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05:19:50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篇1

1材料

1.1活动背景我科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患者量多,病种多样。为更好地配合我院规范管理方针。促进护理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宣教标准,提升护理服务品质,骨科于2009年6月成立“品管圈”小组。

1.2活动目的统一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提高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的满意度。

1.3具体实施方案

1.3.1组圈方法由骨科一名护士长担任圈长,圈员共9名,他们分别是从各病区临床一线护理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50%为本科学历,30%为大专学历,20%为硕士学历。通过圈会讨论去决定各种功能锻炼相关护理文件。开会的频率为两周3次(单周的定在星期3,双周的定在星期3和星期5)。“品管圈”活动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

1.3.2活动主题采用共识标准法。通过圈员脑力激荡讨论确定活动内容[2],统一完善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提升骨科功能锻炼宣教满意度。

1.3.3现况分析利用查检目前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统计结果见表1。

1.3.4活动目标通过“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内,统一完善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提升骨科在功能锻炼宣教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骨科各项功能锻炼宣教的反馈机制。

1.3.5原因分析圈组采用概念图对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不完整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功能锻炼宣教内容不完善、功能锻炼宣教流程不合理和欠缺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标准制作流程。

1.3.6活动对策

1.3.6.1对策一建立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标准和制定功能锻炼宣教流程

成立“品管圈”小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功能锻炼的宣教文件内容作一次整体性的整理,完善各病程的功能锻炼步骤,并建立出标准化的功能锻炼宣教流程,让一切工作都按照宣教流程进行,有据可依。

1.3.6.2对策二及时组织本科室的护士进行相关文件内容学习。

在新的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及流程确定下来后,要先组织试点科室护士进行学习,并收集试点科室护士的意见,对不完善之处及时进行改善,以求达到改进的目的。

1.3.6.3对策三制定功能锻炼宣教反馈机制

组织全体“品管圈”成员对现行的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对不合理之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制定出新的功能锻炼宣教的整体指导单。最后还要对患者对功能锻炼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如果达不到理想的宣教效果要及时组织“品管圈”成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依此循环地进行,直到患者对功能锻炼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满意为止。

1.3.7对策实施与检讨新版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于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在试点科室试用。使用前由各科室护士长针对使用方法于晨会对护士进行培训,并组织护士学习完善后的功能锻炼宣教文件。试用过程中由“品管圈”小组成员定期对该病区护士进行意见调查,并从调查结果中不断改善。新版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附有满意度调查表,骨科患者在出院前可直接对护士给予的功能锻炼宣教进行评价。

2结果

QCC活动后,骨科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整体的标准化程度提升至93%,现有文件标准化程度提升到97%.通过11月、12月份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析得出,11月、12月份患者满意度比QCC活动前提高了9.1%,对于宣教形式的满意度更有显著提高。

3讨论

3.1通过“QCC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完善了功能锻炼宣教内容及宣教流程,提高了护士宣教的效果,还大大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这样更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大大增进了护患情感和信任的建立。在活动过程中,从尊重人性出发,赋予“品管圈”成员真实的参与感,使成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最佳的发挥,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3]。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发挥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提升了护士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地位[4]。

3.2QCC活动提升了护士素质针对患者不同病理阶段和能力,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正视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从而发挥功能锻炼的作用,这些都对护士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应进行“思考护理”,而不只是执行标准化操作和完成任务[5]。在执行过程中,护士要断观察患者的反应,针对患者所需,循序渐进,做好功能锻炼宣教工作,指导的功能锻炼宣教内容要根据病情有一定的阶段性,能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以达到功能锻炼宣教的目标。护士在教育患者进行功能过程中充当着教育者、协助支持者和监督者的多重角色。QCC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对护士的要求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护士的职业内涵,更深程度上体现了护士在治疗预防和保健护理中的重要地位。在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在本次实验中满意度调查和评估自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明显进一步增进了护患关系,为护理工作更顺利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QCC活动也要求护士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先进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术水平,以及强化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更好地指导患者打下基础。

炼化工程论文篇2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正确思维方法及严谨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9]。将“冶金原理”和“钢铁冶金学”课程中的实验学时拿出来,设立48学时“冶金工程实验”课程,系统传授实验原理。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为辅的局面,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的地位,使理论学习和实验同时进行,实验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且单独考核,易于管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设计性、有创新意义的实验项目,学生4人一组,根据实验题目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以“减重法测定铁矿石的还原度”实验为例,每个学生分工不同,有的负责高温还原炉的设计与选择,有的负责实验方法的确定,大家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在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实验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多手段并用,改善实习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实习冶金工程属于高温高压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同时,冶金企业受到企业效益和生存、发展的制约,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安排有现场经验的教师采用冶金工艺流程软件进行辅助实习。软件包括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二次精炼、连铸、电炉炼钢等工序。例如,高炉炼铁部分包括高炉本体、冷却系统、煤气净化系统、喷煤系统、热风系统、上料系统、渣铁系统和高炉冶炼原理等部分,既能让学生宏观掌握高炉炼铁整个过程,又能把握高炉内微观反应细节,提高了认识和理解的深度,也克服了实习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二)网络辅助炼钢实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是由国际钢铁协会举办的钢铁行业世界性模拟生产技能竞赛。学校自2011年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先进行校内选拔赛,优胜者再参加国际比赛。把这种模拟训练过程引入实践教学,通过对炼铁和炼钢过程进行全面模拟,理解原料和冶炼过程中工艺参数选取、产品指标优化等,深化了学生对钢铁生产的认识,树立了创新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弥补了生产现场不能动手操作的不足,使网络模拟成为培养冶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三、通过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一)毕业设计过程网络化管理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四年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撰写科研论文归纳能力融合在一起。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工作,主动学习,了解课题相关的学术前沿,接触先进科学仪器,从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10]。学校自主开发“材冶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双选系统”,教师确定题目课题、学生选择题目、选择导师、教师选择学生、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答辩申请等各个环节都在系统中进行,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与指导,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二)精心选择课题,保证一人一题,独立完成冶金工程专业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涉及研究方向包括高炉炼铁、炼钢及连铸、有色冶金、冶金过程节能环保、冶金用耐火材料、冶金物理化学、冶金过程仿真计算等。教师从生产实际和科研内容出发,及早酝酿课题,在第七学期末提出毕业设计课题,保证一人一题,写出详细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三年内毕业论文题目不雷同。这就使得学生必须独立开展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等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抄袭论文的可能。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独立开展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过程及数据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及讨论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培养独立科研和撰写论文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启发。

四、科研训练贯穿始终

(一)实行导师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即本科生入校后就选定某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在学完基础课后跟随导师参与实验室工作,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直接和大四时的毕业论文环节衔接。由于参与课题的时间长,对课题理解加深,投入精力增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课题,争取本科阶段撰写专利、,促使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等各级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设置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结题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语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途径,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创新能力培养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层次。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多主体、全过程、闭环式协同机制,创新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措施及实现途径,实现冶金人才培养层次由“应用”到“卓越”的跨越。

炼化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终身锻炼;培养

1. 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体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现代高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前期效益,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的年龄阶段。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和稳定。对体育也由中小学阶段单纯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向对体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理性认识。但就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而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由中小学阶段的波动性调节转为主动的自我调节。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对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从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②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③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④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因为体育锻炼是严格遵循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锻炼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来发展体育、增强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的体育锻炼赋予人们以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高校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

(2)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就是造就强健体魄的重要组成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锻炼过程之核心”。因此,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工作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我练”转变成毕业后的“我要练”的自觉行动。

动机的培养是把长远的工作要求和眼下的学习要求变成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激发是侧重把已形成的锻炼动机调动起来,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培养是激发的前提,体育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②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锻炼的欲望和积极性;③充分利用体育课中的检测结果,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激发上进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定,有的人则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苦难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不具备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即使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也得咬牙“拼”一下。然而这种压力一旦解除,锻炼的“动力”也随之消失,终身的锻炼也就无从谈起了。

(4)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作“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在依赖较少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进行独立而有效学习的能力。包括:①自觉态度的形成和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即不仅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锻炼方法与技能;③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本文讨论的话题是终身体育锻炼,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时间较短,人的一生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又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5)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原则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显,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越熟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就体育教学而言,应抓好以下几点: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要不断地给学生授以有变化而且能激发起新异感的锻炼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联系。②提倡发散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密切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思维活跃,灵敏迅速、流畅少阻;变通则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指不受前人之约束,能对事物持有独到见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理解和认识,对自我检测和评价知识的掌握,达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选择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谈及终身锻炼的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培养高校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任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命延续的时间更长久,终身体育锻炼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本文的讨论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唤起全社会的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能自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人俊,张玉国. 简论健康教育学[J].

教育研究. 1990(12):45―47.

[2]王福兰. 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07):59―62.

[3]李 详.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1.

[4]邓先强. 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

体育学刊,2000(02):79―80.

[5]王建平. 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刘 彦. 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

题与对策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04

(03):278―279.

炼化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银座;明治时期;东京;文明开化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2-0020-07

DOI: 10.14156/ki.rbwtyj.2015.03.003

文明开化是指明治时期西方文明传入日本,导致日本社会制度及文化上产生重大变化的历史现象b。当时日本全面引进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思想以及风俗习惯,文明开化的风潮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场风潮当中,明治政府为了促进东京的不燃化建设并展现首都的威容,以西欧先进国家为模板建造了西洋风格的银座炼瓦街。这一近代日本最早的西式街区在明治时期首都东京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拟对文明开化时期银座炼瓦街这一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作用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其在东京文明开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得出较为客观的认识。

一、银座炼瓦街建设与近代西方科技引进

(一)银座炼瓦街建设的背景与概况

明治初年,首都东京主要由木造房屋构成的市区每遇火灾便损失惨重,明治政府在首都的建设过程中开始谋求实现城市的不燃化[1]138。当时,欧美各国提出作为条约修正c的条件,日本须首先成为在政治方面和风俗方面都与它们处于对等地位的国家,明治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学习模仿西方文化,也开始筹划对首都的街区进行规划改造,建成气派的洋式街区展现给居住于东京市内的外国人[1]138。明治五年(1872年)2月26日禾田仓门内的旧会津藩邸失火,巧遇疾风而迅速蔓延到京桥西的绀屋町以及银座二丁目a,导致京桥、筑地一带288 000坪b受灾,受灾人口19 872人,延烧町数41町[1]137。火灾使银座一带化为灰烬,却为渴望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明治新政府进行首都的城区改造提供了重要契机。明治政府决定将连接到筑地居留地和新桥火车站一带相当于首都门面的银座一丁目到南金六町(当时的町名,现在的银座八丁目)的街区建成可与欧美都市媲美的砖瓦建筑街区,以向欧美诸国充分展现首都的开化风貌。

炼瓦街工程聘任英国建筑师汤马士・华达士(Thomas waters)负责设计和施工指导[1]141。建设工作首先从道路整治开始,街区道路宽度依次被设定为:主干道15间c,次干道10间、8间,小巷3间,其中主干道分设了人行道和车行道[1]141。街区内的房屋依次主要分为3个等级,一等房屋高度最高,面积最大,建于15间道路和10间道路两侧;二等房屋次之,建于8间道路两侧;三等房屋高度最低,面积最小,建于3间道路两侧[2]。工程的施工于明治五年(1872年)8月12日从京桥一侧的一丁目开始,主干道的工程持续1年有余,明治六年(1873年)12月主干道两侧房屋建设完工[3]35。明治七年(1874年)春主干道的人行道建成,并栽植了松树、枫树、樱树等街树,同年12月车行道旁的煤气路灯投入使用[4]151-152。主干道的建设完成后,明治七年(1874年)起次干道及小巷的建设施工相继开始[4]140,明治十年(1877年)6月9日炼瓦街全部工程大体完成[4]149。

(二)炼瓦街建设对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宣传

积极引进欧美的近代科技是明治时期日本文明开化风潮的重要表现之一。作为近代日本最早建成的西式街区,银座炼瓦街在很多方面率先引进和应用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展示和宣传着相关科技成果。

首先,银座炼瓦街的建设促进了近代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砖的大量生产与水泥的国产化可以说都是通过银座炼瓦街的建设而实现的。炼瓦街的建筑用砖以及主干道铺设人行道所需的砖数量巨大,这些砖的供给成了工程开始时建设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当时新建的一些造砖厂由于规模小且技术不成熟无法满足炼瓦街建设所需砖的供给,东京府于明治五年(1872年)12月接受了川崎八右卫门的砖瓦制造申请,让其进行尝试[4]123-125。川崎八右卫门邀请华达士加以指导,明治六年(1873年)华达士建造了霍夫曼窑,并亲自进行生产,终于取得了成功[4]123-125。砖的大量供给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与此同时,水泥的制造技术也在炼瓦街的建设过程中得以引进。从幕末到明治初年,建筑材料当中水泥一直依赖进口,为了减少购买水泥的庞大开支,大藏省a向东京府借用深川的旧仙台藩邸建立了工厂,尝试制造水泥[4]128-129。通过效仿西方书籍上所写的制造方法,在工部省雇佣的外籍技师的指导下反复实验,明治六年(1873年)终于成功制造出了水泥[4]129-130。像这样,银座炼瓦街的建设过程中近代西方的各项建筑技术不断得以引进,日本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可以说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建筑技术,近代西方一些先进的照明技术和交通技术也率先在银座炼瓦街得到应用,炼瓦街区对这些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明治七年(1874年)12月18日从金杉桥到京桥的街道上85盏煤气路灯首次点亮[5]13。这是煤气灯第1次在东京出现,可以说是东京照明史上的一次革命。之后,煤气灯也开始用于室内照明,明治十一年(1878年)在新富座,明治十六年(1883年)在鹿鸣馆分别投入使用[5]15-16。煤气灯在银座街头出现8年后,明治十五年(1882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东京电力会社为了宣传电灯,在其位于银座二丁目的公司主楼前点起了弧光灯[3]161-162。虽然银座街头的煤气路灯直到大正十年(1921年)才被电灯取代[3]162,但当时炼瓦街上亮起的亮度远超过煤气灯的白色灯光无疑对这种近代西方的照明新技术起到了早期的宣传作用。除了煤气路灯,源自近代西方的交通工具铁道马车最早在东京投入使用也是在银座炼瓦街。明治十五年(1882年)6月25日贯穿银座炼瓦街主干道的新桥至日本桥区间的铁道马车开通,开启了日本城市铁道交通时代的新纪元[6]76。穿行于西式炼瓦街区的铁道马车在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在宣传着这种近代西方的交通技术。随着这一区间铁道马车开通运营的成功,日本桥至万世桥区间、万世桥至上野区间、上野至雷门区间、雷门至浅草桥区间以及浅草桥至日本桥区间也陆续开通投入使用[6]81-85。

由上不难看出,银座炼瓦街不仅在引进一些近代西方科技方面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同时也在向当时的东京市民乃至日本国民展示和宣传着这些科技成果,发挥着一定的启蒙作用。

二、银座炼瓦街与文明开化时期东京的思想言论界

由于银座炼瓦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街区风格,明治时期这里集中了许多报社、杂志社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结社,因而也便成为文明开化时期东京思想言论界具有重大影响力之地。

(一)首都东京的新闻传播中心

银座炼瓦街正好位于政府机构集中的丸之内、商业金融中心日本桥和外国人居住的筑地居留地的中间,临近可通往通商港口横滨的新桥火车站,较易获取各种信息,而且砖瓦房屋防火性好,易于保存资料,于是很多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便纷纷集中于此。明治五年(1872年)到十年(1877年)之间,在东京发行的报纸《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日新真事志》、《曙新闻》、《朝野新闻》、《读卖新闻》、《平假名绘入新闻》、《都女新闻》等当中,除了《邮便报知新闻》之外,其余各报社均集中在银座炼瓦街[7]1043。明治十四年(1881年),年发行量过百万的8家大报社中,只有《邮便报知新闻》的报知社和《有喜世新闻》的三益社总社不在银座炼瓦街[8]。明治十五年(1882年)前后,银座炼瓦街集中了大小20多家报社[7]1055,各类报纸当中,既有民权派的《朝野新闻》、《东京曙新闻》及官权派的《东京日日新闻》等政论报(也称作大报),也有《读卖新闻》、《平假名绘入新闻》、《假名读新闻》等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小报[9]121。

除了报社,很多新兴的杂志社和出版社也活跃在银座炼瓦街。从明治十年到明治三十年前后,这里刊行着不同领域的多种杂志,如《江湖新报》、《近事评论》、《扶桑新志》、《交询杂志》、《东京经济杂志》、《法律志丛》、《政谈》、《东京医事新志》、《教育新志》等均各具特色[9]137-139。各种出版社也在炼瓦街相继成立,如,银座一丁目的忠爱社,银座二丁目的开新社、共隆社、英泉社、含翠阁、中近堂、润生社,银座三丁目的报行社、三荣社,银座四丁目的歌舞伎新报社、博闻本社,南绀屋町的龙玉堂,新肴町的神谷簿记书房,弥左卫门町的知新社,尾张町一丁目的共同社,南锅町的政谈社、法帖屋,加贺町的由己社,泷山町的集成社、报告社,竹川町的自由出版社、交文社,南金六町的凤文社、温故社等不胜枚举[9]139。

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等媒体机构的大量集中创设是文明开化时期东京的重要文化现象。当时的银座炼瓦街由于集中着大批的媒体机构而成为了东京的新闻传播中心。各种出版物迅速广泛地向一般民众介绍着社会动态及新的思潮,推动文明开化的风潮渗透到民众中间。

(二)民权派思想言论活动的据点

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中近代日本最初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发生了。思想言论界在这场运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炼瓦街区里集中创办有大量的民权派报纸、杂志,还有各种民权结社,银座炼瓦街成为了首都东京民权派言论活动的重要据点。

自由民权运动兴起过程中刊行于银座炼瓦街的有代表性的民权派报纸有《东洋自由新闻》、《自由新闻》、《绘入自由新闻》、《自由灯》、《朝野新闻》、《东京曙新闻》等[9]128-130, 118-119。《东洋自由新闻》是近代日本最早的激进自由主义刊物,其发行公告中便强调了“旨在论述人性自由之本源,倡导君民共治之宗旨,以此谋求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主导思想[10]126。《自由新闻》是自由党的机关报,也是近代日本最早的政党机关报[10]127。当时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地方,如:信州佐久一带有名望的豪农早川权弥通过《朝野新闻》得知《自由新闻》即将发行后,立刻邮购了其创刊号。之后便成为其忠实读者,并且出席了佐久的自由联谊会,明治十六年(1883年)4月加入自由党,11月赴东京参加自由党的临时大会[11]。《自由新闻》停刊后,《绘入自由新闻》和《自由灯》作为其后续刊物继续宣传着自由党的主张[10]129。随着自由民权论的传播,直接批判政府政策,倡导民权主义思想的政论杂志也开始在银座炼瓦街涌现。如,都市民权派领导者之一的林正明创办的《近事评论》和《扶桑杂志》、服部诚一的《公益问答新闻》、长沼熊太郎的《舆论新志》、成岛柳北的《溺泞丛谈》、嘤鸣社的机关杂志《嘤鸣杂志》、政谈社的《中立正党政谈》等[10]133都是这一时期刊行于银座炼瓦街的宣传民权思想的代表性政论杂志。

除了报纸和杂志之外,各种民权组织在文明开化时期的思想言论界也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如,嘤鸣社、共存同众、交询社等许多较有影响力的民权组织都和银座炼瓦街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里展开着其组织活动。嘤鸣社的前身是由欧洲留学回国的沼间守一等人于明治六年(1873年)在东京创办的法律讲义会,后来开始通过演说活动宣传自由民权思想,并不断扩大组织,在东京以外成立了27个嘤鸣社分社[10]83-85。明治十二年(1879年)10月,在位于银座四丁目十番地的求友社创办了《嘤鸣杂志》,同年11月买下《横滨每日新闻》,更名为《东京横滨每日新闻》,并将报社由横滨迁到银座的西绀屋町二十六番地,进一步扩大着其言论活动[10]85。共存同众的创建始于明治六年(1873年)9月留学伦敦的马场辰猪、小野梓等在伦敦成立日本学生会,明治七年(1874年)小野梓回国后在东京创立了共存同众,并于次年创办了《共存杂志》[10]88。明治十年(1877年)共存同众建在银座日吉町七番地的共存众馆落成,成为了演说会等组织活动的据点,后由于活动规模的扩大,又在日吉町四、五番地购买了房屋,改建为讲堂[9]156。该组织不仅在其会员之间举行共同学习研究欧美的制度、思想、文化的活动,还通过举办演说会和发行会志等开展着各种启蒙活动[9]155。交询社明治十三年(1880年)成立于银座南锅町二丁目十二番地,是在福泽谕吉的倡导下以庆应义塾出身者为主要成员创立的[9]156-157。创立同年开始发行《交询杂志》,将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工艺、农业等方面的最新信息通过论文、报道等形式加以介绍,由于文章均为活跃在社会各界一线的交询社成员所写,杂志的社会影响也很大,该杂志上刊登的《条约改正论》和《私拟宪法案》成为当时自由民权运动的一项指针[9]157。

由上可知,文明开化时期各种民权派言论机构和民权组织在宣传倡导自由民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而银座炼瓦街作为这些组织机构活动的据点,也成为首都东京传播自由民权思想的重镇,引领着当时主张民主、民权的社会思潮。

三、银座炼瓦街与风俗的西化风潮

明治前期西方文化在日本迅速传播的过程中,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被积极引入,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用品,西化风潮全面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当中。银座炼瓦街是当时东京唯一的西式街区,伴随生活方式西化潮流而新兴的许多行业都集中在这里,炼瓦街区也由此对西化风俗在首都东京的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明开化时期日常生活的西化风潮首先出现在衣着方面,应这种风俗变化的需要西式服装裁缝店开始大量出现。在东京,伊势胜、丸善、大仓组、森村、大民等几家最早的西式服装店的经营者都将营业地点选在了银座炼瓦街。明治六年(1873年)伊势胜聘请德国制衣师在银座一丁目十三番地开办了洋服店,同年2月丸善商社的裁缝店丸屋也迁入了银座二丁目六番地,同年10月位于银座三丁目的大仓组商会聘请英国制衣师开始了其洋服制造业,明治八年(1875年)森村市左卫门将其森村洋服店开设于银座四丁目十六番地,山岸民次郎也于明治初年将其大民洋服店创办于银座的尾张町二丁目[9]191-194。可以说银座炼瓦街是近代东京西式服装制造业的发源地。

除了衣着之外,风俗西化的潮流也波及到了当时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方面,西方食品不断被引进,欧美风格的餐饮店也陆续出现。在东京,许多有名的西式餐饮店都创业于银座炼瓦街。如,枪屋町的清新轩以经营法国料理而闻名,泷山町的东洋轩在当时曾与知名西洋料理店精养轩齐名[12]。尾张町西侧的函馆屋销售冰淇淋、酸奶等西洋食品及洋酒[3]52,是日本最早的西式酒吧[13]。除了西式餐饮店外,炼瓦街里还有一些在东京较早从事西式糕点制造和销售的店铺,其中尤以木村屋和O月堂最具代表性。面包店木村屋明治三年(1870年)于尾张町一丁目开业,后因明治五年(1872年)的银座大火店铺烧毁,明治六年(1873年)在银座四丁目东侧开设新店,在这里成功制造出夹馅面包[9]211-212。银座南锅町一丁目的O月堂开设于明治十年(1877年),明治十三年(1880年)购入饼干加工机开始大量生产饼干,后又从英法美等国学习西式糕点的制造技术,生产出华夫饼干、油酥饼干、水果蛋糕等多种此前日本没有的西式糕点[9]212-213。

风俗的西化还体现在交通方面,火车、铁道马车等近代西方的交通工具不断引进,改变着日本人的交通生活。这些新的交通工具在东京最早投入使用都和银座炼瓦街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治五年(1872年)9月12日,连接对外开放港口横滨和首都东京的火车开通运营,出于未来对外展现首都风貌的考虑,东京一侧的火车站选择了建在当时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银座炼瓦街区的新桥近旁[7]326。铁道马车在东京最早投入运营也是从银座炼瓦街区开始的。明治十五年(1882年)6月25日,东京马车铁道会社经营下的新桥至日本桥区间的线路投入运营[6]76。该运营线路穿过新桥至京桥间的银座炼瓦街主干道,开启了日本市内铁道交通的时代。在文明开化时期,这些最早出现于街头的新式交通工具直接向人们展示着近代西方的交通生活,而当时的银座炼瓦街则无疑成为了首都东京新式交通的展示中心。

伴随近代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西式的生活用品也不断引进到日本。很多西式生活用品在东京的制造和销售活动都率先在欧风的银座炼瓦街展开。钟表是文明开化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式生活用品,当时银座炼瓦街里集中着近代早期东京的多家钟表店,其中较为有名的有小林钟表店、竹内钟表店和服部钟表店[9]202-205。西式皮包制造业在东京的发展也源于银座炼瓦街。位于银座一丁目的谷泽皮包店是近代日本最早从事西式皮包制造与销售的店铺[3]54。此外,明治初期最早从事西方药品和化妆品制造与销售的企业乐善堂、资生堂等也创业于当时的银座炼瓦街。明治八年(1875年)创建于银座二丁目的乐善堂开始制造和销售眼药水“精W水”,同时还销售着柠檬药水、肥皂、药皂等多种商品[9]99。资生堂除了销售镇静剂“神令水”、妇科病药物“清女散”、肠胃药“爱花片”等西药外,还于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制造出近代日本最早的牙膏进行发售[14]。像这样在炼瓦街里从事西式生活用品制造或销售的店铺还有很多,银座成为当时东京西方生活用品店最为集中的一个街区。

由上可见,伴随西化风俗的流行而聚集了衣、食、交通等领域众多新兴行业的银座炼瓦街成为当时东京全面介绍和展示近代欧美生活方式的一个街区,街区内各行业经营活动的展开促进着西化风俗的传播与推广,引领着文明开化时期首都东京风俗及生活方式的西化风潮。

四、结 语

银座炼瓦街是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中诞生于首都东京的近代日本最早的西式街区。伴随着银座炼瓦街的建设,近代西方的建筑、照明等先进科技成果得以引进和宣传推广,伴随着各种新闻媒体、民权组织、新兴行业的商铺等在银座炼瓦街区的集中兴起,这里成为了明治时期首都东京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心、民权思想传播据点和西化风俗展示中心,成为全方位地引入、展示和传播近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空间,引领着东京的文明开化风潮。

[参考文献]

[1] 东京都中央区役所. 中央区史(中卷)[M]. 东京: 东京都中央区役所, 1958.

[2] 藤森照信. 明治的东京规划[M]. 东京: 岩波书店, 1990: 15.

[3] 银芽会. 银座我们的街区―400年之变迁[M]. 东京: 白马出版株式会社, 1975.

[4] 东京都. 炼瓦街的建设―市区改造的开端(都史纪要三)[M]. 东京: 东京都, 1955.

[5] 东京瓦斯株式会社. 东京瓦斯百年史[M]. 东京: 东京瓦斯株式会社, 1986.

[6] 东京都. 东京马车铁道(都史纪要三十三)[M]. 东京: 东京都, 1989.

[7] 东京都中央区役所. 中央区史: 下卷[M]. 东京: 东京都中央区役所, 1958.

[8] 小木新造. 银座炼瓦地考―开化东京的光与影[M]//林屋辰三郎. 文明开化之研究. 东京: 岩波书店, 1979: 319.

[9] 野口孝一. 银座物语―探访炼瓦街[M]. 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97.

[10] 野口孝一. 银座炼瓦街与首都民权[M]. 东京: 悠思社, 1992.

[11] 北原明文. 豪农名望家早川权弥与自由党―明治十五六七年日记的分析(上)[J]. 历史, 1989(72): 64―71.

[12] 东京市京桥区役所. 京桥区史(翻印版): 第2卷[M]. 东京: 饭V书房, 1983: 1185.

[13] 石井研堂. 增补改订明治事物起源: 下卷[M]. 东京: 春阳堂书店, 1996: 1396―1397.

[14] 资生堂编. 资生堂百年史[M]. 东京: 资生堂, 1972: 14―15.

Ginza Brick Town and the Trend towards Civilization in Tokyo in Meiji Period

QIU Jie

(Institute of Japan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Ginza Brick Town is the earliest western-style street settings in Tokyo in modern Japan which emerged with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in Meiji Period. It played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spreading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and customs in Japan, and once became the mirror of western way of life in Tokyo, accelerating Tokyo’s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炼化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有色金属是除了钢铁之外的所有金属总称,所以有色金属的种类众多,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的112种金属元素,有95种金属都属于有色金属范畴。有色金属在现今社会中的使用效果广泛,在航空航天、卫星、手机、电视等所有行业中都有着有色金属的存在,并且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色金属的冶炼工作也成为了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近些年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了有色金属冶炼的工作中,确保冶炼工作过程不会对于环境造成影响也成为了评估重点。

1 有色金属冶炼概述以及其对于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于有色金属需求的增多,作为没有天然生产的金属物质,有色金属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矿石的冶炼获取的,所以对于矿石进行冶炼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增多。目前进行有色金属冶炼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电冶金、火法冶金以及湿法冶金。这三种工艺通常在有色金属的冶炼过程中混合使用,但是三种冶金手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环境造成影响。

1.1 电冶金。电冶金在有色金属冶炼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会应用电热和电化两种方式进行,在电气冶金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气以及有害地灰尘;在电化冶金的过程中也会有电解废渣以及电解废水产生,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火法冶金。在对于有色金属进行冶炼过程中,如果应用火法冶金的方法进行,就会导致在冶金过程中,由于高温的影响,产生烟气以及粉尘等污染现象。

1.3 湿法冶金。湿法冶金在有色金属的冶炼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对于环境造成影响,主要是由于在进行冶金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危险性较高的化学物质进行,就会在冶炼某些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有色金属时,对于环境和施工操作人员造成要种的辐射伤害。放射性污染相较于其他污染更加难于治理。

2 有色金属冶炼项目选址分析

在进行有色金属的冶炼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对于项目进行选址,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需要对于金属的运输、施工条件以及安全条件进行纤细的分析,以确保有色金属冶炼过程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性。在进行选址的时候,还要尽可能的考虑选址区域是否符合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需求,避免在环境敏感区域进行项目的选址。并且也要排除各种生态脆弱区域以及环境保护区域等受到社会关注的地区。

3 冶炼工程分析

3.1 产污环节分析

火法冶金的工艺过程主要由备料、熔炼、吹炼、火法精炼、电解精炼等环节组成。要在工艺流程图上列出各个生产环节和产污节点,产污环节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废气从原料制备、熔炼一直到精炼都存在废气,但以熔炼、吹炼、阳极炉精炼、制酸系统、电解酸雾为主。

虽然有色金属的主要冶炼工艺有三种,但是实际上在有色金属的冶炼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较为不常用的冶炼工艺许多种。在进行有色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无论最后选择了哪种冶炼工业,都要对于冶炼工作的进行和结束所有过程进行分析,以保证冶炼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污染物的处理符合相关规定,在对于有色金属污染物进行防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对于其进行精细化的分析,以保证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3.2 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减少有色金属冶炼过程污染出现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减少冶炼过程最后的污染处理流程,并且确保减少项目低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现有的冶炼工艺中,清洁生产的主要手段包括阴极电解工艺、氧气吹底等。

有些项目尚未有清洁生产标准,可以计算能耗、物耗、水耗、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等技术指标,并与国内外同型先进生产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清洁生产水平。

4 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4.1 现状调查

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现状调查,除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资料以外,更应重视现场踏勘和环境状况的监测。现场踏勘要深入细致,充分掌握大气环境、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土壤、农田等状况。做好背景浓度的监测,如监测有害物质在大气、土壤、植物、水中的浓度及噪声背景等。对改扩建项目还应开展无组织监控点的测试。

4.2 环境质量评价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环评工作等级和范围,围绕项目产污特点筛选评价因子。例如环境空气评价因子除SO2、烟尘或颗粒物、硫酸雾以外,还应根据矿源特点考虑评价因子,在矿石含砷、铅较多时要将这两项确定为评价因子。

5 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1 环境影响预测

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可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的模式,但废水预测应根据其中的特征污染物确定,例如铜冶炼项目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是重金属,所以水质预测模式应选用重金属衰减模式;而钽、铌、钨、锡多金属矿冶炼项目酸性污水含氟化物、少量重金属、放射性核素,放射性元素也是特征污染物,水质预测模式可选用放射性核素模式。

5.2 无组织排放污染问题

从有色金属冶炼项目气态污染状况分析,无组织排放造成的污染严重性并不都为人所知,应在污染源处就将其收集起来,变成有组织的排放。例如钽、铌、钨、锡多金属矿冶炼废气中含有大量氟化氢、氨气、硫酸雾等强腐蚀、刺激性气体,若任其外泄,对人和动植物伤害很大,因此除了生产设施严格密封以外,还要在无组织排放口设置吸气罩,另外整个生产车间也应采用负压操作,并且二次收集的废气也要经过相应处理后排放。但对排放源浓度的计算不能仅按达标结果来考虑,因为污染物起始浓度很难推算。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物料平衡、生产能耗和实际工程经验来确定污染物的流向。

5.3 卫生防护距离问题

在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中,不同类型金属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是有差别的,卫生防护距离也应有所区别,但现有标准的覆盖面太窄,除了铜冶金(鼓风炉法)以外,其他的没有列入。可参照其他文件规定,如钽、铌、钨、锡多金属矿冶炼项目可参照《钨、锡行业准入条件》,确定卫生防护距离为1km。

6 结论

有色金属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家族,要将每一种或每一类金属的环评特点一一讲明是很困难的事情。本文将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拿出来分析和讨论,希望发挥抛砖引玉之效,激起更多的共鸣和见解,为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环保事业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萍,和丽萍,王瑞波,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环境科学导刊,2013.

[2]邵朱强.有色金属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2(29).

炼化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教材 高炉炼铁设备 编写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开发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

一、高炉炼铁设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用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高炉炼铁设备是冶金技术专业――钢铁冶金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生学习炼铁设备对全面掌握高炉炼铁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炉炼铁设备是高炉炼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炉炼铁离不开高炉,高炉生产离不开设备。如原料加到高炉内,就需要供料设备和装料设备来完成;又如为了强化高炉冶炼,向高炉内送入热风,就需要鼓风机和热风炉来完成,同时高炉能否正常生产,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设备决定的。不仅如此,设备的质量和运转状况直接影响着炼铁的成本。学好炼铁设备,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炼铁设备的结构,还可以为维护好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炼铁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高炉炼铁设备》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炼铁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炉型计算、贮矿槽、煤气处理、渣铁处理、鼓风机和热风炉的计算与选择方法,强化操作技能、现场一般事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为教学重点,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加强高炉炼铁工艺与炼铁设备的联系,加强高炉炼铁生产与高炉炼铁设备的联系。

二、高职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使用的高炉炼铁设备教材主要分三种:一是借用本科教材。理论知识偏深,技能知识缺乏。高职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技能型和应用型”。二是沿用专科教材。技能操作方面知识存在着明显不足,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三是新的高职教材缺乏技能培养项目的开发,特别是技能操作项目的开发,比如上料工、热风炉工、配管工、喷煤工、卷扬工等的操作要求、操作方法等的要求。另外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版本滞后严重,教材中大部分设备已经很陈旧,不能及时反映高炉炼铁的新设备、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教材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钢铁冶金专业学生技能操作的训练。

(二)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融合。目前,高职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缺乏与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操作方法,以及一般事故的判断处理能力的结合。比如:高炉送风系统,教材中只有鼓风机、热风炉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常用耐火材料等,缺乏热风炉操作部分;如热风炉烧炉制度、送风制度、调火原则、热风炉换炉操作、休风和复风操作,以及热风炉常见故障的判断与处理方法等。这些内容恰恰是岗位操作工人必须熟悉和掌握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致使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时,缺乏技能操作的知识,通过率较低。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三)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力度。目前高炉炼铁设备教材主要以高炉各大系统设备的基本组成、基本结构、基本工艺以及各种工艺、设备的优缺点等为重点,根本没有各系统、各岗位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故障的判断与处理等。比如高炉喷煤系统,教材中只有制粉系统、热烟气系统、喷吹系统的工艺及各系统的设备结构、特点和使用范围,缺乏各系统的操作步骤、正常喷吹时各系统的征兆、故障时如何判断处理以及喷煤的安全注意事项等。

(四)缺乏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的编写与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炼铁各岗位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主要是各岗位技能知识的部分严重缺乏。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十几年的高炉炼铁教学经验编写了适合高职学生的《高炉炼铁设备》教材,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相结合的问题。使学生学完炼铁工艺和炼铁设备后,能够顺利的取得高级炼铁工的技能鉴定证书,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很好的完成现场操作任务。

三、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编写的原则

按照理论够用,重在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本着为区域行业企业服务的理念,在对企业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方针,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校本教材,其中的案例、数据均来自酒钢生产一线,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高炉炼铁设备理论知识的编写中要做到“必须、够用”,强调 “实用、适度”,在操作技能知识的编写中要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适当减少理论知识中定性、定量分析计算以及纯推理性的内容,增加实例和案例,增加现场实际的操作要点、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一般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的内容。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图载文。增加设备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的理解。

四、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的编写

在《高炉炼铁设备》教材内容编写过程中,围绕贯穿技术技能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进行阐述,贯彻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不断深化、完善编写思路和内容,以打造精品、实用教材的目的来精心编写,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从目录的编写到课程内容的确定。首先对酒钢炼铁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同类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创新,取长补短编写出教材的目录纲要,再不断逐章逐节地编写、充实、创新。全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高炉炼铁工艺流程及技术经济指标、高炉本体、高炉冷却、高炉车间原料系统、炉顶装料设备、送风系统、煤气处理系统、喷吹系统、渣铁处理系统,以及炼铁车间布置和能源的回收利用。结合酒钢高炉炼铁的生产实践,系统介绍了高炉炼铁各系统的工艺流程、设备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原则、主要设备工艺参数的计算与选择、各大系统岗位的操作制度、操作要求、操作流程,以及现场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处理措施等。从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所举实例大部分以酒钢高炉炼铁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介绍现有设备的同时,也介绍先进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努力使教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完整性的突出特色。

(二)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如热风炉部分的编写,不仅阐述了热风炉的原理、组成部分、各部分结构、格子砖砌筑以及热风炉管道、阀门等,还重点阐述了热风炉的操作:如热风炉烧炉制度和送风制度、热风炉的换炉操作、休风复风操作、倒流休风操作、热风炉憋风的原因和处理原则,以及热风炉常见故障与处理等。

(三)教材编写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它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高炉炼铁设备教材的编写中,邀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对炼铁工艺、设备和操作充分了解的酒钢炼铁厂副总工参与主审工作,使我们的教材与酒钢的生产工艺紧密结合,能够反映酒钢生产的最新技术。使学生进入企业就基本可以上岗操作。

(四)教材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相结合。当前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在编写《高炉炼铁设备》教材内容时,将冶金企业炼铁各岗位职业技能鉴定中级、高级资格认证有效结合起来,编入中高级炼铁工、高炉原料工、热风炉工、炉前工等各工种所必需的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要求,并编写各岗位对应的理论、技能题库,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高级炼铁工资格认证。

(五)编写《高炉炼铁设备》的思考。

1.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高等本科教育,又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的性质决定其教材建设应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内容上,要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的比例安排;要跳出本科教材的圈子,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对于理论知识应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让学生听了就能懂,看了就能会,学了就能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充分的实训内容,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把实践放在首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2.灵活适用的单元式结构。把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成基本知识、技能操作、能力测试几部分。其中的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都是围绕具体工作岗位的应知应会而编写。比如皮带打滑、撕裂、跑偏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是高炉原料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开口机、泥炮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出铁“跑大流”时,如何处理等、如何更换风口等是炉前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所有单元的学习,学生就能够上岗实习。

3.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材结构、内容体系、语言描述、例题选用等方面,均力求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加强自信心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酒钢的“风机大王”,“看水大师”为榜样,使学生消除没有进入本科院校的忧虑,树立良好的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努力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每个单元所选的习题,均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4.在编写层次上,针对高职学生层次,以育人为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结合职业要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与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鉴定标准衔接。在编写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上有所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编写纸质教材,还有网络课件、教学素材、电子教案、试题库等精品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以方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接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并适时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

五、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编写和出版一大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使高等职业教育由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使教育程式由“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守建,贾长云,朱敏.机械职业教育 2004年第12期。

[2]高职教材《AutoCAD2008工程制图与实训》编写与创新。

[3]张海燕,史贵全,王江.高职教材与普通高校教材的比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3 55-56。

[4]曲洪山,梁玮.适应高职发展需要抓好教材开发与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13 637-38。

[5]王国强,涂明.示范性院校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6][10]张喜春.刘康声,盛暑寒.人际交流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

炼化工程论文篇7

近年来,沧州供电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河北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企业”的原则,把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员工专业管理水平作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管理创新,创建以“四级提炼”为主线的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实现经验、信息等宝贵管理资料的科学整合和优化,在有效调动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实施背景

是进一步提高专业资源应用管理水平的需要

专业资源是从一线数据逐步提炼的系统性资源,是企业决策的依据,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直接体现。自2008年河北省电力公司开展班、站、中心标准化建设以来,沧州供电公司以5S管理为指引,以凡事有据可查为要求,全面开展资源基础管理,形成了纸质资料三级目录管理和电子资料的四级目录管理模式。在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一线作为直接接触电网和设备、直接面对客户的最基础的执行层,是积累、提供基础数据和统计资料的关键环节。

沧州供电公司共有包括生产、营销、后勤、集体企业、县供电公司等在内的一线员工5160名,约占员工总人数的68.855%,担负着沧州境内的电网建设、设备维护、营销服务等任务。针对现场发生的典型问题或多发性问题,从一线开始,就存在分析不足的情况,造成部分实践经验得不到有效的总结提炼,使问题仍处于浅显的整理阶段。而实践经验,也大多通过员工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和师教徒学的方式流传,造成资源共享不到位,经验流失等情况。

是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保障“三个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电网公司将提高全员素质作为“三个建设”的根本着力点。2012年,河北省电力公司全面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沧州供电公司在河北省电力公司的带领下,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把每位员工看成一座金山,搭建多方位的平台,激发员工潜能,增强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发展、共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沧州供电公司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队伍建设现状,自2009年起,率先在检修试验工区(原修试所)开始实施此项管理创新,继而推广到整个生产专业工区,直至全公司系统。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在全局范围形成了以“四级”提炼为主线的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创新实践,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专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的双提升。

内涵和做法

内涵

沧州供电公司自2009年起,逐步创建和完善了以“四级”提炼为主线,以“三大保障机制”为实施推动力的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工程,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提升,逐步激发员工热情,凝聚了员工智慧,为企业创建了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

(1)“四级提炼”方式:一级提炼,第一手数据资料“库里存”,将日常作业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消缺的经验、设备的异常处理等进行整合,汇编成集,以便查找学习;二级提炼,勤梳理、数据分析“查弱点”,运用统计工具,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完善管理缺陷;三级提炼,跨专业、综合分析“治杂症”,通过多专业的合力协作,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固化专业协作成果;四级提炼,搭建桥梁、论文交流“走出去”,通过进一步深耕细作,撰写论文,在国内外技术学刊中交流共享。

(2)“三大保障机制”:“零门槛”机制,确保每一个经验都能纳入精品库;“全员参与”机制,确保每位员工的经验都能落地,形成文字;“三给”机制,通过给实惠、给面子、给权利,激发员工创造活力。

主要做法

(1)一级提炼,第一手数据资料“库里存”。随着电网的不断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年来,沧州供电公司招聘了大批本科及以上的技术型员工,以提高企业人才结构层次。随着新进人员不断增加,为人员素质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打造“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的雏形渐渐显现。新进人员具备理论水平高、现场经验少、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沧州供电公司针对这一系列特点,进行研讨,确立“直观、易懂、好学”的方向,进行经验做法的第一级提炼。沧州供电公司拥有良好的专业管理基础,多年积累缺陷分析卡、厂家跟踪卡、客户服务示范等数据资料,第一级提炼,主要针对已有资源的汇编、整合。通过分类整理,形成了20余个专业、近百余类文字及影像资料,初步建成资源库。作为源于一线、用于一线的自编教材,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现场实际的讲解,在员工自我学习、培训交流中,渐渐占主导地位。

最初涌现的开关检修专业二维维护手册,突出了简单有效的核心。该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类收集现场设备的照片,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用文字在图片中注明关键检修位置和注意事项,使未到现场的员工提前接受形象的认知,方便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资料的提炼不仅是员工提供有力的学习教材,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例如,电气试验专业红外缺陷汇编,对2006年以来的红外缺陷情况进行汇总分类,统计发现,80%以上的过热缺陷均发生在一次设备接头部分,为专业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一线员工集思广益,创新研制可遥视“接头过热荧光报警器”,大大提高了一次设备温度监测水平。该成果在申报专利的同时,获得河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二级提炼,勤梳理、数据分析“查弱点”。成立专业数据分析小组。在汇编过程中,员工通过分类整理,对设备状况、电网运行规律、客户服务关键环节有了深刻的认识。随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数据的简单整理、汇编成为了分析的基础,沧州供电公司充分发挥专业部室牵头作用,专业部室是基于一线的升华,在原始数据处理中,更具有专业管理的方向和指导意义。共成立包括规划、基建、生产、营销、农电等在内的10个数据分析小组,建立月例会制度,每月通过开展分析会,以查找问题处理薄弱环节、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为出发点,进行一次针对典型、多发事件为关注焦点的专业分析。

二级提炼,是在一级汇编基础上,也是对数据汇总的结果应用。例如,缺陷管理中,沧州供电公司已累计多个专业的消缺跟踪卡,对单一的缺陷处理过程进行简单的记录,基于消缺跟踪卡汇编整理,二次检修专业进行再提炼,形成消缺经验交流手册,该手册按照保护类、二次回路类、综自类等进行归类。另形成开关检修专业一次设备缺陷库、变压器检修专业110千伏及以上电容式套管部件检修实用手册、95598客服专业典型案例分析录音示范等近百万字的影像文字资料。

(3)三级提炼,跨专业、综合分析“治杂症”。二级专业的提炼,促成了各专业技术骨干对于常见问题、疑难问题的关注和处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发现有部分问题,需专业间的合作才能解决。基于此,采取打破专业数据分析小组的模式,开展以季度为周期的综合分析会。

为满足课题研究中,查找资料、数据分析、构建模型等多方面的需求,提出“1+N”机制,“1”是指,指定1名课题所属专业的骨干力量作为总负责人,由其采取自由组队的形式,集合“N”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成立团队。该机制促成了多专业、多层次的团队协作,激活员工发散性思维,创建多方位、多角度协作的平台。变压器专业课题——“真空注油人工停注准确度低”的解决,团队中的保护专业成员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瓦斯继电器中干簧管原理的应用,实现了真空注油自动停注。

(4)四级提炼,搭建桥梁、论文交流“走出去”。在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员工的智慧和热情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总结、提炼的水平逐步提升,为持续推动员工凝聚智慧、提炼经验,沧州供电公司建立“论文”评选机制,以更高的层次和要求,鼓励员工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嘴讲解,提升员工总结思考问题、分析归纳、探索规律的能力。

①论文评选程序。以年度为周期,每年12月前,面向全体员工收集优秀现场工作论文。论文涉及范围:现场消缺经验,事故处理分析、处理客户难题,新型方法、工具的研制和使用,缺陷统计、分析等,与工作现场相关的主题。

成立专家组:由沧州供电公司各专业部室及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组成分专业的论文评价小组。

规定优秀论文的充要条件,明确鼓励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优秀论文的必要条件是“以实际工作已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本方向”。充分条件是“实际难题描述清楚、分析思路清晰、判断准确,解决办法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归纳推理论据充分、逻辑严谨”。二是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纳入“公司-车间-班组”三个层面的对标指标主要内容,公司择优编发优秀论文刊物,推荐优秀论文在公开技术刊物发表。三是优秀论文作为全员专题培训师活动课题,由作者在本专业实施授课培训。

论文评选。论文评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主管初选,由各专业组自行初步筛选所上报论文的质量,对于论题较好但内容欠缺的,告知作者进行修改,原则上本阶段论文筛除率不高于10%;第二阶段,专家组初审,针对修改后的论文,由专家组进行第一次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论文的格式、深度、科学性、创新性、现场性、可行性等6个方面,原则上本阶段论文筛除率不低于20%;第三阶段,专家组终审,针对再次修改的论文,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为保证论文评选的严格性和优秀性,最终以所上报论文总数的50%-60%之间的比例选拔优秀现场工作论文。

②汇编优秀论文集。沧州供电公司于每年1月10日前,完成优秀论文的修编,并形成《沧州供电公司论文选集》,在全公司范围内发行共享。在“部室-基层单位-班组”三个层面,也各自形成论文集,公司统一进行编印。以检修试验工区为例,该工区在修编《检修试验工区论文集》的同时,下属的15个班组均编印了各自的论文集,同时建立了月刊发行制度。为员工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共享平台,在评选优秀论文的过程中,沧州供电公司与《高电压技术》《河北电力技术》《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建立供稿关系。

从最初简单的汇编,到系统的教材编写,逐步发展到对设备管理的跨专业全面分析,四级提炼层层深入,最终提炼为技术性强、含金量高的论文,沧州供电公司“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渐趋完备。

(4)“三大保障机制”确保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精益求精”。

①“零门槛”机制。在“四级提炼”过程中,为确保每一项经验都能进入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沧州供电公司通过不设门槛值的形式,宣传工人也能写论文,鼓励员工积极查阅资料、回忆总结,把撰写论文作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手段。例如,检修试验工区变电检修一班员工赵志廉,作为变压器套管的专家,在“零门槛”机制下,该员工积极提炼套管方面的多年经验,形成了《110千伏及以上电容式套管部件检修实用手册》,作为四级提炼的精品,已成为班组培训、专业学习的第一手素材。

②“全员参与”机制。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为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能,沧州供电公司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推出对抗赛、积分赛、擂台赛等多元化的平台,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做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分专业开展编写工作,侧重现场消缺经验、故障分析、典型安全措施等方面,以半年为周期、分专业进行整合,遴选精品成册,目前收稿3840篇,精选826篇形成《变压器论文集》《高压论文集》《综自论文集》《变电运行论文集》《稽查信息论文集》等近40套册子,对于有参考价值的论文,公司与国内公开刊物建立供稿渠道,仅2012年发表百余篇。

③“三给”机制。沧州供电公司以“三给”政策搭建全员参与的平台。“给实惠”,对于上报的论文、形成的精品资源,只要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不管大小,一经上报均给予奖励,同时按照评选的结果,按照“公司级-工区级-班组级”不同等级给予阶梯式奖励。“给面子”,重视员工首创权与署名权,每季度一次资源信息,资源提供人、材料撰写人均作为主创人员署名,让员工面子有光,切实感受被认可、受重视。“给权利”,从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予课题主创人最大限度的权利,通过建平台、搭架子、定资金,让员工不但敢想,而且能干成,充分挖掘员工中蕴含的专业管理资源。例如检修试验工区电气试验一班的57岁沈荣顺老师傅,在“给权利”的机制下,将柔性均压罩可行性的研究从思想变为了现实,并最终取得成功。

实施效果

提高了专业资源应用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四级提炼”机制,有效地将一线员工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承下来的同时,从专业角度使资源得到了升华,逐步创建了专业管理资源精品库。目前,公司已自主编写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丛书及影像资料,计九百万字;从实践、总结、提炼、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专业管理资源管理的系统机制,提升了公司专业资源管理的水平。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平台,使每位员工参与其中,使其切身体会到了企业主人翁的地位,体会到成就感、自豪感、被尊重感,工作热情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促进企业品牌形象提升

专业系列管理资源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人才和知识形成了双向资源的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由公司生产一线员工编写、展现现场工作经验的《高压开关设备检修维护技术》已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3000册,成为了全国电力行业共享的专业资源。

2012年7月5日,河北省电力公司在沧州供电公司召开以“凝聚一线员工智慧,深化员工岗位创新”为主题的现场交流会,沧州公司作了职工技术创新典型发言,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作《变压器班论文集》《变压器跨专业综合分析汇编》经验介绍,变电检修一班班长候向宏作了《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缺陷对直流电阻测试结果影响的技术分析及处理对策》介绍,变电检修一班赵志廉作了《东河站1号主变直流电阻超标缺陷分析》经验汇报。省公司工会主席赵社宏、副总经理邢晨及各单位主管领导共计8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与会人员对沧州供电公司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2012年9月,全国总工会在河北省电力公司召开班组建设研讨现场会,班组建设成为省公司的品牌建设名片,沧州供电公司“四级提炼”成果——论文集精选,作为反映员工智慧结晶的代表,提升了河北省电力公司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全国总工会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员工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在逐步提炼专业管理资源的同时,员工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无形中为员工创造了自学的大环境。同时,人才的不断培养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更促进了储备资源的持续优化。提炼的资源也成为员工日常工作、学习的好帮手,是“全员培训师”活动中最常用的教材,使员工的学习更便捷、更系统、更全面,特别是新员工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学到老师傅多年积累的经验,有效缩短了员工成长成才的道路。创建三年以来,员工的职业素养、业务技能和岗位业绩有了明显提升,一大批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检修试验工区王伟、李树成、计量部张峰等9名青年骨干走上了公司中层领导干部岗位。仅2012年,在河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能运动会的10项专业技能大赛中,沧州供电公司取得3项团体第一名,3项团体第二名,2项团体第三名,5项个人第一名;被评为“河北省电力公司2012年度职工技能运动会先进单位”称号。检修试验工区电气试验三班获得2012年度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标杆班组荣誉称号。

推进公司上下形成创新文化

“四级”提炼特别是职工编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它极大提升了队伍水平,拓展了员工的创新思维,形成企业创新文化。员工通过查阅书籍和网上资料,发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免放油更换主变套管法、采用支架法更换一次设备架构、基础预制法等新方法的应用,在提高现场安全系数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停电周期,仅基础预制法在更换单台220千伏断路器时,就可节省15天的停电工期;可遥视接头过热荧光报警器、折叠式均压罩等新材料的应用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近50%。仅2012年,在省公司评出的20项一等奖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中,沧州公司获得6项。自2009年至今,公司共取得职工技术创新成果6289项,6项创新成果被省公司以发明人姓名命名,5项工作法被评为“河北省保安全工作法”三等奖,5名职工被授予“沧州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奖章”。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确保了安全生产稳定局面。

促进公司综合发展能力和活力明显提升

炼化工程论文篇8

近年来,__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始终坚持干部教育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大胆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在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的制度方面做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尝试,初步建立起了涵盖实践培训专题设计、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拓展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制度体系:

1、在培训专题上,建立起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差异化实践锻炼内容体系

实践证明,以干部成长阶段性特征为导向,开展个性化的实践锻炼专题培训是提高干部教育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从2005年伊始,__市以加大干部教育实践锻炼培训分量为重点,不断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在市委党校主体班中,针对不同类别干部岗位职责和成长经历,设计实施个性化定制培训。如,对于中青年后备干部“80后”居多、普遍缺乏严格党内生活磨炼和复杂社会环境考验的问题,通过开展党支部活动、撰写党性分析报告,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教学,解决新时期中青年干部在思想、经历和情感存在的“缺项”等问题;对于长期在一线工作、视野不够开阔的乡镇基层干部,组织开展到省内外等先进地区实地考察的“视野教育”;对于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立场弱化等倾向问题,通过开展“情感教育”,使学员在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培训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意识。

2、在现场教学上,建立起以需求为牵引的多样化实践锻炼基地体系

__市立足实际教学需求,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用七年的时间,先后建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就、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和国防教育等8大类30个现场教学基地,先后进行现场教学240多次,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实践充分证明,依托现场教学基地开展教育培训,对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提高干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现在,现场教学基地已经成为我市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紧密联系实际开展教学的重要平台,是各级各类干部进行现场学习、调研和实践的重要阵地。

3、在培训师资上,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实践锻炼教师队伍体系

教师是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__市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经过挂职锻炼、实践调研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主体班次的主讲教师。从2005年起,先后选派了13名市委党校骨干教师到乡镇基层挂副职锻炼一年,还明文规定每开一门新课,教师至少要去1-2个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开展“基层为我提课题,我为基层送学习”等活动,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完成20天的调查研究工作量,其结果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目前,市委党校主体班次的主讲教师中,至少有5%是经过下派挂职任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近些年,__市每年坚持由市人才专项资金和市财政拨付20万元,专门用于市委党校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本土师资力量。市委党校已拥有省级名师1人、市级名师2人、校级名师11人。同时,加大了对有实践经验党政领导干部和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兼任培训教师的选聘比重,市委党校兼职培训教师现已占总数37%,呈历年上升趋势,师资队伍构成正由以专职为主向以兼职为主过渡。

一项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是靠实践来检验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也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推动。__市紧紧抓住培训需求调研、教学实践管理和实践培训评估等环节,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制度的有效落实。

1、大力开展“一选两带来”培训需求调研

准确把握工作和个人需求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前提。实践中,__市始终坚持“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坚持把实践锻炼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备环节和逻辑起点。2007年,创建了“一选两带来”培训需求调研制度。“一选”就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不同类别层次干部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倍数于选择培训课程要求的实践专题,由干部自主选学;“两带来”,就是发放带来“培训最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和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问卷。通过对“一选两带来”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梳理与分析,坚持问题导向,顶层设计生成实践锻炼培训项目和教学专题。七年间,共发放问卷1万多份,依据问卷调研结果调整教学课程年均30%左右,有效地确保了培训需求有的放矢、合理对接。

2、严格规范现场教学基地实践

锻炼全程管理__市在市委党校一直坚持严明的现场基地教学管理方式,全程由包班副校长和班主任跟班教学。在学前,由市委党校主要领导与包班副校长共同研究确定教学考察学习路线,并对学员进行预培训,让学员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点及应遵守的纪律;在学中,严明纪律,未经校委研究同意不得随意改变考察路线、不得擅自离队、不得超标安排食宿;在学后,包班副校长和班主任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近些年现场教学基地的应用情况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全地区各级干部院校各类培训班次的现场教学需求,没有出现过一起违纪行为。

3、坚持进行实践锻炼培训量化评估考评

多年来,__市在市委党校建立校委评估小组,将理论教学量化考评工作引入实践锻炼培训之中,创建了“一听一看一评议”制度。即,在培训结束后,通过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实践锻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员撰写的调研文章看实践锻炼的效果和成效,通过学员调查评估问卷评议实践锻炼的不足和问题。经市委党校校委评估小组的考评,对整个实践锻炼的专题设计、师资配备、施教方法、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实践锻炼培训评估专项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建议,为全程培训提供借鉴。

指出:“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如何发挥实践锻炼对提升干部素质、培养优良作风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要的课题。目前,__市在实践锻炼培训工作中还面临着实践锻炼岗位欠缺、实践锻炼教师队伍经验不足,实践锻炼考评指标不够全面等与从严治党、从严教育管理干部的新常态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下功夫加以解决:

1、建立阶梯式实践锻炼岗位培训制度,着力解决“在哪培训”的问题

随着实践锻炼培训的逐步推广,存在着实际岗位与逐年递增的实践锻炼需求岗位不相匹配和吻合,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群众工作、招商引资、应急处理、新闻媒介等岗位资源有限等问题。为此,应将干部教育的实践锻炼培训放在干部培养的大框架下统筹谋划,拓宽渠道,积极搭建干部实践锻炼平台。每年,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参训干部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位层级,与相关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设定实践锻炼培训岗位,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优秀青年人才等分批次地开展跨层次、跨部门、跨单位实践锻炼,形成干部梯次性岗位培训机制。

2、建立以兼职为主的师资培训制度,解决“谁来培训”的问题

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人员来引领操作。而目前,__市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培训主要是由办学机构的包班副校长和班主任教师来承担,实践锻炼培训只能当作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因此,应将实践锻炼单独立项,建立干部教育实践锻炼培训项目专家组,遴选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干部主管部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及承担干部实践锻炼工作部门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等,对干部教育实践锻炼培训项目进行专业化设计和指导,通过制定培训大纲、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效果评估等流程管理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融会贯通。

3、建立实践锻炼培训后延伸考评制度,解决“效果如何”的问题

上一篇:项目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