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1 23:31:27

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范文第1篇

追问一:中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教育是什么?

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教育,励志教育之“励”,主要意思指激发和唤醒,“志”主要指志气、志向、意志。那么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教育是什么样的?对于学校开设励志教育课又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励志教育有一定的认识,70%的学生认为励志教育是“让人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获得自信”,认为学校开设励志教育课是很有必要的;49%的学生选择励志教育“帮助解决心理困惑,减轻学习压力”,31%的学生认为励志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这说明学生对励志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狭隘,并没有认识到励志教育的核心。另外,有10%的学生认为励志教育是“专门为学习中迷失方向的人开设的”,有8%的学生对励志教育不了解,还有3%的学生认为励志教育是“无意义的说教”。这说明部分中学生对励志教育的理解存在偏见,甚至是误解,教师需要高度注意并加以正确引导。

追问二: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励志教育?

学生想在励志教育课上“获得什么”,这是每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分析可知,75%的学生想知道“如何鼓励自己、走向成功”,58%的学生希望获得“磨砺意志”的方法,41%的学生想了解“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总之,学生们渴望通过励志教育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极少部分学生对励志教育课存在认知偏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其实,励志教育课不在于传授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考虑励志教育工作的性质和学生的期望,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品质、改变生活态度、激发奋斗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勤奋学习。

第一,激励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励志教育要以信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激励。在励志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告别浑浑噩噩的生活现状,唤醒、激励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志向。

第二,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拿破仑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成就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励志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从积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被困难所吓倒,乐观处世,从而激发学生奋斗的热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专心致志学习且学有所成的关键。

第三,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成功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对于每一个障碍的克服,所依靠的是自己内心的力量。励志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苦难情境,以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当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永不言败的信念、坚持到底的勇气、改变不良习惯的信心,就一定能够逐步走向胜利。

追问三:学校应该给学生怎样的励志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容易被激励和感动。励志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够焕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引领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反思学校励志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励志教育课堂应该给予学生什么?

1.科学构建励志教育校本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学采用了励志教育“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阅成长记录”为主的“导师每月三大步”,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班级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践摸索,我们试图从“认知调整、情感激励、方法导向”三个维度出发,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养成优良习惯入手,进行励志教育(如表2)。

2.强化励志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化,优化心理课程设计

励志教育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并有实施的活动课程,是学校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来确定课程内容,并将励志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目标化、连续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励志动机,传授励志方略,提升励志能力,最后成功地塑造他们的个性。

3.提升专业教师胜任力,突出教育活动的“体验”和“内化”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励志教育强调活动,重视“体验”和“内化”。励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互动,是思想、情感、心理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励志教育课要想收到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师生间的互动,任何精彩生动的讲解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所以开展励志教育教学,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励志教育老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作出相应的激励规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轻松的励志环境,巩固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成效,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励志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励志期刊;高职生;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杨文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讲师,图书馆流通服务科科长,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广西南宁,530001;张武,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105-0002

励志主要是给自己或他人以信心,或者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给予坚持做好某件事的精神上的动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据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8省(市)5800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所起励志教育作用最大的人和书籍分别是父母和名人传记[2];由此可见,励志图书在励志教育中占了较重的比例。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3]。新形势下,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部分高职生群体中存在着人生目标迷乱,学习动机功利、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倾向[4]。部分高职大学生一方面感觉未来生存压力比较大,对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另一方面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5]。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在为人处世的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职场经验的指导等方面整体缺位和乏力。这种状况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得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缺少过渡性的教育和指导,进入社会以后常常在心理、生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的一些相关教育常常缺少专业性和现实性,过分强调理想主义而忽视了潜规则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足,需要承受挫折和接受二次教育。

二、励志期刊在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分析

励志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领人生。“励志教育”在德育方面主要有两个支撑点:一是责任教育,一是知耻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励志,并不只是鼓励他们考上高中、大学,还包括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磨炼坚强的意志,树立迎难而上、永不言败、乐观进取的信念,在这方面,励志期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获取“成功法则”其实并不简单,而读书便是其中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一本好的成功励志图书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很多成功的方法,更能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充分地体现人生的价值[6]。

在定义上,励志期刊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泛指以鼓励人坚持奋进,激励树立志向或志气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化类期刊,励志期刊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类:职场励志类、心理自助类、创富理财类;此外,这三类励志期刊又互相结合,出现了复合式的励志刊物[7]。典型的励志期刊如《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激励教育作用的期刊。励志期刊对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一)磨炼情操意志

高职生由于生源的特点综合素质偏低,高职生在中学阶段成为落后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问题的积累不能解决和意志薄弱上,高职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善于学习,缺乏个人独立思想和自律意识,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放弃。改善这个状况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阅读励志期刊,可增强自信心,通过形象对比激励自身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给高职生推荐阅读适合的专业期刊,可改善、提高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能力。

(二)增强情感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亲情问题的困扰不少,进入大学阶段后,又面临个人感情问题的困扰,不少学生因为失恋单恋,又无处排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走不出痛苦的阴影,阅读是走出困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提高社交处事能力

处于高中应试阶段的学生和学校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主,把为人处世等放在次要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需继续获得社交处事方面的指导,例如,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与同学师长的交流相处,恋人之间的理解相处,即将发生的同事上司之间的相处。这些问题摆在了学生日常的主要位置,除了老师同学的一些提示,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找到答案。

(四)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压力是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的高职大学生迷茫、失落、以及数次求职失败打击他们的信心,心理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十分需要疏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给高职大学生推荐阅读《职场》中文章,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寻找最好的自己》,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生是充满曲折和磨难的,要学会认清自己,不气馁。

三、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的一些励志期刊

大学生励志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励志成才。根据龙源期刊网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励志期刊将近百种,我国的励志期刊主管部门多为各级各地方共青团或教育局或大学,期刊质量相对稳定和保证。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现举一些励志期刊适合应用于高职生励志教育期刊,详见表1。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自强意识、成功成才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针对部分高职生表现出的信仰丧失、人生迷惑、精神空虚、责任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应坚持在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励志教育,利用励志期刊佳作与人格教育、发展教育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励志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内驱力;从而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激发大学生执著、勤奋的求知热情,塑造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锤炼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冯红新. 励志教育促农村孩子志向飞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11).

[2]李祖超,邵敏. 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60-63.

[3]张彦,耿晓棠.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 北方经贸,2009,(11).

[4]袁琦兰. 浅谈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5]依淑清. 浅谈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励志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S0).

[6]彭月英,李茂平. 论青年的励志对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

励志教育范文第3篇

一、励志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励志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接受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水平的机会,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所在[1]。因此,励志教育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及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情怀。

二、励志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创造励志教育学习环境

励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想听、要听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提高励志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利用网络平台搜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短片,例如《人生的十字架》《管道的故事》《鹰的故事》《勤奋的故事》等。素材的播放时间不应太长,尽量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穿插,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励志教育应该注重其差异性,注重主体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不同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励志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中应该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每月实施以“励志成长”“明德励志”“文明礼仪”“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励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培养学生求知、健体以及做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理想的感知度。同时,开展励志主题班会,举办专场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唱励志歌、讲励志故事等,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广播台上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典范,弘扬励志文化等。

(二)建设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校必须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落实德育具体工作,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德育工作的正确实施,加强学校的全方位管理。学校建立全员导师德育制度,目的是引导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者的理念,将德育的具体任务进行深化,实施全方位的教育以及管理。导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励志教育,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进行全面观察,并进行引导、教育。导师必须要每两周与学生谈心,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相关计划[3]。导师必须要对自身负责的宿舍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同时建立指导学生的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缺点,并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应用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可以从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评价、学生进步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起奖惩措施,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导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

(三)开发励志教育课程

励志德育教育课程可以从社会实践、问题研究、政治信念、学科深化、自主管理、利益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课程设置必须要始终遵循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将课程落实,促进德育课堂的有效发展,将励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实施励志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励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育实施中应该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机制,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励志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励志;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86-0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曾国藩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1422353

[15]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卷五・勇毅[EB/OL].http://k

/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1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 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18]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 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0.

励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励志,激励,励志教育

当前,很多青年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没着没落,感到空虚、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可谓“空洞的眼神”、“焦灼的灵魂”、“荒芜的精神家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目标状态”(陆小娅:《活出新感觉——青春热线咨询手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人的一生中最可怕的是无目标状态,表现为有理想无目标,无理想无目标,无信心无目标,但归根结底是缺乏励志目标。

一、古往今来,“尚志”为先

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之意;“志”有志气、志向、意志之意,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

中国古今中外历来尚志,注重人生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并把这看作人生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志是一种精神因素,是理想目标的感召力和实现目标的意志力的统一,对人的行为有重要推动作用。尚志是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是立志、砺志、行志的结合。中国古代的尚志理论对志的精神动力作用作及其发挥了充分的论述,是我国古代精神动力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志包括志向、志气、意志等含义,尚志,就是对人的志向、志气、意志的崇尚和提倡,要求人要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__年出版)。首先表现为志向,尚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强调人要有志,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的远大志向,“志谓心志。”([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三一][问志气],四部丛刊本)所谓“志”,就是“心之所之(止)”,是心中的理想和目标。立志,就是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志是学习和成才的强大动力,立志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大凡为学,须先立志。”(张履祥:《初学备忘录》[卷上],丛书集成本)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三一][问志气],四部丛刊本)。只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才能激发人的学习动力,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成长。其次表现为志气,志为气之神,气为志之形,志为气之帅,气为志之用,志持于内,气动于外,志以动气,气以实志。有了志,立定了志向,才能统率、调动和运作人之气,使人形成恢宏的气魄与气量,并把气转化为力,推动人的行为。第三,表现为意志。中国古代不仅强调人要立志,有志向,有志气,而且强调人要笃志、固志、坚志,以顽强的意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周易·乾卦象传》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人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志向和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就是在坚持和实现既定志向和理想目标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意念和顽强的毅力。中国古代学者不仅强调任要有坚强的意志,而且强调要在艰苦的生活与环境中磨练意志。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全译》,[告子下])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免不了经历这样的磨练。

在我国,适合市场经济的励志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社会青年教育方面,活跃在企业培训市场上的主要有陈安之、李践、李强、林伟贤等。在青年学生教育方面,北京新东方做了有益的尝试,其励志教育已经成为新东方学校的核心价值和品牌特色。新东方的优势体现在新东方的文化,这个文化是从新东方的教师和员工之中体现出来的,也是从新东方的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它始终会在工作的环境里,在学习的课堂上使学生热血沸腾,为美好的未来奋斗。新东方已经超越了英语教学本身,超越了课堂。学生认为,到新东方学习,不仅仅是学英语,更重要的就是体验渗透到新东方的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或者新东方的精神,新东方每一个课堂上的激情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徐小平:《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光明日报出版社,20__年出版)。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青年的励志教育,近20年来,风靡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出现了包括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成功学传播大师。全世界千百万人,在他们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二、青年励志,志在何方

人各有志。应该说有不少青年是有自己的志向的、有目标的。但是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莫过于海陆空电波把各种各样的正统文化、亚文化、低俗文化、大众文化等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态势包抄家庭的上上下下、孩子的方方面面”,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公私观、义利观、得失观模糊不清,很容易让人把那些诱惑错当成目标;而且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会有很多的参照系,于是很容易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最终导致“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励什么样的志,有一个合理选择的问题,包括理论选择、理想选择、价值选择、道德选择、美的选择、人才选择、职业选择、伴侣选择等等。

现在各种励志教育的内容充斥着市场,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助你实现内心平衡,正确对待痛苦和挫折,到教你如何赚大钱、享受人生,十分周全,青年生活在到处弥漫的幸福感中停滞了……有的励志总是教导青年放弃所有的世俗欲望,满足于一种虚假幸福的状态。这种状态出现在某个人身上无足轻重,但如果大规模地流行于青年群体之中,就可能演化成一场巨大的灾难,毁了我们的事业,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你能告诉我青年在想些什么,我就能告诉你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风格,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可以励志的,还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

的,从思想史诗的经典著作和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中提取的精神营养,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也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世界上富有开创性的人类精神传统的借鉴,也有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赋予的思想精髓。梁启超老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无论哪个时代,有志的青年人都应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献给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福祉中,青年人更应该勇担责任、凝聚团结,用青春谱写出一首首绚丽的诗篇,奏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壮交响乐。

把青年人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寄托了青年人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勃勃生机;邓小平在青年人身上寄予了党的事业发达的光辉前景;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强调:“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要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积累经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也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励志教育,主要解决某些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三、励志教育,任重道远

1.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当今社会经常可以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特别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抱怨,又以青年职业生活体中这方面的抱怨日渐突出,都没有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如何寻找“闪光点”,需要学会赏识。

教育过程中“学会赏识”的理念来源于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个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们,从这点上看,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反动,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会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激发与激励,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学会赏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赏识中,教育便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其功效了。由此可以发现,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品质,这是一种既能使教育者自身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与成长的品质,也能发现和促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从打开接受以至成长、完善的品质。

总体上看,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与自身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第一阶段是先赏后识,以赏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识为主,识而后有赏;第三阶段是赏中有识,识中有赏,赏识交融;第四阶段是即赏即识,即识即赏,无所谓孰先孰后,也无所谓谁主谁辅,完全自由自在的境界。

2.学会激励,增强内动力

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指导和引导指向目标。简而言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我们传统的激励和奖励大都属于外在激励,它们表现为控制反馈模式,并不唤醒人们的内在激励,它们是通过控制进行激励的,而不是通过唤醒自我和激发自控意识。

我们应给予青年充分而真诚的激励。这里主要推荐四种方法:

(1)愿景激励。用愿景做激励,就会触动每一个人。青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方式激发青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提高他们的期许,并愿为之付出努。要改变过去的教育取舍上强调“我让青年知道什么”、“青年应该知道什么”的教育者本位做法,开始转向既兼顾前者,又突出和强调“青年喜欢什么”、“青年想知道什么”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做法。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每个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他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志当存高远,目标越高,动力越足,部分青年之所以心灵日渐贫瘠、空虚和憔悴,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愿景,没有激情,内心孤寂,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像一支火把一样,去点燃和照亮每一个青年的心灵,充分发掘青年的期待动力,以促使他们勇敢地去追求愿景,追求成功。

(2)动机激励。人的动机心理主要包括亲和动机、权力动机和成就动机等,成就动机往往起主导作用。安东尼·罗宾说:“唯有以诚挚与无私的襟怀去奉献,才能体验到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真正的成就感”。当前,有很多青年对学业水平要求不高。这种对学业成绩的抱负水平直接反映出青年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成功感到骄傲,对失败却不那么沮丧。他们的情绪积极健康,敢于大胆追求,对未来成功希望的估计比较高。而成就动机弱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成功没有多大追求,却非常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心情压抑,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估计偏低。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而成就动机也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教育青年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能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

(3)爱心激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秘密,强力能够劈开一块盾牌,甚至毁灭生命,但是,只有爱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使人们敞开心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怎样对待青年,决定了青年的命运。不少青年失望地说,社会对我们总是戴上了各种“有色眼镜”,诸如“成才有色镜”过滤了青年的天性,只剩下成绩和证书;“情感有色镜”过滤了应有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通,只剩下教育絮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想要培养具有爱心的后一代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去爱?关键要带有感情,并经常深入到青年中去,尊重青年,信任青年,引导青年,对青年的每一个进步都表示赞赏。

(4)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的一种内动力。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他,研究它,这就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广泛而深厚读书兴趣的青年,就能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学得广,钻得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青年教育的一项责任就是唤起青年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如何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首先是用长。按自己的思维长项来寻找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创造定位。第二是寻弱。分析当前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学习和创造的突破点。第三是聚焦。贝索是爱因斯坦的朋友,被誉为“相对论的助产士”。他知识渊博、思维敏捷,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建树。为什么?因为他兴趣过于分散,没有将知识与能力聚焦。第四是应用。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学习某一种知识时,要时刻考虑它最大的价值创造域是什么,而且在学习之前,要考虑到如何从最大需求的角度,去

选择最适合学习的领域。

3.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当前,青年面临各种压力,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年化压力为助力,过一个更为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生活。第一,要引导他们体认生活的意义。心理学家傅兰克(Frank)认为: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要件,即在于了解并坚守生活中的责任,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地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即使在毫无压力下生活,也不会感到满足,人们惟有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中,才会感到满足与充实,生活才有意义。第二,确定一个对自我有激励性的合适目标。第三,合理安排生活任务,做到有条不紊,切记松松垮垮。第四,适当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抵消、合理化、升华、幽默等。第五,制造欢乐的气氛,体验主观幸福感。第六,培养“压弹”素质。“压弹”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泛指物体受压时的反弹。在心理学中则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4.励志佳作,精心品味

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素养。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有选择性地阅读励志佳作,将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如《大长今》、《做最好的自己》、《智慧背囊》、《狼图腾》、《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一生的阅读计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哈佛女孩刘亦婷》、《心灵鸡汤系列》等等,充满着青春、活泼、真挚与真情,充满着关爱、激情、智慧与哲理,她们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她们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她们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她们的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悠悠流传;她们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5.自我暗示,昂扬向上

励志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励志活动;践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3-2

一、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的必然性

1.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增强中职生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中职学校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的特殊性,要达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模式、新举措、新方法。运用教育基本理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索素质养成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以励志教育为抓手,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2.促进中职生个体社会化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诱发了一些中职生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往往是自主精神和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力弱并存,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脱节,中职学校德育越来越呈现多层次性。要促进中职生个体社会化,成为社会所欢迎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必须开展励志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家庭、学校的各种德育方式,通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等多种途径,开展立体化、综合化的德育工作,树立学生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做成某事的意志,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技艺、有责任感的人。

二、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的实践

1.构建励志教育活动的全员体系。建立和锤炼德育队伍,一是全员参与,明确职责,建立以德育组织、授业组织、共建组织为支撑,各部门协同管理的组织架构。二是齐抓共管、通力合作,辖区主管部门、社区、企业、家长共同参与。三是目标分级,权责明晰,分级推进,整体联动。四是及时调整、不断完善,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五是健章立制、加强考核,将教职员工在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方面的情况列入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或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

2.构建励志教育活动的全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三者有机统一。一是挖掘凝炼,进入教材,从遴选的《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职校生现代文明修养读本》等德育教材中,提炼励志的榜样力量和辐射效应。同时,将身边的榜样事迹纳入德育课教学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深度融合,进入课堂,通过德育课、班德课、主题班会、晨会和每月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收集企业立足岗位成才的先进范例并溶入教育教学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引领示范、进入头脑,用学生熟悉的优秀典型,切实增强励志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构建励志教育活动的全方位体系。坚持阶段性、连续性和全面性,一是中技阶段依照个性发现、目标引领的原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高技阶段依照能力提升、逐步实践的原则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并掌握高超的技能;下厂实习阶段依照学以致用的原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提升职业素养,适应社会,有所作为。二是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教师道德操守监督办法,并通过开展“爱岗、敬业、奉献”、“责任与能力”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促进了严谨、务实、高效、廉洁党风、政风、校风、师风、学风、班风的形成。三是拓展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启迪,促其全面发展。四是打通活力源泉,通过“升旗仪式”、“校史教育”、“道德讲堂”、校刊、聆听“校园之声”;开好晨会、班会、班德课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

4.构建励志教育的活动载体。在教学、生活、工作区域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名人名言灯箱或匾牌,以一条标语、一幅广告牌、一张海报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宣传栏、活动剪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风采展示、才艺大赛唤醒学生内心的渴望,构建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励志教育”朝着政治化、规范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两站、三校、三室、三基地、一超市”为主的德育载体。

5.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的社会实践。为坚持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院先后组建学生社团20多个;成立江海志愿服务队30余支;组建辖区共建团队20多支;在辖区共建机关、企业、社区、学院的组织带领下,走进社会,融入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励志实践活动。

三、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效

1.促使学生贴近社会。逐渐适应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接受得到公认的思想、情感、行为的影响,从而将社会思想准则,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我院“励志教育”从课本辐射到社会,从课堂拓展到社会实践,高度重视社会影响力,综合开发了学院、社区、家庭多种励志教育方式,开展了具体化、主体化、现实化、整体化、连贯化的励志实践活动,提高了个体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坚定了其志向与追求,学会如何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其次,促使受教育者通过励志教育活动,提高了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学院、社区、家庭的互相配合,为学生接触社会,扩大视野,树立远大志向提供了条件。通过多方位的启迪引导,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2.促使学生贴近企业。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源动力,一是学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树品牌、以学生为本位、以育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用人需求,专业建设不断拓展实力。二是技能训练见真功。通过开展技能训练、技能节、技能创新大赛、专业渗透教育等途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三是竞技比武屡获佳绩。近几年学生先后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160余项。

3.促使学生贴近自我。学生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在丰富的课堂生活、课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展了自我。绝大部分学生“行”道德,而不是“说”道德,学会在认真做人、做事、提高职业技能上下功夫。励志教育活动促使我院的德育工作不论是在目标上、模式上,还是具体生活实践中,更加切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具体化、现实化,途径和方法更加综合和多元,有效地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变“被成长”为“自觉成长”,初步养成社会所期待具有的思想品德。

四、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的反思

1.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院励志活动大多是在“统一号召”下的集体行动,相当部分是在教师的具体组织下进行的。因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被动接受”的意味,导致一些学生主动性参与的意识不强。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将活动的重心放在更好地内化学生的认知上来,进一步挖掘励志教育活动志存高远、爱岗敬业、钻研技能、勤奋务实、创新创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涵和辐射效应。

2.要不断拓展励志教育的活动形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在学生励志践行活动的形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一些学生帮助他人的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往往乐于助人,但却不善于助人。为此,今后需要加大学校、社会、企业、家庭之间的协同配合,加大多方引导的力度,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助人,学会善于助人。

3.要注重提高励志教育活动的成效。我们感到:励志教育不能是空泛地复述大道理,教职工应注重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关爱之心,成为学生励志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以评优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达成发展目标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岗位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岗.开放多元社会环境下中职德育社区化探索[J].高等教育理论,2007(09).

励志教育范文第7篇

重视国外励志电影的推荐,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随着新一代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外语水平不可小视,而且国外影片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电视、电影中对国外影片的重视,可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电影,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电影以及新兴的印度电影,早已风靡全国,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励志,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电影,而必须成为一个精心备课、细致组织的教育过程。否则,就未必能成为教育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误导学生进入歧途的行为。也正因此,利用国外电影对学生进行的励志教育,必须站在文化的高度,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化用”。

如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小说的电影《阿甘正传》,在一部人生寓言的寄托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电影中,阿甘生性木讷,智力有限,但其身上却具有守信、真诚、勇敢等现实中稀缺的美德。甚至可以这样说,阿甘的诚实,正是对现实中虚荣人性的讽刺;阿甘的勤奋,正是对现实中“投机取巧”的否定。它可以让我们在温馨中有一种感动,有一种励志的感悟,对青少年的成长颇有益处。而这,恰恰是其风靡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能成为经典电影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电影的主题很简单,人应该要坚持,你终会获得幸福的。但导演把整个故事架设在一对父子的身上,这无疑给了我们更深切的感动。父亲在社会的底层打拼,总是被无情地打击,却总是积极地从头再来。父亲能给儿子的物质很少,然而在生活和精神上,总是能给儿子带来对人生、对生活的很多启迪。学生会很震撼于那个父亲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包括对儿子那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疼爱。这样的电影,总是能让青少年在感动中收获成长,在感悟中体味人生。

电影《万夫莫敌》取材于著名橄榄球选手文斯•帕培尔的真实经历。这部美国影片,讲述了一个从挫折中奋起,并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传奇故事。文斯•帕培尔非常喜爱橄榄球运动,但他幼年、少年时都穷困潦倒,无缘与橄榄球真正相遇。然而,正是他对橄榄球的喜欢,让他抓住了上天给他的机会:其生活的小镇橄榄球队教练做出决定,新近球员要从社会公开选拔,要打破职业球员与业余球员的界限。文斯•帕培尔闻言大喜,在众人的白眼中毅然应聘。获得机会后,他勤奋练球,以自己的毅力与才华,最终成为一代明星。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意志低沉的文斯•帕培尔,在漫无目的的人生征程中重拾自信,奋勇向上,从而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而这样的经历,也正是大多数年轻人曾有过的经历,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其励志意义不可低估。而比起通常的宝莱坞喜剧片,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似乎更显成功,笑料层出不穷,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会使得中国观众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们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体现了兰彻的成功,其励志意味颇浓。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电影艺术的励志教育中,需要对基本的文化知识作出区分,电影励志教育才能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尊崇顺乎自然,在自然中实现逍遥的人生价值,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非常看重。可以说,中国文化主要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自然不仅仅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民族性格凸显了一种谦虚内敛、含蓄而不肆张扬的文化品格,有着一定的柔弱性。而西方更为崇尚人的个性张扬,强调一种努力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并切实保护人的尊严的观念。与此相对的是,西方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整体观念不强。同时西方拥有良好的教育模式,受教育程度普遍高,艺术欣赏能力也相对较好。但有时会不惜以激进的思维方式与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达到目标,由此形成了率直、豁达、极具功利性的文化品格,有一定的刚毅性质。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是进行影视文化教育与励志教育的基础。

对国产优秀影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励志教育学生的电影励志教育,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安排。如追求梦想的主题,有电影《洛奇》《卡特教练》《追梦女孩》《放牛班的春天》等,而培养“顽强特质”的电影有《谢皮科》《我的左脚》《火之战车》《柔道龙虎榜》等,表现亲情的电影则有《暖春》《小孩不笨》《网络妈妈》《和你在一起》等。表现“责任意识”的电影有《盲山》《邓小平》《天地告白》《超强台风》等。这些电影的主题侧重点不同,相应的励志教育重点也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其中很多的优秀影片,与现实非常贴近,更能激起年轻学生的热情。如吉林大学原创电影《彼岸》,讲述了一个非常有写作天赋的高一学生车南,因家庭困难而学业难继,被迫到修车店打工维持生活,这让他非常伤心,但并没有气馁。两年后,他的好友韩凯考上大学。作为高中时的同学,车南一路相送,遇到了同样来上大学的女孩安雨欣,两人于是就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此过程中,车南伪造身份进入大学,边打工边学习,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考验,并在考验中逐渐成长成熟。随后的他,也渐渐明白,命运之手只能靠自己掌握,青春之靓丽,也需要自己去创造。电影的最后,一群年轻人明白了人生的真正含义,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背起爸爸上学》则由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主要讲述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但因生活贫困,父母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占卜的方式,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改变命运,而学习非常好的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此背景下,石娃勤奋读书,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顺利考取了省城师范大学。然而,当生活出现了转机时,父亲却在劳动时严重摔伤,导致瘫痪在床,一度想自杀来摆脱困境,避免成为家庭的负担。这时的石娃,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背起爸爸上学。早上,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石娃背起父亲,告别了他生活了16年的家乡,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一个山区的孩子,以自己的坚韧,扛起了命运给予的使命,令人感动,曾激励了无数年轻人。#p#分页标题#e#

青春励志剧《蚁族的奋斗》里面讲述了一群“80后”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走向社会大染缸,在北京朝着曾经的梦想目标“奔跑”;唐家岭、集体宿舍、挤公交,一群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农村、弱小群体的群居生活;可他们坚强不息地驻守着那片能让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他们的故事经历了人生百态、找工作、失业、牢狱之灾、无情的疾病,面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但同时也造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虎一帆、张晓燕、赵荣生、宋楚楚、大宝……他们面对种种困难、种种人生坎坷,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了真诚、友情、爱情和对社会、对家的那一份责任感,跨越和战胜一个又一个的阻碍堡垒;《蚁族的奋斗》包含了对现实的理解、理想的阐述、追求的鼓励;剖析了自信、坚持、善良的重要性;还有更多的是对爱情、婚姻的领悟。

励志教育范文第8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看了本《100个励志故事》的书,其中的故事都很感人,尤其是孟轲逃学这个故事让我有了很深的印象,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要勤奋学习。像爱迪生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奋得来的,象陈景润、鲁迅、范仲淹等他们的成功背后都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我在城市的宣传墙上看到,上面写着:“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这几句话使我感悟到在新的一年里要有自己的目标,然后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努力做一名励志少年。

谢谢大家!

第二篇:学校励志教育演讲稿

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竟成.就是这样一句话带给我无尽的遐想.生活本来就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征途,既有荒凉的大漠,也有深长的峡谷,既有横阻的高山,也有断路的激流,生活本来就是一片广袤的天地,绝不会永远鲜花繁盛,蝶飞凤舞,它还会有风刀霜剑,冰雪封路.生活从来就不只是斑斓的彩梦,荣誉的鲜花,成功的微笑;它还会有酸涩的泪滴,紧锁的愁眉,和断肠的苦洒……

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但是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的更稳,更高……试问:天下谁能不走弯路谁没有遇到过困难,谁没尝国跌跤的滋味但是不管怎样,你都要去面对困难,拿出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勇气和力量去拼搏,拼搏会使你潇洒地甩掉困难,会使你创造出新的自我,会使你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

第三篇:学校励志教育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青春要无悔。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这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第四篇:学校励志教育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爱祖国》。

回顾历史,曾经您骄傲过、自豪过,也曾经,您黯然过、愤怒过。在宇宙无垠的岁月里,您不仅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他们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观。五十六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励精图治,上下求索,今天终于又迎来了您的生日。看吧,如今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教育日新月异,体育突飞猛进,加入WTO,申奥成功,已表明我们的综合实力。此时此刻,我不知怎样来表达我激动的心情,我发誓要刻苦学习,把满腔的爱国情化为报国力,献给祖国,献给妈妈。

让我们郑重宣告:祖国,我爱您!

第五篇:学校励志教育演讲稿

远方,一如这生命的蓝色。有谁,感应那阳春的凋零,热情这片飘寒的刻意?是生命。生命如风,一个亘古的比喻,需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去寻找这个比喻的真谛;生命如水,一股奔腾的源泉,流经的曲折最终会奔向大洋;生命如诗,一片写意的境域,用心丈量世界,用诗倾诉生命。

励志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励志;励志教育

“对人不尊重,对物不珍惜,对事不认真,对己不负责”,这是网友对“90后”的评价。确实,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一些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弃之不管,再加上某些不健康的环境影响和非法出版物、黑网吧的影响,导致部分中小学生缺乏责任感、意志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固执、偏激、不合群、想问题单纯,甚至崇尚暴力、漠视社会等不健康的心理、性格和意志品质,如果不及时地引导教育,就很难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励志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唤起他们对社会、对家庭的爱心和责任感,不断锤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成功地走向社会,走向光明、健康的未来,成为优秀的下一代。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利用班会课、班训等有效载体,采用一系列的励志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系列活动之一:我的誓言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郑重写下自己的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和我的誓言,由学生签名后张贴于墙,接受老师与同学的监督。然后,我又趁机组织他们学习《北大(清华)状元谈高考》《走进北大》《走进清华》,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尽管现在有差距,但是愿望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为了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品质,从而优化了本班的班风。

系列活动之二:格言・座右铭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观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很好地把握今天,开拓明天,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活动。我先以短信形式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分析与思考,针对自己孩子的一贯表现,构思一句最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格言,并亲笔将格言写到统一的表格内。

在家长写好格言的基础上,我再组织本班学生构思对自己有针对性的座右铭,以指导和激励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把座右铭填入统一的表格内。

第三步工作就是召开“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主题班会,由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格言和座右铭,然后由全班学生评选出最佳格言和座右铭,精心制作后作为班训张贴于墙。未评上的则由学生自己作个性化设计后张贴于自己课桌盖的反面或寝室里,时时激励自己。

系列活动之三:家长和子女互相写信活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沟通却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代沟”。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真诚的倾诉、朴素的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支持。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沟通和交流,有效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力量,我开展了家长和子女互相写信活动,让父母向子女表达拳拳之情,同时也让父母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好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体会孩子、理解孩子,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加合适的帮助。然后不失时机地召开主题班会,邀请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班上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三对母女(父子)深情相拥,流下感人的泪水。通过以上活动基本达到了“用家长的思想引领学生,用家长的经历感动学生”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广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

系列活动之四:感恩活动。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有感激之情。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只有学会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配合父母子女互相写信活动,我在班会课上播放了《邹越江在松江中学的演讲》视频,重温校党支部书记在国旗下讲话《学会感恩》,课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周末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

通过感恩活动,学生少了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感恩是什么?感恩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感谢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感谢老师和同学给我们的帮助和温暖,感谢食堂工作人员给我们做了可口的饭菜,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系列活动之五:邀请知名校友回母校作励志报告。我们学校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不乏在各行各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精英,这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友们普遍对母校怀着深厚的感情,借回乡探亲之机,不辞辛劳,非常乐意为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他们回忆了在母校求学时的美好时光,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在互动阶段,许多学生从学习方法、报考理念、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让广大在校学生学习到了优秀校友的成功经验,达到了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校争光的目的。

总之,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功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励志教育的新模式,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合格人才。

励志教育范文第10篇

笔者以为,极端高考“励志”口号正是教育功利化在现实中的折射。而这种功利化,表现在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等各个方面。

首先,社会对教育部门业绩的评价、对学校办学实绩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以我省为例,每年高考结束,各路媒体甚至学校自己都会大张旗鼓宣传高考结果,报出某校考生入列全省前五十名或一百名者有多少,某校培养出全省高考“状元”等等。这实际是给学校排名,哪所学校进入前五十或前一百名的人数越多,哪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望就越高,相应地,这所学校就会成为家长们追捧的目标。市、县地方行政领导也会有意无意以升学率的升降衡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工作业绩。更有甚者,给教育局定指标,派任务。如若达不到指标、完不成任务,相关人员会面临批评或处罚。

其次,在社会舆论、在上级部门有形无形的压力下,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唯高考成绩论、唯“一本”、“二本”上线人数论。每年高考结束,都要给学校排排队。高考上线人数增长快的学校,自然会受到表扬;增长较慢或有倒退的学校,有可能受到惩戒。

第三,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当然只能以追求“一本”、“二本”上线率为目标。公开或不公开地设“重点班”是学校较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因为重点班的学生受到“特别照顾”,上“一本”、“二本”线的概率会大些。学校还会按照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名靠前的学生会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得到更多的“照顾”。高考上线率高的带班老师和任课教师,同样会受到学校的奖励。

第四,如今,大多数家长把教育孩子的目标简化为上大学、上重点大学。想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想上好高中,就得上好初中;想上好初中,就得上好小学;想上好小学,就得上好幼儿园。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怪现象层出不穷,择校现象屡禁不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校外辅导班火爆异常……其背后,都有家长焦灼的心态、疲倦的身影。

上一篇:职业道德教育范文 下一篇:儿童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