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0 06:25:4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1

贯彻学校关于综合测评的通知与办法,促进我院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引导我院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最终综合测评工作奠定基础。

二、指导原则与工作要求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标准,实事求是。

2、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程度。

3、严格把握测评的每个环节,审查监督工作要及时、到位。

三、组织领导

为搞好综合测评初评工作,我院成立综合测评工作小组,小组由法政学院党政领导、各教研室主任、团总支老师组成,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团总支老师、学生会部分成员和各班班长、团支书组成。

综合测评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和监督我院综合测评初评工作,办公室时我院综合测评初评工作的组织着和实施者,负责综合测评初评相关文件的起草、、执行检查、解释、监督等具体是事务性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一)宣传动员

1、学生干部层面的发动。召开由团总支老师、学生会和全院学生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使班级学生干部充分认识综合测评的重要性。

2、班级层面的宣传发动。各班召开综合测评初评动员会,部署综合测评初评工作。

3、成立民主测评小组。成员组成为:辅导员、团支书、班长、体育委员、素拓委员、学习委员、每宿舍一名普通同学代表,其中团支书为组长,普通同学代表由宿舍全体成员选举产生,小组成员中班干部占宿舍名额。测评小组产生后要及时在班内公示,测评结果未经审核,民主测评小组不得私自公布。

(二)个人总结

各班组织发动,每位学生对自己一年来德、智、体、能等各方面做出实事求是的书面总结,并完成《山东建筑大学学生综合测评评优登记表》,学生的个人总结应是民主测评小组对学生进行测评的重要参考。

(三)班级测评

1、初评

(1)德育

基础性素质分

a、民主评议:依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采取直接打分的方式,最高分20分,最终成绩由综合测评小组成员的分数采平均值(四舍五入取整)。

b、纪律观念:基本分30分,出勤、考勤、处分等依据团总支备案和隔板综合测评记录表中的认证请款进行扣分,各项可重复扣分。

c、宿舍文明:由卫生成绩和宿舍纪律组成。其中卫生成绩的等级标准为:a级:每周均为a,允许b<总周数×30%,c≤总周数×10%

b级:每周均为b(含b以上),允许c<10周

c级:a、b以外的情况、

宿舍违纪通报只在宿舍文明中扣分,不再纪律观念重重复扣分。

宿舍成绩为a,全体成员加20分;为b,全体成员加12分,为c,全体成员加5分。

d、诚信评价:20分,按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其中无故不缴纳学费者,在诚信评价中扣5到10分。

拓展性素质分

严格按照各班级《学生综合测评评优登记表》上的认真情况进行操作,加分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与辅导员联系。

(2)智育

各班学习委员根据教务员提供的成绩对同学的智育进行测评。注意事项如下:

每门可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智育成绩按照学校组织的第一次成绩(原始成绩)计算;

智育成绩所需表格应统一按扎附表要求进行填写。

(3)体育

各班体育委员根据《学生综合测评评优登记表》及体育课成绩初步统计。注意事项如下:

a≥20分;10分≤b<20分;5分≤c<10分;d<5分。

(4)各班民主评议小组完成综合测评汇总表初稿。

(5)各班将初评情况上报辅导员审查,审查无误后在班内公示,确保每位同学了解自己的测评结果,并及时将同学意见落实,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2、复评

在初评的基础上,示公示情况,填写本版综合测评相关表格,并把复评结果进行公示。

3、班级综合测评材料上报

复评结束后,各班将综合测评初评工作总结(总结应包括各班实施步骤、存在主要问题、同学反映意见等)、综合测评汇总表(包括学生智育测评表、学生体育测评表、学生德育测评表、综合测评汇总表)、法政学院综合测评评优登记表、复评结果及相关公示情况等材料上交。

4、测评材料审查

学生会量化部对各班上交的材料进行认真核实,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五、总结宣传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综合测评;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3-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是高校对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评价,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作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一套综合性评价体系,它关系着学生在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中的表现,因而每年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职院校开展综合测评,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综合素质测评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增强德育修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值得我们重视。

1.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模糊

每年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影响着奖学金的评比,造成部分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意义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综合测评的结果就是评奖学金,除学习成绩之外,其中加分项目的多寡会直接影响评比结果。因此,有的同学会根据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来参与活动,在一些可加分的项目或加分较多的项目上表现较为积极,而对于一些义务性的活动则消极对待。这部分同学不能把综合测评作为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一个综合评价,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片面追求参加活动达到加分的目的,难以通过测评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反思,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使得综合测评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综合测评的作用有限

对于综合测评的态度,学生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极其紧张、分分必争;而另一种则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第一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获得荣誉,他们会十分关注综合测评的过程并积极参与其中,对于综合测评结果较为重视,在平时也会以综合测评的规定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同学,综合测评的监督及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是毕竟这部分学生还在少数;另一部分同学对于奖学金及各种奖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做综合测评时应付了事,对于测评结果也漠不关心,更不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来督促自己,综合测评对这部分同学的意义微乎其微。

3.测评标准难以落实

综合测评的标准往往由校一级进行制定,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在参加活动、获奖项目、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性差距较为明显,凭借统一的标准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适合学生的个人评价体系。因此,不少院系会根据自身实际对标准进行细化。由院系一级制定的细则出来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加分的项目上更加突出。对于班级较多的年级,虽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具体加分项目上,测评人员的理解与定义却难以做到绝对的统一。目前,我们的综合测评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对于定性与定量标准的区分仍然有模糊,导致在一些需要进行定性的评价上存在着人情分、关系分。

4.综合测评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一种评价,它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互相合作。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事,即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具体负责在各个班级开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导致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容易造成信息的失衡,也难以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各班来说,虽然班主任作为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但大学中的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管理参与较少,对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综合测评的具体操作多由班干组成的测评小组完成,其中不免出现一些不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大部分时间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但是任课教师却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综合测评,使得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出现空白,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特殊性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测评,主要围绕学生的德育表现、学业成绩、文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展开,但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符合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能够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岗位的人才。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都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除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就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业成绩、文体素质,也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技能操作的能力、是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考虑的因素,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做好高职院校综合测评的几点建议

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做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利益,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将有助于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

1.高综合测评工作的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综合测评的意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全面的评价和反映,是考查学生德育状态、学习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体系。它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每一年能够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回顾,通过与别人和与自己过去一年的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平时要加强综合测评的宣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综合测评的意义和考核标准,让学生认识到,综合测评的评价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主动参与综合测评,并通过测评结果反思自身的行为,争取更大的提升。

2.完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设置和分值要合情合理,既要考虑到全面性,又要体现重点引导性;既要有现实针对性,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平衡性[1]。在设置测评标准时,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既不盲目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让学生过分偏科,应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展现其特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业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技能素质的分值,围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另外,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优评先奖项的设置。在奖项的设置上,不简单以最后的综合测评排名作为评比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总成绩的排名基础上,对各部分成绩突出的同学设立单项奖。将单项奖与综合奖相结合,既奖励单项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鼓励学生在单项奖基础上争取获得综合奖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合测评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综合测评是一个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多的院系。如果可以将这些信息处理过程落实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则将会为测评过程减少压力,也可以减少由于经过时间较长而造成的信息模糊而出现的争议。建立综合测评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由各部门在系统中及时体现出来,最终进行评比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导出,这样的结果更为全面、真实。另一方面,通过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测评指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督促学生以测评标准进行自我管理,为期末综合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更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4.合测评与就业衔接

把综合测评与学生推荐就业衔接起来。综合测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反映。用人单位可以透过综合测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作为是否招聘的参考依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时,如果学习成绩、德育表现差不多,更偏向于更具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综合测评与就业能力衔接起来,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可以把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一些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如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融入到评比细则中,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5.注重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

综合测评的反馈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用于学生。素质教育新形势要求下大学生测评的功能应更加全面,大学生测评还应有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2]。学生通过综合测评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认清楚与他人的差距,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综合测评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反作用。通过综合测评,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有综合的参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特长,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和引导综合测评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业及参与活动的情况,既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反映部门在组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收效,指导各部门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蔡郁,齐昊.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与办学特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测评 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徐园媛(1977- ),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庞贺峰(1983- ),男,山东德州人,重庆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PG-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8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一门专业基础知识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选择。如何更加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操作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各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理论依据与建构原则

(一)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作为高校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也远远落后于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各高校现有的测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德育标准概念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应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作为评价机制,它应减少概念化的口号。现有的德育测评标准过于套用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造成测评内容不明确,测评体系操作性不强。

2.衡量学生的“智育”水平过于倚重考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尽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依然过于倚重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标准,这样自然就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标准若滞后于社会发展,势必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时,学校应适当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样做不仅于当前来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从长远来看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试教育”大多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长远发展。应试教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生产教育,忽视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影响到学生生活、影响到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兴趣。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也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按照德、智、体几个方面来考核,科学合理地构建测评指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体系构建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能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保证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引领”作用。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总体方向。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把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着眼点,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进行贯彻落实,体现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在进行测评标准的设计时,应尽量将标准进行量化,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测评的准确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同时,为尽量做到公平,也要采用打分等定量方式来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定性测评描述内容,使定性测评标准要与其他定量标准结合使用,以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可操作性。

3.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判断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应遵循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保证其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测评体系的制定既要体现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对测评指标进行科学的设计,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空洞,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另外,测评标准在内容上既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兼顾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提高测评体系的可操作性。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测评的结果要与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挂钩,这些政策都有名额限制,要求具有可比性。因此,测评指标必须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统一要求,应普遍适用于广大学生。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各行业、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教育活动也应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综合测评指标设计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之进行灵活处理。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设计

(一)新的测评体系应具有的特点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全面性、创造性、社会性等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构建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等准则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全面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日常教育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当前,掌握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社会欢迎,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学习成绩外,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把这些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关键性、普遍性的要素,以此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将其纳入测评体系。

3.尊重学生在大学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抽象或空洞的评价指标,使测评指标“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测评体系的构建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素质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也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这是由大学毕业生在未来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2.学习成绩。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黄金时代,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设置的公共课很受欢迎,专业课正在向博大精深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规格和要求。

3.能力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务必要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我们设计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人文素质。随着时代对人才的呼唤,要求大学生具备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我们设计的文化素质考核是指学生在人文知识储备、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以及文艺修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

5.身心素质。大学时代是学生身体成长、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健康的身心素质是研求学业及走向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健康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耐受挫折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为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多才多艺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挖掘。比如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发明等活动,认为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方法

第一,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推荐就业、评优评奖、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加大测评方案的宣传力度,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开展测评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要加强校内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促使测评结果得到较好的运用,真正发挥测评工作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规范测评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制定严格的程序和步骤,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首先,要实行测评人员、测评过程、测评结果公开制,广泛征求意见,测评过程中要接受师生监督,对于提出的疑问要有回复;其次,要使测评标准公平化,对每个测评项目的加分、减分实行统一的标准并说明理由,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最后,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张榜公示,听取师生意见,充分体现民主性、公正性。

第三,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测评方法。在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结束后,要对测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测评体系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要召集师生集体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进而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对测评数据的设置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对测评结果要认真分析,比较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测评体系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刚.对做好高职新生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12).

[2]高传勇,沈延兵.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3]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肖绝玲,邵强,罗杰,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考核体系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速度,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而目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却成为恒横在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也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前沿性课题,在本研究中就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等内容进行的详尽的阐述。

一、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研究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研究也日渐趋于完善,目前主要集中倾向于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的量化考核,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层次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是从对以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系统分析中,不难发现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测评体系中内容的设计不够均衡和全面

以往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的内容设置中,德智体美各个部分考核

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表现为智力方面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德育,体育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少,由此不难看出尽管考核体系中分数计算的方法无论如何精确和科学,也依然从根本上偏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也就必然导致所测评的结果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测评方法单一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测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他评以及自评

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而他评中基本上都是辅导员进行的年终测评,这种测评方法测评主体单一的静态测评方法很难保证最终所获得的测评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也只有将学生自身、辅导员、同学、任课教师等多个测评主体纳入其中,同时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性的,有着多个评价主体参与的科学的评价过程。

(三)测评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测评机制和体制作为保障,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中由于测评内容的分配不均衡而导致了测评结果中尽管某些内容的得分很低但另一部分内容的得分正常而最终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分数,使得测评体系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在测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杜绝一切失真现象的发生,以此保证整个测评过程的公平化、公正化和公开化。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模型的建构

(一)内容的设置、维度的划分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考核体系的设计中,内容设置的全面性和分数分配和合理性影响着整个考核体系模型建立的成败,因此在模型建构之初借鉴了很多专家的建议和以往相关研究的经验,我将本研究分为德智体以及发展等四个内容板块。

1.德育素质的内容

道德方面的评价主要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素质有包括思想要求、集体荣誉感、参与社会实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内容;政治素质包括了爱党、爱家乡、爱学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关心国家大事,参加政治活动等内容;品德素质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内容;遵纪守法方面包括积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能够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2.智育素质的内容

智育的内容包括竞赛获奖、各类证书、国家专利和等内容。在这四方面的内容中包括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类奖项(包括学习竞赛类、艺术类获奖和论文获奖等)、各类证书(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国家专利和。

3.体育素质的内容

体育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内容。身体素质内容包括参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状况,而心理素质内容包括抗压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人际关系等。

4.发展素质的内容

发展素质是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开拓进取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则主要包括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赋分标准

在德智体和发展等四个内容模块中,每个模块的总分是10分,之后将这10分分别平均分给二级维度内容。在二级维度的基础上将三级维度的内容细化为许多具体内容,并且将这些三级维度的内容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同的等级标准,在不同的等级中有不同的分数,最后得出总分。

(三)考核体系的实施

考核体系的实施是在对其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又一繁琐的过程,包括测评前人员的培训、测评中的检查监督以及测评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主要环节。为了保证测评的客观性,在测评主体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保证人员丰富性,也由此有必要进行测评前参与者的培训工作,针对评价的目的、评价体系的内容、方式方法、分数的统计等进行详细说明,保证评价量表的正确使用;测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测评监督检查机制,比如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方式等等,以此保证评价过程的真实性;最后,对测评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总结,不仅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同时要对整个评价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也为以后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积累经验。

三、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本评价体系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实践测评应用,结果发现测评结果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发展状况。从模型的应来看,该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全面性。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考核体系模型中涵盖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传统的德智体三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增设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这方面的素质内容正是我们今天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要重视和强化的内容,因此说本模型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其次,科学性。本模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能够对学生素质进行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其评价结果能为之后的教育活动提供教育参考,因此科学性是本模型的设计过程考虑的首要因素。从模型设计之初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设计过程中对内容维度的划分以及不同维度的赋分方式等等都体现着不同内容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严格遵循着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再者,可操作性。衡量一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中,简易性是评价可操作性的最重要的内容,本模型中内容的表述中注重了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对不同内容维度的量化考核过程中统计方法简易,并在内容评价体系中对具体的评价内容进行了细化,由此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141.

[2] 王鹏.季海鹏.王柏娜.基于模糊数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8);173-174.

[3] 刘琦.卓奕源.在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三维综合评价体系[J],新西部.2009,(12);159-160.

[4] 覃红燕.李良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203-20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5

素质,是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对湖南省6所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不同的学

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同的增值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

的正相关。这与教育改革的不彻底、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和许多提高综合素质措施的未有效落实密切相关。

关键词:综合素质 增值 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

内涵和要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制

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更

关系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自20世纪80

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最早出现以来,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实施虽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革逐渐进行着,但

至今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我国正

处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如何科学有效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借助教育评价促使学生

全面发展,增值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

有学者指出,增值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是比考试结果更好的指示器,能更好地测出学生潜

能,引导学生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综合素质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

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

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

素质等,也称为综合素质。单中惠教授认为:综合

素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就是德、智、体、美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不断增强。

2.增值评价

所谓“增值”,就是指学生个体一段时间先后成

绩进步幅度大小的比较,这种界定已成为世界各国

的共识151。但这项界定仅关注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增

值,“窄化”了学校教育内涵而受到了批评。另外一

种观点比较全面,以我国学者任春荣为代表,她认

为增值是“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与同

一抽样中其他学校的起点相似的学生相比,所取得

的某方面或各方面的相对进步”。结合国内外学者

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增值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内

各方面素质增长和进步的情况。增值评价即是以学

生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来评量教师和学校教学

效能的一种方法。

3.综合素质增值评价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就是将增值评价的理念与

方法运用于综合素质测评中,即是以学生一段时间

内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的增值幅度为依据来评量

学生、教师和学校效能,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一

定时期内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教师

和家长的帮助下,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提升自我,

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在参考了广东、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和长沙

等省市颁布的综合素质测量问卷后,研究形成了包

括2个一级指标(基本指标和发展指标)、8个二级

指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素质、身心素质、艺

术素质、个性特长与创造性)、19个三级指标,共计

25道题项的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卷,问卷中每一

道题项的总分均为100分,允许有小数点为5的分

数。该部分数据由研究者实地调查所得,对象为6

所高中,其中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所,长沙市示范

性高中4所。其中1所高中所在地为岳阳市(该所

中学为湖南省示范性中学),其余5所高中所在地

均为长沙市。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综合素质自

评和综合素质他评三个部分。经相关分析统计结果

表明:综合素质的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间高度显著

相关(p

价是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表明自评与他评间紧密

相关,遂在后续研究中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平

均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

调研采用同时调查该校高一和高二同学的同

时陛横断设计1,研究以同一学校高一学生综合素

质测查得分与该校高二学生综合素质测查得分的

差值为增值(增值=S高二-S高一),增值类型分为正

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S高二-S高一

或零增值(S高二-S高一均值无显著差异)。

三、统计结果与解释

1.中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整体增值情况

研究假设:经过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之后,中

学生综合素质会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研究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法,将高中一年级和

二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

均值比较,以均值比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

标准,T检验结果如果显著,则表明学生在综合素质

某一方面出现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

值类型为正增值(S高二-S高一>O)、负增值(

S高二-S高一

无显著差异)。根据前面对综合素质的定义,研究者

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

术情操、个性特长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六个方面对学

生综合素质加以考量,并将增值情况的检验结果汇

总如下表(见表2至表6)。

从表2可以看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T检验

表明不同年级对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

公民素质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

对诚实守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2.58,p=O.01),

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负增值(1.45)。总体而言,高二年

级较高一年级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均值都有所

下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上升,中学生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没有进步,甚至在诚实守信

方面出现了下降趋势(见表2)。

表3表明,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年级对知识

结构、方法能力和态度习惯三个方面的影响均存在

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这三方面的均值都要高于高二年级。随着受教育的

增加,中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显

著的负增值。这与年级增长带来的知识难度和学习

压力的加大密切相关(见表3)。

表4表明,年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

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体质健康和体能健康

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

负增值。总体而言,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

能素质要比高二年级的好(见表4)。

从表5可以看出,年级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影

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增值;而对艺术表现、艺术

水平和个性特长的影响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学科个性特长的负增值幅度最大(见表5)。

表6显示,年级对实践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影

响都存在显著差异,尤以成果表现(撰写研究报告、

论文的数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现情况)和新意

成果最为显著(p

值。总体而言,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负增值。从所有指标的整体分

数来看,成果表现的平均分(71.68和66.67)最低。

从增值程度来看,尤以新意成果的四个方面负增值

均值最为显著(4.87~6.06),其次是个性特长的三个

方面负增值均值较大(3.66~3.94)(见表6)。

2.不同学校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增值表现

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年级自变量的两个水平

(高一和高二)的得分表中综合素质增值分的差异,

通过对年级与学校在综合素质测评各题项上交互

作用的考察,以及进一步对交互作用显著的题项进

行的简单效应分析,考查了增值分在各个学校上变

化,也即学校的增值差异。按同样的方法,采用方差

分析T检验法,将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在综合

素质测评每道题上的得分进行均值比较,以均值比

较的结果作为增值与否的评定标准。T检验结果如

果显著,则表明该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某一方面出现

了增值,结合对均值差的分析确定增值类型同样分

为为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通过对6所学校学

生的综合素质增值情况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

所省示范性高中在能力技能、成果表现、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大幅度

的正增值,其余方面负增值也相对较少。而在市示

范性高中中,综合素质某方面的正增值极其少见,

只有1所在体质健康方面呈现了显著正增值,而大

范围的负增值集中显现在长沙市的某2所示范性

高中中。

四、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1)各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出现大范围、整体性

负增值的局面,中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可知,中学生综

合素质增值类型基本表现为零增值或负增值。说明我国

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并未有效落实,全面发展的

目标也还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改革不彻底,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

存在。虽然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提倡多年,但目前的

教育体制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追求高分是许

多学校、老师乃至家长的唯一目的,高考定终生的

结果导致学生一味盲目地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

方面素质的提高。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上升,中学生

逐渐丧失了个性特长发展而趋向于成为高考的统

一批量产品。

第二,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比如上课形式单

一,基本都是教师一味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德育

缺失,学校和老师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如何应试,而

很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主要依靠空泛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生活实践方面道

德素质的培养较少;学校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创新素

质的课程与活动,很少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和思考

的精神;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本应该单独完成的实

验演练为多人合做甚至只能观摩,学生实践能力不

足等。

第三,许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只流于形

式而并未有效落实,学校走走形式,学生敷衍了事。

(2)不同的学校在综合素质的具体方面存在不

同的增值表现

总的看来,尽管整体上各学校综合素质出现了

大范围、整体性负增值的局面。但进一步研究发现,

具体就某些学校而言,正增值、负增值和零增值的

分布则明显不同。省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正

增值要明显强于4所市示范性高中,其负增值也要

明显弱于长沙市的4所示范性高中。由此可以看

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之间存

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校际间的资源差距对学生综

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讨论

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进行了大量探索,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在激励中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发

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中学生素质

综合评价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还存在一

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系统的素质

测评方法和理论研究;缺乏先进的测评工具;在传

统的素质评价中,被评价者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学阶段,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先天素养、家

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状况等迥然不同,其综合素质也

一定会存在差异㈣;另一方面,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

成长和各方面素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他们各方面

素质发展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科学

正确地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评量,促进每个孩子

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缓

和这一困境,它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值为参照来

评价学生进步幅度,相对于传统只重结果的评价方

法,增值评价更关注评价的起点和过程,不仅能更

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还

能分析出与学生综合素质进步相关的各类因素,便

于学校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个体差异

及时调整和矫正,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

方面,学生在增值评价中,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

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发

展。这种弱化横向比较、凸显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

更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也有利于推进素质

教育和教育公平。在不久的将来,中学生综合素质

增值评价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五、启示与建议

综合素质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

路,为传统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更好

地运用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综合素质

各项指标,针对增值评价统计结果中负增值较为显

著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只有诚实守信这个指

标出现负增值,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等现象,对考

试与分数的过分注重可见一斑。因此,加强对中学

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降低对分数与排名的过分重

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

2.在身心健康方面,不仅要丰富学校体育锻炼

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

识。同时学校应该有效地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立专

业的心理辅导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要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新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不仅仅是无限制地灌输文化知识,将学生培

养成学习的机器。

4.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中,政府不能只重视优

质学校,而要平等地关注每一所学校,尤其是扶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1、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06,(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6.

[3]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7):4-8.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7

如何衡量被测教学系统的行为和效果的优劣,这涉及到评测的基本标准。根据尤·克·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效果、质量水平和时间、精力花费双重标准是必不可少的①。鉴于综合评测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考察,我们提出教学行为标准,以此形成化学教学系统评测的三项基本标准。

一 教学效果标准

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化学知识掌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化学技能的熟练操作和准确运用标准,以及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能力发展标准等等。

二 教学时间标准

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师生必须追求尽可能少的必要时间和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这里提到的时间和精力,必须考虑教师的课外辅导、准备教学材料和学生的课外作业量等等。

三 教学行为标准

为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应具备的素质、技能和手段,包括表达、书写、实验等基本素质和理解教材、选择教法等基本技能,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学习方法等等。

围绕上述标准具体展开,即可形成评测的指标体系,其要求如下:

(1)指标的内容必须体现化学教学系统的主要特征。指标既然是评测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无疑必须反映出教学系统的有关特征,如化学教学目标的特征、化学教学内容的特征、化学教师素质的特征、化学教学方法的特征、化学问题思维的特征、化学学习方法的特征等等。

《化学教学论》一书中作者列出七项指标评测化学教学系统的质量,它们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语言、教态和仪表。上述指标与课时教学系统的功能基本一致。为便于测量,每项指标又分出若干具体的细目以作说明。①

广东省教科所在大范围问卷基础上得出教师授课系统的质量评测指标,共八项: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生动有效,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注重概念原理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传授,口头表达顺畅简洁,热情帮助学生进步。与此对应的学生学习系统的质量评测指标是:自学能力强,掌握知识全面系统,思维积极活跃,运用知识正确灵活,学习主动独立思考,理解概念深刻完整,求知兴趣广泛多样,作业灵巧有创造。两者分别体现了教和学的特征②。

(2)指标内容的表述必须明确,力求采用操作化的语言给予界定,以便通过实际观察等手段加以直接测量。例如,口头表达顺畅简洁所反映的简练准确、顺畅有节奏在评测过程中不难把握, 而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因素虽能指标化,但缺乏直观可测性。为解决这一困难,常将难测指标分解,从而化为若干可测的指标并间接地反映难测指标。例如,我们曾将教学态度分解成责任心和情感两项,责任心又通过备课、辅导、批改作业三项操作性强的指标予以间接测量①。为简捷起见,指标的叙述更多地采用未加肯定或否定的中性语言,其内涵一般另作说明。(3)多级指标形成指标系统,同一层次的指标必须互相独立,即不允许存在任何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相互不重叠,不能从某一项导出另一项。例如,将知识、能力、智力、技能归属于同一层次,则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或交叉(部分重合)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属于能力范畴,而技能有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心智技能与智力紧密联系在一起②;对知识和技能而言,如未对其内涵分别给出严格的限定,则化学教学中的一类技能性知识(如化学计算技能)究竟属于知识还是技能,不免出现争议。假如等权对待上述四项指标,事实上就增加了能力的权重,而智力指标无疑是多余的,它的存在对整个指标系统没有贡献,而且降低了评测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客观性。指标的部分重合,导致该部分的权重重复计算,在操作时也极易引起混淆,甚至使评测工作无所适从。

在实际评测中,如何保证指标的尽可能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求选用涵义清晰的词句以体现指标内容,同时对某些可能因理解偏差无法把握其内涵的指标需给出必要的限制。如注重概念原理教学限于考察概念讲解是否准确、原理教学是否清晰、举例是否典型恰当;而重视系统知识传授着眼于教学环节是否连贯紧凑、前后知识是否整体联系、教学时间是否合理分配。显然,前者注重局部,后者重视整体,一旦给出上述限定,评测时就不难区分了。有时为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适当减少指标个数以求独立。例如,我们曾设想通过教学态度、教师素质、 专业知识、待遇、身体状况、教学方法6项并列的指标来反映教师质量,但从系统论中又获得重要启示:某种具体的教法难论其优劣,而体现在多种方法组合的功能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型等特点,不同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表达、书写、实验操作等)顺利地完成教学过程,而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程式①。换言之,教学方法与教师素质、教学态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最终未将教学方法列入指标体系,而是从教师素质、教学态度等指标上得以反映②。

(4)作为教学系统的测量目标,各级指标不仅要反映系统的特征,而且必须显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这就涉及到指标的权重问题。权重或称权数,是指对被测对象的不同品质进行权衡比较时的一种量上的区分判断,也是对被测对象所属的各种要素的影响程度作出的量化限定。在评价研究中,常常根据评测的系统、对象、目的、时间和角度,对不同的指标指派不同的比例系数,即构成权重,相同指标的权重也因系统不同而发生变化。

确定权数的过程称为加权,它是教学系统评测计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值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评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权重不能随意而定,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融合经验和理论,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方可求得。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是在指标体系建立之后进行分配或同时进行。

(1)经验加权。请具备相当经验的教学论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对不同的指标进行相对比较,并按其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一定的数值,归一后即得权数集合。此法操作简单,但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一般慎用。

(2)集值统计。请若干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某一层次的n个指标(子因素)μ1,μ2,…,μn进行观察分析,在自认为重要的因素下 打“√”。设K为总勾数,Ki为第i个因素μi所得的

(3)排序统计。将指标随意排列在表上,请有关人员按重要性程度进

排序等级,N为专家人数,nij为对某一指标、某一排序等级的投票人数)。例如,请24名专家对教学质量这一系统目标进行评测,涉及的测量指标有4项,排序结果如下:②

(4)专家咨询。请有关专家和富有经验的教师在互相隔离的场合估计已有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指标的权重,记为wji(第j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权

位专家的估计偏差Δji。请偏差大的几位专家重新考虑后作出修订,如此反复咨询几轮,直至获得比较客观的权值。具体求法③如下:

j=1,2,…,m(专家个数)i=1,2,…,n(指标个数)

此外,权数确定的较好方法还有层次分析法①②、相关系数法③、模糊聚类法④等等,因其涉及较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操作步骤,本书不作进一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有关文献。

张铁明提供了一种同时确定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统计方法,使评测过程更为简捷、可靠。具体步骤⑤如下:

第一步:根据所研究的教学系统特征列举出多项指标,设计一排列式问卷;

第二步:确定问卷对象(教师、学生、教学法专家、校长等)和范围,并在问卷上设项区分;

第三步:要求答卷者从中挑选出最能反映系统特征的同层次的5项指标(限制数目以免答案离散),并按总权值100给已选指标确立权重;

第四步:统计出全体答卷者确立的每项指标权重的总和并除以选中该项指标的总人数,得答卷者所确定的指标平均权重;

第五步:每一项指标被选人数除以答卷者总数,求得每一项指标被选定的概率,进而计算单项指标权重=答卷者确定的平均权重X指标被选定的概率;

第六步:依权重多少排序,筛选出六—八项实际应用指标并将权重“归一化”,即

归一化权重=单项指标权重÷被选的诸项指标权重之和。

第七步:给选定的指标赋予二—四条相应的内容。

值得指出的是,对复杂系统而言,通过分解往往形成多级评 测目标,这给指标体系的叙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系统树”结构予以反映,图3-1是一个通用模式,其中ai,aij表示同级指标的权重。所谓“系统树”,是指将所研究的系统、各级子系统集中于“树根”、“树节”、“树叶”上的图形表示。图中最左端点G0为根指标,树的末梢端点为叶指标(如G1,G3,G4,G21,G22等),形成过渡环节的点为节指标(如G2)。对同一指标链(如G0—G2—G22)而言,易测程度从根(系统目标)、节(一级指标)、叶(单项指标)逐级加强,因而评测的方向往往从叶开始先综合到节,再逐级向左直至对根作出总体评价为止。

借鉴上述思路,作者在广泛调查和集值统计基础上建立了与学期教学系统相对应的化学教学质量评测指标体系,同级叶指标对节指标(或根指标)的贡献体现在权数分配上。统计表明,教师、学生影响教学值得进一步研究。①

第三节 综合评测的基本方法

评测方法是与评测过程密切联系的,它包括前期的理论设计、调查问卷、确定指标、计算权重和后期的对象选择、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环节的具体操作思路。

为简化论述,以下侧重讨论指标体系建立后常用的几类方法。

一 定性方法

指标体系建立后,定性考察仍不失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评测方法。例如,以评测教学过程为主时,常用教学观摩、特征分析、行为评判等手段,对照已有指标给出评语或等级;以评测教学效果为主时,常用提问、座谈、考试和目标到达度分析,特别是与学生学习水平相关的各项测验是不可少的;当涉及范围较广的评测对象时,常抽取典型样本进行研究,并将其结果推至总体。定性方法的常规操作大多是读者所熟悉的,本节中仅以行为评判为例做一分析,其余不再展开讨论。

师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双方的行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行为评判的技巧十分重要。首先,评判者必须了解被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评判指标的具体内涵,通过教学观摩等过程把握对象的行为表现,重点必须突出与指标关系密切的一系列特征行为;其次,对行为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判,合理地给出分值。在实际评测中,以下三种表式可供读者参考。

1.描述评等式

描述评等式是指直接运用文字描述某一指标不同等级的具体内容(细则),并给出相应分值的一种方式。描述时力求概念明晰,以便“对号入座”。表3-1是运用描述评等式对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一项进行评判的实例。

2.期望评等式

将某指标分解成若干子项,并列出一系列期望标准。请每位评判者按其达到标准的满意程度赋予分值。评判等级一般有四—五项,常用“非常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或“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等。表3-2是对化学课堂教学手段一项给出的期望评等实例。

3.加权评等式

在表中列出被评指标的各项单项指标的权重,按实际情况给出等级分值,最后利用公式Fi=bjai转化成评判分。其中bj为等级分值,ai为单项指标的权重。表3—3是对指标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所作的评判。

转贴于 二 定量方法

为提高综合评测的精度和可比性,已引入多种数学方法和评测模型。尽管对量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可靠性目前不乏争议,特别是教学系统涉及的主要对象是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量化方法与之更为相配,至今尚无定论。但作为一种处理离散信息和数据资料的手段,其结果仍然是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在实践中研究和完善定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按综合评测逐级进行的系统思路,实用的量化方法有加权平均、模糊综合等等。

1.加权平均

设参加评判的有教师、学生、教学法专家三类人,其中某类的第j位评判者对指标X所属的n个同级子项给出评判,获得对应的等级分值bji(i=1,2,…,n;j=1,2,…,m)。如n个子项的权重为ai,则第j位评判

考虑上述三类人员意见的重要性程度,引入权重w1,w2,w3,则该指标的综合得分值为:

如与X同级的还有Y、Z两个指标,X,Y,Z恰好又是被测系统的一级指标,设其权重分别为γ1,γ2,γ3。按以上讨论的方法求得Fy,Fx后,即可得到整个系统的综合评测值F总:

F总=Fxγ1+Fyγ2+Fzγ3

2.模糊综合

由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现象的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的教学系统,其中的不少因素涉及人的行为和性态,往往不易准确界定,如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态度的好坏等均难用某一具体数字去描述。在行为评判时,不同的评判者不免按自身的价值观进行衡量,致使评判结果出现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为此,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教学系统的模糊性,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定量结论。

模糊综合评测的一般步骤是:

(1)建立评测因素集U={u1,u2,…un},ui可理解为某指标U的同级子项。例如,教师素质={语言表达,板书,实验操作}。

(2)建立评语集V={v1,v2,…,vm},评语的等级和内容根据需要确定,常见的有5级或7级评语。例如,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为便于参照评判,常常将评语、评定等级和多级估量得分的对应关系事先予以明确。

(3)建立评价矩阵R。通用的方法是统计出每一评测因素分属于各个不同等级的百分数,也称每一评测因素在每一等级上的隶属度。如对第i个因素求m个等级上的隶属度,可得

Ri=(ri1,ri2,…,rim)0≤rij≤1

则U中的n个因素评价构成总的评价矩阵R:

例如,有50个人对某化学教师的素质进行评测,已知教师素质指标由3个子项组成(见图3-2),对第1项“语言表达”有12人认为“很好”(24%),23人认为“好”(46%),10人认为“较好”(20%),3人认为“一般”(6%),2人认为“较差”(4%),则该子项的评价结果可用R1表示:

R1=(0.240.460.200.060.0400)

同样方法对后两项进行评定,即得评价矩阵

(4)确定各因素的权重。U中的n个评测因素对应的权重形成权重集A,用ai表示第i个子项的权重,则得:

例如,作者运用集值统计方法,得出教师素质的权重集为

A=(0.50 0.30 0.20)

(5)进行综合评测运算,求出综合评测结果B:

矩阵在进行模糊运算时涉及的广义算子有M(·,V),M(∧,∨),M(·,)等多种,其中M(·,V)、M(∧,∨)系主因素突出型,M(·,)为加权平均型,具体操作如下:①

M(·,∨),M(∧,∨)计算简捷,但“取小”、“取大”后丢失的信息较多。考虑到教学系统诸因素均衡兼顾和整体指标优化的要求,以取M(·,)为宜。

当所研究的教学系统有多个不同的层次时,某个单因素往往是低一层次的多因素的综合。因此,多层次系统模糊评测的思路是:从最低层次开始,逐级综合,直至最终目标。

设U中第i个因素ui由k个低一层次的子项构成,即ui={ui1,ui2,…,uik}

ui的k个因素权重分配为Ai=(ai1,ai2…aik),在m个等级上给出评价矩阵Rik,则低一级的综合为Bi=AiRik=(bi1bi2…bim)如将综合结果Bi作为单因素ui的评价Ri,则对u的综合评测公式可写为

最后,对B进行归一化,得

第四节 化学教学系统的优化

教学系统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教学评测、教学反馈和教学调控等多个阶段,而核心的工作是借助于评测结果,不断地为反馈和调控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可以这么说,教学优化是在教学评测基础上的有目的、有方向的一种控制。

目前,从教育学、教学论、系统论等角度探讨教学优化的论著甚多,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阐释阶段,缺乏操作性。这里,我们借助模糊综合评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工作,向读者提供化学教学系统优化的一种具体策略,其进程简示如下:

综合评测Ⅰ局部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决策实施决策综合评测Ⅱ

根据前面的讨论可知,综合评测结果B=AR最终得到的是在m个等级上的一组相对数值,当等级分布较多时,不同系统的B矩阵数值变化的趋势往往不一致,因而难以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为弥补这一不足,特引入综合评测值T:

T=B×C'或T=B×D′

B是经归一化处理后的综合评判结果,系1×m阶矩阵,C,D分别为等级矩阵、由多级估量值域组中数构成矩阵,即

C=(+3 +2 +1 0 -1 -2 -3)

D=(10 8.5 6.5 5 3.5 1.5 0)

C′,D′分别为C,D的转置矩阵,如C′为m×1阶矩阵:

可见,矩阵B,C′相乘恰好得到一个实数,这就是综合评测值。它不仅从整体上反映出系统功能的相对强弱,而且将所得结果与等级分值相比较,使反映系统综合效应的T值兼具等级涵义,便于定性描述。

我们曾用上述方法对某校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化学教学质量目标做过综合评测,结果如下:

由T(S1)>T(S2)>T(S3)可知,教学质量从整体上看S1相对最优,S2其次,S3较差。但纳入评测等级考察,S1仅介于“好”与“较好”之间,S2为“较好”略强,S3为“较好”略弱,三者均有努力的余地,即需进一步优化。

优化教学系统,关键在于找出薄弱环节并不断改进,但问题的症结和引起系统差异的原因从T值大小上无法得以反映,只能通过查询各级的综合评测Bi和Ti方可了解详情。例如

B(S1)=(0.10940.31980.32620.20200.03300.00680.0026)

B(S2)=(0.10680.26550.31280.25430.05320.00740)

B(S3)=(0.11530.25290.24880.30270.04990.280.0024)

不难发现,系统S3的T值最小,但B(S3)中对+3等级的评价却大于B(S1)和B(S2)。沿系统树结构逐级检索可知,教师乙的基础素质和知识水平均强于甲,而乙任教班级的学生质量相对有些不足。

通过比较Bi和Ti值,可以针对性地找出导致系统差异或综合评测值等级不高的种种原因,并根据指标的权重和可调节程度,制定逐步优化的教学决策。本例中有关教师质量、学生质量的指标还有“待遇”、“身体状况”、“学习时间”等,因所占权数较小(见图3-2),且较稳定,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调控因素。经分析发现,差异和不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3)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该班同学的整体学习水平,三是教师乙的工作态度和教师甲的知识素养。

所以,优化的第一步是从(3)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方法,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期望;优化的第二步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照教学目标检测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教学,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优化的第三步重点在教师,教师乙虽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但事业心和责任心方面亟待加强。

教师是一项辛苦而又崇高的职业,树立这一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思想和业务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甲在工作责任心和情感方面优于乙,但受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素质和技能跟不上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应重视知识更新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 量,培养更多的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建立指标并应用加权平均或模糊综合方法进行量化评测(简称指标—量化),是近年来各种评价所热衷采用的模式。由于它突出指标体系的行为化和可测性,注重数量化的测定和结果的相对比较,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因而很快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成为教育研究的工具之一。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随着评测内容的增加,出现了过分追求量化形式的片面倾向,在“量化即科学”的观念指导下,随意推广直至滥用,忽视了指标—量化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评测结果失真。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研究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0-0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牵动研究生教育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则是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管理环节,也是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就成为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 目前高校研究生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电子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效率;然而,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方面,目前的评价手段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缺陷。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但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课程考试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课程成绩差异较小,参考价值有限,却忽视了定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些指标因子,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

(2)评价程序过于繁琐,手工评价操作机制不透明。现行大部分综合评价手段具体操作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评分不够民主的缺陷,导致综合评价变相地成为了“综合调整”,产生了许多“关系分”、“情谊分”,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2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构建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综合本校二十余位研究生管理人员的意见,共设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对每项指标分配了权重,如表 1 所示。

本文建立的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模型借鉴了以往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评价过程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其具备以下特点: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该评价体系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项传统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两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特质,同时也引入了研究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考评,可以全方位的反映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综合表现。

(2) 对不同测评对象的导向性。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往对不同测评指标完全一致的权重分配明显难以满足各学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采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制定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总原则,总原则需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统一的共性要求;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各自的评定实施细则,各测评指标的权重要针对其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对更为重要或亟待强化的测评指标赋予的权重更大,从而明确本学科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引导研究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习成绩、科研等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要制定好核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分和加减附加分等方式实现评价;而对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等比较难以直接量化的模块,可以通过对研究生该素质的外化行为特征的测评来推断其内在素质,因而需要制定比较细化的等级考核标准并合理设定不同等级的测评得分分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评定。

(4)各考核指标权重分配的动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测评,需要包括课程学习、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考核、论文答辩等多个阶段,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不同,因此在不同学年各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应有相应的变化。如在第二、第三学年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科研工作,需要评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科研工作上来,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分的权重,同时导师评定的权重也应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时性。

3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模型应用实例

在对中国石油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2011 级研究生进行第一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各一级、二级评价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具体步骤为:

(1)建立测评指标的多级递阶结构,即前文中表1所示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AHP法构造判断矩阵。通过相互比较以衡量同一层级的各因素对其上一层级某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标度 1-9 来衡量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学院邀请了本校多名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和教授针对研究生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如研究生一年级各一级指标相对于总体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H11如下:

(3)权向量计算与矩阵一致性检验。本文通过matlab软件求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该层级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级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通过随机一致性比值CR (CR = CI / RI)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小于 0.1 可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CR值大于 0.1 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由上文中各矩阵得到的权向量和检验值见表2。各一级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 0.1,因此,各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研究生一年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针对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的培养特点,确定自评得分(S)、班级测评小组评定得分(R)、导师评定得分(T)、学院评定得分(C)的比例为10%, 30%, 30%和30%。以思想道德表现得分A1为例(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身心素质其他各二级指标算法相同),有: (1)

将表3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与每位研究生根据式(1)计算出的各项指标最终加和,即可获得该同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最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

该研究生综合测评体系自2010年起在我院使用,测评对象为我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表3得到的结论来看,在评价指标的排序中,C项即“创新精神”这项得到的权重排在第一位,这也符合现在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趋势,与实际的情况也是相符的。该体系的测评结果可以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在校研究生素质教育及评优评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本全面科学的反映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综合表现,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常相符,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广泛认同。

4 结语

本文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步骤明确、逻辑清晰、操作简便,能够较好地反映评价目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评价方法的某些弊端,为解决其他现实决策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权重赋值,以便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地对本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此外,在今后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学历硕士和专业硕士在不同年级的各测评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测评体系。希望通过该测评体系的推广,能够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4-27.

[2] 熊礼波,汪菊娇.层次分析法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5):90-92.

[3] 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64-67.

[4] 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54-57.

上一篇:继续教育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