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30 20:25:33

女娲造人教案篇1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1说教材 2说学情 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浓郁的传统文化”,民间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娲和人》是中国有名的神话故事,课文共三个自然段,内容精炼,结构紧凑,语言简单生动,易于理解。本文重点讲述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过程。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特点并且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孩子们喜欢读神话故事,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望,所以本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多音字“和”

3、 学习课文知道女娲造人原因和过程。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多种形式认读掌握本课生字。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神话传说中所营造出的美好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神话故事所营造的美好情境。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洛塔格曾经说过“头脑不应该是被填满的容器,而应该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多种有效方法,让学生不仅于而在于懂。具体方法如下

(1) 情景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点拨法—拓展学生思路

(3) 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四、说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2) 小组合作法—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 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综合积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动画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你们想看吗?

播放《女娲造人》。

好的孩子们,看完动画谁来说一说动画里的人是谁,-女娲。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女神,传说是她创造的人。

她在做什么呢?-造人。好的那么今天来学习30课女娲和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重视学生的读和认,让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课,边读边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盘古开天辟地鸟兽虫鱼生气勃勃掺和仿照

捏成生灵泥浆溅落死亡延续生儿育女繁衍

由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对于低年级学习有一定难度,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多种形式认读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学们,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请过来了,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

(大屏幕出示词语)

由于本课生字较多,且之间没有关联,所以我采取了齐读、指名读、摘苹果和开火车的方式认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繁衍:繁殖衍生,使生物逐渐增加或增多。

同学们这个红色的字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几种读音呢?

之后教师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概括课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会回答,本文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中。在精读课文中,我主张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文。所以这一环节,我们扣问展开。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是怎么造人的?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找到答案画下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女娲为什么造人?谁来回答?你们说的真好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大地上有了些生气。女娲想,应该再添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生气勃勃。

那她是怎么造出第一个人的?

请用上句式“先…然后…最后…”

她先挖了些黄土然后掺和了水,最后仿照自己的样子捏成了一个人。

(。板书:捏一起来做一做捏的动作)

这样捏累不累啊?那她想了一个好办法?

她捏累了,就找来了一根绳子,蘸上泥浆向地面上挥舞,溅落的泥点居然也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啦,文中的重点就是蘸、挥,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

你们觉得神奇不神奇,那么带着这种感受体会再读一读。

那人总会死亡的,那怎么办呢?

女娲又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她们结合在一起,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板书代代相传)

(4)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能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比什么都重要。同学们读了这篇神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她们会说神话真有意思,女娲真善良。女娲是一个聪明的女神等等。同学们说的真好。

我们感受了女娲造人的神奇和神话故事的魅力。那我们带着收获再把课文读一遍吧。

(5) 拓展延伸综合积累

本环节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我国历史悠久,还有许多神话故事。比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浅显易懂突破了重难点,简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女娲造人教案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74-01

教学活动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途径,它关乎课堂质量的提高,所以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 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因此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优质有效的问题应具有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离开教学目标的问题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在教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在备课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的作者把乡愁比做了什么?(2)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这首诗?《乡愁》从题目就可以感知它在描写作者思乡时的惆怅,作者把乡愁比作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问题设计,一可加强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掌握,二可让学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两个设计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实现“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二 问题设计不能脱离文本

我们知道文本对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教师设计问题前要仔细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切感悟文本语言情感的前提下,体会词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如课文《女娲造人》,笔者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的喜悦之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组问题:第一组:(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4)我国的神话女娲造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哪个更能让人信服?为什么?第二组:(1)课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2)文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发挥想象,试作另一猜测。(3)女娲在本篇课文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女娲造人的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结合教学重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的问题,1~3题只能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内容上的了解,对于发掘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没有实际效果,而第4个问题则偏离了文本。这样的问题设计看起来更像是一堂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课堂的有效性无从谈起。第二组问题在充分关注文本的同时也考虑了语文科的性质,1~3题把关注点放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对神话能够世代流传原因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第二组问题是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很有效的问题。

三 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的备课活动是一项复杂性极高的课前设计活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认真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然后紧扣文本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教师所提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势必很难理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掌握好度,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问题的思考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由简单到复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最终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逐步引向更高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较简单时,设计简单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课文《祝福》:(1)阅读课文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害死了她?(3)祥林嫂死在祝福之时,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在本教学案例中这三个问题围绕目标层层推进,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1、2虽然属于低层次的问题,但它们为后续问题3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教材内容,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讨论,问题3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总之,课前提问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课前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才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滕寅.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性问题设计[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1(6)

女娲造人教案篇3

神龙悠忽摆尾而去,接着我们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比如在《山海经》中就经常提到蛇:“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据魏晋志怪小说《拾遗记》所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曾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忽有三丈长的白蛇腾入舟中。孙氏占卜,卜人告诉她,此吉祥也,子孙当贵。后其孙张昭果为辅吴将军,位至丞相。而在《诗经》中,蛇还是生女的吉梦,所谓:“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蛇”作为古代中国早期的图腾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其实较“龙”更早出现,又因为“蛇”是“龙”图腾的组成部分――马头、鹿角、虎掌、鹰爪、龟腹、牛耳、鱼鳞、鱼须、蛇身,所以有专家认为“蛇”就是“龙”图腾的前身。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被认为是美好的象征,成为受人崇拜的形象,是华夏民族一种原始宗教神,被后人称为始祖神。在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就与蛇密切相连,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如《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在山东武梁祠所存的画像石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皆有尾而相交的形象。当然,最出名的还当属“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神象。而且在整个画面中,女娲居于象征苍天的日月之中,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在我国古代文物中,蛇的形象虽不算多,但也并不少见。从现有的遗存来看,蛇的形象主要出现在古代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等文物上。这些蛇的形象,或描绘,或刻划,或雕塑,大都形态逼真,生动活泼,真可谓千姿百态,神秘莫测,形象地再现了古代神话中的蛇及相关神怪。比如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花弦纹高足黑陶豆,在口沿外部就刻划有呈螺旋形盘曲着的蛇纹,蛇纹身上细致地填刻有云纹和短直线,蛇身上还凸出多个圆点,蛇之间则以鸟纹相隔。全器刻工精致,图案繁简得体,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意识,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至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蛇纹开始渐渐失去主纹地位,而成为一种附属纹饰,这也仿佛意味着“蛇”图腾已经在“龙”图腾的光辉之下逐渐退却光芒。但这也并不妨碍在器物上出现精美的蛇造型,比如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父乙觥,在这件形态优雅的著名青铜珍品身上,虽然所饰纹饰繁多,但前端兽耳后部却赫然各有一条小蛇,蛇的造型并未为器物上的众多动物纹样

所掩盖,而是散发出了它所独具的艺术气息。而在另一件古代青铜名器牺尊身上,我们同样能够见到蛇的身影,它与龙所组成的盘绕回旋的纹饰在器身、颈部等处都显得那么生动清晰。待春秋以降,青铜器上的蛇纹则常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而出现,如令人瞩目的镶嵌蟠蛇纹扁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以后,随着蛇图腾影响力日益减弱,蛇作为一种器物纹样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式微。但作为一种图腾崇拜,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还有一定的保留,比如在南方山区中常有的崇拜“家蛇”的风俗。另外,蛇还常以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出现,其中尤以民间传说更多见。最著名的则莫过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知恩图报、性格善良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不断被编成戏剧、电影、舞蹈演出,更是民间年画中的永久题材。

女娲造人教案篇4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以开天地的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自然界中卵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这样破壳而生,其间有擎天柱地的,表现出非凡的联想力与想象力。

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 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

宇宙的诞生,山川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创世神话都给我们提供了富有想象的答案。

二、始祖神话

“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曾经是人们不停追问的一个问题。关于人类自身的起源,神话同样给予了大胆的解答。在中国的神话中,关于人类的繁衍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先人类而生的女神女娲。据《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女娲不仅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有重整宇宙之功,更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浪漫而生动地虚构了人类的产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华夏先民与滋养他们的黄土地的深刻关系,说明了华夏先民是黄色人种的原由,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别。

另一个版本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

《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明确指出伏羲的身世是由其母华胥在践踏了神的大脚印后怀孕生育的,是神与凡人结合后所生的神人,并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也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由此可见,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同母”所生的兄妹。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自此,他们自相婚配、繁衍后代,成为人类始祖。汉代造像中屡见不鲜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表明两者之间亲密的关系,并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婚姻神。

这两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版本,一个是由高高在上的神创造出人类,一个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有神力而非神界的人类自我的结合、繁衍。这两个版本皆流传甚广,实质上反映出人们在氏族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此问题的不同认知,以及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确经历过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西方的洪水神话,主题大多是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人物是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改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水患。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最终,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

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黄帝)以牛皮为鼓,九击而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几则神话反映出古代部落间的争斗与融合,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黄帝由此确立其中国历史上五帝之首的形象。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自然之神被人类历史发展中诞生的神所代替,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类的形象,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造屋的有巢氏、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创造文字的仓颉、教人稼穑的后稷等等。

其中,后羿的故事广为流传,为百姓苍生所景仰。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同时也是一个神射手。后羿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修蛇、封?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是射落了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后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使人间的秩序得以恢复。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彰显了突出的个性和勇气,表现出不可动摇的信念。

据《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又据《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另据《中次六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女娲造人教案篇5

[关键词]秦安县;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98-04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秦安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61.4万人。全县境内文物遗存众多,文物资源丰富。

一、秦安县文物资源概述

(一)秦安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关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问题,古今学者看法一致,均认为伏羲生于成纪。有学者认为:“成纪的地域相当大,包括现在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就在秦安县一带。”传说女娲与伏羲是由兄妹关系结合为夫妇的一对人文始祖。秦安县内的遗迹、传说、等很能说明问题,如伏羲氏“始画八卦,造契书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疱厨”的发明创造,在大地湾遗址发掘遗迹中均能找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地湾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是大地湾部落的领袖。另据史载和传说,女娲生于凤沟,长于凤台,葬于凤谷。这些地方均在今秦安县城东北的陇城镇,在凤沟至今还有女娲洞。陇城镇至今还有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等象征伏羲、女娲的泉水和地名。故此,许多史地学家称秦安是“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

(二)秦安有闻名全国的大地湾遗址

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也是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文化遗址。已挖掘出土房址250多座,灰坑340个,墓葬79座,烧陶窑址40座,壕沟8条,各种骨、石、陶器、装饰和生活器皿等文物上万件,遗址揭露面积1.37万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经测定,其时间最早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约4800年。其中包括新石器早期的大地湾一期、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和常山文化早期五个时期的完整层次。大地湾彩陶是中国最古老的彩陶,其中,在已发掘的数千件彩陶中,以圜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为精彩,这些彩陶形状多样,制作规范,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大地湾一期灰坑中的两种谷物种子,一种是禾本科的黍(糜子),经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几百年。大地湾F411房屋遗址中发现的地画,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绘画艺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秦安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秦安地处从关中越大陇山(关山)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在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成纪县,位置在今秦安县城北30里。自此,历代统治者在这里设置州、郡、县、道长达2000余年。汉唐时期,这里是长安通往甘肃兰州的主要通道,以通商贸易为契机的中西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沟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据甘谷县出土的汉简记载,这条路线从今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向西通过大陇山后,到张家川进入秦安境内;沿清水河经陇城镇、略阳城(今蔡河)、中山簸箕村、叶堡三棵树,过马峡关(郭嘉乡马峡村)进入甘谷县境;沿渭河直达金城(兰州)。陇城为关中越过陇山的第一重镇和历代政治、军事要地,也是古代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丝绸之路使成纪成为甘肃省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

(四)秦安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遗址

秦安是关陇大道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县城东北的陇城一带,具体范围大致在五营、陇城至张家川县的龙山镇一带。这里河谷开阔,山势险要,清水河蛇曲挡道,为历代军事要地。历史上这里曾是蜀军攻占关中的大本营。马谡刚愎自用,违背诸葛亮劝告,依据南山,凭高扎营,被魏将张郃切断水道,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自贬三等,从此街亭扬名天下。

(五)秦安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秦安古建筑分布较多,现存古建筑83处。建于元代的兴国寺,座落在县城新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造型奇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般若殿是甘肃省范围内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木质结构建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新华南街的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重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梁枋构件均有彩绘,后虽经多次修缮,其建筑风格仍保持明代特征,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凤山上的清代建筑群——泰山庙,是目前天水市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建筑。整个建筑群分1阁、3洞、11庙,均按凤山自然地形建筑在7个台阶上,其间以勾栏萦绕石径盘曲相通连,气势轩昂、牙檐高啄的蓬莱阁为其主体建筑。各建筑错落有致,精美绚丽,2011年12月,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关民族路的清真寺,为甘肃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主体礼拜大殿和姆拉楼。姆拉楼为重檐八角尖顶二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礼拜大殿相连搭建,室内砖壁刻阿拉伯文字与花卉图案,结构严谨,古朴雅致,2011年12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内还有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李元芳的故居和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县城上关明清一条街是甘肃范围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街区。

(六)秦安馆藏文物丰富,精品较多

女娲造人教案篇6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或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杨复竣.史话太昊伏羲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女娲造人教案篇7

[关键词] 思维 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然而,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的读,更缺乏学生的思,学生终因我们的失误没有学会读书,最终只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难怪乎宋朝教育家张载要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要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古人尚且知道,读书是要提出疑问的,今人怎可不如前人?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看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应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发展学生思维”,不是一句空话,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更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对问题教学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展开探讨。

一、设疑导学,激发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是由问题产生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内容生疑,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由此,教师设疑导学的目的之一――启迪思维就得到了实现。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实现自我评价。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没起动时,课文读完了可能也没有什么感觉。此时,教师的设疑导学就是一个把手,一个思维的切入点,使学生知道怎么去想问题,想什么问题。以教学《皇帝的新装》为例,学生在阅读后均明确:两个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骗了好多人,皇帝、大臣、骑士、百姓既是受骗者,又是骗人者。教学到此处,如果我们便戛然而止,显然学生思考就难以深入了。此刻,我们可以设问:为什么这些人摆脱不了一个“骗”字呢?最终的真相为什么由一个天真的孩子揭穿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确:是“私”字使然;无私才能无畏。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学设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就起到了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

有疑则思。通过教师的质疑设问,在教学中可以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质疑设问要做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针对迷津,设置悬念;明确具体,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启发性原则,而启发性原则又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研究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当堂消化理解教学重难点,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偏差,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1.放开手脚,让学生敢于问

课堂上,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全社会受传统的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祸”及我们的学生;可能是学校,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应试的影响,并不以学生会问为要;也可能是学生的思想顾虑产生心理障碍。如何使学生敢问、会问呢?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问,在问中学会问。学生不问,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没有读懂,或者不知该如何问,或者认为没有必要问。老师不给学生问的机会,不是因为老师不知道学生有问题,而是没认识到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上,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地对待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时,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有了这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就敢问;给学生问的机会,学生就能会问。

2.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问

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会答,更应要学会问。但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够,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未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对此,我们平时应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博,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问题。

3.斟酌筛选,让学生善于问

让学生提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由于学生受已有知识和认知条件的束缚,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的叙述等没有掌握,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甚至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此时,我们应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斟酌筛选,再引导解决。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从而成为一个在学习中善问的人。

三、强化训练,优化学生思维

思维品质的优劣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引导则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重述、再现已学知识或已知事实一类的认知性记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教学《丑小鸭》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本文文体?(童话)作者?(丹麦、安徒生)曾学过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这类问题虽不可过多,但不可以没有,学生快速准确的反映,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品质。

2.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推理求得未知,加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一类的理解性问题。如教学《散步》一文,我向学生提问: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学生由文本中找出了它的明示信息,并理解了它的隐含信息:母亲选择走大路,是因为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表面上看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中第6段有这样的明示信息。但应更深入地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书中自己找到答案,并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导而弗牵”的学习活动,必然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书,又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便于提取,由此及彼,纵横贯通。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分析综合性问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在教《女娲造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神话成功刻画了女娲这一形象,你能结合文本说说对女娲的认识吗?学生的看法是:①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②女娲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③女娲还是一个母亲的化身。造人的成功使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经过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女娲是神,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4.环环相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性问题的答案不是教材内容的重述,而且其答案也不是惟一的。但这个答案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已知为基础,与理解分析相联系的,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要新,或需要想象和联想,因而更具有独创性。

教《风筝》一文中,要求学生们设想“我”抓断、踏扁小兄弟的风筝,走出小屋后,小兄弟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联系前后文内容,学生的表述均不会偏离中心,但表述又各不相同,其独创性的回答真正验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5.统筹全局,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评价性问题是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为目标的问题。这种能力,也称之为批判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让学生深入文本,统观全局后,可设置此类问题,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教《杨修之死》时,可引导学生选择叹词评价杨修。学生的观点是:“咦!杨修”;“噢!杨修”;“呸!杨修”;“啊!杨修”……教师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讲理由。

评价能力是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风筝》时,笔者用问题教学法分步进行过教学:

1.学生用半节课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对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分类归并,用一节半课启发学生逐步讨论解决。

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好,其中不乏极有质量的问题。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归类以后分为以下六类:

1.一般字词音义的疑问

2.风筝事件前后的“我”与小兄弟的形象

3.需重点理解的语句

4.“我”前后心情的变化,为何总想补过

5.文章主旨、作者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亲情

6.如何评价文中的“我”

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与独立思考,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首先,教师要精心编写教案,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中,把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更好地参与学习。

其次,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中反馈教学双方信息的桥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之一。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再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单靠课内的训练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堂与课余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形成广阔思路,特别是把学生引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各种有益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要求学生付出艰苦的劳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女娲造人教案篇8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着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上一篇:生态文明教案范文 下一篇:可爱的家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