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18 02:30:19

课题开题发言稿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本次“西安市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能让我近距离聆听专 家老师对课题研究的专业解读。更珍惜专家老师对自己所承担课题进行面对面知道的机会。

本次,我所承担的课题名称是《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在九月份开题报告上传的第三天,我便欣喜的看到我的指导老师杨老师对我的肯定与鼓励,让我对本次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同时杨老师也指出了不足,如对幼儿的界定阐述不够清楚,我也及时的做了调整,同时更明确了自己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让自己的研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从社会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从出生,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3岁儿童就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向成人问这、问那;而有的则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

研究意义: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离不开观察,观察对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观察并非随意看看,是有目、有计划的,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只有具备持续的观察能力才能保证孩子对世界的高度敏感性,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并对这些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认识,由此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幼儿在进入大班这个年龄阶段,已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的观察力,但在这时期的观察力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过于笼统: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有两种偏向;注意事物轮廓,忽视细节;或者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个轮廓。

2、观察不稳定:由于幼儿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过程中受周围情景的干扰大,加上注意不稳定,所以,他们的观察活动往往不稳定。

3、观察不深入:幼儿容易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比较肤浅、粗乏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组织和指导,因而很难把观察引向深入。

4、缺少观察方法:幼儿喜欢观察,但却不知如何科学地观察。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根据幼儿观察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其观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掌握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规律,取得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动权。

2、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鼓励,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3、教会幼儿的观察方法。

4、通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接触各种事物,观察各种现象,丰富其认知。

5、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观察氛围。

计划通过大约一年时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第一阶段: (演讲稿 ) 2012年9月准备阶段

今年9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准备工作,设计好调查问卷并发放、回收、整理和汇总,解决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存在的问题、寻找大班幼儿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总结最适合大班幼儿的观察方法、创造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环境和氛围,最最后使之之量化成详细的数据在文本中呈现 。

a、 从“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

1、 捕捉孩子的兴趣,引导观察

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

2、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为幼儿多选择色彩鲜艳、新奇、活动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幼儿对这些喜欢的东西常常没有成人指导下自主的去看看、摸摸、碰碰等观察,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事实上,只有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的去观察某一事物。因此,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对象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全面观察。

b、 教会幼儿观察方法,培养幼儿善于观察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幼儿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理论引领下我将尝试以下几种较适合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将观察运用于自主探索活动中。

(一) 顺序法

顺序法指以一定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

(二) 比较法

比较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

(三)反复观察法

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幼儿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幼儿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幼儿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四)重点观察法

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蚕宝宝蜕变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五)定位观察法

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幼儿读书,教师可以给幼儿做示范,让幼儿从正面反复观察,还可以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培养幼儿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 六) 追踪观察法

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c、 创造各种观察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 开设各种观察角

如:饲养角、种植角、阅读角等让幼儿的周围始终存在观察的内容。氛围轻松自由,让幼儿快乐的观察。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观察时机

如:秋天树叶的变化;燕子南飞;冬天的雪;夏天的雷、闪电等。让幼儿学会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组织专门的外出观察活动

就是让幼儿走出校园,开阔视野,激发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积累生活经验。

如:春季时组织幼儿春游,寻找春天,了解春天的

《课题开题报告会发言稿》出自: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申报工作需经过深思熟虑

“凡事预则立”。课题申报绝不是一时兴起、空穴来风,它必须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即先有因,后有果。我在申报此项课题之前,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概念,只是在日常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看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至于如何评判、解决,并没有深入思考。最终让我付诸行动开始思考如何寻找、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得益于课题申报这个环节。

首先考察我县城镇和农村各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发现我县中小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信息化教育装备强县。装备有了,那么教师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水平怎样呢?事实证明,我县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我县农村教师目前现代化教育水平还普遍较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要求与变化。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专业化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我决定以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确定名为“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此项课题引起省研究专家的共鸣,顺利通过,批准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要取得多方支持

课题立项批准后,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请示开题事宜,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对我提出要求:由于开题活动在我县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因此要求我制订详细的开题计划和方案。从决定开题到正式开题时间非常有限,为此,两位同事放下自己手头繁忙的工作,全身心协助我投入开题前的紧张准备之中。我们共同商讨,并着手进行开题各项事宜:发放会议通知和流程、准备发言稿和主持词、制订县课题立项申报方案、联系开题地点、确定参与教师等。尤其是县教研室的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在我县是第一次进行,为了省课题研究在我县全面深入开展,一位同事没有任何推辞,主动承担起县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并在后来持续开展的一系列课题实验活动中给予帮助。确定开题地点时,综合各方面考虑,我欲将开题地点定在某一乡镇中学。与该校校长协商时,校长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开题当天,学校由里到外、从上至下都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给参会的每一位领导、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当天,教研室全体教研员积极参与各项组织、协调活动,教育局局长、教科所所长、中心校校长全程参与并对课题进行了现场评议,使得参会的全体教师及教研员们大受鼓舞和振奋,纷纷表示要加入该课题研究中。

活动当天,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说服力与助推力,我想为参会的每一位领导和教师展示几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这一想法得到同科室各学科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积极推荐人选,并主动联络教师,帮助该教师准备观摩课,为全县教师即将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课题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和助推作用。

三、课题研究要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培训工作

开题后,教研室收到了60多份立项申请书。教研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等问题。如申报课题名称不通顺和完整;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等,充分暴露出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研室聘请专家,为全县即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送上了《规范实验过程,提高研究质量》的营养大餐,受到了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经过培训,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时思路理清了,方法顺了,研究时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研究质量自然提高。

四、课题研究应注重发挥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过去校长很少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在确定课题组成员时,将校长作为首要人选纳入其中。实践证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校长的先锋示范作用异常明显。其中突出的有实验小学、郇封中学、五里源中学、西村小学、韩庄小学、西村一中、实验小学,第二实验中学、高村一中、小文案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城关镇一中的校长,他们充分发挥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积极参加市、县、乡、校组织的优质课、观摩课交流评比、论文、课件评比等一系列与课题实验有关的活动,为教师树立榜样,带动本校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之中,成为全体实验教师的表率和楷模。

五、课题研究需注重开展专项评比活动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教师实践,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此次课题研究,我县教师参与人数众多,如何有效组织和帮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践,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经过和领导的协商,我决定以课题研究内容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专项评比活动,内容包括优质课、论文、课件、教学反思等,以帮助教师有目的、较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一年多来,在各项课题研究专项评比活动中,教师成长迅速。一系列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所有参与此次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多媒体操作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需加强课题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我县“班班通”工程已覆盖全县各中小学校,为此,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课题研究伊始,我就申报了课题研究专用邮箱,为教师开展信息交流、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了平台。接着,我又开通了网易博客,为教师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提供了场所,实现了教师的研究梦想,见证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3篇

高素质的教育呼唤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因此多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教师搭建研究平台,以此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把我校在这方面具体做法跟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1.创新管理 率先垂范 营造严抓质量氛围

创新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我校领导班子在校长的带动下,都具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素质和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经受得住压力的勇气;班子成员有想法、肯实干、顾大局,有带动全体教师进步的责任意识。要求教师做的领导自己先做,(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领导先要不断学习),利用每周的班子例会时间专题研究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商定有力整改措施,层层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2.创造条件 促进学习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知识就像一瓶鲜牛奶,不学习,就会发酸发臭。我们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

2.1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智慧方式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每学期学校要向教师推荐优秀教育书刊,平时学校组织老师们以学年组为单位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学校定期举行以课本美文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教师朗读大赛(照片)。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得到显著提高。而今,许多老师在谈论历代优秀教育家时,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孔子的 "因材施教",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教育思想精华,教师们从孙波那里老师那里学到了"";从王小波老师那里知道了"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做经典。"……,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2.2开设"撰写读书微博"和"金汤大讲堂"活动。利用校园网、金汤论坛、教育在线、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开辟读书专栏,上传读书体会和活动案例,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老师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变成文字或语言,通过网络和讲座的形式向老师和学生宣传讲读,以起到好书共享的目的。

2.3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崭新舞台借助网络,教师们可以感受到最前沿的理念;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可以描绘出最绚丽的教育。我校校园网的全面开通和电子备课室的配备,为每位老师的网络学习提供了硬件保证。如今,我校很多教师人人有博客,班班建博客,风生水起的网络互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空间中深度交流沟通,使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视野更为开阔。上学期期末我校进行了班级博客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各班级的博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搭建平台 优化教研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路上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和研究。只有不断地创新教研工作,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1聚焦课堂教学,搭建教师研究平台"同课异构"自从2007年开始我校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备课并上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几节课的对比,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种教研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极大,也很受教师的欢迎。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四-六年级"作文教学研讨"在全区教育教学现场会上做了展示、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就是采取的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

3.2"同课多轮""同课多轮"就是让同一名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短期内进行多轮授课与反思。我校开展的"同课多轮"教研活动大致做法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教师进行"磨课"。参与"磨课"的教师一类是骨干、品牌教师,另一类是青年教师。通过这种多次"磨课"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骨干、品牌以及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一些教坛新秀脱颖而出,不少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和颇具示范价值的好课频频诞生:比如我校创设的"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作为经验在全区进行推广,在丹东市举办的"聚焦课堂 减负增效"座谈会上,我校这一经验进行了现场汇报,姜晓坤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所执教的数学课在市创新杯大赛、省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同时被邀请在省数学科研开题会、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做课。

3.3同事互助观课同事互助观课就是教师同事间互助指导式的听课,我校的同事互助观课主要是通过开展"师徒"结对(结对的"师徒"尽量安排在同一组内)的方式,充分发挥"土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把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作为他们的责任。通过这种"师徒"观课活动,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我校部分青年教师正是通过这种同事互助观课的形式,使她们在教学中迅速成长起来,像美术教师梁婷婷、佟玲;音乐教师王振华、张林;科学教师马丽莉等在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及教学技能比赛中均获一二等奖。

3.4教学问题课题化,提升教师研究层次。我们把向教师征集到的课堂上有争议却又一时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升到校级"小课题"进行研究,学校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让科研走近每一位教师。对于校级"小课题"的研究一学期内要求出成果,定期举行小课题经验交流会。在这些小课题的研究中,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孙波老师坚持十年之久引领学生走"阅读、习作、做人"的读书之路,她主持的《培养学生语文读书策略》课题研究被评为市级一等奖,在丹东市科研现场会上进行成果,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三年级徐杰老师的《培养小学生写字习惯的要求》、二年级王晓波《小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在全区小课题拉练中做了经验交流并获奖。通过教学问题课题化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

3.5新型教研文化,激活教师群体智慧。随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教师间自觉教研意识明显增强,学校开放、合作的文化,个性的文化已逐渐形成。如今,只要有公开课,教室里总是坐满了听课的教师,同时,一种充满生机的"聊文化"应运而生:课堂外,办公室里,老师们渲泄着工作的喜忧;经验交流会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反思。这种"聊文化"是非制度的,而正是这种非制度文化,决定着学校校本教研的命运。而今,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自主教研、自觉研究已蔚然成风,教师之间彼此都能敞开胸怀,进行不拘形式的对话明显增多,教师间合作备课,你教我评已成自然。学校的特色文化,教师的个性风格得到有效的彰显。以我校教师的话为例:青年教师崔媛媛如是说:"以往开展教研活动让我们发言时,我们总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说错被人笑话,现在不同了,我们都愿意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总能在交流和探讨中受到启发或得到解决,教研对我们青年教师帮助确实很大……"。

3.6在引领中提升,全面启动名师工程。正因为形成了这种浓厚的教研氛围,我校全面启动名师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龙头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项工程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丹东市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推进会中,我校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展示了平时工作的一段剪影,这种研究团体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资源共享、思想碰撞,最终达到了共同提高。

4.常规检查,扎实有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布置无检查――落空,有检查无要求――悬空。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采取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没有落实工作或工作不到位的教师进行督查,增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小组的主要做法是:

4.1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总结教学常规落实情况;

4.2每月不定期到课堂听课,同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并与授课教师交流意见;

4.3不定期检查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1)教师要有选择地布置作业,作业分量和难度要适当。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杜绝把作业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2)对学生练习、作业的批改,做到及时、细致,记录好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重视讲评,提高练习课质量。语文、数学、英语的作业原则上有布置就要有批改。(3)提倡教师作纠错集,即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认真分析及时讲评;鼓励教师对学困生坚持面批,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4.4不定期抽查教师业务档案、教研专题发言稿、教学反思、公开课情况等工作的完成情况。

4.5及时了解教师课外辅导情况。要求教师加强平时课内辅导,让学困生获得较多的发言、表演、锻炼的机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学法指导,使其树立信心;对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期末进行优秀教案、作业的评比。所有检查内容都与年终考核挂钩。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4篇

樊骏先生虽然离开我们渐渐远去,可我对他的思念却与日俱增。穿越时空距离,记忆中的一些往事,总是不时地浮现眼前。甚至,这些记忆碎片还会变得格外清晰。无论人品、学品,樊骏都是一位值得认真解读的人。樊骏的文章中,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总是和谐地统一于一个内在结构之内,文字中有着含而不露的思想光芒,隐而不彰的理性内核。他的行文有时不免略嫌持重,拘谨,但总的来看却自如舒展,独具气象。樊骏一生的学术实践,在现代知识界具有某种恒久的示范意义。

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樊骏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承担。对于上一代学者,他怀着敬畏之心,用剖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具有深度的学理探讨。《论文学史家王瑶》、《唐的现代文学研究》等文,都评说到位。评说对象连同他的这些评说,今天都已经化为现代文学研究的遗产。对于同代研究者和下一代研究者,樊骏始终保持着友善与真诚。1980年代中期我和他的一次交往,至今仍记忆犹新。1986年,我正在撰写《中国解放区文学史》。这年秋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分期问题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文学运动――中国工农兵文学运动史提纲》的发言。会后我把发言稿送给了樊骏,请他随手翻翻,提点建议。学术研讨会结束前,他跑到我住的房间说,“会务忙(樊为主持人之一),没有及时和你交换意见。文章我认真看了,现在来说点具体意见”。在这次谈话前,我们在各类学术会议上,虽然经常碰面,但多止于寒暄。这次坐下聊天,他语调平缓诚恳,全没有想象中学会领导者的姿态,几句话就把我们感情上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记得当时他直率地说:你的文章写得有些新意,这一类文章《丛刊》需要,准备采用。可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打磨、推敲。他举例说,文章把工农兵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总结为四个时期,把前两个时期概括为诞生期、发展期可以成立;对后两个时期的概括则容易引起误解。不宜使用“萧条”一类的字眼。要从学理上把问题说透,命名上不必锋芒毕露。还有,有些段落行文太直,讨论问题的时候文字要有张力,磨掉些火气。樊骏的话确实击中了文章的要害,我听后心悦诚服。从北京返回学校后,我对文章认真地修改了一遍,并于春节后寄给了他。1987年4月25日,樊骏给我来信说:“大作经过多次修改,可能磨去了一些锋芒,但弱点也淡化了些,已发在《丛刊》第三期上(秋后出版)。文章并不是很理想,却是需要的,而且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衷心感谢你的协助。”对于是否继续从事解放区文学研究,我思想上当时有所犹豫,在寄稿件时曾经对他提及。针对我的想法,他在信中劝我:“你还是应该将这个工作坚持下去,不但要做出成果来,而且要是好的,丰硕的成果。听说下个月要隆重纪念《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解放区的文艺传统必然再次得到强调。当然,政治上的提倡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科学上的进展,往往既有利(受到重视)又有弊(受到约束)。但无论如何,足以说明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樊骏还特别提醒:“王瑶先生同意,请你在今年秋后学会的年会(讨论抗战时期的文学)上,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学作个重点发言(半个小时)。你这些年专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不应该有什么困难,请勿推辞,并希望能够及早准备。”1959年8月至1960年7月,我师从王瑶先生在北大进修。对于王瑶先生的意见,我当然会尊重照办。在那年秋天召开的现代文学年会上,我按会议安排做了三十分钟的发言,题目是《期待着深化的研究领域――解放区文学研究断想》。{1}1988年,我和另外两位朋友合著的《中国解放区文学史》也正式出版。{2}我能够把解放区文学研究坚持下来,樊骏的帮助功不可没。

以北京那次谈话为契机,我和樊骏的交往逐渐密切起来。1992年秋天,河南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开封召开了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讨论会,会后编辑出版了《回顾与前瞻――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讨论集》(以下称《讨论集》)。《讨论集》是河南大学和樊骏开始的第一次合作。《讨论集・编后话》说:“本书编辑工作主要由樊骏、刘增杰、钱理群、关爱和担任”,《讨论集》的论文“显示了一种忠于学术的献身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寂之态,以及‘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求实的学风。”③樊骏在会上作了《关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为祝贺〈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出版而作》的专题发言。发言指出,河南大学主编的《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是一种思潮史兼顾综合的文学史著作,“《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各卷分别为《悲壮的沉落》、《晨光微明时分》、《从新潮到奔流》、《战火中的缪斯》、《风雨历程》、《喧哗与骚动》。它们是对于各个阶段的文学思潮及其演变的准确概括,不同时也是对于这些阶段的‘物质过程’的某些历史特征的生动点染吗?”{4}这篇文章副标题上的“为祝贺”某某“出版而作”,分明是对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鼓励。其实,早在1987年4月25日樊骏的来信中,他对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有过特别的关心与期待。信中说:“听说贵校毕业生近年来报考现代文学研究生的,专业课成绩不错。听了很高兴。希望你们为培养这门学科后备力量作更多的贡献。”

怎样“为培养这门学科后备力量作更多的贡献”?这也正是我们学科点试图解决又感到茫然和困惑的问题。樊骏的话,促使我们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认识到一所地方学校在后备力量培养上,既要振作精神,以一种不服输的心态立志自强;同时,也要开阔视野,主动加强学术交流,借助京、沪等地学术资源丰厚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充实自己,获得他们在学科建设上的指导和支援。说办就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聘请樊骏担任河南大学的兼职教授。

我们深知,樊骏虽然为人低调谨慎,可他善良,诚恳,有一付热心肠,乐于助人。只要我们把师生对他的期待说清楚,他就有可能向我们伸出援手。最后,我们终于说服了樊骏,他表示愿意为学科点建设助一臂之力。1993年正式聘任后,樊骏尽职尽责,每年都短期来校讲学,为研究生开专题课,主持开题报告,指导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他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备课十分认真。樊骏开设的专题课,如《论老舍之死》、《论现代文学研究家》,开讲后都获得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当时现代文学学科的名牌课之一。每当他来学校讲课,教室里总是被不同年级慕名听课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当时我主持中文系系务。樊骏上课,多数情况下由我陪同。樊骏上课时,表面上看节奏平缓,语调低沉,但自有他用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巧妙运用。在设定的语境下,他不动声色,一个轻声的提示,或一句脱口而出的幽默,时常就会引发听众阵阵的惊叹声,课堂气氛活跃而友好。每当此时,樊骏也情不自禁的陶醉于师生情感融洽交流的氛围里。

这里,根据我当时的听课记录,以樊骏对老舍之死的解读为例,简要说明他的教学所抵达的历史深度。

老舍研究是樊骏重点进行研究的课题之一。《认识老舍》、《老舍的“寻找”》等等发表后,都在读者中获得了好评。但樊骏在教学中并不愿意重复自己。在讲授老舍之死时,我发现,他的讲稿几乎每页都经过修改,满纸勾勾划划,添添补补,留下了多次思考的痕迹。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樊骏把老舍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分别从性格层面、社会层面、文学层面等不同的侧面,深刻剖析了老舍悲剧发生的多重复杂因素。

在性格层面的分析中,樊骏列举七个方面的例证,揭示了老舍外圆内方的性格特征。指出:老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性格,埋下了“”中投湖自尽的种子。在社会层面的分析中,樊骏一口气列举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十四个方面的史料,说明老舍所处环境的特点:伴随着他的,经常是赞誉下的非议和保留。比如,老舍始终坚持鲁迅所开辟的五四文学传统,却不时受到左翼文艺家的误解、批评、甚至尖刻的批判;《四世同堂》在老舍由美返国后的停发;《龙须沟》在压力下被迫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茶馆》的演出不了了之的结局;《正红旗下》写作的叫停。所有这些非议、指责,对老舍来说,都是大刺激、大痛苦。他如进入无物之阵,头顶上有乌云,自己又无法解释,无处申辩,痛苦只能咽在肚子里。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中的偶发事件,而是某些左的文学思潮对他所造成的心灵的伤害。樊骏对文学层面的分析更为深刻,刻骨铭心。樊骏认为,老舍之死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他的文学观、价值观和流行的文学观、价值观的分歧和冲突。樊骏说,从启蒙的角度看,老舍是在鲁迅之后最自觉地写民族精神、写人物灵魂心态的作家。要进行思想启蒙的老舍,遇到了1927年以后文学思想激进的变革。还有,风格是作家的艺术生命,而老舍艺术创作中的幽默风格,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认同。

概而言之,樊骏在教学中对老舍之死的论证,不是对作家死难过程的浅层次表述,而是深层次地揭示了老舍之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说,论证中有着知识者集体性的焦虑,是一代研究者思考的精神性记录。樊骏的老舍之死讲稿,在他已经发表的研究文字中,虽有片段涉及,至今并未见到全文的展示。如果这份手稿还有留存,能够整理发表,对于老舍研究(而且不仅仅是老舍研究)来说,都该是一项极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樊骏在河南大学的讲学活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终止了。当时,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点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消息让我们和樊骏都获得了一种长期奋斗后的欣慰。学科点的教师都主张,将樊骏列入河大博士点导师的名单。可是,这个建议被他果断地拒绝了。樊骏神态平静地说,“河大这些年有进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可要我做导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来河大做点事,只是喜欢做这件事,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樊骏的话,当时就使我想起了王瑶先生对他的评价。王瑶说,博士学位制度开始实行的时候,他曾经多次建议樊骏主动参加博士培养工作,都被樊骏婉拒。王瑶先生还说,樊骏认定的事,别人无法让他接受或放弃。他是个纯粹的人,过分谦虚的人。我还想起与此事有关连的另一件事。在支援河大学位点建设的同时,樊骏还定期给南方海滨的一所大学以学术支持,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当这所学校获批博士点以后,樊骏也照例悄悄隐退了。樊骏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在助人中不断激发着自己的生命活力,领略着人生的真谛。助人就是目的,他并不企求个人再获取别的东西。

此后,樊骏虽然不来河大讲学了,我们之间的交往却依然不少。河大现代文学学位点负责人关爱和等人,多次去探视他,就学科点建设征询意见。樊骏患病后,我和解志熙去看望他的时候,他也高兴地数着河大青年教师的名字,问长问短。樊骏等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华文学通史》准备修订再版时,他指定由我审读书稿的解放区文学部分,并要求我提出修改建议。这件事我认真地做了,获得了他的肯定。2006年春天,受樊骏委托,张大明先生通知我,由我来完成解放区文学史这一部分书稿的写作。出于对樊骏的敬重,我当即丢下手头的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写作任务。代替樊骏执行通稿任务的张大明先生读了书稿后,给我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表达对书稿质量的认可。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出版后,他在给我寄赠这部著作时,特意嘱我给他开个青年教师名单,由他签名寄书。2009年12月,樊骏出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会时,我在会上告诉他:“青年教师收到了你赠送的著作,他们特别高兴。要我向你这位恩师转达敬意。”听到我的介绍,樊骏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意。待午宴结束后,他又走到我面前,具体询问了刘涛、刘进才、张先飞、杨萌芽多位青年教师的近况,听了我的介绍后他满意地说:“河大的青年人长大了,代我问候他们。”语短意长,表现了留存在他心中的,依然是那份浓浓的河大情。没有想到,这次会面竟是我和樊骏最后的告别。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受到邀请樊骏短期来河大讲学方式的启发,随后,我们又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了联合办学的新尝试。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舒乙、李今研究员,根据协议,都先后定期在河大讲学,开设专题课,共同培养博士。这一举措,使河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一些研究生自豪地说:“我们在河南大学读书,却能够定期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专家实实在在的指导,真是幸运!”

撰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樊骏在河大讲学中的一些琐碎细节,也时常不由自主地从记忆中涌出,挥之不去。

一次,他讲了一个上午的课,没有顾上休息。在讲课结束的时候,我说:“樊老师一连讲了三个小时,他太累了,大家向他鼓掌致谢!”掌声过后,没想到樊骏风趣地望着我说:“刘老师的数学看来比较差。算算看,课间休息了十分钟,大家提问、交流又占去了二十分钟,讲课只有两个半小时呀!”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又引起了一阵掌声。有的学生又是踏地板,又是拍桌子,教室里欢声一片。

还有一次,樊骏一直上课、看研究生论文,忙活了好几天。第二天下午,他要返回北京了。晚上他问我:“明天上午有什么活动?”

“没有活动,休息。”我随口回答。

“不要分内外,有活动就通知我参加。”在樊骏的要求下,第二天上午,他又和我们一起,听取硕士研究生学年论文汇报,汇报会一直开到中午十二点才结束。散会的时候,他半开玩笑地附在我的耳朵上说:“我这才对得起河大的这顿午饭呀!”

一个夏天的晚饭后,他对我说:“每天在宾馆吃招待饭,明天想换换口味,中午到主任的公馆吃便饭,你们吃什么我吃什么,怎样?”我本来就有意请他到家里吃饭,聊天,可因为担心增加他的精神负担,一直没有开口。今天他主动提出要求,当然是求之不得,就连声说:“欢迎,欢迎!先生屈尊寒舍,蓬荜生辉。”

“不是像在这里吃几个碗儿,几个碟儿,是吃顿便饭!”他反复强调、叮咛,我满口答应。

回到家里,我把这次约会的事告诉了妻子。不料妻子却为难地说:“咱家平时吃的饭太简单,别惹樊老师笑话咱们。”我们想来想去,最后商定,约请做菜有点名气的一位青年教师来帮忙。这位青年教师果然身手不凡,很快做好了四菜一汤,两荤两素,色味俱佳。樊骏一见,知道其中可能有诈,望着妻子调侃地说:“嫂夫人真是高手,你们天天就做四个菜,这么麻烦吗?我们的刘老师真有福份呀。”眼看蒙混不过去,妻子爽快供认:“我哪有这样的手艺,是××来献艺,招待樊先生。”樊骏知晓真相后,也没有再进一步追究。这顿饭,聊天聊得随意,吃得也尽兴。饭后,樊骏连声向妻子道谢。

樊骏还有个“怪癖”,就是不论从北京来开封,还是从开封返回北京,他执意只坐火车硬卧,不坐软卧,更不乘坐飞机。有时候,硬卧票反倒不好买,软卧票还相对好买,就给他买了软卧票。他拿到票后,往往嘴里会嘟嘟囔囊,自言自语:“我想给河大节省一点经费呀。”在他身边听到这声细语,我顿时心头一热,暗想:樊骏真有孩童般清纯天真的心灵、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慈心柔肠,是一位永远值得信赖的贴心学长。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5篇

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这个家不能没有你

2006年11月8日,方永刚的病情诊断出来了――腺性高分化性结肠癌晚期!犹如晴天霹雳,回天燕只觉得天旋地转……丈夫一直是回天燕心中的骄傲。这个从贫困山村里走出来的穷孩子,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不仅成为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国防大学的军事学博士,而且成为令人羡慕的年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他是那样的优秀,那样的年轻,这个家不能没有他啊!

回天燕擦干眼泪,把诊断书藏进兜里。为了不给丈夫增添精神压力,不让正在读高二的儿子分心,她决定把这件事瞒下来――千斤重担一个人扛。她平静地告诉方永刚:“是结肠溃疡,需要动手术。”方永刚没有追问下去,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唉,我病得可真不是时候,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做。”他也许是太疲倦了,躺下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回天燕呆呆地望着丈夫,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往事汩汩地涌上心头。

1988年结婚时,他们没买一件礼物,连锅碗瓢盆都是四处借的,12平方米的新房摆了两张并在一起的单人床,请自家人吃了一顿饭,花了几十元就把终身大事办了。那时候,方永刚把母亲接到大连治病,欠下大笔医药费。婚后头一个月,方永刚的工资就被扣得分文不剩。面对愧疚的丈夫,回天燕莞尔一笑,说:“没关系,不是还有我的一份工资吗?咱们省着点花,够了。”方永刚紧紧地搂着妻子,眼里闪着感激的泪花:“天燕,知恩不报非君子,我方永刚一辈子都对你好!”

春节,回天燕跟丈夫回建平老家,他们带了14只大包和两袋子大米,都是分给乡里乡亲的。路上要倒两趟火车、一趟汽车,车上拥挤不堪,夫妇俩一路上跑前跑后忙着数包。山村不通公路,三轮车走了五个多小时才到家,乡亲们扶老携幼来看热闹,回天燕顾不上一路颠簸劳累,笑脸相迎给大伙分烟发糖。

不久,方永刚的哥哥、姐夫、弟弟以及侄儿、外甥们轮番进城打工。一时间,那间只有12平方米的新房成了临时客栈,一拨又一拨亲属和乡亲像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有时,一拨就来十几口人,小屋住不下,方永刚夫妇只好四处打游击。方永刚把好吃好喝的让给乡亲,自己能省则省,内衣袜子补了又补不肯换新的。

回天燕经常要上早班、值晚班,方永刚便把买菜做饭的活包揽下来。儿子出生的时候,方永刚清晨3点就起床杀鸡炖汤,把妻子侍候得无微不至。他们的小家紧挨着岳父母的家,回天燕的母亲长年瘫痪在床,还患有尿毒症,方永刚日复一日地将老人从三楼背上背下,老人逢人便夸:“俺这个女婿拿个儿子都不换。”婚后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小两口恩爱舒心,邻居大姐形容他们是“喝着凉水唱甜歌”……

泪水模糊了回天燕的眼睛,回想这些幸福往事更让她痛上心头。这几年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老天为什么偏偏让自己深爱的丈夫得上绝症呢?严酷的事实让她如同掉进万丈冰川,说不出的冰冷、无助、绝望……

不知疲倦的亲人啊

何时才能歇一歇

方永刚病情加重,腹内积水使肚子一天天鼓起来。210医院请大连市最好的外科专家为方永刚做手术。11月27日上午,方永刚被推进手术室,回天燕的心陡然悬了起来。看着出出进进的医护人员,她如坐针毡,分分秒秒都煎熬难耐。

从2006年春季开始,回天燕就发现丈夫下班回家显得特别疲惫。有一次,脱下军装,好几层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她不安地问:“怎么会出这么多的汗?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方永刚大大咧咧地说:“我这个人一讲课就好激动,一激动就好出汗,这说明我新陈代谢好。”其实,那时候方永刚的腹部就经常有胀痛感,但由于他平时身体素质好,再加上爱好游泳和乒乓球运动,所以这些异常现象没有引起重视。从3月20日起,海军连续举办四期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先后有1500多名基层政工干部从祖国万里海疆聚集大连受训,每期第一讲都由方永刚开课。为了讲好这至关重要的一课,方永刚数易讲稿,九次试讲,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他仍不满意,多次征求意见,反复推敲每一个字句。每次讲课他都是早晨4点起床,上网搜索最新时事资料补充到讲稿中去,然后,匆匆吃过早饭,带着回天燕给他准备的一条毛巾赶往礼堂。

到了夏季,又进入秋季,回天燕发现丈夫的饭量越来越小,脸色也越来越不好,便请了假,要陪方永刚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可方永刚忙得走不开,夫妻俩还为这事吵了一架。“就你忙。就是一台机器也得检修呀!”方永刚则说:“我讲的课,群众欢迎,社会需要,我能不去讲吗?再说,我一个月的工资等于三个老农民一年的收入,我不抓紧时间干,对得起谁?”见妻子真生气了,方永刚忙赔笑脸道:“我身体没有那么娇贵,最近只不过有点贫血,你给我多买些大枣补一补,我再加强一下锻炼就好了。”就这样,方永刚的病情被一天天拖了下来。进入10月份,他腹部胀痛更加频繁,有一次他肚子痛得大汗淋漓,打了四五天吊瓶也不见好,被怀疑患胰腺炎。教研室主任果断地把他的课停了,逼他去大医院好好检查。恰在此时,“全军第一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在国防大学开班,入选者都是军界精英,方永刚舍不得放弃这千载难逢之机,把检查身体的事又抛在了脑后。

在北京学习期问,正赶上全国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光明日报》向他约稿。他白天上课,晚上开夜车,当1万多字的《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见报时,他的眼睛已熬得布满血丝,腹部又隐隐作痛。研修班结束时,陆海空三军学员一致推选他为代表,在结业典礼上作大会发言。方永刚的发言稿一直写到凌晨

两点多钟,当他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突然腹疼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打吊瓶。结业典礼上,他的发言引起全场轰动,国防大学领导称赞他“文才口才俱佳”。与会者反应热烈:“想不到理论问题能够讲得这么生动,这么深刻,这么具有针对性,而且环环相扣,摆出对策。真有水平!”这么一累,方永刚又打了两天吊瓶……

方永刚从北京归来,带回好几个课题,还花4000多元买了满满一大箱子书,他累得连爬楼梯的力气都没有了。回天燕和丈夫一照面,不禁大吃一惊:仅仅20天不见,丈夫憔悴得让她几乎不敢相认!然而,他到家的第一天下午,还按计划去大连市南关岭监狱警察训练基地上课。他就像一台没有刹车的汽车,长时间高速行驶……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手术室的大门突然打开,护士出来问:“谁是患者的家属?专家要征求家属的意见!”闻听此言,回天燕的头“嗡”的一声,眼前金星乱冒,她预感到“出事了”。

原来,方永刚的腹腔打开后,专家大吃一惊!只见方永刚的腹壁、内脏器官和肠组织早已溃烂粘连在一起,多达4000多毫升的腹内积液流得到处都是,肝脏等其他器官也都发生了癌转移。这位有20多年手术经验的专家还是头一次遇到如此严重的情况。专家征求家属意见:“这种情况,手术还做不做?做,风险性太大,而且切不干净。”关键时刻,回天燕紧紧咬住嘴唇压下慌乱的情绪,语气坚定而恳切:“能多留他一天是一天,能多留他一分钟是一分钟,大夫,请你尽最大的努力。做吧!”

专家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进去了。手术一直进行了八个多小时,紧闭的大门终于打开,未及更衣的专家匆匆走出来,脑门上仍挂着一层汗珠。他指着切除的重达7斤多的癌变溃烂组织感叹道:“这个人可真是铁打的呀,肠子烂成了这个样子,他能不痛吗?怎么还能坚持工作呢?真是不可思议!”

隐瞒再隐瞒

却瞒不住如山似海的浓浓深情

要不要把实情告诉丈夫?回天燕经受着矛盾和痛苦的煎熬。她咨询医生,得到回答是:“不能让患者知道病情。万一扛不住,会加速他离去。”病房里,常有同事、学生打来电话,回天燕生怕他们无意中说漏了嘴,每次电话铃一响,她都心惊肉跳,急忙抢过电话。她装作没事的样子,对着话筒说:“没事的,只是肠子烂了一块,割掉就好了。”她一边打电话一边偷看方永刚的反应,他好像根本就没把自己的病当一回事,照样备课、看书,还在笔记本电脑上拟了三篇论文提纲。他越是这样,回天燕感觉压力越大:能瞒多久呢?在那段日子里,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人瘦了十几斤,走路双腿都发软,真恨不能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手术半个月后,医生开始给方永刚全身化疗,回天燕觉得无法再隐瞒下去了。可几次话到嘴边,她又咽了回去。终于有一天,她鼓足勇气拐弯抹角地向丈夫说出了结肠癌的实情。丈夫却很坦然:“其实我早就知道是这个病。我始终回避这个问题,是怕你压力太大受不了。现在,我最牵挂的就是方舟,他上高二了,正是学习叫劲的时候,千万不要告诉他啊!”原来是这样!直到这时,回天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在方永刚的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方永刚握着妻子的手,语气从容而自信:“天燕,你放心好了,我方永刚是特殊的‘钢’,不会倒下的。我不仅能讲到十七大,而且能讲到二十大;我不仅能看到儿子上大学,还能亲眼看见他当博士!”

儿子是方永刚的心头肉。儿子还不识字的时候,经常出差的方永刚就开始用画图画的方式给儿子写信,回天燕一边给儿子讲解画中的意思,不禁一边心中感叹:平时这位忙起来什么也顾不上的“拼命三郎”,想不到感情如此细腻!儿子上学后,方永刚就利用寒暑假带他去看升旗仪式,去登万里长城;带他去延安窑洞体验艰苦生活;带他去农村老家下田劳动,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方永刚对儿子说:“我不要求你将来一定从事什么伟大的工作,也不要求你将来一定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必须要求你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每当家里加菜,方永刚都会对儿子说:“你爷爷奶奶没吃过这东西,如果他们活着该有多好啊!”这种孝和爱一直教育并影响着儿子。方舟10岁时因感冒患上了哮喘病,为了增强儿子体质,方永刚经常带他游泳、打乒乓球、打篮球,几年下来,儿子的哮喘病竟不治而愈。父子俩情深似海,既是父子,又像师生,更像朋友。儿子喜欢看《动物世界》,方永刚就陪着儿子一起看;儿子对社会某一现象不懂,他就和儿子平等交流。尽管工作很忙,但每次家长会他都认真参加,回来后给儿子细细分析讲评。他每烧一把火,儿子就能向前跨进一大步。而今,方舟已是省重点高中重点班的学生。

方永刚善谈好说,每天吃饭时都纵论天下大事,回天燕戏称为“方永刚广播电台”。方舟耳濡目染,也随父亲关心国事。每天晚饭时,就是父子两个广播电播节目时间。回天燕惬意地听着父子俩高谈阔论,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方永刚入院后,方舟几乎天天都向妈妈询问爸爸的病情,回天燕总是避重就轻地隐瞒。突然有一天,一位探视者说漏了嘴,让方舟得知了真相。孩子无法承受这个沉重打击,独自跑到楼梯拐角哭了三个多小时。方永刚的一位好朋友耐心地开导方舟:“现在,你是家中最有力量的男人,你要替妈妈分忧,撑起这个家……”

一夜之间,方舟长大了,懂事得令人心疼。每天放学,无论功课多忙,他都要去医院陪一陪爸爸;回到家中,一放下书包就帮助妈妈做饭、做家务。一天晚上,方舟要帮妈妈干活,回天燕却推儿子进屋学习,母子俩推来推去,回天燕鼻子一酸,泪水止不住落下。方舟拿过一条毛巾为妈妈轻轻擦拭眼泪,他越擦,回天燕的泪水越多。方舟说:“妈妈,您别难过了!爸爸现在病倒了,还有我呢!我也是家中的男子汉,我一定帮妈妈扛过这一关,坚定爸爸战胜癌症的信心!”泪眼婆娑的回天燕怔怔地望着变了一个人似的儿子,从他那还充满稚气的脸庞,她仿佛看到了丈夫的轮廓、丈夫的影子、丈夫的血脉传承!

永刚

你是我永远的骄傲

刀口拆线的第二天,方永刚便打发妻子回家给他找《和谐社会论》等几本书,准备为研究生做论文开题指导。一天,他让回天燕把他的三名研究生都找过来,在病床前为他们讲课。他的体质极度虚弱,才讲了15分钟头上就直冒虚汗。望着丈夫躺在病床上吃力讲话的样子,回天燕心痛不已。回天燕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他就像一只声声啼血报春的杜鹃,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种责任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火热心肠回报社会,回报所有的人。多年来,他的听众和他帮助过的人真是数也数不清啊。回天燕清楚地记得,一天,一个患皮肤病的年轻人敲开了家门。这个小老乡的父亲在“”中整过方永刚的父亲,如今,小老乡在大连落难,找

上门来求助。方永刚毫不嫌弃他身患传染病,安排他在家里住下,为他包饺子,领着他去医院,给他讲“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的道理。送他上火车时,方永刚掏出400元钱塞进他的兜里,年轻人热泪盈眶地一把攥住方永刚的手,久久不松开:“永刚哥,你真是天底下难找的好人!”

一天,方永刚对妻子说:“这学期我还有几堂课没有讲完。”回天燕一听就知道他是想回去讲课,便劝他:“你病得这么重,就别去讲了。”方永刚认真地说:“那怎么行?我已经答应过人家,说话得算数。我不怕得癌症,却害怕离开讲台。讲课可以让我收获快乐,比化疗还管用呢!”回天燕知道自己拦也拦不住,她只好含着眼泪默默地给丈夫准备军装。

方永刚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前往医院探望者络绎不绝。在医院严格控制探视人数的情况下,还是有数以百计的人来病房探望。他的许多学生和无数听众为他送来问候和祝福;他的手机天天被关爱的短信塞满;他的热情听众四处帮助他求医问药、打听偏方,有的送来饺子,有的送来小咸菜,有的送来鸡汤,有的送来亲手折叠的千纸鹤、幸运星,还有的送来鲜花和水果。回天燕既感动又十分惊讶,她真没有想到,丈夫会有这么多朋友,一个普通的教员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

2007年1月25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党委全体常委一起来到方永刚病榻前,向他传达总书记头天作的重要批示。2月1日,海军派专机将方永刚从大连210医院接到北京总医院治疗。

2月20日正月初三下午3点30分,胡总书记满面笑容地走进病房,看望方永刚和他家人。

胡总书记问候了方永刚和回天燕后,又对方舟说:“你有一个好父亲。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看到了人民军队战士的品格。希望你任何时候都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年轻的时候就要把它树立起来。”

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87-05

200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140万,接近1999年扩招前本科生在校生规模。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目标定位已经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那么,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虽然很多高校都普遍面临着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问题,但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之间、不同高校之间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差异很大。我们结合本校(聊城大学)实际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涵与结构

什么是机制?《古今汉语词典》对“机”字的解释有13种,对“制”的解释有9种。我们认为与研究生培养机制密切相关的解释是:“机”指“事物的枢要、关键;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时机、机会;事务” [1 ],“制”指“拟定、规定;制度、规章;用强力约束、禁止” [1 ]。“机制”则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特性和相互关系等;泛指一个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方式” [1 ]。故理解“机制”的含义应从4个方面来把握:理清事物的组成要素;分析事物发展变化面临的外在环境、时机;梳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作用;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因此,思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面临的机遇、挑战、问题是什么?改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如何?构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运行的?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有机衔接,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科研平台、管理平台、条件保障等各种影响因素有机组合,依托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形成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构成要素,应包括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地方高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关注,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硕士学位点和各类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在不断增加,学科专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优势较为明显的学位点平台,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也日趋规范,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进入了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当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单一的师徒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和多样化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概括起来看,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10个方面的问题:传统的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已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重点大学毕业研究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不断增加,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不明显,面临重大挑战;导师队伍的结构、质量、水平、管理有待优化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相对滞后;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显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尚需加强;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理念、模式比较陈旧,存在管得过细,学院边界意识强,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难以发挥出来的问题;开放式分类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意识不强,传统以文理学科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有待调整优化;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传统的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文理为主体的学位点结构,难以适应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机遇。

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深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践问题。

三、改革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地处非中心城市、以文理学科见长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什么呢?我们认为,应以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为目标,从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推进以习明纳和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前沿性、专深性、应用性为特征深化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推动以提高导师队伍质量、责任感为核心的导师队伍管理机制改革,突出学位论文选题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和管理水平等,通过培养机制的全面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 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是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精英,这种培养学术精英的理念影响着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学位论文选题和评价标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发展目标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据调查,我校(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约15%的硕士研究生希望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约15%的在职学习硕士研究生希望进行学历提升,约70%的左右硕士研究生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近年来,硕士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实际去向主要包括:考取博士研究生的约占10%,考取国家公务员的约占10%,考取中学教师的约占10%,应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约占5%,回原单位工作的约占15%,应聘到企业工作的约占50%。但是目前纯学术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位论文选题和评价标准,只能适应少数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而在职攻读和期望直接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因此,两类学生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传统的以培养学术精英的教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硕士研究生个体多样化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2 ]《纲要》提出的培养机制改革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而言,在3个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一是应优化研究生招生培养专业结构,增加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比例;二是通过交叉、融合、嫁接等方式改造传统文理专业方向,形成“基础+应用”的专业方向结构体系;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要突出“产学研”合作与“理论型+实践型”双导师结合的模式。要实现以上3个方面“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目标,必须更新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多样化的、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3 ]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研究生是人才,立志在生产一线开展创造性实践劳动的研究生也是人才。因此,要以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的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等现代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2. 优化研究生培养的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

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师徒式”,专业方向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导师的研究兴趣和科研方向,存在“因人设专业”的倾向,在传统的以培养学术精英为目标的时代,这种专业设置模式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志向之间并不矛盾。但是,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规格的要求、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志向有了质的改变,这种专业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本身的价值功能的实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科专业的历史延续和传承需要看,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也已足以提供支撑和满足,而且这些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留给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研究生继续进行学术深造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专业建设模式必须改革,转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当然,考虑到综合性大学学科生态的建设和部分研究生个人的知识兴趣,通过采取压缩招生规模或隔年招生的办法,保持传统的学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必要的。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专业结构调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定位,设置研究生专业方向,适当向特色、优势学科积聚;二是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学科建设方向、科研方向要实现一体化设计,使研究生的专业教育有学科和科研平台支撑;三是改造传统文理学科专业,在一级学科平台上,按照“基础+应用”的方式使所设专业方向形成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结构;四是研究生专业方向要有清晰的导师团队建设规划,引进人才和在职教师进修要与导师团队建设规划保持一致。

课程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是研究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需关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宏观层面,要注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跨学科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科学素养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等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每个模块、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课顺序的安排,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在微观层面,主要涉及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教材建设主要包括选用先进的教科书(或自编高质量的讲义)、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等。教学内容的改革集中在课程内容要反映本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集中在采用习明纳、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等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关注充分利用导师团体、研究生团体等人力资源,以及科学实验室、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库等物质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形成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自主学习研究的需要。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要突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适合研究生教育规律,采用闭卷、开卷、课程论文、技能测试等多样化的方式,有效促进研究生的知识、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3. 建立研究生导师分类选择和管理体系

导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队伍管理体系,把导师队伍的内在潜力发挥出来。根据研究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基础与应用学科专业的特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应建立导师分类聘任遴选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把适合的、高学术水准的教师聘请到导师队伍中。拥有充足的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机制,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过程质量。这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术文化,导师队伍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精神的力量固然重要,在现实的管理中,学校还应制订完善的导师岗位职责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导师指导研究生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加大绩效考核和奖励力度,发挥好导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导师和导师组在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课题指导、学位论文指导、质量控制等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导师和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自,向导师尤其是导师组赋权,逐步扩大导师组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中的自。

4. 建立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把学科资源、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研究生教育资源,建立学科、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互动共享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实现这个目标,一要理清学科资源是什么,盘点清楚有形载体的学科资源,如经费、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等,以及无形载体的学科资源,如学术精神、学术文化氛围等;二要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学科资源向研究生教育资源有效转化,首先把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与重点学科、科学研究方向一体化设计,形成重点学科、科学研究支持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反哺重点学科、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三是在核定招生计划时,通过增强加权系数,向重点学科倾斜,向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并有充足经费的导师倾斜,让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研究生教育资源;四是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双向自主选择平台,发挥好重点学科领军人物、优秀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增强研究生培养的积聚效应,以实现学科资源、科研资源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形成共享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5. 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养成和管理

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4大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其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核心的文化内核是国民素养共通的人格品质。学术道德涵养学术精神,学术精神维护学术道德,二者是相互支撑的。研究生作为国民教育系列金字塔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青年群体,理应成为国民道德素养提升的引领者、示范者,养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良好的学术精神是承担这种社会责任的基础。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既是大学的悲哀,也是社会的祸害。

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一靠教育,二靠管理,从细节做起。首先,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认知水平,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制定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格式、撰写、评审、答辩等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让研究生知道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内涵、标准、要求是什么。第二,要把树立良好的学风、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造假、养成正直诚信、恪守科学道德、献身科学事业精神的行为目标要求明晰化,使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日常化、具体化、有效化,在课堂研讨、课程论文、学位论文撰写等日常学术活动中全过程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精神的养成,“无论是在准备哪一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都必须明确地指出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人或借鉴而来的。” [4 ]第三,要建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精神养成的多途径、立体化教育模式。不仅要在课程教学、科学实验、论文的过程指导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而且在日常的师生交流、入学教育、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等环节中渗透学术道德教育。第四,要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养成中的主导地位。导师和课程教师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其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是实施学术道德教育、养成学术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在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方面还是应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教师都毫无疑问起着重要的作用。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规范地做研究,达特茅斯学院则明文规定了教师的三项职责:持续地向学生提供怎样才是‘学术诚实’的指导;改善能够增强学生学术荣誉的程序和环境;经常性地审查荣誉守则的执行效果。” [5 ]

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认知水平的提高,只是实现了让学生知道了应然的学术道德、学术精神的状态。但现实中的许多学术抄袭剽窃,故意捏造篡改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引用资料弄虚作假,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等学术不道德和违反学术精神的行为,是明知道是不道德的学术行为而坚持做了的,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惩戒制度的建设,依法加强学术道德管理。因此,必须建立全面有力的学术不端监控机制,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惩戒,一票否决,不搞下不为例,通过有效、有力的教育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异步教学研究,2010,(4):23-26.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四川劳动保障,2010,(7):36-38.

[4]梁莱歆.发达国家高校学术道德教育评价与借鉴:由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引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12-16.

上一篇:后备干部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第一书记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