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艺范文

时间:2023-11-28 08:54:44

少年文艺

少年文艺篇1

英文名称:Juvennile's Literature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32开

国际刊号:1004-0889

国内刊号:31-1179/I

邮发代号:4-6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少年文艺篇2

关键词:青少年;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99-01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近年来,我市文化职能部门积极支持、主动配合、认真参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做了―些我们应做的事,现就如何发挥文化职能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谈点意见。

一、文化艺术工作要把青少年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尤为迫切。文化艺术工作本身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满足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他们从中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娱乐身心、陶冶性情、健康成长。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市各地不断引进和渗入海外的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如网吧、迪斯科、电子游戏、录像、镭射电影、卡拉OK等等,这些无疑对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某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黄色腐朽的思想文化,从而使一些思想幼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毒害。文化艺术工作要把青少年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灌输和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真伪,懂得什么是精华,什么是槽粕,从而吸收其有益的、健康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自觉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的毒害。

二、文化艺术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

文化艺术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运用各种文艺手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文化艺术工作在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发挥自己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功能:

(一)要十分强调发挥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通过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对他们形成自己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活动,使青少年懂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繁荣、多少爱国志士前仆后继。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从而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培养爱祖国、爱人民思想感情,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意识,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二)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认识功能,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知识,除了在课堂和生产实践中获得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去不断吸收、文化艺术工作要为青少年开僻一个传播知识,辨别真伪的社会课堂。通过组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书报阅览、文物陈列专题讲座、知识测验、问题解答、图片展展览、艺术竞赛、知识游戏等多种形的活动。增广见闻。以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项补充。

(三)要充分发展文化艺术的娱乐功能。青少年处在长身体阶段,爱玩好动是他们的特性。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于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抵御消极不良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而又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扫除那些以娱乐为名的精神垃圾。

(四)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审美功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创造更多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美的文化环境,美的典型人物,美的文艺作品。造成―个美的氛围。使青少年真正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更好地美化自己,美化未来。

三、重视文化设施和文化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活动场所。

文化设施,是文化艺术活动的载体。一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工作在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没有相应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经费的投入是不行的,要增加投入,为青少年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阵地,在团结、教育、疏导青少年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文化娱乐市场的净化和管理,对电子游戏机和录像放映点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对音像市场上“制黄”、“贩黄、“传黄”的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和扫荡。不断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气氛。

四、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做好青少年教育服务工作。

要努力繁荣青少年文艺创作。拿出更多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诗画等好作品,为青少年提供精神粮食。可以通过征稿,办学习班、评奖、出版刊物形式,鼓励青少年参加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活动,努力把青少年文化艺术水平推向新台阶。

第二、运用图书、报刊以及文物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利用节假日组织干部、青少年开展读书、评书、参加文物展览活动。开僻青少年图书阅览室。向青少年推荐新书一开展读书心得讲座。培养和指导青少年读好书、读懂书。使图书馆、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少年文艺篇3

关键词:张大千;张正权;川剧艺术;内江;民俗;音乐事象

一、川剧发展的全盛时期

大千先生的早年时代,四川省内“川剧”盛行,川南地区的自贡是个盐业经济高度发展的地方,其税收情况一度占全川的一半以上,雄厚的盐业经济基础吸引了四川乃至全国各地的音乐戏曲团体,各地戏曲流派、各地民间艺人带来各类民间曲艺形式,纷纷来此表演献艺、交流切磋、卖艺谋生,自贡成为川南中心地区有名的“戏窝窝”,离自贡几十里路的内江自然也在受各类民间曲艺形式强烈的影响地域范围之内。例如,当时著名的“资阳河道”――川南川剧艺术发端于资阳地区,由于川南地区地处丘陵,川剧资阳流派到川南各地演出,陆路行进极为不便,通常通过资阳河走水路到川南各地汇演,后来人们把资阳河流派剧团统称为“资阳河道”。――进入自贡,位于沱江河畔的“甜城”内江是个必经之路,也是远路戏班到达自贡的最后一个口岸,更是艺人们休憩调整、彩排预演、卖艺扬名的理想场所。

少年时期的张大千非常喜爱当时的歌舞曲艺,尤其是本地的戏曲文化,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看李永翘研究员在张大千系列丛书之一《张大千•画坛皇帝》中的一段叙述:“张大千自幼就喜欢看戏。小时候,他在内江河坝子,挤在热闹的人群中,观看着地方剧团演出的川戏,就喜欢的不得了。他喜欢剧里精彩的武打,热闹的场面,曲折的故事,魔幻的变脸,华丽的服装,美妙的打扮,等等。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许多兴奋、享受和奇异的遐想。”[1]P595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戏剧表演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地方性的戏曲音乐旋律音调更是引人入胜的一个环节,张大千先生自然陶醉其中。这也是大千先生继而迷恋京剧艺术的肇始。四川语言优美耐听,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歌唱性,不难想象为什么大千先生后来身处异国他乡还处处哼唱川剧旋律,以至乡情缠绵,终生乡音难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生物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形式,谁都不可能超越社会历史环境及其阶级、自然环境的局限或影响。音乐人类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分析视野与思维空间。

从川剧历史的发展来看,当时的四川是川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贡的井盐、内江的糖料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有钱有势的名商大贾,往往组建豢养自己的私家乐团戏班,终日歌乐不停,谈音论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的外省商人也带着自己的戏班云集川南一带,他们或长期定居,或来回奔走,或考察市场;各地剧种如:陕西、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商人都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曲艺,各具特色的民族曲艺欢聚一堂,各显神通,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川剧艺术融百家之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川剧艺术日臻完美,有吸取四大声腔之精华发展而来的“川剧高腔”及“川剧变脸”绝技,成为川剧艺术造型与音乐唱腔表现的典型特征。各地戏班如雨后春笋,轮回串演比赛、切磋技艺,较大乡镇都是他们演出的理想场所和聚会地点,内江从自然地理地貌到历史文化底蕴都是一个天然的理想场所。就内江的周边环境讲,西南方的自贡、富顺,西北方的资中、资阳,东北的大足、重庆,东南的隆昌、泸州等地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经济文化中心,居中的内江自然成为艺人们的必到之地。

张大千先生一生中,对民族川剧与京剧艺术情感深厚、无限钟爱,并与川剧、京剧演员周企何、梅兰芳等著名戏剧演员关系密切,感情甚笃,结下难以割舍的深厚友谊,正是张大千先生自幼经常观剧听戏、深受民族戏曲音乐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社会运动的震荡迭起

少年时期的张大千名叫张正权。年少的张正权在兄长张善子和表叔喻培伦革命热情的激励下,表现出拥戴三民主义的革命激情,逐步关注时政,在妇女儿童运动中参与了推进民主与共和的社会活动。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蒲殿俊、罗纶二人为正副会长,他们揭发清朝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四川人民奋起“破约保路”,振臂一呼,全蜀响应,保路之声,激荡千里。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组成了“保路分会”,妇女儿童、僧侣艺人、车夫丐帮也都纷纷上街游行,抵制清政府副的卖国行径。内江的保路运动在张善子等人的宣传、组织下也开展的轰轰烈烈。

十二岁的张正权,受到表叔喻培伦革命行为的影响,在二哥张善子革命激情的激励下,积极参加了内江小学生保路同志会。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列队走在内江的街头巷尾,游行抗议,振臂高呼:夺路国民,是谓“国有”?送诸外人,是谓“政策”?既夺我路,又夺我款,夺路夺款,又不修路!路亡川亡,川人宜哭,大家起来,保路保路!当时的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秉承清政府“格杀勿论”的“圣旨”,对“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自愿者大开杀戒,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龙鸣剑、王天杰等人积极组织起义,起义军群雄激奋,连战连捷。9月25日荣县在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的领导下宣布独立。11月26日,内江县在吴玉章、喻熙明等人的主持下正式独立。随着端方在资州被杀,四川独立了,大清帝国气数已尽,整个内江锣鼓喧天,万民欢腾。张正权这帮半大不小的孩子们,从精神上也感到了彻底的解放,他们不再受文字狱的思想压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唱什么就长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自由自在地大声欢歌,纵情高唱了。因而,他们这帮娃娃们,还常常在独立后的内江城街上,大摇大摆公开唱着新流行的一首‘儿歌’”:[2]235大清江山,已经玩完;宣统宣统,彻底掀桶!皇帝娃娃,只会喊妈;溥仪溥仪,哭哭啼啼!……

在内江历史乃至中国民主民族革命的历史上,大千先生的二哥张善子和他们的亲属喻培伦都对我们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们的影响召唤下,少年张正权充满着革命激情。这段文学叙事般的历史反顾,从另一个角度将这位世界级艺术大师少年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给我们,使我们能够从社会历史运动大潮的广阔视野中概观张大千先生少年时期的精神世界。

三、传统习俗的文化环境

随着民国的建立,内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这一时期,正权的二哥张善子成了一位空头的“少将旅长”。随着清朝的瓦解,1912年的年关来临了。正月初一过大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包水饺,吃大肉,吃糖听戏唱儿歌、热热闹闹放鞭炮都是孩子们久久盼望的欢乐事和难忘的幸福时刻。内江人过年喜欢吃腊肉,而腊肉的制作过程较长,手续较为繁琐,一般来说,年前两个月左右人们就开始忙碌着置办年货,灌香肠、熏腊肉、晾酱肉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大街小巷、房檐瓦下晾晒着各色肉制品,鸡、鸭、鱼、兔样样要挂晾风干,以便存放、吃起来也更有味道:麻辣味的、酱味的、甜味的、熏烤的等等种类繁多。腊肉的制作工艺颇具一方风情:找一片空地或一个较为宽敞的场地,登上几块大石头,或制作一个木架,将鲜肉放置或悬挂在上面,下面堆积、点燃松、柏树枝叶,复置新鲜艾草、青藤于其上,使其焖燃,升起浓浓白烟,以烟熏肉,直至蜡黄或酱色,肉质将熟,色泽诱人,味道清香,看上去垂涎欲滴,闻起来松香浸脾,一种特有的腊肉味道扑面而来。随着年关的临近,节日的气氛愈加浓郁,燃烧枝叶的缕缕白烟传送着阵阵烤肉的清香,此时正是孩子们最幸福难忘的时刻。

此时的张正权年已12岁,正在他的伯父家与表姐妹、表兄弟们玩耍得不可开交,他们在街头巷尾嬉戏打闹,做着各种游戏,用稚嫩天真的声音唱着那淳朴动听的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过大年,起得早,提灯笼,放鞭炮,打马虎,做游戏,东家奔,西家跑,气得老娘直跺脚,嚼着嘎嘎哈哈笑……吃嘎嘎,即吃肉。四川方言把肉说成“嘎嘎”,特别是在儿语中最为常用。旧社会,下层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很多常常一年到头吃不到一顿肉,俗话说:“富人们过年,穷人们过难”。但按照传统习惯,下层百姓也就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无论如何也要咬紧牙关、“挥霍”一次,让一家老小能吃上一次肉,这对小孩们来说已是莫大的幸福和难忘的记忆。张大千先生童年时期得过一场大病,差点没了性命,很长一段时间身体都很虚弱,也就是唱起这首儿歌的这一年,在他四哥和表姐得帮助下,张大千先生开始吃肉,不但吃了老虎肉、还吃了老鼠肉,身体也由大病后的十分虚弱,慢慢变得体魄强健起来,为他以后在艺术之路上的健康发展塑造了强健的身体条件,奠定了良好的体魄基础。

通过这一文学般描述的变换不定的时代风云和浓郁的四川乡土民情,我们可以大致感受到那一时期内江社会的大致风貌,感受到少年张正权身处的社会音乐环境,感受到当时内江传统节日时的民俗文化及儿童生活中流传已久的音乐艺术事象。

四、综观与简议

纵观张大千先生早年的生活情境不难理解,先生幼年时期是在长嫂罗正明的儿歌声中度过的,纯正质朴的四川内江民歌小调熏染着这位后来的艺术大师,原滋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滋养中国传统文人的天然营养。从李永翘先生绘声绘色的文学性描述中,我们不难领略四川传统节日的欢快喜庆、四川民风的敦厚质朴、四川民谣的亲切温暖、四川语音语调的优美如歌。张大千先生出生于四川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各类地方戏曲、山歌、小调如烂漫的山花般争相开放,自幼喜爱音乐的幼年张大千自然浸淫在川南民间音乐艺术的大海之中,逐渐孕育、形成追求自然、追求完美、追求真善的艺术天性与真挚性情。

四川地方音乐、戏曲、民歌、童谣等音乐艺术形式对张大千先生艺术审美的影响可谓深远,以致后来痴迷于川剧、京剧艺术。张大千先生一生与众多戏曲界文化名人有着不解之缘,彼此结下深厚友谊,并成为戏剧界的忠实票友。大千先生后半生旅居国外,但始终留恋、怀念民族戏曲艺术,终生都将戏剧友人送他的戏曲唱片珍藏身边,常常心驰神往、入神听唱,还屡屡与夫人徐雯波在家中扮演戏剧人物反串。除此之外,张大千先生一生中明媒正娶的夫人中,二夫人黄凝素是一位音声姣好、闻名一方的青衣旦角,三夫人杨婉君是当时北平一带有名的京韵大鼓名家。大千先生的很多异性知己都有着良好的音乐戏曲修养。这些都能够充分反映出张大千先生有着强烈的音乐审美热情与厚重的音乐审美情感。这种发至灵魂深处的对音乐艺术的痴爱,渊源于张大千先生幼年时期的音乐艺术环境及其赖以成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张大千先生终生乡音难改、终生钟情于民族戏剧艺术、终生喜好研究探讨戏剧脸谱的文化奥秘、在美术作品中创作大量古典戏剧人物,我们在此可以略解其音乐艺术审美心理接受及审美价值认可的文化基因根源。

参考文献:

[1]李永翘.张大千画坛皇帝[M].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8月第一版.

[2]李永翘.张大千人生传奇[M].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宫修建,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课题项目:

①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大千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省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Q2008-03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编号 YWHY08C06)。

少年文艺篇4

[摘要]作为中国曲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审美独特、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血脉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因历史原因和它的口头性特征,以及某些民族文字的缺失,在理论方法和个案研究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处于研究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本文拟回顾、梳理、总结建国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成果,简介曲种,分析其独特性,探讨如何进一步充实、丰富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学术内容,为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健康发展、丰富中华艺术文化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典艺;曲艺;民族艺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3-0084-06

作者简介:韩利(1969-),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

谭勇(1957-),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民间音乐、二胡。四川 成都610041

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将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如俗讲、变文、讲唱、说书、古词等说唱艺术统称为“曲艺”。 1981年10月,中国曲协举办的座谈会上,时任主席陶钝明确指出:“曲艺是语言、音乐、表演三结合,并且以语言为主,以语言来说唱故事和人物的群众性艺术。”他认为:“这个定义比以前进了一步,以前的定义没有后半截。”他还说:“曲艺观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陶钝的话表明,对曲艺内涵的定义有一个演变与固化过程。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以上定义其实更多是建立在汉族思维角度之上的。中国少数民族因地域、历史、语言、宗教、文化的影响而孕育出的曲艺形式更为多样性,内涵更为复杂。2012年,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一文中指出:“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曲艺是中国众多的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性和民间性的艺术门类之一。据《中国曲艺志》的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均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艺术形式,有些民族甚至拥有多个曲种形式。 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自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乃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文献检索分析

据中国知网(CNKI)的最新检索结果,从1915年至今,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文献不到500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34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有97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5篇,而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论文仅70多篇,论文的发文数量从2010年起呈较大的上升趋势。(见图1)

在这些文献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文科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1]、《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2];吴文科、蒋慧明、高苹共同完成的《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3]。文中提出了:“尊重曲艺艺术规律,矫正曲艺创演观念,强化曲艺文化传承、培养曲艺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曲艺当展的主要任务。”云南省文联的杨庆隆分别撰写了《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比较初谈》[4]、《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5]、《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6],探索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区别于汉族曲艺的独特性,分析其与原始文化、宗教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李萍在《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一文中,ξ鞑康厍少数民族曲艺资源“丰富”、“丰厚”、“丰美”等三个鲜明特性,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7]。四川省戏剧创作中心的严西秀撰文《曲艺现代化》,把四川曲艺现存的二十个汉族曲种和若干少数民族曲种,做了‘以唱为主’、‘以说为主’和‘载歌载舞’分类[8]。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曲艺专题研究的文献,较为有价值的有:彭科伟《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与传承》[9];唐小林《抢救舌尖上的遗产――〈羌山采风录〉:一部独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族志》[10];郎雅娟《侗族曲艺艺术研究述评》[11];索朗次仁《关于发展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12]、《简论民族说唱艺术(曲艺)品种》[13];吴莹;郑直《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14];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及类型》[15];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16];进铨《“津”是侗族曲艺的代表曲种――兼与普虹商榷》[17];曲闻《文艺“轻骑”驰云岭》;[18]赞丹卓尕《艺术家土登访藏族著名曲艺表演》;[19]王芳礼《简论布依族曲艺“分彭饶”与“分浪论”的文学特征》。[20]

登载上述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的刊物包括:《曲艺》、《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音乐时空》、《文化艺术研究》、《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云岭歌声》、《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等等。作者大多来自高校、艺术研究所,曲种一线表演者的研究文献目前几乎空白。虽然期刊学术发展趋势从2010年开始迅速增强,但研究文献数量依然不多,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目前已知的有100多种曲种,而真正进行专题文献研究的不到20篇,大多数的曲种无人问津。其次,文献内容大都是介绍性的,理论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再加上史料文献的缺失,整理发掘的不够,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更阻碍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良性发展。

2016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第一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抽象的论证,初步搭起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理论框架,其意义非常巨大。[21]

2016年8月,中国艺术报登载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五年(2011-2016)工作综述――《春风化雨牡丹绽放,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中国曲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在10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的课题中,就有少数民族曲艺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已立项,还拍摄了9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曲艺辙痕》,为曲艺研究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曲协与辽宁科技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以上这些中国曲协的工作导向给了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指明了道路,这一板块大有可为。

二、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曲种及其独特性

柯琳教授在其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中第一次较为详尽地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曲种存共约400余种,少数民族曲种约占我国民间曲艺曲种的60%,近200余种。”[21]该书中收集到现存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曲种(见表1)。

曲艺品种与其各自产生的地区方言关系密切,曲艺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都是多民族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傈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3个民族聚居,该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在我国首屈一指,世界绝无仅有。受云贵高原崎岖险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以及大迁徙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同一区域同一民族的不同成员也是相互隔绝、封闭性强,这些为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创立提供了不可复制的条件。如图1中罗列的100多种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c跨国民族的曲艺曲种,复杂繁多,内容丰富,审美独特,除以说、唱方式来叙述传说、历史、史诗、故事、生产劳作等本民族宗教、民间文学及民间仪式内容外,歌与舞的存在是区别于汉族曲艺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服饰、技法、道具的特色,西南少数民族曲艺闪烁出耀眼而独特的光芒。

三、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研究成果

1.目前涉及少数民族曲艺内容且较有影响的书籍(见表2)。

四、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前瞻

30多个少数民族集居在中国大西南(见图2),从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民族曲艺曲种是如此丰富多彩,然而笔者仅仅检索出上面寥寥数篇的研究资料,事实上大多数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处于几乎无人问津的状态。作者还认为仅从汉族或其它民族的曲艺框架来定义、研究这些曲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音乐、文本、舞蹈;曲种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西南少数民族曲艺的社会功能以及在民族文化中担当的角色等等,都有待于去做深入细致地甄别、研究,其挖掘的空间非常之大。也许有些民族本身也在民族的融合中被同化,忘记了自己的这种文化身份,甚至他们对自己都不感兴趣了。也许由于语言的障碍,造成研究乏力。也许是生在其中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或是不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传承与创新。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先生说:“曲艺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体系,曲种之间差异很大。”[8]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国曲艺大花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西南少数民族曲艺更是复杂、动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些曲种虽然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但它们是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身上流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些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让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并存,让西南少数民族曲艺在世界闪烁出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吴文科.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命运[A]//.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吴文科. 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J]. 北京观察,2004,(3).

[3]吴文科,蒋慧明,高苹. 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J]. 文化艺术研究,2015,(2).

[4]杨庆隆. 少数民族曲艺与汉族曲艺比较初谈[J]. 民族艺术研究,1994,(3).

[5]杨庆隆.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07,(4).

[6]杨庆隆.试论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宗教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8,(1).

[7]李萍. 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曲艺资源的文化特性――基于田野考察的定性分析[J]. 广西民族研究,2013,(2).

[8]严西秀, 沐恩.曲艺现代化[J].曲艺,2015,(4) .

[9]彭科伟 浅论四川曲艺的保护和传承[J].中国音乐,2013,(4).

[10]唐小林.抢救舌尖上的遗产――《羌山采风录》:一部独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民族志[J].中华文化论坛,2012,(2).

[11]郎雅娟. 侗族曲艺艺术研究述评[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2]索朗次仁. 关于发展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J]. 艺术研究,2006,(4).

[13]索朗次仁. 简论民族说唱艺术(曲艺)品种[J]. 艺术研究,1994,(2).

[14]吴莹,郑直. 广西京族曲艺唱哈的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J]. 新西部(理论版),2014,(20).

[15]李汉杰. 云南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及类型[J]. 云岭歌声,2005,(3).

[16]石尚彬. 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J]. 贵州民族研究,1994,(1).

[17]进铨.“津”是侗族曲艺的代表曲种――兼与普虹商榷[J]. 贵州民族研究,1987,(1).

[18]曲闻. 文艺“轻骑”驰云岭[J]. 民族艺术研究,1989,(S1).

[19]赞丹卓尕. 艺术家土登访藏族著名曲艺表演[J]. 艺术研究,1992,(1).

[20]王芳礼. 简论布依族曲艺“分彭饶”与“分浪论”的文学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1992,(2).

少年文艺篇5

近日,武宁县第三届青少年艺术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县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据悉,本届艺术节从5月25日开幕,到校园艺术节活动广泛开展和全县各项比赛,再到闭幕式,历时4个月,涉及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语言类、书画类、科技制作类等,各项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至此,武宁县已经连续三年举办青少年艺术节,艺术教育成为该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

举办全县青少年艺术节,是武宁县委、县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大县、教育强县,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首届青少年艺术节于2012年10月举行,由县政府下拨专项经费。2013年又将青少年艺术节列入全县性的活动,2014年的武宁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规定每年举办青少年艺术节。过去的三届青少年艺术节中,县教育局都是作为主办单位,及时制订方案,成立机构,落实人员,筹措资金。与此同时,全县中小学、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艺术节给予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和培训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积极参加全县青少年艺术节的各项赛事,让青少年艺术节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活动。

据介绍,每一届武宁县中小学青少年艺术节都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首届艺术节持续3个月,第二届艺术节持续8个月,本届艺术节持续4个月。艺术节主要分为筹备开幕、校园观摩、各类比赛、全县展览、全县汇演等阶段。2014年,武宁县第三届青少年艺术节开幕式上,开幕式演职员就达1500人,观众近万人;5月份举办中学校园艺术节,6月份举办小学校园艺术节,同时,县教育局组织四个观摩组到各校观摩指导校园艺术节活动。

在青少年艺术节的带动下,三年来,武宁县各校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武宁二小校园艺术节,分为舞蹈专场、语言类专场、声乐专场、器乐专场、颁奖晚会等部分,共有110个节目,参加演出的师生达1400多人;武宁三小校园艺术节为时一周,投入10余万元,分为莺歌燕舞篇、技压群芳篇、雄才大略篇、梦想飞扬篇、丹墨飘香篇、心灵手巧篇、开幕式、闭幕式等8个专场,参加艺术节师生1000余人,并有家长与孩子同台演出;武宁四小每届校园艺术节一个主题,分年级组织专场比赛和演出;鲁溪中心完小每周三下午固定为艺术教育时间,组织20多个兴趣小组开展活动。

此外,连续三届艺术节,在声乐、器乐、舞蹈、演讲、书法、绘画、制作等各项比赛中共产生一等奖42个、二等奖71个、三等奖90个、优秀奖104个。2013年,武宁县教育局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翁还童)

少年文艺篇6

关键词 动画 青少年 价值观 认知结构 审美观 影响

在市场化语境下,动画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我们不要忽视其文化的传播,它应当承担起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引导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社会责任。没有艺术的感动,哪来产业的振兴?没有文化的艺术是一种畸形的艺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动画艺术是一种危险的文化缺失。2009年3月,中共中央 政治 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湖北省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时就指出:“动漫产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动画创作生产意义重大,要把

三、动画应当塑造青少年审美价值

动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青少年通过观看动画的视听感官享受,激起内在情感,达到心灵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青少年也有审美需求,也需要自由地体验生命,从这种生命体验中获得享受的需要。动画是动画家对现实有限性的一种超越,为青少年提供了向往未来的一种具体畅想和真实把握。动画 艺术 的内在审美价值通过审美过程被青少年感受、体验、思考而不断呈现、扩张、发散出审美魅力,同时以其自由的想象、无限的时空、超越物质世界的广阔天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生命律动的审美想象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无限的,创新意识的潜力是无止境的,它能使青少年的创造力超越知觉表象、超越时空、超越前人、也超越自己。

动画的审美价值,毫无疑问塑造着青少年先在结构中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欣赏动画片对青少年来说,实际是在改变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能产生对世界新的感觉。动画对于提高青少年整体艺术素养的作用,更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我们不应把艺术素养的提高仅仅看着是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高低也同时是精神品格的高低。因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并非是孤立的,动画是电影、绘画、戏剧、 音乐 等诸多艺术门类联结成的统一体,动画艺术借“综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样式,独有的审美价值,从而彰显和传达诸如思想、道德、文化等其他价值。青少年艺术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使他更好地接受电影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影响。

四、动画 发展 与青少年动画素养的双向互动关系

动画积极地影响着青少年先在结构塑造的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我国动画作品质量的提高与动画产业的发展,其理由在于动画与观众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动画与观众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促进,双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条件的关系。动画创造了观众,观众创造了动画,动画促进了观众,观众促进着动画。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动画就有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动画。我们借助动画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系统化的 教育 ,致力于青少年先在结构的塑造,既是在用动画培养青少年一代新人,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代新的观众,用长远眼光看,也是在培养我国未来的主力观众,他们的思想,艺术素质与爱好,事实上决定着我国动画的方向。当我国未来的动画梯队是思想层次、文化层次、艺术素养均为优秀的观众,那么,诸多的平庸动画将失去市场,艺术境界上乘之作,将大受亲昵。观众的促进是任何力量难以比拟的促进。我国动画的真正希望,在于观众,特别是在于青少年观众。

少年文艺篇7

关键词: 剪纸文化 推广策略 青少年

一、引言

剪纸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因其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早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传承处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对剪纸文化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剪纸不应该被单纯地归为民间艺术领域,从艺术角度加以文本式研究,还原到广大的青少年中,从他们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的实践角度,借助他们的分类加以认知。要扩大剪纸传承人的范围,从个人面向群体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恰恰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创造和动手操作的平台。

为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剪纸文明,并加以主动传承和推广,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性活动,试图把剪纸文化的传承更基础化、大众化。

二、在青少年中推广剪纸文化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推广理念

1.着眼全员性。组织开展一系列与剪纸文化相关的活动、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发挥活动为主导和青少年为主体的作用。

2.追求高品位。拉近剪纸民间文化艺术与青少年的距离,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3.坚持传承性。搭建剪纸艺术作品的鉴赏、创作、展示平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剪纸一般技法。

(二)运用多样化的推广途径

传承剪纸文化,不能仅靠这门艺术本身流淌的传递模式,创新多样化的推广形式,达到“普及与传承”的预期的效果。

1.以少年宫阵地活动为依托。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承担教育、服务、引领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主阵地作用的少年宫,有责任、有义务通过组织阵地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文化,其传播、推广责无旁贷。通过开设美劳广场,把剪纸艺术家请进来做现场演示和指导。这种在与广大青少年互动中把剪纸艺术从以往的观赏性转化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形式,既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特有的阵地资源有利于剪纸文化传播的优势,又起到剪纸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的引导作用。

2.在兴趣小组培训中渗透。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培训的机制,把剪纸文化渗透到培训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要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绝非易事。首先创作者要有良好的美术基础,然后要具有把绘画稿件转化为剪纸稿件的能力,再者还需具备一定的剪纸技艺的能力,综合上述,仅让学生创作出有创意的剪纸作品是相当困难的。为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剪纸的技艺与如何创新,首先我们组织一系列的面向学校及各培训机构美术教师和有此爱好的教师进行专项指导活动。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传承渠道之一的保障,在把剪纸文化广泛地在学校推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依托青少年宫自有的培训项目,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剪纸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技能传授。从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营造普及型剪纸教学的氛围。

3.以赛事为途径。本着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展示和成长的文化平台,使剪纸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推广,在2011年,我们开展了首届杭州市少儿创意剪纸大赛,主要面向杭州市主城区的广大少年儿童,取得较好效果。2012年起开展了浙江省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我们把活动从杭州市主城区覆盖到全省,参与对象也从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向广大的青少年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扩大参与人群和受众面。剪纸文化的传播以组织开展剪纸大赛的形式为载体,通过现场展示和“论剑”方式加以传播,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社会展示、交流和评价的平台的同时,激发青少年对剪纸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借此引导青少年传承剪纸工艺的文化,传承剪纸工艺的设计与剪刻技术,引导他们发展性地结合生活,原创作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剪纸艺术的发展道路。

4.以主题文化活动为手段。通过大量的剪纸现场体验、剪纸大讲堂、剪纸进课堂等活动,将重心放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剪纸文化,让剪纸文化更接地气。

如“剪纸现场体验”活动。我们组织了“双喜临门”――剪“帧弊;“我爱中国”――剪“中”“国”字;“春天来了”――剪“春”字;“许多小鱼游来了”――剪“团花”;“新年好”――剪“窗花”等,每次都会吸引大批的孩子与家长,兴致勃勃地分享剪纸带来的快乐。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剪纸分会副秘书长方建国老师及他的团队,每年都为孩子和家长手把手地传授剪纸的技艺和设计的方法。通过各主题活动的开展,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两个主场所已成为“快乐剪纸”的天堂、传承剪纸文化的重要实践地。

又如“剪纸大讲堂”活动。在“快乐剪纸”以动漫节活动为依托,自然成了剪纸大师聚焦的“剪纸创意中心”。每年都有剪纸大师如: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宋胜林老师等,都会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三楼多功能厅与孩子、家长一同领略剪纸艺术创意的魅力。一张纸折一折剪一刀,大师们的神奇表现,激发现场所有孩子和家长的学习欲望,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家长和孩子们参与的过程中,只要仔细看认真学,都能学会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方法。每次活动都吸引大约1000多名孩子与家长前来参加,剪纸普及效果明显。

再如“剪纸进课堂”活动。巧思在脑中,魔力在手中。宋胜林老师、方建国老师等省内的剪纸艺术大师走进少年宫的课堂、走进学校课堂,为广大师生带去生动有趣、好玩易学的剪纸课。“艺术家进课堂”的教学活动,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打开教室门,欢迎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一起参与。兔子、金鱼、蝴蝶、灯笼、房子、汽车……这些贴近孩子生活常见的东西,用一张空白纸,以折与剪的方式,就能把作品完成。通过这种课堂学习的形式,在营造剪纸技艺传承氛围的同时,把原本只是学生的单一受众面拓展到成人。

(三)把握几个关键点

1.多方资源整合,构建社会各方支持机制。剪纸是一项民间文化瑰宝,其传承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在全市乃至全省青少年中推广这一文化,除青少年宫之外,还需要文明办、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等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大赛活动中,我们通过与杭州(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发挥与企业和社会公益团体的联动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2.通过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站、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官方网站、杭州品质生活网、都市快报数字版、钱江晚报、每日商报数字版、杭州论坛网、金华市青少年宫官网等媒体对剪纸活动各个阶段的及时报道,从纸媒到线上媒体,以“拉网式”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宣传的规模和广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普及现状和剪纸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我们在剪纸文化推广活动中,淡化单一的剪纸技能目标的掌握,更多是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玩”的实际体验中,激发对剪纸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领略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孩子们通过学习,在“赛”的平台上用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通过与剪纸艺术家面对面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形式,用新一代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不断将“传统”薪火相传,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

4.必须重视宣传的力量。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数千年的传承虽有其特有的轨迹,但在当下青少年面临空前多样的文化生活选择,而剪纸这一古老的文化呈现方式,其被选择的优势并不突出,所以必须重视宣传的力量。如,在剪纸大赛活动中,通过构建空中与纸媒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将“跟我学剪纸”教学视频、剪纸大赛及各阶段的活动、最终评奖结果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网站、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官方网站、杭州生活品质网上及时,并发动《都市快报》、《钱江晚报》等媒体进行相关的采访报道,使更多的人通过媒体了解剪纸,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启示和体会

要让剪纸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还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在活动对象设计上,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辐射给他们的家长或祖辈,符合校外教育阵地上青少年为主流的现状。

(二)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安排古朴民俗民风、符合时代热点的剪纸内容外,还应当更多地发掘现代生活的素材。

(三)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除了传承剪纸的艺术表现的各种技法外,还可以增设更贴近广大青少年生活的童话故事情节、卡通形象、创新表现手法,甚至把剪纸元素拓宽到应用领域,使教学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

(四)可设立滚动机制,时常举办比赛、展览、讲堂、交流等活动,活跃他们的体验形式,延伸传承。

参考文献:

[1]刘锡泰.探究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华章,2012(10).

[2]叶艳瑜.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4).

[3]陆明.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2):104-105.

[4]崔瑾.论民间剪纸艺术在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中的价值[J].邵阳学院学报,2012,11(1).

[5]张净,陈亚然、杨昌炜.青少年学生群众活动教程[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3:60-68.

少年文艺篇8

(一)开展艺术教育,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

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基础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正确导向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二)促进青少

年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创造精神。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使青少年艺术与科学思维能力相互渗透交织,开发其智力与创造意识。通过艺术独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价值引导,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为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培养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

(四)有利于区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群体集中为主要特征,使得这一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受到限制。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使本地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形成规范组织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还能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交流使文化艺术得到升华。

二、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作为社区艺术活动合理开展的基础制度保障,针对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地组织和进行。社区文化艺术组织多为自发性,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性的教育辅导教师短缺,致使社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影响参与者的学习热情。第二,艺术教育活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从数量来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数量总体供不应需,规模小。从内容来看,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多表现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艺术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应只限于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赏析、摄影培训、茶艺等一些社区群众希望参与学习的项目,应积极开发和推广。第三,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受众层次单一。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集中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艺术教育活动多为合唱、广场舞、书法或戏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习。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表现为社区或个人自发进行的舞蹈或乐器学习。社区艺术教育受众年龄层单一,没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艺术需求。另外,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各地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也成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形象体现的前沿阵地,在社区中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有益于提升整体公民素质,开发公众艺术潜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区与高校合作机制。政府要完善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社区组织规范运行,另外建立专项资金,完善社区艺术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备。社区可与高校合作,请专业教师来社区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开设艺术教育讲座,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全民化,将艺术带到群众身边。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志愿者服务体系,既为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型人才,也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强调专业性与娱乐性整合。开办社区艺术大学,利用专业培训机构和场所满足公众艺术学习诉求,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关注当地特色性的艺术文化发展,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鉴赏、服装设计、传统乐器学习等。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普及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可培养公众艺术学习意识与态度,另一方面实现公众审美导向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传输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开发艺术教学APP、网络课程,建立网络社区,实现艺术知识共享。

四、结语

艺术教育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就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水平。

上一篇:农机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艺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