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范文

时间:2023-10-25 04:54:02

老子美学

老子美学篇1

一、哲学思想的同一性

1.黑格尔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方法的一部纲领性巨著。他称此书为他哲学体系的导言。《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黑格尔用这样一种否定性的唯心辩证法来论证他体系的根本原则――绝对精神或理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本质主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同是绝对精神或理念的表象,具有绝对同一性。由此构造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精神现象学》以纲领的形式表达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黑格尔的圣经”。

2.老子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起源,它虽无一处直接谈艺术,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却对后世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方法论意义。老子的哲学体系建立的基础是“道”。并认为:“道”是宇宙万有的根本,道体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世间万象皆由道体所派生。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由“道”之“一”所产生的“二”即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

3.哲学根本问题上的同一性

从以上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对世界的本原这一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的回答上,二者存在着惊人的同一性:世界的本原是一元的。这个本原在老子看来是“道”,而黑格尔称它为“绝对理念”;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同是本质世界的衍生或投射。二者从根本上具有同一性。

二、在美的本质认识上的同一性

1.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时,黑格尔认为,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心态的准备。

2.老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是“道”的感性显现。

我们是否能从《道德经》得到同样的断想:美是“道体”的感性显现?“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以理性方法阐释“道”便是至真,以感性的方式感受“道”便是至美,“道”是至真至美的统一,是道体放射出的光芒。

《道德经》中并未直接谈及美,其原由是:“道,可道,非常道”,即是说,单纯以理性的方式是无法完整阐释“道”的,只有通过直接的感知才可能见“道”。正如用语言无法描述苹果的味道一样,老子强调的是,要想知道苹果的味道只能亲口去品尝,这个过程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的非功利心态的准备。黑格尔认为,这种心态恰恰是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虚则无欲,无欲方能观妙。从审美心态的角度来看,由于心之虚,才能在审美观照中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才能使观照者与被观照物之间一刹那物我相融,生发出如纯白那样至为素朴、至为恬淡,圆通无碍的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正是这一感受的写照。

审美心态的准备是一个弃除一切私心妄念、主观偏见,创造虚空澄明的修心过程,它为道体的显现创造了前提条件。由此应该可以肯定:美是“道”的感性显现。

3.美学基本问题上的同一性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最基本问题。在老子认为,大美即是虚空澄明的心灵对道体的感性的直接的认识;在黑格尔看来美是对绝对理念在非功利心中的显现。二者同出一辙。

三、老子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同一性

在老子的《道德经》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对美的本质的相同看法,决定了“对立与统一”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同样,在老子看来,以“无为”的心灵感受的“道”是万有的根本,把握了道便了解了万有的根本,理性与感性在见道者来讲是高度统一的。编辑/杨小平

老子美学篇2

[关键词] 名;象;道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 分析 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 研究 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 影响 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着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 哲学 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 中国 文化 发展 走向的“上德”论、“ 自然 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 理论 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老子》一书坦言人的规定性中的这一悖论,相对而言,回避这一悖论比直面这一悖论来得更容易,但是那样,《老子》一书的 历史 价值将会降低,老子美学思想的原始地基也将无从建基。《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正是肇始于这一辩难,因为美学意义正是悬浮于名与无名两种概念和生存样态对局错落的剧烈张力之中。从“有身”之为到“无身”之“无为”的身存样态必然抽象出一种名与无名之间的紧张对局,然而,有名和无名在同一个名中确立自身的圆融并存正是一个有待求解的哲学问题。

大象无形:观象的审美意义

对于人的基本矛盾,《老子》提出一种本原语境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又衍生出《老子》美学思想的另一本原元素:象。

人是“有身”和“无身”之物这一命名的实义法则源于《老子》的“有名”和“无名”的本原语境。《老子》有名的本原语境可以还原为一种语法结构,在这种语法结构中,主词与谓词之间具有一种包含和归属关系,依靠这种关系,具体语法关系得以确立,言说结构同时具有了某种合理性。人是有生物,就是这种语法关系的言说式还原,人与生物之间具有包含和归属关系。从命名角度探索这种关系的实质,它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不仅种名与属名两者相符合,两种名之间具有包含和归属关系,而且,“人是有生物”这一判断与事实中的人符合。这种名实配称直接为“人是有生物”这一言说的结构提供合法基础。除了有名的本原语境,《老子》提出无名的本原语境。这一无名本原语境也是可以还原为一种语法结构,在这种语法结构中,主词与谓词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确实的包含和归属关系,也即不具有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包含和归属关系。德是德,道是道,水是一种上善等判断就是这种特殊关系的言说式还原。在这种言说格式中,逻辑意义上的语义循环不可避免。从语法逻辑考察,这个关系仍然具有某种语法逻辑。这种解释说明:这种结构的主词和谓词之间没有归属关系,这样,谓词就不是主词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主词的无限延展,这种延展是以谓词的“空位”为形式。也即是说,谓词是对主词的超越,谓词所意味的东西不再是一种名的框架之内的东西而是一种超出的构成运动,一种想像力的产生过程。这种解释为人是“无身”之物这一言说式提供了合法基础。

“无名”的本原语境为语言法则提供合法基础,同时这种语境的成立又挑战了名实配称的法则。在这一语境,主谓之间严格的符合关系和名实之间的现实的符合关系都失去本有的效力。然而,这一语境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为审美的想象力提供合法理性基础。“无名”语境的诸言说式还原中的谓词超出了主词命名的规范法则和范围,谓词的德、道和上善等意象在此结构形式中对名的超出意味着一种对“象”的自觉的产生。象“上德”、“上善”等都是“无名”的言说式,这种言说式只是在一种想象力形式中才具有合法意义。因此,《老子》在审美生存层次提出“大象无形”的论断。说这种特殊的象没有形态就是说这种概念缺乏命名效力。观象论道是《老子》美学的出发点,但是,在与名的比肩对举中,象本身并未得到一种理性的自足。因为象是名的分化形态,她必须对照她的对立物:名,说明自身的意义。而这一点正是《老子》哲学中的自然的法则所不容的。因为在《老子》一书的核心价值中,“自然”,“自是”,“自正”,“自化”验证了一种对绝对唯一的个体自由的“无待”信仰。

无法命名的象是在命名的内部法则之间的顿错中脱颖自身的,也就是说,名与象,名与无名是在一种张力结构中凸现自身的规定性的。同时,这种张力结构在《老子》审美生存中分化为两种人生态度和宇宙观念。在此种分化格局中,名与象对称性的构成角色愈加凸出。《老子》将名与象的分化形式还原为两种人生态度,那是一种被称为“有欲”直观的生存格式和“无欲”静观的生存格式。在“有欲”直观的人生态度格式化过程中,人的对象客观化为一种对人拥有控制力的东西,人静止地、客观地、符合性地容忍这种不以自身命令为准则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主动放弃自身的力量,人的自身性被主动投射到自身之外,自身之外可以是客观法则也可以是他者的意志。在无欲静观中,人可以自由选择,因为人所面对的东西不是对象而是象本身,对象关涉与自身相关的利害分梳,而象本身纯粹具有形式的意义。“有欲”直观之物必然具有名的法,是一种“有法”;“无欲”静观则“无法”可依,尊崇“无法”之法。因而《老子》认为人有人的法,天有天的法,地有地的法,而道有道的法。前者都是可以因因相习的常识或累累相依的经生之理,而道的法因为相对于“有法”而复归“无为”因而再也无法可法了。法自然的道的悟解就是对自由意义的确信。因而自然之法就是说一种无以复加的绝对自由在生存的诸层次、诸格局中存在着。因而观象美学的实质归属于一种确信无误的自由信念。这种信念是在一种人生之观的分化中造就的,名与象的分化所构成的美学构架自此分化中更凸现其审美生态魅力。因而《老子》美学思想即是一种观象美学。

复归于无极:为道美学

“有欲”直观与“无欲”静观构建了名与象的思辨框架,放射出一种观象美学的韵味和色彩。然而,这一框架真正想要揭示的真理并未动态地自圆其说。也就是说,《老子》美学思想的审美意义并未在现实的生命图景中活生生开展出来。

在命名的自我展开途径中,由于某种对整体性的困惑,名在一种张力格局中烘托出象的圆说魅力和审美天性。也正是在这种对局的张力中,名与象的阴阳两极碰撞出别样的生命觉识。从人的更高本原要素看,“为道”美学为两极的生命提供了同一个栖居园地,让任何别样的生态体和谐相处、比肩齐飞而丝毫不觉隔膜。

从名的自身局促验证,语言无法为一种“大象”提供真理,从而不能为一种为道美学提供法则。既便言说的法则源于语境的清晰规范,语境自身的分化仍然预示着一种对整体稳定性的拆解和流逝。同样,一个分化着的静观不可避免地分化了对象的本原样态,局限了自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从而不能全面把握人的德性之真。从神的法则角度考证,似乎是,万事万物都是神的造物,人的观感也是神性禀赋,因而推知,造物与观感之间本来没有天然的理解上的代沟。然而,为道的 哲学 以人为本,《老子》认为人作为自由(然)的德性之真并不需要从神性王国那里祈求灵性,并非神在道之先而是道在神之先,并非神之灵性先于人性而是人性先于神灵。

那么,为道的美学为生命自由的美提供了一个如何栖居安然的园地?

首先,为道美学为言说、命名和观象的人的活动和生存样态、层面提供唯一的“ 自然 ”价值。如何“自然”地得到一个人的德性之真正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本原意义。在人的德性之真中,人能够自然地选择她的德,而不是仅仅在被规范中被动选择,复归于朴真和无极的“为道”之境也就是复归于一种德性之真,它的生命的主旋律只是去法“自然”。《老子》将“自强”的理念引入对“自然”的领会,认为“自强”就是自然品质在生命样态中的展开形式。“自强”之所以出自“自然”而不悖于“自然”,因为“自强”讲求生命的原生样态,主张复归于朴。具体讲,《老子》是从“利害”、“亲疏”、“贵贱”等人性的诸面具的 分析 中振拔出一种自由、无拘的生命样态的。另外,《老子》又从人生内外层面解析“自强”,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自强”理念,召唤一种“复归于婴儿”之真的德性之在重归心灵。以上两种层面各自分离出前后两种不同样态,无论何种层面、何种样态,都是人的德性之得,人可以躬身于前者也可昂首专注于后者,但是《老子》认为只有一种被称为“上德”的得才是为道的德性之真。这种“为道”的德性之真既不是源于名的,也非象的,更非神的法则和意志,它是在名的引导和象的形态中展示了一种确实的内涵,预示着对名与象范畴所局守的原有格局的某种超出。

其次,“为道”美学为生命的样态提供一种“上善”范本。范本只是一种心意状态而非事物的物理人情,“上善”的范本更是一种经验者很少能切身付诸实践的理念。《老子》断言:“上善若水”,将利害之水与一种范本的象分梳立论,为一种非名利的“上善”公开立法。无论相对于利的水或是相对于害的水都非“上善”之物,然而,作为纯粹名理的水也非“上善”之物。这种名理之物可以成为德性之得,可以成为人的理性专题,但是,这种名理之物与以上的名利之物一样缺乏一种“自然”的法则。也即是,它们在成就自身的过程中没有塑造出自由的种子,从而,“自然”的人不能在这些非“自然”的物中观瞻出“自然”。也即是,德性之真在其德的自我塑形中放弃了表现自身独立规定性的自由性向,从而,放弃自我德性的“上德”本性,不再以“自然”为法了。

言说中的“上善若水”符合它的语境法则,水是一种“上善”之物符合语法的法则。但也仅仅是符合于一种“无名”的语境法则,这种符合意味着这里的水作为一种范本跃出了名的法规,是名的法条尊严的叛逆。从此一角度考察,“上善”本是起于命名的地基而又超越命名的地基展示自身的独异性,“上善”同样也非名与象范畴对称格局中的必然结果,正相反,“上善”正是在一种结构内部元子的偏斜运动中脱颖而出。“上善”的范本作为一种象的超越只是在“为道”的引导中才不至于沦落为赤裸的名利和名理之物。

再次,“为道”美学为自由的生命图景提供“至和”理念。和谐价值既不归属于名的法也不完全臣服于象的审美意义,它同样展示出一种对名与象的有限性格局有所作为的超越意义。在名的法则内,任何的符合,任何名实配称关系都是可变的,如果要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平衡而非事物之间的物理平衡就只能在“为道”的形而上世界开始其探求的征途。在《老子》看来,任何物理的或利害的平衡都是转化而变化的,唯有在道这一规定性中,和谐才是可能的,它的实践形式或生命样态就是象婴儿般虚静无欲的“至和”理念。《老子》倡导“复归于婴儿”不是要求实现一种生理的、物理的运动而是倡导一种精神运动或者精神升华运动。固然,婴儿状态因其无知无欲的自然样态悖理于名利而趋进于审美想象,她平静、感性而直观的形象包含超然物外之美,但是,就一种“和之至”的升华之象来说,“和”更具有一种哲学的内部规定性。“和”从道的真直接逼问出一种生命的真。这种“和”只是在无知无欲的静观中才可以被体验,但是,这只是“和”的一种层面,“和”在静观中所要追问的却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意义究竟如何可能的本原 问题 。正是在这一追问的过程中,“至和”超出了审美意象的范畴,更是远远超出命名的框架。无知无欲相对于一种关联,内与外、得与失等的关联,这关联首先牵涉出依赖关系,婴儿作为一种名理之物他必然是父母之子或姐姐之弟或其他被设定的东西;在实体意义上,他需要接受外界的营养来成就自身,这一切都证明婴儿之规定难于独立持存。那么,他的“和”源于何处?如果这种“和”源于他的身外之物,这种“和”是否还能继续展示一种自由的道?人们总会说,婴儿柔弱如水,因而需要扶助和塑造。然而,这种被给予的婴儿的规定性却很难在以上审美意象的层面上独立持存,更难于在哲学意义上立论一种“至和”的自由精神,从而悖论于《老子》为道精神。

老子美学篇3

Nicole是我六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数学老师。她长得不胖,留着一头棕黑色的头发,年龄大概在30岁左右。她主要有特点:1、富有活力与激情;2、有耐心;3、友好。

1.活力与激情

Nicole有着美国教师普遍具备的活力与激情。这活力体现在上课的时候,她经常带领我们在课上做一些有意思又与学习紧密相关的游戏。而她的激情最能体现在morning meeting中。在每天的morning meeting中,都有一个exercise环节,我们有着多种多样的exercise,其中我们常做的叫free dance,规则是一个人在教室中心的地毯上跳舞,其他人就跟着跳舞的人,模仿他的动作。Nicole总是在没人愿意当跳舞者的时候身先士卒,自己带头扭了起来。她虽然跳得不好,但是大家都一起高兴地学着她跳。我相信中国那些严肃的老师们是怎么也不会像Nicole一样的。

2.耐心

由于美国小学及初中的学生都不怎么聪明,所以对Nicole这个数学老师来讲,耐心是一定要有的。在数学课上,有些问题对美国学生来讲实在是不简单,有些人甚至捧着问题看了一个多小时什么也没看出来。Nicole的职责就是在晚上花两三个小时备课,好给下一次数学课什么也不懂的学生讲题。不过她讲完后仍会有个别学生还是听不懂,她通常用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学生带出教室,以模型或用让他们把题中的内容演出来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题意。这一点 Nicole做的是很不错的。

3.友善

友善是我自己给她的评价,因为她对我这个外国人还是挺友好的。她经常以鼓励我的方式加快我在各方面的进步。例如我回答了她的问题,她就会表扬我一番并让我再接再厉。

这就是我友好、有耐心、有激情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Nicole。

Katy是我的法语老师,也是我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老师,她长得不胖不瘦,有着一双很大的眼睛和一头漂亮的棕发。

Katy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和蔼,二是有耐心。

1.和蔼

Katy有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她在法国上的中学和大学,回到美国后,她当了一名空姐,她到过全世界许多地方,近几年,她才凭着出色的法语来到了我们学校。我想,一定是空姐这个职业让她变得性情温和。学生们都知道Katy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她讲课时,经常交头接耳地又说又笑。Katy通常是不断地提醒他们,可他们停了一会儿后又开始闹了起来,所以她经常是在断断续续的吵闹声中结束她的法语课的。

2.耐心

空姐这个职业不仅让Katy性情温和,还给了她细心和耐心。就是因为她细心和耐心,学校才派她做了语言和法语老师。在语言课上,她还要教除我以外的另外三个人,有一个俄罗斯人,一个哥伦比亚人和一个正在上学前班的中国人。我、哥伦比亚人和俄罗斯人都会英语,对她来说,教我们并非难事,可另一个正在学前班的中国人一个单词也不会,教她可就难了。由于我不跟那个中国小孩儿一起上课,所以我不知道教她的过程,但光凭办公室墙上挂的东西,我就知道她教得有多辛苦了。

我猜,她是用边玩边学的方法来使那小孩进步的,因为墙上挂满了她画的图和注解的单词,例如有一张图上画了一个小人扔球,下面写着throw,还有一个小人坐在椅子上,下面写着sit等等。我在桌子上还发现了一幅那小孩儿画的画和Katy逗她玩的玩具,凭这点就能看出她的耐心与细心了。

这就是我的ESL和法语老师Katy。

美国的小学老师怎样和孩子相处

Caroline是我的ELA老师,她长得很胖,说话声音还有些沙哑。和我中国的语文老师相比,Caroline似乎更容易激动。有一次在上课时,Matt告诉她我校的橄榄球队战胜了一个强敌,她听了居然高兴地叫了起来,还跟身为球队队员的德国人洛菲奥击掌庆祝。别人看了都司空见惯,唯有我见了感到惊奇,我可没见过我中国的老师这样激动过。除了激动,她做事还有些不拘小节,有些豪爽,就像男人一样。举个例子吧,三周前,在家长会上,Caroline和我爸谈论关于我的事,她说话并不像我的班主任Nicole,Nicole在和爸爸谈话时说话慢悠悠的,总是问问这个,问问哪个。而Caroline就不一样,她说话如疾风骤雨一般,她先是给了:“Fred阅读有待提高,Fred作文有很大进步……”之类的一堆坚决的评价,然后就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直接收尾。

这就是我的ELA老师Caroline。

副班主任Peter

今天是副班主任Peter在我们班的最后一天。

Peter是我们班的助理老师,他很胖,留着大胡子,才刚来我们班两个月。两周前,学校领导让Peter做一节录像科学课来检验他的教学水平。

可他却把这节十分重要的录像课弄得很不像样,明显没有准备充分。他做的幻灯片只有三四张,内容很简单,没有插图,连排版都没有。

Peter的视力很差,戴着眼镜都看不清楚,所以他在把我们的回答敲在幻灯片上时经常打错字,改好几遍后还是错的,浪费了很长时间。因此,学校领导决定把他调到Green house工作。

在快放学时,Peter很委婉地告诉了我们他因为教学水平不合格,学校领导决定把他调走的事,并请我们吃了一顿甜甜圈作为告别。尽管他的教学水平很差,对我们没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我和同学们还是纷纷和他握手道别。Matt和Neaten还在smart board上打出了“We will miss you Peter, you are a good teacher”的标语,并在下面按首字母的顺序写下了所有人的名字。

老子美学篇4

【关键词】孩子们美术 实践能力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26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旺盛,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所以在孩子们教育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要带领孩子们认识美术,感受美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从中有所收获、有所M步。作为美术老师,要帮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在幼儿阶段就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养成实践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一、培养并且帮助孩子们保持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园阶段,要想让小朋友主动地接受某种事物,就必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幼儿老师,我们在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保持和维护好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大部分小孩子对于新鲜事物都是有很重的好奇心理和探究的兴趣,老师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持和培养这种积极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不是按照死板的教条把孩子们规划在框架之内。很多幼儿老师总是认为孩子们不应该做这件事,做那件事不对,做这件事的方法不正确,不应该对那件事感兴趣,就这样总是扼杀孩子们对其他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将孩子们只能安放在大人认为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范围之内,切断了孩子们对外界事物旺盛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们童真心性的泯灭。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很多孩子在美术课上自己进行“创作”,老师只看见孩子们画的一些凌乱的线条就认为孩子们是在瞎画,从而会打断孩子们甚至批评他们,其实这样会打断孩子们的思路,甚至会压制孩子们的天赋。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先画完,就会发现他们的画在线条、构图或者色彩方面会有让人惊喜的地方,这个时候对孩子们进行表扬会帮助孩子们保持和维护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孩子们美术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们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帮助孩子们维护和保持这种兴趣,让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对美术课程感兴趣。只有有了这种学习兴趣,孩子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接受美术课程,才会愿意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在孩子们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让孩子们主动进行学习。老师在教授孩子们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接触美术,只有孩子们自觉主动的去接触和感受,孩子们才会更愿意对美术课程有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自然会帮助孩子们提高实践能力,帮助孩子们有所收获。另外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多引导孩子们积极动手,能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就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去操作练习。比如说美术学习中的手工部分,老师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究出来的,只有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才会更加愿意学习,才会学得更好。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孩子们和老师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但有的方法确实都适用的,比如说老师要多对孩子们进行鼓励表扬,由于幼儿孩子们的性格特点,老师多多鼓励表扬孩子们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更喜欢学习,这样才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寻找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孩子们得到更多指导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这就要求老师要找到与孩子们相处的最佳状态,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简单的来说就是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相处融洽,并且还要对孩子们具有威慑力,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听话,才能认真地学习。

首先,要求从老师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要想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就要和孩子们从心理上成为朋友,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让孩子们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老师,只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融洽,孩子们才会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的帮助。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才有机会增加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挥,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才会有更充足的学习动力,通过老师的帮助指正,孩子们才可以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对孩子们有所要求,在幼儿教学中只有对孩子们严柔并济才能真正的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和孩子们做朋友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平等的,幼儿园的小孩子在心理思维上还并不成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平等的交流和引导,但也需要严厉的教导。如果孩子们对老师没有畏惧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听老师的话,那样很可能会导致老师教导的一些有利于孩子们成长和学习的方法被孩子们忽略或者不重视。“严”是指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听从老师的话,只有这样老师才可以真正指导孩子们做得更好。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对孩子们严柔并济,既要引导孩子们喜欢学习美术课程,又要保证孩子们能真正的听从老师的指挥,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老子美学篇5

最近在班上的女生中流传一句顺口溜:“男子汉,傻瓜蛋,掏钱包,光光蛋。”

这句顺口溜是讽刺哥们儿不会理财,大手大脚,有一分钱,花两分钱。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切!哥们儿才不是女生嘴里说的傻瓜蛋。阿吹不是,全班男生都不是。哥们儿是在实施一项伟大的计划。

知道什么是计划吗?就是准备做的事情。

准备做什么?秘密!军事秘密!

不过,事先申明:阿吹绝对不是女生们说的那种大手大脚的傻瓜蛋,应该说是理财高手。天生的,自然形成的一流高手。

阿吹记得刚读一年级时,老爸阿呆带他到商场去买文具。老爸阿呆是聚集了自己所有的私房钱,准备让儿子阿吹大花一把的,哪知阿吹专门挑最便宜的买。这事使老爸阿呆都大跌眼镜,大失所望,不得不夸奖阿吹是理财能手。

从小到大,阿吹绝不乱花一分钱,一切都在范围之内。不过,最近阿吹常常超出范围地找老爸阿呆要钱。

“怎么啦,儿子找他爹要钱不舒服?”美老妈比老爸阿呆开明,她希望儿子阿吹现在就是男子汉。男子汉嘛,自然出手大方,豪气冲天,不能像姑娘婆婆似的斤斤计较,一颗芝麻还要分出大小来。所以,美老妈教导老爸阿呆:“儿子大啦,自然用钱多点。你现在不是用钱更多?什么抽烟呀,喝酒呀,请你的狐朋狗党吃饭啊!你说,你每个月用的钱是儿子的多少倍?”

“怎么能拿儿子和当爹的比?不在一个档次上。再说,阿吹还小,不能抽烟喝酒。如果阿吹敢抽烟喝酒,我就打断他的腿。”

“谁让阿吹抽烟喝酒啦?是不是阿吹把你的烟酒钱要得没有啦?”美老妈就是偏袒儿子阿吹,“这样好,今后你就少抽点烟,少喝点酒!”

老爸阿呆不敢和美老妈顶嘴。对美老妈,老爸阿呆没有儿子阿吹的胆子大,敢随意歪着脑袋,斜着眼睛,大声地和美老妈唱反调。所以,他只得挖肝割肉似的从衣兜里掏私房钱。每次给钱,老爸阿呆都要瞪着眼睛问一句:“又要钱干什么?”

“嘿嘿,秘密!”阿吹把脑袋一歪,对着老爸阿呆眨巴眼睛。

老爸阿呆不懂阿吹眨眼睛的含义,他说:“今后你想要钱,去找美老妈要。”

“美老妈的钱是公用的,你的是私房钱,应该为人民做贡献。”

“我的钱本来就在为人民做贡献。”老爸阿呆是指养儿子阿吹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无私贡献。

对于阿吹肆无忌惮地要钱,老爸阿呆的担心越来越严重,一听到儿子阿吹房间里有动静,老爸阿呆就学电视里的侦探镜头,用杯子扣在阿吹的房门上偷听。阿吹出门,老爸阿呆就戴上黑墨镜,扣上鸭舌帽,围上花格子长围巾,像个地下工作者一样尾随其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侦察了解,老爸阿呆并没有发现儿子阿吹有什么异样。阿吹每天早上烧饼一个,牛奶一袋,共计二元五角钱。加上课间喝矿泉水一瓶,一元,总共也只有三元五角。可阿吹每天必须要十元钱,多余的钱去哪儿啦?

要打听。谁去打听?老爸阿呆自然不行,美老妈自告奋勇:“我的儿子,听我的。”

一天,美老妈坐到阿吹床边问:“阿吹,听说你最近攒了很多钱?”

“哇!老妈,您也太会夸张了。我能攒多少钱?您一个月的工资几千块,我就是不吃不喝,几年也攒不了你一个月的数字。”

“你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要那么多钱干吗?”美老妈不明白儿子阿吹什么时候学着省吃俭用的,难道是隔代遗传,把他姥爷的攒钱习惯遗传了下来?

“秘密!”阿吹把对老爸阿呆说过的话又甩给美老妈。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阿吹越是神秘兮兮的,美老妈就越想知道。美老妈的办法多着呢,她眉头一皱,心里就冒个泡泡。美老妈找到阿吹最好的哥们儿,也是最糊涂的哥们儿――胡虎:“你们学校最近在开展一个活动吧?”

胡虎就是头脑简单,四肢不发达。美老妈随便一诈,胡虎就坦白从宽,而且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坦白从宽:“嗯,我们班上的全体男生正准备发起对灾区的捐款活动。”

“哦,捐款?全体男生?”美老妈疑惑地问,“为什么?”

“阿吹说了,男子汉就要对社会负责。”胡虎学着阿吹的样子仰着头说,“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我们一年的零花钱就是贫困山区同学一年的学费。所以,我们计划攒齐零花钱,捐给灾区。”

哦,美老妈还真没有想到,儿子阿吹竟有如此的爱心。

晚上,美老妈主动找到阿吹:“儿子,你很有大男子主义哦!”

大男子主义?阿吹听说过,但不懂。他觉得男生比女生个子大,正常。但如果男生比女生个子小,那就叫残疾。为什么男生个子大了就主义了呢?

美老妈不跟阿吹研究大男子主义,她说:“你们男生给灾区的同学捐款,这很好,可为什么不发动包括女生在内的同学一起捐款呢?”

女生?小气!阿吹不屑一顾。美女妖妖家里钱多吧?可平时美女妖妖用钱也是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要女生捐款,比上天还难。

“不见得吧!”美老妈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递到阿吹手中说,“给,请接受一个女生的捐款。”

耶!男子汉万岁!

错!美老妈拦住阿吹:“应该是女生万岁。”

老子美学篇6

考试穿衣经

学校快统考了,昨天收拾儿子的书包,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学校告示:

亲爱的家长们:

你的孩子本月要有一个州内统考。这个考试耗时长,内容广,很多孩子内心都紧张不安。

为了在考前让孩子们放松,我们有三大建议:1、考前让孩子休息好;2、考试当天吃好早饭;3、准时到校。

除此之外,我们在统考的前一周,会有一个特殊的穿衣活动。学生们每天要分别穿一件有特殊含义的服装,我们将用这种方式为孩子们加油。

星期一

学生们穿睡衣和室内休闲鞋上学。这样的打扮会提醒孩子们,考试前要有足够的睡眠,考试当中要记住放松心情。

星期二

学生们要穿水果色的衣服。这样的打扮会提醒孩子们,考试当天早晨,要吃健康的早餐。

星期三

学生们可以全身着黑色服装上学。这样的打扮会提醒孩子们,当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他们要切记把多选题的答案圈圈彻底涂黑。

星期四

今天学生们上学穿衣时可以做怪,他们可以把衣服的前后面反着穿。这样的打扮会提醒孩子们,回答完问题后,要返回前面去检查答案。

星期五

学生们可以穿他们喜欢的运动衣裤,就像将要参加体育比赛似的。这种运动装可以提醒孩子们,在考试时要力争做到最好。

读完这个通知,我很有感想。众所周知,马里兰州的中小学教育在美国是名列前茅的。我家所在学区的中小学,多次接待过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国直辖市重点学校的官员。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的压力都很大。类似于这种的学校告示,三天两头我们就会收到一张。对中国学校在统考前给学生们的加油方式,我不敢妄加评论,但美国学校的这种考前穿衣活动,既轻松简单,又意味深长,这样的加油方式,你不觉得很新颖别致吗?

先尊师后送礼

逢年过节,美国男女老少非常讲究送礼致谢等友善之道,尤以圣诞节为甚。每逢节日,除了亲朋好友,我家三个孩子的美国老师,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送礼对象。

给美国老师送礼,花多少钱合适?送什么最好?关于这两个问题,我是绝对服从孩子们的要求。家里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要求,我非得面面俱到不可。

大宝现在是高中生,她除了有主见,还特别反叛。给她的老师送圣诞节礼物,我丝毫不敢怠慢。为了让大宝满意,我恨不得一个月前就张罗着给老师买礼物一事。

据大宝介绍,他们高中的男老师都爱喝咖啡,女老师都爱臭美。大宝根据这个,提出的礼单直接明了。对男老师,一概送星巴客咖啡馆的礼物卡。对女老师,或送梅西商店的礼物卡或直接送女人喜欢的浴室礼品篮。

大宝的礼品单虽然简单,但执行起来是要花费一些银两的。尤其是她的名牌意识一直比我超前,她送给美国女老师的礼物,我本人都没享用过。礼物买回家后,大宝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装进各具风格的礼品袋里。你看她摆弄来摆弄去的,尽显尊师之诚。

小宝的班主任特别逗。圣诞节前,这位会唱歌剧的美国黑人老师慈祥地告诫全班,“我是个大胖子,我不想再吃巧克力了,你们都告诉你们的爹妈,今年的圣诞节我不要巧克力了”。

这位老师的直言,其实道出了美国人圣诞节时送礼的大众趋势。巧克力确实是美国人节日期间常用的送礼之物。当年我上班时,也常用巧克力糊弄她们。

听说老师不要巧克力了,我家小宝来了个大胆推理:老师不要巧克力,就意味着她不要圣诞礼物了。妈妈,是这样吗?“孩子,肯定不是这样的。”我越和小宝解释,小宝越是一头雾水。在他眼里,巧克力就是圣诞节的代名词。既然老师不要巧克力,那就意味着我们不用给她买什么了。小宝的这种推理,造成了他抗拒给老师送圣诞礼物。既然如此,我决定不再勉强他。

在大雪停课多天后再次开学那天,小宝空着手大大方方就到了学校。一进教室,小宝看到班上同学几乎人人都给老师带着礼物,他立马傻眼了。胖老师,你是什么意思呀?原来你不要巧克力,其实你是想要其它东西呀。你干吗不直接说呀。那天放学回家,小宝急得直喊:“妈妈,快给我老师买不是巧克力的礼物去!”

二宝是我家最省事最懂事的孩子。她给老师送的礼物,一般会考虑经济实用。你想不到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她的选择。今年她的一位老师在收到圣诞礼物之后,这位老师做的事情真是绝了。为了感谢二宝,这位老师回送二宝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他给二宝发了一张免做当日作业的通行证。按照这位老师的逻辑,只要给老师送礼,孩子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在我看来,这不是变相鼓励孩子送礼吗。对这事,我至今想不通。

除了美国学校的老师,孩子们的那些课外活动老师,咱也得有所表示才对。小宝和二宝的体操班、钢琴课、公文学校的老师们,大宝演讲辩论班的老师,都不能忽视。也许你会疑惑,给美国老师送礼到底要花多少钱呢?我简单透露一下吧。大宝给老师买的咖啡礼物卡,每人20美元一份。我们给钢琴老师买的礼物卡,是25美元一份。给老师送礼,只是一种友好而尊师的表示。太贵重的礼物,说不定会让美国老师觉得受之有愧,或者误会学生有什么企图呢。

校车最大

那天小宝的男童军要参观美国南北战争的主战场。为了陪孩子,我们这些随行家长沾光坐上了校车,并和孩子们一起接受了美国版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次坐美国校车,我感觉很新鲜。坐在车里,我东张西望,抬头一看,发现校车里有个急救包。嗯,美国校车防患于未然,这挺好的。

急救包的右侧,有一个绿色的“体液”袋。体液?这是干啥的?难道说校车司机在紧急情况下,要给受伤者输液?这司机也太牛了吧。一听我这推理,坐在我身边的医生忍不住笑了。孩子妈呀,你这英文,还是20年前的英译中的直译水平。这个体液袋哪是输液的,而是清理呕吐物的备用袋子。本来是“出”,让我误解成“进”,我这丑出大了。幸亏美国人听不懂中文。

美国校车特别规范,平时在路上享受最高级的待遇。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校车停下来,所有行进中的大车小车必须原地歇菜,绝对不许超越校车。美国校车里并没有安全带。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校车的安全更加重要。一旦翻车,车里所有的花朵们都会花容失色,甚至是花落人亡。

老子美学篇7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3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子美学篇8

一、行走在课堂当下“思”现状

著名教育家艾斯纳说过:“美术是一种学习方式,美术教育拥有特殊的魅力,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审美、情感渲染能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展的新要求,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

二、站立在新课程上“读”美育

1.成人与成仁课程目标的心解读

教育应该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最终完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发展。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导人、采访、表演、辩论等各种学习方法,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利用采取多种形式,经常地,反复地,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课程背后的情感与爱,使孩子们能看见隐藏的郏见微知著,让孩子们用美的、爱的眼光去发现、探索世界。

2.方式与方法以美育德的润物无吉

在课堂中,老师们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能让孩子们对团队合作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环节的设置很重要,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作品,老师对于作品的筛选、讲解非常重要,如“走进大师”,如何在技法与心灵都接近大师?这也是情感铺垫的好机会,大师们不但有非凡的技艺,更有坚韧的品格与持之以恒的性格魅力。

案例:《老房子》笃实的坚守

造型表现课中的一例,老房子的种类、地区、造型差异很多,我决定从点到面来教授,从对家乡江南水乡的房子欣赏,到各地对于特定的人来说有不同价值的老房子,孩子们了解了养育他们的家乡――江南房子的特点,激起了心中最质朴的对于家乡的热爱,对老房子而言,对于一代人来说不仅仅是住宅更是记忆,而老房子也用“自己的方式”述说了对一段历史的坚守与铭记。课中,我通过诗朗诵、小记者采访老人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在作业方面我利用撕、贴、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黑色卡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绘画屋顶,再贴于作业纸上进行绘画,孩子们的作品很好地体现出了老房子的沧桑与古朴。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

3.评价与拓展道德桥梁的高度

正视评价带给孩子们正面力量。因此,老师对孩子们的学习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让孩子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学会欣赏、赞美本就是教师良好素质的表现,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性非常强,老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孩子们能够很好地感受到。

案例:《会说话的手》道德的余香

这是我认为难教的一课,非但对学生基本的绘画技能有所要求,并且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铺垫尊老爱幼的人文内涵。我选择利用ipad拍下学生的手形,在已有的图片上利用想象联想、添加组合等方式,绘出创意。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利用清洁工人苍老的手托起工资条、新生儿和母亲手交握等图片,让学生重新认识手,重新认识人类肢体的魅力。

三、停留在向善的那方“学”教育

1.情感衍生用态度润泽多变的维度

心灵的感动不仅仅只存在课堂上,更多的情感体验可能只发源于课堂,却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体现。“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教育的利益最终体现在现漫长的今后。有了这样的自觉,美术课堂才不会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视觉,局限于时间。

2.情感共鸣用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

“教师热爱学生,真诚地给予帮助,做到相互尊重与理解。”这是新课改后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美术课堂中,往往要求老师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来注意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

作为老师,职责使我们要赋予学生更多的爱与责任,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想孩子所想,思孩子所思,关注每一个细节中蕴含的教育真谛,并进行循循善诱,悉心教导。我相信,心灵的感动是最美的教育,让孩子们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到共鸣,得到抒发,得到升华是本真课堂一直追寻的。我希望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仅能学习到知识,更让他们在生活中畅游,接受道德教育的沐浴,插上腾飞翅膀!

上一篇:海外营销范文 下一篇:营销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