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30 14:49:26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篇1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课题研究方案篇2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校园电视台定期播放时政、科技、文学、历史、综艺等节目,加强思想政治、百科知识、审美能力等的教育。 2.组织学生参与电视台活动,指导学生编、导节目和摄、录、播、制作节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校园电视台,现场直播一些答辩、演讲、专题报告会、文体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4.通过校园电视台,充分利用教育资料,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和CAI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探讨建设校园电视台的方向方法,形成科学、高效、实用的办台体系。

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是: (1) 选播、编导、制作节目,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利用校园电视台进行电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制作专题片。

课题研究的难点项目是: (1) 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2) 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3) 节目的创作和编导。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1.确定校园电视台节目表: 时

间 固 定 节 目 周一至周五晚自习前20分钟 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园新闻 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前10分钟 经典歌曲、校园歌曲 周二、周四上午课前10分钟 中、英文电视文学 周三晚第二节课开始 电影教材 周六晚 周末影院 双周周三 校园视点或校园风光 时间 专题节目 时间 专题节目 2月 新学期致辞 9月 军训会操 3月 高一年级演讲赛 10月 校田径运动会 4月 “教学效益评价法”素质考评 11月 待定 5月 艺术节 12月 “研究性学习”课题答辩 6月 研究性学习专题 1月 待定 备注:配合教育教学活动,适时播放诸如演讲会、辩论赛、示范课堂、专题讲座、文体赛事(文艺晚会、各类球赛)等专题节目。 2.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的资源,有选择地录制或转播节目。 如:国内外重大新闻、电视散文、第二起跑线、科技博览、教育电视台第二课堂、高考专题、动物世界、电影频道优秀电影、综艺节目(音乐、舞蹈大赛、舞蹈世界)、大专辩论赛等等。 3.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演讲、辩论、课题答辩等活动,组织专题讲座,教师上示范课,自制节目,尤其是选择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学校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最新动向的节目。可以办以下几档节目:

①新闻调查  ②示范课堂  ③文体赛事  ④专题讲座  ⑤演讲辩论 4、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堂电化教学和CAI辅助教学培训工作,举办有关电化教学的大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实验法 用于电视台活动的开展 2.调查法、统计法 用于电视台活动的检测 (三)课题研究预计进度 2003年3月—6月 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选拔并培训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如小记者、播音员、编辑等)3.制作电视节目表; 4.开展各类活动,编导、制作、播送节目; 5、开展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或电化教学示范课活动。 6.问卷调查; 7、研究性学习专题片 8.阶段性小结。 2003年9月—12月 1.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选拔并培训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 3.开展各类活动,编导、制作、播送节目; 4.问卷调查; 5.举办“看电视、办节目”征文大赛; 6.举办电视台活动策划大赛; 7、我爱我校专题片. 8.阶段性小结。 2004年1月—3月 1.电视台学生工作人员才艺表演; 2.结题报告,成果展示。

四.课题研究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1.课题研究的硬件:

校园电视台的主要阵地:演播室、编辑室、主控室;

主要设备:双向控制闭路系统,摄、编、播系统。

主要资料:电子音像资源库 2.课题研究的软件: 课题组组长钟伦胜,从教10年有余,是省级大型课题《教学效益评价法》的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同时担任学校电教组组长,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组副组长郭建平,是中学语文科高级教师,曾独立承担过省级科研课题,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组员匡红梅、郭正兴、邱德平3人,一个是有较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语文教师,另两个是专职电教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1.预计去向:形成“办好校园电视台,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系。 2.使用范围:本课题研究形成体系后,将可用于学校,工矿企业等的文化建设和宣传报道工作。

六.经费预算

1.购置音像资料

2.添置硬件设施 3.配备办公用品 4.自制成果展示片。

课题研究方案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综合阅读素养;课题设计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对阅读理论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他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对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诸多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表明: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教学方式。此外,纵观国内对初中阅读素养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某个具体学科的阅读素养研究,未见从整体上对初中生“阅读综合素养”的研究的报道。因此,本课题提出了在对不同学科阅读素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大跨度思维,从整体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依据上述背景,抚顺十九中学聚集了本校语文、英语、数学、史地生等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不同学科对阅读素养培养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分别对不同学科的阅读素养培养的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找出不同学科的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大跨度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本学科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进而从整体上全面提升初中生阅读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构建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含义

阅读素养是指阅读的动机、情趣和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阅读心理的构成和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接收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本课题中涉及的“阅读素养”实际上是指“阅读综合素养”,涵盖了初中语文、英语、数学、史地生等不同学科的阅读素养的培养。不同学科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既有紧密联系,又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对于初中生不同学科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以偏概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部分研究力求从纵向、深层次探索出培养初中生综合阅读素养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进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各学科教师在培养本学科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阅读素养培养模式。

四、本课题的创新点

1、紧贴我校的学生资源现状(学生群体的阅读基础均较为薄弱),以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各学科的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新策略和新方法研究。

2、进行纵向、大跨度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本学科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进而从整体上全面提升初中生阅读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构建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国内外阅读理论及阅读教学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利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部分学生和老师交流、听课,在平时状态下搜集、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目前初中生不同学科阅读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改进方法。

3、采用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不同学科的阅读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方法和策略融入到阅读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4、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不同年级的平行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研究。实验班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班采用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定量采集实验教学前后的考试成绩和分布情况等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学生实验前后阅读能力和阅读综合运用能力的变化,以验证以新的教学模式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教学实验修改、充实、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不断提升实验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属于基础研究,研究周期为3年,实验教师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研究时间和实验实施时间。此外,学校具有充足的研究资料、研究经费和研究技术设备,可以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本校具有优良的教学改革氛围和创新意识,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大力支持和倡导具有创新方思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学校后勤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经费落实到位,能够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3、我校与省内众多中学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通过邀请不同学校的英语学科的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讲学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和修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能够保证本课题始终具有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实施方法。

4、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经开展了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在国内教育期刊《新课程》和《读写算》,基本上建立了本课题的研究雏形。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提交体现“培养初中生综合阅读素养研究”创新教学思想的教学案例设计;

2、提交“培养初中生综合阅读素养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3、提交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的有关本课题成果论文3篇以上。

参考文献

1 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2 邢娜.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年第2期 。

3 虞书艳. 数学教学中阅读习惯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22期.

课题研究方案篇4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

《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

技术等相关公共课,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师范生已成为时展和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然而,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

如,只注重技术层面,没有与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起到示范作用,造成师范生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学过程等等。这些都使得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更进一步知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育技术能力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体现信息素养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对此问题给予热切关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还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目前,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并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我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客观地定位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了解与其他发达地区师范生之间水平上存在的差距;了解师范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学习态度以及动机。

3.提高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高效率培训的方法、模式。

4.提高我校师范生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环境,探索我校对师范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明确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全面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收集、整理符合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归纳我校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等,以更合理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取座谈和个别采访,进行个案研究,让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

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

动,理论问题在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和各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各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并且与他们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我们必须把握形势、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争,做新时代的新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课题研究方案篇5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十、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课题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清.初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方法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课题研究方案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指导和促进当前工作,更好地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二、课题申报

1、申报范围:各申报单位可重点参考《*年度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范围》,围绕本单位、本系统和本行业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实际开展研究,也可大胆创新,提供更广范围、更高质量的原创性研究课题。

2、申报步骤:各申报单位要按照团省委下发开展课题研究申报的通知,于*年2月15日前填报《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见附件2),申报全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年度立项课题;团省委及时组织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评审,并于2月底之前将课题立项通知下发给各申报单位;各申报单位于6月底前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团省委参加评审。优秀成果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分别颁发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3、课题研究实行主持人负责制。全省各级团干部,关心共青团工作、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有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均可为课题研究负责人,进行研究课题申报。

三、工作要求

1、各级共青团组织应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

2、要充分发动基层,注重吸收理论界、社科界从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参与课题研究。各课题研究组在组织研究过程中要力求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真正使理论研究成果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3、各申报单位申报的《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均一式两份,同时将申请书电子文档通过邮件发送到团省委宣传部邮箱(邮箱地址:)。申报工作咨询联络:团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办公室:

四、*年度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范围

1、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相适应的共青团的工作方式研究

3、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文化建设研究

6、共青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策略研究

7、青年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8、共青团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安徽建设的策略研究

9、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0、高职院校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11、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及对策研究

12、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13、青年统战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4、青年外事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5、村级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6、中小企业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7、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8、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乡镇团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21、城市社区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22、团员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23、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挽救对策研究

24、流动团员管理状况及对策研究

25、团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6、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监测机制研究

27、大学生的防范与应对机制研究

28、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9、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0、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31、中学共青团工作项目体系建设研究

32、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中心”建设研究

33、外出务工青年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

34、当代青年群体特征的比较研究

35、共青团与青年NGO组织合作模式研究

36、安徽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37、安徽青年运动史研究

38、安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篇8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上一篇:方案格式范文 下一篇:家长会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