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会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1-20 12:50:05

新品会发言稿

新品会发言稿篇1

媒体微博常见的法律问题

从微博现状和现行法律框架来看,比较突出的法律风险存在于以下领域:

1.违反真实性原则,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或对他人造成侵权。谎言传播在主观上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对其产生的法律后果负责,根据谣言的类型,相关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

(1)引起民众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今年初,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对于这一极富政治敏感性的谣言,媒体微博都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在一些社会新闻的谣言事件中,如“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等,个别媒体微博不同程度地介入其中。事实上,如果媒体微博推动这些事件持续发酵,进而诱发不稳定因素、导致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也将予以追究。

(2)传播不健康内容,冲击公序良俗。2011年9月,一名已婚男子编造“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并在某网站微博散布,部分媒体微博跟进炒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就此予以谴责,并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依法惩处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及网站,追究其相关责任。

(3)发表涉及他人的不实信息,侵犯名誉权或隐私权。2010年12月,一个名叫赵楚的网友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当晚,某知名周刊在官方微博上即时转发了这一谣言,该条微博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正规,数分钟内被转发近千条。尽管金庸先生未就此事诉诸公堂,但由此造成的侵权是实际存在的。

2.违反公正性原则,缺乏依据,具有侮辱、诽谤性质的言论。一些网民乃至媒体微博的声音带有强烈情绪化、民粹化色彩,动辄进行人身攻击,构成了侮辱或诽谤性质的侵权。

前不久,广东顺德一名女子怀疑自己丈夫通奸,调查后发现属实,恼羞成怒后连续了多条针对第三者的侮辱性微博。法院一审判处微博博主需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在纸质媒体上发表公开道歉声明。这条“有图有真相”看似无关紧要的市井微博,很容易被媒体编辑看成不错的社会新闻爆料,但一旦简单转发,则将为其侵权行为负连带责任。

3.违反稿件转载规范,侵犯他人著作权。媒体微博转发其他账户的资讯和评论十分普遍,这种转载也应参照传统媒体的业务规范,注明稿件来源。隐藏非原创的内容的出处,以自己的名义转发微博,实为抄袭和剽窃,在法律上已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

并非所有微博都受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享有著作权的是具有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成果,诸如网民一般生活记录式的“口水帖”显然达不到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字数长短并非著作权价值标准的判断依据,具有一定水准的微笑话、微小说、微电影,也不得在微博进行抄袭性转发。

此外,原作者如果明确表示不予他人转发,则注明来源的转发也构成侵权。

走出“新媒体陷阱”,从根本上防范法律风险

传统媒体骤然进入微博后,看到了新媒体的比较优势,为提升自身竞争力、适应用户要求,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原有业务流程,进而降低了真实性的保障力度。但在社会舆论看来,传统媒体换上了微博的新装,依然沿袭了其品牌特色和功能定位,其的信息就应该是经过校验的。这样,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运营出现了内在的张力,其目标需求和公众认知出现了差异。这正是媒体微博比一般微博用户有着更高法律风险的根源所在。

如何从制度层面根治谣言尚未形成共识。在这种背景,传统媒体恰恰被寄予了维护舆论秩序、澄清各类谣言的厚望。在政府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社会着力倡导网民社会责任的同时,传统媒体更应通过自身调查采访、信息审核的优势,准确定位媒体微博的功能,将传统特色和资源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从这一功能定位和新媒体要求出发,媒体微博运营在法律风险的防范中有待加强以下工作:

1.设立新媒体稿件审签制度。微博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的,需要经过有资质的签发人把关,经审阅通过后方能对外。越来越多的正在走出单纯追求稿件数量和发高效率的“新媒体陷阱”,开始走兼顾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安全的传统媒体特色微博之路。长春的《东亚经贸新闻》即提出以报纸的新闻安全标准进行官方微博的审核,专门选派一名编委全面负责对微博稿件的审核;将微博稿件纳入签发流程,一律经后台审签后才能对外;针对微博的适时性特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以降低安全门槛为代价保证时效性。

加强审核是屏蔽虚假、有害信息的根本方法,但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必然降低了效率,尤其是增加了媒体的成本。一些媒体尝试将传统业务和新媒体融合起来,《上海证券报》通过自主开发的采编系统实现了所有稿件一体审签,再按稿件特点分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传统业务从业人员的新媒体意识,也通过流程再造有效地消化了新增的业务成本。

2.加强发稿的流程控制和组织策划。建立强有力的报道组织指挥机制是实现流程控制的重中之重,牵住了这一“牛鼻子”,有利于媒体特别是大型媒体从整体上对微博信息进行架构性掌控。如新华社新媒体采编发稿流程的内部规定,对组织策划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将新媒体报道纳入每天的业务例会,及时结合当天报道重点、舆情热点对新媒体报道进行组织策划;在重大战役性报道、重大主题报道中,由总编室牵头对新媒体报道进行专题策划,制定专门方案;依托舆情监测系统,安排专人监控重点网站及社交类媒体,及时获取舆情动态和报道线索。通过这一网络,报道指挥部门在庞大的新媒体报道体系中掌握了主导权,从源头上保障了发稿安全。

3.明确新媒体转发稿件的规范。编辑选稿务必了解转发对象是否同意转发,若同意转发则必须注明来源,尤其是媒体微博综合多家信息源的稿件,不能简单地以“综合”代替明细的稿件出处;编辑转发其他用户内容时应尊重愿意,不得按照自己的观点断章取义、放大或缩小信息、歪曲原作者观点;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还对网络和微博上的信息源进行了分类分级,并据此确定了编辑的发稿权限。

4.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流程管控在建立微博发稿环节业务规范的同时,还应加强编辑在执行环节的监管与落实。明确编辑、主编的岗位职责是编辑工作制度化的有效方式,半月谈杂志社在网站和微博的稿件编发规程中建立了三级发稿机制:责任编辑是第一把关人,对稿件来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可靠性以及稿件的事实性及文字性差错负责;主编负责稿件的初审,在稿件送审时对需要特别注意的稿件加注“敏感稿件”标记,对内容的安全负直接责任,应及时、全面地了解当日的报道重点和注意事项并向编辑传达,对传达不到位导致的稿件差错承担责任;杂志社的终审发稿人担任终审签发人,对网站和微博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事实性问题进行审核,对内容的安全负第一责任。职权和责任的对应使各环节的安全得到制度约束,通过提升各岗位的责任意识有效预防了差错的出现。

5.建立差错纠正和应急处理制度。报刊的历史表明,差错只能减少,不可能完全消灭,在新媒体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对差错的出现建立应急预案。由于微博传播迅速,特别是重大信息已经就会被广泛转发评论,因此简单删除无济于事。新华社要求,各编辑部、分社制定相应报道应急预案,确保出现差错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出现技术性和一般事实性差错,一般不撤稿,而是用终审发稿人、采编业务签发人及时改正后的稿件,对前稿进行更新、覆盖;需要删除稿件或向公众作出说明的,经新华社总编室审定同意后。可见,对差错的纠正方式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但都应本着稳妥原则,及时加以应对。

新品会发言稿篇2

 

主要栏目

设有专论、康复论著、临床研究、功能评定、传统医学与康复、护理、综述、讲座、学术动态、会议纪要、信息等栏目。

 

投稿须知

1 文稿务求精练、通顺、准确,主题明确。论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来稿请附中文摘要(250个字左右),是否配英文摘要由作者自定(400个实词左右),摘要按结构式书写,即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要素。关键词请参照最新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选取,一般选取3~6个。

2 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5000字。

3 文稿要求打印稿,并附电话号码 (很重要,关系修稿联系,稿件能否及时发表),作者单位,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如项目不全,不宜刊登),一式二份,最好能附寄软盘或通过E-mail传送,格式以Word、方正为好。

4 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准;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 4年颂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图表要少而精。图片要求清晰,不折叠,其说明用另纸打印。图片背面注明图号、作者、文题、方向。

5 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按引用的先后在文中引用处上角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加方括号标注,再在文末依次列出。

6 西文作者姓在前不缩写,名在后,用大写字母缩写。缩写字母之间、姓名之间用空格,不用缩写点或符号。请勿一稿多投。作者在向我刊投稿期间欲投他刊,请先在本刊注销。

 稿件处理

1 来稿需经作者工作单位审查,并附以盖有公章的推荐信。凡属国家项目或省、部级以上科研或基金项目 (可以优惠)请标明课题编号,系科技成果奖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请注明。都请寄复印件。

2 稿件3个月未收到退修或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稿件作者修改逾3个月不寄回者,即属自动撒稿。

3 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将通知作者付发表费。发表费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不采用的稿件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4 来稿请寄:福州市333号邮政信箱,《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编辑部,邮编:350003

新品会发言稿篇3

从莫言到红高粱再到高密,一人诺奖背后的财富众生相。

如今,在莫言的故乡高密县,酒桌上多了一条新规矩:当高密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这第一杯酒定是敬给莫言的。

不仅在酒桌之上,高密的喜悦随处可见。从前,这里是青岛的后花园,而伴随着莫言的获奖,高密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文学之乡。

在莫言获奖的第二天,孕育了莫言的东北乡,便高高挂起了30盏大红灯笼,进村的桥也被粉刷一新。面对纷至沓来的全球记者,东北乡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有关莫言的报道中。

雷厉风行的还有高密的商家。当地最大的农家乐老板已经把店铺的名字改名为“红高粱庄园”,很多农户也打算重新种植即便给了补贴,也并不划算的红高粱。

想跟莫言甚至是红高粱搭上关系的,又何止一家而已。

在莫言获奖后的第四天,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便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根据计划,这项占地万亩,斥资6.7亿元的园区,将兴建包括莫言旧居在内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几天前,这项计划的占地面积还只是2000亩而已。

在一项微博调查中,超过50%的受访人表示,在诺奖公布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莫言何许人也。一如过往的低调,在本应最为风光的时刻,莫言不见了。

他拒绝了任何人的采访,即使连同乡和亲戚摆设的酒宴,莫言都没有出席。尽管,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但莫言还是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公共资源,被人们快速消费着。

在高密文化馆门前,有一条横幅意味深长,“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

早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于莫言的消费便蓄势待发。在全球著名公司Unibet公布的赔率表上,首次出现在名单上的莫言排在第一顺位。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注定非凡,因为他牵动着整个中国。

2006年,一位侯姓的工程师随意注册的 “莫言醉”商标,如今遭到多家酒商的争抢。不久前,有消息传出,称此商标价钱已基本谈妥,只不过“莫言醉”的价值已从早前的600万,一路飙升至税后1000万元人民币。

这当然是一次炒作。

几年前的一次聚合上,酒意正浓的侯先生突然诗性大发,无意中吟诵了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之后,他真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 “莫言醉”的商标,并通过了审查。如今,无心之举却成了酒企的炒作噱头。

尽管,“莫言醉”的商标持有者并没有出售的意愿,但这并没有阻挡酒商的炒作。有不少人在网上对这样的炒作嗤之以鼻,但这恰巧迎合了商家的意愿。

比起幸运的侯先生,多数买卖人在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沾上“莫炎热”的余温。

如今,在淘宝上输入“莫言”二字,除了小说,“莫言同款毛衣”、“莫言同款开光手串”、“莫言同款钢笔”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这些看似可笑的商品,一如高密沿街叫卖的“莫言家萝卜”,正体现着中国人对于莫言狂欢式的消费。这就像我们对于山寨产品的追逐一般,懒惰而可笑。

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天,“莫言醉”会成为高密餐桌之上的必备酒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莫言不会醉,醉的是中国。

“诺奖财富论”

很多人预测,诺奖会帮助莫言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今年榜单上的冠军。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打造富豪的新途径。

比起小打小闹的淘宝商家,向来爱炒作概念的资本市场,自然不会缺席这场“诺贝尔热”。

在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便做出回应。传媒板块强势开盘,6只个股开盘涨停。有趣的是,除了出版传媒行业奥飞动漫、华谊兄弟、掌趣科技和人民网也成为收益的对象。

除此之外,“诺奖概念股”不断发酵。干细胞研究、量子光学、钛白粉等板块也搭上了诺奖的顺风车,相继成为市场爆炒的对象。

然而,笑到最后并非这些上市公司,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典博维。

今年5月,莫言与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民营文化传媒机构正式签约,后者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

然而,精典博维却是忧心忡忡。出版商激烈争抢莫言作品版权,加之各类版本的莫言图书纷纷上市,出版业对于莫言获得诺奖的回应似乎颇为混乱。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坚决打击相关侵权盗版行为。除此之外,莫言还亲笔授权精典博维作为其作品的惟一维权商,可全权处理被侵权的维权事宜。对于精典博维,这有如一颗定心丸。

如今,精典博维正加速着莫言新作《我们的荆轲》的面试,同时,收费版APP也将于不久之后登录苹果终端。除此之外,其IPO计划也在加速。

欢欣鼓舞的还有中国的作家们。在他们看来,莫言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学的胜利。

和高涨的GDP相比,中国作家的稿费可谓一路下行。民国时期,在中国当作家可谓高收入职业。40年代时,张爱玲每月稿费可达450块大洋,约合9000斤大米。如今,国内稿费最高的杂志是《知音》,千字稿费为1000元,美国稿费的平均水平则在4800-12800元之间。而更加令诸位作家尴尬的是,800元的稿税起征点已经30年未曾改变。无论诸位作家的既得利益能否因此增长,但可以肯定的是,起码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坚持的信念,也许是莫言带给同行们最为直接的影响。

如今,莫言成了“国宝”,他与财富的距离,正如他与诺奖的距离一般,唾手可得。

在2006年首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莫言以345万元的收入位列第20名。自此之后的五年间,他便消失在这份榜单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郭敬明。在同一份榜单中,这位成名于网络的80后作家从未跌出三甲。身居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高位,加之邀约不断的代言和节目通告,郭敬明在文学之外可谓名利双收。

新品会发言稿篇4

好的报纸版面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讲政治

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体现出正确的舆论导向。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版面编排中充分体现出报纸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快捷而又准确地传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声音,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主要宣传意图创造性地落实在版面上,传达好、报道好。要给予充足的版面空间,优先处理好重大时政新闻、重要经济新闻和重要言论。要处理好中央重大时政新闻和省内重大时政新闻的关系,处理好领导同志的稿件编排定位,哪在前,哪在后,哪个应高一点,哪个应低一点,都要十分讲究,认真编排,错位了,就是政治问题。内容要分清哪些是重要新闻,哪些是非重要新闻,决不能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用无关紧要的新闻和一般化的稿件充斥版面,从而影响重大新闻的宣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版面要有鲜明的主题,要有自己的灵魂。一块版究竟要突出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准确地运用版面语言告诉读者,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允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做文章讲究"谋篇布局",编排版面同样如此,只有主题明确,其他稿件才能按照要求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一般而言,头题就是版面的灵魂。所以,要千方百计选择一个好头题,因为头题是纲,纲举目张,只有头题选准,才能突出导向。头题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传递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信息。突出导向性、权威性、思想性,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看的新闻。要敢于把质量最好、意义最重要的稿件放在头题位置。6月12日刊登在河南日报一版的文章--《用更多的精力加倍的努力抓经济发展》,之所以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不仅是因为这篇文章问题抓得准、写得好,而且刊发时处理得也好,大胆地放在头版头题的位置,准确地传递了省委的意图。

二、讲章法

就是按照规矩办事,就是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按照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的具体要求,充分运用各种版面编排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版面空间,向广大读者准确地传达报纸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哪些稿件需要强势推出,哪些稿件需要弱化处理;哪些稿件位置高而要字号小,哪些稿件位置低而要字号大;哪些稿件需要立即发出,哪些稿件必须放一放再发,等等,这里都有章法有讲究。版面编排首先要准确表达内容,其次是追求表现形式,进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此,对于版面编排艺术,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稿件处理力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适度而不失度。比如,照片的处理,就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为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而随意把图片发大。如果用新闻性很一般的图片去占大量的版幅,这样处理会喧宾夺主,造成误导;只有把新闻性强、内容好而画面质量又高的图片加以突出处理,才是正确运用了版面语言。去年一家报纸的头版上面是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消息,下面接着就是一张巨大的犯罪分子的照片,这样布局很不合适,也许编辑无意,但客观上造成的宣传效果极差。所以,版面语言的运用要按照规矩来,按章法办事,标题字号要规范、文章排列要有序、线条使用要合理、图片大小要适中,等等,一切都要遵循新闻规律和版面编排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给人杂乱的感觉。

三、讲效果

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讲视觉效果;二是讲社会效果。

先说讲视觉效果。讲视觉效果,就是要求报纸的版面不仅要坚持正确导向,准确传达信息,而且还要生动活泼,能够吸引住读者,有艺术性、有美感、有冲击力。因此,这就要求版面编辑要认真学习美学知识,增强编排中的美学意识,不能只满足于当个"组装工"。要把版面编排当成一种艺术创作来对待,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创新。文章的编排、线条的使用、标题的美化等,都要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一个版面整体看,要和谐、有序,犹如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谈到报纸版面改革时说,"现在我们有些版面编辑一讲'突出处理',以为就是高、大、重、浓、密--提高位置、加大面积、加重标题、加浓栏线、加密提要。殊不知'高'不一定最突出,有时放在最低处反而突出;'大'也不一定最突出,在一个版上大块头稿件居多的情况下,小的反而突出,等等,所以,版面的编排要注意和谐、均衡、协调,要利用好人的视觉原理,处理好大与小、多与少、轻与重、浓与淡、疏与密的辩证关系。"这话讲得很精辟,对于增强版面的视觉效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再说讲社会效果。版面是报纸采写、编辑工作的终端产品,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关系到媒体宣传效果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版面编排的社会效果。首先要把好关。版面编辑在选发稿件时,要多选发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引领文明风尚、塑造美好心灵的稿件,要多做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工作,多刊登一些格调清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要自觉抵制落后和封建迷信,坚决制止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作为版面编辑一定要增强关口意识,把好最后关口。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该发的文章究竟放在什么位置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其社会效果。其次要把握好度,处理好版面编排的轻、重、缓、急。该突出处理的稿件,要不惜版面突出处理,该发到位的稿件一定要发到位;对于那些新闻价值不高、实际意义不大的稿件,该拿下来的就拿下来,该枪毙的要敢于枪毙;对于那些刊发在其他版面又需要在一版挂牌的文章,要按照要求适度挂牌,不该挂牌的稿件不能随意挂牌。第三,要注意小细节的审查。小细节往往带来大影响。比如,领导同志的排序一定要准确,不能错位;日期问题一定要准确,不能搞错;人名一定要准确,不能有别字、错字、掉字;标点使用一定要准确,不能把文章的意思随意收缩和延伸。这些问题每个环节都要把好关,甚至要多看几遍。特别是对重要的文章和标题,要多看几遍。原稿对的我们不能搞错,原稿错的要纠正过来。有些领导审定过的稿子也许会出现笔误,但我们要及时提出来,不能眼看着明显的失误不管。

新品会发言稿篇5

1984年7月29日,袁木等去北戴河向中央领导汇报,等听了汇报不大满意,主要是觉得平平淡淡、缺乏新意,要求在重要问题上有所突破。汇报后宣布调整起草小组成员,部分同志回原单位,另从中央部门调林涧青、郑必坚、林子力等人参加起草小组,小组负责人是林涧青(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袁木。

从8月1日起,我们在北戴河,一方面分别拜访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参加拜访的是万里和姚依林。万里的观点和态度非常坚定、鲜明,认为改革非搞不可,否则没有出路。他完全赞同稿子中对我国经济状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在谈到农民生活困苦、农村教育落后和一些农村干部为非作歹时,他激动得拍起桌子。姚依林没有说多少话,只强调现在许多问题还看不准,文件要写得原则一点。在此期间,我和杨启先还参加了秦皇岛市的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改革的意见。另一方面,根据在北戴河听到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重新讨论整个文件的框架,拟出了新的提纲。但是在起草小组讨论时,对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关系仍然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是有些同志担心会导致资本主义。

8月5日,接见起草小组全体人员,表示基本同意新提纲,逐条讲了些意见,并要求20日前拿出新的稿子,交给将于9月上旬在北京组织的高级干部大讨论。这是我生平第二次见到。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念书,是团干部,到团中央听过他的报告,他那敏锐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近距离面对面听他讲话,倍感亲切。

第六个小阶段是根据、的意见,写出第四稿、第五稿。

8月7日回北京后,我们立即按照新提纲,重新分工起草第四稿。郑必坚、王愈明和我负责写前三条,边议边写,我执笔。到8月15日,11条全部写出,由林涧青、袁木、郑必坚等统稿。

这些日子,理论界又活跃起来,开会、写文章、给中央写报告,纷纷要求明确肯定必须充分发展商品经济,这对我们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起了促进作用。

8月29日,到玉泉山同起草小组座谈,他着重对第四稿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强企业活力、价格改革、政企分开、经济责任制等几条提出了修改意见。他重申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这为《决定》的起草定下了基本调子。

8月30日,到玉泉山同起草小组座谈。他再次要求在总结前几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他还说了许多话,我们有时也插插话。他谈到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说:“‘’宣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就让他们喝西北风去吧,他们把发展商品经济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嘛。不能把贫穷当做社会主义。”在讲到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病时,他引用了列宁的话:“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的空想’。”并说:“什么‘无所不包’!能包得起来吗?包起来的结果就是经济没有活力,市场商品匮乏,人民生活困难。”还说“什么是计划?计划就是打算、预计嘛,不可能算得那么准确。计划就是计划,不是法令”。最后他说,我对经济工作不熟识,今天我说的不算,你们就听紫阳的。

根据、的意见,我们又立即分题、起草(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负责编写两条:经济责任制和多种经济形式)、综合、互相修改、集体“过”稿子,于9月5日形成了第五稿,共10条。袁木还让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起草一份文件说明,供大讨论时用。

9月8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第五稿,同意把这个稿子提交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讨论。会上还决定大讨论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在中央,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约400人,分十几个组讨论修改;在地方,分别由各省区市委常委召集大企业负责人、理论工作者讨论、修改。还指出,计划、价格、领导三条写得还不够,要加以充实。会后我们即对这三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七个小阶段是中央和地方组织大讨论,对第五稿提出修改意见。

从9月11日至20日,起草小组成员分别参加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的分组讨论。我分到第10组,地点在中南海152会议室,召集人是杨尚昆、宋平、袁宝华。袁宝华见到我,就说:“请谢明干同志把文件念一遍吧,他是起草小组的。”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念完后全场鼓掌,萧劲光还称赞说:“念得好!”会上,大家竞相发言,纷纷说文件写得好,气氛很活跃。从12日开始,小组每天讨论半天,念一条讨论一条。大家联系实际,一致表示拥护中央关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除在个别文字上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外,没有原则性的意见。

9月13日小组讨论时,传达了9月9日写给、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的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邓、李、陈均已批示同意)。《意见》在讲计划体制改革时讲了四层意思:一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二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生产和交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辅助作用”;三是“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编制包罗万象的指令性计划,不仅不可能,而且有害。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方针是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四是“指导性计划主要用经济手段调节,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考虑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计划第一,价值第二’这一表述并不确切,今后不宜继续沿用。应该如实地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开来”。在讲价格改革时,《意见》认为“价格改革难度最大,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调整价格,主要是由于商品的比价不合理,⋯⋯是结构性的调整物价,而不是通货贬值。”“在调整物价时,一定要积极慎重,采取负责态度,⋯⋯务必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不降低,而且尽可能有所提高”。在讲到国家领导经济的职能时,《意见》主要强调政企应分开,公司必须是企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大家听了《意见》后,争先发言,表示赞同,要求稿子按照《意见》修改。

9月14日小组讨论前,传达了陈云 9月13日给的复信,信里表示同意的《意见》,认为他讲的三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对这几年城市经济改革经验的总结。在谈到计划体制改革时,陈云在信中说:“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比五十年代大得多,也复杂得多了。因此,对五十年代适用的一些做法,现在不能也不应该套用。即使在五十年代,我们的经济工作也不是完全套用苏联的做法。”在谈到价格改革时,陈云说:“关于价格改革,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该稳步进行。上次化纤降价、棉布提价没有引起社会震动,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在谈到政企分开时,陈云说:“这样做很必要,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领导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时间议大事,加强宏观方面的指导和控制。”最后,陈云强调指出:“这几年,农村的改革已取得极大的成功,城市改革总的说来,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广大干部不是都很熟悉。因此,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务使改革健康发展。” 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起草小组也及时把陈云信中的基本观点吸收到稿子里面去。

9月17日讨论结束。这场大讨论显示出全党对改革的高度关切,大家对这个稿子是肯定的、拥护的,评价很高。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文稿中的主要观点,在这个范围内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从简报看,虽然意见也提了不少,但新的或原则性的已不多。在讨论企业改革时,首钢负责人主张向发达国家学习,国家对企业只监督、不干预;也有人建议,应直言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但起草小组多数人认为,这些观点“走得太快、太远”,目前不宜考虑。

9月19日 ,又到起草小组,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说到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他说打算10月13日开预备会议;18日开三中全会,半天;19日公布《决定》。根据、的意见,考虑中央、地方大讨论的意见,我们从21日到24日又分题修改稿子。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负责修改计划、价格两条。修改时我们直接引用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的观点,并在提法上作了改动和发展。到25日,印出第六稿。

第八个小阶段是约谈邓力群。

9月27日下午,在中南海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谈话 ,在场的有袁木、郑必坚、杨启先和我等。说:有人说等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提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我说有,那就是保加利亚。问:我们提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同宪法有没有矛盾?郑必坚答:没有矛盾,宪法里没有提实行计划经济。随后,与邓力群就《决定》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

此后几天,起草小组继续推敲稿子里的文字、提法,林涧青、袁木、郑必坚等反复修改,形成了第七稿。

第九个小阶段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第七稿。

10月8日,起草小组列席在怀仁堂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及中顾委、中纪委、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等80多人,陈云、李先念、彭真、、乌兰夫等老同志也出席了。会议由主持,他先传达了邓小平对《决定》第七稿的电话意见:“文件看过了,写得很好,政治局会议我就不参加了。”接着,说:“陈云同志带来了一份在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请大家看看。”

然后,开始讨论稿子。陆定一第一个发言,表示同意,并对个别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接着,宋平、姚依林先后发言,着重对企业下放、两权分开等问题提出看法,建议把“政企分开”改为“政企职责分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改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然后,胡乔木作了很长的发言,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未说完不少人就同他争论起来,还说:“你在北戴河不是也同意的吗?”这时,陈云对胡乔木说:“乔木,你讲得太长了⋯⋯”

陈云在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先肯定这个稿子“对经济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有了比较周到的考虑”。“这个文件非常重要,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我完全拥护”。他又说:“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工商业方面的改革也已经有了几年时间的酝酿、试点和实践。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按照这个文件的精神去办,再用几年时间,工商业方面的改革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生产力一定会得到一次大解放。”他还着重指出:“这次改革涉及范围很广,在进行过程中,一定还会出现一些我们现在难以预见的问题。因此,应当像对待农村改革那样,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便使改革不断完善。”对改革中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现象,他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注意到这些现象,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一起抓,那么这些消极方面是可以加以限制的”。陈云发言后,薄一波、乔石、李先念、彭真等先后表态,都同意将这个稿子提交即将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最后,会议原则批准了这个稿子。

会后,起草小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出第八稿。

第十个小阶段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决定》。

10月12日 ,参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代表报到。13日代表们看文件(第八稿)。15日至18日分组讨论。我列席了西南组讨论。会上发言踊跃,大家纷纷表示看了文件后很受鼓舞。也有的人感到写的力度还不够,有的人则担心行政部门不肯放权、改革推不动,还有的人对个别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送审的第八稿,都批示同意。陈云在10月19日的批示中还指出稿中“工资和物价挂钩这句话不要写上”,“只要说明将采取切实办法保证人民实际收入不因价格改革而降低就行了”。我们立即按照他的意见作了修改。

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举行,由主持。陈云在书面发言中说:“系统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他在谈到计划体制改革时说:“这次全会审议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所作的四点概括,完全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谈到价格改革时,他认为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但是改革的步骤一定要稳妥,务必不要让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因价格调整而降低”。他再次肯定政企分开很必要,“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比过去大得多的自,另一方面可以使各级政府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议大事,看全局,把宏观方面管住管好”。他强调体制改革“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说:“我们要按照这个决定的精神去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要这样做了,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还通过了会议公报和关于第二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决议。

《决定》通过后,坐在主席台上的邓小平高兴地对旁边的说:“写得好。谁写的呀?”又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有这么一个评价。但是要到5年之后才能够讲这个话,证明它正确。”

《决定》的产生,历时5个月,八易其稿。它实际上是改革开放5年多来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投身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心血结晶,是、在邓小平、陈云同志的指导下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决定》全文1.7万字,分10个问题,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这是党中央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而制定的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有几个主要的“亮点”,或者说几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上,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上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经济是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搞活企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过去“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明确肯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要“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要为“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

三是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突破限制、排斥甚至否定市场作用的传统观念以及中共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做法,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四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突破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和政府对企业实行集中统一、包揽一切的做法,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明确指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五是在企业领导体制上,突破过去党委书记是企业第一把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传统体制,明确规定企业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中的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六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突破“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的传统观念和忽视企业、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做法,明确指出“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七是在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上,突破以纵向联系为主、条块分割、互相封锁的格局,明确要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打破封锁,打开门户,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决定》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好评如潮。邓小平也多次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论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今天我们重温他的有关讲话,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很受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决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和对不断深化改革的认识。

《决定》通过后的第二天,邓小平在中顾委全体会议上讲话。在讲到《决定》时,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这两天国内外对这个决定反应很强烈,都说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个文件,我没有写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但确实很好。”又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同志都赞成这个文件,看到了现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个好文件。”

《决定》的颁布,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等都大大加快了步伐。

参加《决定》起草的一些体会

光阴荏苒,今非昔比。我们今天重读这个《决定》,可能会觉得它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其实,它的基本观点,破天荒地冲破了长期禁锢着我们头脑的传统经济思想的牢笼,使亿万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起了历史性的作用。这是应该载入史册的。可以说,没有这个《决定》,就不会有这以后25年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大好形势。诚然,以现在的客观环境和思想认识来看,《决定》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不足或不妥之处,这些已随着实践的发展为后来一系列中央文件所弥补和修正,而且其基本观点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是符合认识的客观规律的。

参加《决定》的起草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值得回忆的一件事,因为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深切体会到解放思想确实是改革开放的先导,又贯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包括起草重要文件,整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提高、不断统一认识的过程;起草不容易,贯彻落实就更不容易,必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推进改革开放如此,做其他工作也如此,因此解放思想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把它经常化、常态化。可以说,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前进,就会落伍和被淘汰。

新品会发言稿篇6

参与本次调查的记者及媒体从业人员来自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主要涵盖财经/金融、综合/大众、IT和多种行业类媒体,主要年龄分布为23岁到35岁区间。受访者主要以记者、编辑和栏目主编为主,并且超过5成的被访者其媒体从业时间超过5年,在实际从事媒体一线报道和采编工作的群体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重要发现:

互联网和企业新闻稿成为记者最主要信息来源

超过45%的记者将互联网列为其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来源。同时,传统的企业新闻稿依然是记者获取企业第一手消息的重要渠道,所占比例超过43%,但是在形式和渠道上更为多样,在传统的企业及其公关机构向媒体直接的同时,在中国刚刚发展了几年的企业新闻专线也得到了记者的认可。除了上述两项,通过同行业其它媒体以及新闻通讯社获取信息,也各自占有微小的比例。

调查显示,超过98%的被访者乐于接收企业的新闻稿,超过83%的记者表示会在工作中采用节选和引用的方式使用这些新闻稿。

新闻稿时效性和内容相关性成为记者是否选用的重要依据

记者对企业新闻稿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记者认为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新闻稿内容还是有些空洞,特别是采用过于广告化、宣传色彩太浓的语言或者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媒体记者提供一成不变的新闻稿,成为记者排斥企业新闻稿的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与几年前的状况有很大不同的是,关系和金钱在影响记者判断上的作用愈发边缘化,仅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记者表示会因为关系好的企业及其公关公司的推荐,以及有偿才会选择使用新闻稿。

74%的记者采用电子邮件接收新闻稿,IM工具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手段

由于工作任务繁忙以及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74%的记者日常采用电子邮件接收企业新闻稿,仅次于电子邮件的是IM工具,虽然所占绝对比例很小,但是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通过新闻会获取打印文稿的比例。同时,IM工具也是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对外联系手段,在受访者中的使用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而且30%的记者还会通过IM工具与同行交流采访线索和选题。

新媒体受记者青睐,超过75%的记者拥有自己的博客并能保持更新

不管是传统还是非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都是非常积极的,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在记者群体中非常流行,而且有超过75%的记者拥有自己的博客并能保持更新。

对于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媒体和新媒体的前景,超过半数的记者认为其在未来将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

公关人员与记者的互动明显加强,36%的记者对公关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表示认可

公关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在记者们看来也是非常显著的。百分之八十多的受访者表示近几年与他们接触的公关公司的数量增长了,且有超过36%的记者对公关公司在整体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上的进步表示认可。

了解所服务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了解媒体的特点和需求、及时帮助记者联系采访、尊重媒体对于新闻稿内容及其价值的判断是记者对于公关从业人士的最主要要求,同时也是在记者眼中目前国内公关业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针对媒体记者的服务方面,及时提供图片照片等新闻素材、完善企业网站内容及提供企业新闻邮件订阅成为近几年新呈现出的媒体需求。

建议:

企业在提升新闻稿效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新闻稿的内容质量。

电子化的新闻稿途径将会变得更为重要,而能够同时广泛覆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专业商将会让企业和媒体均能从中受益。

现在开始应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还不算晚,而且可以影响记者这一特殊的“意见领袖“群体,它的好处在未来一定会大幅显现

新品会发言稿篇7

提升写作能力,培育忧患意识,启蒙创新理念;挟《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之热气,传承2008、2009年两度全国校园杂文大赛之精神,为发现有才华的青少年作者,扶掖有志于杂文创作的青少年作家,培训高考作文之技能,本届大赛拟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发动众多新秀参与创作。这是迄今为止青少年杂文写作者参加全国杂文大赛人数最多、发动最广、影响最深、奖项最全的大赛。

一、主办:

杂文选刊杂志社

二、参赛对象及时间:

参赛对象:

1、全国各级各类在校教职员工;

2、各类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含研究生)。

组别:

中学组、大学组、教师组。

大赛时间:

2011年3月1日―5月31日。

三、参赛作品要求:

1、内容尽量广泛,选题尽量多样,凡顺应历史潮流,批判、针砭逆社会发展规律之思想、事物、行为;

2、形式、风格、流派要百花齐放,构思出新、语言生动、可读性强者尤为欢迎;

3、字数宜1000字以内。

四、参与方式:

1、网上参与:登陆主办方网站(省略)在线投稿;发电子邮件至;

2、线下参与:邮信至(130022)长春市卫星路5758号《杂文选刊》下旬版编辑部。

请在文章末尾标注真实姓名、学校、班级、详细通联方式、指导教师姓名;在电子邮件主题栏、信封上注明“校园杂文大赛”及组别。

五、奖项设置:

1、作品奖:

中学组(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组(含职高)、教师组各设:

一等奖2篇

奖金:各5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奖品:《杂文选刊》2010年上、中、下版年度合订本,计三卷。

二等奖5篇

奖金:各4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奖品:《杂文选刊》2010年上、中、下版年度合订本,计三卷。

三等奖10篇

奖金:各3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

奖品:《杂文选刊》2010年上、中、下版年度合订本,计三卷。

2、指导教师奖:

20名,各奖300元,《杂文选刊》2010年上、中、下版年度合订本,计三卷。

六、作品展示:

1、《中华杂文网》以专题页面方式展示优秀参赛作品,网站发表作品不设稿酬;如获奖,发放奖品,颁发奖金。

2、《杂文选刊》下旬版每期择优刊发3-10篇参赛作品,稿酬照付,不在奖金内。

七、奖项公布:

本次大赛获奖作品将直接公布在主办方网站;参赛者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了解详情,请登录《中华杂文网》(省略)。

八、班级报名参赛可获样刊:

为使参赛学生阅读到更多上乘杂文,了解杂文的风格流派、创作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报名参赛者,本社无偿提供部分《杂文选刊》样刊。报名即索,数量有限,先报先得,赠完为止。

九、大赛联系人:

1、《杂文选刊》下旬版编辑部主任:李庆玲,电话:0431-85331331。

2、《杂文选刊》发行部主任:尉昕,电话:0431-85331336;电子信箱:。

杂文选刊杂志社

新品会发言稿篇8

2007年1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博物院举行隆重的傅抱石作品捐赠系列活动,包括捐赠仪式、展览、研讨会等。同时,南京博物院在艺术馆内特辟傅抱石艺术陈列馆,举办傅抱石亲属捐赠傅抱石作品特展,展示傅抱石绘画、印章、著作手稿、画稿等精品力作计140多件套。南博拟定时更换展品,常年陈列、展示抱石先生书画、篆刻艺术和学术成果,以怀念先贤,激励后进,彰显傅抱石先生的卓越艺术成就及傅氏子女、亲属之爱国情怀。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性的画家之一。他对自然、艺术、人生抱有满腔热情,其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摄入气魄和动人神韵,无疑来自他生命的本真和赤诚,以及后天的不懈追求。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绘画的传承、改革与创新,勇于思考和探索,勤奋创作,一生作画甚多(约3000幅),画稿无数。

抱石先生人物、山水无不擅长,其画拔古超今,元气淋漓,举世瞩目,影响宽广而深远。

他的山水画博采历代各大家之长,而结合自我性情志趣,大胆独创,面目显著。其画水墨点染,满纸云烟,气势壮阔,构想雄奇,且境界高逸古雅,意味醇美,为我国山水画开拓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而在立意造境、构图布局方面,傅抱石的绘画多得力于他的速写功力。

傅抱石与同时代许多大家一样,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向伸向生活”。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堪称圭臬。他一方面重视临摹古代及近代诸大家的绘画精品,一方面重视观察生活,平日踵迹所至,喜欢把他觉得美的山水风景和人物画下来,日积月累,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速写稿和写生画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他数次带领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或独自外出,去湖南、西北、东北等地写生,把所见到的祖国壮美景色和建设新貌一一构写于笔底,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南京书画家陆衡先生综合多家资料,编著具年谱性质的《傅抱石大典》,其中有一些关于傅抱石写生的记载:

1957年8月5日,傅抱石在访问罗马尼亚期间,画(《瓦西列・日尔爱得疗养所》等写生画稿(此幅及下述《黄河三门峡》等写生稿曾收入《傅抱石画集》,朝华出版社,1988年);1959年,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赴湖南长沙、韶山写生,后出版写生画集《韶山》;1960年9月,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家(13人)在国内旅行写生,经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广东等6省10多个市,行程23000里,后在北京、南京等地举办画展,出版画集《山河新貌》。这批画作开中国画抒写新时代、新生活之先河,面貌新颖,引起很大轰动,标志新金陵画派已然形成。这其间,傅抱石画出了《黄河三门峡》、《云岗石窟》、《全家院子》等写生画稿。

1961年6月,傅抱石与关山月等赴东北地区写生,为时约5个月,先后去了长春、吉林市、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大连、青岛等地,画出《镜泊飞泉》等精品力作,出版《东北写生集》(与关山月合作)等2种画集,亦在南京举办傅抱石东北写生画展。其间傅抱石也画了不少写生稿,并拍了一些在长白山写生的照片。1963年11月,赴江西庐山、井冈山、瑞金等地写生、创作。据其自述:当我到达井冈山茨坪的第二天,就去参观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同时匆匆地画下了几幅草图。我紧张地从几个角度记录了茨坪的“英雄形象”,即“马不停蹄”地去瞻仰我多少年来往来于心底的武阳江岸的长征第一桥……

傅抱石的速写稿多创写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也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这些画稿是他的艺术不断前进的见证,也是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惜、爱护和研究。但他的速写稿向不示人,知者甚少。此次傅抱石亲属捐献其速写稿16册290张,让我们能近距离地接触这批画稿(绝大多数未曾发表),一睹为快。

此次捐赠的290张傅抱石速写稿共贴裱成16大本。第一册有《绍兴东湖远望》等16张及刘汝醴先生的序(毛笔小楷,两页);第二册有《暮云寺》等17张;第三册有《舞蹈图》等20张;第四册有《烈士陵园》等26张;第五册有《茅坪》等23张;第六册有《雨霁》等16张;第七册有《布拉格》等24张;第八册有《韶峰耸翠》等18张;第九册有《断桥》等23张;第十册有《远望布拉格》等24张;第十一册有《云岗石窟佛像》等12张;第十二册有《乐山大佛》等19张;第十三册有《延安大礼堂》等22张;第十四册有《矿工地》等20张;第十五册有《山水图》等9张;第十六册有《望北峰》1张。这些速写稿尺寸不大,长宽大多为10多厘米,大者长约20厘米。多为铅笔构写,极少数用钢笔;一般不着色,只见有一张敷彩(即《舞蹈图》)。

这批速写稿就题材而言,有山水、风景、人物、佛像等,以前二者为多。其山水画稿就特色而言,可分以下几类:

(1)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轻有重,有详有略,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重者、详者大多为某个地方有特色的建筑或标志物,如《延安大礼堂》中的大礼堂、《陕甘宁边区招待所》中的建筑物、《延安图》中的延河上的大桥、《枣园主席住院》中的所住的窑洞、《速写稿》(二)中的白塔、《从王家坪东望延安》中的宝塔、《克罗什》和《远望布拉格》中的尖顶建筑,皆勾勒较精细,有的连柱子、门窗等一一描写出来,一看便知是何处的建筑,何处的景物,特色明显。而山峦、树木、河流、辅助建筑等,则轻而略,多是草草几笔带过。此类画稿为傅抱石以后的中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2)以简略为主。以《绍兴东湖远望》、《韶峰耸翠》《暮云寺》《燕子矶》《断桥》等画稿为代表。只是构写轮廓,标明房屋、树木、山峦、船帆、电线杆等位置和大体形貌,便于创作时参考,但留下创作挥写的空间。

(3)构写较精细,有层次感。以《速写稿》(一)为代表,不但描画出山峰、树木等轮廓,而且还在其上作皴擦,注意近、远景用笔的轻重不一,增加了质感和立体感,粗具中国画的形貌气息。

其人物和佛像画稿也有详略和敷彩等不同变化。简略者如《速写稿》(四)、《乐山大佛》等,只是构写人物、佛像、山石、船楫等大致形貌和位置;精细者以《佛像》(云岗11窟)、《佛像》(云岗5窟)等为代表,除佛像外,还画出山石、背光等衬景,构写精细准确,佛像神态祥和生动。有的速写稿上还敷有色彩。如《舞蹈图》,先以铅笔勾勒轮廓,再在脸、手、身、鞋等不同部位敷以赭、绿、粉红等颜色,浓淡干湿不一,增加了人物的质感和动感。

抱石先生的速写稿风貌别具,变化多样。总体来说,不拘形似,但求其势,求其壮美,求其神魄,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动人魅力。这些画稿为研究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资料,也对当今画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上一篇:新生开学典礼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老师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