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活动反思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2 14:45:55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1

反思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观念、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分析、归纳、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能使学生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心智,发展情感,也能使教师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因此,作为活动的双边主体,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反思,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反思教学模式理论及模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形式的教学活动。反思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先驱是杜威和萧恩。杜威认为,反思性行为是一种对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持续和仔细的考虑行为。反思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反思教学的理论基石。

萧恩在杜威反思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他认为反思有两种时序,一方面,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行动后或行动前后,也就是“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就是指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策划,课后对课堂内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的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实践者在实施计划时,通常会与情境进行反思性对话,也就是说,实践者试图提出和解决当时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教学事件,需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审视、调节和控制,这就是“在行动中的反思”。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找出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并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教师积极的情绪、缜密的设计、生动的讲述和应对偶发事件的泰然游刃,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正面影响。反思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极反思(见图),实现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课堂反思教学示意图

二、反思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实践是反思的根本源泉,没有教学实践,反思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注重总结和反思,就找不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和收获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转贴于 (一)思在课前──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课前反思,就是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决定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作为教师,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备好课。备课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作为学生,就是要预习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首先,要合理运用教材,大胆实施创新。现行教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如果按照教材和教参内容原封不动地组织教学,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再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取舍。在分析、取舍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度加工,彻底摆脱现有教案、学案的束缚。

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发挥主体优势。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深度和难度。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使他们各得其所。

(二)思在课中──使教学过程高效有序进行

课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一,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一是活动目的要明确。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坚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使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于学生,让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二是活动内容要适切。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三是活动的品质要高。教学活动通常以外显的对象参与、动手操作的实践形式呈现,但真正有价值的活动离不开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因此,活动设计要以提升活动内在的思维品质为宗旨,从围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方面来展开。

第二,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启发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和创新。要把案例学习反思,困惑问题反思与教学反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教学反思中学会反省,学会发现。

第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合作学习中学到新知识,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思在课后──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教学后反思,是指总结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

首先,要注重课后自我反省,分析优点和不足。每节课结束,教师和学生都要利用一定时间进行反思,“复盘”教学过程,总结教、学得失。教师要写好“教学后记”,客观评价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困惑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除此之外,还要自我剖析教学过程,理性总结教学经验,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做好学生学习的跟踪服务工作。

其次,及时获得同事和学生的听课反馈。作为教师,要创设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敢于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敢于肯定和吸收学生发表的个人独特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要定期或不定期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调研,向学生征求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生学习。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2

关键词:解题反思;数学教学;作用

解题反思是在教学中对所做题目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对同类型的题目产生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对数学问题得出本质的认识。本文主要阐释了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对如何进行解题反思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反思的内涵及意义

反思作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广为

使用。它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和行为结果进行审视总结的过程,然后认识事物本质。通过反思,人们可以了解自己认识和行为的差错,不断归纳总结,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深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二、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解题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题反思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既可以使学生发现以往思维的漏洞,总结新的思路和方法,又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的数学知识学习到对数学全面把握能力的培养。

2.解题反思是形成学生对数学全面认知能力的有力手段

解题反思过程是学生对数学题目全面认识的过程:由条件到公式,再到结果,或者由结果到公式,再到条件;有解题思路,有解题方法,还有解题技巧;解题错误是知识模糊、计算错误还是解题失误等,所有这些都提升了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如何进行解题反思

1.教师解题反思的习惯带动学生的反思习惯,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兴趣

教师的解题习惯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解题反思带动学生的反思活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兴趣。

2.教师要理清解题反思的运行机理,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深化

在一道题的论证和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带动学生活跃思维,理清解题反思的思路,慢慢学习,反复利用不断深化,达到掌握熟知的程度。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解题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题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新式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提高解题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9(06).

[2]吕晖.重视解题反思培养思维品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3

1、教学反思意识差,反思模式僵化。国外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教师成长模式:“即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只能形成相对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经验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能有所发展”。许多教师把反思当作成一种习惯性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把自己封闭在一条重复过往经验的通道,复制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在过往的教学中有效地吸取经验。反思活动大多停留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总结与思考,思考的角度大多是教学活动孩子们是否喜欢,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思活动成了一种流水化的活动记录,而对于自己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好处的由来、孩子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及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等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思考。

2、轻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结果。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反思中注重活动结果的反思,而不注重其过程,反思只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批判与思考。教师把活动当成一种一次性完成的活动,而不去思考教育过程背后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缺乏深入思考的行为忽视了孩子们的需求与表现,使反思活动流于表面,失去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行为价值的思考的机会。如在图形分类中教师要求孩子们根据图形形状分类时,都能做的较好,但根据图形形状、颜色、大小同时分类时,许多孩子就找错了。教师这时只是抱怨孩子们不认真,然后再帮助其完成,而不去思考这个游戏设计的初衷及孩子们为什么会找错了等深层次的问题。

3、教学反思不系统,现实指导效果较差。一些教师在反思活动中,没有目标,缺乏对某一个问题的持续研究。每个活动都进行一番反思,看上去反思成果丰硕,仔细研究会发现,每次反思都是泛泛而谈,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反思缺乏深度,不能形成清晰的脉络。这样的反思结果很难对现实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反思效果不明显,结果就是教学行为该怎样还怎样,几乎没有什么改进。

二、反思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对自我及其他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通过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自身能力。本文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客观及主观两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1、幼儿园管理者要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这是客观原因,更多地取决于幼儿园管理者。教学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为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反思氛围。幼儿教师也要积极向管理者提出这些问题,促进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争取更多的反思时间与机会,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事实证明,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够进行有效地反思、交流,并形成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反思的目的与重要性,并对存在问题做出改变与调整。这是从教师主观方面去考虑。一是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理解教学反思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自己的教学观念与理念,并及时根据反思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出调整。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要改变把反思演变成检讨的不良习惯。二是要加强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要注意教学过程幼儿的反应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并反思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基础上要考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认识到很多时候教学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三是要打破传统思维,找准各个教学活动的联系及反思点,要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到底的心态,通过系统地学习教学理论、观察优秀教育的大量教学案例,探索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验证、改进,形成一套系统灵活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幼儿整体素质。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4

[关键词] 培养 反思能力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务、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价值。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认识活动是学生自身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这个活动进行认知调控,无疑是在主体内进行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所以,学生必须学会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根据自我反思的主体性原则,我们必须对学生说明培养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培养能否成功。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然后改正错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反思能帮助其修正错误,从而激发反思,并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二、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中学会反思

课堂教学包含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有四大要素,即:动因激起、内容组织、过程安排和结果利用。一堂好课必须做到激发所有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中,从内心去体验,去创造性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一种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不可或缺少的。

案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影像和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使人兴奋的学习情景。如播放配乐解说与水有关的录像或影片(如海水之波澜壮阔、滔滔江水之汹涌澎湃、林间涓水之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绵绵冰山之晶莹剔透等),使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气氛中感受水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美。相反,学习水污染时可以播放排污和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污染带来的严重危机。并反思一下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1、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环境问题?会造成什么危害?

2、为了避免水体被污染,主要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保护环境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4、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三、在探究中学会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的信息。反思学习的核心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在探究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学生进行反思:

1、为什么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2、变浑浊的物质有什么特征?

3、若往变浑浊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二氧化,它又会变澄清,为什么?

通过反思,学生加深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重建了二氧化碳的知识结构。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

四、养成检验习惯,在检验中学会反思

学习完新内容后,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判和自我完善,要求检验表达是否简明、流畅,每一步骤是否合理、准确、是否完整、全面,这是对学生具有反思意识的第一层次的要求。教给学生检验方法后,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运用方法,自觉复查检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初步具有了反思检验的习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反思总结构的习惯,以建立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研究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把“粗心”二字作为解题错误的借口。其实,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努力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在日常学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般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审题不细、概念模糊、运算失误、思维片面、书写杂乱等。

(二)总结好的经验、方法,提高能力

有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我们解题开始无从下手,忽而豁然开朗,这时,要反思“一帆风顺”的原因,否则下一次遇到同类题时仍有“触礁”的可能。反思时,可想一想自己是从哪方面入手的,沿着自己思维的踪迹重温一遍其中运用了什么有用的方法,为什么自己能得出简捷的解答。

如:

1、题目的内容是什么?反思一下,有没有理解错?

2、本题是怎样做的?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有无别的方法,这些方法哪个最好?

4、如果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何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5、该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6、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基本方法?

五、养成总结习惯,在总结中学会反思

善于总结,就是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用现在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后来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自我反思

1、这个原理说的是什么?

2、这个原理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3、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个原理吗?

4、这个原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适用于哪些方面?

5、该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哪些科学家做出了主要贡献?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6、学习过程中,我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换成别的方法是否会收到这样的效果?

7、我能用这个大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吗?

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纠错、改进提高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的反思。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总之,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是原认知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和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从浅显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训练时,切勿急躁,要遵循规律,分成阶段,逐步实行,让学生在反思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上、下册。

2、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 2006年第11期。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5

一、立足教师,搭建反思平台

为了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积极探索“要我研”到“我要研”的教研模式和方法。比如: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确立“中心发言人”轮流制,鼓励教师自己安排每周教师学习内容,并根据内容,搜集资料、备写活动设计,并在教研活动中向老师抛设问题,引发教师思考并做归纳、总结。活动中,这些问题的抛出,总能激发老师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老师理清了思路,从零散的、经验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帮助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例如:本学期,我园组织教师开展了主题教育墙创设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打破以往凭领导主观臆断给环境创设打分和教师被动接受领导评价的陈旧做法,而是在研讨前,组织全园教师观摩各班主题教育墙环境创设,让各班教师代表就创设的构思意图、内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阐述,业务园长根据教师代表的发言和现场观摩,现场引发教师积极地思考和经验分享,从而收到了“现场式教研”的“热效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了乐于学习、善于研究的良性教研氛围。

二、立足教学,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一名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成长,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

成长。

首先,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载体,反思活动设计目标、选择内容是否适宜;反思每个环节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是否促进了幼儿发展;反思投放的材料是否充足、适宜;反思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等。

其次,以“常态课督查”为监控,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单凭组织的一些专题研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建立了“常态课督查”制度。教师在这种“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推进式反思研讨中树立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反思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在反思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平,同时养成了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使其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三、立足园本,打造本土专家

为了充分发挥我园骨干教师作用,挖掘优质教师资源。我园特设了园内专家成长平台,让我们自己的骨干教师通过专题讲座、

示范教学、名师点评等不同方式,当一回幼儿园的“本土专家”。这些“本土专家”,在他们的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改课以及教研评议活动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体会、论观点、说反思,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反思和见解不仅潜意识地提升了自己的教研能力,而且对老师更是起到了很好的专业引领作用。比如:在优质课例参评活动中,我园专门组织的“本土专家”磨课小组,共同引领教师精心设计教育环节、教学准备,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一人上课,多人牵挂、一人出门,众人相随,使得我园多名教师的优质课例获得部级、省级、市级多个奖项。

四、立足团队,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在教师群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因此,我们注重加强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式研究,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形成研究的共同体。如:我们建立了骨干教师帮扶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我们将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通过教师“结伴”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然后通过自身的反思、内化,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经验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教师只有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或评价,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我们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教育才会在专业的支撑下走得更远、更坚定!

参考文献: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现状

一、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校本研究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视作核心内容之一,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反思之风,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反思是否真的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究竟反思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和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研究的中心。

因此,利用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调查研究,适时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

本调查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关于教学反思实践的总体开展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的调查,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和反思水平以及调查教师对影响自己反思的因素等。

调查目的之二是针对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了解所面临或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关键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泉州市的2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为264份,有效率达88%。并设计访谈表,对其中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材料。

(一)学校开展教学反思的情况

根据对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了解到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校本教研的推行,各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反思性教学实践,并且参与反思的教师占全校的绝大部分。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反思实践的初期,大部分教师还比较被动,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自身发展是有益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尝到甜头,如在教学或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更坚定了自觉反思的信念。

(二)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的情况

1.教师的反思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从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以及反思达到的水平三方面来分析教师的反思现状。

(1)教师反思意识

要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须从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发生的情境以及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反思活动的认识上,有15%的教师把反思看成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64%的教师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75%的教师则已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审视、判断,进而修正、提高的过程。可见,大部分的教师在观念上都意识到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简单回顾和总结,更应该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对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修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并且97%的教师把反思看作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而且决大部分教师在出现问题后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往往倾向于向别人求助,而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独自思考。

教学反思发生的情境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能产生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反思的情境。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反思可能发生在教学的每一阶段环节,只要教师出现困境或面对教学问题时,反思就有可能发生。但从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自己的反思活动通常发生在课后,达到72%,课前最少,仅为7%,而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反思活动的比率只有10%。可见教师在行为上和认识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一般而言,教学的成功点和失败点是最容易让教师产生反思的,而失败点往往是反思的重点。所以,课后反思多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特点。

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体现在对教学的作用和科研工作的影响上。根据调查,87%的教师认为反思活动能解决教学问题,73%的教师认为反思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科研的影响上,62%的教师肯定了反思活动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提高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能自觉地将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联系起来,逐渐接受“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2)教师反思内容与形式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占77%)以及评课说课(占34%)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的教师达到31%,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占8%)、教学录像(占5%)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日志尽管比传统的反思日记显示出众多的优势,但选择的教师并不多(占7%)。究其原因,除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支持外,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负担较重,没有时间上网交流,从而使得这种优势仅被少数人占据。

教师反思的内容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层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绝大部分还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层次的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对教育科研、理念等理论或背景性知识的反思比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停留在操作层面。

(3)教师反思水平

基于Habermas的工作以及他的认知兴趣理论,Van Manen(1977)等人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水平1: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是反思的最低水平。水平2:实用行动水平(precticalaction),高于水平1。水平3: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HaRon和Smith(1995)通过分析师范生的反思日记,提出了反思水平的划分方法如下:水平1:描述性作品,不是反思,仅仅描述发生的事件。水平2:描述性反思。水平3:对话性反思。水平4:批判性反思。

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教师的个体反思行为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中,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则体现为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因此,对个体反思行为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说明教师反思的一般水平。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占56%),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32%,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占85%)。结合Van Manen和Hatton的研究以及前面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2.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很多,难以一一列举,须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教师反思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归纳总结出影响教师反思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调查。

在影响反思的外部因素上,有82%的教师认为时间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时间反思成为大部分教师不反思的理由。因为他们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再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等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尽管认为是有必要的,但确实顾不过来,通常只是在头脑中思考一下,而没有将其做正规的记录。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占69%,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使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反思行为的发生。因为反思往往是一种“自我揭短”,让领导或同事看到自己不足和缺陷并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还与报酬奖金挂钩。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而有无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对教师反思也很重要,占66%,这与大多数教师认为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的看法是相一致的。

在影响反思的内部因素上,78%的教师认为有无反思的动力很重要,尤其是对经验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而言,长时间地处在同一个教学岗位,往往容易产生惰性,安于现状,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是不愿寻求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有无反思动力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其次是反思的态度和反思能力因素,分别为64%和62%。

对于影响教师反思的态度问题,其中7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如责任感最重要,其次是开放的态度。接着是执着的态度,这与杜威提出的在反思需要的品质中责任心、开放性和全心全意最为重要的观点是一致的。

3.当前教师反思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教师的反思质量和水平不高,占85%;其次是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持不够。教师对于反思理论知识的缺乏也占了半数以上。

4.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调查发现,72%的教师认为可以将当前在中小学校提倡和实施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反思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来促进研究,利用研究来提高反思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学校定期开展的反思交流研讨会也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占67%。61%的教师认为教师还需要对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实施反思活动。而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反思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分别占53%和47%。认为应将反思行为同报酬和奖励机制挂钩的仅占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反思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相关知识。

2.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时间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3.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调查发现,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际意义上的反思教案应该包括多种要素,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等等,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对反思的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反思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方面,对教育理论等背景知识涉及较少,可见教师反思的内容很有局限。

4.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表示了怀疑,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寻求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合理应用,目的是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45-02

1.前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以从原来注重对教师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注重对体育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能力习惯的研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少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来实现,并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他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对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目的。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实践+反思=教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及体育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基本类型、基本方法的一些实践探索谈一些思考。

2.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

2.1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自我教育。体育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合理性的过程,我们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费紧张参加上级进修的机会比较少,让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2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理论修养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育老师都会形成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必然有某种教学理论的支撑,但我们很多体育教师把自己当成学校里一个从事体力活的老师,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都不会加以分析思考;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学生的表现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讨论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和教育理论相吻合,能找出他们的不一致。教师反思性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加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2.3反思性教学实践能有利于体育教师成为复合型反思型体育教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浪的推动下,从体育学科的性质定位来说,新课程已经跳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要用"三维健康"的观念来衡量,仅仅是经验型的教师或只会训练不懂的教学的体育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反思型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把自己和学生的交往看成是一种平等交往对话的关系,能够把自己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转变。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促使成为反思型复合型教师。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合作伙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者。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教学、学科之间的整合等融入体育学科才能成为可能。

3.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

基本流程为: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际验证。

3.1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确定反思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体育教师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感受,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

问题的来源:

来自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到底怎么来处理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刻苦锻炼身体精神的培养两者的关系问题""新课程下学生的校本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等等。

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困惑:"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追求与动机问题"、"高中女生请假特别多的问题"、还有"在游戏竞赛中怎样引导学生看待胜利和失败问题"等。

来自自己的教学改变现状的问题:"我任教的学生学习态度如何评价问题"等。

3.2观察分析。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向专家请教等形式广泛的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用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问题的经验教训。

如:针对"大部分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的分析:

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太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是不是由来已久的普遍性问题?

女生到了高中阶段就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的身心发展、锻炼的内容以扩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没有联系?

优秀的体育老师或老教师在探索这问题时,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并有什么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值得学习?

自己探索这问题,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3.3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活动中的思想,积极主动的吸取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3.4实际验证。这一阶段是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与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合理,并将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

从以上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4.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

4.1教学活动前的反思。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准备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和方法。从目前体育教师课前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代替"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所谓有经验的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经验,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恁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体育老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

自己和他人以前在教学上教学定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采用什么策略的方法来解决的?其效果如何?

根据所教班级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范例:这是本人教学中的一堂课为例来看

应该反思的原因初始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内容分析和教学主题设计教研员要求以排球为器材开一堂课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学习兴趣高,但排球基本技术没学过,基本属于零起点确定学习内容:正面双手垫球主题:自主学习,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的设计目标过高,可能难以达成,学生兴趣不大目标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知识98%的学生能说出排球垫球的几种姿势和排球垫球的部位,75%能向下垫球反弹后能正确姿势去垫球

教学组织上教学器材的分发和回收问题,以住自己多次的球类教学课中,学生分和收器材出现乱哄哄的场面。采用围住圆圈滑步,教师叫号,学生往圆圈中央拿球和放球

教学策略以往自己在教学发现:学生初学者如果采用对垫等形式,学生很多时间都用在捡球上方法一:一个人一个球方法二:双手垫反弹球方法三:一抛一垫

创新之处如何让学生也来体会排球扣球的滋味方法:用网袋装好球,系在竹棒上,学生举的高度可以自定,跳起来击打体会扣球的感觉

4.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驶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的处理这些问题的?

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怎么处理?

当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无法完成你所布置的任务你将如何来处理?

在教学中如出现意想不到的定数时,你将如何来调控等?

4.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这一类型主要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

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照计划施行?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

假设你再教这个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做怎么样的更改。

5.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随着反思性教学实践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注重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现总结出体育教师可以采用的五种反思的方法。

5.1反思总结法。反思总结法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欲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我们勤于动手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中各种经验或教训,既可以减少自己盲目探索[的工夫,又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总结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灵感感悟和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和经验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有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可能是一堂成功的或失败的课,出可能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要对关键事件的的反思,首先要对关键的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要善于关注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

5.2对话反思法。对话反思是通过现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操作程序:(1)先由一名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2)再由的执教的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3)由执教老师和其他老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4)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6.结束语

在体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要从课程的执行者成为体育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活动上要从主导管理者向引进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变。这角色的转变就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内涵和价值。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自我教育得以成长,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的提高,我们的体育老师才能真正的向专家型和老师迈出了一步。总之教学反思实践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2004.2

大学活动反思总结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所以,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W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三、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培养学生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五、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上一篇:绿色环保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影楼活动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