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30 21:31:46

北师大教案篇1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在0.3的末尾添上“0”或者将0.30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且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能够借助多种方法对两个小数是否相等进行验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进一步验证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同时感受到要得到一个结论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的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感受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与全面性。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或者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是否会改变。因此,本课中通过反例帮助学生验证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产生变化,在沟通整数与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感受小数性质的价值,同时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抽象总结小数的性质,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验证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认为一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自己任意选择三组例子,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选取学生不同实例进行汇报:方法不同,数据选取不同

预设:

1.借助钱币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7、0.7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元,0.7元是7角,0.70元就是70分,7角等于70分,所以0.7元和0.70元是相等的。

2.借助米尺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长度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6和0.60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米。0.6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也就是6分米,0.6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600份,也就是600毫米,这两个小数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从图片上看,这两个小数都表示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3.借助图形验证。借助在图形上涂一涂、画一画,直观的看到结果。

如0.7和0.70,画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将7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再将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70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0,这两个正方形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4.借助数位顺序表验证,将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借助位值进行验证。

如3.5和3.50,将这两个小数放到数位顺序表中,发现这两个小数个位上都是3,十分位上都是5,后面数位上不管有多少个0,都表示没有,也不会改变3、5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在3.5的后面再添上多少个0,它的实际大小都不会改变,因此,与这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可以写出很多,比如3.500,3.5000等等。

5.借助计数单位进行验证,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推理验证。

如0.6和0.600,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一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00和0.6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验证,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感受到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概括性质

1.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在一个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反例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会改变原有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数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小数中有这样的性质,整数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原来数字所在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因此,整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并结合学生容易混淆的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清晰认知,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巩固

1.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下面的小数化简吗?

0.950=306.0900=10.050=40.00=

提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整数末尾的0也不能去掉。

2.连一连,将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0.850

13

2.600

31.090

102.300

31.9

2.60

13.00

10.230

0.85

提示: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数字与符号。

3.不改变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800=3.9=0.03=5=

提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4.将下面商品的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一支钱笔8角

一斤西红柿三元五角

一个笔记本12元

【设计意图】: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将小数化简或改写,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比大小、加减法做好铺垫。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吗?

预设:化简小数、将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五)课后作业

书8页1-5题。

流程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难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教法问题探讨发现法

教学辅助手段电化教学教具及

学具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

新课:

1、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在O中,AB切O于点C,

OCAB

切线的性质及推论可简述为

⑴经过圆心;⑵垂直于切线;⑶经过切点,

已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则可推出第3个.

知切线,连半径,得垂直;知直径,得直角。

2、切线的判定

提出问题:如图,AB是O的直

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

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

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

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

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

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常见的证明切线的题目只有两种情形

⑴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其证法是连结这点和圆心,再证明这个辅助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可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⑵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证法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可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思考,积极联想

思考,感受

观察、分析

观察思考

分析、比较和鉴别,积极讨论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通过旋转实验的办法,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体会这种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的方法

北师大教案篇2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北师大教案篇3

摘果子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北师大教案篇4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有,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

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0020__004005

006007008009010

0010020__004005

0010020__004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点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四、课堂练习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点评: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探究活动

与众不同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集体交流.

分析与参考答案

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下面只是几种不同的说法:

北师大教案篇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填一填。(21+16=37分)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地图是按照上( ),下( ),左( ),右( )绘制的。

3.当你面向南时,你的左面是( ),右面是( )。

4.小明家在学校的北面,学校就在小明家的( )。

5.晚上你可以用北斗星来辨别方向,因为面向北斗星时前面就是( ),后面就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6.看图填空。学校

小树林

游泳池

小商店在学校的(

)方向,在游泳池的(

)方向。小红上学从家出发,先向(

)面走到小树林,再向(

)面走到游泳池,接着向(

)面走到小商店,最后向(

)方向走就可以到学校。

7.

认识我们的祖国。(16分)

(1)

我国的首都是(

)。

(2)

上海在北京的(

)方向。

(3)

美丽的云南在西藏的(

)方向。

(4)

香港在澳门的(

)方向。

(5)

新疆在四川的(

)方向。

(6)

陕西省的北边与(

)相接。

(7)

黑龙江在北京的(

)方向。

(8)

我家在北京的(

)方向。

三.根据算式的结果,将算式的序号填在不同方向的圈里。(16分)

等于14向北

等于10向南

等于11向西

等于8向东

等于9向西北

等于7向西南

等于12向东北

等于13向东南

四.请你来当设计师。(5分)

(1)小丽家在学校的南面。(2)小红家在学校的东面。(3)医院在小丽家的西面。(4)学校在商店的东面,电影院的南面。(5)电影院的东面是动物园。

五.仔细观察,辨别方向。(7分)

1.

体育馆在图书馆的

面,在小明家的

面。

2.

熊猫馆在科技馆的

面,兴华小学在科技馆的

面。

3.

小明每天放学,先向

走到图书馆,再向

走到体育馆,再向

走就到家了。

六.认识行车路线。(10分)新

课标第一网

48路车从东关车站出发向(

)行驶(

)站到金钟站,再向(

)行驶(

)站到广场,再向(

)行驶(

)站到人民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书店,最后向(

)行驶(

)站到达终点站金水路小学。

七.解决问题。(25分)

1.一根绳子长39米,一根跳绳长6米,最多可剪几根跳绳?还剩几米?

2.一块蛋糕7元钱,小明有45元钱,最多能买几块蛋糕?

3.27名同学去游玩,每个房间住4人,至少需要几个房间?

4.有36辆玩具车,每个盒子里最多能装5辆,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北师大教案篇6

利润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利润问题中成本,售价,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的数学公式;

2、能够熟练运用利润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解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利润问题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并用来正确地解题;

2、学会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利润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利润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巧用单位“1”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莱特叔叔新开了一家超市,为了把超市经营好,他每天都要仔细计算成本、利润等数据,还要计算如何进行打折优惠活动。你也想了解其中的知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利润问题(板书课题:利润问题)

(也可按ppt上方式导入)

二、准备题

展示准备题:

莱特叔叔从批发商处用15元购进了一批钢笔,结果以24元卖给顾客,莱特叔叔可以盈利多少元?

学生抢答,点学生发言。

生:24-15=9(元),用卖出的钱―购进的钱=盈利的钱。

师:购进时的钱叫做成本,出售时的钱叫做售价,利润是售价比成本多的钱,即利润=售价―成本。

教师板书:利润=售价―成本

师:大家会用这个公式变形,求出售价和成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售价=利润+成本,成本=售价―利润

二、基础巩固

展示例1:

某商品的批发价是50元一袋,规定零售价是70元一袋,求这一袋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利润率又是多少?

学生读题。

师:利润怎么求?

生:利润=售价―成本,用售价70元减成本50元。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中的利润和成本都知道吗?

生:成本是50元,利润是20元。

师:你会求利润率吗?

生:20÷50=40%。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

教师板书:利润率=利润÷成本

展示例2:

商店从某供货商以每台1200元,购进了50台空调。该商店以20%的利润率来定价,空调的定价是多少?如果按这个价全部卖出,商店共获利多少元?

学生读题。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目中利润率20%,是指利润占成本的20%,售价比成本高出20%来定价。谁是单位“1”?单位“1”知道吗?

生:成本是“1”,成本是1200元,是已知的。

师:你会求定价吗?

生A:定价是1200+1200×20%==1440元。

生B:定价是1200×(1+20%)==1440元。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例题中的第2问如何求?

生C:求利润,利润=售价-成本。

(1440-1200)×50=12000元。

生D:1200×20%×50=12000元。

教师小结:在有利润率的数学问题中,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教师板书: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展示例3:

商店以400元的成本购进一件商品,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但因为价高,没有人购买,只好打7.5折优惠,问现在这件商品卖多少钱?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师:

成本400元是已知的,“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同学们能求出定价吗?

生:定价=成本×(1+利润率),列式为400×(1+50%)=600元。

师:“只好打7.5折优惠”是按定价的百分之几出售?定价已知,怎样求打折后的价钱?

生:7.5折是指定价的75%出售,单位“1”是定价,求折后价用乘法。

学生列式,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求定价可直接用公式定价=成本×(1+利润率)来计算;商品打折问题中,用定价乘以折扣等于打折后的售价,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展示例4:

一件衣服进货价80元,按标记打六折出售仍获52元利润,则这件衣服标价为多少元?

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衣服的实际售价是多少元?

生:

80+52=132元。

师:132元是按标价的六折出售,即是标价的百分之几?哪个量是单位“1”?知道吗?怎样求出标价?

生:“六折”是标价的60%,求标价用除法计算:132÷60%=220元。

学生完成解题步骤。

教师小结:商品打折问题中,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四、综合拓展

展示例5:

某商场进行促销活动,顾客购物有两种优惠方式:

①八折优惠;

②购满200元送购物券100元(不满200元不送购物券,购物券购物不足100元不退现金)。

两种方式只能选一种,妈妈看中价格250元的一件衣服,还准备买一双96元的鞋子,请你帮妈妈选用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列式计算说明理由。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优惠方式①按八折优惠,怎样列式?

生:(250+96)×80%=276.8元。

师追问:优惠方式②满200送100,最后花了多少钱?

生1:

250+96-100=244元。

生2:不对,买250元的衣服送100元购物券,用购物券买鞋只花了250元

师:通过比较你发现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并完成解题过程。

学生答题。

教师板书:优惠①:(250+96)×80%=276.8(元)

优惠②:250元

276.8>250,优惠方式②更划算。

教师总结:购物方案问题,按优惠方法计算各自的钱数,通过比较钱数少的方案更优惠。

例6:一种智能笔如果按9折出售则可以赚28元,如果按8折出售不仅不能赚钱还要亏损2元,那么这种智能笔的定价是多少元?

即学即练

一件商品随季节变化降价出售,如果按现价降价10%,仍可获利180元,如果降价20%就要亏损240元,这种商品的进价是多少元?

四、小结

北师大教案篇7

【关键词】幼儿园学位需求;人口预测;2016~2025年;北京市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35-06

近年来,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或将迎来新的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的增加对教育服务的诉求,将最先反映在学前教育需求方面。就北京市而言,近年来已逐渐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改扩建、新建了一大批园所。但在新的人口增长模式下,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客观需求?现有幼儿园学位与未来幼儿园学位需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本研究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做了预测性分析,以期为拟定与完善未来北京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队列要素预测法预测未来北京市人口规模及结构,根据生育模式、迁移模式及平均预期寿命等不同水平,综合考虑“全面二孩”政策的实际影响,从而估算出未来十年北京市学龄前人口规模的高、中、低三种方案,并结合北京市幼儿园入园率水平预测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量。

(一)预测依据与基本方案

本研究以201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数据,预测2025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及结构。根据现有数据以及北京市未来人口变动的可能趋势,设定了高、中、低三种生育模式,一种死亡模式以及高、中、低三种迁移模式,并据此设计了高生育高迁移、中生育中迁移、低生育低迁移三种预测方案。

(二)预测方法

1.基本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队列要素预测法,基本思路是基于人口年龄增长(岁)与时间(年)推移具有一致性,在封闭人口下,某年x岁人口数与从x岁活到(x+1)岁的存活概率之乘积得出下一年(x+1)岁人口数,再考虑迁移因素,以此推算出下一年1岁以上各年龄组人口。同时,根据妇女生育率和育龄妇女人数推算出生的0岁人口数。

2.主要参数假定

(1)生育模式

北京市人口转变受经济发展水平、生育观念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多重影响,表现出率先、快速实现的显著特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妇女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0.70。〔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本预测设定了高、中、低三种生育水平,并假定未来15年北京市妇女年龄别生育模式保持2010年模式不变,由此得出高、中、低三种年龄别生育模式(见表1)。

(2)平均预期寿命假定

本研究依据北京市人口过去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建立预测模型,得出北京市未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初步假定值。2000年以来,平均预期寿命变动相对比较平稳,年均增长低于0.3岁。考虑到人的寿命增长的限度,未来人口寿命延长速度将逐渐减慢,本研究假定北京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前仍以2000~2013年平均幅度增长,男性和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每年分别增长0.25岁和0.3岁,〔2〕2015~2020年分别增长0.2岁和0.25,2021~2025年期间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年均增长0.18岁和0.22岁。

(3)迁移模式

本研究以迁移人口年龄模型为基础,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均北京市人口年龄别净迁移率,并据此设定高、中、低三种迁移模式:三种迁移模式均以2005~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平均年龄别净迁移率为基础,分年龄净迁移模式与2005~2010年相同,只是迁移水平有所差异。假定未来高强度迁移模式是2005~2010年迁移强度的35%,中迁移模式是2005~2010年迁移强度的25%,低迁移模式是2005~2010年迁移强度的20%,以此为基础设定高、中、低三种迁移方案(见表2)。

二、未来十年北京市学龄前人口预测

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北京市学龄前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三种方案预测的北京市未来学龄前人口规模见表3~5。其中,中方案显示,未来北京市0~6岁学龄前儿童规模增长较快,到2022年到达峰值,为193.5万,其后缓慢下降。高方案显示,随着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外来人口持续迁入,未来北京市0~6岁学龄前人口也将于2022年达到峰值,近240万。

三、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变动趋势分析

在Ρ本┦醒Я淝叭丝诠婺W龀鲈げ獾幕础上,结合入园率水平进一步估算2016~2025年期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

(一)预测方法

根据对北京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的预测及北京市幼儿园入园率,估算2016~2025年期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在上述学龄前人口规模预测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3~5岁年龄组人口总和为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北京市幼儿园入园率参照《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制定的目标水平:常住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3〕预测结果也分高、中、低三种方案。

(二)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变动趋势

1.2016~2025年北京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规模预测结果

2016~2025年北京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即各年度3~5岁年龄组人口的总和见表6。高方案、中方案中,2016~2025年北京市学前适龄人口峰值均出现在2021年,分别为107.15万人和86.21万人,低方案中,峰值出现在2020年,为60.34万人。

2.2016~2025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预测结果

依据上述对北京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规模预测的三种方案,参照《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制定的入园率目标水平,对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的预测亦以高、中、低三种方案呈现。如表7所示,依据高方案预测,未来北京市在园幼儿数将由2016年的65.99万人逐渐增长至2021年的96.44万人,而后逐年下降至2025年的91.22万人;依据中方案预测,未来北京市在园幼儿数将由2016年的57.47万人逐年增长至2021年的77.59万人,而后下降至2023年的74.69万人,2024年有小幅反弹,增长至75.01万人,最终在2025年下降至74.24万人;依据低方案预测,未来北京市在园幼儿数将由2016年的50.13万人逐渐增长至2020年的54.31万人,此后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51.04万人,2024-2025年期间会有所增长。

就高、中、低三种预测方案而言,2016~2025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均呈先持续显著增长而后缓慢下降的整体趋势。其峰值出现在2020~2021年间,其中高方案和中方案的峰值均出现2021年,分别为96.44万人、77.59万人,低方案的峰值则出现在2020年,为54.31万人。2024~2025年期间,中方案和低方案所预测的在园幼儿规模有小幅反弹,而高方案则持续下降(见下图)。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本预测方案显示,未来6~7年内,北京市学龄前人口与幼儿园学位需求规模均将呈持续显著增长态势,并在2020~2021年达到峰值,此后至2025年缓慢下降。呈现此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2014年2月,北京市“单独二孩”政策已正式落地实施,依据《北京市计划生育条例》(2014年修正)规定:“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4〕截至2015年10月底,北京市“单独二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达到55851例和50845例。〔5〕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在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6〕该政策已于2016年初在全国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北京市卫计委测算,北京市常年约有25~26万新生儿出生量,加上“全面二孩”政策落地,部分生育堆积释放,2016年北京出生人口大概会在30万左右;另据我国人口学专家预测,全面放开二孩后,尽管生育量会变大,但并不会呈现井喷式增长。在该政策影响下,2018年和2019年的生育量会相对集中。〔7〕因此,本研究的预测结果仍属保守估算,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市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幼儿园学位及师资需求的实际规模将有增无减。

(二)建议

1.制定符合人口发展趋势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学龄前适龄人口规模是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与合理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本研究显示,未来5~6年内,北京市学龄前人口与幼儿园学位需求将持续显著增长,并在2020~2021年达到峰值,此后至2025年缓慢下降。因此有关部门可参考此变化趋势,制定符合人口发展趋势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师资培养计划。首先,根据学位需求总体规模制定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以及相应师资配备总量。其次,建立相应的预案和能动机制,以灵活、及时应对未来5~6年学龄人口显著增加对学前教育资源带来的挑战。再次,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龄人口的城乡分布和区域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北京市功能疏解带来的人口外迁等因素,合理预测和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和城乡间的配置。

2.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

以本研究中对幼儿园学位需求的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师幼比等指标因素,可进一步推算出未来十年北京市幼教师资需求的变化趋势。即使以低方案适龄人口和实际较低水平的师幼比标准来计算,〔8〕未来十年间北京市幼教师资需求规模也将持续增长。而据北京市教委官方数据显示,2013~2014年度北京市幼儿园教师总数实际仅2.88万人,〔9〕这意味着未来5~6年内北京市至少需新增幼儿园教师2.29万人,总量几近翻番。如果按照更高水平的师幼比标准来计算,如按《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和相关国际标准,未来十年内北京市幼教师资需求峰值将分别达到6.79万人和7.76万人。因此,北京市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持续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模,增加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者建议,北京市大专及以上层次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未来2~3年内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此后3~4年内保持招生规模基本平稳;同时,扩大招生的生源地范围,适当调整招生就业制度,不限于招收本市生源,适度向北京市以外地区优秀生源敞开大门,以应对未来十年北京市幼儿园学位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师资需求增长。

3.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省、市、区县建立了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10〕《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北京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也对加大公办幼儿园投入力度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及相关保障措施。〔11〕但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市学前教育的数量、布局、结构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局部地区“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现有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也未能充分保障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12〕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作为“供方策略”,是解决“入园难” “入园贵”问题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公办幼儿园是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主要承担者,对于确保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平抑幼儿园收费具有重要作用。〔13〕因此,政府须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园,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如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平价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http://.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EB/OL〕.〔2015-01-03〕.http://.

〔4〕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市计划生育条例(2014年修正)〔EB/OL〕.〔2015-01-08〕.http://.

〔5〕北京市l生计生委.北京市“单独两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到达55851和50845例〔EB/OL〕.〔2015-11-28〕.http://.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EB/OL〕.〔2015-11-28〕.http://.cn.

〔7〕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北京“全面二孩”预计明年落地〔EB/OL〕.〔2015-11-28〕.http://.

〔8〕沙莉,吴红霞,杨彩霞.北京市幼儿园师幼比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各区县调研及国际数据的比较〔J〕.教育导刊,2015,(2):17-21.

〔9〕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201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EB/OL〕.〔2015-11-28〕.http://.

〔1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EB/OL〕.〔2015-12-08〕.http://.

北师大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图分类号:A811,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教育部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国内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被编辑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此类图书已达30多本,大部分图书的案例少则三、四十,多则过百,仅以30来本计的话,也有900多个案例,再加上各种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案例,案例数量可以说已不少了。但是“进书本”只是教学的基础,关键还是“进课堂”“进头脑”。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发起团队,在同国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最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杨慧民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地理论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释学家迦达默尔的实践智慧理论为基础,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场景条件,需要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要使教师获得案例教学实践智慧,必须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实践。”〔1〕杨慧民教授对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见地的,是对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简炼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经验总结。但这对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还是感到无从着手。

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教学案例的经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学生最难懂、老师最难教的一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三个经典案例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与使用模式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年轻教师、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编过案例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尽管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因而也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并且有现成的案例,就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随意取用案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来挺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也很热情,但是学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题、或对主题的理解流于表面,结果这样的案例教学,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学时间、教学精力,却因为没有把重点问题引向深入而事实上偏废了教学。虽然说“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据具体的“时空场景”,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性实践”恰当引入,即所谓“教无定法”,但是还是有经验可循的。作者对自己多年来使用案例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案例的引入与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南北战争”〔2〕。这场战争是发生在美国早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看这个案例的。但是在这个原理中的概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是非直观的、复杂的理论问题;所以需要教师详细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只有在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南方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是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而“政体”、“军队”“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时,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又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师对二者P系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地解释,只有如此学生在案例时才有所“依托”,并能够比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清弄懂。对于这类问题,如果在学生还没有把握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时,就让学生看案例、分析案例,这样只能让学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义”。

关于案例的“意义”,杨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有言简意赅的探讨。文中借用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意义观,把案例的“意义”分为“言内意义分析―言外意义分析―表达意义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层“意义”。〔3〕对于本案例来说,三层“意义”分别是:1.言内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两方的对立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方胜利、北方失败,而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第一阶段南方胜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优秀将领,第二阶段,北方获胜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隶的宣言并制定相关法律致使南方奴隶逃亡,同时实行征兵法、调整军事领导机构、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对南方军队陷入重重包围。最后结果,北方获胜。2.言外意义。事件起始,美国南北方的对立是奴隶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战争过程,第一阶段南方胜利是因为南方政府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军队这一政治组织设施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地管理架构、武装与训练,而北方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在第二阶段北方转败为胜则是由于北方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奴隶解放)和军队这两种政治制度和组织设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3.表达意义。事件起始,两种不同制度的战争,直接目的是夺取国家政权,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基础: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北方以雇佣劳动主的资本主义经济。战争过程,南方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战争的后果,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为美国称霸世界奠了定经济基础。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同样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循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讲解清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学范畴,在学生对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和有一定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高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本身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又只有一个模糊的、日常的认识。作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学生基本可以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中推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学生们感觉和知觉两个概念往往混为一谈,对归纳法与演绎法学生们仅有模糊的认识,对两种方法的内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课堂上通过讲授使学生搞清楚一些自以为清楚但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而且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讲,在教材中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讲到,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再让学生学后还对这两个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师就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入案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4〕

从这个案例的文本本身、问题(思考与讨论)、案例点评与教学建议来看,学生们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问题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两条,但是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问题中的第三点是难点,也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话,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个案例也就没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这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学生注意如下语句:“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开普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5〕。学生在这些提示的帮助下部分会理解“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引导着感性认识”,这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这一两者的辩证关系中的最关键之点与最难理解之点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这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现场实验:一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当年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引入的实验,即波普尔说“同学们观察吧”,而后让学生回答“你观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展开的讨论。因为这一实验不需要什么器材设备和特定的空间,所以基本上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颇受学生喜欢。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谓“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这里也是借用文学的描述方式表达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教师故意先不讲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先让学生看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完这个问题。这种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针对于授课的重点,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问题。这两个问题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也是在今天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人心、大众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市场经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我党在“”年代经历的真实事件,事件的经过现在看起来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议的,事件造成的损失和教训是惨痛的,学生看过这个案例之后大都会感到震惊和不解,事件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案例会像“警钟”一样警示他们不要犯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问题的错误。

对于这一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还详尽细致的就问题的内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开讲解,是满足不了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讲究效率的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结果就是学生精力涣散、无法集中,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三次,大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和这门课程整个失去兴趣。相反,如果老师在就问题的具体内容不做细致讲解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案例,学生在案例问题的提示下,则会由案情到理论、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在学生无法轻松解答或全部解答问的时候,恰恰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讲解要教授的理论内容,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才会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惬意与豁然开朗的“获得感”。

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而不是案例。这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时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学生就会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视案例运用的“初心”。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成度、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上课状态、课程内容前后的衔接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后,反复反思和实践,才能养成真正的教学实践智慧。本文所讲的案例教学的引入与使用方法是最初级、最简单的、也最具实用性的做法,希望为新入职的教师与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5-58.

上一篇:苏教版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