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范文

时间:2023-12-07 23:42:11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1

    内容提要: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有助于在公权力主体与治理对象之间建立精准、稳定的信息联系,生成良性文牍主义,从中提炼出治理对象的一般性行为规律,为实现制度化治理、改变运动式执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信用档案制度对市场主体具有威慑和激励之双重效应,可以借助消费者的“用脚投票”等非法律惩戒方式,达致国家管控与公民自治的有效均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79条的规定作为建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的依据尚显单薄,应当围绕信息变量,从信用信息供给主体、公众参与程序、生产经营权法律救济、消费者听证请求权等多重维度来对其进行变革和补强,使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既契合知识/信息作用于国家治理的途径、轨迹和演化逻辑,也为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一种变革治理技术的可能。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生动而准确地隐喻了食品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食品直接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存续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在人们对于外部风险评估次序上处于首位,①一旦其出现异常情势或事故,势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应,甚至很可能演化为影响国家稳定的重大事件。也正因如此,国家应当将食品安全列为社会治理战略规划中的优先目标。同时,食品安全本身的信息特性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对于一种食品,如果不借助检测机构的技术手段,那么消费者很难判断其如何影响人体健康。与消费者相比较,国家具备强制提取各类信息、组织技术专家分析信息、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信息的相对技术优势,因此国家应当对食品安全治理承担主要责任。

    自2003年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②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治理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先后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建构食品安全风险防治体系。③这些举措充分显示了国家治理目标重心的适时调整,也表明政府试图经由食品安全领域的有效治理来实现公序良俗之重构,从而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建设。

    然而,虽然国家实施了上述多维的治理变革,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却未能如同德国着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法理型治理描述的那样,④实现制度化和常规化监管。相反,在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面前,政府却频繁地实施运动式执法,以至于这种本是特殊情形之下启用的应急机制被异化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常用方法。

    监管缘何无法为公众提供稳定的食品安全预期呢?从国家治理必备的智识资源来看,深刻影响政府监管绩效的核心变量是信息。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如果国家无法形成关于治理对象的信息系统,那么政府权力的触角将无法深入社会基层,现代科层组织也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基础而难以有效运转。概言之,信息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深度和边界。国家对治理对象之信息的汲取、分类、编码、储存、传播等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大职能。这一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同样适用于食品安全治理。不仅如此,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治理有更为特殊的功效。由于食品危害结果严重且不可逆,政府对食品安全危害的事先的信息甄别远比危害发生后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更为重要,因此监管机构应当以充分的信息供给,在为制度化执法提供准确指引、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同时,帮助消费者实现信息甄别、作出理性消费决策。然而,观察国家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实践,不难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在信息方面屡屡出现治理失效的问题。经常为人诟病的是,作为运动式执法的主要表现,监管机构总是在媒体“爆料”之后以“专项整治”、“专案排查”等措施来被动应对,媒体反而成为主要事件的信息提供者。监管机构在本该由其履行提供信息义务的专业领域屡屡“失语”本身就是治理职能的重大失灵。这种失灵不利于激励监管机构全面搜集关于治理对象的信息,难以对治理对象实现有效的持续监管;不利于消费者对食品进行事先信息甄别,以理性的消费决策实现自我保护;也不利于生产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经由质量控制塑造安全信用和品牌。由此,至少在外观上向社会公众传递了一个不利的信号:作为担负公序良俗和现代民族国家重建重任的组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信息能力并不乐观。

    基于此,笔者试以信息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食品安全法制改革为落脚点,对作为食品安全信息关键制度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制度功效及具体内容等问题予以剖析,不仅意在为当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实用指南或建言,而且希望借助上述的学理挖掘,提炼出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次核心变量,进而在更为广阔的语境下揭示知识/信息作用于国家治理的途径、轨迹和演化逻辑,检验“任何治理努力,皆无从绕开信息变量之约束”的法理学命题,为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治理技术的视窗。

    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之功效

    (一)形成良性文牍主义,为常规化治理奠定知识基础

    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技术官僚体系必须依托完备的档案技术方可顺利运转。⑤这也是法理型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这一论断同样适合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缺乏完备的信息系统,监管机构将无法从中总结和提炼出治理对象行为的一般性规律,也无法探知后者的行为选择激励、对于安全监管的规避策略以及特定执法模式引发的体系化效应。概言之,监管机构既然无法获得关于治理对象的持续信息流,且在既定的财政预算约束和组织绩效目标之下又不能毫无依据地采取随机执法,那么他们只能诉诸一些虽然能节省信息成本但是却粗糙失确的“代表标记”。例如,从一般社会心理和大众情绪推测,在重大传统节日时人们对食品安全期望普遍较高。又如,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厌恶显着增强。由此,对于执法启动、执法资源配置、执法强度选择、执法频率安排等,监管机构通常采取模糊决策,从而导致屡遭批评的运动式执法。实践中常见的监管形式是:每年诸如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时对食品市场的强化监管,或者是重大事故发生后的全面排查,如三聚氰胺风潮后对全国乳品行业的整顿,⑥抑或是经中央电视台“3·15栏目”曝光后对个案的重点检查,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河南省政府对生猪的拉网式排查,⑦等等。执法资源总是一定的,它只能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有限的配置,各种用途彼此具有竞争性特点,用于甲的资源无法同时用于乙,某一特定用途的资源使用有着不可忽略的机会成本。因此,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执法机关的经费预算难以突破,那么当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运动式执法时势必会削弱针对日常监管的一般执法,导致在特定时期出现威慑过度,而在更多时候出现威慑不足。

    威慑过度与威慑不足,揭示的实质是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低效率和不稳定状态。这极易造成执法主体监管孱弱的公共形象,并经由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被不断地放大。事实上,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并不能提供足以准确判断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概率的信息量,若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并非发生在节日期间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而重大事故之后的“严打”,反而为更多的机会型违法提供了时间信号指引,潜在的违法者只需在这一特定时间段“避避风头”即可有效规避被查处的命运。模糊、武断的运动式执法决策的症结在于执法机关没有形成关于治理对象的充分知识体系,与后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笔者认为,要改变以“专项整治”为特征的运动式执法,实施法理型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需要建立足以体现违法行为一般性规律的信息系统制度,进行常规化和稳定化的食品安全信息生产,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以便为法理型治理奠定信息基础,⑧激励各方主体据此做出符合社会理性的高效率决策。其中,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一个关键性的制度设计。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79条规定为基础,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者许可证的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行业协会评价、新闻舆论监督、认证机构认证、消费者投诉等。在档案文本基础上,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将发挥信用评级、披露、评价、奖惩等复合性功能。在制度实践中,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由以下文牍组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生产经营执照复印件、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情况、食品安全责任书和食品安全承诺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退市情况记录、质检记录、市场巡查记录、消费者投诉及处理情况记录、信用等级评价记录、责令改正通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等。⑨经由上述细致的档案制作技术,治理对象一贯的行为态势业已被编码化为易于从外部观察的文本,形成信息汲取、分类、定性、编码、储存、传播的制度化载体,从而建立现代技术官僚体系实施法理型治理而非运动式治理所必需的良性文牍主义。文牍主义之精义在于承载信息的连贯、持续、统一、稳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是国家意欲改变信息分布状态、改变自身信息能力的一种微观权力技术和战略,是一种法国着名学者福柯所说的“权力物理学”,⑩一种基于信息的“权力书写”。这一技术运作越成功行政机关对治理对象的信息图景就越清晰,越便于行政机关从中抽象出违法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并成为其可以便利操作的“共有知识”,也越有助于行政机关科学推断治理对象,以实现在充分信息指引下的持续性监控和常规化治理。

    由此可见,常规化治理是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产生的重要制度收益。而常规化是现代法治形式理性的表现,在执法领域意味着查处违法更为准确有效,查处概率可以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科学水平上,避免概率呈现忽高忽低的波动,有利于违法者形成稳定预期,削弱基于查处概率运动式变化而导致的机会型违法激励。虽然在美国学者贝克尔看来,违法的预期损失取决于查处概率和惩罚严厉程度这两个变量,(11)但从人们的心理认知看,被查获的概率更能影响违法者的行为激励。当人们意识到在执法运动高峰过后,违法行为只有很低的概率被查获时,无论如何严厉的惩罚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此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重典治乱”也只是具有非常有限的威慑力,自己总可以成为有诸多机会规避惩罚的“漏网之鱼”。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合理查处概率,加之相匹配的严厉程度的惩罚,才能在事前有效打消行为人“闻风而动”的违法激励。从这种意义上讲,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建设,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能够推动监管机构由运动式执法向常规化治理转变,进而提升、稳定查处概率并增强执法威慑力。

    (二)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形成威慑和激励的双重效应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2

区、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做了书面表态发言。刚才,这次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非常重要。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工作5项制度和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及年度考核细则。同志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普民同志代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对近年来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对明年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很细,特别是对市直部门很有针对性,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再四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近年来。如:三鹿奶粉事件、金华毒火腿、海南毒豇豆、地沟油、一次性筷子、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少数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铤而走险,挑战安全底线,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就我市而言,作为旅游城市,任务更加艰巨,虽然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但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长效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民生工程。要正确判断,认识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定要有如履薄冰的态度,把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切实抓紧抓好。

二、着力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突出工作重点。

一个是学校、企业、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食品安全。这里,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有二个层面。要重点一下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还是城市,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的警觉性不太高,不少假冒伪劣食品就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近几年,通过我努力,农村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有所好转,但仍然比较严峻,要把农村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农村食品小商店、小市场、小作坊和农村聚餐等专项整治,不断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环境。第二个是抓好旅游的餐饮、宾馆、饭店,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的食品安全,要开展一些专项整治。今年我市旅游接待人数估计将突破3000万人次,食是第一件大事,酒店、宾馆、饭店、特色小吃等都是重点,要确保不出事。市食安委一定要在职责分工上不留缝隙。现在职责还是明确的但在某些具体事项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食安委要深入研究,主要的几个监管部门也要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宁可多管一些,管宽一些,管细一些。

管用的老套路、老办法要长期坚持,二是突出重点环节。主要是农产品种养、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食品餐饮服务、畜禽屠宰、食品进出口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整治上。但也必须求创新、求突破、把好关。比如在农产品种养环节,推行“农超对接”基础上,可以探索建立和推广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让农产品有张“出生证”生产加工环节,要在市质监局去年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造升级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基础上,扩大范围,对目前以小作坊为主制作的食品,要通过提高门槛,扶持龙头,支持做大做强,上规模要质量、要安全。比如蛋糕等食品就一定要有保质期,茶干也是很多人爱吃的多数还好,但有些就达不到标准,必须严格监管。还有屠宰要论证改造达到规范。出口食品,名优特产品的声誉要保障,不能砸了牌子,该谁管就一定要管好。食品流通环节,去年全省工商系统在市召开“票证通”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食品市场监管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今年要继续巩固,以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餐馆消费环节,可以把食品安全示范工程村、镇、街工程和餐饮服务A级单位评审从内容上结合起来,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餐饮行业经营者提高服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突出整治了奶制品、水产品、豆制品等行业,三是突出添加剂专项整治。近几年。效果很不错,老百姓对此也比较满意。只要我坚持下去,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根据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今年我要重点组织开展好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要以粮油、肉品、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强化源头治理,严防非法添加物流入食用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环节,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以有效遏制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特别是使用行为,促进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加强体系建设。

实现以制度管安全,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信息、信用评价、失信惩戒等制度。用制度保安全。今年,重点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大力推行食品生产经营领域信息公开,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信用分类监管,提高食品行业自律水平。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和个人要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要予以曝光,真正让守信者得实惠、失信者受惩罚。

不断提高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同时,二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关口。要着力完善企业自检、监督抽检和评价检测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要着力解决食品检测设备总体落后特别是重复建设问题,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这里,还要一下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经费问题。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了101万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经费,要保证专款专用。各区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监督抽检经费,为食品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各级要加强统筹协调,可以由食安办牵头、结合各行业要求,制定统一、科学、合理的监测规划和方案,避免各行其是和资源浪费,争取有限的监测费用发挥最大的监管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准入管理,不断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树立品牌理念,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三是加强预警应急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要以预防为主。打造出一个从田头到餐桌良好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把基础扎牢靠。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横向到各行业主管部门、纵向覆盖到乡镇和村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和核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报告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食品安全信息,把可能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有效防范或制止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要完善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认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迅速响应,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危害和影响。报告处理要及时,要正确应对检查和采访,该怎么救治怎么都要有一个应对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四是加强责任追究体系建设。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即将颁布实施。不仅对不讲诚信、违反食品安全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坚决整治和严厉打击,而且对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履职、乱作为,造成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遮掩、决不迁就。

四、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保障能力。

市政府已经充实调整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按照上级要求。本人任主任,三位副市长和副秘书长、局长都担任副主任,规格很高,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各区县也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按照工作需要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卫生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当好政府参谋;农业、商务、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要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能,守土有责,协调配合,无缝对接;各相关成员单位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努力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合力,着力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互相支持、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新局面。

与各区县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和市直主要监管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二要强化目标考核。这次会议。就是要通过责任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目标、自我加压。市政府还会按照省政府目标考核模式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对区县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占有一定的分值。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责任书内容进行细化、对考核细则进行分解,强化日常监管和工作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原有的以省级财政供给为主、中央财政补助”经费保障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三要强化经费保障。食品安全实行分级管理以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主要由市、县(区)财政负担。各地要加快健全地方食品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将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必需的保障经费,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体系和日常监管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市财政局在做好市本级经费保障的同时,要加强面上指导督促工作。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3

应该说,我们党今年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对近年来调整执政理念的种种努力的一次总结。而它的提出本身就表明,我们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而欲达成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首先需要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平衡,在政府管制与社会自我治理之间形成互动,处理好国家与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针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健康及环保问题,“两会”代表、委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逐步得到落实。

食品安全要严把三道关

潘峰

“民以食为天,食以净为先”。在今年“两会”期间收到的议案和提案中,食品安全问题排在前列。那么,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如何才能确保安全呢?

第一关:源头

目前,我国耕地的土壤污染在不断扩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研究员介绍说,要改变现状,在农业生产中应尽量减少化肥的用量,改用有机肥料。农业病虫害治理要从过去的大面积喷洒化学杀虫剂逐渐转向有利于环境的生态灭虫,即利用害虫的天敌,以虫灭虫。此外,还应采取措施治理工业污染,防止工业污染物对土壤造成的破坏。

第二关: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柴宝成说,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根源。应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并将部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标准列为国家强制标准。还应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

第三关:监管

建立快速、准确、方便的现场速测技术,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安全监测是保证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积极研发新型、实用、快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针对《食品卫生法》内容的局限性、食品监管部门责权不明等实际问题,“两会”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1.以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食品卫生法》。这样可以扩展法律调整范围,修改不合理、不统一的法律规定,以规范的法律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

2.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以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责,防范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3.依法确认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强制检验制度以及市场准入标志制度的建立,提高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的责任感。

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三种态度

魏京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今年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须倡导三种态度。

一是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不应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应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这就需要一种科学的伦理学,以便适应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是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不难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

三是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人类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必须采取坚实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

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当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果真如此,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

取消医疗广告标志社会进步

徐洁

2005年3月7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政协医卫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言称,“目前相关部门正拟订相关方案准备报国务院,研究取消医疗广告。以后所有卫生部门不再承担医疗广告鉴定的任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在会上表示:“若国务院同意,我们会严格执行。”他介绍,目前正在制定《广告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希望通过相关条款,早日彻底清除违法医疗广告对人民群众的误导和威胁。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4

针对近一时期各地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事件不时发生的状况,在四川举行的泛珠三角九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合作联席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表示,我国的食品、药品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跨越、管理相对薄弱的阶段,监管部门和企业双方应当共同调整,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

惠鲁生说,我国的食品、药品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药品行业而言,国家、各级政府和公众对药品安全水平的要求日益走高。但是企业往往为了争夺市场,把重点由生产转向了营销,从而忽略了自身的责任意识。食品行业则同样面临着消费者日渐增长的需求和我国食品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矛盾。

为此,惠鲁生希望食品和药品企业能够不断调整自身,在宏观上做到有大局、懂规律、了解需求,使产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并且时刻关注公众对食品、医药需求的变化,根据明天市场的需求打造今天的产品。

就微观方面来说,惠鲁生建议企业利用地区资源的优势,打造出一批精品;还要创新思路,注重研发,大要做出规模,小要做出特色。惠鲁生特别强调,企业一定要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意识,把食品、药品的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她说,现在已不能单从道德的层面理解诚信经营,而应该将其上升到机制层面。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了这一市场发展的瓶颈所在,没有诚信,现代市场就无从谈起。

另外,惠鲁生认为,不仅是企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也在进行一些积极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她说,2006年发生的欣弗不良事件以及齐齐哈尔制售假药案对药监部门的警示是严肃的,它反映了监管的漏洞和个别领导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以及监管工作已无法适应公众对食品、药品日益增长的要求。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并加强对政策、监管形式和企业发展变化的研究,通过抽检、对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不断完善。

惠鲁生表示,当前这一阶段虽然充满困惑和变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了希望和无限的机遇,只要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我国的食品、药品市场就会朝着规范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医治疗肿瘤将有规范化指南

在日前召开的“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肿瘤)主任林洪生教授作了“中医肿瘤规范化研究与循证医学”的书面发言,强调中医治疗肿瘤应尽快规范化,并制定出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指南。

目前,林洪生等专家应世卫组织西太区的要求正在制定中医药肿瘤治疗的临床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有类似举动,相关规范化方案即将出台。

据林洪生介绍,中医治疗肿瘤在放化疗中的减毒增效、手术后的康复和降低复发转移、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但在治疗中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肿瘤的发展进程快、病因复杂,掺杂因素多,中医中药应用如不得法,常常会导致相反效应。目前,治疗肿瘤的中医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医生没有经过肿瘤的专业学习,不了解西医的治疗方法及所带来的效果与毒副反应,无法合理应用中药。

此外,中医的治疗应该是“有序治疗”与“整体治疗”,即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机体邪正消长状态,采取不同的阶段性治疗策略,达到“抑(瘤)扶(正)平衡”;何时以扶正为主,何时以祛邪为主,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些医生缺乏整体治疗观念,往往是一味攻下或一味补养,影响了整体疗效。另外一些西医不了解中医药,因不知如何选择或何时选择而拒绝中医治疗,或不加辨证地应用中药,导致了一些不良结果。

林洪生认为,为了减少盲目、不恰当地应用中医药,制订规范化的、指导性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方案应以中医治法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最优的临床证据作为制定的基础。它应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严格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估,对方案加以验证和优化,以最终形成系统、成熟、规范化的治疗策略。方案应包括:手术前后、手术康复期、化学和放射治疗期间、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晚期以及不适宜手术的肿瘤患者等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临床指导。

据林洪生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提出了肿瘤治疗规范化的设想,准备对目前已经证明有效但不规范的各类肿瘤治疗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并制定出一个分阶段、分情况的完整方案,再对此完整方案进行整体验证。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5

今年以来,村以创建食品安全样板市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后续管理,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治,营造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期间主要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紧紧围绕依法经营、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三大方面为落脚点,通过开展联合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整治。一是加紧经营环境改造。万丰市场先后投入20多万元改造资金,对市场的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对6个熟食档和2个鲜鱼档的重新改建工作,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同时加紧清理卫生死角,营造良好场内卫生环境。还通过对下水道进行全面疏通、对三鸟区加设防间门等,进一步完善场内设施。二是加强经营秩序整治。期间新领工商营业执照30多个,取缔无证经营户10多户,取缔乱摆卖及占道经营户20多户,暂扣不合格食品原料100多公斤,进一步净化市场经营秩序环境。

二、主要做法

得到市、镇整农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村通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加强督导,大力推进市场整治工作,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市场管理

一是注重场内宣传。通过在市场主要出入口和显眼位置设置大型广告牌,悬挂广告牌匾和宣传标语,公示食品准入管理七项制度、市场简介、市场管理制度,并在市场主入口设置电子显示屏和安装“市场通”信息查询系统,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二是现场管理到位。通过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机构,明确市场人员岗位职责分工,全面落实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巡查、蔬菜检测、证照管理、票证台帐档案管理等工作,确保市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注重加强服务。场内设置专门的咨询服务台和公称处,设有消费者投诉意见箱,公示投诉电话号码,方便群众参与市场监督管理,更好地确保市场公平、公正交易。

(二)狠抓食品安全

抓好食品安全是农贸市场整治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通过落实食品质量管理责任、食品质量公示和台帐、索票索证等管理制度。与经营户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市场显眼位置设有检测结果公示栏、不合格食品退市公示栏和违法违章情况公示栏,以便群众及时了解市场食品安全状况,更好地保障市民放心消费。

(三)狠抓经营行为

依法持证经营是市场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经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下,目前该我村两个市场已基本实现两个100%,即持证持照经营率和亮证亮照经营率均达到100%。市场实行明码标价,自觉使用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基本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诚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狠抓规范管理

为全面规范市场行为,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市场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使存在部题得到及时整改。尤其加强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进货查验、市场经营运行等方面指导市场管理者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指引和管理规范,使市场管理工作更趋于程序化、规范化。

(五)狠抓业务培训

通过网络平台与信息化途径,及时传达上级关于市场整治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提高市场管理者的岗位业务知识。通过定期开展样板市场索票索证制度、食品准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以及配合食品抽检等专题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市场管理员对市场运营的管理水平,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

三、下阶段的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狠抓整治工作不放松

整治农贸市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和长抓不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市场整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落实监管力度不放松

要紧紧结合当前我镇创国卫的契机,通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切实做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加强对场内硬件设施的整改,明确每一个整治步骤、每一项整治内容和计划完成时间,使整治工作更具有抓手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整改工作做到人力、物力、财力三到位;进一步加强对督导和指引工作,加大对经贸、工商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力度,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如联合办公、绿色通道等方式,提高市场经营户的办事效率,使整治工作更具实效性,形成督导—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整改—督查整改情况的督导程序,促进整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落实。实行从职能部门-村委会-市场开办,!者-经营户四级联动监管,督促其制定相应的整治工作计划表,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得力,人员落实。同时加强巡查方式,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实行重点与全面巡查相结合,实行静态监管与动态巡查相结合。

(三)积极应对,狠抓长效机制不放松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权力规制;权利维护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66-03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无疑有着重大的责任,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也容易引发政府公信力的危机,进而影响到政府施政的合法性。然而食品安全的有效维护,仅仅依靠政府运用超经济的强制力量也是不充分的,还需要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借助权力和权利在社会整体利益上统一的理论工具,针对权力主体规制失灵和权利主体被频繁侵权的现状,基于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良性互动基础上探寻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无疑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困境的政治学分析

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屡禁不止,农药残留、各种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塑化剂事件等从深度和广度上冲击着公众的承受底线。以至于对于每天要面对的食品消费普通民众不知所措,原本应属于正常消费的绿色食品却成了奢侈品。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食品生产者无疑应是第一责任人,然而由于强烈的利益驱动机制,仅仅靠食品生产者的自律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从权力规制和权利维护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难以破解的现状,主要是由于作为权力主体的政府规制的失灵,以及作为权利主体公民维权成效不高等深层次原因。

(一)权力规制失灵

权力规制失灵的客观原因在于,目前多头管理的食品监管体系容易造成各政府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食品监管权由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行使,各职能部门分别监管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奥尔森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每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具有自利的倾向,在维护食品安全这一共同目标时,基于自身行政成本的考量,诸如执法耗费的人、财、物及执法结果对政绩考评的影响等,各个职能部门往往会以执法权限为借口,以行政不作为的方式搭便车,在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依赖的过程中,执法效能将大大降低。奥尔森认为,克服各职能部门自利的行为倾向实现集体理性,需要有外在的权威性的法律制度,“权威性的制度可能源于自发、自愿的协议、契约,而制度的一以贯之却必须依靠外在强制力量。”[1]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中,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同一致,不能仅仅依靠各职能部门的主动自觉,更需要权威性的制度做刚性的保障。权力规制失灵的原因,还由于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环节的现实复杂性,容易出现权力监管空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而权力规制失灵的主观原因在于权力异化导致的局部利益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近年来,从三鹿奶粉、苏丹红、地沟油、毒胶囊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地方政府明显监管不力,难逃其责。在地方主义保护伞下,唯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假贩假,一些食品造假企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了保障财政税收的稳定,地方政府怠于履行保护民众合法权益和净化市场秩序的监管职责。一旦出现问题,不是从维护人民利益角度积极应对,而是集体舞弊或集体失声,造成极大的负面社会影响。

(二)权利主体维权成效不高

由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消费者作为权利主体总是处于维权的劣势,同时维权成本过高也降低了维权的积极性。首先,在食品安全维权中,举证难度较大。由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消费者的维权行为,造成消费者取证难度大,同时,食品安全取证鉴定过程的繁杂以及鉴定费用的高昂,也使许多权利主体主动放弃维权。其次,权利主体维权渠道的局限性与维权成本的高昂也降低了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公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维权途径主要是和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协商解决;寻求消费者协会的援助;向行政部门投诉;仲裁或向法院提讼四种途径。直接和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协商解决的途径,由于消费者和其利益的冲突,维权成功渺茫。而作为第三方的消费者协会属于社会团体,不能强制食品生产者和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履行义务。行政机关虽然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对违规的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给予行政处罚,但也无法强制其对消费者履行义务。消费者最有效的途径是寻求法律的解决,但维权的成本也是最大的,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争议时,需缴纳仲裁费或诉讼费,如果聘请律师等专业人士帮助维权,则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同时,复杂的诉讼程序花费的时间又是难以估算的,持久的诉讼“拉锯战”更是磨蚀了消费者维护权利的意志和信心。第三,权利主体较低的维权收益也降低了维权的积极性。消费者即使维权成功,所获得的赔偿也是屈指可数的。虽然《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但事实上,消费者购买食品一般是比较小的金额,即使是10倍的赔偿金相对于诉讼维权的成本而言,也是入不敷出的。有学者将消费者维权比喻为“为追回一只鸡,得杀掉一头牛”[2]。相对于权利主体维权的高成本,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却大大低于其违法收入,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以身试法,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二、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的理论工具

政府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权利,从根本上而言,两者是同质的东西,都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中表现,是社会总的物质财富的转化形式。但由于现实中,它们所具体代表着两个不同部分的整体利益,外在表现为对立冲突的形式。

(一)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统一的本原是社会物质财富

“统治权和财产是同一的”[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本原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在某种历史条件下,是社会物质财富的转化形式。恩格斯也表述过同样的思想,“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4]167公民的生产劳动成果是公民权利的物质基础,政府权力的物质基础是在公民的生产劳动成果基础上的政府的提取。由此可见,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的本原是社会物质财富,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结构的关系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源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外在表现为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此消彼长、相互转化。

(二)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统一的基础是社会整体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将统治阶层个体的利益以及统治阶级整体的利益上升为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外化为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在当前的中国,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整体利益表现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其表现形式为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分别代表着社会整体利益的不同部分,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虽然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在现实中有冲突,并不违背他们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反而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动态表现形式。

(三)政府权力最终会回归于公民权利

“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灭,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4]170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权利,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失,政府权力会再次回归社会。政府权力的本质属性是服务于公民的权利,然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政府权力实质上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权力从属于、服务于公民权利的本性。

三、权力主体与权利主体互动的治理模式

(一)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观念的共识

食品安全问题的破解仅仅依靠权力主体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达成共识,共同采取行动,才能得以破解。权力主体需要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制度供给。具体而言,可以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规范,在各省、市建立相应审查机构,保证本地区政府规章符合地方性法规和更高层次的法规,建立与食品相关的中央立法审查机构,保证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符合人大法律,从而在全国形成统一的食品相关的法律秩序[5]。同时,建立地方食品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食品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地方各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各食品监管部门之间监管合力,构建食品监管全国规模的网络化监控体系。

而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也应当形成人人都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中,权力主体制定的法律制度要行之有效,必须唤醒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积极的参与维权意识。权利主体要勇于通过各种合法渠道,直接表达诉求,也可以组织起来,探寻组织化的集体诉求表达,还可以借助微博等网络媒介扩大宣传,提高公民维权的技能,增强防御和抵御劣质食品的侵害能力。

(二)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信息的互动与反馈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处于劣势,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在食品安全上的信息应该能够有效互动和反馈。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标准的制定日益细化,也表明了权力主体监管的规范化趋势。然而,这些专业标准的制定却不能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食品行业终端的消费者而言,无法解读食品包装上黑色条条杠杠表示的行业标准信息,甚至食品组成成分表也无法保障消费者可以据此安全地进行食品选择。“由于民众对准确信息的搜寻将导致搜寻成本的增大,甚至远远大于因此而获得的消费者剩余。”[6]大多数民众还是依据直接的感性标准选择食品。信息的沟通要有效,应当“有一定共同的表示性含义的基础,这样,一个社会的成员才能在一起谈话,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内涵性含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融洽地生活”[7]。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要在共同的知识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食品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具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对食品进行监管的能力,为了弥补公众信息劣势的地位,可以将食品包装上所显示的抽象的信息符号简化为大众消费者能够有效理解的形象化信息,将复杂的技术参数简化为大众消费者容易辨认的认证标识,有效建立和民众的食品安全信息互动与沟通。

除了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解读外,还可以建立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和政府职能部门三方互动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诸如建立三方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站等,形成三方有效的信息互动和沟通机制。在实施中,可以由中央政府牵头,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站,各级地方政府也组建各自食品安全网站作为分系统。该信息平台可以成为各级政府食品监管部门、各地的食品生产者以及全国民众的信息互动、沟通平台。全国任何一个监管部门食品监管的信息定期在网上公布,以方便其他食品监管部门和全国的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一信息。并可联合线下的宣传渠道,在报纸和一些超市等公共场所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促进三方的信息沟通互动,第一时间弥补监控漏洞,将食品造假者置于全方位、全天候的网络监控中,把假冒伪劣食品危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监管行为的互动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分段管理,各司其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监管,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由质检部门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监管,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统一协调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由于食品生产流通的长链条,食品安全的监管仅仅依靠政府部门也是不充分的,政府部门也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通过各种渠道将公民纳入到对政府监管机构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中来,建立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互动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可以设置便捷的、低门槛的参与渠道,诸如建立食品安全举报网站等,公民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各种渠道向监管机构表达诉求,同时,这些诉求也能及时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并进而转化为实际的监管行为。

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互动的监管机制还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托,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必须重典治乱。“食品监管部门所依据的法规应从部门主导型法规体系走向基本法法规体系。”[8]法规的制定应加大奖惩的力度,针对食品生产者,法规的制定应加大惩戒性法则的威慑性,对于食品生产者的违规行为,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使其永远丧失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对于消费者,应加大权益保护的制度。增加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行为的渠道,降低消费者参与维权的门槛,并可对有奖举报建立制度化的机制,可依据地方具体的情况,规范有奖举报的标准、费用的来源,提升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降低维权的成本,增加维权的收益。

在当前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的自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的监管可以有效借助交互性极强的媒介,诸如微博等建立权力主体和权利主体互动的治理模式,实现观念的共识、信息的共享、行为的互动,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强大的心理监管压力,同时再配套以完善的奖惩制度体系,将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的危害性,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进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许一力.消费者维权,先要降低维权成本[EB/OL].中国经济网,(2013-03-15)[2014-02-20].http:///view/

ent/201303/15/t20130315_24201889.shtml

[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8-34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张千帆.、法治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

[6]刘宝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7).

[7]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73.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7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下,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往明显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高品质肉类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养殖行业较以往得到明显的发展[1],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追求下,生态猪养殖技术成为养殖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就现阶段我国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还存在些许不足,阻碍养殖业在我国全面发展。笔者就生态猪养殖的意义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发表自己观点,希望对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养殖业全面发展。

1生态猪养殖技术积极作用分析

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下,养殖行业生态养殖成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传统生猪养殖而言,其在养殖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养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生猪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猪肉在被食用后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会导致猪类病毒变异加快,一方面使生猪养殖安全问题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另一方面使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缓慢。生态猪养殖的积极作用在于其在养殖技术方面严格以绿色生态作为养殖基础,保证饲养生猪全面属于绿色、无公害动物。比如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食用的饲料全部采用青绿饲料,喂养也主要采取野外放牧形式,最重要的是,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多采取就地解决的方式,减小养殖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保证生猪安全成长的同时促进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2生态猪养殖的发展趋势研究

2.1形成经济组织模式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牲畜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升级中,生态猪养殖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出经济组织模式养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养殖业在我国发展。例如,目前很多养殖厂在生态猪养殖时选择基地养殖以及公司养殖、农户养殖3种养殖模式,在实际养殖运行中,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召集养殖农户,对农户生态养殖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养殖户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养殖项目的运行质量。生态猪养殖朝着经济组织养殖模式发展还体现在生猪养殖疫病防治以及饲料供应阶段,生态养殖企业向养殖农户提供生猪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饲料以及生猪各种疫病防治疫苗,保证生猪安全成长,农户在完成养殖项目后,与企业进行生产以及销售合作,构建完整的生态猪养殖经济组织模式。

2.2生态猪立体养殖模式

在养殖行业发展推动下,生态组养殖逐渐朝着立体养殖模式方向发展。又加之立体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养殖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指的是在一定养殖区域内,增加饲养的生猪品种或者是增加所饲养的生猪密度,从而实现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猪的养殖质量得到保障,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2]。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使农田与生态猪饲养之间的活动关系得以改善,养殖活动的生物链得到丰富发展,更重要的是该养殖模式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不仅是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就当前生态猪养殖技术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而言,笔者认为,生态猪养殖逐渐朝着经济组织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等方向发展,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革新中。但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养殖户与养殖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猪养殖技术全面发展,推动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逢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禽种业,2017(2):65.

[2]舒大华,赵武林.探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7(1):36.

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篇8

年,我县的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逐步提高,食品安全形势整体稳定,全县公众的饮食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一)构筑安全监管平台,完善监管工作体系

一是健全三级监管网络。为更好整合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资源,年我县在全市率先成立政府牵头,18个部门参与的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2007年又在全县20个乡镇按照“七有”的要求建立起乡镇政府主管领导为站长,卫生院院长为副站长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并将组织网络覆盖到所有的村(居)委会,全县共聘任协管员63人,信息员253人,全县每个乡镇下发2个《行政执法证》行使食品药品监督,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同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每年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和监管部门签订责任书,并加强了工作机制建设,健全了《信息联络制度》、《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投诉、举报处理制度》、《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食品安全联合执法、督查督办制度》等工作制度。

二是推进食品安全诚信建设。为加强企业的诚信自律,县食药安委近年来不断强化教育、培训,督导力度,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年,县食药安委对11家示范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工商部门创建了20家“农村食品示范店”;卫生部门启动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农业部门创建了五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00亩,优质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水果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000亩,有机香椿生产基地1000亩。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7.5万亩,纯佳香椿和慈峰茶叶均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地杰公司的砂梨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8家企业的11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质监、卫生和畜牧水产部门都开展了与企业签定“依法守法,诚信经营”责任状活动,各企业都作出了质量诚信和法律责任公开承诺。

三是深入实施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我县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动态监测,监管部门在不断提升自身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同时还加强了对企业专业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目前,在城关镇农贸市场以及6个超市建立了“果蔬农残自检室”,畜牧水产局在加强日常检验检疫的同时,正着手启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建设;农业部门到11月为止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共抽蔬菜样品2537个,样品合格率94.6%,商务部门建立了2家定点屠宰场,畜牧水产部门建立了对定点屠宰场、城关市场和超市的禽畜产品例行抽检制度;工商部门局机关配备了专门的快检车,各工商所均配备了快检箱巡回于流通环节进行食品抽检。

四是加快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进程。各部门严格市场执行准入,依法办好新发证、换证和打击无证工作。质监部门对82家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开展了集中整治;卫生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食堂监管,督促71家学校食堂全部严格按要求核发了卫生许可证;商务部门办理了20多个酒批发许可证和50多个零售备案登记证;畜牧水产部门要求所有禽畜产品必须凭检验检疫合格有效证明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五是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年县政府出台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了在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能做到组织有序、部门协作、反应快捷、运转高效,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去年2月份和7月份,湖南坳中心小学及大同桥远滨烟花公司先后发生小范围不明原因的食物致泻事件,食安委会快速反应,严格按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部门联动,及时处置,防止了事态的升级。4月份,在周边县发生“瘦肉精”事件同时,我们采取了严密的排查和防控措施,确保了我县肉品市场安全。

六是严格食品产、进、销、存管理制度。各职能部门切实把好了企业进货验收、购销台帐、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召(退)回制度的执行,把好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安全关。质监部门按照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重点检查企业原料采购与检验记录、关键控制点记录、生产设备运行情况、产品出厂检验与销售台帐、问题食品处理及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等;工商部门狠抓日常监管工作,全县所有食品经营户建立“一户一档”式档案;卫生部门日常监管中督促企业建立食品台帐225本;畜牧水产部门实行饲料备案登记制,建立养殖投入品使用台帐、规范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实现了养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

七是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部门严格量化分级管理各项措施,对县城的155家餐饮店全部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海悦国际大酒店、东风大酒店、株洲市长鸿实验学校等单位卫生部门经过严格考核,评为“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八是强化信息体系建设。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各监管单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展板、网络、培训等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食品安全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讲解对象2000余人。县质监局与县电视台合作制作新闻节目8期,发出食品质量通告6期,各监管单位也都深入企业开展行业法律法规培训,全县企业接受专业法律知识培训人员1.5万余人,各类媒体全年报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近20余期(次)。同时,6月1日前后,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2次走出去在人口集中地宣传《食品安全法》,设立咨询台2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展板20余块,拱门、气球标语5个,出动腰鼓宣传队1个,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走进广播媒体就《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进行局长访谈节目。广泛的宣传工作提高了公众科学饮食意识,营造了浓厚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氛围。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强化环节监管合力

年,在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整合下,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了监管合力,全县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食品添加剂“打非”成效显著。为期4个月食品添加剂“打非”整治行动中,各部门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55家,整治重点乡镇4个,整治重点单位67个,整治重点品种56种,及时查处过期失效食品添加剂45包,保证了县食品市场安全稳定。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履行组织协调职能,及时成立县专项整治班子,制定下发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整治通告》、《清理整顿阶段工作实施意见》、《部门职责任务分解》和《整治工作督察细则》。县卫生局对“年夜饭”实行备案制,并分3个组对城区加工厂、餐饮单位、超市开展专项检查,下达整改意见书127份。县工商局督促各经营户开展自查自纠,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县商务局对定点屠宰场的肉品检验、台帐管理等情况进行了抽查,同时加强了对酒类添加剂使用的整治,打击制售假劣酒类的无证经营的违法行为。县质监局建立企业档案管理,按照GB2760标准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和备案管理,对全县178家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回访3次。县农业局抽查了10个冬储磷肥、复合肥及尿素等肥料样品送省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并对超市、蔬尔康净菜中心和攸州农贸市场蔬菜农残检测设施的准备、检测工作的开展及农产品“三证”标识的规范工作进行了重点督查。县畜牧水产局全面整治饲料、兽药和禽畜水产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

二是精心部署节日食品安全整治。一年来各重大节日期间,各监管单位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实际,都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织了专项整治队伍,并把握了三个重点:一是把人民群众消费密切相关的食品作为重点整治品种;二是突出了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食品批发、超市及餐饮业为重点整治范围;三是以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为重点内容。累计查处无证经营户及地下作坊17家,对260家食品生产、经营、餐饮经营户提出规范整改意见480余条,查处不合格食品货值近10万元。

三是严厉查处食品违法案件。为期2年的全县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从月份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部门开展农资整顿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不合格农资案件11起,查获假劣农药71.5kg、缴获甲胺磷55.5Kg、未包装常规种子11000kg、未引种登记杂交种子1000kg、不合格肥料26000kg,处以罚款10万元。商务部门查处病死猪肉110公斤,收缴白板肉212公斤。卫生部门对患有乙肝、痢疾等“五病”人员下达了调离通知书,没收假冒伪劣过期失效的食品(药品)410斤共198箱。畜牧水产局查处案件25起,涉案金额12万余元。县质监部门查处无证生产及不合格产品案件12起,涉案金额7万余元。县工商部门立案查处了7起食品流通环节案件,其中货值1.76万元的假红牛、王老吉案引起了厂家的关注。

四是强化联合执法。为了整合执法力量,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节日、高考期间和查处“瘦肉精”专项活动中,组织工商、卫生、技监、畜牧、教育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时向各主管部门下达查处整顿督办函(全年下发督办函3份),这样强化了责任,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

二、年工作设想

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以治理农产品源头污染、提高食品生产质量、规范食品流通秩序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我县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坚持以健全网络为基础,以完善机制为重点,以落实责任为关键,努力推动有力、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的建设,强化监管职责,推动各乡镇政府和县食安委成员单位责任的落实。

(二)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不断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以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为重点环节;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及学校为重点区域;以种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品店、小摊点、小作坊、小餐馆、小集市为重点场所,充分运用行政监管、法律制裁、舆论监督等综合手段,对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

(三)严格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不断培育一些农产品示范种养殖基地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管理,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及运行,加快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QS认证步伐,严格市场准入,确保食品生产质量。

(四)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将年定为诚信体系建设年,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养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重质量、守合同、讲信用的习惯,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培育一批诚信守信的食品生产经营示范企业,带动我县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社会公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氛围。

(六)积极引导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热情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技术规程和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扶持和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性的食品生产企业,培育优秀企业和优质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域性传统品牌,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关于年第一季度全县安全生产调度会议精神

年12月31日上午,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召开了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调度会议,会议由副县长陈润发主持,会上,县安监局长、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夏以良通报了年度全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部署了年度的工作,并对年一季度安全生产进行了调度,5个专业安委会办公室主任简要报告了年度工作情况,并就如何开展年度两节、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作了表态发言。接着,县领导李能斌、颜建斌、胡湘之先后都作了重要讲话,胡湘之县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安全生产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全,二是排查整改到位,三是工作保障到位,四是工作责任到位,五是查处到位。

四、关于年春节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春节将至,“两会”召开在即,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全力以赴,各司其职,坚持“行动要加快,整顿要到位,措施要扎实,成效要牢固”的要求,着力在落实监管责任,整顿突出问题,动员社会参与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县群众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及时研究部署有关工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逐级分解并落实到具体人员,排查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二)要突出重点,抓好整治。结合《“两节”期间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方案》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突出抓好以下几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粮油、散装食品、儿童食品等与群众生活食品息息相关等产品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假劣食品违法行为,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二是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小商店、农贸集市、超市等重点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假劣食品行为,建立良好的食品市场秩序。三是进一步加强畜牧水产品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为重点的整治力度,将违禁添加瘦肉精的危害及严重后果告知到每一个养殖场户,切实提高养殖者的责任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并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确保畜牧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强餐饮服务食品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无证经营餐饮服务行为的整顿,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特别是要加强对夜宵摊点和50人以上集体聚餐活动的监管,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五是食安委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认真履职,全力保障春节期间食品质量安全。

上一篇:销售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