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2 09:37:59

博物馆心得体会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经村党支部组织决定,前往新县进行一场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怀着对革命老区无限崇敬之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先来到了许世友将军故里,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忠于党。许世友同志集中华民族忠孝传统美德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走进大门经过一片荷塘来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雕像,我们同行三十余人在在此进行了拍照留念,再向上我们来到了许世友故居,看到了将军艰苦朴素的本色。最后到了许世友将军墓前,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将军墓鞠躬吊唁。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田铺大湾创客小镇,感受到了当地新农村的发展,给人一种清新,浓厚的乡村气息。

下午我们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看了烈士们的事迹,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正是靠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一定能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此次红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深深体会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胜利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英雄业绩永远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踏实工作,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博物馆;途径;社会教育功能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起源与现状

博物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也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对博物馆的教育意义有如下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我国最早筹备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是中国历史博物馆, 1912年7月9日成立筹备处,直至1951年5月,才成立群众工作部(简称群工部),有了讲解员;同年,文化部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中提出“博物馆的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味着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正式起步。

1966年,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手段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全面发展起来。国家文物局印发《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博物馆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等,其功能不断得到拓展。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博物馆行业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发展,整个社会上的博物馆研究的重心发生变化,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逐渐地向所收藏物品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之上转移。所以总体来说,整个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关于博物馆的展览功能在逐渐的降低,过去的关于社会传播和教育功能逐渐地提高,并渐渐转为现代社会博物馆之中的核心职能。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博物馆 自身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博物馆的展览方面主要是通过展览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在这一方面,又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来对其中深藏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以达到传播历史文化教育的功能。

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得到提升,社会教育功能在博物馆上得到深刻的体现,博物馆逐渐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以及对历史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学习和历史感悟有很好的作用,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

三、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强化途径

我国学者李建文等认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基本教育活动,包括主题展示、解说导览、影片播放、博物馆出版物等;第二,辅助教育活动,包括座谈会与研讨会、演讲、庆祝活动、巡回展览、特别展览、咨询服务等;第三,学校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学校教育推广、教师培训等。基于上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对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进行了理性思考,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与体会,探索出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如下途径。

(一)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社会教育

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新闻媒体可谓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新闻媒体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所以,对于博物馆而言,增强博物馆跟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开展社会教育宣传,能够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有报纸、杂志等,另外,电视台与博物馆的合作也能为博物馆新形象的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电视媒体与博物馆联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现在,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还要最大程度地汇集网络资源和网络通讯软件来进行社会教育宣传。例如“5.18 国际博物馆日”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加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扩大,有利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博物馆在大众中的心理地位。

(二)方法求变,注重效果

博物馆克服以往仅靠展览、讲解等单一教育形式,逐步推进“博物馆送展览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进企业”等“四进”巡回展、举办“乐知课堂”等活动,经常与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为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需求,设计、编印了《文物保护法规知识宣传折页》、《博物馆馆藏精品宣传折页》、青少年版文物知识读本《博物馆里的奥秘》等社教教材,编辑出版了《精品文物图录》文博专业图书,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标本等形式,丰富陈列展览内容,增强展示的教育效果。

博物馆始终坚持结合教育内容,对于中小学生,制定相应的活动项目,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对于大学生,通过提供专业性的讲解,为他们的艺术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对于学者,通过开放库房,提供珍贵的文物、资料,供他们观摩、学习、鉴赏和研究,拓展、延伸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

三、结语

总之,拥有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两大功能的博物馆,必须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化管理等方式来强化其社会教育功能,必须采用陈列展览、旅游休闲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方法来开展其服务工作,进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博物馆逐渐拓展社教工作思路,强化教育功能,目前已成为重大宣传活动和重要接待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积极关注,社会教育成效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杰.博物馆教育再探――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起[J].中国博物馆,2006,(1).

[2] 侯雁,刘军.论博物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3]赵雪村.博物馆宣传工作浅析[J].博物馆长廊.文物研究,2008(12).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教育功能 钱学森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Function of Modern Museum

——Take Qian Xuesen Librar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s an example

CHE La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samples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hinese museu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museums development, forefro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useology and common practices tha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addition,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hat may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mainly referring to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n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Western museums.

Key words modern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s; Qian Xuesen Library

1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1.1 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

在现代的博物馆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其本身首要的目的和功能。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述。博物馆的定义——“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当代博物馆已从过去的以收藏保管为主要功能转为今天的以教育为主,向“公众中心”转化。

1.2 现代博物馆经营以教育活动为核心

在过去,博物馆重视馆藏文物保护、重视研究功能,表现为“以物为本”,严重影响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近些年,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有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博物馆的形象标志功能,忽视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①博物馆的职责关键是尽最大的努力扩大公众积极、有益的参观的机会。好的教育活动能深刻反映博物馆的使命,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综合绩效的关键指标,是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1.3 欧美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活动

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都在政府主导下,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而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成为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将成为提高我国博物馆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我国博物馆经营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仅重视实际观众,未明确目标观众,也忽略了潜在观众②和虚拟观众;③此外,将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局限于馆内也是远远不够的。

1.4 积极发挥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十分必要

截至2011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根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09年,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面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职能,关系到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如何提升展览水平、为观众呈现具备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活动,并维持博物馆的长期生命力,强化博物馆品牌,是我国博物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2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以钱学森图书馆实践为例

博物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使命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潜在的学习欲望,做到扩展其眼界,增长其知识,满足国民的文化发展需要。西方博物馆的“宗旨”或“使命”中,都包含了“教育”这一内容,以教育为其主要使命。尤其在美国,所有的博物馆的建馆宗旨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④

2.1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对人类文明中的所有艺术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让人人有机会接触人类的历史文物,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是大英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了解自然界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探讨自然界的变迁,并呈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教育使命;而法国发现宫的教育使命是:唤起社会大众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发扬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精密、真实、批评和自由思考的科学态度,引导青少年发展科学能力和兴趣,协助民众以健全的态度去适应现代化科技新世界。

钱学森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11日,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致力于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从建馆的宗旨不难看出,钱学森图书馆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定位,是以行进爱国主义教育为其教育使命,从而达到宣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目标。

2.2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及教育活动的特点

现代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学校的正规教育存在明显区别并拥有独特优势:博物馆以馆藏等实物为载体,更强调参与和互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博物馆教育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博物馆不仅传播知识,也是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是启发的、诱导的、寓教于乐的。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近两年来,参观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教育对象十分广泛;第一年进馆观众15万人次,其中超过百分之五十为青少年,部分是由学校统一组织,来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绝大多数则是被特色社教活动所吸引,自发参与、亲身实践。许多青少年观众在参观后纷纷在留言本上表示,参观钱馆后,深受振奋,除了深深佩服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更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起到了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的良好教育作用;此外,许多年纪较大的观众,其中不乏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对钱老的事迹有所耳闻,甚至亲身经历过国家发展初期的阶段。他们参观完钱馆,更是感叹不已,深深体会到钱老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贡献巨大,更折服于他“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钱馆对每一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使之在馆内收获知识、思想亦或是心灵上的益处,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2.3 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参观博物馆是最基本和普遍的教育活动。⑤观众的满意度不仅能衡量教育活动成功与否,也是博物馆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的证明。馆方应当围绕展览、藏品、研究,提升观众的“过程式学习”、“互动体验”和“愉快教育”,让观众觉得此行值得,并且下次还想再来。⑥在西方,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最佳去处,博物馆中除了展览,展厅谈话、演讲、等公众服务项目不一而足,并且都是免费的。⑦这些延伸和拓展型的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尽量满足多元化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从三方面展开:首先,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即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第二是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三是公共服务;

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除了导览解说,还包括一系列的互动展项。此外,围绕展览展开的延伸教育活动,亦成为博物馆扩大观众源,吸引观众多次、反复前来的重要理由。(1)导览解说:优质的导览和解说有助于观众欣赏到博物馆的精华,更大程度地获取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导览解说包含了人工导览讲解、语音导览、智能手机应用等。钱学森图书馆现有的导览方式主要为人工导览讲解和语音导览。社教部有6名专职讲解员,其中两位资深讲解员已具备十年以上的讲解经验。馆内每天都设有定点讲解服务,并且通过团队预约可以提前预约免费讲解。馆领导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展览的内容,做到人人都能讲解。为了满足希望自行参观的团队、个人以及外籍观众的需要,观众可以在服务中心租赁中英双语的语音导览器,自由选取段落边走边听。(2)互动展项:互动体验项目在展览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多种感官的立体感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理解力。钱学森图书馆各个展厅几乎都配备了不同形式的互动展项:圆厅有巨幕电影,定点播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第一展厅有模拟风洞模型;第二展厅有关于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原理的科普介绍影片;第三展厅生动形象再现钱学森与移民官的对话,并且在钱老课题场景复原前有多媒体展项展示各种家具的介绍;第四展厅在成功之路上有钱老亲口讲述的求学过程录音伴随,尾厅还设有电子留言册。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二楼的资料厅定时循环播放钱学森纪录影片。(3)除了导览解说和互动展项,与展览相关的延伸和拓展服务在西方博物馆中已非常普遍,并且很多都是观众可以免费参与的:①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举办这些学术型的活动,可赋予观众深层次了解知识和信息,直接与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并通过“名人效应”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多次受邀到上海高校、中学、社区街道等做关于钱学森事迹、精神的讲座或报告,带给听众们切身的感受,广受好评;今年3月,钱馆还举办了“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陈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十余家著名人物纪念馆的相关领导和陈展人员与会探讨新形势下人物纪念馆陈列内容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在业内获得了良好反响;钱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或与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讲座与座谈会等。②庆典活动:博物馆是举办国家、地区各种庆典的好场所,它独特的人文资源、专业的工作团队以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加上地标式的建筑,舒适的环境,都是一系列庆典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的有利条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两年在馆内策划包括专题展览、博物馆之夜、数字图书馆汇报会等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③竞赛、评选活动:配合博物馆的展览举办各种形式的现场竞赛、评选甚至是游戏类活动,都能广泛调动观众的参与度,而这些兼具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活动正在成为博物馆功能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教育辐射的广度。开馆第一年的暑期,钱馆推出了“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投票评选游戏,大获好评。第二年,社教部又创新了游戏内容,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和家长参与。此外,新推出的周末“航天动手做”活动也同样获得了良好反响和许多家庭的长期支持。钱馆计划将这些日渐成熟的社教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树立良好品牌,长期开展下去。④特殊人群服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大部分观众都可自由参观,但是某些特殊人群,如聋哑人,盲人等参观博物馆依然很难实现,针对这部分特殊人员给予特殊的导览方法,无疑除了可以给他们传播相关知识和信息,更能送去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民工子弟、障碍人士等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魅力。⑤年度专题活动:博物馆推出年度专题活动,能彰显博物馆的特色,积累长久经验,给观众留下经久不息的品牌印象。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举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暨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研讨会,旨在加强全国各钱学森纪念地的交流合作,并计划每年组织召开此项工作研讨会,形成固定会议程序,联合全国各地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共同推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的研究宣传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博物馆储存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而能够提供给观众许多的认知和教育机会。与藏品、研究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部分地)开放库房、开设图书馆、开设研究中心等。由于钱学森图书的库房目前还在建设当中,相关资料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因此,对于开放政策需待建设完成后,经相关部门确认开放条件后才能满足公众利用等相关需求;关于图书馆的开设,钱学森图书馆三楼专门设置了阅览区,提供涉及钱学森生平、钱老研究学科等方面的藏书,供来馆观众阅览,暂时不开放外借功能。钱学森图书馆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已成立了由钱馆执行馆长负责的“钱学森研究中心”,中心申报的“钱学森手稿的整理与研究”课题还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公共服务同样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问询、接待、购物、餐饮、休憩等服务,都能够让观众对博物馆留下美好印象,并且能有效延伸展览空间,辅助教育活动的开展。钱学森图书馆序厅设有服务中心,接受观众团队预约、咨询以及语音导览器的租赁服务等;二楼设有纪念品销售中心,纪念品中心兼有交大纪念品和钱馆纪念品的销售,而钱馆更多的文化纪念品正在策划开放当中。馆内每一层都设有供观众休憩的长凳,一系列的餐饮服务等规划也正在筹划和商洽当中。

3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的博物馆而言,合理规划并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十分必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提供充足的物力支持并配备有资质的人员,运用科学的流程策划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对每一位观众的重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免费开放一方面消除了博物馆的有形门槛,但是如果博物馆教育理念仍然固守于“灌输教育”的模式,那么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无形门槛将不会被打破,观众对博物馆依然会敬而远之。⑧

3.1 制度要求方面: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在政府的主导下,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制定法规,明确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内涵与要求,主要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并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切实融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我国博物馆教如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符合国际博物馆发展潮流,一方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有法律支撑;其次,需要建立有教育、文化、科技、文物等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联合协作机制。

3.2 全局把握方面: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战略与规划

制定科学的教育战略规划,是博物馆规划、实施教育活动的纲领,也是博物馆重视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工作的明确表现。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博物馆的教育宗旨、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操作流程。一般来说,教育战略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间跨度,比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为了提升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博物馆的高层领导需将教育战略规划与本馆战略规划高度关联。

3.3 人才发展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教育队伍,开展人员培训与考核

据一项由国家文物局针对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运行状况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国庞大的博物馆从业队伍中只有10.6%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位,其中学习博物馆专业的更是极为稀少。据悉,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设定了严格的门槛,有着数百年博物馆发展史的欧美等地,馆长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20位馆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⑨馆方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确保教育人员的技能与教育战略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契合,博物馆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科学的在职培训,保证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可持续。

3.4 合作交流方面: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合作交流,首先是博物馆内部,包括教育部门内部成员之间,教育人员与策展人员、研究人员、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信息共享与项目合作等双赢的局面。此外,各馆之间、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外部交流合作也需要重视和加强,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经验教训。鉴于此,地方政府或博物馆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博物馆的对外合作。如英国艺术委员会在网站上发表声明:“通过战略规划,巡展项目将博物馆与艺术活动密切联系,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群体感受到博物馆和艺术的魅力。博物馆、艺术家、艺术相关机构的合作将为高质量艺术作品巡展提供全新机遇。”⑩

3.5 资源整合方面:发挥博物馆网站功能、开发文化产品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整合馆内、馆外各方面资源。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资讯传播,无疑是博物馆和教育活动的最佳途径。网站不受观众数量的限制,具备潜力接触更多的公众,实现博物馆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而合理有效的文化产业开发,则可以延伸教育体验,给予观众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能够强化博物馆的研究、藏品和展览等资源。最成功的产品、服务、媒体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品牌价值。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国有体制,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考虑融入馆的文化和期望表达的内涵。

4 结语

任何实践的进步,首先源于理论的提升。我们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党的“十”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领域。

公共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从博物馆参观和教育活动中感受文化氛围,是近年来国际通行的惯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致力其中。中国政府肯下决心、肯付代价,在这方面大胆与国际接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座建在高校的国家级人物纪念馆,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博物馆,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努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力求在高校博物馆、人物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多重“身份”中,形成特色,做出成绩,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调研组.关于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调研报告.2010.

② 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③ 博物馆应针对基础教育有的放矢地整合资源,历史基础教育教学的奇葩——北京大葆台西汉博物馆“历史模拟教育实践”聚焦.中国文物信息网,2006-12-22.

④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⑤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4).

⑥ 如何培养优秀的导览员(The Good Guide)[M].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6:84.

⑦ 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63.

⑧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⑨ 调查显示:中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新华网,2009-07-29.

⑩ 英国艺术委员会:博物馆可申请4500万欧元巡展基金;湖南省博物馆网站,2012-01-30

The Task Force On Smithsonian Business Ventures. Increa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venue-generating Activities To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Mission. US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R].2008.4.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一、高校博物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高校博物馆是建立在各种综合性大学或着专业性高校内的博物馆,通常有展厅、陈列室或标本室等组成。它们有的直接受学校管辖,有的则属于学校内某一学院的管辖。其实许多早期博物馆的发展雏形都受大学博物馆的影响,比较著名的如1683年开放的牛津大W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它可以称作是英国的第一座博物馆。据现存的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经达到150多座,它们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四川和两湖等地;而高校博物馆的类型更是涉及历史、民族、地质、交通、纺织等多个领域。高校博物馆日渐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与众多高校对高校博物馆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其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促使我国高校博物馆开始进入一个较为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比如:许多大学的领导层还并未注意或重视到高校博物馆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其的建设与完善,使高校博物馆始终处于学校战略规划层面的外端。馆内的教学设施仪器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或是定期更新,落后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使高校博物馆始终处于一种陈旧的展览形式中,缺乏区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特殊吸引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整体运营情况不容乐观。在当今体验经济的时代下,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已经从以往的围绕藏品进行的学术建设,逐渐转向以观众为核心,学术建设、资金运作和组织管理三大环节并重的博物馆整体运营。而对高校博物馆商业化的设计思考正日益成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的核心之重。

二、体验经济视角下博物馆商业化设计思考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设施,它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博物馆建筑本身就具备高端的艺术价值。这点在高校中却是难以完成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博物馆都是基于旧建筑改造而成,只有极少部分是经历过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设计完成的,而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只是来简单的参观,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博物馆内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所以从总体上要形成以高校博物馆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旅游综合体”,使收藏、研究、教育这三大博物馆所具有的功能得以衍生和延伸,为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宏观规划上,构建博物馆综合体

博物馆建筑是众多商业综合体建筑之中的一部分,其功能体现在社会教育服务,社会公众服务,与各类商业服务叠加为一体,通过加强博物馆内在特色与外界事物的关联性,来构造博物馆的新兴环境与氛围。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性的问题:什么是体验经济?体验是指个人心境与事件之间的互动。而体验经济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主题体验设计,使人们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是有效促进体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注重“体验经济”在商业领域的运用也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紧接着,本文将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结合时展的特点,来解析以休闲体验式为主的博物馆综合体设计,为今后探索体验经济下的博物馆商业化设计提供一个崭新的借鉴形式。目前,博物馆正进入多样化的时代,如何“以文养文”,即以文物为文本,解构文本蕴含的美并将商业元素渗入其中,实现文化与商业两者相结合,并反哺文物业的行为;如何平衡好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打造出自身专属的文化品牌吸引观众,在这一点上,美国博物馆的餐厅体验设计,上海玻璃博物馆综合体开发给了设计师们很好的借鉴。纽约现代博物馆内的现代餐厅将美味的美式和法式餐点,与丹麦顶级设计师精致的餐厅装潢完美搭配,为游客带来一种视觉与味觉相结合的奇妙盛宴。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建设的以玻璃为主题的多功能博物馆园区,除了布置日常的主题展览外,还设立了热玻璃演示中心、DIY工坊、小型图书馆和演讲空间,并定期举办各种丰富精彩的活动,使不同的人群都能在此寓教于乐,享受到体验式的服务,这种巧妙的设计形式将商业运作毫无痕迹的融入到了博物馆里。

最后,博物馆好比是一个大型的文化产品,其设计与建设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丰富以及在提升民众文化生活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而博物馆的商业化设计更加关注它的运行,更加注重它的经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体验功能,博物馆“热闹建设,冷清运营”的局面也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我们的博物馆设计事业也会有质的飞越。

(二)微观规划上,提升服务功能设计

1.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延伸: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高校博物馆除了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将其作为学科实验室外,在今后的建设和设计中应该越来越重视其交流、休闲、商业、娱乐甚至旅游等的多功能性,体现其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例如: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1984年所设计的盖蒂艺术中心,就是多功能博物馆综合体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盖蒂艺术中心除了建有以陈列文物为主体的中心展览馆外,还建有艺术与人文研究所、信息中心与餐饮中心等各类建筑体,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活动。

2.科普教育基地的延伸: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高校博物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来说,其实拥有很多潜在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使博物馆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同时,通过无固定课程设置模式延伸为素质教育的大课堂。例如,高校博物馆可利用学校拥有各类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定期举办有趣生动的科普专题讲座;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青年学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互动交流,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及内涵。随着这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会逐步提高,博物馆也将成为净化他们心灵的一方乐土,而博物馆的观众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高校博物馆也更应该克服不利环境,发挥其在高校中存在的作用。

3.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窗口的延伸:展示实力的综合平台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可以作为学校对外展示其教学资源丰富的窗口,也可以作为展示大学综合实力的平台。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它原是一座以地学为主的自然博物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在建的新馆将设立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演化厅、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厅等7个不同的陈列厅,分别向观众展示地球物种起源与变迁的奥秘;并且将通过先进技术,使观众们融入到博物馆的参与体验活动中,以情景再现或是互动参与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内涵,同时将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定期举办各类知识讲座,鼓励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和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当然还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最鲜活的形式展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定期更新数字博物馆传达的信息,努力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给观众带来一种高校博物馆所特有的魅力。

三、结语

博物馆的综合体建设是其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商业化的空间叠加设计是以一种合法的手段打造体验经济时代下建筑设计商业化的新形势。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与博物馆设计的结合,将带给博物馆新的无限活力。本文从探讨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博物馆是不同文化的媒介体,只有用文化产业去连接它,才能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彰显高校文化教育产业的生态文明。面向未来,博物馆将成为追求知识的高端阶层,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永恒体验场所。而现在的我们缺的不完全是系统的藏品与精美展品,而是积极有效的推广理念;不完全是展览形式,而是科学地与市场接轨的管理方式;也不完全是现代化的场馆设施,而是提升更加国际化的服务形式;我们需要创造的不是简单的科普宣传,而是打造具有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博物馆,而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博物馆商业化设计将是博物馆持续运营的前提与保证!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张誉腾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每一座博物馆都发轫于对象,它们既是博物馆的心脏,也决定博物馆的不同类型。

博物馆的角色意义正是充当对象和观众之间的中介者;在博物馆脉络中,博物馆的诠释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通过原始对象、直接体验与解说媒体,来呈现事物的关联性和意义”。通过对象及其诠释,博物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邀请观众一起来思索人类为真善美所付出的努力。

参观博物馆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方式。当你穿越博物馆大门之际,所需谨记在心的最重要原则就是遵循本能――准备去发掘让你兴奋激动的事物,享受使你心情愉悦的一切。

判断一座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很简单,请仔细注意观众。如果他们离开博物馆时面带微笑,心中欢畅,博物馆的宗旨就达成了。有些博物馆你参观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有些博物馆你一旦参观过,它的记忆会永远跟着你,不会轻易放你走。

桂雅文台湾第一家博物馆专业顾问公司五观艺术创始人,著有《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和人一样,没有谁可谓完美。太多次被问到到该如何逛博物馆,渐渐地我得了“博物馆恐惧症”。几年来,我静笔思考为什么大家渴望这个答案,又希望有怎样的回答?最终,我的潜意识透露了答案――每次走入博物馆大门前,我总是深深吸上一口气,忘却我的专业,只有自自然然地走逛,乐趣、兴趣才能找上门,完全个人的、当下的心体验也才最终化入血液,伴你一生。

通过专注观察有所心得,耐心观看有所感受,点滴累积起来就是鉴赏力――一项不会使你富有,却能使人生更有趣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看了足够多到位的东西,做人做事也能潜移默化跟着到位,再继续修炼,到了品味,人就有主体性了。这是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也是观者观赏的过程。

你可否想过,为什么众多旅游行程安排总有博物馆7博物馆就是让你脱离现实生活,放下俗世价值,让脑袋放松休息,让魂好好吸取养分的地方。博物馆,通常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浓缩精简地说“我是谁”的所在。人类有幸,盖栋建筑物,保留文物说说自己的故事,开放给大众分享。没有坏的博物馆,如同没有不可爱的婴儿。勿要分辨博物馆的成色,任何一家博物馆都值得尊敬,因其背后驱动的是一个梦想,一份社会使命。

Susanne Ristow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从事博物馆教育近十六年

博物馆最好是这样一个地方,过去、未来和现在都聚集在这里。它是各种机会的一个论坛,是新经验和挑战的一个平台,它总是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切跟我(我们)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博物馆参观都像是一次对话,即便有一个小时,我也会迅速参与进去,对话不怕短暂。

参观博物馆最好的方式是,不读任何背景资料或书籍,直接去,直接看。

在能够互动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多尝试多感受,这能够帮助你融入到作品中去,产生一种心的相通。不过不要理解错了,博物馆教育和娱乐活动之间存在分寸,博物馆教育最终通过自在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上的松绑,让人们舒展自己的想法,进而激起属于他们个人的深思。好的教育过程会达到这样的理想结果,人们不会对博物馆里看到的东西进行模仿,而是激发了另外一些,甚至全新的东西。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博物馆;工匠精神;智能科技;新时期;

作者简介:曾智峰(1973—),男,文博馆员,本科,现就职于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博物馆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博物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而是逐渐成为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意象空间及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具有陈展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一个区域、民族文化的展示,从而激活整个区域、民族的文化活力。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逐步增长,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要适应时代环境,通过转变思路和观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而以精良的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已开始迈向利用现代科技来促进博物馆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博物馆要取得长足而可持续的发展,不但需要传承工匠精神作为博物馆的精神内核,更需要融入智能科技以提高博物馆的含金量。只有工匠精神和智能科技的相融共促,才能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展示、欣赏等功能。

1大数据时代,工匠精神和智能科技相融助推博物馆发展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信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应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观众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博物馆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博物馆必须借助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和获取观众的兴趣喜好等方面的精准信息,以观众的喜好和观众欢迎的形式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创造数据,这些创造出来的数据成为人类开拓未来的基础。单天的数据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长此以往形成的数据流则是相当可观的,这个数据流能直观地反映全局,再对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会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大数据时代,对于中国的博物馆来说,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就现状而言,博物馆在中国公众中的影响力还比较弱,自身数据积累较少。但若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先机,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将极大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也将逐渐增强。传统的博物馆应打破以往的僵硬固化思维,主动融入到当今大数据时代,将智能技术与博物馆展陈、服务相融合,赋予传统工匠精神新的定义,开辟出属于博物馆的新型工匠精神。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博物馆可以发现服务对象的喜好,获得观众兴趣爱好方面的精准信息,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博物馆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责任。同时,通过搜集和分析大数据,博物馆能够利用自身和社会的资源组织贴近观众喜好的展览,并将展览信息推送至网站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开发出满足观众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通过这些数据,博物馆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声音和图像资料,通过整合总体资源,提高研究水平。因此,大数据时代给博物馆带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由此不难看出,博物馆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只坐在博物馆一如既往地修复文物。新时期博物馆的工匠精神更多是要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使博物馆焕发新的活力。在大数据时代,博物馆要打破延续已久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只注重文物藏品本身,工作重心是以物为本。而现在博物馆应该把观众的体验和需求作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将枯燥乏味的博物馆日常参观变为兼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体验,将传统的被动要求的参观,变为主动吸引大家前来参观。首先,应该增加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形式,增加娱乐性,寓教于乐,兼具教育精神的同时也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博物馆教育中来。其次,各个城市的博物馆应该突出自身特色,突出城市历史或者地方历史,将历史教育作为契机,将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色彩的历史通过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另外,应丰富博物馆的日常参观活动,使得单一的博物馆内涵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更具特色。

2传承与创新,匠心独运讲好新时期博物馆的故事

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的社会公益性机构”,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拥有宝贵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记忆现场,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人类发展的见证物,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新时期它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它有能力成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交流与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今天的博物馆仍继续发挥着作为传统文化收藏机构的作用,珍贵的历史见证物——藏品,在这里得以保护、研究和展示。博物馆无论是开展研究、展览和教育活动,目的都是对藏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与观众沟通。无论是讲述博物馆的故事,还是讲述文物藏品的故事,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通过一个个故事了解历史,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如何讲好博物馆的故事,这是博物馆人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每一个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个丰富而生动的故事。讲好博物馆的故事,诠释的方式有很多。陈列展览可以说是博物馆讲好故事最主要的手段,无论是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从展陈内容到表现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博物馆展览给人的整体印象。一个好的陈列展览,需要策展人经过扎实、细致和系统的调研,然后提炼出展览的选题。这一选题必然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术的层次、展品的内涵、陈列的形式、观众的审美需求等。匠心独运的选题,往往是讲好博物馆故事的关键所在。策展人对选题、展示内容和陈列语言的把握是尤为重要的。策展人应站在观众的视角全盘考虑,把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而提炼出具有本馆特色、让观众耳目一新的选题,从而增加展览的吸引程度和传播效果。一个成功的陈列方式,往往通过一个场景就能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很多博物馆为了更生动地讲述博物馆的故事,最常用的就是在展馆内设立某个事件或某个时期的陈列场景,并在其中融合了多种展示手段,这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南京博物院新馆设立的民国馆,它不是简单的场景展示,而是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民国时期的街区风貌,再现了当时年代的市民生活。民国馆所呈现给观众的杂货店、银行、邮局、理发店、书店、照相馆、火车站等都是活态实体,连服务员的服饰都极具民国化。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让观众走在其中会有种仿佛穿越时空的错觉。据了解,民国馆的每个细节都力保民国化,所有细节都有据可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馆所陈设的匾额、器具等都是征集来的民国文物。这种场景展示采用了全新的互动模式设计,能让观众走在一条民国的旧街,体会到20世纪30年代南京的各种风土人情。用真实的场景叙述故事的陈列方式,不但加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吸引力,更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再如,广州艺术博物院新近推出的展览“艺苑撷英——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历代绘画精品展”,展览以丰富的历代绘画和岭南绘画藏品为基础,主题展分为“历代篇”和“岭南篇”两个部分。“历代篇”以时间顺序,细分宋元、明、清及现代四个单元,从藏品中精挑细选最能展现时代及画家风格的藏品,以图、文(解说)并茂的形式,向公众介绍中国绘画风格的流变脉络。“岭南篇”也以时间为序,选取了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的广东地区明代以来重要画家的作品向公众展示,向观众展示岭南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配合这次展览,还专门举办了“专家带你看展览”系列活动,邀请了多位专家以导赏、讲座等形式讲述藏品背后的种种精彩故事。这种以讲故事作为展览切入点的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热情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而博物馆馆藏资源都普遍存在着使用率、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如何更好地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知识、传播文化”,这是每一个博物馆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不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移动新媒体逐渐占据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媒体宣传工作应主动适应和融入移动化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在博物馆外部宣传工作的实践中,应该向新媒体渠道进行转型。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展,读者变得更加喜欢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移动软件用户量庞大、交互性强、方便浏览。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发自己的软件,在移动终端上用各种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设计手机软件、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故宫的藏品和其背后的故事。故宫博物院通过运用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设备和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多种先进技术,让观众走进虚拟世界中的养心殿与后寝殿,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全方位鉴赏珍贵文物。

目前,很多博物馆为了方便观众更多了解博物馆的信息和知识,已经开始大量引入各种智能技术,通过下载app、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博物馆的各类信息。为讲好博物馆的故事,有些博物馆在创新科技方面更是别出新意,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办的“大汉楚王与南越王——江苏徐州汉代文物精品展”,就首次推出了机器人讲解员,令观众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3以工匠精神打造博物馆文创产品,让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国近年来对于文化产业极为重视,大力推动文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创产业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的衍生品,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加博物馆的营收。文博创意产品是现代博物馆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也是博物馆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文创产品,就是将博物馆具有典型特色的文物、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在不同的产品上。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具有多元化、系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参观展览,而是希望在参观后带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文创品。观众希望把博物馆带回家,是观众对博物馆认同的体现。当这些文创品成为观众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使博物馆更具吸引力。文创产品是博物馆连接大众的最好纽带,它是由文物或艺术品发展而来,所以比一般的商品更具有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文创产品的创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博物馆的形象,为观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创产品不仅是每个博物馆的工作任务,而且是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已紧跟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潮流,瞄准市场需求,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并组织了相应的文化创意活动进行宣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当中。博物馆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矿源地”,具有由文化资源向文创产业资源转化的天然优势。但由于我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整体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专业的创意人才严重匮乏,所以,相比国外的博物馆,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研发、设计、营销、生产、推广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还不够多,尚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内只有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拥有自己的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基本上是采取委托授权和整体捆绑招标的方式。从长期的战略发展考虑,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应该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加大培养文创设计人才,建立自主研发团队,树立文创精品意识,用“匠人精神”打造文创产品的品牌。

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势头,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博物馆不但主打以馆藏精品作为品牌的衍生产品,而且利用举办大型文创产品博览会以及本馆举办临展、特展等机会开发文创产品。例如,2017年12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上,全国近百家博物馆的精品文创产品齐聚广州:有故宫博物院新开发的“千里江山图”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及“朕的心意”点心、“妃常暖”姜茶文创食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陆羽白瓷功夫茶具、青铜犀尊卡通卡套及存钱罐、杏林春燕纯银项链、胸针、手镯首饰套装,上海博物馆的“乐游陶瓷国”文物游戏绘本、小博乐U盘,河南博物院新开发的新文房器度、七宗罪清心祈福除罪橡皮擦……这些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令观众大开眼界。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博物馆从2011年开始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广州亚运组委会的经验,策划并构建了国内博物馆首创的文创产品特许经营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广东省博物馆依托文物藏品、专题展览、新馆建筑等文化元素成功引入社会资金和产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开发,主要以授权开发的模式进行。经过三次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募,现已有特许生产商30多家,目前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超过千种。这一开发和经营的模式为其他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让纪念品突显博物馆的特色,让更多的观众记住博物馆,一件小小的文创品,它承载的是一份难忘的回忆与厚重的情谊。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文物融入百姓生活,将成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让工匠精神和智能科技相融共促,激活文物新生

从中央电视台2016年推出的热播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17年底推出的深受观众热捧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观众在寓教于乐的节目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增强了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说我们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看到的是对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那《国家宝藏》讲述的则是博物馆文物的故事,它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它追求的就是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节目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大量运用高科技,精密地向观众解读蕴藏在文物中的文化基因密码。节目通过运用巨幅大屏幕、全息影像等高大上的技术,让每一件国宝文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那些常年“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彻底活了起来。节目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为观众展示国宝风采,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我们要让观众感觉文物像一个历经风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它们不仅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性格、价值观,有些还在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观众能够触摸到文物身上的温度,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类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我们的博物馆不缺少文物,我们的文物也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展示方法和手段。目前,博物馆的馆藏利用率普遍较低,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由于展出场地所限,故宫现有的180万件文物藏品至今仍有八成以上从未被展出过。其他博物馆也存在场地限制等原因,很多珍贵文物只能长期深藏库房,观众无法欣赏到它们。如何让更多的藏品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何发掘出藏品中蕴藏的巨大的潜在价值,这是目前博物馆都在思考的问题。文物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拓展人们欣赏文物的渠道和深度,使文物更接地气。首先,博物馆要加大常设展览、临展的科技含量,树立现代展陈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增强藏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使观众能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艺术欣赏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对较少展出或尚未展出的文物藏品,博物馆可以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实体博物馆内搭建数字展厅以实现传统展览不具备的展示功能,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的在线展示。再次,应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对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活动进行分享、传播,以实现文博动态信息更高效、快速、便捷传播的目的。例如,南通博物苑通过引入三维虚拟等新技术,通过新版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以全新视角展示馆藏文物和基本陈列。该馆的“馆珍遗韵”展厅展示的都是馆藏精品,如果只观看展厅的实物,只能看到展品特定的几个角度,而通过手机登陆南通博物苑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观赏到3D文物,各类文物珍品可以在指尖上随意缩放、旋转,360度无死角展示,文物顶部、底部、细节都一览无遗。建馆百年,南通博物苑实现了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智能科技的密切相融,馆藏文物和基本陈列都已信息化、数字化。南通博物苑以数字手段保存文化印记,以0.01毫米精度采集了多件馆藏文物珍品,囊括了越窑青瓷皮囊壶等在内的所有一级文物。三维虚拟实景展示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的文物珍品,这种高科技、全方位展示文物藏品的先进手段很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天津博物馆,天津 300000)

摘 要:如何才能吸引社会公众前往博物馆观赏各种展览,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得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博物馆的核心议题。本文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了解观众的学习行为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关键词 :受众;博物馆;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2-02

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发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的领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需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宣传、教育、服务观众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本文立足国内,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考察观众的知识学习行为机制,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一、受众中心论理论综述

(一)受众中心论的概念

1981年,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oQuail)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提出了“受众中心模式”。在当时,受众中心模式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近些年随着传播事业的发展,它才得到较多的关注和认同。然而在我国博物馆研究领域,人们对受众中心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深入的理论专著,专门的理论探讨很少。受众中心论是指在传播系统的诸要素(包括传者、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中,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它要素均围绕受众展开。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受众中心论的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是当前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受众中心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受众中心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瑞士的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自己决定的。它更加关注如何以人们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当我们从博物馆教育的视角看建构主义时,其中的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并非知识的“填充器”,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参观,并不指望习得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联系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博物馆展览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参观者身上,运用多种供参观者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而不预先设定各种固定的参观访问的程序,使参观者能够将展览展品与原有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进行比较、联系,产生新的知识概念。

二、受众中心论对建构博物馆展览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受众中心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本位者,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最本源的起始点、出发点和着眼点。对博物馆展览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博物馆观众为本,就是指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观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观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观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观众为本,是博物馆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博物馆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受众中心论是顺应世界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的

作为“人类终身受教课堂”的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活动应秉持“以观众为本”的理念。事实上,衡量一个博物馆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首先应该是它陈列展览的水平和对公众开放的情况。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扇文化之门,达到传承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目的,它的展览内容、形式、服务等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参观博物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如何迎合大众需求是博物馆服务的方向。《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如何建成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开发型现代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建设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一些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也开始产生。

(三)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对博物馆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媒体发展,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要充分运用数码视频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传达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展示最新科技形象,能加强受众的参与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从信息时代走向后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个人化”,信息将为个人而制作,为个人而传输。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结合而催生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社会在观看”的状态。因此,倡导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博物馆展览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逻辑和要求。

三、受众中心论与博物馆展览模式建构

(一)转变陈列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对博物馆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这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提出新要求。因此,博物馆要打破传统的陈设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展览的定位上,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的所谓高雅殿堂思想,以适应广大普通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把博物馆建成一个休闲文化场所,让广大观众从听觉到视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接触和体验。现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秉持为社会公众的服务精神。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不仅在各个楼层均设有洗手间、饮水处、商店,而且还在展厅中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专供观众休息,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在设计展览之前,对观众和展览主题进行准确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求对社会有所了解,对观众的观赏行为、观赏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把握好观众的观赏需求,这对展览的定位很重要,是展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陈列设计中,主题的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展品,运用哪些材料,采取怎样的展示方式等等,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主题的确定,既与我们对博物馆性质、任务、认识有关,也与我们对社会、对观众的服务态度相关。当然,对展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容,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和范围。鲜明的主题能准确地引导观众,它既能反映本馆藏品的真实信息,又具有时代特征,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的和谐统一。

其次,通过科学的主题内容、生动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传达文物所藴含的信息,使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对文物和历史有直接感受。使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诱发观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加深他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使博物馆真正达到宣传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目的。

再次,陈列的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是很短的,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观众快速掌握博物馆的展览信息,是陈列展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说明牌在展览中有着重要作用,据调查,观众最喜欢的展览说明牌以形式色彩对比强烈、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瞭为主。因此,文字说明不要太专业化,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用准确、适宜的文字说明,增加陈列展览的效果。

(二)陈列展览内容要考虑不同观众的需求

在展览活动中,要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及时更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使之保持新鲜感和感染力,以吸引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注意。当今的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希望获得知识和信息,还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陈列的内容、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尽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观众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展览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瞭,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有趣味性,以适应观众追求新、奇、乐的审美心理。

(三)讲解员要当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文物本身不会讲话,无法表达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讲解员就是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说明、语音导览也代替不了讲解员有针对性的解说。讲解工作还具有桥梁的作用,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兴趣、要求并不完全一样。对观众的不同需求,须及时调查了解,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进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博物馆要重视讲解工作,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讲解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Communication models :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 McQuail, Denis. London : Longman, 1981.

〔2〕马池珠,徐福荫,魏拥军.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J].中国电化教育,2007,(3).

〔3〕吴廷俊,章晓芳.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J].新闻爱好者,2002,(9).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3).

〔5〕段勇着.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心理素质教育

引言

心理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又是教育的结果。志愿者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它是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志愿活动中来。同时,博物馆的志愿者招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志愿者活动对于博物馆事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志愿者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差异以及博物馆自身的管理制度缺陷,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分析

1.1志愿者数量少并且结构单一

分析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我们会发现:博物馆的志愿者当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对于大学里的博物馆,其志愿者则多数是学校里的学生,像那种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学识以及社会经验较多的中年人则很少。这就造成了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结构单一。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志愿者的人数也不多。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时,更多的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志愿者的质量,追求招募速度,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条件。从而导致志愿者人员流失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的服务效果。

1.2管理制度欠缺和服务意识薄弱

博物馆为了缓解在观众较多的时候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压力,而招募一批志愿者作为讲解员为观众服务。很多博物馆把志愿者招募过来以后,对他们缺乏严格的管理,这样就使得志愿者队伍比较松散。而对于高校博物馆,志愿者以学生居多,然而现在的学生志愿者在家都是娇生惯养,是被服务的对象。在这些志愿者中很多就只是一时好奇看看而已,并非真心想要服务于社会,他们的服务意识较薄弱。

1.3志愿者选拔和培训体系缺乏

志愿者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反应出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高校博物馆在选拔志愿者的时候,对于志愿者的素质不可忽视。有些博物馆由于在岗人员精力和时间不够,于是就随意招募一些志愿者来帮忙,而有些博物馆认为,志愿者是短期为博物馆服务,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另外还有一些博物馆缺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的条件[1]。

2.志愿工作的改革与对策

2.1扩充志愿者队伍

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数量同时也应该看重质量。一个志愿者团队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这个团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博物馆的精神水平。高校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除了大学生以外,应增加一些有经验的社会人员,这样可以互相补充。例如:年轻人可以带给中老年人青春活力,而中老年志愿者能教给年轻人一些社会经验。扩充志愿者的年龄结构层次,打造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2.2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服务内容和应遵守的志愿服务原则。其次,针对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安排做出统一规定。再次,确立志愿者考核制度,制定明文规定。除此以外,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享有一定的权利,以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1]。

2.3提高志愿者素质

志愿者的素质教育贯穿志愿者活动的始终。第一,志愿者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志愿者不是单个人在服务,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志愿者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有利于志愿者活动更好地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第二,尊重参观人员。志愿者从加入志愿队伍的第一天起,就要做到热心为观众服务,耐心讲解。要多听取观众的意见,与观众交流,同时微笑服务。第三,尊重博物馆。认真按照博物馆的计划做好志愿服务。自觉维护博物馆的形象。当观众对博物馆有异议的时候,要冷静处理问题[2]。

3.高校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志愿者活动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团体。高校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在不同层面促进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高校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很多志愿者只坚持了短期时间就退出了志愿者队伍,这不仅与博物馆自身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志愿者的心理素质有关。志愿者缺乏服务意识和吃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员流失。高校博物馆应将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不断提升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志愿者心理素质,培养志愿者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的精神。高校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同时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公德取向[3]。

4.结语

高校博物馆通过志愿者活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论是吃苦精神还是素质教育都得到了一定提高。高校博物馆在解决志愿者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很多大学生在参加了志愿者活动以后,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了,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带头作用。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志愿者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高校博物馆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完善自我[4]。

参考文献:

[1]陶衔,蔡海云.高校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上一篇: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一年级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