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14:32:08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8]夏文彬.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6,8(24):107-108.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化 金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概述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金融理论和实务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其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机功能技术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个人、企业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

随着金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银行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化,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也随之变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银行自动化建设阶段。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对外业务以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我国银行业电子化起步较晚,在这个阶段还无法建立起较完善集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针对银行业务技术方面的改造,完成了储蓄、贷款和会计等部门的电子化,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基本实现了银行业务办理的自动化。第二阶段是银行网络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支付清算、业务管理以及日常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全国性商业银行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从城市到省域,再到全国的网络建设,使银行业务数据集中到全国的数据处理中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数据集中得以初步实现,各类业务系统融入综合业务系统中,多样化的服务渠道融入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基本形成了以前置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以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技术管理体制不断加快发展,技术管理的标准、制度、体系以及执行力度都得到较大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银行信息管理部门过于独立,重技术轻管理。当前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起各自的信息科技部门,但这些部门相对比较独立,单一的从事管理工作,并不能发挥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参谋功能,由此也引起信息安全监管职责的分工不够明确等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等新型银行服务迅速发展,第三方中介支付清算服务机构也增长很快,这些服务都关系到银行庞大而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因此,与之相关的银行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的审查把关及合规管理等问题,仍需尽快协调解决。

其次,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各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各自的信息化体系,但全国各地数据集中所采用的主机、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程序开发环境却不一致,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整合难度较大,影响全国性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信息化标准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成为阻碍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另一重要因素。

再次,银行间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围绕存款客户与贷款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各银行都建立了独立的全国清算系统,分别租用独立的长途通信线路,分别开发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柜面业务软件,分别建立各自的呼叫中心,各IT公司、电信等银行的服务商们受益,但给广大银行客户带来不便,并且造成商业银行本来就少的利润流入其他企业。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加强IT战略管理,实现管理手段信息化。IT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实现既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而进行的IT资源要素配置及相关活动,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个性化等特征。因此,银行的IT战略规划必须与整体经营发展战略相衔接、融合。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经营管理需要,而要全面考虑未来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金融监管专业化及规范化要求、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向综合化经营制度变迁、银行经营管理国际化、银行经营组织架构调整等等多方面因素。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根据银行经营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加强安全与运行管理,保障银行信息系统的平稳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大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的力度,将信息技术尽快转化为银行的经营优势与竞争优势。因此,银行必须在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改造现有的管理、决策及业务流程,使得信息技术与银行流程相匹配,从而真正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银行的信息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二,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加快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做好远景规划。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有所加强,改善部分标准和规范存在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主要包括有效的电子合同、电子文件的规范、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第三,加强合作,建立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各商业银行根据经营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要求,稳步推进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加强整体安全与运行管理,保障整个银行信息系统的平稳发展。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塑造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来促进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来更新知识结构,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议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国红,戴俊敏.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武汉金融.2009,2.

[2]裴立公.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金融信息化论坛.2009,4.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银行再造;流程重组;关键成功因素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金融体系,而随着外资准入条款规定期限的临近,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大量涌入的外资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现代的商业银行经营法则,进行自我改造,转变经营理念,全面深入实行银行再造,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银行再造理论是银行管理思想的革命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是商业银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突破传统的“职能分工”观念,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要求来设计业务流程,组合组织结构,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银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最终使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银行再造理论的起源及产生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商业银行纷纷以变革求生存,掀起了一场银行再造运动。面对当时激烈的竞争,银行家吸收了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正兴起并且在很多企业应用卓有成效的企业再造(Corporate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银行业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方法——银行再造。银行再造理论主张对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将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及时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实质,是一种银行经营战略的再适应。

2.银行再造的内容。一般而言,成功的银行再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核心内容:(1)重新设计和改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银行再造的核心领域,银行再造的关键就是重整业务流程。概而言之,就是要从业务流程着手,通过辨别、分解、评估流程,进而进行删除、整合,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2)管理再造也是银行再造的重要内容。银行再造在强调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并没有仅局限于关注业务流程,它认为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质和量,因此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其他与管理有关的思考方法、组织结构、员工技能、权力分配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等因素均应有重大的改变。只有企业文化经过转型和重塑,才能真正将银行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3)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银行再造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方面经常会遇到诸多方方面面的瓶颈,常规的人工手段已不能解决,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美国再造思想大师迈克尔·哈默(M.Hammer)认为,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改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谈再造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银行再造的必要性

1.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迫使国内银行进行再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表,将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扩大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放人民币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在一年以后获准为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两年后为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为个人提供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这张时间表给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策略、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能迅速改善,那么将可能受到如下的冲击:首先,优质客户的流失。外资银行肯定会凭借其规范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国际结算网络、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和市场信息、度身定制的金融创新品种等来吸引和争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其次,优秀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在成立初期和迅速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一定会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以相对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一定的职位、较好的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和高中级的管理人员。第三,本外币存款市场的竞争。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外资银行必然采取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抢夺本外币存款市场。第四,本外币贷款市场的竞争。贷款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主要收入来源,外资银行资本金比例高,资产质量优,经营效益好,一旦允许展开价格竞争,外资银行可能会采取较低的贷款利率来争夺优质客户。

2.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换对国内银行提出了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沿着增设金融机构,拓展银行信用方式和提高经营质量的思路,一步一步向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目标迈进。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比,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矛盾、弊病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中依旧存在,银行的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突出的表现为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经营还受到地方行政干预影响等。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的途径

1.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和重新组合。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准备阶段。再造小组工作人员要摸清银行各部门所做的事情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造小组要确定哪些流程划入可能开展再造的范围,同时提出再造要求与目标;并进行初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二阶段:重新设计阶段。首先,开始业务流程的再造工作,它的任务包括:审核方针、业务规章、成本、增值、收入、工作流程等,重点是理清相互关系,给模型输入定量内容,最终形成现有流程的详细模型,为设计新流程作准备。其次,界定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产生新的模型和新的工作流。新的流程设计一般先是根据早几步为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修正整个流程的工作流,让各种变革都反映在各流程环节的工作流程里,然后对各个环节再作优化,有的甚至会被优化掉,最后再画出“业务关系图”,具体界定有哪些变化。例如银行内部有关部门的协调,相互间的业务重叠及多重的管理环节等可大幅度缩减或删除。最后,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需要的代价及其产生的收益,这一步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提出一个可予实施的方案。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一是选择最相宜的方案,即收益最大、成本最小且冲击最弱的方案;二是实施方案,同时准备好应急措施。

2.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改造。要大力推行扁平化组织机构。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实行垂直化管理体制,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人为的分割开来,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必须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或中心辐射式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减少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失真,进行银行组织机构的再造。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单点接触。银行再造的目的是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节约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为客户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银行不再按传统的存款、贷款、资金汇划、外汇业务等进行分工,而是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CSF(CriticalSuccessFactors)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银行再造的关键成功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是银行再造的技术保证。就信息技术利用来看,银行再造是深度的信息化,银行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指把原来手工劳动以机器取代,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业务流程,就是要超越对信息技术仅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阶段,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高技术潜力,创造出全新的业务和业务流程。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文卡特拉曼把信息技术促成的企业转变分为五个层次,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所被运用的层次越高,改造就越彻底,流程的效率就会越高。成功的银行再造不再留连于技术层面,而将信息本身视为核心资产,一切以信息管理为先。一些再造后具有重大优势的银行往往采取信息密集策略,运用大量信息,采用统计方法预测顾客的选择行为,将银行与客户间的可能关系加以管理,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从BPR走向CRM是银行再造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2.高素质人才。在当前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才是银行之本、是银行的核心资源。大预言家奈斯比特(Naisbitt)在《展望90年代——西方企业和社会新动向》一书中就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将会取代工业企业金融资本成为战略资源。这一点在银行再造过程中就显得特别突出,人成为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再造过程的发起人,除必须懂管理外,还必须懂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综合知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新的业务流程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称这种人为魅力型领导(Charistimaticleader)。对于流程操作人员,在流程被重新整合和设计后,原来由多个专业人员完成的多项工作则由一人或几个人组成的“流程小组”来完成,对每个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新流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几乎所有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银行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乔·佩皮帕德(JoePeppard),菲利普·罗兰(PhilipRowland).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中信出版社.

2.T·普罗克特.管理创新.中信出版社.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SPOC;教学改革

在内外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既致力于改革传统业务,又在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以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是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这门课程所囊括的基本理论与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在商业银行课程面授课时量有限和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用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对操作性、实务性知识理解缺乏直观与感性认识,这与培养高能力、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宋晓玲,2011)。当前,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对商业银行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创新。一方面,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日渐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发展新趋势,这为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增强了学生对银行理论的直观认识和系统理解,促进其快速掌握并提高银行业务操作技能,这为实现商业银行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新途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当今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别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王奇等,2014)。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具、模型、幻灯、光学投影、电视等常规教学媒体融为一体,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媒体的融合;也可以是将各种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上以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还可以是依托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课前导学、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环节的融合。而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模拟实验,实现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属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二)“混合教学”的涵义的发展

广义的“混合教学”(“BlendingLearning”)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混合,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习活动的引导、指导、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学媒体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的组合(杨昌红、韩伟爱,2008)。随着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概念的普及,在共享网络学习资源福利的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比如在网络化学习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之下,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针对性的答疑和辅导,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得到倡导,并日益成为网络时代“混合教学”概念的主流界说。

(三)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2013至2014年,中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实践。在MOOC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反MOOC的呼声也逐渐响起。其中之一是,MOOC作为网络化学习方式之一,也存在如前所述网络化学习的不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比如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开展小组讨论等,在MOOC中都无法进行。后MOOC时代,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由于兼收并蓄了线上教学的多形式、高科技、可重复等优势和线下教学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定制化特点,势必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MOOC的三大特征(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和学习行为管理)相比,SPOC具有小规模、特定人群和在线开放的特点。有研究称,SPOC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但究其实质,其仍然是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至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这两个层面的概念由此也产生了更大的交集。

(四)本文对混合教学的界定

当前对混合教学的主流定义是基于在线课程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在线学习“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念,实现了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三维混合。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诉求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性。随着商业银行实务的日渐复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讲授清楚业务操作原理和操作细节,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国内部分高校在讲授财经类课程采用国外教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经典的国外教材之一是PeterS.Rose和SylviaC.Hudgins(2011)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该教材(以第8版为例)总共20章,如果要为学生构造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需要讲解12-14章的内容。同时,由于采用的是全英文教材,要与中国国情接轨,还需要补充大量的国内知识。此外,为契合课程应用性、实务性强的特点,需要讲解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并增加案例分析和课内外练习。最后,如果要切实提升教学效果,需要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进行一定的师生互动。达到这些要求,大概需要每周4课时的课时量。而大部分高校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3学时。在面授课时量有限、没有模拟实验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情况下,就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以每周2课时为例,只能讲解十章左右的内容,而这难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框架体系,并且对于业务操作细节、财务会计原理无法深入讲解;其次,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视频音频短片播放,难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只能补充少量的国内商业银行知识,不利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国内外对比和结合;第四,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集中的习题讲解和答疑;最后,即使在课时充分的情况下,仅通过课堂面授的形式来讲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也无法达到模拟实验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操作和场景感受,业务实践部分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实地调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北京语言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周课时2课时,采用罗斯的《商业银行管理》(英文版)教材。作者对学生进行题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和收回了62份调查问卷。从提高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网络辅助教学、推行翻转课堂、开展分组讨论等多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商业银行课程的改革诉求。在对“当前商业银行课程最需要增加的实践教学内容”一项调查中,业务操作与处理、热点问题点评、案例分析、中国实践情况四项分别占比43.06%、23.61%、22.22%、11.11%。在对“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课程实践性重要因素”一项调查中,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增加实务讲解”、“增加案例分析”、“开设模拟实验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三项因素,“增加实务讲解”分值最高(124分),其余依次为“增加案例教学”106分,开设模拟实验课程89.5分,增加课堂讨论20.75分,采取网络辅助教学9.25分。在面授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对实务内容的讲解是需要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你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吗?”一项调查中,91.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课程。根据对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对商业银行提高业务操作性和实务性、开设模拟实验课程的需求比较强烈。

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

“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辅助教学平、模拟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三种教学模式对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相互补充与映照,形成有机衔接,构建了“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一)课堂面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前期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课程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适度精简,利用每周2课时的时间讲解罗斯《商业银行课程》教材中12章的内容(见表1)。对于背景性资料可以放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节余的时间可以在课堂面授时适度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解析、热点问题课堂讨论等内容。

(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1.平台选择

北京语言大学推出了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北语模课”在线学习系统。该平台由视频公开课、微课程、学习空间、资源中心四个模块构成,其中学习空间则是整个平台的核心,该部分支撑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的学习,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学习平台,并起到整合各类资源的功能。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开通了类似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平台支撑。

2.主要功能

(1)课程计划在学期初将课堂的面授内容、面授方式、面授活动安排等相关内容发放在网上辅助教学平台。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进度及计划安排等内容。

(2)在线集中答疑和非实时辅导针对每学期布置的课后习题,安排1-2次在线集中答疑;对于课堂学习中的遗留问题,学生可将其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教师进行非实时辅导。

(3)在线专题讨论问卷调查之问题“如果开展课堂分组讨论商业银行热点问题,你会____”,61.29%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4.19%的同学选择只听其他同学发言,14.52%的同学不希望有课堂讨论。学生对于课堂分组讨论的态度不一,使得开展集中的分组讨论有些困难。依托“北语模课”的“学习空间”,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案例分析、热点问题,组织在线专题讨论,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性。

(4)题库在线练习和成绩分析把商业银行课程题库放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练习,并根据练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

3.网络辅助

教学平台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8.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商业银行网络辅助教学,只有41.94%的同学赞成商业银行课程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推出网络辅助平台的试验期,可以更多发挥其辅助的角色,立足于提供一个交流沟通为主的平台。尽量不增加同学的课外负担,增加服务弹性,减少硬约束。随着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再逐步增加线上教学的比例。

(三)模拟实验课程

根据对当前高校使用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软件的调查了解,比较齐全的模拟银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包括:一是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主要有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各类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三是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包括结售汇业务、外汇贷款业务等;四是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五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六是商业银行业务培训系统。在对各模块的需求测度调查中,要求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答案序号。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排名第1位赋值3分,第2位赋值2分,排名第3赋值1分,排名第4位赋值0.5分、排名第5位赋值0.25分,排名第6位赋值0.1分。对所有问卷分五个选项分别加总,为各个选项的最终得分。在经过加权平均后,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被学生认为是最重要的三个业务模块,这三个模块的分值分别是115.5分、82分、62分。其余模块需求情况依次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为41.5分,银行产品业务培训系统为35分,中央银行监管业务为23.55分。在模拟实验课程建设资金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购置最重要的几个业务模块。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日益成为后MOOC时代高校教学的新趋势。在商业银行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之下,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和复杂程度都大大超过以前,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相应提高操作性与应用性。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增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操作性、实践性的需求比较强烈。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构建“课堂面授+模拟实验+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以促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混合。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具有金融学科大多数课程的一般特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门课程在混合性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也对金融学科其他课程具有普遍示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玲.高校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王奇,李龙,谢秋菊.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方法探究[J].电子测试,2014(3).

[3]杨昌红,韩伟爱.“混合教学”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4]高晶.对翻转课堂中教学微视频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6(2).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3]杨均:浅析银行产品的软开发[J].武汉金融,2000(10).

[4]张华清:论金融产品的开发与管理[J].银行与企业,1996(7).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银行;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对策

一、电子银行概述

电子银行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和银行支付系统的网上金融服务系统,个人或企业客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办理从查询、转账、汇款、缴费到证券、外汇、基金等一系列业务,享受更贴身、更值得信赖的金融服务。电子银行的服务类型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其他离柜业务。

二、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服务作为一种新时尚,挑战传统银行经营理念,革新传统银行业务活动,改变传统银行经营战略,具有传统银行所没有的优势。虽然如此,但从现行情况来看,电子银行的业务经营和传统银行一样,都存在一定的风险。1999年1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会根据银行技术环境的变化,专门成立了电子银行小组(EBG)来负责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2000年10月发表了EBG关于电子银行发展引起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问题的报告,并指出相关的主要风险有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和安全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根据业务技术角度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基本分为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1)技术风险。一是安全风险(safety risk)。由于电子银行是借助发达的网络优势发展全球化的电子信息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因此,全球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是电子银行最重要的系统风险。二是战略风险(strategic risk)是指由错误的商业决策而实施不合适的行为或者对商业环境的变化没有做出及时的反映而引发的风险。从管理层素质来看,由于管理层对电子银行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规划。从工作人员素质来看,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难做到在执行决策时与风险内的战略计划相一致。(2)业务风险。一是法律风险(legal risk)。它来源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没有遵守在网上交易中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由于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很多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原有的有关商业银行的法律框架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而关于电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出现事故时在责任的认定、仲裁和承担结果执行等问题上难以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声誉风险(reputational risk)。声誉风险影响着银行与建立与新客户的服务,并且维持为现有客户通过服务。当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提供的产品遇到使用困难而银行不能解决时;当银行无法提供其承诺的产品时;当银行系统出现重大缺陷致使客户财产信息无法得到安全保障。这些都会使银行丧失声誉。三是市场风险(maker risk)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使银行收益招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按照不同的市场量变,可以将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权价格风险和商品风险等。由于产生变动的原因很多,往往又多属偶然发生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损失资本的风险。

三、电子银行发展的对策

(1)加强网络安全。一是银行要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针对目前脆弱系统进行模拟黑客攻击。二是有应急计划,保证即使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情况,也可以保证客户信息不丢失,并且继续提供服务。(2)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影响客户选择的直接因素。所以在处理电子银行业务的都应该重视并组织员工培训,以提高内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让客户体会到电子银行具有的人性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服务。(3)完善法律法规与加强监督力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信息技术在金融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在不影响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进行创新的前提下,通过对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和特点进行研究,制定适用于它的原则和意见,以规范和引导银行机构有序地进行各种电子银行业务。并根据发展情况,对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另一方面银行必须保证电子银行(包括网站)上的信息披露与其他途径相一致,从而确保准确而连续地将信息传给客户。应经常性地监督电子银行,保证其正确执行法律、法规。

参 考 文 献

[1]杨开明,宋志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杨青.电子金融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帅青红,张宽海.金融电子化概论[M].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力丰,王学鸿.试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问题与策略[J].企业导报.2010(5)

[5]奚振斐.电子银行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6]尚华娟.新经济与网络银行[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决策树;客户细分;基金理财客户

一、 引言

我国的证券基金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现在正处于缓慢增长期,客户数量动态增长,然而在银行基金客户业务中尚缺乏准确有效的客户分类模型,这成为银行代销基金业务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准确的对银行基金客户进行分类对银行吸引潜在客户交易、增加现有客户满意度、减少客户流失几率、提高客户交易水平、提高基金交易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相关文献和方法回顾

1. 文献回顾。数据挖掘是从大量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隐含的、尚未发现的知识和信息,国外的许多学者认识到数据挖掘应用于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分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Tillett L Scott(2000)认为数据挖掘优化了CRM的服务功能,可以为客户服务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提高对客户事务处理的能力。AdamRombel(2001)认为客户关系管理为客户与银行之间创建了一个沟通渠道,而数据挖掘技术则进一步优化了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使这一渠道变得更加高效与快捷,并且银行能够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更好的了解客户和保留客户,挖掘客户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极大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Groth R(1999)认为集成有数据挖掘技术的营销辅助工具可以提供高精确度的模式识别和预测功能,使商业人员有效地策划和开展营销活动。Koh Hian Chye、Chan Kin Leong Gerry(2002)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CRM中的重要应用,数据挖掘可以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多个方面,比如客户价值分析和客户贷款预测、洗黑钱以及其他金融犯罪的侦破。另外,国外许多银行和研究机构也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并且广泛应用于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Mellon银行通过应用IBM公司开发的Intelligent Miner软件,大大提高了定价和销售金融产品的精确度;美国HNC公司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产品Marksman,美国Firstart银行能够根据该软件产品对客户的信息数据和消费偏好的研究从而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以确定何时对客户采取何种市场活动。

综述所述,国外有关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为下面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基础。但由于银行体制结构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方法尚无法直接套用在国内的研究上。

我国银行业对于数据挖掘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聂晶、孙捷(2005)进行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的架构。张颖、杜斌、钟永红(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用来解决我国现行银行信息系统中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分析了现有银行客户信息系统的现状后,讨论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在银行CRM中的应用,并将XML以及多维数据模式设计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张忠磊、孙玉娟(2006)介绍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分析了现有银行客户信息系统的现状后,讨论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在银行CRM中的应用,并结合XML和多维数据模式设计的思想,构造了一个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架构。赵宝华(2009)阐述了基于银行细分的数据仓库设计,并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算法应用于用户市场的细分,从而有助于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市场定位。常雪琦、刘伟(2009)研究了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系统;鲁江、何晓玲(2009)将数据挖掘技术与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系统结合在一起,此技术能够辅助银行的决策者进行信用方面的风险管理;邹少军(2009)利用决策树分析了在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模式,并阐述了它的实现过程以及决策树构造算法。

由以上相关文献检索可知,我国银行业对数据挖掘方面的应用较少,且国内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管理,证券客户分类等方面,缺乏对银行基金客户分类的研究。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多是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还较少有人对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中进行定量、系统地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在继承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决策树方法对某商业银行2009.01.01到2010.03.31期间的数据建模,构建银行基金客户的决策树模型,并且将其与常用的分类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以此说明决策树方法的可行性。

2. 决策树分类算法。决策树算法起源于概念学习系统CLS(Concept Iearning System),决策树分类算法主要是利用信息论原理对大量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纳而产生的,发展到ID3方法而为高潮,最后又演化为能处理连续属性的C5.0。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广为人们采用。首先,决策树以树形结构表示,且树的节点处是对预测结果影响显著的属性,方法结构简单,便于理解;其次,决策树模型效率高,适合训练数据集较大的情况;再次,决策树方法通常不需要受训数据外的知识;最后,决策树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度。

决策树技术主要是利用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来寻找训练数据集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字段,并将该属性字段作为决策树的一个节点,然后根据该属性字段的不同取值来建立树的分支,在每个分支集中重复建立树的下一个节点和分支的过程。树的质量取决于分类准确度和决策树的规模。一般来说,决策树的构造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建树阶段。选取部分受训数据建立决策树,决策树是按广度优先建立直到每个叶节点包括相同的类标记为止。第二阶段,调整阶段。用剩余数据检验决策树,如果所建立的决策树不能正确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就要对决策树进行调整,直到建立一棵正确的决策树。

在决策树构造完成之后,便可以对未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预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各个属性值在决策树上进行测试,便形成了一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决策树可以很容易地转化成分类规则。

三、 基于决策树的商业银行客户分类

1. 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将某商业银行的样本分为两部分:随机抽取6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其余40%的样本作为测试集,然后,通过计算训练集样本的各特征因素(如:客户年龄、交易金额、交易手续费、最后一次交易时间等)与贡献度标签的关系,建立决策树分类器,最后再检验该分类器在测试集中的准确性,换而言之是否具有外推性。

2. 数据来源及说明。国内某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客户在2009年01月01日到2010年03月31日共一年零三个月的交易数据以及客户的银行存款数据,共计6 394条数据。其中剔除2009年没有交易数据的无效数据1 084条数据,剩余5 310条有效数据,这部分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交易数据全面:有详细的交易金额,时间,次数。

(2)信息充足:不仅拥有交易数据,还拥有客户的存贷款数据,其他业务数据,以及个人信息数据。

(3)真实度较高:数据真实可靠,数据缺失较少。

本文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计一年的时间确定为观察期,将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为表现期,将在表现期中有交易的客户即认定为优质客户,打标为1。这样认定的原因是只有客户存在交易就会给银行带来收入,即带来正的现金流;而银行成本分摊至每个客户可以忽略;即短期(3个月)有现金流入即认定为优质客户。按照上述原则,对5 310名有效客户进行了分类打标,得到标签为0的客户即低端客户数量为2 854名,占样本总数的53.75%,标签为1的客户数量为2 456名,占样本总数的46.25%。如表1所示。

3. 模型构建。本文用WEKA软件进行运算处理,分类模型过程如下所示:

(1)对训练集进行训练,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和获取率,选择获取率最大的但同时获取的信息增益又不低于所有属性平均值的属性,作为当前的主属性节点,为该属性的每一个可能的取值构建一个分支。对该子结点所包含的样本子集递归地执行上述过程,直到子集中的数据记录在主属性上取值都相同,或没有属性可再供划分使用,生成初始的决策树。

(2)对初始决策树进行树剪枝;主要采用后剪枝算法对生成的初始决策树进行剪枝,并在剪枝过程中使用一种悲观估计来补偿树生成时的乐观偏差。

(3)由所得到的决策树提取分类规则;对从根到树叶的每一条路径创建一个规则,形成规则集。将规则集显示给用户,把用户筛选过认为可行的规则存入规则数据库。

(4)当新客户发生市场交易行为时,系统运用决策树所得规则对新客户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该客户的行为属于哪一类,从而为客户营销策略提供辅助决策。

根据以上的决策树分类模型过程构造决策树并根据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当客户最后一次交易距2009年末时间长度超过52天时客户识别为高端客户的比例为11.9%,低端客户的比例为88.1%。在最后一次交易小于52天时且定投次数大于0时高端客户占到90.4%,当定投次数小于0时,客户的类别又与净值偏好和股票型支数有关,净值偏好大于0且股票型支数大于2支时,高端客户所占样本比例很高。从总体而言,从决策树模型看出的客户分类直观明确,且符合逻辑。经测试集对模型分类测试后,准确率达到87.85%

4. 模型效果及对比。由于随机样本分成60%的训练集和40%的测试集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本文采用使用weka软件的决策树工具包进行十折交叉运算进行验证效果,同时也用逻辑回归和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十折交叉运算,对模型的效果加以对比,得出的结果如表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进过十折交叉运算后决策树方法准确率为86.478 3%高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路的85.762 7%,84.463 3%,从Mean absolute error指标看出决策树方法的误差低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说明决策树方法在商业银行基金客户分类中的准确率高于其他方法。从Kappa statistic参数来看决策树方法为0.722 2,同样也高于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的0.707 8,0.683 9,说明决策树在银行基金客户分类中的一致性相对另外两种常用的方法较好。

表格中第一行TP Rate是判断分类是0,结果也是0的概率。第二行TP RATE是判断分类是1结果也是1的概率。这个值越高越好,从表中可以看出决策树方法在基金客户分类中预测效果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四、 结论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客户分类,合理准确的客户分类也是商业银行维护不同层次客户,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决策树分类方法作为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却很少用于商业银行基金客户分类。本文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分类模型,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同其他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相比较,其解释能力和准确性都有很好的效果。银行可以运用此方法进行客户分类进而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Adam Rombel.CRM Shifts to Data Mining to Keep Customers.Global Finance,2001,15(11):97-98.

2. Groth R.Data Mining,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Prentice-Hall Ptr,1999.

3. 洪家荣,丁明峰,李星原,王丽薇.一种新的决策树归纳学习算法.计算机学报,1995,(6).

4. John Durkin,蔡竞峰,蔡自兴.决策树技术及其当前研究方向.控制工程,2005,(1).

5. 刘小虎,李生.决策树的优化算法.软件学报, 1998,(10).

6. 田金兰,赵庆玉.并行决策树算法的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0).

7. Tillett L Scott.Banks Mine Customer Data.Internet Week,2000,(831):45-46.

8. 徐爱琴,张德贤.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决策树构造.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0).

9. 聂晶,孙捷.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5,(10):95-96.

10. 张忠磊,孙玉娟.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华南金融电脑,2006,(5):89-91.

11. 赵宝华.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客户细分中的应用.微型电脑应用,2009,25(10):40-44.

12. 常雪琦,刘伟.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银行业为例.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 (5):70-78.

13. 鲁江,何晓玲.数据挖掘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1): 75-78.

14. 邹少军.数据挖掘与决策树在银行 CRM 中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154-9156.

15. 吴迪.高鹏.董纪昌.基于场景理论的中国城市居住房地产需求研究.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31(3):253- 264.

16. 吴迪,高鹏,董纪昌.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问题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研究.管理评论,2011,23(2):3-10.

17. 吴迪,高鹏,董纪昌.公共租赁房租金定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5):47-55.

18. 吴迪,高鹏.“城中村”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进展.学术论坛,2009,12(227):114-119.

19. 吴迪,李秀婷,高鹏,董纪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短期量价变化研究及预测.改革与战略,2011,27(3):139- 141.

20. 李朝晖.建立部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对策建议.现代经济探讨,20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别与调控政策差异化研究”(项目号:71173213);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高阳金信基金理财产品研究”(项目号:Y0410411G2);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中国宏观经济预测”(项目号:0929018ED2)。

作者简介:董纪昌,中国科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应用经济中心主任、院长助理;赵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生;纪鹏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生;吴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后。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IT技术;金融;进步;安全

一、引言

所谓IT技术,是信息技术的简称,英文Information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而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从传统的概念上来讲,信息技术发挥着支持银行业务的作用,类似于行政支持,属于后台工作的一个部门。而今天,IT部门已经整合到银行的业务当中,科技策略已经变成银行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一)改变了金融业的操作方式

上世纪80年代,金融业以手工操作为主,柜员用算盘计算每一笔单据,用笔和报表记录每一笔业务,用人工传递报表和汇票的方式实现行间的业务交互。这些方式速度慢,错误率高,且与柜员的心情、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且从客户角度,每笔业务不论大小,都必须去柜台排队办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高,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金融业的操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数据的输入,如卡号、密码的输入和客户信息的输入,用传感的技术解决,用户只要刷卡或通过语音就可以完成。而数据的储存、取用和计算,则全是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则通过网络实现,达到了高效和便捷。操作方式的进步,节约了时间,也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从客户的角度,办理业务可以选择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上网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也提高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积极性,间接的支持了金融业的创新。

(二)提高了金融业风险预测的能力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风险预测、操作流程设计等等,一系列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在每一步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和对大量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在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技术人员手工完成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往往还未算出结果,之前采集的数据已经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可靠了,大大增加了创新的风险。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获得、互传、挖掘、分析,以及得出合理可行的结果后,投放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追踪检测,都变得简便,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市场的时间。所以可以明显看到,近几年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对其客户的动向的把握,客户以往的信誉等级,以及现阶段的变化情况,各种的信息不仅需要全面,更需要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登陆央行建立的诚信系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自己的客户的历史。同样,业务员不需要经常的去客户那里了解最新的资料,只要上网查询有关部门反馈的报表,就能对客户的资料实时更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风险。

(三)使金融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作为服务业范围的金融业,应该多为客户着想,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能力和风险运算能力加强,使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有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而不像我们看到的传统产品对于每个客户都实行标准化的利率和价格。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如:证券公司根据客户对收益率和风险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银行卡发放部门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开放不同的业务组合,收取不同的年费。信贷部门在全面了解了要求贷款的客户的情况后,给与一个合适的额度和利率水平。这样能提高客户的消费积极性,使客户真正感受到温暖。

(四)改变了金融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机构设置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传统的金融机构分为很多的层次,从银行业看,层次众多: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而且每一级机构有指定的业务范围。这样的机构划分不利于新政策的传达,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监管,同样给客户带来不便。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数据传输变得简便,上层机构有能力同时监管下面的几级机构,而各网点处理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有能力处理更加广泛的、上几级机构的业务,所以众多的层级设置就变得没必要了。现阶段一般的金融企业只设三级:总行,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以及重要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分行,负责地区范围内的政策制定、监管和经营,以及金融产品的修改和推广;支行,负责所属辖区内的经营(也允许跨区推广业务)。这样的企业内结构的扁平化,使运作更加灵活和高效。同时,消费者进入一家网点就可以办理几乎所有的业务,分担了分行的压力。

(五)扩大了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使金融业资源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重新整合

传统的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而银行业的收益主要来自存款和贷款的差额。银行的存贷利率一直是由央行调控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的权力很小,所以,1995年以前,银行的目标单一,揽存款和放贷款,这两项工作的量的大小就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当时风险调控的手段落后,各银行一味的追求量的优势,而忽略质的优势,使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量则更高一些。1995年以后,在国内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质量、重风险、重创新的思想开始被普遍接受。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大量的基于信息平台新业务开始涌现。这些新业务大多属于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和无风险性,银行提供相关服务,收取相关的手续费。因为中间业务的好处,所以银行业在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方向转变,并且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银行业如此,其他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因为信息技术大大的提高和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个方面资源,整个金融企业都有能力去开拓新的市场,尝试进入其他金融分支,办理其他业务。所以整个金融业孕育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混业经营,不再有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的分割,金融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后,形成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从而使其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隐患

(一)信息技术本身的技术漏洞带来的隐患

这种隐患称为技术风险。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出错的可能,信息技术同样具有。比如: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合理的算法而出错;传输过程中因为数据报阻塞而丢失、出错和延时;存储过程中因为硬件损坏而丢失等等。技术风险最有名的案例是世纪之交的千年虫问题,许多银行的程序和账户信息都是以两位数计年,从1999年到2000年,计算机就出现了计算错误甚至于有些程序根本不会计算。但如果处理得当,技术风险是可以提前预测和规避的。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风险会降低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二)信息技术给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

由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有些不法黑客利用网络,盗取企业或银行的信息,再以合法的方式对其账户进行操作,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或系统的漏洞犯罪,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因为这种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所以较难防范,但提高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教育,能适当降低风险。

四、结语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分析,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正面作用还是要大于负面作用。信息技术给金融业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运作工具,使金融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但这些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降低或消除。

参考文献:

1、那日苏.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岗.IT与金融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19).

3、郭同峰.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监管[J].理论探讨,2005(2).

4、施建淮.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9).

5、张萍.论金融创新电子化[J].金融科技,2003(8).

6、宋逢明.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N].金融时报,2005(11).

7、廖宇.计算机与金融风险的防范[J].财税与金融,2003(4).

上一篇:栽培管理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电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