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0:15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1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三个全覆盖”制度落实情况工作总结

**街道针对辖区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数多、居住地不集中的特点,为了让每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真正知晓“三个全覆盖”制度,提升扶助关怀工作水平,做到应扶尽扶、精准帮扶、亲情关爱、责任到人,对我街道现有失独家庭138人,伤残209人进行宣传和帮扶救助,同时联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年来累计签约688人次。

一、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

1、实现联系人制度全覆盖,使特殊家庭(被联系人)遇到困难能够及时沟通联系人,开展联系人制度宣传活动。

2、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配备了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社区专干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并鼓励志愿者或者被联系对象的亲朋好友作为社区联系人,建立“二对一”或者“多对一”的联系帮扶模式。要求每一位联系人每周至少与联系对象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或者网络沟通一次,每月至少登门走访一次,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更要登门走访,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关怀。在2019年金秋九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先进街道计生协没有忘记辖区的特殊家庭,联合乐易家政为辖区的8户特殊家庭、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收拾卫生、擦玻璃……为特殊家庭送去实实在在的公益服务。

3、为每户特殊家庭都发放联系人卡片,上面有三名以上的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住址,以确保联系对象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联系到其联系人。每个月最少和特殊家庭人员沟通一次,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排忧解难。元旦春节期间为街道4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送去每户800元的抚慰金;“5.29”为伤残家庭送去每户500元的抚慰金;还有不定期地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解决特殊家庭实际生活困难的同时,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4、“联系人制度”全覆盖。我街道对原有的特殊家庭联系卡进行维护和更新信息,为新增人员发放了联系卡,做到特殊家庭联系卡每人一份,覆盖率100%。联系卡上详细记载了“双岗联系人”的工作电话和个人手机号码,做到随时联络、随时畅通。在对被联系人的走访过程中,对我省关于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宣讲与解读,包括今年的特扶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每人每年8520元)及扶助金是否发放到个人账户、双岗联系人制度内容、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等相关内容,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或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畅通绿色通道

1、为了将特殊家庭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社区及时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对象发放《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卡》,并告知每户家庭成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持《辽宁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实行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优先等就医绿色通道,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便利医疗服务。

2、社区计生委员通过走访、电话的沟通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通知:为49岁以上已享受奖扶的特殊家庭强调联系人制度卡的联系人和沟通方式;为新增的特殊家庭告知了特扶金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由每人每年8520);告知就医绿色通道内容及定点医院名称,向他们普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先便利医疗服务的优惠政策;重复强调了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家庭医生签约等。同时也询问了有无困难,有何困难等,并做了记录,以便于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作为重点优先签约服务人群,告知每人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对每一位签约的计生特殊家庭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并对60周岁以上、精神疾病残疾人员一年一次免费体检,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年四次随访,并通过签约服务,为计生特殊家庭进行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并制定健康规划,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和指导,并做到生活上关心、精神上疏导抚慰,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及时传递给各特殊家庭成员。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2

1.开展慢病业务系统更新培训。根据8月3日疾控中心培训内容,中心对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开展了慢病业务系统更新培训,本次培训由公卫科科长具体讲解,帮助大家尽快适应新系统的应用,熟悉操作流程,利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2.开展慢病长处方宣传、告知,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宣传。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内容及慢病长处方知晓率交叉调查。

3.完成二季度考核存在问题“回头看”督查,针对二季度比较突出的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搏动不知晓情况,8月24日中心考核小组再次进行电话核查,本次核查?人,知晓?人。

4.召开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成员会议,部署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工作,2019年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即将启动,中心主任在8月15日团队长会议上具体部署了新一年签约服务的要求,要求提前筛选重点人群签约对象,巩固签约率,重抓续签率,为2019年签约服务打好基础。

5.继续做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1)完成家庭病床服务,目前针对区卫计局半年度家庭病服务质量质控检查情况反馈,已陆续进行整改,目前正在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的有2张,服务团队根据服务对象提供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2)完成慢性病随访工作,各服务团队继续定期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集中随访,对个别行动不方便者提供上门随访。

(3)完善签约服务对象的个人档案,截止8月25日类计完善个人健康档案2997,其中利用健康体检完善2997,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完善755份,剩余1899份档案陆续正在完善当中。

(4)慢性病联合门诊导师下站点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月21日上午中心邀请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丽琴到大桐洲站点未连续多次控制不满意的糖尿病患者提供现场诊疗服务,指导家庭医生规范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

5.提供慢病长处方服务

截止8月25日中心提供慢病长处方服务177张,慢病长处方开具数量还有一定差距,接下来这将是我们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3

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

服务工作方案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注民计民生的工作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心关爱老年人,顺应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形势和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2021年,我市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列入“20项民心工程”,持续推进社区老年健康服务,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达到100万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达到15万人次。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紧紧抓住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通过完善和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使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二)目标任务。2020年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达到100万人以上,为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护理服务,全年达到15万人次以上。

二、服务对象

(一)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家庭医生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对象面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重点人群中标记为“失能”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区民政部门提供名册内的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且有入户服务需求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

鼓励有能力的家庭医生团队为60岁以下失能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入户医疗护理服务。

三、服务内容

(一)老年健康体检。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每年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等。

(二)慢病健康管理。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规范》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随访,了解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日常用药情况,并根据血压和血糖值进行针对性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和必要的临床干预。

(三)家庭病床服务。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等慢性病患者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申请的,由患者或其家属提出建床需求,经过家庭医生判定适合在居民家庭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并符合医保部门家庭病床条件的,由家庭医生团队按照《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家庭病床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定期查床、治疗和护理服务。

(四)特需上门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且因长期卧床、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可提供临时特需上门服务。由患者或其家属提出临时医疗服务需求,经过家庭医生判定适合在居民家庭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签订临时补充协议,由家庭医生团队按照《天津市家庭医生特需上门服务规范(试行)》、《天津市家庭医生特需上门服务项目表(试行)》、《天津市居家医疗服务项目指南(2021年第一版)》为患者入户提供血、尿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检验项目,以及导尿、压疮护理、慢病用药输液等医疗服务,有条件的团队可提供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药服务。

(五)慢病用药保障。推广使用“家医签约慢病用药管理系统”,将居民用药需求、家医建立用药计划和药库按需备药进行紧密联动衔接,有效提高慢病用药精准保障效果。对于慢病系统内管理的签约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用药要按计划予以持续足量保障。

(六)线上预约服务。居民可通过“健康天津APP”线上预约家医签约、家庭病床、用药申请,基层机构线下提供便捷、优质、高效服务,加快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推进基层信息化优服惠民,不断提升签约履约服务水平,增进医患互动,提升居民签约服务感受。

四、实施步骤

(一)2021年第一季度。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印发《2021年推进社区老年健康服务和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各区工作任务指标。各区卫生健康委出台本区实施方案,并组织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并对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做好信息系统标识。

(二)2021年第二、三季度。各区按进度要求落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入户医疗服务工作,并适时进行督导,确保年度任务高质量完成。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根据居民反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2021年第四季度。各区在12月10日前完成本区民心工程任务指标,于年底前完成工作总结。开展市区两级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户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工作评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要将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护理服务工作,作为全市医改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各区卫生健康委要按照本区任务指标(附件1)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细化签约服务操作措施,建立工作任务台账,层层压实责任。要主动联系民政、医保、残联部门及各街镇、居(村)委会做好支持配合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提高团队服务能力。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业务培训,发挥医联体内参与家庭医生团队专家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借助信息化,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鼓励探索上门送药等延伸服务。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为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三)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家医签约信息化系统,在系统中明确标记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保障家医团队为上述人群精准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入户医疗护理服务。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民心工程监测制度,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民心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记录和更新,按时上传本机构诊疗数据,确保民心工程任务数据(附件2、3)的实效性。发挥区级监管作用,并将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团队绩效考核。市卫生健康委将对各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适时督导,确保民心工程顺利开展。

(四)开展服务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公共媒体作用,对推进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民心工程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宣传,引导有需求的老年人主动签约,并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和相关政策进行充分告知和解释,树立居民科学就医理念,引导合理就医流向,提升老年人及家人对家庭医生团队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附件:1.天津市2021年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民心工程任务量分配表

2.天津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统计表

3.天津市60岁及以上失能 半失能人员入户医疗护理统计表

 

 

 

 

 

 

 

 

附件1

 

2021年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民心工程任务量分配表

 

行政区

老年人家医签约

入户医疗护理服务

和平区

27553

4133

河东区

76188

11428

河西区

77309

11596

南开区

89392

13409

河北区

69364

10405

红桥区

40466

6065

东丽区

34894

5234

西青区

37260

5589

津南区

40259

6039

北辰区

43895

6589

武清区

92819

13923

宝坻区

71954

10793

滨海新区

130861

19629

宁河区

36682

5502

静海区

60845

9127

蓟州区

70259

10539

合  计

1000000

150000

 

 

附件2

天津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统计表

序号

区/机构

签约老年人数

老年人健康体检人次数

血常规检查人次数

尿常规检查人次数

肝功能检查人次数

肾功能检查人次数

血脂检查人次数

心电图检查人次数

B超检查人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1.此表不需要手动填报,各项数据来源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2.请各机构将各项任务及时录入系统,并按时上传本机构诊疗数据。

 

附件3

天津市60岁及以上失能 半失能人员入户医疗护理统计表

序号

区/机构

服务对象人数

入户健康体检次数

高血压、糖尿病入户随访

家庭病床出院    人次数

特需上门服务入户次数

入户服务总次数

高血压

单患患者  入户随访次数

糖尿病

单患患者入户随访次数

高血压、糖尿病双患入户随访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注:1.此表不需要手动填报,各项数据来源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

2.请各机构将各项任务及时录入系统,并按时上传本机构诊疗数据;

3.项目9=3+4+5+6+7+8。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4

一、背景

XX年底我中心常住人口为60568人,高血压患者5809人,糖尿病患者1106人,恶性肿瘤患者241人,冠心病、脑卒中患者230人,慢性阻塞性肺炎91人,合计慢性病患者7477人。大量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 慢性病的防制任务愈加迫切与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和建立健康档案成为制约中心公共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成为全街道重要的社会问题与公共卫生问题。一方面是辖区内大量慢病患者需要合理的健康指导,一方面是责任医生被动“硬性”指派服务对象和慢病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医生的技术不放心、不信任。有时会出现医生一头“热”,居民一头“冷”的局面极大挫伤社区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对自身职业价值观产生动摇,导致一部分的公共卫生管理未落到实处。

中心为积极调动社区责任医生和辖区慢病患者的主动性,提出了“签约粉丝”创新性工作思路。通过医生主动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提升业务水平来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与之签约,构成一个更加和谐紧密的医患关系,方便日后顺利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一、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开展综合改革,为全面实施“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搭好桥、铺好路。

早在XX年底,我中心就结合实际工作、深入开展“三思三创”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将XX年确定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年。明确中心的工作核心由“以经济为中心”转变为“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为中心”。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完成组织体系重构,建立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三科一室”组织结构为“全科团队系统、支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撤销中心全科门诊室及防保科设置。将社区医疗机构需要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真正下沉到每一个全科团队。另外创新绩效奖金分配,打破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吃大锅饭”的传统,分配上向社区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倾斜,进一步激发了全科团队医生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为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服务模式,在中心深入开展以“粉丝”为基础的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顺利实施。中心成立了“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中心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掀起“寻找粉丝、吸引粉丝、签约粉丝”的高潮。

(二)、制定方案、质控制度及质控评分表。明确规定“签约粉丝”家庭的数量,质量等指标要求。同时召开团队长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征求中心医务人员的各种建议,对各类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形成和完善方案。

(三)、为更好开展工作,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强化社区责任医师及社区护士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的业务能力。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XX年10月份举办二期关于“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培训课程;11月份召开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制”知识竞赛。XX年带领中心全科团队长参加全国性的有关“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修班等。XX年开始,每个月都对全体社区责任医生进行家庭医生制工作培训,不断加深大家对于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认识。

(四)营造“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氛围,利用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在街道、社区、中心广泛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心班子多次向街道领导汇报“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实施情况;联合街道全部社区开展宣传,在XX年6月在白云街道辖区内所有楼道张贴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告知书,做到全覆盖推广;通过横幅、电子屏、展板等形式宣传“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印刷“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手册;召开“粉丝”与家庭医生见面交流会等各类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中心信息化建设,推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信息化水平。和金唐公司协商配合,在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安装家庭医生制电子签约系统和粉丝签约档案核对系统。方便社区责任医生在家庭医生工作中的慢病随访的电子录入及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

(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

质控科每月对责任医生“粉丝”家庭医生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质量控制,总结优点与不足,出具工作小结。同时在中心食堂和质控科墙面张贴“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家庭工作进度服务情况一览表,通报每个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情况。质控科专管人员根据考核评分表将质控结果量化。质控结果与当月绩效奖金挂钩。

三、稳妥推进、分步实施,有序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

(一)“粉丝”式服务酝酿筹备期

XX年初,中心提出“粉丝”服务的概念,要求中心医务人员要与患者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粉丝”关系。开展“粉丝”式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二)“粉丝”式服务开展慢性病服务实践期

XX年5月开始,每位社区责任医生在一个月内完成50个慢性病粉丝的个体签约工作,按照海曙区慢性病契约式服务的要求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共签约924个,极大提升了慢性病随访管理的依从性和管理率。

(三)“粉丝”式家庭医生服务探索试点期

XX年10月开始,每位社区责任医生在年底前完成对前期签约的“50个粉丝”向“50户粉丝家庭”的转变。全面启动“粉丝”式家庭医生制的试点工作。责任医生对“50户粉丝”每月进行随访1次(不限随访方式,但要求真实记录),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检计划、保健措施,提供疾病咨询和健康教育。

(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完善期

XX年开始,中心全面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要求每名社区责任医生在年底前完成200户粉丝家庭的签约工作。粉丝家庭尽量以依从性较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为主,其他人群为辅。本着自愿的原则,责任医生在辖区范围内,选择愿意接受社区责任医生管理的“粉丝”,双方签订协议,各自遵守协定。通过张贴签约告知书、门诊、社区工作室、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签约工作。工作内容除了对签约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健康档案进行完善以外,还要了解签约家庭的家庭信息、家庭背景调查、家庭评估等情况,每一位责任医生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

中心现有19名责任医生参与“粉丝”式家庭医生制的工作。截至XX年6月底共签约各类“粉丝”家庭1767户,其中有高血压620名,糖尿病130名,冠心病精神病患者等其他慢病患者152人。通过签约粉丝的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尤其是慢性病人的随访管理,大大盘活了健康档案,提升了慢病规范管理率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率。XX年6月前白云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54.17%,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为80.31%,糖尿病为79.18%。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70.50%。截至XX年6月白云街道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为92.22%,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为85.20%,糖尿病为84.6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82.90%.

五、反思不足

(一)、社区责任医生工作量细化及绩效考核问题。

实施家庭医生制工作以来,社区责任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动性大幅提升,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的局面,使我们在对责任医生实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尤其是公共卫生工作数量标准化测算上处在摸索阶段,对一些工作的有效工时及绩效考核还在不断调整完善中。

(二)、中心责任医生综合业务能力提升的问题。

社区责任医生对于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各项内容需要不断学习掌握,尤其是如何把握家庭背景的模式下如何开展医疗服务问题。对于开展“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工作方法形式有待加强。全科团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发挥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全面提升社区责任医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信息化改造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工作量细化后,由于信息化的相对滞后,对于具体工作量的计算任务艰巨。另外各服务对象和内容之间的接口互通有待政策上的解决。

六、下一步关于“粉丝”式家庭医生制工作计划

(一)、对签约户数进行不断扩大和延生。责任医生在与粉丝进行精细化、互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向200户以上家庭签约,逐步达到签约600户的目标。

(二)、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试点,不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全科团队运行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不断提升。现责任医生对“粉丝”家庭主要以门诊和电话为主,今后责任医生对每位“粉丝”家庭进行至少每年2-4次的入户随访工作。同时开展家庭医生制“预约式门诊服务”,在中心和服务站开设预约门诊。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认知;工作情况;工作负荷;培训需求;职业满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95-03

我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完全像国外的“家庭医生”,是指居民/家庭自愿与社区医生服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就会得到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海南省2014年开始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和职业满意度情况,并探讨改善职业满意度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6年9―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已经开始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抽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对其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课题组自主设计了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问卷,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6份,经问卷质量控制筛检去掉1份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问卷有效率为97%。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职业满意度。

3.质量控制。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数据录入阶段实行4人录入,逻辑查错。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然后专人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布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

二、研究Y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医生以男性为主,占73%;服务的医院级别以社区为主,占92%;学历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47%;平均收入大概在3 000~5 000元范围内,占47%;执业类型以护士为主,占42%;从事工作年限一般在五年以上,占71%。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主要有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防保人员,有些有中医医生、内科医生;大的海口市公立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有内、外、妇、儿科等专科医生,海南省社区一般以护士为主,主要打针、看病、卖药。

2.对家庭医生服务认知情况。90%的医务人员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还是有10%的医务人员没有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医务人员中的63%人为居民提供过家庭服务;86%的人愿意与社区居民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的医务人员有122人,占69%,比较了解的有57人,占32%,但还是有31%的医务人员表示很少了解;68%表示知道其他省市家庭医生服务的实行情况,32%表示不知道;44%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比较广阔,49%的医务人员表示一般广阔,还有7%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不广阔;51%的医务人员认为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很有必要,42%持中立态度,剩下7%的医务人员认为在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没必要;73%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的出现符合海南的现状,但27%认为不符合;34%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家庭医生的,59%是通过医院宣传,7%是通过病人的询问了解到的;62%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有利于开展居民健康管理,降低医疗费用和分级诊疗秩序的建立,可以合理分流患者;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对居民健康有帮助;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服务提供情况。海南省家庭医生主要的服务内容:诊疗、体检、为居民建立的家庭电子档案(但是好多仅记录签约记录,没有后续看病的记录)、健康教育(有些仅限于宣传栏及对60岁以上重点人群在上门随访时或是体检宣传)、重点人群上门随访、宣传,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好多医生反映健康人群没有诊疗需求,就连定期电话随访都会被居民视为骚扰。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上,25%的医生认为发生了明显变化,45%的医生认为感觉不明显;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费用,34%的医生认为按人头支付(家庭医生的收入按服务所覆盖的人口数以一定标准计算,并按规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比较合理,19%的认为按薪酬支付(医生每年每周工作固定时间,每月领取固定报酬)比较合理,42%的医生认为按项目付费(按医生提供的服务类型和单元支付一定费用,例如免疫、咨询和处方)比较合理。

4.工作负荷。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比较正常,61%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小于或等于8小时,92%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小于11个小时。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有57%的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60岁以上居民体检及慢性病患者随访任务重,电脑录入工作量大。以海南省昌江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服务的常住人口有31 536人,而该机构有全科医生职称的医务人员只有3人,其中有1名管理人员,实际上可以合格的家庭医生只有2人,如果全部人数签约,每个家庭医生需要服务人数为15 768人。据医院相关人员介绍,由于家庭医生人才的极度缺乏,医疗保险并未对其多出来的工作量提供经费补偿,家庭医生的签约活动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主动性。压力的来源主要是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以及医患关系紧张。

5.培训需求。35%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52%的认为能满足工作需要,但略显底气不足,但还是有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对医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71%的医务人员认为进行家庭医生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为病人排忧解难;71%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参加过家庭医生的培训,说明政府对此安排根本不到位;对参加培训,医务人员期望的时间为:25%认为1个月比较合适,10%希望是两个月,23%认为3个月比较好,33%则期望是3个月以上,说明大家对培训还是比较需要的;71%的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更为重要,这体现了医务人员比较看重自己的能力提高,而不是理论;认为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4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您所服务的医疗机构安排的家庭医生培训合理,但16%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合理,还有35%的人表示不清楚。

6.职业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与家庭医生的职业满意度息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3%的社区医务人员对目前的各方面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为15%和46.6%,不满意的社区医务人员的比例占28.1%,可见家庭医生职业满意度不高。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医务人员对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内容太多、工作时间长、医疗保险又没有按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头进行付费,纯属义务劳动,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导致他们要做的工作量是从前的好几倍,工作压力大且收入低;职业发展机会少、晋升机会少。

三、相关讨论

1.居民不理解,签约阻力大。海南各级政府,媒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低,大部分居民并不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导致医疗签约工作开展压力大;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不理解也是家庭医生下乡签约是的阻力。有些居民感觉就算检查出有病了也没钱治病,他们更需要治病的药品或报销医疗费用,海南门诊医疗费是不报销的。

2.资源不足。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海南省2015年,海南全科医生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离中国2020年每万城乡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的要求还有一半距离。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就业难就业差,生源缺乏,全科医生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停招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缺乏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晋升难、医生收入低,医生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职业满意度低,社区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全科医生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时,缺乏医疗设备,缺乏药品。很多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因为资金问题,投入的医疗设备少,很多检查治疗不能做,基层好多药物都没有,导致居民看病不方便,社区医院没法满足居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医疗和康复治疗需求。

3.服务功能不全、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目前海口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私营,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缺乏,导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只有做过家庭健康评估、个性规划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预防、公卫服务等。康复指导由于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设备和人员的限制开展得比较少,健康宣传教育也主要局限于发传单、出黑板报、做宣传栏等方面。尽管如此,家庭医生人手少,工作内容繁杂,一人兼多职,倍感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

四、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家庭医生实行“5+3”的培养模式,经过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习毕业后,根据需要申请报考,完成三年的全科医生规培(含综合医院的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培训),全科t生资格考试合格者方可执业。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不仅要提高医疗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提高沟通技巧和服务技巧,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者。鼓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技能的学习,如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执业资格,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强制要求大医院医师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基层、或是晋升职称、职务时必须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历,鼓励在职、退休医生开诊所,规范诊所管理,居民在诊所看病,医保也要报销相关医疗费用,与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视同仁。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子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基层首诊吸引力。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2.签约到具体医生,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签约到具体医生,加强服务责任心,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医保按人头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可参照上海市的做法,每月支付家庭医生所在基层 卫生机构10元/签约人数。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将家庭医生的收人与他们提供的签约服务的数量、质量挂钩,确实奖励表现好的医生,惩罚差的医生,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积极性,每年将考核结果公布在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中,让居民一目了然,可以增加好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限额,减少差的医生的签约服务量。建立独立的全科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区别于专科医生的职称评定,与全科医生的工作相联系,在职称晋升上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增加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增强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留住全科医生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1] 解读《“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7-01-05.

[2] 鲍勇,梁颖,张安.上海市不同地区医生对家庭医生资质的认知分析(续完)[J].中华全科医学,2013,(6):831-836.

[3] 王彤,赵岩,金光辉,等.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现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28):513-516.

[4] 谢春艳,胡善联,何江江,等.对家庭医生工作进行现场观察后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5,(1):592-594.

[5] 袁立,周昌明,江萍,等.上海市“长宁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工作现状和职业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28):391-398.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6

莲花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经福田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批准,于2012年6月由原莲花北第一社康中心和莲花北第二社康中心合并而成。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北村内,面积约400平方米。诊疗部位于68栋首层西面,主要提供全科诊疗、中医诊疗、康复理疗、口腔保健及治疗等服务:保健部位于30栋首层南面,主要提供慢性病管理、心理卫生、妇女和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等服务。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医生5人(含中医3人),护士6人,药师1名。

爱爬山、爱健身、爱煲汤,居民健康意识强

背靠莲花山,西邻北大医院,小区内还有两三处宽敞的健身锻炼场地,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让莲花北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提高。“这一阵子是下雨,天气好的话,好多人在广场跳舞。莲花山就在旁边,经常在那碰到很多邻居。”在广场上锻炼的女士说,“好久没跳舞了,正好今天雨停了出来动―下。”“社康经常会放一些健康养生煲汤的小资料在前面,没过两天都拿完了。居民的健康养生意识还是很强的。”社康工作人员说。

3名医生2000多户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工作饱和

在68栋首层莲花北社康中心诊疗部顾主任处,记者得知,莲花北社康目前有3名家庭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有2000户左右。“莲花北社区建成时间很早,算是个老社区了。这里老年人很多,加上周边有三所幼儿园两所小学,因此我们家庭医生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慢病病人、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家庭医生谢西亚如是说。

记者在社康采访了几位前来就诊的居民,了解到他们也都知道家庭医生服务的情况。但是在社区里进行随机采访时,也有居民表示听过家庭医生的概念但是不清楚细节。对此,莲花北社康工作人员解释,莲花北社区是个大社区,住户至少有6000多户,两万多人,即使是户籍人口也有―万多人。3名家庭医生平均每人签约量已达700户。在社康做活动的时候做过宣传,也向来看病的病人介绍家庭医生服务内容。相比单纯追求签约量,追求服务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更提倡的。

咨询、上门、义诊、健康宣传,服务内容不落下

离莲花北社区不过5分钟的路程,正是深圳市北大医院。按照以往人们看病去医院的观念,这是否会影响到莲花北社康的就诊量呢?“我们一天的就诊量平均下来也有100多次,并不低于其他社康,有时候病人多了家庭医生上班到晚上九点多都有可能。”顾主任说。“我们社康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有:一、给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我们都会给签约居民提供名片,上面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即使下班时居民有健康问题打电话过来我们也会进行解答;二、提供相应的上门服务。包括对相关的医疗护理以及孕产妇的访视。三、健康义诊和免费体检。每年一次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定期的社康义诊活动都按计划进行。”

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 居民说了算

前来拿药的80多岁的王大爷说,“虽然北大医院就在附近,可有一些小病我不会去。以前没有社康的时候,去北大医院要排好长的队,腿都麻了。而且那里医生一天要看那么多的病人,轮到我的时候两分多钟就讲完了。我耳朵不太好,希望医生能讲详细一点。有的医生还能有耐心说,可有的就不怎么样了。反而在社康,谢医生是我的家庭医生,她对我的病情知道得很清楚,有什么禁忌都知道。我体检不明白的地方她都很有耐心地跟我讲。就像我们居民的健康保镖一样。”

带着宝宝来就诊的胡女士对家庭医生服务很满意,“有一天我宝宝晚上突然醒了,哭个不停,怎么哄也没用。那时候差不多十一点了,我急得没办法,打了电话给谢医生。谢医生告诉我处理办法,最后宝宝总算不哭睡觉了。打完电话后觉得挺抱歉的,那么晚了。”胡女士很感谢家庭医生下班时间也接听她的求助电话。

加强宣传沟通加派人手家庭医生最希望

1 人员问题。对于莲花北社区来说,三名家庭医生不足以服务两万名居民。王大爷也认为家庭医生太少,“一个家庭医生签了好多户,有时候碰到问题都来问,也要一个一个地来。他们太忙了。”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模式;社区慢性病;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15-02

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慢性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又因家庭成员相似的遗传背景和共同的生活习惯、环境使慢性病常表现为家族内多发的现象,且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主要以高血压和糖尿病最为多见,严重威胁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同时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实践证明,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的触角和网底,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为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巩固我区“健康天使进网格、组团服务到家庭”卫生工作理念,实施了以“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的新工作模式[2-3],探求更好的对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管理,控制慢性病患者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及提升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度是,经过近两年的观察,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西码头社区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中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全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常住人近2500千人,流动人口近2000千人。6O岁以上老年人335人,占社区总人数的7.4 %。据社区内居民健康档案显示(截止日期:2013-03-31)高血压患者为159人,约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6.3%,糖尿病患者约42人,约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68%。

1.2 方法。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多种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一是加强领导。让行政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才能得到组织保障,慢病防治模式才能从单纯的医学行为向综合的政府行为转变。二是选好医生。家庭医生由一定年限开展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经历的全科医生担任。全科医生除了要全面掌握临床专业技能外,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熟悉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融会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理念[4],为此,要掌握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识别、干预和评估等健康管理手段,同时具备必要的人际沟通能力,真正从单纯的临床医生转化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三规范服务内容。开展“健康促进早干预”。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分类访”,对慢性病人实施分级管理和随访,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 “健康档案动态化”。建立居民个人电子信息化健康档案,将每次诊疗、体检、随访的情况实时记录在档案里。“医疗服务送上门”。签约医生24小时开通电话,接听居民的电话咨询,根据居民个体情况,如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每年提供1次免费上门体检服务,内容包括常规物理检查和血糖测试;对血糖有异常的病人另外提供每年4次免费空腹血糖测试。“提供预约服务”。通过社区医生工作站预约挂号服务,预约到市级、区级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号,促进有序就医。“进行双向转诊”,有需要的患者联系上级医院,做好转诊工作;患者出院后,及时随访,并根据患者需求做好康复保健。四、完善服务监管机制。按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履约情况作为家庭医生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优绩优酬,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率。

1.3 观察指标。实施庭签约式服务模式前后两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满意率、群众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I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士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实施家庭签约式服务管理1年后,各项指标均高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式服务模式,核心是以经过系统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工作主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5],通过契约化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安全、有效、及时、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受惠最大的群体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通过建立契约关系,医生提供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从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全面干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慢性病防治、保健养生知识的普及率,降低发病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以医院作为主题的卫生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的现状,本文就是应对这一难题,探讨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在社区卫生保健中的积极作用,经过两年的积极实践,社区内每季新发的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减少,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明显增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因此,以家庭签约式的服务模式是较为便捷而有效的一种方式,值得在广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服务运行状况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20(11):23―25

[2] 赵亚利、吴浩. 人才培养-信息平台-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3,16(4)70-71

[3] 倪建华、张颖.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4)23-24.

[4] 黄振鑫,张瑛.国内外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8(3):254-256.

家庭医生签约中心工作计划篇8

困局1:社区医生难做到“问不倒”

一些常见病,患者去社区医院就能搞定,但有些常见病,由于医生及检查设备匮乏,社区医院仍难尽如人意。

比如,部分社区医院的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准妈妈张女士在所在街道指定的社区医院建了围产手册,但社区医院没妇产科,只有计生检查室,接待她的是一位年轻女医生。

张女士说自己最近有恶心、心跳加速等孕期反应,问医生是否正常。医生不置可否,只建议她到准备生产的医院做详细检查。“除了量体重、测胎心等一些常规检查,我不明白的问题她也解释不清。”张女士说。

和张女士的看法一样,家住成寿寺附近的李先生认为,社区医生难做到“问不倒”。

“我这段时间小腿总疼,去了两次社区医院。治疗快1个月了,也没诊断出什么问题。又是吃药又是针灸的,也没见效,大夫就打发我到三级医院去看。”李先生说。

困局2:双向转诊通道未真正打通

李先生说,自己在社区医院就医过程中,遇到看不了的病虽然可以转诊到三级医院,但转过去后自己仍需排队挂号,“倒不如直接去医院”。

按计划,2011年年底前,北京所有社区医院都将使用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医生通过该系统,针对“拿不准”的病症,可为患者提供向对口大医院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服务。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展览路、方庄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与对口医院网上转诊的服务,但大多社区医院的转诊通道并不畅通。不是需要持转诊单再到大医院办手续,就是想去的医院并非对口医院,有的社区转诊通道尚未搭建。

南宫地区一家社区医疗机构负责人称,虽然对口医院为友谊医院,但双方尚未建立有效的绿色通道。所谓的转诊服务即社区医生诊断不了的患者,会被告知前往友谊医院哪个科室,社区医院并不负责转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提供双向转诊,而是很多大医院无法跟我们实现无缝对接,即便是我们转过去的患者,还得重新排队挂号,对于患者来说,还不如直接去三级医院方便。”城区内的多家社区医院的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困局3:夜间不接诊还得去大医院

2010年7月起,1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试点延长门诊时间,服务时间由每晚5点或6点延至晚8点。此外,城区24家条件较好的社区医院,试点提供24小时医疗应急处置服务。

然而,夜间想拿药的上班族和夜里想在家门口看急诊的居民却表示,延时门诊固然提供了方便,但夜间生急病跑到医院时常吃“闭门羹”。

因人手少等原因,有时社区医院白天工作时间也让人“跑空”。平常工作繁忙的白女士,想趁周末去社区医院注射乙肝疫苗,却发现疫苗的注射时间限周一至周五。

“我们不像退休的老人,可以平时去社区医院拿药。如果社区医院周末也休息,便民性就打了折扣了,我们开药只能请假。”市民王先生说。

王先生说的这家医院,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早8点至晚5点,周六周日半天。对此,左安门社区医院的医生表示无奈,中心本来就两个医生,却承担着管理辖区内1万人口的健康咨询、平时接诊、慢性病随访等多项任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困局4:社区医院药品可供选择少

“得了小病去社区医院开药的人不少,但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少,有些我想开的药没有,到头来还要去大医院开药。”家住浦园社区的李先生说,每次去左安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开到降压灵,进口的降压药还要去三甲医院开。

家住白家庄的王大妈说,离她家近的呼家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云南白药都没有,而且对她这个患有多年心脏病的老病号来说,只有速效救心丸等常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没有“心元胶囊”等高端药物。因此,她每次都要坐车去天坛医院开药。

目前,北京市医院用药采购目录中,约有5000个药品,23527个品规。但纳入社区基本药物目录的只有519个品种,1500余品规。就品种来说,仅为大医院用药的1/10左右。

困局5:家庭医生服务冰火两重天

一天,家住芳群园的常大爷,照例来到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进行复查。“以前我都是起大早去协和、同仁挂号,其实就是拿些药,再问问大夫应注意什么,但挂个号得排半天队,候诊也得一个小时。自从北京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签了约,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没想到还真方便!”常大爷的家庭医生就是全科大夫葛彩英。

常大爷说,自从2010年签约后,他每周都会到社区医院找葛大夫进行复查。除了常规的检查外,葛大夫还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周期以及体育锻炼进行指导。

按照计划,2012年年底前,北京市将把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至城乡16区县。可是目前能切实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而且能得到居民认可的社区医院并不多。

记者走访左家庄、东四北大街、左安门附近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现,因全科医生人手有限、签约内容不够具体等原因,免费的家庭医生服务并未出现“火热”签约的场面。问及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内容,许多市民都表示不知情。

截至2011年9月,北京市签约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人员为54万户、110万人,不及全市常住人口的1/10。因全科医生缺口较大,此项服务尚不能满足所有有意愿签约者。

上一篇: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放射医生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