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12:08:16

报业数字化论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01-02

一、融合新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报纸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优势,如报纸的时效性、廉价性、便利性等等。同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也面临着读者数量下降和广告收益减少的困境。新传播形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旧有的媒介产生影响和冲击,但是旧的传播形式并未在冲击中消亡,反而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新媒体的兴起又恰好为传统报纸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媒体融合的操作平台,美国的报业已纷纷在报纸网站中融入视频,《纽约时报》集团的主席Authur Sulzberger也指出:报纸(news-paper)不应决定于第二个词“纸”,而应决定于第一个词“新闻”。媒体共生理论己经告诉人们:媒体之间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荣。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旧有的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面对新媒体冲击,报业不会消亡,而是将与新媒体一起走向“媒介融合”。新闻也开始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即“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的产物。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纸质、音频、视频及互动数字媒体的战略、运营和文化联盟。不同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都集中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他们统一规划、协调及取长补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观众的类别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是指多种新闻媒体活动的整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传播。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形态,不再是传统报纸单一文本的新闻,而是融合了不同媒介文本、展示在多个媒介上的融合新闻。西方新闻媒体界又称“融合新闻”为“多样化新闻”,这意味着采用多种多媒体工具进行的新闻传播。

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雯指出: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相比,融合新闻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1.新闻来源与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2.媒介组织架构与工作发生了变化;3.新闻载体性能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融合新闻将是未来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目前国内新闻融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报网互动”等融合形式上,各个报业集团都在对融合新闻积极尝试,例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四个“I”项目,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数字信息屏、手机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三个电视台的新闻聚集成一个统一的新闻采编信息平台――新闻中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移动、浙江在线推出数字报纸――《浙江手机报》,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了“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从而实现传统报纸、数字报纸、光盘出版以及全文数据库出版的一体化生产和多样化出版。但结合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各自为政的阶段上,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报纸把传统媒介与网络的融合简单地理解成了报纸的数字化,仅仅是将新闻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多向。融合新闻不仅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简单地报网融合,而应该从新闻的采集、编辑加工到内容呈现各个流程上的真正的新闻融合。笔者认为,“融合新闻”包括新闻形态的融合、媒介功能的融合、新闻报道的融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融合,同时也涵盖了新闻融合的政策、法律等,本文仅就融合新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的转变。融合过程中重点是进行内容建设,实现内容的融合。

二、融合新闻的采写:多元化

从新闻的周期上来看,传统报纸若超过截稿时间,便只能等到第二天发稿,融合新闻则要求媒体处于全天候的进行时态。融合式的新闻报道以滚动性和实时性为主要特点,通过网络、手机等没有发行时间限制的信息平台实时地、不间断地为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即时报道。

在新闻采写方面,融合新闻不仅需要文字、图片等素材,同时还需要音频、视频等数字化素材,即全信息化的采集,它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从而实现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此外,融合新闻的发展也对采编人员的写作能力、技术能力、编辑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DarlyMoen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应该培养一些‘背包记者’,也就是一名文字、摄影、摄像全能的记者。”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宋昭勋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21世纪的记者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多种媒体融合传播的训练,从而成为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的融合型记者。”

融合新闻的“背包记者”承担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他们不仅要报道文字与摄影新闻,还要采集和制作视频新闻,他们掌握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立体化的新闻作品。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培养全能的融合新闻记者,国内也开始实践。同时,融合新闻的采集活动不仅体现了为记者编辑的传统采集活动,普通人也可以参与新闻的生产,网络的开放性、广泛性和实时互动性,使受众可以借助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参与新闻的采集、编辑、传播整个生产流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编辑。

三、融合新闻的报道:立体化

报网互动的尝试之初,网站上的新闻只是纸质新闻的电子翻版,报纸网站仅作为印刷版报纸的附属品存在,新媒体的特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报网互动发展到成熟阶段,报纸网站开始成为一个大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涵盖的新闻内容远远超出传统报纸的新闻内容,不仅包括实时滚动的新闻报道,还有新闻的相关视频及其他互动性的栏目。

集各媒介平台之所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形态,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这就是融合新闻的优势所在。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报道方式形成一组报道群,在这组报道群中,有适合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文字、图片报道,也有适合于网站等终端的音频、视频。受众可以免费检索,再链接到相关网页,通过文字领会新闻的深层意义,通过图片了解新闻的发展态势,通过Flash和计算机模拟理解深奥的科技新闻等。

新闻文本从简单的文字、图片发展到音频、视频、论坛等多种形态,体现了融合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与多样化特征。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采用的“全媒体原创+全媒介专题互动+滚动发稿”报道方式,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新闻的报道,实现新闻融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耗巨资建立了“报业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全媒体数字平台,这是一个融合内网与外网,新闻的采编、出版、广告、发行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团可以实现所有媒介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共享与传播。此外,融合新闻报道需要注意,在呈现立体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以报纸为代表的融合新闻的深度性。融合新闻报道中,报纸不应与其它媒介比速度,它的优势就在于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深度报道是以文字为介质的报纸(包括网络上的数字报纸)的优势之一,报纸应发掘出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为主的深度报道。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南方周末》便是凭借其独到而深刻的深度报道取胜。《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对印刷版和网络版重新进行内容分工。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四、融合新闻的呈现:互动化

融合新闻报道强调与受众的融合,它的核心理念是:新闻不仅仅是独白,而是一种交流;媒体和受众互动,才能完成完整的新闻报道。融合新闻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和平面性等缺点。呈现在网络上的融合新闻以互联网为平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报道文本形式的立体化与多元化,也为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融合新闻的受众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通过网络了解受众的信息兴趣指向,由受众决定报道的选题,为报纸确定报道选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2)由受众深度参与新闻调查,在整个新闻的报道和调查中受众积极参与;(3)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由受众直接提供新闻报道;(4)由受众发表评论影响公众舆论,媒体也可以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新一轮的新闻采集和生产。融合新闻使受众不再只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自由地表达受众的观点。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在“两会”期间以全媒体的形式打造了“烟台民意通”这个互动渠道,既为党和政府开辟一个倾听民声的场所,又为人民群众搭建一个民意传递的通道。由于受到内容、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国内融合新闻的发展尚不成熟,还需要理论的指导,并需要把理论放置于实践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和升华。在新媒介环境下,积极寻求与不断总结科学的融合新闻思想就显得尤为迫切,相应的融合新闻信息平台的构建,融合新闻法律法规的制定,融合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但是,融合新闻的发展也表明,融合新闻必将为报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合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娟.报业的媒介融合之路[M].四川:四川大学,2007.

[2] 张文波.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融合新闻理念[J].中国报业,2008(5).

[3] 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1).

[4]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5]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C].浙江大学,2008.

[6] 徐晓敏.融合新闻: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新转型[J].新闻窗,2007(3).

[7] 闻娱.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新闻战线,2009(2).

[8] 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9] 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8).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2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全面转型,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数字出版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数字出版业要求从业者既懂出版又懂技术,对传统的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批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并且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出版界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该领域国内创办最早的本科专业,在出版产业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的“黄埔军校”。2006年,武汉大学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武汉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学校正式申报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评审论证和北京专家论证会论证,由教育部批准设立。

在北京召开的武汉大学增设数字出版专业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在听取了武汉大学的汇报后,对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必要性、迫切性与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论证,形成了如下一致意。

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是我国出版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时代需要,是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和重镇,出版学科先后有9名教师到国外从事数字出版前沿领域的进修与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培养了多名数字出版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具备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条件,设计的数字出版专业建设方案的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环节和教学计划科学可行。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3

数字化时代

传媒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变革及迅猛发展,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目前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载体已经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数字传媒将成为数字化时代传媒最根本的特征。

进入数字化时代,传媒业在许多方面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主要包括:数字化为传媒业提供了丰富的媒体内容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形式的个性需求;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将形成新的经营模式,手机报、手机书刊、手机广播电视等不一而足;促进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数字化带来的增值服务与个性化定制及有线电视定制和收费服务等是新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时在数字化时代,媒体不再是单一技术形式,传统媒体的价值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内容形式与传输平台的统一又将促使传媒业与其他产业发生数字融合,继而走向市场融合。数字化广泛地运用也引起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但挑战与机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也面临着激烈的冲击。第一,传统媒体不断面临新媒体业务的冲击,新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不断分食着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其激烈的竞争态势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第二,即便传统媒体努力扩展新媒体业务,但毕竟存在数字化战略选择、产业链重构、机制与功能变革等问题;第三,机制与功能的变革要求传统媒体由宣传平台向公共话语平台转变,这就需要探索传统媒体如何从平面媒体向传媒信息内容提供商、服务商转型,如何变革内部的机制,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等问题;第四,当前传媒业出现了分众化和碎片化的趋势,单一媒体或者受众与市场也随之细分,传统媒体的经营与运作模式受到了挑战;第五,传媒业的管理方式也遭遇挑战,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新媒体业务的发展,打破了行业的变革,增加了发展的难度。同时数字化传播的广泛性给新闻媒体的主导地位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确保整个社会的主导舆论,如何把握舆论导向等问题迫在眉睫。而传媒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渗透,以及传媒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也给传媒业的管理者制定政策带来了挑战。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内容产业,但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是传统媒体的终结。决定未来数字产业链地位的关键不在于原有的行业,而在于传统媒体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如品牌、内容、营销、市场、技术和体制机制。因此,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要理清思路,具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全新的体制机制,在内容、服务、技术等核心领域要有竞争力;其次,以区域为重点,按照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开发改进延伸产品,同时跟踪产业的发展,努力寻找数字传媒的新机遇;最后,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各自地方的特色,建立结合自己特点的数字化运营,为今后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打好基础。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全媒体战略的行与思

2008年国际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报业面临极大冲击,广告收入下滑。在我国,它对一线城市冲击明显,二线城市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其实报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黄金发展期,在当前的形势下,哪怕报业顺利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再幻想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传统媒体转型势在必行,全媒体战略应当迅速铺延开来。

全媒体首先是多媒体,同时它应该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这几年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开始的。

第一是确定战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从2005年开始就致力于发展数字报业并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二是调整结构。目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媒体结构主要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8家集团内的平面媒体;第二个层面是网络媒体,主要是2001年成

立的中国宁波网;第三个层面就是以新

媒体为重点的,或者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新型媒体,包括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宁波播报2.0)、电子纸报,户外学术评报等。目前宁波手机报的用户已经达到了50万人次,2008年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

第三是构建队伍。2009年1月,集团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建立了由100多人组成的社区DV播报组。全媒体记者同时兼职论坛博客与网友播报对话互动,采集视频、音频、文字,供报业集团所有的媒体使用。另外还成立了3G事业部,期望在无线通讯与国际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空间。

第四是再造流程。从2007年,集团投巨资开发了集内容生产、业务处理、决策管理和客服服务以及网络支撑五个平台合一的全媒体数字化运营平台,大大提升了报业集团数字化的发展速度。另外新闻网站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一个方面,宁波网既是当地主流新闻媒体,也是报业集团媒体运作的基础平台,其多媒体新闻体系已经基本形成。2009年集团依托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了重构,逐步把旗下各报新闻资源与中国宁波网进行深度融合。

在发展全媒体的实践过程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对其发展的空间与相关因素进行了思考。

首先,政策导向是国家传媒产业政策中重要的因素。政策导向主要是指国家传媒产业政策方面规定的媒体发展空间。在国家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新闻采集和权仍然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网络媒体很大的软肋就在于原创性不足,这给了传统媒体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同时目前政策导向也掣肘了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探索,绝大多数地方的报纸市场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是原则上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电台,所谓的“全媒体”往往是很难全的,很多是报纸与网络或者网络与电视这样的一种组合,这样的组合实际上制约了媒体全方位的纵深发展。

其次,发展时机的选择是考量风险的重要一环。发展时机是指如何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目前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探索处在一种初期的尝试阶段,新的媒体不断出现,现有的部分媒体也可能被逐渐淘汰。由于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可预测性,全媒体发展的速度和结果很难打保票。业界常说要高度重视、谨慎投资,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实践,防止操之过急,实际上是对各家传统媒体智慧的考量。

再次,媒体融合程度是评判全媒体实现的主要标准。媒体融合是指如何实现各种媒体的融合和协同,开办一种新的媒体很容易,但是实现全媒体的协同比较难。报业集团的媒体框架包括纸质媒体、手机报、网络等,但并不能说它就是全媒体,关键要看这些媒体的融合程度。

最后,人才培养决定全媒体发展的未来。人才培养是指如何培养全媒体的采编人才。在全媒体发展当中,如何培养出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多次斥资进行人才培训。现在来看,大学的新闻教育、通识教育还不能满足全媒体发展的需要。

报业多元化经营大有可为

近3年来,金华日报社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2007年开始,报社的收入总额达到3亿多,同比增长了144%,其中多元化经营的贡献占比较大,房地产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达到1.8亿。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超过了我们报社传统业务的总和。2008年尽管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是报社的收入还是有2.8亿多。今年1~8月份,尽管广告经营出现了困难的局面,特别是在义乌影响比较大,但是靠多方面的开源节流,今年1~8月份的利润情况还比较好,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倍。

这几年的收获和成绩是我们长期探索的结果。金华日报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进行多元化尝试。1995年,我们成立了全国首家采编和经营分离的股份制公司,依靠这个平台开发多元化经营项目,有灯具市场、计算机公司、造纸厂,参股商业银行、房地产等。除了有两三个略微亏损以外,其他的都实现了盈利,总盈利是1000万元,并持有900万元股份。

对于多元化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报纸的品牌优势应该利用多元经营进一步发挥,否则白白闲置是很可惜的;二是报社积累的资金优势也需要通过多元化的经营项目来寻找出路;三是报业本身能够容纳的投资非常有限,报业传统的投资一个是盖大楼,一个是买设备,现在主要是投资网络,其他的很难投。如果说报社上市的话,钱怎么花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觉得通过多元化经营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对报社来说,搞多元化经营项目,关键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要把多元化当成一种补充和枝节的问题,而是要从战略的层面来对待,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体制的问题,如果进一步转向房地产这样的行业,体制机制障碍比较突出,可能就会给报社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体制机制问题必须解决。第三个就是有必要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

手机阅读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手机和传统媒体的结合,应该是做加法,甚至是乘法。因为传统媒体、传统的阅读形式无法挖掘一些碎片时间、无聊时间和等候时间,但是手机可以。所以把手机跟传统媒体结合以后,它能够起到放大效应。

日本的发展实际上也印证了这一过程。日本的整个移动通信产业比我们先走半步,以前是先走两步,现在是越来越接近,今后估计连半步的差距都没有,只不过他们的3G先推出。整个日本的小说类出版物里面,销售量排名前三的都是手机小说,而且日本的手机小说包括漫画正在成为带动电影、音乐、出版等多种媒体的一种产业。在我国,手机阅读用户在今年9月份已经超过了150万,8月份和9月份加起来超过了250万。

李长春同志在考察浙江的时候指出,要运用新科技产业打造新的文化传播业态、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移动委托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来建设和运营中国手机阅读基地,这个基地是一个独创的模式,有几个特点:一是服务全网用户,不论是中国移动哪里的用户,用手机看书都要到浙江的平台上。二是内容接入,所有的提供商给用户提供内容都要经过这一平台。三是所有的中国移动旗下的分公司要推广手机业务都必须要推广我们这个手机阅读的业务。

我们希望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手机阅读渠道: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把整个手机阅读需要的能力和设施都建设完善;第二个阶段,到了后年我们希望能上规模,一个是内容规模,一个是用户规模;第三个阶段,我们希望搞创新,能够结合这样一种模式创造和挖掘一些新的平台。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4

《人民日报》以《读报告 议数字》为题,整版刊登了代表委员围绕数字开展的讨论。具体数字涉及GDP增幅、CPI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政府投资、中央投资、“三农”投入、财政赤字等。《北京日报》也以一个整版推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题目则是《6大数字看中国经济走势》。除了GDP、CPI、财政赤字以外,还有新增城镇就业、新增贷款和外汇储备,10个“民生亮点”也完全以统计数据显示。而《北京青年报》则在头版头条以两个醒目的黑体数字,作为人代会开幕报道的标题。一个是今年GDP增8%,另一个是CPI涨4%左右。《新京报》等媒体也都数来数去,如此等等。

众多媒体解读报告,为什么都用“说数”和“数说”的形式呢?因为在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数字比文字更加醒目。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字是温度计、晴雨表和信号灯。反映今天,数据是温度计;预测明天,数据是晴雨表;而影响明天,数据就是信号灯。虽然这三个比喻都是老掉牙的说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能有此共识,则是时展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的时候,在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方面,用一堆形容词、排比句、长篇大论,也不如一个醒目的数据更让人一目了然。解读《报告》,各媒体突出报道的数据,都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一些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些数据明显地传达出在罕见金融危机面前,党和政府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竭尽全力,共克时艰的强烈信号。既体现出力争的决心,也展现了务实的态度。如在企业出现减员、用工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下,安排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但比去年减少了100万人,既体现了为保增长保就业所做的努力,也考虑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又如,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发行2000亿元债券,既是应对可能的经济减速、税收减少使政府财政收支减少所采取的措施,但也考虑到风险和可承受程度,留有了一定的余地。

数字比文字更醒目,越来越多的人对越来越多的数字有了越来越多的感觉和感悟。曾几何时,很多人知道了反映经济增长要看GDP,也知道了抓经济促发展不能光看GDP,不能为了GDP不择手段,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年此时,市场物价持续上涨,人们知道了统计数字除了GDP,还有一个叫CPI。很多百姓不仅意识到可以通过CPI判断市场的冷暖变化,还感悟到这个指标个位数的变化,竟然可以影响到股海的潮起潮落。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有一个数字令无数国人耳熟能详,这就是4万亿元。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个数字,谈论和评论着这个数字,期待着这笔巨资立竿见影、利国利民,也担心如此一笔巨资会不会带来重复建设、会不会为腐败分子打开方便之门。尽管有关方面多次声明表态,但公众仍强烈呼吁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和信息公开制度。可以想象,围绕4万亿元的使用,任何口头的表态和文字的说明,都远不如有关一个一个项目建设的具体数字,更清晰更醒目,更有利于回应公众的关心与担心。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5

把“数字化”当作一种点缀与补充一些媒体在“数字化”方面尽管也推出了一些举措,但没有纳入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缺乏发展新媒体的明确目标和规划,很多新闻网站只是报纸的翻版,作为报纸的一种附属品和辅助宣传工具存在,不能有效将新闻资源延伸至网站,而是白白被商业网站拿走,错失发展良机,坐视商业网站做大,现在又呼吁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但为时已晚,处于被动讨价还价的地位。这种代价和教训是沉痛的。

新旧媒体“两张皮”发展“数字报业”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报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平面媒体之外另搞一块。然而,一些媒体所办网站与报纸更像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各成体系,不能有效进行“报网互动”,在新闻传播和经营上形不成合力。“数字化”是报业的发展方向,但不能放弃、忽略平面媒体甚至专门去搞“数字报业”,那样就成了无源之水,难有大的作为。必须摆正两者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

新瓶装旧酒的体制尴尬

应当说,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几乎同时起步,甚至报业网站比新浪网建立还早一年,但与商业网站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闻网站的踯躅不前,“起大早、赶晚集”。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网站从一开始就是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而新闻网站设立的初衷只是占领网上舆论阵地,靠的是政策和“输血”,不是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打拼出来的,存在着先天的体制惰性。很多新闻网站还都是事业单位下设的一个处室,人们习惯于用办报纸的思路办网站,在传统媒体的固有框架内运作。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是事业体制同现代企业制度的竞争,在市场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盈利模式的困惑

很多新闻网站基本上是被母媒体养着,没有内在的盈利驱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意识淡薄,市场竞争观念差,甚至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盈利模式模糊或压根就没有盈利概念。同时,新闻网站的依附状态也使自身的独立运营受到限制,难以挖掘自身潜能。目前,多数新闻网站的经营处于对商业网站的学习模仿阶段,小打小闹,亦步亦趋,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业务优势。相对于国外同行,中国报业的新媒体建设远未步入良性轨道。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在开发移动发行业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公司负责这项业务的只有五六个人,每年创造的利润却达1亿日元。美国报纸网络的流量已经占到全美国网络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报业网络广告也连续11个季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根据预测,最终有望抵消印刷广告中的业务下滑。但在中国,新闻网站无论在点击量、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上都无法与商业网站匹敌,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手机报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遭遇运营商的渠道垄断,在盈利模式上难有实质性突破。

资金的瓶颈

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制约了新媒体的资金投入和发展,仅靠母媒体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投入、高成长”的要求。反观商业网站,无论是门户网站新浪、搜狐,还是后起之秀百度、盛大,无不是建立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之上。分众传媒自2005年上市以来,目前市值已超过40亿美元,雄踞纳斯达克中国上市企业之首。创立只有8年多的Google,到2006年11月市值已高达1518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媒体企业,超过了IT业的老牌企业IBM和英特尔,也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和。而国外和国内的风险投资,很少有投到报业集团办的新闻网站的,后者也因此难以获得这样的高成长性。

脱离实际的贪大求全

一些报业集团搞新媒体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搞大而全的网站建设,结果投入大量资金都打了水漂,也失去了发展后劲和信心。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新闻网站既然在信息“量”上难以撼动门户网站,就应该另辟蹊径,在专业、深度和特色上下功夫。

缺乏整体规划的一哄而上

总体来看,报界在发展新媒体上存在跟风现象。几乎每家新闻单位都建立了网站,现在又纷纷开通手机报,甚至一家媒体内部就有几个网站,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办起了“门户”网站,从一开始就走报纸分散经营的老路,造成了很大资源浪费,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国内新闻网站定位大致相同,缺乏针对性,除了少数财经证券网站外,几乎都是综合性新闻站点,并且信息结构、运营方式也都大同小异。千网一面,把传统媒体的同质化问题带到了新生网站,据统计,现在新闻网站每天重复率高达60%。因此,对有媒体背景或政府背景的新闻网站进行整合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行动上的偏差源于认识上的不到位,战略着眼点选不准,行动上就会事倍功半,实践效果也大打折扣。对“数字报业”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也不能满足于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战略上对传统报业发展模式进行根本突破。应从概念上澄清和深化几个认识:

是“报业数字化”还是“数字化报业”

无论是报业数字化、网络化还是信息化,都停留在对传统报业的认知层面,其认识起点仍是基于平面媒体,逻辑起点也是把“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和补充,在实践中也容易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反映了一种被动的、不情愿的改变。而“数字报业”是立足于报业本质对发展形态的重塑,以及在一个更高形态上对报业核心能力的重新把握,即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为手段,增强“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的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以及对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林江)。这如同原来“报业经营”向“经营报业”的概念转换,反映了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融入的思想站位高度。

这说明,探讨“数字报业”不能就“报业”而论“数字化”,而是要把握两个大前提:一是“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仅传媒业如此,其它产业和整个社会都如此。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未来的社会形态必定是完全数字化的,而“数字报业”同其它媒体形态一样,作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点或单元存在。因此,必须从“数字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看到“数字报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二是不仅报业,其它媒体也都有一个“数字化”的问题,并且在这种“数字化”溶流中各种媒体形态不断融合和产生新的分化,传统的“报”的概念和现在的其它一些媒体概念将被彻底颠覆,传媒业的产品形态和行业边界都将重塑。

是产品重组还是产业再造

“数字报业”不是在数字平台上对媒体产品的重新组合,也不是对传统业务流程的简单整合,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媒体边界和行业疆域,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对媒体产业链和相关行业的价值重构。从市场角度来讲,任何新技术和新模式一旦出现,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数字战略的深化,传媒业的价值链应当是围绕内容生产与销售业务展开的,包括内容生产、内容、内容增值等几个环节。其中内容生产不再限于报纸出版,而是生产适合多种媒介形式的内容产品;内容也不仅通过纸质媒介,还通过数字媒介等多种媒介;内容增值更不仅限于广告、发行的收入,而是涵盖了传媒产业的所有盈利点。

从盈利模式看,一些传统的主营业务将逐步从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和脱离出去,如印刷、发行等。而基于高度整合的数字内容平台开发的各种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将占据收入的主要部分,成为新型产业链上的主要链条。与此同时,随着“分众化”、“碎片化”的趋势,依靠增加报纸版数、扩大发行量来获得广告收入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必然被淘汰,报纸的营销理念也应由“二次销售”转为“N次销售”,实现由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的转变,由单一收入来源向多元收入结构的转变。

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打破传统的媒体和行业边界,过去由不同媒体提供的业务及服务,如今可由一种媒体提供;过去由一种媒体提供的业务及服务,如今可由不同媒体提供。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音像、电信网络、互联网等产业互相渗透、交叉和重组,并且信息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在技术、业务和市场上扩大产业间融合的趋势。

是策略调整还是战略升级

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不是报业的附属品,而是推动报业创新的革命性力量。目前业界普遍流行的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法,也不甚科学,反映了对“数字化”的理解仍停留在技术利用和策略调整的层面,仍作为平面媒体战略框架内的的一种补充,表现出一种在新媒体挑战面前的消极防御者姿态。其实,“数字报业”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工程,是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的在媒介定位、发展方向、制度架构、管理手段、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媒体整体战略升级,是对平面媒体的一种前瞻性自我超越,反映了作为报业革新者、挑战者的积极进取姿态。如果给出这个战略一个清晰完整的框架,“数字报业”至少应当包含六个层面的内容:

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

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建构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新型报纸出版形态和运营环境,加快平面媒体向“数字内容产业”的转变。

传播流程的再造

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报网互动、与手机报互动等手段,打破原有的出版周期限制,向现场发稿、滚动发稿的方式转变,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准确信息,不断提高报纸的时效性、互动性。

媒体产品的重组

媒体边界和业务形态,从单一纸质产品向多媒体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延伸,并在新的数字化平台上对多种媒体产品进行重组,简单说,就是把网站建成信息处理和集散的新的业务平台,再在其上部署报纸和其它各种类型的产品。

盈利模式的拓展、产业链的整合以及产业结构升级

前面已有论述。

体制结构的重构 按照数字时代新的媒介产业规律打造新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说起来,首要的还是突破各种“限制”,使各种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微观上,加快报业经营部分的转企改制,使集团及其下属的经营部门(如发行、广告、印刷等)、单位(如一些系列报刊)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宏观上,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冲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传媒文化大市场体系。

媒体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适应从“大众”到“分众”的传播方式的变化,媒体也要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在新闻传播理念上,由“百货商场”模式向“专卖店”模式过渡;在广告经营理念上,由“广而告之”向“精确投放”转变。传统的职业和技能分工也将被打破,今后的记者将集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各种工作于一身,并且具有打破线性的、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利用超文本、多媒体结构多层面、多形式地进行报道的意识和能力。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6

该项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现将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批准〈中国标准刊号〉国家标准的函》转发你单位,请届时按《中国标准刊号》国家标准的要求贯彻实施。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国标准刊号UDC050(083.73)

GB9999-88

Chinastandardserialnumbering(CSSN)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年12月10日批准,1989年7月1日实施)

中国标准刊号由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标准刊号的结构及其印刷与存贮格式,使在中国登记的每一种报纸和期刊的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编码,为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技术进行报刊的出版发行和信息交换得到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也为图书情报部门的报刊管理和服务创造方便条件。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经中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正式登记的报刊和期刊。所有批准登记的报刊,不论其发行范围如何,均可分配国内统一刊号,其中公开发行的报刊还可分配国际标准刊号。

2引用标准

GB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中国标准刊号的结构

中国标准刊号(CSSN)由一个以“ISSN”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刊号(Internationalstandardserialnumbering-ISSN)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其一般格式如下:

ISSN××××-××××

CN××-××××/YY

例如:ISSN1000-0097

CN11-1340/G2

3.1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际标准刊号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297《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按国际标准ISO3297规定,一个国际标准刊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两段4位数字,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组成。如:ISSN1234—5679,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无任何特殊含义,最后一位为计算机校验位,其数值根据前7位数字依次以8~2加权之和、以11为模数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计算得到。在前缀ISSN与数字之间应空一个字距。

3.2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以GB2659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国内统一刊号的主体,后者为补充成分,其间以斜线“/”隔开,结构形式为:

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

3.2.1报刊登记号

一个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6位数字,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3.2.1.1地区号按GB2260所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代号给出。

3.2.1.2序号由报刊登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分配,各地区的刊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统一作为报纸的序号,1000~4999统一作为期刊的序号,5000~9999暂不使用。

3.2.2分类号

分类号作为国内统一刊号的补充成分用以说明报刊的主要学科范畴,以便于分类统计、订阅、陈列和检索。一种报刊只能给定一个分类号。

3.2.2.1期刊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大类给出,其中文化教育(G类)、自然科学(O类)和工业技术(T类)的期刊按该分类法的二级类目给出(参见附录C)。

3.2.2.2报纸暂不加分类号。

4中国标准刊号的印刷与存贮格式

4.1中国标准刊号应印在每期报刊的固定显著位置及版权说明位置处。它的两部分可合在一起印刷,也可分开印刷。对于报纸,中国标准刊号应印在其刊头下方,其中国际标准刊号(ISSN)在左,国内统一刊号在右。对于期刊,中国标准刊号除应印在版权标识位置处外,还应将国际标准刊号(ISSN)部分印在封面的右上角,国内统一刊号部分印在封四下方。

4.2对于不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报刊,按4.1所规定的位置单独印刷国内统一刊号。

4.3对于向国外发行的报刊,允许在国际标准刊号(ISSN)之前加印中国国别代码“CN”

如:CNISSN1000—0097

4.4对于通过邮局系统发行的报刊,允许在国内统一刊号之前,加印邮政标志符号,但此标志不得视为刊号的一部分。

4.5中国标准刊号各部分的印刷字体均不应小于13级照排字(新五号黑体字)。

4.6当在计算机内部或机读磁带上存贮中国标准刊号时,可在国际标准刊号字段内省略ISSN及连字符,在国内统一刊号字段内省略CN及连字符,以节省存贮空间。

附录A中国标准刊号的管理

(补充件)

A1中国标准刊号由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国内统一刊号是中国标准刊号的必要成分。

A2中国标准刊号的两部分应以一种报纸或一种期刊为单位分别提出申请。申请时应持国家指定部门批准出版的证件。

A3国内统一刊号由申请报刊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负责分配,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并属公开发行范围的报刊可再申请国际标准刊号。

A4国际标准刊号由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家管理部门负责分配,一种报刊的国际标准刊号依据其识别题名唯一地确定。

A5国内统一刊号中的分类号由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参照附录C提出方案,于申请登记时报送审定。

A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向被批准登记的报刊发给报刊登记证,证上应注明发行范围(公开或内部)及分配的国内统一刊号。

A7ISDS中国中心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家管理部门向申请获准的报刊发给国际标准刊号(ISSN)分配通知书,并负责向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中心报送该刊的标准数据记录。

附录B国际标准刊号(ISSN)校验位数字的计算方法

(补充件)

1取ISSN的前7位数字为基数1234567

2取8~2为各位数的加权因子8765432

3对应各位相乘8141820201814

4乘积相加8+14+18+20+18+14=112

5以模数11除和数112÷11=10余2

6以11减去余数11-2=9

7将所得余数加到ISSN的第八位(校验位)1234-5679

当余数为10时,校验位以大写字母“X”表示之,若余数为零,则校验位以“0”表示。

附录C国内统一刊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号一览表

(参考件)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Q生物科学

思想R医药、卫生B哲学S农业、林业C社会科学总论T工业技术总论D政治、法律TB一般工业技术E军事TD矿业工程F经济TE石油、天然气工业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TF冶金工业G0综合性文化刊物TG金属学、金属工艺G1世界各国文化事业TH机械、仪表工业G2各项文化事业TJ武器工业G3科学、科学研究工作TK动力工程G4教育TL原子能技术G8体育TM电工技术H语言、文字TN无线电电子学、电讯技I文学术J艺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K历史、地理TQ化学工业N自然科学总论TS轻工业、手工业O数理科学和化学TU建筑科学01数学TV水利工程03力学U交通运输04物理学V航空、宇宙飞行06化学X环境科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Z综合性期刊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会提出。

本标准由第七分会“书刊号标准化工作组”负责起草。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7

一、学术期刊走向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互联网由于具备支持传播信息的各种强大功能,并且在现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体角色,被人们称为“网络媒体”或者“电子传媒”。它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冲击着传统纸质出版的意识、思路、方式等,催生了传统期刊的变革契机。这种新鲜事物是社会变革和前进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而这来源于数字化的巨大优势:一是即时性。不仅内容更新快,可以随时增加或更新内容;而且传播速度快,网上的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至世界各地,如电子期刊在编辑完成后,可以向全球数亿万用户同时发送,瞬间完成。二是海量性。它的信息容量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量的多,且可以无限量地增加相关链接。巨大的信息容量消除了版面限制。三是共享性。不仅快速实现所传播信息和资源超越时间、空间的广泛共享,而且实现编辑、作者和读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这也同时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服务性等多种良好特性。因此,随着网络期刊、数字图书馆的盛行以及个人阅读的电子化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逐步由文字传播转向数字传播,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把继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和传播作为出版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数字出版a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二、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读者逐渐减少,发行量不断下降

由于数字化期刊的强大优势,它能很快地获取受众、服务受众,而传统期刊出刊周期长、传播速度慢、单一化,加上发行模式的老套,致使刊物内容送至读者的时间过程长,对类似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内容总是传送滞后,而读者早已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这显然影响到读者的数量,发行量也受到限制。对于那些有经营指标的学术期刊,则自然影响到赢利。

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几乎是一种孤立的编辑活动,甚至可以说是“闭门办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缺乏立体的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有的只是简单的信函、电函互通,周期长,涵盖的作者范围窄,不像网络期刊即时实效、双向互动、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以读者为主的各类群体的主动参与性。

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众多的高校学报,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和意识: “高校需要学报而非市场需要学报”,“作者需要学报而非读者需要学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数字化的发展显然已使这一立论面临挑战。期刊的退出机制和学报的市场化改革也冲击了这一意识。

(二)机遇

1. 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契机

数字化给纸质出版的传统期刊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和强烈的危机感,从而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纸质出版通过介入和利用网络出版,分享平台,刊网互动,可实现双赢。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提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要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新闻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期刊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发表速度,而且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阅读服务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期刊的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读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纸质期刊只有融合数字技术,与网络期刊实现双向互动,才能分享平台、实现双赢。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出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理念和模式,推动着编辑业务工作的革新。传统的学术刊物编辑流程通过一个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网上编辑新平台,可达到双向及多向互动以及多流程的智能化管理。这就使编辑、作者、读者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被动变为交互, 所有编辑工作都可集中于网上,实现信息获取、发送、筛选、加工、出版、发行网络一体化, 方便快捷, 减少了期刊出版的中间环节, 缩短了出版周期, 增强了稿件的时效性。编辑工作的创新,还将进一步促进编辑人员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加快知识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3.使纸质期刊的发展空间更大

网媒与纸媒是两种不同的媒体, 二者所覆盖的人群显然要大于其中的任一种媒体, 因此, 高校学报在其中任一媒体中所获得的信誉和知名度都将使另一媒体受益。美国一项调查表明,63%的网络版读者愿意再去购买该网络版的印刷版。[1]

网络期刊对纸质期刊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来源上。几个大型电子系统如清华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龙源网等都要依赖传统期刊做内容供应商。纸质期刊在一些方面具有网络期刊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国家里, 大多数学者仍习惯于用印刷版刊物, 即使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的资料, 75% 的人还是看打印出来的纸稿。

三、学报的改革取向―加快办刊模式的转型

在我国近10 000种公开发行的期刊中,学报有2 000多种。这样一个重要的期刊出版组成部分,在数字化趋势下如何加快自身的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呢?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办刊模式的转型。

(一)融合、分享公共数字化平台

期刊的办刊模式包括它的传播模式、赢利模式、发行模式等方面。对多数高校学报而言,由于其特殊属性,对于赢利、发行考虑得较少,而比较关注传播模式的改革,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传播。学报的网络化包括学报的网络版和网络学报(如《国际网上化学学报》)。对绝大多数学报而言,网络化出版的含义是指学报的网络版,即学报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把自己印刷版期刊的电子版搬上网络,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合网络环境的变革。当前,大多数学报已经或者正在这样做。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共享、互动,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群,提高了影响力,从而自然增加了发行量。当前,学报界人士探讨组建“高校学报网”, 走网络联合出版之路。这一主张建议无纸化出版, 各学报基本运作程序不变, 只是在排完版之后, 不再交给印刷厂, 而直接交给“全国高校学报网”。 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一方面学报在网上以独立的个体存在, 另一方面又将学报按专业进行整合, 从而拥有了更多被同行点击的机会, 也更容易凸显精品, 引领学术潮流。[2]

(二)构建独立的学报网站,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

学报网络化,不能仅停留在将纸质期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而必须构建自己独立的网站宣传平台。网络信息的传输渠道、特点、受众结构与纸质媒体大不相同,所以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纸质媒体搬上网络,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整理和编辑。学报尽管是很严肃的理论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定位和专业特色,但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也需要强调图片的视觉效果并利用音、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借助于自己的网站,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开展了很多探索。他们开设自己的网站,把编辑部的情况、征稿简则和目次摘要信息等及时放到网上,以供作者和读者查阅。她们开设的网站栏目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运作良好自然就打造了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这方面,学报更要向其他学术期刊学习,他们探索得早,运行时间久,办得更成功。如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进去,不仅可以即时看到他们《中国乡村发现》等刊物的电子版,还可以读到很多的特色栏目、前沿研究,还有各类的学术研讨会从新闻到会议实况的视频录制播放,很有吸引力,让你接近学术而又不觉得枯燥。

(三)从日常编辑的电子化进一步走向网上编辑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报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的组稿、投稿、送审、存档管理、稿费统计、编辑量计算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网络环境下,学报编辑还应掌握和利用网络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编辑软件,高效、能动地处理各种稿件,搭起一个网上编辑新平台。通过该平台,建立起网络化的电子邮件处理系统,使学报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稿件处理系统中查看、收取、评审或处理稿件,三方实时互动和交流 [3],稿件切磋和修改及时高效。学报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进行这种尝试。而且,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向全球网民征求论文和稿件,并在稿件审理、排版校对、版面设计等多个环节中,让读者充分参与进来,进行点评和建议,从而成为四方互动的平台。

(四)质量为本,练好内功,从根本上实现集约化办刊

期刊是“影响力经济”,是典型的以内容为王的媒体。学报影响面窄、影响力弱,唯有以过硬的实力方能应对各种变革。为此,首先要提高刊物的学术档次,在内容的策划、选题、组稿、编辑上下足工夫,在学术质量上做足功课,尽可能多出精品。同时办好特色专栏与品牌专栏,在众多同类期刊中凸显自己刊物的品牌和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应对专业性期刊的挑战,针对学报综合性的困惑,采用特约专栏主持人的做法,在某一专业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优秀的稿件,设置特色的栏目,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并举。从而提升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广东社会科学》和福建省的《东南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可资借鉴。其社长刘泽生和杨健民几乎同时提出了综合性期刊解困之新探索新尝试:从“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学科分工越来越精细,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这种针对“问题综合”的研究与办刊模式必然越来越为期刊人、学报人所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艳林. 论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发展趋势[J]. 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2(1).

[2] 陈芳.数字化学报: e 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 (3).

报业数字化论文篇8

2012年来临之际,有关“世界末日”的传言不断被各国科学家辟谣。而在媒体的世界里,由于进入数字时代而传出的“传统媒体唱衰”、“报纸消亡论”等悲观论调,也需要被辟谣。好在我们已有不少正面消息回应:几个月前,沃伦・巴菲特以1.5亿美元高价收购《世界先驱报》,相信这位全球著名投资商绝非一时冲动;回顾国内,中国报业协会的调查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报纸印量同比增长8.55%,报纸印量全面回升……这些消息让“报纸消亡论”等负面言论不攻自破。

国内报纸印量的全面回升,印证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虽会影响一部分纸媒体读者,但不可能抵消所有的正增长因素,更不可能取代报纸印刷。因而网络、手机等新型数字媒体的汹汹来袭,虽给报业印刷带来了媒体“新旧较量”、“行业洗牌”等巨大挑战,却也极大地刺激着其积极寻求突破之道。的确,在挑战中,更勇于前行!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报业印刷企业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依然坚定“守旧”―“管好印厂,印好报纸”,“生产再精进”也因此成为国内各大报业印刷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其中,在各大报业印刷企业纷纷完成厂房搬迁、印刷设备更新升级等重大“硬实力”升级后,“软实力”的构建成为新热点,诚如CTP系统的优化使用,报纸“高精化”印刷工艺的改进,图文信息的分类管理,工作流程、ERP、MIS等软件的最大化利用,乃至绿色印刷体系的积极实践,印厂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国内各大报业印刷企业正借助“软实力”的“柔性”与“数字化”特性,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也看到,“守旧”的同时,国内报业印刷企业也在积极“创新”,寻求新的突破。毕竟,“多元化”意味着可以在多变的未来把握住较多的新机会。于是,商业印刷市场、安全印刷市场、包装装潢印刷市场乃至印刷耗材市场等,都成为国内各大报业印刷企业陆续行动的新方向。而在数字时代中,让人难以忽视的一大机会还在于数字印刷。这个印刷行业的“新宠”,正以其迅猛的发展步伐惹得各大报业印刷企业侧目;而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所散发出的魅力,更引得各大报业印刷企业竞相进军数字印刷并初尝甜头。

报业印刷,正在挑战中前行,也邀您同行!

上一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媒体数字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