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03:21:06

大学劳动周总结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1

关键词 劳动者选择 生命周期理论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更多的是由劳动者本人的行为决定,劳动者在衡量成本和收益之后,做出选择,包括是否选择工作,以及选择工作或是选择教育。

劳动者如选择教育,此时其身份是纯消费者和为未来投资教育的投资者,劳动者如选择职业,赚取报酬,其身份为消费者和储蓄者,为当期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储备。劳动者在当时当地所做出的选择,无不是比较当期成本、当期收益,未来成本、未来收益后的选择。劳动者的选择会受到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所影响。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借鉴

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有一个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微观经济理论,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为: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上述两种假说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有几点是相同的:第一,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第二,一次性暂时收入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第三,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高鸿业,2004)。

人在社会上有多种角色,因经济学中研究的偏重方向不一样,人既可以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劳动者,成为消费者的前提必先成为劳动者,劳动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做出各种选择,选择工作或是选择教育,选择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选择工作的类型和职业方向。本文认为人作为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的选择,类似于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中消费者的选择,类比之后,本文认为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的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劳动者选择不只同当期选择时的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有关,他的选择会结合当期的实际情况,并以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其决策的依据。

第二,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对教育和工作的选择与其年龄阶段有很高的相关性,理性劳动者通常会选择在合适的年龄进行合适的选择,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比较固定,即接受小学至大学教育的年龄阶段是相对固定的。除接受教育的其他阶段,劳动者选择工作,其工作的时间包括工作、寻找工作以及失业的时间。

第三,由于劳动者做选择时,会站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考虑,以整个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所有劳动者当期选择也受其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尽管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未来的收益不如等量的当前收益更有价值,但是心理学家用看重当前(pre―sent-oriented)以此来描述那些对未来的事情或结果不是非常在意的人。看重当前者就是指那些用很高的贴现率(r)来对未来的收益加以折现的人。”(伊兰伯格,史密斯,2007)看重当前和看重未来预期的劳动者都会以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为前提,所不同的是其贴现率不同。

第四,劳动者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的选择,教育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具有替代效应。劳动者生命周期的生存和工作的的总时间是确定的,按60岁退休计,劳动者将在这60年中去分配其教育与工作的时间,选择受教育必定会损失工作的时间,反之亦然,所以教育与工作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第五,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有三种身份的共存和转变,这三种身份分别是消费者,储蓄者和投资者。劳动者的消费是现期的支出,包括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储蓄来源于现期收入,为未来考虑而作的储备,未来可以得到确定收益;投资来源于现期收入,也是为未来考虑做的决定,未来得到的收益不确定。教育属于投资,接受教育的预期不一定与未来的真实情况相符合。

第六,短期社会的教育与职业变动引起劳动者选择时的教育与就业方向变动较小,劳动者将会受长期变动趋势的影响。

二、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应用

在我国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包括: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大专(大学专科)、大本(大学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班、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照目前看来,由于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限制,且初中毕业者选择相对较多,中国劳动者生命周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时间为初中毕业时(约15―16岁),初中毕业后有三种选择,即第一,直接工作,第二,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第三,继续上高中,为日后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劳动者第二个重要的选择时间为高中毕业时(约18―19岁),高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即第一,工作;第二,参加高考,高考分流后,选择读大专/高职,或读大学本科。

在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这两个选择时段中,劳动者的选择不仅决定了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当无数劳动者的选择具有相同的指向性时,其职业选择也集合为了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现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相关原因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本文认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出发,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这些问题与劳动者生命周期的选择有关,这两个时段的选择将决定劳动者未来生命周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本文将讨论在劳动者做出选择时,是什么影响劳动者的选择,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如何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而在现期做出选择。

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劳动者如选择投资教育,则是纯消费者,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的,要继续学业,教育和生活的费用由父母负担,劳动者的选择是自身和父母所组成家庭的联合决策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在基础

设施建设,劳动者收入、消费方面,城市和农村都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劳动者在进行生命周期的教育和就业选择时,面临的自身状况和对未来的预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将直接导致其选择的不同。

(一)关于农村居民的选择

据统计,农村人口从90年代起虽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一直比城镇人口高,2006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4%(注1)。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上。而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农村大学生比例三十年来下降一半(数据来源:广州日报,2009-01-23)。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上世纪80年代,占全国总人口八成的农村人口拥有占当时全国大学生总数三成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而到了2006年,占全国人口近六成的农村人口只拥有占全国大学生总数不到两成的农村大学生。按比例来说,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的比例快于农村人口下降的比例。

是什么让农村大学生数量下降了呢?

如图1所示,16岁是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如选择读高中,考大学是其最终选择,22岁大学毕业,其间有六年的时间,选择读大学后,其成本包括六年间放弃的工资性报酬以及生活费、学费。这六年中劳动者是纯消费者,其与父母的家庭为劳动者共同进行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费用来源于其家庭中父母当期收入和之前的储蓄,如教育投资的费用等于或大于此家庭中的收入和储蓄,此家庭将负债,生活肯定会难以为继,基于对未来劳动者受高等教育后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的起点和增速较高,此家庭会选择负债进行教育投资。

但目前的问题如图一所示,工资性报酬流B代表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资性报酬流A代表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报酬,工资性报酬流C代表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报酬(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待遇出现趋同趋势(注2))。从图1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选择读大学的成本没变,某种程度讲可能是增加的,而总收益确在下降,由之前的收益1与收益2之和降到了现在的收益2,这意味着现今一个农村家庭为孩子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投资,与以往相比,劳动者会在生命周期中用更长的时间去偿还,这会使家庭所承受负担加重,其心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以上分析显示农村居民选择读大学的比例下降了,他们一般会接受收益较小,负担较轻的选择,义务教育之后即初中毕业后直接工作。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二)关于城镇居民的选择

自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农村大学生比例的降低,城镇大学生比例相应升高,为什么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城镇居民的适龄劳动者中选择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也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0年7月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对1718名公众的在线调查显示,80.1%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明显的学历门槛。求职招聘、评定职称和职位晋升,成为学历门槛最明显三大领域。在上市公司中,公司高管是高收入人群,统计数据显示:公司高管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七成以上,高层管理人员学历与月薪成正比(注3)。劳动者对高学历的预期是有根据的,高学历的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晋升的机会更多,更有可能得到更高的边际收益。

如图1所示,相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城镇家庭的整体收入较高,投资教育对家庭负担较轻,虽然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之前,但在职业生涯中,投资高等教育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边际收益会越来越高。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分析,城镇居民在投资教育的负担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会更多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三)关于“民工荒”、“公务员热”问题的生命周期分析

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民工荒”、“公务员热”与劳动者对工作的稳定性诉求与未来工作能力下降后能享受到的福利政策相关。“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供求市场中静态的供不应求,从劳动者的角度讲,未进行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投资,导致其职业生涯中连续的工资性报酬的增长率较低,而且职位升迁的机会不多,加之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小,农民工的工作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在有工作能力期间,选择其当期收益最大的工作。农民工的这种工作不稳定也导致了其选择的随机性更大和其选择的稳定性更低,受当前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也更大。当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农业性收入提高后,当农民有了一定积累可以自己创业时,即当农民有了多种选择可以维持生存和生活时,企业的不稳定工作和低社会保障功能对他们来说吸引力自然就降低了。

“公务员热”中报考公务员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及以上学历,最近几年,政府为提高公务员素质,学历在职务晋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中工作稳定,福利待遇高,退休后享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养老保险。在生命周期中的工作和退休阶段,公务员这个职业对高学历劳动者都很有吸引力。

三、从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的政策建议

在劳动者选择的生命周期理论中,每个劳动者及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决定其选择的,即每个劳动者及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教育和职业决策都反映了该劳动者及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的企图。

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由受教育、工作与退休三个连续的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使本阶段达到理想状态,此阶段理想状态为下一阶段的开始做最佳的准备,并以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用最大化为目的,其受教育阶段为消费和投资教育阶段,工作阶段为消费和为未来储蓄阶段,退休阶段为纯消费阶段。国家政策的制定不应只具有短期有效性,应根据劳动者的生命周期选择更

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第一,要缩小城乡差距,在劳动者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在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农村人口能获得更加平等的机会,首先应加快城镇化进程,让进城的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险,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自身的发展和后代的教育。加快城镇化进程,让更多进城农民工的后代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可以更多样化,渐渐摆脱单一的打工的局面。

第二,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趋势,国家应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让更多的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有用武之地。

第三,让学历具有更加完备的信号功能,学历成为真正具有代表劳动者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资格证书。

第四,让每个劳动者在职业岗位上都能预见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晋升的机会,让就业体系成为良性循环的体系,如果让大量劳动者随时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下,即低学历低技能低保障劳动者的存在,很容易在某一阶段爆发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第五,中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生存和生活不只依靠国家的对他们的医疗保险盒社会保险,最重要的是能让这部分人口在工作阶段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国家经济的增长积累合理的财富,国家应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健全投资市场上下功夫,特别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上市公司占据国家优质资源,具有长期增长稳定,收益率高的特点,应拿出更多的财富在二级市场上与投资者分享,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注释:

1 2000年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三个以上居住在城镇,农村人口比重已经从二十年前的80%以上减少到不足70%。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农村人口仍占56%。

2 中国社科院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

3 《2005中国企业竞争力监测报告》指出:公司高管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71.85%,其中受过本科教育的高管占总人数39.3%,拥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历的高管则分别占总人数的25.43%、7.13%。《中国证券报》公布的一份关于199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的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高层管理人员学历与月薪成正比,硕士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比大学学历段高,平均在1.28万元到1.4万元人民币,大学与大专学历的月薪差距不明显。在1.13―1.3万元人民币之间。除董事会外,学士学历与专业文凭以下学历人员的月薪也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2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来源;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592.7;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08-02

一、引言

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之一,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来源是什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造成的;投资过度理论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投资过度;货币主义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导了经济周期的发生;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银行信用是经济周期的最主要原因。

二、数据获得与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并进行计算整理得来。

三、从需求视角考察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来源

(1)由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拆分成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加权增长率,即:

(2)如果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加权增长率设为三个变量,则这三个变量之和的方差可以拆分成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个组成成分的方差及成分间的协方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各成分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方差的总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周期中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各成分加权增长率的波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方差的贡献,以及1979―2010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各组成成分加权增长率的波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方差的贡献,结果见表1。

表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各成分加权增长率的波动对其增长率方差的贡献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来源,外需则是经济波动的平稳项。这已为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阐述:消费、投资等国内需求的上升,导致进口增加,因而净出口与消费、投资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进入21世纪后,外部需求则业已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净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且波动较大,从2000年的2.7%上升至2007年的8.8%,至2009年又大幅下降至4.3%。其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波动的贡献率在2000―2009年的周期中达到77%,这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以及进出口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贡献增强的事实。

进一步将21世纪前10年与20世纪最后10年进行比较,可发现方差贡献率下降最明显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这表明投资增长的平稳性提高了。

四、从供给视角考察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来源

假设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整理上式得:

总产出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加权资本投入的增长率(权重为)及加权劳动投入的增长率(权重为)之和。

表2 内涵增长与外延增长的波动对总产出增长率方差的贡献

由表2中数据可以得出,改革开放至今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都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密切相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方差贡献率远大于要素投入增长率的方差贡献率。

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可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是从科研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中寻求解释;另一个方向是结合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吸纳到农村轻工业化过程,之后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城镇转移。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农村部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缓解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留下来的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所提高。不过由于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原因及外需疲弱等外部需求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周期性回流。

本文通过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分城乡就业人员的统计数据,估计出自1996年始,每年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其除以上一年的城镇就业总人数,得到新增进城农民工占上年城镇就业人员数比重的时间序列,如图1所示。

人员数比重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比较

经计算,新增进城农民工占上年城镇就业人员数的比重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816,属中度相关。就业人员所属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一个主要原因。

本研究得到201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专项资助,项目编号:11ZYXS53。

[1]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5):17-26.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3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与钟馗故里刘海财神故里的西安市户县接壤、西与眉县接壤。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足见其河道纵横,水力资源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之美称。 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6万,辖22镇376个行政村。近年来,周至县抢抓加快西部发展的大好机遇,确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带,建设了40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国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县,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以集贤产业园发展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正迅速成长为拉动周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县城、城镇、农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实现了平原地区具备条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全县22镇376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劳动力总数量为3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1%。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4.4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78.7%,中专(高中)文化程度5.86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8.9%,大专文化程度0.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24.34万人,女从业人员12.07万人。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看,16-35岁有6.67万人,占27%;36-55岁有13.32万,占54.7%,56岁及以上有4.35万人,占18.3%,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趋于老化。

二、农业基本情况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十项建设。二是计划在周至继续召开春季农业生产流动现场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20万亩猕猴桃、沿山杂果林带、沿渭花卉苗木带,进行宣传包装,把品牌打出去。四是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抓农产品加工,围绕猕猴桃产业,做大、做精、做细、做强,打造品牌。五是加大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六是整合人文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秦美系列产品的发展已具规模。到2012年,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产值达 12.7亿元。苗木花卉产业栽植面积达到6.5万亩,实现产值 4.5亿元;蔬菜面积达到了8.7万亩,年产值达到3.28亿元。养殖产业中,生猪养殖量24.6万头,实现产值6.55元。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猕猴桃果干果汁深加工、生猪养殖、金圪塔现代蔬菜生产园区、全县蔬菜集中批发市场,裕盛苗木交易市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设,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快发展。到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5个,入社社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万户,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8个,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45个,认证“三品”产品56个。

2.农业科技队伍

周至县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有农技、农机、种子、水利、园艺、能源、信息、林业等技术人员5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三、农民培训意愿

周至一直重视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近年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们进行调查和访谈中,农民生产技能大大提高,并重点探讨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表明:当地农民最需要的是猕猴桃栽植技术,新品种推介及病虫防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骨干、设施蔬菜园艺栽培、农村能人、农业信息员等专业,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送教到家门口,边学习理论和边实践,现场参观指导,培训时间一般是短期培训约二至三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最喜欢培训内容是实用、浅显易懂。

四、目前我县农民培训机构数量、条件和能力情况

周至目前公立的农民培训机构有两家,分别是周至农广校和农机校。

1.基础设施条件

我校现有校舍一幢四层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100㎡,教室为九间三个班,桌凳180套,有计算机20余台,声像教学设施1套,投影仪一台,摄影摄像机各一台,实训基地一个,占地60亩,有优质猕猴桃资源圃30亩,农作务高产试验田30亩。

2.师资力量

周至县农广校拥有一只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职工8名,其中本科1名,大专6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人员3名,另有外聘教师14人,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涉农专业高级职称6人。教师人员所学专业包括农技、土肥、植保、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沼气等涉农专业,具有庞大的师资力量,多专业的教学人才,是农民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综合性强,功能齐全,在教学管理中,能贴近实际,严把教学关,足以满足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

3.教学管理

多年周至县农民培训从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借鉴、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短期培训学员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勤,严格考试制度,真正让学员学到技术本领,掌握一技之长,为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管理上,首先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二是抓教学管理和完善各种培训管理制度。提倡向管理要质量,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有班主任,严格考勤,从严管理,按时定点进行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周至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徘徊不前,畜牧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不仅制约了本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虽然我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但和当前劳动力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各部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还不足。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具体工作中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引导还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农民自身原因。二是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观上不求进取,存在多读书不划算或不读书照样能挣钱等错误认识,不愿意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有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不愿意承担参加继续学习的费用。三是由于我县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对阳光工程培训了解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与外出务工关系不够紧密,阳光工程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六、周至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领导重视。县里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和镇村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二是典型带动。及时挖掘一些正面典型,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后成功创业的人士,以现身说教等形式,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舆论引导。县、镇、村三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及时宣传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宣传活动,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素质提升、人人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

2.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县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培训人员数量,逐步实现每户一人的培训目标。二是政策上出台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人劳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洛南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与农业项目结合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延伸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长期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研究经济周期的规律和特征,并根据周期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类型。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探讨。这一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周期理论,但就解释经济周期的因素的属性来分,这些理论不外乎两类,即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式IS-LM/AD-AS模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即所谓的“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提出应当用描述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系统的基本模型,以便了解经济主体对于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实际反映。“卢卡斯批评”可以说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建立模型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以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需求的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的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显得举足轻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尝试清晰描述经济主体面临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各种冲击的努力,就是从供给冲击着手的。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一)关于冲击的类型

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冲击一般分为来自于货币的冲击和来自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以及由预期未来生产率变化产生的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的冲击或两者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其中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种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变化包括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能源价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战争、政治动荡等会扰乱现有经济的运行秩序,破坏经济结构;四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家才能转向寻租活动:五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第五种因素宽泛地定义为是“技术冲击”。

(二)关于假设条件和基本前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建立的基本模型是完全的瓦尔拉斯形式的,因此也被称之为均衡经济周期模型。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与前提有:一是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追求它们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理性预期假设成立;三是市场有效性假设成立:四是就业变动反映了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非自愿失业不存在,工作和闲暇在时间上具有高度替代性;五是货币中性假设。

在这些假设和前提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技术冲击替代货币冲击成为主导冲击因素;二是不再关注有关总物价水平的不完全信息;三是通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二分法。

(三)关于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大多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此达成共识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存在一个相对平滑的增长过程,而对该系统的暂时冲击会引起短期波动。纳尔逊(C.C.NeIson)和普罗瑟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货币干扰视为纯短暂波动的动因,所有宏观经济模型对大多数产量变化永远不能做出成功的解释,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随机变化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核心因素”。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其扩展

(一)基本模型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论文与卢卡斯批评相呼应,提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校准模型”,即函数形式的选取和参数值的选定都是通过考察各种经济数据进行的,最终的选择与事实十分接近。这是一个完备的微观经济模型,模型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跨期效用函数和产量的生产函数以及资本存量的实际演进过程和对经济的冲击等。下面笔者就对此模型简要介绍如下:

1.代表性主体偏好:用一个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来表示,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Ct、Lt分别为消费和闲暇,a为参数。他的选取是使效用函数与总体的跨期消费与闲暇选择一致。主体是经济理性的,具有响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变更决策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能力和动机。这里假设闲暇和消费具有跨期替代性。

2.产量的决定:生产方面同样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产量的决定,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Kt-1和Nt分别为积累的资本存量和现期劳动时数,At为与之相乘的冲击。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以索洛剩余表示的生产率变动(主要是技术变化)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唯一来源,是外生的。其他如消费、投资、货币的变动都是模型内生的,是冲击的结果,而不是周期的来源

3.资本形成

式中:Kt+1为t+1期形成的资本,Kt为t期形成的资本,6为折旧率,It为t期的净投资。由于现期投资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则经济中投资量的显著变化都将影响未来的生产能力,从而为这种所谓的建设时间的特征提供了冲击的跨期传播机制。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模型的扩展

即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图所示

其中:RAD表示总需求曲线

RAS表示总供给曲线

模型中RAD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RAS曲线则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之所以呈现这种关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给出了解释。我们知道产量均衡水平与劳动总供给是相互依存的,而劳动总供给又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则寻找影响劳动者在劳动与闲暇之间选择的因素十分重要。卢卡斯和拉平(Rapping)(1969)提出的跨期劳动替代假设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劳动者选择工作(或闲暇)要受实际工资的暂时变化的影响。而巴罗(1981)又提出实际利率对于劳动的跨期替代很重要。实际利率的增长鼓励劳动者在当期多劳动,因为当期劳动收入的价值比未来劳动收入的价值相对上升了。因此实际利率的上升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从而使产量跟着增加,结果RAS曲线就表现为图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一是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没有区分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这与货币主义、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不同;二是RAS曲线上的所有点均代表劳动市场均衡,因此图中的A点、B点、C点均与均衡就业率相一致:三是由于产量与就业的波动被视为自然水平的波动,稳定政策就没有意义;四是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主要源于技术冲击的RAS曲线的移动。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关于总产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经济周期的研究之中,这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一直寻找的自身所建立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贡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从保罗・罗默(PaulRomer)的“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它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整合提出了总产量的增长趋势和产量波动的内在决定因素是同一的,波动只是总产量增长趋势适应环境变化和外部冲击的自然反应,这是一种极为别具一格的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的新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周期规律。应当看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有着明显的缺陷。诸如:该理论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就意味着技术的退步。然而,按照一般观念,技术变迁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东西,现实中很少能收集到显示两者相互依存的确切证据。再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遍的使用了代表性主体分析经济的总量问题,它利用一个其选择与大量分散个体的总体选择相同的代表性主体研究技术或实际冲击对亿万个个体关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它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中固有的加总问题,从而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但是我们应当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缺陷并不影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进展之一而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5

一. 班级概况:本班学生经过两年的常规训练,已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同学在开学后很快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情绪稳定,精神饱满。班级已初步形成了好学、勤奋的学风,班集体凝聚力较强,班级涌现出一大批关心集体、好学上进的好孩子。现存在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多做思想工作,班级中蔡晨及关山飞渡两位同学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下进步很大,已参加了班级滚动座位。同时,有一小部分后进生学习比较吃力,这学期老师要更多的关注这些同学,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以使他们尽快的赶上其它同学。

二. 管理目标:

 思想品德方面:

1. 尊敬师长,见老师要问好。升国旗时佩戴红领巾,立正脱帽。

2. 做一个爱父母、爱学校、爱同学的好孩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

3. 学会用文明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不破坏公共设施。

4. 遵守《小学生守则》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当“优秀小学生”。

5. 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影响班级集体荣誉。

 学习方面:

1. 课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每天按课表整理好书本、文具。

2. 课堂上养成大声读书、大声说话的好习惯(个人发言时)。

3. 学会听讲,神情专注,上课要积极发言。

4. 课后认真记录每一项作业,认真完成作业。

5.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积累。

 纪律方面:

1.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有病有事要请假。

2. 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不随便插话。

3. 课间在楼道内轻声慢步,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喊叫。

4. 放学后,排队回家;离校时向老师再见。

 劳动方面

1. 在劳动组长的组织下,值日生各负其责,认真打扫本班值日。

2. 每个同学负责自己座位下的环境卫生,做到及时捡纸片。

3. 保持个人卫生整洁,不乱扔纸屑。

三. 管理措施:

 品德方面

1. 班级专门有同学负责登记好人好事,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激励。

2. 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不说脏话。

 学习方面

1. 由每组小组长负责检查预习及朗读课文的情况,及时记录,每周进行总结、反馈。

2. 四人小组长负责检查该小组同学带学具及作业情况,并在该生评比表上作业一栏中打分。

 纪律方面

1. 班组设有专职考勤员,对每天的考勤认真记录,一周一总结;

2. 本学期,本班继续坚持以每周行为规范评比表量化评比,逐步由老师监督到同学互相监督,形成个人评比、四人小组评比、小队评比分层管理模式,针对同学每天表现,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每周总结一次。一周评出优秀小队及优秀个人。

3. 由三位路队长负责每天组织同学排好路队,每周总结一次。

 劳动方面

1. 个人环境卫生将由四人小组组长随机检查,及时反馈在评比表上。

2. 每天的值日,由值日组长根据该生劳动情况进行打分,期末公布劳动成绩,并评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 各月安排:

九月:

11、 继续进行常规训练;

12、 围绕“美丽新疆”主题查找相关资料;

13、 办一期抗战胜利60周年的校园专栏;

14、 办一期迎国庆、新疆成立50周年小报;

15、 进行秋季运动会组织训练和准备工作。

十月:

7、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外出);

8、 准备美丽的新疆的电视才艺展;

9、 进行一次年级写字比赛。

十一月:

5、 办一期爱科学小报;

6、 进行一次“名人故事主题队会”。

十二月:

9、 做好期末分项测试工作;

10、 办一期“庆元旦”小报;

11、 做好迎新年的活动准备工作;

12、 认真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6

根据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4月24至5月1日,在全市开展了以“防治职业病造福劳动者—劳动者享有一-基本职业卫生服务”为主题的宣传周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现将宣传周活动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市局领导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文件,精心组织各相关职能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工作。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工作,以县委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文件,并精心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职能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宣传周活动深入人心,4月24日至5月1日,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黑板报、横幅等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整个宣传周期间全市共出动宣传车辆166余次,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3500余份,湘乡、韶山、县、雨湖区、岳塘区各主干道及相关单位悬挂横幅、标语300余条,张贴发放宣传画400张。

4月30日,各县、(市)区政府及卫生部门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制作了宣传栏,张贴了职业病防治知识和保护农民工健康的宣传图片,发放职业病防治卫生知识的宣传资料,耐心接受群众咨询,解答劳动者提出的健康保护的相关问题,得到了现场群众的好评。全市共计接受群众咨询3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在各车站、广场张贴宣传画50张。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电视台、电台、网站积极配合宣传周活动,开展了12次有关《职业病防治法》的专题报道。同时在卫生监督网《关于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向社会公布了市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举报电话,投诉信箱。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加深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自我防护和依法维权意识。

三、深入企业,交流座谈

在宣传周期间,各县、(市)区卫生监督部门先后40余次深入348个企业单位进行了宣传。指导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学习《职业病防治法》,共培训劳动者2800余人,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1000余份,在厂区明显位置悬挂横幅、标语118条,张贴发放宣传画350张。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7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7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44-02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做好饮食治疗对于轻型患者不需要服药或少量用药,血糖尿糖就会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对于中重型患者可减少用药,促使病情稳定,减轻或预防并发症[1]。所以,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但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教育中还没有一种公认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2],以往的教育方法有座谈、讲座、病友联谊会,糖尿病饮食治疗卡,烹饪实践课等,我院自2006年以来应用糖尿病饮食周食谱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

1.1糖尿病饮食周食谱:我院糖尿病治疗饮食周食谱,参照“中国居民平衡饮食指南”,“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制定饮食结构,“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专家系统”软件统计营养素含量。周食谱每餐营养素含量:蛋白质15~20%,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60~65%,蔬菜瓜果总和不少于1斤。热量1200~2300千卡,每份食谱热量以100千卡递增;每日以三餐为基础,每周7天内等值交换。

1.2等值食品交换表:等值食品交换表包括谷薯类、肉蛋类、大豆类、奶乳类、油脂类、蔬菜类、水果类。每类包含日常食用食物,每份以90千卡热量的重量食物互换。

1.3糖尿病治疗原则: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基本内容为控制总热量;三大营养素摄入比例;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食物纤维、胆固醇、乙醇对病情的影响,劳动强度与摄入热量关系等。

2.方法

2.1周食谱计划制定。患者入院后一天内完成。①饮食治疗重要性宣教。患者入院由营养护士对其进行饮食教育,讲述饮食治疗重要性,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认识,增强其遵医行为[3]。②掌握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实际体重、劳动强度、病程、并发症、对本病的认识和饮食治疗知识掌握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③发放并讲解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和等值食品交换表,使患者基本掌握。④计算全日总热量。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计算患者住院期间所需一日热量。计算公式:全日热量=标准体重(kg)×热量〔kcal(kg体重・d)〕,极轻体力劳动25~30kcal,轻体力劳动30~35kcal,中体力劳动35~40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肥胖者酌减,消耗及需要多者酌加,使患者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2.2周食谱实施。贯穿在患者住院期间,是糖尿病饮食治疗教育的关键。①评价前次教育内容。检查了解患者对前次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必要时进一步讲解复习巩固。②发放讲解周食谱。发放患者住院期间所需全日热量周食谱并详细讲解,使患者理解掌握能够使用;讲解时把一日食物分为蛋白质为主类、碳水化合物为主类、油脂类、蔬菜瓜果类(为方便记忆归为一类)四大类,先告诉患者一日所需四大类各是多少,再用周食谱示范安排一日饮食。目的使患者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吃什么吃多少,怎样吃。③教会患者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教育患者正确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使患者学会应用同类等值食品进行兑换。用周食谱七日重复示范讲解。④教会患者掌握灵活的饮食制作和分餐方法。在四类食物固定的基础上,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可煮可蒸,可煎可炒,或米或面,或吃捞面条或吃煮水饺。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一日的餐次,并教会患者随病情变化自行增减餐次。

2.3周食谱效果评价。患者出院前三天完成。对患者运用周食谱的程度进行调查、评价、总结、针对不足再讲解。计算患者日常生活劳动需要热量,并发放相应热量的周食谱。告知患者复查复诊时间,定时进行血糖检测记录。

3.优点

3.1方法简便、易学易懂。糖尿病周食谱使用电子技术一次性计算,省去了为患者反复计算的繁琐,节约了大量时间,更符合平衡饮食的原则,使更多的患者享受高科技成果;把一日所食食物分为四大类进行讲解条理清楚,周食谱七日重复等值交换示范,患者易学易记。

3.2动态调整、科学灵活。每次教育前都检查前次教育内容,对前次教育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在讲解中和患者互动、因人施教,既有利于患者掌握饮食知识,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又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保证患者或家属掌握教育内容;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便于患者长期灵活地动态调整。

3.3举一反三、值得推广。糖尿病食谱教育法规范了饮食教育的操作体系,落实了糖尿病饮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样,食谱教育法可应用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正常人的平衡饮食教育等,使饮食教育得到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东联,史林娜,主编.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70.

[2]钟美容,胡艳宁,罗之愈,等.糖尿病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式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5.

大学劳动周总结篇8

关键词:激振阀 阀芯 交替矩形窗口机构压力交替变化

0 前言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尤其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高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产品安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疲劳试验设备工作频率和激振载荷的幅值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汽车和高速列车的关键零部件疲劳寿命要求必须达到107周次以上,有些设备的疲劳寿命甚至高达1010周次,美国空军"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大纲(ENSIP)"规定了"发动机部件"的疲劳寿命最低应达到109周次。液压激振器作为疲劳试验的一种常用设备,其核心元件液压激振阀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就成为疲劳试验的关键,因此,如何液压激振阀的可靠性对其结构设计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其阀体、发套和阀芯的结构设计合理,这对提高疲劳试验台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本文针对一种交替矩形窗口导控激振阀的阀芯结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变形分析,研究其结构设计合理性。

1 总体方案设计

图1为交替矩形窗口导控激振阀总体设计方案,该阀由阀体、阀芯、齿轮传动机构、步进电机等主要零部件组成,该阀使用步进电机作为电-机械转换器,通过齿轮驱动阀芯做轴向旋转,在阀芯旋转时,阀芯左凸肩上的两组矩形窗口机构交替与阀体内部的两压力通道接通,控制阀芯左右压力腔的压力产生交替变化,驱动阀芯作轴向往复运动,使得激振阀的高压油口与两控制替通断,输出交变压力油,驱动激振油缸活塞杆的伸出与缩进,对外输出交变力,从而实现激振。

2 阀芯的方案设计

图2所示为阀芯结构,阀芯左凸肩上设有交替矩形窗口,起到导控作用,阀芯具有旋转和轴向两个自由度。交替矩形窗口导控激振阀结构设计了两组8个矩形窗口数,两组矩形窗口在周向上相互交替,阀芯直径为12mm,两个相邻窗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5°。

3 阀芯的有限元分析

阀芯采用的材料为GCr45轴承钢,弹性模量E=217 GPa,泊松比μ=0.3,密度ρ=7800 kg/m3,许用应力[σ]=1442 MPa。阀芯在25MPa压力下,左凸肩上交替矩形窗口处应力情况如图3所示,此时阀芯所受最大应力为248.9MPa,远远小于许用应力,阀芯强度满足要求。

在25MPa压力下阀芯左端交替矩形窗口处应变情况如图4所示,此时阀芯最大应变为 ,当具有最大压力时,阀芯变形不足以影响其在阀体内部的运动。

3.3 总体分析

根据仿真结果最终得到应力与压力,应变与压力两条关系曲线如图5、图6所示,两条直线均呈线性,说明在25MPa压力下阀芯处于弹性形变即材料的比例极限范围内。阀芯允许承受的应力远小于许可应力,足够安全可靠,符合设计要求。

4 结论

该交替矩形窗口导控激振阀阀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阀芯结构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能保证阀的安全可靠工作。该阀可广泛应用于疲劳试验、振动锻造、振动试验台、地震模拟试验台等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褚珩清,张忠伟,余亚超,等电液伺服地震体验系统设计[J].浙江业大学学报,2009,37(5):545-549

[2]王燕华地震模拟振动台的研究长沙[D]:东南大学,2009

[3]贾文昂,阮健,李胜,等电液四轴高频结构强度疲劳试验系统[J].振动与冲击,2010,29(5):86-90

上一篇:大学班干部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消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