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13:12:52

心理剧活动总结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1

心理健康主题班级活动策划案

一、活动思想:指导大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心理剧剧本创作及表演必须结合表演艺术(音乐、舞蹈、声乐等)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理论,以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的:把大学生微妙的心理活动搬上舞台,帮助同学们感悟生活,学习心理调适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活动主题:“与阳光做伴、和健康同行”

四、主办单位:机电一体化1、2、3班,应用电子5班

五、活动方案

(1)活动时间:XX年4月20日下午:14:10-15:30

(2)活动地点:民政学院休闲草坪

(3)参与人员:有关教师及全体学生

前期准备:

XX年4月1日:提交策划书。

XX年4月5日通知各班班长进行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

XX年4月6日-14日: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阶段。

XX年4月14日晚上十点之前在学生宿舍2-2-512上交心理情景剧剧本(打印稿)。

XX年4月15日-19日:各班心理情景剧排练阶段,由应电五班查找好有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资料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奖问答的题目并确定好相应的奖品。

XX年4月19日之前申请好活动场地。四个班的生活委员一起采购好布置会场的材料。

XX年4月19日晚上7点在6栋901教室进行心理剧彩排,由各班组织委员负责审核(罗江图谷福军李金波毛智炜)。

活动开展:

13:00由各班班委会成员齐力布置好活动场地,由二班班长直接负责。

14:00各班学生进场,由各班纪检委员共同维持入场秩序,三班肖华虎负责。

14:10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15:30活动结束,各班学生有秩序的离场。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心理剧评委和活动主要流程,宣读心理健康知识

二、机电一班情景剧表演

三、应电五班节目

四、第一次心理知识竞答

五、机电二班情景剧表演

六、机电三班节目表演

七、心理游戏

八、应电五班情景剧表演

九、机电二班节目

十、机电三班情景剧表演

十一、第二次心理知识竞答

十二、机电一班节目

十三、统计出比赛结果,由主持人对比赛分数和名次进行公布

十四、进行颁奖仪式(一二三名、优胜奖)

十五、主持人致闭幕词

六、剧本要求

1、剧本创作:主题围绕“爱”,如爱心、爱情、关爱、友爱等等,注重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

2、心理剧表演:班级应不少于一个节目进行排练、表演,每个剧目表演时间在10—15分钟;

3、宣传活动:各班应进行心理剧宣传海报制作。要求有独创性、新颖性,能抓住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的主题并使之得到深化,宣传学院特色。

七:经费预算:

物品数量单价总计

条幅1条20元20元

海报1张5元10元

会场布置无无50元

摄影及冲印无无30

奖品、奖状无无50元

总计:160元

八、资金来源

四个班每班申请四十元班会,由机电一班生活委员管理

九、活动标准:

1,活动前准备工作协调一致,无影响活动进程的差错。

2,主持人熟练把握节目表演进度,无明显错误及冷场现象。

3,后勤人员能将举目所需道具准备到位,比赛过程无中断现象。

4,评委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出参加比赛的剧目。

5,观众对比赛的满意度超过85%。

大学班级志愿者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团结互助,服务他人

二、活动目的:

1、改变宿舍楼下车棚杂乱无序、拥堵的状况,让车棚有序化,方便同学存车、取车、护车,构建良好的生活区环境,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广大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2、减少各宿舍楼的积压信件,为收信人省时省力,给同学们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志愿事业奉献一份力。

三、活动对象:xx学院xx级xx支部全体成员

四、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

五、活动地点:xx学院学生公寓

六、活动形式:

活动一,“整顿车辆,服务同学”活动

活动二,“温情送信,服务同学”活动

七、活动内容:

活动前期准备:

活动一:

(1)了解xx学院宿舍楼周边车辆停放相对比较杂乱的地方,并与院保卫部保持联系,商量共建“和谐车棚,文明生活”的相关事宜。

(2)通知本班级志愿者参加“存之有序,取之有道”整顿车辆活动。

(3)选派负责人负责不同的区域,做好准备工作。

(4)安排人员负责拍摄及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

活动二:

(1)了解到xx学院生活区宿舍楼管咨询台有堆积信件,与咨询台相关负责人商量“温情送信,服务同学”的相关事宜。

(2)调动本班同学积极踊跃的参加本次活动。

(3)选派负责人负责不同楼层的书信传送工作,做好相关安排。

(4)安排人员负责拍摄等工作。

活动具体流程:

(1)请全体成员在嘉树园门口集中,总负责人做好点名工作以及绶带的分发工作,分配各个小队的工作。

(2)总的成员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整顿车辆的相关活动,二组负责温情送信活动。

(3)一组的同学分成三个小队,(每小队12至13人)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分别负责b2-1、b1-2以及b2-2三个生活区楼下车棚的车辆整理工作。

(4)请各个小队长将各组成员带到指定的区域,并分配该小队成员的工作。

(5)二组分成三个小队,(每小队5人)并有专门的拍照人员。分别负责b2-1、b1-2以及b2-2三个宿舍楼的书信工作。

(6)请各个小队长将各组成员带到指定的生活区,领取书信,并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7)负责拍照的同学做好活动期间的拍摄工作,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活动后期总结:

(1)让每个小队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感想,以及收获。

(2)做好相关的后期宣传工作。

八、活动意义:

(1)培养一种这样的精神,那就是做有益于建立和促进相互关怀、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

(2)肯定和确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资源优势。

(4)加强个人对社会的归属感,强化个人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也可以这样说,志愿者活动是纯洁和洗涤个性心灵的良好方法,志愿者活动可以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验。

(5)我们每个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这样一个平台,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结识一大批优秀人士,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资源,

将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有益之处。

九、活动负责人:

总负责人: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2

二、活动目的:把大学生微妙的心理活动搬上舞台,帮助同学们感悟生活,学习心理调适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活动主题:“与阳光做伴、和健康同行”

五、活动方案

(2)活动地点:民政学院休闲草坪

(3)参与人员:有关教师及全体学生

前期准备:

2012年4月1日:提交策划书。

2012年4月5日通知各班班长进行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

2012年4月6日-14日: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阶段。2012年4月15日-19日:各班心理情景剧排练阶段,由应电五班查找好有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资料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奖问答的题目并确定好相应的奖品。

2012年4月19日之前申请好活动场地。四个班的生活委员一起采购好布置会场的材料。

2012年4月19日晚上7点在6栋901教室进行心理剧彩排,由各班组织委员负责审核(罗江图 谷福军李金波 毛智炜)。

活动开展:

13:00由各班班委会成员齐力布置好活动场地,由二班班长直接负责。

14:00各班学生进场,由各班纪检委员共同维持入场秩序,三班肖华虎负责。

14:10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15:30活动结束,各班学生有秩序的离场。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心理剧评委和活动主要流程,宣读心理健康知识

二、机电一班情景剧表演

三、应电五班节目

四、第一次心理知识竞答

五、机电二班情景剧表演

六、机电三班节目表演

七、心理游戏

八、应电五班情景剧表演

九、机电二班节目

十、机电三班情景剧表演

十一、第二次心理知识竞答

十二、机电一班节目

十三、统计出比赛结果,由主持人对比赛分数和名次进行公布

十四、进行颁奖仪式(一二三名、优胜奖)

十五、主持人致闭幕词

六、剧本要求

1、剧本创作:主题围绕“爱”,如爱心、爱情、关爱、友爱等等,注重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

2、心理剧表演:班级应不少于一个节目进行排练、表演,每个剧目表演时间在10—15分钟;

3、宣传活动:各班应进行心理剧宣传海报制作。要求有独创性、新颖性,能抓住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的主题并使之得到深化,宣传学院特色。

七:经费预算:

物品 数量 单价 总计海报 1张 5元 10元

会场布置 无 无 50元

摄影及冲印 无 无 30

奖品、奖状 无 无 50元

总计: 160元

八、资金来源

四个班每班申请四十元班会,由机电一班生活委员管理

九、活动标准:

1,活动前准备工作协调一致,无影响活动进程的差错.

2,主持人熟练把握节目表演进度,无明显错误及冷场现象.

3,后勤人员能将举目所需道具准备到位,比赛过程无中断现象.

4,评委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选出参加比赛的剧目.

5,观众对比赛的满意度超过85% .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3

一、喜剧精神的艺术传承

喜剧小品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集戏剧、戏曲、相声、幽默、歌舞曲艺等众多姐妹艺术的优点于一身,这种博取广收、兼纳并蓄的气度使其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得以不断完善。

首先,继承了戏剧戏曲重视舞台表演的传统。一个小品在短短的七、八分钟内要引起观众接连不断的笑声,演员的表演极为重要,可以说,小品演员浑身上下都是戏,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蕴含着笑的成分,以此来营造喜剧情境,使观众一看到这个演员、这张面孔,就禁不住想笑,这一点恰巧是我国传统戏曲所极力强调的。而传统戏曲中对舞台的虚化和简化,戏剧中重冲突、讲结构也对喜剧小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一种小巧、灵活的艺术形式。

其次,它把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及组织包褓、组织笑料的技巧移植过来,使其本身所固有的喜剧冲突、喜剧情境、喜剧风格得以充分体现,直接与观众形成交流。如在喜剧小品《打扑克》中,如果去掉简单的道具、名片扑克和列车车厢的背景,就是一段标准的相声节目。在这个小品之中,注重的是情趣,在于小品演员对每一张名片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阐释,而每一个阐释又总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其间的风云变化在于对语言的巧妙连接与组合,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魅力。

第三,在传统戏剧戏曲基础上,它又吸纳了现代歌舞和民间歌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内涵。如喜剧小品《过河》就吸收了东北二人转与现代歌舞的成分,特别是二人转灵活的表演和积极健康的歌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配之以简单素雅的现代民族舞蹈,使整个小品显得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可以说,电视喜剧小品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小品的手段之多,使得在一台文艺晚会中,一个比较好的相声作品所取得的喜剧效果比不上一个中等水平的电视小品,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它由演员直接去表演,通过服饰、声音造型、语言,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得以充分体现,而这些特点正体现了它博取广收的气度。

二、喜剧精神的审美内核

如果说博取广收体现了喜剧小品在艺术形式方面广泛借鉴的话,那么,贴近生活、直面现实则体现了它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勇敢态度,这也是喜剧小品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喜剧小品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瞬间、闪光的一刹那、甚至是一个小插曲,但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它以短小精致的结构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揭示矛盾,歌颂美好,鞭挞丑恶。小品中的一切就好像发生在观众的身边,使人觉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没有丝毫的隔离感。而其中所反映的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又具有尖锐的思想锋芒,使观众在笑声中产生广泛的联想,因而也就具有了社会批判性。可以说,喜剧小品就像一面大千世界的哈哈镜,虽然经过了变形与夸张,但在其间却能找到你也能找到我,找到芸芸世界的众生相。更为重要的是,喜剧小品并不回避现实矛盾,勇于揭露社会中的各种弊病和问题,总是关注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代百姓发言,表达出广大群众的心声,这也正是它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那些优秀的喜剧小品,如《打扑克》、《超生游击队》、《产房门前》、《打工奇遇》等,无一不是在现实性上做文章、下功夫。尤其是赵本山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之所以能够轰动大江南北,原因就在于它讽刺了基层干部的吃喝之风。牛大叔因为村里的小学需要钱装玻璃过冬,拿着乡长的批条来找马经理帮忙。恰好马经理住院,秘书让很像马经理的牛大叔陪客人吃饭应急,最后客人没来,事情也没办成。小品最后一句“我到这儿玻璃没办成搁这学会扯蛋了”成了整个小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广大观众对生活中不正之风的极度不满。可以说,现实性是喜剧小品的生命之源。

正因为喜剧小品以深厚的传统艺术资源作基础,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始终不脱离现实生活,才使得它总与观众的生活节奏与审美需求相契合,满足了人们寻求娱乐和轻松的心态,从而也使其自身显露出强烈的喜剧精神。

三、喜剧精神的艺术表现

在现代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条件下,观众需要笑,需要会心的笑,需要放松的笑,需要宣泄的笑,也需要超越的笑,一句话,需要喜剧精神。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提出,幽默的人生态度“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沉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渺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但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121喜剧小品正是以喜剧的人生态度来烛照现实社会,使其喜剧精神展示出多侧面的表现形态,表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结构艺术几个方面。

(一)风趣俏皮的喜剧语言

喜剧演员葛优曾坦陈自己喜欢“说”的喜剧:“我比较成功的片子,都是有点好玩的台词在里边。我想我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现场的笑声,很多观众都能把我的台词背下来,经常使用这些台词,变成了观众生活中的一种感受了。”131喜剧小品中喜剧效果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语言的风趣性。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声堪称是小品的恩师,小品的语言特征正是在汲取相声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语言的魅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张驰有序的语言节奏。相声的语言魅力在于说学逗唱,在每一个表演中都蕴含着下一个笑料,总是把功夫做足了才一下子把包褓解开,引起观众最后的轰然大笑。小品深谙其道,它的喜剧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演员表演时语言节奏的张驰有序。小品虽短,却不能使观众自始至终都哈哈大笑,必须形成一种间隔,才符合观众情感的节奏,这就需要语言节奏上的缓急交替,使观众有回味的时间。如小品《卖车》的成功就得益于语言节奏安排的合理性。细思《卖车》,其喜剧效果除了前篇《卖拐》的影响之外,主要在于那几个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表演者在每一个问题中做文章,结果每个问题总能赢来观众的一阵笑声,而这种效果正在于语言节奏的合理安排。另一部小品《超生游击队》中固然简单的道具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主要的效果还来源于语言,尤其是“海南岛,,、“少林寺”、“吐鲁番”、“长白山”这几个匪夷所思的女孩的名字,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而《打扑克》中对每一张名片的解释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每隔几番对话安排一处特殊的语言手段构成的“笑料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几乎成了喜剧小品的通例。语言在喜剧效果的获得中起着基础的作用,而恰当的节奏安排则是其成功的关键。

第二,风趣通俗的语言风格。喜剧效果来源于喜剧情境的营造,而喜剧情境的核心就是趣味性。这种情趣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幽默和智慧,简洁明快、机智诙谐,贴近百姓的生活,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种趣味性的语言在小品中比比皆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按照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把流传于民间的词语、语句化为台词,使之成为小品中普通人物的性格话语、本位话语,并具有相关性的社会内涵,既俚俗生动又易懂易记,表达出下层百姓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如《牛大叔“提干”》中的对白:“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我事儿没办成,搁这儿学会扯蛋了”,《装修》中“农民工的工资不能拖欠”都让观众心悦诚服地笑起来,并在笑声中哩摸话语内涵,领悟其中的讽剌、道理或真情。

第三,新鲜活泼的地方色彩。喜剧小品贴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语言的口语化,而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各地的口语方言差异极大,每一种方言都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为逗趣取乐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小品从一开始就以五花八门的方言优势出现,使听惯了普通话的电视观众充分领略了各地方言新鲜活泼的魅力,无论是魏积安胶东方言的“伙计”,还是孙国庆山东腔的“毛病”,以赵本山为首的东北腔、以赵丽蓉为代表的唐山味,以及河南话、四川话、山西话等,无一不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为小品的语言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加重了小品的趣味性,使其显得新鲜活泼、五彩纷呈。

值得注意的是,小品中对于方言的运用也不是直接的照搬照用,因为电视是一种大众传媒,它要照顾尽可能多的观众听得清楚明白因而它并不是对生活方言的翻版,而是进行了改良,一般是放慢生活方言的速度;对一些语音、语调进行夸张处理,尤其是那些模仿类的方言,这种夸张使其特点凸现出来,从而为观众熟知乐道,成为人们模仿和调侃的对象;用普通话的一些词语对方言中的某些词语进行更替,使之消除土语的难以理解性,介于普通话和生活方言之间,既保持方言的原貌风韵,又无需语词之间的转译,便于理解。

(二)自然活泛的喜剧表演

小品既是语言的艺术但同时也是表演的艺术。如果单凭语言上的“斗嘴”取胜,就无法充分展示电视作为视听结合艺术的特征,只有通过演员的喜剧性表演,才更容易产生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现场感因而,演员的表演在喜剧小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提起表演,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演员夸张性的喜剧造型和动作,其实在这些造型和动作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喜剧性格,只有性格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特征。喜剧性格就是人物在一定情境中所做出的喜剧性反应的内在“动力定型”,它植根于喜剧人生观,表现为自然活泛的表演,夸张性、变形性和机械性的造型动作都是其“造笑”的具体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因演员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在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的喜剧小品中,除语言的特征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她自然活泛的表演。这种自然表现在她把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熟练地运用于小品表演之中,如在《打工奇遇》中她抄起抹布抹桌子、自然而然地盘腿而坐的动作,可谓本色当行,充分表现出一位农村大妈质朴勤劳的美德,而扮为太后的表演,则又吸收了时下流行的清宫戏说剧的某些模式,载歌载舞,展示出一位戏曲艺术家多方面的素质,《如此包装》更是通过现代歌舞把一位艺术家被经纪人所操纵的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看,赵丽蓉的喜剧小品是以自然的喜剧表演而取胜的。

夸张作为喜剧小品“造笑”的基本手段也经常被运用。苏国荣先生认为,喜剧“需要愉快的舞台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当然也来自人物内心的情感冲动,但是它的外在形态,主要是靠演员丰富的、精巧的、大幅度的、变化多端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141这里虽然讲的是戏曲,却和小品有相通之处,大幅度的动作就是夸张。小品要赢得观众的笑声,演员自身的夸张极为重要,如赵本山所演的老蔫形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所装扮的老太太的嘴形和身法脚步上,通过啃嘟着的嘴和弯腰弓背的小脚步伐,他把人们心目中的老太太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受到了一致认可。相对而言,潘长江的夸张则显得有些过分,虽然在《过河》中他有出色的表演,但其成功更多地得益于东北二人转歌舞表演的成功,就其所用的夸张来说,表现得较为生硬,不够圆活自然,有点为夸张而夸张、夸过头的感觉。刘勰曾经说过:“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15,夸张也需要有一个限度和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生活的自然性,必须要有生活的依据,背离了生活,就进入了主观性的自我臆造,最终也违背了艺术的基本原则。

(三)独具匠心的喜剧结构

小品演员赵本山不无感慨地说:“喜剧第一是要有喜剧结构,第二就是演出人物性格。愣挤出点儿包褓来,弄出点笑料来,我以为这是最没意思的,还是要根据人物,把人物演好了,自然喜剧就出来了。”131喜剧小品正因为其短小,又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引发观众的笑声,因而结构就显得异常重要,对结构的要求也特别高。

喜剧小品的结构就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喜剧效果而对喜剧素材进行选择、整理、剪裁、加工的原则和方法。它与小品的语言、表演相关,但它与小品主题的关系更为密切,前苏联的查希里扬曾说:“在艺术作品里,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思想存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之中。”161在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喜剧效果使观众达到对一个问题、现象的认识这个目的是明确的,关键是如何达到喜剧效果。而问题的解答也正存在于作者对素材选择、剪裁的过程之中,“决定做一件事的同时,便也决定了这件事将是怎样的,和做了以后将发生什么后果”171,在相声艺术里常说的组织包褓,也就是一个喜剧结构的问题,即“做什么”之后的“怎么做”的问题。80年代的喜剧小品多在内容、语言上下功夫,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小品开始注意结构的经营,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也显得日趋成熟。

虽然喜剧小品的艺术效果会因表演者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但从结构上来说仍可寻出一定的范式。这种范式主要表现在惊奇性的制造上,它总是出乎观众的意料,但细思起来,又在情理之中。在一般情况下,开头总是以滑稽的表演或独白,抛出第一个包褓,引起观众的笑声,然后展开情节,随着情节的展开,呈现出多种结尾的可能性,为最后的高潮塾定基础。最后一个包揪不但出乎意料,而且是整个小品的点睛之笔,强化小品的主题,表现为一种突变性。“突变取决于我们对于结尾的把握。它成了一种能引出和谐的否定。它之所以要否定我们的期待,显然与我们想通过一条出乎意料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途径做出发现或获得知识的愿望有关,完全不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想达到那些目的。因此,我们在吸收突变的同时,也在调整对结尾这一单纯启示的鲜明特征的期待。181在小品《牛大叔“提干”》中,牛大叔对经理的一系列模仿固然引起了观众的大笑,而客人不来了的突然转变也使他装玻璃的要求泡了汤,这时所设计的一串王八蛋的道具以及“搁这学会扯蛋了”这句话,完全改变了观众的期待,使小品达到了高潮,并就此而嘎然停止,提升了小品的思想境界。愈是出乎观众的意料,打破正常的心理期待的那种平衡状态,观众愈是能从中找到某种现实性的关联,在心中激起长久的回味。这,正是结构的魅力。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4

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在青春偶像剧这一大众文本类型里,韩国的青春偶像剧在近些年不断登陆中国内地荧屏,以极高的收视率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收视狂潮,成为构成“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受到内地电视观众热烈的欢迎,究其原因,则在于其大众化审美属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和审美需要。具体表现在:

一、“王子与灰姑娘”模式构筑的爱情童话

如果从男女主角的身份设置进行考察的话,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中最常见的故事模式就是“王子与灰姑娘”模式,呈现出浓郁的灰姑娘情结。在这种模式里,灰姑娘有两种类型:对于“逆来顺受式灰姑娘”来说,王子往往从故事开始就深深地爱着灰姑娘,整部剧情主要围绕两人之间的坎坷情路展开。如《天国的阶梯》中,诚俊和静书就是一对青梅竹马的玩伴,但两人总会遇到来自双方家庭的各种阻挠以及命运的捉弄,导致他们相爱却不能厮守在一起的悲剧结局。而对于“积极主动式灰姑娘”来说,王子开始并不爱灰姑娘,有时甚至对灰姑娘不屑一顾,但随着剧情的展开,灰姑娘善良坚强的个性渐渐打动了自负偏执的王子,到了结尾部分,灰姑娘最终收获了王子的真爱,呈现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场面。如《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金三顺就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作为知名酒店社长继承人的振轩最初根本没将三顺放在眼里,但是在与三顺的接触中,三顺坚韧倔强、堂堂正正、勇往直前的性格带给了他不同的人生体验,他的心也最终从前女友转移到了三顺身上。

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给人类带来希望的故事”。①任何一个尚未结婚的年轻女性,都会对爱情有着无数美妙的梦想,找一个英俊、富有、能干、钟情的丈夫,是每个女性都会有的理想目标。即使是已婚女性,也会在内心里隐藏或多或少的灰姑娘情结。所以,“灰姑娘”的故事模式恰恰触动了无数女性观众心底的隐秘地带,带领她们在虚拟的超现实剧情设置中进行假定性的“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原则,是电视观众的视听心理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法则。艺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自我实现,只能通过另一种方式来间接地发泄,那个方式就是艺术。艺术中的自我实现,是精神性的,局部的,选定的。普通电视观众有潜在的欲望,适度地介入节目,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表现欲”。②韩国青春偶像剧正是通过有意识地植入“灰姑娘”模型重新构筑和创造出一个“审美幻象”世界,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制造了一个个迷梦,诱使观众无意识地把自我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从而将她们对爱情财富的渴望和精心编制的世俗童话巧妙地缝合在一起。美丽的爱情童话清晰地向观众昭告着自己的至理名言:即使是平凡的女子,也有属于自己的王子,只要等待,王子终会出现。面对这种隐性的心理攻势,普通女性观众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完美爱情,在韩剧中得到了实现,韩剧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模式构筑的爱情童话满足了她们潜在的心理渴求,使她们获得了一种“替代性满足”,并进而成为弥补她们心灵缺憾的慰疗剂。

二、日常化叙事中的世俗娱乐

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十几年,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十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向消费型、享受型社会跨越,大众的审美趣味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③“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④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精英文化无奈地退居到了尴尬的边缘位置,大众文化则风生水起,逐步成为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导文化类型。传统的理想美和诗意美似乎瞬间褪去了昔日神圣的光环,取而代之的世俗美则意味着对崇高意义的放逐和对世俗心态的认同,因此,“娱乐风”应运而生。而娱乐功能是影视艺术与生俱来的属性,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开发与逐步完善而逐渐得到强化。而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大众文本类型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感官需求,认同了观众对娱乐和休闲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它自觉摒弃了宏伟的场面和庞大的叙事,没有中国偶像剧惯用的宏大的“家国”概念,没有过于严肃的话题、暴力血腥的场面,而是专注于日常化叙事中的世俗娱乐。在叙事中,它基本上从日常化入手,视觉造型都为常见的生活场景,在日常化的叙事中推动剧情发展,融入了普通民众的凡俗生活,讲述生活中的琐屑小事,用微小的细节表达情感,用细腻的情感打动人,构筑了一个个带有当代市民话语特征的世俗神话。它娓娓叙述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将专职负责谈恋爱的男女主角放置在日常化的生活场景中,借助一系列“悲”、“喜”元素打造出一幕幕情感娱乐盛筵。

首先,滑稽调笑的喜剧元素。韩国青春偶像剧总体上风格轻松、节奏舒缓,叙事方式和矛盾冲突不甚激烈,能带给观众温柔舒适的感觉,使人得到极大的精神放松。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收视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则要归之于喜剧元素的广泛运用。比如,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中一般会有一些非常喜剧化的人物,这些喜剧化的人物在苦恋爱情剧中主要起着缓和悲伤剧情、调节观众收视情绪的作用。比如在《对不起,我爱你》中,女主角宋恩彩的母亲和两个姐妹,三个人性格各异,但都是非常脸谱化的喜剧人物,她们每次出现在镜头里总能带给观众无数的“惊喜”,使得悲伤的剧情显得不再沉重。在浪漫爱情剧里的喜剧化人物则更多,有时作为灰姑娘的女主角就是最重要的喜剧角色。在这样的电视剧中,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进行了夸张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演,再加上特定情境中人物之间的摩擦碰撞就共同制造了电视剧的喜剧氛围,产生了很好的娱乐作用,逗引观众去笑,得到愉悦和解脱。

其次,赚取眼泪的悲剧元素。在浪漫爱情剧中,悲剧元素主要表现在王子爱上灰姑娘以后,两人为争取在一起过程中遇到的小阻碍,通常这种阻碍来自男主角的某个家长。如《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振轩的母亲,《我的女孩》中薛功灿的爷爷。由于这样的电视剧往往有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所以悲剧色彩不太明显。而在苦恋爱情剧中,悲剧元素则是重要的看点,在这样的电视剧中,王子与灰姑娘自始至终真心相爱,但总会遇到各种阻挠不能在一起,除了来自家庭关系方面的阻挠,还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比如血亲问题、致命疾病以及车祸失忆等。在电视剧结尾,男女主人公或者一人死去,另一人无望守候,如《天国的阶梯》;或者一人死去,另一人追随殉情,如《蓝色生死恋》。无疑,这种毁灭性的非团圆结局极具催泪效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为男女主角分分合合的际遇产生心理波动,仿佛进行着起起落落的“情绪保健操”,又为最终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以至痛哭落泪,观众们最终收获的结果则是缓解了心理压力,在娱乐化的情境中使得“怜悯”与“恐惧”得到净化,回归正常生活的舒适状态。

三、对当下审美缺失的补充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现象随处可见,并渐渐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审美理念。韩国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在我们不断“消解历史”、“颠覆传统”的同时,韩国却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使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得到了可贵的保持和延续,而“传统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和审美力量的复杂存在,它永远不会为理性的解析所穷尽,而对传统的消费不仅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传统的重新发现和再解释往往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性来源”。⑤因此,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暴露了我们的审美缺失和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巨大优势。韩国青春偶像剧由于内渗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同类电视剧目中便显得多了份厚重感和亲切感,极易给处于同源异质文化地域中的中国内地观众带来“陌生的熟悉感”。

韩国青春偶像剧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贯穿着对美好人性的真挚礼赞。它弘扬和赞颂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决不夸大和渲染罪恶,力图将罪恶消解到最小限度,从而实现对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力拔和张扬。它的主体是写人之善,罪恶仅作为冲突发生的起因,是用来激化矛盾和推动剧情进展的,随着剧情的深入,犯下过错的人物通过自我醒悟又最终消解罪恶。这种情节理念,正来自于“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中国哲学主张。换句话说,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中,代表罪恶的一方,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奸大恶之徒,也不是剧情的主体,仅作为人之善的对立或旁衬结构存在于剧情中,它不仅衍生了剧情的时空关系,突出了戏剧性因素,而且在叙事策略上,也起到了完善剧情、还原人之善的哲学理念。在很多韩国青春偶像剧中都有这样的故事情节:造成男女主角恋情受阻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第二女配角,在剧情前半部分她总是想法设法阻止男女主角在一起,从而使得剧情在她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障碍中不断进展。但是女配角所做的阻挠并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如果我们站在女配角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反会发现女配角的做法合乎人之常情。到了剧情的结尾部分,女配角往往自食其果,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有时还会从魔鬼变回天使,真心帮助男女主角实现在一起的梦想。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中美电视剧 人物塑造 差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23-03

很多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热衷观赏美国电视剧。观赏美剧使很多中国观众认识到了中国电视剧在剧作技法和人物塑造上与美剧的差距,感受到中国电视剧在人物认同上与美剧的距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既有中美两国经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是美剧的创作者比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更具诚意。虽然美国电视剧的产业化远高于中国,他们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也更甚于中国,但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仍旧更加用脑、走心,他们给观众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感悟。相比美剧的真诚,中国的有些电视剧创作者则显得有些敷衍了事,只想在电视剧上榨一桶金之后一走了之,至于留给观众的是什么,他们不太在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电视剧更多关注于人本身,作者偏爱深入本源的剖析人之本性,而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者则用力在编织各种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美剧以塑造人物为主

在美剧的创作当中,人物的塑造是创作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情节设计都是围绕人物设定的,都是跟着人物的内心发展的。反观一些中国电视剧,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设定、情感走向的设计都是因为剧情发展需要,是为了制造冲突。中美电视剧的播出方式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的差异是造成中美电视剧在创作上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美剧是按季播出,每个播出季从9月一直持续到次年的4月,长达七个月的时间。在这七个月当中,每部电视剧都是每周播出一集。这种松散的长周期播出方式使得观众无法紧跟一个紧凑的、连贯的故事,从而导致美剧呈现出“长时态”与“碎片化”的叙事特征。在美剧当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系列剧,每一集都是独立成章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即使是在《反恐24小时》{1}(24Hour)这种情节性较强的电视剧,每一集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要冲突。美剧在故事连贯性上的先天不足自然而然地让美剧创作者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人物身上,人物成了连贯美剧的关键,成为美剧的中心。除此之外,美剧采用的是边制边播的方式,在电视剧真正完结之前,故事的发展都是一个未知数,在编剧的心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走向大多依赖人物的成长、发展,所以说美剧是“因人有戏”的电视剧。反观中国,采用的是电视剧在完全制作完成之后由电视台集中播放的方式。这种紧凑的集中式播出方式使得观众能够紧跟剧中的情节,更容易沉寂在故事当中。因此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将大把的力气都用在了冲突、事件的制造上,努力给观众讲述一个不同寻常、跌宕起伏的故事。相对于情节的制造,人物的塑造就虚弱很多,而且人物往往也跟着情节走,人物的行为因情节的需要而发生。

在电视剧创作当中,人物和情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编剧应该着重设计的。但笔者认为,情节的发生来自于人物的行为,人物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冲突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但是人物的情感则是打动观众的根本。在观看美剧时,观众是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的。由NBC{2}制作的电视剧《老友记》{3}(Friends)在美国播出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观众一直在关注剧中六个主人公的成长,并将自己的情感置于人物之中,与他们一同哭一同笑。剧中人物情感的成熟、性格的完善同样发生在观众身上,发生在剧中人物身上的故事给与观众充足的借鉴与启示。在2004年《老友记》告别银屏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为他们六个人的离开而流泪,如同自己失去朋友一般伤心。至今,《老友记》中的六个人仍旧让观众念念不忘。国产电视剧中也有这样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剧中许三多凭着一股“傻憨憨”的执拗劲,从一个干啥啥不行的“龟儿子”成长为一个精干强悍的老A。在剧外,观众也为许三多执着所感动,感悟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但是很遗憾,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像许三多这样深入人心的人物还很缺乏,反而大量存在因为电视剧剧情需要而失去个性的人物,电视剧《北京青年》中的何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北京青年》当中,何东被塑造为一个为了重寻梦想而抛下一切、重走青春路的人,但是他所谓的重寻理想是完全服务于“出走”这个整体故事情节。在剧中,他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上的成长,只是在出走之后将自己摒弃的东西再一个个捡回来。这个人物是悬于空中的,不够接地气,没能给与观众相通的情感体验,从而给观众以“没事找事的矫情男”的印象,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让观众记挂于心的。

在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会被遗忘的,但是剧中的人物给与观众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而美剧以人物塑造为根本的创作理念使得电视剧更容易感动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可。

二、美剧中的人物更具人性

在美剧当中观众可以看到形形的各种人物,有很多人物塑造的十分夸张,编剧会刻意放大人物身上的某些特征,但是无论人物被塑造的如何夸张、如何不同寻常,他们都具有普世的情感。例如电视剧《生活大爆炸》{4}(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印度科学家Raj一角,他一见女性就紧张,在未喝酒的情况下无法开口与女谈。Raj这种无法与女性说话的特征明显是具有夸张成分的,但是他面对女性紧张的感觉、想要与女孩交流却又羞于开口的感觉却是与观众相通的,让观众与他能有同感,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同。相反,在中国电视剧中却存在大量看似正常却让人难以理解的人物,观众难以认同他们的情感,不明白他们行动的动机,而这也是中国电视剧重情节、轻人物的创作观念所带来的后遗症。在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中由潘虹饰演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人物,她因为不喜欢儿媳妇不惜逼迫儿子发展婚外情以达到让儿子媳妇离婚的目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婆媳之战到处都有,也有很多不满意媳妇的婆婆,但是没有一个母亲会逼迫儿子发展婚外情。编剧为了追求矛盾冲突更加的戏剧性,让婆婆的行为走到极端、超出正常的范围,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很多观众看完之后都表示,不能理解剧中的婆婆,觉得她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而非一个正常的人,认为这个角色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人。

对比中美两国电视剧不难发现,美剧中的人物更具“人性”。虽然他们外化出来的形象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他们的情感是与观众紧密相连的,致力于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在美剧中演员扮演的已经不仅是角色本身,同时也在扮演一部分观众,观众在观看人物的同时,也是在观察自己,并且从中有所思、有所悟。但是在中国的电视剧中,因为人物要为故事情节服务,经常出现一些情感畸形、行为不正常的人物。虽然他们在的设计上都与普通人相通,但是却难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他们的行动经常让观众匪夷所思、不知所云。这样的人物只会给观众造成虚假的印象,除此之外留不下任何痕迹,这种虚假的人物也早晚会被观众抛弃。

三、美剧中的人物更能引人深思

在美剧当中,编剧经常会在每集的结尾处设置一段富有哲理性的结语,而这些话语往往是由剧中的主人公以自白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话语也是对于主人公在这一集中所经历事情之后思想上成长的总结。例如在《实习医生格雷》{5}(Grey’s Anatomy)第一季第六集的结尾,主角Meredith Grey作出了这样的总结:

“我们必须抛开今天可能发生的事,为明天做好准备,知道我们不能再准备为止,知道我们最终自己明白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意思,也是就事先知道比惊讶好,醒着比睡着好……甚至是最大的失败,甚至是有史以来最糟最难处理的错误,也是打击那些从未努力尝试的人。”

这是Meredith Grey在被如何处理职场爱情困扰一天之后的总结,在结尾处她选择抛开自己脑中的可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勇敢地去尝试平衡工作与情感的关系。剧外的观众,同样也会面对这样的情景,不一定是关于感情。在现实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自己钟爱的两件事物出现矛盾的情况,谨小慎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瞻前顾后,最终使机会从手中溜走,被“从未努力尝试”打击。Grey的这段话正是编剧在借人物的口告诉观众他的思考,借人物的成长让观众有所感悟。

无独有偶,在电视剧《绝望的主妇》{6}(Desperate Housewives)每集的最后也都有这样哲理性的结语。例如:

“竞争意味着不同的事对不同的人。但不管是一场友好的竞赛还是致命的搏斗,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当然,秘诀在于自己要知道该参加哪场斗争。因为,任何胜利都是有代价的。”

有意思的是《绝望的主妇》每集结尾的话语是由一个已经死去的人物讲出来的,这个人物在剧中并没有出现,她就像一个幽灵关注着剧中人物的生活。虽然这些话语不是由剧中的人物直接道来的,但是这些话却是对他们生活的总结,是来源于他们的情感,结语中的哲思是寓于他们体内的。

在美剧当中这些哲理性的话通常都反应了人物的情感的成熟、人性的成长,同时也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的体验、感悟、思考。电视剧每一集的主题因为有了这样总结性的、哲思性的话语而得到升华。剧中人物的成长与哲理性结语的出现也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亦或使观众的思路更加宽阔。

在中国的电视剧当中,也有饱含作者生活感悟、人生思考的人物。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虽然剧名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但是剧中主人公张大民的生活却充满了困苦。老年痴呆的母亲、患白血病的妹妹、被有婚外情媳妇搞到伤心的弟弟等等,已经下岗的张大民用“贫嘴”这种戏谑的方式调侃着自己的生活,在困苦生活的夹缝当中寻找快乐、寻求幸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用张大民这个普通人的故事,叙述普通人面对生活的平凡、琐碎和变故时表现出来的普通人的生存方式、价值选择和情感体验。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普通人的生活空间、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而是看到了普通人的心灵世界、道德选择、生存智慧和生存勇气。作者向观众展示的这种贫民情感能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动、一种对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令人难过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电视剧中,这样的作品毕竟是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凭空编造情节冲突的电视剧,观众难以在人物身上得到认同,难以从人物身上引发思考与感悟。

结语

人物的成功塑造可以说是美剧成功的关键所在,人物塑造也是美剧创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人物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建立一条互通的纽带,创作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感悟通过剧中的人物传达给观众,而这种相通的思想情感传达也让观众深深地为剧中人物所着迷。并且,美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是具有普世性的,这种普世性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这种普世的情感与思想是全世界共有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会面临美剧中人物所面对的问题,都能从美剧中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观众来自哪里,他都会有与剧中人物相同的情感体验,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等。这种大普世情感的存在,也是美剧拓展海外市场的法宝,让美国的文化观念在人物情感的潜移默化之下传达到世界各地。可以说,美剧的核心是人物,剧中的一切都是为人物服务的,美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电视剧。在美剧当中所有的情节都是来源于人物,是“因人有戏”的电视剧。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电视剧则是“为戏失人”。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将大把的力气都用于戏剧冲突的制造之上,单纯地想凭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在人物塑造上面则弱势很多,经常使情节凌驾与人物之上,让人物处于屈从地位。在情节的驱动之下,人物往往作出一些不合情理、动机不足的行为,使得人物虚假、做作。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的,更难以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未来,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除了要学习美国先进的剧作技巧之外,还要学习美国电视剧创作者对于人的关注、对于人的把握。从自己虚幻的象牙塔当中走出来,体悟现实生活、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作出理性的人生思考。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海外电视剧的竞争当中。

注释:

{1}《反恐24小时》:是美国Fox Film Corporation发行的一部动作惊悚类电视连续剧,剧情为一队反恐小组的一系列反恐行动,已播出8季

{2}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全美三大广播公司之一。

{3}《老友记》:美国NBC电视台从1994年开播、连续播出了10年的一部幽默情景喜剧,也是美国历史上甚至是全球范围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之一。

{4}《生活大爆炸》:是由查克·洛尔和比尔·普拉迪创作的一出美国情景喜剧,在2007年9月24日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此剧由华纳兄弟电视公司和查克·洛尔制片公司共同制作,讲述的是一个美女和四个科学家的故事,2012年续拍第六季。

{5}《实习医生格雷》:一部以医学为主题,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的黄金时段电视系列剧。该剧由Ellen Pompeo领衔主演,于2005年3月27日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至今播至第九季。本剧聚焦在一群年轻人努力成为医生,而医生努力保持人性上。

{6}《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2012年5月,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一个虚构的小镇——美景镇,描绘了美景镇紫藤巷的五位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

参考文献:

1.熊宇飞.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解读[J].当代电视,2008(11)

2.曾鸿,王静.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J].当代电视,2005(02)

3.张斌.电视剧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2006(05)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6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性问题为主题的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如何有效地把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一、两节主题班会简要介绍

我们在小学低段二年级和小学高段六年级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小学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其实我能行

基本过程:

1.暖身活动:“掌声响起来”

首先,学生预计,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能鼓多少下。把预计的数字写在纸的左上角并把纸倒扣在桌面上。然后,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边鼓掌边默数鼓掌的次数,结束时把这个数字写在纸的正中央。最后,比较左上角和正中央的两个数字,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正中央的数字高于左上角的数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2.心理剧《其实我能行》

场景一:主角芳芳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女生。课堂上,她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发言。

场景二:下课时,同学叫她出去玩,她总感觉自己样样不如人,犹豫着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

场景三:班级要竞选班委,她很想参加,可是因怕自己写不好、讲不好而放弃了竞选。

场景四:每人必须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小演讲就要轮到她了,她再也逃避不了了。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芳芳一遍遍地练习。

场景五:在演讲的那一天,芳芳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进行演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芳芳演讲了五遍,一遍比一遍自信、自然……

3.讨论分享与现场训练

演员和学生观众分享校园心理剧所带来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上前展示自己。

4.结束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我能行,我要 ”卡片,一个一个走上台,握紧拳头,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内容。

(二)小学六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和虚荣心说拜拜

基本过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开宗明义引入主题

2.心理剧《虚荣能博得自尊吗》

场景一:主人公小臣家境不富裕,父亲又有病。军训马上就到了,同学们有的说要穿名牌运动鞋,有的说要带iPad,还有的说要带进口巧克力……虚荣心使小臣夸下海口——带iPhone4。

场景二: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下班后还要辛苦地做着小坐垫给爸爸攒药钱,小臣内心极度矛盾。但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还是提出了买iPhone4的要求。

场景三:军训的寝室里,当同学们看到小睿的iPhone4s后,都纷纷抛下小臣的iPhone4,围着小睿玩。一旁认真看书的小龙的一句话,点醒了小臣。

场景四:回到家后,看到爸爸难受地躺在床上,得知父母用给爸爸治病的钱给他买了手机,小臣后悔不已。

3.讨论分享

演员分享演出的感受,观众学生联系自己,围绕虚荣与自尊进行讨论与分享。

4.故事提升

主持人呈现16亿美金的成功人士——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诗朗诵结束班会

学生们分组走到前台,投入地大声朗诵有关自尊的诗句。

二、总结与思考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再现

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故事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现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论是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角色安排,还是语言的表述、动作的表现、内心的活动,都是现实真实的经验。越是真实的表演、现实的呈现,越能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

《其实我能行》的心理剧选择了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景——课堂、课间、家里。主人公芳芳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她在演出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自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她在演出中的内心顾虑与冲突就是不自信学生日常的心理体验。真实经验的再现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尤其是当看到班级里最胆小的芳芳扮演者能够站在众人面前并大声地演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震撼——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很多学生分享时,没有了空话、大话,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一位学生说:“我跟芳芳一样不敢表达,其实很多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当别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时,我很后悔。看了这个心理剧,我以后要大胆发言,就是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得到老师帮助纠错的机会。”

还有一位学生说:“看了这个心理剧,我想起了今年元旦的事情。元旦联欢会前我在家里精心准备了歌曲《小燕子》,可是当老师说谁来演节目时,我却没有勇气上台。老师鼓励我说:‘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我给你录像。’我还是没敢,看了这个剧我挺遗憾的,下次联欢会我一定自信地给大家表演。”当班主任邀请他立刻上前演唱时,他大方地为大家演唱了《小燕子》。

六年级的《虚荣能博得自尊吗》以刚刚结束的学军学农为故事背景,以班级一个经济条件较差但盲目地想以虚荣心换取自尊的小臣作为事件主人公,演绎其心理冲突。剧中所有的语言均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真实而感人。观看之后学生们的分享更是有感而发。最后学生们的诗歌朗诵,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走形式,而是群情激昂的发自内心的表达。班主任在最后说课中提到,在前期不断排练的过程中,几个小演员的日常言行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饰演小臣的学生以前很愿意抢答问题,这以后抢答的行为消失了,而且在看到其他同学抢答时,竟说出:“就你会啊?不要炫耀,是不是虚荣?”

(二)校园心理剧要巧妙地整合到主题班会之中,体现出班会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校园心理剧是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为了心理剧而心理剧,其故事的选择、组织与安排,都要从主题班会的整体框架出发,与班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整个班会应衔接自然、一贯而下。

比如,“其实我能行”主题班会,其前期的心理剧编排和整个班会的流程设计同步进行。自信心的主题关键点在于自信心训练,训练的方法之一是主动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因此班会设计流程之一是学生自信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作为前面环节的心理剧要能够助推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去。于是在心理剧解决问题阶段的事件选择的三个方案中:交换优点卡活动、贴绿叶子活动、课前小演讲活动,教师选取了以实际行动训练自信心的课前小演讲活动。一方面,对于芳芳的扮演者,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另一方面,女主角的行为表现会在学生中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尤其是芳芳最后的内心独白,“原来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大胆地挑战困难,其实,我能行!”于是我们看到,当班主任在分享阶段适时邀请学生上前展示时,学生们都迈出了自信的一步。最后,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一个个走上台前,面对大家,握紧拳头,坚定而大声地说出了“我能行,我要 ”。整个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自然承接,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指导者

一个好的校园心理剧应集辅导性、艺术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以及对心理剧这一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校园心理剧排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剧排演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辅导过程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了教师作为校园心理剧指导者的角色职责。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心理剧由班主任亲自创作。班主任根据日常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选取了不自信学生常见的事件展现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阶段,运用心理冲击疗法原理,设计了让女主角芳芳暴露于众人面前进行演讲的情节。在每一次排演中,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所以教师要从角色理解、角色动作、语言表演,以及舞台空间走位等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六年级的心理剧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如学生创作中,小臣醒悟只因父亲病重,这显然不符合人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反而会显得很假。教师根据班级同龄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启发创作团队搜集班级的榜样言行,在同学弃小臣奔向iPhone4s这一当头棒之后,安排了正向榜样小龙的一句话使小臣觉醒。同时班主任又指导学生适当加入小臣内心活动的独白与旁白。最终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独白旁白的渲染,主角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深入地展开,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观众,引发其强烈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更好地体现了其真实性与冲突性的特点,助推学生心理成长。

(四)教师是讨论分享的引领者

心理主题班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之后的讨论分享都是学生澄清认知、释放情感、获得正确行为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整个班会最终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讨论分享阶段,教师不能任之自由发展或只是在最后出来进行简要的评价与总结,而应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二年级的班会全程由教师主持。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领学生将观看心理剧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并把自信训练与学生的实际感悟结合到一起。六年级的班会虽然全程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在讨论分享时站出来,运用提问、反馈、自我表露等团体辅导技术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并适时点拨提升。

(五)校园心理剧安排在主题班会的哪一环节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结构而定

心理主题班会的基本过程包括点明主题、展示主题、深化主题三个环节。校园心理剧安排在哪一个环节要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而定。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安排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环节比较恰当。随着剧情对心理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呈现,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这为深化主题环节即对问题的本质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及探讨解决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问题的解决方法,安排在深化主题阶段比较恰当,以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探索问题,并能够以直观的感知与切身的体验强化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如果校园心理剧是完整地围绕着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发展过程呈现,放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阶段比较合适,能使学生从心理剧完整的演绎中感悟问题的本质和促进自身的改变。

(六)不必过于追究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区别

不论是心理主题班会还是心理活动课,都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现实经验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困惑,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两节班会课的尝试中,也刻意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如主持人的选用,一般来说,班会由班委来主持,所以二年级的班会曾考虑让学生来主持,但最终多方思考后,还是由班主任来承担。再如活动内容的准备,一般来说,班会的活动内容与流程大都由学生作好准备,因此二年级班会最后孩子们“我能行,我要 ”的卡片,六年级最后的诗朗诵都是学生们之前作好准备的。如果是心理活动课,则一般是学生当场写下卡片,诗歌则由教师准备,学生课堂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是形式上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刻意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区别,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束缚,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其内涵与本质,形式上的区别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把两者弄得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下).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辛隐等.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生活教育;灵活创编;精心创设;大胆创新

陶行知指出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是因为“发明能力”的不同,发明力依赖于试验,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以其“试验之精神”为指导,体现了创新意识。好的师范教育者应该懂得“全国学者,苟能尽刷其依赖天工、沿袭旧法、仪型外国、率任己盘、偶尔尝试之旧习,一致以试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未始非新国新民之大计也。”的试验精神。本着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我在幼儿戏剧教学中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较鲜明: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陶行知认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幼儿文学》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无论是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戏剧,从教材体例和内容上看,都属于文学理论范畴。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这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定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

幼儿戏剧是幼儿文学中一种重要文体,它是一门综合艺术,集语言、表演、音乐、歌舞、美术等多元艺术于一身。学习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仅可以提高幼专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还能够帮助其掌握更多的指导幼儿进行戏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这种能力的具备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棚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的指导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的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的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性。

二、精心创设环节,运用科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能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创设的不科学不合理,教师很难讲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内容拟订好后,教师应该本着自我发现,自我研究,以练代学,学练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做”合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方法。

课堂中我分别设计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环节,“练习与指导”的综合训练环节,“延伸与总结”的知识技能拓展环节,这三个环节就是三个研究项目。学生在项目的研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完善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第一个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我给学生准备了幼儿戏剧的表演片段,学生观赏的同时,直观地对理论知识有了准确的认识,在分组研讨后,自我发现总结表演的技巧:第二个项目通过同学分组进行片段练习,旨在培养其艺术表演的自信心、表演技巧的灵活运用、角色行动性的分析、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等多种创作素质:第三个项目通过同一个题目的分组创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艺术想象力、指导创作力等多种专业技能。整个过程中有我精彩的示范,巧妙的引导,极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边看边学边练,由阶段性练习到综合训练,由集体训练到个人训练,由案例分析到项目操作,方法多样,难易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展现了同学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强有力地传递出幼儿教师完善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大胆创新学法,学习成果显著

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各实验内容,还要备学生,所谓知己知彼。教师应该在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站在学生的立场,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大胆地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新鲜、刺激、专业、优质地教学环境。比如,课前的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变脸(喜、怒、惊、悲、疑、乐)即表情训练、拟声摹状(猫、猪、乌鸦、狐狸、狼)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模拟训练。这两项训练内容的设计力图改变传统的背诵儿歌,练讲故事的单调与老套模式,形式有趣且操作性强。对提高学生的有声和肢体语言表现力、感染力非常奏效,同时也使多数同学提高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

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避免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是教教演演,点点评评,学生是练练学学,学学练练。同时,我大力表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表演技巧运用的效果展示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练习的方式我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空手拔河”的游戏,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和“挑战”练习,配合动作语言训练我设计了“独角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导、演”练习。学生在学习中精神放松,心情愉悦,争相亮相,共同进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提高了自信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

四、完善教师素质,完美教师形象

师者,榜样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完善自我形象,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模仿的好榜样;个性的教师塑造个性的学生,只有力图把自己个性的一面展示给同学,才能挖掘出学生的个性魅力,培养个性人才。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力求做真人。语言上我不仅注重语音面貌的准确无误,还注重语句的言简意赅;态势上我不刻意卖弄教师的成熟姿态,而更多的是用亲切随和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富有煽动性的手势和眼神来感染学生;风格上我努力做到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用快乐的表情激情的讲解。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原创的激励语言“爱心”、“童心”、“信心”的三心总结既是我对教育者教书育人精神的真实感悟,也是我的教学信条,更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师必备的品德素质。学生在课堂上,同我共同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演绎这三心时,全体师生深受鼓舞,我想这就是对幼教事业爱的共鸣吧。

心理剧活动总结篇8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情绪和行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异常,如畏缩、焦虑内向等。[1]而儿童由于其年龄限制,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感受。在现代400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戏剧治疗被视为是比较适合儿童的一种治疗方法。Renee Emunah[2]将戏剧治疗定义为“戏剧治疗即有意地、系统化地利用演戏的历程,促成心理成长及改变。其目的源于心理治疗,工具则源自剧场。”Christine[3]认为,戏剧治疗是一种用间接、投射的方式协助儿童重整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世界间的冲突与困惑的方法。张金梅认为,让儿童在假设的戏剧情境中避免了真实错误导致的各种消极影响。[4]李秀资则认为,戏治疗使儿童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5]本研究采用团体戏剧治疗的方法,采用量化和质性两种评估方法,评估戏剧治疗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效果,针对戏剧治疗在未来研究和实践运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点线索,以更好地发挥戏剧治疗的效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团体戏剧辅导的方法,即采用戏剧治疗的方法,对13名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并进行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学前班13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6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为6.7岁。

(二)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对研究对象的评估方法是量化和质性资料相结合,分别采用Achenbach(节选)儿童行为量表,研究者的观察及分析对儿童所在班级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评估。质性评估前测呈现如下:

1. 小晨。中途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此幼儿园来(因为在原幼儿园“调皮”,被老师独自关在黑暗的厕所里,受到惊吓,出现问题行为,所以转学)。他的主要症状为:

(1)注意力不能集中。(2)极度不自信。上课、做操、唱歌、手工都不做,直说“我不会”。(3)问题行为。只要老师靠近他,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会喊“我不敢了,老师我不敢了”。上课不能安静坐在自己座位上超过3分钟,满教室乱逛,打扰别人。(4)自尊心水平较低。被批评时,笑嘻嘻的,没有羞愧、难过的表情。表现得不在乎外界评价。

2. 小寒。攻击性强,大部分时间都绷着脸,蹙着眉毛,特别爱与人争论,经常打人。

在他的故事讲述里,毁灭性词语出现的频率高。例如,扩充“三只小猪”故事时,出现频率很多的词语是“炸弹,炮仗,炸死”,诸如此类的还有“龙卷风把房子都吹塌了,树吹断了”等。

3. 小璇、小蒙。没有问题行为。自尊水平比较低,团体游戏时会被孤立。

4. 小涵、小康、小庆、小臣、小华。没有行为问题,自信心水平较低。

5. 小芸、小宁、小月、小文。心理各方面都表现为健康水平。

(三)辅导时间和地点

辅导地点为诸城市某幼儿园教室,时间为每周1~2次,每次时间60分钟左右,共10次。

(四)团体辅导方案

本方案共进行10次活动。分为开始期(1~3次)、工作期(4~9次)、结束期(第10次)。而在每次戏剧活动中,又基本依照暖身活动、戏剧主题源起、角色分配、戏剧演出、谢幕这五个步骤进行。

现将方案特色说明如下:

首先,以戏剧治疗的观点为基础,通过戏剧治疗的策略与方法,协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增加自信,提高表达能力,以达到心理健康发展的成长目标。

其次,本方案着重于提高成员的表达性能力以及与环境更和谐接触的能力。包括增进儿童的表达能力。如,韵律动作、角色扮演;鼓励孩子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如,引导儿童想象戏剧情节、演出孩子自己创造的故事;宣泄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如:演出儿童自己编造的暴力情节。

最后,本方案采用兼顾个别与团体的双重焦点模式,整体活动上遵循团体活动的原则,对于行为问题儿童的创意优先采纳与演出,再鼓励团队分享和反馈。同时,由于儿童喜欢即兴游戏的特点,方案设计倾向于即兴戏剧,戏剧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所发生的现场情况作相应处理,灵活调整介入策略和活动,以满足团队发展或个别成员的需求。

三、团体戏剧辅导效果

(一)量化资料

团体辅导结束一周内,对所有被试加以后测。将所有被试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节选)》上的前后测分数进行差异性检验,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列表1:

表1表明,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这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二)质性资料

根据研究者领导团体时的各种观察、体会,结合现场录像、后测时对儿童老师进行访谈的内容,对团体过程各方面加以分析,以作为研讨团体辅导效果的参考。

1. 儿童问题行为的改善。小寒的攻击明显减少,到团体辅导后期就少有攻击行为出现,眉头不再紧蹙,脸也不再紧绷,可以做到不再打断别人的讲话而与之争论。

小晨的创伤后语言“我不敢了”已经消失,在团体活动中期以及活动结束后一周都没有再出现过;违纪行为也明显减少,上课不再到处溜达,打扰别人,开始可以跟着老师的进度学习一些内容;再教他学习内容及让他参与班级活动时,“我不会”这句话不再出现。

2. 儿童整体面貌的改变。根据对团体成员老师的访谈及研究者的观察可以评估:整个团体成员在自尊自信、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有:在发言及参与活动方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团体游戏时,小璇小蒙不再被孤立;戏剧活动后期的台词明显多于前期;有什么希望及要求,会更大胆地跟老师表达等。所以,戏剧治疗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有积极地影响。

四、总结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从团体戏剧辅导的角度来检验戏剧治疗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效用。兹将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

1. 从量化结果来看。团体戏剧治疗辅导在改善儿童问题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其中问题行为的立即性辅导效果体现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三个因子上。

2. 从质性资料来看。戏剧治疗使儿童:

(1)改善问题行为,平复心灵创伤;

(2)自信心增强,能充满自信的生活与学习;

(3)自尊心提升,更好地与同伴、老师相处等;

(4)交往能力与技巧得到提升,能积极参与集体,并与同伴相处。

(二)建议

1. 研究方法。未来的研究可尝试将戏剧治疗团体进行的历程全程录像,并将儿童的创意及表演剪辑成电影,以更深入地了解在领导者、活动及不同成员所交织而成的团体氛围中,引发成员改变的因子及时机究竟为何,从不同的角度对辅导效果加以呈现和解释。

未来还可将戏剧治疗应用于更多主题的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以更好地了解戏剧治疗的效果。探讨戏剧治疗与其他模式结合的辅导效果也是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此外,由于戏剧治疗强调表达,以表达性治疗为取向,所以可将研究对象在年龄、症状因素上加以丰富,以检验或比较戏剧治疗对不同群体的适用情况。

2. 时间的掌握。在组织戏剧流程时,一般包含三个阶段:计划、呈现与反省。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是领导者必须有“无法依计划实行”的心理准备。因为儿童耐力或时间有限,一个完整的活动可能需要分次才能完成。第一次先带个暖身活动或介绍故事,以引发幼儿动机;第二次针对故事的片段做讨论与练习。如果时间允许或故事比较简短,就能在做完讨论后,马上计划角色、流程与场景,且很快地呈现一次。如果时间不足或故事太长,就只能下次再继续进行。有时候,应儿童要求或剧情的二度发展,也可以在当天或隔天重复演出故事的片段或创新版本。

总之,在引导戏剧活动时,领导者绝不能照着活动的原计划流程,从头做到尾,必须考虑儿童注意力与兴趣的持续力。

参考文献:

[1]程翠,张振新,张传印.绘画治疗——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2:14—16.

[2]蕾妮·伊姆娜.从换幕到真实[M].陈凌轩,译.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43.

[3]Christine Novy.Drama therapy with pre—adolescents: a narrative perspective[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03,30:201—207.

[4]张金梅.美国儿童教育中的创造牲戏剧教育[J].早期教育,2003,10:13.

上一篇:健步行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马拉松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