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期间范文

时间:2023-11-18 11:15:40

合同期间

合同期间篇1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期间篇2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1.甲方出租给乙方的房屋λ于(省、市)(区、县) ,出租房屋面积共 平方米,房屋现有装修及设施、设备情况详见合同附件。

2. 甲方出租给乙方的房屋租赁期共个月。自年 月 日起至年 月 日止。乙方向甲方承诺,租赁该房屋仅作为使用。 租赁期满,甲方有权收回出租房屋,乙方应如期交还。乙方如要求续租,则必须在租赁期满个月之前书面通知甲方,经甲方同意后,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3.经双方协商该房屋月租金为元;租金总额为元(大写 万 仟 佰 拾 元整)。

4. 经双方协商乙方负责交纳租赁期间因居住及营业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5.在租赁期内,甲方应保证出租房屋的使用安全。该房屋及所属设施的维修均由甲方负责(乙方使用不当除外);对乙方的装修装饰部分甲方不负有修缮的义务。乙方如因使用不当造成房屋及设施损坏的,乙方应立即负责修复或经济赔偿。乙方如改变房屋的内部结构、装修或设置对房屋结构有影响的设备,设计规模、范Χ、工艺、用料等方案均须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施工。租赁期满后或因乙方责任导致退租的,依附于房屋的装修归甲方所有。甲方有权选择乙方恢复原状。;有权向乙方收取恢复工程实际发生的费用。

6. 租赁期内δ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转租、转借承租房屋。若甲方在此期间出售房屋,须在个月前书面通知乙方,在征得乙方同意后方可实施,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购买权。双方可以协商变更或终止本合同。

7.甲方有以下行为之一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

(1)不能提供房屋或所提供房屋不符合约定条件,严重影响居住。

(2)甲方δ尽房屋修缮义务,严重影响居住的。

8.房屋租赁期间,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收回出租房屋;

(1)δ经甲方书面同意,转租、转借承租房屋。

(2)δ经甲方书面同意,拆改变动房屋结构。

(3)损坏承租房屋,在甲方提出的合理期限内仍δ修复的。

(4)δ经甲方书面同意,改变本合同约定的房屋租赁用途。

(5)利用承租房屋存放Σ险物品或进行Υ法活动。

(6)逾期δ交纳按约定应当由乙方交纳的各项费用,已经给甲方造成严重损害的。

(7)拖欠房租累计个月以上。

9.租赁期满前,乙方要继续租赁的,应当在租赁期满个月前书面通知甲方。如甲方在租期届满后仍要对外出租的,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承租权。租赁期满合同自然终止;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合同自然终止。

10.合同实施时,甲方应保证租赁房屋本身及附属设施、设备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状态。乙方交还甲方房屋应当保持房屋及设施、设备的完好状态,不得留存物品或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对δ经同意留存的物品,甲方有权处置。验收时双方须共同参与,并签字确认。

11房屋租赁期间.甲方因不能提供本合同约定的房屋或其他原因单方面提出解除合同的,应支付乙方本合同租金总额%的Υ约金。甲方逾期交房一日,则日应向乙方支付日租金

倍的滞纳金。由于甲方怠于履行维修义务或情况紧急,乙方组织维修的,甲方应支付乙方费用或折抵租金,但乙方应提供有效凭证。

12.租赁期间,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收回该房屋,乙方应按照合同总租金的 %向甲方支付Υ约金。

1)经甲方书面同意,将房屋转租、转借给他人使用的;

2)经甲方书面同意,拆改变动房屋结构或损坏房屋;

3)改变本合同规定的租赁用途或利用该房屋进行Υ法活动的;

4)拖欠房租累计 个月以上的。

5)租赁期内,乙方逾期交纳本合同约定应由乙方负担的费用的,逾期一天,则应按上述费用总额的 %支付甲方滞纳金。

6)赁期内,乙方δ经甲方同意,中途擅自退租的,乙方应该按合同总租金 %的额度向甲方支付Υ约金。

7)支付租金,逾期一日,则乙方须按日租金的 倍支付滞纳金。

合同期间篇3

    案例:

    王某与用人单位订立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双方约定退休年龄到达即为合同终止日期。因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王某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用人单位根据合同约定,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提出如王某坚持要走,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双方发生争议。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合同履行期间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到底应如何处理?职工是否要承担违约责任?

    专家评析:

    《劳动法》第二十条规定的三种劳动合同期限,即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其中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相对稳定的也是最灵活的一种。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不规定劳动合同的具体终止日期,并且只要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终止条件不出现,就可以一直履行下去。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如,劳动者严重违反纪律或者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等,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可以解除。此外,按照《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无论订立的是哪一种期限的劳动合同,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职工订立的劳动合同约定了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要支付违约金,劳动合同解除时,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索取违约金。如果劳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则不能随意索取。按照《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还应赔偿用人单位损失。按照这一规定,职工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虽然在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支付违约金,但由于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用人单位可以要求职工赔偿对单位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合同期间篇4

关键词:建造合同; 成本; 收入;解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 建造合同执行期间,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必须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所列出的规范要求进行计算核实,如果施工企业能够可靠对整个工程的建造合同的结果进行估计,则企业就必须在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上,利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建造合同在执行期间的收入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确认。完工百分比法,主要是按照合同的完工进度来对建造期间的收入与费用进行确认的方法,要使用此方法的首要步骤便是进行合同完工进度的确认。建造合同完工进度确认的3 种方法: 通过建造单位实际累积花费的合同成本在整个建造合同关于总成本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 通过对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的在合同中被列出的工作量在合同中最初预算的总工作量的比例进行计算; 直接对施工现场的完工进度进行测量。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都会采取如下的核算处理方式:如果可以可靠的估计建造合同的结果就选择根据完工进度来对当期的合同收入和成本进行确认。为了使核算的一致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各个建筑企业单位在原则上都约定使用“通过建造单位实际累积花费的合同成本在整个建造合同在总成本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方法来对合同的完工进度进行确认,简单而言就是:合同完工百分比= ( 实际累积花费的合同成本/合同总成本预算) × 100%。故当期的合同收入安装规定就必须要按下面的公式、步骤来进行计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 合同总收入× 合同完工百分比- 以前在会计期间时已经确认的累积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 = 合同预计总成本× 合同完工百分比- 以前在会计期间时已经确认的累积花费。通过实施《建造合同准则》能够及时准确的将建造合同中的损失盈利状况反映出来,塑造良好可靠的会计信息。

2 《建造合同准则》的实际执行工作存在的不合理方面

如何才可以做到对完工进度的合理准确地确认是施工企业单位是否能够严格按照 《建造合同准则》 中所规定的计算来对建造合同的收入和成本准确确认的核心问题。如果在使用“完工百分比”对建造合同执行期间的收入进行确认时和实际的“工程进度”发生脱节,就会被认为会计只是依据财务账本上的成本来推算出来的建造合同收入。这样子会导致会计所确认的建造合同收入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根本无法利用。

目前,在《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各企业单位应用较多的通常是根据在实际施工作业中所产生的合同成本的累积总和在合同的预算总成本总所占的比例来进行完工进度的确定,而在实际施工生产中,成本通常都是利用账面所记载的花费成本累计总额,但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账面上所记载的成本会因为其企业内部的管理状况、实际的施工建造情况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其和《建造合同准则》中所规定的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合同成本存在一定的出入,从而使得最终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实际生产中的完工进度,使得当期的建造合同的收入和成本不能够做出准确的确认,并会引起会计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对《建造合同准则》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其内在不再是对建造合同的收入和成本确认方法的简单规范,而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变革,对会计的核算办法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着重强调利润 = (收入—成本费用)/成本费用 来得出并进行确认的,而收入就是企业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工作得来的“完工收入”。对《建造合同准则》第二十三条进行探讨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合同总收入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收入;同时,按照合同预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费用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合同费用。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建造合同的收入成本的确认时要求的建造工程的合同费用经过一系列的演算转换之后应该就等于对“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的最终累计数。但是在工程项目具体施工的时候,合同的成本费用就应该是按照项目的完工百分比来进行确认,但是这时候的合同成本费用并不一定就和“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账面累计数相等。导致这种现象主要就是因为上文中所提到的关于在某一个工程施工期间,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施工的具体环境因素等影响造成了在实际施工中所产生的合同费用和财务在合同中账面上的入账成本极有可能存在极大的偏差。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也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举例解释并提出财务在进行“完工百分比”的计算时,可以进行按照实际施工情况对累计的实际工程中产生的合同成本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完工百分比”和“工程进度”之间的一致性。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这一措施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 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是指形成工程完工进度的工程实体和工作量所耗用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包括与合同未来活动相关的合同成本以及在分包工程的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尤其是在对于材料出入库情况、工程项目分包结算、施工单位人工成本等方面。

例如,对于分包工程的成本和收入的结算,完全依赖于该项目中的工程、计量等部门所统计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避免当财务还没有对分包成本进行结算时,财务所确认的建造合同收入仍然能够保持和工程进度的一致性。同时,因为由于在会计上总是要求建造项目合同的成本项目在进行入账的时候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手续齐全,但是所给的上报建造项目的财务报表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使在最终在对整个企业的建造项目合同的收入和成本核算时间极为短暂,这些时间上的限制又使得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之间存在极大的冲突。

3 《建造合同准则》中的收入和成本确认规定中有争议部分的改进建议

综合上述情况,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对收入和成本确认进行适当的改进,共有两种方法。

3.1 在建造合同执行期间对收入进行确认可以直接使用统计、计量部门所提供的进度产值。财务部门再按照规定要求算出完工百分比并按照其比例计算出应发生的合同费用,而此时所计算出的合同费用便被作为是工程结算成本的入账金额,从而和工程进度始终保持一致,用工程施工来对实际合同成本进行归类整理,并在项目结束的时候,按照要求将合同费用和工程施工进行调整,使其保持一致。

3.2 将上文中所计算出的入账金额作为合同总的收入,使用公式:合同预计损失=(合同预计总成本 — 合同预计总收入)×(1 — 完工百分比)来对整个工程的损失进行估算,此时所得出的预计损失能够和工程的进度保持一致,通过对当前进度的预计损失的估算,可以使得在实际工程中能够重视那些会产生损失、浪费的工艺或者施工方案,加以改进,进而能够减少工程的总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

3.2 在进行财务统计时,制作完工进度成本计算表,将账面上所实际产生的建造合同成本作为数据基础,来合理调整实际的工程进度。最后将该表给财务人员进行计算,并由劳资、工程统计、材料物资等部门进行数据核实确认,最终将其交由该建造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该数据就可以被作为是合同完工百分比中的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的的原始资料,以此让建筑合同执行期中的成本和收入的确认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 王岩.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有关问题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S1)

[2] 刘光灿.浅析完工百分比法在施工企业收入确认中的运用[J]. 会计师. 2009(01)

[3] 罗新平.施工企业如何正确运用《建造合同》准则进行核算[J]. 财经界(学术版). 2011(06)

合同期间篇5

关键词:断路器;分合闸不同期;电力系统稳定

作者简介:李亚明(1987-),男,河北沧州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助理工程师;张建勋(1971-),男,满族,北京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工程师。(北京 102488)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229-02

高压断路器在电网中主要起控制及保护两方面作用。控制作用指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将部分线路或电气设备投入或退出运行,如变压器的投入或退出;保护作用指的是在电力线路或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断路器接到继电保护装置发出的跳闸信号,将线路或故障电气设备从电网中迅速切除,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这种不同期程度越小越好,断路器分合闸严重不同期,将造成线路或用电设备的非全相接入或切除,可能产生危及设备绝缘的过电压,对断路器的触头也会带来损伤,并造成发电机、变压器同期并列不良。因此对断路器进行三相同期性试验是很有必要的。[1]电压等级在220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中,高压侧多为分相操作的断路器,有时由于机械性能或误操作而导致三相不能同时合闸或跳闸,造成了电力系统的非全相运行。这虽然不会导致过电流或者过电压运行,但会在系统中产生零序和负序分量,从而对发电机转子和通讯系统产生影响。[2,3]另外,电力系统不对称运行产生的零序分量和负序分量,会对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保护装置误动。

本文在分析断路器分合闸动作时间及过电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造成高压断路器的动作时间不同期的原因及三相不同期超标的处理,为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依据。

一、断路器动作时间分析

1.断路器的合闸时间

当电网中薄弱环节发生瞬间故障时,如果断路器合闸时间比规定值长,则会导致重合闸时间延长,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系统解列。如果合闸时间小于规定时间,则会导致电流间隔时间变短,此时有可能因为重合闸不成功而导致线路非正常停电。[4,5]图1为断路器合闸过程。从接到合闸指令瞬间起,到所有极的触头都接触瞬间的时间为断路器的合闸时间,此段时间为t1。

2.断路器的分闸时间

断路器的全开断时间t4包括固有分闸时间t2和燃弧时间t3。其中,从系统发生故障到继电保护发出跳闸指令的时间为保护的固有动作时间。从接到分闸指令瞬间起,到所有极的触头都分离瞬间的时间为固有分闸时间t2,从分离瞬间到电弧熄灭为止是断路器燃弧时间t3。表2是常见断路器的分断时间和全断开时间。

二、断路器分合闸时间不同期的故障

断路器分合闸不同期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比如断路器液压操作机构油路管道中存在气泡引起的不同期;断路器超行程造成分合闸时间不同期。[6]断路器拉杆卡涩而造成分合闸时间不同期等,下面就液压操作机构油路管道中存在气泡引起的不同期做试验。

某变电站220kV SF6断路器因故障发生跳闸,由故障录波器测得三相合闸不同期时间为49ms,检修人员根据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仪测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的数据如表3所示。由试验数据可以得到B相的Ⅰ、Ⅱ断口合闸时间与A、C相的合闸时间差值明显大。排除试验接线、测试仪器、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检查SF6气体压力正常,电路无其他缺陷,转换开关行程符合规定。检查发现在液压操作机构油路管道中存有残余气泡,在将油路管道气体排净后再进行试验,得到的试验数据如表4所示。

三、断路器动作时间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对系统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改善电网结构,保证系统充足无功裕度,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稳定运行的基础;低周减载、无功补偿等是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而选择动作时间符合规程、机械性能良好的断路器,维持继电保护装置固有动作时间的稳定,以最大程度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对断路器的动作时间做出如下要求。

1.断路器相间分闸、合闸不同步时间

如果断路器相间分闸存在不同步问题,那么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产生很大危害。分闸不同步时间大于规程,则等于电力系统一定时间内的非全相运行。由此产生的不对称电流则可能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如果断路器相间含闸存在不同步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系统中性点的运行,同样会对电网造成严重危害。IEC标准规定断路器相间合闸不同步时间应在5~10ms之间。国产LW6-220型断路器分闸不同步时间3ms,合闸不同步时间为5ms。

2.电流间隔时间

断路器无电流间隔时间必须符合标准规定才能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否则当线路发生故障,需要重合闸时,由于短时间内断路器刚刚切除过一次系统故障,此时灭弧室内断口处的介质强度有所下降,当需要再次切除故障时,灭弧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在切除瞬时性故障线路的情况下,则要求断路器能在断开电源、故障消失后尽快合闸恢复供电。我国标准规定110kV以下电压等级的断路器无电流间隔时间为0.5s,110kV断路器无电流间隔时间为0.3s。

3.预计穿时间

所谓预击穿时间是指断路器在刚合前,静触头与动触头间因放电提前导通,即在刚合前由于产生电弧而导致导通的时间。断路器在切断短路故障时因产生电弧而提前接通,电弧长度会随着预击穿时间的增长而变长,电弧所产生的能量可以将灭弧室断口处的油气化,同时由于电流间相互存在的电动力均阻碍断路器进行合闸,使其关合能力降低。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选择的断路器有良好的动作时间特性和严格的预击穿时间。

四、结论

日常巡视过程中应检查断路器操作机构工作情况,同时掌握不同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分、合闸动作方式。结合历年(次)断路器的例行试验数据以及当前断路器的运行状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重点检查分合闸线圈铁心是否吸合良好,分、合闸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如控制回路的端子排接线是否有松动,转换开关行程是否合适等。

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验,以确保仪器的使用精度。同时也应避免由试验人员、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造成的误差,在每次检修后要按照严格的作业流程对断路器进行正确的试验,用试验数据判断和发现问题,以提高检修质量,维护好断路器。断路器在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非全相运行时各序电压和电流会造成系统不同期现象,由此可能导致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误动作或越级跳闸,造成严重事故。运行中既需要由非全相判别回路和灵敏的负序电流元件组成的非全相运行保护,也必须考虑在保护动作时间整定时躲过断路器分合闸瞬间的不同期现象(一般t=0.2~0.5s便可躲过)。下面对断路器的使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在调整时,要使断路器各种动作时间均符合电网运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并应反复测量、验证,使参数在运行中不会随意变化,保证断路器性能稳定。

(2)在进行新建、扩建及更换老旧设备时,应首先选用燃弧时间短、动作特性好、预击穿时间短的断路器,同时,断路器的性能应稳定,以保证电力系统可靠持续供电的要求。

(3)断路器经过大修后,在进行测量、调整各个动作时间参数时应与继电保护装置相互配合,使其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同时,继电保护装置的固有动作时间也应保持稳定,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计算分析中,要以断路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所给定的最不利的数值作为依据。

(4)断路器在新安装投入使用时要保证施工工艺质量,在检修预试时,要保证检修质量,维护要及时,不要因灭弧室内断口间的绝缘强度不够或下降,在分、合闸过程中使开断性能变坏,或加大了预击穿时间,从而影响断路器关合性能。

由于断路器在分合闸过程中内部物理过程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用完整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只能在反复试验、维修中修改设计参数,使断路器性能不断完善,以满足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持续供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小华,荣命哲,吴翊,刘定新.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快速诊断及新知识获取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3).

[2]宋杲,崔景春,袁大陆.1999~2003年高压断路器运行分析[J].电力设备,2005,(2).

[3]徐国政,等.高压断路器原理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健,石结银.对断路器分(合)闸保持回路的一点改进[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24(9):97-98.

[5]龚蔚.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和状态评估系统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合同期间篇6

【关键词】严重腰椎滑脱;椎弓根钉;内固定;Cage融合;椎间植骨;早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3―01

近年来,随着椎弓根钉滑脱复位系统与界面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在重度腰椎滑脱(Tailard滑脱率≥50%)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不同椎间融合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学界仍存在争议[1]。基于此,我科于2009年1月-2012年10月对72例严重腰椎滑脱患者在施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基础上,分别采取Cage融合和椎间植骨融合两种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早期疗效,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7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摄X线片及MRI、CT检查确诊为重度腰椎滑脱。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26-78岁,平均(48.2±5.3)岁。滑脱性质:椎弓峡部崩裂性滑脱57例,外伤性滑脱10例,退变性滑脱5例;滑脱部位:L3滑脱3例,L4滑脱25例,L5滑脱40例,L4、L5同时滑脱4例。随机分为Cage融合组和椎间植骨组各36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材料及仪器 采用瑞士AO SYNTHES钛合金脊柱椎弓钉内固定系统;美国史塞克Cage椎间融合器。

1.2.2 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取腰椎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间隙之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及横突。C臂机透视下采用Weistain法分别于滑脱椎植入两枚提拉复位钉及下位椎椎弓根内置入两枚角度椎弓根钉。行提拉复位及内固定,在横突间、小关节突旁行植骨融合全减压。Cage融合组:用铰刀彻底清除椎间盘病变组织及软骨,在C臂机透视下分离硬膜囊与神经根的间隙,双侧Cage植骨。椎间植骨组:小骨块备用,向外侧扩大显露,彻底松解神经根,清除病变组织及软骨,撑开椎间隙,填入备好的颗粒骨,击入自体髂骨,将植骨块陷入低于椎体后缘2-3mm。植骨后均经RF-Ⅱ系统对植骨块行轻度加压固定,并再次探查神经根管与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物固定牢固可靠。常规冲洗、止血、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毕。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周后行腰背肌与腹肌功能锻炼。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均予佩戴腰部支具,并严禁进行腰部屈曲及旋转活动。

1.3评价指标[2] (1)采用JOA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治疗改善率75%以上;良:治疗改善率50%-74%;可:治疗改善率25%-49%;差:治疗改善率0%-24%。(2)术后摄X线片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率、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植骨融合采用Suk标准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比较 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Cage融合组的治疗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均明显优于椎间植骨组(P

2.2两组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比较 Cage融合组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均明显优于椎间植骨组(P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L4、L5,是导致腰椎不稳、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本症主要由椎体滑脱后椎管周围组织的增生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因此,彻底的神经根减压是缓解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键。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临床上多采用复位内固定融合,以恢复腰椎稳定性和腰骶部的生物力学功能,消除神经症状,重建脊椎正常序列。理想的手术治疗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与邻近椎体融合三个方面。有研究表明[3],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融合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疗效显著,可使椎间高度不丢失,且稳定性更好。本此研究中,Cage融合组的治疗优良率、植骨融合率、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均明显优于椎间植骨组(P

参考文献:

[1] 尹承慧,符臣学,徐皓,等. 椎弓根钉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J]. 脊柱外科杂志,2009,07(2):1671-1673.

[2] 叶永平,符臣学,尹承慧,等.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不同椎间融合方法治疗严重腰椎滑脱早期效果的比较[J]. 临床骨科杂志,2010,13(2):335-337.

合同期间篇7

鉴于理论界与实务界所遇到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对担保法作出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尤其是二OOO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于担保法阐释得最为详尽:

解释第三十一条对保证期间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规定:

“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

由此不难看出,保证期间属除斥期间,即保证期间过后,债权人即丧失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这使得长期以来关于保证期间性质问题的争论得到解决。但原有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

解释第三十三条对于保证期间的长度做了具体规定: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同时,解释第三十四条也对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起算做了具体规定: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解释作了如此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司法实践具有了客观明确的标准,从而解决了由于法条的抽象性带来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来看一般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间必是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后,即“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没有约定时适用)或者二年(约定不明时适用)。在此保证期间,一般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因此,虽然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保证期间就开始计算,但债权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诉讼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实现债权之前,不得请求保证人履行债务。而此时,保证期间分秒飞逝,债权人难以保证在进行了民事诉讼或仲裁并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实现债权之后仍处在保证期间之内。这样看来,当债权人真正得以向一般保证人行使请求权之时,该权利却可能丧失了,甚至可能在债权人获得请求权之前,该权利就已经灭失了!这必然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受损害,而这也与设立保证担保的立法精神-保证债权之实现是相互矛盾的。

再来看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间亦是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六个月或二年)。在此保证期间内,如债权人向保证人提出履行债务的要求,从该日起,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依合同法为二年)开始计算。在此诉讼时效期间内,若债权人依法定事由使该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发生中断,中止或延长,则很显然,保证期间将先于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结束,即保证期间结束后诉讼时效仍在继续。事实上,此矛盾在上述的一般保证中也是存在的。依法学通说,诉讼时效的作用在于督促当事人尽快行使权利,在时效期间内,权利所有者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帮助其实现权利,一旦时效期间经过,便不能获得法律上的帮助,该项权利就变成自然权利了。但该项权利仍然存在,只是不能得到法律的救济而已。而上述这种在实体权利消灭以后其诉讼时效仍然存续的现象与诉讼时效的设立是不相符的。

上述两种情况的产生源于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起算点之不统一及二者长度之不一致。是否可以将保证期间与其诉讼时效统一起算并规定一致的长度以期解决此问题?

保证期间的产生源于保证合同,而保证合同作为担保主债权实现的从合同,其内容应允许合同当事人自由约定。然而,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能够清楚认识保证期间及其意义。因而法律有必要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对此予以规定。同时,由于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前,债权人的债权能否顺利实现尚处于待定状态,此时保证合同是一个附期限的合同(以主合同的履行期限为其生效期限),在主合同履行期界至以前,保证合同不产生约束债权人与保证人的效力,债权人无权向保证人行使债务履行请求权。因此,解释中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保证期间从主合同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约定履行宽延期的,从宽延期届满之日起计算)是完全合理的。至于诉讼时效的起始点,依民法通说,应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在保证合同中,债权人何时知道或应当知道其保证债权受到侵害,有人将其概括为债权人认识到其保证债权难以实现之时。这一概括从形式上讲是符合民法通说的,但诉讼时效在于督促权利人尽行使其权利,保证合同作为从合同,其诉讼时效目的应理解为督促主合同债权之行使。将权利受到侵害理解为主合同权利受到侵害更具有实质合理性。解释区分一般保证合同与连带责任保证合同,将一般保证的诉讼时效起算点规定为主合同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而将连带责任保证的诉讼时效起算点规定为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这样的规定是完全合理的。

基于两个合理的规定,而使保证期间的起算点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不统一。进而,试图统一二者之起点,并将二者长度作出一致规定以解决本文前述问题的做法是行 不通的。

合同期间篇8

关键词:保证责任期间;承担保证责任期间;预期违约

中图分类号:DF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93-02

在罗马法中,保证制度就已初具制度化的规定。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演进,如今保证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对资金融通、保证债权实现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直接关系保证人保证责任承担与否的保证责任期间制度在理论与实务界存有诸多争议,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便是其中之一,尤其对某些特殊情形下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更未引起重视。

一、主债务人预期违约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

《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的这一规定主要借鉴英美法及国际公约的先进经验[1],它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善良与公正”。不过,有学者基于此提出,既然在主债务人预期违约的情形下债权人可以在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那么保证责任期间此时是否也应确定为自“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之日”开始起算才更为合理。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仍依据《担保法》第25条、第26条规定以“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开始起算保证责任期间,就会使得在主债务人构成预期违约时,债权人已能够对主债务人行使请求权,而保证责任期间却还未开始起算,这不符合我们设立保证责任期间的目的(在债权人能够行使其请求权时督促其及时行使),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成本,也有违保证合同从属性原则。

《法国民法典》第2021条规定:“仅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保证人始对债权人负清偿责任。”[2]《日本民法典》第446条规定:“保证人于主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负履行责任。”[3]这些也是我们确定保证责任期间起算的很好借鉴。对此说法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斟酌:一是,如何确定“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时间,是以主债务人客观上已构成“债务不履行”的时间为准,还是以债权人知道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时间为准?预期违约是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到来之前,明示或默示其将不履行合同的一种行为,其客观发生的时间与债权人知道、了解这一行为的时间会不一致,而如果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解释为主债务人客观上实施预期违约行为之时,则在债权人不知道债务人有预期违约行为时便开始起算保证责任期间,对债权人而言岂不有失公平?即使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解释为“债权人知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仍不尽人意。二是面对预期违约的种种复杂情形,这一论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预期违约不是实际违约,而只是一种违约的现实危险,它可能发展为实际违约,也可能因预期违约方撤回毁约的意思表示而消失。在主债履行期未届至前,若因债务人预期违约而导致保证责任期间开始起算,则保证责任期间在主债履行期未届至时可能便已结束。此时,如果违约人撤回毁约的意思表示或更正默示违约行为,一旦债务人不能完全履行或履行不适当,债权人会由于保证责任期间已过而丧失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另外,面对预期违约,相对方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救济措施。当相对方没有,也没有行使合同解除权,而是坚持合同的效力,“痴心”等待对方的履行时,将保证责任期间提前至主债履行期届满前也显得不合时宜。三是如果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前即开始起算保证责任期间,会发生有利于债务人一方当事人,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后果。如前所述,债权人在保证责任期间届满前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因此,若将保证责任期间提前,也就意味着保证人可以更早地脱离承担保证责任的“苦海”,债权人的债权也会更早地丧失保证人担保这一道保险,对债权人而言显然是不幸的。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为,对主债务人预期违约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不宜轻易改变,而仍应依《担保法》的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形下,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开始起算更为合理。

二、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延期履行义务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

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的《规定》第12条为:“债权人与被保证人未经保证人同意,变更主合同履行期限的,如保证合同中约定有保证责任期限,保证人仍在原保证责任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如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责任期限,保证人仍在被保证人原承担责任的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协议变更主合同,当然包括变更合同履行期限)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第2款明确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以上系列规定反映了立法者的一般主张:保证合同订立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变更主合同履行期的,如未经保证人同意,保证人仍须在原承担保证责任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对此台湾地区民法典也有类似规定:“就定有期限之债务为保证者,如债权人允许主债务人延期清偿时,保证人除对于其延期已为同意外,不负保证责任。”[4]需说明的是,《担保法》24条规定的“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表述有些含糊不清,笔者以为并非指免除保证人的全部保证责任,而仅指保证人仍按照原履行期限承担责任。如此解释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也不损害保证人的利益,同时保持了立法的统一性。

债权人与债务人变更主合同履行期对保证人产生何种影响恰当地反映了保证担保的独立性。保证债务虽附从于主债务,然非成为主债务之一部,而为个别独立之债务,于附从主债务之范围内有独立性[5]。保证债务与主债务是主从关系,且它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应尊重保证人的意思,不能将主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意志强加给保证人,损害保证人的利益。如此看来,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延期履行债务而未经保证人同意的,保证人仍应按照原履行期限承担责任,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点当然也不应改变。

三、分期履行债务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

分期履行的债务,保证期间的起算应当自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所形成的惯常处理方法[6]。这样处理恐怕大多考虑,分期履行债务虽然实施了多个相对独立的履行行为,但仍不能改变分期履行债务是一个债务的性质,因此,只有到最后一笔债务履行完毕才能判断债务人是否适当履行了债务。但是,《合同法》第166条、第167条有关分批交货买卖合同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规定却使得我们对分期履行债务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不得不“另眼看待”。

《合同法》第166条规定:“出卖人分批交付标的物的,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出卖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标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的交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以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解除。买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标的物解除,该批标的物与其他各批标的物相互依存的,可以就已经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标的物解除。”根据这一规定,出卖人在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交付义务的情形下,买受人可以就某批标的物或某批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乃至全部合同行使解除权。无论买受人行使部分的合同解除权,抑或全部合同解除权,都意味着买受人此时可以要求其债务人(出卖人)向自己承担相应的合同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保证责任期间在此时可以开始起算。

《合同法》第167条规定:“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这是法律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对出卖人可能设定的失权条款和期限利益条款所作的限制。与分批交货买卖合同类似,在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金达到一定比例时,出卖人对合同行使解除权的同时,保证责任期间即可开始起算。而对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金达到一定比例,出卖人要求买受人提前支付全部价款的,保证责任期间也可以开始起算。因为,买受人期限利益的丧失即意味着买受人(主债务人)债务的履行期限已届至,此时保证责任期间当然已没有必要仍等到原定的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再开始起算。笔者以为,在分期交货买卖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可以基于主合同债权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或主合同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提前履行义务而相应提前。这与预期违约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不同,预期违约并不当然赋予债权人能够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的权利,保证责任期间也就不能轻易地认为可以提前开始起算。而分期履行债务中债务人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却能够当然赋予债权人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的权利,保证责任期间起算随之改变就无可非议了。

参考文献:

[1] 李国光.合同法释解与适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32.

[2]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461.

[3]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81.

[4] 胡大展.台湾民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313.

[5] 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80.

上一篇:转包合同范文 下一篇:配送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