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23 02:49:29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1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进行有效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氛围的创设有学校的、家庭的,具体的实施办法,通常有:开展读书活动,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读规定的书籍;还可以开展精品主题活动,就是列出一个阅读主题,让学生依据这个主题自由选择相关书籍,也可以看相关电影,或听相关音乐,然后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交流。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提到过,现在的学生,除了使用学校里发的书籍以外,基本上不再买一些课外书籍来学习,其实这是不好的现象,丰富充实的生活,应该伴随阅读和写作,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多读、多想、多写成为人生的一种行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在进行阅读时,还可以把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并写感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三、如何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形式多样,如何选取适合学生、有一定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呢?我们要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素养的角度出发。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在阅读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阅读前,选好阅读材料的工作很重要,我们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取适合他们这个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的材料,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哲理,同时构思独特的材料。我们授课老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告诉他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渠道有哪些,阅读材料的类型有哪些,教给他们获取阅读材料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才能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材料。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学习首先要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要想进行高效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习的阅读材料内容感兴趣。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他们的所有信息,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不同性格的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能会对材料的选择有所侧重,所以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干预,让学生的品位、素质、道德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阅读效率最大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和谐发展。

四、组织交流反馈阅读效果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交流,可以促进有效阅读。组织交流时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把学生的个人阅读情况显现出来,同时,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心得,分享精彩的知识世界,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组织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交流。进行交流时应该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在进行阅读交流时,每个学生个性特点不一样,阅读体会理解也不一致,所以采用的展示自己的方式也有所区别,有的喜欢大声朗读,抒怀;有的则喜欢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的喜欢将心理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荷塘月色》以后,我启发学生说:“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们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于是,最后的结果有很多形式,有深情的诵读,有精美的舞蹈,有高歌一曲,还有的赋诗一首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达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努力探索阅读课教学的方法,有效提高阅读课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初中阅读课的教学要求,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逐步达到“不教自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会利.谈如何让课外阅读更有效[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

(2).

[2]杨冬喜.语文阅读欣赏课的探索与研究[J].学知报,2010(2).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2

一、自主创设环境,调动参与激情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将创设语言区环境的任务交给幼儿,以充分发挥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性。

1.语言区位置的选择尊重幼儿意见。让幼儿展开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语言区是看书、讲故事的地方,应该放在教室的外面,这样安静;有的幼儿认为语言区里要听录音、看VCD、看图片,要放在教室里有电源、靠近电视的地方,方便操作。最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笔者将语言区设置在一个相对独立又安静的角落。

2.语言区内容的选择体现多元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区里先后创设了图书角、看图讲述角、木偶表演角、电视播报角、拼音角、识字角等活动区,并用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活动区进行开放式分割,互不干扰,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3.语言区材料的投放注重多样化。有图书、木偶、故事盒、电话、答题卡、访问卡、拼音卡、三段式识字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材料根据主题的内容分专题陈列,定期更换。放置位置灵活,使整个语言区变得生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幼儿更加喜欢。

4.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实现自主化。幼儿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例如,看书、听录音时要安静,要和同伴大胆交流,收拾时要摆放整齐物品等。活动规则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张贴在语言区醒目的位置。

语言区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是主人翁,他们很投入地设计区域蓝图,积极地参加区域活动,而且能较好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前阅读、前书写学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丰富区域内容,激发活动热情

1.围绕主题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美丽的秋天”的开展,会在语言区中投放秋天的图书、图片、资料,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和同伴交流对秋天的感受;结合主题探究活动“周围人们的工作”,会让幼儿当小记者去采访周围人们的工作情况,并用符号记录下来带到语言区来交流。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

2.满足幼儿兴趣需求,调整语言区的内容。如前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及时调整活动区内容,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小卡片,让幼儿以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喜羊羊”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征与性格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欢迎。语言活动区天天爆满,讲述内容也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变为自编的新传,形式也从讲故事转变为表演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讲述水平,促进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形式多样,重在发展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前阅读、前书写能力的发展。

1.自主选择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开展各种语言活动。如自编自演木偶剧,掷骰子编故事,模仿或自编广告表演,抽卡片你问我答等等。

2.材料互动式。提供背景操作台与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一年四季背景台、各种各样的四季树、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不停地操作材料进行语言讲述。

3.交往发展式。让幼儿以小记者、小讲解员、电视主持人等身份做采访,与同伴、教师互动,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记录活动式。运用观察记录、讨论等手段,使幼儿自己表达心理话,培养其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

5.科学幻想式。借《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6.倾听评价式。通过听故事、儿歌以及周围人的对话,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如让幼儿戴上耳机听故事、儿歌,运用传声筒来传递悄悄话,评价同伴讲故事的水平等。

四、创新活动评价,增强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3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大邑东街小学           张建 现代阅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课程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三、收获与困惑 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因为有些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材料作依托,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如《长征》、《赤壁之战》等;因为阅读是一种信息输入,说写是一种信息输出,没有输入,哪来输出?而适当的扩散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它为学生解读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 通过一年的尝试,实验班级孩子们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不仅顺利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在创新思维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便出了一本日记小册子《小脚丫》;在阅读古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孩子们也敢于向古人发问:既然山水俱翠,又何来“白银盘”一说?…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下课便三、五成群地阅读、讨论;自习课做完作业后,总是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可以看课外书吗?”课外阅读的范围更是广泛:童话类、科普类、小说类……课外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周末,新华书店、图书馆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场所;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更爱读书了、更懂事了! 由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患得患失,担心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担心自己一旦放开将难于驾驭;担心学生难以考出高分;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固然有益,但是应付考试还是需要点“急功近利”… 老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的改革非常重要。此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4

幼儿阅读兴趣、习惯、能力培养是分享阅读教育的三大内容,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日积月累,让分享阅读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环境中,并通过多元有效的教育方式,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由于我园班组幼儿人数较多,集体教学中教师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及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在班级中创设了分享阅读区,每天有计划地利用区域活动及离园前的时间在阅读区开展小组教学活动,以此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与延伸的关系,给每个幼儿创设更多表达、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教育过程更加合理、完善,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分享阅读区环境介绍

1.阅读区全景。我班分享阅读区设在卧室一角,一面临窗,一面与教室相通,从房顶垂下的粉红色彩带将阅读区围成一个较为隐蔽的温馨小屋。阅读区内从墙面、地面、书柜到玩具架都是教师根据需要精心创设的。这种高低错落的游戏场景,营造了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

2.阅读区墙面环境内容

(1)阅读区小组活动安排表

我们根据班中幼儿性格、能力特点,将50余名幼儿划分成5组,每组10名成员,周一至周五区域活动时间每组活动一次,由一位教师负责指导和记录,保证了此项工作有序开展。

(2)分享阅读三流程的图文提示给幼儿阅读区活动内容提示。

(3)读本文字墙

我们将学过的读本文字内容呈现在阅读区墙面上,鼓励幼儿脱离大小读本进行指读、朗诵活动,为独立认字阅读做准备。

3.图书架,摆放整齐有序的大小读本,教师自制图书,故事图表,收集的资料为幼儿自选图书,教师指导阅读、同伴合作阅读提供材料。

4.表演材料架。头饰、手偶材料架,都是教师制作,幼儿共同制作的头饰、手偶等道具,供幼儿表演使用。

5.自制图书架,摆放精选的亲子自制图书,美工区小组合作自制图书,幼儿独立制作的小书供教师、幼儿交流阅读欣赏提供支持。

三、分享阅读区活动介绍

教师为幼儿精心创设的分享阅读区环境,那么在阅读区开展哪些活动呢?又是如何开展的呢?

1.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区小组活动

(1)前期经验准备

幼儿受发展水平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各类生活认知经验,往往不能在较短时间里很好地感知读本,为保证每个读本能顺利而深入地开展,教师、幼儿及家长都在每个读本进行之前,有目的地做好充分准备。

(2)过程中的查漏补缺

由于集体教学时多数幼儿受课时限制没有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而在分享阅读区中通过指读、圈画文字及看图排序等方式,增加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材料之间有效互动,兼顾到每个幼儿的现有经验,力求每个幼儿对每个读本都感知到位。

如读本《贪吃的小猫》,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小书阅读,圈画字词及句式的练习。

(3)第三课时的巩固延伸

①同主题的故事阅读。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对读本学习很熟悉,为使幼儿对所学读本主题题材有更深刻的印象记忆,运用同主题阅读是个很好的练习方式。

每进行完一个读本,教师会选一些同主题的故事书,组织幼儿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参与讨论,丰富对同类主题故事的感知。

如学习读本《聪明的小鸡》之后,《聪明的小羊》《聪明的兔子》使幼儿对聪明智慧有了深刻的理解。

②师幼阅读自制图书。每个读本的拓展活动时我们都会开展自制图书活动,由幼儿小组合作、亲子制作图书;由于是幼儿亲手制作的图书,幼儿有分享的欲望,在分享阅读区里能自信地和同伴分享交流图书内容,大胆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快乐和成功,师幼共读不仅能读到更多内容,幼儿也能从同伴的图书中学到制作图书的方法,为制作图书拓宽思路。

2.幼儿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对幼儿交往合作社会性培养是极好的手段。为此,我们选择适合的读本改编成课本剧,供幼儿在阅读区里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小组活动时间组织幼儿排练、制作道具,排练好后让同伴观看。

经过上述工作后,幼儿已能合作表演,在游戏中分享阅读区又成了“小剧院”吸引更多观念观看表演,另外我们还常组织幼儿到中小班给弟弟妹妹表演,深受欢迎,幼儿的自信心、合作表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3.小组自选活动。分享阅读区是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场所,能极大地满足个体需求,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为此,我们还每月安排一周自选活动,幼儿小组成员协商自选书架上的书阅读或合作表演或分小老师等。

同时提供图片、卡片、背景图、立体教具,采用观察讲述的方式进行阅读活动。

同伴间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对阅读内容加深印象,体验成功的快乐。

4.离园亲子活动。亲子阅读是分享阅读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使分享阅读区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功能,我们在每周五下午(固定)离园前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离园前亲子阅读内容,观看幼儿表演,加深对幼儿园阅读活动的理解和学习,有观摩教师进行的小组阅读活动(小书指读、圈字词、句式练习、有表情朗诵、表演)引领家长了解教育方式,也有亲子自选读本、操作材料以密切亲子感情,提高阅读水平。

四、创设分享阅读区的作用与反思

分享阅读区的创设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扩大了幼儿的交往学习时间、空间,如幼儿利用一日之内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活动,分享阅读区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与其他区域互相联系。如与美工区、游戏区、建构区密切交往。

分享阅读区帮助幼儿与环境、教师、同伴积极有效地互动,增加幼儿的表达机会,增强幼儿的表现意识,如常常不举手幼儿,在阅读区敢于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分享阅读区为教师提供了细致观察,耐心倾听,鼓励支持,有效指导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灵活投放各种材料,了解并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我们的自行车》第一次投放与读本相似的句式卡,第二次投放一周计划表格,由幼儿选图卡摆放,第三次投入绘画材料,由幼儿合作制作一本图书——《我的一周》。

分享阅读区灵活运用集体、区域、个别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如幼儿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活动内容,可以续编故事,《老鼠和蝙蝠》可以表演故事,可以制作图书,还可以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每天定时定点组织幼儿进行阅读活动,保证有效阅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行为。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5

一、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课外阅读的随意和无序,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读书中的什么。我把课外阅读当作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拟定课外阅读计划。低级段重在激发阅读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爱背书、爱讲故事的习惯,叩开课外阅读的门户;中级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及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初步领会材料的大概意思,试着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级段则重在感知性阅读训练。即通过实例去感知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得到更丰富的语言词汇的滋养,并通过做笔记等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感知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展课外阅读,也可以与语文教材同步,以语文课本中的学习篇目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内容,有意识地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同题材的作品。比如学了《海伦·凯勒》一文,我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海伦·凯勒的自传读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阅读要求的指导:如阅读《伊索寓言》,低年级的孩子要求会生动地讲故事,中年级的孩子必须知道寓言的意思并能自由交流自己的理解,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能大胆探究,联系生活理解其中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目标的层次。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达到各自目标,得到成功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课外阅读的兴趣要有持久性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课外阅读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孩子们都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推荐《窗边的豆豆》、《草房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畅销全国的读物。其次,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在阅读欣赏课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和同学分享交流,或者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强化,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反馈,给学生以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举办手抄报比赛、故事会、演讲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读书能手”等先进个人。这些活动,使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与激励,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多读文章给孩子们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三、课外阅读要注重广泛性

课外阅读不能停留在班级的优秀生中间,要在全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活动,让书成为学生共同的朋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同时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还要成立“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添置适合其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被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所吸引,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我们还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推荐给孩子的必读书目,教师先要去读,及时交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在教师的带动下营造“阅读文化”,进一步推进班级的阅读活动。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1.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佳篇名著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精读赏析■积累运用。首先快速阅读目录,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想想我该从中得到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泛读全书,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最后找到你想精读的内容,欣赏其精彩片段,品味其独特写法,有兴趣的还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阅读的成果。2.个别阅读和全班诵读相结合。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全班诵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3.积累运用相结合。阅读应该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可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自由抄录背诵名言佳句、练写读书笔记……

四、课外阅读的体验要有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外阅读则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体验更具独特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主阅读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建议学生利用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而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种独特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如孩子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后,有的孩子注意对故事的整体把握,乐意讲给别人听;有的孩子重点理解了相信美丽的谎言,结果是愚蠢可笑的;还有的孩子从故事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点滴启发。可见阅读的体验可以是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以是对重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点滴收获。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

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到质和量的统一,要让孩子真正在阅读中受益,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让孩子们享受到阅读的情趣、韵味和意境!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习作教学理念。其实,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然而,在我校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不少少年儿童习作情意水平低。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角浅,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常被“无米之炊”所困扰。他们敷衍成篇,其习作内容贫乏,思想干瘪,情味欠缺,甚至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厌恶与排斥情绪。下面我粗略谈谈习作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1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怎样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课文的样子,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能写。例如,人教版小语教材“壮丽的祖国山河”,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习作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通过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学习作者通过景色描写和直抒认识的方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然后运用到口语交际中,互相交流说一说;最后在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学习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写完以后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作修改,使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我有位好友的女儿,今年才小学五年级,却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又十分喜爱写作,每晚笔耕不辍,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小作家呢!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我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当然,这远远不够,我还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课外书带到班上来,同学间互相借阅,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我还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鼓励学生节省零用钱去买必备的课外书,如《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积累一些间接经验和语言材料。

2 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习作内容生活化,利用本地资源,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实现习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缀,让学生感悟生活,感受到习作是生活真实表达的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从大自然中索取材料、从活动中创造材料,从阅读中积累材料、从课文中挖掘材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校外素材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我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

3 习作要互相交流

作文和说话一样,都是交际的工具。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很自然地在交际中得到了反馈,分享了表达的快乐。作为说话延续的作文,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从而得到反馈,“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需要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发表的欲望”就是写作的需要、写作的动力。作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发表欲望,满足他们的写作需要,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标规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其意义也就在此,我们绝不能忽视。

4 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帮助差生,针对他们作文中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教会他们“能写”,努力做到会写、写得好

不少差生的作文内容叙述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与他们思维不清和组织内部语言能力差有关系。我们可以“先说后写”,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作指导,引导他们想一想:我要写什么样的内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把要写的内容一句一句连续地说一说,帮助他们组织好自己要写的内容和语句,清楚有序地表达出来。有一些差生每次只能写出三言两语的作文,使老师们很头疼。我想,首先要让他们有话可写,在“先说后写”时指导他们说得多一些。还可以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什么”“怎么”“什么样”“怎么样”,把内容写得具体一些。例如写事就可以问问:“是什么事情?”“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写一个人就可以问问:“他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 “他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他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写自己想到的就可以问问:“你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小学生作文写多少字?现在《语文教学标准》不再规定习作的字数,有利于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流水账式的作文,我们要正确对待。我想,差生能写出流水帐式的作文,毕竟是迈出愿写的关键一步。再说,日常生活本身就像流水账,作文就是找出生活这本流水账中的精彩,把它写下来。遇到了流水账式的作文,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而选择好作文的材料。还可以对这些内容多问几个“什么” “怎么”“什么样”“怎么样”,做到“言之有物,言有重点”。说话罗嗦、语句不通顺、更是常见的毛病,就是一般的小学生作文中也免不了。究其根源,往往和学生口语表达有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及时纠正学生口语中的这些毛病。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先说后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认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口治”自己的这些毛病。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知识;有效性;阅读质量;阅读数量

如果把语文比作常青的大树,那么字词训练是叶,句段学习是枝,习作是果,阅读就是孕育枝、叶、果的根,而生活是给这棵大树提供营养的沃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下,阅读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内阅读活动,还有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前沿”,课外阅读是“后勤补给”。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课内阅读质量不高,二是课外阅读数量不够。

一、阅读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内容、目标理解不深

不能很好地处理“讲”与“读”的关系。忽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二)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

教师没有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精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认为让学生多读就是阅读教学。阅读中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方法的指导,阅读后没给学生提供阅读感悟交流的机会等。

(三)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差,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是阅读的基本保障。在教师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的影响下,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自主性,没有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主动阅读意识差。另外,教师训练不能持之以恒,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数量不够的原因

阅读量是阅读能力形成及阅读效率提高的保障。当前,大多数同学未达到规定量,其原因有两个:

(一)没有合适的书读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外书限于《自读课本》《小学生必背古诗》等几本统一发放的书,课外阅读书范围小、品种少。

(二)无足够的书可读

由于家长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很多家长仍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和成绩的好坏,不提倡或不理解课外阅读,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书去读。

三、针对以上存在的两个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一)三个提高

1.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业务能力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落到实处的新课标的学习,提高思想认

识;采用业务培训、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提高家长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课外阅读书的提供者,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者,也是课外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他对阅读的理解决定了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教师要给家长提供每学年、每学段及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书目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好阅读的准备工作。

3.提高学生对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规律,即字、词、句、段,学习虽然是基础,但他们都要在阅读中巩固、体会,习作是阅读积累的综合体现。

(二)两个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详见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指导学生会读教材中的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精神。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优美句段,并写下体会、感悟。

(三)两个引导

1.利用查找资料和语文活动课,引导学生阅读

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引导阅读。课后资料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利用语文活动课内容,引导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然后在课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反馈阅读情况。

2.引导学生阅读生活

生活是一本色彩斑斓、充满情感的生动的教科书。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课后学生写出许多篇关于生活中的小事的美文和诗歌。这就是一个阅读生活、感悟生活的阅读教材。

(四)注重阅读积累

阅读活动是最能体现新课标三维总目标的语文活动,阅读积累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背诵积累知识,通过读书交流、演讲等活动培养能力,通过感悟交流并写出感悟获得情感拥有价值观。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把对生活的理解写成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名言。学生听后,觉得自己也可以编名言,积极性很高,写下了许多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

(五)创设一种氛围

解决了思想的认识问题,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要营造一种读书氛围。

1.课内阅读氛围由语文老师创设

2.校内文化氛围,由学校各部门协调完成

如:开放图书馆,开办图书俱乐部等。我班的“每日一题读队报”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3.家庭读书氛围由家长创设

语文学科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学科,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只局限于语文课,应该是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处处有教材,事事有感悟。希望语文这棵以阅读为根的大树,枝繁叶茂,永远长青。

读书活动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小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之水一旦枯竭,学生又如何能写好作文,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作提供源泉。如我们可以展开各类竞赛,交流,创办班刊、校刊,“探访身边名人”、“亲近大自然”、“观察可爱的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让学生开阔眼界,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世界里,整个世界不时在那里向上成长,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流注出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写作素材得以增加,写作欲望逐渐增强,学生愿意主动动笔写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而非被迫进行闭门造车。引导学生步入生活,重要的是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人、事、景、物、情都要处处留心,应该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发现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最终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题材多样、见解新颖的好作文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置身于生活的海洋,捕捉生活的浪花,写作的文思才不会枯竭,心中充满情感和情绪的波动,必定产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例如,现在春天到了,老师可以a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郊外,让写作课变成写生课,以“春天”为话题,或者不设置话题,叫学生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生动情感真挚。学生只有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丰富了生活经验,积累了写作素材,他们写作就会下笔如有神。

二、广泛阅读,扩展学生灵感源泉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学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其间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作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非常必要的延伸和补充,它可以弥补我们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的不足。阅读的形式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泛读。在指导学生精读优秀教材作品时,教师要把侧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的指导上,要在读的层次、情景上下功夫,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品味文章的内在美和艺术美,读的程度要达到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材料,迸发灵感。泛读作品的题材自由度较大,可以是教师列出经典书目供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讨论交流,推荐他们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作文中旁征博引,灵感涌现。

阅读也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对于农村学生资料少的状况,全班或者全校可以开展一个“图书漂流”计划,就是把所有学生的书籍聚到一起,积少成多,建立一个相对的“图书室”或“图书角”,并且建立相关的图书借阅制度,一个人的书少,大家的书在一起,就相对多了,这样可以书书有人看,人人有书看了,这样学生的阅读量也就会慢慢增大。当然,课外阅读不能随意的。毫无目的的进行,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三、教师课堂积极指导,课后加强辅导

首先,课外阅读是作文写作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只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将课外阅读作为写作的铺垫。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首先要设计出与文章紧密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会相当集中,有目的地寻求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这一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此外,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阅读动向,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使学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

其次,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诗仙李白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首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爱国诗篇。没有阅读和生活作为源头,任何写作都会显得苍白。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中变化的人、变化的事,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才能使学生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正确的写作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道理就在其中。

四、师生互动,正确评价学生作文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作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改、点评,那就无法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最初布置作文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影响写作效果。

上一篇:学校安全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纳税服务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