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6:31:23

刺绣艺术论文

刺绣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系统论;动态原则;刺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79-01

一、多重刺激下的系统突变

根据系统论的动态原则,事物总是处在恒久不息的运动、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侧重于把握它的发展过程。贝塔朗菲指出:“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行。”

刺绣艺术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系统,它的性质必须适应于系统。 因其空间坐落和文化生活的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苏绣、粤绣、湘绣、蜀绣、鲁绣等。就拿苏绣来进行系统的分析。

苏绣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案秀丽、绣工细致的地方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周来祥先生说:就系统与要素的相互关系看,要素在进入一定系统以后总是要改变原有的形态以适应整个系统的性质,才能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稳定、有序,要素也相应地稳定、有序;系统动荡不安,要素也相应地紊乱无序。

苏绣的这一艺术特色正是与当地的空间坐落和文化生活主体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往来,新鲜元素的注入,都使得这一艺术不得不改变原有形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形式和新的受众。

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最主要的是其所体现的动态性原则。在苏绣产生的过程中,从其用途、针法、花色等都与最初的用意不同。除了既要体现民间艺术独有的特性外,还要与发展着的环境相结合,在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发现小的系统突破,进行着自我调节和控制。20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面临着转型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的考验。

首先,创作主体的消失。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放弃了刺绣这一手工工艺品。一些偏僻地区的农民,自我意识的提高,不满足局限于这一发展领域,纷纷走出去,涌入大城市,使得原本就面临严峻考验的刺绣艺术面临更大的创作缺口,原本和谐的系统受到多重刺激发生突变。

其次,刺绣艺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后备人才不足和产品设计创新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发展以及发展好中国刺绣,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创新和改革的力度,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寻找新的突破

从刺绣艺术系统内部来看,它出现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主动顺应现代文化大系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审美水平也相应提高,传统的技艺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们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而不只是把传统图案照搬上去。

一些设计者已然认识到这一问题,刺绣作品不在局限于以往的手帕、服饰上,出现了很多载体,比如:将刺绣和人物肖像画结合,创造了刺绣肖像画;刺绣还出现在了太阳伞、女士内衣上,可以说,刺绣艺术已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创作,结果可能会抹杀民间艺术固有的乡土气息。其二,如此大规模的运用,仅仅凭借手工艺人的手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机器和电脑的技术的完善,使得大批量生产刺绣作品成了可能。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在有序和平衡都是暂时的,只有不断整合变异使其达到新的暂时平衡状态才是永恒。但是,事物自身也有其稳定性,它的有序内驱力会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加大了对刺绣艺术的收藏和展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民间手工艺这一行列中。除了博物馆之外,成都的锦里古街,里面就有很多刺绣馆,。除了展览品、纪念品之外,还有妇女现场表演刺绣;另外,在这些刺绣馆中还有一些大型的古代刺绣工具,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刺绣文化,也向中外友人宣传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

三、结语

刺绣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属性。虽然科技大潮冲击了传统艺术,但是,只要民间环境存在,民间艺人存在,其艺术价值就不会消失。现如今,民间手工刺绣正被机器和电脑刺绣所取代,手工刺绣的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在当下语境下,加入现代元素,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的手工刺绣,而不是大批量的器械产物,是我们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刺绣艺术论文篇2

一、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及其发展现状

(一)彝族刺绣工艺文化概述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料(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工艺美术品。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著名的有苏绣、湘绣、蜀绣、奥绣、京绣、瓯绣、顾绣等。由此可见,彝绣在我国刺绣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彝族刺绣称为“依鲁博”。刺绣、挑花、织麻,是彝族妇女的三大工艺,她们大多展现在女性服饰上,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美的展台,也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刺绣是彝族文化中尤为艳丽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民族风格,普遍盛行于彝族集居区。彝绣制品一般作为彝族服饰尤其是女性服饰的装饰品,缝制并镶于衣领、衣袖、衣襟、肩部、衣裙下摆,或作围裙、背带、头帕,也有的用于居室装饰。绣品历来都是自制自用,既不假手于人,亦不用于交换,于是也就成为衡量姑娘们聪明、灵巧的标志,并与她们的婚姻密切关联。所以每个彝族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此项技能,不仅要学会,而且要学精,如此世代相传,逐渐发展。

彝族刺绣尤其突出特点,大体上分为平绣、扣花绣、扣边绣、贴布绣、镂空绣、十字绣六大类针法。其表现的题材丰富多彩,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动物世界、花鸟虫鱼、果园畅想、生活纪事等几大类,彝族刺绣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图案中的花鸟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有一定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花象征美好的事物和少女;老人坐像象征怀念远祖;马樱花象征男女爱情;南瓜图寓意幸福生活;辟邪消灾的火把,反映图腾崇拜的老虎图等等。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实用性刺绣品,取代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使用的刺绣品,长期以来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的被打破,短短20多年,就使已经使用、传承了几千年彝族刺绣工艺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局面,使用了几千年的绣品迅速被现代工业绣品取代,年轻人不善于学习、传承刺绣老艺人的技艺,随着老人们的过世,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艺术,由于得不到继承而流失。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使本来就脆弱的彝族文化迅速地消失,经济方式的改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彝族刺绣工艺继承、传承出现危机。

1、彝族刺绣工艺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着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状态。经济的冲击、人员的流动、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汉族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等,正使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处于其它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已经失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和被割裂的危险。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并吞噬着传统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另一方面,部分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要,任意改变彝族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使其产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同时,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业观念发生改革,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使彝绣品不再被人欣赏,进而导致彝族刺绣传统工艺的慢慢消失。

3、彝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设施落后,设备陈旧,使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和抢救工作难以开展,使大量的彝绣品散落民间,而已经搜集、整理的彝绣品因条件简陋而老化、发霉、腐蚀等,面临着再次消失的危险。另外,对彝绣艺人、能手的待遇过低,使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研究人才和传承人流失,致使其保护和传承难以延续。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战略思路

彝族刺绣产品,皆以彝族望风捕影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绣品上所绣的各种装饰、仿物、寓意的花纹图样、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审美等多重价值。因此,对于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首先应当从战略的角度上理清思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的、可行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总体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的彝族刺绣开发战略。针对不同的群、体,彝族刺绣市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传统刺绣需求的市场,另一部分是现代刺绣需求的市场,这部分的市场需求量较少,但价格昂贵;另一部分即现代市场,这部分需求量大而价格便宜,消费群体主要是国内普通民众。在传统需求市场中,刺绣应当按照国际市场需求,企业接合同、收购、加工,彝族人民按照式样加工、销售、绣品销往国际市场;现代消费市场中绣品要融合现代流行的潮流,比如绣花内衣、绣花手袋、绣花背包、绣花窗帘和桌布等日常用品。

2、以塑造精品为核心的品牌化经营战略。要想让彝族刺绣有品位、上档次,在刺绣设计和创作中就必须从思想上路出现在的程式化、单一化、雷同化的框架,走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这是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的理性选择在,品牌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它最持久的涵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代表着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性能、效用满足程度以及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的认知程度等,然而,目前彝族刺绣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统一的品牌战略、精品战略,进而影响了彝族刺绣的市场形象与市场拓展,这需要强化和加强。

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彝族刺绣保护、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彝族刺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此,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中的重要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即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而开发和利用反过来又要有利于保护。其次,处理好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与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开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彝族人民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彝族刺绣工艺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现今当务之急,就是认真落实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兼顾地方政府、企业与彝族人民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彝族人民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让他们成为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为了让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应在彝族地区的各类学校中开设以培养彝族刺绣工艺专门人才为主体的刺绣工艺班,教育更多的人学习彝族刺绣工艺,为其传承与发展准备充足的人才和后备力量。同时,培养一支研究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家队伍,确保可持续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上理清思路,统筹规划,还要实施切实可行的与之适应的配套对策与措施,来指导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行为活动,以达到保护、传承与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目的。

1、加强立法保护和坚持包容开放的发展态度。首先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从实际发展来看,将彝族刺绣工艺文化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的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十分迫切,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从长远来看,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应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刺绣工艺文化,使自身获得再次提升与发展。

2、加大力度,进行全社会的广泛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让保护、传承与开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成为彝族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第一,普及教育。重视对彝族干部及群众进行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常规性的刺绣工艺文化活动。第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一方面,组织专家编写质量较高的有关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著,加大新闻媒体和文艺文界的投入;另一方面,努力制作一批宣传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专题影视作品,强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形象和氛围。第三,更新观念,使彝族人民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自己文化的价值,提高彝族人民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意识,让他们重新认识与理解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增强他们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就政府而言,应当在主导立法、落实政策、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进行全面摸底,发现重点刺绣传承人和传统刺绣工艺形式,及时做好采访和调查档案。如云南文山、贵州台江、施洞、湘西等更是重点调查地区,要作为今后调查、抢救与保护的重点。其次,对社会广大民众来说,不仅要有传承与发展彝族刺绣文化的责任心,还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要认识到“一种文化艺术只有具有民族性,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性”,进而形成自觉保护,主动参与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队伍中来。

4、走彝族刺绣精品化、品牌化之路。作为彝族重要的旅游产品,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实行精品化、品牌化战略。第一,保持彝族刺绣手工制作技术。彝族刺绣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体现当代彝族刺绣的价值所在。彝族刺绣工艺的掌握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的长期学习和训练,从现在开始着手总结、记录刺绣工艺的知识,培养刺绣工艺的后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二,刺绣工艺的精益求精。要求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塑造刺绣精品,产生品牌效应。第三,彝族刺绣品的精加工。从彝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和彝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都需要彝族刺绣向精品化发展,使刺绣制品真正成为彝族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和拳头产品,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生产中羸得市场。第四,刺绣品的包装。精美的包装,可以增加彝族刺绣的附加值,提升彝族刺绣价格,让彝族刺绣上档次、有品位。

5、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产业,走刺绣艺术经济化之路。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除了经济实力支撑外、以外,文化产业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把本国的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体表现有:第一,彝族刺绣在旅游经济中找到了一条新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道路,成为旅游观光中游客争先购买的彝族文化商品,成为了解彝族文化的一种途径。旅游观光和刺绣工艺文化融为一体,使古老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第二,彝族刺绣在旅游发展中,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附属产品,得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创新与开发,使得古老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走向新生,得以传承和发展。第三,吸取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部分因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发新的工艺品、绣品,抛弃过时绣品,保存富有特色的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创新中传承。第四,树立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理念,引进新的技术,扩大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外延,形成新的彝族刺绣。利用现代技术,使彝族刺绣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出具有彝族特色的彝族刺绣,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和开发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第五,在旅游景点,设置彝族刺绣艺人的现场表演和传艺项目,让国内外游富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解、学习、体验、分享刺绣创造的乐趣。第六,在彝族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与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彝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文化,如“过彝年”、“七月七”等,应当借这些节日习俗吸引社会各界的机会,宣传普及彝族刺绣工艺文化,在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和民俗旅游开展中传承和保护彝族刺绣工艺文化。

三、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意义

彝族刺绣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珍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经济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传统民族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因而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财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不仅有助于建立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构建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可以丰富民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工艺人类学的理论,并为这些学科提供旁证。其次,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是对彝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对其保护与传承,实际上是对彝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和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唤醒彝族人民对彝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保护与传承。第三,从文化角度来看,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有利于对人类文化生态的保护。在西方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际,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生态日益遭到冲击与破坏。因此,对彝族刺绣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精神文化的多样性、创造性,促使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现实意义

刺绣艺术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剪纸,刺绣,艺术人类学

 

一、引论

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不论是身处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还是耕作于田野之间的劳动者;也不论是物质丰富者,还是生活较为贫困者,都不曾放弃对外界事物的审美追求和享受。艺术高于生活,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田野间耕作的辛劳,收获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节日的祝福……都融进一首首浑然天成的山歌、一幅幅画意诗情的绘画、一件件精致考究的服饰中。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著名的侗乡,这里山明水秀,淳朴宁静,生活于此的侗族人,在这般诗意的生活环境的感染之下,创作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刺绣,便是侗族服饰不可或缺的装饰部分,占据着侗族女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侗族刺绣的审美内涵、文化价值、情感寄托等方面,而较少关注于它的技艺操作、造型艺术、风格特征,这些方面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技法和造型艺术

博厄斯在其著作《原始艺术》中指出:“是什么令人感觉到它具有美学价值呢?当工艺达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经过加工过程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形式时,我们把这种工艺制作过程称之为艺术。”[③]侗族刺绣这一民间工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过程。刺绣是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从儿童刚出生后就必须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男人的绑腿,女人的鞋子、肚兜……都离不开刺绣,长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劳动使他们的技术达到了博厄斯所说的一定卓越的程度,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从事刺绣活动的主体是女性,艺术家也都为女性,而男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虽然他们也一直受到周围女性刺绣群体的熏陶,但没有任何男人会从事这项活动。

(一)、剪纸的技法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第一步是剪纸,即需要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的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而不同于北方剪纸图案的大而繁缛。另外,关于图案的变化,博厄斯指出:“在无论任何装饰图案都必须安排在一定的面积里的情况下,工匠往往不愿意由于面积的限制而把自己画好的图案切掉某些部分,而喜欢把图案加以变化,尽可能把它装在限定的框框里。”[④]侗族刺绣的容纳面积也是有限的,因此剪纸艺人通常剪的图案以条状为主,当面积不够时,便把图案变形。如图1,这是一朵带着枝叶的花朵,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便将花朵的枝弯曲包裹着花朵,而且也使图案显得更立体杂志网。所剪图案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线条简单的花朵、枝藤、鸟和蜜蜂的轮廓,较复杂的图案是被侗族人称为金鸡的凤凰。除了独立的图案之外,有时候也会剪具有一定情境故事的图案,当地人再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在一位年轻的孕妇家中,我们看到她为即将来临的孩子准备的背带盖上,出现了猴子偷桃、老鼠上树这样一些“非传统”的、有动态感的图案。由于在剪纸之前并没有用笔去勾勒任何形状,只要稍微有些偏离或者过长、过短,这个图案就无法修补,也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因此完全要凭借艺人纯熟的技巧和良好的形象思维、构图能力。欣赏剪纸作品,除了要求线条流畅、边缘圆润之外,还要形状规整、写实。当然剪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几十年来反复实践的结果,相对来说图案并没有和以前有太大的变化,自然可以掌握运用自如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公所中,一般只有十个左右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而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妇女。女孩子可以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但是却要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剪纸。另一方面是因为剪纸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别人使用,而刺绣则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便将重心放在刺绣上。

(二)、刺绣技法

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当地人称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三种颜色都是大自然的动植物颜色当中最亮眼、最夺目、最能刺激人感官的,再将它们与布条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效果。

(三)、构图

人类基本的感官审美中,总是容易对凌乱的事物产生排斥,而倾向于欣赏排列有序、规整、令人愉悦的事物。艺术品的构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副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以儿童的背带盖为例。背带盖为正方形,四周分别由四条刺绣布带组成,左和右对称,上和下对称,四个角落则由四个三角形的刺绣组成,以上方左右两边的图形为对称,下方左右两边另外再相互对称。背带盖的中间部分由八个小圆圈,围着中心的一个大圆圈组成,这八个小圆圈以自己的180°角形成了四组对称。不论图案有多么的小,或者是一片叶子,或者是一根树枝,都能从对称的另一方找到相应的一模一样的图案。由于图案小而且多剪纸,艺人在排列图案的时候会先寻找一条长带子或者一个圆圈里的中心点,再依次向外对称排列。从背带盖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对称的要求和追求。

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的艺术品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内部的风格是固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赖自己熟悉的样式,不论是日常用品的使用,还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一旦固定之后便很难去接受新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使用上的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理的安全感需求,新的事物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长期保守一种模式,创新思维自然会受到限制。通过与当地年纪最大(82岁)的一位刺绣艺人访谈得知,至少在她从小所接触和创作的刺绣作品中,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刺绣的样式由剪纸所决定,而一个寨子的剪纸基本上均出于这几位艺人之手(其他人都是从这几位艺人手中购买),因而可以说,刺绣的总体样式、风格是由这几位艺人所决定的。

三、刺绣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中的所谓顶级艺术品,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等,已经慢慢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而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杂志网。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很实际的功效。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举出雷蒙·弗斯这样的话:“原始艺术是高度社会化的……弗斯曾在太平洋上的蒂科皮亚岛上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丧葬歌总是由那些与死者有特殊亲缘关系的人们来唱,选中的歌曲则用来表达这一社会联系,而歌唱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报酬的活动。与西方社会中我们认可的那种艺术家的形象相比,小型社会中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群众并未分离。一般来说,他最多是个兼职的专家,在很大程度与他周围的人们具有同样的价值观。”[⑤]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都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便会赋予其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艺术品起初是日常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普通的形式之一,他融合在生活之中,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域又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刺绣的突出女性群体的作用,女性以刺绣为手段得以形成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独立群体,使得在女性地位低下的传统社会中,以此方式表达女性要凸显自身重要性的愿望。另外,在结婚的时候,刺绣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这也表明了刺绣在侗族生活中重要作用。当然,刺绣也曾经被认为是俗气的、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地位挂钩剪纸,成为边缘化、弱势群体的象征。进入当代社会,虽然不能说刺绣的社会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至少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不仅是外部的人开始重新看待刺绣,当地人也将刺绣作为自身民族认同、向外部争取自身地位的重要工具,他们十分强调“侗家人”这一概念,在与当地人聊天中,不论是关于侗族的建筑、饮食还是歌舞、服饰,他们都强调这些就是“我们侗家人”的生活,“我们侗家人”就是这样的……在重要的节日活动中,侗家人就必须穿着侗衣,这已经成为深深烙进侗族人意识中的印记了。

以韦清花为代表的刺绣名人,在当地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不论是当地的旅游活动,还是到外地参加各种民族文化展演、比赛,都是以她以及其家人为主力,甚至她的作品成为了侗族刺绣艺术成就的代表,在三江县生态博物馆中展出,她家中的织布机也被柳州市博物馆购买并收藏,这也就意味着她的成绩不仅在当代人中得到肯定,更意味着也可以在后人之中得以流传。

五、结论

博厄斯认为,工人的技巧赋予艺术作品以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不仅来自掌握技巧的愉快,而且来自完美的形式造成的快感。侗族刺绣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操作体系,在形式和技巧上都有着精湛的能力。首先剪纸的技艺为整个刺绣作品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图案的构造和排列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使侗族刺绣作品呈现出排列严谨有序、规整的效果;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刺绣不仅是侗族人族群认同的工具,更为刺绣艺人个体赢得了重要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罗伯特·莱顿著,靳大成等译.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同乐苗族乡志编纂委员会编,同乐苗族乡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A].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刺绣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刺绣;服装;应用

刺绣是一种用丝线或其他材料在丝绸、布帛等织物上,借助针的反复穿刺,绣制成图案的装饰技艺。刺绣用针和线在织物上“作画”,不仅具有装饰价值,而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织物的耐磨性并反映人们的风俗、文化和心理。服装设计中刺绣的影响力又格外关键,能够有效体现不同朝代不同的文化和设计特点。服装行业里,国外大牌设计师纷纷推出民族风,从世界各个民族寻找灵感。Dior于2012年推出的女装中,就大量使用中国刺绣为装饰元素。Valention于2014~2015的春夏时装周展示的衣服中,就有部分将富有中东民族风格的传统花卉图案依据人体上的结构特点重新布局组合,使流畅多变的线型刺绣显得华丽而古老,充满异域风情。传统刺绣元素与现代服装形态结合,必将是今后服装设计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走向。

一、刺绣元素在服装设计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

1.传统艺术遭遇现代文化始终还是处于劣势

一针一线的手工刺绣尽管精致美观拥有灵气,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服装穿着很少民族化。传统的刺绣工艺品虽然价格比较高,但加工时间比较长,这使刺绣工艺的发展得不到普及。与之对应的是现代机绣的高速度和高产出量拥有绝对的优势,商人出于生产成本考虑,基本使用机绣,加速了手工刺绣行业的衰败。

2.从事刺绣的手工业者越来越少

拥有熟练刺绣手工艺的绣工大都来自交通不便利村庄,文化基础薄弱,而且年纪偏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按照传统绣品题材刺绣,除了模仿就是复制,难以让人眼前一亮。绣工的文化基础也决定着他们缺乏创造力,难以将传统刺绣技法与现代服装结合进行刺绣。这导致耗费大量时间的手工刺绣的最终成品只能以中低档价格出售,促使了传统刺绣技术的没落。

3.设计师的运用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形成专业体系,大规模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从油画、水彩等绘画专业衍生出来,设计师本身对中国传统艺术本身不够了解,因此在服装设计表现中,一些设计师习惯于运用现代流行元素,往往难以很好地表现刺绣图案。有的设计师即使运用传统的工艺,只是对传统工艺的照搬,在结构的平面性上存在一些缺陷,较少为实现设计的整体艺术表现力而进行人为的分割,表现得不伦不类。一些设计师运用刺绣工艺时过于追求图案的完整性,忽视细节的特点和对人体美的展现。这些问题若想要从根源解决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现代服装设计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服装永远以绘画艺术为其创作根源,若在一开始的美术设计教学中就加强相关理念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刺绣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策略方法

1.加强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理解度

作为服装设计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平衡美术意识建立与美术素养提高,能洞察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利用美术学科教学,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智力的挖掘与提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民族文化作为基础,致力于提高民族文化理解度,加强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特别是刺绣中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教师通过展示以及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刺绣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2.开设一定的手工刺绣课程

传统手工业者虽然具有熟练的技艺,但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技艺操作却非常熟练,即重技能轻理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技艺操作却暂时欠缺,即重理论轻技能。两者取长补短,进行强强联合,可以有效解决人员和题材的问题。像独立设计珠宝品牌CigaLong许多作品都有运用到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其设计师设计成品之前,除了要一遍遍修改设计稿,还要雕蜡3D建模、去杂、镶嵌、抛光,实际这个过程还需要设计师同时学会做一个手艺人。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普及并推进手工刺绣的研究,将其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样就能兼具文化培养与实践操作,保证最终成衣在满足审美要求的同时,除了有商业性还有设计功能性。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中辅以手工刺绣,无论是对手工刺绣的发展还是对服装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与市场相结合

现今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许多专业会因为学生的就业市场需要而与社会联系密切,二级学院都有自己开设的工作室。实际刺绣服装、刺绣工艺饰品的市场是很大的。许多带刺绣的衣服鞋子在各个古镇都有专卖店售卖,已成为众多景区和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集于此。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要想办法与市场刺绣品牌联合,如《我的新衣》虽然是一档电视综艺节目,而在播出过程中就建立了销售渠道。这样能给刺绣服装带来实际经济效益,能更好地推动刺绣行业的发展,以免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衰败。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住“中国风”特色,才有利于国内服装品牌及设计师在世界时尚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刺绣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现手段

有了这些策略方法,实际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如何实现?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作为施教者必须熟悉的。

1.刺绣元素的直接应用

刺绣元素的直接运用就是用针线直接将图案绣在服装面料上,适合刺绣常见的服装面料有麻织物、丝绸、法兰绒、羊绒、乔其纱、纯棉和缎等。由于直接运用大部分是采用直接写实的手法,因此尤要注意的是采取这种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布局要合理。作为兼具实用性、功能性的综合造型艺术,刺绣元素在满足服装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不能失其实用性。直接运用的刺绣元素切忌将图案生搬硬套到服装上,适合制作在袖口、领口和裙摆上,这样成衣制品既有民族风情又能增强美感。所以设计者一开始就要有整体的设计构思,如服装款型适合哪种刺绣图案、刺绣配色等要与服装形成互相呼应、协调、统一、和谐和完美。

2.刺绣元素的间接应用

刺绣元素的间接运用是指服装增饰、立体感的运用,即在原来二维间接的面料基础上增加其他的面料或元素,这种间接增饰运用不仅创造立体的视觉效果,丰富了服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力,而且通过搭配不同的材料的色彩及肌理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比如,在婚纱、礼服设计中运用串珠绣工艺进行装点修饰,能使服装产生高贵典雅的效果。增加的刺绣元素可以是不同的面料也可以是相同面料,将相同或不相同的刺绣材料按设计师的理念拼合,创造出具有质感对比、层次对比以及缝合线凹凸的肌理对比。在间接运用中要保持刺绣图案要与服装的风格一致,注意刺绣的色彩搭配。有时单独看有些图案十分完美,但与服装搭配会破坏服装主题和风格,且在间接运用时需弱化传统图案的寓意,注重其形式美感。

3.刺绣新工艺、新技艺的应用

现代服饰设计过程中融入诸多新型材质,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拓展了设计思路,使刺绣工艺日渐精细化。诸多类型材质的混搭,同样能够展现现代时尚潮流。比如,串珠绣工艺运用在毛绒线编织服装上,不仅不破坏毛编制品本身的伸缩弹性,而且还会产生珠光闪亮与毛绒柔和对比的效果。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传统刺绣手法与现代服装面料结合运用,充分展现出纹样独特性,增添服饰魅力使之达到艺术最高境界。在这一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刺绣的材质与服装面料匹配,既要善于进行刺绣工艺的创新,不断创新技法,也要根据面料的柔软、硬挺、悬垂、厚薄、轻重等特性,选择合适的刺绣方式。总之,现代服装以其新颖的款式、大胆的造型,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当下的流行趋势。刺绣则充满怀旧的味道,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是实用与装饰的尤物,古老又清新。服装的设计离不开对刺绣工艺的研究与探索。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创新刺绣工艺,才能推动刺绣工艺的深层发展,拓展服装设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立.刺绣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陶娟华.关于高职院校开设手工刺绣课程的建议[J].专题研究,2016

[3]吉轶.加强“美”与“术”的协调——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

[4]叶松.刺绣与服装装饰[J].丝绸,2004

[5]魏玉龙.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毛纺科技,2014.

刺绣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 陕西刺绣;营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成为城乡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刺绣品进入了商品经济领域。但由于目前陕西刺绣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的加工,产品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其层次和品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陕西刺绣正一步步走向衰落。为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锦绣山河刺绣推广”这个项目,进而唤起有关各方对于陕西刺绣生产加工的重视,提升其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把陕西民间手工艺品向外推广出去,从而促进陕西民间刺绣业的发展与创新,使刺绣与时代相结合,从而更加满足当代人们对陕西刺绣的需求。

一、我国民间刺绣发展现状

1、刺绣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中国刺绣一直演绎着工艺品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刺绣行业在行程中饱受冲击。众所周知,中国刺绣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中闪现出了“四大名绣”,并且在2012年10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中国刺绣精华不仅有“四大名绣”,而且还有“秦绣”等鲜为人知的艺术瑰宝,但工艺却面临失去继承的困境。

2、陕西秦绣发展现状

(1)陕西刺绣的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陕西刺绣的种类不再仅限于床单被罩,虎头鞋等传统布艺行业,现在陕西刺绣愈来愈多的出现在装饰品行业中。陕西刺绣以其精妙的绣法,夸张但不失和谐的颜色配比,大胆的想象,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美好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品的装饰中。从而扩宽了秦绣的种类与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行业不断壮大,陕西的旅游景点众多,秦绣作为陕西特有的手工艺品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独有的陕西地域文化,生动可爱的造型,古朴粗犷、大气磅礴的表现手法备受外地游客的喜爱,销量可观。

(2)陕西刺绣的机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刺绣在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中不断上升。国家现大力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整个陕西,为秦绣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为陕西刺绣带来了巨大市场。

(3)陕西刺绣的抢救工程工作。每个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陕西刺绣也不例外,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困境。所以引来许多仁人志士对其进行抢救工作,冯骥才先生提出了民族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只有民族的才是真正世界的”。他呼吁“希望我们国家建立遗产日”,让全社会关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陕西刺绣艺术需要我们去传承,更需要我们去保护,做好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陕西民间刺绣行业中的问题

1、经济利益的冲击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织日益复杂化。新的发展道路冲击着传统的发展道路,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在发展自身传统道路的同时与世界文化接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把粗制滥造的伪劣刺绣送到市场,以低价冲击精美刺绣,使刺绣在工艺品市场上举步维艰。

2、传统技艺的继承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刺绣也不断地进步,从有刺绣以来到如今精湛的刺绣技艺,刺绣在本质上有着质的飞跃。刺绣使用的是针和各色线,使用和学习都很难。再从绣制方法来说,它好比素描又与之有所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不感兴趣,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以至于精美工艺面临着失传。

3、机器绣花的冲击

机器刺绣制品以其速度快、利益区间大,而使企业采取机器完成刺绣工艺品。传统手工艺刺绣不可避免遭到冲击并失去大片市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刺绣这一民间手工艺的生存,使其迅速衰退,濒临消亡。

4、未得到的有效推广

陕西刺绣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历史,但是现在还并未为人所熟知,发展缓慢,没有好的产品形象向大家展示,没有好的渠道进行推广,这个时代是一个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将陕西刺绣推广出去,让人们所熟知陕西刺绣的优点,了解陕西刺绣,成为重要课题。

5、陕西刺绣与时代相结合

传统刺绣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对于个性化,时尚感等的满足,如何将陕西刺绣与当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使人们对陕西刺绣产生兴趣,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进而扩充刺绣市场,成为陕西民间刺绣的一大瓶颈。

6、陕西刺绣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加工

陕西刺绣目前还停留在个体户阶段,没有品牌,没有大型的加工生产车间进行大批量集约化,规模化的加工,产品均是利用人工一针一线慢慢绣出来的,工艺复杂工程量大,但收益甚微,产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数量无法控制。

三、拟解决的措施

1、树立全新的设计理念

目前世界正处于文化交融的状态,要把时念融入刺绣中,才能使刺绣更好地发展。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不足以支撑现代刺绣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创新。在保持地方性特殊工艺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思潮和美学原理,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刺绣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2、根植于本土文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变迁中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传统文化,刺绣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生。从官至民,所穿着的、所用着的物品,都和刺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递出浓浓的艺术氛围。刺绣和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充分显示时代观念。

3、重视新技术的引入

科技与传统刺绣相结合是刺绣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传统刺绣中,人们大多采用轻薄的面料,随着技术的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材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各种新材料,在色彩上比传统材料更精细、夸张和有想象力空间。

4、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打开市场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推广。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一大奇迹,它使浏览者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大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给信息提供者提供了一种受众广、针对性强且效率高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搜索引擎来发现新客户,利用搜索引擎广告或者通过搜索引擎优化,将自己的网站从网站设计,内容建设、用户互动传播、页面等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使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靠前,以增加客户发现并访问网站的可能性。

(2)利用博客进行推广。利用博客(blog)的互动功能,通过写博客来实现销售产品的功能。我们通过发表各种形式的博文(纯文字、视频、语音或是这三种相结合)与浏览者在线实时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得到的数据分析该顾客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从而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来实现精准营销。

(3)利用“病毒”进行自动推广。首先,要创建有吸引力、易于传播、且能与产品有效地结合起来的“病毒”;其次,得找到易感染的目标人群,找到传播“病毒”的高效媒体(如大的社区、论坛、视频网站等),通过他们把“病毒”传递给更多的人,可通过申请微信公众号,制作论坛等方式进行推广,现在的微信营销,微信公众号正在被广泛的运用,且微信用户的基数巨大,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一些营销软文,让人们了解到秦秀的同时又不至于像看广告一样产生厌烦情绪,促使人们能够积极的看待秦秀文化,进而对陕西民间刺绣产生兴趣。

(4)利用软件进行推广。常见的推广软件有邮件群发软件、QQ群发软件、论坛群发软件、搜索引擎登录软件、易企秀等,通过大量发贴,让更多的浏览者知道我们网站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利用群发软件可向周围的人详细介绍陕西民间刺绣,不会给人带来一种欺诈心理,人们更加乐于接受该种行为。利用易企秀等软件来进行推广,由于是动画形式,更利于人们的接受。

四、结束语

陕西刺绣具有陕特的人文地理特点,直观地反映了陕西的风土人情,是陕西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这个电商时代希望“互联网+”能够带动陕西刺绣的发展,让这份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不会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 曹非.苏绣作为城市名片的定位论证及发展策略[J].艺术品鉴,2015.12.

[2] 晓婷.陕西民间刺绣:姑娘的心思[J].中国纤检,2012.07.

【作者简介】

刺绣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 传统刺绣 服饰设计 未来展望

1.传统刺绣的艺术价值

传统刺绣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刺绣的针法极其丰富、变化无穷,而刺绣点缀下的服饰总能给人一种华贵靓丽、光彩照人的感觉,让人不得不被它精巧的技艺所深深吸引。

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丝织品、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一部刺绣史可以说是细化的服饰史,刺绣与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刺绣在服饰上的运用首先是实用价值;其次,刺绣在古代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身份标志,深受社会权贵的喜爱,作为“昭名分,辨等威”的标志;最后,刺绣运用在服饰上最主要的功能是装饰效果,往往是那一抹看似简单的刺绣,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

2.传统刺绣点缀民族服饰

在不同的文化、地域背景下,刺绣工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装扮着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视觉色彩,传承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以传统刺绣中的苗绣为例,苗族刺绣的色彩亮丽,造型古朴自然,渗透出一种苗族人们热爱生活的浪漫情怀,将刺绣的实用价值与人们的审美需求融为一体,表现出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趣味。(图1)

图 1苗绣

苗族刺绣服饰首先映入眼帘的要数它的色彩效果,苗绣偏好用浓艳的色彩,常常在大面积的主色调上,镶嵌小面积的对比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又不失整体统一的效果,大胆地用线用色,使画面的色彩绚丽夺目,烘托出热烈的气氛,表现苗族人们热情奔放的个性。苗族刺绣纹样题材多从生活中提取元素,纹样以花、草、虫、鱼、龙、凤、鸟、兽为主,表达出苗族性格中深深蕴藏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苗族刺绣的纹样造型夸张,多将不同种类的物象进行打散重组,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物象,充满神秘色彩,传达着一种向往自然追求浪漫的情感。[1]几何纹在苗绣中较为常见,构图规整,图案变化多样,造型神秘。无论是具象的图形,还是经过抽取、提炼、概括的纹样,都显得格外活泼,富有生气,极具装饰效果。苗绣的针法十分丰富,最有特色的要数皱绣、堆绣和破丝绣。种种针法的运用,无一不显示出苗族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体现苗族人们的智慧。[1]传统工艺与现代服饰的结合,在某些细节之处应着重强调,让苗族刺绣永远闪耀着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2]

以民族地域为特色的刺绣还有壮族、彝族等的绣种,现代许多服装品牌,均运用民族服饰中所特有的款式、做工,打造着新型的民族服饰。造型设计上追求简洁大方,面料多以纯天然材质的棉、麻为主,并辅之于高科技丝、纯毛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致的图腾刺绣、钉珠工艺,用传统的工艺表现最时尚的服饰艺术,低调,奢华,却不乏时尚气息,深受女性的追逐。

3.传统刺绣邂逅现代时装

时装区别于一般的服饰,以其大胆的造型、新颖的款式,带给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当下的流行趋势,而刺绣则充满怀旧的味道,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刺绣以其独到的针法特点,根据时装的主题、个性设计、立体剪裁,诠释着现代时尚的新定义。

在许多华服时装上,东方气息的符号――刺绣,正以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将东方气韵完美地展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刺绣可以说是华服上的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符号语言之一,将华服的高贵、华丽描绘得栩栩如生。NE・TIGER推出的高级定制华服融入因巧夺天工而被誉为“绣中之秀”的苏绣,尽显华丽的感动美。传统刺绣中的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其构思巧妙、图案秀丽、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画面效果美轮美奂。苏绣技法在各种手工艺品种中广泛应用,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而苏绣技艺应用于现代时装设计中,更是苏绣的一大亮点。图L中的礼服造型极为特别,汲取了古代服饰袖口的风格特征,在夸张的袖口上做了很大的修饰,并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华丽的刺绣秀出女人的魅力,创造出另一种韵味的民族风情。刺绣虽然是传统的工艺,但在把握主题、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这一民族符号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仍会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

图L华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近些年,婚纱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关注,他们希望能从婚纱的设计中,带给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件完美的嫁衣,传递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大量的传统工艺被运用其中,手工刺绣深受人们的喜爱。婚纱中带有刺绣工艺作为装饰,给人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奢华的感觉,再配有手工缀珠和亮片的完美结合,让奢华变得魅力十足。十足的奢华风格,从精致的刺绣设计到大胆的个性造型,让人爱不释手。

4.传统刺绣在服饰设计中的未来展望

中国服饰相对于西方而言,较注重符号与细节的把握,在细节的处理上,强调服饰内在的生命感,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传统刺绣是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延伸,人们将图腾信仰转化成符号语言,装饰到生活中,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刺绣文化在大众中已经根深蒂固,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现代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设计师抓住刺绣的精髓进行再次创造,刺绣的工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有的直接绣在服饰上,有的制作成绣片,再拼接在服饰上,方法繁多。同时,现代刺绣取众家之长,突破了刺绣平面化的局限,追求立体化的效果,不仅是针线在织物上的平面造型,而且强调变化多样的针法及细腻的效果,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成果,使得一件单调无味的服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无论材料技法上怎么改变,传统技艺的内在文化底蕴没有改变,仍需我们学习、研究。首先,刺绣的图案题材广泛,有传统的花鸟运用,也有现代的抽象画面,等等,题材的选择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伸,无论现代时尚如何改变,民族的语言都需要我们去牢牢掌握。图案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服饰面貌,传统的具象纹样,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而抽象的纹样,既要与服装的风格相统一,又要烘托出服饰的主题,它洋溢着青春活泼的魅力,夸张、独特的造型,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备受年轻人的关注,无论哪种风格,只要抓住了重点区打造,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其次,服饰的色彩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服饰上刺绣画面的色彩语言更是至关重要,刺绣使用的丝线色彩有限,但要表达出绘画色彩的多层次,不仅要深入对传统技法的把握,更要尝试新的技法,针对不同人群服饰的特点来设计。最后,刺绣的材质要与服装面料相匹配。刺绣材质在服装造型中要起到丰富造型,体现美感,突出个性的作用。刺绣在服饰设计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从整体出发,掌握好刺绣的色彩感觉,熟练地使用各种技法,打造出带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传递民族文化。

5.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技艺,刺绣工艺可以说是这一领域中较为特别的代表。它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不断得以升华。传统刺绣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语言,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它点缀我们的生活,装扮我们的世界,在现代的服饰设计中,随着市场国际化的到来,许多外来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民族特色,在吸收精华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好地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发现传统刺绣的内在意义,在设计中更加突出它特殊的文化意义,赋予服饰文化以灵魂,使服饰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兼具艺术的魅力,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210-212.

[2]左汉中.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绣花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王连海.民间刺绣图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4]林夕旦.苏州刺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5]长沙娜.中国织绣服饰全集(2)刺绣卷[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4.

[6]王珉.时尚.服装设计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6.

[7]徐丽慧.服装与创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8.1.

[8].

[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B―a/2006/01/028)。

刺绣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香包传承发展符号不足

一、甘肃庆阳民间香包刺绣介绍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宜古人类繁衍生息,从而形成远古多民族聚居的格局,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中蕴藏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特征。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家家户户的妇女从小接受香包文化的熏陶,最显著的特征是母传女,婆传媳,祖祖辈辈把做针线活当作评判女人“德行”的标准之一,这种普遍制作香包的习俗,表现出一种传承广泛的区域特征,是香包在漫长历史中不曾泯灭和消亡的基本原因。香包是历史与文化积累的层累复合物,各种历史积淀的文化,深深渗透在民俗意识里,形成独特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二、庆阳香包刺绣独特的视觉符号

中国民间艺术,在传承远古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累构造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灿烂绚丽的视觉符号系统。经过漫长历史的再创造随着神话传说的嬗变,到了今天民间艺人的心中、手中,凭智慧的直觉和心象融合想象,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融为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

1.符号的共性

民间艺术可以反复使用一个传统图象符号,以满足民俗礼仪和年夏一年的节日需要乡民需要共同的象征吉祥的符号,表达一致的宿愿。从符号的共性可以看出,民间艺术符号是历来所有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共同使用的艺术载体。民间艺术是共性大于个性,或者是在共性中求个性。

2.符号完美性、戏剧性

庆阳民间刺绣中,无论是立体的,或是平面的,其形象、构图均给人完美整体的观感。这是由于民间艺人追求完整造型和“好看”的审美观念所致。

(1)形象符号的完整性

其一是所锈香包的造型很完整;其二是符号形式构造组合充实丰满。

(2)形象符号的戏剧性

这是善良祝愿的乐观理想对美感形态范畴的必然规定。民间的艺人所绣的形象有一种稚拙美,又有一点滑稽。但是我们同时能够感觉到这些艺术品里面含着一种崇高,是劳动人民的朴实、和一种好不掩饰的审美。

三、香包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对民间艺术越来越重视,庆阳市的人民非常愿意来参与这件事情。

1.文化馆与政府

50年代,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文化馆,庆阳市也不例外。它在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上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1)文化馆发挥的作用

①收集整理民间香包刺绣。他们促成我市几次赴京参展。甚至出国展出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

②发现、组织民间刺绣艺人,激活他们的创造力。

③出版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庆阳香包》余正东编著,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政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1988年全国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年会在西峰召开;1989年建国40周年大庆时,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艺术节;1986年法中友协主席吉莱姆访问了民间美术大师祁秀梅,并考查了全区民间美术。

②《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于2004年末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市西峰唢呐文化和庆阳香包双双入选。

③庆阳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2002—2004年,连续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④市上和各个县政府在民俗文化上,保持紧密的联系,各县政府定期向市上汇报。

2.专家学者的建议

庆阳市在民间艺术这方面的专家特别少,但是这些少数的专家提出了非常珍贵的意见。一些专家,包括一些外国专家对庆阳香包看了以后,他们认为把民间艺术品制作传统工艺的方法保护起来,培养新的传承人,并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杜芳介绍说,在我省,民间艺术地区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如庆阳市的民间艺术群众基础比较好,当地政府这几年也对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抓得比较紧,连续4年举办香包艺术节,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3.商品经济的刺激

(1)地方政府、文化馆为了扶贫致富

他们把民间艺术品列为开发项目,香包刺绣是庆阳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近几年,香包制作已不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开始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产业。每届香包节进行的重点活动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

(2)国外旅游者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热衷。

国外旅游者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热衷刺激了商人对民间艺术商品的关注和购买。其中香包刺绣品、布制品关注的最多。

四、庆阳香包刺绣所存在的问题

对庆阳香包刺绣存在的问题,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

(1)对民间香包刺绣的研究、发掘、弘扬、保护,工程量极大,但专业研究人才奇缺,而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多半已退休,民间香包刺绣艺人相继谢世,传统技艺人很多去世了,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开发民间艺术的时候给我们造成很多困难。

(2)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驱动下,机械模仿制造的产品大量的涌入市场,庆阳香包刺绣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受到冲击和挤压,逐渐失去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文化欣赏层面的收缩,造成民间工艺盲目“洋化”,数千年的传统技艺误入歧途,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逐渐丢失。

(3)庆阳香包作为地方民俗艺术,它的影响已扩大到海内外,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面临着濒于失传的客观危机。能代表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和富于特色作品趋向冷落,现在的作品艺术价值很低。

(4)近些年来,由于香包文化的发展,一些学过造型艺术专业的老师,过多的把一些西方画技法用了香包刺绣上,虽然有了一定的创新,但其盲目的创新和渗透使古老、稚扑的传统文化误入歧途,纯美术观念对古老文化的理解造成香包造型工艺的“洋化”。

(5)从外地聘请湘绣、苏绣大师培训庆阳香包制作者而招收学员。毕竟湘绣、苏绣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其自身的历史积淀与庆阳香包的文化概念和人文色彩有着很大差异,将其纳入庆阳香包刺绣,便失去了自身的内涵。

五、结语

庆阳民间香包刺绣是庆阳特色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更多人积极的参加到民间艺术保护发展和传承的队伍当中,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果,但是毕竟我们在这方面借鉴经验很少,所以我们在挖掘、保护、发展等等民间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相信我们认真的去做,不断的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一定能够做好的。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出版.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3]陇东报.2006-7-24.

[4]甘肃日报.2006-5-30.

刺绣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湘绣 湘绣历史起源 传承和发展 文献综述

1 湘绣的历史发展

1.1 湘绣的起始年代

湘绣是中国刺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代表,据《皇图要览》记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在新石器代时,即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养蚕缥丝织帛。刺绣要以纹样和色彩为蓝本,因此,《周礼・考工记》的“五彩备,谓之绣”,就将刺绣和形象的描画剪纸结合起来。《诗经》中的《唐风》所载“素衣朱绣”、《秦风》所载“敝衣绣裳”、《左传》中的“衣必文绣”,都说明古代中国刺绣的盛行。

刺绣在民间颇为普遍。据清嘉庆庚年(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光绪丁丑(1877年)《善化县志》(含长沙市西南,望城县)卷―六“风俗”条载:“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续者众。”说明这时的刺绣还只是自给自足,并未进入市场流通。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宋徽宗年间还设有绣画专科,开始有了官方的刺绣学校,设有人物、花鸟、山水等绘画刺绣技术课程,有力地推动了刺绣业的发展。据明项子京《蕉窗九录》:“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

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工地在1958年出土了战国木廓墓中的两件绣花绢残片,佐证湖南刺绣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田自秉教授在所著的《中国染织史》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

清代是中国刺绣史上的全盛时期,专业分工细致,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师绘制绣稿,经审核后发往江南织造管辖的作坊,照样刺绣,作品极其精美。据张蕾主编的《中国刺绣》―书总序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师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市区开设了第一家销售自绣品的‘吴彩霞绣坊’(后改称为绣庄,又曾改为公司),由于作品精良,流传到各地,湘绣从此闻名全国。当时,湖南宁乡著名画家杨士焯倡导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了解技法,绘制绣稿,创造了许多针法,并培养了肖泳霞、杨佩贞等出类拔萃的绣工。不但开创了湘绣与文人画家的结合的先例,湘绣著名艺人李仪徽首先使用了‘掺针绣法’,它能表现物象的浓淡阴阳、色阶变化,大大提高了湘绣的技艺水平。”湘绣的针法细腻,繁多。绣线的色系、色阶品目繁多,达到可配任何色彩的程度。据湖南近代著名社会史料汇集人徐崇之在《庐演羁居记》所述:“吾湘旧时绣店,亦题‘顾绣’,莫知所从来。”“上海顾绣始于顾氏,顾即顾名世之闺阁妇人,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长沙光绪末叶,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绣象今复见之湘工,且流播海外,非顾氏所能几矣”。从此湘绣不再沿用“顾绣”之名,“湘绣”的名称,在这个时候见称于世。

1.2 湘绣的兴盛年代

据田顺新教授《湘绣的历史渊源》中记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沙一地开办绣庄多达40余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花鸟、山水条屏是湘绣的传统产品。以前大多以白描为主,后发展为青绿山水、仿古山水等。狮、虎则是湘绣的传统题材,最负盛名。”而在《中国刺绣》一书中提到:“1955年由众多绣庄联合成立了湖南省地方国营红星湘绣厂(生产合作联社)后改为湖南省湘绣厂,1979年改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的双面全异绣,其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国人誉为‘超级绣品’,外国友人称为‘魔术般的艺术’。”多年来,湘绣精品作为国家重要礼品,赠送给国外领导人及国际友人,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许多经典之作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珍藏。

1.3 湘绣的新时期

田顺新教授在他的《湘绣的历史渊源》中写到:“1995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下集体所有制的传统手工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时长沙县湘绣厂、望城县湘绣厂相继宣告破产。长沙市湘绣总厂、长沙县沙坪湘绣厂也随着转产或改制。到2006年,仅维持国营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国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下,也将加速改制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将有欣赏和购买能力,逐渐进入高消费时代,高附加值的湘绣精品肯定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调整时期,湘绣从业人员重视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反对模仿抄袭,尊重艺术创作的知识产权,湘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时期,在保护、传承、发展湘绣技艺的同时,协调、规范湘绣业的经营管理,注重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注重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变为湘绣再次发展的源动力。

2 湘绣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2.1 历史价值

吴洁华在文章《从民间看艺看社会文明》中提出,“我国民间艺美术从各个角度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装饰纹样、工艺制作、艺术风格方面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明”。

陈庆菊在她的文章《从出土绣品看湘绣的源流及文化特征》中指出,“无论古今,任何民族必然身处多种文化同时并存的现实环境之中,对自体文化的源流,以及与异族、异地文化的交流是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命脉;交流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更显丰厚多彩,更有生机和活力。湘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绣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异族、异地文化,经历了由浪漫、神秘的楚汉文化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题材和早期的民间题材到现代以国画为蓝本的人物、花鸟(竹石)、动物等题材及西方油画作品题材的转变。”可见对于湘绣的传承和发展原本就属于湖湘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部分。

2.2 艺术价值

据《经典湖湘系列丛书》记载湘绣的传统针法有用于写实表现和装饰表现两大类近百种,以及后来不断完善的“毛针绣法”、“交叉针绣法”、“隐针绣法”。传统针法5大类72种,平绣类32种。田顺新教授在他的《湘绣的历史渊源》中指出,“湘绣的风格及技艺体系的形成,是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绣制材料的更新和为充分表现作品题材的需要而不断创新刺绣针法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通过艺术和技术的不断交流,经过历代绣工和画师的共同努力,经初创、发展、全盛的三个不同阶段,逐步完善了湘绣独立的风格与技艺体系。”其精湛的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3 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对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丰富和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并借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4 文化价值

湘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它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蕴藏了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3 传承与发展湘绣的对策

3.1 政府牵头,政策先行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法律护航力度、积极促进湘绣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毛珊在《湘绣的传承和保护》一文中提出:“对于湘绣的传承和保护要在抢救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传承,湘绣产业在行业自觉抱团的实践中,两条腿走市场之路,摒弃过去民间工艺传承的闭门自守的弊端。”

3.2 培养人才、尊重人才

人才是湘绣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制订人才激励政策,以人才优势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王家声《从当前的湘绣现状看湘绣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指出,湘绣的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实行订单式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二是广泛招聘人才。要积极引进一批与刺绣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类技术人才,包括书画家、摄影家等艺术类人才,设计、宣传、策划等创意类人才,管理、营销等服务类人才,为湘绣产业发展所用。三是鼓励尊重人才。对已获得国家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要给予让人眼红政策,不仅要给政治荣誉,还要在经济上给予倾斜。同时,也要鼓励这此高职称人才广授门徒,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使湘绣行业的传统技术真正有人传承与发展”。

3.3 与旅游业相结合

同旅游产业结合将单一化的民间工艺融合到文化传播中。通过旅游产业提高湘绣的知名度,同时通过旅游加强湘绣的对外交流加强创新能力。李学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谱写湘绣发展新篇》中谈到,“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沙坪作为湘绣的原产地,有‘中国湘绣之乡’的美誉,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2011年,沙坪与成功、汉回、茶子山、罗汉庄、伍家岭6个村整体纳入了沙坪风情小镇的规划建设。要以湘绣产业为基础,把沙坪小镇打造成集湘绣艺术、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商贸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小镇”。

3.4 创新是源动力

创新是湘绣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抛弃固有的湘绣传统,也不是简单的画一幅新画,设计一个框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加以创新。王家声《从当前的湘绣现状看湘绣的传承与发展》中提出,“一是要观念创新。创新,首先应当是观念上的创新,如果没有从观念上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创新。湘绣已经不手工业时代的湘绣了,而是进入一高速发达科技时代,严格意义上说,湘绣应当是世界的湘绣。要融入各种有利于湘绣发展的力量,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二是内容创新”。就是要从内容创新开始,不仅仅是画稿上要有新意,更要在材质创新入手。在采用传统丝绒、缎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胆尝试新材料应用于湘绣工艺,表现出新的题材,创造出新的美感和舒适的质感,让湘绣艺术更生动、更富生命力。

“三是形式创新”。就是要从品种款式创新入手。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新工艺,使湘绣保持强大的产品竞争力。既要研发那些挂在墙上、摆在桌上、可供欣赏的“耐用”的工艺美术品,更要研发穿在身上、提在手中的“消费型”生活必需品和时尚用品,从而缩短消费周期,拓展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四是技术创新”。就是要从技术创新入手。建立技术研发申心或基她,加强科研。在针法创新上不拘泥于传统,调动一切手段去表现原作,将针法与技法、与色彩等进行调整、改变、重组,寻找刺绣与现代艺术、现代科技的最佳结合点,真正收到以针、和色无迹、丝缕分明、摄人心魄的理想效果。同时,将部分刺绣工序机械化,为实现湘绣产业规模化提供有效途径”。

结语

历史步入今天,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原始手工劳动与现代高科技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湘绣也再面临这样的转型期,而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学者对于湘绣历史渊源的研究为湘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湘绣属于民间艺术,因此文献记载和资料并不多,所以对于很多湘绣的技艺和技术的研究仍然值得深入挖掘。对于湘绣的传承和发展学者们也提出了很多实效性的解决措施和意见,可喜的是很多措施在逐步实践中,但是这些措施和意见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难免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使得湘绣企业和从事湘绣产业的人员无从下手。这样的理论和研究应该资源整合互相论证,已达到最佳的指导效果。另外目前的学术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湘绣是一门工艺,具有很强的技术含量和操作性,因此对于湘绣技艺和技术甚至湘绣所用材料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仍十分匮乏。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著.《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1.

[3]田自秉著.《中国染织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李湘树,李立芳著.《湘绣史话》[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广告传播论文范文 下一篇:家庭教育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