.2降脂外作用(非调脂作用)[4-10]

2.1.2.1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有报道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长期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内皮功能。Tsunekawa[11]等给老年糖尿病患者短时间内服用西立伐他汀,在血脂水平未改变的情况下,已有改善损害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Vasa[12]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循环血中的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并增加其功能,并认为内皮前体细胞参与缺血损伤后的再修复作用是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而直接影响内皮细胞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1.2.2抑制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抑制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P-1)表达和分泌,阻止单核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动脉硬化内膜、中层的巨噬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

2.1.2.3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他汀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加以阐明。由于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也使甲羟戊酸途径的其他产物如非甾醇的异戊二烯类(长萜醇、辅酶Q、异戊烯基tRNA)等生成受阻。这些异戊二烯类物质,可使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异戊二烯化而活化其功能,致使细胞增殖信号表达增加。他汀类通过减少某些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2.1.2.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抑制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烷A和血栓烷B,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它还可直接抑制血栓形成。

2.1.2.5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可增加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粥样斑块是由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组织和脂类等组成,其核心是一些坏死物质和沉积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外周包绕着纤维组织帽。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可降低斑块中脂质含量,减弱纤维组织帽所受到的血流剪切力,减少泡沫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而分解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甚至可以使斑块回缩变小。

2.1.2.6其他 改善血液流变性、预防骨折、抗肿瘤作用和预防痴呆等。

2.2他汀类药物的种类 迄今为止,我国已广泛应用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o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rovastatin)和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匹妥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我国并不常用的品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产的他汀类药物"血脂康",它是以特种大米、特制红曲霉菌种为原料,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成分。血脂康富含洛伐他汀等多种 HMG-CoA抑制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麦角甾醇、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3不良反应

2.3.1一般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好,一般不良反应有口干、腹痛、便秘、流感症状、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1%。偶见过敏反应、视力模糊,停药后均可消失。

2.3.2肌肉毒性 一般来说,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1%~0.2%,且与剂量相关。若出现肌病后继续用药,则可进展为急性肾衰和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为: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肌病、跛行,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除肌肉症状外,还表现为:血清肌磷酸激酶(CK)升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血清 ALT升高到正常高限3倍以上;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肌电图显示肌病表现等。肌肉毒性是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2.3.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为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洛伐他汀都有引起ALT升高的报道。

2.3.4其他不良反应 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可引起阳痿。

3近期5项关于他汀的大规模的、随机化、设对照的临床试验(RCTS)[13-16]

《美国胆固醇宣教规划 (NCEP)》的"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查出、评估和治疗专家委员会"的第三个报告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简称 ATP Ⅲ)的执行总结发表于2001年 5月,报告全文发表于2002年12月。ATP Ⅲ根据科学证据,提出了高胆固醇血症及有关诸种异常的处理建议。建议的提出,主要根据是大规模的、随机化、设对照的临床试验 (RCTS)的结果。近10年来,一项接一项大型的 RCTS 的结果,为这些建议提供了大量资料;其它的论据,如多项前瞻性流行病研究以及规模较小的一些临床试验亦为这些建议的精心拟制提供了依据。历次的 ATP报告均确认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箭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许多前瞻性研究均已表明,高 LDL-C血浆浓度是冠心病(CHD)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还有大量的 RCTS证明,降低了 LDL-C水平,主要冠脉事件的危险性就降低。ATPⅡ中,降 LDL-C裨益的证据主要是一些 RCTS的荟萃分析,而这些 RCTS观察的是他汀以外药物的降脂治疗的效果。ATP Ⅲ温习了5项大规模他汀的 RCTS 的新资料,还分析了几项规模较小的他汀和其它药物的 RCTS。ATP Ⅲ根据日益增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和 RCTS科学证据,提出了一个降 LDL-C治疗的规则系统。5项大规模他汀的 RCTS如下:

3.1心脏保护研究 (Heart Protection Study) 这项临床试验共观察英国(年龄40~80岁)的 20536名发生 CHD事件的高危成人。选入标准为冠心病、其他闭塞性动脉病或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0mg/d 舒降之组和安慰剂组。第一终点为总死亡率(总分析)和致使及不致使的血管事件 (亚组分析),同时探明癌和其他主要病发生率。结果表明:随机分入舒降之组的患者,各种原因的死亡率显著降低13%(P0.01),重大血管事件减少 24%,冠心病死亡率降低 18%,非致使性心肌梗死加冠心病死亡减少 27%,非致使性或致使性脑卒中减少25% ,心血管血运重建减少21% 。各亚组事件率降低相近似,包括无冠心病诊断而患及血管病或外周动脉病、糖尿病者。患者无论男、女,无论选入时年龄是否超过70岁,服舒降之事件率的降低均相近似。并且未见报告舒降之治疗有明显不良副作用。肌病、癌发病率或因其他非血管病住院均无明显增多。HPS的研究者们对糖尿患者的结果进行了更细致的检查。HPS研究者的结论为:总的看,糖尿患者用他汀类降胆固醇有效,包括无 CHD表现及LDL-C水平相对地低的患者。

3.2老人服普伐他汀的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 of Pravastatin in the elderly at risk, PROSPER) 这项研究观察普拉固治疗对患 CVD和脑卒中或发生两者高危的较老年男、女的效果。观察对象(5804例,男性2804例,女性3000例),年龄70~82岁,有血管病史或 CVD危险因子。随机分入普拉固 40mg/d或安慰剂组。第一终点为冠心病死亡、非致使性心肌梗死、致使或不致使性脑子卒中的复合终点。作者们称,PROSPER的结果说明他汀治疗可以应用于年龄较老者。

3.3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预防防心肌梗死试验--- 降脂部分(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Lipid Lowering Trial,ALLHAT-LLT) ALLHAT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现有的高血压治疗。其中的降脂部分,是该项临床试验的一个分题,目的在评估普拉固(与通常的治疗比较),能否降低中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还另有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子、年龄较老患者的总死亡率。ALLHAT-LLT的这两组的总死亡率相近似,6年死亡率普拉固组 14.9%,通常治疗组 15.3% ,两组CHD事件无大差异。

3.4心脏预后试验--- 降脂组(Anglo-Scandinavain Cardiac Outcomes Trial-L-ipid Lowering Arm,ASCOT-LLA) ASCOT-LLA试 验 与 上 述 ALLHAT-LLT降脂部分的结果不同,它的高血压患者的结果明显不同。它选入19342例高血压患者,年龄 40~79岁,至少还有 3种其他的危险因子。患者随机分入2种抗高血压方案中之一。其中10305人又随机分入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10mg或安慰剂组。实验提示,有多种危险因子的患者,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降LDL,进行一级预防,降低CVD危险具有相当潜力。

3.5普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评估和心肌梗死 的 感 染 一 溶 栓 22(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2,PROVE-IT) 此研究旨在探明高危患者用他汀积极降 LDL-C能否减少重大冠心事件,包括死亡率,优于"标准"的他汀降 LDL-C治疗。比较不同剂量的二种他汀:80 mg 阿托伐他汀和 40mg普拉固。结论:在此实验中,阿托伐他汀仅有优于普拉固的中等趋势,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

4项新临床试验表明,有效地降低 LDL-C,在相当程度上降低 CHD 危险,一项则反映治疗组和对照纽之间的 LDL-C水平差别不够大,危险的降低不明显。

详细分析五项大的临床研究和其它资料,得到的启示是:治疗高脂血症靶目标 ①明确降脂治疗主要靶目标是降低 LDL-C。这是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资料基础上的,无论高危患者 LDL-C水平如何,只要有效降低 LDL-C,就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病危险性。②第二个(次要)治疗靶目标是非 HDL-C。对于甘油三酯高, HDL-C低患者,可用贝特类、烟酸治疗,或与他汀类联合用,可降低 TG、升高 HDL-C、降低 CHD危险性。

4 AHA/ACC中关于降血脂的标准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科学年会上颁布的2013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ACC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颁布。

该指南不再推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治疗目标,而是由临床医生确定患者属于四种相互排斥的高危人群的哪一种,并按照以下方案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见表1。①具有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应该接受高强度的(年龄< 75岁)或中等强度(年龄≥75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90 mg/dL的患者应接受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70~189 mg/dL、没有临床ASCVD的40~75岁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④没有临床ASCVD或糖尿病,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70-189mg/dL,估计10年ASCVD的风险≥ 7.5%的患者应接受中等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该指南有3个显著的变化:①在ASCVD二级预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目标值的证据;②在ASCV D一级预防中LDL-C与非HDL-C目标值的证据;③在ASCVD一级/二级预防的血脂管理中,哪些因素影响调脂药物的降脂水平、有效性及安全性。该指南"颠覆"了以往的治疗观点,对以上问题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引人深思[17]。

另外,我国生产的他汀类药物"血脂康"常用剂量是600 mg/次,2次/d。有研究提示每晚服900 mg血脂康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还有研究比较了血脂康1200 mg/d与1800 mg/d的调脂疗效,结果显示血脂康1800 mg/d可进一步提高调脂的总有效率。

5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的一些研究肯定了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及降脂外作用,日本学者Takahide Kohro[18]关于冠心病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和纤维酸类被认为具有最有效的治疗效果,而钙通道阻滞剂被认为有副作用; Hiroaki Takashima[19]等通过3-D血管超声技术试验来评价普伐他汀通过降脂来缩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发现普伐他汀通过降脂可以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 LDL-C水平。

但是在治疗合理用药方面却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学者 Yi-Heng LI[20]等人的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入院后48h内给予他汀类药物干预和入院后48h后(出院前)给予干预,在4个月以及1年后的作用无显著差别。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的重点应在于力争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就能应用他汀类药物将其血脂控制到目标水平,而不在于入院后开始使用他汀类时间的早晚。

K.M.Fox,S.K.Gandhi[21]等学者关于年龄大于65岁和小于65岁患者应用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调查提出:瑞舒伐他汀对极高危及高危患者的疗效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且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化情况选择用药。还有很多相关性的研究不能尽述。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降血脂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上应根据AHA/ACC中提出的标准给予患者规范、合理的药物干预,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指南推荐适用于评估LDL-C水平为70~189 mg/dl患者的ASCVD风险,用于指导是否启动他汀治疗;以及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风险,用于指导他汀治疗强度。对于我国患者,这一模型是否能够应用于临床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觉,布艾加尔・哈斯木,胡大一,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高危住院患者血脂异常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状况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58-2360.

[2]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ion.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10,376:1670-1681.

[3]朱丹萌,翟所迪.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及其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8,38(12):969-972.

[4]张旭东,李景龙,王振香.几种新型调脂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2(2):100-101.

[5]何菊英,唐敏,藏雷,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8,7(30):4130-4131.

[6]倪春峰,李志欲.HMG-GoA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7,19(8):12.

[7]王松男,张玉东.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强化降脂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7,19(4):488-490.

[8]陈少萍,秦永文,郑兴.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5):325-327.

[9]李勇.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强化降脂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5):268-271.

[10]赵清珍,刘坤申.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中的作用[J].新医学,2007,38(11):758-760.

[11]Tsunekawa T,Hayashi T.Cerivastatin,a hydroxymethylglutaryl coenzyme reductase inhibitor,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ithin 3 days[J].Circulation,2001,104:376-379.

[12]Vasa M,Fichtlscherer S.Increase in circulating endotheliap progenitor cells by 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1,103:2885-2890.

[13]Grundy SM,Cleemar JI,Merz NB,etal.最近几项临床实验对NCEP-ATPⅢ指南的启示[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64-71.

[14]胡大一.新证据 新认识 新进展--解读NCEP-ATPⅢ指南2004年修订报告[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4(2):87-90.

[15]Neil J.Stone.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更新及在实际中的应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心脏病学,2005,1(4):13-14.

[16]赵水平.血脂异常防治指南NCEP-ATPⅢ介绍.中国社区医师,2006,22(297):16-17.

[17]Stone NJ, Robinson J, Lichtenstein AH, et al. 2013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 J Am Coll Cardiol, 2013,7.

[18]Takahide Kohro, MD; Dobun Hayashi, MD; Yoshihiro Okada, MD;et al. Effects of medica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Japa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CAD) Study[J].Circ J 2007,71: 1835- 1840.

[19]HiroakiTakashima,MD;Yukio Ozaki,MD;Tatsuya Yasukawa MD;etal.Impact of Lipid-Lowering Therapy With Pitavastatin,a New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 3-Dimens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J].Circulation Journal,2007,71,1678-1684.

[20]Yi-Heng LI,Hui-Ling WU,Yea-Huei Kao YANG,et al. Effect of early versus late in-hospital initiation of statin therapy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Heart J November,2007,48(6), 77-687.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8篇

简单而言,血脂就是血液里的脂质成分,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占总胆固醇的60%,是身体必需的,但是,多余的LDL-C会钻入动脉血管内皮,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脑供血不全,或随着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闭塞血管而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猝死等严重后果。血中的甘油三酯升高也可以使LDL-C升高。所以,一旦发现血脂升高,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药物降脂疗效好

防治高脂血症,首先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体内的胆固醇只有少部分来自食物(蛋黄、动物脂肪、动物内脏、鱿鱼、虾等),大部分在肝脏合成,因此,单纯的饮食控制只能减少来自食物的胆固醇,身体照样可以在肝脏内合成胆固醇。研究表明,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仅能使胆固醇降低7%~9%。因此,尚未患冠心病、无糖尿病或其他多种危险因素的胆固醇轻度升高的患者,可以先通过饮食调整和积极运动,使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患者生活方式改善2~3个月后,胆固醇减低并不理想,患者还是需要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尤其是那些胆固醇升高明显,或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者;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非常高,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应同时进行。

肝功能损伤可预防

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应用的降血脂药物都具有出色的安全性,肝功能损害也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再说,在使用降血脂药的过程中,医生为患者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轻度升高,可以继续服降血脂药,但要加以监测;如果转氨酶酶超过正常最高值3倍,应减少降血脂药剂量或停用药物,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鱼油、中药降脂疗效弱

鱼油和降血脂保健品的作用主要是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有一定的降甘油三酯的作用,但是,降胆固醇的作用不明显。有关中药降血脂效应,目前还缺乏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少数中药含有降胆固醇成分。因此,在服用中药的同时,一定要监测血脂达标情况,如果未达标应及时向医生咨询或换用有效药物。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9篇

并非所有脂肪肝患者的血脂都高。脂肪肝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酒精性脂肪肝,这类患者中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血脂增高。另一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其原因比较复杂,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药物及遗传因素等,还有40%左右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也就是说,即使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也只有一部分人的血脂升高。显而易见,血脂不高的脂肪肝患者服用降血脂药对治疗脂肪肝没有意义。另外部分降血脂药物虽能有效降低血脂,却不能很好地清除肝脏中沉积的脂肪,且脂肪肝患者对降血脂药物的耐受性较正常人低,长期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易发生肝毒性。因此,脂肪肝病人应权衡利弊,慎重考虑是否需用降脂药。

降脂药使用一般原则

脂肪肝患者不伴有高脂血症,一般不需服用降血脂药物。

酒精性脂肪肝伴有高脂血症,戒酒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一般也不需要服用降血脂药。

对于肥胖症,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除非同时有冠心病,否则仅需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及治疗原发病。3个月后,如果血脂持续异常,即血浆总胆固醇大于6.46毫摩尔/升或(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4.13毫摩尔/升,甘油三酯大于2.26毫摩尔/升者,才给予相应的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降血脂药物。因为降脂药主要在肝脏代谢,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代谢障碍,这无疑会加重脂肪肝的负担。

原发性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适当减少药量并检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必要时联用保肝药物,或在肝损害得到纠正后再进行降血脂治疗。

对于一些难治的、血液脂质代谢异常严重的患者,还需同时联用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血脂药物,但需警惕药物联用后毒副作用增强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降血脂药一般要长期使用,有的甚至需终身服药。不同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相当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在起初3个月内应每月复查血清脂质、肝肾功能及肌酸磷酸激酶和尿酸水平1次。长年服药者,可3~6个月复查1次。血脂降至接近期望水平时,可适当减少剂量,并考虑能否停药;无效者则考虑更换品种或联合用药,有时可能需终生治疗。

饮食运动是关键

降血脂药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天然有效成分;降血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972;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015-02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中脂肪摄入的增多及运动量的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1-3],因此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重视,寻找高效低毒的降血脂药物,特别是天然药物更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就近年来天然有效成分在降血脂作用实验方面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在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由于其抗氧化性和低毒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开发的热点。谢伟华等[4]观察山楂黄酮对高脂血模型小鼠的作用,结果显示其可降低高脂血模型小鼠血脂含量。李向荣等[5]通过实验发现桑叶总黄酮(MTF)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高脂血症小鼠和大鼠的血脂水平,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景怡等[6]研究发现玉米须总黄酮(ZMLF)能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脂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变化。

2 皂苷类

皂苷类物质能促进人体胆固醇和脂肪和三酰甘油(TG)的含量,也具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作用。徐丽萍[7]通过实验发现桔梗总皂甙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G、TC水平,同时增加高脂血症大鼠HDL-C水平,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有降低作用。邴飞虹等[8]采用高脂饲料、血管壁钙超载、内皮损伤三者结合引发大鼠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观察研究苜蓿总皂苷提取物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苜蓿总皂苷提取物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 多酚类

Miceli等[9]发现柑橘通过其酚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和降胆固醇的功能,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李云峰等[10]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石榴皮粗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并富集,观察饲料补充提取物喂养28 d对大鼠血脂和肝脂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富集的多酚类物质部分作用有强于石榴皮粗提取物的趋势,而且还具有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作用,表明石榴皮多酚提取物具有降低血脂和肝脂的作用。

4 多不饱和脂肪酸

卵磷脂花粉中的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浆中的TG、TC水平,增加HDL- C[11]。赵雁武等[12]观察苹果籽油对高脂模型大鼠作用,发现其有降血脂趋势,并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这与其主要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有关。刘永英等[13]通过实验发现花椒籽仁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主要成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有关。

5 生物碱类

朱兰镇等[14]观察荷叶总生物碱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的影响,结果显示荷叶总生物碱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对HDL-C具有明显的升高作用。任等[15]通过燕麦麸皮生物碱提取物(OBAE)灌胃昆明雄小鼠,测定不同剂量OBAE对小鼠血脂水平、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及脂蛋白脂酶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可减少血清TC和TG,增加HDL-C的含量。张国侠等[16]观察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高脂血症小鼠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其降血脂的作用越强,且能够提高HDL-C的含量。

6 多糖类

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中药多糖的降血脂作用倍受关注。李向阳等[17]观察金钗石斛多糖对高脂模型大鼠血脂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异常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组织的脂肪变性。杨小红等[18]实验发现白首乌多糖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和LDL-C,升高HDL-C,说明高剂量的白首乌多糖具有降血脂功能。

7 苯乙烯衍生物类

7.1 白藜芦醇

白黎芦醇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中,以新鲜葡萄皮中的含量为最高,白黎芦醇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天然药物提取物[19]。李萍等[20]观察白藜芦醇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影响,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均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浆TG、TC、LDL-C水平,说明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作用。朱立贤等[21]实验发现白藜芦醇苷能使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LDL-C及AI明显降低,升高HDL-C和HDL-C/TC。

7.2 二苯乙烯苷

其为中药何首乌的主要水溶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多种活性,其含量常作为何首乌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指标,且在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相聪坤等[22]通过实验测定血清血脂、载脂蛋白含量及抗氧化作用指标,发现高脂血症大鼠给予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类提取物后,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I含量,同时升高HDL-C/TC值,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类提取物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可减少胆固醇在外周组织细胞中的聚集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性损害,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8 维生素类

卵磷脂花粉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C、E、B5、B6、β-胡萝卜素等均有降血脂功能,如维生素C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血管的渗透性和脆性,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的药物之一;维生素E可以遏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促进异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合成和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降低甘油三酯、β-脂蛋白及其比值,有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维生素B5(烟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临床上作为扩张周围血管和治疗血管疾病的药物[23]。周泉城等[24]建立实验性高血脂小鼠模型,观察超临界萃取的总VE、α-VE和总VE+α-VE对机体抗氧化、体重、粪脂及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建立45 d后,摄入VE的小鼠,其血清中TC、LDL-C和AI均显著下降,超临界萃取的总VE和α-VE的混合样可以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TC以及肝系数,说明总VE和α-VE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降低LDL-C调节胆固醇的吸收率,增加脂质的排泄,从而起到明显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形成的效果。

9 鞣质类

鞣质是一类比较复杂的具有沉淀蛋白质特性的水溶性多元酚类化合物,是一类作用很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剂[25]。花雷等[26]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高脂并高血糖小鼠,灌胃石榴叶鞣质8周后,高脂小鼠外周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糖均有明显降低,表明石榴叶鞣质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来防治以高血脂和高血糖为发病背景的代谢综合症。通过实验发现葡萄子鞣质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脂蛋白和LDL-C的浓度,表明鞣质具有显著的降血脂的功效,缩合鞣质降低LDL-C的能力与其分子量成正比,鞣酸也可使血液参数发生类似的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鞣质降低了小肠中胆固醇的吸收[27]。

10 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一线降血脂药,但其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肝脏毒性及他汀性肌病,严重的可导致横纹肌溶解[28]。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分离和提取降血脂作用确切、安全无毒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展开构效关系的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的新型药物,充分发挥天然药物在降血脂方面多靶点、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广盛,李显波,孙丽英,等.近5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2):15-17.

[2]赵曼曼,崔芬芳,雷钧涛,等.降血脂中药有效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30(6):357.

[3]郭姣,朴胜华.从高脂血症发病低龄化趋势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J].中医药信息,2008,25(6):4.

[4]谢伟华,孙超,刘淑敏.山楂黄酮对高脂血模型小鼠血脂及生脂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 224.

[5]李向荣,陈菁菁,刘晓光.桑叶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动物的降血脂效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1):1630.

[6]景怡,景荣琴,任远,等.玉米须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0,(9):797.

[7]徐丽萍.桔梗总皂甙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8):224.

[8]邴飞虹,程静,冯新刚,等.苜蓿总皂苷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40.

[9]Miceli N, Mondello MR, Monforte MT, et al. Hypolipidemic effects of Citrus bergamia Risso et Poiteau juice in rats fed a hypercholesterolemic diet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10671-10677.

[10]李云峰,郭长江,杨继军,等.石榴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小鼠抗氧化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5,27(6):483.

[11]包国良,傅颖.卵磷脂花粉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8):99-102.

[12]赵雁武,仇农学,高霞,等.苹果籽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防治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6):556.

[13]刘永英,王多宁,刘渊声,等.花椒籽仁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防治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5):411.

[14]朱兰镇,李伟.荷叶总生物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调节血脂作用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0,23(3):363.

[15]任,马挺军,牛西午,等.燕麦生物碱提取物的抗氧化与降血脂作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23(6):103.

[16]张国侠,盖国忠.莱菔子总生物碱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44.

[17]李向阳,龚其海,吴芹,等.金钗石斛多糖对大鼠高脂血症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5):1142.

[18]杨小红,周远明,张瑜,等.白首乌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6):1381.

[19]郝捍东.白藜芦醇抗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30(5):300.

[20]李萍,杜洪霞,李新华,等.白藜芦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5):502.

[21]朱立贤,金征宇.白藜芦醇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J].中成药,2006,28(2):260.

[22]相聪坤,王蕊,袁志芳.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类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J].药物研究,2009,18(24):19.

[23]包国良,傅颖.卵磷脂花粉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38(8):101.

[24]周泉城,吴谋成.维生素E对小鼠高血脂预防作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5,20(3):66.

[25]傅乃武,郭蓉,刘福成,等.柯子鞣质和五倍子鞣酸抑制体内亚硝胺生成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2,23(11):585.

[26]花雷,张晓娜,雷帆,等.石榴叶鞣质对高血脂小鼠糖代谢影响及其机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4):545.

[27]姚思宇,赵鹏,刘荣珍,等.鞣质降血脂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4,4(6):946.

[28]Zhang QI, The attention of statin drug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2006,23(1):12-15.

上一篇:抗癌药物范文 下一篇:抗癫痫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