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5 07:18:14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1

【摘要】 零售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加强成本核算对于商业零售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明确了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结合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分析了目前零售业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对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零售企业 成本核算 重要举措

我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此情况下,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在关注收入的同时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而零售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对于零售业节约商品经营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成本核算是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零售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项重要举措。

1、增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意识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零售业;问题;建议;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30日

引言

在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仅使零售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行业,同时对整个流通业和经济运行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浙江省商品和交通流动中心枢纽城市的金华,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物流等新型第三产业的迅速,给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却也同时引发巨大的挑战。本文以金华实体零售百货店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

一、金华市零售业运营现状

(一)金华市近5年GDP总体情况。根据调查得知,金华市经济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从2008年至2012年近5年的GDP增长百分比分别为14.84%、4.90%、18.80%、16.49%及10.28%,人均生产值逐年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到2009年增长较缓慢,之后因赋予政策和战略的支持,在10年又急剧回升。随后每年经济都在平稳中逐渐发展,但是增幅却逐渐下降。

(二)金华市近5年批发零售额统计。对金华市近5年批发额、零售额和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得知,从2011年开始金华市的销售额开始有明显增长,占90%。但是总体上零售额仍少于批发额,2012年相比较更是少了一半之多,只占15%,由此看出零售业在金华市场发展并不理想。根据销售数据分析可推测可能有一部分零售商家退出了金华零售市场,还有原来的一部分客源被网上电商给吸引走了,这造成了金华零售额的增长相较于批发额少了很多。

(三)金华市各零售卖场基本情况

1、产品种类。根据统计得知,金华市各大卖场主要以七大类商品为经营主体。其中服装和鞋、百货、超市、美食这类涉及日常生活的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到71%、50%、50%、36%;其次才是家电、影院、KTV这类发展层面的娱乐性产品,占有率分别只有36%、14%和7%。

2、日均客流量。对金华市各大卖场日均客流量统计得知,表示基本不变的所占比重最大为46%,增加一些的仅占一小部分是23%,其次还有31%的比例表示日均客流量有所减少,说明现代零售卖场实体店客流量正在缓慢而细微的流失。

3、总销量。对卖场销售量统计,发现卖场总销售量总体还是均衡发展,基本不变占43%,增加一些所占百分比为29%,仍有28%的比例表示零售卖场由于受到电商网络影响,其实体销售量有所下降。

4、年平均利润率。统计卖场年平均利润率得知,金华市零售卖场年平均利润率增长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减少部分总占50%,达到一半,其中增加的百分比也仅14.29%,说明近来金华市零售企业利润额正成不断下降趋势,形势不太乐观。

5、租金。了解金华市零售卖场近几年租金变动情况,发现整体比较平稳,基本不变占50%,但仍有近42.85%的卖场表示租金有所增长。在零售利润额下降的情况下,租金却在增长状态,说明金华市零售产业当前形势急需改进。

(四)电商网络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卖场电商使用情况了解金华市各类零售卖场已使用电子商务这一销售模式的企业占64%,远超过未使用的36%的百分比,说明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风靡并越来越被更多零售商使用。

(五)新型电商与零售实体匹配情况。根据调查,商家普遍认为电子商务对卖场很重要,认为有必要使用电子商务的比率为79%,但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由此得知他们不是不想开展电子商务而是有心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毕竟开展电子商务需要考虑到对于电子商务是否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同时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二、金华零售业现存问题

(一)零售额与GDP增长情况不相匹配。根据调查了解,金华市当前零售产业均以实体销售为主,部分引用网络化销售方式。同时,金华市近5年GDP和零售额增长并不匹配,在经济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零售额增长率大于GDP,说明零售业经济水平呈正比例增长。但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等风险的冲击,导致零售额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表示金华市零售产业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行业竞争者逐渐增多,竞争力过大。近几年,零售业这个大蛋糕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怎样把蛋糕分好,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无论是提高服务还是走企业文化道路提高自己企业的内涵都是一种手段,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潮流的脚步走。

(三)缺乏新型销售渠道的推广。现下,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单一的销售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尤其金华市作为电子商务产业的中心地带,信息的传递是很快速的。部分零售卖场在进行产业推广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增加更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

三、措施建议

(一)市场宏观方――注重结构和品牌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实体和无店铺销售协调发展。优化零售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和实施工作,引导商业网点向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民利民方向发展。同时,稳步推进无店铺销售,促进网络、电话、手机、电视、自动售货机购物等无店铺销售业态规范发展,促进线上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品牌优势。转变经营模式,鼓励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提高自主经营比重,健全员工培训制度,扩大商品经营范围,依据顾客消费需求开发自有品牌,提升赢利能力;发挥网点优势,拓展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经销、业务,努力扩大规模;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零售企业完善对消费者、供应商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零售企业自身服务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3、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一方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征集、应用、共享制度,形成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约束机制,为各类企业创造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应规范促销行为。规范发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对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进行监管,督促其遵循合法、公平、诚信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禁止违规促销行为。

(二)零售企业微观方――提高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

1、确立价格体制和多渠道销售模式。要想顺利开展市调工作,首先要制定一套较完整的价格监督体制,包括价格监督项目、监督方法、工作程序、结果统计等。其次可以适当扩大营销渠道的规模,给顾客一定程度的刺激和诱导;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向保守时,应适当进行渠道收缩,以减少对渠道的管理成本,并且相应降低产品价格,在销售原产品的同时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

2、增进奖励政策,落实体制监督。零售卖场可以适当调整岗位奖励政策,增强员工责任感,激励市调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扩大市调的范围,更好地监督商品进价情况。同时,可以设置一套完善的市调监督体制,也就是说将市调的部分工作从人员监督转移到机制监督上来。监督体制应在随着市调工作不断深入的同时逐渐的完成,也只有这样才从整体控制商品的成本。

3、建立市场商圈的档案,加强沟通。在采购环节,为更方便地查找到市场商品的分布情况,应建立市场商圈的档案资料,利于明确市场的分布,避免时间浪费,提高市场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了解供应商在市场上的衡量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之进行协调。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应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政府职能部门是垂直一体化管理,而调控零售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又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流于形式,就与商务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的配合缺失有关,零售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与服务提供,涉及到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而任何单独一方的管理都难以真正达到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只有横向结合,联合行政,零售领域的经营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2、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内需。伴随GDP增长相应提高工薪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医疗重新纳入到公共物品的范畴,减少社会公众对就业、就医、教育、养老等问题的忧虑,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消费的乐观预期,在根本上扭转消费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彻底改变GDP增长,消费反而与之渐行渐远的失调的格局。

3、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零售企业处于最活跃的终端市场,市场易变使经营风险极大。政府主管部门在推广、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上,应承担重要职责,与科研单位应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利用科研院所掌握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向企业界进行推广与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陷入日常经营事务而忽略所产生的眼界狭隘、安于现状等问题。

四、总结

当前,零售业市场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引导是分不开的,在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零售业市场应更多融合信息化的销售手段和经营方式,借助电子网络的快速便捷等优势来帮助其保持稳定健康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于伟,杨帅,郭敏,宋金平.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商业郊区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2.1.

[2]张向阳.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网上零售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2.6.

[3]廖英敏.我国网络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影响[J].中国市场,2012.33.

[4]朱玮,王德.基于多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J].地理学报,2011.6.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3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员工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不仅仅意味着企业成本,更被认为可增值的资本,能为企业带来远远大于成本的价值。在零售企业中,总成本主要由商店租金、水电费、销售费用、人工成本四大部分组成,四者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约为32%、18%、18%、32%。商店租金一般在租赁协议中就已签订很难改变,水电费节约的空间也不大,而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销售费用的节约也越来越困难。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将竞争优势分为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优势、集中优势。因此,为取得迈克尔波特成本领先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控制人工成本。

一、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

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基本分为四类:实现企业利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一)实现企业利润

人工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费用支出,对员工来讲则是收入,是实现零售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员工为获得收入必须提供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为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实现产品增值,获取利润。

(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

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又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不仅仅考虑如何减小支出,更要考虑如何在员工之间实现差异化报酬,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根据业绩和服务质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惩。

(三)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力成本的高低可以调节人工在企业各部门的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因此,如何使企业员工发挥最大的效用,仅有激励机制是不够的,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要求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特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同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进行高薪回报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四)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等。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团体,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医疗费、住房费等,实际上是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福利政策,起到了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的作用。

二、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零售业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其经营运作方法经常随着季节、区域以及人们偏好的不同而调整,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程序较复杂,须掌握的细节更多。但总体而言,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必须本着事前、事中、事后的程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一)实行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即在参考行业等人工成本控制体系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的人工成本预警指标。此外,企业在制定人工成本预警体系的同时,必须遵照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人工成本增长率不能超过销售收入增长率。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原则

一个企业要想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仅仅依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是不够的,需要财务,计划,作业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并贯彻实施。所以,在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同时,必须确保各部门都能够通力合作。

(三)最大效益原则

多数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怎样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的效益。人工成本控制不是怎样缩减人工支出而是怎样合理配置员工和安排薪资,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基本目标。这样即使人工支出增加,但企业利润也增加,完全可以弥补增加的成本并且有节余。

三、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实施

零售业的行业性质要求员工与顾客面对面地接触,需要更多的员工人数和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一方面从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开始对企业人工安排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另一方面从员工出发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

(一)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行效率、机构及人员的配置并影响人工成本的管理水平。尤其对于零售业,人工需求大且多样化,合理的组织结构更加必不可少。目前零售业大多为连锁经营,总部与连锁店的关系,总部对连锁店的放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方式。因此,零售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既要考虑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实行专业分工的同时又要重视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总部、地区及各连锁店应适当的集权和分权,努力做到既不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影响积极性。

(二)建立最优的用工方案

决定企业用工方案时,不能考虑招聘单一的人工,可以在用工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对核心员工可以签订长期合同,保证骨干核心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基层工作者合同期限一般半年到一个月,这主要是考虑劳动法规规定无故辞退员工需支付经济赔偿,如果基层员工经常出错则可以短期内更换,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人工支出;合理使用促销员,促销员由供应商或引厂进店的厂家派驻到超市负责产品的促销,薪资福利由供应商或厂商提供,超市负责日常管理,合理有效的使用促销员,有力的弥补了超市人力的不足,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小时工,小时工工作时间随意,非工资型成本低,人员配置灵活,零售业可以根据岗位特点在销售旺季,灵活使用小时工,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工成本。

(三)提高培训的质量

零售业的员工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效益,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培训,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督促员工的进取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若要节约人工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效率提高,用工减少,人工成本自然下降。为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岗位监督制度,确保员工在岗位上不偷懒不怠工,同时精简业务流程,减少某些岗位不必要的人工,实行一人多能,既提高单个员工的工资,又降低了人工成本,达到人工成本控制的目的。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4

近几年来,我国的零售业增长逐渐减缓。受到互联网的“创造性破坏力”冲击,传统零售业渐成颓势。而同时,网络零售作为新型的零售模式和应用电子商务的先锋,近些年的发展可谓强势。京东2015全年交易总额达4 627亿元,同比增长78%。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了22.3%,达到了13.0万亿,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为22 367亿元,同比增长了28.2%。与此同时,移动支付、O2O、智能购物车等新型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2015年思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传统零售业创新势在必行。零售商需要引入创新的、个性化的店内体验与分享,并且加快数字化转型。对于零售业来说,电子商务的出现有助于其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为企业拓展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影响零售业的内在机制,对传统零售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为零售业升级转型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 电子商务影响零售业的内在机制

零售业价值链活动包括采购、生产、发运、营销和服务等基本活动和其他价值链支持活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对零售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入到零售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零售业直面最终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出现对这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1. 采购与生产。零售企业的采购活动既包括对销售商品的采购、对生产性原材料和相关辅助材料的采购,也包括对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各项支持性活动所需物资的采购。生产是将投入的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活动。零售业的生产活动是指零售企业经营的由企业直接组织生产和加工的自营业务,例如华联、沃尔玛等企业都在探索推进的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在过剩经济和消费需求多变的现状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和采购的商品很可能面临积压的情况。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强化了消费者对生产和采购的指导作用,向“按需生产”这一理想状态迈进了一大步。此外,将电子商务应用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也能够提升相应流程的效率。而电子采购的使用也让信息能够在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之间快速流转、广泛共享。对于零售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来说,相关的采购信息能够按权限查询,这改变了传统零售业信息封闭的情况,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广泛共享。

2. 物流仓储。对于零售业来说,物流仓储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后台仓储和物流的有效管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前台商品是否能及时供应和企业管理费用,优化仓储和物流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零售企业的商品流通速度较快,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仓储作为保障,但是过多的库存又会增加库存成本。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更新和跟踪商品采购、库存和销售情况,搭建自动补货和零库存系统,及时地进行补货和供应,可以最大可能地实现存货价值的最大化和存货成本的最小化,从而提升仓储和物流的价值。

3. 销售与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为零售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营销技术和手段,使各个分销渠道通力合作,互利共赢。网上零售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企业节约了人工费用、租赁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控制了销售成本,另一方面也让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零售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城,不仅以较低的价格向顾客提供产品,也能更好地进行品牌打造和树立。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企业能够对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需求信息有更深的了解,方便企业锁定目标客户,从而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另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零售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收集顾客意见、进行退换货处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4. 价值链支持活动。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系统的搭建,员工间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和企业经营理念的推广都大大便捷,既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也能够增加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每个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扩大管理层的管理范围,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的财务能够得到规范管理。

5. 消费者。首先,电子商务让更多的人成为零售企业的消费者。互联网在逐步向社会各层次的居民扩散,而这些新增的网民中,有许多是网络零售的潜在消费者。三四线城市的实体零售业尚且处于欠发达状态,网络销售的出现使这些地区成为零售业新增消费的重要拉动力。其次,电子商务能够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各个过程。消费者购买主要包括需求激发、收集信息、评估和比较、购买产品和评估与比较等阶段。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型营销方式能够激发客户的购买欲,同时也能够简化消费过程,提高将消费欲望转化为消费行为的可能性,从而刺激消费增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消费者在面对销售者时更有话语权。并且,电子商务让更多的企业进入了消费者的视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价格相应受到影响。通过这些手段,电子商务影响了消费者整个消费过程。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对于零售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它是否能推动零售业各方面能力提升、最终助力传统零售业升级转型却不得而知,通过对电子商务与零售业升级转型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量化地阐述电子商务对零售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作用。

三、 电子商务影响传统零售业升级转型实证分析

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指数测度。通过选择我国域名数、网站数、网页数、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网购交易规模、网购人数、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数、网民人数、网络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电子商务带动从业人员规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和网购快递企业营收这13个变量进行指标合成,得到2005年~2014年我国历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值(ECDI),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 电子商务与零售业各方面相关性分析。根据第二节中的分析,本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RS)、零售业成本(RC)、零售业能源消耗(REC)和零售产品价格(RPP)这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以下几个假设:

H1:电子商务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正向影响;

H2:电子商务对零售企业成本有负向影响;

H3:电子商务对零售业能源消耗有负向影响;

H4:电子商务对零售产品价格有负向影响。

为了对这四个假设进行检验,本文分别对ECDI与TRS、RC、REC和RPP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为了对经济水平造成的影响剔除,所以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控制变量加以限制。

根据表2可以得到: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电子商务指标正相关;②零售企业成本与电子商务指标之间并无相关性;③零售业能源消耗与电子商务指标负相关;④商品零售价格与电子商务指标负相关。

3.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升级转型的总体影响。为了进行量化分析,需要选择能够衡量零售业结构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水平的集中体现,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是伴随着专业化和分工逐渐深入而进行的,而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以可以用劳动生产率L来表示产业水平值。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对劳动力进行开方处理,在这里用Y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开方,即Y=。

关于电子商务对零售业升级转型的影响的文献中,并没有成熟的实证模型可以用,所以本文尝试在经典的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适应本选题。本文选用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产业变动模型作为基础,对零售业的升级转型进行分析。钱纳里的基本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Y=α+β1AGDP+β2AGDP2+γ1N+γ2N2+δT

其中AGDP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N为某一时期的人口总数,T为时间趋势,Y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变动的某一个方面,如产业结构。本文将该模型引入,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对模型进行改造。首先因为原模型是用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估计,而本文需要模拟零售业的结构变化,所以使用期末从业人员数来代替人口数,使用单位从业人员盈利来代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另外因为T反映时间虚拟变量,而由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较短,因此这里忽略这个变量。再引入电子商务发展指数ECDI。修正后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Y=a1+a2*ECDI+a3*AP+a4*AP2+a5*NE+a6*NE2

其中,ECDI为电子商务发展指数,AP为单位从业人员盈利,NE为从业人数。经过回归分析,得到表3。

根据表3可得a1~a6的值,a2~a6的标准误都比较小,a1的标准误略大,这与ECDI与AP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关。最终得到的方程为:

四、 结果分析

1. 通过电子商务在零售业中的应用,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使用,企业中的各项业务流程得以精简,由于对实体店和社会仓储面积的需求减少,供暖、制冷、照明灯等方面的能源需求大大降低,物流配送的效率和能量使用效率都得以提升,从而推动零售业能源消耗减少。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对商品流通环节的精简、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电商环境下消费者的低价性追求等原因,电子商务对于零售业商品价格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虽然电子商务有助于减少企业内部多种商务活动成本和企业间交易成本,但总体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也会产生成本。举例来说,企业通过网络渠道销售产品,节约了店铺租金和销售人员的人工费,但另一方面,网络渠道的建立、设备的购买和铺设都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至少从短期来讲,电子商务的应用对降低企业成本并无影响。

3. 电子商务能够推动零售业升级转型,提升零售业劳动生产率。在传统零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中间环节繁多,运作效率低下,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消费者脱节,消费者的需求信号难以传达给销售商。而将电子商务引入零售企业,一方面能够优化企业内部流程,加强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机制,另一方面也能完善内部管理,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在电子商务参与下,零售业价值链得到更新,消费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购买活动,新的零售业消费群体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传统零售业被互联网经济下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所推动,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五、 发展电子商务推动零售业转型的相关建议

1. 对政府的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电子商务不仅能增加零售业的消费量、降低零售商品价格,也能够减少零售企业的能量消耗,还能促进零售业升级转型,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有正面影响。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助力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鉴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政府的建议有:

(1)增加互联网基础建设,提升网络普及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当前中国互联网络由于功能设计复杂、开放性不足、调整效率低等原因,难以适应下一代互联网对基础网络设施所提出的要求,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亟待认真思考和采取措施。要注意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网络基础建设,这些地区的网络普及率比较低,是未来网络零售的新版图。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发展减少阻力。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都有正面影响,而当前电子商务管理混乱,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造成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不利于企业的电子商务化,不利于利用电子商务促进零售业的发展。

(3)增加对人才的培养。在评估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2005年至今,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并且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指数的提升速度在不断增加,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广,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让社会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多的人才。电子商务涉及物流、计算机、通信、外贸、法律等多个领域,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也要综合各个领域和学科。

2. 对企业的建议。当前有许多零售企业都在向电子商务转型,但是发展电子商务并不是随意的决定,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注意:

(1)谨慎决策,权衡短期和长期收益。电子商务成本相对来说具有投入上的先期性特征,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增加,可变成本被沉淀为固定成本,从短期来讲,总体成本并没有降低,甚至会有所提升。但是电子商务的效益具有长期性特征,即在运用电子商务以后,企业的经济效益显现出递增的变化。所以企业决策时,需要权衡短期和长期收益。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零售业;连锁经营;湖北省

1.零售业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共同进货或特许授权的方式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锁经营模式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经营形式。连锁经营从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以其自身独具的“以利而连、以管而锁”的优势,在流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零售业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一次革命,它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大量销售并要求流通大中型零售组织来承当这一大量销售规模的重任[1]。它采取广布网点的办法,在不同地域内部开设分店的布局模式,连成一个范围广阔的销售网络,尽量提高内部连锁商店体系的市场覆盖率与占有率,从而达到规模型大量销售的目的。作为大型多店铺的零售组织的经营模式,其具有的优势有:第一,大规模的经赢的特点,对上游的供应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2];第二,经营风险小,如果发生风险,可以将风险分摊到各经营单位,缓和经营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三,广告和宣传成本低,其费用可由各经营单位进行分摊,因而可以对市场产生强有力的促销攻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湖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状况

二十一世纪初期,湖北省零售业在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百货与连锁超市的此消彼长。2007年,湖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个数达到5280个,其中,直营店和加盟店,各为2663个和2617个,销售额达到486.23亿元。到2009年,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个数为5200个,与去年相比同比增加了0.05%,其中直营店与加盟店①分别为3149个与2051个,实现销售额达593.2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3.46%。2007年,零售业连锁经营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为42.86%,2009年,零售业连锁经营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为42.90%,比2007年增加了0.04%。②百货业仍然是零售业的主体,百货业所具备的商品品种多、辐射面广、服务功能强、经营规模大等优势。它凭借着多店铺、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等优势,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较为大型的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有武商集团、中百集团、中商集团与汉商集团等。这些零售企业多以零售为主,集百货、仓储、超市、便民超市等多种业务并存。其中仅中商集团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60亿元,曾多次荣获国内连锁3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殊荣。

3.湖北省零售业连锁经营主要特征

零售业的连锁经营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零售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企业外部之间的分工协作,来提高零售业的组织化水平,改变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实现1+1>2的效果,多网点的合成作战,形成了经营、管理、组织、营销上的高水平分工与高效营运。

湖北省连锁零售企业主要由自己的总部、门店、与配送中心构成,总部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商品开发、促销策划、采购配送、财务管理、教育培训等业务,它是企业的核心,门店的主要职责是按照总部的指标与服务规范要求,执行销售业务,它是企业基础。配送中心主要负责商品的进货、库存、分货、加工、配送等业务,是企业的物流机构。与其区域内部的传统零售企业相比,连锁零售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1)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连锁零售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不再是传统的“单店管理”,而是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与调控体系。从而保证庞大而又分散的经营体内部机能协调、有效地运转。以武商集团为例,公司凭借现代化的电脑管理系统、远程通讯网络的使用,实现了公司的业绩的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了武汉市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户。

(2)联合化的组织模式

连锁零售企业通常采用一个总店(部)和10个以上的分店(部)构成“联合体”,如同用一条链子将各分散的经营分支连在一起,每一家分店(部)的经营管理要受到总店(部)的控制。

(3)专业化的作业

与传统的零售相比,连锁店零售不再是传统的混合职能,而是实行了科学化的专业分工。总店(部)通过配送中心进行集中的进货配送,各门店负责销售,实现购销的专业化分工。同时,经营过程中的采购与配送、库存与保管、财务与会计、促销与广告等,由专业化职能的管理部门统一操作,形成了统一规划下专业化分工的网络组织。

(4)统一化的经营

与传统零售模式中的分店式经营不同,连锁经营使用的“店面克隆”的方式,实现了店名、标志、商标、装饰、陈列、商品等的统一,形成了统一化的经营行为与经营理念。中商集团是一个经营连锁化、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其商业网点的布局覆盖全省十多个城市,仅专业卖场和购物中心就有8家,大卖场型的超市50家。其企业销售额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已经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商业十强之列。

4.提升湖北省连锁经营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一体化进程

我国零售业连锁店经营起步较晚,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优惠条款逐步到期和内陆地区的逐步开放,民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式,西方国家的商业连锁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们的连锁零售企业已不能按部就班地学习西方,而应当进一步加强后向一体化,实现产供销的有效结合,组建起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商贸集团,控制供应渠道,形成规模优势,对抗供应链内部及外国的商业资本的冲击。

4.2 完善品牌形象战略

品牌化有效地配合了连锁经营的一体化,将会明显地改变企业形象[3]。目前,我省的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已经初步具备了条件,应当不失时机地完善品牌战略。连锁企业品牌是伴随着西方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商品开发战略。这种战略使连锁企业集商品的经营权与品牌的所有权于一身,有利于实现更大的商业利润。与生产者品牌相比较,自有品牌营销战略的优点有:第一,信誉优势,好的商誉是商业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这一点往往被国内连锁连零售企业所忽视,消费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他人的介绍选择感觉自己满意的购物场所,因而易形成生意越红火,顾客越多的局面,也就是“马太效应”③,如果商家能推出自己的自有品牌,对于广大消费者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优势品牌之所以会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混杂,消费者不易做出选择。零售商家开发自有品牌,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原则上可以杜绝假冒伪劣,保证商品质量合格,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种优势是单纯的生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第二,特色优势,零售企业经营上的雷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竞争状况来进行自有品牌在市场中的定位,品牌定位明确自然会形成企业的经营特色,另外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最显著区别在于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只能运用于开发商品的企业内部,其它企业不能使用,因此,使用自有品牌也就把本企业的经营特色体现出来。

4.3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从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都从政策上对连锁企业经营给予了一定扶持,尤以日本最为突出[4]。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政府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在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技术更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提高湖北省的整体的经济实力。

4.4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飞速增长得益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5]。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难想象现代企业经营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应用于零售业的连锁经营管理中去,会带来企业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5.结论

零售业连锁经营已成为当今商品流通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二十一世纪以来,零售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连锁经营模式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促进产销结合、规范、规范流通秩序,满足消费者需求与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加快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于改善流通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与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措施,提高连锁零售企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①直营店是指由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即由公司总部直接经营、投资、管理各个零售点的经营形态。所谓的加盟,就是该企业组织将服务标识授权给加盟主,让加盟主可以用加盟总部的形象、品牌、声誉等,在商业的消费市场上,招揽消费者前往消费。

②上述数据由《湖北统计年鉴-2008》、《湖北统计年鉴-2009》和《湖北统计年鉴-2010》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③“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参考文献

[1]赵息,马晓丹,王军.零售业连锁经营中物流配送系统的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2]吴彤,胡霞.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年01期.

[3]张羽琴.浅议贵州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年32期.

[4]龙页玉.入世后我国企业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势在必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6

 

论文内容摘要:农村零售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提高对发展农村零售业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科学的农村零售业发展规划、创新农村零售业态、规范农村零售市场秩序等措施,对于确保农村零售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但从1987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2004年,我国粮食缺口达3750万吨,一些地区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重新将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一号文件制定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和举措,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多年来,中央发了十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说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与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国务院、国家商务部还为此颁布了专门的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7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通过“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农村零售业的新特点 

 

(一)农村零售市场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 

2006年我国县及县城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8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2.6%,是2000年的1.66倍。2007年安徽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403.7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其中农村市场实现1078.7亿元,比2006年增长16.9%。 

(二)农村零售市场繁荣、日用消费品市场丰富 

2008年春节,安徽省枞阳县虽然遭受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袭击,交通严重受阻,但横埠、会宫、官桥等乡镇零售市场仍然活跃,数量众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夫妻店、小摊贩商品琳琅满目,货源充足,日用消费品应有尽有。农民在雪灾的环境里过春节没有遇到“买难”的尴尬。 

(三)初步形成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网络 

一是城市名店向农村延伸,如江苏“苏果”连锁超市公司2006年有网店1508家,其中县和县以下的乡镇店879家,占网点总数的58%。2005年销售额181.2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店95亿元,占销售额52%。在1508个门店中,县级店274个,乡级店469个,村级店136个。二是2005年3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年全国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1万个。安徽省繁昌县于2005年7月全面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共新建、扩建或改造乡村农家店237个,总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覆盖了全县6镇90%以上的行政村,受惠农民达10万多人。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连锁店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起到了引导性、示范性作用。三是原有的农村零售网点自愿加盟连锁,逐步提升、改造规范。安徽徽商集团红府超市农村加盟店30余家,把地熟人熟的本地资源与城市商品流通综合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原本存在的数量众多的夫妻店、农家店、小摊点。这些网点共同形成了农村零售市场网络。 

(四)民营企业成为农村零售市场主体 

近年来,县及县以下零售商业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资本进入、合作经营、股份制改造等办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破产和解体等方式,基本完成了国有零售商业企业改革任务,使其退出零售商品流通领域。2006年底,安徽寿县共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点15600多户,从业人员3.6 万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该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成份、多形式、多业态、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 

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但县及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7%,即使加上县城的销售也不到40%。从发展速度上来看,“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4%、58.7%、50.6%、48%和34.3%。2006年,我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6.1%,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5%。2001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和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和12.6%;2001年至2005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新增幅则为:7.3%、7.4%、6.3%、10.7%和10.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下降,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二)零售商品档次偏低,部分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受零售商经营条件限制和农民购物的廉价偏好,农村零售业经营的商品虽然品种多样,但多属于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且不同商家经营品种雷同,中、高档次商品极少。笔者调查安徽枞阳县横埠、会宫、官桥镇白酒市场,很难找到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高档白酒,中档次的白酒也不多。鞋帽服装商品也是如此,家用电器更不用说。实际上,农民消费水平在总体上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挣了不少钱回家过年的,他们受到城市消费潮流的影响,希望得到中、高档次的消费品而不能从零售市场得到满足。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缺乏经商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行为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无法实现。 

(四)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 

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乡镇一级的零售网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商品陈列不规范,商家经营的商品随便堆砌;卫生条件差,即使春节期间,许多商品也是灰尘满面;副食品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如假酒、假烟、假名牌随时遇到,甚至出现假农药。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某农民曾两次购买假农药和劣质化肥,导致庄稼严重欠收。 

(五)农村零售业态传统,规模小且组织化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零售业长期以来由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系统掌控,然而伴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体户经营为主的夫妻店、杂货店、农家店,虽然在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地方,也出现了超市、连锁店及专卖店等业态,但它们短时间内还不能主宰农村零售业,“主角”仍然是小型、分散、众多、互不协作、网络残缺、零散度高达90%以上的以个体经营为主的零售业态。这种零售业态在方便农民购买的同时,造成农村零售业在竞争上能力薄弱,在发展上自生自灭,在布局上散乱无序,在进货上渠道单一,在经营上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决定了农村零售业根本满足不了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优价廉的最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必要性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连锁化“农家店”。发展零售业,构建现代新型的零售业体系是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引导和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农业、农村的发展既依赖于生产,也依赖于消费。长期以来,农民的消费集中于建房和子女教育。对于生活性消费一直处于极其保守的状态,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功能始终不能发挥。发展农村零售业,对于拓宽农民消费领域和范围,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积极、合理、健康消费,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文明进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如果在2005年3255元的基础上继续按照5%的速度增长,将达到4154元,由此产生的农村消费需求约2.2万亿元,农村的市场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只有发展农村零售业,适时提供与农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相吻合的高中低档配套、结构合理、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农村零售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发展农村零售业必然发展农家店,可以吸纳很多农民就业,实现一部分农民由农转商,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的就业形势,又使其经商致富;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带动运输业、制造加工业、包装业等行业的综合发展,不仅解决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大量农民失业问题,也为他们提供较为可观的收入。同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使一部分土地资源被转让给其他农民,推进农村有限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加县及乡镇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有限,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本运行的需要。拖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更谈不上农业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财政资金反哺农业了。增加县及乡镇的财政收入是目前大多数县及乡镇面临的课题。发展农村零售业,不仅可以从其经营本身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而且零售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包括农业在内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进而解决“三农”问题。正因为如此,零售业、流通业是先导性产业。 

 

发展农村零售业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 

发展农村零售业必须解决农村各级干部客观存在的重工轻商观念,充分认识农村零售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零售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从而把零售业作为先导产业,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促进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增加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还是发展农村零售业的重要基础。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质量等都取决于农民收入的高低。一个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下的农村不可能有繁荣的零售业。因此,农村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认真研究本乡(镇)村经济条件和面临的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产增收。目前,农民增产增收除了国家创造支农惠农环境,给予更多的支农惠农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城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实行科学种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三)制定规划 

做好农村零售网点规划,是引导和促进农村零售网点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并完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零售网点体系,加强农村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商业发展差别化经营的重要条件。农村零售网点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布局要求,遵循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统筹、大中小型网点并存发展和技术进步原则,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零售业网点体系,使零售业网点建设有助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农民方便、快捷、安全购买,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四)业态创新 

零售业态创新是发展农村零售业当务之急。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在于发展连锁店。中心城市的大型超市、百货公司向县城及乡镇延伸,建立县级和镇级大型超市或百货店,以在县镇形成零售业示范效应;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水平,通过新建、改造、加盟等多种形式建设连锁廉价商店、连锁邮购店、连锁仓储商店和量贩店、连锁超市、连锁专业商店、连锁便利店、连锁折扣店和百货店;继续有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一批科学、现代、规范、经济、方便的零售店特别是连锁店,以在农村零售店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发展连锁店,发挥连锁企业的统一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便民化优势,建立营销网络,统一进货渠道,规范质量管理,从源头上堵截假冒伪劣商品,保障农民消费安全,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五)整肃市场 

针对目前农村零售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零售业不同程度存在的“散、乱、差、小”和“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实际状况,目前发展农村零售业最紧要的是整肃零售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政府有关部门要特别重视净化零售商主体,适度提高进入零售经营的门槛,把无经营条件的人拒之经商门外。要借助执法机关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尤其是工商执法部门、价格监管部门、商品质量监管部门和卫生监管部门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不诚信行为,严格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消费安全和农村零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单丹,庞毅.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王明东.新农村建设中连锁零售企业转型[j].商业时代,2007(26) 

3.尹丽艳.中国农村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探析[j].消费导刊,2007(02)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连锁零售公司 内部控制 执行力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5部委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两个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风暴已经来临。然而,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执行力问题。结合我国连锁零售公司的特点,本文对提高连锁零售公司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进行了系列探讨。

一、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完善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公司各层面在责权利方面相互制衡。当连锁零售公司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保持公司上下反应灵敏,那就要使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其基本特点是能够保持“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具体设计组织架构的时候,应使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董事长与总经理应分开设置、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也应单独设置,切实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职务职能交叉,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公司效率和公平的协调统一。其实,完善的公司组织架构本身就是一个有效内部监督体系。

连锁零售公司具有业务量大、资金流动频繁、商品品种齐全等特征,但连锁零售公司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即:各门店财务相对独立,便于考核。针对这些特征,连锁零售公司更加适合采用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

事业部制是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表现为,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是一种分权式管理结构。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而对于连锁零售公司来说,在总部的领导下,以各门店或卖场作为单独的事业部,有利于考核各事业部的业绩,充分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

二、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枉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特征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内部控制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使内部控制获得高效的运转。我国连锁零售公司普遍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公司能够借助企业文化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融合,最终使员工个人最终目标与公司内控目标达到一致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地执行。

一个优秀的连锁零售公司,它能将在营运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升华到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价值观和使命感,引导员工奋发向上、团结一致,达到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效益上同创最佳的企业文化境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已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文化购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零售企业服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店堂布局、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基于连锁零售公司接近消费者的特征,零售公司企业文化应从经营文化、美学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和人本文化等5个方面加强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实行用人唯贤的人力资源政策

实际上,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得再完善,没有人能够执行,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任人唯贤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等,能够塑造良好素质的管理者和具有胜任能力的员工。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风格,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与效果尤其重要。管理者风险意识的强弱、对管理方式的把握、对公司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对公司财务的重视程度、对内部审计的看法以及对人力资源政策的做法等,都对内部控制的成效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一部分上市连锁零售公司有一大部分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在用人方面行政色彩较浓,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另一部分零售公司是民营企业,任人唯亲倾向比较严重,特别是财务部、审计部等重要部门大都由亲信把持,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公司自然难以做大做强。

四、设置关键点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

(一)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如图1所示,笔者根据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结合零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套业务处理流程。

本流程控制的关键点分析如下。

销售部门及时编制各门店需求计划,结合本身销售情况,选择合适的销售类型。编制需求计划时,先由各门店提出方案,交由各门店负责人审阅,其次由销售经理汇总,编制采购预算方案,最后交予主管总经理审批。

一般的零售公司有3种销售类型:经销、代销和联营方式。

1.经销方式。公司对经销方式的商品供应商是根据其商品的送货数量予以结算,即公司根据采购货物付款。付款时间分为现款结算和账期结算两种。现款结算指供应商送货后,公司即按送货数量及合同价格付款,此类商品多为紧俏商品或名牌商品;账期结算即供应商送货后对一个期间(30天、45天或60天不等,下同)内的送货按合同约定的价格集中付款。经销商品实质上属于公司自己的,售价由公司决定。

2.代销方式。代销是公司按账期内的销货数量和合同约定的价格集中付款的结算方式。该种结算方式下的商品一般并不是公司的,而是公司按照合同价格对售出的商品给予结算,因此不会占用公司自身的资金。

3.联营方式。超市对联营供应商一般以收取租金的方式或者对供应商按照销售金额扣除一定比率的方式作为超市收入的一种来源。超市对联营商的商品一般不予干涉,只是事先对销售规则等事项在合同中约定,而后只要按合同约定操作即可,这种方式对供应商来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选择供应商,是公司采购流程中很重要的环节。为了避免质次价高的商品进入企业,公司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公司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信誉情况,建立一批供应商网络。采购部门采购商品时应“货比三家”,在保证商品质量和交货及时性等前提下,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供应商,让出售的商品价格更低。

在订立采购合同时,交易双方务必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对重要商品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应做出统一规定。一般来说,供应商的进场合同大都是零售公司事先拟好的格式合同,如果出现较大的争议,往往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方。因此,公司的拟合同人务必认真草拟各项条款,多听取相关工作人员的建议,特别是请会计人员过目,因为最终结算是会计人员根据合同条款进行的,甚至有的条款涉及到税务筹划等问题,有时可以为公司节省大量资金。

供应过程管理,主要是指对合同履行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根据合同条款考察合同的履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解决。对供应全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确保每个采购环节都有可追溯性,有利于权责明确。货物验收前必须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可与合同一起制定)。货物验收时,验收人员严格按照标准验收入库,如果发现与标准和合同不符的异常情况必须查明原因,经审核批准后再行处理。

财务部门按照合同条款办理结算付款手续。办理付款时会计人员应加强验收单的管理,做到请购单、验收单、银行付款凭证等单证相符。

会计控制主要指公司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控制系统,对购买、验收、付款等环节加强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采购申请、采购合同、验收标准、入库情况、退库情况、款项支付等信息。对各种账项能够定期核对,保证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等。

(二)加强商品销售业务内部控制

销售是零售公司所有的赢利希望。由于零售业的销售特点,现销是主要的销售方式,并且日销售次数多、金额大。因此,销售过程中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加强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尤其必要。

首先,每一位收银员每日的收款小票累计数必须与每日交款单核对相符;对顾客的退款应先由柜台组长签字确认,交由商品部经过审批后办理退款手续,冲销收银系统收款纪录的权利必须由收银组长把持,再由收银员退回款项。

其次,收银员、收银组长等跟收款直接相关的人员应实行不定期的“门店轮换”制度,即将这些人员换到其他门店,并且尽量避免来自同一个门店的收银员与收银组长轮换到另一个相同的门店,尽量交叉错开。

再次,当天销售款项必须当天结清,其重要凭据就是交款单。交款单的一联交公司财务部门,一联留存门店作为销售依据,并保存电子单据于电脑中,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销售保底额是考核供应商销售业绩的重要标准。当一个供应商在一段时期内连续没有达到销售保底额,就有被清退的危险。为了防止清退供应商带来的坏账,公司应加强跟踪供应商的每月销售情况,对没有达到销售保底额的供应商应加强关注,财务部及时将应扣除的各项费用冲减往来款,诸如:入场费、培训费、宣传费、水电费、租赁费等。当各项手续办理完毕后才准其退场,但质量保证金应在其退场3个月后退回,以免发生供应商退场前所售商品质量的赔偿问题。

(三)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现金销售是零售公司的主要销售方式,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时刻不能放松。本文认为,针对连锁零售公司的特点,货币资金重点从收款内部控制、付款内部控制和零用现金内部控制3方面着手。

首先,在收款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商场内销售的所有商品都必须经过收银台,通过POS系统进行销售管理。遇到打折、附送礼品等促销活动时,事先应设置好销售系统,尽量使正常销售商品和促销活动在POS系统都能实现(实际上,我国有的零售公司POS系统比较陈旧,有的功能还不能顺利实现,本文建议有些促销活动可以通过服务台实现,但是对系统升级是这类公司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付款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付款行为都必须经过相应主管领导审批,实行分层授权审批制。分层授权审批制,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层级:一方面从付款金额上把握,当付款达到一定的金额时,必须提高审批层级,如必须经过总经理审批;另一方面从付款性质上把握,当付款行为特殊时,必须提高审批层级,如违法经营罚款等,必须经过总经理审批。

最后,在零用现金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各部门的零用现金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严格备用金的报销制度,加强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核,杜绝小金库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重要内部控制活动的管理

(一)关联方交易

连锁零售公司各门店之间的关联交易非常频繁,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连锁零售公司都没有建立明确的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连锁零售公司总部应制定完善的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必须进行适度的论证评估,保证交易真实、公允,并要求交易双方定期核对账务,确保账账相符。另外,也要加强对关联购入方的监控,对应收账款、债务担保等密切关注,尽量降低财务风险。

(二)投资合并行为

连锁零售公司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进行投资合并行为,但决策不善的投资合并行为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公司发展壮大,甚至可能拖垮公司。甚至有些零售公司盲目发展多元化,投资于公司不擅长的项目或领域,分散了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都与多元化发展不匹配,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最终难逃破产的厄运。因此,公司在做出投资合并行为之前,一定要进行充足的评估论证工作。不仅要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含核心竞争力分析),还要特别进行典型风险分析等,具体分析时可以利用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价值链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新生.论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J].会计研究,2003(1).

[2]施先旺.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及其启示[J].审计研究,2008(6).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定价策略 供应链 博弈

一、前言

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上的物流服务需求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将物流活动由原来的自营物流模式转化为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能否如预料的进一步扩大,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价格,这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向企业自营物流争夺市场的有力手段。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选择有效的定价策略。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定价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首先建立模型,模型中供应链节点企业包括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商向零售商供应产品,产品的运输、包装等物流业务由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制造商以单位价格p1向零售商供应产品, 其边际制造成本为c1。零售商从制造商企业购买产品, 且其产品满足全部市场需求。根据产品市场需求规律, 设零售商的销售价格P2与其订货量Q之间满足关系式P2=a-bQ,其中a>0,b>0,且零售商在顾客服务、库存等方面花费的单位平均成本为c2;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制造商和零售商提供物流服务, 其单位产品的服务价格为w, 单位产品的运营成本为ca。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价格由制造商和零售商共同承担, 且双方单位承担费用分别为k1W和k2w,其中k1+k2=1,进一步设0≤k1≤0.5,0.5≤k2≤1,在现实中相当于制造商先付定金(或预付费)k1wQ,而定金(或预付费)大小一般小于总服务费用的一半,另外制造商和零售商协议,剩余的服务费用由零售商收到货物后支付。一般假设制造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和零售商相互之间具有完全信息, 即彼此了解对方的成本水平,且各企业均是风险中性的。

制造商的利润为:π1(p1,w,q)=(p1-c1-k1w)Q;

零售商的利润为:π2(p2,w,Q)=(a-bQ-p1-c1-k1w)Q;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润为:π3(w,Q)=(w-c3)Q;

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记为:π=π1+π2+π3+(a-bQ-c1-c2-c3)Q。

(二)独立决策时的动态博弈及求解

这里的动态博弈是指: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 由制造商选择产品价格p1以最大化自身的利润;而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选择单位产品服务价格w以最大化自身的利润;最后在博弈的第三阶段, 零售商选择最优订货量Q以最大化自身的利润。采用动态博弈求解的逆向归纳法得:

结论1: 在独立决策下,制造商、零售商和 TPL服务提供商博弈均衡时,相应的产量、价格、利润分别为:

因为a>c1+c2+c3,批发价、零售价和服务价均随k2的增大而减小,而订货量随着k2的增大而增大,即销售价降低,市场需求量增大,满足市场需求规律。另外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润均会随着k2的增大而增大,当k2=1时各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因此,在委托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从事物流服务时,预付费越低(即越低),会进一步激励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从而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减少货物的损失,增大收益。

(三)联合决策均衡解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意识到同其它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以供应链系统总的利润最大或总的成本最小为目标, 形成制造商——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零售商战略联盟,强调结盟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通过合作与协调相互的行为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等进行紧密合作, 要使得供应链系统总利润最大,只要使总利润π=(a-bQ-c1-c2-c3)Q达到最大即可。

因为 ,由一阶条件 ,解得: ,从而

此时总利润为: 。且

结论2:(1)

结论2中(1)表示,非合作均衡时零售价格大于合作时的零售价格,而非合作均衡时销售量低于合作时的销售量;(2)说明非合作均衡时的系统利润低于合作时的系统利润。即,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采用联合定价策略,使得零售价格降低,产品销售量增加,系统利润增加。

三、结束语

通过文章第二部分的分析,联合决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供应链各节点的利润。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共赢。

参考文献:

[1]贾嘉.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定价方法研究[J].中国水运,2007,(08).

[2]浣婷婷,王效俐.基于顾客让渡价值创造的综合物流服务定价研究[J].管理视角,2008,(19)

[3]余木红,周凌.第三方物流运输服务定价模型与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

上一篇:银行从业者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银行离退休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