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04:36:37

植物实训总结

植物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植物的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的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园林园艺植物生产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组织培养》这一现代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都很高,该课程的研究开发,无论对于农林高职园林园艺专业的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以及为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指导思想

《植物组织培养》是园林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针对农林高职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应当充分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应将其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服务生产一线;目标定位是使学生熟悉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培养从事园林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苗木销售与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为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定位,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明确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农林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应以应用为主旨,根据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构造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练地掌握一般技术和实用型技术,具备应用相应技术进行花卉、蔬菜、果树等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生产的能力。

(一)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器官培养及个体植物组织培养等三大模块。

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模块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正确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方法、外植体的选择、灭菌和无菌接种等一般技术。

器官培养模块要求利用植物的茎尖、茎段、叶、根、花粉、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器官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茎尖培养既能快繁,又能脱毒,是各类植物种苗生产的有效技术;花药培养是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的重要手段。以上三项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技术。

个体植物组织培养模块园林类的不同专业侧重于不同个体作物的组织培养,对此,可灵活地进行取舍剪接。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有花卉、蔬菜、果树、树木、经济作物等个体植物的组织培养。

(二)课程内容力求图文并茂,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图表形象地说明问题,引用有实际应用的实例,以案例教学内容来强化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性。

(三)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三大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与时数(1)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模块:总论内容;教学时数15学时。(2)器官培养模块:总论内容;教学时数25学时。(3)个体植物组培模块:各论内容;教学时数20学时。

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课程重点:培养方案设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处理、无菌操作等的理论根据和操作技术以及污染、褐化、玻璃化等组织培养易发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2)课程难点:培养方案设计、污染、褐化、玻璃化等易发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3)解决的办法:第一,理论授课加强教学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法、案例式、直观教学、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针对性;第二,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并增加实践的反复次数;第三,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实行个体化指导,因材施教;第四,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实践考核,以考促训;支持学生开展课余的组织培养实践操作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教学空间;第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培养方案,实施独立操作,具体可在实验实践课活动或课余时间中实施完成;第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学生积极参与一项实验实训基地生产、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第七,开展丰富多样的各项组织培养技能比赛,以赛促练。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讲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然后过渡到器官培养,最后讲个体植物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即先基本、后综合,先易后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课程内容体系由总论开始,对组织培养的普遍问题分别讲述:实训室规划布局、组织培养设备和器材、配制培养基、无菌接种、驯化及组织培养应用原理,然后转入器官、无毒苗、花药花粉培养,最后转入花卉、蔬菜、果树、树木、经济作物等具体植物的培养。各论主要讲个体植物的培养方法,这部分内容以总论内容为基础,是理论内容的实际应用。(2)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合渗透到实践教学内容中讲授。(3)对于重点或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要让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或写课程论文,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4)通过课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

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原则和目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组织培养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确定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按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模块编排实践内容。单项技能与部分综合技能项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自选外植体,自主设计培养基配方进行试验,开展学、研结合的实训活动。

实践教学采取动态教学管理的模式按照“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形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而且要做到全程跟踪,实行动态的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要做到“五结合”(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实践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融合式,即把理论课中可操作的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学做结合;把专业技能训练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的同时,对做法产生疑问和探究心理,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反复式,即让学生接触实践,带着问题学教材,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找书本学习和总结,学生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使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2)教学、生产及科研相结合是学习组织培养知识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生产科研活动,反过来又会促进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学有所用,使学习实践更加主动和更有目的性。(3)课内外相结合是充分发掘教学空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课堂内的正常实践教学远远不能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知识可学,有事可做。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培养,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培养,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4)校内外相结合是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到位的重要举措。校内培养主要侧重基本功和单项技能的培养,校外顶岗实习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技能,使实践水平有质的飞跃,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5)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步提高。企业岗位不但要求有相应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求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素质教育寓于其中,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比单纯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建立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大,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采取口试、操作技能比赛、辩论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该课程的主要技术。

坚持实践教学重于理论教学的原则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重,压缩、删减、整合理论内容,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反复训练,从而促使学生的技能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形成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既可以用于教学,又可以服务于生产和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结合地方特点开展相关植物的快繁与脱毒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或积极争取省、市(厅)级有关植物组织培养课题进行立项研究,走出一条教学带动科研、教学服务生产、科研促进教学、生产充实教学之路,形成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尽量减少重复性、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多增加生产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内容的项目确定为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基本模块。另外,实践教学内容吸收采纳最新科研进展和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实训内容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去。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如下:(1)基本技能:培养基的制备;教学时数6学时。(2)单项技能:器官培养技能;教学时数14学时。(3)综合技能:果树、蔬菜、经济类组织培养;教学学时20学时。

实践教学方法(1)按照认知规律和技能掌握的难易程度,按照先基本技能,再单项技能,最后综合技能的先后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逐级训练,做到循序渐进。(2)实行“小班制”实践教学模式,对全班学生分组实训单人操作,实施个体化训练和分层次训练。确保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以便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3)学生可自主确定试验方案,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直至成功。实践训练期间发现问题要先让学生自我分析与讨论,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再请教师提供指导性意见,直到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4)在实践教学中实现“以考促训,以赛促练”,使课程考核成为提高技能的催化剂,成为促进技能培养的有效过程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庆昌,等.植物细胞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崔德才.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植物实训总结篇2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并实施类比、归纳与演绎、辩证等方法,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5]。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将哲学方法论运用于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力图使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探讨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开展上述活动对思维能力训练的可行性及效果。现总结如下,借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相关学科的教学水平。

1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1.1定义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1.2实施方法

利用提问式教学在具有相似特点的理论之间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茎的分枝方式章节教学总结阶段,设置问题对学生提问:现在已知茎有单轴分枝和合轴分枝方式等特点,那么根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吗?

1.3结果

通过类比发现,根系的类型也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如直根系其主根发达,主根和侧根界限非常明显,其特点与单轴分枝的特点非常相似;而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很发达,这一特点与茎的合轴分枝的特点也非常相似。通过这种类比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相关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2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定义

归纳与演绎是相对的一对特征,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即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一种推理。其中归纳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2实施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比较不同点和共同点,可以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对根与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分别比较,就可以有效地将两者内部显微构造知识点的异同串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如夹竹桃科和萝藦科均有单叶对生或轮生、白色乳汁的特征,那么在没有花果的情况下如何区别这2个科呢?大家通过归纳比较植物腺体所在的位置后发现,腺于叶柄与叶片基部相连处且丛生者属于萝藦科植物,腺于叶腋内或叶腋间者属于夹竹桃科植物[6]。另一方面,演绎法在教材中应用也较多,整个教材体系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如在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对于属特征而言,植物科的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属特征则是特殊的;对于物种特征而言,植物属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物种特征则是特殊的,这也是一个物种鉴定的过程。

2.3结果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对药用植物学相近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明白了归纳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演绎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教材体系,而且有助于掌握药用植物分类的方法和手段。

3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3.1定义

辩证关系就是事物的两重性,他们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权衡利弊,作出科学的判断。

3.2实施方法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需要辩证对待的例子。以药用种子植物分类学为例,有2株外观形态差异较大的植物,其中一种植物较高大,且叶片较大,而另一种植物较矮小,且叶片较小,那么他们是2种不同的植物吗?另外根据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然变态根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如气生根暴露在空气中、攀援根攀附于其他物体上、贮藏根起贮藏作用等,它们的内部构造与正常根相比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3.3结果

由于这两株植物来自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外观形态的差异,但通过DNA条形码技术等方法证明他们来源于同一物种;另一个问题答案是其内部构造也发生了某些改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来思考问题,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

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1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是这些思维方式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

4.2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写作综述等形式有意识地尝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你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药用植物资源?”一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对以前较少涉及的海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综述。

4.3结果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使同学们学以致用,有所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开阔了学习思路。

5结语

植物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践教学,创新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大量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第一线,从事园林绿化、尤其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

一、教学方法要改革创新

由于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缺乏挂图和模型,单靠板书讲授抽象的理论,非常不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生产实际,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大胆改革,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大势所趋,教学实践证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多媒体示范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用图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同时用实物进行试验自己总结特点,这样学起来即轻松又牢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程序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实践技能。

(二)增加实例教学。实例教学即通过典型的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是值得采用的教学方式。它还可以避免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洞理论现象的出现,同时要注意实例的选择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和发展状况。

(三)增加实地教学。实地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广泛运用,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做到零距离就业,实地让学生有可看可比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来评价总结,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心理上又不带压力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最直观地接触现实的栽培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参观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植物栽培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具有寓教于乐,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距离的良好效果,是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爱好应重视。正确引导和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所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建设,通过最新的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一方面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这是很好的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广为利用。

二、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一)利用校内实践基地,提高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基地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段教学实习,通过现场教学,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具体的生产性项目的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通过生产型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外的实习基地也是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单位,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和动态,掌握最新的园林绿化养护信息,掌握目前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中的前沿技术和信息。

三、实施专项实践教学模块

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多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才能搞好课堂实践教学。如讲授“园林植物嫁接育苗和园林施肥时课程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边讲边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实地操作,反复实践。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学得轻松,有趣,掌握知识也相对容易和牢固。

为了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以下两项措施来改善教学实训环境和丰富教学实训资源。首先,进行校内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学院资源优势,根据学院现有的生产大田、苗圃、大棚、温室和标本开展营养土的配制、园林植物的常规修剪、苗木移植、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实训,并结合学院二期绿化建设和校园绿化养护,方便学生进行肥水管理与植物整形、修剪,大大提高学生栽培养护管理的水平。其次,要有选择地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厦门航空港花木公司、凯歌高尔夫球俱乐部、周边花卉生产合作社等生产、养护企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通过花卉苗木栽培生产、销售、草坪养护等实训,学生不仅能掌握行业的市场动态,还能结合生产实际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改变考核制度,实行综合评价应改变考核制度,改变由一纸试卷定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训课程特点,实行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笔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如园林植物扦插繁殖模块考核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考核和参与田间、花圃等管理的态度、效果定出基本分数。(2)检查学生扦插繁殖过程中的生产报告情况,要求过程完整记录规范。(3)进行重要环节的考核如插穗的选择与处理、扦插的基本要点等,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讲解,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对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与操作解说,当场打分考核。(4)根据小组所负责的试验区,扦插成活率、生长势等经济技术指标及扦插后养护管理情况,进行打分。以上项目作为学生实践部分的考核分(占总分60%),再进行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的考核(占总分40%),最后确定学生实训课程的总成绩。实践证明,采用综合评价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平时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整体实训教学水平。

四、结语

植物实训总结篇4

    一、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末专门开设实践和国际课程周,安排实践教学与训练、短期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国内外短期访学交流等内容。目前,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进行,并以夹金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旅、本科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等内容进行报道,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师每年均立项接收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践和国际课程周、暑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科研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药用植物鉴别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国内外研究和进展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进行课程中心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络的建设与实践,探索多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植物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5 结语

植物实训总结篇6

    12011年农业生产概况

    1.1种植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一是豆类基地建设:建设以沙沟乡为重点的高原豆类基地建设,共种植1049.9hm2,其中种植蚕豆712hm2,豌豆340.2hm2(其中有机肥施肥示范种植豌豆128.7hm2)。二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实施双膜双垄马铃薯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种植示范田200hm2。三是有机肥种植示范:有机肥种植碗豆示范推广340.2hm2。

    1.2农作物种植测产情况:通过测产预计小麦平均产量达到4125kg/hm2(良种田平均产量6750kg/hm2),总产达352.5×104kg;青稞平均产量3750kg/hm2,总产达3727.98×104kg;蚕豆平均产量达5550kg/hm2,总产达395.2×104kg;豌豆平均产量3600kg/hm2,总产达122.5×104kg;马铃薯平均产量达26625kg/hm2(全膜双垄最高产量达56250kg/hm2,平均产量30000kg/hm2),总产达1206.6×104kg;油料作物平均产量达1200kg/hm2,高产创建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650kg/hm2),总产达1294.1×104kg,预计全县农作物总产达7451.38×104kg。

    2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完成情况

    2.1豆类基地建设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我县扎实推进豆类基地建设工作,于今2月25日开始开展了以沙沟乡为重点的技术培训、调运种子及化肥农药等工作。按春播时节从3月10日开始播种,至4月下旬全面完成种植工作,期间为部分村购置蚕豆点播机共3台,调运籽种31.7×104kg,开展支农服务20余次,培训农牧民群众达2000余人次。

    2.1.1种植情况全县完成豆类种植共计1052.2hm2,其中种植蚕豆712.1hm2,豌豆128.8hm2),蚕豆品种为青海9号、12号,豌豆品种为草原23号。

    2.1.2支农资金使用情况:从县财政产业化扶持资金中每公顷补贴种子利息525元,共补贴资828.7万元。

    2.1.3产量情况:经测产蚕豆平均产量达5550kg/hm2,预测总产达395.2×104kg;豌豆平均产量3600kg/hm2,预测总产达122.5×104kg。

    2.1.4订单销售情况:订单企业为青海源兴公司,于年初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蚕豆最低保护价为2.8元/kg,收购价按市场价协议收购,目前收购价暂定为5元/kg。

    2.2马铃薯全膜双垄种植技术示范田建设

    今年2月份开始与省业务部门衔接落实马铃薯全膜双垄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并于3月份开始落实地块、开展培训,种植工作于4月份开始,期间落实地块200hm2,开展培训13次,培训农牧民1340人次,调运种薯52.5×104kg。

    2.2.1种植情况:完成种植200hm2,其中沙沟乡33.3hm2,茫曲镇133.3hm2,茫拉乡33.3hm2。种植品种为青薯168号、下寨65号等品种,种薯均从海东地区引进。

    2.2.2资金使用情况:省级项目补贴资金共计52.2万元,县财政补贴资金共计60万元,主要用于种薯补贴及购买地膜。

    2.2.3产量情况:经测产全县马铃薯平均产量达2662.5kg/hm2,其中全膜双垄最高产量达56250kg,平均产量可达30000kg/hm2,其中在高海拔3153m达玉村旱地种植的近26.7hm2全膜马铃薯喜获丰收,平均产量可达30000kg/hm2,比露天种植产量高8250kg左右;在高海拔3282m的巴塘新村旱地试验种植的13.3hm2全膜马铃薯失败,产量均为6000kg/hm2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田间管理不善,特别是出苗没能及时放苗,没人管护,牛、羊、猪践踏现象普遍,地膜被破坏十分严重,同时没人锄草,杂草丛生。

    2.3有机肥种植示范田

    有机种植做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效益的有效方式,在过马营镇直亥村实施有机豌豆种植42hm2,茫拉乡拉干村示范种植有机豌豆86.7hm2。种植工作于3月份开始,4月底全面完成种植工作。施用农家肥共计3.86m3,调运籽种共计3.86×104kg,培训农牧民230人次。

    2.3.1产量及收割情况:经测产有机豌豆平均产量达3300kg/hm2,预测总产达83.6×104kg;有机油菜种植平均产量达1125kg/hm2,预测总产达0.75×104kg。有机种植农作物已全部收割完成。

    2.3.2资金补贴及使用情况:有机油菜种植每公顷补助1500元,共补助1万元,由县财政补助。有机豌豆种植每公顷补助600元,共需补助资金15.2万元,由县财政补助。主要用于籽种补贴。

    3种植结构调整效益分析

    3.1豆类种植效益分析

    经农技人员测产全县蚕豆平均产量4050kg/hm2、豌豆3600kg/hm2,按5元/kg计算,蚕豆公顷均产值27750元,豌豆公顷产值18000元,与种植小麦进行对比每公顷产值分别增加15000元、5625元,蚕豆收入增加14655元/hm2,豌豆收入增加5025元/hm2.

    3.2全膜马铃薯种植效益分析

    经农技人员实际测产,最高产量可达56250kg/hm2,最低26250kg/hm2,平均产量可达30000kg/hm2,相比露天种植可增加产量6750-18750kg/hm2。如果按去年市场价马铃薯按1.4元/kg收购,全膜马铃薯可实现纯收入37305元/hm2,比种植小麦增加收入27750元。但按目前市场价格浮动只能卖到0.54元/kg左右,与种植小麦进行对比产值增加3825元/hm2,收入减少3525元/hm2。实事证明在我县实施全膜马铃薯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是成功的,只是市场价格难以预料,导致群众马铃薯种植增产而不增收。

    3.3有机肥种植示范田

植物实训总结篇7

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植物实训总结篇8

1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大豆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平原乡镇90%以上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大豆,养分失衡,病、虫、草害加重,大豆生产成本加大,单产不高不稳,收购价格低,所以缩减大豆种植面积。结合县内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和市场供给调整结构。县内有龙头企业有南华糖业、北药、嵩天薯业、面粉加工等企业,可积极扩大甜菜、马铃薯、小麦的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还可以着眼玉米及玉米产业的发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况且,种植甜菜、玉米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甚至更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订单,发展白瓜籽、亚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2加强农业机械现代化装备水平、更加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我县近几年来组建了很多农业机械合作社,但这些农机合作社动力较强,整地机械较为健全,但适应马铃薯、甜菜、玉米作物的播种机械和起收机械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物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都是费工较多的作物,靠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所以今后机械发展重点应放在装备适应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等作物播种、起收的农业机械上,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加强农业科技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完善乡镇站推广体系建设,刚刚召开的十四大五次会议国家进一步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入资金、政策投入。我们要借此时机建设和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3.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3.2.1加强县、乡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县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业科技园,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围绕本乡镇农业生产特点,搞好主栽作物大区对比和科技展示,组装新技术,展示主栽作物增产潜力。

3.2.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示范带是农业科技展示的前沿阵地,要从方案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其中每个作物要打造3~4个重点展示区。

3.2.3落实好十二项增产技术措施。技术的到位率和标准化率要继续提高,防止技术应用和操作中的跑偏现象,以及偷工减料。如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优质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伏秋翻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特色大豆种植技术、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等。

3.2.4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根据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搞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重点是水稻、玉米的开发和研究。

3.2.5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首先在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上打破常规,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形式相结合,走村入户办乡班,村班、屯班,大班、小班、灵活开展,扫除死角。培训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全年跟踪服务相结合;培训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让农民听的懂、看的到、学的会、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其次是加强技术资料发放。和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功能,提高农技咨询热线电话的服务质量,及时快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加强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面积

采取鼓励政策,政府适当政策支持,引导扶持有投入能力的个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高度集成和推广。同时进行同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畜牧业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5科学物化技术投入,提高产出率

5.1科学施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化验的养分含量,配方施肥。提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做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也要根据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需肥特点,做到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搭配施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上一篇:中职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金融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