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学范文

时间:2023-10-21 15:02:36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篇1

乡村医生培训、全科医师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还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通过远程医学教育这种形式,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远程医学教育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2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特别是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广大卫生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已深刻认识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而传统的办班学习,函授等继续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远程医学教育因其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是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手段。远程医学教育的可见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学科前沿的内容,所有卫生技术人员均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发展要求,同时对自身业务素质也可很好提高。远程医学教育这种方式与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相比,还具有省时间、节约经费的优势和灵活性。

3开放性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有利于高素质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当今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医学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又使得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渴望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技术。事实证明,现代社会谁先掌握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谁就占领了本专业领域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的服务上掌握主动、抢占先机,而覆盖全国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恰恰为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了这样一个终身接受和培训的平台,从而使得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医学新知识、新动态成为可能,同时也对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和业务水平,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济性

远程医学教育有利于整合各类业务培训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培训经费。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各专业、各学科的诸多业务培训工作,一直分散在相关的业务部门,且长期沿用逐级培训师资,再由经参加培训的人员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老套路。这种省、市、县三级逐层培训的做法,不仅因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产生了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而且还因人员往返劳顿及交通和食宿等,挤占了本不宽裕的培训经费,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选用远程方式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不仅可以统一师资,把最优秀的师资展现在基层受训人员面前,而且还可以避免传统方式造成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同时更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各专业培训项目,整合散在的各种培训资源,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5信息量大

远程医学教育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利用微信视频技术进行远程培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全天候地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全员培训,以充分挖掘使用现有资源、促进资源共享。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以其灵活性、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更适合社会需求的有效继续教育形式,远程医学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电子个人档案数据库。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对学习的结果进行统一考核。这样,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提高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远程医学培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使远程继续教育更好地发展下去,还要走规范化道路,全方位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并且逐步扩大远程教学的范围,使它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远程医学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医务工作者完备的开放式终生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远程医学篇2

远程学术研讨采取“点对多点”的全程实时同步远程医学视频教学及监控模式,所有远程站点均可同时收看到疑难病例或病理视频及影像,通过远程医学系统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把全军顶级专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异地“面对面”的交流,实现了专家不出院门就能开展学术研讨。

远程手术示范通过手术案例的直播和现场讲解,使医务人员有“亲临现场”的感受,加深了对手术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实现军队医学专家与国际知名医学专家间的异地同步学术交流,达到了精典手术远程示范教学的目的。

远程医学考试在远程医学信息网环境下,各卫星站点同步进行,主站设监考点,监考人员通过远程摄像头,可将各考场画面统一显示在监控大屏上,实现了实时全程监控考试。同时,还可借助考试终端桌面上的摄像头,对参考人员考试情况进行跟踪。考试时间结束时,系统会自动保存答案并退出答题界面;考试结果由系统进行自动阅卷打分。监考审核人员根据现场监考情况及上传数据中抓拍的考场实时照片和卷面成绩进行审核,并给出每位考生的最终成绩。

进一步做好远程医学教育的思考加大组织宣传力度军队远程医学教育已实施近1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仍有少数单位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未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个别单位的领导和医务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远程医学教育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

因此,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大远程医学教育组织和宣传力度,提高对远程医学教育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以及适应医学科技发展、调动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和考试的积极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发挥远程医学教育的优势和效益。各部门要密切合作远程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重视、多部门的密切配合[5]。因此,从总部机关的组织计划到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从系统利用到培训考核的组织实施,从各单位训练部门的现场组织到系统的技术保障,都需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互相协助,通过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工作,确保培训、考试等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远程医学篇3

1.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场监控程序管理员进入考场监控选项后,对于教师和考试的学生根据要求,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系统判断进入者是否为合法用户,若是合法用户,进行选择学科、监控试卷和考场;如有异常情况,可以进行重新设定。考试结束后退出考场。管理员可以对管理考试系统,管理试题、考生和系统配置,针对不同的用户,规定具有不同的权限。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试卷管理程序教师在选择管理试卷后,系统要求其输入正确的验证信息,验证正确后,判断闯入者为合法用户,系统即进入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在医学形态学试卷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系统管理:进行学科管理和计划任务安排;试卷管理:修改试卷、增加试卷、删除试卷等;试题管理:修改试题、增加试题、删除试题等;成绩统计,生成报表。教师主导考试系统,进行试卷类型选择,在规定每章节比例的情况下随机出题,并进行试卷和答案的保存,规定试卷评分细则,教师对主观题阅卷和评定考生成绩。

2.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学生考试流程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认为可以进行测试,可以考生的身份登录该考试系统主页上的“学生考试”选项,考生输入正确验证信息,系统判断确定其是否为合法考生,然后开始医学形态学答题考试并计时开始。在规定考试时间范围内,考生可自行翻阅前后的考试内容,也可以认为考试完成而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间到,即使考生未提交考卷,医学形态学系统会自动保存并提交系统。在试卷提交系统后,系统可显示该考生的考试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给出本考卷的标准答案。

二、基于Web的医学形态学网络考试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

考试是目前教育体制下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Web远程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通过此种形式的考核,有利于掌握组织形态学变化,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使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让学生观察标本和(或)切片进行考试,对测试的标本、切片要求具备较高的典型性;为保证公平性,传统的医学形态学考试中每组考试需更换标本和切片,测试效率低下;且测试的标本和切片在测试过程中容易损坏。而基于Web远程教育,使得上述困难得以解决,通过收集大量教学标本和组织切片图片库,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中无需标本、显微镜和切片,操作简便,可以根据不同用户进行注册管理,教师按照设定动态随机生成试卷,学生可多用户同时在线考试,自动控制考试时间,客观题自动阅卷评分并即时生成考试成绩。基于Web的网络医学形态学考试系统使得监考教师人数下降,教师组织考试工作强度明显降低。完善的基于Web的考试系统在人力、物力上优势明显,其具有自动评阅、计分、成绩存档功能,可有效提高效率。

三、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逐步完善基于Web的网络医学形态学考试系统功能,对医学形态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远程医学篇4

传统的医学理论教材在介绍疾病时,一般按照概念、概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顺序讲述,虽然在逻辑思维上没有问题,但是学生在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时是被动地灌输,而诊治疾病应该是积极的临床思维的过程。因此,传统的理论知识呈现方式不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因此,在设计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课程理论时,我们将理论知识以“从了解疾病的角度”和“从临床流程的角度”双模式呈现。在呈现“从了解疾病的角度”时,我们按照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随访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在呈现“从临床流程的角度”时,我们以问诊、体格检查、诊断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顺序进行叙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疾病本身的角度了解疾病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还可以从临床应用的角度理解疾病诊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疾病知识。前者是一般教科书所常规的呈现内容和顺序,后者是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自主设计的呈现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了临床思维,为将来走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PBL教学设计

口腔医学同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适合PBL教学法[7]。但问题是如何在网络远程教学媒体中设计PBL教学模式。有学者提出在局域网教学系统中应用PBL方法[8],即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但在互联网环境中,远程教学的对象千差万别,而又为数众多。要想做到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困难[9]。为此,我们的做法是设计典型临床情境,并就该疾病诊疗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全部答完后可自行查看正确答案。给出正确答案的时候,同时给出相应的理论基础,即解释选择该答案须参照的理论知识,这样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设计临床情境问题时,我们按照临床诊疗的流程进行,即先说诊断,再谈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再设计特殊问题情境以强化对该病诊疗特点及注意事项的记忆。如一个下唇外伤的患者,先问软组织清创步骤是什么?进一步的检查是什么?再问如果患者有一块0.5cm大小的软组织只有一窄蒂与基底组织相连应该怎么处理?这就涉及到对于口、鼻、眼、耳等特殊解剖部位软组织外伤的处理方案,即尽量缝回窄蒂软组织外伤组织块,因为这些解剖区域的形态很重要,而其他部位的软组织修补无可替代。

3学习效果考核设计方法和内容

学习效果考核是远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考核是在完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主要依赖学生自己的学习动力。因为没有教师面对面的人文方面的关怀,所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1]。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的设计很重要。首先可以采用问题调查的形式,即逐条询问是否掌握在问题情境中习得的理论知识。因为是调查问卷,所以并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有助于学生梳理已经学习的知识,同时也有益于进一步强化所需知识,进一步可以作答一张完整的试卷,控制好考题的难度,应以选择题为主,可以有一些典型病例的病例分析题。结果在一段时间后公布,这样做一方面是维持学生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主观上仍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得知自己的分数和错误的答题时,可以在一段时间以后仍可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根据学习的记忆、遗忘的时间规律,这样做可以强化记忆。

4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设计

4.1教学媒体的应用种类和呈现内容选择

和大多数其他医学类教学媒体的设计一样,我们在网络教学媒体设计时,也主要使用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文字部分主要用来表述临床理论的内容,采用FrontPage软件设计网页形式的文字版面,可自由设计恰当的背景图案。在需要做链接的文字部分做成链接而指向另一个文字网页。这样学生在浏览文字内容时,碰到有问题的名词、理论部分时,可使用链接功能去查看该名词、理论的详细解释。同样还可以制作二级和三级链接,一直到学生对所学内容能融会贯通。图片主要用来表现病例的病变外观,利用微距定焦镜头拍摄,采用大景深,力求在一张图片上展现病变的全貌,图片格式采用GIF格式,这种格式的特点是图片的数字容量较小,有利于通过网络传输。也可以用图片来表现病理及其他显微图片,在做这种形式的图片时,一定要做好兴趣点标记,帮助学生辨别病变的性质。声音和动画主要用来呈现动态的诊疗过程,比如皮下气肿捻发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节弹响等。在描述手术过程时,传统的教科书常常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对学生的解剖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应用动画直观地解释手术过程则非常容易使学生理解。当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制作时间和精力。动画也可以用来解释临床的治疗理论,比如在行牙窝洞制备时,可以用动画解释制备的力学原理及错误制备导致的后果。视频主要用来呈现实际病例,将一个典型临床病例诊疗过程的关键部分拍下来,进行剪辑并压缩。可以将视频剪成数段,分别对应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在各个剪辑部分可以配画外音提问或者辅助解释。在制作视频时应事先征得患者同意并注意遮盖患者的个体特征,以保护患者的隐私。

4.2教学媒体的应用组合形式

教学媒体的应用组合形式关乎教育的效果[10]。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介绍一个新的病种时,总是喜欢以文字概念的方式。而我们在做网络教学媒体设计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对大多数病例首先呈现病种的临床表现图像,如龋病首先以患龋的牙齿图片开始,然后提出问题,临床病理实质是什么?又可以链接到龋病剖面的显微图片,再以文字辅助说明。在介绍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时,可以插入一段真实病例的视频,并辅助以画外音解释。对于视频不能表现的治疗细节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如龋病的去腐、窝洞制备和修复材料充填等。在考核阶段也可采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给出一幅病例图或一段患者的临床表现视频,用来考察学生诊断疾病的能力。

5教学媒体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教学媒体的设计素材资源存在短缺,典型临床图片的采集有时遇到困难。我们目前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转型阶段,后者所需的临床多媒体资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教师需要养成随时采集典型病例资料的习惯,并定时归类整理。这就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将计划任务分配到个人。在任务督促下,能加快临床资料的收集速度和质量。其次是教学媒体的制作编辑能力有待提高。在制作文字网页、动画和编辑视频时需要一定的多媒体处理能力,而这些能力传统的临床教师通常是不具备的。因而,在制作教学媒体时可能会因陋就简,降低教学媒体的制作质量。因此,一是我们应提升临床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知识及制作技巧的能力;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给我们做针对性的辅导,以快速提升制作教学多媒体的水平。还有,由于我国网络建设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媒体设计总体上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声画等媒体的应用,对于网速不理想的地区,可能播放起来不连续,甚至不能播放。而视频媒体对于临床病例的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就寄希望于我国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生能够接触并能大容量地浏览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媒体资料。

远程医学篇5

【关键词】远程医疗法律特征医疗卫生立法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远程医疗作为医疗服务的一种,其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就是指医学专家可以不离开他们所在的医院或医疗中心,就能对异地、特别是对那些边远山区的就医者,或者医务人员无法亲自到达的现场的就医者提供医疗服务。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并更合理地配置了医疗资源。但是,对于远程医疗的相关法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远程医疗所涉及法律问题,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所需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远程医疗正在向移动性、多样性、实时性发展,远程医疗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急需立法跟进。

远程医疗与远程医患关系的法律特征

远程医学与远程医疗的法律界定。笔者认为,远程医疗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的医学咨询、医学诊断的医疗服务活动。在远程医疗引入之前,有关医学的法律问题以及日常医患关系问题已经浮出了水面。在医疗上,新技术的使用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需要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专家深入研究。WWw.133229.CoM目前,远程医疗扩展了医学应用的范围,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医疗纠纷,例如,远程外科诊疗中存在着某些技术失误,是否承认这些失误为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远程医疗还可能产生一系列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也需要进行相关医学、法律学研究和探讨。

远程医疗关系的法律特征。第一,远程患者的自主性。患者具有自我主导、自我保护及控制自身身体和财产的权利,它是医学法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所以患者可通过自主性来限制医生的权力,以免患者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身体受到伤害。对于21世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至今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完整的体系来解决远程医疗的纠纷问题,已成为各国建立有效的医疗秩序的重要任务。

第二,远程医患关系的契约性。在传统的医疗纠纷中,通常由原告(患者)提供其与医生形成医患关系的证据,但要证明(医生)违背应履行的义务,对于居住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医生和患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患的一次远程医疗行为是否可以构成一种条件,一种建立了医患关系的条件,同时这些条件是否应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等,均须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第三,远程医患关系跨地域性。通过远程医疗,一个国家的医生可对另一国家的患者施行较为复杂的外科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创立一个法律界限,来明确远程医疗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如甲国一位医生为乙国一位患者通过电话提供处方,此行为产生医疗纠纷,被患者控告于法庭,当时患者为法庭提供一些电话记录作为证据,甲国医生认为这些电话记录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而让医生提供证据反驳患者提出的医疗指控;如果此案例的医生在不同的国家执业,那么法庭的判定可能完全不同。目前世界不同国家对这样的法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四,远程医患关系的时空性。传统医患关系即面对面医患关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医生在诊室检查患者时发生的医患关系;二是医生通过家访检查患者产生的医患关系。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这种医疗模式被打破了,医生成为率先使用电话的一类人,医生与患者的电话交谈涉及医生的建议及患者的健康等问题,所以尽管电话医疗不是面对面的医疗形式,但这已构成了一种医患关系。只要医生为患者提供健康评估,而患者又依从了这些评估,那么医患关系就此产生,医生的责任也就存在了,这是最早、最简单的远程医患关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远程医疗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使用及数据共享,医疗服务业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交互式通道。无论患者在何方,也无论其健康信息保存在哪里,均可获得专家建议和信息系统的监测、共享,这就是远程医疗,而由此产生的医患关系即远程医患关系。在此情形下,医疗事故的时空要件中就既包括了时间要件又包括了空间要件,医疗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限制。有学者认为:就时间要件而言,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包括晚班时间和加班时间)里;就空间而言,医疗事故则必须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内部。笔者认为,就远程医疗而言,我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所谓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里,应当向外有所拓展。

关于我国远程医疗立法问题

对我国现行远程医疗立法的简要评析。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远程医疗标准化的问题、医患双方认知程度的差异、医疗法规和责任认定等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管理标准,如1999年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远程医疗要遵循“统筹规划、加强调控、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级管理、逐步发展”的原则;对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要实行分级管理;提供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的人员须具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副高职称以上;远程医疗会诊前须向病人或其亲属解释远程医疗会诊的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亲属的同意后方可进行;会诊医师与申请会诊医师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而申请会诊医师与患者之间则属于通常法律范围内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若出现医疗纠纷需由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2001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及远程医疗会诊服务有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随着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急需完善。

我国远程医疗立法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远程医疗设备评估。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远程医疗还未能广泛地应用。但是一旦远程医疗被推广和应用,则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我国对远程医疗进行立法已经是形势所需。一般来说,各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制定法律,但是关于远程医疗的法律问题则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它经常要打破国界,但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远程医疗法。美国是研究远程医疗较早的国家,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关于远程医疗的规定对我国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美国,要求用于远程医学的所有硬件、软件均应得到fda的认可。fda在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用于远程医疗的所有设备需要符合fda下属的“仪器设备与放射线防护中心(cdrh)”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正在标准化。凡是没有经过充分技术评估的设备用于远程医疗活动是不合法的,对就医者的利益有一定的风险。

第二,远程行医许可证。对远程医疗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它还涉及工程技术、通讯、计算机、遥感技术、法律、伦理等等领域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还仅限定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没能深入地涉入。笔者认为,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对远程医疗进行思考,除了以上我们讨论过的远程医疗的安全问题外,我们还将面临以下问题:如何给远程医疗有关的医务人员颁发行医许可证;一旦造成了医疗损害,如何追究这些“网上行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规范远程医疗网络等。

第三,远程医疗中的隐私权保护。在远程医疗中,患者的敏感病史和诊断很容易通过语音和视频被其它无关人员得到,因此,远程医疗存在着侵害患者隐私权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远程医疗不需要设立防卫或控制系统来避免该类事件发生。由于远程医疗是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进行的,潜在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该系统,突发的电力障碍也可能导致没有备份的整个数据库系统瘫痪。对于通过拦截视频信息或其它信息而侵害患者的隐私权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安全性关注,采取更完善的安全策略,如进行联合编码、加长个人密码等,以防止患者的医疗信息、特别是高度敏感的信息被暴露。

结语

远程医学篇6

摘 要:分析医院在应用远程医疗时出现的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响应对策,这对于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远程医疗;远程会诊;问题

前言:远程医疗是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学科, 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和使用充实了传统的医学诊疗模式,是远程医疗服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1],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一、远程医疗会诊特点

1、远程会诊因不受空间地域影响,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远程会诊与远方专家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沟通病情,免除了患者长途跋涉之苦,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就医渠道。同时基层医院因医疗水平不高等原因,在诊治患者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通过远程会诊,即可以提高基层医院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将基层医院闲置床位等医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就医,患者可以足不出户看名医。使患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型综合医院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从而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也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宝贵时间。

3、通过远程会诊,扩大增加了医生与专家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使医生在会诊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工作经验,

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病例资料的不完整 通常双方医生及专家在会诊前缺乏必要的沟通,在采集会诊病历资料的过程中,受申请方医院医师的技术水平和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遗漏一些他们认为并不重要信息的的问题,影响了会诊专家对所提供病历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由于专家不能亲临现场,在查体诊断中的几大要素:望、闻、叩、听也都出现了缺失。远程会诊传送的常见医学图文资料也会存在图像数字重建处理失真,出现图像不清颜色不正,与亲自阅片相比,显示器设置、分辨率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影像的清晰度降低,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2、对远程会诊认识不足 一是患者方面的,由于选择远程医疗的患者往往是诊断不明或危重症的人群,因为病情急重,会感觉远程会诊不能实实在在在与医生面对面,在心里上会有一定的不信任。远程会诊时间一般较短,会给患者造成不认真,不细致的错觉。二是医生方面,很多医生认为申请远程会诊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一个否定,会丢面子。远程会诊是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会诊的目的即在集思广益,使患者的诊断更加明确,治疗更为有效。远程会诊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宣传推广和普及,使大众理解并接受,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 目前为止,对远程会诊,国家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规定。针对远程会诊没有统一的医疗规范,没有统一的系统软件,没有统一的通讯信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信息不能共享,医疗单位不能实现交互式联网,使得远程会诊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对于远程会诊的责任划分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规范。远程会诊并不能解决一切难题,会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图像传输不清晰,病历资料不完整等原因造成的误诊,或者是提供不出更好的治疗方案的问题,需要明确规定双方责任,防止出现医疗事故时发生纠纷或者异议。

三、对策

1、加强宣传及人才培训 远程会诊要在大众中得到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宣传工作应从门诊入手,例如在门诊设立咨询台,放置宣传资料,对来院患者及家属普及远程医疗的知识和作用,使每个患者了解远程医疗的意义和流程,根据个人需要对其选择。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诊治流程的培训,使每位医生都能正确认识和使用远程医疗这种诊治模式,增加医生像高等级业务水平单位同行学习的机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远程医疗的行列中。远程中心人员要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提高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把好远程医学资料规范化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以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2]。

2、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要使远程会诊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针对远程医疗发展中出现的法律和责任问题,主管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政策,明确医疗责任,保护医生和患者的权力,为处理远程式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将医疗风险减少到最小。同时要不断提高远程会诊的诊疗质量,申请方医院要尽可能提供详细的患者信息,要有详细的病史介绍和清晰的图像,不要受个人主观判断影响,将一些认为不重要的信息遗漏,医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有敬业精神,对待每名患者,每例会诊都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远程医疗得到大家的信任,才能使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结论:远程医疗会诊作为传统医疗模式的一种补充形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医院在应用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远程会诊系统的不断完善,它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治模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快捷、更节约的就医渠道,并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春|,张荣建.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远程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0,9(4):封3.

远程医学篇7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多医院中,患者需要检验、检查的科目已经不需要患者来回的奔波,结果就可以通过网络自动传输相关服务器,并自动链接到每个患者的信息系统中,医生就可以实时的的监控患者的实际情况。

1 信息化管理的远程医疗的作用

远程医疗的是在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进行远程在线会诊(包括专家预约会诊)、医患信息传输、在线检查和学术交流等,这种医疗方式是将传统医疗方式中的信息传输通过各种网络通讯设备来实现患者各种实际状况的传输。医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远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民众以及医院自身带来了诸多效益:

1.1有效解决民众看病贵、难、烦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民众建立健康信息档案,但这些健康档案,成为"死档"被隐藏在档案室。健康档案没有发生效率,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当医院对患者实施上级和下级转诊时,各医疗部门间不能通过网络查询患者档案,无法实现共享,如此患者要重复检查,给患者带来高额的检查费的同时患者面临多次检查也会厌烦,不利于对患者实施及时治疗。

1.2实现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例如在上海的各医疗机构间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在上海看病,各医院可以对患者的健康信息进行调阅查询,有效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在上海实施的医联工程改革了该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推进了上海市的医疗信息化改革。通过该工程所建立的医疗信息网络,实现了人人建立电子病历,实现了医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共享问题。

1.3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质量。通过医疗信息网络,可以对区域居民的诊疗信息和健康档案进行调阅查询,对一些医疗统计性的工作也更加便捷,例如对儿童的常见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方便医院为居民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如居民进行大型检查时,必须要到医院排队取号、检查、拿报告,过程繁琐,然而通过信息化医疗网络,百姓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电话挂号方式进行预约,节省了排队时间。而患者也只需登录相关门户网站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检验报告,而不需要等着拿报告。

2 医院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

1995年我国组织了首次远程的会诊,并组建了相关的远程会诊室,以供远程治理的探讨研究。该远程医疗研究室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双方的医生及患者可以实现交流与互动。当这次探索研究成功后,被应用到我国较多的先进、大型的医院中,如北京的协和医院,总共涉及到10个省份的医院,为上百例病症解决了会诊问题。这种远程会诊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能够使得医生与患者通过视频直播进行异地会诊,节约了患者就诊的时空距离。在对于疑难杂症重患中举行了数次大型的国际医疗会议的转播,还组织了同国外的学术交流会及多个医学讲座,组织医生进行医学手术的观摩,促进医生的学习。这些研究、讲座及观摩和探讨有效地为中国的远程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全力支持医疗远程的发展,并对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三个大的信息系统工程,以促进医疗远程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的进度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对比,我国的远程医疗在技术方面还较为落后,国家医疗卫生的相关政策还有待增加和改进,远程会诊在实际的远程医疗应用中比较少,很多患者对远程医疗看病不能认同等。

3 医院远程医疗的信息化的应用

在医院中远程医疗的信息化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远程医疗的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来实现的。远程医疗主要借助的技术为视频会议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的对于患者的诊疗。首先通过视频技术手段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医院的该方面的具有权威的专家组织在一起,采集每个位置的视频画面来进行开会研讨和会诊。该技术信息化实现的方式可以通过图1表现出来:

除了实现远程医疗的会议,利用远程医疗的信息化还可以实现对于患者的远程的医疗的诊断,其基本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传感器技术来对患者的身体各种状况和信息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通过数据传输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医生的个人终端上,通过这种医疗的终端医生可以实现对于患者的远程的诊断。

远程医疗可以应用于远程放射学、远程会诊与诊断、远程监护与家庭护理、远程教育以及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放射学系统能有效解决医学影像管理问题,方便医疗系统对影像的远程调用和管理。当进行远程会诊或者诊断时,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特殊患者以及特殊病例进行紧急性救助,方便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就某一病例或者医学图像进行交流诊断,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远程监护与家庭护理在中国发展得相对滞后,是远程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然而该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远程监护能够对生理参数作连续性监测,以研究较远距离对象的生理情况;对于家庭护理来讲,有利于患者在家里接受生理检测,一旦患者发生紧急情况可以获得紧急救助。远程教育主要是针对医护人员所进行的医疗专业教育。

4 信息化管理远程医疗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措施

远程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种:①技术上某些地区只要电话线而电话线无法具有足够的带宽来传输图像数据;②偏远地域有些还没有相关的网络技术设施;③目前我国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国外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样一定量的大小的视频数据经过压缩后传输的数据量还是很大,也就是在传输编码的过程中技术还存在瓶颈,而相应的硬件技术设施如果网线还达不到相应的带宽。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来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关键的还是受到技术上的制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搭建和完善我国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图像传输编码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传递效率的大大的提升,使得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远程医疗的需求。

5 结语

远程医学篇8

【关键词】 远程医疗;信息技术;发展;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21-02

1 远程医疗的意义

远程医疗是狭隘的概念,一般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的远程医疗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从而完成远程对象的检测,监测,诊断,教育,信息传播与管理。简单地说,远程医疗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方式的医疗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医疗服务,医疗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远程医疗的关系

信息技术和远程医疗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指的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及信息处理。由于远程医疗涉及许多医疗信息,如图像(lmages),影像(Video),声音(Audio),波(Graphics),文本(Text),生理参数和辅助信息之间的远程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现代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作用发挥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迅速发展是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远程医疗是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一种表现。

3 远程医疗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远程医疗活动里面,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医疗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传输和存储三分为三个方面。以下是分别从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别进行了论述。

3.1 医学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远程医疗需要获得的信息是:一个诊所或医院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医疗记录的患者,医生的诊断和其他信息;通过成像设备采集的图像信息;实现实时物理检查收集到的音频,视频信息。许多这些信息直接从一个医疗检测设备,如:病人的体温,血压,薄膜,扫描,B超。采集和处理的远程医疗是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完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远程医疗。因此,如何医疗信息预处理,以及如何使现有的医疗设备和仪器,通讯便捷,快速,安全的接口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非实时医疗信息可以采用包括过滤,压缩,编码打包,准确的扫描和其他手段来处理。虽然需要实时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医学图像和其他数据,可以直接获得医疗设备。dicom3.0(医学成像和通讯标准数字),这种技术可以提供医疗设备的标准接口,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医学图像按照统一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和交换。近年来,随着不断发展的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图像采集,处理,显示,存储,传输和管理集成系统悄然兴起。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它主要分为医学图像采集,数据存储,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和图像传输局域网,广域网单元。系统是基于dicom3.0协议。我相信在未来的远程医疗,医疗成像数据采集和交换,可以帮助系统,直接从数字医疗设备信息采集,实时,高质量地捕获各种动态或静态图像。

3.2 医学信息的传输 在远程医疗中,医生的诊断质量传输医疗信息医疗信息传输质量,因此,必须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医疗信息通常是一些数据,文本,视频,音频和视频等数据和文本数据的比较小,网络的要求不高;但视频,音频和图像数据的数据量很大,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是必需的。通信网络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拨号上网,宽带,无线网络技术;卫星通信。传输速率,拨号上网,双绞线组成一个局域网,传输速度不超过10M/秒,可以有效的网络传输带宽和传输速率要求不高,文本数据和静态图像。光网络,传输,传输速率在100MB/秒,能有效地传输数据量大的动态图像。基于卫星宽带网络视频系统为主的远程医疗系统,虽然在技术上满足远程传输和处理的医疗信息的要求,但价格昂贵,难以推广使用。

目前,许多远程医疗系统,是用在电信部门提供一个可编程的专用线,虽然成本低,使用方便,但连接不稳定,峰值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或失真,严重影响质量的远程医疗。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如何防止病毒,非法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非法截取数据和数据丢失,是远程医疗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3 医学信息的存储与归档 远程医疗也包括资源信息的存储和归档问题。由于医疗信息,如视频信息,一般容量大,因此需要有存储量非常大的大容量存储设备和相关系统,如磁带库,光盘库。其主要介质:硬盘,光碟和磁带(digitallinear磁带)。存储介质和设备选择的因素是速度,可靠性和价格。平衡三个因素作出最后的选择。硬盘磁盘阵列,它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和读写速率,除了阵列具有容错功能,安全性高,可以用来作为短期存储的基本选择,但价格较贵。光碟是相对便宜,数据存储的可靠性比较高和统一的标准,兼容性好;缺点是单个容量小不能满足要求,存储和比较麻烦。磁带与非数字的可靠性已得到明显改善,但平均访问时间较慢,系统响应速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速度不高的长期储存。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及系统的兼容性,但是可重复使用。医疗信息的存储,最好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例如,在系统与存储相关的有硬件,数据库,应用程序接口。硬件是存储设备;所有的数据库系统的接入点作相应的记录,原始数据检索。然后储存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是关键环节之间的数据库软件的主要任务是,大型设备的虚拟文件系统原谅,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直接运行的水平不考虑,底硬件和控制。良好的存储系统的医疗信息的记忆是重要的问题。

4 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应用中的展望

3G是指:无线通信和互联网以及其他多媒体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改变现在通行的医疗模式,使患者能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间得到医生的诊治和照顾,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事故现场,这个系统需要更多的支持。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无线遥测技术将成为标准的医院设施,远程医疗设备简单如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再加上桌面视频设备,它也可以提供视频,音频,重要的生理参数,心脏和其他数据的医疗中心。因此,数据传输速率高,也能发射多种类型的医疗信息,这些远程医疗,无疑是非常重要的。IPv6技术的应用,医疗设备检测数据直接收集,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量,减少时间延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安全性能。还有许多其他信息技术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远程医疗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5 结束语

远程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因为彼此对方改变自己,但也因为改变对方。应该看到,手法是双面的,即远程医疗技术的社会影响的不仅有积极的,但也有消极;另一方面,社会医疗技术不仅有促进作用,并可能阻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促进或阻碍,取决于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和整合后,才能最终实现协调发展。互动整合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但与远程医疗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循环反复。

参考文献

[1] 蒋美仕,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洁,王进.史话远程医疗[J].软件世界,2002,(6).

[3] 赵玉川,等.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19).

[4] 白净,张永红.远程医疗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算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