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03:09:19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1篇

只有高超的技术才能打磨出艺术,所以,技术是根。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第一,教师备课时的文本解读,教师备课一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二是对相关问题预测,三是对核心目标的解读课堂核心目标,是核心意识形态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该课堂的存在理由。如何确定一堂课的核心目标?一看单元提示关键词。如三年级《女娲补天》单元关键词是“想象丰富”,则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就是“想象力”;二看课后练习。《女娲补天》课后有三个练习,第一题是朗读课文,第二题是讲故事,第三题是摘抄词语。这三个练习题如何围绕核心目标进行训练呢?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费心的。

首先,在短语学习中培养想象力。课后题三是摘抄词语,那么请问,你作为教师准备让学生摘抄哪些词语?又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啊?那你准备让学生喜欢哪些词语?不同的人可以喜欢不同的啊?那就说明你的语文教学已经失败一大半。

其次,在朗读解决“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两个问题中培养想象力。

最后,在讲故事中培养想象力,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一句话变三句话。

第二,学生预习或初读时的文本解读,十注法自学,高度熟悉文本。

第三,教师检测时的话题导读,一是“话题”与“问题”与“考题”;二是话题导读:围绕单元话题,结合文本阅读、思考和实践来组织学习,我把它称作“话题”导读法。

第四,学生展示时的文本范读,小组展示要设计:朗诵式、板书式、阐述式、说明式、绘画式、表演式、设问式、剖析式等。

二、环节运行的严密性

第一,教案和学案的区别,简言之,教案是老师用的,学案是学生用的。

目的:为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学习方案。

性质:着眼于如何“教”,侧重于使学生“学会”;着眼于“学”,侧重于使学生“会学”。

角色:教案侧重教师主导,引导教师怎样“教”角色,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侧重学生主体,学生是主角,引领学生主动地“学”。

表达:界面规整,表达严整,多用书面语;界面亲切,表达生动,多用口语。

联系: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

第二,一个完整的导学案需要多长时间,有人一节课使用一个“六环节”的学案,平均每环节不超过7分钟,这还得剔除老师每环节的“废话三分钟”。不足7分钟一环节,还真有“走马观花”的气势。

第三,教案和学案需要分别表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敌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案的形成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但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人备课大家享用”的轻松状态。其实,教师在课前较以往要忙得多,一般说,教师要先设计教案,然后再设计学案。目前,我们很多学科,教案和学案合一的,统称“导学案”或者“教学案”,只要认真研究分析,适用老师的70%左右,适用学生的仅占30左右。很多老师就说,学案教学不适应课改,把我们的课堂整成个“练习课”或“讲评课”。其实,教案和学案承载于纸上的,是不一样的。教案重在“教”,一是目标,二是环节,三是难点突破的“细节描述”,是其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点所在。学案重在“学”,一是核心目标解读,二是自学内容和检测,三是问题整理和探究记录,四是反馈和拓展练习。老师用的东西和学生用的东西要分别在教案和学案中表现,不能统一在一张纸上,让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第四,使用学案需要“挤环节,省程序”,学案的应用。原来上课就是老师在教案的指导下去施教,上到哪儿,都是老师自己决定,只要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该上的课上完就可以了。教师用学案去指导学生自学,大约用15-2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目标指导下进行自学,独立或交流去解决学案中的各个问题,并将易混点讨论后还不清楚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请教师帮助解决,正是有了这个时间教师才有机会参与到学生中去,为一个或几个学生解决一些学生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通过教师这段时间的收集(撒种子、采点子),为后面10分钟的精讲做准备。

紧接着教师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先将多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学生点睛,使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再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举手发问,教师给予及时指点。最后剩下约10分钟就是学生自我检测,根据学案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对疑惑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上课的40分钟教师仅仅安排了大约10分钟时间,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必须精讲。这是以往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回想以往教师总是一人在讲,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有时甚至满堂灌。现在不存在了,教师讲多了,多占了时间,下一个环节就完不成了,逼着教师“挤环节,省程序”去少讲、精讲。

教师“挤环节,省程序”的基本方法,一是不要提无效问题;二是不要复述学生发言;三是不作不必要解释。教师始终要记住:知识在书上,学生要会“找”;方法在嘴上,教师要会“导”。

第五,环节的自动化,一是让开课、结课成为让开课、结课成为高效课堂的支点学生清楚;二是开口语和结束语。

三、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第一,合作,合坐不等于合作,合作不等于和气;

第二,构建小组文化:组成、组名;

第三,角色意识:人人有事做,让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当教师联络员,每日四问:今天班上有什么好事发生?今天你有什么好表现得到或没得到别人鼓励?今天你有什么还收获?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

第四,小组活动流程:分合传合表;

第五,小组谈论:很多小组讨论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一是学会抓关键词;二是学习组织语言;三是组间具备挑刺驳论。

第六,评价点拨;

第七,关注“回头率”;

第八,课堂收发;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备课;突破;学生;文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备课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行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综观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教师按课文情节和语言顺序“串讲”的程式化现象。这种程式化的阅读教学,与教师程式化、形式化的备课是分不开的。审视目前的备课现状,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的思考价值,盲目地上网复制精品教案,进行程式化、形式化备课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教师日常事务繁杂,疲于应付是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将应运而生的突破性教学思想运用于备课中,在突破中求效率,在突破中求质量,在突破中求发展,相信这对增进语文教学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实施“突破性备课”的方法。所谓“突破性备课”,指的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特点,直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简约高效的一种备课方法。这种备课方法的运作需要有正确的策略。以下是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破性备课的运作策略所做的简要阐述。

一、以生为本,确定突破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事阅读活动的本体,处于主体的位置上。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以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率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是阅读教学唯一的必然的目标。正如张化万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的思路,更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兴趣感受以及可能会有的兴奋点、疲劳处,预设出现差错或问题时可选择的办法和动态生成的可能支点与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换个位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情,以生为本,努力寻求和选择语文教学的最佳突破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关注起点,迁移运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着手备课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停地思考:现在,我们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处于怎样的水平?学生的真实状态是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中就指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化的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适应学生语言发展水平,能以类化迁移、举一反三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将因不合实际而适得其反或收效甚微。

曾在我们镇的公开课上,听过一节课《掌声》,印象很深。现在,结合当时这节课的一个环节,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让学生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然后,请学生将这一句与下一句作比较:“教师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能否交换?为什么?当时,学生听了老师的提问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听课时,我一直在想:阅读的问题哪里来?应该是从学生的阅读中来。教师的这一设计虽说是为了突出掌声的作用,但是在学生没有深入学习第2、3段课文时,怎么能体会到这一点呢?由此看来,不符合学情,空中楼阁式的提问设计是行不通的。建议这一提问可以在学生充分感受了掌声的重要性后进行的。《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2条和第3条,也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起点,这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教学新理念。

(二)着眼发展,彰显个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维果茨基教育论》中提出了关于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指的是在教师指导或启发性问题诱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或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选择这些点作为突破点,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来看看笔者学校一位老师设计的《掌声》,有一个教学环节令人记忆犹新。在学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师提问:“是的,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她不愿意____________,不愿意___________。”这一设计中,教师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把学过的这段话的信息通过内化,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但是经过思考后,学生是能回答的。而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去想象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最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这也就为激起同学对英子的同情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在学完了第4段后,教师又设计句式:从那以后,她愿意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这一设计与刚才的设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学生领悟到掌声的作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结合兴趣,形成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进行设计,这样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二、以文为体,巧用突破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课文)作为阅读文本,始终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的载体。从语言形式看,阅读文本,字词句篇无所不包;从思想内容看,天文地理、风物人情无所不容。如果,在备课时,老师一味地求面面俱到,并过多地纠缠于课文情节中,其结果只会是面面不到,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备课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有效的突破方法,用心提炼简明的突破主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赏析、训练和感悟。

(一)结合题目,提纲挈领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尤其是题目中能统摄全题的题眼,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备课时,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常常能理出文脉,串起全文的教学。

例如,《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就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组织教学。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揭示课题―读题质疑(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结果怎么样呢?)―扣题释疑(抓住文中的“可怕”说说女娲为什么要补天?抓住文中的“找石”“炼石”说说女娲补天的过程等)―回题达意(讲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此时,你最想对女娲说什么?)

(二)关注文眼,抓大放小

课文中,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段落)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点明中心、统摄全文,我们便将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段落称为“文眼”。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抓住“文眼”上挂下连,双向扩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可重点突破:“桑娜在帮助西蒙收养两个孤儿时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文中哪个成语最能概括地体现出来?”从而提出文眼“忐忑不安”。然后紧扣文眼,让学生列举并具体写出“忐忑不安”的句子,归纳出4个供学生研读的问题情境:①他会说什么?②自己的五个孩子为什么已够他受的了?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④如今怎么跟他说?教师相机进行读写训练。设计思路如下:

再如,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教学,就能直达教学目标。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可以说统领了全文。教师便可以牵住这句话设计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后可提问:漫步德国的街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这句话。教师提问:“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么自己在屋里看到的花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二段――“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那么,走在街上看到的别人的花又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三段――再读这句话,谈谈体会,深化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简明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三)着眼附件,以点击面

附于课文之外的课后习题、课文插图等,集中体现了课文的基点、重点、难点、特点,往往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备课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集中体现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分量适当、要求合理、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课文插图等文本附件进行教学设计,就能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如在设计《西门豹》一课时,就可以以课后的习题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有三个:(1)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2)我们来讨论: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3)我想和同学一起演演这个故事。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抓住第(2)题中的“妙”字展开教学。教师:同学们,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样,结合课后习题单刀直入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教学重点更突出,精力更集中。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情顺学而导,相机进行字词教学以及朗读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的,备课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教师上好课的保障,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基石。备课的追求在于美的提炼,备课的理想只为学生的欢乐留下空间……让“突破性备课”――以生为本、以文为体的简约高效的备课方法助我们的老师从容地走好教学生涯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2]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3]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2).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5]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3篇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课堂”,即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课堂,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以学生能力与精神的塑造为重,它不是课前预设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的认知曲线而运动变化、不断生成的,是充满生命气息而灵动的。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以生为本,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关注学生情绪波动和每一个微妙表现,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生成资源,制造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定教,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

一、在弹性预设中,生成之花悄然开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对预设教案做弹性处理。在课堂中,最精髓的内容往往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敏感的结晶。课堂学情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教师唯有根据学情从容应变,与生互动,将预设教案从“执行”走向“弹性”,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生本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动力。

记得一天,天空布满阴霾,我正在上一节六年作文课,题材是:小学生活几个难忘的场景。在提出要求后我让学生讨论选材,教室里静得出奇,没有一人举手发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称之为生本课堂。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外面突然下起冰雹,冰雹斜打在走廊地面上,发出“叭叭”的声音。揭阳下起冰雹,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教室内顿时骚动。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改变了作文要求,就单写此时这一个场景。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倾听冰雹、观察冰雹、感受冰雹。同时,我引导学生说道:“被冰雹打到很危险,要注意安全。那么,冰雹打到农作物会怎样?”很自然的,学生开始讨论起冰雹的危害。这一节课“预设”变得弹性,学生个个饶有兴味,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打破预设,以生为本,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在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或看法。生本的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呵护、珍视并小心引导学生的个性表现。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记得在上六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严爱和慈爱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爱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有学生结合自己学钢琴因妈妈的批评大受打击的经历谈,认为慈爱重要;有学生因妈妈一味的赞扬而萌生骄傲心理导致学习退步,而认定还是严爱好;其他学生也观点各异,有认为慈爱不好的,有认为严爱不好的,也有认为两者都重要的。我趁势让学生讨论两种爱的优缺点。就在这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学生懂得了两种爱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两者互补,对人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思考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异点,利用这些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认知的生成。在张扬个性的生本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生本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在放飞想象中,生成之花热烈绽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R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生本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应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女娲补天》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塌下来的语句朗读,向学生提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咆哮着涌来,房屋一下子就被冲垮了,许许多多的人被冲走了。”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大火包围了一间又一间房屋,听到了学生的哭声,大人的呼救声。”肯定了学生的描述后我又将学生的想象引向更广的思维空间:“同学们想一想,天为什么会塌下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学生说:“地上又是水又是火的,我想,是天上的水神和火神打起来,把天给打塌了。”他的表述有理有据,让我叹服。在不断地想象描述中,学生也自然地体会了神话的特点。在学习女娲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这个部分时,我抓住文中句子“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让学生想象女娲在寻找五彩石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思考片刻,陆续地,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学生说得很精彩,这一“生成”让课堂更鲜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了女娲不惧危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4篇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创新理念,使学生变得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不仅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有一股冲劲儿,一股闯劲儿,成为了成绩出色、品德兼优的人才。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5篇

她们左手导游旗,右手小喇叭,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声情并茂的解说,一点儿也不亚于专业导游。不少外地游客赞叹之余,纷纷拉着她们合影留念。来自新乡的王先生连声夸奖:“真不简单!厚重的千年古庙,因你们而更显灵气。”

这7名小导游来自与济渎庙一墙之隔的济源市北海街道办事处庙街小学。

类似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国家旅游网、河南旅游网、济源教育网等媒体;教育时报、河南日报、济源日报、济源教育杂志等报纸杂志都对庙街小学的“小小导游员”进行过宣传和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校本课程《小小导游员》的实施,庙街小学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走上了学校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学校小小导游员,景区流动风景线

济源市北海办事处庙街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有近百年的历史,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毗邻。济渎,自古灵秀,是我国四渎之一,是一条古老的水系。济水不仅清洁而有德,它不像黄河那样恃强为暴、泱愁民生。而是平地开源,为河为源,或穴地伏流,或为泉为井,默默滋润着两岸庄稼养育两岸人民。早在远古,先民们就开始祭祀济水,受到历代帝王的顶礼膜拜和加封,济渎地位日益显赫,香火日盛。得天独厚的人文、水文、历史环境赋予济渎一草、一木、一石以灵动的生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庙街小学解放前夕就借设在济渎庙中,现坐落在济渎庙东侧。“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工作思路是“抓管理、提质量、创特色、求发展”,学校借助济渎文化优势,本着“融人文教育于宣扬济渎文化之中”的创建特色理念,开发编写了《小小导游员》校本课程。

对学校来说,导游是一件新鲜事物。因此学校先选派一些年轻教师到济渎庙向正规导游拜师学习,接受她们的培训。受培训的教师到济渎庙收集资料,并借助互联网,结合《济源导游词》《济源市志》《庙道街乡土志》,以及济渎庙管理处领导和导游员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汇总、修改,并配上插图,整理出了完整的教案。

然后,学校以“普及+提高”为原则,在三至六年级全面开展,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地实践两部分。基础知识的教学授课教师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示范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形式,对导游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职业道德以及济渎庙每一景点的导游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音质、音色、语速,甚至是眼神、手势,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的形象、风格、气势,一腔一调,一招一式进行严格要求。实地实践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济渎庙结合具体景点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讲完一个景点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以此规范学生的导游词和导游时的肢体语言。

起步阶段,基础知识教学每月3节,实地实践每月一节,后来加大了实地实践的力度,每周的周五下午为实践时间。先由分段实践到全程实践,使学生有不断的新内容、新兴趣。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优秀小小导游员”评选活动,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拉上家长当游客,自己为他们导游,多数家长是土生土长的庙街人,在听孩子们讲解的同时,有的家长还给学生讲了不少有关济渎庙的神话传说,使学生的导游词更充实、更丰富。通过评选,“优秀小小导游员”脱颖而出。学校给他们制作了导游证、导游旗,还配置了小喇叭。这些业余的小导游也因此多了几份专业的味道。

“优秀小导游”的评选每学期一次。为了更好地历练小小导游员,每逢“五一、十一”假期,由学校选出的优秀小导游在济渎庙正式导游员的带领下,进行义务导游员体验活动。她们手拿小喇叭,胸佩“导游证”,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对济渎庙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成了济渎庙景区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二、学生导游游客评价,合力传播济水文化

在实践的时候,学校给参加义务导游活动的小导游每人一本留言本,在小导游中开展“我让游客来评价”活动。比一比,看一看,谁得到游客的签名多,谁的签名有价值。学生交上来的签名本中,有本地游客、有外地游客,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学生(其中还有不少大学生),更有作家和公务员的签名。

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任局长、《中国教育报》原任总编杨建业先生,来此旅游考察,盛赞“好!好!好!济水之源,真乃人杰地灵呀!”

在得到游客的肯定和鼓励后,小导游们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把济源的水文化、茶文化、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篮球文化以及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介绍给更多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济源,到济源来。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她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孩子心智自我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三、丰富解说内涵,提升导游品位

假期的实践、优秀小导游的评选,更激发了学生认识和了解济渎庙的热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济渎庙知识”手抄报展览、“我心中的理想导游员”、“我第一次当导游”征文、“我编导游词”征集等一系列活动,使庙街小学的“小小导游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为增添“小小导游员”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激起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实践经验,教师又指导学生自编了济渎庙导游词三句半“小小导游伴你游济渎”;小快板“济渎庙旅游三字歌”;拍手歌“夸夸我们的济渎庙”。并且把学生在济渎庙做义务导游时的亲身经历编成校园剧“我是小小导游员”来表演。幽默诙谐的三句半,形式新颖的小快板,朗朗上口的拍手歌,真情实感的校园剧,不仅丰富了“小小导游员”活动的内涵,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小小导游素质高,特色教育见成效

截止目前,庙街小学的“小小导游员”已接待游客近百余批,接待上级领导40余次。这些活动,不仅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活动由开始的家长担心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到现在得到家长、上级领导、游客和社会的认可,孩子们在一天天的进步和成熟。现在该校已经将小小导游员的培养拓宽到一、二年级。

小小导游素质高,特色教育见成效。

“小小导游员”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待人接物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小小导游员”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济渎庙故事,学生给教师讲关于济渎庙的传说,师生其乐融融。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不再唯唯是从,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才知道她们并非小孩子。更使我们懂得,平等才能得真情。

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千百年来积淀的济渎文化底蕴,在一代一代教师的薪火相传中,在师生肩并肩、手牵手的生命成长中,济渎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6篇

接到北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位朋友的电话,讲到一位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男人――生态摄影师黄一峰先生最近出了本新书。而这位戴着眼镜一脸书生味道的黄一峰,许多时候是在上海、台北两地生活的,比如我们约见的地点,就定在静安寺芮欧百货四楼的咖啡馆一角。事实上,他早就是中国台湾地区金鼎奖最佳美术编辑、最佳图书双料得主,且2016年他的作品《鸟类不简单》再度获得最佳图书奖。

说起新书《自然怪咖生活周记》,虽然是黄一峰出版的若干本书之一,但其内容则要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黄一峰初中时因数理成绩不好,被分配到“放牛班”,幸运的是――植物园里的花草生物,让他在充满挫折感的青春期得到些许疗愈与修复。高中时,爱画画的他如愿就读复兴商工美工科,从毕业制作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与哀愁。后来,他机缘巧合加入了环保团体,正式开启漫长的自我学习之路,终于从一个美工志工,逐步变身成为自然课程讲师、自然观察达人。

居于大都市里渴望自然

“我从小在台北长大。”黄一峰说,“其实台北和上海的都市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市里长大的小孩,许多人从小没有接触过自然,如何去接触自然,并将与自然的接触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践。”

确实,台北与上海太相似。比如黄一峰在新书的序言中说到一个故事:“我出生前三天,外曾祖父为了帮我取名字,抱着一大本命名古籍连续翻看了三天三夜,最后选定‘一o’这个名字,并交代家人‘o’字上头的山不能搬下来。随着社会进步信息e化之后,计算机却常常打不出‘o’字来。我常常收到银行或各个机关寄来的单据,上头收件人都印着‘黄一×’。连送挂号信来的邮差都拉开嗓门喊:‘黄一挂号!’他还曾开玩笑地问我弟弟是不是叫作‘黄二’。因此,我逐渐将‘o’改写成‘峰’,以避免那些奇奇怪怪的麻烦。”

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黄一峰与民生美术馆、上海科技馆、上海植物园等单位合作,开设有自然野趣探索营,带着小朋友们在都市里寻找自然、认识自然,于是,留给黄一峰真正写作、摄影的创作空档期并不多。“一年也就三四个月吧,并且还是零散的时间。”黄一峰告诉我,“只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我就会去记录下来,很有紧迫感地坚持记录。可以说是不定时、不定点地做着记录。”

一方面,这样通过镜头对自然的记录,造就了黄一峰的摄影作品,另一方面,也能为其课程所用。他的教案里,所有的图片,他都希望是自己抓拍的,而不是抄袭、拷贝得来。

观察自然,用镜头摄取身边的自然野趣,是从学生时代起黄一峰的一个习惯,保持至今殊为不易。在他看来,对自然的观察,通过摄影这一手法的创作,可以影响到其他人,让人们理解何谓“每片叶子都与独特的魅力,每个生命体都有独特的组合,以此呈现生命的美丽”。

黄一峰致力于引导人们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非得跋山涉水到很远的地方去感受自然,这一点令在大都市生活的父母们感到亲切且能接受,无论是台北还是上海,都不乏他的拥趸。他的课程设在美术馆、植物园、动物园,平时要上班的年轻爸妈,可以坐着地铁带孩子来随他感受自然,何乐而不为?“我自己从小就是在台北的这些地方观察自然,现在不仅是在教小孩子,也更是在教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在假日带着孩子去周遭的地方感受自然,发现自然。”

在黄一峰登上去往台北班机的同时,我终于读到了《自然怪咖生活周记》这本书,亦发现他在采访时对我所说,言之不虚。通过这本书的内容,我发现了他如何从一个数理成绩不佳的都市怪咖小孩,变成热爱自然的观察达人;特别是其母亲的教育与引导方式,以及与他的种种互动经验,亦可提供相同背景的孩子及父母参考。其每篇周记还延伸出给“小怪咖”或“怪咖爸妈”的悄悄话,是作者设身处地从自我成长与亲子教养两种角度的贴心分享,并有自然观察达人的成长秘籍传授,堪称暑假里生活在都市的小读者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苍山一声笑

于2013年在上海创立自然野趣NATURE FUN 自然教育机构的黄一峰,当然对大好河山大好自然同样感兴趣。除了都市里小小自然的观感以外,只要有机会,他亦会暂别繁华都市,用在都市练就的一双善于发现自然野趣的眼睛,来写作、绘画、摄影,并以美学观点将枯燥的科学记录方法转化成活泼的自然创作。

今年5月23日正式揭幕的苍山自然中心,就出现了黄一峰的身影。作为全国首座民间自然中心,苍山自然中心是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与朋友们共同创设。而黄一峰就是这些朋友之一。

“这一民间自筹资金创立的自然中心,呈现的效果还是蛮有趣的。”黄一峰向我解释道,“在国内的话,许多时候,游客会爬到山顶去看看,走马观花一番也就算了。而导游的介绍,则无非‘这里是仙人指路,曾经来过哪个神仙’‘那里有块石头,曾经是女娲补天用过的’,景区也缺乏一些关于自然与科学的介绍。但是苍山自然中心则不同,它不仅有资料的收集,并且有不错的展示,让游客了解到――苍山上有小熊猫,大都分布在哪里,何为小熊猫的脚印,何为小熊猫的粪便;有各种杜鹃花,正在盛开的有三四种。”

在奚志农看来,虽然苍山自然中心面积不算大,但仍有望能成为小小的示范和种子,影响更多的景区和保护区。而黄一峰则如此对我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商人来讲,他们不会过多考虑原来这里有什么自然的东西,而会考虑怎样赚钱。由此,加强游乐设施的引进,肯定比保留原有野趣更重要――因为哪个更能赚钱显而易见么!我觉得,这并不是社会进步的特征。有关部门应该更多考虑生态保护,而不应首先考虑经济与民用。”

在黄一峰看来,通过艺术的形式,包括写书,能够在人们的心里建立起生态保护意识。黄一峰曾经办过一次展览――《城市叶生活》,通过在都市公园里自然生长的树叶来作画,画面上呈现的则是公园里的建筑、鸟类。“我要用一个直白的方式告诉人们――连一片叶子都有这么美,那一片小树林呢?一座山呢?由此,就会改变人心。”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7篇

一、爱教材

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深切体会文章情感。要为新生而赞美,为丑恶而憎恨,为幸福而快乐,为正义而欢呼……只有投入了情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出有个性的教案,才能在授课时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

以欣赏的眼光看教材,没有任何一篇是枯燥无味的:《女娲补天》展示了我们古代先民战天斗地的伟大气魄;《夸父逐日》让人强烈感受到古代先民敢与自然抗争和至死不忘造福后人的伟大精神;《精卫填海》则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小溪流的歌》只写了一条小溪,却体现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不灭精神。《父亲的谜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细腻、真挚与深沉,体味到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而《岳阳楼记》所体现的博怀、《春望》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则给人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原来,语文是如此之美!带着感情去品味,化难为易领悟多;充满感情去授课,学生会得到心灵和知识上的双份收获!

二、爱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的心灵精心雕塑。要对学生爱心一片,要为每个学生着想,要想着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想到,学生的基础、智力、环境等均有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关爱。另一方面,智力开发有早有晚,“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不断给他们以温暖,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

有人说:“严是爱,松是害。”的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现。有了爱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三、爱教学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情达意,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倾注极大的爱心,对语文教学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语文,博大精深;教学,艺无止境。只有不断钻研,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才会真正体味到梨子的滋味。

1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不断提高自身。

语文教师要永葆教学上的青春,必须不断自我提高。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教师知识全面,读、写、听、说全能;要求教学技艺纯熟,教学方法多样。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认真弥补,才能逐步合乎要求。要教好语文,不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是不行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挤时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时政要闻,语文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其次,要不断钻研业务。要踏下心来钻研教材,要善于向他人请教,要养成经常翻阅教育报刊的习惯,要博采众长为几所用,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还要努力进修,不断充实自我。教师的一生,必须是学习的一生。

2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精心指点。

由于年代久远,教材中一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历史课式的交代背景又让人兴味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拣麦穗》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破窑洞”一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感知了时代背景,这样拣麦穗姑娘的思想情感就容易被学生理解了。然后让学生新旧对比,进行讨论,旧时代的悲哀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进步,从而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学生在一篇名为《教师节的礼物》的作文中遇到了不会确定写作重点的问题,便向笔者请教。笔者看到她的草稿写的是同学们采野花作礼物,就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来指点她。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是尊敬老师。”

“对。教师节送礼物是尊师的表现。礼物成为焦点。而礼物不是花钱买,是靠亲自劳动从田野里采来,这更有意义。想一下,采摘花朵的时候,学生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对老师的敬爱。”

“好。假设同学们正在采花,那么对老师的这种感情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语言、动作……还可以有神态。”

“答得好。想象一下,高处的花可能因为缺水而不够鲜艳;远一点的那片洼地,花儿开得正艳。但因为是洼地,就有泥巴。你说同学们会怎样做?”

“为了给敬爱的老师献上最美的礼物,他们毫不在意泥巴弄脏了鞋子,手拉着手,互相帮助着,采到了开得最艳丽最芬芳的花。”

“好!合理地想象一下,把采花时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惟妙惟肖地写下来,重点就突出了。现在明白一篇文章的重点是依据什么而定了吗?”

“明白了,是中心。”

师生的问答,别的同学听得很清楚。不用说,围绕中心确定重点的写作方法基本上人人都明白了。

3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课堂上的创新改革。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感情通过语文来表达,语文由思想感情来驾驭。我认为,要教好语文,必须要有感情的投入。

1. 在教材中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人每一篇课文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深切体会文章情感。要为新生而赞美,为丑恶而憎恨,为幸福而快乐,为正义而欢呼……只有投入了情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出有个性的教案,才能在授课时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

以欣赏的眼光看教材,没有任何一篇是枯燥无味的:《女娲补天》展示了我们古代先民战天斗地的伟大气魄;《夸父逐日》让人强烈感受到古代先民敢与自然抗争和至死不忘造福后人的伟大精神;《精卫填海》则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

原来,语文是如此之美!带着感情去品味,化难为易领悟多;充满感情去授课,学生会得到心灵和知识上的双份收获!

2. 激起对学生的爱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的心灵精心雕塑。要对学生爱心一片,要为每个学生着想,要想着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想到,学生的基础、智力、环境等均有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关爱。另一方面,智力开发有早有晚,“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不断给他们以温暖,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

有人说:“严是爱,松是害。”的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现。有了爱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3. 对教学有热情,就会有情感的流露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情达意,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倾注极大的爱心,对语文教学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语文,博大精深;教学,艺无止境。只有不断钻研,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才会真正体味到梨子的滋味。

(1)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不断提高自身。

语文教师要永葆教学上的青春,必须不断自我提高。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教师知识全面,读、写、听、说全能;要求教学技艺纯熟,教学方法多样。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认真弥补,才能逐步合乎要求。要教好语文,不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是不行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挤时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时政要闻,语文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其次,要不断钻研业务。要踏下心来钻研教材,要善于向他人请教,要养成经常翻阅教育报刊的习惯,要博采众长为几所用,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还要努力进修,不断充实自我。教师的一生,必须是学习的一生。

(2)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精心指点。

由于年代久远,教材中一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历史课式的交代背景又让人兴味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拣麦穗》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破窑洞”一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感知了时代背景,这样拣麦穗姑娘的思想情感就容易被学生理解了。然后让学生新旧对比,进行讨论,旧时代的悲哀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进步,从而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学生在一篇名为《教师节的礼物》的作文中遇到了不会确定写作重点的问题,便向笔者请教。笔者看到她的草稿写的是同学们采野花作礼物,就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来指点她。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是尊敬老师。”

“对。教师节送礼物是尊师的表现。礼物成为焦点。而礼物不是花钱买,是靠亲自劳动从田野里采来,这更有意义。想一下,采摘花朵的时候,学生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对老师的敬爱。”

“好。假设同学们正在采花,那么对老师的这种感情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语言、动作……还可以有神态。”

“答得好。想象一下,高处的花可能因为缺水而不够鲜艳;远一点的那片洼地,花儿开得正艳。但因为是洼地,就有泥巴。你说同学们会怎样做?”

“为了给敬爱的老师献上最美的礼物,他们毫不在意泥巴弄脏了鞋子,手拉着手,互相帮助着,采到了开得最艳丽最芬芳的花。”

“好!合理地想象一下,把采花时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惟妙惟肖地写下来,重点就突出了。现在明白一篇文章的重点是依据什么而定了吗?”

“明白了,是中心。”

师生的问答,别的同学听得很清楚。不用说,围绕中心确定重点的写作方法基本上人人都明白了。

(3)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课堂上的创新改革。

语文教学要改革,改革才能摆脱效果不理想的困境。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语文教师处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就某些方面的问题开展实验,进行研究。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文言文,名送实留的主旨和委婉含蓄的语言,展示了作为“唐宋家”之首的韩愈独运的匠心和超人的才华。但另一方面,这也是课文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怎么办呢?备课时笔者反复思考。照老办法讲是可以,不过效果不会太好,得想个学生乐于接受、易于领会的新方法。苦思冥想之后,忽然眼睛一亮,有了!笔者把这篇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时,学生兴趣大增,他们全神贯注,时而面带笑容认真观看,时而因剧中幽默的语言而开怀。表演完毕,再让学生研讨文章的主旨、语言特点及韩愈的爱国思想,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这一称谓足以让我们内心涌起无比崇高的情感。让我们肩负神圣的职责,满怀崇高的情感,去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全部成为祖国的栋梁!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9篇

一、爱教材

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感情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深切体会文章情感。要为新生而赞美,为丑恶而憎恨,为幸福而快乐,为正义而欢呼……只有投入了情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精心设计出有个性的教案,才能在授课时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在情感上给学生以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

以欣赏的眼光看教材,没有任何一篇是枯燥无味的:《女娲补天》展示了我们古代先民战天斗地的伟大气魄;《夸父逐日》让人强烈感受到古代先民敢与自然抗争和至死不忘造福后人的伟大精神;《精卫填海》则表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小溪流的歌》只写了一条小溪,却体现了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不灭精神。《父亲的谜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细腻、真挚与深沉,体味到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而《岳阳楼记》所体现的博怀、《春望》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则给人心灵以深深的震撼!

原来,语文是如此之美!带着感情去品味,化难为易领悟多;充满感情去授课,学生会得到心灵和知识上的双份收获!

二、爱学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的心灵精心雕塑。要对学生爱心一片,要为每个学生着想,要想着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想到,学生的基础、智力、环境等均有差异,这是客观现实。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关爱。另一方面,智力开发有早有晚,“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不断给他们以温暖,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

有人说:“严是爱,松是害。”的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对学生严格要求,本身就是爱的一种表现。有了爱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三、爱教学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情达意,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倾注极大的爱心,对语文教学坚持不懈地探索、追求。语文,博大精深;教学,艺无止境。只有不断钻研,才会有持久的内驱力,才会真正体味到梨子的滋味。

1 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不断提高自身。

语文教师要永葆教学上的青春,必须不断自我提高。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教师知识全面,读、写、听、说全能;要求教学技艺纯熟,教学方法多样。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认真弥补,才能逐步合乎要求。要教好语文,不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是不行的。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挤时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于时政要闻,语文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其次,要不断钻研业务。要踏下心来钻研教材,要善于向他人请教,要养成经常翻阅教育报刊的习惯,要博采众长为几所用,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还要努力进修,不断充实自我。教师的一生,必须是学习的一生。

2 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对学生精心指点。

由于年代久远,教材中一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历史课式的交代背景又让人兴味索然。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拣麦穗》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破窑洞”一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感知了时代背景,这样拣麦穗姑娘的思想情感就容易被学生理解了。然后让学生新旧对比,进行讨论,旧时代的悲哀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进步,从而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学生在一篇名为《教师节的礼物》的作文中遇到了不会确定写作重点的问题,便向笔者请教。笔者看到她的草稿写的是同学们采野花作礼物,就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来指点她。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是尊敬老师。”

“对。教师节送礼物是尊师的表现。礼物成为焦点。而礼物不是花钱买,是靠亲自劳动从田野里采来,这更有意义。想一下,采摘花朵的时候,学生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对老师的敬爱。”

“好。假设同学们正在采花,那么对老师的这种感情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语言、动作……还可以有神态。”

“答得好。想象一下,高处的花可能因为缺水而不够鲜艳;远一点的那片洼地,花儿开得正艳。但因为是洼地,就有泥巴。你说同学们会怎样做?”

“为了给敬爱的老师献上最美的礼物,他们毫不在意泥巴弄脏了鞋子,手拉着手,互相帮助着,采到了开得最艳丽最芬芳的花。”

“好!合理地想象一下,把采花时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惟妙惟肖地写下来,重点就突出了。现在明白一篇文章的重点是依据什么而定了吗?”

“明白了,是中心。”

师生的问答,别的同学听得很清楚。不用说,围绕中心确定重点的写作方法基本上人人都明白了。

3 热爱语文教学,体现在课堂上的创新改革。

女娲补天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道德叙事;道德教育;缺失;回归

一、何谓道德叙事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中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引入了教育领域。教育叙事以“教学“课程故事”的方式走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并不断地渗透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因此,近年来中国有学者把叙事的方法引入到了道德教育中,并认为叙事是当前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道德叙事,就是指叙事主体描述自我的或他人的道德故事,通过对道德生活事件的表达关注人们既有的道德经验,从而获得对道德的理解。道德叙事曾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道德叙事为道德教育开拓了一条方式上的新途径,它突破了以往道德教育模式的观念,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看待教师、学生及课堂的关系。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向叙事的方向转化,必将为道德教育带来一个新发展。然而近些年随着知识观的转型,道德叙事似乎被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所遗忘。人们常常过分地依赖道德知识与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道德体验。

二、道德叙事的缺失

(一)叙事目标的功利性

道德叙事之教育方式的介入,依然没有将其从色彩浓重的功利主义泥潭中解救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他们迷恋叙事效果的功利性,过分关注德育的社会价值,将德育问题不恰当地政治化和社会化,一味地追求社会的公共意志,奉行着剥离丰富人性内涵的工具性价值理念。德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地边缘化。此种思维取向,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判断:较德育的育人目的而言,社会目的显然更容易实现。这是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生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表现出稳定的、一贯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倾向,短时间难以把握,也无从体现,而暂时、偶尔表现出的代表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等外在目的便于实现,易于检验和评价。殊不知,这种功利性的叙事目标,成为阻抑个体品德发展的某种累赘或负担,导致了叙事中的“人性缺失”和“无人”现象,严重地背离了德育之培养德性、发展人性的精神品格之目的,不仅侵蚀着德育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背离了道德叙事的初衷。

(二)叙事内容的空疏性

德育的内容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学生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思想状况,反映社会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诚然,对于先祖留传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理应加以继承和发扬,但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求其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空疏性的叙事内容,远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故事中的美德要素自然就不能有效地影响儿童的心灵。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对“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和“曾子杀猪”等美德故事倒背如流,但依旧表现出自私自利、任性、言而无信、表里不一的不良风气和习惯。究其原因,源自这些故事中蕴涵的“道德要旨”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之外的机械搬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脱节,因而无法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故事内容中承载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过度理想化的、泛化的道德,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德育的形式化或表面化,无益于学生品德的生成。

(三)叙事模式的预设性

目前我国德育的叙事模式总体上是一种预设性的。许多德育教师仍然沿用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来解决叙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问题。在道德叙事中,不少教师陷入了一个误区,即以既有的程序、固定的框架、一贯的做法,为叙事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完美设计”。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不少学校的德育教师甚至搞“集体预设”,并自诩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捷径。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模式能准确地或基本准确地预测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或任何可能的“突发事件”。况且,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采取预设性的、重复的和统一的模式作用于素质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便无法贯彻,也很难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道德教育效果。此外,在井然有序的叙事模式下,面对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少德育教师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或用遏制、压抑的高压政策一厢情愿地“维持秩序”,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不仅无法实现预设的目标,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极易使叙事活动陷于被动与僵化的境地。

(四)叙事主体的单一性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个体生命自身的经历、经验与感受,不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事件而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弱效、无效,甚至失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化”。抹杀了人们生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同质化与均等化。二是教师以“道德专家”的身份自居,过分强调单向灌输社会既定的“圣化”道德规范。慑于强大的道德权威,受众不得不禁闭自己的心灵、封锁自己的意志,从而使生命失去了灵性。

道德叙事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敏锐的视角,锤炼叙述事件的能力。教育者要将历史观、社会学等外在视角与个人叙事的内在视角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逐渐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冯永刚.德育叙事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任燕华.高校德育的叙事取向与对话德育的生成.《黑龙江高教所》2006年,第12期

[3]孙燕.德育叙事:关注事件的真实.思想理论教育SIXIANG LILUN JIAOYU 2004年第01期

[4]古人优.德育实践性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5]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加油稿范文 下一篇:运动会报道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