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4 21:38:17

督察工作方案

督察工作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机关执行力、凝聚力、创造力为总要求,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新通州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任务

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能力水平为总目标,按照“亲民务实塑形象、提速增效促发展”主题活动的要求开展督察活动,以推进权力运行阳光化、执行任务高效化为主要任务,努力使司法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和创新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社会群众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通州司法局打造成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办事效能最高、办事成本最低、办事环境最优的机关,争创全省首批“优秀司法局”。

三、督察重点

(一)对司法所督察的主要内容:

1、司法所建立健全所务制度和工作制度情况;

2、年初制定的有关目标任务、数据指标完成情况;

3、履职情况及是否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作为、中梗阻、乱作为等影响效能建设的情况;

4、完成中心工作任务情况。

(二)对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窗口督察的主要内容:

1、窗口法律服务规范管理情况,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执行、公示和接待当事人的态度、当事人对所办理事务的满意度,有无投诉等;

2、“双千百日”活动开展情况;

3、开展法律援助案件回访;

4、公证案件质量检查及在办案过程中是否存在公证员私自收费等不良行为或违法违规办证等现象。

(三)对市镇两级矛盾调处中心督察的主要内容:

1、接待窗口是否符合要求,该上墙公示的内容是否齐全;

2、对来访人员是否热情接待、有无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

3、在调解过程中有无认真听取双方意见,制作的调解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是否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或反馈。

(四)对局机关督察的主要内容:

1、本职工作完成情况、领导交办的工作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上级部门催办、督办的事情有无拖拉、延误,是否按规定要求完成相关事项;

3、无故不参加公益活动;

4、有无迟到、早退等市责任追究办法中所列情形。

四、督察措施

1、督察工作方式主要采取明查、暗访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察可以通过听汇报、查阅案件卷宗和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进行公开检查,也可以采取不通知被检查单位,通过采取办事、咨询、探访有关场所、找当事人了解情况等方法进行暗访检查,还可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根据掌握的线索进行暗访检查。

2、督察工作采取专项督察、重点督察和常规督察等形式。专项督察由年初工作方案确定,重点督察主要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和本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常规督察主要是组织纪律、工作环境、来信来访等方面进行。

督察工作方案篇2

一、工作任务

廉洁效能督察组依据工作职责,服务和监督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督促有关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努力实现“工程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群众满意”的目标。

(一)加强资金管理。对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和会计制度列支建设成本、实施账务管理、拨付工程进度资金、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及工程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编制设计概算执行情况和办理有关变更手续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相关单位依据合同文件规定内容和程序进行计量执行及建立健全工程计量台账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

(二)服务工程建设。对项目审批效率和审批服务等情况进行监督;对相关部门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职能部门服务保障项目进度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建设单位组织交工验收、上报工程结算和编报竣工财务决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单位落实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情况进行监督。

(三)保障干部廉洁。建立廉政合同管理制度,在签订工程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合同;实行廉政约谈制度,开展工程廉政文化建设和警示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督促工程项目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

二、督察范围

(一)列入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的项目;

(二)县委、县政府要求进行廉洁效能督察的项目;

(三)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项目;

(四)其他需要进行效能监察的项目。

三、工作机构

廉洁效能督察组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检察、发改、财政、审计、审批办证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每年的重点督察项目由督察组根据督察范围确定。

四、工作方式

(一)定期督察。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实施项目形象进度和投资计划的总体安排,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月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于4月下旬报廉洁效能督察组办公室(县纪委执法监察室)备案。督察组每月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并形成督察报告。

(二)重点督办。对上级领导交办、结转多年、进度滞后、存在问题久拖不决和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等现象进行重点督办。

(三)廉政约谈。在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前对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在施工合同签订10日内对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督察组可视情召集约谈对象进行谈话。

五、责任分工

廉洁效能督察组成员单位依照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要求,加强对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的服务和监督。

(一)县纪委、监察局: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项目推进中的相关问题;开展建设工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工程,构建重大工程项目惩防体系;受理涉及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投诉和举报,查处妨碍项目推进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县财政局:对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时行监督,加强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概(预)算、结算的审核;落实专人负责对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资金进行监管。

(三)县审计局:对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含工程结算)进行审计监督,做到审计关口前移;落实专人负责对项目资金的审计,加强对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四)县检察院:监督指导工程建设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组织开展预防宣传、预防咨询、预防督导等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专项预防联合监管工作,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职务犯罪行为。

(五)县发改局:对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稽查、管理;按照相关程序做好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对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对概算审查和调整、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监督。

(六)县招投标监督办:对工程项目招投标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调查处理招投标方面的投诉。

(七)县审批办证服务中心:对项目行政审批进度进行协调监管,对重大项目实行审批全程。

六、工作要求

督察工作方案篇3

 

为切实解决我市汽车维修行业环境保护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市汽修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助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根据省专项督察反馈意见和苏州市整改方案,结合太仓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省专项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切实解决汽修行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全面推动汽修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

(二)工作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新一轮汽修行业环境保护大排查大整治,针对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具体问题,明确整改责任、目标、时限和举措,坚决整改到位。

实施分类管理,开展汽修行业环保综合整治行动。对环保措施规范的企业,保留一批;对环保措施存在问题,但有条件、有能力提升的企业,规范一批;对环保措施存在问题,但无条件、无能力达标的,关停一批。通过“三个一批”整治,显著提升汽修行业环保能力水平。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汽修行业环保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标准和要求,压实汽修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推动汽修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环保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坚决落实职能部门“三管三必须”的环境保护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双随机、网格化等多重监管体制。

二、重点举措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1. 落实行业管理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境保护责任要求。市交运局负责制定汽修行业环保联合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督促汽修企业切实履行环保责任。太仓生态环境局负责汽修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监管治理、危废处置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市城市局负责汽修企业生活垃圾处理监管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汽修企业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等收集处理监管工作。市应急局负责汽修企业的安全生产指导工作。各镇(区、街道)负责属地三类汽修企业环保工作的日常监管。(市城管局、交运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局、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按职责负责)

2. 建立完善汽车维修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建立部门工作责任清单,将汽修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构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大专项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执行到位。(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二)紧盯突出问题,逐条逐项落实整改

1. 推进VOCs深度治理。以VOCs治理为切入点,落实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等管理要求。严格落实《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3814-2020)》,确保使用符合VOCs含量限值要求的涂料、无组织控制要求落实到位、废气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并稳定达标排放。推广使用优质活性炭,及时更新维护耗材,定期监测采样,健全完善废气治理设施运维台帐。淘汰单一过滤棉、低温等离子、UV光氧、光催化等低效设备,确保废气得到有效处理,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立即移交职能部门依法查处。(太仓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2. 推进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建立危废规范化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建设专用的危废贮存设施,设置识别标志,确保危废分类收集、分区存放。落实危废动态管理,如实申报登记危废的种类、数量、贮存、处置方式等,落实危废产生、贮存(出入库)、转移的台账制度,确保委托具备危废处理、运输资质的单位合规处置。市交运局负责督促汽修企业如实申报、规范贮存、合规转移处置。太仓生态环境局指导汽修企业落实危废管理各项要求,负责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部门。(太仓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3.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暂存场所,杜绝非生活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垃圾源头减量,不断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市城管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4. 强化水污染防治。以污水分质收集处置为抓手,严格落实雨污分流,确保洗车废水按要求排入污水管网。明确雨污管道改造期限,未纳管汽修企业不得开展洗车作业。完善汽车企业相关审批许可,规范排水行为。5月底前完成全市涉及洗车、排水汽修企业的纳管摸排,形成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10月底前完成逐一销号、全面整改,形成一企一档台账资料。(市水务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5.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产生噪声的汽修作业必须在室内进行。通过选用低噪音生产设备、改进提升生产工艺、改变噪音源运动等方式降低声源噪音。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控制噪音的传播及影响范围。(市交运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6. 强化危化品使用管理。综合采用企业主动上报、线索跟踪摸排、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开展汽修行业危化品使用大排查、大摸底。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基础台账,形成危化品使用的“一张清单”。围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推动危化品使用汽修企业开展自查自改、边查边改。以“四不两直”方式组织开展联合检查、随机抽查,对安全风险隐患逐条逐项开展专项治理。(市交运局、应急局按职责负责)

(三)坚持标本兼治,抓实抓细综合治理

1. 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覆盖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处理、运行管理的汽修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和环境技术规范,督促企业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汽修企业环保专职人员配备和教育培训,促进管理人员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环保知识和业务能力,促进一线工作人员具备环保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督促企业加大环护经费投入,足额安排环保设施购置、设备维修保养、人员教育培训等必要支出。(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2. 摸清行业底数。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等管理手段摸清辖内汽修企业数量和环保状况,定期将信息汇总至市交运局。9月底前完成现有汽修企业全覆盖排查,各项基础信息数据由市交运局负责汇总。(市交运局牵头,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按职责负责)

3. 强化备案管理。严格行业准入,落实审批手续和监管要求,指导新增汽修企业开展环保工作并由市交运局予以备案。新增备案汽修企业正式营业后30日内,由市城管局、交运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联合进行环保工作现场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进行限期整改。(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负责)

4. 加强日常监管。坚持问题导向,以双随机、专项检查相结合等方式,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检查。重点对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活性炭过滤棉更换、危废处置等进行监督。严格落实汽修行业环保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的动态监管和打击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非法喷烤漆、污染防治设施不运行或运行不正常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置。(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按职责负责)

5. 建立长效机制。针对专项督察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推动标本兼治。将汽修行业环保工作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清单,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严防问题反弹回潮。(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按职责负责)

(四)注重创新探索,推进行业共管共治

1. 推动示范引领。在一、二类汽修企业内开展“百家争先,千店创优”等各类评优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开展服务品牌建设,深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选树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市交运局负责)

2. 推进“绿岛”建设。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太仓实际,逐步开展集中喷涂、小量危废集中收集点等“绿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集约化、高效率的管理基础。(太仓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3. 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试点用电监控模式,探索治理设施与生产设备“启停联锁”等举措,实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太仓生态环境局以开放部分端口、信息实时推送等形式,将内部动态管理系统内汽修企业危废种类、数量、贮存、处置等信息推送至市交运局,形成有效监管合力。(太仓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运局配合)

4.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加强沟通交流,邀请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市交运局牵头,市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太仓市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省专项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改办)负责统筹协调。整改工作由市交运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成立专项整改工作专班,设在市交运局,由局分管负责同志任专班负责人。各镇(区、街道)落实属地责任,负责辖内具体整改工作。

(二)扎实推进整改

各镇(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措施清单,立即部署、立刻行动,全面开展整改工作。2021年11底前基本完成各项整改任务;2022年2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对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建立完善汽修行业环境保护工作长效监管工作机制。

 

(三)强化督导检查

各镇(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整改工作的日常调度和督促推进,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对整改不力、问题突出的要加大曝光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监督。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任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附件:省汽车维修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措施清单(太仓市)

附件:

省汽车维修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专项督察

反馈意见整改措施清单(太仓市)

 

一、太仓市四部门联合检查中未检查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置运行情况,太仓东方汽车修理有限公司等汽修企业2020年以来未更换过活性炭。

责任单位:太仓生态环境局、市交运局、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标准和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整改措施:

(一)加强汽修企业环境保护整治宣贯工作。印制《机动车维修企业工作手册》,将各部门对汽修行业的环境保护要求通过工作手册的形式印发放给企业,进一步明确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活性炭及过滤棉定期更换等环保要求,统一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台账格式模板,要求汽修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活性炭及过滤棉定期更换工作。集中宣贯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活性炭及过滤棉定期更换等环保要求和相关整改要求,要求汽修企业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落实汽修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二)加强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情况等监督检查。开展环境保护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不定期对汽修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维情况、活性炭过滤棉定期更换情况、危废处置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结合双随机检查和日常专项检查等对汽修企业环境保护进行常态化动态监管,推进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标准和要求,常态化做好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三)强化汽修企业日常执法监管。加大对汽车维修企业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对太仓市东方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太仓中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对检查中发现的非法喷烤漆、污染防治设施不运行或运行不正常等恶意违法行为的进行处理处罚,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从严监管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

二、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执法“宽松软”,太仓市针对汽修企业环境违法问题“零处罚”。

责任单位:市交运局、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建立运行汽修行业环境保护常态执法监督检查机制。

整改措施:

(一)建立常态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开展环境保护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采取双随机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部门联合检查与部门独立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

(二)加大汽修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执法查处力度。严格落实汽修行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对汽车维修企业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动态监管力度,依法对太仓市东方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太仓中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对检查中发现的非法喷烤漆、污染防治设施不运行或运行不正常等恶意违法行为的进行处理处罚。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检察院,市人武部,市各人民团体。

  太仓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19日印发

 

督察工作方案篇4

刑事检察的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侦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多年的检察司法实践和积极的探索,刑事检察的立案监督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在有效保障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刑事法律的公正严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执法理念和司法实践方面还存在某些误区,需要进一步地澄清和规范,以发挥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应有作用,更有效地保证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就人民检察院的刑事检察立案监督职能谈三点看法:

一、刑事检察立案监督是刑事检察侦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检察侦查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立案监督又是侦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检察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侦查监督部门对防止立案监督职权的滥用。人民检察院的刑事检察侦查监督是对刑事侦察活动的全程监督,它不仅包括对立案后的侦查活动的监督,还是刑事检察侦查监督工作的延伸;它不仅包括对应立案而立为刑事案件的监督,也应包括不应立为刑事案件而立为刑事案件的监督,特别还应注意在侦察活动中发现新的刑事犯罪而应另案处理确未立为刑事案件的监督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目前,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存在三种倾向性的问题:一是注意应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而忽视了不应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主要表现其一,刑事侦查部门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破案指数和立案指标,把本没达到刑事案件标准的案件,作为刑事案件立案,刑事侦查部门虽然对这些案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强制措施,在表面上看没有侵害案件相对人的实质性利益,但在形式上和法律程序上侵害了案件相对人的利益,有违刑事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因此,我们必须把这类不应立为刑事案件而在形式上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作为监督内容实施监督。表现其二,把本不应作为刑事案件而立案开展了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强制措施。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工作失误把不应作为刑事案件作为刑事案件处理而立案侦查;另一种是出于某种目的,已知不是刑事案件立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第一种情况应依法履行通知侦查部门纠正的法律手续。而对第二种情况,除依法履行通知侦查部门纠正的法律手续外,还应通知和协助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予以查处。二是注重有当事人申诉的立案监督,而忽视没当事人申诉的立案监督工作。主要表现其一,刑事侦查部门把本应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的,却以行政或其他方式处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暂不予以追究,就这类刑事案件因没有当事人申诉,检察机关往往主观上没有较强的追究监督立案的思想意识,在立案监督的实际工作中,也缺少相应的立案监督工作措施。其二,是在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中,对发现新的犯罪应另立案处理的,侦查部门追究意识不强,这类案件往往流失,检察机关对此缺少相应的立案监督机制,特别是人为地没有另立为刑事案件的,就更难以发现和应对了。这表现了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工作的不完整性。其三是割裂了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的联系。实际工作中,某些人往往把立案监督看做是侦查监督以外的工作,割裂了立案监督工作与侦查监督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立案监督工作与侦查监督工作两层皮。这种错误观念危害较大,往往是通知侦查部门立案,侦查部门已经立案,就视为完成了立案监督工作全部过程,忽视了立案后实际侦查监督工作,易产生侦查部门对通知立案侦查案件工作不到位情况的发生,特别是遇到翻供、推供等有阻力的案件,侦查部门往往是不注意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是敷衍了事,造成案件流失后,向检察机关推卸责任。因此,我们决不能割断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工作联系,把立案监督作为侦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际监督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地连续性全程监督,防止立案监督的案件流失,发挥立案监督的效能。

二、端正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正确理念,发挥其法律监督的应有效能

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设立,它不仅仅是为了针对案件相对人的罚处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刑事侦查权的制约和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因此,必须对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的刑事立法本意,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完整。就人民检察院的刑事检察侦查监督是相对刑事侦查而言的,设立人民检察院的刑事侦查监督权就是制约刑事侦查权,防止刑事侦查权的滥用,来维护司法公平与公正。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的立案监督是其法律监督中侦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立案监督的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克服两种倾向性的问题:一种仅就为了保护刑事案件中一方相对人的权利或对另一方相对人的处罚,而行使立案监督权,这种观念的错误就是在于曲解了立法设立立案监督的本意,把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制约和制衡关系简单化了,必然导致执法理念的僵化和模式化。另一种是就办案而办案,而忽视了立案监督主要在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观念的错误就是在于机械执法,淡化了检察机关职能的有效正确的运用与发挥。

三、当前立案监督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案监督是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而新开辟的工作领域,相对其他监督职能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不完整性。因此,当前刑事检察立案监督工作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还有一个强化认识的问题。现在还有相当的人,对刑事检察立案监督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刑事检察立案监督工作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在这些人中起着误导作用,这主要是对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缺少足够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导致某些地区立案监督工作开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上,以及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与侦查权的制约与制衡的关系上,来提高我们对立案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走出对立案监督错误认识的误区。

第二,在疏通案件渠道上还有一个开辟案源的问题。案源是立案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立案监督工作,还要着重解决一个案源渠道狭窄和案件线索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畅通案源渠道,强化发现案件线索的能力。要在不断强化被害人等申诉案件线索来源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大力开拓其他案件来源的渠道,重点强化对公安机关的治安、劳动教养、调解等行政案件处理后的审查监督工作力度及措施,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发现案件线索工作机制,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对立案监督工作的宣传工作力度,增强立案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多方面拓宽立案监督案件线索的渠道,促进立案监督职能作用的更大发挥。

第三,在立案监督与被监督上,还有一个理顺关系的问题。立案监督与被监督在形式上,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但双方职能的最终目标又是一致的。基于这个前提下,检察机关必须摆正和找准自己的监督位置,正确处理好立案监督与被监督的工作关系。一是要解决好以监督者自居,凌驾于被监督者之上的错误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立案监督不仅仅是权利,更重要的是责任,正确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依法行使好其权利。二是要解决好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监督的目的在于维护司法公正,对于有违司法公正问题,就应该依法大胆监督,做到敢于监督。但是敢于监督不等于无原则的监督,立案监督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监督有理,施之有据,效果优良。三是要及时和经常向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汇报立案监督工作,取得党委和人大常委会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四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立案监督工作关系。以保证立案监督制约机制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实现。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深化与实现,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也应与时俱进,必须进行积极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之更加完善,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检察机关的重任。

督察工作方案篇5

论文关键词 立案监督 涉检信访 法律统一

一、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立案监督的现状

在基层检察院受理群众要求立案监督案件的信访案件有较显著特点,侵财型占比例高,其次是涉及人身伤害的。侵财型的立案监督案件中,又以多以申诉人与被控告人因合同纠纷引起。这类申诉人寻求司法救济的路径基本呈现“四部曲”,不服民事诉讼结果——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不服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结果,最后选择向上级检察机关复议或继续检察机关举报控告公安机关的不作为,或投诉检察机关监督不力。

二、立案监督息诉难成为涉检信访“重灾区”的的成因

第一,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诉求的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三项重点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新期待,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强化法律监督的侦查监督的呼声强烈。

第二,现行的立案监督的法规规定简单、过于宽泛,粗略,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等,而立案监督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容易产生执法瑕疵,是造成次生信访风险的原因之一。

第三,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内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长期突出存在。侦查监督改革实施以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侦查监督队伍在思想观念、执法理念、能力水平、作风养成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不适应之处。立案监督工作在基层检察院投入的力量不足,处于一种被动办案,主动开展工作能力不强,导致事实不清,草率结案,处理的依据不足以信服信访人,影响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三、加强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职能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现有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的作用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规则第55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实行监督,刑诉规则将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职能以法律的形式的确立,说明了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能之一。

(二)加强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规范化

宪法和刑法规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开展立案监督工作中应当更加注意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确保立案监督工作的准确性,切实防止轻易和草率。

1.检察机关要对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线索进行严格审查。实践中,为了减少信访的压力,确实存在有部分信访案件,为了避免信访人的投诉和信访,只要是公安机关作出不立案决定的案件,检察机关一般都会启动立案监督的程序,导致了不少从信访人提供的书面材料即可判断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案件进入到立案监督程序,这种做法弊端使得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职能沦为信访人为了实现不合理诉求的司法救济的工具,从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部分信访人“信访不信法”的心理,是导致最终立案监督案件息诉难的重要因素,难以实现案结事了,实现办案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严重地损害有损司法机关的法制权威。因此,检察机关在受理被害人或者单位的投诉后,不应不加区别地启动立案监督程序,而是先要对投诉的形式要件和实质内容进行审查,使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投诉以其他方式妥善处理,对符合条件的投诉则启动立案监督程序。首先做为受理群众控告申诉的部门,应当对于受理要求立案监督的申诉控告材料要进行甄别,有必要时可以开展调查核实,询问办案人员和有关当事人,查阅、复印公安机关刑事受案、立案、破案等登记表册和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等相关法律文书及案卷材料。对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控告、申诉,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并可以要求控告人、申诉人提供有关材料,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侦查监督部门办理。侦查监督部门经过调查、核实有关证据材料,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立案理由。

2.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中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络,拓展在立案监督工作的知情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信息化系统共享平台。应当建立刑事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相互通报刑事发案、报案、立案、破案和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批捕、起诉等情况,重大案件随时通报。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刑事案件信息共享平台。上述规定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是司法改革的内容之一。解决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情况的信息畅通问题,是保障刑事立案监督及时、有效的前提和关键。实行这一制度,有助于双方及时沟通情况,增加信息透明度,促进双方工作的提高,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检察机关及时发现和准确纠正违法的监督水平。切实纠正公安机关对于监督立案的“消极侦查“现象。一是要加强监督立案后的跟踪,了解是否存在立案不查、久拖不决的现象,何时报捕、是否移送审查起诉。二是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系与配合,注意及时催办。三要加强立案而不侦,侦而不结背后司法腐败的查处力度,增强立案监督的法律威慑力,四是提请上级检察机关通过同级公安机关对负责侦查工作的下级公安机关进行督办。

3.控申部门和侦查监督部门要形成联动息诉合力。在开展立案监督工作时,控申部门和侦查监督部门要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案结事了,化解矛盾。实践中,立案监督活动的送达文书和释法说理工作环节有待改进。《刑事诉讼规则》第558条第2款规定,侦查监督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通知控告检察部门,由其在十日以内将不立案或者立案理由和根据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但由于控申部门并不参与办案,仅由控申部门送达文书和根据侦查监督部门书面材料进行答复,往往释法说理效果不理想,息诉难。因此,从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出发,应发挥侦查监督部门熟悉案情的作用,建立以侦查监督部门为主,控申部门为辅的送达并说明不立案理由的息诉工作模式。

督察工作方案篇6

关键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构想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52-02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指检察机关据以执行或制定的关于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度体系,也就是检察机关的自律机制[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作为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机关,打铁更需自身硬,在查办贪官污吏的同时,如何强化自身的监督制约从而提高执法公信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反腐重在制度建设,要通过制度保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思考如何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上级检察院的领导监督

《宪法》第132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检察院的领导监督主要体现在对检察工作的总体部署,对下级院的业务指导和请示答复,还体现在上级院对下级院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目标任务和执行各种业务流程等方面。

(二)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检察机关普遍设立了纪检组,高检院、省级检察院和市级检察院普遍设立了监察部门,县级检察院有专人配备,负责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2008年以来,市级以上检察院普遍成立了检务督察部门,对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办案程序等情况开展督察。全国检察机关已基本形成了院党组统一领导、检察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全体检察人员共同参与的内部监督工作体系。

(三)各个检察环节的相互监督

检察机关内部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办案制约机制。首先,检察院职务犯罪的侦查权由不同内设机构(反贪局、反渎)承办,实行内部侦查、批捕、公诉等权力的分别行使、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其次,侦查权与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分离。检察人员在侦查工作中需要做出程序性处理决定的,要由侦查部门以外的审查批捕环节和公诉环节进行审查。此外根据办案规定,下级检察院职务犯罪案件决定立案、逮捕的,要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审查和决定逮捕;决定撤销案件、不的,要报经上一级检察院审查批准,以防止检察权力的过分集中而产生执法不公、权力滥用的现象。

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现实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地方各级检察机关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总结了经验,并对内部监督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落实。应该说,当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是比较完备的,也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细看其具体运行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思想理论层面的缺陷

思想理论层面的缺陷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缺陷的根本,强化其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从干部的思想下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让其乐于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从而才能在实践上有所突破。近些年来,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带动下,检察机关对于法律监督的意识明显有所提高,不少地方的检察机关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监督实践,但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仍存在很大的缺陷,体现在工作中普遍地以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要是对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内部的监督是次要的而且着重点应在廉洁自律方面;还有的检察人员甚至以为,强化对内部的监督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办案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这样的一些看法导致在实践中过于重视纪检部门的监督,认为监督的主力军在于纪检监察部门,业务部门只要办好部门内的本分工作即可,可见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不仅如此,在检察机关引入绩效考核后,有些检察院在制订考核指标时,只注重对办案业务部门工作的考核,忽视了对内设综合部门工作的量化;只注重对办案数量的追求,忽视了文明执法、办案效果和检察形象等质量指标[3]。这就造成了检察机关走进了“办案不能出事故,队伍不能出贪腐”桎梏,罔顾内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文明执法方面的监督,这样的做法会滋长不公平、不公正的苗头,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地让检察机关踏入为了追求绩效而纵容不文明,乃至不合法办案行为的深渊。

(二)实际操作层面的缺陷

工作实践中,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缺陷着重体现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程序。检察机关内设的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接受举报与实地检查的形式,对检察人员的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行为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从严格意义上讲,一直处在一个与办案人员工作相分离的状态,对于办案综合性、真实度问题难以把握,从而使得纪检部门的监督始终停留在事后跟踪监督、补救的阶段,无法在事前起到有效的预防、预警作用,而事中也难以介入,只能在事态发生,权力被滥用产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得以发挥作用。另一种监督形式则主要是检察院的业务部门按办案流程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案件审查。主要审查诉讼程序是否合法、案件定性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证据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扣押款物处理是否合法等。如批捕科和公诉部门通过审查,对不符合证据标准的案件,可以做出不批捕、不的处理,并对侦查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这种监督虽具有很大程度的主动性,可以在事前、事中或事后进行,但其监督的内容往往重实体而轻程序,业务部门通常过多地考虑案件的定罪量刑等问题而忽视了程序上的公平正义,容易导致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三)体制组织层面的缺陷

首先,上级指令权缺乏制约,内部监督单极化。按照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实行以个人为主体的检察长负责制,强调的是下级服从上级。这一制度设计基于检察权统一行使的考量,没有赋予下级检察官不服指令的抗辩权。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上级检察官只是通过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出现监督真空,办案随意性大,这种缺陷在自侦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尤为突出。

其次,履职人员配备不足,内部监督简单化。一是2002年前后,基层检察院的监察科被撤销,只配1名专职人员在纪检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人力有限,监察工作形同虚设。二是督察人员大多没取得同级政府编制委员会的批准而没有成立相应部门,只是由办公室的人员兼任,工作权威性不足。三是案件管理中心才刚成立起步运作,目前工作范围还只限于案件的受理、送达、统计等,工作重点还没有指向内部监督。因此,纪检、监察、督察,案管“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虽有,但内部监督联动力不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再次,检委会职能未有效发挥,内部监督表面化。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业务决策和集体领导的专职机构,由检察长召集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开会讨论决定复杂疑难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但多年来,检察机关的检委会委员结构不合理,行政化倾向明显。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办公室只负责通知检委会成员开会等简单事项就完事,对检委会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案件做出最终决定前,在案件实体处理情况、法律适用问题等薄弱方面存在缺失,没有及时得到弥补,无法有效避免错案的发生。

三、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运行构想

(一)改变思想,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内部监督本质是对检察人员的关心、爱护和保护。正如高检院检察长曾指出:“强化内部监督,不是对干部不信任,而是对干部政治上的关心;不是对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挫伤,而是对干部的保护;不是对检察工作的束缚,而是促进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监督,既要敢于监督,善于管理,又要严于律己,使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二)强化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

一是领导干部特别是检察长要带头落实内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规定,对检察人员严格管理,对内部监督制度疏于执行而发生问题的行为要严格追究责任;二是配强配齐监督部门人员,不能把内部监督部门变相为“敬老院”、“优闲所”,而要充实具有多部门工作经验、熟悉多个检察工作环节的业务骨干人员,防止内部监督工作蜻蜓点水、做表面文章;三是严格落实检察委员会议事工作规则,相关事项与案件必须提请检委会开会讨论,确保检委会议事议案质量。

(三)建立制度,完善案件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设立案件管理部门(相对于公安的法制办、法院的立案庭),配强配齐人员职数,担负起检察机关案件的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职责,如实记录各检察人员的执法数量、质量以及廉洁守纪等情况,全面加强检察人员的考核、监督、管理。健全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造成案件实体或程序错误的,都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真正起到对执行法定诉讼程序的规范监督,使司法办案过程可视可控可查,办案程序进一步规范。

(四)加强外部监督制约,推进制度法制化建设

从制度上解决“检察机关自己监督自己”的问题,还要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才能使内部监督真正落到实处[4]。一是要坚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和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二是要建立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探索创新,从2003年起经历了先期试点、扩大试点、深化改革等多个阶段,在改革探索中已经逐步完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有利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利于防止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有利于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赤炜.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8(6).

[2]覃允亮,吕焕玉.优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设想[J].法制与经济,2013(5).

[3]谢岸烨.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制度之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8).

督察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派驻检察室;人民监督员;对接机制

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三项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服务发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抓手。人民监督员工作作为强化对检察机关外部监督的重要载体,与派驻检察室工作有效对接,有利于规范派驻基层检察室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增添检察工作的正能量。因此,做好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派驻检察室对接机制研究,让民主的阳光照进检察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派驻检察室对接的必要性

(一)人民监督员工作对接派驻检察室体现了司法的民主性。司法民主性的目的在于通过权利对权力的监督,防止司法擅断和司法专权对人权的侵害。同时,司法过程中的所有当事方直接来自社会,司法判决直接关乎到社会现实利益,司法判决的执行需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因此,社会对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的关注在所难免。“强调司法的民主性,正是对社会关注司法的回应,为社会关注司法提供相应的制度管道。”①“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和相互评价。”②派驻检察室是检察机关的“触角”,行使检察机关的部分职权,理应受到公众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工作与之对接,使得社会公众对检察室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的“七种情形”③以及履行其他职能的监督有了正常的渠道,使其作出的相关处理决定更能经受得起民意的检验和质疑,体现了司法的民主性。

(二)人民监督员工作对接派驻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体现与保障。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是司法的生命线和灵魂,是司法活动的最终价值取向。然而,派驻检察室查办职务犯罪活动,具有高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体现出的司法正义可能与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有差异。人民监督员参与其中,就是让普通民众一定程度上介入本来很专业的检察权运作,将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和复杂专业的法律适用结合起来,以民众的生活经验与是非判断弥补专业检察官的不足,以便作出的结论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标准。“公民通过担任人民监督员参与对国家政权机关行使职权活动的监督,能够培育公民法治意识,唤起法治主体对法治的信仰和情感,增强公民的守法意识。”④

(三)人民监督员工作对接派驻检察室是拓展人民监督员知情权、参与权的良好平台。山东省检察院吴鹏飞检察长在2013年召开的派驻检察室建设观摩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检察室与业务部门的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形成合力”的要求。派驻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和锤炼检察队伍的新阵地,其工作职能涉及侦监、公诉、监所、民行、控申、预防等多个业务部门,并且能够开展各类形式多样、贴近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和服务活动。因此,加强对派驻基层检察室业务的人民监督员监督,是拓展人民监督员监督领域的一个全新机遇,为充分保证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供了良好的基层平台。

(四)人民监督员工作对接派驻检察室是推进派驻检察室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民监督员来自于社会各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在群众中拥有较高威望,并且了解民生民意和民风民俗。人民监督员以特殊身份参与到派驻基层检察室的业务中,有利于检察人员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也有利于提升检察室的社会认可度。同时,随着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室业务监督次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深,我们会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监督意见,这会成为我们改进执法方式,推进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派驻检察室对接的基本原则

(一)独立监督原则。人民监督员在履行职责时是独立的。一是人民监督员的意见是独立的。人民监督员与派驻检察室处于平行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人民监督员独立评议案件,不受原所属单位、案件当事人、媒体等单位或个人的干扰,是人民监督员真实意思的表达和独立的判断。二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是独立的。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一种独立的程序性监督,且人民监督员对案件行使的仅仅是监督权,而不是案件的侦查、和处理的实体权力。其监督意见对派驻检察室保证办案质量是重要的,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三是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形式是独立的。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社会监督,不属于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从外部利用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来加强对派驻检察室权力的监督,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其监督形式是独立的。

(二)民主监督原则。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的范畴,符合宪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履行监督职责的权利。民主监督原则体现在:一是人民监督员的组成体现民主性。人民监督员是代表人民群众对派驻检察室工作进行监督。人民监督员是经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推荐或者公民个人自荐。他们来自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也代表了广泛的民意。二是形成的监督意见具有民主性。人民监督员集体行使监督权利,形成的监督意见是集体意见,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对监督的特定事项,由人民监督员办事机构召集人民监督员集体监督评议,或者应人民监督员的要求组织监督会议,通过会议评议,以投票方式形成监督意见。

(三)主动监督原则。主动监督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应有之义,是监督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人民监督员可以主动向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了解案情和适用法律情况,主动审核案件的证据材料;可以主动对案件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可以主动启动检委会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审查程序。主动监督,有利于人民监督员以更为积极有效的姿态投入监督工作中,有利于案件承办检察官更加注重案件质量、公正执法,有利于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检察权的行使起到约束和制约的实效。

(四)适度介入原则。人民监督员在介入案件监督的时机选择上、在介入程度上应以不干预或妨碍检察人员的正常办案为前提,不因介入监督而影响检察人员的办案期限,人民监督员只是发表参考意见,监督审查过程有无违法之处,审查后的决定权仍属检察机关,要做到监督到位不越位。

三、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派驻检察室对接机制的探索

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派驻检察室的对接机制,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立健全。

(一)建立健全物质保障机制。在派驻检察室专门设置人民监督员驻检察室工作室,配备办公桌椅,为人民监督员订阅《检察日报》、《方圆》、《人民监督》等报刊,保障人民监督员的办公条件。在检察室大厅公开人民监督员名单、工作职责、办公流程,设置人民监督员联络岗,方便接待群众来访。专门制作检察工作情况通报手册,将检察工作开展情况、人民监督员工作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最新司法解释等装订成册,做到每月一报送、一月一更新,使人民监督员及时了解检察工作整体情况,提高法律素养,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将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检察机关公用经费保障范围。

(二)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机制。建立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派驻检察室定期将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情况报送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汇总后送达各人民监督员,征求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走访人民监督员,征求人民监督员对改进派驻检察室群众工作的意见、建议;适时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各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及时向人民监督员通报重大工作部署、重要工作开展情况,邀请人民监督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派驻检察室等,使人民监督员更加直观、真实地了解派驻检察室的工作,参与派驻检察室的工作。

(三)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人民监督员大都是兼职,平时很少涉及检察业务知识,为确保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必须对人民监督员组织制度化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人民监督员“参检议检”工作水平。定期组织人民监督员学习派驻检察室业务,帮助人民监督员全面掌握检察室对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的监督范围、监督方式和监督效果,保证人民监督员对检察室业务的深度参与。此外,对人民监督员履行职务情况要进行考核、评价,形成适者续任、不适者退任的考核机制。同时,还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人民监督员在评议案件时严格遵守回避、保密等规定,确保案件监督评议公正规范。

(四)适时拓展监督渠道机制。在严格按照高检院的工作规定,将“七种情形”无一例外地纳入监督范畴的基础上,结合派驻检察室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扩大监督领域,保证监督实效。

1.参与案件听证活动。派驻检察室与各业务部门共同举办的案件听证会,如属在全县(区)有影响的重大、典型、疑难案件,可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听证活动,进一步打消当事人疑虑,保证案件处理公正、公平。

2.监督刑事和解案件。派驻基层检察室与侦监、公诉部门共同办理的刑事和解案件,可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对和解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和解协议真实、合法。

3.监督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对作出不捕、不诉决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民监督员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和社会影响力,联合县(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团委、妇联和学校,共同做好帮教工作,并对帮教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帮教效果进行监督。

4.监督社区矫正。派驻检察室与监所部门共同开展的监外执行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的走访、帮教工作,必要时可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或定期将帮教工作情况向人民监督员进行汇报。

5.监督涉检案件。严格按照省院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涉检案件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意见(试行)》的规定,对发生在派驻检察室辖区内、符合规定情形的涉检案件,人民监督员到派驻基层检察室与检察人员一起听取案件通报,参加公开审查,参加案件回访,协助化解矛盾,共同促进息诉罢访。

6.参与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对符合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案件,及时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救助工作,对救助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现场见证和现场监督,确保救助工作公开、透明,提升执法公信力。

7.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活动的监督。对派驻检察室协助本院自侦部门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及时邀请人民监督员到院侦查指挥中心,通过专用设备对讯问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增强执法活动的透明度和视听资料证据的证明力,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注释]

①陈松林:《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的正当性》,载于《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第121页.

②关玫:《司法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③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将人民监督员监督的“三类案件”、“五种”情形,改变为现在的“七种情形”.

④唐文盛:《视角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界定》,载于《学术界》2011年第3期,第10页.

督察工作方案篇8

经过近半年的试点运行,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制度虽然还存在着种种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但从其运行和实践的效果来看,确实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检察工作,更加有利于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使检察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司法制度人文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主旨。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尽管高检院对此提出了宏观性的要求,但各地检察机关试行的程度、方法、措施等等还不尽一致,由此,笔者认为在充分考虑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中可能出现各种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应根据司法理论和现实实践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进行一定的规范。

一、检察机关在人民监督员监督“三类”案件中应注意的程序性问题

(一)必须强化人民监督员个人信息资料的采集工作,确保人民监督员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为确保人民监督员能够有效发挥职责,充分行使监督检察机关办理“三类”案件的作用,确保人民监督员来源的广泛性、民主性和公正性,检察机关负责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事务的机构除了应当收集人民监督员的档案信息以外,还应广泛走访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通过谈话、听取介绍等多种手段尽量调查了解人民监督员的个人生活经历信息,以多方掌握人民监督员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个人信念,保证人民监督员个人行为清白、品行正直,对检察工作和案件当事人不存偏见,其目的是避免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现象。

(二)必须完善遴选具体个案人民监督员的程序,确保人民监督员符合具体个案的特殊要求。为确保人民监督员能够公正监督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在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过程中应按照要求进可能多地遴选和聘任人民监督员,聘任数量较多的人民监督员,其目的既是让人民监督员能够广泛代表社会各届人士和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自侦工作进行监督,又便于检察机关在监督具体个案时能自由遴选人民监督员,以排除可能出现的各种非正常因素。如:案件当事人对人民监督员要求回避的;第一次人民监督员集体不能达到评议意见,需要另行组成人民监督员集体,原人民监督员集体的人民监督员不能再次担任同一案件的人民监督员的。这些都需要人民监督员有一定的数量以备遴选。如人民监督员符合监督具体个案的资格,在启动监督案件程序之前,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应根据具体案件排除应回避等诸多情况,然后以随机抽选的方式抽出若干数目的候选人,并将其名字纳入具体个案人民监督员名单内呈报给检察长,由检察长决定是否确认其为具体个案的人民监督员,当被检察长确认决定后,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事务的机构应提前三天先电话然后再书面通知人民监督员,告知其被列入具体个案人民监督员名单并请其在准时到达检察院等候监督案件。人民监督员自行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人要求回避的,人民监督员办事机构应当报告检察长,由检察长决定。

为保证人民监督员监督具体案件程序的正常启动和确保工作效率,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之前,应注意安排好自己的正常工作,不得临时再以履行公务或以其他事由为由请求退出具体案件的监督。

(三)必须确定人民监督员在监督具体个案中的工作规则,确保监督程序的规范顺利进行。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机关办理的“三类”案件工作,虽然目前还不是《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必备程序,也并非通常的刑事诉讼活动,但同样是严肃的类司法活动,因此,其特点决定了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时必须充分把握现代法治的精髓和人文主义精神,注意忠于职守、以人为本、坚持公正、保障人权,将法律的严明公正与符合情理的人际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体现对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充分尊重。由此,结合办案,检察机关应确定人民监督员在监督具体个案中的基本工作规则,其具体内容是:

1、确保监督的实体和程序公正:每一位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检察机关办理的“三类”案件中都要坚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案件当事人及社会负责的精神,以确保监督程序和内容的客观、公正、公平。

2、确保监督过程及内容的保密: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过程中所商议的内容必须绝对保密,人民监督员务必小心,切勿与本案人民监督员以外的任何人员谈论案件,以避免国家秘密、检察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外泄。在监督具体个案过程中,人民监督员不得把监督过程中提出的任何问题与其家人、朋友或人民监督员以外的人员商讨。即使与其它人民监督员讨论,也应只在工作时间之内进行。人民监督员在任何时候都不得把监督案件的内容或把商议的事项同外界新闻传媒工作人员或与其他任何人员透露。若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过程中要与其家人或亲友联络,应与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事先商量。

3、确保监督过程的完全双向交流:人民监督员成员在监督具体个案之前,应推选一名成员作为首席人民监督员,在选出首席人民监督员之后,应通知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首席人民监督员负责与检察机关联系和沟通本次监督集体的意见、建议。

4、确保监督过程不影响诉讼进程:人民监督员在监督具体个案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困 难,都可向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提出,也可通过首席人民监督员向检察院的部门负责人和领导提出。任何人民监督员若在监督过程中由于聆听证据或理解证据方面遇到困难,应立即告知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除涉及国家秘密、检察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斟酌后可不予回答的问题之外,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部门负责人和领导有义务回答人民监督员提出的所有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拒绝。人民监督员经检察长批准可旁听检察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在旁听审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询问证人过程中,人民监督员可按其意愿自由书写笔记,但其主要职责是聆听案件当事人所说的一切及观察他们的表现。在审讯结束时,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应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证据,以让人民监督员加以密切注意。

5、确保监督案件最终决定的准确性:人民监督员在检察人员介绍完案情并查看过证据以后,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和检察院记录人员便退席,人民监督员即可对案件进行评议,在评议期间各人民监督员除了可以互相对话外,不得与外界任何人员交换意见。人民监督员在作出决定时,在检察机关以外关于案件的所见所闻,都必须完全置之不理,而应只考虑在检察机关聆听到的介绍和查看到的证据。检察人员除向人民监督员提供案情、证据、相关法律以及部门意见外,不对案件作过分阐述,以避免对人民监督员产生诱导性影响,所有人民监督员的评议工作都是由人民监督员独立自行完成,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其中。

6、确保人民监督员评议的民主性:人民监督员根据案件情况进行独立评议和进行表决,每位人民监督员的评议意见应当由首席人民监督员记录,在评议笔录中,所有参加评议的人民监督员都应当签名,评议结束后立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形成监督表决意见,并制定《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书》。《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书》应当包括表决结果和评议意见。人民监督员的决定可以是一致的决定,也可以是超过半数的大多数决定。

7、人民监督员集体的另行组织: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较大而不能得出最终决定的现象(因每个案件的监督员人数都是单数,实践中可能就会出现有弃权票数,且赞成意见与反对意见票数相等的状况),若人民监督员对案件不能形成多数意见的,应当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检察长汇报,并由检察长决定另行组成人民监督员集体。已担任过该案的人民监督员不得再进入新的人民监督员集体。

(四)必须确定人民监督员的评议执行程序,确保人民监督员所作决定的权威性。检察长应当对人民监督员的《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书》和有关检察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听取人民监督员和关检察业务部门的意见。检察长审查后同意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的,应当签署决定,有关检察业务部门应当执行。检察长不同意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表决意见的,应当及时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根据案件需要,人民监督员可以应邀列席检察委员会会议。检察委员会的决定与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不一致时,应当由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向人民监督员作出说明。参加监督的多数人民监督员对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要求上一级检察机关复核。

二、人民监督员选任方式、条件、数量应如何完善的思考

(一)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方式和条件应遵循来源的广泛性、民主性和公正性等原则。人民监督员作为监督检察机关办理“三类”案件的人员,其思想政治素质、公平正义意识、文化知识水平等因素在其对待具体案件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遴选人民监督员必须全方位地考察其个人的基本情况,以真正选出能够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对案件当事人负责的优秀人员。其中人民监督员是否具有法律从业经验并非极为重要的条件,因为道德和良知才是人民监督员最需具有的个人品质。对人民监督员的选聘应通过广泛的筛选,检察机关在确定人民监督员人选时应收集人民监督员的档案信息,尽量调查了解人民监督员的个人生活经历信息,以多方掌握人民监督员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个性品德、个人信念,其目的是避免人民监督员在监督案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使人民监督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检察机关办理“三类”案件的作用。

(二)遴选足够数量的人民监督员,确保能够适应具体工作的实际需要。尽管高检院对各级检察院遴选人民监督员的数量并未作出绝对性的规定,但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遴选人民监督员时应达到足够的数量,其目的既让人民监督员能够广泛代表社会各届人士和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自侦工作进行监督,又便于检察机关在监督具体个案时能自由地遴选人民监督员,以排除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防止案件进入监督程序以后出现不符合法律要求和徇私枉法等现象。如:与案件当事人有着利害关系、可能出现各种非正常现象的;案件当事人对具体个案的人民监督员不予信赖,请求回避的;第一次人民监督员集体不能达到评议意见的,需另行组成人民监督员集体,原人民监督员集体的人民监督员不能再次担任同一案的人民监督员的等等。这都需要人民监督员有足够的数量以备遴选,因此,选聘足够数量的人民监督员虽会带来费用开支过大等问题,但完全有利于试点工作的真正顺利开展。

三、对《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进行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在司法实践中,笔者在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认为人民监督员监督的“三类”案件中“被逮捕人对逮捕决定不服”不应纳入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范围。其理由是:

(一)逮捕决定与不决定、撤案决定性质不同。不、撤案是对案件的最终实体性处理结果,它是建立在侦查机关(部门)对案件事实侦查终结后,在全面了解案件证据后所作出的一个实体性处理决定。而逮捕只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程序,逮捕所起的作用是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毁灭证据、串供等,仅仅是一种强制措施,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只要符合有事实证明其犯罪就可以了,不需要了解案件的全部证据,不会对实体的最终处理产生影响,在侦查机关(部门)进行进一步侦查中,可能还会发现一些其它证据而影响到其实体的最终处理,因此逮捕不会影响到案件处理的最终结果。

上一篇:晚会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群众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