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转正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08:29:00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1

一、树立现代税收思想

税收思想是关于国家对税收的运用和管理的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建国之初,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工作总方针指导下,我国在税收上对官僚资本主义实行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当时的税收思想,对于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后的若干年中,在左倾思潮和“税收无用论”思想指导下,税收的调节职能萎缩,税制简化、机构撤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税收思想仍侧重于发挥财政职能,摆脱不了单纯“敛财”的禁锢。导致两步利改税后的“高税率、低税负、宽减免、松征管”的被动局面,未能强化税收对社会经济的约束和调节。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赋予了税收思想新的内容。市场经济要求税收思想的实质,向侧重于发挥税收经济职能作用和强化税收法治方向转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们必须确立与时俱进的现代税收思想:在充分发挥税收财政、经济职能作用,强化税收法治的同时,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向“科技加管理”方向迈进,真正实现“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税收总思想。

二、树立现代税收经济观

传统税收经济关系论者认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似乎税收只能被动地“反映”而不能主动地“作用”于经济。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税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近代史看,在亚当.斯密时期,税收仅仅是为国家机器运转提供经费;20世纪20年代,社会政策学派兴起,认为税收不仅要为国家机器提供经费,而且要“参与政治”,为缓和阶级斗争服务;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学派兴起,认为税收不仅要为国家机器提供经费、“参与政治”,而且要“参与经济”,为调节总需求,“熨平”经济波动服务。我国50年的税收经济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互为作用,互为前提的。

传统税收经济关系论,其思路仍没有跳出计划经济条件下任务收税、单纯“财政”观念的窠臼。现代税收不仅“反作用于经济”,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主导经济、决定经济。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税收经济观,紧紧围绕“经济—税收—经济”思想,处理好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既不寅吃卯粮,提前征收,收“过头税”,也不卯吃寅粮,延缓征收,“藏税于企业”,要真正做到依率计征,应收尽收。

三、树立现代税收发展观

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注重税收手段的运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更应重视和运用税收手段谋求经济发展。事实上,国际财政学界关于经济发展与税收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成果已为我国所用。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来就是试图实现工业化。而工业化则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显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着经济数量的增加,而且包含了经济质量的提高。新经济背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对外开放)下,税收谋求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其涵义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税收与促进经济增长;(2)税收与优化产业结构;(3)税收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4)税收与电子商务;(5)税收与收入公平分配;(6)税收与反通货膨胀;(7)税收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8)税收与提高科技、教育水平;(9)税收与人力资源开发;(10)税收与生态环境改善,等等。

四、树立现代税收法治、德治观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达到目标。离开了依法治税,不仅税收工作本身得不到保障,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以德治税是继依法治税之后新形势对税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重大创新。以德治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征纳关系的体现和要求,它与依法治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树立现代税收法治、德治观,就是要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德治税,实现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的统一。首先,要继续深入开展税法宣传教育活动。要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纳税人,以严格的执法规范纳税人,以先进的典型鼓舞纳税人,不断增强全民的税收观念和纳税意识。其次,依法治税既要“治税”又要治“权”。我们必须从传统的“依法治税”误区中解脱出来,变依法治税只注重治理纳税人为既治税又治税收执法权,切实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管理,严防职权滥用,切实保障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总之,实现税收的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就是要把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与强化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依法管理纳税人与依法管理执法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依法管理纳税人与强化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宣传上求新、求深,在管理上求严、求实,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税收法治、德治建设。

五、树立现代税收改革观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税收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树立新的税收观念,一是要树立改革的时代意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重要部门之一的税务机关,务必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国情,适时推进税收改革。二是要增强改革的现代意识。遵循现代管理的规律,把握税收管理的特点,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税收征管模式、征收方式和税收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三是要增强改革的整体意识。税务机关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和征管三项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税收改革的整体。在推进税收改革中,要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路,把基层征管定位于县市局。要按照税务机构改革的要求,大幅收缩基层征管机构,积极推进多元申报,凡是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凡是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的办法都要大胆探索、实践。四是要增强改革的效率意识。要通过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

六、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

税收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是税收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税收征管必须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利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在加快税收事业发展中,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紧抓“第一生产力”不放,实施科技兴税,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是改革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税收管理工作的四大转变。即由专管员“保姆式”的管户制向按征管事项划分工作职责、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监督制约的更大范围的管事制转变;由征、管、查在一个征管机构内的相对分离向在多个征管机构间的分离转变;由分区域分散征收向跨区域集中征收转变;由县局、所税收信息采集向地市集中的数据库信息采集转变。二是严密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税收监督,完善收入机制;推行执法责任制、公示追究制和监督检查制,完善执法机制;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完善竞争机制;实行量化标准、简化程序、强化考核、硬化奖惩,完善考评机制;强化稽查职能,完善督察机制;实现与银行、财政、工商、海关以及重点纳税户网络对接,建立税务信息共享机制。三是更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紧紧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建立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网络(税务总局、省、地、县税务局四个主干网)、一个平台(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和四个系统(税收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系统、税收决策支持系统)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任务,从而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七、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都把财经服务的优劣作为评价一国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国内经济、国际贸易、政府政策、财经服务)之一。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无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为使纳税人自愿照章纳税的水平最高化,税务管理当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为纳税人服务,做好税务信息的传递和税法知识教育工作。1997年,27届SGATAR会议,来自亚太11个成员国国家和地区的税务专家达成一致,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列为税收管理的核心业务。“服务也是管理”正日益成为各国税务当局的共识,并已经或正在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机制引入税收征管。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为纳税人服务”概念的提出,始于1993年的全国税制改革会议,确立于1996年的全国税收征管改革会议。几年来,在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征管模式的转换中,积极探索和改善为纳税人服务的内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服务形式由随意走向规范;申报方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缴款方式由复杂走向简单;咨询方式由包办走向中介。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税收服务的类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顺应国际税收征管潮流,借助新一轮征管改革的东风,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一要从对纳税人纳税过程控制导向向纳税过程服务导向转变,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二要在全国统一规范服务方式和服务标准,使纳税人享受税务行政服务的国民待遇,使不同地区的纳税人得到同样的服务;三要使税收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既要着眼于降低征税成本,又要着眼于降低纳税成本,使纳税人用最低的纳税成本获得最优的税收服务。

八、树立现代税收教育观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3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论文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流转税矫正征税范围纳税人财产税税收政策取向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转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l]白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郭欣根.邓小平理论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田.税务研究2002(9).

[4]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田.税务研究.2002(12).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4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四大区域战略划分中,“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板块轮动中的重大决策。作为我国区域板块轮动中最后启动的一个经济区域,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的运用,既具有后发地区的优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以减税让利支持区域发展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基础、浦东开发为引导,珠三角、长三角已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跨越式发展,相当程度上受益于税收优惠等政府减税让利的扶持政策。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已基本结束。

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中,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条:一是,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在“两法合并”前,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向地区倾斜,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特区受惠最多,而“两法合并”后滨海新区在未来吸引投资方面却没有特别的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21世纪初期谋划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区域性税收政策的地位已日益淡化。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板块轮动中最后启动的区域,对其给予类似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特定区域税收优惠和财政体制倾斜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中部地区的崛起将难以单纯(或主要)依靠减税让利的历史发展模式,而需要从税收政策促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等经济发展的视角,尝试探求包括治税理念创新在内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在全国经济区域板块横向比较中,整体竞争力偏低。即便是相对有限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对于中部地区企业而言,其刺激作用仍较东部地区显著。

(二)中国区域经济板块发展的高速轮动,制约了后发地区税收调控的政策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各国缩小地区差距大都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即使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南部崛起也经历了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约30年的时间才总体完成。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西部开发战略,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再到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跨度里,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的重点发展轮番启动,板块轮动的间隔周期较短,政策着力点的变迁速度相对较快。这种制度变迁的频率,自然是基于我国幅员广阔且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严重的理性选择。但是,对于作为最后一个启动板块的中部地区而言,其可供选择的税收政策,大多是其他经济区域已采行激励措施的普适性推广,而较少具有独特的先导性激励政策,使税收政策调控工具的选择空间较为有限。

例如,2007年7月1日起中部地区26个城市参与的增值税转型试点,就是在此前东北地区普遍试点基础上试点范围的转移。尽管可以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政策洼地”效应,但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六省纳入试点范围的市县,比东北地区少了10个市和62个区县,试点政策对中部地区的惠及面相对狭小。

(三)总部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型企业集团汇总合并纳税,导致中部地区税源净流出问题日趋严重

总部经济是近年兴起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理念,体现了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区域集群布局的发展趋势。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主要包括:一是,由于结算中心通常设在总部,企业的部分税收会在总部所在地纳税:二是总部员工的个人所得税贡献。2005年底的第一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只有湖北省武汉市进入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并且,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小城市的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大城市的企业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流动趋势。。

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面临着承接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这些生产基地引入中部地区,并呈现进一步扩张的趋势。但是,在总部经济实行汇总纳税的情况下,这难免会加剧中部地区税源的转出。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例,据测算,在2002~2005年间,该省企业所得税净转出呈现日趋递增的态势,分别净移出税收收入12.12亿元、19.48亿元、29.62亿元和41.53亿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2008年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判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为“法人”标准。在法人所得税制下,原来“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因不具有法人资格而由总机构汇总纳税的情况,将会有所增加。而中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汇总或合并纳税将进一步加剧税收收入与税源区域间的背离,影响中部地区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

二、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的近中期建议

(一)突出税收政策的中长期导向,探索在中部地区率先推行税制改革试点

税收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和变动,不仅涉及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短期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体现为企业对于未来中长期经营环境的预期。在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相关税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从中长期制度安排的层面入手,突出促进中部崛起税收政策体系的整体性色彩,尽可能减少政策运行中的非规范调整,稳定纳税人对于未来相当时期内经营环境的理性预期。

同时,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启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区域板块轮动中的后发启动优势,结合在中部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的试点经验,尝试把中部地区构建成全国性税制改革“试验窗口”的政策洼地,将未来税制改革的可能举措(如增值税的扩围、物业税改革等),在中部地区择机率先推行。

(二)鼓励中部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税收激励措施

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赋予地方政府和立法监督机构必要的税收管理权,既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体现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过程中,可适当考虑赋予中部地区适当的税收自主权,鼓励中部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税收激励措施。具体的税收制度安排如下:

第一,农产品加工方面。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全国提供了37.9%的稻谷和小麦,农副产品深加工既是中部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做强农副产品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现实要求。可以结合中部地区自身产业区位优势的特点,对中部地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给予一定年限的减免税照顾。

第二,赋予中部地区必要的资源优势产业独立税收管理权。中部六省大多是资源大省,该地区拥有全国30%左右的矿产资源,其中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能源矿产等占全国矿产资源总量的1/3以上。就产业结构而言,中部多数省份的主导行业分布在原料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只有少数省份形成了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主导产业。可考虑赋予中部地区在资源开采行业税负水平的确定上以较大的自主权,使得中部地区可以更多地分享相应的资源级差地租收益,为中部崛起筹集更多财力支持。

第三,允许中部地区在现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基准税率上,拥有在一定区间浮动的权力(如30%)。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办企业,比照执行西部地区优惠税收政策(如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补偿中部地区的税源转移损失,探索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管理模式

总部经济和大型企业汇总合并纳税,作为企业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对中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源转出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并且这种趋势随着东部发达地区鼓励企业集中纳税举措的不断出台,可能呈现进一步强化的态势。由于我国政体结构和税权配置结构的特征,我们不具备采用类似美国那样组建跨州税收委员会、实行横向税收分配的客观基础。因此,需要结合推进中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适当补偿中部地区的税源转移损失。

现代经济史的发展和演进表明,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体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单纯依靠组建大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而忽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蕴含着经济主体结构单一化的风险,也容易诱发垄断与寻租等非效率行为。中部地区的崛起,也需要从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入手来加以谋划。

在制定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过程中,作为税权配置适当下放的试点,可以给予中部地区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灵活管理的权力。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实践中,对于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根据纯收益率确定综合征收率的做法,并参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和俄罗斯成功实行的单一税改革,对于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实行具有单一税色彩的税制调整。既可以发挥单一税便于操作,征收便利,甚至“纳税申报表只有一张明信片大小”的优点,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又可以较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这种税收洼地效应,将极大地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税源增长。

(四)探索实行国内税收饶让原则,确保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

税收饶让原本是指国际税收实践中,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收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当一国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税收差异问题时,“国内税收饶让”原则也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促进就业国际借鉴税收政策

税收与就业水平是衡量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政府必须抓好的两件大事。一是经济发发展,就业率提高,税源充足,税收收入就应提高;另一方面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结构的改善会产生的影响。

一、我国目前税收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处于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当前的失业既表现为总量失业,又表现为结构性失业。这种压力来源于:-是人口的绝对增长而产生的新增劳动力,见据测算(表一)即使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也只能新增800万个工作机会,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要。二是中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农村隐蔽性失业量=农村总就业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企业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岗位就业机会量-农业资源可容就业量。每年约有1000万人转入城镇就业,如果这批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将会对城镇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压力。三是在加入WTO后的初期,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如农业、汽车、冶金等行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会产生相当多的失业者。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原来隐性的企业内部冗员将逐步转化为显性的失业人员。目前约有3000万冗员需要释放,按理想化的平均释放速度释放10年,每年也有300万人面临失业,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现象。四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大批毕业生、大量的转业军人复员安置等。以上各项加总,每年约有28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从预测结果来看,我国今后十年劳动力供求状况见

表1:(单位:万人)

年份2004200520102015

劳动力供给量76238769989784182387

劳动力需求量74156748317779680457

劳动力剩余量20822167200451930

注:资料来源:郭继严、王水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由此可见,2004—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上升趋势明显,而需求增长缓慢,大大超过就业需求量。总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将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

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具体数字见

表2: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登记失业数(万人)420.1470.4519.6552.6576.8571.0575.0595.0681.0770.0800.0827

登记失业率(%)2.62.82.93.03.13.13.13.13.64.04.3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税务网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必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二)我国的税收现状

目前,我国的税收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出现连续8年每年高达20%的增幅。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税源扩大,同时与税收负担也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税收负担率愈高,税收负担愈重;税收负担率愈低,税收负担愈轻。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是衡量一国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国与国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根据税收收入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出我国1994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表3:1994年~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单位:亿元)

年度税收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

19944788.814380010.93%

19955562.18577339.63%

19966430.75677959.49%

19977998.427477210.70%

19988873.107955311.15%

19999920.488205412.09%

200012125.888940413.56%

200114429.509593315.04%

200217003.5810239816.61%

200320466.1011669417.53%

200425718.0013651518.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4—2004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收入统计。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在1994年~1996年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从1996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却是不断上升的。说明最近几年我国的总体税负水平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税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功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是个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增加劳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但当劳动供给已超过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存在一定失业率的情况下,对劳动所得征税(增税)而产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非常弱的;并且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征税(增税)只会产生收入效应,而不可能产生替代效应。所以分析税收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应尽可能从影响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

从税种来看,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最明显。从税基来看,对劳动所得征税而对非劳动所得减税或免税,可以较好地抑制劳动供给。从税率来看,实行累进税率,更能使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会使人们更多地选择休闲以替代工作。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还包括其对人力资源可能发生的影响。

2、税收影响劳动总需求量。税收对劳动总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税收调节、剌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剌激效应,是通过调整税种、变动税率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实现的。如企业所得税中允许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措施,会鼓励私人投资,对新兴产业给予减免税优惠,会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吸引劳动力较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实施减免税优惠等;税收对公共部门投资的剌激应是通过税收规模对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来实现的,政府如果将税收收入用于增加公共投资,势必会增加就业机会。另外,政府对高收入阶层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一部分将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

3、税收影响劳动需求结构。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增加劳动总需求,还要调整劳动需求结构,增加就业。税收对劳动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其在发展的同时,吸收和安排劳动力。同时,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大批劳动力失业的短期动荡,作为失业保障等保障制度主要筹资渠道广泛征收的社会保障税,也可起到缓和作用。劳动需求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从而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高的岗位占的比重越高越好,但是在教育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低、劳动力技能较低的情况下,过高的劳动技能要求会增加失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过剩与质量短缺矛盾日益明显,劳动者已掌握的技能与工作岗位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解决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可以从改变劳动供给结构入手,如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也可从调整需求结构入手。所以对劳动需求结构的调整,在劳动需求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不同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既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也不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税收影响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是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能力性质和特点的综合反映。劳动力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形成有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包括教育、培训等作用的结果,后天获取的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形成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素质,即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税收收入规模制约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税收对人们收入的调节影响着个人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选择。我国目前下岗失业群体主要由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构成,因劳动者素质过低往往造成结构性失业。税收政策对于影响劳动力的技术熟练水平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如个人所得税与对培训支出的税收鼓励等。政府采用适当的税收政策,引导大量社会资源流向教育行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成本,就能很好地解决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资金瓶颈,迅速提高一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一)制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税收制度

制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长期的、重要的手段,调控方式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宏观税负。就企业而言,税收负担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就个人而言,税收负担影响个人对闲暇、工作、投资、储蓄和消费的选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许多发达国家以较低的宏观税收负担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实施低税负,鼓励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处理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问题上,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从事着轻税的税制改革,它们通过实施减税让利给纳税人,鼓励社会创办更多的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直到现在这种减税风潮仍余波未尽。如2000年以来OECD多数成员国实施了减税的税收政策;2003年就有16个国家总体税率出现下降;欧盟有15个国家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其中还有12个国家降低了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例如从个税来看法国2000年降低前两档税率,由24%、10.5%分别降为23%、9.5%。从公司所得税来看,德国从2001年起将公司所得税税率降至25%。

二是税制结构。由于不同性质税种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同,所以税种的不同组合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不同。所得税更侧重于调节公平分配,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商品税侧重于效率的调节,通过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从世界各国实际来看,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或所得税与商品税双主体。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在降低所得税税收负担,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通过开征商品税(如增值税)来弥补税收收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综合调节作用。

(二)实施科学的税收政策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有效的税收制度促进就业。减税就是确保短期内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采取有效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来消除短期经济波动。减税的规模和幅度由经济波动的程度和失业率的高低等因素决定。比如60年代美国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施的全面减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美国2001年颁布《经济增长和税收减免协调法案》,2002年颁布《工作岗位创造和工人援助法案》,旨在于降低企业税负、刺激投资和增加就业等。

(三)实施差别税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全民创业

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成为就业主阵地。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差别税率:一是在所得税上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规模大的适用高税率,规模小的适用低税率或者零税率;二是实施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三是规定起征点,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四是在流转税方面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如在美国,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8%,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到了服务业的60%,制造业50%和工业的70%,产品的出口额也占到总出口额的30%。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税收对策

(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就业岗位途径

1、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是城市劳动者从事非正规的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取得收入的行为,是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而言的就业形式,包括阶段就业、自主就业、独立服务就业等。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扶持非正规就业的措施包括: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失业、待业人员占60%以上、符合上述社区居民服务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免缴各项行政性收费,税务部门要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地方税务发票。另一方面,对于私人创办的非正规就业中介组织课税。针对社会某些单位花高价雇用类似中介组织服务,但受雇于中介组织的雇工却只得到极低报酬,大部分收益被中介组织攫取的现象,对类似组织课税或课重税,一则可增加这部分税收补贴低薪雇工,二则可限制中介组织取得超额收益。

2、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00万,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小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多年来各级政府偏重强调发展大企业,使得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政策方面享有优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定位于如何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借鉴欧盟国家的做法,给中小企业利润再投资以所得税优惠;降低对其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简化中小企业的征收管理程序;另外,开征社会保障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保障,也是引导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对于安排再就业人员的乡镇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就业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有效途径。上是功不可没的。政府要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扶持。对乡镇企业要一视同仁,对发展就业的乡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补贴实施农民就业的专业培训;鼓励乡镇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对投身乡镇企业的高级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不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对投身乡镇企业的高级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不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对那些能够安排再就业人员的乡镇企业,给予减免所得税,允许增加安排就业成本扣除额等。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1、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首先分析一下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假定国家经济中只有两个生产部门,一个部门课重税,另一个部门课轻税,且两部门间的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课重税部门的边际收益下降,课重税部门的资本向课轻税部门流动,资本流动一直持续到两部门的税后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课重税部门的资本减少,产出下降;轻税部门的资本增加,产出上升。因此,对国民经济某些部门课重税,会引起该部门的边际收益下降,税收政策直接影响产业存量的资源配置。

2、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在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税收作用不可忽视,只有采取合适的税收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但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除少数地方税外,全国用统一税种和税率,因此只有提供税收优惠这条途径可行。税收政策上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所得税优惠方面。所得税难以转嫁,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会使纳税人真正受益。应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建立以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核心的地区税收优惠。其次,流转税优惠方面。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同时吸收劳动力比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就业容量较大,安置成本相对较低的领域。尽管国家大力宣传和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将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就会增加就业岗位一亿多个。究其原因,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服务业收益率太低,不具有投资诱惑力。而收益率高的又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的新兴服务行业。因此,通过税收减免等办法对这类行业给予税收上的支持十分必要。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每年新增劳动力2800万这一庞大数字,我们可以通过税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放宽从事社区服务的经营政策,放宽税收、工商、城建以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的垄断性限制,放手让从事社区服务的民间资本进入,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在税收上,对经过认定3到5年内可以免缴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税。另外,可以适当考虑降低劳务服务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降低安置下岗人员的比例。

五、结束语

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不可否认对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在制定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时,一方面要考虑税收对就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政策运行所需要的成本和对于经济或社会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就业弹性为目的,以期从长远和现实的角度来使我们的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起到中长期效用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张秋华.涉外税收优惠是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障碍[J].财政与税务,2000(3)

[2][英]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1-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3]曲顺兰,路春城.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4.12.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6

引言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二大税种,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可忽视。增值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因素反映: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就业,投资和对外贸易。

1 消费型增值税改革

1.1 第一阶段增值税改革 从1979年开始,借鉴国外增值税施行情况,我国增值税经历了试点、在部分产品生产环节扩大试行和在商品盛产、流通环节全面实施三个阶段。首先试点的几个行业是:农业配件、汽车、船舶制作、机械等行业;计征方法由期初实行的“购进扣税法”统一为“扣税法”,采用价内计税。它在调节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其他流转税不可比拟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实行面太窄、税率档次多、计算较复杂等,它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的阻力,以增值税改革为中心的我国新税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2 第二阶段增值税改革 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是我国增值税发展的一个飞跃,生产性增值税全面推行。为规范税制,参照国际上的通用作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务院1993年12月13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1993年12月25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现行增值税制是在1994年l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通过改革,计税形式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征税范围上全面在工业生产环节实施并延伸到商品批发和零售及加工、修理修配等领域:分设17%、13%和零税率三档税率;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金抵扣制度;内资、外资企业统一征收增值税等。新税制的确立使我国的流转税制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最终确立了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994年税制改革确立的生产型增值税,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综合国力较弱,国家财政实力不强,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可以起到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又由于1994年我国宏观经济态势是投资过热,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行经济的“软着陆”,因此选择生产型增值税可以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促使宏观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首先,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会造成以后各环节的重复征税,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不利于启动消费市场。其次,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生产型增值税的固定资产税金不予以抵扣,使得企业负担加重,不利于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下出口产品成本增加,造成出口退税不彻底,这必然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为削弱。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增值税改革迫在眉睫。

1.3 第三阶段增值税改革 2004年7月1日起,我国的增值税转型工作首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开始试行,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范围仅限于新增的机器设备等部分(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除外)。抵扣的原则以税收增量为限,即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必须在有增值税增量的前提下才能抵扣。2005年又进一步完善了试点方案,研究提出了豁免东北地区各类企业1997年以前历史欠税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政策,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的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

这次消费性增值税的试运行,对东北地区的经济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据测算,增值税转型将为东北地区的企业减税100亿元左右,考虑到因转型带来的投资超额增长,企业减负将更多。这对企业节约资金,加快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其中,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72.7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增幅超过了东南沿海平均水平。

然而,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例如,截止2005年,吉林省的gdp占全国gdp的1.98%,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4%,与2003年时吉林省gdp占全国的1.95%,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63%相比较,税收收入在全国的比重下降了0.23个百分点,而2004年和2005年正是吉林省实施增值税转型的两年,因此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确实对吉林省的税收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 增值税改革新举措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此次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调整。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不再采用退税办法,而是采取规范的抵扣办法,和原材料一样,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此次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开,取消了地区和行业限制,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扩大内需的积极效用,转型改革后企业抵扣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交增值税增量的限制。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由4%和6%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③矿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④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允许企业抵扣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标志着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了消费型增值税。此次改革将消除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贴于

2 增值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纵观增值税改革历程,各个阶段政策的运用在起初都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形势的改变,增值税政策面临着不断完善的需求。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下面总结一下在增值税改革过程中,在宏观经济方面,都出现了哪些主要问题。

2.1 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刺激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长期以来,我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在艰难地启动。消费型增值税将对外延扩大再生产有着较强的刺激作用。另外,目前投资较热,消费性增值税的实施还还将进一步促进投资,在这样情况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内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负面影响,将加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指数为4.8,而2008年已经高达5.9。

2.2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增值税转型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扣除餐饮业)四个行业,其中只有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扣除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增值税转型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二产业。

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节省下的现金用于再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关系会改变,进而改变原来相对合理的发展趋势。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第二产业投资看,虽然比重较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产品供给过剩,而高水平产品供给不足,增值税转型所引发的投资热,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当前的数量型、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以重庆市为例,从表1、2可看出,从2003年,重庆市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从相对数讲,采矿(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因此,增值税转型后,受益最大的是第二产业。

另外,从表3可看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绝对数呈上升趋势,这两大产业及三大产业产值合计之和在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迅速,但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般在5%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一般在30%上下,第三产业一般为60%左右的结构状况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发展趋势上,第三产业比重从2003年开始下降,发展趋势较为不合理。

2009年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这一影响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使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2.3 增加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消费型增值税的采用,扩大了固定资产的需求,导致资金需求量增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所需生产人员减少,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大,同时对就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的提高,使一部分人失去就业机会,同时在就业选择上可选择性减小。

2.4 对短期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 由于税基的缩小,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导致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的降低,而我国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财政收入。如图1。

从2004-2008年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来看,虽然税收收入是增长的,但2005年和2006年的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2004年,而2004年和2005正处于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行的初期。由此可得,在增值税改革短期时间内,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减速影响,最终是对我国的财政收入有减速增长的短期影响。

从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全面推广以后的情况看,全国财政收入3月为4402.21亿元,同比降0.3%,比2008年同月减少13.74亿元。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4642.05亿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1329.29亿元,下降8.3%。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另一个原因就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原因。

3 解决办法

3.1 减少增值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3.1.1 国债应该弥补一部分因税收减少而产生的支出缺口,以实现发行国债和税制改革的相辅相成。

3.1.2 对于存量固定资产,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实施,可采取两种处理方案:一是不予抵扣,这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但仍不能解决出口企业彻底退税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公平竞争;二是将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分离出以后,作为待扣税款先挂在账上,根据增值税转型后的财政状况再分期消化,这既不影响增值税的彻底转型,又不会形成转型初期对财政的过渡冲击。

3.1.3 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设法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成功经验。例如比利时实行抵扣的过渡措施,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的部分税款,不准抵扣的比例逐年减少,直到全额抵扣;挪威、奥地利和荷兰过渡时期单独对资本品投资征收特别投资税;瑞典采用低税率抵扣政策,采用列举和规定的方法对不允许抵扣的资产进行剔除;在借鉴西方国家现成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增值税转型方案。

3.2 规范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健全增值税出口退税机制

3.2.1 规范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在推行增值税改革的同时,应规范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增值税作为体现税收中性原则的税种,本来就不应该有太多的税收优惠。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原有的一些优惠规定,已经失去了保留的意义,而且现行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种类繁多的税收优惠方式都是不规范的做法,应予以取消。同时要废除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做法,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使大量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被排斥在增值税链条之外,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使中小企业能迅速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值税转型后,对税收优惠要严格控制,并采取国际通行的优惠做法,维持原有两档税率以体现差别,对出口产品实行真正的零税率,以便与国际接轨,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2 循序渐进的推进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所以要循序渐进的分步实施,才能减轻对财政的巨大压力并避免过度投资的情况。首先,可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分行业实施,在一部分鼓励发展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等先行实施,允许抵扣当年全部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这样既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要求,又能缓解财政压力,还有利于平衡新老投资者之间的税负;其次,在所有行业全部实行抵扣当年购进全部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并逐年抵扣存量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

3.2.3 调整投资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资格,使企业投资预算约束逐步得到强化,以此遏止对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消除投资膨胀现象。对于就业问题,虽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压力增大,但在一定时期,投资总量增大,生产规模扩大,就业机会也在增多。并且,由于整个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使就业总量增大。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考虑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矛盾缓解了再取消优惠政策。

3.2.4 借鉴国外经验 西方国家05年的税制改革实践证明,在增值税改革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突破增值税改革困境和协调改革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政策妥协和延期实施,保证增值税改革实现曲折前行。宽领域消费型增值税具有优良的财政收入能力,但是其毕竟属于经济利益的重大再分配,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因素、各方面经济承受和财政收入等影响因素。世界各国尤其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在认识和采纳转贴于

消费型增值税过程中,面对国内维持现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因素的强大影响,增值税改革的决策是异常痛苦的过程。在增值税改革的过程中,世界大国的增值税制具有强烈本国色彩,均将是否符合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放在改革考虑因素的首位,因此不能将个别国家增值税改革经验作为国际惯例直接进行套用,世界增值税改革规律要求中国增值税改革要有延期实施的耐心和政策妥协的勇气,同时要认识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曲折和艰巨。具体来说,可以做一下借鉴:

3.2.4.1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现行增值税的出口退税制度应与增值税的转型扩围相适应。在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下,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主要需要在如下几方面予以完善。首先,科学调整出口退税率。与鼓励出口的补贴不同,出口退税是一项中性制度,因此,对出口退税应实现“征多少,退多少”,退税率和增值税的适用税率应保持一致。目前我国出口退税财政压力比较大,对不同的产品实行不同的退税率,出口退税率成为国家在外贸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这一做法将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起到了产业导向的作用。但是,这不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应逐步科学调整出口退税率,使其与征税率一致。其次,扩大退税范围。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出口的以外,凡出口商品,不论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还是国内采购,都实行出口退税,从而消除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商品在出口退税待遇上的差别。使更多的产品和纳税人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下进行竞争,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4.2 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好的增值税制度,税基要宽、范围要广、免税要少。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尚不能覆盖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领域,既影响了增值税促进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其组织收入的功能,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弊端.目前我国正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阶段,无论从我国还是国际趋势看,我国第三产业都将得到迅猛发展,如不改变现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增值税的税基将会不断下降,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长此以往,将冲击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实际执行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上都把商品和劳务的销售纳入增值税税基,这有利于公平税负和税收征管。而我国现行增值税范围包括销售和进口货物,从事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这就基本放弃对劳务的征税,使增值税与营业税管辖权限出现冲突和矛盾,在实施中无法明确准确界定两者的权限,给纳税人偷税、漏税以可乘之机,而且若增值税抵扣率和征税率不统一的情况下,会造成税负失衡而加重了下一环节的税收负担。但增值税范围的扩大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扩大范围之前还要考虑由于扩大增值税范围对原来征收营业税的企业税负会带来较大的变动,以及由于营业税的减少而导致的以其作为收入来源之一的地方税收减少的影响,建议采取分阶段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总之,消费型增值税实施不是增值税改革的终结。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增值税改革对加强征收管理、拓展征收范围、清理优惠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鼓励小规模纳税人转变为一般纳税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加快中国税收立法进程的契机,还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企业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7

前段时间,单位组织了多样的党史学习活动,在工作之余,我也细细的读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1927 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人民有了灯塔。但是,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了挽救党和人民,中国共产党打响了“八一”南昌起义第一枪,我们用正义的武装去对付蒋介石的非正义的反动的武装,而毛泽东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但是,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为了保存军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时,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为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主动与国民党共同抗日,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了中国能真正的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解放战争,赶跑了蒋介石,中国人民解放,做了自己的主人。但是,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也是面临很多考验的,蒋介石集团妄想东山再起,美帝国主义更是虎视眈眈,为了保家卫国,我们组织志愿军赴朝,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我们开展了土地革命,“三反五反”运动,一切都在向着预定的轨迹发展,但是,后来由于对当时的形式做了错误的估计,发动了错误的“文化大革命”,让刚刚好转的形式发生了逆转,但是叶剑英、邓小平力挽狂澜,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而随后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昂首在世界人民面前。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变化,中国更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在胡锦涛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正在开创着美好的未来。

回顾我党走过的历程,结合我们现在的税收工作,心中有几点感触:

感触之一:跟着党走,工作才能把握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思想的代表,是为中国最广大民众谋利益的政党,我作为一名税务工作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思想要始终和党保持一致,认真做好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不会被腐朽思想蒙蔽,走上错误的道路,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只有真正的做到跟着党走,才能在我们在自己的税务工作者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做好税收工作,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感触之二:群众观点,工作才能得到拥护。我们共产党的历史表明,为民服务,始终使我们党的宗旨。党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党之所以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独立自主,繁荣富强,靠的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本职工作是收税。我们在工作中践行群众观点,说具体点就是要为纳税人服好务,始终把“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力所能及地为纳税人排忧解难”作为工作信条,扎扎实实做好了各项纳税服务工作。要坚持以平等的身份与纳税人相处,以真情实感去服务纳税人、打动纳税人,得到了纳税人的尊重。多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纳税人的满意与否来衡量自己工作的优劣。

感触之三:艰苦奋斗,工作才能获得实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是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奋斗后才实现的。想想那些为了让我们今天能过上舒适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我们应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想想今天我们舒适的办公条件,良好的物质待遇,我们今天更应该去干好工作。干好我们税收工作也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也只有辛勤工作才能干出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税收工作中应该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干好税收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以我们自己踏实的双脚、勤劳的双手,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我们税收工作取得实效而努力奋斗。

感触之四:自我批评,工作才能不断创新。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说明,只有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反思,才能有所提高。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税收工作中,也应该进行自我批评,工作中的自我批评也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是根据工作中的情况,根据自己经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对自己以前工作的一种反思,从而根据反思转化为对工作的另一种认识性成果。如果我们不勤于自我反思,不面对困难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就把握不了税收工作规律,提高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我们不勤于自我批评,不在税收工作中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好纳税服务的工作方法,只讲收税、不管服务,就没有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所以我们现在干工作,要注重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三思而后行”,将思考的成果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工作方向,制定和修正工作措施,掌握工作主动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创新,就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

国税转正工作总结篇8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

(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l]白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郭欣根.邓小平理论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田.税务研究2002(9).

[4]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田.税务研究.2002(12).

[5]倪志良.劳动要素市场整合与市场调控田.税务研究.2003(2).

上一篇:行政前台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岗位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