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4 17:46:46

种植专业论文

种植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教育改革

1“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林科类、美术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必修的科目。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国内院校将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拆分为“园林树木学”、或“观赏树木学”和“花卉学”;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院校则拆分为必修课“园林树木学”和选修课“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学”。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多达100余所,美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植物学的等基础专业课时较偏重形象思维,往往在设计中很好地做搭配,而在植物具体的植物学常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而工科类、林科类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常识时相对轻松,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则会有些吃力。根据不同院校的情况和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反思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可以得出对于植物的自然分类常识、演化亲缘关系等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而在空间中的特征和植物生长习性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目前各院校对植物学复杂的教学方案和方式,我们得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系列课程教育亟需改革,并且是十分必要的。

2“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方案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中,直接沿袭了传统的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注重植物的生态解剖学和植物种类的识别,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属逐一介绍各种植物的特征,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多一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太过于依赖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对植物的生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等过分注重,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的需要,在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中,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植物学的要求主要在于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美学特性,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的专业要求相结合,以便在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在园林植物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竹类植物等进行分类,按照这样的模式分章节介绍,弱化对于,自然学科分类、植物的生态解剖学等教学,将植物的授课内容与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相结合。

2.2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植物学的教学也要结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在植物学的教学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实训实践学时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备理论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这就要求授课的方式有一些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放在野外进行,在实习基地生动地对个各类植物进行讲解,将植物形态、植物配置、生长习性等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多运用教学展示道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物道具相结合,再辅助以视频、照片资料,让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与图像思维相结合,全方面、多角度地获得真实感和体验,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2.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在理论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提出设计综合类性实验项目的探究,提出探究方向,例如,在校园中的实验项目,可以提出“校园景观园林植物配置调查”、“校园树种调查”、“校园植物天然更新”、“校园植物栽植技术”、“校园自然植物群落调查”等角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完成实验、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良好互动,多做引导和鼓励而不过多干预,让学生去体验和参与。比如在探究不同树种的栽植方式和技巧的实验中,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中去,使其对于植物的挂牌、栽种、修剪、浇水、除虫等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日后设计工作中能够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在一个阶段的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将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专业角度提出指点,将实验中未解决的问题深挖、引导、讲解,这样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生动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引发思考,探究根源,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全局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在新学科定位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基础专业课,在教学方案和内容、课时合理分配等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文章从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方面探讨课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黄清俊.园林、园艺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0.

[3]苏宝玲,范叶展,唐强.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6):70-72.

种植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植物保护;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四)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保障体系,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一个中心”就是以教学质量管理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教学工作保障和评价管理。教学工作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决策系统、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督导系统和反馈系统。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构建。学生方面,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培养的关爱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的选修与学分、奖励、课程成绩组成、重修、辅修、推免研究生考核、毕业实习考核、毕业论文的主要管理和考核、“硕彦计划”考核等。教师方面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在职称评审和级别认定等方面采用“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包括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及领导全员评价的考评机制,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津贴挂钩,实行优质优酬激励制度,最终目的是以评促教、保障教师教学的负责态度、教学水平及师德的提高。

种植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3]周桂生,林岩,陆建飞.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探析[J].科教导刊,2011,7:132-133.

[4]齐晓花,陈学好.农科应用性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56-58.

种植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a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111-03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学年第一学期,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设计实践24学时,课程教学实习5d。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掌握科学的规划设计程序,重要的植物选择配植原则、基本配植方式、配植的艺术原理以及不同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规划设计方案,绘制规范的种植规划及设计图,并能进行设计效果的表达;能识读并绘制常规方案的种植施工图,最终为特定园林项目的建设实施服务[1]。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必须满足公司企业及单位的专业要求,只有使学生毕业后不再经过社会培训就能胜任植物种植设计的工作,才能得到就职单位的认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使学习的知识符合公司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打破常规,进行教学改革[2]。笔者通过与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毕业生、景观工程企业负责人及项目管理人员、同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校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反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体系改革之前,课程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采用的是穿插布置的形式,3次设计实践分别安排在理论教学的前期、中期及末期。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须用到课程的全部知识,在没有接受完整理论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会出现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也会很吃力,因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实践时的确还未讲授。改革后,采取先理论讲授再设计实践,二者分别集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教学节奏,同时这也符合先理论再实践的基本教学规律,也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2 设计实践内容的改革

2.1 设计实践主题的调整 在多次与从事园林项目实践的毕业生及园林设计施工企业负责人交流的前提下,选择了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3个设计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每个设计主题课内安排8学时,以尽可能地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设计互动与评讲交流时间(见表1)。每个设计主题都设置了可让学生实地踏查和分析的真实场地,同时采取场地面积逐渐变大、设计内容逐步增多、绘图要求逐级提高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导入―熟知―掌握”的学习过程。

2.2 增加植物种植设计规范方面内容 在以往的种植设计实践教学中,多考察学生在方案中植物选择的合理性及对配植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对设计方案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规范有特别要求。而在多年的环境建设实践中,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到地方政府,都因地制宜的总结和提出了关于植物选择和配置的原则性规定和要求,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等。学生没有了解和熟悉这些规范,刚进入企业单位参与实践就会觉得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专项设计实践中,特别增加了有关设计规范及指导性文件的学习,让学生尽早熟悉植物景观设计实践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2.3 重视当地苗圃可提供的园林植物种类,关注新优园林植物品种的学习和应用 植物材料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与必备,也是园林种植设计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学生在进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课程学习时会接触到几百种植物,但进入公司企业项目实践时才发现可用的植物种类远没有教科书中那么丰富,当地苗圃所能提供的植物种类成为种植设计中植物丰富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因为地域、技术及市场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后期的设计实践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并要求学生去收集和了解园林苗木生产企业的植物种类信息、规格及价格等重要因素,并以此制作新疆地区常用园林植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使设计训练更贴近于实际。另外,随着各地园林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商业公司加大了对园林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引种力度,这些机构每年都会向市场上推出一批较为成熟的园林植物新品种。作为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关注这些市场上出现的新型园林植物品种,了解其生长特性、观赏特点、适用场所及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优秀品种,由此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使其掌握更多的应用植物种类信息,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选择与创新,能够设计出紧跟时展、满足市场需求、生态功能强大、观赏效果新颖的园林景观。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重视场地现状踏查与分析的指导 对设计场地现状的测量、踏查及分析是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重要前提。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和对其精神的感悟完全依靠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至少一次最好多次的现场踏察才能对场地及其环境有个透彻的理解,从而把握场地的感觉,把握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全面领会场地基本状况及特征[3]。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采用各种条件都设定好的虚拟场地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做法。每次设计任务我们会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场地,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测绘、踏查与调研,重点对与植物配置有关的自然条件、人工设施、环境条件、视觉质量等因素进行现状分析,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图的绘制和标注方法。

3.2 从自然中学习,从现实优秀案例中学习,提高学生植物配置技能

3.2.1 向大自然学习 大自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师法自然是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途径。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及其构成形式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灵感,对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4]。有目的地借b地域优美的自然群落的景观,对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为期5d的课程教学实习中,安排2d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优美的植物群落,便指导学生利用坐标纸将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种类、群落外貌等信息进行测绘记录、拍照,以便作为种植设计学习借鉴的资料。

3.2.2 向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学习 在向大自然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入城市公园、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居住区绿地、庭院花园中,寻找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并进行测绘记录。

3.2.3 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临摹 采用课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图纸临摹,学生可以选择原版临摹,也可以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交图时按照临摹质量及是否有创新进行评分,并将分数纳入课程总评考核体系。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能够快速有效的使学生熟悉植物艺术配置的基本模式,感知植物个体在空间平面中的布置结构,了解植物景观图纸表现的基本规范和技法,积累配置经验与技巧,增加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3 评图交流教学法 对于一次设计实践,8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设计制图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在有限的课时中,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评图,通过面对面的评讲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设计想法,及时纠正出现的设计错误,鼓励出现的设计亮点,引导正确的的设计构思及进度。评图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讲授课堂上没有深入探讨的专题内容,因为没有课堂教学的拘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评图教学中,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主动与学生交流,特别是那些富有设计想法但性格较腼腆的同学,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设计潜力。

3.4 肯定和鼓励教学法 实践表明,采取肯定与鼓励教学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思维与调动其潜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于设计类课程,肯定与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热情,提升设计兴趣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5]。肯定和鼓励教学主要应用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如在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设计的亮点,并着重表扬与肯定,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和改变进行鼓励和赞赏――即使构思还很不成熟,对其不足或错误也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对专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3.5 主动与园林实践一线人员交流,进行现场教学 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带领学生主动与在园林实践工作一线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苗圃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交流,采用现场讲座教学的方式,请他们介绍专业领域市场的的发展、新动态及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的资讯、技术规范以及施工技术手段,使学生了解课程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在专业领域中的定位以及自己在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2):96-98,101.

[2]廖振军,王前莉,黄琦珊.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3(03):102-103,108.

[3]姚成丽.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6(6):142-143.

[4]丹,李雄.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2(04):29-32.

[5]申亚梅,马进,路英.《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7:120-122.

种植专业论文篇5

驻守清华VS弃读北大

前不久,梁植参加高晓松和蔡康永加盟的《奇葩说》节目,刚一亮相就说自己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就读,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三项学历,但现在却正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导师能支着。他没说多久就直接被蔡康永按铃淘汰,同时高晓松动怒:“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梁植这样一位学历光鲜的优秀学生,却迷茫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带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反感与厌恶。这或许也是广大网友对梁植发起“责难”的原因所在。也有人说,让梁植迷茫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问题。我很赞同这一观点,而这也同样困扰着现在很大一批高校毕业生。

与梁植备受争议的经历类似,周浩曾是青海高考理科前五名,酷爱机械的他原本打算报考有着诸多实践性课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最终他向家人妥协,选择了北大。但进入北大后的周浩还是不能适应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在长期的痛苦挣扎中,他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去选修或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暂时休学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但这些仍然无法让周浩静心在北大学习研究。最终,不堪重负的他在征得父母同意之后转学到了北京的一所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的技术工人,周浩这一“纡尊降贵”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弃港大复读考北大”的高考状元刘丁宁一样,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事件有太多值得人们反思的东西。

图1 梁植(左)与“奶茶妹妹”章泽天(右)

图2 周浩

博文广识VS术业专攻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看梁植的清华之路,可谓相当的不科学。梁植本科就读法学专业,硕士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博士则选择了新闻传媒专业。可谓每个专业都“浅尝辄止”。他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愿望并没有错,但是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却出现了偏差。我认为梁植的专业选择路径应该这样设计:本科读法学,硕士读金融学,博士读金融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梁植2006年从人大附中文科班毕业考上清华,就读法学专业。本科四年,梁植在法学上还是有些研究成果:2009年他的学术论文《误将尸体当作运输的行为性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事疑案演习》一书中公开发表;2009年10月与搭档获第七届“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总决赛亚军,个人获得总决赛“最佳辩护律师”荣誉称号;2010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获得了国际法方向的第一名。

鉴于梁植本科四年的优秀表现,2010年他被免试推荐到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梁植最佳的选择,因为从公开的报道中了解到梁植在读研期间有关金融方面的研究表现平平,毫无建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是通过保送就读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专业基础相对于其他科班出身的同学自然差了一些。如果梁植博士阶段能将其本科阶段的法学知识与硕士阶段的金融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其在金融法专业方面的学习将会游刃有余,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所在。但让人遗憾的是,梁植并没有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付诸行动,在金融学专业学习“受挫”的情况下,他转而选择了自认为有能力胜任的新闻传媒专业。殊不知,博士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不应仅仅以自己的兴趣为参考标准,更需要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选择注定了今天的梁植在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顿。

无论是读研或是读博,都应该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读而读。否则,多一个学位,就会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样样会活受罪”。再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梁植其实是现代社会某一类学生的代表:研究学问求大求全,求广而不求精,求博而不求专,总以为凡事越多越好,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北大的周浩则是研究学问求精求深求专的一种代表。但无论是求博还是求专,都具有一定合理性。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养成深厚的人文素养,学识渊博,方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这是博识教育的宗旨所在。所谓专就是要在某一领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专也是在广博基础上的专,在那些复合交叉领域内,最终的研究,也是落实在单一领域。求博与求专都没有错,但博不等同于泛,专不等同于少。

选择拼图VS规划蓝图

梁植与周浩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梁植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他在毕业之际的择业迷茫与困顿。而周浩则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并敢于付诸行动去追求。正所谓“有规划的人生才能叫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

梁植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典型产物。我们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接受着老师的教导与鞭策,每天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只要成绩好了,微笑和鲜花会接踵而至,以至于我们学生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的生活空间,更不用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了。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对于自己选择何种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非常迷茫的高三学生。这个阶段迷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尽管如此,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家长的重视。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广大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在本科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深造,如果选择就业,就可以在志愿填报中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就业比较好的院校与专业;如果选择深造,就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只是考生升学规划的第一步。至于进入大学之后该怎样规划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也是需要学生与家长时刻关注的问题。

结语

北大向来以自由开放著称,从卖猪肉的陆生、卖米粉的张天一到“弃北大读技校”的周浩,都在社会上引起过争议。职业无贵贱,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敢于摒弃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定位与规划,并大胆地去实践。这种有规划的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那句话:有规划的人生才能叫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

种植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18-02

高等农业院校的实习基地是学校的重要教学条件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种植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的实习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以及实习的全过程在短时间难以反复重复进行的特点。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种植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均加强了对种植类专业实习的建设与管理,但距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零距离就业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实习面积不断减少,资金的投入有限,校外实习单位接纳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

一、种植类专业实习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1.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种植类专业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以及生产全过程在短时间难以反复重复进行的特点。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在实习基地,结合当地、当年、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实际操作、科研创新,提高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种植类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场所。教育要面向未来,而对未来真正有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一些单纯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潜在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除具备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职能外,还有科研、示范、试验等诸多功能,学生在实习基地不仅完成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种植类专业的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就是校内外实习基地。

3.种植类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岗前培训基地。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的教学效果如何,由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能否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动口能力,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是最好的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场所,更是参加工作前,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的重要基地。

二、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①实习基地面积减少,影响实践教学。种植类专业实习具有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要求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面积,尤其是种植大田作物的实习基地更要求较大面积,因为实习的全过程肯有在短时间难以反复重复进行的特点。但随着不断扩招、扩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内基地面积不断减少,有的实习基地在院校几十公里以外,其在管理、时间的浪费、实习效果等存在的问题,使其功能不断减弱,对实践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②实习基地投入少,影响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种植类专业的实习基地面积大,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各农业院校,或者减少投入,维持现状,相对粗放管理,或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成现代化实习基地,仅满足于教学与科研。大部分农业院校,只注重对高标准的宿舍、教室、实验室、培训中心等的建设投入;注重购买先进仪器的投入,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并没有随招生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对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的投入。致使农机具陈旧、设施老化、灌溉条件落后、技术措施不配套、种植模式简单化,严重影响实践教学。③实习基地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没有在生产实际中锻炼自己。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除具备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职能外,还有科研、示范、试验、辐射、生产、经营、服务等诸多功能,但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植面积少、种植的作物种类少,设施及设备陈旧,学生实际操作少,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的创新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提高。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①实习单位接纳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批量接纳实习学生并给予指导。种植类专业的科研、生产单位,规模相对小,不可能工厂化短期、大批量生产农产品,尤其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接纳实习学生,要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会影响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又不能给予一定经济补偿,所以接纳实习学生积极性不高。②实习经费短缺,不能满足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校外实习基地距学校均有一定的距离,实习时需要师生的吃住行等费用,学校又不能全部解决经费,造成校外实习时间缩短、内容减少、多个实习内容交叉、重叠进行,不能完整完成一个实习内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和目标。③难于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由于种植类专业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周期长等特点,与校外实习的集中性、短期性等特点的产生矛盾,使部分实习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变成了参观性实习,听说性实习,还有学生实习时间短,管理偏松等情况,达不到学生能力培训的目标。

3.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①种植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是农业院校各项建设与管理中的附属,种植面积、种植种类可以随时减少,实习基地中各种设施只要能运行、操作就行,不考虑先进性、现代化。现有校内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管理相对松散,只要基地有农作物生长,学生有观察、操作就可以,没有对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进行中长期规划。②校外实习基地没有融入到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中,近年来,种植类专业在校外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多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名无实,缺少规范化的教学实习机构和保障体系,共建共不建现象普遍。

三、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对策

种植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多媒体;园艺植物栽培养护;教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和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能够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课件在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可谓有喜有忧,它既具有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优点,又存在缺少教学互动、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弊端。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园艺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特点园艺植物栽培养护是园艺专业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培育和推广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1.园艺植物栽培养护讲授培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机制、方法、调控的手段。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根据园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运用育种学的理论确定最佳的育种途径,培育或引入园艺植物的新品种,并采取措施繁殖和推广新品种,使新品种由生产资料迅速转变为生产力[1]。因此,密切联系实际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2.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基础的综合课程。它涉及园艺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专业基础,需要运用到遗传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昆虫学、病理学、栽培学等方面的知识[2],上课时需要建立大量的图表进行演示和分析,由于牵涉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学习理解时的难度较大。

3.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学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并要求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讲授时较为抽象,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看,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无法生动直观地演示园艺生产存在的问题、培育新品种的理论模式、育种过程中多种因子的相关变化;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板书,例证多种因子的影响变化过程,效率极低。但如果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将原来黑板上枯燥的理论模式、新品种和园艺生产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随着昆明、曲靖等大中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步伐的加快,城市绿化和园林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园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呈逐步扩大趋势。曲靖农校早在1995年就开设了中专园艺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园艺人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借助多媒体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载体,通过视听感受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尝试并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简洁实用、内容丰富的课件,应用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二、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1.易于理解及掌握各种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

很多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过程周期很长,特别是木本植物,其栽培关键技能点可能要跨几个季度,通过传统教学的实习或仅靠几张图片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如在讲解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育苗技术时,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时插入各种育苗技术的各个时期的不同形态,同时利用flash将其育苗过程制作成动画插入课件中,使学生对该种植物的育苗过程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然后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我们从网上下载该种植物栽培和管理的相关录像片进行进一步说明。

经过这一方法,同学们尽管没有亲临现场,也对该种植物的各种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2.便于植物的识别和区分。学习本课程首先要熟悉常见园林植物的种类和识别特征,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在园林景观中的价值。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丰富的观赏植物,常见植物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如果学生仅靠当地可见的园林植物进行识别宣讲,那么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的掌握。如学生在区分蔷薇三姐妹(蔷薇、玫瑰、月季)时,它们是蔷薇科蔷薇属三个不同种的植物,其形态上相似之处颇多,不易分清,但只要把这些植物从不同角度特征的图片制作成Powerpoint,认真进行观察对比,就能识别大量的植物及分清诸多易于混淆的种类。

3.缓解实习矛盾,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速度。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信息、接受信息和加工处理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传统的黑板上写字非常费时,且各种植物生长周期长,实习需要的时间长,也不可能把所有常见植物都实际从育苗到栽培管理都操作一遍,而通过多媒体Power Point、动画的制作、网上VCD的放映,可以节省教师写字、教学、实习时间,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植物的栽培管理技能,从而缓解了实习时间少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3]。

4.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各种园艺设施仅靠课本上的文字及少量图形的描述,教师的口头讲解,不但费时,而且有时费很多口舌也不一定能讲清,而这些内容通过幻灯投影及录像等手段,可使学生比较直观具体地看到这些内容,增加感性认识。各类专业书刊电视等媒体上有关的最新科技和研究成果,也能及时拿来用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植物栽培教学中,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信息有限,许多知识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从文字上理解、想象。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实现了真实景观在课堂教学上的再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实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容易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依据生态习性分类园林植物”一节课时,先播放不同种类植物及其年生长周期与生命周期,可以让学生看到色彩鲜艳的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片中的顺序依次向学生讲解不同的花卉种类的特点;最后再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不同种类花卉放在一起比较。这样,学生身在课堂就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花卉的特点,体验到壮美与秀丽、动与静的结合,掌握不同种类花卉的区别。

三、 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1.幻灯片的切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且图文分离不便于学生形成图文结合的整体记忆效果。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一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一般都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

2.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大量时间在播放课件上甚至手忙脚乱,指导性下降,学生大量时间在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动手、动口的时间少,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3.不易判断重点和难点,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花哨的形式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迁移,变得主次不清,冲淡教学主题,甚至喧宾夺主。

四、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多媒体教学改进措施1.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共同应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不是“满堂看”,在课堂上,除了播放、讲解课件外,应开展师生双向交流,解除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黑板上板书,边画边讲解,解读出其中的创作想法与设计思路,使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领悟到了设计过程与方法[4]。

适时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由灌输式教学中的处于服从、接纳的听客,转变成与老师积极互动的参与者,学习积极性、设计创新力提高了,课上也不疲劳打瞌睡。

2.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课件的制作体现了教学思路的设计,也体现了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可根据教学大纲、讲授内容、多媒体讲课与传统讲课的不同点,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制作出最适合园艺植物栽培养护学特点、图文并茂的动画多媒体课件,克服传统教学中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图示的乏味和片面性,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制作课件时,可根据传统教学板书的先后顺序、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例证、结论等,利用“自定义动画”把讲授内容全部制作成可随时调动的动画课件,内容可添、可删;再利用“超链接”等手段,把提纲永远保留在讲课的屏幕上,学生对讲授的内容和重点就能一目了然。教师应针对学生水平与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制作出通俗易懂、文字精炼、图面简洁的课件。展示的图片不宜多,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课前要准备好模型、挂图、碟片,尤其是记住碟片播放地段,以免耽误课堂宝贵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

3.与传统教学实验、实习相结合。综合性、实践性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主要特点,学习时不能只看不做。植物栽培养护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潜力,因而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用来代替教师演示操作和学生实习,而是要发挥辅助实验教学、指导实验、规范操作的作用。所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实验应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5]。而对于一些条件限制,不能进行的或效果欠佳的实验,才考虑用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弥补实际操作的不足。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任务,但它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情感投入,让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声音、表情和手势接受其传递的信息。我们要充分理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不断开发和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和改善园艺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辉,张祖成.中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2009,(3).

[2]蔡军,潘远智,陈其兵,刘维东.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及课程设置[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1.

[3]顾建中,李巧云,等.“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2008,8.

[4]孟瑾,王小德,马进.21世纪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02).

种植专业论文篇8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上一篇:烹饪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专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