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1 04:26:15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台湾银行业;盈利模式

引言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盈利模式,盈利稳定性、盈利成长性均可以通过其盈利模式得到体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和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结构,从利润结构角度分为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1]。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还是属于利差主导型。本文着眼于两岸银行业将逐渐展开竞争的事实,选取已在大陆设立分行的六个台湾地区的银行,分别为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国泰世华银行、合作金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彰化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土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第一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华南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这些银行的年报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资产负债结构与损益结构,并与大陆五大银行进行比较,充分了解并对比两地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进而为大陆银行业发展提供提升其竞争能力的建议。

1 台湾地区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1.1台湾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特点

从这几个银行的资产投放结构看,台湾六个银行大部分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贷款占总资产均值为67.1%,超过大陆五大行均值16个百分点。其中可以看到,国泰世华银行贷款占资产比值最少,土地银行的比值最大。从投资类资产比值来看,国泰世华投资类资产大幅领先同行,从2011年财务报告可以看到,其资产有24.89%投放于无活络市场的债务商品,这些债务投资中有95%是投放在台湾岛内基金、短期票券,剩下的大部分投资了美国的证券化商品,这部分资产需承受较大的风险。合作金库的投资类资产不及6%,六个样本银行该比值相差很大。

从负债结构看,大部分银行均以存款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大陆五大行存款负债比为82.82%,低于台湾六个银行的均值近4个百分点,国泰世华银行2011年存款负债比甚至超过了九成。从另外两个比例看,台湾样本银行向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比例均值也大幅低于大陆五大行,发行债券筹资占比则小幅超出五大行均值,可以看到,存款占负债比在减少,而其他融资手段所产生的资金正在逐步增加。整体来看,台湾六个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不及大陆五大银行,存贷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资产投放和资金来源结构有待调整。

1.2台湾银行业损益结构的特点

从台湾样本银行的收入来源可以看出,虽然存贷业务在台湾银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净利差小和净利息收益率远不及大陆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并没有占据营业收入相应的比值,所以台湾银行业在其他利润增长点上下足了功夫。2011年利息净收入占比台湾六行均值69.03%,低于大陆五大行76.94%的比例,由于台湾“央行”2010年启动升息循环,银行放款利率回升,台湾银行业利息收入2011年明显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来看,国泰世华银行同样大幅领先同行,大陆五大行2011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最高者为建设银行的21.91%,最低者为交通银行的15.40%,整体水平较均衡。投资收益占比,大陆五大行表现就逊色很多,五大行均值不超过1%,而台湾六个银行均值在7%左右,国泰世华2011年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达11.81%,从上文知道其投资性资产占总资产近33%,这些资产带来了相应的回报。大陆五大行均值2010年兑换收益占比只有微薄的0.16%,2011年升至0.41%,而台湾银行业2011年均值为3.21%。从收入结构上看,台湾六个样本银行传递出来的收入合理性,均衡性远远优于大陆五大行,由于利息收入受挤压,中间业务的深开发就变得十分重要。

从费用占总资产的比例来看,不管是利息费用还是非利息费用(营业费用),台湾六个银行的均值都小于大陆五大行。而且,从另一层面看,高占比的存款类资金来源并未带来相应的高额的利息支出,且利息费用低于营业费用,摒除不同的利率环境,台湾银行业控制费用的水平也是比较高的。

1.3 台湾银行业盈利模式整体评定

第一,台湾银行业的资产分布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不利于盈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只有改变以贷款性资产和存款性负债为主的模式才能保证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相对于台湾银行业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大陆五大行资产分布和资金来源比较合理。

第二,与大陆五大行高占比的利息收入不同,台湾六个样本银行传递出来的比较均衡合理的收入结构,虽然其盈利重心还是放在利息收入上,还是属于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但是平均来看,非利息收入已经占了近四成的份额,这是大陆银行业目前还无法达到的。

2 通过杜邦分析体现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杜邦分析体系通过对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分解从而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关联整体,运用杜邦分析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响盈利能力的各个因素。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评定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便是杜邦分析的源头指标。本文选取台湾六个样本银行中综合表现最佳的国泰世华银行作为分析的重点,与大陆最赚钱的银行工商银行作对比,以更好地说明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杜邦分析的架构[2]如下:

通过杜邦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其中便可解释为什么国泰世华的ROE几近只有工商银行的一半左右。

首先,可以看到国泰世华的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及工商银行的一半,由于岛内银行业过度竞争,存贷款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利率自由化,净利差微小,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完全不能与大陆相提并论,这也成为其ROE较低的重要原因。

其次,手续费收入占总资产的比同样不及工商银行,大陆银行手续费项目繁多一直备受诟病。从年报看,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增速甚至高过业绩增速,2011年五大行的手续费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30%,工商银行2010年手续费占比对ROE的贡献为0.58%,2011年达到了0.7%,而其他收入一项不及0.1%。国泰世华银行在其他收入这一项体现出了不一样的赚钱能力。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投资收入和兑换收入作为中间业务收入彰显银行未来的盈利潜力及合理的盈利模式。

再次,看费用类占总资产比对ROE的负面影响,国泰世华在费用类这一大项基本上完胜工商银行,体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费用管理水平。在台湾岛内激烈的存贷竞争中要做到降低利息费用实属不易,而国泰世华的利息费用占比不及工商银行的一半。从所得税方面看,工商银行2011年所得税费率23.5%,其所得税费占总资产比例超出了国泰世华37个基点。依台湾金融相关规定,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下持股90%以上之子公司可以选择合并申报所得税,国泰世华作为国泰金融控股集团百分之百控股的子公司,依规定可以合并申报所得税,从而税收负担较轻[3],其2011年所得税负只占总资产0.07%,国泰世华比工商银行多了制度上的优势,在资产减值损失一项,国泰世华仅有0.01%,远低于工商银行的0.22%。

最后,看权益乘数一项。权益乘数也称财务杠杆,表示企业用多少净资产橇动总资产运作,财务杠杆越大表示负债水平越高,银行的财务风险越大,理论上讲,当资产收益率(ROA)为正时,越大的权益乘数会带来更高的资本收益率,但是银行应该要寻求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以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在权益乘数这一项,国泰世华略大于工商银行,表明其负债水平较高,但二者相差无几,对造成两者ROE差距的影响不大。

3 台湾银行业盈利模式对大陆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借鉴意义

3.1参照金融控股模式,放开业务管制

受大陆银行产业严格的业务管制,银行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加上利率还未市场化,大陆银行业享有央行保护性的利差收入,通过分析台湾六个银行,其中的国泰世华银行、第一银行、华南商业银行均为金融控股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其盈利来源结构也优于其他非控股银行,大陆可以仿效台湾以金融控股制度做为混业经营的雏形,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放开银行混业经营,让银行参与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推出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加营业收入,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4]。

3.2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投资收益

大陆银行的手续费收入逐年增长,但是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却显得无足轻重。2010年和2011年大陆五大银行的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及1%,而台湾六个样本银行的指标均值却在7%左右,差距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大陆银行证券投资的范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则彰显了大陆银行业在投资收益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投资收益对应表内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超过20%的投资性资产却未获得相应比重的投资收益,体现出了资金管理与分配的不科学。因此,大陆银行业应加大人才与技术的投入,加快开发各类金融投资工具,提高国内外金融市场运用本外币资金的能力和水平,走出传统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模式,开辟另一个利润增长点,使收入结构更具多样性、合理性。

3.3 控制费用支出,降低运作成本

台湾银行业通过金融控股形式大幅降低费用支出,虽然成本收入比大幅高于大陆银行业,但其费用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却远远低于大陆银行业,这说明台湾银行业在采取严格谨慎的费用控制政策的同时,在客户服务和技术更新上加大了投入,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源而且提高了服务质量[5],大大提高其综合实力。虽然与台湾银行业相比,大陆银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劣势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过度规模扩张却未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各项费用攀升,蚕食营业收入,从而妨碍利润的稳定增长。大陆银行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投放资金,完善存贷款定价机制,进一步处理好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在严格控制费用同时增加营业收入,从而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4 结语

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两大趋势下,大陆银行业面临资产和业务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实现从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经营的新模式转变,是中国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台湾本土银行的盈利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在非利息业务领域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大陆银行业应取其精华,平衡风险、成本与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升整体盈利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丘永萍.大型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及其对农行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0,(8):35-39.

[2] 杨文.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8):90-93.

[3] 郑宇钧.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绩效研究.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

[4] 李扬,郭睿淇,李威龙等.中国与印度银行产业之群体绩效评估[J].生产力与效率特刊.2009(9):87-116.

[5] 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观察,2009(2):28-31.

作者简介: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2

关 键 词:银行业;竞争有效性;市场结构;panzar-rosse模型

abstract: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the competitive conditions for china's bankin g industry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06, with the data of china's 14 comme rcial banks taken as samples. the panzar-rosse model is redeveloped on the b asis of nonstructural estimation,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bankin g industry operates under 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that is weaker in competit ive edge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improve the approval system of market acces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 ofessional supervis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er b anking industry.

key words:banking industry; effective competition; market structure; panzar-rosse model

自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 以后 ,随着银行相关管制的放松和创新步伐的加快,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不断提高。针对银行业所特 有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且具有竞争性就成为当前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本文将采用非结构方法中的panzar-rosse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有效性进行实证 研究,从而确定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期为改善我 国银行业有效竞争,促进我国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 文献综述

对银行业竞争状况的主要衡量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结构分析法和非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 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结构分析框架引入银行业的实证分析当中,采用该方法的学者认为:影响 银行行为和绩效等 产业竞争状况因素可以由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等市场结构指标确定,银行市场的结构指标 越高,竞争程度越弱。gilbert(1984)首先运用scp分析框架对美国银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其结 果表明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其获利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berger和han nan(1989)以1983—1985年美国银行业为样本,研究发现贷款利率与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存在显 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市场集中度高的银行会利用它们的市场势力降低存款利率基点来获得 租金[2]。molyneux和thornton(1992)考察了1986—1989年欧洲12个国家银行绩效 的决定因素,他们发现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与市场上前10家最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存 在显著的相关性[3]。其他一些学者也作过类似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赫芬达尔指 数高的银行市场上,通常竞争程度都比较低,贷款利率表现出向下的刚性。另外,还有的学者 提出银行业有效结构假说,对银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的这种因果关系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银行利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关系是源于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银行产生的效率而不 是它的市场势力,即效率高的银行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银行市场结构更加集中。

随着计量工具的发展创新,结构分析法存在的缺陷变得越来越突出,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它 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忽视银行竞争行为。此外结构分析法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恰 当定义银行的市场以及用它来确定对集中度的测量,而且银行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使这个问题 更加复杂[4],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非结构分析法对银行业竞争的有效性 进行实证研究。

非结构分析法主要依赖于baumol(1982)提出的“可竞争理论”,它更加注重对银行竞争 行为的研究,强调决策者不需要对该国金融体系中银行是否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过多关 注,只要银行市场是可竞争的,即使是在一个集中度较高、由几家大银行主导的银行业当中 ,也能实现有效竞争。非结构分析法对银行业竞争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模型主要有 iwata模型、bresnahan-lau模型、panzar-rosse模型等,其中panzar-rosse模型是目前运用 最广泛的一种方法。shaffer(1982)最先采用panzar-rosse模型对纽约银行业进行了实证 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纽约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表现出垄断竞争的特点且具有可竞争性,其 h值(总收益对总投入要素的变动弹性)在0.32~0.36波动[5]。其他一些学者譬如 nathan和neave(1989)[6]以及lloyd-william等[7]也采用类似方法对加 拿大和日本银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呈现出垄 断竞争的特点,而且竞争程度还比较高。此后,学者们纷纷运用相似方法对欧美等银行体系比 较成熟的银行竞争状况 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即尽管各个国家银行业结构存在差异,但其银 行业在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垄断竞争的特点,而且随着银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内银行面 临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的状况,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有所提高。近期,有学者开 始 考察东南欧转型国家和拉美新兴国家银行业的竞争状况,gelos和roldos(2004)对1994—199 9年拉美新兴国家和苏东转型国家银行业竞争程度进行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这些国家的银行 业都处于垄断竞争当中[8]。而e.mamatzakis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随着银行 自由化不 断发展以及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这些转型国家和拉美新兴国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也在不断 增加[9]。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竞争状况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他们主要采用传统的结构 分析法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以及银行业的集中度、效率和规模经济等方面进行了 较深入的探讨[10-12]。但是采用非结构分析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只有叶欣等(200 1)[13]、赵子铱等(2005)[14]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进行了计量实证 分析,黄隽(2007)采用非结构法中的panzar-rosse模型,对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银行 业市场竞争程度进行测量,并研究了竞争、集中与银行数量之间的关系[15]。本文 试图建立起更好的衡量银行 业有效竞争的模型,通过加强对中国银行业相关变量和数据的分析、挖掘和提炼,提高对 银行业有效竞争进行数量分析的水平和精确度,并从渐进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中分析影响银行 业竞争的因素,以进一步增强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政策框架和有效性的理解。

二、 panzar-rosse模型介绍

panzar-rosse模型是由panzar和rosse在1977年首次提出,并在1982年和1987年不断完善形 成的银行业竞争模型。该模型没有采用结构性指标,而是运用一般均衡的银行市场模型,通过 衡量银行单位投入要素价格变动引起均衡收益的变化程度来分析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其中 panzar-rosse模型有四个假设前提:①银行是在长期均衡的环境中运作;②银行的行为受到其 他银行行为的影响;③银行的成本结构是同质的,而且其生产函数服从收益规模不变的生产函 数;④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银行采取的成本投入策略对产出的定价会产生影响[15 ]。

具体而言,假设银行的收益函数为:r=r(w,z),其中w为银行投入要素的m维向量,z为银 行收益函数的外生变量,每家银行为了实现最大化利润,其采用的经营策略为:r′i(xi,n,zi)-c′i(xi,wi,ti)=0[fh](1)其中,r′i代表银行i的边际收益,c′i代表银行i的边际成本,xi表示银行i的产出,n为 银行数量,wi为银行i投入成本的m维向量,zi为银行收益函数的外生变量,ti为银行成 本函数的外生变量。在市场长期均衡的状态下,银行的数量及行业的供给处于稳定的状态,并 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因此有:[fc(]r*i(x*,n*,z)-c*i(x*,w,t)=0

i,i=1,…,n*[fh](2)[fc)] 带*号变量代表均衡值。在此基础上,panzar和rosse用h表示总收益对总投入要素 的变动弹性, h=[dd(;]m[]k=1[dd)][sx(]r*i[]wki[sx)][sx(]wki[]r*i[s x)], 他们证明了不同的h值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和 竞争程度。具体而言:当h≤0时,银行业市场结构为完全垄断市场或者短期的寡头垄断市场, 因为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时的均衡投入和均衡产出已经达到最优点,新增投入要素的边际成 本大于平均收益,反而会使总收益减少,h值为负;当h=1时,银行业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市场,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均相等,新增投 入要素仍然可以保持最优产量,总收益不变,h值始终为1;只有当0<h<1时,银行业市场结构 为垄断竞争市场,由于银行自由进出行业并可以选择最优规模,新增投入要素的产量和价格水 平使得总收益大于变动成本,h值会继续保持在0~1之间,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程度提高,h值更 接近于1。

在具体实证研究当中,对h统计量的回归估计通常都是采用中间法将资产收益率对三种投入要 素(存款、劳动力和资本)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的资产收益率对三种投入要素进行 回归的相关系数之和即为h统计量的值。回归公式通常为:[fc(]lnroait=[]h0+h1lnpfit+h2lnpkit+

三、 样本选取、估计与分析

1. 指标、计量模型和数据

根据bikker和haaf(2000)、h.semih yildirim(2003)以及boutillier等运用panzar-rosse模 型对银行业竞争有效性进行的实证研究,笔者构造出检验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状况(h值) 的回归方程如下:[fc(]lnroait=[]h0+h1lnpfit+h2lnpkit+

h3lnplit+a1lnasit+

a2lnriit+a3lnopit+εit[fh](4)[fc)]其中,roa为总资产收益率,根据“总收益/总资产”计算得出;pf、pk、pl分别为资金投入 、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分别由“利息支出/总存款”、“固定资产折旧/年度固定资产净值 ”、“工资总额/职工人数”计算得出,但由于现有的公开资料中,多数中国的银行并不提 供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具体数据,而将其归入财务报表的营业费用中,所 以本研究选用营业费用替代人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的支出总额。这样既可反映人力资本和 固定资产的成本支出,又可避免使用估计值或均值引起的误差之类问题的发生。同时,经统计 发现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与银行总资产显著相关,所以使用总资产额替代营业投入总额 ,并将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合并为一种统一的投入要素计作po,由“营业费用/总资产”计 算得出[16]。此外,as为银行的总资产,用来代表银行的规模,ri和op为影响银行绩 效的 综合因素,分别由“总贷款/总存款”和“权益/总资产”计算得出,经过修正的回归方程为:[fc(]lnroait=[]h0+h1lnpfit+h2lnpoit+

a1lnasit+a2lnriit+

a3lnopit+εit[fh](5)[fc)]检验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状况用h表示,h=h1+h2(h1为资金投入的系数,h2 为 资本与人力投入合并为一种统一的投入要素的系数)。本文选取我国14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以它们作为整个银行业的代表,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 展银 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样本期间为1995—2006年,为了更直观 地看到200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竞争的影响,本文特别将样本期间分为1995 —2001年和2002—2006年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回归计算,实证基础是截面和时间序列的面板 数据,样本所包 含的银行在个别年份的数据资料存在缺失,整体上为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数据除特别说明以 外,均来自1996—2007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bankscope数据库。

2. 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

由于本文数据是面板数据,误差项中可能同时包含有时间差别(时间影响)和个体差别,但 是中国银行业遵循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径,现实中变化的经济环境或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等因素并没有导致反映经济结构的参数随着横截面个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因此本文假定 误差项中满足时间一致性,并且本文假定个体在截距上的差异是固定的、非随机的,由此本 文模型就可以归结为变截距固定影响模型。但由于变截距固定影响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可能 会同时带来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regression,简称sur)进行检验加权,并对模型进行相应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eneralizedleast squared,简称gls)估计。主要步骤为:先估计系数,然后计算gls的转换权重,之 后在加权数据的基础上重新估计,直至系数和权重收敛为止。在采用sur进行检验变截距固 定影响模型时,选择估计权重协方差的方差结构有两种:个体成员截面sur(cross-sectionsur)和时期近似sur(period sur)。其中,前者要求时期个数必须大于截面成员个数, 后者则相反。在本文的样本中,由于银行截面数据有14个,大于时期数12。因此,变截距固 定影响模型在实证中采用时期近似sur加权检验并进行gls回归估计,回归的结果详见表1和 表2

四、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在渐进式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中,不同的改革措施和制度框架对各种市场主体的激励存在明显 差异,也对银行业竞争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下将主要探讨1995年以来,特别是2001年入世 后促使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1. [zk(]199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改变的影响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为了建立一个竞争而有效的银行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其中1995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对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的 可竞争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两部法律确立了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为 建立现代银行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 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在通过累计置换、剥离不良资产进行注资的 同时,进一步优化了银行治理的组织架构,采取了诸如明确决策规则和程序,形成有效的激励 约束机制,实施科学的银行治理绩效评价等方法逐步提升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极大地改 善了四大国有银行效率不高的状况。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股份制商业 银行也逐渐壮大起来,它们在企业年金、信用卡、中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理财等诸多新 兴业务领域与四大国有银行展开竞争,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在银行 市场变革中建立起有利的竞争优势,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提升 了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有效性。

2. 200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增强的影响因素

加入wto后,按照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在五年的过渡期内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 制,开放的压力深刻地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直接上市融资和外资银行参股成为中国银行业 展开竞争的主要手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上市融资。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一些规模较大和健康发展的银行在大陆和 海外上市发行股票,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亚洲金融等战略投资者,并在香 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同样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上市 。 此外,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几家财务状况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相继上市 。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商业化—股份化—上市”的改革模式,这种重大转折推动 银行业有效竞争走向了更深的层次。通过这种上市募股引入更多外资战略投资者及金融资本 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资本瓶颈,还可以借 助国际战略伙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中国的商业银行借鉴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进行规范 的公司制改组,建立并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现代商业银行治理制度及经营管理机制 ,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治理能力和竞争力。

第二,外资银行参股。在金融全面开放前的过渡时期内,由于外资银行依然不能在中资银行 当中完全控股,于是纷纷收购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股份,逐步在中国发展其银行 网络,或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进行战略投资而进入中国市场,譬如:2005年法国巴黎银行与南 京商业银行签署协议,购得该行19.2%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德意志银行联手萨尔•奥彭 海姆银行购入华夏银行13.98%的股权等。总的来说,吸引外资银行参股对于优化中国银行业 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外资银行自身相对成熟的经营方式、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以顾客为中 心的经营理念将为我国商业银行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增强其自身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资产运 作能力,扩大经营范围和业务规模,进而逐步减少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削弱其 垄断地位,使得中国银行业更有竞争性。

五、 促进中国银行业竞争

的一些建议

由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所涉及的参与者主体众多,而且各种参与者的激励结构不同,所以 加强市场竞争有效性的改革措施也更加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作为今后改革 的重点。

第一,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商业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政策性银行实现职能调整和机构转 型的条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应该尽快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适时降低其政策性含量的同时 ,对其业务功能逐渐实行多元化的经营特许,不断提升其内部治理水平和管理透明度,增强 机构自身的信用意识,从而实现高效运营。通过政策性银行改革可以逐渐改变我国政府长期 对银行业的 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为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营造良好的金 融发展环境,促进竞争性银行市场的形成。

第二,增强市场准入的适度性。我国政府应该对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进行限制,控制发放银 行营业执照的数量和对象,从而减少银行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市场竞争程度保持 在适当的水平上。对风险管控能力强的银行,可适当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在机构、业务准入 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积极支持其开展银信、银租和银保合作及金融创新服务,推动其金 融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理财业务空间进一步拓展。对风险管控能力差的银行,要限制其机构扩 张和新业务拓展,以降低和防范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持银行业稳定。

第三,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在没有良好的信息披露和存在完全政府担保的情况下, 增加竞争很容易导致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在总体上加强金融监管,抓紧 建立起支持《巴塞尔协议ii》的监管法规框架,开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运营风 险的计算与管理等工作,完善银行审慎监管水平,同时根据新时期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特征, 加快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监管标准的统一及国内监管标准与国际监管标准的统一,进一步提 高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从多方面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为我国银行业实现有效 竞争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gilbert r a. bank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 sur ve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4,11:617-644.

[2]berger a n, hannan t h.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 ship in banking[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7:291-299.

[3]molyneux p, thornton j. determinants of european bank pro fitability: a not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2,16:1173-1178.

[4]newman p, milgate m, eatwell j.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 f money and finance[m]. new york: stockton press, 1992:414-416.

[5]shaffer s. competition conduct and demand elasticity[j] . economic letters, 1982,10:167-171.

[6]nathan a, neave e. competition and contestability in cana da's financial system: empirical results[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 89,22:576-594.

[7]lloyd-william d m, molyneux p, thornton j. competitionand contestability in the japanese commercial banking market[r]. bangor:instit ute of european finance, 1996.

[8]gelos r g, roldos j. consolid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i n emerging market banking system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4,5:39-59.[z k)]

[9]mamatzakis e, staikouras c, koutsomanoli-fillipaki n. co 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 of the south eastern europeanregion[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5,6:192-209.

[10]秦宛顺,欧阳俊. 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j]. 经济 科学, 2001(4):34-45.

[11]刘伟,黄桂田. 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j]. 经济研究, 2003(1 1):14-21.

[12]高波,于良春. 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分析[j]. 经济评论, 2003 (1):124-128.

[13]叶欣,郭建伟,冯宗宪. 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 [j]. 金融研究, 2001(11):79-85.

[14]赵子铱,彭琦,邹康. 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基于panzar- rosse范式的考察[j]. 统计研究, 2005(6):69-73.

[15]黄隽. 银行竞争与银行数量关系研究-基于韩国、中国和中国台 湾的数据[j]. 金融研究, 2007(7):78-93.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3

以交、建、中、工四家银行相继成功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改革的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银行(及其他公司组织形式)内部高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而矩阵式结构则代表了当前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反差

近年来,交、建、中、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着“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三步曲,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四家改革银行通过引入政府外汇注资增强资本金实力,并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弥补财务缺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历史包袱问题。在此基础上,四家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利实施了机构改组,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四家改革银行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及测算口径,四家银行在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和审慎经营水平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见表1)。为此,穆迪、标普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随之调高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形象大为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陆续上市,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界和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四家银行的IPO表现不断刷新内地企业和银行改制上市的新记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见表2)。

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财务报表和上市表现不相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崭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改革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还未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进行市场化改造,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设置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机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低效、无效网点仍然过多;机构扁平化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交叉的现象;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基层行在改革中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对立的现象;银行内控还存在薄弱环节,银行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推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银行改革的客观状况。良好的财务指标、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强劲的市场表现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分支机构改革滞后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还相去甚远,银行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改革要真正取得成功还任重而道远。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过渡期已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及管理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改革,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由于旨在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高管层、员工、存款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银行内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委托――关系中,良好公司治理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的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度,同时也要求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自上而下向纵深推进。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要求全行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都要职责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行和分支机构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单位的管理理念及意图能够贯彻到分支机构,下级单位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和路径;二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前、中、后台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相补充和配合。这两个问题,均属于银行内部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本质上就是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是维系银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银行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切入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具体形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业革命时代,业主制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结构表现为直线式,业主直接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垂直控制;到大工业机械化时代,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职业化的要求提高,于是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结构由此产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适合于规模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工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开始出现。除此之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组织层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使信息传递漏损更加严重,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矩阵式结构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化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公司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主要由纵横两个纬度组成。从纵向看,采取战略事业部(SBU)制。公司按照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经营管理决策上拥有自,从而使组织层级减少,对市场的反应加快。战略事业部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事业部既是受总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点。从横向看,采取流程化模式。公司对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前台、、后台既清晰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流程线,其中前台是客户营销部门,是前台的控制和监督部门,后台是服务和保障部门。流程模式以客户和市场的需要为起点,前台部门通常都采用了战略事业部制,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细化服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复杂,业务机构覆盖全球,通过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不难看出,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架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的情况下,将整个银行的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一方面,事业部制提高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并对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另一方面,流程化模式强化了银行内部运行的“生产线”意识,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式,与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极其相似:总行各职能部门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地区分行相当于各省,支行相当于县级政府。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因为国有银行最初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服务,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匹配有利于早期银行业务的开展。随着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与分行之间的存在利润冲突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部、公司银行部都只是管理中心,而各分行才是利润中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多强调风险控制,而分行则更注重经营绩效,由此产生了经营绩效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分行要实现更大利润就必须拓展业务,而管理部门要控制风险则需要对高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进行压缩。另外,在各分行既相互分割又自成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分行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总行政策进行变通,导致总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形成了事实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分行作为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在业务发展时也难以对各项业务进行平衡,在业务拓展时针对性不足,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整和配置。

分支机构负责人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现行组织结构下,银行各分支机构属于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实际上自成体系,近似于独立的法人。总行各部门作为管理中心,无法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也难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集人事、财务和风险管理大权于一身,分支机构内设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即证实了这一点。

激励机制不甚合理

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缺乏通过市场业绩和岗位竞聘等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只能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升迁,由此才能提高福利待遇,而越往上走职位就越少,这使得大批人才得不到激励。另外,由于各业务条线不实行独立核算,因而也难以进行业绩考核,无法实施与各部门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过多

在基层的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与总行领导之间隔着众多层级,加之中国地域广阔进一步加长了这种信息链条。据考察,从总行行长到基层客户经理的层级约7~9层,从总行管理部门到客户经理需要经过5~7层,假设信息在各层级传递的漏损率为10%,则经过7层的信息传递质量为47.83%,即超过50%的信息被漏损。显然,在垂直层级过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效果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想

矩阵式组织结构代表了当前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理念,无疑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但是,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全面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事实上,我们目前采取的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制就是借鉴了矩阵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

战略事业部制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银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加快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可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等(目前各行也都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切实推进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纵向层级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经理――支行经理――客户经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撤并,优化机构布局。

有选择地进行流程化改革试点

在事业部制实施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业务的相关性程度调整内设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前、中、后台的分设与衔接,进行流程化改革。流程化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建设,具体包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职能,具体可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协作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在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强化业务间的协作关系。

为全面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创造条件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非是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鉴于矩阵式结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应实现信息科技系统大集中,并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客户管理系统和完备的账户交易信息系统;二是完备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使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有章可循,以防范矩阵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科技兴行、效益兴行的先进经营文化,摒弃存款立行、市场份额的传统观念,通过风险和绩效考核在全行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此为矩阵式结构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在条件成熟后,国有商业银行即可在全国构建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网络式架构即将国有商业银行全行上下联成一个法人整体,全行每个部门、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都由矩阵网络来决定。监管部门可充分运用法人监管的理念,将监管意图直接传达给总行,再由总行将具体落实意见及时传达至各业务单元,并在业务流程的支持下进行实施。在此情况下,银行可充分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平衡积分法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对银行各业务条线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部门、机构和个人的积极性,确保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蒙特卡洛 城市商业银行 人力资本投资

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及其衍生品为经营对象,以专业服务为载体实现金融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是资金融通的中介。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相比固定资产、吸收存款和所有者权益等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商业银行的作用日益显著。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成为了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人力资源总投入与总产出

为分析人力资源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和徽商银行等5家城商行2006-2011年披露的公司年报数据,以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与“资产减值损失”之和计算人力资本投入的经营总产出;以财务报表附注中“业务及管理费”科目下的“工资薪金”为人力资本总投入。

我们以商业银行当年度总产出为自变量、以总投入为因变量,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商业银行总投入y是总产出x的函数关系。分析结果,商业银行的总投入有两种支付办法:一是高回报扣减高风险金,如上海银行、杭州银行;二是绩效工资附加岗位工资,如徽商银行、南京银行。前者承担和利用的风险较高,后者注重稳健经营,激励因素却比前者少。

二、研究方法

蒙特卡洛模拟也称随机统计模拟,其本质是从概率分布中重复抽样以建立输出变量的分布,利用随机数进行统计试验,以求得待解决问题的数值解的统计特征。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优势: 一是模拟的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二是可以预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概率分布等统计信息,改变了常规方法只能求得经济评价指标、单一估值的片面性。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各种风险要素的概率分布,是由抽样的概率密度函数或拟合函数决定。

三、模型假设

本文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总投入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i:经济环境是一个相互关联、整体运行的系统,且黑天鹅事件在经济运行中难以避免;

假设ii: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主要受到经济运行的影响,存在波动性;

假设iii:人力资源是可以评估的投资项目,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因素包括激励、利率、行内的工作年限等;

假设iv:人力资本项目的总投入是总产出的函数,且可以评估。

四、分析实例

某城商行从2006年至2011年经济效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调研,员工行内平均工作年限为5至8年。现有两种人力资源总投入的分配方案,方案一、按照原计办法,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20.53%加上2851.6万元。方案二、进一步加强激励,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30.73%扣减11341.9万元,为评估方案的优劣,按照资产项目投资理论,我们计算总产出净现值的概率分布。

为了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合理的取值分布或概率分布,我们首先确定该商业银行总产出、利率和员工行内平均工作年限的取值:

(1)总产出:本文采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企业的经营总产出符合由增到减的曲线。由于该商业银行成立不久,所以预计未来几年总产出将持续增长。2006年至2011年六年间的总产出依次为9.19亿元,15.09亿元,24.61亿元,27.53亿元,40.81亿元,51.83亿元。通过线性回归,得出总产出符合Y=7.463e0.335n的曲线分布(其中n为自然数,且0

(2)银行利率:按照从央行网站获得2002年至2011年的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利率的频数,发现它符合双峰正态分布,其表达式为r=2.47*exp(-((x-3.623)/0.4598)^2)+2.768*exp(-((x-2.515)/0.4169)^2) ;经计算,我们认为,利率的取值符合期望值μ1=3.623,标准方差σ1为0.325的正态分布和期望值μ2=2.515,标准方差σ2为0.295的正态分布叠加和的1/2 。

(3)历年净现金流量:即未来历年人力资本总投入,方案1为c1=0.2053*Y+0.2852,方案2为c2=0.3073*Y-1.1342;

(4)项目的投资周期:员工行内工作年限,其平均为5至8年,令投资周期t=5+INT(3*随机数r) 。

结合以上数据,我们用蒙特卡洛法进行1万次随机模拟试验,初步计算了在方案1 下人力资本总投入的净现值,在76.9亿元以上的概率为95%,在427.8亿元以上的概率为5%,从财务分析角度可行。

五、效度检验

为验证蒙特卡洛模拟能否客观反映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对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观察其结果来验证效度的方法。根据该银行历史数据,我们分别预测该银行2010年至2012年的人力资源总投入:

同时,我们还利用方案二计算了该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总投入和净现值,发现比方案一的总投入更多,净现值区间也位于方案一之上,但是,该方案会导致人员的工作稳定性下降, 净现值区间的波动幅度也增宽。

六、结论

本文总结了蒙特卡洛法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保持薪酬激励方案同一,员工平均工作年限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风险。这意味着:保持中青年员工的数量和占比;对新加入的员工,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工作更长的年限;员工平均工作年限的期望值,是年度人力资源总投入和总产出比率的倒数;在中高管人员年薪中,推行远期权益和延期支付计划。

作为最了解组织行为的部门,人力资源部应权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利弊,学习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风险,如何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布德鲁.变革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循证式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 Boudreau,John W. Retooling HR: Using Proven Business Tools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bout Talent.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3]盛骤,谢士千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

[4]卓金武等.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5]雷颖.蒙特卡罗方法在房地产投资多因素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前沿.2012年第9期

[6]常海申,陆亚琴.蒙特卡罗模拟在项目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N].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第26卷第5期

[7]张明泉,钟雄.蒙特卡洛模拟在油田开发经济评价风险中的应用[N].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12年7月

[8]孙荧荧.当前城商行异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安徽金融. 2013年4月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5

绩效评价(PerformanceEvaluation)工作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本质上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发展与绩效评价工作所处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绩效评价工作历史久远,人类将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最初比较可以被视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雏形,而绩效评价工作的真正发展是在16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做出评价。因为企业的约束机制即使很健全,由于不存在强式的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水平不能够被所有者完全了解。在约束机制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时,业绩评价制度可以在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者的努力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约束机制的缺陷,激励经营者更好地完成所有者要求达到的目标。绩效评价工作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财务绩效评价阶段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创新阶段。(注:张蕊。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

成本绩效评价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革命的进行,使得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也随之确立。经营规模的扩大,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过去的经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式生产管理的需要。该时期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解决劳动分工与生产协作问题,管理者不仅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还应协调企业与外部的分工协作,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实现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初期阶段,产品市场竞争不够激烈,产品销售量基本不受限制,成本指标成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气时代逐步取代了蒸汽时代;海外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的扩大,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亟需提高。该时期的管理思想家主要有泰勒(F·W·Taylor)、法约尔(H·Fayo1)和韦伯(M·Weber)。这些思想家对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关注的主要是效率问题,而对人的心理因素及行为特征研究甚少。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相呼应,美国人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实现了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革新。以标准成本为依据来进行经营业绩的评价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成本会计评价方法。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经营绩效评价的传统观念,从事后评价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控制模式。财务绩效评价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公司组织形式的变化,单一的以成本为依据进行的绩效考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1903年,杜邦公司发明了以股权收益率(ROE)为考核中心的杜邦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对股权收益率的分解,即将股权收益率分解为资产回报率(ROA)和利润率(PM),总结分析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诸多因素所起的影响作用。股权收益率反映企业给股东的回报率;而资产收益率主要反映管理的效率,该指标表示管理人员将资产转化为净收益的能力。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获利情况进行分析,股权收益率(ROE)从所有者角度衡量企业的获利情况,但这一指标在股权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会产生股权收益率过高的错觉。将股权收益率分解为资产收益率和股权乘数解决了这一问题,资产收益率(ROA)成为衡量业绩的首选指标,它表明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通过将资产收益率分解为资产使用率与利润率,则出现了衡量业绩的第三个标准,利润率(PM)。当资产使用率衡量的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已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就成为绩效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入80年代以后,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进入到创新阶段,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80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绩效等8项计量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也有学者提出了“权变业绩计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更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生存能力。80年代末,现金流量表作为第三张财务主要报表列入会计准则,现金流量的相对不可操作性也使得成为绩效评价的首选。现金流量在绩效评价中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注:孟建民。企业经营绩效评估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价值链之间的争夺,企业必须考虑其战略目标,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非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中难以得到体现。此时,企业在生产阶段的利润已经很低,一些管理咨询师、投资者不再单纯地以利润和现金流量进行企业业绩评价,而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关注公司现时和未来价值的判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智力资本、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的关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信息,从市场角度来全面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此时绩效评价中占主导的方法主要有美国的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及由思腾思特公司提出的EVA评价法。综合平衡计分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财务指标、内部经营指标、客户指标、学习和成长指标四个部分构成,该方法是将绩效评价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联系。EVA等于税后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权成本后的剩余收入,该方法彻底摆脱了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财务扭曲现象。将综合平衡计分卡与EVA评价法相结合,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对企业经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金融市场始终是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一统金融业发展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既担负商业银行的职责,又发挥着中央银行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银行的考核主要以计划的完成情况为主,银行绩效完成得好坏与直接责任人没有直接经济联系。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银行逐步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初步完成。对于作为金融企业运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评价工作仍然局限于成本、利润指标,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设计的指标考核体系、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四部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及2002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指标体系,由于商业银行不同与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于我国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上都只能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起到参考作用。2002年颁布的操作细则中明确指出不适用于金融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评价目标定位模糊

绩效考核的定位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工作确定管理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向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按资本金构成不同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上不同程度存在评价目标设计定位模糊的问题。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关心银行的绩效评价出于不同的目的,银行的股东及投资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目的;存款人关心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自己存款安全的目的;监管机构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是出于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公众对银行充满信心的目的;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关注银行的经营绩效一方面是对自己管理银行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银行雇员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评价目标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银行应将考核作为完整的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才能对考核进行正确的定位。考核的首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检验员工的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银行管理的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上,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上,如很多银行将考核定位在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考核目标的定位过于狭窄。不正确的绩效评价定位将直接影响银行绩效考核的成效。

(二)评价方法落后、评价结果失真状况大量存在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绩效评价方法还很不完善,许多银行在绩效指标的设计上存在权重不合理,过分重视银行短期经营绩效的考核,忽视银行的成长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忽视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僵化。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在很大的范围内局限于传统财务数据考评。在评价时主要采用静态的财务指标,依据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指标分析,如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边际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费用率等,缺乏对银行资金利用效率,银行风险程度考核的改进手段;同时银行在对非财务因素,如在岗员工的业务素质、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更新程度等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关注不够。绩效评价基本上是对历史经营绩效的总结。同时由于这些财务指标很容易被人为调节、操纵,加上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过多干涉绩效评价工作,因此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缺乏与绩效评价结果相配套的激励、惩罚措施

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银行过去的经营活动从多角度、多方面做出正确的总结,对银行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计。绩效评价如果不与激励奖惩措施相结合,那么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对改进银行绩效做出贡献的人得不到或得到与贡献不相匹配的奖励,而对那些对银行发展没有做出贡献或贡献小于职位规定的人员没有实行必要的惩罚措施,势必会引发银行经营参与者的道德风险,从而使银行绩效评价工作失去意义,达不到通过绩效评价工作提升银行经营效益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激励奖励措施普遍存在约束方法僵硬、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激励方法未与风险揭示相联系的现象。激励奖励措施制定、实施的不当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不但不会产生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促退作用。

三、构建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建议

随着全球性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品种的日新月异,评价银行经营业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商业银行与世界银行业的融合、接轨速度加快,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能够科学合理反映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指标考核体系已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为绩效考评工作的有效进行创建体制基础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国有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四家银行存款、贷款占全部银行存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8.4%和61.6%.(注:根据2001年《金融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做好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对做好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绩效考评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归属国家,国有独资产权模式是由国家和经营全民或社会公众的共有财产,由国家政府部门进一步通过转委托的形式将国有独资产权转委托给银行的管理层进行经营活动,产权所属关系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明晰的,但由于全民所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导致事实上的产权归属缺位,产权缺位必将导致行政干预严重及“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虽然近些年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至今未确立和完善现代银行治理结构,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才是最优的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革只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一项内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化解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资产率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以产权改革为前提,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应该从产权改革入手。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公司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造,按照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管机构相互分离、互相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十六大报告中针对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行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十六大精神结合银行的具体情况,有关人士已经表明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到2006年底把四家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主要资产负债管理指标居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

(二)借鉴国外先进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置方法,创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国外绩效考评已经从简单的财务指标考评发展到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将评价方法同企业发展战略及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相结合的评价阶段。虽然评价方法很多,但总体来看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综合平衡记分卡和经济附加值两种评价法。结合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两种评价在中国银行业的绩效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综观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在具体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可参照综合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体系。

1.财务评价工作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评价办法,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方法。采用EVA绩效评估方法,确切反映商业银行的创利情况。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评价经营绩效通常对外公布的财务指标为账面利润,如我国2000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境内外机构合计实现账面利润153.47亿元,其中境内机构实现账面利润54.6亿元。(注:《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50.)银行对外公布的账面利润与银行的实际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现在对外公布的所有的账面利润只是在考虑了负债成本之后的利润,而对于银行资金来源之一的资本金成本则被银行的经营者忽略了。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银行进入门槛较高,所以各家银行的资本金成本仍然非常可观。截止2000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达4793亿元,其他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达348.8亿元。(注:《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360页、361页。)如果按照EVA评价方法计算商业银行创造的价值,现在许多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会大打折扣。

2.内部经营及客户服务方面,重点考虑以下工作:一方面设计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业务流程。要求银行设计以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的再设计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通过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注:朱枫。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J].国际金融研究2001,(9)。)另一方面,客户是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客户的衡量标准主要涉及客户满意度、客户挽留率、客户获得率、市场份额及从客户处获得的利润等。对客户价值的重视程度主要从产品和服务的特征、同客户的关系、形象和声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加大客户满意度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

(三)建立与绩效评价方法想适应的激励奖励制度,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效力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上市银行;员工;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英国人Sheldon(1923)是最早启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学者。但Sheldon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首次使用该概念之后,30多年间,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研究并不多(Carroll,1999)。20世纪60年代,该领域的文献开始增多。到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在企业界也受到普遍重视。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目标核心组成部分的大约占90%(Boli & Hartsuiker,2001)。

近30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学术界主要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公民和契约论三大理论视角(刘学平、孙燕青,2014)。其中,我国学者比较认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张洁梅,2013)。该理论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股东、员工、政府、消费者、供应商等广大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是对他们利益要求的关注与维护(金建江,2007)。该理论观点修正了“股东至上”的价值思维,相对清晰地界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持该理论观点的学者普遍认为,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员工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应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刁宇凡,2013)。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方面,国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平等雇佣、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的意义性、工作与家庭平衡等,也有少数学者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主管理、劳资协商、丰富工作内容、制定守则、实施管理项目等展开(黄蕾,2007)。而国内学者对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从履责依据(欧阳润平、黄蕾,2009;陆玉梅等,2014)、保障员工权益(葛锦林,2007;赵涛等,2008)和提升员工素质(孙建华,2006;于欣,2007)等角度展开。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在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研究范围仍需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因此,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同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盈利能力、经营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但现有文献在分行业的研究方面相对匮乏。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行政垄断的受益者,承担着资源配置、经济调控以及风险管理等诸多职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引导、支持和带动作用。鉴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学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考察。但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社会责任的内涵、意义、作用、目的以及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萧松华、邵毅,2014)。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当匮乏。2006年,浦发银行了我国银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此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例行之举。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考察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一、 研究方法

1. 研究样本。目前,我国共有16家上市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为国有控股银行,其余11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收集到这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并将其作为分析资料。同时,各上市银行截止2014年末的资产总额如表1所示,本文根据资产规模情况将16家上市银行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个类别。

2. 研究方法与程序。本文主要用定性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上市银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本文根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16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研读结果,将我国上市银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归纳为履责意识、履责内容、履责效果等3个方面。其次,通过对16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分别从上述3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国上市银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二、 研究结果

1.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意识。一方面,16家上市银行均将员工列为需要履责的对象之一,均披露了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这说明她们均认可“企业应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写入企业使命,一些银行则在企业文化或企业战略中描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还有一些银行在社会责任愿景或理念中阐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另外一些银行则只是在介绍年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才阐述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这显示出不同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一。其中,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写入了企业使命,显示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见表2)。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中描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显示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较高重视程度。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则分别在责任愿景、责任理念和责任观中阐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说明其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一般。其他上市银行只在年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介绍中阐述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说明其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

2.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内容。首先,保障员工权益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除了南京银行之外,其他15家上市银行都披露了员工权益保障方面的内容。其中,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平等雇佣方面的内容;除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保险福利方面的内容;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宁波银行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达100%;中国银行将全行5.8万名劳务派遣员工全部转换成合同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劳务派遣用工全员转换的国有企业;除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之外的10家上市银行均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则通过员工座谈会、员工访谈、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员工的利益诉求。

其次,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促进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其中,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培训方面的内容,除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或规划员工职业生涯方面的内容。

再次,认可员工价值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除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之外的11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员工价值认可方面的内容。其中,除南京银行之外的10家银行均披露了薪酬方面的内容;工商银行开展了感动工行员工评选活动,工行苏州分行还以优秀员工的名字命名理财工作室;农业银行、南京银行开展了选树先进典型活动;宁波银行进行了敬业榜样人物的评选与宣传。

最后,员工关怀也是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16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关怀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中国银行之外的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员工健康与安全保障方面的内容;除民生银行之外的15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关心员工生活方面的内容;除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之外的13家上市银行均披露了帮扶困难员工方面的内容;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大力推进员工维权,成为金融系统中唯一一家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的机构。

3. 我国上市银行的履责效果。上市银行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其满意度,降低了其流失率。从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披露了员工满意度方面的数据,分别为76.01%、大于80%、97.25%;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披露了员工流失率方面的数据(见表4)。

同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也树立了上市银行的良好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及本文对各种“最佳雇主”排行榜的检索结果,我国上市银行入选最佳雇主榜单的情况主要如表5所示。

三、 结论与启示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目前,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例行之举。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对其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上市银行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各上市银行比较注重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和开展员工关怀,但在认可员工的价值方面做得不够;很多上市银行没有进行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和员工流失率的统计,或者是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但是没有再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相关数据。同时,从三大“最佳雇主”榜单来看,我国上市银行入选榜单的数量较多,说明上市银行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整体情况较好。

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是上市银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进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上市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认识,采用多种方式认可员工的价值。同时,要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银行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和意见,通过员工流失率的统计分析了解员工流失的原因与规律,进而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吕景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经济学动态,2006,(8).

[2] 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8).

[3] 刘学平,孙燕青.近30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三大视角述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2).

[4] 张洁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3(1).

[5] 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6] 刁宇凡.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及实施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学位论文,2013.

[7] 黄蕾.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8] 欧阳润平,黄蕾.不同理论视角下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责依据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9,(4).

[9] 陆玉梅,陆海曙,刘素霞.民营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的内生机制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4,(10).

[10] 葛锦林.从员工休息权透视企业社会责任[J].交通企业管理,2007,(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6BGL105)。

作者简介:郭云贵(1981-),男,汉族,湖南省常宁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银行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74-03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业运用的相关规定

在中国财政部2006年2月2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有17项会计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具体主要运用于: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贷款和应收款等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影响银行业最深的主要是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的定义、分类、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资产减值等作出具体规范,其他的三项准则是《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的延伸。因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所占比重大,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也很大。

二、实证分析

本文在上市银行中随机选取了10家银行作为分析样本,分别对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财务报表进行研究,提取了相关数据(如下页表1),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从下页表1得出,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较普遍,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大。特别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大银行。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中,四家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最高比例分别为:24.14%、24.1%、20.25%、17.37%。占比最低的也达到7.8%,如民生银行、华夏银行。7家银行公允价值计量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平均值分别为:2009年15.55%,2010年16.34%,比上年增加了0.79%,2011年15.28%,比上年减少了1.06%,三年平均值波动变化不大。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中,持有至到期占公允价值计量总资产比例最高,三年平均值高达56.35%,其次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例为40.49%。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一旦金融资产比例发生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也将随之变化,进而引起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较大的波动,给银行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以上7家银行财务报表数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的影响

1.增加了银行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以往财务报表披露工作是中国银行业的一项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银行财务报表披露制度不健全,分类不具体,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在财务报表中体现。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和确认,可以把不同类的金融工具进行分类计量,分别显示出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变化(如下页表1),各银行把金融资产进行分类计量,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不同种类持有比例和经营管理的变化,大大增加了报表的透明度。

2.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及时发现问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各项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还可以得出各种相关指标,有效地分析各个指标对整个银行的影响,反映出该银行的实质性问题。如中国银行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92.44亿元,2010年为13.17亿元,到了2011年变成了43.67亿元,由2009年巨额利润减少,到2011年巨额利润增加,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波动如此大,必然对银行的利润及税收产生很大影响。从下页表1中可以看出,其余各家银行在三年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对其利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报表数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3.对投资者更显公平。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模式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是不对称,有些重要事项在会计报表中并不能及时的反映出来,投资者对于自己投资的企业并不是什么都知道。显然,投资者处于不公平的地位。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所承担的风险以及现金流量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交通银行公允价值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2009年为20.25%,2010年为18.47%,比2009年减少1.78%,2011年为11.81%,比2010年减少6.66%,三年累计减少8.44%,变化幅度较大。投资者可以从这一变化中,及时了解到管理层投资策略和经营规划的变化,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

(二)不利方面的影响

任何一种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不例外,它也有自身的缺陷。此外,由于中国银行业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是很熟悉,在运用和执行时有很大的难度,这就使其缺陷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

1.增加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新准则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核算,并把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由于金融工具价格波动较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收益和损失变动,最终对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表1可以计算出,中国银行在2009年,公允价值损益与净利润的比例为-10.83%,2010年为1.20%,比2009年增加了12.03%;2011年为3.35%,比2010年增加了2.15%,三年累计上升14.18%,波动很大。中信银行2009年为-3.69%,2010年为0.14%,比2009年增加3.83%; 2011年为2.85%,比2010年增加2.71%,三年累计上升6.54%,波动较大。 公允价值的剧烈变化,对净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了财务报表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如可能是某一项资产的变化导致了一年的盈利状况发生变化,这使得报表数据不稳定,缺乏参考性、可比性和可预见性。管理者可能很难从中了解到银行的真实状况,不能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造成对真实情况理解的偏离,使很多管理政策变得不那么实用,对内部的管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此外,由于中国衍生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很多时候金融工具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比标准,不利于横向比较,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来自于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加权风险资产是由表内业务的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构成。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到表内核算,改变了加权风险资产结构,由于其价值波动较大,会引起银行资本较大的变动,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后,改变了风险资产结构,衍生金融工具占总资产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每年都在变化。根据上页表1可以计算出,工商银行2009—2011年衍生金融工具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0.05%、0.1%、0.11%。这一比例变化越大,对资产结构的影响也就越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也就越大。此外,由于部分金融工具利得和损失计入权益,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

3.影响银行的信贷政策。银行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银行主要发放的是长期贷款,属于长期行为,也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手段。而公允价值是随着市场变化而计量的一种属性,对资产和负债的估价是基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而估计的价格,属于一种短期的变化。这种紧盯市场变化的计量很容易影响到银行的资产价值。为了能在财务报表中有良好的业绩,银行可能会偏向于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策略:更多选择投资期限比较短的产品,因为面临的市场风险小、信用风险低,公允价值变动小,获得稳定的经营业绩。这将导致银行信贷周期和经营规划周期缩短,带来银行业一系列的变化,如:监管政策变动频繁,监管难度增加,管理者只看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导致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失误,市场的波动性会大大增加,银行利润会减少。

三、问题及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有市场环境、银行业本身和公允价值运用手段三个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公允价值模式的优势,尽量避免和改善其不足,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顺利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金融市场环境。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存在大量投机易,利润操纵明显,交易价格并不公允。金融工具流动性有限,存在信息公布不及时、不规范,缺乏活跃的市场报价,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降低。另外,衍生金融工具比较落后,大多数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入不深,对相关金融工具价格的取得并不那么合理,所计量的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对较低。

2.完善银行评估体系。目前中国银行评估系统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不完善,评估体制不健全。大多数银行虽然有评估专业团队,评估团队的专业知识还很不足,在实施评估中也难保其独立性,道德风险时有发生。所以银行应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其运用和判断经济信息的能力,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3.加强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公允价值从理论到实务都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在银的行运用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口径,造成银行业之间不能简单进行对比分析,需要再次处理才能比较,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由于专业人员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对财务报表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因此,研究工作者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出适合中国的运用公允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J].会计研究,2006,(12).

[2] 陈晓南,王勇,黄榕.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及监管对策研究 [J].金融纵论,2009,(8).

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4日

当前局势下,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我国,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银行业已经进入到营利性的竞争阶段,并且具有了企业化的特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总体状况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内各商业银行规模和竞争实力迅速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也暴露出诸如竞争实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其中,绩效问题是反映种种状况的一方面评价标准。目前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已经呈现出收敛并且下降的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体系尚待规范,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的含义。绩效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细分、业绩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用于各机构的日常管理活动中,用以激励员工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

(二)绩效管理的目的。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绩效改进,而不是单纯的绩效评价。各个企业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所运用的绩效管理系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目的,总结起来,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

1、管理目的:组织在管理决策中要使用到绩效管理信息,尤其是绩效评价的信息。绩效管理的管理目的在于对员工的绩效表现给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以激励员工。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的结果是企业进行薪资管理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2、战略目的:绩效管理系统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绩效管理为战略目的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在绩效管理系统的作用下,组织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在企业中,任何一种举措都必须服务于企业、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这是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

3、评价目的:在管理中,理应正确地对待每一名员工,这就需要企业公正、公平的对待他们。如果不能对他们的行为、贡献做出精准的测量,就不能给予他们公正的评判,那么企业的有关人力资源决策也就没有了根据,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4、发展目的:企业经营的不只是产品,还有人。绩效管理应当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获得利益、发展,那么员工理应获得自我认知、提升和发展。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的过程能够让组织发现员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就像是摆在员工面前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通过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发展。

二、中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作中的经营绩效评价工作仍然局限于成本、利润指标,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虽然作为金融机构运作,但始终不同于企业经营。我国现存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上只能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作为参考。中国商业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上一直存在如下问题:

(一)评价方法落后、评价结果失真。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数据考评,评价过程中主要使用静态的财务指标,根据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对基本的指标进行分析。这些基本的指标主要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边际利润率、资产回报率等。在银行资金利用效率方面则缺乏评价,同时在管理层面上,对于银行的非财务因素,诸如员工本身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的配合等不够重视,这些容易造成绩效评价的方法落后。而银行管理人员有时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会或多或少的干涉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这就造成了评价结果失真的现象。

(二)绩效评价的结果未能与激励、惩罚接轨。绩效评价的目的有很多种,无论是管理目的、战略目的还是发展目的,都不是只为了评价而去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出银行过去的经营活动进展情况,可以对银行的总体战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制定的战略可行性进行评价,确认是否需要修改,并且能做出科学的预计。如果评价结束之后不了了之,而没有对相关人员与机构做出不同程度的奖惩,那么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做出贡献的人得不到一定的奖励,而对经营过程中对银行绩效没有做出贡献或者做出的贡献小于其职位规定的人员做出惩罚,会使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失去作用。在员工对银行的信任度方面也有一定的损害,降低员工的参与性。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这种对绩效评价结果未进行相应奖惩的现状,长此以往,会使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不进反退的效果。

三、以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例列举其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以下情况由调研结果显示:

村镇银行的绩效考核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按部门建立考核台账,便于对考核结果的认定和汇总;各部门按单位或个人建立专业考核台账,按月向人力资源部报送考核结果,便于沟通情况,跟踪考核结果整改。考核对象为营业部、支行以及机关全员。

考核方式为:综合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绩效和管理绩效的“百分”考核方式。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目标绩效和管理绩效占比。

目标绩效包含的内容:存款(实行双线考核。旬均平均余额和月末余额的分配比例为6∶4)、信贷(信贷营销考核、信贷结构调整考核、到期贷款回收考核、不良贷款占比考核、贷款利息回收考核)。

管理绩效涵盖的方面:负债专业(存款工作、文明服务规范、保险业务)、信贷专业(执行信贷政策规定、执行担保制度按规定权限发放贷款、贷款支付管理按贷款新规执行、贷款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贷款档案管理情况、贷款报表的及时性及准确性、贷款风险管理等)、计划财务专业(基本规定、财务收支、计算机综合系统、会计业务核算、出纳业务及现金管理、重要空白凭证及印章管理、反洗钱培训、考试以及制度执行情况、事后监督管理、银监局、人民银行)、科技信息专业(制度建设与岗位管理、计算机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综合管理专业(材料上报工作、收发文件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防火、防盗抢演练、保安工作职责情况)、人力资源专业(业务培训工作、遵守作息时间、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后备干部管理工作、加强员工队伍管理、做好党务工作)、监察审计专业(审计工作、监察工作)。

绩效工资所产生税款由所得者承担。绩效工资由总行监察审计部审计后进行分配。

对比来看,农商银行的绩效评价则分为三部分:综合绩效考评以利润为核心,以效益、资产质量、业务发展及案件防控为重点,包括“目标绩效考评”、“管理绩效考评”及“案件防控绩效考评”三大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相加后得出综合考评得分。目标绩效考评以计划完成情况为核心,设置8项指标,以每名职工计划值为标准值,采用统一计分办法,用以考核评价每名职工综合指标完成情况。管理绩效考评以业务经营管理为核心,设置10项指标,采用统一计分办法,用以考核评价每名职工业务经营管理情况。案件防控绩效考评以增强案件防范和风险控制能力为核心,设置4项内容,采用统一计分办法,用以考核评价各支行案件防范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村镇银行与农商银行在绩效评价体系方面考察方式与标准基本一致,大同小异,系统完善。但是,还是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具体的改进方案可以根据下面的论述做出适当调整。

四、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内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单一、缺乏创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个特点尤为显著,来自创新业务的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左右。金融创新的不足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随着现代金融的深化,科技水平的发展,客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化,创新银行产品及服务种类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市场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占领新的市场,并优化经营管理方式成为获取利润新的来源。这也是绝大多数外国银行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金融创新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具体表现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指的是公司的基本章程和管理标准,是保证公司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基础;组织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各组织结构的分工职责,建立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治理能够提升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股东利益和公司利润最大化。

(二)外部因素

1、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差别化、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规模经济等。中国商业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产品差异化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创新产品少,主要依靠传统的贷款等资产的收益。虽然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如商业银行客户偏好、信誉问题、营业网点分布范围等,但是由于其职能是相同的,因此总体差别还是很小的。

2、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由市场结构决定,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可以概括为:政府行为、竞争行为、组织调整行为等。政府行为方面:我国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管制政策,如近年开展的国家助学贷款方案,在北京、广州等地一些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0%,这些不良贷款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绩效;在竞争行为方面,各银行具有部分浮动定价权,总体价格水平是由央行制定的,因此这部分权利的缺失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弱化,致使部分银行竞争手段扭曲,出现了非正当竞争行为;在组织调整行为方面,主要指企业的合并行为,一般属于横向兼并,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不乏政治色彩。

五、对中国商业银行建立高效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立方法,“洋为中用”、创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国外绩效考评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将评价方法与企业发展战略及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相结合。总结起来,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综合平衡记分卡和经济附加值两种评价方法。结合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两种评价方法在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绩效评价中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可根据发展需要,选取适合的绩效评价方式。

(二)将绩效评估结果与相应的激励惩罚结合起来,以增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效力。薪酬是用来衡量员工的绩效的,而绩效必须有激励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能者多劳,因此能者多得,这是绩效在薪酬方面的体现。但是,绩效不应该仅与工资或奖金挂钩,激励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所以应该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表扬等,把绩效与薪酬紧密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激励惩罚不能与绩效评估挂钩,那么绩效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综上,要采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将绩效考评作为员工晋升与获得奖励的主要参考依据,才能激发组织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商业银行与内部员工的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泽跃等.高绩效工作体系与提高商业银行竞争态势[J].金融论坛,2002.6.

[2]刘艳萍.国外商业银行部门绩效评价系统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金融,2001.10.

上一篇:银行收单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