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2-08 17:35:45

田径训练

田径训练篇1

关键词:训练强度;训练量;适度性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断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田径运动水平。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这就要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起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另外,还需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训练强度,保证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同时确保二者比例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制度,探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训练模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田径训练篇2

关键词:少年儿童 田径训练 措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各项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体育事业的进步和提升也非常明显。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彰显了我们国家体育事业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锦赛,在这些凸显各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水平赛事中,田径项目在我国的体育项目中还是处于劣势的,和一些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如何更好地来发展我国的田径项目,成为我们从事体育运动的教练员都在思考的问题。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体育事业来说也是如此。所以从娃娃抓起,及时地发现适合田径运动项目的人才并且加以科学的训练引导,非常有利于我们培养专业的田径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本身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体育教练员从细节着手,结合方方面面的实际来开展工作。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建立科学的选育体系

体育运动和其他项目相比,在选材上的要求比较高。对于运动选手来说,后天刻苦科学的训练固然重要,而科学的选材尤为关键。因此,作为教练员要有科学的选材意识,要结合先进国家的选材标准和理念,并结合我国运动员的特点和田径项目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选材,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自小就要建立小运动员的身体和训练状态,科学地选拔出有潜力、更容易出成绩的少年儿童运动员。

选出了适合的苗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工作的结束,好的运动员再有潜力关键还需要我们科学系统地开发,因此,必须要把选材和育才相结合,这就是要建立科学的选育体系。少年儿童阶段的小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生长和发育的较快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发展变化,他们的身体负荷能力以及运动机能都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所以必须要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来建立科学的、成系统的训练体系。从田径项目的发展来看,我们要特别地关注在此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欧美体育强国,善于学习和借鉴其科学的选材和训练体系,为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和谐关系力争全面发展

从当前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运动员培养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孩子们吃苦的精神意识下降,尤其是父母的溺爱使很多孩子不愿意吃苦,接受不了相对艰苦和枯燥的训练。其次,相对于其他行业,体育运动员的未来选择相对单一,如果成绩不突出,那么就意味着他的付出可能都化为乌有。再次,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诱惑很多,容易使运动员特别是小运动员思想发生动摇。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意味着抓好当前的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有着很多的困难。

所以,教练员要做好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就要力争构建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和孩子们搞好关系,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训练付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够使孩子们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接受教练员的要求,进而构建和谐的关系,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要做好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校通力配合才能使我们教育、训练的效果最大化;还要注意运动员之家的和谐的关系。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在集体环境中如何真正成为集体的一员非常重要,所以教练员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抓好孩子敏感期的训练

正处在不断成长和发育的少年儿童,正是可塑性最强,接受和学习知识最快的阶段,从身体素质的发展来看,这也是他们身体快速发育的一个较好的阶段,作为体育教练员来说,要结合孩子们的身体特点和项目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安排和科学的训练。所以要注意保证结合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促进身体发育,在此基础上安排各项训练。也就是说,少年田径训练是高水平训练的基础训练阶段,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和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是训练根本任务。通过合理科学的训练,使训练达到促进身体素质快速提高,达到儿童少年训练“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多项技术的教学训练的特点

优秀田径运动员都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优势特点。即优秀田径运动员都具有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发展全面、有个人技术和体能优势的特点。身体各机能的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田径各项目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国内外众多优秀田径运动员在少年训练中都有全面身体训练和多项训练的经历。如:德国的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德雷克斯勒、美国的乔依娜和我国的郑凤荣、倪志钦、刘淑珍、关英楠等,他们少年阶段的全面训练和多项训练为他们最后达到高水平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和技术基础。同时,人体机能显露的阶段性特点,要求少年训练注重全面身体训练,并随着身体素质的发展,学习掌握符合各阶段身体素质能力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在这个阶段内,要在全面促使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有意识地进行适宜的田径专项的训练,为将来极限用力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并对他们适应大负荷的训练及比赛时应具备的适宜稳定的心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这阶段还可以学习和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能、技巧,并能集中精力于专项的发展,为专项技能的良性转移作好准备。

总之,少年儿童的体育训练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奠基工程,作为体育教练员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运动员的实际,从细节着手,认真地准备、科学地规划,为孩子们掌握扎实的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田径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庞庆军,李银萍,齐立斌.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参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

[2]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程蕾.5、7、9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2012.

田径训练篇3

关键词:项群特征 共性 科学教学 理论研究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我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他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刘翔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提出的总结性的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其刺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加以改变,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二、“三从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1.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一个合理、经济的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全面提高身体机能能力,是达到较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在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的水平偏低,都会限制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发挥。这一现象在系统论中被称作“木桶”现象。即木桶中的容量总是受到其中最短一块木板的长度的限制。因此,某一素质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还制约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完善和改进。运动员在提高机能、神经过程、观感机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和灵敏等,将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技术环节相对应,也是为专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创造稳定性条件。

田径训练篇4

关键词:初中田径;业余训练;途径

田径业余训练是初中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些具有天生运动禀赋的体育人才进行针对性训练,为更高一级的体育专业学校输入人才奠定基础。在初中学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田径业余训练活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往纵深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迎合。

一、重视田径业余训练的选材

1.抽选队员应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意识,热衷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对体育具有一定的认知,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体育运动空间,促进内因与外因的完美融合。

2.所选队员应在田径某一方面有专长。田径运动包含的内容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训练教师必须根据训练情况,选拔一些整体素质稍强的体育苗子,然后进行专人专项训练,进一步催发体育幼苗的茁壮成长。

3.抽选队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选拔田径业余训练队员时,还要对其文化基础知识进行适度考量,体育成绩再好,如果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也一样不能入队训练。

二、做好初中田径业余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到文明体育、团队运动。田径业余训练队是一个友爱互助的集体,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团队精神灌输,同时,制定严格出勤和管理制度,增强训练队的凝聚力。

2.培养队员的服务精神,采取以大带小的形式。每次训练完毕,要制定专人,最好的是年龄稍大的队员,帮助训练教师收拾器材,做好训练场地的卫生清洁工作。

3.在节庆假日要组织队员开展春游或爬山之类的活动。训练教师用相机拍摄大家在一起游玩的生动画面,放在训练队专属QQ群的空间里,方便大家随时“翻看”,使大家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惬意。

4.建立竞争发展机制。日常训练中,要适时插入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奖惩制度,但要控制好度,起到鞭策的作用即可。这样一来,队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了,会自我增加训练强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个队员的田径素质会有一个大幅跃升。

总之,田径业余训练工作在初中体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及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从学生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确保每个田径队员都能学有所长,促使本校田径训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田径训练篇5

[关键词]田径 训练量 训练强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10-01

田径运动的历史悠久,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田径运动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高低起决定作用,田径运动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也占重要地位。现今,体育运动国际化发展,田径运动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田径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训练观念,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进行训练指导。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新观念。

一、关于我国传统的田径运动训练观念

田径运动对于东方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东方人体质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性的比赛上田径获得过奖牌,不过是在中长跑和竞走项目中获得的,这也是靠运动员的强大毅力和拼搏精神得来的。一般认为在短跑比赛中靠毅力与拼搏精神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而短跑运动中刘翔的110米跨栏取得的胜利,让我们思考在田径运动训练理念上的错误。

(一)田径运动训练性质的定位不清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家都认为对重要的运动项目,只靠教练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努力。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一个重要的运动项目,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依靠一个团队的力量。因此,田径运动管理部门对重要的运动项目及重要的运动员采取“六个到位”措施。[1]六个到位分别是:训练管理、科学技术支持、伤病预防问题、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对运动员的各条件的保障及严禁使用兴奋剂。

(二)田径运动的认识模糊

田径运动中,我国对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认识不够清楚。第一,对田径运动的认识问题,随着运动项目的发展,训练理念也得到发展。很多教练并不了解新的训练理念,甚至不知道,对运动员的训练还是采用老的训练方式。[2]第二,对田径运动结构的问题,我国很多的教练员的训练计划结构不清楚。教练员对要训练的内容不清楚,对采取何种手段进行训练效果好,对运动员的训练量和强度控制不确定。

二、对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分析

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通常采取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训练原则。近年来,通过实际的训练情况与比赛结果,我们发现传统的训练模式是不正确的,甚至会对训练产生反效果。长期进行高训练量、低强度训练,容易使运动员产生神经系统和肌肉疲劳,从而使训练的效果下降,特别是对一些需要高爆发性的运动项目的影响。运动员在大量的低强度训练时,极易导致神经系统疲劳而使神志不清和意识模糊,而这种训练不能发挥运动员的个人潜能。

如今,专项训练在田径训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把平时训练时提高的技能和素质发挥出来,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3]传统的低强度训练在比赛中不适用。因为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处在高度的运转下,因此平时低强度的训练不能让运动员感受到比赛时的紧张氛围,不能提升运动员所需的专项技能和素质。运动员保持低强度的训练,会使身体各系统处在低强度的运动状态,那么突然面对比赛中的刺激情况,容易导致运动员出现不适或伤痛。

三、关于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理念创新

田径运动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理念,抛弃大训练量、低强度的训练方式,而采用高强度负荷的训练方式。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田径训练中,强度和量是训练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不能忽视任何一项的训练。虽然现在强调高强度负荷训练方式,但是不能简单地要求高强度而忽视了训练量的重要性。高强度是以一定的训练量为基础的。

2.训练强度要和专项训练相配合。在身体训练方面,专项练习主要是在力量、速度和毅力等方面。训练的高度和专项训练方面必须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身体潜能。

3.训练强度要有结构性。训练的强度要保持稳定性,比赛前后和平时训练强度的幅度要保持一致,不可变化太大。运动的训练量也不应变化太大,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不变。

4.训练强度分大小,强度的大小应该结合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情况和专项训练要求决定。以刘翔为例,教练员孙海平在训练时,要求先进行力量的训练,然后进行速度的训练。

四、总结

我国使用传统的训练理念在田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理念上。要跟上国际的步伐,就必须更新理念,在田径训练中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关系,从而提高训练的质量,使我国在田径运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大超,孟建斌.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56-57.

[2]敬龙军,吕金江,晏瑞琴.北京奥运会后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格局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4):35-36.

田径训练篇6

1、前言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加强核心部位的肌肉群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还可以稳定和强化髋部及躯干在力量转换时提供能量输出,有利于提高速度,整合与传递整体用力,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1]。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和总结,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笔者在指导本校田径队训练比赛中,访问多年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和高校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的专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3、核心力量的概念和作用

31核心力量的概念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骨骼肌系统的核心部位主要有脊柱、髋、骨盆、下肢近端以及腹部,核心肌群主要是指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保持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支撑时所产生的力量。

32核心力量的作用

田径项目追求的是以高度、远度、速度为目的的项目,讲究的是身体的协调用力,在田径项目中,核心肌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保持平衡、传导力量的作用;也是整体发力的开始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肌群也可以使四肢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量消耗的作用;良好的核心力量可以减少肢体在运动时所承受的负荷,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的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对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段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也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2]。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对身体核心肌肉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根据所构成核心区域肌群的特性,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对具有多年带队训练比赛的专家访谈的综合整理,现将训练方法手段列举如下:

4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一般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开始阶段使用,目的是让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大多数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练习是最基本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此类练习很多,比如仰卧挺髋、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仰桥等。

42运用单一的、不稳定的器材进行的练习。

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力量练习,可有效动员核心区域的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训练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平衡球、平衡板和瑞士球,比如双腿撑球俯桥、单腿撑球仰桥左右摆腿、悬吊式训练、蹲起练习等等。

4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这种练习的关键是使身体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升。比如单腿跪姿弓步后上拉、持球旋转、使用平衡球的弓步单臂后拉、坐姿单臂后拉等等。

44相同练习内容改变练习环境的训练

人体再无参照物的情况下要想保持身体的平衡,主要依赖于肌肉的控制。例如在屈膝单腿站立或者蹲起动作练习时,睁眼睛和闭眼睛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改变传统练习模式,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心力量训练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运动员的身体处在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目的,提高整体力量水平和运动能力。

5、核心力量训练安排的原则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安排的原则主要有:循序渐进、难度逐级递增的原则;训练方式和负荷因与个体承受能力相一致的原则;训练难度递增必须等到神经对负荷适应以后才可以提高;核心力量训练只是力量训练的一部分,不能取代力量训练的原则;核心力量训练应放在准备活动、整理活动或者负重抗阻训练的前期进行的原则。

6、结论

61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是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应该成为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62核心力量对田径运动员有提高身体稳定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运动员损伤的作用。

63在核心力量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训练的难度和负荷,并结合各种其他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年第2期12―15

田径训练篇7

【关键词】青少年 田径训练 问题研究

一、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训练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有一定的人数基础,但随着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缓慢,招生能力与范围减小,参与田径训练的人数也有减少趋势。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一直在为田径事业努力贡献着,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政策的制定,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发展,几年来的大专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市场趋向饱和,给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田径训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运动员选材渠道缩小,生源质量降低等等问题一一显露出来。

二、青少年田径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媒体关注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是中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想让全社会了解、关注青少年田径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作好宣传工作。媒体具有联系、沟通、传播信息的功能,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息交流,知讯者生存的社会里,被关注程度及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据调查发现,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关注度较差,媒体很少有关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对足球运动和篮球运动的相关报道,从备战到比赛、从球员到教练无所不含。而对田径运动,尤其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除了对一些重大田径比赛进行相关报道外,没有任何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文章。

2.训练单位管理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单位对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能否深入田径运动队,了解、检查训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十分重要。调查中发现,训练单位对青少年田径训练较为重视,田径作为体育基础大项,很多训练单位都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投资到田径训练中。但从训练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资金物资条件)出发,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训运动员档案的建立和保存,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反映田径训练工作情况、发展、成绩以及关于训练各方面工作的决策等都是一个重要依据。目前青少年田径训练单位都已经对在训田径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保存,但在入档过程中,存在着分类不合理、归整较乱、资料不详,有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丢失等现象。也有不少训练单位根本没有建立运动员的档案。

3.家庭支持程度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会向外扩张,形成一种整合的社会力量。家人的行为方式、观点在家庭互动中影响子女观点,父母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能否支持子女从事体育的关键,因而家长对孩子参加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4.竞赛制度

判断与衡量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应是这种制度能否有利于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健康培养。青少年田径比赛必须根据青少年身体特点和长远计划来制定特有内容。必须要以全面发展为重点,专业要求要降低。青少年田径比赛不应把夺金牌争名次看得太重,更多的应该是以观察学习、选拔优秀田径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在和田径教练员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行的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标准不实际、竞赛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比赛次数较少,比赛质量有待提高等等,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打好坚实基础和早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教练员因素

教练员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到训练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教练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基础知识深浅,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成长,关系到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田径教练员是田径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培养青少年田径人才的教练员,他们对本地区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青少年田径训练发展的对策分析

1.优化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体育环境

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要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各地市政府就应提高对青少年田径训练队的重视程度,争取实现专人专管,实施合理的奖励与优惠田径运动员制度,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训练中。

2.提高青少年田径训练质量,扩大招生范围,并进行科学选材

随着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对训练过程加以控制。建议加强教练员和青少年对训练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

3.改革现行的竞赛制度,确保有量和有质的比赛活动

运动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杠杆。改革不利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培养的竞赛制度,建立和完善与青少年田径训练规律相吻合的竞赛制度,才能使青少年田径训练沿着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确保每年青少年参加比赛的数量,并保证裁判员和组织单位公平公正的判决,就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

[2]王惠文.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情绪调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7.

田径训练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课余训练作为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田径课余训练的娱乐性差和枯燥性强等原因,其发展势头相对较为缓慢,因此,针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对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

1.管理工作方面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化的管理体制将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相分离,没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学尚未成立专门化和统一化的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在抓田径课余训练的同时兼管其他职位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其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工作定位不准。

2.带训教师方面

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带训教师学历较高,一般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受教育层次较高,田径课余训练的专业性较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定方面,存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带训教师的职后训练程度不一,绝大多数教师从事的是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专项的体育训练任务实践经验不足,入职后参加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较少,对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课余训练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训练过程中,部分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影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部分中学的经费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依靠学校拨款完成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最后,在医务监督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完善的医务监督系统,专业化的医疗人员队伍建设进程滞后,相关的保健器材设备不完整,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对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与课余训练的日常训练工作相分离,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低下。部分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田径课余训练的成绩,没有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成绩,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中学的奖惩制度不合理,难以充分调动带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2.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带训教师没有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理念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和细致的认识,这对带训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带训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科研的能力不足,中学学校相应的科研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带训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3.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田径课余训练时间的减少,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对自身的作息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困扰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

4.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中学由于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其难以正常开展田径课余训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方面难以有效和稳定地落实,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没有标准化的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在遇到雨天、雪天、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课余训练难以正常开场,特别是硬化场地极易对在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三、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朝着科学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者要对田径课余训练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调动多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田径课余训练项目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评估。建立明确化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上行下效,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质量。

2.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要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田径专业项目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培养的思想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学要加强体育科研,加强对带训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完善相关的培训与教育制度,提高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

中学要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将教育与训练紧密结合,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未来之路的多极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训练的良性循环。

4.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

中学要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与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学要与相关的教育结合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统一整体,建立畅通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财力投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中学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其标准化建设,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管理制度、时间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田径课余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5).

[2]熊晓红.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S1).

上一篇:个体税收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堂游戏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