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3 08:34:39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信贷资产 证券化 金融监管 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85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4-045-05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现状

2005年3月21日,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在央行和银监会主导下,一系列试点法规陆续出台,确立了以信贷资产为融资基础,由信托公司组建信托型SPV,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进行流通的证券化框架。2007年经上报国务院,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2。此次试点规模限定为600亿元,并扩大到王行等六家金融机构。

(一)规模仍然较小且基础资产种类比较单一,尚处于起步阶段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被寄予厚望,但其发展并不顺利。从发行规模上看,2005年12月发行的“建元”,“开元”两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为71.96亿元。2006年受市场流动性困扰,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相对萎缩,全年发行规模只有115.8亿元。2007年,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及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相关规定,当年发行规模有较大增加,达到178.08亿元,较2006年增幅达到54.6%。2008年上半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已接近2007年全年水平,但此后监管部门出于审慎的原则延缓了市场发行速度,至12月底全年发行规模达到254.01亿元(见图1),较上年增长41.69%。截止到2008年12月底,共批准16单信贷证券化业务,发行总规模为619.84亿元。相对于整个固定收益市场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有限(见图2)。

从发起人方面看,共涉及11家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从基础资产方面看,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一般工商业贷款、不良贷款及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等资产(见表1)。

从发行期限看,有短期化趋势(见表2)。2007、2008年1-3年产品占绝大部分比重。

对已发行的证券化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第一,基本采用标准化的“证券”形式,使其具有可交易性,第二,引入证券评级机制,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售和交易进行初始和跟踪评级,第三,通过构造优先次级结构,设置利差账户、准备金账户等方式,增强产品信用;第四,建立较为详细的基础资产池和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并通过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货币网,中国债券信息网等电子信息系统对外公布;第五,产品主要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销售,允许产品进行质押式回购。

(二)监管部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一直持谨慎态度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取法海外经验,发展路径上采用了“边试点边立规”的政策推进模式,试点过程中逐步形成监管框架(见表3)。

作为对一项全新而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尝试,监管采取了审慎和重在规范的态度;

其一,法制以灵活度较强但法律效力较低的行政部门规章

虽然允许资产支持证券用于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做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辅助途径,但是资产支持证券缺乏流动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首先,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总量不过620亿元,高流动性所需要的规模数量不足:其次,基础资产的类型虽较为丰富,但每种往往只有规模不大的一两单,加上资产支持证券类型分散,档期利率偿付条件等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流,此外,目前的交易机制嫁接在其他交易系统之中,金融中介断续报价而不做市,无法提供发现价格、确定价格和活跃交易的服务,最后,与企业债、国债、金融债等按季付息,本金最后结算的方式不同,资产支持类证券采用的是本息按季结算的方式,由此导致同样面值的债券随着时间推移,所代表的债权数额将逐步递减。由于资产池中的客户可能出现提前还贷的情况,导致每季支付给所有者的本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笔回购横跨两个结算周期,就会出现对于债券的定价难题。

(五)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不足,信用评估体系有待建设

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敏感的固定收益产品,产品的信用评级是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信用评级机构对产品的信用评级报告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证券化信用评级业务与证券化试点同时起步,第三方信用评级市场尚不完善,如违约历史资料匮乏、评级技术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普遍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彼此间的评级标准不一,评级透明度不高。尽管所有证券化项目都按立法要求进行了信用评级,评级机构也适时了产品跟踪评级报告,但考察评级公司提供的评级报告,各家机构都对产品予以最高评级,分析内容大同小异且相对简单,难以充分揭示证券化复杂而形态各异的基础资产风险,其权威性存在较大质疑,评级结果也很难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

(六)“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实使银行证券化的动机难以持续

投资者基础规模小且单一,势必抬高收益率水平,无法真实反映基础资产收益与风险。目前市场上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大多选自发起人的优质资产,好资产卖不出好价钱,导致银行“亏本赚吆喝”。银行动机容易受经济形势左右。在信贷规模紧缩状况下银行尚有证券化动机,以期获得新的流动性,增加信贷弹性。但在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下,银行所面对的主要是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与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通过证券化得到的流动性再次投入安全优质的贷款类资产的难度较大,银行对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的贷款类资产有较强的惜售心理,证券化的动力恐怕难以为继。

三、政策取向及展望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被妖魔化,变成了造成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但这并不是结构型产品自身的问题,更多体现了对衍生品的不当使用,不应该因这场金融风暴的发生而全盘否定结构化产品。

受其负面影响,国内资产证券化发行环境不利2008年上半年,面对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的风险,决策层不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加大对流动性的回笼力度,并对银行实行信贷额度管理,限制银行信贷投放。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出现趋紧迹象,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运作不失为解决流动性的一种选择,商业银行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热情明显高涨:另一方面,银监会对国内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标准和风险审查的把握更加严

格,要求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的银行强调资产质量,证券化资产要以“好的”和“比较好”的资产为主,而且自工行2008“工元”一期项目发行后不久,银监会便暂停受理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2008年底新批准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三单产品实际上均是2007年就已上报的项目。

2008年下半年,由于信贷规模因拉动内需方案而放松,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似乎有所消减。作为一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之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亟待获得政策层面的持续鼓励和支持。

回顾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历程与生长环境,不难理解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较慢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可以最终归结为,虽然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处于零星个案、小规模试点为主的初级阶段。而解决的落脚点是资产证券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扩大规模推出更多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市场人士关注和研究它,才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使产品焕发生命力。

国内证券化的发展,在经历试点阶段的建章立制和树立典范之后,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市场主体自律水平的提高,势必市场管制逐步放松,管理手续逐步简化。据了解,目前监管机构已开始总结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试点阶段和扩大试点阶段经验,拟上报国务院。在拟议的试点总结报告中,人民银行计划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一项常规业务来开展。操作流程有望简化,从目前的逐个项目的审批转为业务资格的审批,获得业务资格的银行在核定的总额度中可自主向人民银行申请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后续如何开展将根据国务院的批示而确定。可以预期,政策层面或将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减少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批

具体而言,包括:第一,积极推动证券化操作从试点阶段逐渐转入常规发展阶段,不断扩大允许证券化的资产类型和资产规模;第二,减少对证券化业务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批,代以对证券化业务全面而审慎的风险监管,尊重市场主体创造证券化规则的作用,适时将有益的市场经验,例如资产信息披露要求等上升为法律制度规范,借助制度的力量保障证券化平稳发展。

(二)扩大市场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

具体包括:第一,促进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互通,允许同一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在两个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第二,逐步探索包括回购交易,融资融券交易,期权、期货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与方式,形成多层级的证券化市场。

(三)丰富参与主体

具体包括:第一,逐步扩大具有业务操作能力的金融机构参与证券化操作的机会,以业务审批代替市场准入资格审批,促使金融机构通过业务竞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与金融服务质量:第二,规苑信用评级机构,提高评估公司评级和资产评估工作的透明度,鼓励两家以上评估机构分别参与评级评估工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结构融资评级技术,逐步建立适应中国证券化操作的信用评级规则与体系;第三,逐步扩大可以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群体,除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入市之外,适度包括目前在信托理财产品中界定的合格投资者及正在兴起的定向理财产品客户。

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

在面临复杂的宏观经济情况下,全面和深入认识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形势和趋势,有助于商业银行未雨绸缪,更好地做好证券化产品的资产储备和发行准备工作。

(一)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业务品种

从短期看,信贷资产证券化还难以摆脱严格监管的阶段,产品审批周期较长。商业银行在选择产品创新方向时,应综合考虑到监管部门意向和市场接受程度以及作为发起人和贷款服务商的经营效率等因素,开发既符合政策方向和商业银行需求且具有较强可行性,又可利用成熟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的品种。一旦监管机构重启资产证券化审批,就可择机上报。从中期看,为适应信贷资产证券化从逐项审批过渡为资格审批的的趋势,商业银行应积累经验,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项目和产品种类,形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系。

(二)继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

通过常规产品,将总量做到一定规模,树立业务品牌,一方面满足经营的需要,根据行内贷款周期和特点推出个性化产品,将其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工具,另一方面借助监管部门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壮大。

作者简介: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效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04-04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作为解决储贷机构的流行性失衡问题的重要工具,信贷资产证券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起源并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之后,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二十多年牛市的终结,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引发的次贷危机结束了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都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但资产证券化在经历短暂的低潮之后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美国官方并没有禁止资产证券化,美国财政部在递交国会的《改革美国住房融资》一文中指出“作为与银行信贷的配套措施,资产证券化应当继续在住房融资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资产证券化的正面作用。

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为加速海南三亚的开发,实现地产的增值,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了三亚地产投资券,通过预售地产开发后的销售权益,集资开发三亚地产。这种形式没有特殊目的载体(SPV),也没有经过外部信用评级,但已经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雏形。200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的要求,同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端。在2005―2008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轮试点中,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总计667.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从2008―2011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暂停了四年之久。正式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在2008年之后陷入停滞,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资产证券化”创新却一直层出不穷。特别是2010年之后,随着宏观调控紧缩的力度逐步加大以及银行资本约束的趋紧,不同类型机构通过合作进行监管套利,将信贷资产移出银行资产负债表,借此规避信贷额度管控,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在2012年中央重新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二轮500亿元额度的试点中,7家境内金融机构又发行了7单,总计241.3亿元,余下额度将在今后使用。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新增发行额度3 000亿元。截至2014年2月,中国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34单,总额度1 368亿元。

通过连续试点,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并实现了几个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发起机构逐步多元化,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均可以作为发起人;二是基础资产逐步多元化,已涵盖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各种类型;三是投资者范围逐步扩大化,目前各类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均可以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预计在三轮试点之后,主管部门将会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完善发行机制,在严控风险的基础上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常态业务推向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深入分析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对应的机制来更好的发挥作用并控制风险,避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使之成为银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避免走美国资产证券化老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主管部门分割、发行市场割裂,登记结算机构分立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被人为分割成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类。前者的主管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通常采用信托计划的方式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后者则是对非银行间的债务或未来现金流进行打包出售,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主管部门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采用资产支持票据的形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另外一种其主管部门为证监会,采用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形式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主管部门不同,交易场所不同,人为的割裂了市场。假设将来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管计划在交易所市场交易就要同时由上述三个部门审批。另外仅就银行间市场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没有统一的登记结算机构,分散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使原本统一的市场出现割裂,信息无法实现连通,降低了信息披露的效率,增加了监管难度,也影响了二级市场的培育。

2.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相对单一

一是目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交易所市场仍处于空白。银行间市场尽管有规模方面的优势,但由于该市场为银行所主导,这意味着,即使实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仍在银行体系内循环,尚未真正发挥资产支持证券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功能。二是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要参与者都是银行业机构,对资金、风险等要素的偏好存在较高同质性,这使交易的活跃程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三是基础资产类型相对单一,也影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为控制试点过程的风险,试点审批对基础资产的类型、行业、质量等做出了较多的限制性要求或窗口指导,影响了银行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导致基础资产供给相对不足。同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复杂操作,并降低风险,自行设定的入池资产条件更加苛刻。首先是要求借款人信用等级一般为A-以上、资产质量为正常类贷款;二是为便于出售,合同剩余期限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年;三是要求贷款已经发放完毕,并不涉及比如银团等其他表外业务品种;四是借款人不属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五是为分散风险单笔贷款要求合同金额大于1 000万元但不超过10亿元等。

3.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作为一项涉及到众多主体参与的金融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的环节众多,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制度和法律上的问题。从2005年试点开始,相关部门在法规建设上已做了不少努力。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从业务监管角度对相关问题做出了要求。此外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确定的法律框架下,其他配套政策也相继颁布施行。这些法规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不同部门从自身角度制定的部门规章,一是效力等级有限;二是存在分歧甚至冲突,给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障碍,亟需统筹和调整。比如银监发[2010]102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中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应当遵守整体性原则”,这与资产证券化转让信贷资产的业务实际存在冲突。

4.二级市场交易清淡、流动性差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主要以持有到期为主,目前持有期间发生的交易金额仅占发行量的4%,流动性不足产生的高溢价,增加了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不利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大规模。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美国主要在OTC市场进行交易,通过发行竞价、价格配对、经纪人交易和集中交易等多种模式,提高了流动性,2013年上半年,美国MBS换手率约20%,远高于公司信用债券。

5.“一单一批”的审批制度降低了效率

监管部门出于谨慎性考虑一直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采用“一单一批”的审批制,虽然严格控制了风险,但在客观上延长了产品的审批周期,导致资产池中基础资产到期,发起机构需要重新变更基础资产,更影响了发行时机的选择。发行机构为保证发行规模,筛选新贷款替换资产池中的贷款,反复耗费人力物力,同时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进一步延长了审批时间。最终影响了发起机构的积极性。

6.信用风险自留要求高,不利于商业银行释放资本

2013年底,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告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按以下要求保留基础资产信用风险: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持有期限不低于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限。现行的规定使得资产证券化释放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功能打大折扣。而资本压力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面临的主要经营压力,信用风险自留要求过高将大大减小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力。

7.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仍然较小

九年来,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发起人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基础资产种类不断增加。不过整体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交易品种相对单一。对比美国来看,2012年美国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26万亿美元,品种上主要分为房屋抵押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三大类,发行金额占GDP总额的14.5%,存量规模达到9.86万亿美元,占债务市场总规模的25%,仅次于美国国债。

8.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不足

从国外发展经验看,银行贷款因其可以剥离,可以定价的特性,是最佳的证券化标的,理论上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动力,但实际上意愿并不强烈,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违约率非常低,银行缺乏将其证券化出售的动力。在2008年之前,银行流动性充裕,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小,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主要是在监管部门推动下进行,而在2009年以后,随着银信、银证等通道的出现,银行直接通过这类隐蔽性更强、转移流程更灵活、融资成本更低的通道模式,就可以实现表内资产向表外的转移,资产证券化则相对不具有竞争力。

三、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提高业务操作效率

1.理顺管理职能,简化审批流程,取消逐单审批,统一登记结算机构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应就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建立统一的跨部门审批协调机构,理顺管理职能,简化审批流程,取消逐单审批,建议实行发起机构准入制,在总量控制,审慎推进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业务审批方式逐步调整为备案制,并给合格发起机构一定的发行额度,在额度内自主发行。统一的登记托管机构一是可以消除目前的市场割裂状况,二是可以满足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检测的要求,使得监管机构可以从单一机构获得准确的市场交易数据,及时了解发行规模和参与程度,评估隐含的风险。

2.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

一是逐步扩大市场容量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质押回购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在银行间市场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提供给双边报价,提升产品流动性。2011年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曾上线三家小贷公司的信贷资产受益凭证,在交易过程中就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二是探索在交易所市场(沪深两所)开展试点,允许发起机构自主选择发行场所,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和交易,有效连接两个市场,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要。2014年初,东方证券和建设银行合作的“建元一号”产品已向证监会发起申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登陆交易所市场或将成行。目前交易所资管转让平台流动性正逐步提高。截至2014年2月24日,在上交所平台挂牌资管产品总数已达106只,挂牌产品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势头,平均每月有20只资管产品挂牌交易,累计成交金额6.7亿元。三是加强多层次投资人培育。正确引导投资人对证券化产品风险和收益的认识,鼓励保险资金、理财、资管计划等投资人参与,尊重市场规律,不人为设定投资人类型比例等门槛指标。

3.降低风险自留比例,增强资本释放效果

建议修改现行风险自留的相关规定,对风险自留要求灵活处理:一是适当降低5%的信用风险自留比例。目前各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都是正常类的优质资产,而且也不像美国采用多重的证券化,使得风险难以识别,5%的自留比例难以体现释放银行资本的优势;二是根据发起人信用等级和基础资产质量逐步建立起差异化的风险自留机制;三是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程度,将硬性的风险自留规定取消,但可以设定一个风险自留的底线,再采用类似市场询价的方式由发行机构自行确定风险自留方案,特别是在银行间市场,投资人都是专业机构,有自行判断能力,不需要保护中小投资人,让市场决定价格是最有效率的。最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要求发起人必须持有5%的次级证券,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次级档若未评级,则风险权重为1250%,须全额从核心资本扣除,若再考虑其他档次自留证券的风险扣除因素,商业银行发起资产证券化对资本金的释放作用并不明显。

4.继续拓宽基础资产和投资者范围

制定企业抵质押贷款进入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操作办法,增大可选资产的范围,逐步探索信用卡贷款、小额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入池的可行性并开展相关产品试点。逐步探讨将贷款按金额拆分或按期限拆分进入基础资产池的操作办法及配套制度。放宽入池基础资产的贷款期限,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一般为三至十年,因而保险和养老基金是主要投资者,而中国目前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普遍期限为三年内,价值收益率无明显优势,使得投资者对其热情不高。在试点初期,简单的基础资产,较短的期限有利于减少风险,但应该进一步丰富品种,适应社保和保险公司等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

抓紧推动立法程序,从法律角度提高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职责,完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考虑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根据中国实际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修订制约或与资产证券化相矛盾和冲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会计、税收政策。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2.有效实施资本计提,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已经部分或全部转移的风险,可以减免资本计提,但对于仍然保留在银行的风险,则应当严格计提资本,防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信贷资产出表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和必要条件。尽管国内外会计准则已经有原则性规定,但具体的会计操作标准并不统一。建议应由财政部门会同监管方,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兼顾最新国际会计准则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3.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透明度

优化改善信息披露机制,是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必备选择。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决定市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类型投资者的基础。在信息披露规则制订方面,应结合证券化市场与产品的特点,制订合理有效的披露要求,涵盖深度、广度、标准统计口径,更新频率等各个方面。发起人在证券化首次发行和整个存续期间,需要定期披露整体和资产池中单笔资产的情况,投资机构持有该证券化资产的情况。为让投资人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分析,首次发行相关信息必须提前5个工作日对外披露。

4.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并降低其对投资者的误导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投资者受到评级机构对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虚高评级的蛊惑。为此,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外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具体内容包括:提高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信力,建立适当的评级机构激励机制(如引入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过失处罚力度等等。比如在一段时间内评级失真严重的评级机构将被取消资质。此外,在相关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可适时考虑取消目前强制推行的双评级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赋予投资者更多的权利:允许投资者以“故意或重大过失”为名控告信用评级公司,同时鼓励投资者自行判断风险。

5.严格控制SPV的形式,避免过度证券化

在国际市场上资产证券化饱受诟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产品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投资者无法识别风险,某些证券化产品的说明书,数以万计的按揭贷款被组成一个CDO后边的资产池,如果想弄懂这个CDO产品,就要阅读超过几十万页的材料,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目前资产证券化试点期间,证券化产品的结构相对简单,全部为一级证券化,且大多数产品划分为二或三层,包括优先档,中间档和次级档。三层结构的产品设计,已基本发挥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化优势。而多级证券化从结构设计、销售到交易、信用增级需要更高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由基础资产的收益支付,因此总金融风险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操作风险和信用增级风险,短期内应该避免二级(含)以上的证券化。

6.稳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增级

中国现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未引入外部信用增级安排,主要是怕加大市场参与者对产品真实风险的辨别难度,种类繁多的外部信用增级还会增加风险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尽管如此外部信用增级仍然是控制风险、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可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逐步尝试第三方担保、银行保函、保险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外部信用增级手段。2010年10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创设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可交易、一对多、标准化、低杠杆率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这个工具类似于国际上的CDS。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行可以尝试利用CRM对冲掉持有的次级债券信用风险,已达到完全出表的目的,降低资本占用。投资人也可以采用CRM方式对冲掉持有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得到无风险收益。但这种对冲是需要成本的,且容易诱发发起行的道德风险,所以在开展时需要监管部门综合考量加以约束。

总而言之,我们要正视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消极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然算是新生事物,试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立足现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姚禄仕,王璇,宁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2,(9):71-78.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股权激励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通过持股方式激励公司管理层已在上市公司中广泛推行。与此同时,随着海通证券公司在2007年借壳上市成功,一批证券公司陆续登陆a股市场,上市已成为证券公司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行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上市证券公司推行管理层持股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如何完善上市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值得深入探讨。

一、管理层持股提升公司绩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管理层持股能提升公司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主要有“利益趋同论”和“并购溢价论”两种假说。“利益趋同论”是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他们认为管理者的天然倾向是根据自身最大利益来分配企业资源,这不可避免与那些外部股东的利益相冲突。这就产生了典型的委托——问题。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公司股份,让经理人和股东在个人利益上结盟,从而使他们的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其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就会减轻。“并购溢价论”是sutzl(1988)通过建立并购溢价模型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当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抵抗来自控制权市场的并购威胁,并且持有的股份越多,抵制并购威胁的能力和动力越强。由于国内实行管理层持股的证券公司很少,对之进行专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几乎是空白。但证券业作为一个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关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应同样对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上市证券公司推行管理层持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上市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法规约束

我国证券公司相当大的比例为国有企业,因此,上市证券公司实行管理层持股要受到国有资产监管、上市公司监管、证券行业监管三方面的约束。鉴于各种监管角度和目的不同,分别具有其特别要求。

(一)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的法律约束。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该意见要求,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并需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方案的制订,由直接持有该企业国有产权的单位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2005年4月,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进一步要求管理层应当与其他拟受让方平等竞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必须进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选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并在公开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时详尽披露相关信息。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该意见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施改制,应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

(二)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要求。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及公司认为应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应包括独立董事。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2006年9月,国资委、财政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殊规定: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水平应参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的原则规定,依据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确定。

三、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实践

在我国证券公司业发展的早期,由于法规约束的不明确,并没有过多的证券公司进行管理层持股的探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关于证券公司持股的呼声渐高,而付诸行动的主要有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

(一)广发证券的管理层收购尝试。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份的议案,并授权公司经营层与广发证券部分股东商谈收购事宜。为抵御中信证券发起的收购,广发证券公司管理层及员工于9月4日紧急成立深圳吉富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富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48亿元,股东共计2126人,皆为广发证券及其下属四个控股子公司的员工。其中,公司总裁董正青出资800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另有公司副总裁李建勇出资318.8万元,副总裁曾浩出资111.1万元。随后,吉富公司相继收购云大科技所持广发证券3.83%股份和梅雁股份所持广发证券8.4%股份,合计持有广发证券12.23%股份,成为其第四大股东。但由于广发证券管理层间接持股的行为并未得到监管部门认可,并不具备合法性。迫于监管压力,自2006年4月起逐步售出公司所持广发证券全部股份。目前,广发证券前股东已无吉富公司。2007年5月起,吉富公司逐步减持所持辽宁成大股权至3.6%的股份。至此,广发证券的管理层持股努力似乎已经完结。但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9月,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辽宁成大公司公告:为激励广发证券员工提升公司价值,公司同意将预留所持广发证券5%的股份用于广发证券员工的激励计划,待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广发证券员工将受让此部分股份。由于相关政策的不明朗,此项股权激励仍悬而未决。

(二)中信证券的股权激励探索。在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出台的前5个月,即2005年7月,中信证券在股改方案中首次提出股权激励问题,称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同意,在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后按改革前所持股份相应比例,向公司拟定的股权激励对象提供总量为3000万股的股票,作为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所需股票的来源。2006年9月,中信证券股权激励计划,一是暂存于中信集团股票帐户下的总量为3000万股中的2216.31万股将成为公司首次股权激励计划第一步实施方案的来源股,其中465.7万股用于管理层股权激励,1750.61万股用于公司其他业务骨干股权激励。股票由中信集团帐户过户至激励对象个人股东帐户。二是股份转让价格以上一期经审计每股净资产价格为初次转让价格,锁定期满时,股票市价超过初次转让价格部分,由原股东与激励对象按财政部批复的原则共享。三是股权激励计划设有股票锁定期60个月。受让股份的员工必须签署承诺书,承诺自股份过户至本人名下之日起,无权自由转让,在股票锁定期之后方可自由转让。激励股权锁定期间内,激励对象若因自身原因离职、辞职或被公司解职、除名,其持有股份由公司收回,另行处理。在中信证券公告上述股权激励方案公告当月,国资委、财政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其相对应,中信证券的方案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适用条件方面,《办法》要求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须满足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的条件,而中信证券外部董事数量不能满足该要求;二是在转让价格方面,《办法》规定股权的授予价格应不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的较高者,而中信证券股份转让价格以上一期经审计每股净资产价格为初次转让价格,远低于《办法》要求;三是在股权激励对象方面,《办法》规定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外部董事暂不纳入股权激励计划,而中信证券股权激励对象包含3名监事。更为致命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中信证券,其股权激励方案突破了《证券法》所要求的证券公司工作人员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要求。因此,中信证券股权激励能否实施仍存有重大疑问。

四、关于证券公司稳妥实行管理层持股的建议

(一)明确管理层持股的相关政策。目前,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方面并无明确的法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公司有序的通过管理层持股实施股权激励。广发证券及中信证券实施的管理层持股和股权激励,皆因存在不合规问题从而悬而未决,这对整个证券行业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效应。为此,证券监管部门应推动修改证券公司管理人员不得持有本上市公司股票的限制,并牵头国资监管等部门对各相关法规进行配套修订、衔接,统筹考虑国有资产管理、上市公司管理以及行业自身特点,制定比较明确的法规,为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铺平道路。

(二)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试点。鉴于管理层持股的利弊并非简单判断可以确定,应考虑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推行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首先选择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上市证券公司进行试点,此类公司价值更易随着管理者的努力而迅速增长,更能够激励经营者发挥创造力争取最大利润,从而更能充分显现管理层持股的积极作用,起到良好示范效应。在试点取得基本成功的基础上,再考虑向其他类的证券公司逐步推行。

(三)审慎确定管理层持股方案。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实施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实施从远期和近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为取得良好效果,证券公司应充分权衡自身实际,合理决定是否进行股权激励,如果实行让管理层持有多大比例的股权适当,而不能刻意效仿或强行实施。尤其是经纪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其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市场波动,推行管理层持股可能并不能对提升公司业绩发挥多大作用。

(四)合理确定经营业绩的评估体系。业绩评价是股权激励实施的难点。决定企业业绩指标变化的因素有许多,有些业绩指标并不总能反映经营者的实际经营业绩,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也不完全能自动从业绩指标的波动中反映出来。因此,实行股权激励的证券公司须制订符合证券行业周期性特点经营者绩效评估体系,对证券公司管理层在经营业绩、风险控制、竞争力提升等各个方面的绩效作定量测算,以此确定经营者对证券公司的综合贡献度。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4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发展历程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借证券供其卖出的业务活动。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确定了信用交易的合法地位。2006年2月,中国证监会提出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作为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配套措施。从我国市场现实状况出发,并考虑到融资融券业务自身的特点,有关方面在设计融资融券业务有关方案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努力保障客户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努力使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防范证券公司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兼顾安全和效率,既要防止因新业务的引入而加大金融风险,又要努力降低证券公司的运行成本、提高交易结算效率;尊重投资者的现有交易习惯,使融资融券业务的操作方式简便易行;试点先行,逐步推开,起步阶段选择少数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用自有资金和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并制订相应的规则后,再逐步推开;融资业务与融券业务同时推出,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有内在互补性,同步推出有利于保持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2006年6月30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国证券业协会陆继公布相关实施细则和自律规范,确定了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基本模式、交易结算规则和风险控制制度,对融资融券试点证券公司的资格条件、业务合同、信用证券账户、担保比例、逐日盯市等事项做了具体规定。由于我国股市自2006年夏天开始持续升温,且当时证券公司第三方存管进度尚未达到配套条件,中国证监会放慢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步伐,继续进行试点的相关准备工作。

2008年秋天,虽然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但由于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加剧,欧美等国纷纷出台禁止股票卖空的措施,境内外部分新闻媒体和学者对我国推出融资融券亦比较关注,因此,在此特殊背景下,为审慎起见,适当延缓了试点进程,暂不受理试点申请,并要求各有关方面继续做好试点的准备工作,更多了解和借鉴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经验教训,从风险控制角度更审慎全面地完善试点准备工作,审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各项制度安排,深化细化各项业务试点准备,密切关注和研究国际市场动态。2008年底和2009年上半年欧美等国陆续恢复了股票卖空交易。国际证监会组织对各国加强股票卖空监管的措施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2009年6月《股票卖空监管规则》,提出严格股票卖空的交易结算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建立有效的执法体系和保护合规卖空活动等四项监管原则,建议各成员国遵循。目前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相关规定已完全满足上述监管规则的要求,在某些环节作了更为严格审慎的安排,各方面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0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对外正式宣布,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2010年1月2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终于推出了经过多年准备的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掀开了融资融券试点的新篇章。

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意义重大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

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形成机制。融资融券业务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双向的投资便利,当投资者认为股价过低时,可以融资买入股票;当投资者认为股价过高时,可以融券卖出股票,这有助于对股价持不同看法的投资者都可以在股票定价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形成比较合理的股票价格。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器”机制。当股价过度上涨时,“卖空者”预期股价会下跌,便提前融券卖出,增加了股票的供应,从而使股价不会继续过度上涨;当股价真的下跌之后,“卖空者”需要补进,增加了购买需求,从而又将股价拉了回来。当股价过度下跌时,“买空者”预期股价会上涨,便提前买入,增加了股票的需求,从而使股价不会继续过度下跌,当股价真的上涨后,“买空者”需要卖券还款,增加了股票的供给,从而使股价不会过度上涨。由此可见,“卖空者”和“买空者”都发挥了市场缓冲器的作用,防止股票市场呈现单方向运行,避免出现“单边市”的现象。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性。融资融券可以放大证券供求,增加交易量,放大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增加股市流动性和交易活跃性有明显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据统计,国外融资融券交易量占证券交易总量的比重都达到15%以上,美国为16%~20%,日本为15%,我国台湾地区为20%~40%。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创新机制。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做空机制可以对冲风险,因此,建立做空机制是证券市场引入众多创新产品和交易模式的前提条件。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规范地下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一直没有信用交易制度安排,但黑市信用交易曾经十分严重,证券公司对客户最早的融资方式就是“透支”,其中以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为股民“透支”一度最为普遍。地下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在信用制度短缺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透支”做诱饵开展非法证券交易,欺骗投资者。这些是没有合法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安排的成本。因此,引进融资融券制度,将地下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转变为合法的信用交易制度,能节省交易成本,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建立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联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以使资金在各市场流动,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我国金融市场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融资融券业务是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可以打破金融市场割裂状态,促进两个市场均衡发展。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回避手段。在没有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下,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入股票并待股票价格上涨后才能获得投资收益。在股市持续下跌过程中,投资者除了暂时退出市场外,没有任何风险回避的手段。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使投资者既能融资买入股票,也能融券卖出股票,不但多了一个投资获利的机会,而且在遭遇股市持续下跌时,通过做空可以回避风险以获得收益。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由于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投资者的资金利用率。融资融券交易显著特点是信用扩张,发挥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以获得超过自有资金一定额度的资金或股票从事交易,扩大投资者的交易能力,获得额外利润。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提供明确的市场人气指标。融资融券中产生的融资余额(每天融资买进股票额与偿还融资额之间的差额)和融券余额(每天融券卖出股票额与偿还融券之间的差额)提供了一个测度资本市场人气及方向的重要指标:融资买入余额大,股市将上涨;融券卖出余额大,股票将下跌。融资融券额越大,这种变动趋势的可信度越大。这一指标可为证券投资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证券公司改善盈利模式,增加经营收入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提高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有效性。从境外的融资融券制度看,证券公司的债务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证券金融公司和货币市场。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证券金融公司担当起证券公司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包括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融资。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有利于为证券公司提供一种新的合规融资渠道。

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增加证券公司收入来源。证券公司通过提供融资融券业务可以获得相关的净利息收入,在美国,融资融券带来的利息收入是一种风险相对低的业务,占总营业收入约14%~30%。在香港,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净利息收入大致也占总营业收入的18%左右。可以预见,融资融券净利息收入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由于融资融券有提高交易活跃度的作用,因此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也将随之增加。此外,优良的融资融券服务也会增加证券公司对客户服务的深度,有利于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调节市场资金、证券的供求关系,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融资融券交易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针对过度投机行为而进行市场间接调控的有效工具――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调控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来间接调节证券市场的供需平衡,促进证券交易的顺利进行和价格稳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股市情况,在股价过快上涨阶段,逐步紧缩融资,放松融券;在股价过快下跌阶段,逐步紧缩融券,放松融资。通过对融资融券比例的控制和运用,根据股市情况进行逆向操作,促进股市平稳发展。

加强风险防范,稳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试点

合理选择基本业务模式

境外市场一般是由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当证券公司的证券或资金不足时,一种模式是由证券公司通过市场筹集证券或资金,另一种模式是由证券金融公司集中向证券公司提供证券或资金。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由证券公司对客户融资融券服务、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融券转融通服务的基本业务模式。

科学设计融资融券业务证券账户体系

为充分保障客户资产安全,严格监控客户资产被占用或串用情况的发生,我国融资融券业务采取“看穿式”二级账户体系的证券账户架构,“看穿式”二级账户体系是指登记结算公司为证券公司开立一级专用证券账户记载信用交易客户持有的证券总量,同时用二级账户记载信用交易客户融资买入的证券、融券卖出证券和充抵保证金证券的余额。由于证券公司信用交易客户二级账户也纳入登记结算公司账户体系内,因此登记结算公司可以穿透证券公司一级专用证券账户反映融资融券交易的明细情况。这种做法与现行第三方存管模式下客户资金账户的管理方式相近,通过限制有关账户之间的划转,构建相对封闭的资金、证券账户体系有利于保护客户证券的安全。

严格确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准入标准

为防范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试点阶段按照较高标准确定首批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试点取得成效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于参加首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规定了较高的申请条件:

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已满三年;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有效,能有效识别、控制和防范业务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两年内未因违法违规经营受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且不存在因涉嫌违法违规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正处于整改期间的情形;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最近六个月净资本均在50亿元以上;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为A类;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所需的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自有资金占净资本的比例相对较高;已开发完成融资融券业务交易结算系统,并通过了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组织的全网测试;已制订切实可行的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实施方案和内部管理制度,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实施方案通过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专业评价;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有效实施,账户开立、管理规范,客户资料完整真实,建立了以“了解自己的客户”和“适当”为核心的客户分类管理和服务体系;未出现客户资产被挪用等侵害客户权益的情形,未因公司原因出现、恶性个案或导致客户频繁上访、群访,以及频繁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或发生信息安全重大事故。

提高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客户的准入门槛

由于融资融券交易具有一定的财务杠杆作用,既可放大盈利,也可放大风险和损失,因此,必须加强投资者教育,实行适当投资者制度,确定客户准入资格和标准。证券公司须确定其融资融券客户资质认定标准,根据适当性原则,向符合标准的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

试点阶段,考虑到我国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差别较大,为稳妥有序推进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在借鉴境外市场融资融券客户资格标准具体规定后,《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在向客户融资、融券前,应当办理客户征信,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并以书面和电子方式予以记载、保存;对未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情况、在本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不足半年、交易结算资金未纳入第三方存管、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者有重大违约记录的客户及本公司的股东、关联人,证券公司不得向其融资、融券。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

因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是一种带有财务杠杆的新业务,所以必须加强风险防范。为此,《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按照融资融券业务环节设定了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

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进行管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与其净资本挂钩,试点初期计提较高比例的风险准备,只允许证券公司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用于融资融券业务,控制融资融券业务规模。

证券交易所监控全市场和单只证券的融资、融券额占其流通量的比例,当超过一定比例时,证券交易所可采取暂停相关融资交易、融券交易和调整保证金比例等措施。证券交易所确定可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品种,以及可充抵保证金的证券品种及其折算比率。试点期间标的证券的范围从严掌握,主要选择流动性较强、持股集中度较低的大盘蓝筹股票。证券交易所规定保证金比例和维持担保比例最低标准,证券公司自身规定的标准不得低于最低标准。试点期间,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要求均高于境外市场通常的比例规定。对融券卖出报价做出限制,融券卖出报价不得低于最近一笔成交价,由证券交易所作前端控制。证券交易所在每日收市后,公布当日融资额、融券额、平仓额以及分券种的融券数量及比例等信息。

证券公司建立集中的风险监控平台,实时监控,逐日盯市,及时预警,通知补仓,必要时进行强制平仓以控制风险。证券公司与客户签订融资融券业务合同和风险揭示书,充分揭示业务风险,并约定客户与公司之间的融资融券授信、担保、费用、授权、补仓、平仓及转融通等事项。

建立融资融券交易集中监控系统,检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交易客户信用证券账户、信用资金账户变动数据,确定证券公司是否存在占用或串用客户资产的情况,切实保障客户资产安全。

总之,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充分借鉴了境外市场的做法,吸取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各证券市场加强股票卖空监管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业务规则和技术系统,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将有序稳步向前推进。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5

    【关键词】 证券公司; 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

    对于资本结构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指总债务资本和总股权资本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被称为广义的资本结构观;另一种观点认为短期负债不属于资本结构的研究范畴,资本结构指长期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被称为狭义的资本结构观。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公司资本结构,考虑证券公司存在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的现象,本文在广义的资本结构观下进行探讨。

    一、证券公司的界定

    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公司是指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券商。在国外,证券公司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美国被称作投资银行,在英国被称为商人银行。在一些实行金融混业管理的国家(如德国)则没有专门的证券公司,其功能由银行来完成。

    二、资本结构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包括传统的经纪、自营和承销三大业务以及新兴的咨询、并购重组、辅导、财务顾问等,而近年的趋势则是传统业务逐渐稳定,其占证券公司收入的比例趋小,新兴业务比例逐渐增加。目前,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证券公司流动负债通常占负债总额的90%以上,这与传统的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以中信证券为例,2002-2007年流动负债中的代买卖证券款均占负债总额的80%以上。可见,经纪业务在短时期内仍将助推公司业绩的成长,对其资本结构产生直接影响。2002-2007年间,中信证券的负债率由61.41%上升到71.82%,与国外同行相比,资产负债率偏低(美国前四大证券公司美林、摩根·斯坦利、莱曼兄弟、高盛的资产负债率均达到95%左右)。

    (二)短期有息负债率分析

    2002-2007年间,中信证券的短期有息负债率(这里,短期有息负债=代买卖证券款)从41.15%提升到62.12%,其经纪业务在2007年占8.0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证券市场的向好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进来,这将有助于提升证券公司的业绩。但经纪业务随市场波动较大,而且它也是证券公司风险集中的区域,如营业部布局不当将带来客户资源减少的风险,在制度方面管理不严、执行不力、存在无权或越权的风险,违规操作而带来的信用交易风险、交易差错风险、客户流失风险等等。

    (三)长期负债率分析

    中信证券的长期负债率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见表1),公司运用财务杠杆的空间很大,财务杠杆虽然加大了股东的风险,会使股权资本成本上升,但是总资本成本会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总价值。我国证券公司短期融资的方式不少,但中长期资金的融资一直是困扰的难题。

    三、优化资本结构的建议

    由于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证券公司负债结构中流动负债占有很大比例,而流动负债主要是由公司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引起的,因此,笔者建议证券公司应大力发展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公司业绩。

    (一)深化经纪业务

    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在美国,美林证券围绕投资理财,投资咨询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雷曼兄弟侧重于二级市场自营业务;高盛侧重于一级市场承销业务;查尔斯·韦伯提供廉价交易为主的经纪业务。我国证券公司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但不容否认,目前绝大多数券商的最大利润来源依然是经纪业务。

    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全面展开在即,融资融券将改变券商经纪业务模式,它产生的双向盈利模式对券商经纪业务以及经纪业务与其他业务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取得试点资格的券商将成为最大的收益者,这种收益不仅来自融资融券业务所产生的利润,而且还包括传统经纪业务份额的大幅度提升。无试点资格券商的出路只有专业经纪公司和综合经纪业务公司两种。打造自身的研究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争取尽早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证券公司的出路,而借用试点券商融资融券通道有可能是无试点资格券商保护现有客户资源的无奈之举。在借用通道过程中,无资格券商如何提高研究咨询质量将是该时期服务的重点。此外,优化营业部布局、加强网点建设、提升渠道效率、拓展渠道功能也是券商提高现有收入水平的有力措施。

    (二)拓展投行业务

    国外证券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后,对国内证券公司传统的承销业务也形成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证券发行方式的市场化,发行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公司的承销经验、资金实力以及研究力量。增加证券承销准备金;建立核心客户服务体系,提高承销业务服务质量;建立有效的内部分工机制;不断追求股票发行方式的创新设计。比如增强对大型中央债券项目争取的力度,充分调动营业部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网络的证券销售能力,加强对市政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外币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等创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寻找二板市场承销业务的潜在机会等等。

    (三)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立足于稳固发展传统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业务看,现在开设一个营业部至少需要投入600万元资金,少数装修豪华、设备先进的营业部则需投入1 000万元以上,另外各营业部还必须有一定量的日常营运资金和清算资金;从投行业务看,证券公司从事一级市场承销、兼并收购等业务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大多需要向项目当事人提供短期融资即“过桥贷款”才能使项目顺利施行。证券公司要开拓新的业务、形成特色经营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大力拓宽筹资渠道。

    1.完善现有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除了增资扩股或公开发行股票增加资本金以外,合法的融资渠道有三种:一是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拆借;二是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或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进行国债回购;三是用自营证券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这三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证券公司资金头寸的不足,解决临时资金周转问题,但无法满足证券公司中长期发展资金的需要。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证券公司通过上述渠道融资的比例一般要占其总负债的30%-40%以上;而在我国,上述渠道融通的资金量还很有限,原因是:证券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条件较高,拆借额度和拆借期限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股票质押融资手续比较繁琐;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最长期限也只有6个月,所以,这三条融资渠道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公司资本实力的增强以及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应适当放松对证券公司拆借与回购业务的严格管制,放宽质押融资期限,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利用这三条渠道融通中短期资金。

    另外,借鉴国外证券公司一般多与银行签有循环信贷协议的做法,可以考虑允许我国商业银行对经营业绩好、资信度高的券商提供包销证券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及少量长期贷款,也可考虑券商通过设立基金、发行商业票据等来获得资金。票据融资具有融资手段灵活、成本低、融资规模大等优点,同时作为货币市场的一种信用工具,还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灵活操作,有利于活跃货币市场,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2.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

    负债融资应该以中长期债务资本为主,而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中短期负债在债务资本结构中的比例占90%以上,大部分证券公司长期负债总额为零,而能带来较大负债融资利益的是中长期负债。国外大证券公司发行的中长期债券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在综合资本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证券公司至今仅有几家通过发行债券来充实中长期资金来源。

    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强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资质审查,逐步放松对债券发行的计划规模控制,推动市场按效率原则运行,将债券融资作为今后证券公司的基本融资手段加以培育。这一方面可以使那些资产质量好、业务规模大的证券公司筹集到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债券资信评估制度来促进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因此,随着我国证券公司规模的扩大,发行金融债券将成为证券公司融入资金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要为证券公司壮大规模开辟多条有效的融资渠道,这有助于证券公司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援成.企业资本结构与效益及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月刊),2002,(10).

    [2] 马秋君,彭明雪.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及优化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0).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6

关键词: 融资融券;证券市场;交易

0引言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合理的价格发现机制,行情看涨时投资者一起入市炒作,没有行情时纷纷离场,导致股价经常大起大落,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高。2010年伊始,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开设融资融券试点业务,证监会将按“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首批融资融券试点业务。此外,股指期货也相继获批。启动融资融券将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做空”机制,能有效减少我国股市的波动幅度,避免出现恶性的暴涨暴跌。同时,也使投资者在证券价格下跌时也能获利,从而为我国股市“单边市”的局面划上句号。随着融资融券的破冰启航,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大热点。

1我国融资融券的推出历程及其主要影响

1.1推出历程

“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我们通常所指的“融资融券”,主要是指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融资和融券交易,是投资者是通过提供担保物,借入资本金买入证券或借入证券卖出从而获取价差的行为。融资是投资者借钱买证券,到期偿还本息,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到期再买入证券归还并支付利息,称为“卖空”。融资融券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发达国家超过95%,新兴国家超过40%引入了融资融券业务。而在我国融资融券发展道路颇为曲折,迄今为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铺垫阶段。1998年末国务院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交易,直至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通过,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使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2006年7月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这就意味着融资融券制度正式在我国起动,铺垫工作告一段落。然而,不幸的是就在融资融券呼之欲出之时,国内股市的“牛气冲天”使得融资融券试点搁置下来。

2)实质准备阶段。2008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融资融券业务被正式列入券商业务中,并从账户开立、融资融券比例、担保品的收取、逐日盯市制度等方面,对融资融券业务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随后,中信、银河、广发等11家证券公司先后于10月25日和11月8日进行了两次融资融券业务全网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正式实施阶段。2009年1月中旬,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提出要做好融资融券业务试点。2010年1月8日,国务院表示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酝酿多年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浮出水面。2010年3月31日,首笔融资融券交易成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的纪元,意味着国内股票市场双边交易时代的正式来临。

1.2主要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融资融券实质是一种金融杠杆,贯彻到资本市场的最强大力量就是增大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通过盘活证券公司手中的存量资本增大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和需求量,融资融券业务的开闸有望使国内证券业迎来一个多赢的局面。首先,对整个证券市场而言,融资融券的推出直接增加了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为证券市场开拓新的资金来源,这大大促进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性及市场行情的持续性。“做空”机制的引入能有效减少我国股市的波动,避免出现恶性的暴涨暴跌。此外,也使投资者在证券价格下跌时也能获利,从而为我国股市“单边市”的局面划上句号。其次,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券商的利益诉求,增强了券商的盈利能力。目前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交易手续费,股市长期低迷将导致证券业全面亏损。存在卖空机制,券商通过为客户融券,可以赚取手续费以及客户所缴保证金从卖空指令发出到所融证券归还的利息,增加熊市时的收入来源。而融券交易活跃市场,增大交易量,又反过来增加了券商开展的经济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卖空机制的推出也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有利于券商改善投资组合。最后,从投资者角度看,可利用卖空机制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投资收益;融券卖空机制可大幅减弱“庄股”的波动幅度,甚至终结“坐庄”现象,从而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国外主要融资融券模式比较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世界,成功实现融资融券,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国家不在少数。一方面,市场环境、法律制度固然重要,是融资融券业务兴起的前提;另一方面,事实证明,设计符合国情的融资融券模式,更是成功的关键。总体上,境外融资融券交易的主流做法大致可归为三大类:

1)分散化的券商授信模式。分散化的券商授信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化模式,代表是美国、英国等金融体系开放、法制环境完善的国家。投资者和券商之间直接进行融资融券,当券商资金或证券不足时,可以向金融市场融通资金或证券借贷市场借取股票。该模式下,信用交易的主要风险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是对运行的规则作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

2)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集中授信模式。集中授信模式下,证券金融公司成为整个信用交易体系中证券和资金的中转枢纽,承担相关的融资和融券业务。证券金融公司的核心业务是针对券商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一般投资者的融资需求和融券需求仍主要由券商满足。集中授信模式又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前者以日本为代表,以证券金融公司为枢纽,所有融资融券业务必须通过少数几所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进行,其他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权直接办理;并且客户也不可以绕过券商直接向证券金融公司融借资券。后者通过证券金融公司和少数经批准的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客户也可以直接向证券金融公司办理融资融券;该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典型。

3)证券借贷集中市场模式。在该类模式下,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居于重要地位,集中办理证券的借贷业务。一方面,交易所采用股票逆回购模式,以标准化的证券借贷合约或者股票逆回购合约进行集中竞价买卖。投资者之间可以相互竞价借券,然后通过交易所的撮合系统撮合,登记公司负责股票的结算,卖空账户的保证金和卖空证券则由交易所进行监控。目前,雅典证券交易所采取这种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由登记结算公司组织证券的借贷。结算公司开设股票借贷市场,选取可供借贷的证券,建立可借贷的股票组合,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该市场借入或借出证券。瑞士、新加坡、韩国等市场采取了这种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都说明,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既不能完全依赖券商,又不能离开券商的直接授信;既不能完全集中化的授信模式,又不能放纵分散授信,必须要有一定的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境外证券借贷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就是由交易所或登记结算机构组织的集中化的股票借贷市场。这说明融资融券,必须立足于不同的国情区情,进行适当的设计,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进一步推进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慎重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融资融券运作和交易模式

我国2008年修订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把融资融券纳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但同时又规定了证券公司经营融资融券业务应具备的五个条件,这说明只有小部分证券公司是可以经批准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其余的证券公司则没有营业许可。此外,条例还规定证券公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自有资金或者证券不足的,可以向证券金融公司借入,这一规定又确立了证券金融公司的地位。因此,综合来看,我国确立的模式是类似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双轨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完善,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也相对较低,因此难以直接采用市场化的融资融券模式,选择类似台湾的模式既有利于防范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市场信用薄弱、监管不完善等缺陷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又避免了像日本采用“单轨制”所带来的市场垄断弊端,利于融资融券市场竞争,形成良性的市场。同时,应注意到我国属于转轨经济国家的现实,证券公司许多地方有别于他国,如国有股问题,a、b股问题,银行、券商、上市公司以国有控股为主等等,因此在建立自己的模式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金融公司制度。

王福岭、李巍、罗国庆(2009)指出,我国应采取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授信模式作为过渡,待市场发育成熟后再逐步转向市场化模式。因此,主张建立证券金融公司时要充分注意其过渡性。从日本、台湾的经验看,证券公司曾在活跃市场、融通资金以及控制风险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它在融资融券市场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在运行中也容易导致业务大、责任重、风险集中的状况。而且,其本身作为一个“强加”的中介枢纽,提高了融资融券的成本,降低了市场配置的效率。既然市场化的融资融券制度才是最终选择,建立证券金融公司作为一个过渡的桥梁,在制度设计中,就应使其尽量精干并易于调整和过渡。在功能上,应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减少政府过度干涉,防止权力和责任过于集中。

3.2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参与主体范围

随着“融资融券”的酝酿上马,相关各方都陆续出台了各项操作政策。国内融资融券标的的限制条件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满二个月,融资买入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2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5亿元,融券卖出标的股票的流通股本不少于2亿股或流通市值不低于8亿元;股东人数不少于4000人,近二个月内日均换手率不低于基准指数日均换手率的20%,日均涨跌幅的平均值与基准指数涨跌幅的平均值的偏离不超过4个百分点,且波动幅度不超过基准指数波动幅度的5倍以上。上交所和深交所都规定融资融券的初始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维持保证金不得低于130%;如果维持保证金比例低于130%,必须补仓到维持保证金比例高于150%。只有超过维持保证金比例300%的部分才能从信用账户中转出。从融资融券标的和保证金的横向比较看,我国比美国和日本都要更为严格和谨慎一些。

2010年1月22日,证监会了《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申请首批试点的证券公司需满足净资本50亿元以上、通过“全网测试”和符合“一参一控”等六大条件。将在通过融资融券业务联网测试的11家券商中选择6、7家作为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计划于春节前完成评审,“两会”后融资融券业务将正式上线。

《指导意见》对于参与融资融券试点业务客户的准入门槛倒没有规定,而是将该权限下放给券商。对此,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投资者资质条件和资产“门槛”设立最低要求,由试点券商根据自身情况,从严掌握。有券商人士表示,资金不低于50万元是目前业内认为可能性较大的标准。

从相关各方出台的政策来看,虽然“融资融券”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但还是伴随着诸多限制,短时间来看,还只是少数几家实力雄厚的券商和少数高端投资者玩的游戏;对于大多数券商和一般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此,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下一阶段应进一步适度降低门槛、扩大融资融券参与主体范围。

3.3着力加强和完善各类风险防范措施

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固然不好,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徘徊不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法律制度趋于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是国际证券市场的总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从“试点证券公司——证券金融公司——完全市场化”,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国应根据国情、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融资融券交易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融资融券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加强市场防火墙制度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严格防范各类风险,保融资融券业务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健康推进。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就一定能够发挥融资融券业务的最大效用,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夏.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国内外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161-162.

[2] 陈建瑜.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j].中国金融,2006(8):30-32.

[3] 贺强,陈高华,曾琨杰.对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9(6):19-19.

[4] 曾明德.论我国融资融券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13-214.

[5] 詹浩勇,冯金丽.融资融券业务运作方式的国际比较[j].浙江金融,2007(3):43-44.

[6] 廖士光,杨朝军.卖空交易机制、波动性和流动性[j].管理世界,2005(12):06-13.

[7] 王福岭,李巍,罗国庆.我国融资融券授信制度研究及其影响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9):109-111.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7

关键词:融资融券;风险监管;模式选择

作者简介:朱相平(1970~),男,山东即墨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证券市场与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61-04

融资融券主要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其对市场的最显著影响在于实现了杠杆交易和卖空机制。各国专家学者对融资融券业务架构及风险管控做出了大量研究和分析,我国学者在总结国外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发展的融资融券业务构架设想和风险管控措施。

一、国外融资融券业务的理论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融券交易是伴随着证券交易制度的产生而自发形成的,它建立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广泛而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之上。以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国外学者对于融资融券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融资融券与市场波动的关系和融资融券的价格发现功能等方面。

(一)融资融券业务与市场波动的关系

在融资融券与市场波动关系的研究方面,境外研究者大多将视点集中在融资融券交易对证券市场浮动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融资融券保证金的变动探讨融资融券对市场变化造成的影响。在融资融券交易对市场关系的研究方面,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融资融券机制能够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以下称之为融资融券正效用说);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会增加交易市场波动,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以下称为融资融券的负效用说)。

1 融资融券的正效用说

Senchack和Starks(1993)在区分了股票是否在交易所有期权交易的基础上,研究了融券交易对股市的影响,他们认为:因为这些有期权的股票融券信息大多是不公开的。所以,能融券的有期权的股票对股价下跌影响较小。Figewshki和Webb(1993)、King等(1993)的研究表明,卖空交易量同股价指数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即指数高涨时卖空量大、指数低迷时卖空量小,因此,卖空交易能起到平缓股价指数剧烈波动的作用,发挥了稳定整个市场运行的功效。Woolridge和Diekinson(1994)、Jan J es J Angel(1997)通过研究融资融券交易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认为融券交易机制的存在并非是证券市场波动的根源,它不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稳定证券市场的功能。另外,Hazem Daouk和Anchada Charoenrook(2003)研究发现,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在发达市场的国家中。允许融券交易的股票收益总的波动性反而比禁止融券交易的新兴市场还要低。同时。允许融券交易的市场里,发生股市崩盘的可能性也并不比禁止融券交易的市场高H。Bris,et al(2003)通过检验个股收益率的标准偏差、负收益率极端值的分布频数以及个股和市场收益率的偏度来验证卖空约束是否会稳定市场。结果发现,在允许股票卖空的市场中。收益率的波动性要低得多,负收益率极端值的分布频数要小得多,这就意味着卖空交易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总之,融资融券正效用说认为融资融券卖空交易的存在并不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正常波动,反而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2、融资融券的负效用说

Garbade(1982)、Bogen和Krooss(2004)认为信用交易会造成股价波动性加剧,并用“金字塔效应――倒金字塔效应”来解释其中的机理:当股价上涨时,由于融资融券交易能够融资购券,产生杠杆效应,刺激购券需求,所以造成股价进一步上涨,股票价格严重高于其内在价值,产生泡沫成分;相反。而当股价下跌时,则由于这一机制能够借券做空,又会进一步造成股价下跌,使得股价会低于其内在价值。因此,融资和融券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加大股价的波动。Cortrad(1994)构建了一个“信息公开”与“信息不公开”的卖空交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与股价下跌呈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对价格下跌的影响更大。Keim和Madhaven(1995)、Aitken和Frino(1996)还研究了市价委托与限价委托的卖空交易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卖空交易者大多采用市价委托,且市价委托对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较大。Porter、Smith(2000)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卖空机制不能显著地降低市场的泡沫量以及泡沫的持续时问。

尽管以上两种结论尚未达成统一,但从支持两种观点的文献及大量研究结果上看。融券融资机制更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稳定市场,消除波动,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二)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变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关于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变化与市场关系的研究,目前理论界有3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市场波动与证券信用保证金比率呈同向变化关系,即证券信用保证金比率提高。市场波动水平上升;证券信用保证金比率降低。市场波动水平下降。如Lee、Yoo(1993)揭示了调整初始保证金比例对市场波动性的流动性效应。提高保证金比例增加了理性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造成一些理性投资者减少交易或卖出证券,使短期内市场波动性升高。LarlieCoJr和Pnatno(1979)对美国市场的研究表明,证券信用保证金比例下降将引起股价和交易量显著上升。证券投资收益率提高:而保证金比例上升没有引起股价显著变化,但交易量显著上升。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保证金比率高低和股市波动性的高低呈相反关系。提高保证金比率可以提高购买证券成本,降低证券收益率。从而抑制投机,减少波动。Hardouvelis和oeristiani f19891利用线形回归模型对日本证券市场进行研究,发现证券保证金的比率大小与证券市场的波动程度之间在统计上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适度提高保证金的比率能降低证券市场的波动性。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基本上是零相关,也就是保证金的调整不会对股指产生任何影响。Hsieh和Miller(1990)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保证金比例的调整对于股票收益率标准差不论在长期或短期均无明显的影响㈣。Lee和Yoo(1991)对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发现只有日本保证金比例的调整会对其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并且保证金

比例的调整并不会导致市场波动性的变化,但市场波动性的变化对保证金比例的调整则有影响,这也就表明保证金比例的调整是在市场波动已经发生后管理层才作出的。

(三)融资融券的价格发现功能

价格发现功能,是指融资融券能够促使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接近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股票市场价格有效性的实现。

Miller(1977)认为。当投资者对股票的未来回报存在异质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而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时,那些对股票持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却会因为无法卖空这些股票而被迫离开市场,这导致消极的信息无法充分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由此,最终持有股票的就都是那些乐观的投资者,股票价格更多的是反应乐观的信息。从而通常是被高估的。Diamond和Vorrecchia(1987)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对融资融券卖空约束的效果进行建模,结果发现,在存在卖空限制条件下,股价对未公开的利空消息的调整速度要明显慢于对未公开的利好消息的调整速度。

Arturo Bris、William.N.Goetzman和Ning Zhu(2003)通过证券市场中的数据研究融资融券卖空限制是否会对市场效率以及个股和市场指数收益率分布特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在允许融资融券卖空和卖空限制条件较少的证券市场中,放松卖空限制条件会提高市场在个股层面上的价格发现效率:在不允许卖空或卖空受到限制的征券市场中。个股收益率的分布则显著地呈现出非负偏形态。Boehme。Danielsen和Soresu(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当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大而且存在卖空限制时,股票价格才会被系统性地高估,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由于证券融资融券在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上历史悠久,且有成功的发展经验与监管经验,因此,国外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对市场的影响上,尤其关于融资融券本身带来的卖空机制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做了大量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保证了市场健康平稳地运行。

二、我国融券融资业务理论研究

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市场相比,关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研究还略显不足。且主要集中于融资融券模式选择,另有一部分研究主要关注融资融券业务的监管与风险控制,还有部分学者对融资融券业务与市场波动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融资融券模式选择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采取比较研究和规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外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及授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依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适合于我国的融资融券授信模式选择。但对于具体的模式选择问题国内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

陈晓舜(2005)主张建立类似美国的融资融券系统,采用分散授信模式。他认为采用集中授信模式,设立专门的证券融资机构,会使得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融资融券链条过长,降低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陈建瑜(2004)、黎元奎(2006)健议采用过渡性专业化模式,最终实行市场化模式。何减颖、卢宗辉、张龙斌(2010)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也相对较低,直接采用市场化的融资融券模式风险较大。建立过渡性的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模式,待时机成熟后再转为市场化模式。因此,建立以证券金融公司为中介的融资融券模式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选择㈣。李国飞(2006)、薛春芳(2007)对美国和日本融资融券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应在吸取两者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融资融券模式。李滨、胡天彤(2006)认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最可能的运作模式是借鉴台湾地区的“双轨制”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些改进。杨朝军等(2004)、李昌荣。刘逖(2005)认为芬兰模式,即集合竞价的形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二)关于融资融券业务监管及风险控制的研究

1、对证券公司风险的监管

闻岳春、梁惠江(2005)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晚、市场规模小、市场各参与方自律性不足,认为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活动中的证券公司的监管,应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强调高效率、低成本,避免金融中介机构中常见的权责不清、人浮于事和官商作风。徐丽(2007)对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进行成因分析,认为证券公司应该积极扩大自身净资本值,建立严密的资本指标监控系统,对可用资金进行跟踪监控,根据市场行情调整融资融券比例,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刘中文、李军(2007)认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业务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会影响到券商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相关的风险控制监管指标。因此,证券公司应当加强对投资者的审查力度,提高对抵押资产的定价能力,积极防范和控制风险。邓、杨朝军(2006)借鉴国外证券市场卖空交易风险的监管经验,对卖空交易风险监管规则和监管框架提出政策建议㈣。孙曙伟、黄宗福(2006)对完善证券信用交易保证金体系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包括初始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比例的设置,保证金追缴点的确定以及信用账户中的现金比例等方面。陈建瑜(2006)把市场信用额度管理分为保证金比例动态管理和融资融券限额管理,其中限额管理包括证券金融公司对券商的授信额度、券商对投资者的授信额度以及单只股票的信用额度管理。同时他还探讨了包括券商资格、标的证券资格以及客户资格的审查和管理等问题。

2、对信用交易的风险控制

左小蕾(2005)对信用交易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创造基本稳定的市场环境是保证信用交易制度成功的重要前提。汪劲松(2006)对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进行分析。认为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信用账户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信用交易业务风险动态管理。石磊(2009)通过研究信用交易对新股发行定价的影响,认为风险控制应从信用控制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业务关联各方在信用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

3、关于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影响的研究

巴曙松f20031从证券交易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出发,认为融资融券机制的引入,可以增加证券市场流通性,对提升现货交易量也有所帮助,融资融券与股市成交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引入融资融券制度,即使在短期,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大。吴晓灵(2008)提出加快推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进而为股指期货交易打下良好基础。改变现有证券市场单边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股价过度波动性。杨朝军、廖士光(2004)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协整检验方法表明了我国台湾地区股市从1998年8月至2004年2月的股票价格与卖空机制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证券市场的波

动加剧不是卖空机制导致。徐海涛(2005)选取了29个国家证券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数收益率作为整体市场收益的衡量标准,对卖空限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一个市场如果对卖空限制的越严格,其市场收益的波动率也就越高,就是说卖空限制实际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程度。

三、融资融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实践意义

(一)融资融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融资融券从提出到获准试点,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证监会在政策法规方面为融资融券的出台进行铺垫。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通过,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使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2006年7月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意味着融资融券制度正式在我国起动。此《办法》对券商申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条件、规则、债权担保、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权益处理和监督管理等有关问题做了详细规定。沪深交易所、中金公司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分别公布了相关实施细则和自律规范文本,确定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基本模式、交易结算规则和风险控制制度。同时,我国证券公司均已实施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完成了客户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的清理规范工作,为融资融券业务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就在融资融券的推出呼之欲出之时,中国股市的大牛市使得融资融券试点搁置下来。

第二阶段:券商进入的实质性准备阶段,证监会组织多次全网测试。2008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融资融券业务被正式列入券商业务中,并从账户开立、融资融券比例、担保品的收取、逐日盯市制度等方面。对融资融券业务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10月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正式启动融资融券试点。随后。中信等共计11家证券公司先后进行了两次融资融券业务全网测试,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三阶段:2009年1月中旬,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做好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也表示上交所基本完成了融资融券准备工作。各大券商热情高涨,将准备升级到对资本金的扩容方面,为获取试点资格后的业务开展创造更大的空间。2010年1月8日,国务院表示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和市场状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酝酿多年的融资融券业务终于浮出水面,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的纪元。

(二)融资融券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1、融资融券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由于融资融券业务本身具有的杠杆效应,投资者尤其是拥有资产管理需求且资金富余的企业,在其可承受风险范围内,可通过自身信用进行证券投资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短期证券投资资产的灵活性和流动性,而且能够发挥杠杆效应,在满足投资者出于投资目的而产生的融资需求的同时,维持了股票市场资金链的顺畅,融资融券的推出将会增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融资融券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拓展业务,加强产品开发。融资融券业务的推行不仅可以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证券公司融资框架,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产品创新机会。并为自营业务降低成本和套期保值提供了可能。

3、融资融券的开展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想要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首先就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完善交易品种和交易机制,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有效的证券市场,即一个做多机制与做空机制相互制衡的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资源配置优化效率的全面提高。并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顺畅良性循环,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迅速成长壮大,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打基础,做准备。

四、对我国融资融券理论研究的一些建议

首先。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规模较小、交易体制发展不完善等市场化不完全现象,因此,国家政策如法律法规、证券市场管理指导意见以及交易费率的变化,都将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关于国家政策变化等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趋同性,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各证券公司之间必然出现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总结融资融券试点公司业务开展的基础上,加强对证券公司交易行为的监管,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总结篇8

证券市场

从短期看,融资融券业务启动,是政府的一个救市措施。从长期看,应该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

刘国宏:融资融券制度是现代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基础。短期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增加市场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暂时性稳定股价,为积弱积贫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市场内外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融资的风险比较大,大部分参与机构可能会更为谨慎。

从长期看,融资融券在活跃市场交易的同时,有利于完善价格内在稳定机制,在一定程度起到“股价稳定器”的作用。当股票价格被高估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券卖出股票,防止市场出现较大的泡沫。当股票价格被低估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为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改变了证券市场长期以来“低买高卖”获取利差的单边做多交易模式,提供了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融资融券制度如能在IPO发行中试行,或者使之与新股发行配合,有助于缓解大盘扩容压力,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保障证券市场长远发展。

桂浩明:管理层选择在国庆长假之后即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确实有救市方面的考虑。因为长假期间周边市场大幅度下跌,对于节后境内股市的走势构成了不小压力。客观上看,这项政策对股市的短期走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从长期来看,由于融资融券改变了过去境内股市不能进行信用交易且不能做空的局面,对于活跃交易、发现价值、防范风险等,都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可以让投资者充分运用资金杠杆,把握方向,放大收益。这对于改善供求关系,抑制市场的无序波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都有正面影响。融资融券的推出,表明境内股市在不断走向成熟。

李俊:截至2007年末,证券行业内创新型券商的自有资金为1556亿元,自有证券为1226亿元。乐观估计:所有创新类券商以自有资金70%、自有证券50%来从事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可达到1702亿元。悲观估计:所有创新类券商以自有资金30%、自有证券10%从事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仅达到589亿元。基于2008年A股市场历史数据(交易额与换手率),所有创新类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额仅占市场交易额的1.05%~3.02%。假设融资利率为6%,融券利率为2%,所有创新类券商的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在30.5亿~77.6亿元之间。

但是,在融资融券试点期间,业务规模难以做大:因为试点期间投资者参与门槛较高,风险控制条件很严,从事试点业务的证券公司范围也不会太大。另外,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有限。

从长期来看,融资融券进入建立证券金融公司这一阶段后,证券公司的转融通将被打通,融资融券成交额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随着证券金融公司的建立,券商的净利息收入将会出现下滑。

证券公司

对于证券公司来说,这项业务大面积开展后,会带来业务和收入的增加。但同时,对券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而带来的风险

刘国宏: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活跃市场,提升交易量,提高券商经纪业务。一是增加利差收入。二是提高佣金收入。三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长期而言,将促进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拓展创新空间,增强证券行业的竞争力。

当前,融资融券业务的交易、清算层面的业务模式和流程尚未真正完善,而需要全程参与的券商,更需要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同时,融资融券交易对投资者、证券公司等的信用要求较高,而当前的社会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证券公司操作不规范,都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可能增强投机性,加剧市场波动。虽然一般认为融资融券交易具有稳定市场的功能,但有关制度如果设计不完善、监控不得力,也有可能起到助涨助跌的负面作用,从而加剧市场波动,带来大盘的系统性风险。

可能使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更易发生。在融资融券交易方式下,操纵市场所需的实有资金和证券量比在现金交易方式下要小,这使得市场操纵行为更易发生。对融券交易者而言,散布对上市公司不利的信息可以打压股价使其获利,这又可能强化行为人散布虚假信息的动机。

可能加大证券公司的风险。融资融券业务要求证券公司内控机制健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相关制度得到强有力的执行。证券公司若管理不善、控制不力,很容易引发客户违约、市场波动、系统操作等方面的风险。

可能加大交易结算系统的技术风险。由于市场交易量放大和新的监控要求引入,交易结算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增强、负荷增大,发生故障和错误的可能性加大。

可能加大宏观管理层面的风险。融资融券这一全新的市场运行模式,要求有更高的宏观管理能力。在市场运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监管机构包括自律组织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的可能性加大,由此引发的批评、指责甚至对融资融券交易本身、对推出这一交易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怀疑可能较多。

桂浩明:开展融资融券,是今年证券市场建设的一件大事,证券公司要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即便现在还不准备参与融资融券业务,也应该考虑此举对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说,涉及融资融券业务的证券公司,要建立起规范化的融资融券监管平台,避免为争抢业务而放松监管的行为出现,真正做到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在先。

在理论上,融资融券是证券公司的最基本业务之一,它不但可以有效地刺激客户交易量的放大,同时还能为证券公司带来利息收入。在海外市场,由于股票换手率普遍低于A股市场,国外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融资融券。当然,融资融券毕竟放大了客户的操作风险,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就转化为证券公司的风险。所以,要开展融资融券,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经过严格筛选,形成一个融资融券标的物的股票库,从源头开始进行风险控制。另外,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普及融资融券的基础知识,提高参与融资融券操作客户的防范风险与承受风险的能力。

投资者

一项业务的展开,离不开投资者的参与。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已经熟悉了永远“做多”的市场游戏规则,一旦“做空”,可能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无论从操作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转变

桂浩明:A股市场虽然刚提出搞融资融券,但是实际上变相的融资融券在过去也不少见,主要是一些证券公司给客户提供透资。事实证明,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很少有客户通过透支操作获利,而且证券公司也因为客户资产被“打穿”而蒙受损失。现在正式搞融资融券,风险管理是跟上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了风险。对于客户来说,应该看到这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能够取得超额收益,搞得不好则会加大损失。对于那些缺乏资金实力,又没有风险控制能力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建议他们参与融资融券。对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来说,需要更加全面地研究市场,特别是研究在融资融券背景下相关个股的行情特点,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在操作上取得主动。参与融资融券是在放大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收益,千万不能以投机的心态来对待融资融券,也绝对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理。进行此类操作,谨慎是第一位的。

刘国宏:投资者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运作。投资者在实际运作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投资者对融资融券要做好风险承受的心理准备,如果决定参与,要注意把握自己的业务操作方式。该业务要求付出比银行贷款高的利率作为代价,融资有一定期限,这些新特点有别于正常股票投资操作,普通投资者参与此项业务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投资者要研判趋势,慎重选择股票,注重流动性管理。融资融券类似于期货交易,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全程监控保证金水平,以保证其不低于所要求的维持保证金比例。因此,融资融券所具有的逐日盯市和保证金可能持续支付的特点,会使投资者融资买进的股票在下跌行情中出现类似期货交易的“逼仓”现象。特别当保证金以某只股票作质押物时,两者往往同时下跌,将加剧保证金的不足,导致投资者流动性迅速恶化。因此,融资融券交易将使得投资者的操作更加短期化,市场博弈也更加激烈,对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也更高。投资者应加强下跌行情时的流动性管理,尽量选择基本面和流动性好的蓝筹股作为融资融券标的。如果保证金选择股票作质押物,则应选择股性稳定或抗跌性能好的股票,也可选择国债或现金作质押物。

三是在进行融资融券买卖前,投资者还需留意下列情况:一、密切关注标的证券融资融券整体余额变化情况,密切关注个人融资融券余额变化情况。二、关注融资融券的额度、期限、利率、费用、计息方式、保证金比率及可充抵保证金的有价证券种类和折扣率,通知补仓程序,强制平仓的权限和方式及其他有关事项。三、融资买入时,选择标的股票还要注意规避全流通以后减持可能性比较大股票。四、融资融券试点后,管理层可能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开展此项业务,业务竞争将更激烈,不排除会有一些证券公司为争夺客户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优惠条件,甚至会违背管理层及公司内部的一些规定,从而给未来留下风险隐患。此时投资者不能只看各证券公司的优惠条件,而应该选择经营风格稳健、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证券公司。

市场监管

由于融资融券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易方式,所以,在监管方面尤其要严格。在我国开展此项业务,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也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适度市场化

刘国宏:出于稳健考虑,业务试点初期,在我国券商多数信用等级较低的情况下,可考虑借鉴日、韩模式成立专门金融机构,对券商进行统一的净资本管理和集中授信。但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可适度市场化。尤其是在目前分业管理条件下,靠一个专业融资公司推动信用证券交易难度较大,可在一定范围内尝试市场化证券公司直接授信模式。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已完全实施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和集中交易,是能够控制融资风险的。

在融资融券试点期间,管理层将对申请试点的证券公司实施窗口指导,由试点证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适当提高融资融券客户的资质条件、资产的门槛和在本公司从事证券交易的期限,以及适度提高保证金比例和担保比例等审慎措施,防范业务风险,维护行业有序竞争。同时,要将加强对违规融资活动的打击力度,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批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严厉查处各种非法的融资融券活动,保护投资人利益,保障融资融券业务的规范有序开展。

桂浩明:从目前正在研究的融资融券模式来看,监管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规定融资融券的抵押物和融资融券的介入对象,以避免因为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而造成操作风险。二是设定参与融资融券操作的客户标准,在起步阶段,这个标准会比较高,以减少因人为因素放大风险。三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融资融券操作的条件,增强抗拒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日常监管,纠正违规现象。

国外做法

在国外,融资融券业务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在新股发行融资方面用的比较广泛。同时,国外对于风险的防范,也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监管制度

桂浩明:在海外市场,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融资融券服务,并且形式多样。在融资方面,有的是客户直接向银行融资,也有的是向证券公司融资,而证券公司则向银行借款。在融券方面,则通常都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不过,在实践中,融资的规模往往要数倍于融券,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防止股市大震荡,对融券还有品种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在特定时期还会禁止融券做空。不过,由于融资融券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海外市场上客户真正进行这种操作的也并不多。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很多客户融资是用于申购新股。同时也因为沽空权证发达,一般客户即便要做空也会选择此类权证而不会进行融券操作。

刘国宏:从国际的做法来看,信用交易体系对新股发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般都为新股的发行上市提供保证金信用,从而在一个低风险的水平上,保证发行的成功。一般来说,提供融资融券的机构都会对所发行的新股提供承销认股融资。无论是发行公司的经营者、股东、员工或中签人,都可以向提供融资融券的机构提出特殊的承销认股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申请人已经拥有股票或信用账户,而只要凭借认股缴款书,就可以将认购的新股作为担保,获得认购新股的资金。而提供融资的范围,不限于交易所提供的融资融券范围,只要是增发新股、配股、初次发行,都可以适用。这种制度,在于利用发行新股折价概率小的特点,提供信用融资,扩大了社会对新股的购券意愿和申购能力,有助于发行的成功,提高了整个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

李俊:融资融券对券商收入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在美国,融资融券业务占证券行业净收入比例较高,维持在3%~11%之间,2006年达到10.8%。在日本市场,该比例基本是在1%左右徘徊,2007年上升为2.3%。

上一篇:高中语文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下一篇:重症医学中级考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