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转正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0-09 13:34:34

预备转正发言稿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1

各位同志:

大家好,下午好!

我是来自08(五)初教3班的徐稳,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也感到特别温暖。自从去年5月被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在这个团结务实、温暖友爱的集体里,亲身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团结奋斗的快乐。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认真按照党员的标准去做,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对工作和学习精益求精。为了便于党组织对自己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来的情况向组织作以下汇报:

我目前担任班上的班长和系宿管委员会纪保部干事一职。在10至12年之间曾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光荣称号,以及校 “优秀团干”荣誉称号等。也正是自己所担任的这些职务和获得的这些荣誉称号,让我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

在学习上: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各种文化知识,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这是我做为一名学生党员对自己的起码要求,有句话叫做“不知足而常乐”,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满足已有的成绩,要不断突破。 在工作中:要热情、认真、积极,因为只有保持一颗热情上进的心,不畏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往工作中的努力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也是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激励 。

在思想上:加强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修养,积极参加校举办的党课学习,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生活上: 关心同学,当同学生病的时候我会主动去帮助他们。当别人有困难,我会尽我所能主动帮助他们,多与同学保持联系,辅导员老师通知下来的消息我会尽快告诉他们,并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好。

最后,坚持学习,做到持之以恒,谨记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先使自己思想上做到入党,对照党员的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认识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坚定信心,执着追求,使自己更加进步。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争取辉煌的成绩,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国不段发展壮大的同时,我申请加入这个行列,奉献我微薄的力量,当然我深知在我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我希望党组织能从严考验我,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继续发扬优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接受大家的监督,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记得以前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什么都别说先行动起来!所以我会以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的力!请党组织在时间中考验我!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的党员同志学习,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我渴望按期转为一名预备党员,请党组织考虑我的申请,我将虚心接受组织对我的审查和考验!谢谢!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2

    大家好!在建党xx周年来临之际,我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这个伟大、先进阵营里的一名新成员,实现了我人生的志向和追求。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感到非常激动,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深受教育和启发,此时此刻,我将终生铭记。同时,在这里,对于多年来对我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党组织,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入党是一项光荣,更是一份责任。誓言不仅是靠说的,更靠的是要做。我将以此宣誓为动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誓言,完成肩负的职责。

    1、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取以更大的进步来回报组织、领导和同志的关怀和期望。

    2、以更严格标准来规范自己,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笞自己,向老同志学习,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志气,为民谋利上有勇气,社会生活中有正气,个人得失上有大气,做到平时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以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3、以入党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以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切入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克拉玛依区党政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检察工作中力争有新的突破,做出更大成绩,为克拉玛依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3

该同志在预备党员考察期内,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能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章和有关党的理论知识;平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在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志思想品德端正,团结同志,以诚待人,对党忠诚老实,为人正派,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作为介绍人,本人同意该同志按期转正。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4

走进香港的校园,惊异地发现,学生的书包很小、很轻。上课了,学生们的桌面上只有小小的文具袋——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发下了一张a4纸,学生们立刻做起来了——这,就是香港的课堂教学工作纸。

笔者和同事分别走访了香港五所学校,并在互联网上大量搜索,了解到“工作纸”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港澳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并进一步发现香港教学工作纸和起源于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理科讲学稿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为地域、背景不同而各有各的精彩。本文谨对香港科学教学工作纸和龙岗科学讲学稿作较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对比分析

1.编写依据的异同

《香港教育改革大纲》提倡教师依据《生活科学(中一至中三)课程纲要》内容,选择使用多元化教材或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一般不用固定教材。由于《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建议活动等编写得非常周全细致,再加上香港教师普遍高学历、高素质的背景,使得香港教师具备博采众家之长的自行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他们的教学工作纸编写也就是围绕着《课程纲要》这个核心进行的,呈现出个性盎然、五彩缤纷的特点。

龙岗科学讲学稿依据深圳市统一使用的浙江版科学教材,同时紧紧围绕《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及《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编写,所以表现出编写的讲学稿一般都是紧扣中考考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明确具体,符合深圳科学综合课起步初期的实际情况——教师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是这种单一的教材必然导致讲学稿的编写很少能够拓展发散,局限性较明显。

2.编写人员以及流程的异同

香港由于教师个人素质较高,并且因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所以一般来说工作纸都是独立编写(也有专门机构编写供大家使用),在学校同事中较少有共同完成一份工作纸的情况。在调查中了解到,香港的学校也会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比如说圣芳济书院、路德会吕明才中学、赛马会官立中学等。不过,也有很多学校因为老师们普遍课时量大(人均每周课时超过30节),老师们在校的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稀少,所以一般而言集体备课仅仅局限于对《课程纲要》的研讨、上课的主要内容等,在细节方面一般就不再深入研究。

龙岗科学讲学稿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专科主备初稿,集体研讨二稿,个人再备三稿,课后反思四稿”,意思是由同一备课组中的专科老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个学科内容)提前一周进行主备,每周会有一到两次的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以及备课组的老师会详细审查讲学稿的初稿,并提出大家的改进意见;主备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定稿,印刷出来的二稿发给每个老师,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在二稿上进行补充或者注明自己的教学流程以及相关活动采取的措施,这就是第三次的个人备课;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讲学稿之后,每位老师在“讲学稿”的讲学体会栏里填写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成功与教训,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复习课提供教学依据,也为下一年的集体备课提供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主备——集体备——个人备——反思改进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使得每份讲学稿的设计既有专业性又具有针对性,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3.编写类型以及模块的异同

香港科学工作纸种类较多,例如有些学校以“ws”开头的是学生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以“bc”开头的代表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以“pc”开头的是评估用工作纸。由于有很多类型,所以每份单一的工作纸内容相对简单,一般只需一张a4纸即可完成。比如说,有一份关于《人的眼球》的学习工作纸,呈现的只有一幅眼球的图,学生要在图的旁边填写各个部分的名称,并且在下方的表格中填写各部分的构造以及功用。没有多余的语言,直接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迅速完成相关知识的练习,也便于教师促进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另外还有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类似于实验、探究课的实验活动步骤、结论的填写;评估用工作纸即为一份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的课堂检测题。很多学校为了区别各种类型的工作纸,会用不同颜色的a4纸制作,方便师生在课堂上快捷使用,也利于学生日后归纳整理各种工作纸。

龙岗科学讲学稿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在编写时,往往集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即时反馈练习、验收学习效果以及课后反思等关键环节汇集在一份讲学稿中。比如说学习《人的眼球》,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就确定了学习目标、预习范围、自主预习·学讲互动、学到了什么——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牛刀小试等六个模块。一般而言,讲学稿低年段用a4纸正反面印刷,高年段用a3纸正反面印刷,并且教学中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以便跟进和个别辅导:

4.使用方法的异同

香港工作纸根据类型不同,使用的时候方法也不同。例如有学校不仅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工作纸上的疑难问题,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培桥学校,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互助学习。同时为了促进孩子们进发出更优异的思想火花,他们还设计了在课堂上进行转组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起研讨问题,这时体现的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龙岗科学讲学稿通过教学中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思辨→巩固验收”五个环节来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以一节《变阻器》为例,新课伊始,教师则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收集的有关变阻器的各种实物,有可调台灯、可调电吹风、可调录音机等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就是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学生不仅根据老师设计的讲学稿,读懂了教材中文本的东西,同时也在老师的指引下,注重观察生活,学以致用。接着,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交流昨天下发的讲学稿,当进行到讲学稿的一个思考题:从一条直导线到滑动变阻器,科学家经历了哪些思考和探索?学生们顿时更加活跃了:

生1:如果是将导线直接接入电路中,那么导线就要像教室那么长了!

转贴于

生2:可以缠绕在一个棍子上,而且要用绝缘体。

生3: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缠绕的话,你不怕横向导电吗?

生1:我们可以在导体上包一层绝缘皮。

生3:如果是这样一个个包住的话,每一个都那么肥,你不怕不方便吗?

生1:我们可以改进为在导体上涂一层绝缘漆。

生4:那你全部涂了绝缘漆,不是不能导电了?

生1: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可以刮一条滑片经过的路径。

生4:你可以指给我们看看吗?

生1拿起一个滑动变阻器,指出那条划线,并解释着……

在这里是“生生互动,教师主持导戏,从有形中来到无形中去”的课堂,讲学稿设计了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质疑、思辨;在这里应试没有放弃,学生素质——交流、倾听、质疑、思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只是在适时的时候进行点拨提升,充分体现了讲学稿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进行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验收,以促进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思考与启迪

1.坚定信念

“2006年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简称pisa)确认我们早已知悉的一些情况,香港十五岁学生的数学及科学能力均位居世界最前列,科学能力跃升至第二位(二三年名列第三位),数学能力则再度名列前茅,排名第三(与另外三个国家,地区同列前位)。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到,香港的科学教学有着其成功、独到之处,其中的课堂工作纸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给了在摸索阶段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内地理科讲学稿很大的鼓舞,我们应该坚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2.扬长避短

(1)学习借鉴香港教学工作纸编写时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我们在编写内地理科讲学稿时,不应拘泥于现有版本的教材,可以适当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以及理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拓展、提高,以弥补已选用的教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2)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工作纸的多种类型,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概念课、探究课等课型的不同,将内地理科讲学稿设置出相应的更为贴切、适用的模块;

(3)发扬内地理科讲学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优势。通过讲学稿,首先一改教师传统的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时目标不明确、家长督促无抓手、教师检查没依据的弊端,使得预习工作显性化,学生预习有了扶手,家长有了监督对象,老师有了检查载体。其次,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学习,“兵教兵”的方式,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个人问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质疑思辨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通过转组方式共存的特点,在讲学稿的设计、编写、使用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不仅关注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精英学生的成长问题。

(5)发扬讲学稿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结合的优势,将“愉快教学”“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学”落到实处。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5

关键词:口译特点;口译问题;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7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44

1 . 文献综述

口译作为一种隶属于翻译的特殊活动,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涉及的领域范围更是无所不包,这也决定了口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别于笔译的工作方式,口译工作方式的独特性使得口译工作更具难度,而很好地了解这些口译基础特点对处理口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 口译的定义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梅德明,2000:6),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人类的口译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的“翻语”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地、始终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译语”活动。因此,口译不是孤立地以词义和句子意义为转换单位的单一性语言活动,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词语意义、话语上下文意义、言外寓意、语体含义、体语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文化活动、社交活动乃至心理活动的交换。

3 . 口译的类型

口译的类型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其类型也各异。比如按其操作内容可分成联络口译、礼仪口译、宣传口译、会议口译和会谈口译等;如若按照时间工作模式,口译可分为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I)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 I)。交替传译的口译活动发生在源语表达后,即发言者讲话之后,而同声传译发生在源语表达的过程中,也就是发言者讲话的同时。因论文需要,在此只着重讨论交传和同传。

4 . 口译的特点

4 . 1 口译是一种即时性的传言活动

口译与笔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源语表达的一次性和目标语产出的即时性(弗朗兹,2013)。口译的源语内容稍纵即逝,一般不可能像笔译那样,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与源语作者联系咨询,也无法像笔译那样有较充分的时间斟酌字句,并反复修改润色。若从目标语产出的即时性来看,同声传译比交替传译要强,因为交传通常可以笔记,之后由所记的关键词为提示将源语转为目标语,而同传的目标语产出几乎与源语表达同步,包括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基于口译的这一特点,就要求译员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快速应对能力、理解力、记忆能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和笔记能力。

4 . 2 口译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无论从法国释意派的“理解―脱离源语形式―重新表达”和麦肯托什(Mackintosh)的“组织―凝聚―产生”的描述性研究模式,还是从希里埃夫(Shiryaev)和切尔诺夫(Chernov)的“预测推断―精力调动”和吉尔(Gile)的“译员注意力分配”的解释性模式来看,口译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姜海清,2012)。以吉尔模式为例,它提出了同传和交传工作模式:

同传=听力与分析+短时记忆+言语生成+协调(注意力);

而交传的工作模式更为复杂:

第一阶段:交传=听力与分析+笔记(记录)+短时记忆+协调(注意力);

第二阶段:交传=记忆+笔记(读取)+言语生成

综上可见,口译过程中各个操作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现失误或漏洞都会导致后续过程的无法进行。不管是对于同传还是交传,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显得至关重要,而笔记在交传中所起的作用要远比对同传更为明显。

4 . 3 口译内容包罗万象

口译的双语性和内容的广泛性要求译员既是一名精通语言的专家,同时又是一名通晓百事的杂家。

如上述中提到的,口译是一种至少两种语言的传言活动,而熟知并精通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差异就成为从事口译工作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当然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即口译所要求的双语技能,具体说就是指译员自己的母语A语,也包括译员掌握的第二语言B语。一般而言,由于语言环境、学习条件等诸方面的影响,对B语的运用要达到A语的熟练程度是很难的。口译所要求的双语能力却与语言习得息息相关。20世纪中期的理论区分开了复合型双语者(即在单一习得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和并列型双语者(有多套语言符号来分别对应几套不同的表征意义),而后者被称为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际的双语翻译者(弗朗兹,2013)。但不论是哪种双语者,都应做到对双语言语行为自动化的平衡,因为通常情况下口译是“双向性”的翻译,换句话说,A语到B语,或B语到A语(所谓的“回译”)。

口译的内容包罗万象,即口译活动涉及的主题、知识范围和领域千变万化,内容非常广泛(石慧、张梅,2007)。口译的内容可能涉猎经济方面的,有可能主要做医疗卫生类的翻译,而有的翻译内容是关于科技领域的。但不管口译的内容涉足哪个领域,至少各领域的一些常识性的、基础性的知识是必须了解的。因为即便某场翻译的主题是一个特定的领域,但在现场的实际交流互动中,发言或交谈的部分内容有时也是完全有可能跨越到其他主题上的。由于口译内容覆盖的广泛性,所以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尽管对翻译人员来讲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应该拓宽并加强对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双语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对口译工作的圆满完成无疑是致命的。

4 . 4 口译的可知性和未知性

口译的可知性包括译员的“预有知识”和“准备知识”。“预有知识”是指译员在接受口译任务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即上文所提及的双语能力和广泛的科学知识;翻译人员在从事口译活动前对即将翻译内容的范围和主题,甚至是发言者背景是可以知晓的。而这种译员通过口译任务之前的准备而得到的知识也称作“准备知识”(林超伦,2012)。一般情况下,译员事先会被告知会议的主题或者可以向会议的主办人员索要会议的相关资料如演讲稿。因此,译员在会议进行前有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或询问发言者会议的相关信息,比如参考往届会议的译语材料,熟悉有可能涉及的相关专业术语,了解发言者的思维方式、口音和讲话的习惯,以做好事先准备工作。口译的这些可知因素对增加译员的信心和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口译的未知性主要是指口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包括译员怯场,口译现场压力过大,源语信息输入的变量。而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口译工作变得十分错综复杂。口译怯场是在实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对于缺乏经验或信心不足的新手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口译现场气氛严肃紧张给译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译员思维不清,反应迟钝,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除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另一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源语信息输入的变量”也参与到口译复杂心理加工行为当中,直接影响了口译过程中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弗朗兹,2013)。这些变量包含源语传输质量的不佳、较重的“外国口语”、过快的源语输入速度、源语信息输入量不足、不合时宜的停顿、源语语篇过于书面化或缺乏实质性等等。毋容置疑,这些不可预见的突发因素大大增加了口译活动的难度,影响了口译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口译实践现场过程中正是这些未知的突发因素导致了问题的频繁出现。

5 . 口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口译工作的临场随机性是不可避免的,口译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要顺利圆满完成一场口译,需注意并熟知如下口译现场常出现的问题。

5 . 1 口译包罗万象的特点在实践中的问题

口译的双语性决定了在口译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对应的相关问题。与笔译的“信、达、雅”标准不同,“忠实和准确”是最为广泛认可的口译标准。而在口译实践中,语义偏离源语篇的现象经常出现,各种省略、意义错误、不当增添、数字和专有名称错译等造成了源语语言忠实性的缺乏(弗朗兹,2013)。听过有些译员的翻译,要不漏掉一些重要信息,要么就是源语中简单的一个词,或简短的一句话,由于不能在译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述方法,译员用了好几句话,绕了半天才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偶尔为之,还可作为权宜之计,但一场翻译中经常这么用,整个翻译听起来就显得拖泥带水。而且这在交替传译中还勉强可为,在同声传译中就行不通了。

5 . 2 口译的可知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在译员预先知晓发言主题及内容的情况下,译员虽然提前得获得发言稿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现场发言时,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等原因会出现以下情形:

其一,发言者很可能会临时地删减跳过演讲稿其中的某些段落或增加内容,这些意料之外的举动会使得译员难以跟上节奏,甚至出现冷场的现象;

其二,源语信息输入的重复:发言者当时所讲的内容,译员在之前已做翻译,以至于发言者停顿下来后,译员无话可讲,只好再重复刚译过的话。

其三,演讲稿的大幅改动:尽管译员在会议前拿到了发言稿并做了相应准备,但会议开始前一刻,发言者到场后,突然通知译员发言稿有大幅度的修改。

5 . 3 口译未知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5.3.1 译员预先未知晓发言内容

译员在发言前一直都未得到发言资料,而在会议现场,发言者却使用了发言稿,并使用大量书面体的长句而由于译员事先没能看到译稿,对于较大篇幅的书面文体来说,译员只能是在听到源语后,马上组织成译语口译出来,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或者,会议组织者与发言者打过招呼,发言者比较注意并放慢自己的语速并考虑到了停顿。但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发言者在刚讲半句话时,突然想到了要停顿,此时就会出现源语信息输入不足的情况。由于不合时宜的停顿,缺乏足够的语篇背景,阻碍了译员对发言者的源语理解,进而影响到了口译的产出。而这种信息不足的短句比前面提及的长篇大论在把握上更具难度性。

5.3.2 发言缺乏实质性

有时,发言者的讲话充斥着一些套话、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讲了半天,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这种情况对没有经验的译员而言是比较棘手的,因为无法了解发言者的意图,很容易出现误翻或冷场现象。

5.3.3 发言者忽略译员

(1)带讲稿的发言者。发言者不熟悉带翻译发言的场景,虽然开场时会不时注意发言时的语速、停顿,但讲到兴头上时,滔滔不绝,忘了还需要做翻译。

(2)无讲稿的发言者。由于没有讲稿,发言者不容易判断发言时的语速、语句长短等,按照平常的发言习惯或一时忽略译员,出现一次性讲出太多信息量的情况。

5 . 4 口译的即时临场性及过程的复杂性在实践中的问题

由于口译的临场性,译员会不同程度地感到紧张,怯场实属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翻译国际会议的开幕、闭幕发言、主题发言,较为正式的宴会的致辞等时,译员会出现压力过大,焦虑无法正确解读发言者的意图,或是不能立即准确地进行语言转换,或过分在意听众的反映等,进而导致尴尬的场面。再者,如果译员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认可和信心,若又不能加以自我调节,就会导致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以至于怯场使得口译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6 . 口译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6 . 1 译员需在发言前做充分的译前准备

6.1.1 译员最好能在做口译前跟发言者有个短暂的接触,以了解其发言的大致内容,澄清一些术语,当然也可借此机会熟悉该发言者的口音和讲话的习惯。通常情况下,译员未必有机会直接与发言者接触,或只能接触到一两位主题发言者。即便这样,译员也还是可以做些准备工作。例如,向会议的主办人员索要会议的相关资料,如果往届类似会议有译语材料,也要来先看一看作为参考,对不确定不熟悉的地方可以事先研究准备一下。

6.1.2 尽管手头有译稿,只要发言在进行着,译员就不可以掉以轻心。耳朵听着发言,眼睛就要盯着译稿跟着发言的速度过稿子,在发言者停下的地方,可以用笔做个标记,以确保跟发言者的进度保持一致。这种情况,只要认真操作,稍加留意就可避免。如果发言者在前面一部分照其发言稿,但在中间或结尾部分却加入新的内容,因此作为译员,千万不要以为有译稿就万事大吉。每次上场,都应该备好纸、笔,听到新内容,马上相应地做笔记进行翻译。一般若增改不多,可在译稿的空白处做记录,这样译稿的原有框架也有可能用得上,从而减少做笔记的量。如若增改较多,那么译员随身带的笔记本就可以派上用场。此时,保持冷静是关键,快速地把刚拿到的修改稿通阅一遍,找出难点,利用身边的资源(其他译员、熟悉原文主题的人、相关资料、词典等)对这些难点做标注。对原稿中的长句也应有所关注,把对语序的安排简要地标记出来,以保证现场口译的顺畅。另外,译员可以借助发言者发言时的语气、语调、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等,增强对源语信息的理解。

6.1.3 译员在未得到发言资料的情况下,可向主办方询问发言的主题或相关内容,再通过资料、网络查询获取所需信息,以便做相应的准备。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某些词语和句型而忽略中心大意,反而有可能以辞害意,影响沟通交流。因为一般情况下,发言者发表一段讲话,总是旨在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当听到这样的发言,不管这么一段话中句子有多繁复,只要抓住其包含的主要信息,传递给受众,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就是抓住了关键。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可以示意发言者把一段话讲完再停顿。

总之,在口译前要尽可能把准备工作做足做充分,才能对即将面对的口译工作充满信心,降低临场的慌乱紧张程度,以防怯场的出现。

6 . 2 译员需不断提高记忆、整理笔记的能力

口译是一个多项任务同时操作的过程,所以需要译员具备“一心多用”的素质。例如,在进行交替传译时,耳朵要听,手上要记;做同声传译时,更是耳朵听、手头记,嘴上还要说。而在此过程中,就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整理笔记的能力。

6.2.1 提高和改善记忆力

在口译中,记忆是理解源语内容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记忆,理解就会存在主观性,很容易与原意思发生误差,因而应该努力提高口译的记忆能力。译员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来存储和保持所听到的内容和长时记忆以理解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联系。而改善和提高译员短时和长时记忆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马英迈、孙长彦,2004):

复述,即译员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用同样的语言最大可能准确地重复再现所听到的一段文字或内容。无论是A语还是B语,都应得到相应量的练习;

转述,即译员同样在不做笔记的情况下,用同样的语言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将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再现;

联想,听到一个主题及相关新信息后,译员联想其他自己已知的相关信息并加以联系和分析新信息。

6.2.2 提高笔记能力

口译记忆中,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弥补了短时记忆的不足,减轻译员大脑的负荷。口译笔记是一个需要专项训练的技巧,在口译过程中,笔记占据重要地位。这并不是所有人未经训练都能达到的。可能有的译员除了一定的口译记忆技巧外,记忆能力也较强,便不太需要做笔记,但一般而言,记笔记还是较为保守的做法。如果发言者一次性讲出太多信息量,没有笔记就很危险,译员很可能无法对原出准确、快速、流畅的翻译。译员通过适当做笔记,可以把用于记忆的精力用来组织译语。

笔记主要是起提示作用,尤其是在原文中有难以记忆的内容如数字、头衔、机构的名称和结构布局等,或者原文内容太长而又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时,笔记中记下的要点就如路标一般,能引领译员顺利完成从原文到译文的过渡。从这个角度看,笔记不必详尽,记下关键点就行。除了难以记忆的元素外,主要就是这样一些笔记符号,当译员在看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符号时,就能想起刚谈到的一段话的大意,或想起这些语句中的逻辑关系。在实际的口译场合中,除非使用速记语言等手段,书写的速度一般也赶不上口头发言的速度,再加上还要考虑译语,笔记也不可能记得详尽。至于笔记的方式,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创造出各自不同的笔记方法和特点。

6 . 3 译员需调整心态消除怯场

口译对涉外工作意义重大,译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成为口译任务成败的关键。充足的译前准备工作能对译员来说是一剂定心丸。除了上述中提及的做足译前准备工作之外,每逢口译活动,译员应尽可能提前到场,熟悉工作的环境,稳定一下情绪,而不要因担心迟到,赶得太匆忙,无端地加重自己的紧张情绪而导致怯场。另外,口译过程中,应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处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发言者发言时,一般总是旨在传递一些信息出来,译员不必被单个孤立的词句所扰,只要专注于捕捉这些信息,抓住大意,然后传递给听众,而无暇过多顾及自己紧张的情绪,紧张感自然也就削减很多。若有疑问,在交传过程中还可以向发言者询问并澄清。再者,译员应当正确认识个人的表现和对待口译过程中的失误,消除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口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也无需为一个失误影响自己的情绪,应当立即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增加口译工作经验对改善自己的心态也是很有帮助的。

6 . 4 译员需不断总结翻译经验

所谓熟能生巧,这在口译中也得到验证。对有经验的译员来说,经常经历各种口译场合,各类套话已听得耳熟能详。有时发言者说着前面部分,译员都能猜出后面的部分,并且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对应的译语。而对于不熟悉这类套话的译员来说,由于抓不着主题大意,就需要尽量多地记录下源语中的关键词、语句间的串联词,以便尽可能地复述源语。而从译员的心理素质方面来讲,经验的增加也伴随着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处理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心态调节的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实战经验,汲取他人的口译实战经验,以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

7 .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口译事业不断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口译的需求量只会不断增加,对口译人员的要求会更加规范、精细。口译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译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增强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Gile, D. Teachin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contribution. In Tennent, M.(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127-151.

Po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Viezzi, M. 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In Millan, C. & Bartrina, F.(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377-388.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弗朗兹.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姜海清.吉尔模式观照下的口译记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纸,2012(5).

刘绍龙、王柳琪.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思考与构建[J].中国外语,2008(5):82-88.

林超伦.实战交传[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21-30.

马英迈、孙长彦.口译中的记忆与理解[J].宁夏大学学报,2004(4).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23.

石慧、张梅.交传口译怯场的成因及消除策略[J].南方论刊,2007(6).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 报道 预案

长期以来,地市报对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常规报道比较有经验,而对突发事件报道,尤其是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则相对薄弱。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家也常言:“不打无准备之仗。”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2003年,一场“非典”给我国许多行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警醒。“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的制订。国内一些地方在遭受重大火灾、空难、交通事故、大面积停电等重大天灾人祸后,也纷纷制订出台应急处置预案。就新闻单位而言,一般只对主动出击的报道任务制订报道计划、策划方案,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没有预案。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发展和稳定大局,对媒体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新闻机构的应急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闻单位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何反应并有序开展工作的预案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地市报,存在出版周期长、人手少、技术装备差等局限,更要认识到报道预案的重要性、必要性,对预案的性质、作用、主要内容及制订和运作展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原则性:建立舆论导向正确的保证机制

任何预案都有原则性,新闻报道预案的原则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志关于“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的论述,在媒体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可得到最明显的引证。例如在非典初期,由于政府的遮遮掩掩,新闻媒体报道“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说透说白,结果造成恐慌心理,扰乱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此后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的强大功能,情况就出现逆转。

地方突发事件虽有地域局限性,扩散程度不大,受众关注程度也不大,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的手段不断丰富,传播速度加快,地区性问题往往能迅速成为全国热点,地市报要想在当地突发事件发生后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就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时效性,不让小道消息乘虚而入。

在报道预案的原则把握上,一方面要向党和政府负责,认真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地方党委政府的处理危机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媒体又要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向人民群众负责,要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真实依据,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导向的把握,主要靠平时的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党性修养,清醒而坚定,并在全报社形成共识。作为保证机制,主要落实在审稿把关上,必须明确程序、落实职责。比如规定:对一些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请示,或主动送审;敏感问题编发内参,批评稿只报涉及抗灾的,不报非抗灾内容。等等。

二、可操作性:建立立足于地方、针对本媒体的实战机制

目前,转型期社会必然矛盾错综复杂,加上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自然灾害,谁也无法回避危机的威胁,因此预案制订必须从实战考虑,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

1.建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就是绷紧公共安全这根弦,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保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首先立足于地方。不同的地方需要有不同的预警机制。如浙江沿海一带对台风的预警,煤矿地区对瓦斯爆炸的预警,天然气钻探开采地区对井喷的预警。如果当地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警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示,那么,当危机出现时人们就不会手足无措。

同时,公众享有对危机的知情权,负有预警职责的新闻媒体要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及时、公开、透明和权威。但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预警模式。地市报得知突发事件的渠道,通常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通知预报,读者、通讯员提供的报料,记者采访得知的信息,其他媒体播报等。这些渠道同时启动,构成即时的信息征集系统。有些新闻单位还根据政府的预警级别确立相应的响应汇报制度。而地市报一般直接汇报到总编辑那里,从而快速启动应急机制。

2.建立应急机制。

(1)组建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相当于战役式报道,要调动新闻单位各方面的力量协同作战,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再完善的计划也无法有效执行。这个体系一般由编委会组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根据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审时度势,准确预见事态发展的基本趋向,从而迅速确定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等,并部署报道力量,理顺工作职责。其他领导成员根据工作分工负责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具体问题(包括调整原方案)并迅速落实。确保采访、写作、编辑、送审、组版等各个环节顺畅有序、高效运转。各线工作人员随时汇报新情况以及工作进展,特别是因报道内容的变化而调整版面或栏目,需要相关部室或环节多方配合。只有协调有序,才能良性互动,即使有疏漏,也能及时“补位”。

(2)组建采编策划小组,精心制订采编方案。这是报道预案的核心内容。在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判断时,能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的态度,明确指导思想,从而确定采编重点以及注意事项,对可能出现的新闻“亮点”进行先期策划,拟出采访计划甚至采访提纲,把它做足、做大、做好。必要时还可根据选题预测情况,事先组织背景材料甚至编写稿件,如评论员文章完全可以提前准备,一旦需要,略作修改即可及时见报。

策划是“出发”的第一步。从广义上讲,把记者派往哪里,派几个记者,就已经体现初步的策划意图。从狭义上讲,报纸报道重点的明确才算有策划。有了重点,记者才能决定采写多少,或挖掘多深,才能决定出发前准备什么,准备是否充分。

策划报道是受众的需要。在危机发生后,受众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发生,如何避免发生或减少发生后的危害,等等,更想知道外界有什么反应,政府是什么态度,有无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等等。对这些受众关心的问题的报道都要精心策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迫切的信息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策划报道是衡量地市报灵敏程度和报道水平的一把尺子。

策划报道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地市报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地方电视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上,电视的优势非常明显,画面直观、逼真,文字描写无法比拟,另一方面是非纸质传播,如果交通中断,报纸无法送到,但电视依然能收看。地市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策划,发挥报纸深度报道、综合报道的优势和特色,以满足不同受众对不同媒体的期望,从而建立地市党报的权威性。

策划的关键是把握好“度”,包括报道角度、挖掘程度、刊登幅度、宣传密度等等都要心中有数,不能简单追求轰动效应。

三、灵活性:建立有效的调整机制

最周密的预案也不及事态的发展变化,对预案作出调整是必然的。为保证预案实施的灵活性,应建立有效的调整机制。

与可操作性不同的是,这种灵活性掌握在决策指挥体系,他们根据事态的变化或上级领导的意图,通过例行的碰头会、谈版会、编前会提出调整意见,也可直接下达修正方案。调整分以下几方面:

(1)采访的调整。部署报道力量通常是重点部位重兵把守,选派身体健、笔头快、经验足、能力强、门路熟的记者担当;同时也要组织机动力量以备不测,确保不漏发新闻。

(2)版面安排的调整。编辑人员不怕策划不好,只怕货源(稿件)接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遇到特殊情况,该来的稿子没有来,或另有重大报道,必须调整栏目,甚至版面。

(3)审稿程序的调整。通常发稿按采编流程,碰到急重稿,值班总编可以简化程序,直接从记者稿库中调阅、签发。上传程序调整后,当天所有突发报道可通过“绿色通道”先发值班总编处,由值班总编决定取舍后再由责任编辑或值班主任来分头处理,减少无效劳动。

(4)出版环节的调整。为争取时间,保证尽快出报,本来是“一校二校三校;小样、大样、清样”的校对清样工作流程可不再按部就班,可根据轻重缓急,先来先校;也可打破流水作业改为分头作业,然后合成,马上出大样。

(5)印刷发行的调整。由于印刷设备有限,地市日报通常要等待子报印毕后一起发送。特殊时期,日报印好后如果到达或超出正常出报时间,不再等待子报,印毕即发送。为了及时出报,可不惜减少版面。同时,发行中心另行制订应急送报的预案。

四、基础性: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技术、物力的保障机制

(1)人才培养机制

要培养一支作风过硬、业务一流的 “快速反应部队”和一支善于策划、善于应变、善于沟通的编辑队伍。他们既能根据总编辑意图快速组织稿件,又能根据来稿的变化或上级的意图及时调整版面方案,统筹与分流稿件。

(2)人才激励机制

从人性化管理角度,为鼓励参战人员更加自觉地发挥潜能、做好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必须的。必须向一线倾斜,向艰苦岗位倾斜。很难想象一个在本单位得不到应有尊重的记者会诚心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尊严去奔波。

(3)技术和物力保障机制

无论是前方采访传稿,还是后方编辑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物力作保障,其中传播技术是关键。一支装备精良的记者队伍就好像是空降部队,能发挥超强战斗力。其他后勤保障,如电力、车辆也必须列入预案要求,有备无患。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从来都是新闻媒体竞争的焦点,西方甚至坦言“灾难造就媒体”。因为它不仅检验采编人员临场发挥能力,检验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更能显示报社领导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最终是展现报社的综合实力,从而赢得持久的影响力。■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7

1作者准备度

1.1情景领导理论与准备度

情景领导理论由行为学家保罗•赫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3]。准备度是指人们在每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意愿的不同组合:能力是指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愿是指针对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信心。根据能力和意愿的高低程度,同一人常常表现出4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1)低能力低意愿;2)低能力高意愿;3)高能力低意愿;4)高能力高意愿。人们对同一类任务的准备度,随着被要求完成任务的环境不同或条件的变化,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

1.2作者准备度分型

1.2.1低能力低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由于撰写论文时自身的条件尚不成熟,对稿件阐述的问题尚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或是准备的资料不够充分;但迫于升职称或毕业的要求不得不仓促完成论文的撰写,稿件从学术质量到出版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类稿件的审稿结果为退稿或是需要几经修改占多数。稿件退回给此类型作者退修时,经常会迟迟修不回来,作者可能会拖延很久才草草回复;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会有一种逃避的态度,能回复的就回复,回复不了的就略过不提。此类型作者的能力发挥很大一部分受到“低意愿”限制。作者低意愿的原因很多,包括作者没有发自内心想创作这篇文章,或是对实践的思考总结较少,或者因个人能力不够而导致文章的撰写比较困难,等等。就同一位作者而言,对同一项任务的准备度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在沟通时有的放矢,尽量提高作者的准备度,使作者受益,则有利于增强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有朝一日,作者的能力和投稿意愿提高,可能会想起期刊对他的帮助,相当于对期刊长远的稿源投资。

1.2.2低能力高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参加工作年限较短,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我提升有要求或是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投稿意愿很高;但是,由于工作经验积累得不够,或者选题的角度有待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不高。此类稿件虽然审稿结果退稿或是需要退修仍占多数;但由于作者本身的高意愿,回应会比较积极。在退修或退稿的沟通中,如果可以给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此类作者经过自身总结,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稿件修回或重新投稿时,质量会有较大的提升。一方面作者本人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几次正面的反馈和积累,开始向高能力高意愿类型转变;另一方面因得到了正面的指导,会对编辑和期刊的好感度提高,对期刊品牌的忠实度增加。如果沟通不当,作者对“往何处使力”比较迷茫,积极性受到打击,有可能会自我放弃而转变成低能力低意愿的类型。

1.2.3高能力低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的专业水平较高,对论文选材和科学性等大方向的把握均较好,在投稿时受到升职称或结题的时间限制,或者是为了完成导师所给的任务,或是帮别人完成,撰写论文的时间有限,或是由于本人工作重心分配的原因,准备放在这篇论文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在细节处不完整,如参考文献著录中某些项目缺省,需要的统计学数据缺少,或者是一些对于作者或者作者所在的平台而言是属于专业认知常识,但是写出来比较费时的一些细节,或是整篇文章应该是为向其他期刊投稿“量身定做”的而不符合本刊稿约格式,在整篇论文的细节中,作者的“低意愿”初露端倪。此类稿件的审稿结果一般都是退修或可用,此类作者有着投稿新人不能企及的专业知识沉淀和撰写论文的丰富实践经验,稿件存在的一些问题属于“瑕不掩瑜”。相对于其“高能力”,此类作者的“低意愿”特点在退修或后续稿件处理时也很鲜明,而且作者本身对期刊的忠实度并不高;但如果沟通愉快,吸引作者青睐本刊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对期刊而言属于应尽力争取“品牌忠实度”的优质稿源对象。

1.2.4高能力高意愿型作者

高能力高意愿是每个编辑都梦寐以求的类型,此类作者投稿积极性高,写作能力强,稿件质量高,与编辑的沟通也很愉快守时、彬彬有礼;但此类型作者的流动性很大,而且多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品牌的忠实度较难维系。如果期刊本身硬件质量不够,作者“移情别恋”的概率很高,毕竟“良禽择木而栖”,应结合自己期刊的具体情况,尽量争取,“尽人事听天命”。

2与作者沟通前做好准备

2.1认真筛查待核实项

在认真通读全篇的基础[4]上,梳理准备与作者沟通的存疑项,并进行分类:哪些是可以编辑自行解决,或是待作者自校环节进行即可;而哪些是确实需要与作者沟通后才能解决的待核实项。

2.2对作者进行准备度预判

作者看完编辑的邮件意见后一般会有2种决定:1)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稿件所提出问题的核实并尽快回复;2)感觉很困难所以暂时先放在一边。虽然选择哪一种的决定最终是由作者来做出的;但作者是通过阅读审稿意见后才做出决定,所以邮件这边的编辑还是可以通过沟通有所作为的。编辑需要换位考虑,在沟通前分析作者,编辑对作者了解得越多,作者这次沟通的定制程度就更高。从整篇文章的通读,判断对方属于哪种准备度类型,考虑作者需要什么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进行预判断,要让作者觉得提出的修改意见或待核实项是专业的“私人定制”而非“例行公事”,通过这次沟通,作者本人是有所收获和成长的。

3与作者沟通中专注于效果

3.1避免不必要沟通成本的浪费

3.1.1电话沟通时避免时间浪费

要把握好何时使用电话沟通,时间无论是对作者还是编辑都是非常宝贵的,可以用邮件或短信解决的问题可以先尝试以上2种沟通方式。在必须选用电话沟通时,可注意选择正确的时间点,避免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对于作者而言很忙的时间档,而使作者对此次沟通应付了事,浪费了这次沟通的机会。电话沟通前用PADD模型整理一下思路。PADD代表:目的(purpose),你为什么打这个电话,譬如给作者发了邮件和短信很久一直没有收到回复;行动(action),你希望对方做什么,想询问一下是否没有收到邮件、短信或是就某个问题虽然作者在邮件中给了回复但是仍然没有核实清楚,所以才占用对方时间打电话商量一下;细节(detail),是使用编号的列表列出自己想要在电话里核实的存疑项,避免因为就其中一个问题讨论深入时而漏掉其他项,打了一通电话放下话筒的瞬间想起来再次致电的尴尬;截止日期(deadline),说明希望得到作者回复的截止日期和原因。

3.1.2规避情绪干扰

性格通常可分为4类基本类型:和平型、活泼型、完美型和力量型。可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中哪种基本类型占主要,有意识避免此性格的下意识反应对沟通造成的不利影响[5]。在稿件处理或撰写沟通意见时,应尽量规避不专业的情绪,从情绪中抽离,避免将有情绪的字眼带入沟通意见中。与低意愿作者电话沟通时,作者有时在电话中会有下意识的抵触情绪,这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谈话沟通的节奏,不要受到干扰。

3.2因人制宜,结合作者的准备度类型有的放矢

3.2.1低能力低意愿作者

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区别在于,高能力的作者可以解读编辑提出要求的重点,并自己具象化目标,一步步去执行;但是,低能力的作者由于现阶段的准备度还不够,所以需要编辑帮助作者来完成高能力作者可以独立完成的这一步。所以,对于低能力低意愿的作者,编辑需要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将考虑的重点从“我想说什么”转换到“对方在现有准备度状态下能接收到的是什么”。例如“统计学数据不完善”,对于此类作者而言,可能编辑提出的这条意见不够具体,作者现在的能力无法接受到编辑想要表达的重点,很可能这篇文章的统计学都不是作者本人完成的,或是作者统计学知识不是很熟练,可改为“某项指标的组间比较待补充具体的F值和P值”。像综述类的文章,作者可能以前没有撰写经验,但是为了毕业,不得不拼凑出来。这时给出的修改或稿件处理意见要具体,譬如修改意见说,“此段不够丰满,逻辑不严密”,对于作者来说就比较抽象。可以按照段落逻辑将待补充内容梳理出来,一步步拆分成细小的意见,达到每条意见作者可以直接按照批注去行动。如果单纯是一句“文章需要精炼”,对于作者而言,因为可能自身的写作功底有待于完善,或者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不够,虽然编辑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但是作者接收不到,这条意见很可能是无用的信息。如果具体一点,譬如说“文字方面,还是很啰唆。论文就是论文,请作者改掉拉家常的叙述模式”,或者“文字表述相当啰唆,建议在关键步骤上重点明确,不必面面俱到介绍,一些叙述尽可能简练。文字能说清的就没有必要再附图。删改后正文部分不超过5500字”。那么作者有了行动的目标,就可以马上去执行。所以,对于此类作者,撰写沟通意见时应注意修改意见的具象化,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作者在修改意见逐条落实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随之提高,对修改的实践畏难心理会逐渐降低,其意愿也会随着提高。

3.2.2低能力高意愿作者

对此类作者,编辑在沟通时除了要注意具象化沟通意见,更要保护他们那难得的高意愿。此类作者自身期待得到成长和提高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所以一些正面的语气可以推动作者以更大的热情去提高自身的能力。沟通语句可以先鼓励,再提出待修改意向。语气要婉转,如“这样是否更为合理,待斟酌、请教”之类的字眼。特别是退稿时,应注意退稿不退人[6],注意保护作者撰稿的积极性。

3.2.3高能力低意愿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比较“挑剔善变”,其意愿通常是与作者本人对期刊的认可度相挂钩的。如果常规情况下作者的此类型文章会投到比本刊层次高的期刊,那么这次由于是“低嫁”,作者一方面对文章的细节和形式会比较省略,另一方面,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会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文章现在的这个版本是比较权威或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前者类型存疑项的提出,编辑沟通时可“人性化”一些,首先要表现出对作者的理解,表示理解待核实项对于作者而言已经是常识;但是,由于文章撰写和发表需要,仍需简略补充。另外,给作者留下的修改期限可以比较从容,如需要作者补充基金、专栏作者简介、图片、参考文献相应项目,可附上模板或截图范例,做得到位一些。对于后者,则是一场小小的博弈,编辑要在完整领会稿件内容以后,再谨慎提出作者之前未知或是未重视方面的补充意见,要展现出编辑的专业素养[8-9];而且,由于此类作者对该刊先入为主的“低意愿”,其实作者内心对与该刊编辑交流的耐心是有限的甚至潜意识里是拒绝交流的:所以,编辑要把握有限的机会———如果自己没有想清楚如何清晰地表达,就不要贸然给作者打电话,因为在电话交流的短短时间内,让自信的作者自己之前的认知,其难度是比较大的。作者可能会在电话里直接拒绝对待核实项或斟酌项的修改,邮件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可以从容地把需要修改或斟酌的原因阐述清楚,也给了作者通过浏览文字而斟酌反思的余地,这是文字较声音的优势所在。虽然此类作者的“姿态较高”;但是,如果沟通得当,作者认可了编辑提出的意见,那么对修改或沟通项的核对会非常高效。如果要打电话沟通,要想清楚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如何一语中的地把需要修改的原因阐述清楚,至少要保证作者真的全部听进去,而且要错开作者的工作高峰时间。

3.2.4高能力高意愿作者

此类作者一般对自身都是比较精益求精,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礼貌地给予反馈。和此类作者的每次沟通,编辑从作者的解答和反馈中也可以得到解惑和提升,所以,对于这种难得提升自己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住。首先不要做给自家期刊减分的事情,同时,在沟通中可表现出对该篇论文后续研究成果的关注和跟进,表现出希望对后续研究结果进行约稿的意愿,邀请作者在本刊的述评或专家论坛栏目中对稿件所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可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沟通能力,每次与作者沟通后,可及时做一总结:给自己的这次沟通做出评价(作者和自己是否满意以及作者是否认为这次沟通是必要的),沟通的目的是否达到,沟通之前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作者的准备度预判是否准确,是否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比如由于作者的态度语气等原因而使自己的情绪被作者带着跑而引发出负面的情绪,或是说话没有围绕中心点浪费了作者的时间,自己的措辞是否切题、得体,等等;总结的不足之处在下一次的沟通中及时落实改正,编辑的个人沟通能力通过实践也会得到提高。

4结束语

预备转正发言稿篇8

“导学稿”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物理“导学稿”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稿”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得极为重要,“导学稿”的使用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导学稿”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通过对“导学稿”实施,可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导学稿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它的原则有三条: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真正把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学生学习上;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使用“导学稿”时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导学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学稿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导学稿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导学稿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导学稿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许多的学生能解决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稿的书面指导下,学生会自学或互学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成了学习的主人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成为盲目的、无序的学习导学稿导学,从研制导学稿开始,教师就已进入指导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境不断的变化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者,也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主导者

二、导学稿的设计要注重课前预习的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本节课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

预习设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是真正进步”一旦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在预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推陈出新,提出有意义、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求预习内容应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并要切合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在预习中给学生自主探究与联系生活实际的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提升和完善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前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对教材进行预习,特别对实验器材的准备,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器材等都应在预习范围之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又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应用,通过教师的积极引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物理的乐趣

三、提高预习导学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学习串联和并联这一节,学生已经会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但是由于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等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连接一个让灯泡发光的电路,学生会很快完成再问:你能连接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吗?学生会跃跃欲试,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紧接着就能连接成五花八门的电路这样教师就会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引入了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连接出的各式电路也为后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四、物理“导学稿”的设计必学注重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学习是物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新课的教学大都要围绕实验展开在这一学习环节,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实验前要给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这一点相当重要比如说,学生要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准备了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的导体,但是按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极有可能提出导体的电阻可能还跟导体的湿度等其它因素有关,这个时候,探究的相关器材没有,你让学生怎么继续探究?这要求教师编写导学稿时,不要受教材的禁锢,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充分地考虑到并准备好课堂上可能用到的器材实验前还要对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保证学习活动应沿着达成学习目标的方向发展实验中教师要深入各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不至于影响后续环节的学习

五、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点评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一个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时,有的教师就接二连三地喊学生继续回答,却不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或否定的表示,或者对学生的独特的、奇异的思维方法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严重措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所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动向,积极引导,尽可能延缓评价,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找出最佳方案之前,应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讨论过程中,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使讨论深入展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只要教师组织好,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就能使得人人都有用武之地,而没有超负荷或吃不饱之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使课堂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导学稿”存在的问题及体会

教师应用要灵活

对导学案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对课标、教材做内化处理,结合学生实际和物理生活实际进行再认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使课堂教学具有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重教轻学,包办代替

许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养成习惯,重“讲评”,轻“探究”,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适时介入讨论、指导或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学生以正面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自主探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自己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物理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训练其技能,发展其爱好,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发展其能力让我们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搞好物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不断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可靠的保证

上一篇:学习交流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换届大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