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1:51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1

孙军,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多年来他对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浮游植物,作为海洋中营浮游生活的藻类,微小、众多而重要。同时,他也认为浮游植物是海洋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生产力,是几乎全部海洋动物食物来源的基础,同时也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调节着海洋中的CO₂和O₂平衡,进一步调节和影响全球气候。

通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孙军博士发现人类活动直接得益于生态系统的某些服务功能,例如食物来源、生产原料和健康的环境等,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他说,海洋浮游植物大约有3万多种,中国有记载的只有不超过3000种分布于13个门类,这些物种支持了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但是,目前我们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了众多的威胁,这包括全球变暖、富营养化、过渡捕捞或养殖、外来物种入侵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通过浮游植物反映出来,成为大家熟知的赤潮、食物短缺等社会经济问题。

那么,未来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如何变化?孙军分析,可能的前景是:未来中国近海由于近岸富营养化严重,甲藻赤潮频发,人们会控制磷酸盐的排放,而同时由于在近岸海水养殖业发达,因此近岸和河口生态系统结构会越来越简单,单一物种的群体会大量繁殖造成不同浮游植物物种的水华频发,使得近岸生态系统变得不可预测。

孙军说,我们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同藻类水华现象及随之而不同的各种后续生态过程。其中藻类大量沉降而续之缺氧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至于中国的开阔陆架海,则由于沙尘暴和全球CO₂升高等现象,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陆架水华现象,甚至出现外海水华。因此,他呼吁:海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海洋卫士,国际科技合作

孙军博士作为我国知名的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专家,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曾经在德国基尔大学、奥登堡大学、汉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他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国际科学研究合作,主持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孙军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独立自主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他首次对中国入境压载水中外来浮游植物群落和物种进行研究;首次揭示微型浮游动物高速摄食于低生物量浮游植物(FGLB)现象,用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被动摄食的资源分配假说来解释浮游植物的水华过程;首次结合直接计量法和稀释法估算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等等。

累累硕果,见证科研辉煌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军将我国近海和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海上石油通道等区域海洋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主持和参与部级别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不少成绩,成为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他先后140余篇,其中 SCI 或 EI 源期刊论文40余篇,SCI引文率170余篇,其理论和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并受邀成为国内外部分海洋期刊的专业审稿人和《生物多样性》期刊的编委,成为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有关项目的评审专家。

目前,孙军承担着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课题;海洋微、小型浮游生物快速现场监测专家系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 (973) 项目子课题;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碳库及其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海和黑潮区的固氮蓝藻分布、固氮速率及其对海区新生氮贡献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中国近海典型海域生物生产过程及资源补充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今生颗石藻生物泵――碳酸盐反向泵耦合机制研究……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2

关键词: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龙滩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Q948;X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58-04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ssue of Eco-safety for the Plant 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

JIA Gui-kang1,XUE Yue-gui2

(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Baise University, Baise 533000,Guangxi,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tatus of plant 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 was evaluat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genetic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the primary eco-safet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plant 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nt biodiversity in Longtan Nature Reserve was abundant, there were 2 821 species of vascular bundle plants belonging to 1 029 genera, 205 families. The main problems influencing eco-safety included the destruction of endangered wild plants and exotic species invation.

Key words: plant biodiversity; eco-safety; Longtan Nature Reserve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1],它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具体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2]。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多样性的物种资源可持续不断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及工业原料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1龙滩自然保护区概况

龙滩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天峨县境内,由穿洞河、布柳河流域、大山林区和兴隆林区组成,地处红水河上游,东经106°34′-107°10′,北纬24°36′-25°28′,与南丹、东兰、乐业等县相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海拔400~1 400 m,年平均气温20 ℃,年降水量1 000~1 400 cm,年蒸发量

1 191.9 mm。气候为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与其相应的地带性植物资源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地带相交叉,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资源类别丰富。

2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2.1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具体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多样化。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的物种进行研究[3]。物种多样性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有密切关系的,龙滩自然保护区面积广阔,景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据调查,龙滩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约3 200种以上,目前记录到的有2 821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205科,

1 029属(表1)。与全国的蕨类植物(63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291科)相比,占全国的比例均超过50%;与全广西相比,裸子植物的属较少,只占广西的45.5%,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属较多,分别占广西的58.9%和59.1%;而蕨类植物的种数较少,只占广西的25.8%,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数较多,分别为广西的32.7%和34.7%。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相比,龙滩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科仅比武夷山少1科,而龙滩的被子植物的科、属、种数均高于武夷山。

2.2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3],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一般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物种,其遗传变异较丰富,所包含的特有成分也较高[5]。龙滩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中,珍稀植物占有很高的比例,使得其遗传多样性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6]。

2.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一般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的变异、生态过程的多样性。这里的生境是指无机环境,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乃至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4]。龙滩自然保护区多样化的生境条件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常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作为研究基础[7],因而生态系统的分类常以植被分类为依据。龙滩的生态类型丰富,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生态系统类型。大型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大型生态系统类型可细分为各中型生态系统类型,如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亚热带针叶与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果树生态系统、农田作物生态系统等,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小型生态系统类型。龙滩自然保护区的陆域生态系统几乎涵盖了中亚热带到南亚热带的绝大部分类型,体现了较高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

3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特点

3.1植物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类多

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地形多样,水热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复杂。其独特的地貌和土壤条件,为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龙滩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倾斜的过渡地带,植物区系成分丰富。由表2可知,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在15个分布型中,占总属数比例最多是泛热带分布(21.37%),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20.19%),再次是东亚分布(8.65%)。

3.2起源古老

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含有丰富的古老植物;植被植物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且起源较为古老,有不少珍稀植物。常见的蕨类植物的科中,古生代出现的有石松科(Selagnell 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阴地蕨科(Botrychiaeae),并有已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中国蕨科(Sinpteridaceae)最原始的成员――原始莲座蕨等;中生代出现的有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桫椤科(Cyatheaceae)等,其中渐危种珍稀保护植物桫椤在保护区中有成片分布的现象。第三纪出现的有海金沙科(Lyyodiaceae)和凤尾蕨科(Polypoiaceae);莲座蕨科(Angioppter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水龙骨科(Polyodiaceae)等蕨类在群落内成片生长,且多数成为群落中的随遇种。蕨类植物中,有古生代的松叶蕨(Pailotum nudum)、福建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地刷子石松(Lycopodium complanatum)、千层塔(Lycopodium serratum)、笔管草(Hippochaete debilis)。中生代三叠纪出现的有紫萁(Osmunda japonica)、华南紫萁(Osmumda vachellii)、中华里白(Diplopterygium chinense)及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而镰叶瘤足蕨(Plagiogyria distincrissima)、小叶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等均是白垩纪已存在的古老孑遗植物。此外,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石炭纪孑遗植物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以及比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属(Allantodia)植物,如黑鳞短肠蕨(Allantodia crenate)、毛柄短肠蕨(Allantodia crinipes)、膨大短肠蕨(Allantodia dilatata)等。

裸子植物起源于古生代的后期,到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已非常繁盛,遍布全球;后进入新生代初期,特别是第三纪始新世时,被子植物繁盛而裸子植物开始衰退,尤其是第四纪冰川期后,裸子植物的分布区加速缩退,许多种类趋于灭绝。目前我国残留下来的裸子植物共有12科,广西有7科,龙滩自然保护区保存有较完好的松科中的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杉科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红豆杉科的南方红豆杉(Taxus maxrei)等,在龙滩自然保护区植被中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松科的油杉为红皮书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濒危种,也是古老残遗树种,它在保护区中部分地段成片生长,占有一定的优势。

被子植物也有不少古老的科、属、种,如壳斗科、杨梅科、桑科、桦木科、胡桃科、藜科、木兰科、番荔枝科、金缕梅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鼠李科、漆树科、五加科、木樨科、山矾科、茜草科、茄科、泽泻科、百合科、棕榈科等。被子植物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已开始发达,至第三纪时更为繁荣。保护区内至今仍保留许多古老的种类,如被公认为最原始被子植物类群的木兰科的木莲(Manglietia fordana),也是原始的残遗植物。此外,保护区内还保存有茶花中的珍稀保护罕见种天峨金花茶(Camellia tianeensis)。从热带性分布的属来看,在群落中起主要作用或占有一定地位的都是一些起源较古老的属,如润楠属(Machilus)、木姜子属(Litsea)、荷木属(Schima)、山矾属(Sympolocos)等。温带性分布的属中,起重要作用或居于显著地位的枫香属(Liquirdambar)、栎属(Qucercus)、槭属(Acer)等都是第三纪和晚白垩纪的区系成分。因此,无论从哪个植物分类学派的观点来看,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中都存在着比较古老的或原始科属,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残遗植物,这不仅说明了龙滩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也进一步反映出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原始性。现代植物区系中的许多成分是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的直接后裔,中国特有分布在龙滩保护区有20属,占保护区系总属数的1.94%,隶属于17科。值得注意的是,龙滩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特有种成分除银鹊树属(Tapiscia)、石笔木属(Tutcheria)、盾草属(Thyrocarpus)、翅茎草属(Pterygiella)、石钟花属(Petrocodon)等外;其余均为单种属,包括青檀属(Pteroceltis)、青钱柳属(Cyclocarya)、喜树属(Camptotheca)、香果树属(Emmenopterys)等。

3.3国家保护植物丰富

龙滩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2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25种。龙滩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兰科植物有100种以上,且分布生境极为多样化,特别是石山地区种群密度均比其他地貌类型高,是广西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保护区,也是研究广西兰科植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的重要基地[8]。

4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生态安全问题

4.1阔叶林及珍稀野生植物破坏严重

龙滩自然保护区地跨中南亚热带,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龙滩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部分南亚热带雨林。近年来由于木材被过度采伐,天然林尤其是天然阔叶树遭受严重地破坏,分布面积不断缩小,天然阔叶树比重不断下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较大威胁。在龙滩自然保护区,很多树被砍,如桫椤、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刚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南方红豆杉等。

整个保护区珍稀植物为122种,兰科植物有100种(含新种)以上,兰科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应受到严格的保护,但在保护区内却屡遭采挖,种群结构受到严重地破坏,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天麻(Gastrodia elata)、石斛属(Dendrobium)和金线莲(Anoectochtlus roxburghii)等植物常被“大量收购”。如石斛属每年有高于1 000 kg被不法商贩非法收购,因而保护野生兰科种质资源的工作迫在眉睫[8]。由于龙滩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开采石头和进行公路建设,天峨金花茶(Camellia tianeensis)的生境正在遭到破坏。还有当地多种野生中草药,也被大肆采挖,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某些种已濒临灭绝。

4.2外来入侵物种问题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形成优势种群,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并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9]。国际上已经把外来入侵物种列为除栖息地破坏以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生态造成较大灾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调查,目前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为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为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俗称破坏草、解放草、霸王草等,系菊科泽兰属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1865年开始作为观赏植物进行栽培,后引种到欧洲、美洲、澳洲等。20世纪50年代从缅甸、中越边境进入云南南部,70年代末传入四川凉山州。它可入侵各类林地,导致更新造林保存率明显下降,严重抑制天然更新和森林恢复,使幼树难以成林,经济林木推迟投产。目前,在龙滩保护区发生面积在50 hm2以上,平均普遍发生率为9.2%,主要分布在高坡、平地,其中水沟边、沼泽边、路边长势茂盛。在保护区中,紫茎泽兰大多在山边、路边生长,然后很快入侵进入森林,占领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最后占领整片林地,对龙滩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飞机草又名香泽兰,系菊科泽兰属;多年生粗壮草本,原产于中美洲,20世纪20年代曾作为一种香料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贵州西南部、两广及港澳台等省(区)。该草繁殖力强,生长旺盛,常密集成丛或成片,对龙滩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危害。

水葫芦,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于1901年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它繁殖极快,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现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水葫芦对保护区水域造成较大生态灾害,分布于龙滩保护区的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10]。

5结论

龙滩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也存在影响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对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因而应建立保护龙滩生物多样性的战略行动计划。目前紧要研究的课题是明确入侵种群的起源地与入侵途径,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形成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共享机制,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科学性及管理的有效性[11]。明确入侵种类、分布、机制,评价入侵种带来的生态危害,研究对策和具体技术,制定对外来物种的防治措施,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外来物种。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 保护生物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5.

[3] 张颖.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杨嵘.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77-80.

[5] 蔡飞,徐国士. 台湾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特点之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29(2):184-189.

[6] 黄义雄,查轩. 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其生物安全问题[J]. 生态学杂志,2003,22(6):85-90.

[7] 蔡晓明. 生态系统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68-91.

[8] 薛跃规,黄云峰. 龙滩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A]. 中国植物学年会七十周年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李振宇,解焱. 中国外来入侵种[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0] 李京东,王锡华. 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防治[J]. 泰山学院学报, 2003,25(3):82-86.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3

关键词:宜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亦是人类彻底改造自然的一种人居环境。在城市生态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乡土及生物多样性原则(Native diversity),它强调城市绿地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城市绿地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因为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作为生物的栖息之地,其结构与动态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范围是市域――宜宾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两区八县,全境面积1329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宜宾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翠屏区、南溪区和宜宾县,现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268平方公里。通过对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了解其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缺点,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原则和目标,探讨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布局。

1 宜宾市自然概况和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总体现状分析

1.1 宜宾市自然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市域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总面积约13283平方公里,素有“川南形胜”的美誉。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整体地貌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低丘河谷地区兼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立体气候明显。

1.2 宜宾市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总体现状

1.2.1 物种多样性现状

宜宾市植物物种较丰富,是“植物王国”、“香料之都”、“药物宝库”、“茶叶世界”、“天然竹海”。全市拥有乔灌木86科205属435种,竹类13属59种,属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树种有22种,其中有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银杏、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苏铁;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厚朴、水青树、红椿、香果树、桫椤、梓叶槭、油樟、润楠、楠木、红豆树、任豆,4种国家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川桂皮、化香树、鹅耳枥、罗汉竹。全市现保存各类名木古树1065株。

1.2.2 遗传多样性现状

宜宾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因此其遗传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宜宾市目前的遗传多样性仅仅还只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并未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遗传信息的相关机构。

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由于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类型,为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全市境内主要有森林、湿地、农田以及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各种低山常绿针叶林、阔叶林、竹林植被群落,亚热带阔叶林、灌丛、草丛植被群落,亚热带水果植被群落,亚热带竹林植被群落等。

1.2.4 景观多样性现状

由于宜宾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景观多样性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此外,宜宾市城市绿地涵盖了生态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多种绿地类型,使得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1.3宜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宜宾市生物多样性总体现状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6点:

(1)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绿地结构简单;

(2)景观绿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

(3)自然生态系统弱,人工生态系统占主体;

(4)城区绿地组成结构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均匀;

(5)生态环境恶化,限制生物多样性发展;

(6)乡土植物保护的公众意识较弱。

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原则

2.1 科学分区原则

根据区域范围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分析区域范围敏感性,并依据敏感性的高低进行敏感性分区,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2.2 保护优先原则

根据规划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物种濒危程度,优先保护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的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及面临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和原始生境,最大限度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3 地域性原则

规划要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保护和构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态系统,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乡土植物,反映地域生态特征。

2.4 景观生态原则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创造差异化生境明显的缩影式景观,增加生物共存和密集程度。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2.5 分类保护原则

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主要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址等,而迁地保护则是利用少量的生产绿地,如苗圃、花圃和城市公园等场所。两者做到统筹兼顾,并与生境的保护相结合。

3规划目标

2.3.1 近期目标

采用建立宜宾市植物园、花木基地和珍稀植物迁地保护中心等方法,收集和保护乡土园林植物种群,强化乡土植物的引种、栽培、驯化与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园林植物从400种增加到6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到50%以上,突出地方植物群落的景观特色,使景观结构更加合理并促进鸟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等植物群落中繁衍、生息,初步建立起乡土植物收集、保护和繁育的研究体系,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撑。

2.3.2 中长期目标

进一步丰富城市绿地的生态类型及其植物种类,有意识地增加鸟类的栖息地、动植物迁地保护数量和种群;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外来物种的管理,全面提高宜宾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园林植物种类力争达到7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到60%以上。

2.3.3 远景目标

继续强化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实施,达到城市绿地生态类型齐全、生物多样性结构合理的目的,使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达1000种,其中乡土树种占70%以上,建立起地方特色显著、城乡绿地系统相互融合,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的山水园林城市。

3 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1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概率大小。敏感性高的区域,生态系统容易受损,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建设的重点,也是人为活动受限或者禁止地区 。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支撑手段,采用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的GIS软件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为平台对宜宾市市域和中心城区范围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并且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理论,以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科学依据。

4.1.1 市域生态敏感性分区

宜宾市市域生态敏感性分为四个等级。市域南部地形较复杂,植被完整度高,生态敏感性高,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也是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由南向北为山地,丘陵,平原;生态敏感性也呈南北向递减分布。在城市建设区范围生态敏感性最低。基于空间分析得出市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图,将宜宾市敏感性分为四大区即高敏感区、敏感区、较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高敏感区――生态功能保护与禁止开发区,包括西南部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水源保护区。该区生态最敏感。环境最脆弱的区域,其自然条件较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是宜宾市重要的就是保护区域及生态屏障。

敏感区――生态功能保护与限制开发区。主要以林业用地、农业用地和牧业用地为主,为过渡带,此地区自然条件较复杂,植被长势较好,是生物多样性的连接纽带。

较敏感――生态功能协调区,主要为农业用地和牧业用地。该地区地形较简单,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与破坏。动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

低敏感区――生态功能协调区,引导建设区。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较严重。是生态敏感性低的区域。该区主要进行迁地保护与生态修护。

4.1.2 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分区

宜宾市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也为四个等级。基于空间分析得出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将城区生态敏感性分成四大区,即高敏感、敏感区、较敏感区和低敏感区。

高敏感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包括城区内主要的自然山体、水源保护区。自然条件较好,生态敏感性较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是宜宾市城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屏障。

敏感区――该区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但该区在城区生物多样性维护上起着联结纽带的作用。该区主要以林业用地为主,规划时应该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生物栖息的场所。

较敏感区――该区以农业用地为主,生态敏感性较低,自然条件较差,受人为影响较大,动植物各类和生物多样性较低,对该地主要进行迁地保护和生态修护。

低敏感区――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敏感性低,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极大。对该地部分区域主要进行生态修护。

4.2 市域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规划

4.2.1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以生态高敏感区为主,包括宜宾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如屏山县、珙县、高县、筠连县和兴文县等地。该区域多属中山地貌,目前自然环境的整体状况保存较好,因而本次规划将该区作为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育区。此类区域生物多样保护的要求是维持其原有的生态过程和植物演替过程,除特殊情况(如出现森林火灾、大规模病虫害等)外,一般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具体工作的方法,可采用按生态承受能力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方法,并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和管理,控制外来物种的进入,以达到保护生态、维持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特征和发展自然旅游的双重目的。

4.2.2 丘陵生物多样性培育区

以生态敏感区为主,主要包括宜宾市东北部和东部的整个市域低山和丘陵地带,如南溪区、江安县等地。就整个市域的角度看,该区域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植物生长且有一定的植被丰富度(如越溪河省级风景名胜区、越溪森林公园、云台山森林公园和青峰寺森林公园等地),但由于长期人类开发建设的影响,该区域自然生态状况破坏较大,宜将该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抚育区。此类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一是保护目前生长状态较好的天然林,采取封山育林、限制旅游人数、控制建设用地选址与规模等手段,力争现有天然林质量不再降低、数量稳中有升;二是对目前质量较差的林地加强抚育,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按照周边自然山林的植被构成状况补充毁损的林木,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

4.2.3 平坝及城镇生物多样性恢复区

以生态低敏感区为主,主要包括宜宾市域城镇体系涉及的各级城镇规划区,尤其以宜宾中心城市和区域二级城镇以上的城镇建设区为主。从分布上看,此类区域穿插在市域山地和丘陵之中,呈散点分布状态,并与周边自然环境有较多交叉.相对于整个市域,此类区段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较为贫乏,物种相对比较单一,宜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区。此类区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除全力保护城镇周边残留的少数森林斑块和特征性绿地外,主要是控制区域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杜绝高污染的工业门类布局,以便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逐步提升创造条件;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采用乡土树种、改变城镇绿化单纯追求园林绿化色彩美和形式美的现状,尽可能在城镇周边山系、城镇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处模仿自然,组织较多植物组成的、乔灌草搭配的生态群落,使城镇内部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3 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分区保护规划

4.3.1点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点――面积和范围都比较小,绿化形式较为简单,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不丰富。主要以城市中街头、广场、道路、防护绿地等范围面积较小的绿化单元为主体。

(2)保护措施

①尽量增加点状绿化的数量,使整个城市绿量增加;

②选择抗性较强,对有害气体和物质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增加城市生态效益,从根本服务于整个环境改变;

③尽量模仿自然的生境,采用自然的植物群落,提倡乔灌草合理的搭配。

4.3.2线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以线状或带状形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块状绿化间的连通性,影响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线状绿化给物种的空间扩散提供一个连续的网络系统,可以增强体系的连接性。在本次规划中,该部分主要由河流廊道、主要道路绿化组成,并且绿色廊道的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1)。由于宜宾市水系分布范围广,其作为主要“线”状系统,河流滩谷更是部分生物生存的必要环境,因此对河流廊道的保护和规划尤其重要。

表1 绿色廊道宽度控制范围

名称 宽度 作用

河岸植被带 ≥30米 降低温度,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

道路绿化带 ≥60米 满足动植物迁移、繁衍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环城区防护林带 600-1200米 减弱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林带 50-100米 给动植物物种交换建立通道,满足动植物迁移、繁衍和传播,降低斑块的破碎度。

国道、省道、快速路两侧防护林带 20-50米 同上

铁路两侧防护林带 20-50米 同上

区域水源保护生态敏感区 水系及沿岸150米范围 减少水土流失,保证水源质量以及城市用水安全。

(2)保护措施

①沿河流廊道增加滨河公园,线状绿地,增大河流廊道的宽度,重视对水生生物的培育和应用,不仅从观赏性更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模仿自然生境,提倡乡土植物的运用和乔灌草多层次合理配置,尽可能少用纯林、草坪,增加园林植物品种。

②对于道路绿化,应当按道路,所处位置,合理规划树种,或实施一街一树的道路绿化建设方法。对有隔离带的道路,配置时除了满足行车安全外,应当实施多层次绿化,增加道路绿量,对整个中心城区的保护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4.3.3块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它的类型、形状、面积、数量、组合、动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影响,其组合与数量影响着其景观功能的发挥,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在宜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最终形成遍布城区的“绿岛”。

该范围块状绿化主要包括几个类别:第一,城市公园类: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第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第三,主要为周边自然环境的原生态程度高,人为破坏活动较少,保留有较多原始生境栖息地的生态绿地区域,是宜宾城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区域,是宜宾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在宜宾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保护措施

①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建

在公园建设规划中,重视对自然生境的恢复;在生境的保护基础上,对现有的次生灌丛开展森林恢复重建,增加植物多样性;对低效的单一的人工林进行疏伐,降低乔木层密度,补植乡土阔叶大苗,促进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丰富的物种生存环境的逐步形成;沿河流湖泊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与村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区域植被水源水土保持能力,恢复植被。在满足公园休闲娱乐等社会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

②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强化管理

一些保护区虽然开展了有效的保护,但由于生境相对孤立,物种交流不畅,需要将本区域进行更为细致的总体规划,建立增加保护景观斑块,通过廊道规划与建设,将各类保护区有效联结。完善保护区不健全的管理机构,增强执法力度。

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如山地生态系统等典型生态系统,湿地、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等;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种,如择伐森林、次生灌丛、放牧场、农田等广大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需要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工程,强化管理。

4.3.4面

(1)区域主体、自然环境特点与多样性状况

主要是在规划中占面积最大,链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控制和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种迁移。本次规划中主要由农田、农林模式、林牧业用地组成。

(2)保护措施

主要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为主,大力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速生林,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完善提高农田林网,全面提高生态系统和农田景观的多样性建设。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防治源污染。

结语

通过本次宜宾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针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6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首先,建立点、线、块、面相结合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网络,在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河流等的建设过程中,配置多层次、混交复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群落,注重乔、灌、草以及层间植物的多层次搭配,组成近似天然的植物群落。其次,在空间布局上,以中心城区与周边8个县为核心逐渐向外扩展,形成迁地保护向就地保护过渡的分布格局;市域内人为干扰较小的山地及各类保护区等区域作为以林地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的生境及乡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育中心,而中心城区与周边8个县则以园林绿地多样性及乡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育为重点。最后,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控制城市绿线,确保生物多样性规划落到实处,以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活动、政策宣传和强化法律的方式呼应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建立起宜宾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今后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应针对现状存在的某些不足,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唯有如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才能获得更好地运用,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 中国园林,1998 ,14 (1) :18 - 21.

[2]McNeely J A, Miller K R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Gland, Switzerland, 1990.

[3]Soule M E.Conservation: tactics for a constant crisis. Science, 1991, 253:744-750.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4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多样性乡土植物

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在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种类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原料;植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为研究、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植物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材料,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规划对促进生物遗传基因的交换、增加城市适生物种,提高植被的稳定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循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植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不采取措施,在未来一代人的时期内,全世界约有15-20%的植物的生存面临威胁,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高达5000种,形式非常严峻。本文探讨了我市绿地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和发展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城市生态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曾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并且急切呼吁:加强生态建设、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当务之急。陈俊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的任务除了绿地分布不均、绿量不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植物种类贫乏,品种单调。生物多样性在实现城市大园林规划中地位十分重要,因为目前我国城镇园林中,观赏植物品种很少,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地比较常用的露地观赏植物总数在1000种(不是品种)以内,有的甚至在500种之内,仅广州较多,约达1700种。反观世界各城市如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墨尔本等地,则常用的绿地观赏植物总数在2000-4000种。近几年上海地区为了贯彻植物多样性原则,每年在城市绿地增加近百个植物品种,仅延中绿地就有800多种植物。

吴江市位于太湖流域腹部,江苏省最南端,苏(州)、嘉(兴)、湖(州)小三角中心。它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1′41″—120°53′59″,北纬30°45′36″—31°13′41″。东西宽52.67公里,南北长52.07公里,全市总面积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太湖水域约85平方公里)。全境无山,地势低平,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其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这一地区适宜生长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73种438个品种;草本、地被等66科241个品种。而目前我市绿地建设中常用的植物总数还不到200种,常见的乔木主要有:香樟、法桐、银杏、杜英、金合欢、黄山栾树、女贞、雪松、水杉、龙柏、棕榈、垂柳、榉树、广玉兰、重阳木、无患子等。灌木和地被常用的有鸡爪槭、珊瑚树、红叶李、桃、樱花、紫薇、桂花、腊梅、花石榴、紫荆、腊梅、花石榴、木芙蓉、夹竹桃、石楠、茶花、海桐、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金边黄杨、月季、金叶女贞、龟甲冬青、火棘、洒金桃叶珊瑚、八角金盘、金钟(连翘)、杜鹃、书带草等。

植物多样性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过度开发,在应用和开发植物资源时,常因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城区常有侵占绿地、砍伐树木等,也使植物多样性受影响。2、环境污染工业生产的“三废”,城市生活废弃物和农药、化肥的污染,使植物生长受到威胁。3、人为因素在应用植物造景中的影响,常因缺乏科学知识和偏爱某些植物种类,致使植物品种单一。

要达到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必须首先要摸清本地区的植物物种种类,为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其次,建立本地区的物种档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发本地的野生及乡土树种,引进新优植物品种,丰富本地的物种资源;在城市的绿化及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的群落配置,促进植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珍稀植物物种。

一、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经过对吴江的珍稀植物资源作全面的调查,目前吴江的国家珍稀植物保护树种有金钱松、水杉、水松、银杏、凹叶厚朴、宝华玉兰、单性木兰、杜仲、夏腊梅、青檀、浙江楠,结合吴江(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列出当地的珍稀植物品种,加以保护、繁殖。对珍稀濒危植物以就地保护为主,建设或恢复其适生环境,扩大其生物种群,保护和发展并举,实行多种手段繁殖珍稀濒危物种,扩大种群数量。对本地区比较稀少的植物,也应加强保护,改善其生存环境,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对较好的绿化品种应有繁殖推广的计划。全面贯彻执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木要普查建档,划定保护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落实责任人,落实养护管理资金。对城市现有的绿地和树木实施就地保护。

二、大力开发利用地带性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乡土植物,注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构筑具有地域植被特征的植物多样性格局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土壤差异大、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如华东地区(不包括山东)的种子植物有209科1650属6640多种,区系组成丰富,可为不同地域和小环境条件下的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因此,可根据地带性特征选择绿化植物,挖掘同一植被区内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乡土植物,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系。我市今后可以大量推广的乡土树种有:柳杉、枫杨、苦槠、木荷、紫楠、浙江楠、青冈栎、石栎、月桂、枫香、乌桕、喜树、紫树、刺楸、罗木石楠、苦楝、七叶树、小叶栎、山麻秆、糙叶树、朴树、擦树、流苏树、黄檀、藤蔓月季、重阳木、青檀、江南桤木、牛鼻栓、青栲、红果榆、珊瑚朴、山矾类、冬青类、箬竹、短穗竹、黄皮刚竹等。

同时注重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并对其进行生态安全性和适应性进行观察研究,以利今后的推广。重点推荐引进树种有:南酸枣、山杜英、猴樟、水松、紫楠、红果榆、檫木、木莲、青榨槭、杜梨、木香、海州常山、扶芳藤、锦带花、红花七叶树、加拿大紫荆、银鹊树、笑靥花、白鹃梅、决明、绣线菊类、海棠类、柽柳、火炬树、墨西哥落羽杉、东方杉(墨西哥落羽杉与柳杉杂交种)、日本柳杉、美国香柏、美国扁柏、福建柏、三尖杉、榧树,大明竹、斑竹、箬竹、菲白竹、金镶玉竹、早园竹、淡竹等竹类,以及金叶皂荚、美国红栌、红叶石楠、美国红枫、北美枫香等一些彩叶树种。以上树种在大气候上都能适应苏州地区生长,但具体到某一树种,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应用小气候来适地适树,才可达到绿化效果。

三、正确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扩大多样化物种的种群规模

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见,在城市绿地生态建设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模拟自然群落结构,建设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性型等人工植物群落,以维持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除了城区立地条件较差和土壤改良力度不足外,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轻易否定和放弃物种,客观上也导致了绿地种类的贫乏和结构的单一。如“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地格局是城市绿地的最佳形态,但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往往造成大量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被旁落;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也导致大量慢长植物,甚至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而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更被轻易否定。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多样的环境必然以多样的物种为基础。如何合理评价城市绿化植物,深刻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事实上,每种植物都有优缺点,植物本身无所谓低劣好坏,关键在于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和养护管理的技术和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推广适生物种,扩大种群规模,丰富城市绿化植物。这除了提高认识和增加耐心外,应完善绿化评价标准和方式,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主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加强绿化植物的规划和培育,引导苗木生产者和绿地建设者开发应用多样的植物品种,尤其是乡土物种,建立种类丰富、批量较大和供应稳定的苗木基地,这是扩大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的基础。

四、增大绿地建设规模,加强绿地建设植物配置设计的审批,提高植物多样性

城市园林绿地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它是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城市建设中往往强调见缝插绿,但群落的构建,尤其是复层群落必须拥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环境,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城市生境的胁迫。因此,增大绿地的面积,将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另外绿化主管部门对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的建设,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的审批,合理界定植物品种的数量,丰富植物物种。

植物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命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我市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探讨》

2、《吴江市松陵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5

关键词: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带谱

中图分类号:S75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12-05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而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基础[2]。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植被类型是认识一定区域内植被研究的基础性工作[3]。近年来,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多,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植被保护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湖北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素有“鄂东泰山”之誉,属华东植物区系和华中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地理坐标为30°48′12″―30°52′51″N,115°04′20″―115°10′06″E,保护区总面积为1 745.9 hm2。大崎山为大别山的一支余脉,山体呈东西走向,属低山地形,海拔大多在400~700 m,最高峰龙王顶海拔1 041 m,最低点杜家冲海拔107 m。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点。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势地貌类型,多样的山地气候,孕育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保护区四季光热界限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林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进行了详细的综合科学考察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类型、生境和地理分布等情况,为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4]。

1材料与方法

1.1样线调查[5]

按照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均匀性、可行性原则,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沿海拔自下而上共设计了16条线路,调查范围覆盖了保护区的各种植被类型,并将植被类型勾绘在1∶50 000的地形图上。

1.2样方调查[6]

分别在不同坡向、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代表地段上,采取典型选样的方式设置样方28个,调查样方面积乔木层为20 m×20 m,灌木层为5 m×5 m,草本植物层为1 m×1 m。调查记录的内容包括样方内所有植物种类、株数或多度、层盖度或郁闭度、胸径及高度,其中乔木树种高度小于3 m的归入灌木;同时记录群落的生境特征,如位置(经纬度)、地形、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壤与地质条件等。主要调查内容为:

1)乔木层的调查。对样方中胸径大于5 cm的所有乔木进行每木调查,记录其种名、胸径、高度、冠幅等因子。

2)灌木层的调查。记录样方内胸径小于5 cm、未记录在乔木层内的所有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的幼树和真正的灌木,记录因子包括种名、株(丛)数、高度、基径、冠幅等。

3)草本植物层的调查。记录因子与灌木层一致。

4)层间植物的调查。对样地中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附生高度作详细记录。

1.3数据处理[3]

植物种的数据采用重要值作为综合指标。在每个样方内计算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

乔木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

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多度)/2。

根据植物种的数量特征确定群落的建群种、各层的优势种及其他成员树种,由此确定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分类系统并对其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植被分类

通过分析样方实地调查数据并参考文献[7],按照《中国植被》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8-10],将保护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6个群系(表1)。

2.2主要植被群系概述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丛等7个植被型,各个植被型以1个群系为代表概述如下[11-14]:

2.2.1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林(Form. Pinus massoniana)样地位于堰家,海拔477m,地理坐标115°06′59.60″E ,30°50′59.61″N,坡向南,坡度28°,郁闭度约70%。马尾松林林冠疏散,外貌呈翠绿色,层次分明。分析结果表明,该群系乔木层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掺杂有少量的枫香、杉木,乔木层平均高度16 m,盖度为65%;灌木层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盐肤木(Rhus chinensis)、红脉钓樟(Lindera rubronervia)为主;草本植物层有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深山堇菜(Viola selkirkii)、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等,并伴生有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凤尾蕨(Pteris nervosa)。

2.2.2温性针叶林――黄山松林(Form. Pinus taiwanensis)保护区的温性针叶林可以分为黄山松林和柳杉林,多为人工栽种的纯林。黄山松林是保护区主要的森林群系,主要为人工纯林,生长态势良好,分布于海拔650 m以上地区;柳杉林分布于海拔400~800 m的山谷及山坡中,主要为人工纯林。

代表群系黄山松林样地位于海拔992 m、地理坐标115°05′32.80″E、30°51′35.24″N、坡向东南、坡度20°的龙王顶以及海拔803 m、地理坐标115°05′38.21″E、30°52′31.91″N、坡向北、坡度24°的塔湾。根据在龙王顶及塔湾的样方调查资料,黄山松林成层现象比较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3个基本层次。灌木层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主要有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辣蓼(Polygonum flaccidum)、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深山堇菜(Viola selkirkii)、紫萁(Osmunda japonica)、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等。黄山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没有天然林高,但比天然林生长快、成材早[15]。对两个样地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黄山松林在保护区内分布于海拔650 m以上地区,其中海拔650~800 m的黄山松生长不旺,但次生现象明显;海拔800 m以上的黄山松长势苍劲,株株挺拔。

在大崎山主峰龙王顶和大崎山林场接天山有大片保护完好的黄山松古树林,均为人工栽种,面积达42.7 hm2。分布于龙王顶的黄山松古树有306株,最大树龄达284年,树高均在18 m以上,胸径均在30 cm以上,最大的胸径达75 cm,黄山松古树虽经百年风雨,仍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枝干遒劲,长势犹健,成为大崎山独特而神奇的森林景观,在清朝年间就被誉为“崎山八景”之一[13]。

2.2.3常绿阔叶林――青冈栎林(Form. Cyclobalanopsis glauca)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较广,由常绿的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的乔木树种为主要建群种,在保护区内呈镶嵌状分布。代表的群系有青冈栎林,多分布于海拔500~800 m的山谷或山坡下部,沿着沟谷两侧成带状分布。

样地位于海拔407 m、地理坐标115°04′43.09″E、30°51′49.94″N、坡向西北、坡度35°的桂两尖。根据在桂两尖的样方调查资料,总盖度约90%,乔木层盖度约80%,高约15 m,除建群种青冈栎外,伴生树种有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冬青(Ilex purpure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灌木层盖度约40%,高1~3 m,主要由山胡椒(Lindera glauca)、细齿叶柃(Eurya nitida )、羽脉新木姜子(Neolitsea pinninervis )、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等组成;草本植物层盖度8%~10%,草本植物比较贫乏,常见种有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周毛悬钩子(Rubus amphidasys)、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liusculum)等。

2.2.4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冈栎-槲栎-栓皮栎林(Form. Cyclibalanopsis glauca、Quercus aliena、Quercus variabilis)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无明显的优势种,林冠郁茂,参差不齐,呈波状起伏。该植被型分为栓皮栎-枫香林和青冈栎-槲栎-栓皮栎林两个群系,常常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沟谷或沟谷附近的山坡上。常绿阔叶树一般在落叶阔叶树之下。

代表群系青冈栎-槲栎-栓皮栎林样地位于海拔499m、地理坐标115°05′05.31″E、30°51′19.90″N、坡向东南、坡度25°的邱家里,总盖度约90%。乔木层盖度80%~85%,高15~17 m,常绿阔叶树种以青冈栎占优势,此外还有天目木姜子(Litsea auriculata),落叶阔叶树种以槲栎(Quercus aliena)、栓皮栎(Quereus variabilis)为主,此外还有短柄栎(Q. serrat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君迁子(Diospyros lotus)、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等;灌木层盖度约40%,高1.5~3.0 m,主要组成树种有红果钓樟(Lindera erythrocarpa)、华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山胡椒(Lindera glauca)、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等;草本植物层盖度一般不超过5%,种类不多,常见种有苔草(Carex tristachya)、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层间植物有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和野葛(Pueraria lobata)。

2.2.5落叶阔叶林――枫香林(Form. Liquidambar formosana)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落叶阔叶林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且种类最多,组成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主要以壳斗科的栎属、栗属、水青冈属等为主的落叶树种,其次是桦木科的桤木属树种、金缕梅科的枫香属、喜树属等树种。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植被型可以分为麻栎林、短柄栎林、栓皮栎林、江南桤木林、枫香林、喜树林、化香-栓皮栎-茅栗林等7个群系。

代表群系枫香林样地位于海拔430 m、地理坐标115°04′49.19″E、30°51′29.5″N、坡向西、坡度35°的长冲。枫香林外貌呈青绿色,物种组成较复杂,林冠参差不齐。乔木层平均高16 m,盖度达88%,主要树种为枫香,乔木亚层平均高9 m,盖度为10%,主要种类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灌木层物种较丰富,平均高5m,盖度40%,主要有木姜子(Litea pungens)、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宜昌楠(Machilus ichangensis)、青冈栎(Quercus glauca)等;草本植物层发育良好,盖度65%左右,主要种类有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中国繁缕(Stellaria chinensis)。分析其组成与结构可知,枫香的幼树较多,更新良好,是一个正在演替中的种群类型。

2.2.6 竹林――毛竹林(Form. Phyllostachys pubescens)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竹林有时构成大面积的单优势种群落,有时与其他阔叶树种混生,禾本科竹类单优势种群落外貌整齐,终年常绿,形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数量很少,草本植物层种类也不多。保护区内的竹林可分为毛竹林、刚竹林和水竹林3个群系,其代表群系毛竹林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8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村旁山坡等处,群系结构单一,生长旺盛,有时与青冈栎、栓皮栎、化香混生,一般为纯林。

代表群系毛竹林样地位于海拔769 m、地理坐标115°05′48.98″E、30°51′51.59″N、坡向西、坡度10°的安基林场。群落中毛竹为绝对优势种,偶而零星分布有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uninghamia lanceolata),总盖度85%~95%,高8~20m,胸径可达20 cm,林下空旷,灌木和草本植物较少;灌木层有山胡椒(Lindera glauca)、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茅栗(Castanea seguinii)、野桐(Mallotu japonicus)、菝契(Smilax china)、六月雪(Serissa foetida)等;草本植物层有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贯众(Cyrtomium fortunei)、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等。

2.2.7灌丛和草丛

1)灌丛――胡枝子灌丛(Form. Lespedeza bicolor)。保护区内的灌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森林线以下的地段,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发育的一种不稳定的次生灌丛;另一种是在山地垂直带谱中森林线以上,由于热量、光照、空气等生态条件的制约发育的山地灌丛。保护区的灌丛共包括继木灌丛、胡枝子灌丛、映山红灌丛、野山楂灌丛、美丽胡枝子-野山楂灌丛和黄荆灌丛6个群系。

代表群系胡枝子灌丛样地位于海拔503 m、地理坐标115°06′09.50″E、30°51′23.84″N、坡向西、坡度30°的粘山。调查结果表明,灌丛的优势种为绿叶胡枝子、美丽胡枝子等胡枝子属的植物,偶有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零星分布,常与山胡椒(Lindera glauc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短柄栎(Quercus serrata)和李叶绣线菊(Spiraea prunifolia)等伴生;草本植物层常见植物有辣蓼(Polygonum flaccidum)、球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等。胡枝子灌丛分布于保护区的山地林缘、林隙或空旷地带,多是森林人为砍伐后发育起来的次生植被,处于植被演替阶段。

2)草丛――白茅草丛(Form. 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白茅草丛广布于大崎山海拔400~800 m的中低山地,多生长在向阳山坡和撂荒地。在白茅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中,其盖度可达90%,高度达90 cm,伴生有少量野大豆(Glycina soj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莎草科(Gyperaceae)植物,伴生植物生长较差。

2.3自然植被分布规律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沟谷纵横,群落间过渡和变化界限不明显,加之经纬度跨度小,水平分布无法体现植被分布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增高,自然植被依据山地生态条件与植被历史发生特点,演替成不同的植被带,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其垂直带谱由3个主要的植被带组成:海拔6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带;600~800 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带;海拔800 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带。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的垂直带谱中以落叶林占重要地位(图1)。

3讨论

通过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28块样地的分析,根据生态外貌及群落特征,将森林群落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6个群系。

1)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呈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2)黄山松林是大崎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面积大而成片,保存完好,黄山松古树群落更是大崎山最具特色的植被类型。在海拔650 m的地带虽不能旺盛生长,但天然更新良好,高海拔的龙王顶,人工栽种的黄山松古树虽生长年代久远,但长势犹健,不仅证明了大崎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良好,而且对研究当地古气候、古人文、古地理等生态和植物群落的形成、演替具有重要的意义[16]。

3)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分布,使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变化界限不明显,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自然植被垂直带谱中以落叶林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任久长,巩玉华.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与管理[J].大自然探索,1997(2):103-106.

[2] 王惠.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调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27-131.

[3] 马克平.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 苏长华,刘希成,张柠檬.辽宁努鲁儿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特征[J].河北林业科技,2010(5):15-18.

[5] 李朝阳,刘恺,陈勇.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0(2):32-35.

[6] 蒋宏,闫争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 王映明.湖北省大别山植被[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7(1):29-38.

[8] 侯学煜.中国植被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9]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0]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5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2] 郑重.湖北植物大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3] 胡知定.湖北珍古名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4] 张晓丽,彭林.青崖寨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其区系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239-243.

[15] 卢琦,赵体顺,罗天祥, 等.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9(3):273-277.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6

关键词:黄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概况

黄山风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高达93.6%,为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生存繁衍的环境,享有“华东动植物宝库”、 “人间仙境”、“人类生态第一山”之美誉。现记载的野生高等植物有1465种[1],是珍贵的绿色植物种资资源宝库。根据实地调查统计[2]~[3]以及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4],黄山风景区现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9种,属于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有18种;属于国家濒危的有3种,稀有的有10种,渐危的有14种(详见表2-1)。

目前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现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珍稀植物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开展就地、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保护。

2.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

珍稀濒危植物多是深山老林的奇花异木,通常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其观赏特性主要通过叶、花、果实、茎干等器官的个体或群体表现。

2.1叶叶形奇特,着生位置多样化丰富了植物的景观性,并且叶色因季节性变化引起季相变化。金钱松因叶片而得名,叶片在短枝上簇生如铜钱且秋季呈金黄色;而鹅掌楸的叶则像古代马褂;凹叶厚朴叶先端凹缺,宛如芭蕉扇;鹅掌楸、银鹊树叶片秋季变黄;连香树叶色两季变化,即新叶紫红色,秋后变为美丽的红色;短萼黄连叶片繁茂,色泽葱绿。

2.2花花是植物最具美感的器官,以其姿态优美、芳香怡人、色彩绚丽或典雅、以及着生的部位和方式特殊而成为人们观赏的焦点。早春,天目木兰和黄山木兰的花先于叶开放,婷婷立于枝头,色彩明艳;天目木兰花粉色,黄山木兰花大且色多有白、淡黄、淡红色变异类型,预示着盎然的春意。鹅掌楸杯状的花,单生于枝顶,古雅别致。香果树,花黄色素雅。紫茎,朵朵洁白,在黄色花药的映衬下,更加生气勃勃,艳丽动人。

2.3果 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果实,增添了植物的观赏性。南方铁杉和华东黄杉果分别直立于枝头和下垂于叶腋,形似一座座宝塔;银鹊树果熟时,状如悬珠。黄山花楸入秋果红如火,密生于枝顶;领春木,翅果不规则倒卵圆形,且先端一侧凹缺,形似一把缺了口的刀;延龄草紫黑色的浆果着生于茎顶轮生叶之上,俗称头顶一颗珠。

2.4树干紫茎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天目木姜子,树干通直,树皮灰白色,鳞片状剥落后呈鹿斑状;银鹊树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且具有清香,给人印象深刻。

2.5树形千姿百态的植物,可以配置成风格迥异的植物景观。金钱松大姿平展、树姿优美;连香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落叶大乔木天目木姜子、香果树、银鹊树树干通直,叶茂荫浓,在园林中用途极广。延龄草等草本适宜于林下类似其原生生境之处,构成地被景观。

表2-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主要观赏特性

3.保护对策和建议

根据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保护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健全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

针对部分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我们可以参照Anju Agrawal[5](2013年)等人提出的观点,借鉴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进一步落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位于风景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健全其标示,同时多媒体、多角度、多方式的宣传,让游客充分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意义,提高游客保护意识,使游客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以达到科普教育目的。

3.2 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科学研究

如今黄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虽已基本摸清,但对其种群数量、生态学特性、濒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可参照Jarmila Gabrielová[6](2013年)等人利用生物学特性分辨出珍稀濒危植物的方法、JA Bacone[7]等人(2013年)印第安纳州地区珍稀濒危维管束类植物的初步名单的手段,系统的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物状况,观察研究其生态生物学特性,探索其濒危原因,还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以掌握植物资源动态规律,逐步建立起植物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3.3进一步加快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势在必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等保护规划,确保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结合黄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3.3.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野生植株从自然分布区迁移种植到保护园圃,或利用野生植株的种子或营养体进行人工繁育,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对就地保护的必要补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使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

[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1-5卷[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92.

[4]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 Anju Agrawal, Krishna Gopal.Concept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Its Impact as Biodiversity.J Biomonitoring of Water and Waste Water, 2013, pp 71-83.

[6]Jarmila Gabrielová, Zuzana Münzbergová, Oliver Tackenberg, et al.Can We Distinguish Plant Species that are Rare and Endangered from Other Plants Using Their Biological Traits?.J Folia Geobotanica,February 2013.

[7] A Bacone, CL Hedge. A preliminary list of endangered and threatened vascular plants in IndianaIndiana.J Academy of Science, 2013, pp 71-83.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天竺山森林公园;福建厦门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通常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1,2]。笔者对天竺山森林公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天竺山森林公园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

1自然条件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西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17°57′,北纬24°35′~24°39′,东毗灌口镇,南邻东孚镇,西连龙海市,北接长泰县,距厦门市区36km,离漳州市区35km,至集美区、海沧投资区约10km。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全年基本无霜。年均降雨量2 300mm,年降雨天数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境内有溪头湖、两二湖、天竺湖、坑内湖、小龙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为博平支脉,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连绵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厦门市区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该公园内,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为茂密森林所覆盖;次高峰仙灵旗海拔916m,顶部巨石成群、形状各异。公园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或砂壤土,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公园植被中,乔土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小叶赤楠、黄瑞木、黄栀子、鹅掌柴、野牡丹、亮叶围涎树、岩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和禾本科植物,常见有芒萁、扇叶铁线蕨、芒、五节芒等。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苏门羚羊、蟒蛇2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天竺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几近绝迹,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积分别为1 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且林下地被物较缺乏。乡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响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单一,针叶化和纯林化严重,马尾松面积为1 531.2hm2占树种总面积的76.1%,占绝对优势;杉木和硬阔也占一定比例,面积分别为262.73 hm2和216.73hm2。成过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积的62.3%;其次为中龄林,占16.6%;幼龄林最少,占7.5%。野生动物种类贫乏,其生境条件较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进行功能区划,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建设基本上按照原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和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设计,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在保证森林公园各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营区中原始植被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并计划沿溪头-两二湖建设秋色季相林带。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在风景旅游区内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单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迅速恢复,使已失调的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和稳定。

3.2发展混农林业,使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在短期间不易立即见效,发展混农林业则可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对于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益于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空间组成多层结构,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自我维持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可结合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及林分、林种调整,实现用材林与经济林、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植物的结合。

3.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确立禁伐区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就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4]。在森林公园生态经营区和生态保护区内,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就地保护起来,对于相对面积小、具有当地特点、典型代表仙灵旗风景区交通不便地块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天然林分应确定禁伐区,严禁人为活动,以减少干扰。

3.4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公园综合利用区内建立种子库,在生态经营区建立标本园及植物园,将优良无性系及其他优良基因保存起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林木品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注重对乡土树种挖掘和培养,乡土树种因其独特的分布区仍以原始种状态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4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双跃,胡妍妍,黄俊轩,等.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6(s3):140-143.

[3] 李守中,邹怡静,陈金梅.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若干生态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126-128.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8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8-02

Abstract Plant resources and growth adaptability of 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investigated.There were totally 26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elonging to 22 families,but 23 species existed.Most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could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flowering and fruiting,a few species were capable of natural regeneration.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hreats,som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resource investigation;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和自然群落持续生存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工业原料等直接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1]。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过度的人类活动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重大威胁,造成大量珍稀物种消失,使其中的遗传信息丢失,且这种人为破坏加快了珍稀树种消失的速度。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珍稀植物资源的调查。

1 调查地概况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东郊(东经109°26′~110°48′;北纬24°10′~24°27′),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距柳州市中心6 km;海拔一般为200 m,最高海拔556 m;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7 ℃,平均日照时数1 410 h,年总积温6 250 ℃,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土壤以砂岩、砂页岩、硅质岩及泥页岩等发育的红壤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石灰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库,据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62科435属8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2科26属26种。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桂政发〔2010〕17号)[4]的分级标准,对所调查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区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及前引有的部级重点保护植物共26种,其中部级保护植物18种,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植物17种,广西地方文件规定保护植物5种(表1)。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原生植物仅6种,其余20种都为人工栽培。

3.2 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适应情况

三门江部级森林公园中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毛狗、桫椤、樟树、红椿、白桂木、香果树为当地自然生长植物,在其适生环境中生长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成为主要草本植物;樟树在酸性土较肥沃地段成为常见种;红椿则主要分布于沟边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常见高大乔木;白桂木、香果树则多为散生状,较为罕见;桫椤则仅分布于沟边等阴湿处。

三门江部级森林公园中珍稀濒危植物中的苏铁、莲、福建柏、水杉、金钱松、长叶竹柏、银杏、蝴蝶果等为传统园林植物,在当地生长较好,多能结实并繁殖苗木。但银杏在当地虽已引种40余年,树体生长良好,但尚未见结实。龙眼、荔枝、杜仲、喜树为重要经济树,在柳州有较大规模的栽培,但在森林公园内由于气候条件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较差。龙眼、荔枝虽可结实,但产量较低,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冻;杜仲由于高温气候条件,生长较差,且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喜树则由于栽植于疏林下,光照不足,生长差,逐渐死亡。

秃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顶果木、降香黄檀等为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的造林树种,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也有规模引种。秃杉、南方红豆杉为山地树种,喜温凉湿润环境,连续多年引种均失败。任豆为强阳性树种,引种时栽植于疏林下,生长势弱,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鹅掌楸、油杉、格木、顶果木、降香黄檀则在森林公园内生长良好,顶果木五年生树高12.4 m,胸径16 cm;鹅掌楸十二年生,树高12 m,胸径15 cm,表现极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黄檀则为珍贵用材,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也较快,可作为普通造林树种规模发展。

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我国近年来颁布了环境和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文件,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其次,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的法制观念;再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对破坏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5]。

4.2 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定期对森林公园内的保护植物开展普查工作,特别是濒危的乔木种。要查明现状,了解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3 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保护的最主要方法。针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坚决不再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对旅游路线之外的地带实行封山育林,避免人为破坏,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是植物保护的另一种方式,公园自建园开始规模引进区内外的濒危植物,观察生长发育情况,探索栽培技术[6]。

4.4 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

珍稀濒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多数濒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发,使其遭遇灭顶之灾[6]。因此,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使之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即保护、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顺应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潮流,推动生态旅游的市场,增强公园的经济活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园更好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园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其繁殖、栽培技术,通过人工栽植扩大其种群数量;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条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术工艺,研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

5 参考文献

[1] 邹新慧,何平,陈建民,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939-944.

[2] 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M].北京:国家林业局办公室,1999.

[3]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委员会.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 张永夏,邢福武.深圳的珍稀濒危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4):315-321.

上一篇:网络软暴力的认定范文 下一篇:区块链技术研究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