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17:50:24

高科技产业论文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1

虽然美国是信奉和推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在推动创新方面,政府却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美国创新战略指出:创新政策的真正选择并非完全拘泥于政府管理或政府不参与,而是为政府选择正确的角色支持私营部门创新。对于市场失效的优先领域,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推动技术进步。在适当环境下,政府在企业依赖但无法自行创造的公共投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支持奖励创新和传播最佳创新实践的环境,投资技术型劳动力,支持基础科学发现,以及促进催生未来创新的技术平台的发展。为此,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管理,组建了被科技界称为“梦之队”的科学团队,任命了总统科技助理,并创设联邦首席技术官、信息官职位,特别是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直接协助总统制定年度研发预算,确定重点研发领域。美国政府积极通过“科技新政”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奥巴马于2009年2月签署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将在未来十年内投入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2009年8月美国政府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政策报告,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2011承诺未来10年投入1000亿美元,以撬动更多的研发投资。各级政府也不遗余力为创业者和创新者搭建平台、营造环境。芝加哥市政府2014年拿出2700万美元的补助资金,帮助科技型企业的启动和创立。在芝加哥1871科技创新孵化园,市政府共投入了480万美元用于基础建设和环境打造。在苹果公司早期的发展阶段,其总部所在的Cupertino市政府从税收优惠和社会融资方面助其渡过难关。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原则和导向根深蒂固,其对创新发展技术、人才的使用和推动上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各级政府在推动创新战略时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所谓“为”就是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本地,往往不遗余力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光缆通讯、基础教育、文化设施等,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市场措施,如一定的税收优惠、吸引多形式的风险和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投资科技创新孵化园等,营造公开公平、透明务实、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如为吸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本地,芝加哥市政府花巨资重点打造城市环境和服务设施,修建了海军码头、城市公园等基础设施和康乐设施,从而吸引了大量精英和年轻人来到芝加哥发展。而伊利诺伊州第二大城市奥罗拉,曾经是一个犯罪率高、经济发展滞后、无投资商愿来的城市,新任市长和市议会痛定思痛,下决心从惩治犯罪开始重新打造该市的环境,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奥罗拉的城市犯罪率不断下降,成为全美最安全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市政府注重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前的各种职业和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劳动力素质;并提前在城市各地铺设高速光纤,使进驻的企业和家庭充分享受到了数字时代的便捷和高效。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促成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该市投资兴业,城市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局面。所谓“不为”就是政府严守法律底线和市场原则,严格城市规划、环保和安全法规,不会轻易直接给予企业有违公平的特殊优惠政策,也极少向企业发放财政补贴或提供优惠低价土地,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让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有稳定的投资环境和明确的市场预期。实际上,在政府的带动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民间团体在科研上的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3。以英特尔、谷歌、微软、思科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仍然增加研发投入。英特尔2009年宣布在未来2年投入70亿美元升级其美国工厂生产技术,实现32纳米制造工艺。2010年英特尔又宣布,计划与24家风投资本公司组成一个投资美国联盟(Invest in America Alliance),在未来2年里向美国科技公司注资35亿美元。启示: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在制定科技和创新政策时,必须准确把握政府定位,不能缺位、失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坚持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正确使用好行政手段、市场杠杆、金融工具等有效载体和政策工具,使政府对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合乎规律、顺应潮流,让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从外部条件诱导变为内生动力,激发形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叠加效应。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时,招引企业的方式要逐步由政策和条件的优惠转向环境的营造、效率的提升和服务的优化,要加快由生产要素优惠的外延型招商转向以健全的法律制度、透明的产业政策和良好的政务服务为特征的内涵式招商,逐步形成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良性循环。

(二)营造“创新环境”是保障

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已深入到美国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方方面面。一是重视创新的关键基础建设,包括教育、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二是重视为创新的主体———私有部门创造良好环境;三是重视公共投资在关键领域的推动作用。创新驱动的重点也从过去侧重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向兼顾理念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过渡。整个社会对创新发展采取了支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创业失败者不会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歧视和嘲笑,更多地是得到各方的鼓励:“没关系,让我们重新再来”。“创业美国(Startup America)”是政府在全国庆祝、激励和促进高增长的创业活动的持久活动,努力把全国最具创新性的企业家、企业、大学、基金会和其他领导者们汇聚成一个联盟,并激励和授权越来越多的不同的社区和个人去建立成功的美国企业。为此而实施了“启动美国伙伴关系”计划,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创业并提振就业,使科研成果能尽快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从而增加新公司成功的机会。国会通过了简化研究和试验税收减免的议案,出台了对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奥巴马在2010年9月签署的《小企业就业法案》,提供了一份额外的、超过140亿美元的经由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贷款支持,还为经由财政部(投放)的小企业贷款提供了超过3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及为小企业减免120亿美元税款,以帮助这些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岗位。在这种强力的有效刺激下,新公司占了美国大部分净就业增长,而且小公司雇佣了30%高科技工人。与此同时,美国各级政府进行大量投资以促进汇聚了工业、大学和政府资源的区域创新集群。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区域集群计划”、美国农业部的“农业技术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以及美国能源部的“节能建筑系统创新集群”都致力于推动主要技术领域的区域创新引擎。位于加州的硅谷就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10000家以上,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使硅谷以不到全国1%人口生产出占美国总量5%的GDP。据统计,在硅谷每天都有上百家企业宣告破产关闭,但同时又有上百家新的企业注册诞生,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淘汰循环中,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得到激发,经验不断增多,优秀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脱颖而出,每5年涌现一个新产业、产生一个新500强。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和市场的响应也对创新中的风险防范和化解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模式和措施。启示: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充分学习和借鉴,应尽快在四川建立健全从政府到社会宽容失败、分担风险、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机制。四川科研院所众多,又有很多军工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巨大,应在如何营造环境、搭建桥梁和扶持政策方面下大力气,让科技研发与市场转化密切相联,及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同时,还要加大对私营企业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使更多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三)夯实“人才支撑”是关键

当前,人力资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作为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能够迅速崛起,并持续领跑全球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与其备受世界各国效仿的人才战略、包容并蓄的精英移民文化密切相关。美国特别注重对全球高级人才的招募和使用,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发放签证甚至给予国籍、股权激励,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人才到美国生活和发展,使美国成为全世界顶尖人才最为集中的国家,重大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源源不断从美国产出。2014年5月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总统行政令,推出移民政策新规,希望以此敦促美国国会众议院尽早通过移民法案,让其他国家的专业人士更便于在美国就业并永久居留。美国政府还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专利、资金等劳动要素作为投资和取酬的方式吸引人才,从而快速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硅谷是世界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也是美国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的中心,集结着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由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典型的代表是谷歌和雅虎。微软公司就专门设有人才招聘机构,每年到一些世界知名大学招聘优秀的、富有创造能力的天才。比尔•盖茨每次来中国都要到清华、上海交大等著名学校与学生座谈,物色选拔人才。启示:推进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支撑,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要摒弃盆地意识,立足四川、放眼世界,不拘一格地培养、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技术,不断提升四川人力资本水平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度。

(四)建立“共享经济”是趋势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以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技术)为依托和特征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各国发展的重要选择,人类将以前人无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协同发展中分享经济生活成果。近些年美国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均是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为前提。奥巴马总统坚决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保护用户及创新的互联网环境。为此,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采取行动保护互联网的开放性,从而使用户和创新者可以根据本身的条件去竞争。当前,美国正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已经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00多个科技合作协议,合作攻关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目前,美国的很多部门和地区都在探索和实践共享经济的新思路、新模式。如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每年都由美国能源部投入大量资金维持其运行,尖端一流的设施设备如高性能计算机、高能粒子加速器等向全球的科学家和企业免费开放,促进了大量一流的创新成果和公共产品在这里产生。在芝加哥的1871科技创新孵化园,每天都有超过300个创新团队在那里学习和工作,他们分享创意、激发灵感、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创新创业和分享智慧的热潮扑面而来,创新成果和创业成功的案例不断涌现。创建于1984年的美国思科公司目前是全球移动通信业行业的龙头,它以IOE(Internet ofEverything,万物互联)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目标,通过其“共享经济”的理念和领先的技术和设备,为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搭建无缝、高度安全、可从任何地点、采用任何设备接入任何资源的公共信息平台,革命性地改变了智能城市建设、远程医疗和咨询、现代制造业以及物流运输业的现状和未来,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系统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单个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更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的需求,也更有利于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启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一定要有联接和共享的思维和意识,通过搭创建公共创新平台,强力整合现有产品、技术和资源,通过系统的创新和升级来突破局部技术落后以及单个产品缺陷的短板,促成合作、形成共享、实现多赢。我们必须主动面对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善于挖掘和把握其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商机,加快建立和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立足四川、辐射西部、面向世界,分享成果,共享收益。

(五)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不同,中美两国的创新战略也有所不同,难以直接比较和互相印证。但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作为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其创新战略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效应,可以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四川目前支撑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尚未形成。为此,对于推动四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一)着力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把经济增长逐步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上来。当前要把我省的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作为我省近期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产业,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路线图,集中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建设、市场推广应用上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二)着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面对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三)着力实现立足省情区情的重点突破和差异发展从四川省情出发,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分清轻重缓急、重点难点,既有全面长远的总体安排,又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还有发挥各地优势的差异化发展,防止一哄而上、脱离现状、不切实际的做法。重点引导各地在特色资源开发和已有优势产业实现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争尽快形成一批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特色新兴产业群和各类有活力的产业集聚实验示范区,引领四川经济转型升级。(四)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软硬环境应高度重视在全省上下建立健全从政府到社会宽容失败、分担风险、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机制。要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投资公司在四川设立各类专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搭建风险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要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系统资源共享和协同配合新机制。要鼓励、引导新兴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着力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布局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五)着力提升我省人才资源的规模和水平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要围绕技术创新的重点和产业发展领域需求,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四川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深入开展全球招才引智行动,打造四川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联系各行各业海内外人才的猎头平台和人才库。要大力引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聚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相关人才计划,实现人才、产品、产业互动发展。要培育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一批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2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通过实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水平的偏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的改善,《2001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将这种发展奇迹总结为新经济。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其他。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本文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接着对文章写作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并将虚拟企业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加以详细论述,然后以文献综述的方式选取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受政府、教育、资本和文化四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部分,作者在全面阐述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华强北手机产业以及三家典型手机厂商为案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对比,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对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第三部分,本文通过对华强北手机产业及典型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模式和融资模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总结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华强北模式,并通过与其他现有典型模式的对比,说明此模式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华强北模式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科技企业 华强北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基本框架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理论综述

(一)虚拟企业理论

(二)坏性创新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模式研究

(二)国内相关模式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模式研究总结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二)内部困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强北手机厂商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山寨的说明

(一)"山寨"的定义

(二)"山寨手机"的说明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运行流程

三、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三)三家企业的比较研究

四、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分工明确

(二)产业集聚明显

(三)市场定位明确

(四)产品优势独特

五、华强北手机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风险大

(二)持续创新能力弱小

(三)产品服务质量堪忧

(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模式分析

(二)营销模式分析

(三)创新模式分析

(四)融资模式分析

二、华强北模式的提炼与相关比较

(一)华强北模式的提炼

(二)与国内外相关模式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业分工,培养核心能力

(二)注重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

(四)注重创新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三、不足之处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3

关键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Web of Science;SCIE;论文产出;被引频次;学科分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具有较强实力和地方特色的社会公益类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历经几代农科人的艰苦创业,天津市农科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已成为天津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为天津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天津农科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全院协同创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和市级专家、高中级研究员为主体的500余人规模的科技创新队伍,各研究机构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经建成了14个研究机构,分别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简称黄瓜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简称蔬菜所)、天津市农作物(水稻)研究所(简称作物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简称畜牧所)、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简称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植保所)、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简称园艺所)、天津市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称资环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简称保鲜中心)、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简称区划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生物中心)、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简称设施所)等。

科研论文是体现科研单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单位、一个学科和一名科技人员产出科研论文是体现该部门、领域或该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参考。Web of Science是一个基于Web而构建的动态的数字研究环境,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分析、评价、管理与发表等多项功能。在内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学术期刊等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将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我国,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收录及引用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成为评价学术单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天津农科院科研水平不断进步、重视国际间合作,陆续有优秀论文被SCIE收录。分析天津农科院科研论文的SCIE收录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客观地评价该单位的科研现状和水平。

1 数据收集

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于2014年11月对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功能结合手工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农科院论文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共有76篇论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为33篇,如图1所示。11年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其中2003―2005年无,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发文量中,如图2所示,保鲜中心发文量最多。保鲜中心、植保所、畜牧所发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黄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发文量小于5篇。质标所、园艺所、资环所、信息所、区划所、设施所无。

2.2 天津农科院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为反映天津农科院的发文质量,分别统计了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以后简写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潜在被引指数和H指数,从而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

表1显示,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潜在被引指数为-3.03,H指数为7。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论文,占发文总量的24.24%。TC≥20、10≤TC<20的论文分别只占6.06%和9.09%。

农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鲜中心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潜在被引指数统计的为各单位零引用发文占比与最近一年(2013年)发文量占比例之间的差,差值越小,被关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潜在被引指数,黄瓜所最低为-66.67,畜牧所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数方面,保鲜中心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数为3。

2.3 天津农科院论文施引文献的国家分布

施引文献是指引用天津农科院发文的SCI文章。通过分析2014年11月统计的引用了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发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献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天津农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国家所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反映天津农科院科研的影响力。

从图3中可以看到,天津农科院的研究论文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关注度(引用次数)最高的为中国,引用次数占所有国家的42.44%。对天津农科院论文关注度最高的前5个国家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美国、巴西、伊朗、韩国,5个国家的引用次数超过了总引用次数的70%。

2.4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产出量分析

天津农科院整合院内科技力量,促进软硬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该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业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观赏园艺等11个学科大类。

如图4所示,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集中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6个学科,其中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两个学科的论文最多,分别为8篇。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

表2显示,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中,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植物保护、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作物、植物保护。作物学科的总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较高,排名第2。

各学科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林业果树、作物、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4个学科均超过了学科论文总量的50%。畜牧兽医学科1≤TC<9,TC=0的论文分别占50%。植物保护学科TC=0的论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学科的潜在被引指数,作物最低为-33.33,畜牧兽医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作物、蔬菜、植物保护。

各学科的H指数方面,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物保护、蔬菜的H指数为3。

3 结 论

2003年以来,天津农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体呈上涨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尽管论文数量还不算多,但表现出了较好的增长趋势。这是天津农科院近年来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结果。

天津农科院下设14个研究机构,分为11个学科大类。2003―2013年发表的SCI论文集中在8个研究所、6个学科。这说明天津农科院学科优势明显,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等学科论文产出量较多。而在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农科院在学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农科院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更强、更高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的均衡发展,通过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年轻力量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突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天津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TC≥ 10的论文只占15.15%,高质量论文较少,在提高论文质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天津农科院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鼓励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婷,刘敏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评价:基于论文、专利产出的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婷,颜蕴,续玉红,孟宪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产出及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2):54-63.

[3] 马桂莲,张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4(2):115-119.

[4] 马超,董巧连. 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116-119.

[5] 吴先福,李冬梅,郭蕴丽,等.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学科论文统计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9):63-66.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业;内涵

一、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综述

目前,科技服务业得到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科技管理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科技服务业一词较早出现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国科发策字〔1992〕566号)中,该文件给出了科技服务业所包含的一些行业范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统称”。从此,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所认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对科技服务业内涵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目的论和手段论。

一是目的论,代表学者有程梅青(2003)、石忆邵(2009)等。其中,程梅青等(2003)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石忆邵(2009)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以着眼于深化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联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基础,为整个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各种支撑性服务和管理的行业。目的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目的,是从服务对象的维度定义科技服务业,这种观点实际上认为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忽视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二是手段论,代表学者是陈先荣(2005)、王晶(2006)等。其中,陈先荣(2005)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2006)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手段论中的“科技”是“服务”的手段,也就是科技型服务业,这种观点强调科技作为提供服务手段的特征,忽视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

界定科技服务业内涵,是研究科技服务业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服务业政策的起点,既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目的,也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对象,更要体现科技服务业的手段。仅仅从目的论或者手段论角度来界定科技服务业,都无法把握科技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基于此考虑,下面将从科技服务业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从科技创新链或科技活动链的角度出发,对科技服务业内涵进行界定,以求规范、严谨、全面、清晰、易懂。

二、科技创新链的过程分析

科技创新链是指从产生科技的新创意和新知识,经过研发和技术要素组合,将新创意和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进行实际应用,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受到人力、资金、设备、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从链条时序看,科技创新链包含科技成果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阶段。从链条功能看,科技创新链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链与科技产业链两个子链条,前者与科技成果产生阶段相对应,后者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相对应。

科技创新链可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科技服务过程,而科技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实现研究开发链的专业化细分,形成相互联系的研发生态群;二是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互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发挥着对接、催化及加速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综合服务。

三、基于科技创新链视角的科技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科技创新链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科技服务业定义为:科技服务业是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以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主要支撑手段,为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服务宗旨来看,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它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体系高效运作的“润滑剂”,是促进科技和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从服务手段来看,科技服务业与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科技服务业依托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无论是科技服务业的服务内容还是服务形式,都具有此特征。

第三,从服务对象来看,科技服务业服务对象主要是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创新的参与者,集中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或高端环节。除包括上述主要技术创新参与者之外,也包括政府机关。

第四,从服务内容来看,科技服务业涵盖了技术的产生、传播、应用,提供的是技术研发、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

第五,从服务层次来看,科技服务业是一种高层次、高增值、低消耗的高端新兴产业。科技服务的过程既是科学技术和知识传播、应用的过程,又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增值的过程。

第六,从产业属性来看,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对科技服务业及其管理的思考J .广东科技,2010(13)

2 程梅青,杨冬梅等.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03(3)

3 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 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CBD建设J .今日科技,2005(9)

5 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作者简介:1.王富贵(1984-),男,山东淄博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2.曾凯华(1978-),女,广东揭阳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5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2)06-0036-03

风行一时的"西部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论",由于与当前的知识经济和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热潮相适应,存在一些看似充分的理由,而且得到较广泛的认同。但若经过深 入分 析就会发现,这种论断严重脱离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甚至可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 响,因此需要进行再思考。

一、西部大开发中"高科技产业论"的依据

综合西部大开发中的相关报道和有关论文可以看到,"西部新兴高科技产业论"的主要观点 可以总结为:在世界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西部地区经济必须采取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这种赶超战略,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和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方式,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迅速升级换代,这样,西部才有希望赶上东部甚至走到东部之前,才有希望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为此,"新兴高科技产业论"的支持者提出了许多看似充分的理由,其主要论据可以归纳如下:(1)西部落后的原因在于人口众多,但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高科技产业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才能避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采,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西部地区的希 望。只有这方面的产业迅速发展了,西部才有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的赶超战略。"以高科技 为标志的新兴产业的兴起,其意义将不仅仅是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同时在推动以国有经济包括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①(3)西部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三线建设中 西部一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才、资源和条件。(4)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为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网络化带给西部的希望,它超越时空和地缘因素的限制给西部在未来开发中提供直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产业上寻找突破的可能。"②通过建立西部的数字图书馆、网 络学校、网络研发中心等,使技术研究和开发脱离地理区域的限制,从而为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我们认为,"西部新兴高科技产业论"虽然给予人们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但考虑到西部的具 体 情况,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支撑基础,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 进行分析。

二、高科技产业的科学内涵与发展条件

"高科技产业是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 总称。"③而高科技产业化是把生产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技术基础上的过程,包括企业生产、产品扩大和产业渗透三个环节。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研发出某个高新技术产品或某一高新技术工艺, 也不在于单个企业是否能将其从实验室转入生产环节并投入市场,而在于是否能够以该高新技术为核心进行充分应用和扩展, 从而形成企业群或企业集团。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带有相当的残酷性和惊人的跳跃性。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了解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条件,从各国及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技术、人才、资金、设备 是高科技产业化的基础条件;(2)制度体系和人文法律环境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保障;(3)政府支持是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条件。

三、关于"西部高科技产业论"的再思考

1关于人才的思考

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首先需要解决人才资源问题。"西部新兴高科技产业 论"通过对西部一些省份的人才密度,尤其从对高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提出西部具有人 才条件。但分析本文认为单纯这样分析是不可取的,以陕西为例来说明:(1)陕西以科技人才为主要指标的综合科技实力名列全国第3位,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999年 却排名倒数第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9个百分点。(2)陕西科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与三线 建设有关,这些人才多属老知识分于。在知识革命、信息爆炸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快的今天,西部相对闭塞的环境使这些科技人员的知识更 新以适应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需要有很大的阻力。(3)"孔雀东南飞"导致人才大批流失。90年代前5年,全省年均流出人才4895人;1996年以后的几年有所减缓,每年流出仍达2400人左右。

这些事实一方面反映出人才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才数量和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合经济发展,更不用说适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许多省区都在调整人才政策,希望吸引东部人才到西部去创业。但是,吸引入才,一靠待遇,二靠机遇。在机遇和工作环境方面,显然东部整体上远优于西部,而在待遇方面,由于西部当前经济底子薄,效益低,财力困难,目前难以大幅度提高大批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科技人员和业务尖子的工资待遇。因此,西部虽然部分省份人才密度较高 ,但由于结构、流失、适应性、配合性、知识更新等各方面制约因素,要依靠现有的人才资 源和基础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是非常困难的。

2关于资金的思考

一般意义上讲,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西部地区本身就是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因此,要西部脱离本地区实际 ,投入大量资金,甚至赶超东部去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是非常不现实的。从经济总量上看,1998年,西南6省的GDP总值为9639.52亿元,入均GDP为3969.8元,远低于全国人均GDP 6361.3元的水平④。

从经济结构上看,1998年,西南6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GDP总值的26.13%、41.14%和32.73%,与全国一、二、三产比例18.4%、48.7%和32.9% 相比,西南地区农业产值比重过大,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比例则基本与全国 一致,但这是低生产水平下的一致。西北6省情况与西南地区情况基本相同。经济水平的低 下和制造业的发展不足,无法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产业链衔接支持。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一个地区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资金供应渠道不外乎以下几个:自身积累、财政注资、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外资。自身积累方面,19 97年面部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13.4%,远低于东部地区65.1%的数值;银行贷 款方面,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97年占全国的15.6%,而东部地区为57.1%;证券融 资方面,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筹集资金数额占全国的4%,东部却占84.4%⑤;利用外资方面 截至1998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16.9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8%;实际利用 外资87.65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3%。可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资金供应量严 重不足,资金来源有限。从资本形成的角度看,西部的资本形成总额和资本形成率都是很低 的。资料表明,在1998年,东部地区11个省资本形成总额为21489.57亿元,占全国的58.2 4%,西部地区12个省资本形成总额为6329.53亿元,占全国的17.15%,不足东部地区的1/ 3。此外,西部资本生产率低下,难以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不可能依靠自身滚动发展来实现对高科技产业的再投资。因此,西部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面对资金来源有限、资金供给不 足和资本形成率低下的严重挑战。

3制度体系与法律环境的思考

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还需要一个适合其产业化的社会环境,包括开放的社会思想意识、良 好的体制环境、市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发达的技术交易商场以及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体系等等。而西部在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都非常不足。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中国东部沿 海地区已率先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但在西部不少地区,长期以 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管理体制和旧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广泛存在,并严重制约着当地 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西部地区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经济外向程度低,经济发展具有封 闭性和半封闭性。这些桎梏和障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 会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和法律环境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全改观。因此,西部的整体 社会环境对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不利,至少不比东部地区优越。

4关于东部竞争的思考

目前,东部地区在传统优势产业上普遍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考虑,东部许多地区都将高科技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西部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高科技产业化,势必面对东部的直接竞争。而由于东部地区在思想意识、创新机制、产业配 套、资源占有、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西部发展新兴 高 科技产业将导致在新的层面上又一轮的重复建设,并破坏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损害西 部整体经济的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1)无论是在高科技产业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占有和储备上,还是在 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优化配置机制上,东部地区都远远优于西部。(2)东部已经初步 建立了适应市场机制的一整套社会经济法律体系和创新机制, 高科技产业化的基础条件--社会意识、生态环境、交通通信、信息化程度、科研机构改革 、居民教育文化水平和人力素质等。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至今仍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 西部人在观念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闭塞的环境中思想易变得保守,不敢或不愿尝 试新的东西,这种社会经济法律环境显然是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3)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的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都非常强,企业技术创新体制也基本形成良性循环。而西部地区国有资产比例过大,所有制结构和产权体制不合理,企业对市场的反映迟钝,内在创新动力不足,对现代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和东部相距甚远。(4)高科技同时意味着高风险,而在风险承担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上,东 部在整体上要远远优于西部,东部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能承受高科技的风险损失。

四、结论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国家将鼓励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鼓励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附加值和高智力含量的新兴产业和信息、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促使东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逐步转向中西部,实现一轮新的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创造新的发展机制。"并以"地区倾斜政策向产业倾斜原则"为原则,以产业政策配合区域政策,统筹规划并建立地区合理分工体系,实施符合地区特点和比较优势的发展政策。《纲要》反映了中央对东西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鼓励东部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而支持西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逐渐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

虽然东部地区本身也是靠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起家的,但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奠定了工 业向高新技术化发展的经济技术基础。因此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摒弃"西部新兴高科技产业论"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实际上,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最终走向高科技产业的必经之路。这里反驳"西部新兴高科技产业论",主要是反驳那些在西部大开发中,不顾西部地区的实际,全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或将新兴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作法。我们并不反对西部省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展一些技术水平与本地区实际相适应的科技产业,或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做准备,"技术水平与本地区实际相适应的科技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毕竟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西部的一些省份、一些地区根据自己在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与本地区省情、市情相适应的科技产业 ,还是非常有必要的。①《如何迎接西部大开发》,兰州商学院,孙洁,引自Internet

②《西部崛起的曙光》,苟小泉、刘辉,《陕西日报》2000-02-18

③《知识经济下的高技术产业化》,王建伟、张永成,选自《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 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第628页

④数据均源于国家统计局《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⑤数据来源:《1999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Re-Study o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Ind ustry in Westareas

DAI Tian-yu1,LIU Ling-yun2,WANG Li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 jing 100084 China;

2. Institute of Application Economy of Beijing Zhongding,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For the shortage of human resource, capital, working sy stem and legal environment in westareas, it is not 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i ndustry. So weastareas should work as what it is and enhance the advantage of de nse labor industr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stareas develop high technology indus try.

Key words: westareas development;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nse la bor industry

收稿日期: 2002-07-19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6

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五要素”之一,安全科技是确保生产安全的软件和硬件,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实用方法,是安全管理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安全科技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生产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保护从业人员安全地进行生产的根本保障。

一、安全科技是确保生产安全的软件和硬件

安全科技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手段,生产的稳定持续运行必须依靠建立在先进的科学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基础之上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测报警技术都是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技术支持。因此,安全科技在“五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轻重的地位,只有广泛地应用安全科技,才能不断地更大范围地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岗位上解放出来。

1、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是以大安全观为基础,以保护人(人类)的身心安全健康为目标,以人(人类)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为研究范围,以生存、繁衍、发展的人(人类)活动安全为研究的对象,以消灾避害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有人提出了以人、物、及人与物为要素的安全体系;有学者认为,它是人、物、环境、信息、能量五要素的安全系统。

2、客观评估作为一级学科的安全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确立,是一次认识上、理论上的飞跃和革命。但必须坦率地承认,学科本身对安全本质的认识深度和视野,研究的对象和运用领域,还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劳永逸地完成一门学科的建设是不现实的。由于这一新兴学科诞生不久,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科学技术结构层次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的分支学科还有待于开拓和创立。

3、安全科学技术仍需发展和完善

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安全界一批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索,以保护人类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为宗旨,使与灾害学、环保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与安全科学交叉渗透,为建立消灾避难、安康和睦的人类活动环境而奋斗。在安全科学技术取得合法地位的基础上,要主动与减灾、环保领域的有关学科联姻,要与灾害科学、环境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强信息交流,携手合作,结成安全减灾的科技同盟军,依靠先进的科技,依靠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大众,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去提高,使其变成实用的技术,转化为安全产品,去实现“灾害为零”、“事故为零”的相对理想目标。

4、走进安全科学,了解安全科技  1992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这是中国安全科学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是由5个二级学科、27个三级学科组成的学科群,这一点已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并在1993年7月1日正式实行。

从事安全科学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人不多,一般都比较重视工程技术层次的研究,即直接能使用的安全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然而,一个学科,如果说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弄清学科研究的对象、范畴和自身运动的规律及本质,对学科而言只能说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可见研究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学科结构体系是何等重要。是科学就应该表明自己所属的、特定的系统知识,就要说清自己的本质,不是定性的而要定量的,必须用数学和哲学来描述,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自圆其说。用唯物求真的科学文化和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善良文化来体现,安全科学真理以社会安全公德是安全文化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极具生命力而与时俱进,与人类生存,繁衍伴生,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同行的大学科,需要更多的人学习、理解和传播,让安全科技的进步和成果,恩惠与人民,洒满人间。笔者给出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框架。(见图1)

图1:安全科学与安全文化相互关系图

5、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振兴安康事业

为了尽快地遏制当前全国恶性意外伤亡事故的严峻形势,要果断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缩短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事故高发期的时间,唯一而有效的出路,就是依靠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与时俱进的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舍得安全科技投入,实行后工业化的安全生产,真正走上科技兴安的道路,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才可能走向工业强国之列。

二、依靠安全科技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科技兴安,必须要来一次安全科学技术革命,必须树立大安全观和安全科技文化观,要学习“核安全”、“航空安全’、“航天安全”的科学精神和安全文化。从安全的理念、方法、手段方面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在安全生产的决策和措施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用和发展安全科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富裕、更安康、更长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德,真正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推进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安全科技事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应用安全科技,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安全为天”,“安全优先”,“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是处理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试金石,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是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础和手段。

3、依靠安全科学技术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康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要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是政府、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依靠安全工程、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劳动者才能从危险大、危险重、风险高的环境或岗位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劳动。

4、坚持“三同时”,从源头抓起实现本质安全化

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坚持“三同时”,坚持科学的审核、评价、验收制度,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做好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安全专项评价及职业危害评价;作业环境监测,要从设计源头抓起,严把施工建设的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标准,保证工程的安全及职业卫生质量,建立符合国家安全卫生作业环境要求的工程,这是依靠安全科技手段,实现工程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

5、应用安全管理工程原理,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生产经营单位要从抓产量,转移到抓质量管理,抓制定更高的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轨道上来,不能只在产品数量上低层次循环,要采纳先进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推动国家标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提升安全科学管理水平,要应用现代管理原理,实现标准化作业,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安全信誉和安全形象。

6、理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科研机构

目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呈分散多头状态,从安全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不合理的,是不协调而低效的,特别是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分离,不利于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保护。因此,造成了安全科学研究机构力量分散,布局不合理,资金缺少,人员流失,资源浪费。虽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提高了监管权威性,但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仍需从全局,全民重新审视国家的安全管理机制,整合改组当前分散、低效、低能的科研队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新机制,新体系。

7、加强安全科技及安全产业的硬件研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安全科学技术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手段,是推动安全生产的动力,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年国家的安全科研经费多半都投入于安全科学的软件课题方面,鉴定成果应用不多,而对安全科技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装置、防护技术、监测仪器仪表、防护用品器具、消防设施等硬件的研发,却舍不得投入,因为成果少,效果差。需要在科研政策上采取适度倾斜,要支持安全生产急需的硬件的研发,发挥科技兴安的重要作用。

8、加大安全科技研发投入,建立法定的监督机制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给出的有关统计数据,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就达500多亿,可想而知,非公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欠账该是啥样。计划经济时期的安全欠账不能靠市场经济时期的生产经营者来还,但也不能破罐破摔,以经费短缺为挡箭牌,关键要建立新的安全科技研发和管理的新机制,要适应当前经济基础,采取科学而合理的安全投入,建立起安全研发投入新机制,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启动和投入,认真监督和审计,不能等待,要靠自立自强,自己救自己。

9、重视安全科技人才培养,关注安全工程高等教育

在机构撤并或职能转变中,原属各部委管理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师资队伍涣散,学生分配困难,出现安全工程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滑坡状态,随着教育改革院系调整,出现了一些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与安全相关的院系,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实施以后,安全工程院校的招生工作,安全科学技术工程院校的教学工作又有了好转。但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因为真正需要安全专业人才的生产第一线人才奇缺。李毅中局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矿山招不到大学生将会是灭顶之灾。矿山安全急需安全科学技术,更需要懂专业,懂安全的高级人才。采矿专业招生难,毕业后改行多,到矿山工作的专业人才流失多,矿山缺乏安全科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传播者和应用者。

10、宣传安全科学技术、了解安全科学,不断完善学科建设

在安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及政府主管安全的部门,要大力传播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知识,让更多安全人员、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了解安全科学,走进安全科学,运用安全科学,保护人民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用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为安全生产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尽管安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只是一个雏形,仍需要不断充实,健全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建议国家安监总局加强对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让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纳入教委的序列,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上能发挥权威性,指导性,引导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安监总局及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学位委员会申请安全科学及安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培养更多、更适合的安全科学技术研发高级人才。

11、大力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安全文化是安全科技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母体,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建立科学的安全价值观,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学会自护、互救、应急逃生的技能,逐步从“要我安全”提升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要让安全知识、安全科技、安全文化成为人民大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人人具有减灾防灾,保护身心安康的本领,让安全科技成果的恩惠普及全社会,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安全科技的殷实,能身心安全、健康、富裕、舒适、长寿的享受小康。

12、快速传递安全科技文化信息,积极推广国内外安全科技成果

建立起全国安全科技信息互联网,快速沟通安全科技文化信息,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推广国内外安全科技成果,推进安全科技研发和创新,真正使安全科技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安全教育服务,为公共安全卫生及安全社区服务,推动全国安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

三、安全科技文化是遏制事故的速效良方

要扭转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要主动积极缩短初级阶段伤亡事故高发期的时间,除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现场管理外,见效最快的良方就是:

1、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安全科学技术;依靠安全科技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不断提高生产经营人员及全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其根本的在于弘扬、倡导、传播、创新包括安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安全文化,安全科学技术是由人创造,又为人所用,其实质归结到人自身的安全问题。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人,安全科学是广涵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而安全科学的母体和根基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广含了安全科学文化及人文文化,是珍爱生命、遵从科学、恪守公德的大众安全文化。人的安全行为和价值观是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塑造的,人的安全理念、思维习俗及伦理都可以通过安全文化潜移默化而教化的。因此,倡导、弘扬安全文化,传播、发展安全文化,推行企业安全文化、工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公共安全科技文化等等,是振兴安全科技及安康伟业的最有效的战略之策,实用之举。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7

在哲学发展史上,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分分合合,恰可作为文化与科技互动关系的草蛇灰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虽然飘忽,确是提纲挈领。按照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划分,理论哲学的旨归在于求知,实践哲学的旨归在于行动。这种区分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但是,亚里士多德把沉思的理论生活归属为实践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一矛盾的形成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的“伦理—认识平行论”特征。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伦理学和认识论、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没有完全分开。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作了划分,但是他又认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互为基础、互相支配,对二者的区分既斩钉截铁又模棱两可。[1]101-133古希腊哲学的“伦理—认识平行论”反映了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事实与价值、行动与意义的统一。但,哲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并未坚持这种统一。近代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只是理论哲学的分支学科,理论哲学变成了一种理论的理论即元认识论;实践活动变成了技术活动,实践哲学变成了一种技术性思维。主体与客体对立,目的和手段分离。实践哲学的德与善被解构,消失了。从知识世界向意义世界超拔,这是现代和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一个重大转折。人,生活在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自然科学知识本是排斥人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因素的,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和运用仍然会受到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科学也具有一种文化意义,技术也蕴涵某些精神力量。人们不可避免地回眸探望人类文化的初始记忆,反思寻找生的意义、活的价值。现时当下,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必须融合,必然融合。此文中我们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的历史基础

科学技术属于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科技的进步就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科学认识的进步,技术工具的改进,使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的原始形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在远古和中古时期,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文化无法产业化。对近现代科技史、文化史的考察表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科技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其出现、发展、优化,关键因素都在于科技创新!科技与创意,形制与内容,载体与意象,结合得越紧密,融合得越无间,文化的发展越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前,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化内容可以凝结固定、便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内容可以批量复制、突破时空。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不断改进,人类可以尽情书写记录、广泛传播文化内容。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使得图书出版业发展起来。接下来我们考察三次科技革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全球范围看,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受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文化相应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领域中机械的广泛应用。造纸业中机械设备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纸张生产的成本、提高了纸张生产的速度。现代排版设备、印刷设备相继问世、不断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排版效率、印刷速度,印刷品的质量显著提高。造纸、排版、印刷的技术和设备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获得极大完善,这就促进了近现代报刊业、图书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而纸媒出版印刷业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大众教育的普及,民众知识水平、文化素质提高。而教育促进文化的提升必然又继续加大人类对纸媒出版印刷业的需求。相关地,广告业、新闻业等产业也开始萌芽出现。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蒸汽机动力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交通运输的面貌,人们借助动力更强大的交通设备可以走得更远了。与此同时,报刊图书、纸媒印刷等文化产品的运输更为广远快捷,文化传播进一步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说,伴随第一次科技革命而来的,有生产方式的大变化,也有文化样貌的大变革———凭借技术的大改进,文化产品的形制、传播如虎添翼,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开始萌芽。第二次科技革命发明了电力并实现电力的安稳传输,电力作为一种更为强大、更为稳定、更为有效的动力,给人类社会带来改头换面的变化。与此同时,电讯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实现大飞跃。留声机、音像唱片业、黑白默片电影、电影业、收音机、广播电台、电视机、电视的无线传播这些伟大的发明创新,都得益于电力和电讯技术。电影、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文化伴侣,生发创制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得到广泛普及。如果说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化中语言和文字的符号表达,那么电影、广播、电视则是人类文化中声音和影像的形制表达,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和心智,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和意趣。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文化产品的运输数量更大、速度更快。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文化产业门类的新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面貌再次焕然一新。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主要推动力。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转化大大加快,新型文化产品、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新兴门类不断出现,文化产业与科技因子结合愈发紧密。彩色电视机、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磁带录像机、盒式录音机、电视卫星、微型计算机、手机、数码录音唱片、随身听、CD媒体格式这些伟大的发明创新,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不可思议地改变了人类生活。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发明、传播、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人们的文化接受心理。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融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因子,现代文化产业因之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攀爬奔跑。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科技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互为支撑的。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古代科技文化体系初步建立和发展。主要内容是农学、医学、算术、天文学。隋唐文化,规制恢宏大度,创造力活泛激越,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全盛时代。唐代经济文化的休养发展,为宋元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辉煌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宋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古代科学门类化整为零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还对各门实用科学进行化零为整的综合研究。在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宋代的哲学和文学也展大家气派———浓淡相宜,成熟挟敛,体系醇熟,执中望远。明清两代,世界巨变,中国历史即将进入第二次大变革时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了新的样貌。明清开始对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些领域进行综合总结,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已近尾声的表现。此尾声衔接彼端始。这个端始就是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给中国带来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成就。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序幕初露的表现。此后,西方近代科学和铁路、冶金、机械制造等主要技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融贯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历史当中,浩浩汤汤,无可阻挡。中国文化的样貌也因之流变,辗转曲折。

三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都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坚定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努力构建文化科技支撑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管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09年开始实施的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2004年文化部设立的“创新奖”、200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突破了行业局限,拓展了融合途径,创新了融合形态。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都在凝心聚力、群策群力。辽宁省地方性行政法规《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辽宁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都对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寄予厚望并提出要求。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这为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背景。科技创新能够触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双翼。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纾翼,科技创新为文化发展御风。文化体制改革作为2014年“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2014年2月28日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3]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觉掣肘,不得奋飞,究其根本就在于对文化的功能、分类定位不清、认知不清,从而导致体制不明、实践不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透彻发展的坚固基石、源头活水!文化体制改革走过新时期36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14年,由“从动改革”到“主动改革”。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观察思考:1.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2.垄断性文化商品领域;3.政治性文化产品领域;4.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5.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这五个领域的品类剥离、功能划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需要对文化功能真正深刻透彻的认识,也需要对现实问题非常勇敢踏实的把握。[4]1-17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政治化、行政权力化的评价机制,市场化、关系化的评价权力,使学术尊严和学术评价面目全非、雪上加霜。文化体制改革还应该加强社会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文化管理的常态参与、制度参与、规范参与。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亟需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管其应所管,放其应所放。文化部已取消或下放行政许可审批项目9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取消或下放29项行政管理职责。国务院2014年还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垄断性文化商品和政治性文化产品领域。这部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内部既包括政治类文化事业单位,又包括经营类文化企业单位,亦事业亦企业,纠结冲突。须要对其进行品类职能与领导体制的切分。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最有效地利用公共财政,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统筹地区、城乡,科学论证公共文化需求、基本文化权利排序。进一步解决文化性事业单位身份、职能定位问题。同时注意监管文化系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警惕流失贬值。经营性文化产业未来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文化企业的改制升级和完善发展;二是文化企业的长线发展和立体发展。当前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诉求强烈,进一步发展空间很大。探其所来,知其所往。探析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的源流路径,对于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战略有深刻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概念,与“硬实力”对应。这一理论随即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反响与引用。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是一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软实力则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无疑具有极强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和后殖民主义意味,也是美国在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理论宣讲。如此,文化全球竞争必然带来文化安全的严重问题。因此,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具有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高科技产业论文篇8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上一篇:光学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纳米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