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7:35:25

高科技发展论文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个区域的“科技进步能力”,需要从“科技供给能力”、“科技吸纳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三个方面来把握。

――“科技供给能力”是科技发展能力和科技产出能力的总和,体现在拥有的科技人才资源、科技经费的投入、科技机构的数量和生产出多少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和专利等方面。

――“科技吸纳能力”,由区域的人文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等构成,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技发展的外部需求牵引和推动,又包括科技系统运行体制、经济制度和组织保障对科技能力的制约作用;既受到人口科技素质对科技效能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对科技依赖程度的作用;尤其具体地体现在市场对于区域内外科技成果的需求,企业对于区域内外科技成果的引用、消化和扩散能力等方面。

――“科技贡献能力”,是指运用各种科技成果为现实发展服务、取得效益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科技成果”,不只是指由本区域拥有的“科技供给能力”产生的科技成果,而是指人类社会已经拥有的科技成果。很显然,“科技贡献能力”的强弱不只是由本区域拥有的科技资源的“科技供给能力”所决定,更主要是由区域拥有的吸纳和运用人类已有科技知识的能力所决定。

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四川。不仅要注重“科技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科技吸纳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着眼于科技系统自身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建构推进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形态。长期以来,四川在制定具体的推进科技长入经济的发展方略、社会体制和政策中,一般都倾向于:在处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以科技发展为导向:在处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问题上,以科技成果为中心。我个人认为这有失妥当。应该明确,科技长入经济总是与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结构相联系的。科技与经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同时,科技和经济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科技与经济之间不仅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存在着先行与主导的关系。浙江的发展道路“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给四川的根本启示是:要推进科技长入经济.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把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事实上,制约四川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之处,就在于民营企业太少。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既然企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最直接行为主体.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的最直接行为主体――是创新选题的主体,是创新决策的主体,是创新融资的主体,是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是创新投入的主体,也是创新收益的主体――那么,当参与市场竞争、产权明晰的企业具有稀缺性时,科技长入经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这一切也就都成为空话。

此外,应该明确,四川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将多层次并存,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也要多层次地进行。最基本的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科技向高产业转化,用高科技组建新兴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高科技向传统产业转化,用高科技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第三个层次,是把一些相对先进的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转化,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密集度至今较低的产业,这样也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用高科技组建新兴产业,要花大力气精心组织和推进,要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力度;对于用高科技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也要花大力气精心组织和推进,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力度。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05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映西科技资该共李存在的问.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2加强科技资洲共享,提升映西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2]丁巨涛.技术创新环境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8

[3]邹江.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J].群众,2005,(4)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逯高清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快科技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近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中国科技的发展目前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才为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重要发展新阶段。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和知识积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参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或以不同形式为国贡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国目前的世界级领军人才还远远不够。国家应站在文化和人才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用国际化标准规范创新科研“生态环境”

一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审批和评价如“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应尽可能地国际化。邀请国际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华人华侨中的杰出专家.以顾问或评审专家的身份参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估体系中的先进经验。

二是在一些国际前沿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的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考虑组织以中国科学家为领导的国际攻关团队,邀请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包括华人科学家)参加。以国家重点支持为导向和引擎.组织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力投入.以科研合同的形式,用法律保障中方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如能实现,此举必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对加速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在这些领域走向世界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三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加快“985”高校的建设.为自主创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在现有的长江学者和博士后体系基础上,设立高级研究员基金计划.基金获得者任期至少5年,工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可定位于“985”高校教授平均工资和长江学者工资之间)。接收单位应配套较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这样一个基金将会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后人员留在国内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压力较小的科研环境,为争创国际一流大学和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四是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为海外华人回国工作创造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高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退休金,科研经费申请和报奖等方面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的实际困难。政府应参与投资和协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基金,这将对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大有益处。

教育是构建创新氛围的起点

杨克俭说,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英才教育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对于拔尖的学生给予大力关注和培养,让他们迅速成为高尖端人才。虽然,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得益于此,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偏颇。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靠的决不只是处于最尖端的少数高科技人才,而是更大层面的人才,只有民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成功。这不是通过英才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平等教育才能实现的。

所以,在重视英才教育的同时,建立以平等教育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方针将会使我们永远受益。我国应该借鉴平等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结合目前的英才教育政策,制定科教发展战略,改变目前领先的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原始耕作并存的、畸形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国家下一步经济腾飞打好人才基础。

摆正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如何认识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是创新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克俭认为,在这方面,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的理念影响至深。我国对科研论文质量的评价过于片面强调理论水平,以至于工科论文竟然变得越来越难读懂了,好像是在比赛谁的脑子好.今天你发明个公式,明天他发明个方法,用来参加学术交流会倒是互相启发思路,但却难以见到其科研论文的最终价值。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科研成果评价的传统意识。评定研究质量的标准过于偏重理论水平是这种科研成果畸形发展的症结所在。在论文评价标准上,发表了论文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自己的理论或算法被不被人用就没人管了。

但是,在日本,工科研究水平的最大标准是实用。无论你的论文有理论水平也好,无理论水平也罢,实用最重要。比如,你发明的东西或发表的理论,第一是要有再现性,每一个工程师拿了你的研究理论就能用,这很重要。另外,他们并不讲究理论非常完备,而是重视实用,推向市场。“我曾在日本做过关于楼房减震的研究,发明了一些公式做一些理论的推导,然后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研究做出来之后不是为了,而是直接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出产品。摘下多少世界理论研究桂冠固然重要,但创造过硬的有形产品更重要。所以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理念需要更新与完善。在工科等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要在培养出一个理论家的同时,培养出一百个或更多的能够发明简便实用方法的工程师才行,而不应该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不是理论家就是技术员。这个目标只有在更新了对工科领域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纠正了目前科研成果评价的意识偏差后,才能够实现。

成立科技协商会议至关重要

吴冠青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靠人才,而如何落实选拔和使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海外人才是引进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国内的人才得意,又要让国外回来的人才满意。他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政治协商会议的科学协商会议.来系统地组织海外人才,促进国内外科学界协作。在建立和健全这一科学协商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大学的作用,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人才都是从国内务大学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所大学,哪怕是规模很小的大学,对他们培养出来的海外骄子及其成功的程度都十分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学校友会和教育部门这个渠道,无论是重点的还是非重点的,省属的还是地区的,让他们推荐自己的学校有哪些成功的学子。进而通过大学教育部门与大学的校友会举荐其海外人才,然后把举荐的人才名单列出来,根据其专业以及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哪些学术成就,统一报送给教育部。教育部就可以根据这个名单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归出学术界别。该数据库一旦建成,既可以作为考核各大学教育发展的参考数据,又可以用于筛选各学术界别的代表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国家相关科

技部门可利用这一人才数据库来挑选各学术领域里的代表性人物,并邀请他们定期参与国内科技会议,交流学术成果,评审科技项目,商讨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每五年开一次有各种学术界别的科技协商大会。最好是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开一次会,就和政协会议一样,实际上就是与国内的科技界就国家的长远规划跟国外的科学工作者协商,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国外学者对国内自主创新做贡献的机制。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纲要,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包括我们这些海外学人在内的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现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实力越来越强,国外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华人代表,科技协商大会可以为他们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以有效的方式在制定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时候参与进来,围绕一些重大的选题、选项组织起来,为国家献计献策。

创新环境拒绝“近亲繁殖”

吴冠青认为,为了建设和谐的创新环境,还需处理好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科技工作者和老海归与新海归之间的关系。他说,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不能提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也不能“近亲繁殖”。比如美国,像耶鲁、哈佛等一些顶尖大学基本上都采取引进外来人才的基本方针,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对自己培养的教授除非特别优秀不会考虑提拔。另一个就是待遇问题。尽管国内与国外的工资有差别,但是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国家也应尽量给予解决。毕竟,海外学子大多都怀有报国之心,为了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每一个海外学子都希望用自己在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自主创新讲求多元化、多层次

谈到自主创新的方式,徐德清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创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技术驱动,一种是市场驱动。我们以前都是强调技术驱动,以科研人员为主,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单项来说技术是不错的,但是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批量生产就不能形成生产力.那就只能是摆在实验室的东西,所以现在改变为第一是企业创新,第二是市场驱动。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

另外,讲创新还要分阶段,分层次。比如说,原始创新也就只有中国基础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做,它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在一个系统当中,哪怕是一个配件,一个非常不重要的部分,是由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这就是我们特有的东西。总之,创新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而是要有所侧重。

创新文化的根基是思想道德建设

谈到创新文化建设。徐德清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根基。他说,我们不仅要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优良成分发扬光大,而且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好下一代。过去很多人因为封建的伦理道德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枷锁,进而将所有伦理道德都打上了精神束缚的印记。一些人认为西方社会的强大在于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于是一味地狠抓经济,而忽视伦理道德的培养。但是,伦理道德是社会文明的根基,不仅是成员的行为规范,也是形成共同信仰的基础。即便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也是文明社会始终需要的,因此,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这些伦理道德一定要坚持。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到生物高科技技术时代突然到来1我们似乎一直是高科技技术被动的顺应者。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成为高新科技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就必须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自己动手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教学伦理学的更新变化。我们认为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囿于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1还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

20世纪末以来,正当信息技术席卷全球、世界为信息网络技术疯狂,热衷于信息网络开发和信息网络攻关的时候、美国众多的高科技专家预言,在未来的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2000年6月,很快传来惊人的突破性消息:继生物克隆技术全面成熟之后,人类遗传的基因密码组全部被翻译出来了。在我们还在热衷于信息开发和网络攻关的时候,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却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或什么预测了。

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竟争一直处于劣势或被动状态。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的近代以来的教育模式有间题。我国的教育,历来是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一直缺乏对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手段和理论研究。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影响我国近代以来高科技顶尖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发展的沉重桔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竞争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竟争将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关键。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改革现有教育伦理学观念,通过我们自己的院校培养我们自己的尖端高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教育伦理学观念的变迁

从’.学而优则仕”开始,孔夫子为天下读书郎设下诱饵,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围绕师古人而明大志、师圣贤而明是非”进行的。几乎同期,欧洲则是“昨天教育”(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代一代传教下去)的天下。与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不同的是,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后,产生了冷天教育”的思想、“今天教育”与“昨天教育”最大不同是强调过去的一切只能说明过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现实服务。而此时中国则几乎全是“八股文”的天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欧美开始诞生了“明天教育”的思想。“明天教育、、强调学习以昨天,,的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为指导方向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伦理学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模式改革

目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以教书育人为基准指导方针,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为方向的思想。仅相当于二百多年前欧洲的今天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使具有创新创造性天才难以脱颖而出、反映在科技界则是步人后尘,被动发展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这震耳发聋的呐喊,是唤醒中华民族教育界的战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社会科学各学科到自然科学各学科,关于在我国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关干西方创新教育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开展创新教育,科教兴国成为时代主旋律。

三、教育伦理学所面临的挑战

科教兴国,开展创新教育,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我国完全实施创新教育还有相当距离。

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感到茫然,不可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目前一直在搞教改,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也改革了,还需要搞“创新教育吗?教书育人还要不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口号还提不提?

其实“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明天教育”与“今天教育”之间的矛盾是一致的。教书育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是社会对大专院校的最低要求,而不是院校的最高目标。传统教育是基础的、是必需的,创新教育是提高的、创造的。对.今天教育”学习都十分吃力的学生,你是无法实施..明天教育”的。学有余力,而且具有相当创新创造性才赋的学生,是实施“明天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来院校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创新性人才,一种是对社会合格人才。这是我国教育伦理学应正视的现实。

值得指出的是,开展创新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的模式与经验。欧美创新教育培养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教育手段主要是两大法宝:启发预见、师生互动。结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在地球仪的哪个部位都不知道。启发预见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本没有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必须要以传统教育为前提,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作者群;审稿专家队伍;编辑人员

科技研究发展和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记载、报道、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术质量又是期刊质量的核心。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多方面的,在整个期刊的办刊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作者群的培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编辑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地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一、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而好的稿源来源于高水平的论文作者。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拥有一批奋斗在科技前沿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稿件作者,有意识地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地方科技期刊要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首先要发挥为本单位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建立稳定的内源作者群。《河北省科学院学报》,作为地方科研机构出版的学报,以院所属的各研究单位为依托,以科研项目和优势学科为基础,定位期刊栏目。在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科研和各学科作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科带头人和各专业进行重点分析,特别是及时了解跟踪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课题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联系,促使他们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并优先发表,这样既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又及时将代表本单位学科发展水平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世,同时也培育了期刊的作者队伍。

近几年,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鼓励科技人员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内甚至国际上学术影响力更大的专业期刊,如可以被3大检索索引的期刊和国内的核心期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直接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了保证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除适当提高对外开放稿源的比例外,编辑要及时与那些在本刊发表过优秀学术论文的作者进行沟通,加强联系,使他们成为开放稿源的外源作者群。

二、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科技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专家审稿在科技学术期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合适的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与基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均有一批具有自己期刊特色的审稿专家队伍,所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适合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审稿专家群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工作形式、方式及专家的选择范围、专业技术的贴近程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的方式,科学地规范管理审稿专家,逐渐形成一支动态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1 科学选择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作为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尺度的把握者,他们应该是当前活跃在某一学科或某学术领域的学术权威或青年学者,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并且是送审刊物的热心支持者,熟悉审稿要求与标准;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公开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或专著。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目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院所属8个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科学家;第二部分审稿人是各高校的博导、教授;第三部分是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这些专家熟悉本期刊的办刊宗旨、方向和技术要求,是科研和教学中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各级项目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在审稿过程中,他们既能够客观地评价所审论文的学术水平,对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能及时掌握外单位在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学术交流和引导作者的作用。

2 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稿件作为反映学术思想的载体也随着学术发展不断地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成果。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专家自己的意见来确定其审稿方向,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送审稿件的过程中,对所送的稿件内容要与审稿人的专业对口,因为同行专家也存在大、小同行问题(一、二级学科相同的称大同行,三、四级学科相同的叫小同行)。送审稿件是有技巧的,对综述类文章请大同行专家审稿要好些,他们对内容的宏观控制把握比较好,对于其他类文章找小同行专家审稿则更有针对性。

中青年专家多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基础较扎实,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掌握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能对涉及新技术等内容的论出全面、快速的评审,是做好一般稿件评审工作的主力,也是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效率审稿专家队伍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专家的单位会变动,研究方向也会改变,所以,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中的有关内容,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是提高审稿效率及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编辑部可以利用因特网、专业会议、作者推荐、查阅文后参考文献等方式不断增加新的审稿专家,从而不断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编辑虽然不参与论文的具体创作,但通过选题组稿,提高稿件的整体质量;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应用科技编辑方法论,提高编辑加工质量;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编辑素质表现在各个环节的业务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素质也是决定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辑素质的培养。

科技学术期刊的作者大多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修养,编辑所处理的稿件也大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论文。编辑要想在众多稿件中鉴别出稿件的质量优劣,就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人员要不断拓展和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并高质量地完成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工作;才能对稿件质量的评判、取合与处置做到合理,并通过

综合判断研究内容选择好对口专家审稿予以把关。因此,编辑人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才能选好题目、组好稿件,使所刊稿件的学术水平处于一流,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编辑出版工作有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辑专业知识,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编排规范的期刊。

标准化是科技期刊信息化、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质量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环节,是保证期刊的全面质量的关键。可以说,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编辑技能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是编排质量的保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编辑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的能力,检索科技成果、校对引文、了解与稿件相关的学术动态,提高准确判断来稿的能力。适应科技期刊出版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决定着编辑的价值定位和行为准则。编辑的选题、组稿、审稿、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行为过程。在科技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程序中,每一个选择都是对编辑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的一次检验。良好的编辑职业道德是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的职业道德决定了科技期刊的质量与期刊的发展。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75-02

1 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1.1 科技发展与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紧要任务。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今,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世界强国纷纷以发展高科技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科技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长期受制于人。在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增大、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变革的形势下,要想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特别是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在2010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同志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2 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时代要求、历史使命

高等学校历来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实践表明,高校科研成果丰富、自我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潜力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效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含义

首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概念,是将高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行科普推广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服务社会: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社会服务最基本的途径应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又一重要功能的拓展,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柱。服务社会是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催生了高新技术产业,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高校科学研究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经济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机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中,教师申请立项、政府拨款、课题研究、学术性论文产出、专家论证,构成了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封闭式系统,企业资金与社会支持难以参与。要实现高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就是要让科研理论走出实验室,进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新身份参与到商业化运作中,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承担风险,创造价值。

(2)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4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社会服务的现状分析

4.1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湖北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2011年数据)。为形成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湖北省科技厅启动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取得的成就有:青年创业实习基地、区域-大学共建研究院(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共建的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华山水产与武汉大学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合作十周年)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4.2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湖北省暨武汉市高校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五名。湖北省的高校群体就其科技实力而言,在湖北省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一直处于上游水平。然而,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只有6%,而发达国家已达50%左右。

通过对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显示:

(1)科研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根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我市为1.16件,要好于全国及省的0.78和0.93件。但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0的占75.70%。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额累计人均为3.92万元,低于全国的6.44万元。没有获得科研经费的科技工作者占80.30%。近三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者数人均为1.44篇,低于全国的2.08篇,其中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总人数的56.80%,这表明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数据来源于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调查课题)。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华社 王晔 摄

“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提名制”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下称“三大奖”)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举措。

这是一大利好消息。长期以来,三大奖评选种种弊端凸显,奖项要经过行政部门下达推荐指标、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等流程,容易引发评选弄虚作假,甚至出现“跑奖要奖”等现象,三大奖的含金量不高,群众广为诟病。

三大奖是国家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的一种奖励。科技奖励的目的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生产力,鼓励激励创新。在现代科技体制中,科技奖励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国家的科学技术奖励机制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无疑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奖励的含金量不高,项目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等。

三大奖提名制改革重在提高科技奖励的含金量。贯彻少而精原则,宁缺毋滥,提高奖励质量。改革不仅是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把关,更重要的要有各种配套措施的跟进。笔者以为,首先应实行奖励提名负责制,谁提名谁负责,实行错奖追究制倒逼为提名奖励严格把关,并建立第三方评价、社会监督的机制。奖不可滥施,让奖励有所值,尤其是谨防奖励放水、奖励腐败,确保每一项科技奖励名副其实,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其次,三大奖提名制改革应该改一改老惯例。提名科技奖励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观赏价值。不妨实行奖励观察期、奖励试用期制度,对获得三大奖的一律实行观察试用,到期进行科学评估确认,发给奖励证书等奖励。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开放获取概述

开放获取,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和出版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交流,提高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成果的长期保存,而出现的一种学术论文“出版付费,阅览免费”的新型出版模式。此项运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后,开放获取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致力于开放获取的出版和传播机构也相继成立,如出版社BioMed Central(BMC)、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ofScience(PLoS)等。

目前,开放获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和机构仓储(InstituteRepository)。其中,前者被称为实现开放获取的“金色之路”,只在开放获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后者被称为开放获取的“绿色之路”,只在后由作者或者第三方将论文储存在网站、学科知识库或者是机构知识库中,并且目前来说开放获取期刊是开放获取的主要路径。

截至2012年12月17日,根据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数据显示,DOAJ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已达8484种,其中我国开放获取期刊36种。DOAJ涉及17个一级学科,具体包括农业与食品科学、艺术与建筑学、生物与生命科学、商业与经济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一般工程、保健科学、历史与考古学、语言与文学、法律与政治学、数学与统计学、宗教与哲学、物理与天文学、综合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其中我国开放获取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医学、生态学等领域。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必要性

开放获取的科技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世界级的科技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快了科技成果传播速度,同时降低了知识获取的成本,这些都推动着科技期刊开放获取进程的加快。

加快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范围。借助于现代网络和数字终端显示技术的开放获取期刊,使得科学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地点、费用等条件的限制,使得科学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并且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相关期刊来说,开放获取更是促进国防科技信息深入人心、广泛传播的一种新的期刊出版模式,这不仅有助于科技期刊更好地为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服务,更重要的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扩大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减低期刊出版费用,降低知识获取成本。与传统科技期刊进行比较,开放获取后的科技期刊,一般采用电子出版,节约了印刷成本,同时也省去了相应的快递费,这些不仅降低了期刊出版费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这是科技期刊为我们国家建设所尽的绵薄之力。

开放获取科技期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免费获取,这和现在传统科技期刊相比较而言,读者们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减低,这将有助于人们知识文化层次的提高以及对最新科技前沿的把握。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相关科技期刊来说也是一样的,开放获取不仅减低期刊出版费用,同时对于科技期刊的编辑来说,他们更容易利用网络资源判断文章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审稿的精度、节约审稿的时间,减低期刊的时滞,提高期刊的质量。

推动科教兴国建设,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一些问题,如果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得到实施,加大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免费的知识,这必然会加快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养,加快科教兴国建设进程。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后对于我们把握科技前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要作用,所以开放获取期刊必然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问题

影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意识层面,一是技术层面。意识层面主要是人们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认知,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经费、版权和质量控制等3个关键问题。

意识层面――对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认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在我国就不可能得到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职称的评审机制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有严格的要求,这导致科研工作者对SCI、EI、中文核心等收录期刊非常执着,对它们收录的期刊认可度高,促进了它们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高质量的文章是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以及评审制度认可开放获取期刊发表的论文时,我们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踏步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国防军工领域相关期刊而言,只有我们的专家认识到开放获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才能更好地做到为公共利益服务,真正提高科技期刊对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技术层面――经费、版权和质量控制。决定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生死存亡的问题就是运作经费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目前,开放获取期刊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编辑成本、同行评议费用、出版制作成本、行政管理费用、网络出版技术和设备费用等。根据国际现有开放获取期刊运行模式可知,开放获取期刊经费来源主要是作者、机构和广告商,作者付费模式是主要模式,例如BMC对其网站上的广告一次点击收费5美元,每年广告收入高达百万美元。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后用户可以无限制使用,但这并意味着不存在版权问题,只是赋予的对象与程度不同。与传统科技期刊相比,论文作者的版权不再是全部转让给出版商,要根据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协议来确定,这就是问题所在,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划分版权所有,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作者的劳动。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就没有设置相关条款,这给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带来难题。

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目前评价科技期刊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是ISI的JCR以及CNKI等各类提供的影响因子,这些适合传统科技期刊的评比,但是新型开放获取期刊究竟该采用何种期刊评价体系,也是影响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

促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实施的政策建议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需要法律解决开放获取期刊版权归属问题,同时还需要高效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以保障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是促进科技期刊开放获取陕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国家层面的认可与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开放获取认知的匮乏。就国家政策具体形式上来说,应该有针对性制定支持创建开放获取期刊的政策,培育开放获取的品牌等;就资金支持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科研工作者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就是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开放获取期刊的建立与发展。

就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开放获取而言,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可以与世界先进的开放获取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可以选取领域内高质量期刊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促进本领域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模式,探索本领域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良好模式。

解决开放获取期刊版权归属问题。版权归属问题的解决是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的核心。我们应该从满足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细化和健全《著作权法》,既要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增强知识传播动力,注意公众利益的实现与保护。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开放获取而言,除了要考虑到版权归属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外,还要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细化实施开放获取期刊中内容的安全保密协议,既要做到促进国防科技信息传播,又要保护好国防科技信息。

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公开、透明、高效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它们应该囊括期刊定位、特色、编辑队伍、作者队伍等等各类信息,使得开放获取的科技期刊能够进入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循环,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开放获取科技期刊。

对于我们国防军工领域的期刊而言,同样也是如此,我们对于未来开放获取后的期刊要有严谨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发展服务,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原则;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最复杂、最感动人心的科学之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物理学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高中物理的知识涵盖了物理学的五大分枝和领域,各部分知识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不但知识系统性强,而且所有知识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是物理教学本身的基本属性和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

二、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技知识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本身就蕴藏在科学技术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科技知识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我们把物理的基本规律、定理等运用在现代科技知识里的时候,课堂教学就摆脱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科技情景理解物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解剖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时,他们将不断感悟到创新的价值和作用。高中物理教学很容易与高科技联系起来,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每一分枝都与高新科技相关,只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联系高新科技,学生就会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与重要作用,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激励中逐渐树立一种永恒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科技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利用科学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解剖、揭示的思维能力及行动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真正提高。

(四)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具有无穷的魅力,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能力得到高品质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对宇宙系统的开发能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地球系统的开发能力等等都在不断提高。高科技下人类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未来的遐想和渴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物理学知识在高科技中的运用,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可以很快拓展物理教学的空间。

(五)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广泛的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课堂教学可以很方便的把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不论是航天及空间探测领域、军事科学领域,航海技术及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能源工程领域等等。几乎在每一章每一节的物理知识教学中,我们总可以找到我国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案例,这些案例正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祖国发奋学习的最好的素材。

三、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即把物理知识与相应的科技应用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但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知识体系。

(二)高科技与实用技术并举的原则

即善于把物理教学与学生平时容易观察到的实用技术相联系,这样不但体现了科技知识的普遍存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究精神,能促进学生对科技知识更切身的理解。

(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要激发他们敢想,更要激励他们敢干。教师要有意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物理知识与高科技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知识教学为主,科学技术传播为辅的原则

由于高中物理学有严密的体系,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实施科技教育时,应紧紧把握高中物理知识教学的脉搏,要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把科学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因为科技教育而使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受到影响。

四、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的绪言中,在叙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时,教材介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型科学技术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科技教育材料进行拓展讲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高二年级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材安排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选编了空中飞行的导弹爆炸的例题。这个例题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物理知识中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分析导弹爆炸时动量守恒,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使科技教育与物理知识教学的结合更加融洽自然。在讲解“反冲运动与火箭”这一节时,教师要在对反冲运用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结合我国和世界各过火箭发展历史进行适当展开,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世界高科技发展现状,打开科技视野。

(二)随时关注世界科技技术发展,及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报刊以及各种信息渠道,随时收集相关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越是善于与时代科技发展相联系,学生越喜欢科学,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越显鲜活。

在我国成功发射“嫦嫦二号”探测卫星之后,我们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结合运动与力的关系,比较详细的讲解“嫦娥二号”飞行的动力学问题。在讲解到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运用这一节时,我们对“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对接”全过程录像进行剪辑,重点播放了对接过程的轨道变化与对接飞行过程,并据此设计有效性物理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这样适时结合我国高科技成就进行科技教育,使学生充满着对科技的向往和追求,物理教学精彩飞扬,学生的科学兴趣日异倍增。

(三)注意挖掘地方科技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当我国核工业在重庆涪陵地区的地下核工厂解密公开之后,我校物理组组迅速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把高中原子核部分章节的教学与核反应堆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学生异常兴奋,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应核裂变反应方程。更知道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工艺流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

(四)通过物理知识与高技术的结合点进行专题讲座

在世界领先的我国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 2007年1月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电实验,获得200千安电流、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中国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之时,我们结合高三原子核物理学的教学,对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人类核聚变研究的现在与未来》的专题报告。在讲座中我们收集世界各国目前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在原子核聚变实验方面的成就,给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不但拓展了原子核物理方面知识的教学,也使学生对原子能的和平应用和美好前景有了全面了解。

(五)成立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组织了课外科技发明小组,通过观察各种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发明创造,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科技知识并不高深,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实践就可以逐渐提高我们的科技能力,并创造一定的科技价值。

(六)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科技参观考察是实施科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科技展览、科学博览会以及科技交流会等时机组织或发动学生自发的进行参观,拓展科技教育空间。

在中国航天在重庆进行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对展览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运载火箭、卫星以及飞船的亲身观察体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产力。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开通之初,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三峡博物馆文物,了解到科学技术在三峡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演变过程。重庆轻轨开通之初,尽管车票比较贵,我们仍然组织学生亲身体念科技成果在轻型轨道交通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不但找到了科技教育的平台,也使物理教学跳出了课堂,自然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七)开展与科技知识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探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的知识学习,我们组织学生以“重庆轻型轨道交通的现状与未来”作为研究性课题,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把科技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轨道力学分析,机车能源分析,轨道环境分析,轻轨列车的材料分析等。学生通过近半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他们确实较好的完成了以上问题的课题研究,同学们在总结报告中高兴的写到:“我们因为这样的研究更加亲密的接触了科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物理,我们会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语言,无疑是科技教学最好的成果。

上一篇:旅游伦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规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