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9 11:02:14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 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 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 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 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办案工作。办案工作不仅有教师定期到公安实战部门参与办案执法,还有远程咨询,更有利用现有的电子取证实验室对实战部门送来的案件进行检验的工作。我们24人的教师系队伍中,具有电子物证检验资格的教师就有15人。每年办理案件的鉴定数十起。通过办案可以了解最新案件动态信息,可以了解案件办理的过程和经验,为专业课教学和科学研究获得了很多实战素材。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实战,为办案能力强提供了原理的保障。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材配置与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不相符。在有一些高职院校,他们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有的直接使用本科教学的教材或者是专科教学的教材,还有的则使用内容相对落后的教材,这是因为这些高职院校没从从根本上认识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特殊性,这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符,导致教学实效性严重下降。此外,在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状况也十分不科学,这些学校没有能够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没有考虑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第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内容较为缺乏。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工作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程度的重视,这也就没有能够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相对特殊的教学目的。这一缺陷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单单熟悉计算机理论知识,而对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极其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在一些高职院校,部分计算机教学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是使用极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仅仅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板书,并不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进行关注。即使有些老师在计算机具体教学工作中使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但也只是将多媒体的作用定位为原始黑板的替代品,在教学课件上也只是将文字与图片进行简单组合,这些老师在教学中形式上脱离了板书,但实际上并没摆脱原有板书思维的约束,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并未得到调动。

二、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措施探究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克服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当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使用统一的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规范统一等。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方便、有效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集中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室在开展教学工作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状况出发,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与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如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积累状况的不同制定具有梯次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等。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计算机教学工作与高职院校特殊的教学目的进行充分结合,努力避免为传授所谓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进行培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生活状况开展授课工作,以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中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教师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在教学工作中塑造问题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生是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主体,进而创造出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具体特点来采取措施扩大课程传授知识的范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等。

第三,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中需要对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充分考虑,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坚守自己相对特殊的教学目的、努力打造本校特色、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给予适当关注,以使学校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即要求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实效性。在计算机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本校各个专业设置状况等进行精心编写,以设计出具有符合社会发展、学校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个人对知识的需求等特点的教学计划。

此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提高还需要从加强计算机教学队伍建设、构建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提高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努力。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3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回顾一年的工作,在上级领导关怀下,在学院兄弟部门领导和信息工程系教职工的配合支持下,履行了自己工作职责,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清醒地看到自身工作还存在不足。第一,由于工作繁忙,对专业理论学习有所疏忽;第二,院系二级管理中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由于“搬迁、建设、教学”并行工作头绪多,校园数字化管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理解。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一、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及计算机教学现状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相对于那些考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学生而言,这些学生的文化课程相对较为薄弱,他们在中学时期可以说大多都接触过计算机。但他们大多都是用计算机来游戏、聊天等,没有形成专门的、系统的计算机技术的相应学习。另外,除过计算机相应技工类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都会认为在技校更重要的是学技术、学操作、当工人,往往会轻视对计算机的学习,甚至在主观上可能将计算机学习拒之门外。而作为技工院校,无论何种专业,学校都会根据专业设置,针对不同的专业,对其开展相应的计算机基础以及必要的软件学习。所有技工学校也都充分认识到技工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计算机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适应。

二、技工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遍布了所有的政府部门和经济领域,计算机无论是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要求我们技工院校在较好学习相应技术的同时,必须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学会操作计算机,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同时,作为我们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或多或少的都会与计算机有相应的联系,都要对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业竞争、工作压力的巨大,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势必要接触到计算机,那么在校期间开展计算机教学,比他们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学习更佳。

三、改进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计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做才能进一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的效果都不错,这既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信心十足地去探究新的知识和内容,还要让学生自己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找出问题和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对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再从这些办法中找出最好的办法并推广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所做的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开展。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我们要全面结合各专业实际,按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各专业课程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针对刚刚步入技校的学生而言,我们应教他们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而根据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进度,开展一些与他们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程。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结合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采取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适当删减不重要的理论部分,加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适合技工院校学生计算机教学的新方法,最终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3、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

虽然,在面临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选择就读技工院校,使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得到了明显改观。但仍然普遍存在着大部分学生文化课知识基础差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技工院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以及相应专业经常性要接触的知识,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上机学习的机会,对一些理论性的课程要予以科学的删减,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仅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追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WORD应用教程时,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了一份用WORD制作的文档,该文档中除了表格和文字,还有制作精美的图像,学生看后都特别惊讶,赶忙问这么漂亮的文档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他们自己能否制作出来?笔者就此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好时机,开始给他们详细的讲解了WORD的应用以及功能知识,这时学生就能很快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4、重视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把学生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让他们在课外学习活动的活跃和自由的气氛下相互交流、探讨、思考问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必要时老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以院系为单位或者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包括打字比赛、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同时,还开阔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类活动可以是独立学习的形式,也可以是小组式的学习形式,作为老师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设立好活动的主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只有在自由、宽松的学习形式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如在上PHOTOSHOP一课内容时,笔者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次课外学习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随后给学生定一个主题(如拼图、广告设计等)并让他们自己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又组织开展评比活动,这时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大显身手,也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实践也能够看出,有效的课外学习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助推器,还是我们教师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杜强.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 王阳春.关于对当前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与研究.青春岁月,2012.6.

【作者简介】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5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昆明650224)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摘要:根据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分析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该模式分析了云南本土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培养网络工程师、Java或.Net三类专业人才。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采用“3+1”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从而满足了企业需求,提升了就业率。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ina′s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the related issues of enterprise demands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are analyzed. The 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sets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mode of "Based on Domestic, Face to Enterprises, Accentuate Forestry". The model analyzes the demands Yunnan local enterprises for graduates’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network engineers, Java or .Net should be cultivated. In the guarantee of studying basic theory cour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3+1" is us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so as to meet the enterprise demands and enhance the employment rate.

http://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就业;企业需求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作者简介:熊飞(1984-),男,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Linux的教学和研究。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5 总结

卓越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是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虽然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卓越计划起步较晚,但按照卓越计划所作出的改革以及凸显出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改革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带来了良好的就业率。

http://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周军,岳爱臣,杨泽慧,张新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地方二本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怀化学院为例,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课程规划与考核、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关系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探索性意见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日益依赖,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呈专门化、交叉化趋势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络平台的各行业应用需求迅速蔓延。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网络通信和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面,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类,其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6个专业;而计算机类特设专业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3个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的日益细化,表明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专门化。

网络工程专业需求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社会需求,同时,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也有意识的把网络工程方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方面的知识。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学生。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网络工程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各行业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2014年我国已有258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院校)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开设该专业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20)、湖南(17)和河南(17).10所以上的高校有13个省份,985或211高等院校有34所。从网络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由此表明该专业的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其实用性强,服务面广,未来发展空间大,但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全国各类高校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热点。不同院校针对本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了不同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985或211高等院校,其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考虑较广,文献[4]提出把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分为3个层次: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该培养模式较适合于具有学术性研究的985或211高等院校。从目前各类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设置分布来看,近半高校为二本类地方性本科院校,此外还有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各类院校160多所。对于非985或211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多趋于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 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表示: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同时在今后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时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从国家层面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已经提出采取多项措施并举,力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

(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

(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

(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

(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

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

(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 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 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r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

(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

(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6 结语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7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全面预算主要是指对高职院校各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财务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分配和考核以便合理组织、协调各学院及单位部门的经营活动。高职院校战略的实行形式在当前主要是全面预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执行部门的发展并编制高职院校教育的资源筹备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此外。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统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内容简述

预算制度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在政府机构执行的,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预算制度逐步推向于社会其他行业。全面预算管理与预算、预算管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新时期要想充分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先认识预算和预算管理的含义与职责功能。从定义来看,预算是一种以组织运营为准绳。并运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来控制组织成本的财务计划。而预算管理是组织围绕预算工作而开展的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控以及考评等管理活动。预算管理活动的落脚点在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具备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职能。如规划、计划、监督、协调、指挥、测算、激励、组织、预计、控制、分配以及描述等。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机制,其采取的手段和管理的对象都是合理配置组织经营活动过程的所有资源,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战略是是其主要行为指导。全面预算管理重点强调全面和管理。其是对组织机构进行全员、全要素、全过程以及全环节的管理。这也表明其实质是一种将静态与动态都控制起来的内部控制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协调组织的资源利用、激励全员的行为、协调组织经营环境与预算环境并评价组织预算管理的业绩。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为组织的财务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降低组织运行中的财务风险。提升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常用到的全面预算管理软件主要有易磐EP软件、元年E7软件、conCur预算软件、融智天原酸软件以及6s体系预算软件等。这些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但这些预算管理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引进新型计算机技术、先进财会计算手段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来完善革新这些应用软件。以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功能的完全发挥。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分析

首先。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将全面预算有针对性的用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能够帮助其科学的分析预算管理内容和预算管理方式,并帮助高职院校M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提升其办学能力。利用全面预算管理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整体的协调发展。帮助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将学校所有与财务、资金相关的部门都吸引到同一个工作平台上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以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预算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在统一标准下促进各层级院校间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细化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工作方向,控制财务管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厘清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内容。为其后续工作的开展理清思略,提升其工作行为的条理化和科学性。

最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各部门人员做好财务分析活动。减少预算执行工作的错误。提升财务控制系统的整体水平。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还能够有效落实其预算管理工作。加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并帮助院校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

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看。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以及销售与管理费用等的经营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的财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是我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现有组成部分。资本预算包括组织对资本投资的分析、筛选以及计划等过程。是组织的资本性支出。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在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其虽然在内容和编制方面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但其仍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从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现状来看。其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与学校战略连接纽带缺乏和预算目标松紧博弈等问题。少数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高职院校没有将预算与学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全面预算往往流于形式或束之高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学校发展战略相脱节的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财务目标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面预算仍然处于自由作品状态。再者。高职院校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讨价还价问题,相关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都争取制定最低指标,这种松紧博弈对于预算管理来说是一道硬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全面预算管理之所以还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拥有众多职能,这些职能在预算实践中难以兼顾,从而引发各种矛盾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分析

为了有效深入全面预算管理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各地区的院校需要明确院校发展的目的和战略并端正预算决策者的价值观。利用SWOT法做好高职院校内外环境分析和情况假设分析,构建机会与问题评估方案。确定好高职院校的使命和目标,拟定经营策略,做好中、长、短期计划,并对其进行规范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按照上述内容重新构建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相关的全面预算体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并将相应的责任落实下去是高职院校在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在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立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并在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的情况下对学校的年度发展进行总w规划。然后合理编订新的全面预算管理计划书,众所周知。全面预算管理与高职院校内部的工作计划存在天然上的联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体系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的预算管理工作都必须要围绕院校内部具体工作计划展开,工作计划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并且其会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的管理机构,以便促进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在高职院校财务灌流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促进关键部门职能的完全发挥。落实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对于高职院校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体系中执行部门、监督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且只有这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将岗位职责落到实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相互配合才能全面发挥预算的作用并降低高职院校在财务方面的运营风险。并且只有当这三个部门之间都得到良性的沟通与协调才有可能实现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的有效管理。健全其财务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具有审计监督职能的审计监察部门在落实预算工作时必须要及时审定预算管理工作并从全方位来分析学校社会效益的完成情况,全面监督并考察预算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情况和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高职院校的相关制度规定。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并严格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以便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书时,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并结合上一年度决算书并在充分了解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的预算书。将执行、监督和财务部门连成一个整体。整合其职责功能,让它们形成衔接配合紧密的统一体。以落实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全面预算的应用。

构建并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预算制度是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实践全面预算的基础核心内容。完善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有助于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能够将全面预算工作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与全面预算管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具体工作息息相连,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并完善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帮助学校有效完成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开展全面预算工作时。为了有效落实具体环节的工作。必须密切财务管理制度与其他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做好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环节的控制、预算的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将这些具体工作都落到实处。此外,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包括院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整个院校内部的预算执行制度等等,其与众多内容都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各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必须重视院校财务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落实高职院校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完善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评价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后工作和关键环节。评价和考核是检验整个预算工作控制效果的唯一标准。要想明确知晓预算工作的控制效果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预算评价体系和预算考核制度并落实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利用评价机制和考核制度来帮助工作人员正确认知自己。准确定位自身的工作行为,帮助发现其问题和不足,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以此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此外,考核奖惩措施也可以用在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将其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帮助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全面提升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篇8

更多信息请访问:/asia/ur/supportTheme.aspx

“浑然天成”是万物和谐依存的理想形式,技术与艺术、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社会生活也应是这种“浑为一体”的产物。但随着研究门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它们常常被分割开来,失去了天然的融合。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融合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也使技术找到了与诸多领域原有的契合点。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技术服务社会,技术服务生活的研究理念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迫切性,因此,他们愿用技术追寻“浑然天成”的世界。

eHeritage为技术与文化融合架起桥梁

eHeritage一 词虽然在词典中无从查起,但它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中却包括了丰富的内容。首先,它是微软最新的主题研究支持计划的一部分;第二,它是利用计算机前沿技术从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多学科合作研究项目;第三,它涉及了计算机、建筑、艺术和文物等多学科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第四,它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将计算机科研服务于应用的一次最新尝试。由此可以看出,微软亚洲研究院要用eHeritage为计算机前沿技术服务于社会加上最新注脚。

2008年7月1日至7月2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由亚太地区计算机、艺术、文物等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的eHeritage主题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eHeritage作了精彩的演讲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eHeritage”,不仅逐渐成为了计算机专家、建筑学家、艺术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微软未来合作研究的亮点。

eHeritage论坛给亚太地区的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了解,探讨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并为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进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特别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信号处理、语音与音乐,以及通讯和万维网等领域。通过演讲和演示,专家学者全面介绍各自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eHeritage与其他微软主题研究支持计划

eHeritage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的一个新的主题,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题研究计划则远不止于此。从2003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支持了嵌入式技术、图形学与游戏、高信度计算、互联网服务、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百余个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是微软公司面向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窗口,一直致力于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其中“主题研究支持计划”是微软为支持某个专门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它是面向高校计算机系、电子系、软件学院等IT相关院系的教师推出的针对一定主题的研究支持计划。教师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公布的领域内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提交项目计划书;微软亚洲研究院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计划书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教师会得到一定的项目支持。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形式丰富,它包括主题研讨会、种子基金、资源共享多种形式。

种子基金:微软亚洲研究院为每一个通过评审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总体的支持已超过两千万人民币。与此同时,也通过其国际影响与学术地位为主题项目争取所在区域的官方资助或者微软总部的资助。

天津大学李晓红教授的“安全软件工程”项目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高可信度计算”主题研究计划的支持,除了资金支持外,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关资深研究员还多次与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给予其关于研究热点及重点上的建议和指导。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帮助下,李老师的研究队伍不断的壮大,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有了这些软硬件条件的沉淀和积累,李老师“基于攻击模式的可信软件的建模、度量与验证”的项目获得了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研究计划的支持。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罗斯・布朗教授所领导的项目“Xbox Games Development Curriculum”也得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图形学与游戏”主题研究计划的支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鼓励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在微软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双重支持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yberGames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m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大会上,并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主题研讨会:主题研讨会始于200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围绕选定的主题召开面向亚太地区高校的会议,为参与项目的教师们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主题研究支持项目设立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让整个亚太地区从事同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研究的同行们能够经常性地交流沟通,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主题研讨会便成为实现这一目的最为合适的平台。2006年主题研讨会主要覆盖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图形学与游戏,高可信度计算四个主题。2007年,召开了“教育中的移动计算”主题研讨会,对“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这一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同年8月9日至10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清华大学互联网服务(Internet Services)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亚太地区从事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反垃圾邮件、社区网络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服务相关课题研究的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2008年7月举行的eHeritage主题研讨会又是这种交流最新的一次尝试。

资源共享:在科研中,大量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量数据的供应对于项目的进展无疑十分关键。像处理数据的平台,以往研究机构之间由于缺乏沟通,各自搭建自 己的处理平台,而执行的功能实际上相差无几,这样就造成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重复投入。现在依托主题研究项目所形成的团体,大家可以把数据统一交给一个平台来处理,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资源进行其他的研究工作。通过主题研究计划,将原本各自为战的研究者们联合成一个整体,原本各自持有的有限数据合并到一起,便成为一个较之以前几倍几十倍的大型数据库,该数据库向项目中所有的参与者公开,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交流合作带来的便利。比如一个名为“RRP”(Recognition Research Platform)的平台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努力下搭建成功。这个开放式研究平台首先被应用在“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这个主题中的“有效手写识别建构”领域。RRP以“数据分享机制”、“分布式计算架构”、“模块化的工作流程”三大功能为参与主题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一次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协作共享的精神。另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将各种优秀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制作了Teaching Resource Kit (TRK)的共享包。比如2006年推出的“图形学与游戏主题资源包”,其中包括7门课程的提纲、课件、案例等在内的详细资料,2005年主题研讨会的长达4.5个小时的讲座视频,30余种相关工具软件,82篇相关文献,18个案例应用,54本相关书籍的资料和13个相关链接等。这些共享包使得广大的研究者和教师能获得丰富全面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eHeritage看在融合中寻找计算机技术发展新方向

在微软支持的一系列主题研究支持计划中,eHeritage主题支持计划以更加开放的角度将技术与文化、艺术、建筑领域的合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eHeritage项目中,各学科的学者在同一个项目中展开合作,也使主题研究支持计划更加趋近微软的理想和追求,这就是在图形图像研究上带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并使计算机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服务,使技术成果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人们的生活中。微软亚洲研究院也许就是在这种技术服务现实理念中不断取得成功,反之,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成为微软计算机基础研究的动力。

上一篇:技师学院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学院心理教研室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