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07:29:28

田径教学论文

田径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

加强学校体育活动是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游戏教学法和田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尝试将游戏教学法和实际发展的现状进行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1游戏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1.1游戏教学法的内涵。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教学,利用游戏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或轻松、或欢快、或激烈的的活动氛围中,通过竞争,不知不觉的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会,并通过不断的、多方位的刺激学习者的兴趣点,进而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技巧,最终促成技能的形成。简单的讲,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和“教学”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学习的连锁反应的教学方法。1.2游戏教学法的意义。田径项目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也是最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体育项目。大学生群体学习者在年龄上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蓬勃的朝气,活泼好动。在心理上,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参加,但是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往往他们对事物不能怀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喜欢欢快和谐的群体活动氛围,但是田径项目由于其体育特征的限制更趋向于个体行为的张扬。为了能够上好田径课,推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要适时地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将枯燥的个体项目和趣味盎然的群体游戏相结合,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实现“边玩边学”的教育理念。

2高校田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可行性

2.1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相符。高等院校是人类思维和精神发展的摇篮,不但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技能,更要为国家培养一批身强体健的栋梁。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无趣,教学方式程序化,学生在周而复始的重复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在量的积累上无法达到掌握技能所需的质变要求,无法牢固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游戏教学法的介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到差异,因兴趣产生思维的连锁反应,进而更好地处理各项技巧,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要领。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的田径教学,较多地受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的影响,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地遵守课堂纪律,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项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倦情绪。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不是光靠认真听讲就可以掌握的,人体动作技能的养成是需要不断地操作,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动作结构。传统的说教模式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技术的认知模棱两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生甚至由于个人的心理内因造成对技术学习的恐惧,不懂装懂,主观拟造知识结构,造成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从而改变学习轨迹,吸收和学习到错误的技术技能。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体育心理学的观点亦认为,如果人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接受某种观念,会更易于掌握[1]。要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游戏教学法由于其群体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2.2与田径项目的教学特点相一致。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形成的过程,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技能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练习,不断修正错误的动作,完善正确的动作,这样才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达到技能的成熟。田径的运动技术要求较高,从事田径运动时由于项目本身特点,伤病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非专业运动员的参与者,虽然进行的是动作比较简单、强度较低、难度较小、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技术技能的学习,但是也很容易产生拉伤、疲劳、意外损伤等事故,为了减少学习者损伤的发生,让参与人群更主动、乐观地学习田径技术,需要从教学方式上加以琢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方法多为讲解、示范和练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加以强化,但是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佳。虽然能保证课堂秩序,但是每一堂课都相当无趣。原因主要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师在课程讲授时为了便于知识的表达,习惯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结果不但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辛苦,同时学习者也很吃力,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性的意外损伤也造成学生对田径技能学习的恐惧,学生提不起来兴趣,对学习新的技术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非常低。但是游戏教学法的引入,由简单游戏到复杂游戏,由单一技巧游戏到复杂技能协调游戏,由个体游戏到群体性游戏,改变了学生对以往枯燥乏味的田径项目的认识,学习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玩乐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大大减轻了。

3在高校田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优势

3.1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高校的田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大学生所处的生理阶段是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时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把精力放在一个项目或者技能认知上面。从田径教学的历史来说,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田径教学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重复教学后,不管其对田径技能掌握的熟练与否,但是周而复始的操练会磨灭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激情。要想让大学重新获得对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教师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来进行田径教学,使得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好奇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控制好引入游戏教学法的时间,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对田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3.2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游戏教学法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群体性,需要团队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要培养学生荣辱与共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团体合作的能力,只有学会与团队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因此,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既能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和学习技术规范,还可以促成其技能的形成,同时激发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熟。3.3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竞争是游戏教学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的体育活动势必要产生名次,名次的形成必将会有竞争的出现。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也会遇到各种竞争,面对竞争应该具有不服输、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面对竞争勇于争先、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在田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例如跨栏跑的游戏教学法,既可以丰富田径教学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克服跨栏失败甚至受伤的恐惧,增强自信心,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

4在田径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4.1场地的安全因素。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往往具备相应的设备场地条件。学校体育只能应地制宜,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结合项目的特点加以教学练习,由于条件所限,势必会在活动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田径课程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激烈的跑动、跳跃等动作比较频繁,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安全,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消除学生的不稳定心理因素,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2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游戏教学法的根本在于通过游戏的介入,让学生在群体性的激烈竞争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是由于体育项目和游戏客观存在的不可预测性,难免会有意外伤害的产生,如果游戏课程在设计上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作为体育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集体合作的精神。例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发展游戏教学最好的时间,冬季天气较为寒冷,冰冻、积水现象严重,学生活动时很容易骨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青少年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在比赛过程中很容易起冲突,教师要给学生带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能量思想。很多游戏教学发生率需要用到器械,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及时检查,有效保证学生的安全。只有将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多做防患于未然的准备,避免学生因为伤病产生的负面心理映射,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将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作者:张晓鹏 单位:太原学院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9.

[2]文岩,李小铭,张亦平.游戏在体育课上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1(3):34.

[3]杜祥居,赵利鹏.游戏教学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84-85.

[4]郭建锋.游戏教学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1(9):218.

[5]唐学军.浅谈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快乐法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44-46.

[6]郭晓光.高校田径教学中游戏教学法应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08-109.

田径教学论文篇2

素有“运动之母”之称的田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在学校体育当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健康体育推出之后,由于田径项目自身的特征,在学校的体育课堂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这标志这它在学校体育当中的存在地位在降低,存在空间在缩小。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所沿用的田径教学内容是以现代意义上的田径运动竞赛项目为主线,以教授田径运动竞赛项目的技术、技能、知识为目的构成的,完全没有顾及到田径的本原―田径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时至今日,学校体育已经避开了田径,避开了田径文化,避开了体育教学内容必须面对的体育文化问题。仍然纠缠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置换、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有甚者,学校体育中原本还有一些的人文属性正在被生物属性所替代。

无论从教科书还是从实际的教案中很少能发现完整、系统、全面介绍田径文化的内容。造成田径文化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形成的竞技运动思想使我们忽视了对田径文化的深人系统研究;第二,现代田径运动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很多田径项目的历史渊源我们只是一知半解,而属于西方文明的田径文化对我们来说更是无从论起;第三,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忽视了田径文化的传播;第四,田径在我国不是主流体育,受社会关注的程度较低,尤其是较低的运动水平(这是比较而言的)。另外,我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是重要原因。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反映了体育教学思想。在手段论占主导地位的年代,田径满足了思想的要求,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发展到目的论时,人们从健身性出发,反推教学内容,从心里层面,也就是本文第一部分的观念出发将田径赶下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首先应当肯定目的论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伟大贡献,毕竟人们已经开始注意体育功能的多维性。但是目的论并不能最终推导出否定田径教学的结论。如果能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田径观的话,就会发现,田径与健身之间更多的是统一关系,并不存在内在的矛盾性。目的论不仅仅是从心里层面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从文化层面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体育可能是代替体力劳动成为人们主要运动形式的活动,人们除了有进一步的健身需求之外,还希望体育成为一种休闲的。这种需求的改变将使体育功能发生巨大变化,体育文化必然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不能摆脱体育功能演进的历史背景,更不能落人程式化的思维逻辑之中。既然田径文化是田径焕发青春的直接动力,那么,在学校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中就应体现田径文化这条主线。如果对田径改革的趋势视而不见的话,自然也就无法在学校里为田径留下一片空间。

二、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田径运动为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更新的理论依据和更为有效的锻炼方法。人们常将田径运动称为“体育运动之母”,如何将田径运动的教育功效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其职能,在整个健康教育体系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偏离了身心健康教育的宗旨,那么田径运动在学校中将失去其应有的地位而逐渐消弱,甚至灭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锻炼方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备的条件,而田径运动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条件。

田径运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产生独立的行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必要性。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改革都注意把发展学生个性放在重要位置。德国、美国、英国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体育理论界一致认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和社会行为。结合田径教材特点进行个性教育,对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并注意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就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发展学生的个性。

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是学校体育全面实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田径运动是其他体育运动的基础,许多体育运动中都具有田径运动中的基本活动方式,经常从事田径运动有助于各种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田径运动具有其他运动项目难以替代的优势,并从其运动形式及特点来看田径运动在挖掘人的运动潜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上确实功不可没。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学校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的全面实施,使我们再一次重新全面认识田径运动,不仅在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带来新的认识,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发展田径运动课的对策

田径之所以在学校中不受学生的青睐,主要原因一是田径项目本身缺乏兴趣,游戏性不强,二是田径课的组织形式呆板,单调。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球类运动游戏性强,是一种高级游戏。所以在当前状况下,适当变换田径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田径课,会增加田径课的趣味性,同样能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兴趣。

田径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资料、文件,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综合教育学,结合当代实时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方面文化体系建设滞后;课程内容与指导思想的不和谐性。全文围绕“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目前的现状展开讨论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出结论应培养出适合社会国家需求、自身修养素质高、专业理论和技能突出的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引言

田径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竞技体育的主要比赛项目,而且还对培养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具有重要的锻炼价值。它不仅是高校体教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学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作为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校体教本科专业改革也势在必行。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资料、文件;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参阅有关教学著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3、结论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

3.1.1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相适应性

面对的现实性的问题,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有部分学生无法达标,他无法达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师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及任务,这其中的原因,自身的身体素质跟不上,达不到要求及协调性不灵活等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成为其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目前面对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安排这个教学目标,即:阶段性的目标和长远性的目标;教学任务,即:教师如何来安排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即:教师如何来安排课堂内容的基础性依据,这是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3.1.2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不相适应性

课堂的安排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田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可选择性、简单易学。

娱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安排,不仅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智力能力,教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的完善与创新,与时俱进,这样才会是我们的体育课程永远的充满生机活力。

3.2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措施

3.2.1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田径课程内容改革

一堂令人满意的课堂,在时间上应该合理的把握,集运动、娱乐、休息为一体,使学生感到是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强身健体,从中还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一来,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更便于加强记忆和掌握。这对于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学生来讲是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与时俱进的,是靠我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与我们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科技来开发课程资源,它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可以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田径普修课程的内容。

3.2.2田径运动教学方法是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助推力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在此,我们经常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教法有:一是“化难求易”教法,二是“分解求整”教法,三是“综合求新”教法,四是“假想求真”教法。

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像有些复杂的、技术难度大的、器械重的、技术动作很难掌握的,我们可以将其难度降低,采用“化难求易”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得就掌握技术动作。这样一来,在课堂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逐渐的达标,但是,这其中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和坚强的毅力才可以顺利达标。

田径运动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掌握,但要注意理论与技术动作的协调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以及运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否与学生相适应了,这是田径运动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3.3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应致力于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对于“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的被人们做出新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我们的专业知识领域中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平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修身养性,我们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强而且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也要成为我们的“武器”。我们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田径教师或教练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一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敬业精神,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三是确立自己的教学、训练观点,四是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以上四点要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平时上课要求运用普通话并且要求同学们也要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文明用语,互助友爱。这样为我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或教练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转变观念,以多样化为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才能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品质和兴趣。

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并大力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圆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4.2建议

促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创新,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条不紊。

田径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听取学生意见,建立反馈体系。

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加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文超,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j].2002.

[2]徐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课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

[3]冯传诚.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4]许世岩,田径类课程设计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5]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技,2001.

[6]郭鹤鹏.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意见[z].2001.

[7]孙璞,陈森林.中小学体育现状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王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改革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9]陈建仙.对集大体院田径普修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1999,3.

[10]郑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

[11] chen1 l ch, hsien ch w, chang c 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ort competition anxiety trait mental toughness and athletic psychological skills in pre-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s in[j]. sport science research, 2005, 26.

田径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 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地提高,全国高校的扩招,过去那种专才教育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发展更加重要。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呢。本文对体育教育田径专修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体育工作者在培养田径学生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三所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三、四年级的田径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制订调查问卷,采用邮寄和当面发放的方法。

2.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检索、分析。

3.数理统计: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完成相关的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思想品德

1.田径方向学生就读体育教育专业的原因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专职教师为主要目的的,本文就学生思想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49.12%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41.23%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7.89%的学生就读体育教育专业仅是为了获得大学文凭。表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体育就读体育专业的,就读体育专业的动机明确.其中喜欢体育教师行业的占了49.12%,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教师这个行业.但其中也有42.23%的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行业,说明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热爱程度还不够,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作为将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调查中可以看出,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收获”的占54%,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占31%,“只要达标就行”的占10%,“无所谓”的占5%。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大部分是积极的,学校方面应多给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当然要有教师的认真指导,纠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变成将来教学的动力。

(二)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英语的过级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过六级和四级的田径体育教育学生仅占了1.75%,5.26%。这还只是从英语考试方面来反映学生英语情况,实际在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田径专修学生的表现更加欠缺。英语一直是让田径专修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将来只要从事中小学或者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学了英语没有用,有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看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

(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训练的掌握程度

调查田径学生的综合素质,田径实践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训练能力和制定训练计划能力是实践能力的良好体现。而这两方面的能力经过调查主要体现在田径课中当小老师的经历,实习经历或裁判经历等。根据调查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组织田径教学能力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方面不是很好,在一般以下的人数分别占了79%和58%。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比较差,需要加强,学校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能力更强。

2.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田径技术理论的掌握程度

在田径运动基础理论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跑的技术基础理论掌握得较好,对于跳和投的理论分别只有19.7%的学生认为掌握得较好。这是因为跑的理论相对于投掷和跳跃的理论较简单和容易理解。学生对跑的技术熟练程度也强于跳跃和投掷,也导致了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更深。

在对比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比田径训练方面知识要好。有68.9%的学生田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得好或非常好,54.1%的学生田径训练理论知识掌握得好或非常好。这一数据也反映了在田径专修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田径理论的讲授时间要多于田径训练理论的讲授,这与调研中田径专修学生反映的情况一致。这一现象是由于在田径专修的教学中,田径专修理论课和田径术科课的技术学习部分都涉及了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即动作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重点强调的部分。

3.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专业基础知识是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本文对六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调查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校体育学相关知识、运动与营养学知识、运动人体技能知识、健身保健知识以及人体形态及相关方面知识等。让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了排位,其顺序由好到差依次是运动人体技能,学校体育方面,保健康复知识,人体形态,运动营养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田径专修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人体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不能忽视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为运动人体方面知识服务,注重这些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对深入理解体育知识有很大帮助。

(四)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

具备综合素质的田径专门人才不但是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的适应能力包括田径专修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方面,有23%的学生适应非常快,60.7%的学生适应得快。学生与周围人际关系方面,有23%的学生人际关系非常好,67.2%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不好的只有1.6%。接受新知识能力方面,有26.2%的学生接受得非常快,有62.3%的学生接受得快。没有对于新知识很难接受的。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田径专修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英语方面比较差。

2.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理论知识要比训练方面更强。

3.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更多的注重运动人体技能知识。

4.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经过调查表明是较强的。

(二)建议

1.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对田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培养目标落实在教学理念中。

2.田径专业课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提高学生技术和体能的局面,注重学生教学水平、训练水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徐锡杰.田径课程与教学潜在危机的原因及整改措施[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2] 包云.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07.

[3] 张惠红,冯天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2).

田径教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高校田径教学出现开课难的困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程的现状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田径教学在普通系学生健身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大多仍然以竞技项目,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自由选课使田径课走入困境。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及研究改革教学形式与方法,以适合大众健身的口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普通高校学生开设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文献、归纳法、分析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的现状分析 

 经调查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未开设田径课,针对田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及评价的现状,对普通系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与交谈,从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1.1 田径教学内容竞技化 

 由于田径运动长期以来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都在重复着这些项目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他们已无兴趣可言。竞技化的田径教学,忽略了田径健身的目的和作用。使教师在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只能围绕这些竞技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田径的兴趣降低。使高校田径教学处于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 

 2.1.2田径教学目标及评价单一 

 长期以来,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普通系田径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看重田径教学达标和技术,把达标作为田径教学的唯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以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为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以笼统划竞技标准进行学习评价,埋没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使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田径课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上田径课时敷衍了事,而一旦进行体育课选项,就再也不选田径。 

 2.2 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的可行性 

 2.2.1 创新教学内容 

 大部分同学认为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等。通过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实行以下创新教学课程,尤其是田径游戏课和健身方法课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2.2.2 田径课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依据田径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使之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田径学习需要创造性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自由活动空间。 

 对学生的评价转变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体育田径学习成绩评定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条件的差异,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进行成绩评定,从而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另外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普通系学生开设田径课是可行的,普通系开设田径课训练强度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改革。大部分高校普通系学生还未开设田径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法应做适当的调整,把原本的重运动竞技和技术体系的田径教学课扩宽为掌握田径运动为健身的手段和方法,培养自觉参加田径运动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的主要锻炼手段和内容,使田径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建议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田径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应结合学生切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习惯、健身能力,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丰富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田径运动教学的教材内容安排应符合教学指导思想的需要,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可行性。促进和提高人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需求与适应性为基础进行创新,拓展和开发田径的娱乐、健身项目,使其成为一项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田径运动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直接动力。为了获得同学们对田径运动的认可,还应该在同学可通过举办田径文化周,田径知识讲座,田径知识有奖问答等,促进同学们对田径的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史辙,宗爱华.对湖北省部分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1):106-108. 

[2]孙德友.普通高校选课制对田径教学的冲击与应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61-63. 

[3]冯晓劲.对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9-42. 

[4]彭中东,王霞. 普通高校田径专项课面临的困境及措施[j]. 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103-104.7 

[5]曾广新.论21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107-108. 

田径教学论文篇6

新课程标准 田径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逐渐提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课程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讲,田径课程教学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在未来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情况下,中学田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现状

1.1师生对田径课程的态度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持非常赞成、赞成、比较赞成、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态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36%、29%、21%和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体育教师对田径类课程内容设置持赞成的态度。

学生田径课程内容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持非常认可、认可、比较认可、不认可和完全不认可态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16%、26%、54%和14%。为了使调查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和新课程标准下田径类课程方案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内容的认可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1.2师生对田径课程标准的认知情况

田径运动课程属性主要包括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休闲性和娱乐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田径课程内容属性也从传统的竞技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转向了健身性、竞技性和实用性。对5所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田径课程属性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教师对田径运动课程属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健身性、竞技性和休闲性,所占比重分别为85.7%、71.4%、64.3%;学生则主要认为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和健身性占据主导地位,分别为80.6%、51.9%。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田径课程属性的认知依然把竞技性作为田径运动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暴露出实用性和娱乐性认知的不足。

1.3 教学目标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目标设置对高校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必然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要位置的是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所占的比重为78.6%,其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田径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课程功能的开发、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1.4%、62.3%和50.0%。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设置依然强调传统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三基”目标则强调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这也暴露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缺失。

1.4教学方法手段情况

田径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采用常规教学,并适当安排学生参与教学,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87.1%和85.7%,但是,田径教师对常规教学的认同度却为0%,而对于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选择频数为14.3%,认同却高达78.6%,这也说明了在中学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现象,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况的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1.5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情况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要求在评价方法、理念和评价内容几个维度上都要有所变化,涉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达标成绩、技能评定、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素质、交往与合作精神、自练能力、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出勤情况、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10个因子。教师和学生对以上10项内容重要程度认知情况的调查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把达标成绩、技能评定、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出勤情况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照指标。但是,在实际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学田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评定指标,另外,通过教师的选择情况来看,也可以适当增加交流与合作精神、自练能力在评价考核中的比重。

2 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2.1确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现代某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把学生掌握田径专业知识,田径技术、技能为根本,并为学生创造自主练习空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2淡化田径的竞技色彩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标准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思想、理论、方法、科学指导田径运动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适度淡化田径运动的竞技色彩,进而使整个课程结构在系统联系中发挥整体功能效应。田径运动竞技色彩的淡化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根据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适量增加健身、娱乐和新兴的田径类项目,彰显田径类课程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

2.3保障田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一轮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视与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中学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必须纳入中学田径课程改革的计划,并成为田径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4.

田径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普修课 课程改革

体育院系承担着为大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人才的责任,为了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刻也不能放松。田径运动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逐步实施,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应当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保持体育专业传统专项能力强的优势并适应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才需要,是目前体育专业田径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田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优化结构,必须在创建全新的体育院系田径普修课程结构基础之上,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使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结构的建设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在全面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任务。合理的学科结构是综合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一。就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来讲,既要使学生获得体育的思想、方法和终身体育的能力,成为社会体育人口的一员,适应社会的需要指导群众的科学健身活动,又要强化传统的、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竞训化的田径课程,从而加强田径运动知识、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课程的建设。

2.田径课程的建设要融竞技、健身和趣味于一体

体育教学内容来源于体育运动内容,但在体系上又不同于体育运动内容。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田径运动竞技项目是以夺取竞技胜利为目的,按公正比赛原则进行组织加工的内容体系,作为教育内容的田径则必须根据某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计划安排进行改造。因此,它在许多地方有别于在竞技场上进行的田径运动竞技项目。高校体育院系的必修田径课是为实现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两者的关系在于可以从田径运动竞技项目中去选择必修田径课教学内容的素材。但是,我们目前开设的体育专业田径课程仅仅局限在田径运动竞赛项目的范围之内,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不相符合,与田径本身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认为体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应加以充实,在以田径技、战术学习为主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健身的、娱乐的、自然的田径类体育运动,以恢复田径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在新的田径课程中让学生了解田径的文化和演变过程,掌握田径类项目的技术原理,田径类项目的健身功能和方法,以及参与在室外进行的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运动,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3.田径教学内容的教材化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田径课程教学的专项特点,田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组合,形成教学内容体系,以取得教学内容系统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果。田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各部分比例的划分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专项知识现状,专项知识、技能的渐进与衔接,把培养目标和能力发展融入不同时段的教学内容之中,与教学内容成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材是教学活动内容的载体,回顾我国田径课程教材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内容涵盖了技术、教学、健身、竞赛组织、规则裁判方法等诸多方面。但是就广义的教学内容来说,单单按教材内容组织教学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动态性不够,不足以反映各门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全部内容,不能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更不能达到传承和发展田径运动文化的目标。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融入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之中,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开拓思路,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复杂环境下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教材化的中心涵义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这与单纯搬大纲内容或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教材、教学参考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和必要补充,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宽口径的学习目标,我们应积极进行拓展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编写教学参考书,以完善教材体系。

4.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现代体育教学具有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价值,因此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追求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素质及能力的发展;注重现代、科学和多学科相融合。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前提。

田径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健康 竞技 兴趣 田径类课程内容 构建

[作者简介]韩晓燕(1978- ),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25-03

一、前言

2001年颁布的新体育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田径更名为田径类,从而将与田径相关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中,这样就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构建合理的田径类课程内容提供了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田径运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体现的矛盾,但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此本研究对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田径类课程内容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界争论的“体育教学以健康、竞技、兴趣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三维视角审视田径类课程内容的构建,进而丰富和完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的田径类课程。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法,对部分省市中学体育课程的田径类内容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走访,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为93.40%。(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客观反映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4)逻辑分析法:从课程构建理论出发,为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广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如表1所示)。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已习惯于全国制定学大纲的体育管理体制。由学科专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各年级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详细,全国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体育教学。现行的改革方式,使体育教师走向了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困惑的方向。新课程标准让权于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教学失去了以前所谓的“依据”,没有评价内容合理性的“标准”。尤其对田径运动这种缺乏集体性,评价标准性较强,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来说,在以学生为主体、淡化竞技性教学理念下,改革田径类内容的尺度,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田径类内容都处于困惑境地。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失去了田径运动的学习意义;如果强调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这种竞技性较强,但又重要的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出现困惑现象。

2.田径运动的价值与其实际开展的矛盾日益明显。体育课程纲要(教学大纲)中,田径作为基础运动项目,被作为必修部分的主干内容。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我国体育教育界,自上而下地认为田径类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教材也反映了这一点。笔者在随机选择的高中体育教材中,把田径类内容所占的比例做一个统计,与其他内容相比,田径类内容平均占教材总内容的34%(见表2)。

访谈相关专家及体育教师关于田径类内容的价值时,认为田径类内容经济、实效易于开展,较少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能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安全性较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有效促进正确身体姿态的养成和健康成长,有较为深厚的竞技文化底蕴。虽然田径类内容有诸多价值,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仅仅将田径类内容作为体育课准备阶段的内容,没有完整的田径类内容教授的体育课。

上述两种矛盾在“健康第一”体育思想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观念下,越来越明显。田径类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用价值,但这两种价值的利用率极低,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是应该适合学生的需要,还是强制性地灌输或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淡化田径类项目竞技性的呼声很高,完全否定了田径运动最具魅力的一面――竞技属性,抹杀田径类项目的竞技属性就是对该项目的封杀。目前,田径运动仅以“潜体育教材”的形式存在,学生接受的田径类知识也是零散的、断裂的,从而不可能体现田径类项目带来的教育价值及实用价值,田径运动的实质已变成田径类游戏所带来的效果。在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中,都以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田径教学,更有学者提出将田径运动完全游戏化的建议,这种改革方式已完全背离了田径运动具有的价值和特点。

3.当前田径类内容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笔者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田径类内容在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结果显示(见127页表3),田径类课程造成学生参与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合理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要重视田径类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问题。2000年以来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基本上都把田径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淡化竞技项目的概念,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改造,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可行性。所以,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重新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体育课程标准下重新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考

1.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田径类课程目标。新体育课程的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和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观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应作为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想指导,并起着“指引”的作用。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田径类课程目标是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术知识;了解田径类内容对锻炼身体的意义与作用,学会用田径运动的手段和方法发展体能,除田径项目以外,还应充实跑、跳、投等多种健身手段与方法,把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密切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和对手的坚强意志。田径类课程内容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田径运动的基础价值,说明了田径运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对学生身体发育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在田径类内容学习过程中,除注重田径健身作用外,还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田径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注重学生田径兴趣培养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因此选择田径类内容,应以田径运动为蓝本,批判性地吸收与田径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2.理解体育教育思想的本质联系,正确处理田径类内容的健康、竞技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体育的功能源于人体运动本身,人体运动性决定了体育功能的客观性。对个体而言,科学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固有的、本质的功能,不存在意识形态的观念,不体现阶级的意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体育思想都必须体现体育本质功能这一核心,如果离开了这一本质功能就不能称为体育教育思想。要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这是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同时要重视通过把握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针对性来体现健康性。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关注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但两者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合理的运动方式(竞技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质保障(体质教育思想)。虽然不同体育思想都对健康、竞技和兴趣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这三者在各个体育思想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时,必须深入理解不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本质联系,辩证地看待健康、竞技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田径类课程内容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

3.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路径与模式的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在课程构建时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对田径类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田径类课程竞技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构建田径类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图所示,通过课程开发,将竞技性与健身性融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田径运动授课形式,创造课堂情景、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田径类项目课程开发的实际工作中,既要体现田径类课程的健康性与兴趣性特点,又要尽可能保持田径项目的竞技性特点。将田径项目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加以改进,通过运动技术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小结

新课程标准里“田径类”命名的意义在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改变清一色的“奥运项目”的教学实践,将田径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融为一体,教材化、游戏化田径运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但受“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影响,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兴趣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狭隘理解,导致现阶段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生物观予以否定,不再注重运动负荷是否安排得当,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导致体育课变成游戏课,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选择田径类课程内容时,首先考虑该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对该内容进行合理改造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

[2]高自军,秦爱华,许世岩.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类项目竞技性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

[3]廖志锦.新课标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教学,2004(5).

[4]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问题的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5,26(4).

[5]宋亚炳.对广东省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客的体系评价[J].体育学刊,2003,10(6).

[6]闫金兰.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3,10(5).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函数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