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16:09:47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6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应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蕴含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争创一流等革命精神,是开展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求。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对文化的理解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活动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我们把文化简单视作单纯的精神活动的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时不免会陷入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边界模糊的问题之中。“‘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最鳖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己经观念地存在着”[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和精神成果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仅仅定义在精神活动的成果上是不妥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国家富强与民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实物;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主要涵盖战争年代铸就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由革命文化构成,但又不等同于革命文化,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质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讲:首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相伴相随,大致可以分为起源至形成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丰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三个阶段。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后发展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完善。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铸就的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通过物质与文化、有形与无形等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更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的需求对象化、现实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思想空间,其中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更多地关注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它缺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和整合能力,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炮火洗礼和鲜血浇灌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成果,还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蕴含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这些理想、信念、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大学生能够从革命者身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唤起了当代大学生隐藏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热情,带给他们健康的精神食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二)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天然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牢牢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激励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进入新世纪,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追求自我化、低俗化和物欲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红色文化所蕴育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精神与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与新政策”[4]。红色文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历史教材,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奉公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懈进取、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能够产出良好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还贯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革命老前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丰富生动的教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载体。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并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课堂亲自授课,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转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把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活动―体验”式的情感教学,能够把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接受、消化并吸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2

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背景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在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高校深入开展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与探索。1.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能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目前,众多高校都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实效性不高是普遍问题,较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已有研究[6-8]显示,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落实。传统上,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多在校外开展,但因受制地域、时间、经费、安全等因素,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同时,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小,往往变成了“课堂实践”,或任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场所进行自主实践,亦是象征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些做法都有违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视野更加宽广、实用主义倾向更加明显,更青睐参与性、实用性强的教育方式,反感说教式教育。高校如未能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科学地设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会降低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指导和组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是大班授课,往往班级授课人数超过一两百人甚至两三百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在实践环节给予过多指导,而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自行选择实践对象、搜寻实践教学素材,较难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缺乏任课教师的指导与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最终难免流于形式。1.2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定位、重要作用和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意见》指出,学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想政治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9]。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10]。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坚持问题为导向,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内涵,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着力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用红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培根固基。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与功能

2.1站位新时代。平台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设置“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关内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展示和教育内容,推动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大量图文及影视资料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立足地方。平台坚持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作为展陈的核心内容,努力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立足常州地方及学校实际,“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主题,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平台积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掘与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常州籍的革命先驱与民主志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的先进事迹,及新四军抗战文化、革命英烈文化,常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到高校,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矢志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助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学校文化传承特色,以校史为脉络,从“红色文化积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践行”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校坚守教育初心、打造高质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3围绕学生。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平台充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沉浸式手法,在文字表述、展品陈列、项目互动及特色功能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力图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互动性和融入感。如在文字表述上,既符合规范的展览语言又尽可能使用学生喜欢的表述方式;在展品陈列上,展品介绍以故事展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有“张伯苓爱国三问”“李大钊穿越百年来电”“接过革命先辈手中枪”“穿越常大40年VR骑行漫游”等,互动项目体验性高、沉浸感强,对增加学生参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点”传递给学生。平台共展出各类展品2100余件,达到了2个中型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其中,图片、文字版、提示性标题、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各种展品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配置了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近千部。平台设立红色故事讲堂,开展党史教育、军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各类主题教育[1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示范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沙龙,通过运用研讨、互动、体验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趣、有内涵,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有获得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展望

当前,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融红色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3.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他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以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为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12]。同时,传承和拓展红色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让青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混乱无序、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到等一系列问题,我校在校内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平台成为了集中展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4结语

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扩充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手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外出经费受限、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案难于实施等问题,师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除了日常实践教学安排外,学生自发地进入参观,通过参观有了切身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更愿意亲近红色文化,还有许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变成学生真心喜爱且受益终生的课程。当前,全国红色文化研究正逐步兴起,高校用红色文化贯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用红色打好立德树人底色已成为广泛共识。红色文化主题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将得到广泛关注,或将带动更多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方式上的变革。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树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生动而鲜活的红色文化可以浸润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鼓舞大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探讨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精神和当代优秀精神的延伸,包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当代涌现出的雷锋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二是精神赋予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谣等文学作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河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物质载体。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脱迷茫的精神信仰。河北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文化精神蕴含革命理想主义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然而一些低俗文化也趁虚而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军队和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红色文化经过艰苦的革命年代的磨砺,新时期又逐渐涌现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通过河北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让大学生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的英雄主义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典范,鲜活的诠释了人生价值所在,可以教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强,学业、爱情遇到些许打击,就抑郁寡欢、颓废消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这样的人生态度将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长征以生动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体会“苦中作乐”的精神,也能够使大学生感知大局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西柏坡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就包括“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年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学生就应当学习西柏坡精神,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论授课方式僵化、教学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一方面,将传统的经典教材与现代的国家公祭日活动、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增添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红色影视歌曲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直观,在理论讲授中适时穿插红色素材,可以减少思政理论课空洞的说教,增加课程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人物事迹和革命遗迹具有独特的红色魅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访仍然健在的老兵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这不仅可以延伸和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也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红色文化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精准解决,才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这座宝库。

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西柏坡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限。除此以外,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等英雄人物案例或者《长征》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讲解革命史等形式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引起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创新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这样他们感知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走访中帮助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教育效果则更为理想。3.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有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下一步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四、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红色社团、红色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作为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外在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辅导员的培养,特别是定期进行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学科具体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创新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河北红色文化魅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加入PPT、红,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上小组讨论或者诸如“平山拥军传统”这样的主题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有关红色传记;在讲解三大战役、百团大战时,也可以讨论总结西柏坡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太行地区游击战的特点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可以多从爱岗敬业、友爱互助等方面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课程内容,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突出敢于超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等新的“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访谈纪实视频,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示战争中的人和事,将课本中那段光荣岁月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取得“触动灵魂”的效果。最后,注重红色文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课堂搬到纪念馆,提升教学内涵;也可以在红色纪念日通过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3.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搭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第一,在校园建立红色人文景观,比如校园景观区放置红色人物塑像、教学区悬挂红色诗词、建立红色班级制度等,并通过校园广播、教学生活区电子屏幕、校园宣传栏等形式,让校园各处可见红色文化。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社团、党团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成立红色学习研究性社团,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河北师范大学的西柏坡•新生代社团等,通过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学生自主活动、老师专门指导,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红色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党日、团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将红色文化注入校园学术研究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红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如石家庄学院邀请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狄赫丹主讲“长征路上的记录与感动”等,这些学者的亲身经历和思维涵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到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第四,建立健全校园红色网站,可以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类似“红色摇篮”等类似的特色专题,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比如“红色伟人”“红色故土”“红色影视”等,红色网站设计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河北的红色风光、民生人情放到网上,将全国尤其是河北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配备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管理人员对于敏感、偏差的言论及时加以引导,真正营造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河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也从河北高校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实现途径,期望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国华,周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怀化学院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2]郭华生,张华,刘山发:《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多维视角的解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3]高正方,李杨:《西柏坡精神传承与弘扬路径探微—以石家庄高校文化建设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4

1.红色文化是最具民族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但它吸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才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典型。我们党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实际,切忌虚无。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予以改造,使之富有新的内涵,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对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只不过这里的“民”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人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可见,红色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三、以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养料和土壤,以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红色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互交织,如何保证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热爱祖国、勇于奉献、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使这些精神成为人民群众的崇高追求和自觉行动。其次,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腐朽文化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抵制腐朽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宣传,使腐朽文化失去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度,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再次,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立场。红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它是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呈现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被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借助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同样,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依赖先进文化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孕育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革命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教材。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优质资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日常活动等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真正认同红色文化,自觉践行红色精神,从而树立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红色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时空性、便捷性等特点,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以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一要构建红色网站。网站定位应为利用网络技术,宣传先进文化,使网站成为红色理论的研究阵地,科学理论的传播阵地,解疑释惑的学习阵地。网站既要注意理论性、科学性,又要注意趣味性、生动性,切实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二要创建网络课程。整理红色文化优质资源,形成图文并茂的网络课程,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又可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三要实施网络监控。对于BBS、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中出现的言论,不能任其泛滥,要做到实时监控,既要保证网络言论的适度自由,又要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 开放式 研究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守、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塑造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活动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抵触、课中敷衍、课后忘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此一问题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大问题,而信息充溢、文化多元的网络时代使之尤显突出。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然而,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重庆所具有的、独特的、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其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史的深厚渊源,无疑对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助益。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其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科学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真实性,价值上的导向性、传承性和教化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庆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类型极其丰富,包括遗迹遗址、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陵区陵园、文学艺术作品等多个类型,其中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等更是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岩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对课程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红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如何相互借重;怎样依托红色资源在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认同与情感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怎样利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理论教学并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塑造他们的人格与精神,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怎样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汇整多种理论、资源、参与主体、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等问题。

重庆交通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组对此进行了近10年的不懈探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依托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构筑校内外、课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红岩精神”是重庆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红色资源。其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克己俭朴的廉洁精神、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本质上,“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精神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正如郭沫若所说:“瑞金、延安、红岩,在革命斗争中是三位一体”,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为使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1)重庆交通大学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以之作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2)指导学生成立了党支部、红岩团总支、红岩菁英团校等社团组织,加强学习研究与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3)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立了红色文化旅游协会,通过学生设计红色旅游路线、编辑出版红色文化刊物,撰写报告、实习日记等方式深化实践教学;(4)成立课外理论学习班,进行“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辩论会、演讲会、座谈会等,扩展对学生的教育。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拆解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的隔障,将社会性要素、物质性要素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诉诸感性,以情动人,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了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深刻感知革命先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奋斗精神,坚定勇敢、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这种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有效地形成了由感知――内化――参与――研究逐步升华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三结合、双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

以科研促教学,组建教师、学生与基地专家结合,师生互助、学生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生举办理论研讨会;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撰写并发表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等。目前,我们指导的在校学生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较好地实现了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三、弘扬红色文化,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依托校园网,课题组建成了校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水平较高、信息量极为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网站中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料数据库,开辟了教案课件、教师授课录像、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参考文献、习题精选、人物介绍、学术前沿、热点探讨、影音再现、师生在线交流等栏目,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式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大大拓展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空间;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出勤、课堂表现、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五、建立了操作性强、推广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合力机制

重庆交通大学从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物力支持等方面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了学院+社区、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学院、社区、社团、红色文化基地,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基地专家、学生等多主体、多维度结合,为该方案的实施搭建了坚实平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提升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实效明显。学生乐学好问善思,学习主动性、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师善育善教,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优良。

2.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课程组充分发挥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有效地实现了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党支部、红岩团总支、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阅读红岩书籍、征文比赛,在全校学生范围内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对我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开展上述活动后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对重庆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继承、科研创新能力、组织活动的参与、关爱社会的奉献精神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成立了“学生党建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旅游协会”、“新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主题活动。学生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80%的学生参加过看望孤寡老人、慰问老红军、关爱残疾儿童等献爱心的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弘扬了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两年来,有10余人在重庆市“红岩杯”演讲、“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奖。

参考文献:

[1]肖应连.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文化视野[J].理论界,2008,02.

[2]刘世涛,张先彬.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政治素质结构;优化;红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31-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认同程度,是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向度。认真剖析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效整合利用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拓展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r值取向、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青年大学政治素质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政治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剖析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与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时代使命的重要前提。

1.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与结构

“素质”是一个被诸多学科广泛使用、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在教育学上,“素质”有时也被称为素养,是指人在自身成长活动中生成的品质结构,是人作为主体而存在和活动的内在根据和能力。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自身政治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一贯倾向,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政治观念和政治原则的内化与定型。大学生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合格人才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必然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大学生政治素质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品德等诸多要素。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中最基本的价值要素,指的是大学生对政治主张、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体系的认同和坚守。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调节和控制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态度、行为。培育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坚定与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知识要素,是指大学生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所秉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这是大学生接受、选择政治信息、认识政治现象、做出政治选择的理论基础。政治能力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能力要素,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所运用的政治认识、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品德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品德要素,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政治活动中的节操、纪律及奉献精神。

2.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但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经过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教育熏陶,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道路,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也使得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世俗化、实惠化、现实化倾向。

第二,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知识,但是在认识水平上存在偏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有了一定政治知识储备,但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理解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这种状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知浅显化,对政治制度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的认识模糊化,对国际国内的一些政治事件认识上往往表现出幼稚化倾向。

第三,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鉴别力,但是参政议政能力欠缺。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活动中,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也有较强的民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普遍对如何参政议政、如何参加党团组织政治生活缺乏熟练的掌握,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盲目、模仿、从众的倾向。

第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但无私奉献的政治品德缺乏。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和社会责任感,对国情世情表现出应有的理解,基本上都认为应把国家利益、社会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可是在实际选择中又往往更多地以个人理想的实现为核心,而诸如奉献精神、集体观念、大公无私等优秀品德相对缺乏。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先进的政治文化,具有日渐开阔的政治视野,明显强化的政治认同,逐步提升的政治效能感,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趋势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素质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表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应该被提上日程,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品德,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必须完成的时代任务。

二、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理论分析

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主导,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依托,以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为物质载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先进文化。

以物质载体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红色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极强的感染力、鲜明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革命、建设时期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精神、规范等,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构建新时代的政治文化,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以历史事实给我们回答了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时代问题。

其次,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知识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历经九十多年用鲜血、汗水、泪水写成的,蕴含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红色基因,蕴含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颠扑不破、与时俱进的理论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提高大学生政治辨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品德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已经成了表征一个时代的伟大的精神丰碑,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信念、无私奋斗的精神风尚和道德操守。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先进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对于大学生政治品德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作用的实践探索

要让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主要途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化重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纠正“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现实路径。红色文化教育对于端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锤炼大学生的政治意志、规范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用,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红色资源学习平台的拓展

拓展多元化的红色资源的获取平台,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有效思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学习平台创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校园文化载体新平台,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作用,拓展对外交流的互动契机,切实增强大学生红色资源学习的力度和效度,从而能够发挥政治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的现实作用。

3.红色资源学习机制的创新

创新高校的红色文化学习机制,是发挥红色资源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作用的重要保障。高效、长效的红色文化学习机制的创新,可以多维度地展开。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各种声像资料的学习延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红色文化基地考察为依托,通过真实的革命遗址、遗物的现场考察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建立“高校”“社会”联动机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三观”教育。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感召力,让红色资源真正发挥对大学生政治素质优化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旭辉.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何维民,王丽娟.试论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及形成发展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4).

[3]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延安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3).

[4]诸葛毅.大学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德育功能[J].江苏高教,2012(3).

[5]马静.浅议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6]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7]马静,刘玉标.红色文化发展坐标论析[J].理论探索,2012(2).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波澜壮阔伟大斗争历史的展现,不同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战争年代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共同迎来胜利,和平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都体现了红色文化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道德传统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交给今天与未来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保持着敬畏生命、寻求真理、发现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是极好的人生启迪,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人生辉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精神教育价值、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推动广大民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忱、培育民族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的方法、手段,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传播者的素质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要能够得到受众的接收与认可,产生积极效应,需要传播主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传播观,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且结合传统方式,多管齐下。红色文化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传播主体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的要义与精髓,在传播中培养受众崇高的思想境界,传递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施教主体的素质涵义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最早出现在哲学的研究中,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家对该词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主体在本质上进行界定:“实践存在物”———人,指出主体是“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从以上理论出发,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施教主体既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教育者,也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而狭义的施教主体仅仅指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对“素质”也有各自不同版本的理解,其中费萍同志对于“素质”所下的定义:“素质是指人在禀赋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是一个比较为大众接受的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解释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应该是指,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在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先天基础上,受到环境、教育水平等后天影响,以自我提升和社会实践方式完成训练培养,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目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由于受到施教主体本身素质良莠不齐、观念更新不及时、工作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大大降低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为此笔者在下文将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及素质培养进行论述。

三、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

(一)政治素质是统帅

任何国家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紧紧围绕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国家对教育的政治指向性:一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定;二是由施教主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和贯彻。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与实效,成为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灵魂与统帅。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多个方面。为确保红色文化传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的思想、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为自觉以主体身份开展传播工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应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形成强烈推动力量促成主体其他潜在能力素质外化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现实能力表现,强化责任意识;为保证红色文化施教主体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政治的大局意识和高度意识,分析评价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客观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剖析解决人们存在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矛盾与模糊认识,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深入细致完成红色文化传播任务并确保红色文化传播的长远效果。

(二)人格素质是基础

红色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好坏与传播主体情感投入和言传身教的力度密切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传播主体作为健全人格的个体对受众产生的人格影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施教主体的人格素质关系到教育的亲和性与影响力,是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基础。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通过主体进行的教育活动向受众传递蕴含一定思想观念的信息、资讯,进而影响受众思想、行为,塑造其品德。品德塑造所获得的实际效果依赖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人性化设计,也依赖于教育主体本身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内容的印证效应。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良好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现阶段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必需,施教主体的人格力量、德行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方式感化、感染受众,达到养成受众完美品格的目标。为此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一方面源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较强的精神教育价值彰显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源于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的行为示范。施教主体带头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所倡导的正确观念,言行一致,起到了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利于受众塑造灵魂和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为保证施教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施教主体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着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力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既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由积极的、自信的、有为的动态心理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心理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关怀为引领和关心客体成长、尊重个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的教育实践高度契合。心理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施教主体对其进行的传播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既爱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有情有义。凭借对红色文化的真情实感,在自我信服的前提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令传播受众心悦诚服。

(三)理论素质是核心

红色文化传播是否具有说服力、生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中涉及的理论的科学性关系密切。施教主体为有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至于因为欠缺理论基础,使红色文化传播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惹人生厌。施教主体具备的理论素质关系到教育的深入性,是施教主体素质中的核心。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完善的理论储备是施教者从事本职工作,高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专业基础。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需要具备:第一,广博的知识面;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上三点互为支撑,共同发力。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它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相交叉,体现的是综合性的特点。红色文化传播活动需要解决受众思想的深层次问题,牵涉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要通过对相关思想观念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来进行思想观念的传递,就要有丰厚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极强时代特征的理论,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并将之转化为武装人们头脑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实现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危的目标。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四)能力素质是保障

红色文化传播能否为受众接受,接受程度如何,考验的是传播主体能否运用各种要素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本领和能力。也就是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储备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传播实践中,顺利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关系到教育的生动性、延展性,是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调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保障。从教育实践看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包括的内容相当宽泛。涵盖理解教育内容的能力、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选择教育方法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运用新科技手段的能力等。表达能力指红色文化施教主体表达自己思想、认识、情感和思维方法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系统全面传递给受教主体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以及讲话的艺术和技巧。较强的表达能力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实践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而恰当的表达方式需要借助施教主体讲话的艺术和技巧予以表现。科研能力就是施教主体做学问的能力。好的施教者不应该只是一个传声筒,停留在教学中重复他人观点的情形,而应是一个善于从教育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分析、概括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有心人。教育主体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学科精髓,与受众分享学科发展最新动向,指导受众发掘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处理新问题,进而培养锻炼受众综合创新能力。掌握运用新科技手段是时代科技发展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提出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使得人际关系与网络联接更为密切,于是对施教主体的网络运用能力即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网络知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共同搭建,在网站、微博、微信中加入红色文化内容,确保网络媒体中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迅捷、通畅。这样会使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直观、效果更佳。

四、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

(一)从环境上进行优化

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因刺激,积极发挥施教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为保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工作的良性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氛围重视红色文化传播,形成对加大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致认识。以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构建正确的评价体系,肯定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劳动价值。通过纯净外部环境激发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对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最好归宿。

(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和落实

随着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纳入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必然。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应着力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相关人员培养成红色文化传播的专家、权威,可鼓励更多的人报考硕士、博士,以提升队伍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化程度。第二,岗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需求结合从业人员的特点有效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培训方式。岗位培训一方面提高了施教主体的素质,有利于工作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人数不足的难题。第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持续性发展的工作,专业建设经费能够保障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源源不断以及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稳定。第四,总结反思制度。通过对施教主体培养效果的及时总结、归纳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和修改施教主体素质培养制度提供解决方案。

(三)从途径上进行拓宽

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培训工作,可在培养途径上寻求突破,采取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的方式。所谓社会培养就是由社会或社会的某级组织,运用教育、培训等手段,大力提高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采取的方式包括有步骤有计划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门培训、外出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社会培养模式具有人才门类齐全、规模大、覆盖面广、人员易集中等优势,使其成为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首要方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自我培养,指主体加强学习完成自我教育,加强自律完成自我改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打造完美形象以符合红色文化传播需要。自我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机动、适时调整、全面优化的优势,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通过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面对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新形势下,施教主体更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以满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以人为本;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2-0078-03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选择。系统地建设和完善红色文化工程,有益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为此,笔者结合《2011—2015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拟通过探讨红色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若干原则,尝试性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构建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几项主张,以期对于依托红色文化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有所裨益。

一、红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

1. 红色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她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形态和物质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的宣传、普及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促进“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而红色文化又是为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宗旨。因此,红色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过程中逐渐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了的主体。它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一致的,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可见,红色文化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宣传及其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诞生、形成和发展。红色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成就。

2.红色文化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所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大成就。但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界定较模糊;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手段缺乏创新,内容高度“一律”,用语单调,内容空洞,形式老套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跳出空洞、乏味、说教式的政治宣教,建构起既具普适性又具民族性、更具时代性的生活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而“红色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革命精神等丰富的内容,它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等传播特点,这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宣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红色文化内容健康,主题思想鲜明,寓教育于学、于乐之中,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种娱乐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凝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与塑造健康价值观的功能,让红色文化的价值最大化,这些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所需的。

3.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理论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社会具体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工作,产生的众多新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等的总和,这些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换句话讲,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解决了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才顺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与发展,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抢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正是红色文化价值的弘扬与运用的结晶。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正是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心态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及时回应中国现实问题和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切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搞成一种完全脱离现实、晦涩虚幻的东西,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人民群众理论需求和根本利益实现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红色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论大众化要实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就务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传播与接受等等工作都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的基础上着手开展,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主动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抛弃低俗文化,自觉接受和信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持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

2.遵循文化渗透性的原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理论内容丰富,而且要求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易于接受。而文化渗透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基本方法。文化渗透性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去,让人民大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精神资源,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中长期积淀的政治资源。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天然具有文化渗透性的特点。把红色文化蕴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接触、理解、记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观、欣赏等活动,可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在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遵循文化渗透性原则。

3.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弘扬红色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构筑红色文化建设工程,应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宗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供健康的红色文化产品、遗址、场所,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要充分开发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其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是国家和人民的愿望。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能很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坚持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红色文化建设才能既保持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革命和建设时期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的形势下开展红色文化建设的基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变化,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继承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及大众需求,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丰富其价值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结合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就是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充分把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逐步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红色文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研究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红色文化建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联系起来,这是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有效举措。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红色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思考

1.机构的常态化——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管理与研究机构。首先,红色文化所在区域的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成立党政部门直接管辖的专门的红色文化建设管理机构,独立于各级文化部门,同时管辖所在区域的红色旅游活动。该机构的成员包括相关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应严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选拔,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背景、管理能力应严格考核。其次,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效率。红色文化建设管理机构主要管理职位和机构的职责分工要明确化,做到责权分明,高效协调,以避免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管理混乱而影响红色文化宣传、传播与育人而生的社会效益。再次,对红色文化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应随时跟上,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足够的专项资金供给,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物质建设保障。

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建议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科学研究机构,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红色文化科学研究机构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及开发利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彰显和运用、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红色文化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讨,将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核心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资源,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能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决策参考,集中力量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制度的规范化——建立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相关保护、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红色文化的保护机制是加强红色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载体的重要措施。第一,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不断认识红色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自觉担起保护红色文化的重任来。第二,加强红色文化的制度建设,使红色文化的保护措施制度化、常态化。红色文化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共同依法保护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强化制度建设在保护红色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红色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督查考评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一环。考核的内容除了红色文化管理部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外,应着重加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产品。考核的关键是在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形成内部监督与群众外部监督的双重监督考评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规范的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考评机制,引导每个公民、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闻媒体机构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以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参与评估红色文化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研发、服务绩效。

3.人员的专业化——构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因素。红色文化人才队伍是红色文化建设工程的主体,在整个红色文化建设中居于支配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当前,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完全没有“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整个国家的文化队伍都未建设和完善起来,故认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笔者认为,国家要加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着力开展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与输出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先锋带头作用,充分认识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在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打破传统的用人选人制度,破除束缚性的体制,在人才选拔、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各个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创新红色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培养一支重实践、懂研究、善管理的创造性的文化艺术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起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4.形式的平民化——完善红色文化活动模式的平民化运营机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红色文化业态、红色文化产品品种陆续产生与创造,如红色影视文化、红色网络电游文化、红色动漫文化、红色演艺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等。这些红色文化形式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出来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具有时代性、流行性、人性化的特色,不断满足着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人们在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购买或使用红色文化产品价格高、观赏门票高、运营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众购买红色文化产品的兴趣不浓,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效益低下。为此,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调动大众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平民化的运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积极主动多渠道地争取民间投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创新红色文化产品,用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展示手段、参与手段、营销手段来发展红色文化,赋予红色文化以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发挥其育人功能,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吸引大众参与到红色文化建设中来,寓教于学、于乐、于游中来,让红色文化建设活动在平民化运营的机制中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钟利民,刘丽.红色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J].老区建设,2009,(2).

[2]胡琦.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解析[J]. 高等农

业教育,2010,(6).

[3]王克群.节约型社会需要加强节约文化建设[EB/OL].

舜网-济南日报,2005-08-29,http://.cn/o/

2005-08-29/02346803305s.shtml.

[4]刘云山.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加快培养优秀宣传文

化人才[EB/OL].党建,2004,(2).

[5]汪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

[6]陈莉莉.利用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探

析[J].理论建设,2011,(4).

[7]何克祥.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J].中共南

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2).

[8]郝文彦.略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J].法制与

社会,2009,(8).

[9]黄三生.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刍议

上一篇:世界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下一篇:弘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