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5 13:19:47

导向教学法论文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

1、对象

选择我院(3+2)护理09-1班和(3+2)护理09-2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3+2)护理09-1班为实验组:(3+2)护理09-2班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文化基础、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教材与课时

所用教材为《儿科护理学》第二版,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本课程共分十五章,每周4学时教学。

3、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考试成绩评价:学期结束,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同样的试卷进行期末测试,并对两个组的期末成绩分别进行整理、分析。从表1的实验数据来看,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9.04,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9.71,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讨论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和讨论,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重视的是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2、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景,不断作出新应答。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学生通过实例中角色的扮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加强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3、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独立制订方案、独立作出决案、独立实施方案、独立反馈信息、独立评价成果。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4、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

由于采用了“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一个具有与实际功能及工作过程相同的社会环境里工作,要在不同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同时,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2

1.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备

教师由主讲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传统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是枯燥、沉闷而尴尬的,造成“一人讲,多人睡”的现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主导作用变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师生一起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学生们根据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对自己及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此进行总结,进而在讨论式互动过程中每名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8]。

1.2教学项目准备

课前师生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共同收集教学信息。师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所有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自身素质;同时教师需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掌控全局的准备。诊断学实践操作教学,需提前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双丰收。通过项目教学课前准备,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目标,而且学会使用图书馆及网络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3问题设想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师生课前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选出相对较好的问题方案。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内容繁多的部分如问诊、全身体格检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实施阶段

2.1组织工作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之前,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情况建立学习小组,每班约30名,分成5个组,从全班首先挑出5名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组员根据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合。通过小组学习的力量激发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引导工作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在心理、方法及价值上充当引导者。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员间、各组间学生可主动帮助,教师重点指导,让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法引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多以“总监”的身份出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神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9]。价值引导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肩负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仁爱之心。

3评价阶段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主体。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既是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可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互评,各小组间相互讨论及借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同时进行反思小结。教学评价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学生的表达、沟通、协作、创新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经验练习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当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需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实践方法的重要手段,课后的练习与行为导向教学所倡导的连贯式教学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互联系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10]。当然,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者深思。

4.1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动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部分学习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参与、个别学生很活跃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引导各小组及小组间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积极性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组成互帮对;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

4.2网络平台的使用与建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往往需结合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网络系统的电子举手、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针对创造性见解或共同话题进行小组或全班广播,以供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师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建设好网络资源[11]。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师生需共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其次,师生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氛围,学生提问能得到师生的及时解答,提问有创新或回答正确,都能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增强。

4.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是暴露出来的重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指挥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临床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对教师知识面、知识深度及对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12]。由于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终究是有出入,要求教师既具备雄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这种“双师型”教师能将诊断学知识、基础知识及临床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任务。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提升了诊断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医学生临床技能,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思想。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3

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并通过行动进行学习;而教师则是引导、组织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手脑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侧重对相关案例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自主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含:利用图片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通过卡片进行简单的展示、活动演讲、课堂提问、问题启发、分组合作学习法、实际案例分析法、情境导入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项目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是指导、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各种行为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提升。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教学的意义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课程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并且涉及的范围也较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其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找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课程的学习。同时热加工工艺的实践性特别强,仅仅通过课堂上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工艺的具体做法,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生在很长阶段的学习中,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别说工程实践了。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学习相关技术的理论知识,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很多技术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理解的。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践

3.1营造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背景

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如做实验、观看录像、参加实践活动等,更好的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如在金工实习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锤子,并给出小锤子的力学性能指标,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性能指标,制定小锤子的加工工艺路线,设计热处理方案,然后进行动手操作处理,同时检验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规定,并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懂得应该根据物体的使用条件来确定其使用性能,通过合理选材,确定最佳工艺,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3.2编排的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秉承以“运用导向,提高能力”、“基础与实用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三个原则,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教材合理分为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材料选用三大部分,运用问题引导、项目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和做的融会贯通。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两部分多为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及较为复杂的工艺参数,学生往往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将该部分的课堂安排在金工实习之后,这样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对一些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相关的热工艺方法有了简单的了解,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教师给出焊接件的零件,要求学生分析它的工作条件,并合理选择材料及生产方法,合理安排热处理工艺及制造工艺流程,进而了解设计产品的一般过程及实际生产的步骤。

3.3建立多样化的立体教材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但是当前的教材并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因此,教师应当对当前教材进行改进,首先教材内容要贴合生产实践,并强调以生产应用性内容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其次应当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改进理论知识,并在教材编写足够的实践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后教材应当实用、简单、直观、多样化,还应当多编排一些简洁直观的插图、简单易懂易操作的实验、具体的实例、案例,形成利于学生学习需要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3.4转换教师的角色

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积极参与专业的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现场教学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多种样式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积极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根据学生反馈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运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初始,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如提问、巧设悬念等,合理引入课题。如在结构钢的讲解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钢属于结构钢吗?结构钢都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属于结构钢?随后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实际,利于学生的学习。

3.5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有效跟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课堂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举一些学生身边比较常见的与工程材料有关的实例,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工程材料知识,同时将工程材料及其热加工工艺和工程材料应用的实例结合起来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巧设一些模拟项目,让学生自主去完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的执行中,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在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将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多样化的立体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翻译教学法;“以过程为导向”;理论依据;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51-02

作者简介:王树杰(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高师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实施的背景与条件庄智象指出:“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翻译能力”[1]。然而,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却一直采用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而对学生的翻译过程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不足,为改善翻译教学,笔者曾尝试采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重视的是翻译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获得翻译知识与运用翻译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强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当然,要使“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与一定的条件相结合,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具有较好的双语语言基础

学生较好的双语语言基础表现在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有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准确地理解原文,熟练地运用本族语,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去讨论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运用的技巧与策略以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有其实际意义。

2.班级人数不可过多,学生应有讨论的习惯

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对翻译课教学的一个直接冲击就是学生班级人数太多,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要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最好实行小班授课,最好使上课学生人数不要超过30人。此外,班级中学生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讨论习惯,则会更加有利于“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

3.课堂教学与课外翻译实践应紧密结合

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过程中,针对一个翻译练习,往往需要学生反复讨论,反复修改要点,用的时间都比较多。但目前高师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时数都有限。这样,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模式是:翻译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然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以让学生反复地进行翻译技能的练习,然后再由教师给出优秀的参考译文,以便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译文。这一理论过多地强调了外部条件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过于重视学生语言习惯的形成而忽视了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变化,忽视了学生是如何通过一路颠簸最后才到达佳译的彼岸这个过程的。而在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关注的是知识是如何被学习者加工和理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不仅如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利用情景,通过协作与会话等形式来进行学习,强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说,“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要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方法和手段。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具体实施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地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3]。张培基先生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核校三个阶段。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Chomsky的关于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和重构(restructuring)三个阶段[4]。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认为可将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转换和检查三个阶段。“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的实施就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翻译的整个过程之中来,就是要让学生能在主动探讨、主动分析、主动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双语转换的规律,培养自己的翻译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的翻译技能。

去年,笔者在我校2009级小学教育班尝试使用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理解阶段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作文升格 作文评改 交互评改 精心修改

作文升格似乎是近几年作文教学的热点,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作文评改形式,让学生通过交互点评,精心修改,获得作文等级的提升。它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发现问题,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交还给学生,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且,由修改入手,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升格教学很有研究的价值。

首先,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认真研究了教材和学情:

一、按照必修教材的编排,现阶段我们进行的是议论文的序列训练,而非综合提升。所以,教学的方向应该是议论文的一个训练点。

二、学生经过前面的序列训练,能够写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但在说理的深度和层次上还做得不够,存在事例的堆砌和重复论证的问题。这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的欠缺,这是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瓶颈。

再次研究教材,我们找到了纵向展开议论的角度,希望用它作为突破口,解决学生的难点。纵向展开议论指的是议论文中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深入地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的一种论证思路。这种思路体现在结构方式上称为层进式结构,文章各个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如果学生学会运用纵向论证,既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可能会有效解决目前作文中的问题。

第一次教学回顾

议论文升格训练――纵向展开议论

环节一

学生预习教材《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的内容,分析范文是如何展开议论的。并明确什么是纵向议论,与横向议论有何区别。课堂交流。

环节二

比较两篇习作(例文一为病文,例文二为范文),分析在纵向展开议论上有何优劣,并分别打分。

环节三

教师指导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PPT出示作文提纲,一共五则材料,学生先读然后分析总结)

1.分论点之间形成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纵向顺序。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

3.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

环节四

小组合作,运用方法,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例文《幸福从何而来》,使之升格。

环节五

交流升格方案。

课后讨论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讨论。

大家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从感性认识到方法指导再到实践提高,教学推进的过程比较清晰。

(2)老师对升格方法的指导很细致,用直观的具体的例子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升格的要领。

有老师指出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容量很大,学生的讨论交流时间不充分,特别是升格实践的时间太短,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在环节二中,教师的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例文的问题所在,但是,这个环节的推进十分困难,需要改进。

(3)本节课教师的牵制还是很重,特别是环节三,几乎成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而后面学生似乎只是在教师的灌输下操练了一下教师总结出的方法而已,课堂生成不够。

(4)学生能不能纵向展开议论与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直接关联,教学中必须时刻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点拨他们的思路。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得到几点启发:

一是作文升格课更需要教师精选作文材料。学生对作文的评判往往流于表层,例如语言、事例论据等,而对议论文的逻辑与思辨往往缺乏认识。这不就是学生的难点吗?范文在语言与论据方面不够完善,缺乏导向,所以学生一时无法比较高下。

二是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如果环节二与环节三调换顺序,学生首先了解纵向议论的基本形式与方法,这是理论上的“知”,而升格实践就是具体的“行”,根据经验,人们的知与行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教给学生精辟的理论,他们也很难写出精美的文章的原因。所以,让学生先掌握理论、方法,再比较点评作文的得失,就是在搭建“知”到由“行”的桥梁,为进一步修改打基础。

三是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度”,既要有力度与效度,又不能过度。作文升格本来就是一种学生的实践活动,老师一定要在紧要处指点一二,更重要的是让实践的主体――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成。

第二次教学回顾

环节一

回顾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教师用检测的形式点拨思路。

PPT1(由点到面)

PPT2(由表及里)

PPT3(由浅入深)

环节二作文升格

1.比较两篇作文(例文一是学生习作,例文二为高考范文),学生评分,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看法,然后全班交流。

2.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从纵向议论的角度修改这篇作文,一人执笔记录,要求能尽量成文。

3.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4.学生给升格作文评分,并说明理由。

5.学生谈谈升格收获。

环节三教师总结(PPT)

(纵观全局思路清晰理清层次前后有序)

环节四以“追求”为话题,拟写纵向议论的提纲。

第二次课后讨论

这节课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积极发言,而且思路各不相同。有老师认为:

(1)整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了知识与能力的生成。

(3)教师在升格前的检测既是复习也是指导,是一种思维方法的点拨。

但也有老师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1)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以后,老师的提炼还不够精粹,没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还不够。

(2)在课堂的交流中老师应该用投影展示一下自己的升格作文,既是示范也是强化指导。

第三次教学回顾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又试教了一次,以求提高升格指导的有效性。

环节一全班交流修改方案

课后讨论

这次课后讨论的共识是:

(1)老师指导恰到好处,特别纵向的思维方法的指导很清晰,学生学得很明白。

(2)学生给老师的升格作文评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升格作文解决了升格后作文存在的说理不充分的问题,是站在新的高度对升格的进一步指导。

遗憾之处是:学生在评完了教师的升格作文后,老师能顺势引导学生要养成“频改”的习惯,指出这是作文“入妙”的途径就更好了。

学生的反馈是,这堂作文课一点也不枯燥,并且,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纵向议论,掌握了好几种展开纵向议论的方法,希望以后的作文评改课都能这样上。

教学反思

通过三次授课,我对作文升格教学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

(1)作文升格教学就是学生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自主修改作文,以求升格。

(2)作文升格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自主修改,以求升格。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强调课堂的生成。

(3)作文升格教学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之上,还要关注生生、师生的合作,在合作中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求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形成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这种理解的深入,我对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的“导”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作文升格教学中,教师要有指导的力度、效度与高度,同时要适度。不仅教学前要精心设计,更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这段话中,能很明显地看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的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学生的难点,是“紧要处”,当需精心指导。

回顾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修改。教师精心选择高考范文,学生在比较中能更好的发现习作的得失,并且获得升格的启示。

(2)引导学生探究升格的要领。纵向展开议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引导的核心始终放在思维的点拨和深入认识事物的方法总结上,这就是学生升格的“钥匙”。

(3)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提高质量。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法 课程教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67-02

现代职业教育要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即学即用、收获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本文试从行动导向教学的历史背景着手,剖析行动导向教学的涵义和具体实施方法,对行动导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达到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发展历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个世纪80年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1996年,在德国一次州文化部长的联席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目的就是要职业院校按企业生产任务的需要组织教学,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学科体系,实施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使职业教育成效显著提高,因此,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行动教学法的先驱,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的传统教育,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育,致力于职业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教学做合一”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有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极富职业教育理念,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职院教育的一座异常丰富的理论宝库,对中国教育乃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值得我们深刻体会、认真学习和努力践行。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原则、特征与意义

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评价而言,有这几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个先进教育观念、一种新思潮、一个改革新名词等。其实,无论如何翻译、如何理解、如何评价,其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教学做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师生教与学的分割状况,改变学生死读书、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教学弊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与做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学校的教学进程、教学组织方式要按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要用职业领域代替学习领域,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确定学习领域及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才能把职业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自主性。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活动,即自主性;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自主分析与决策,并把零碎的认识在实践中提升、组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并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交流或交际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他们实现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再适应过去单向灌输的旧的教学模式。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行为的引导或咨询,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甚至是多边活动,教学过程是双向传递和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再是靠分数维系而是靠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来激励。相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教育者必须首先设计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性工作项目;(2)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是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的产品或方案;(3)为了完成项目,需要学生手脑并用,迫使学生自主学习,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

(四)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职业教育的目标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而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过程,在训练或者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恰恰是高职学生的最佳认知途径。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原则,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相结合,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按照一个工作过程所需的因素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动静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轻松地收获。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组合,具体包括:

(一)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以会议的形式将一部分人召集在一起,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分析归纳,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预案,会议主持人不对其正确性或科学性做任何评价,任由参会者自由辩论从而产生思维碰撞最终形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使参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集开发、创造、创新于一体的“群体思维”方法,是一种依靠集体开发创造的模式。

(二)文本引导法。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的工作。为帮助和引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把讲授和演示的材料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即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和独自实施工作过程的学习引导材料,供学生学习和决策时参考。这些引导性的材料就被称作引导文,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文本引导法。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师生互动为前提、以学生为主角、情景与现实完全融合的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工作者角色和管理者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工作环境下,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体验某种具体的生活或工作,感受自身角色的内涵、体验其他角色处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起到桥梁的作用。

(四)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一种特定职业环境下,给人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该环境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在模拟教学中可以提供许多重复的机会,既可重复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又随时可以进行过程评价的机会。模拟教学法可分为模拟设备即虚拟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技术岗位的工作通常在模拟工厂或虚拟设备进行,管理岗位通常在模拟软件或模拟公司等中进行,成本较低。

(五)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或情景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情景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认知和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特别适合应用于故障处理类的课程,在设备故障分析处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六)卡片展示法。卡片展示法是由学生或教师填写有关卡片的内容,把所有写好的卡片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横向排列、展示在全体与会者面前,通过添加、移动、更换卡片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形式。卡片展示法借用类比关系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产生新观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语言表达不便于信息储存和黑板文字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不便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且一目了然。

(七)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基于大脑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创造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扩展出许多二级关键词,再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扩展出更多层次的关键词,运用图文并茂和人类在记忆、阅读、思维方面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法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八)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他们独立地寻找资料、制订具体实施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整个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不再是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项目引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范围。

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知识与任务的承接关系。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理清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关系,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从教学过程中能找到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的清晰脉络。其次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即形成一种工作和任务的意识,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即课程内容要以项目来开发并需要有相应教材的支持,教学过程需要运用项目教学法来实现。

(二)明确师生角色关系。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担任行为引导、过程调控、总结评估的角色;学生负责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成果展示;不是靠教师的严厉和分数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靠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三)明确行动导向教学的三个导向。具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从实验导向性、问题导向性、项目导向性等三个层面分别设计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形式。

实验导向即通过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发现问题,从中引出知识点和引导学习过程。问题导向即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从中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项目导向则是行动引导的最高境界,项目导向即以某一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创新思维。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学生手脑并用,行知结合,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经济发展需要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行动导向教学法适应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条件,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4)

[2]陈勇.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专业教学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4)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 ),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建筑工程。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实践导向;教学方法;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

作者简介: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曾德学(1988-),男,湖北十堰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9-02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2010年又提出未来五年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些决定表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1,2]

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因此,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应该与现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3,4]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探讨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案例和实验教学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一、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国开始研究、讨论及实践。根据以理论为主线还是以实践为主线,可以把课程教学分为两种模式,即知识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可概括为: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知识体系以“实践”,即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线,这种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可理解为以职业活动或工程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法。在我国,实践导向教学较多地应用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实践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5,6]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正是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实验式、研究式等,本文介绍其中的案例式和实验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事件(案例)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设计为“案例—理论—实践”的模式,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实践作为落脚点,教学过程始终坚持通过探究案例去学习理论,通过学习理论获得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法通常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验证某一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法设计为“理论—实验—实践”的模式,该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已知或未知现象验证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利用理论分析结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应用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信号的测量和预处理、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时频域分析方法等,课程内容涉及比较深奥的信号处理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应用知识少,动手能力不足,因此,学习该课程应该注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数学变换与其工程意义联系起来;二是如何将信号处理技术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还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设计和优化。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改革方法是:第一,课程基本知识框架采用讲授形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二,采用实践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工程应用讲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施导向教学上,设计了“案例—理论—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的实验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通过讲授理论理解案例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三是后续教学深化和丰富案例,指导学生应用。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的傅里叶变换相关内容介绍案例法的教学过程。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中一种重要算法,它是信号处理的基础,也是学习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傅里叶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变换,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令人感到陌生的变换。傅里叶变换知识已在本科阶段不同课程中涉及,例如,“高等数学”在级数的章节中从数学的角度讨论过傅里叶级数;“积分变换”也从数学角度介绍过连续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从工程角度介绍傅里叶变换(频率响应函数)和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然而,由于这些前续课程对傅里叶变换知识介绍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的记忆只是一些数学公式,没有建立起几种变换之间关系以及它们的工程意义,因此,在“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再次提出傅里叶变换,学生自然想着傅里叶变换是一堆数学变换公式,为难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傅里叶变换引入到信号处理中来,确实需要一定的有效方法。

采用案例法讲解傅里叶变换,首先设计的案例是让学生采集熟悉的一段信号(如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信号),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利用案例讲授信号波形幅值变化和频谱频率特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变化情况,强调信号时域和频域是反映其不同侧面,特别对复杂信号只利用一种形式不能完整描述特征,如同人正面侧面照相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讲解理论,强调傅里叶变换是信号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的转换工具,如同一个点的直角坐标与极坐标转换采用一组数学公式一样,傅里叶变换就是时域与频域转换的一组数学公式。这个案例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物理意义,从而避免了陷入傅里叶变换公式的困惑之中。学生掌握了傅里叶变换理论知识后,将来在分析机械信号频谱查找产生特征频率对应零部件的工程应用中,进一步获得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一个“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

3.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设计合适的实验,学生用来验证和理解知识;二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中的“频谱”相关内容介绍实验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频谱是信号描述的一种频域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傅里叶变换可将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域信号变换成以频率为自变量的频域信号,即频谱。为观察频谱,基于Matlab软件设计一个编程实验,让学生动手编程产生信号,显示波形和观察频谱,验证知识,理解频谱内涵。为培养学生应用频谱分析的能力,在编程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声音信号、齿轮箱信号等实际信号的实践项目。项目要求学生编制方案采集信号,对信号进行适当地预处理后利用前续Matlab编程实验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提取信号的频率特征,获得一些有益结果,完成后将分析结果在讨论课上做PPT演示汇报。通过这些实验和项目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与此同时,课程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一个“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教学过程。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知,实践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课堂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三、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它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属同一层次。由于两者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如何借鉴学术学位教育办好专业学位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并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何岭松.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实践”课程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61-65.

[5]唐自政.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67-69.

导向教学法论文篇8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法中的“听讲”导向教学法而言的。传统“听讲”导向教学中,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习惯又被称作“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像是一个演员,学生像是一个个听众、观众,老师在上面自编自演一部部或精彩或枯燥的连续剧,每节课从头至尾“累”此不疲,不管“剧目”好不好看,学生都要硬着头皮坐在椅子上一直听下去,“剧目”好看,哈哈一笑、照搬照抄;“剧目”不好看,饱受煎熬、偷偷睡觉。行动导向教学法把“剧目”交给学生来表演,每个学生都是每节“剧目”的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快乐、在错误失败中感悟成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在做中学,在错误中成长。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内容仍然是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但是讲说的内容、方式和时长上却有了很大变化,教师更多地是指导、提问和评价,其他的由学生去完成。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行动导向教学观念和能力的形成是曲折而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行为的反复形成习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反复接受着传统教学法的教育和培训,传统教学观念在大部分教师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能力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已经是烂熟于心、驾轻就熟。每节课里,教师从头至尾讲的很累,但却不觉得难,因为、熟悉了、习惯了。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功效也能理解和认识,但是操作起来觉得有难度,就是因为适应时展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新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大部分教师那里还是新生事物,因此,行动导向教学观念和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分组讨论、分组辩论、抢答、双向提问。

角色扮演是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以“话剧”的方式演绎文章故事,教师不去指令学生扮演何种角色,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做出选择,选择一旦确定下来,在演绎过程中就不能随意做出改变,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角色扮演的学生要在角色演绎和互动中感受角色演绎的成败、体会角色所承载的内涵,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教师引导观看演绎的学生认真观察角色扮演学生的演绎,思考演绎的优劣,最后,由教师引导演绎学生和观看学生一起表达演绎过程、分析优点和不足,总结文章故事的主题和内容。以莫泊桑《项链》为例,请学生分别扮演玛蒂尔德--小说主人公; 罗瓦赛尔―玛蒂尔德丈夫; 福雷斯蒂埃太太--玛蒂尔德的朋友。请包括角色扮演者在内的全体学生预先阅读《项链》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然后用一课时的时间,请角色扮演者以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陪项链故事情节展开演绎,请全体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演绎中来,扮演舞会中的人物,演绎舞会中的情节,舞会结束后,请一位学生扮演车夫,和玛蒂尔德夫妇一同演绎丢项链的情节,请一位学生扮演玛蒂尔德家的女仆,一同演绎玛蒂尔德辞退女仆,卖掉所有贵重家当、亲自做家务攒钱陪项链的情节。教师是这场“话剧”的指导者,结合故事情节,使全体学生都能有角色“扮演”,指导学生认真感受故事情节脉络,认真体会人物特征,学生通过整场“话剧”的演绎和体验,从“借项链、丢项链、陪项链”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故事的“酸甜苦辣”。故事演绎后,教师请全体角色扮演的学生说出他们的体会和感受,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教师不要参与主观评判或分析是非好坏,教师只是“话剧”的主持人。学生是“话剧”的表演者,是课堂的主体。

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

没有拘束的规则,学生就能够更自由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教学。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或者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主持头脑风暴活动。教师给出文章题目,先在不阅读文章内容的条件下,就月球里的奥秘进行头脑风暴,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经验和想象进行自由发言,不受任何约束。组长既是小组的主持人,也是头脑风暴的发言人,组长不对小组成员的发言做评判,只负责主持和记录。然后再组织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文章内容里的月球奥秘学说和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再进行头脑风暴,允许学生对文章内的学说提出质疑和评判,学生也可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重新构建对月球奥秘的理解和认识。头脑风暴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这些思维和能力正是中国学生所缺少的,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

辩论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应用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辩论作为语言文字的一种实用样式,有它的永久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辩论主题、分成正方反方,正方反方互相转换,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析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辩论中,学生必须多方面调动知识积累,深层次地挖掘辩论主题的内涵,不断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在辩论中,学生已经不仅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准确表述、论证自己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辩论环节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辩论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检验,还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抢答和双向提问在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抢答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互动不受时间、方式、内容的限制。学生需要在教师提出的任何问题上抢答,也可以就所有问题提出疑问,教师鼓励学生的这种做法,教师不需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标准解答”,但必须指导学生去积极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

3.语文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基本上都能够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经常把握的不好,不自觉地就开始“讲述”、“评判”、把自己作为“表演的主角”,这是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习惯和“能力”,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转变,需要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实际上,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表面上看,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说得少、做得少,很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和体会。但教师作为一个导演和主持人,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临场应变协调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讲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预设的,是事先准备好并“烂熟于心”的,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复述一遍就可以了,学生只需要在下面听、背下来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常讲的“灌输教育”、“应试教育”的特点。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除了预先有个大致的“活动方案”外,比如课题、步骤、场景、道具等,其它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一定会临时出现很多的不确定问题需要教师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只大船也在慢慢地掉头,但还需要一段漫长甚至曲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实际需要,还要兼顾传统“听讲”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本身需要大量的背诵、阅读和记忆,对于需要统一的严谨的知识点内容,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统一,在实践中,教师根据需要把传统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可能是更合适的。

参考文献:

[1]陈俊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职业.2012(30).

[2]宣胜.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2(09).

[3]李晓文.行动导向型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

[4]冯二刚.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2.

[5]赵芬.“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9.

[6]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上一篇:财政学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务规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