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范文

时间:2023-11-11 20:24:51

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篇1

 

一、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的必然性

 

大学教育是青年成才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和路径,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高尚的品质、具备专业的技能,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满足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在个体性上,首先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无论从成才还是发展的意义上,最主要、最直接的莫过于在现时代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学生成才,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对于社会发展取向,是最大的实际。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来自于实践的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理论出发,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成效的必然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和路径。向大学生宣传和灌输执政政治体系的价值主张,既是执政党、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学生养成政治意识、培养政治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和环节。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意识形态化是大学生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特色。由此形成的教育模式,基本是以“施教需要”作为开展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归宿。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原有大一统的主流价值观消解,各种价值观在社会中激荡交锋,社会价值观流变中呈现出多元、交织的趋势。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又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追求、社会定位、价值取向上呈现多样化状态。

 

“学生这一大主体除被规定为被教育者或被育人之外,学生这一大主体必须明确其通过学习而成才之大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而成为人才就是作为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凸显,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上的选择也呈现多向、多样化的趋向,在政治行为上也更多地与利益实现密切关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定仍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核心内涵。

 

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既要以政治理论的科学性为前提,又要以社会进步的实际为支撑;既要满足社会化中社会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教学的成败更有赖于学生愿否、能否接受的“内因”。

 

二、 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下转第93页)

 

(上接第90页) 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学生认知社会以及实践运用相脱节。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目的主要源于“施教需要”,以理论的完备、自释为取向,自然就容易形成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单向运行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大多停留于背诵概念、原理,应试色彩浓厚,呈现出“熟悉的话语”与“陌生的原理”相悖,政治理论学习几乎处在被动状态。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导向作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中缺乏客观、科学、理性的立场和方法,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虚假认同、政治疏离、政治冷漠等现象。

 

第一,以专题化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经典理论及其发展结晶,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在专题化教学中,将教材体系中的理论框架,以主线索、大背景、关键命题的形式,整合教材内容,以专题教学的方式重点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

 

第二,以研究型教学促发问题导向式的学习特性。以团队研究重要问题的形式开展的研究型教学中,以核心原理、理论疑难点、创新理论等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自助研究,在探究中理解并掌握政治理论的精髓。第三,以多向互动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和交流。构建学习、研究、讨论讨论交流的多重平台,如以网络社科论坛、现场社科论坛的形式,以专题式、答疑式、辩论式等多种交互方法,对于课程相关的关键命题、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在导向中贯彻政治理论的价值导向和科学原则,以学生成才、学生关注、社会聚焦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参与为抓手,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塑成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角色及功能。第四,以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设计社会调研的环节,开展社会调查、实证研究、实践课题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践行理论,锻炼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价值观,提高公民素养。

 

第五,以资源整合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手段和路径。在施教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学环境资源中,遵循科学性、开放性、全面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原则,从师资、学生和环境要素三个维度上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关的理论、方法与条件支持,形成综合、互补的作用机制,创建理论引导、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的教学格局。

 

在施教需要耦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的广泛参与、教与学的双向促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四化”的特点,即参与常态化、管理动态化、讨论理性化、视野国际化。逐步实现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从疏离到亲近、从定论接受到自主探索、从应对考试向自觉内化、从纯粹的学理化向实践工具化的转变。教学角色也在转型和丰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从单纯的输出者向着导向者、从宣传者向着研究者的角色转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着参与者、探求者的角色转型。

 

思想政治课篇2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德育目标、德育任务,起到德育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将思想政治课理解为德育课程。这是由他的专门性决定的。“判断一门课程是不是德育课,不仅要看它在德育中发挥作用的多少,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在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育德活动”[1]。在学校里,思想政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们良好思想品德,它通过一定的知识教育,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良好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即以“育德”为根本任务。而其他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专门的能力,与思想政治课相比,在育德方面不具有专门性和根本任务之说。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

1、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显性德育。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学校德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也叫专门性德育,包括专门性学科德育和专门性活动德育;隐性德育也叫渗透性德育,包括学科性渗透德育、活动性渗透德育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偶然性、零碎性、综合性、全面性;相对应,显性德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性。思想政治课作为一种专门的德育,它具有专门的内容和形式。如专门的德育目的,专门的德育内容,专门的教师、专门的德育方法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它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目的是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专门性,是一种显性德育。

2、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性德育。从德育的实施方式来看,学校德育可以采取“实践形态”的形式和理论形态的形式。实践形态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实践,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行为活动的方式来达到育德的目的,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社会实践等;对应的理论性德育,其主要特点是理论说教,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理服人,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授受为主。《高中思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2],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主要是公民品德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而这两部分都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政治课德育就是政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的德育知识理论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自身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条件,也为学生改造人生观、世界观、解决自身道德问题的提供依据和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实施方式的单一性表征了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说理教育,其特征就是以理服人。

3、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认知性德育。从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来看,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进而到道德意志,最后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德育都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和各环节来内化和外化品德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品德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德育形式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班主任工作,学校环境文化、师生关系、艺术课程等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情感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社会实践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行为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体育等课程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意志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而思想政治课德育则重于认知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是认知层面上要求,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所要历经的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奠基和导向作用。

4、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课堂德育。从德育实施的地点来看,我国学校所实施的德育既可以采取课外活动、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形式相比,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因而它的实施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正因为思想政治课育的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德育方式相比,具有科学性、组织性、计划性。

通过以上四点,可知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的特点,即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在理解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时应体现思想性的特点,避免要求思想政治课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行为上,要求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等的做法。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学校课程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知识内容的性质和所涉及门类的多少,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单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单一性的课程往往只涉及一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只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数学只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多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是这些多门科学知识和多种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综合。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综合程度和形式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整合性综合”,一种是“分科性综合”。目前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整合性综合课,而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分科性综合课。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人文性,一是综合性。在考虑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时候,应该以此为基点。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原则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人文社会科学常识为主要内容。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以效益、效果、效率等来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甚至越演越烈的功利主义的做法是对思想政治课人文性的漠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也要求我们来综合评价其实效性,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是对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忽视。

三、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

按照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学校课程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两种形式。“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经验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服务。思想政治课既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直接经验,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3]。

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在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加以考察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特征。一方面要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仅以间接经验为主,还要进行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其预见性,即思想政治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宏观上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指引方向,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结果要对中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理解为思想政治课中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教学结果的立竿见影作用的看法是不对的,以思想政治课是否认认真真开展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减少就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低的做法不可取。

四、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从表现形态来看,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和不完整的、非正规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有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显性课程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全面的地方。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学校环境中的物质文化影响与精神文化影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与为人师表的品德表现等。在中学的各种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课程表等,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在观察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时,应该表现整体性的特征,将思想政治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加以考虑,既包括思想政治课的外部保障如环境、制度、资金等的支持,又包括思想政治课实施方面,如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因素,还包括思想政治课产出方面等。以思想政治课程某一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产出来理解和评价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是不科学的。

思想政治课篇3

关键词:教学过程 心理 误区

纵观当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少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作一剖析并就其跨越走向谈些粗浅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三,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篇4

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条措施。

1.确立一个原则。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应确立灌输原则,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2.采用两种方法。

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3.通过三个途径。

(1)充分运用主教材作用,这是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

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个途径。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3)充分利用辅助教材,这是又一途径。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课篇5

1.1保证语言的精确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表述的准确性以及清晰性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表达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一定要避免冗长的话语,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精确性,一定要言简意赅,划分出重点,还要保证语言表述的透彻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段落的实际意思。

1.2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

很多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比较枯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语调也比较平缓,使得教学的内容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在讲课时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还要具有节奏性,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直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更愿意听课。

1.3增强语言的风趣幽默性

通过调查显示,一些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教学效果更佳,在课堂中,一般学生在前15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在后15分钟学习的效率比较低,而教师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教师讲课的内容。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思想政治课的提问艺术

2.1把握提问的灵活性思想政治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要做好与学生良好的交流,一定要增加提问的环节,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灵活性,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

2.2保证提问密度的合理性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满堂提问,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保证提问的质量,要激活学习的思维,这样可以改善学生疲惫的学习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意图的明确性,还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对学生集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提问时要保证密度的合理性,要引导学生由简到难的提问顺序,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改善学生学习中的惰性。

2.3掌握提问的难度

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提问中,还要掌握住提问的难度,思想政治课有的内容比较深,学生不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学生存在一定思维定式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打破思维的定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将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留到课堂的最后,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由浅入深,做好知识的过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3.1以饱满的热情投入

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教学的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可以营造出具有亲和力的课堂环境,学生会被这种热情感染,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更好的与教师互动。教师只有具有充沛的精力,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比较热爱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情境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

3.2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可以通过引入课外知识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课内容广泛,逻辑性强,高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把教学内容讲解得妙趣横生,使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变得活灵活现,学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精确掌握本专业的词汇和术语,而且要时刻关注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所出现的与本学科相关的新的词汇和术语,并能科学恰当地运用,使其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到教学的时代感、新颖感,有效激发学生猎取新知识的兴趣。科学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在讲授时,语言干瘪,枯燥无味,没有饱满的情感。可见,增强教师语言的“磁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3.3扩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既抽象又广泛,不仅教师讲授难以把握,而且学生理解掌握也有难度。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粹说教、空洞教条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把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事实、案例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学生才能信服,才能自觉地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化成精神信仰,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思想政治课有着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结合高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优化与改进教学方式,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趣味性,还要把握提问的灵活性,通过提问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在课堂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高校思想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只有提高教学的水平,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注意下列三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平等对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互相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封闭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它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材和课堂的范围内,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完全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逻辑轨道,教学方法以注入式为主,虽然也讲究讲和练的结合,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甚至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因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当然,学生渴望了解的热点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与教材有关联,有的则没有关联;更有理论与现实碰撞在学生思想上引起强烈反差的。对此,仅仅凭借思想政治课的有限课时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但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又必须解决不可。对于与教材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对于与教材无关的热点问题,则可开设时事专题讲座。对于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而产生的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辨明是非;亦可采取黑板报的形式,给予正面的科学的回答。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住学生思想方面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科学的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篇7

关键字: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创新模式

一、反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1.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以往的高中课堂,遵循的都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

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情况,学生难免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接受、真正明白,这样的课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接受才能真正达到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如果学生又不愿主动接受的话,那就无法达到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要求。

所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加深对政治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2.重视思想政治学科地位

近些年,高中教学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尤其在思想政治教学上,一些教师认为高中思想政治不重要,最重要的学科还是语数外,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抓得不紧。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画重点,然后让学生背知识点,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地理解课本的内

容,只是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虽然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的能力有

限,无法很好地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大量的教学资源浪费。

3.新课改下的困惑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上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开展互动开放的课堂。这样的理念应该被大力提倡,因为以往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

为主体,学生是被动参与者,这一模式需要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对教师也是一个

不小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掌握改变的“度”?如何自然地过渡?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教师是不是该少说?学生是不是该多说?……如果把握不好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自由学习”,即教师放任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学,但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使整个课堂处于松散的状态;还有一种是课堂气氛太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很多的活动,但却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教师引领,学生主体

1.教师更新观念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创新,这样才能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内容,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神奇的货币”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资源。在学习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买卖现象入手,进行简单分析后,带领学生走进经济生活领域,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现

象背后的涵义,然后引入课本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然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的学习中去。通过这种衔接,学生更容易接受后面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将前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心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以后的思想政治学习中,对学生是个很好的帮助。

2.学生转换角色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都是被动接受。尤其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上,学生很少有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改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并且付诸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成为了一种大胆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自己转换角色,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

的参与者。学生首先要知道,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列举几种常见的买卖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和分析,教师只作适当的解释。分析过后,教师会引入课本内容,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经济学原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辩论赛。

比如:对“劳动创造价值还是商品本身具有价值”进行辩论,学生自愿参加,自由发言。学生做好准备后,开始双方的辩论,可以运用课本知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辩述。当然,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在辩论赛的最后,教师需要作适当的总结,肯定学生的想法,指出其中一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了解经济生活的本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当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新课堂模式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知识,也要教授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当,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学生自己也会有成就感,会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更有信心。教师要根据课堂上要求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面,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神奇的货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几个趣味小问题,如: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有纪念意义的货币收藏是不是没有使用价值?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奖问答,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积极探究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要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加强创新培养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创新都是很重要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点: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根据学生求新的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准备课堂内容,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货币的职能”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是否可以举出相应的例子,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给出货币可以购买东西,货币可以收藏,货币可以衡量一种商品贵不贵等回答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本内容,用专有名词来重新解释。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

3.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人。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师是主体,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模式造成了教育的僵化。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思维,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沟通意见,拉近彼此的距离。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尽快转变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创新高中政治课堂,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对高中政治内容感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莉丽.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浅议[J].新课程学习(中),2011(5).

[2]柳成林.关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思想政治课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5-1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一、走近学生,培养感情

现代信息社会,师生之间距离感不断加大,教师作为一名成年人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走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言”。思想政治课又是一门强调思想交流的课程,所以更需要学生信任教师,所以走近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时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间,近距离接触学生,不能把自己束缚在三尺讲台之上。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困惑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发言获得大家的肯定时,教师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当学生打瞌睡趴在桌子上时,教师可以轻拍学生后背给学生一个温馨的提示,这样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觉得教师平易近人,更容易接受教师观点和见解。

下课后教师应该针对上课时出现的问题,逐一找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课后教师就应主动找学生谈心,首先要询问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其次是学生的家庭情况,最后再询问学习态度。与学生一同寻找问题,思考对策,并达成协议,互相监督执行。

事后还可以和学生家长联系一下,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以往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真正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师生感情。

二、走进社会,感受真情

思想政治课空洞的理论需要社会中鲜活的事例来支撑,空洞的说教只会换来学生的反感和排斥,思想政治课要达到改变学生思想的作用就得让学生走进社会,让社会中真实的、震撼的事例来感动学生。如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充满了正能量。

《哲学生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讲到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中一点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当中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些事例也影响到学生。他们对书中观点表示出种种疑惑。就在此时四川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亲临震中,指挥抗震救灾。当看到温总理为伤者让路,为死者默哀,为人民遭受的痛苦而落泪,我和学生的眼眶都湿润了。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温总理的真情付出感动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走进生活,体会亲情

学生的成长,就是在生活中成长,离开生活谈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新课程改革后,思想政治课更注重教材的生活化,而在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很容易被忽略掉,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如: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在讲《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举了一个单亲同学不顾家庭经济拮据强迫做钟点工的妈妈为她购买高档手机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攀比消费的害处。学生们纷纷表示对攀比消费的不齿和对这位母亲的同情。而要买手机的学生也打消了买高档手机的念头。为此这名学生的妈妈还特意打电话来感谢我,既减轻她们家里的经济负担,又融洽了她们母女关系。通过这件事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体谅父母,珍惜亲情。

四、直击热点,提升热情

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比较关心,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带入这些热点话题,必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再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一些辩论话题,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可以瞬间点燃。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九课“我国的外交政策”时针对中日争端这一热点问题,设置了“中国是否应该武力解决争端”这一辩题,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结合所学知识争论得面红耳赤,但都是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欣赏美文,以美育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内心情感,对人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同时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容易被学生记住。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满的忧国忧民的精神;辛弃疾的《破阵子》充满了一心报国的爱国精神;朱自清的《背影》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欣赏这类美文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四群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统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