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4 16:03:16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来,*县财政部门充分认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有利于*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促我县计划生育方面达到四个目的: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死保健服务,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从而达到造福全县人民,推进社会稳定,促进我县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切实加大投入,为计生事业经费提供保障

加大计划生育投入,确保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达到规定标准,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执行全县计划生育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

我县在编制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预算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县“*”期间人口控制目标,认真贯彻《*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期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在具体预算编制上遵循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第二,坚持“财政效益”的原则,少花钱,多办事,把事办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优化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第四,对计划生育经费实行分类管理,分别测算,国家测定的项目据实测定。

为切实对计生事业经费提供保障,我们还出台了以下保障措施:

1、预算安排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支出拨付优先考虑计划生育,确保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安排到位,拨付到位,确保计生事业经费支出增长水平快于全县财政支出平均增长水平,确保计生经费投入力度达到上级规定标准。

2、全县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分正常事业发展部分和国家确定的项目两部分。计划生育经费以上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幅度进行测定;对国家确定的项目:农村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村级计生主任工资补助和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等,根据工作需要据实测定和安排。

3、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计生经费按月及时拨付,县财政局、县计生局按月将计生事业费拨付到乡镇计生办,确保计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4、改进和完善经费投入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财政、计划生育部门根据市制定的计划生育经费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全县的考核办法,以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真实性。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得到落实。

5、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计生事业经费管理,确保计生事业经费用到实处。

经过以上措施,我县的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县投入计生事业经费已达*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增长了*%,比20*年的*万元增加了*万元,增长了*%。三年的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增幅分别达到了*%、*%、*%,均快于当年财政支出总体增长水平。人均财政投入由20*年的*元提高到*元,人均增加*元。

三、加强计生事业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保证乡镇计生经费及时到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乡镇计划生育经费按人口及标准核定后,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县计划生育局,由县计划生育局再直接拨付到乡镇计生办,确保计划生育经费的落实到位,防止计划生育经费被挤占和挪作他用。二是会同审计等部门搞好各乡镇财政所计划生育经费审计工作,督促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一旦查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把计划生育资金审计情况作为年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障这项工作的落实。

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各种计生惠民政策的落实工作,既促进计生事业的顺利开展,又切实为民造福,增加群众福利,减轻群众负担。主要有两项:

(一)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四种手术费”免费制度

按照上级规定,从20*年10月1日以来,县乡两级“四种手术”实行免费,费用由财政负担。为落实“四种手术”免费政策,财政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农村孕情、环情、节育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全部由乡镇计生服务站根据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按规定进行免费服务,所需费用成本由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给乡镇财政,由乡镇财政拨付补助给计生办。二是农村按规定流产、引产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疗检查等,统一由县计生服务站免费服务,其费用由县财政负担。三是为保证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财政管理范围内的各项费用由县计生委财务科根据正常进度,申报资金拨付。

(二)对实行计划生育好的困难乡、村和农户进行重点帮扶

对经济状况差,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的乡、村、和农户,我们优先安排扶贫资金,积极研究扶贫项目,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良好氛围。我们先后与*乡*村、*村结成帮扶对子,先后为他们送去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还积极落实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独女户奖励政策、村级计生专职干部补帖政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实施了“春蕾女童”计划,建立了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既让群众从计划生育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又解除他们将来养老的后顾之忧,为顺利开展计划生育减少困难。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养老金计划;规定缴费制计划;规定受益制计划;养老金费用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自19世纪后期在发达国家出现以来,已引起各国的关注。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结构也开始向老龄化方向发展。据专家预计,到2030年全球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9%上升至16%。西方人口专家将对世纪称为“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的银色浪潮,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至今已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是多个养老金计划的结合体,它是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力量对社会成员养老事宜进行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养老金计划可以按法律或协议要求建立,也可以是非正式协议或根据企业的惯例建立;在养老金计划的管理上可以由独立的基金组织管理即基金计划,也可以由企业自行管理即非基金计划。无论是哪种建立方式和管理方式,企业作为缴纳养老金的主体,在履行支付义务上并没有多少区别。而根据养老金的给付方式不同,养老金计划又分为规定缴费制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和规定受益制(defined benefit plan)计划两种。这两种给付方式下养老金费用及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有所不同,养老金会计处理也有差别。

根据2000年11月1日开始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6%,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6.96%(仅指中国大陆),已达到联合国关于”老龄型国家或地区“的界定标准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从1984年在部分地区进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职工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一层次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计划(hybrid plan),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计划,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计划;第二层次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愿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养老保险,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计划;第三层次是职工个人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只是在个人生命期内或在家庭成员内部的收入再分配,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计划。

①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界定标准为: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龄型国家或地区”。

对于养老金计划的会计处理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较早,其养老金会计体系比较成熟。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仅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养老金会计作了规定②,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在对国外养老金计划及其会计处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建设及其会计处理的发展略尽微力。

二、养老金的性质及其会计核算的原则

(一)养老金的性质

养老金作为支付给退休职工用于保障日后生活的资金,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曾经产生两种主要观点:一是“社会福利观”,二是“劳动报酬观”。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在职时取得工资收入,体现按劳分配;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国家和企业对职工的关怀。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养老金支付即是该观点的体现,养老金支付往往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企业职工在职服务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费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弊端日渐暴露,一是养老金费用没有预提,企业无法估计未来应付养老金数额;二是成本和收益不相配比,使得企业各期的损益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

劳动报酬观克服了社会福利观的弊端,它认为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职工在职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赚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以其在职时提供服务为依据的,其实质是递延工资。因此,会计处理不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而是在劳务发生时就确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这样,一方面企业确认和计量在职职工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成本;另一方面也就负有为职工提存养老金的义务。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会计界普遍接受。现行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也就是建立在该观点基础上的。

(二)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

既然劳动报酬现下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具体地说:

第一,在当期确认费用符合养老金的基本属性,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养老金就其属性而言,是“递延工资”,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它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都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那么职工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企业也不能无偿占有职工的这部分权利。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人当期成本;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也就负有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所以,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养老金费用的分期计入,是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内在要求的体现。

养老金费用并不是一开始就按权责发生制加以确认和计量的,从美国有关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这一点。194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曾了第一个养老金会计准则——会计研究公报(arb36),使用的计量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在那时各期的养老金费用就直接等于该期企业对养老金基金提拨数。1956年1月,cap又了arb47,第一次将养老金负债的概念引入准则,arb47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未提拨的既得养老金(即指职工已得,但企业还未拨付给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养老金),并建议在利润表中把该末提拔的既得养老金的增加数确认为本期最低养老金费用。这个建议试图改变会计实务中的收付实现制,但当时由于要提拨的现金数往往超过了既得养老金利益,因而大部分的公司仍盛行收付实现制;1966年11月fasb了第8号意见书(apbs),建议无论企业当期向养老基金提拨的现金数是多少,都采用一种可接受的保险统计方法来计算当期的养老金费用,这表示养老金费用的计量实现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1985年12月fasb又颁布了sfas87“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取代apbs),强调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二,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也是配比原则的要求。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养老金的全过程,主要历经三个环节,即养老金费用的发生、养老金筹集和养老金发放。这些环节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前已提及,养老金在管理方式上有基金计划和非基金计划两种。在基金计划下,养老金的筹集和发放由基金组织负责,企业各期向基金组织的养老金支付是养老金负债的清偿,而发放则是基金组织的业务范围;而在非基金计划下,养老金一般由企业自设部门专门管理,企业养老金的筹资行为只是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以便到时有能力偿还养老金负债。显然筹资行为与养老金费用的确认是两个不同的会计行为,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实际支付,由于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此时显然不应确认任何费用。

综上所述,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养老金费用,既反映了养老金的基本属性,也是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的要求。

三、国外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西方各国对养老金的会计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已建立了与其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老金会计体系。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第8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87)——“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88号公告(sfas88)——“雇主对规定受益制计划的结算、削减以及终止的会计处理”;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下属的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会计建议书(no.3460)——“养老金费用和债务”以及“养老金费用”(no.4100);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曾制定过标准会计实务公告24(ssap24)——“养老金费用的会计”,改组之后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了财务报告准则公告17(frs17)——“退休福利”,等等。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制定了两个涉及养老金的会计准则,即“雇员福利”(ias19)以及“养老金计划的会计和报告”(ias26)。

由于在规定缴费制和规定受益制的给付方式下养老金的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不同,养老金费用及养老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也存在差异。

(一)规定缴费制下的会计处理

规定缴费制是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支付额的养老金计划。该计划下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企业各期所承担的养老金义务一般就是该期应提存的金额,而企业提存的金额由计划中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时,其现行义务就得到履行。因而,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各期应确认的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付的提存金。它的会计处理只需在提存时借记“养老金费用”,贷记“现金”(实际提存时)或“应付养老金”(尚未实际提存现金时);如果企业各期应提存的数额与实际提存数额之间不等,则构成一项负债(应计费用)或是一项资产(预付费用)。

规定缴费制下,企业在养老金计划建立或修改时可能会对当期职工和已退休职工设立一笔额外的提存金。如果这笔额外的提存金是针对当期在职职工提取的,则可合理假定该提存金将在职工的未来服务年限内得到相应回报,因而可以在职工的剩余服务年限内进行系统摊销,确认为各期的养老金费用,期本末摊销的部分则是企业的一项养老金资产(预付费用);如果额外的提存金是为已退休职工而设置的,由于企业已不能从退休职工那里得到任何服务,因此该笔提存金就应在发生的当期全部确认为费用。规定缴费制的终止通常不会导致负债的产生,但如果一项提存金已经企业承诺却未确认为费用,而该计划又即将终止,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额外的负债和费用。

(二)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

规定受益制是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后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在职工退休后分期支付一定数额养老金的计划。规定缴费制只是承担按期提存一定数额养老金的义务。而规定受益制下的企业负有向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因此应该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各期的养老金费用,同时,企业还需按期向基金组织提存一定的数额,以确保届时养老金给付义务的顺利履行。规定受益制下会计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确认各期的养老金费用,确认各期应缴纳的养老基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确定各期已退休职工的实际养老金支付额等。

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中,除了要确认其主要组成部分——当期服务费用外,还包括各种待摊项目。目前,西方国家确认的规定受益制下养老金费用及相关因素有:当期服务费用、前期服务费用、利息费用和基金资产的实际报酬、精算损益以及养老金计划的结算、削减和终止等。这样,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必须就这些项目分别进行。

企业在核算各期养老金费用的同时,必然涉及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般而言,养老金资产就是企业按计划规定提拨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的资产,养老金负债就是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然而在具体处理养老金资产和负债时,由于存在着对企业与基金组织间关系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1)非资本化观点(noncapitalizationapproach)。即企业将基金组织视为一个外在的独立经济实体,基金组织的资产和企业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并不在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职工在提供服务的期间,企业确认当期养老金费用,承担的义务是向基金组织提存与养老金费用相等的资金数额。只有当企业向基金组织提存的资金与当期确认的养老金费用不一致时,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基金组织负责向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时,由于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企业也不作任何正式的会计记录。(2)资本化观点(capitalization approach)。该观点强调的是养老金计划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由于企业最终负有偿付养老金的义务,因此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应该将基金资产与养老金给付义务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职工已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企业养老金给付义务在各期期末的现值即为养老金负债,养老金负债随各期养老金费用的确认而增加,而基金组织向退休职工发放的养老金反映为企业基金资产和养老金给付义务的同时减少。企业各期向基金组织的提存额反映为基金资产的增加。

在规定受益制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相当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

四、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及会计处理的思考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的结合,从制度设计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看,似应按照规定受益制来进行会计处理③。但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按规定受益制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成熟,同国际惯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建议,目前养老金费用的确认,还是应按规定缴费制来进行。这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我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来看。企业养老金费用的构成模糊,按规定受益制的要求加以确认比较困难。具体地说:

(l)当期服务费用。该项费用是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主要部分。在计算时最好考虑职工的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及剩余服务的年限,然后估计一个合适的贴现率,将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折算成现值,由此计算企业和个人每期应缴纳的养老金金额。然而目前我国精算人员匮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的企业不可能采用保险统计方法来计算当期服务费用,只能根据劳动管理部门所测算规定的某一个基数(如社会平均工资或当地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

(2)前期服务费用。该项费用通常是由建立一项养老金计划或对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按照国际惯例,在处理退休职工或即将退休职工的前期服务费用时,需要在计划修订的当年确认或在其预计生命年限内摊销,有规律地计入当期费用中。但我国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以及新制度实施后几年内退休职工的部分养老金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的,没有具体划分出在职职工与已退休职工提取的比例。该部分费用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筹资方式,与在职职工积累的部分养老金融合在一起,不易区别,在会计处理上也不易分开,一般就直接与当期服务费用一起计人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

(3)利息费用及基金资产的实际报酬。我国在计算当期服务费用时,暂时还不可能要求企业采用保险统计方法将未来支付的养老金给付贴现成各期期末现值,因而要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中考虑相关的利息费用是困难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基金资产应能赚取一定的利息或通过投资运营产生增值,这将从整体上减少养老金费用的提取。但在我国现阶段这种作用还体现不出来,因为企业只是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基金资产盈利时并不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而在养老金入不敷出时还往往提高企业的缴费比例。

(4)经验性调整。精算损益主要包括经验性调整和保险统计假设变动所产生的损益两大部分。在这两部分中,在我国偶尔出现的为经验性调整,它主要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发展与原来的估计与假设相差较大而需增减养老金费用,比如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等。对于这些变动,我国往往由社保机构定期公布以便企业及时作出调整;除此之外,我国还对基本养

③根据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业要为职工向社会统筹基金缴纳养老保险费,同时还要向职工的个人账户缴纳保险费,企业总的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20%,职工也要向其个人账户缴纳保险费。其中,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金费用不需要企业做会计处理;在企业缴纳的养老金费用中,计入职工个人账户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最终降为3%左右,其余缴纳的主要是计入社会统筹部分(2004年以后将达17%);再从制度设计的侧重点看,基本养老金计划主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强调的是公平与社会互济。因此从制度设计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看,企业基本养老金费用在理论上应当按照规定受益制来确认。老金费用建立了正常的调整机制④,但具体的调整又往往由各省区市统一规定,企业不能自行决定。

第二,从养老金计划的类型来看。①规定缴费制实施较容易,管理成本较低,会计处理比较简单;而规定受益制的实施难度大,管理成本较高,会计处理复杂;②规定缴费制计划下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对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相对于规定受益制而言较小,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企业而言,不承担将来确定金额养老金的义务,只需按预先确定的养老金额或比例缴纳,至于以后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等则由职工个人承担;③规定缴费制下养老金的安全性比规定受益制下要高。因为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优胜劣汰司空见惯,若养老金计划采用规定缴费制,一旦企业破产倒闭,由于建立了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的养老金将不受影响。相反,在规定受益制计划下,则存在一定的或然性,因为该计划下未来的养老金给付由企业预先承诺,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则将给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在非基金计划下;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普遍不高,企业管理也欠规范,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实行规定缴费制计划有利于减少因道德风险而可能给个人带来的损失。

第三,从国际趋势和我国实情看。尽管规定受益制在国外许多大企业中采用,但规定缴费制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仍很受欢迎。我国目前对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三个层次的养老金计划中,基本养老金是基础,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目前企业和职工对于养老保险的意识还不高、认识还不足,若直接按照规定受益制来确认养老金费用还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如上面提及的精算师队伍建设的欠缺、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与知识的更新等。因此,笔者建议当前我国企业基本养老金应采用规定缴费制养老金会计,对一些大型的、条件成熟的企业(公司)可试行采用规定受益制养老金会计。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精算人员队伍的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将来应过渡到规定受益制养老金会计上来。

(二)在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应重视发展类似国外职业养老金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西方国家,一个完整的养老金计划主要由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和非国家管理的私人养老金计划构成,而私人养老金计划又由以企业为基础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计划构成。我国目前虽已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养老金制度模式,但现阶段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仍停留在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而类似于国外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只处于一种零星发展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长期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定位处于辅助性地位,担当的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角色。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类似西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也应担当重要角色,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地位。这可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上体现出来。我国目前实行“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从统筹账户中取得的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的替代率,相当于职工退休时工资的45%-55%左右,这样水平的替代率只能满足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国际公认的退休职工保持正常生活水平的替代率为75%。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企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使其提供的替代率在20%-30%左右,从而将总的替代率达到75%,以保持退休职工的正常生活。此外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还可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为本企业服务。

(三)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养老金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劳动报酬现下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对养老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正确反映各期养老金费用以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这方面我国企业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过去基于社会福利观,养老金的支付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企业在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费用,只是在职工退休后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而不作为生产经营费用的必要支出;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后,对养老金的认识逐渐转为劳动报酬观,会计处理不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而是作为一项生产经营费用,列人“管理费用”;近年来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们逐渐以权责发生制取代了收付实现制,在职工任职期间就缴纳养老保险费,确认为养老金费用,在职工退休后直接从养老基金中支付。这正是养老金劳动报酬观和权责发生制的体现,是养老金会计发展的一大进步。

笔者建议,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养老金会计的理论架构,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现就企业在规定缴费制下基本养老金费用与补充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作一简要说明。

1.企业基本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

(l)当期养老金的计提

作为“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企业只需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加养老保险有关费用之和的一定比例提取拨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企业每期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拨付的基本养老金,只需在提拔时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也可考虑借鉴国际惯例,设置“养老金费用”账户,专门核算计提的养老金费用。

(2)对以前年度基本养老金的补提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在制度转轨时期,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养老金如何补偿。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运转,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享受正当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就应该对职工以前年度的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计提。至于补提的资金来源及方式如何、补提多少、补提的基本养老金如何计入成本费用等,是个复杂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的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就是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新举措。具体计算职工预计平均剩余工作年限及每年摊销金额可采取如下公式:

职工预计平均剩余工作年限=全体职工预计剩余工作年限之和+职工人数

每年摊销金额=以前年度应补提的基本养老金÷职工预计平均剩余工作年限

2.企业补充养老金费用的确认

企业补充养老金由企业按国家规定,在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金后,根据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协商确定养老金的补充方式、待遇标准、发放形式及经办机构等。我国企业补充养老金的给付形式是规定缴费制,补充养老金费用也应按规定缴费制来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供款,一般按照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可以规定较高的供款水平。因此企业各期应确认的补充养老金费用通常就是当期应计提数。

如何对补充养老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属于半强制性的,它不同于强制性的基本养老金计划,如果对补充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作必要的引导与约束,一些企业就可能巧立名目,以给职工计提补充养老金费用之名,肆意转移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从理论上分析,对企业补充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可以有以下三种做法:

(1)在税前列支,计入各期的成本费用账户。国外许多实行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的国家都允许企业在所得税前列支补充养老金费用。

(2)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核算可通过“盈余公积”与“应付养老金——应付补充养老金”账户来进行。

(3)按一定比例将补充养老金费用在税前列支,计入费用账户;超过规定比例的,则从税后利润中提取。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3

针对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四川省经营管理人才中心公开选拔,年仅38岁的罗厂长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一上任,就通过厂内电视台、厂报对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大讨论,又多次召开管理人员大会及职工代表会议商讨对策,为缓解公司面临的困难,主要从苦练内功,强化成本控制入手,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建立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1、事前控制

根据公司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对一定时期的新产品或方案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和费用水平进行预测,具体地讲,就是按公式目标成本=必须完成的销售收入-目标利润-应交税金,制定整个公司在一定时期的目标总成本,将目标总成本分为各月的成本,再将月成本分解编制成基本车间制造成本计划,期间费用计划,个人计划,然后进一步分解基本生产车间制造成本,编制铺助车间直接费用计划,基本车间直接费用计划,铺助车间制造费用计划,基本车间制造费用计划。期间费用计划可分解为财务费用计划、管理费用计划、销售费用计划,然后再将这些费用 继续往下分解至车间主任的某个班组计划、个人计划,管理部门的某个科室计划、个人计划。计划编制好后,由公司行政部召集财务部、各车间、技术、设计部门及生产部门召开成本计划会。计划编制部门首先向各部门阐述计划编制的依据,及实现计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司总经理要求各部门以大局重,自觉执行和完成下达计划,除非有足够充分理由,不得否决计划,更不能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然后各部门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根据讨论、争辩的结果作出决策,这往往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几个回合,才能最终定案,然后将成本计划通过行政部下发文件,定为各门成本费用控制的依据。为保持计划编制的权威性,目标成本的编制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作组长,计划编制部门下达指标遇到阻力时,由董事长或总经理裁决。目标的制定是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要让各部门垫起脚甚至跳起来才能摘到“苹果”。目标成本的制定要让50%以上的人都能完成任务,目标成本制定得是否符合实际,关系到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目标成本最终实现。除非生产经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目标成本一经制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由费用归口部门提出申请,公司召集目标成本编制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并拿出意见,交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最终决策。

2、事中控制

待成本指标出来后,公司每月召开成本分析会,对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保证成本计划的如期、甚至超额完成。为保持计划的刚性,除非公司生产经营形势及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般不修改计划。确需修改计划的,由费用发生部门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的理由及依据,由预算编制部门初审,并拿出意见,报公司办公会主要领导审议,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签字批准后实施。目标成本编制小组是各部门的联系单位,汇总成本计划执行中的问题交公司办公会审议。

3、事后控制

公司根据成本、费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奖惩措施,并和各部门领导签定了责任书,各部门领导再对本部门下属签责任书。在责任书中要对完成任务的奖惩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浮动薪酬按考核工资+奖金构成,一般会将工资的40%左右作为考核工资,按月20%、半年10%、年度10%+奖金进行考核发放。完不成任务的无奖金,考核工资也要扣,各部门领导对本部门的成本负第一责任,相应的考核工资及奖金也应更高。

对各部门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各部门领导即使其余管理工作做得很好,但成本未完成计划,也要扣发考核工资及全年奖金。连续两年未完成计划,将对中干实行免职,在次年的年初,春节前,由计划部门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确定奖惩单位的名单,并提出奖惩建议,交公司总经理签字后,交财务部门奖惩兑现。为保证各车间及科室提供成本、费用数据的真实、准确,在下达成本计划时,将各个数据提供部门的责任一并明确,如发现数据弄虚作假,将对车间会计人员处500-5000,对车间中干处1000-10000元罚款,累计两次者将撤换车间的会计人员或中干。平时要财务部门作好成本分析,对车间科室提供的数据进行监督、审查,财务部门不履行监督责任,对相关人员处500-3000元罚款,财务部门的处罚部门为计划部。一个成本计划期(一般为一年)满后,由审计部门组织人力对各车间、科室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编制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交计划编制部门,计划部门作为确定奖罚单位的依据。

奖惩兑现后,计划部门对上年执行成本计划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年的生产经营形势,编制当年的成本计划。

二、成本费用控制的基本方法

1、建立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

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是在公司总经理统一领导下,由计划部门作为计划编制考核部门,将各项成本按“干什么、管什么”和“用什么,管什么”相结合的原则,分解落实到各归口管理部门,建立起以公司总部、车间和班组的纵向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以计划部门为核心,建立各职能部门的横向成本管理体系。企业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信息提供者,车间是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中心环节,班组是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环节。

2、直接材料费用的控制

控制材料成本主要抓好材料消耗量和材料价格两方面。为制定先进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计划及财务部门的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对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及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把专业人员的分析和群众分析结合起来,制订了各种先进的材料消耗定额。如:单位铸件耗用生铁量、单位铸件耗用型砂量、铸件合格率、设计报废品率、工艺报废品率、外协报废品率等,然后将这些指标随同成本计划一并下达给各车间和设计、工艺科室,由这些部门再逐层往下分解,避免了人为原因浪费材料的情况。另外为加强材料消耗量的控制,要求生产工人领用材料必须带上工票,由仓库保管根据公司下达的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核定其应领材料数量。如超额领料必须提交情况说明,经车间主任签字后方能补料。对超额领料视情况部分或全部从工人工资中扣出。对材料价格变动的控制从控制材料的买价和运杂费入手。对材料买价的控制主要是由计划、财务部门会同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审计部门对大宗材料(标的额在10万以上)进行招标采购,对10万以下的材料实行就近采购,并在审计部门设置了价格主审,在材料采购签合同前两天采购部门将询价的单位(要求三家以上)、材料品种、规格、质量、价格情况、供应商地址、电话报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将这些单位的信息输入电脑,以便上网查询、比较,必要时审计部门到市场上去实地调查。审计部门签字后交采购部门实施。采购部门回公司开发票付款时,财务部门必须见价格主审的审批单方能付款,计划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进行再监督(财务予以配合),定期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评价,上报公司领导,这就有效地避免了采购过程中收受回扣、损公肥私的行为。对运费的控制主要是合理安排运输方式,根据所运货物重量、体积大小、贵重程度、时间的紧迫性、运距长短选择运输方式。

3、直接人工费用的控制

公司劳动定额人员会同工艺、生产部门对各个车间、各个工种单位产品的生产工时按现有工人的一般水平重新进行了核定,充分考虑了工人劳动技能的变化,删除了陈旧、过时的原有工时定额。另外就是鼓励工人一专多能,加强培训一专多能的工人,避免工人间任务不均,多能者多挣工时,多得工资,这样可减少工人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工资中的固定成本及相应的福利费。对劳动技能差、不求上进的工人安排转岗或下岗,这样也减少了工人数量,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控制

作好定岗定编,合理设置机构和管理、后勤人员。另外就是制定合理的费用开支标准,如差旅费报销标准,业务招待费标准。特别是对业务费,严格规定了接待条件、接待标准、陪伴的人数。每次报销发票,要求报销人能提供符合报销条件的证明材料,经相关部门主管和公司常务副总签字后,财务部门方予以报销。对财务费用公司要求财务部门和银行搞好关系,通过低利息货款偿还原高利息贷款,从而减少贷款利息的支付。通过上述措施,减少了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的开支。

5、加强成本费用控制的相关管理措施

(1)人的管理与培训

公司通过厂内电视台,将面临的困难及降低成本的迫切性向全体职工进行讲解,要求大家“勒紧裤带”过日子,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入手,把成本大幅降下来。公司各部门、车间、科室组织职工学习、讨论,反省自己工作中不利于成本降低的事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鼓励大家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对合理化建议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审,给予500-5000元不等的奖励,使用后产生效益的,根据年终产生效益的一定比例另行发奖金。另外对问题很多的采购部门实行重点监管,禁止采购人员接受客户的宴请和送礼,禁止在采购过程中一个人说了算,指定供应商,如发现采购人员有损公肥私的行为,将立即予以辞退,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2)改革工资分配方式,将科室及生产车间人员的奖金,与企业当月实现的销售收入挂钩,这样就使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效益,更加重视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充公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将计算机应用到设计和工艺编制中,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同时在生产、物资供应及财务部门使用计算机,大大加强了物资管理及信息提供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利于及时满足用户需要,扩大了产品销量,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固定费用。

三、成本管理的效果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EXCEL模型

本文得到2015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粤教高函[2015]133号)和2015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5]72号)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Excel的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5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业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管理效率关系到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而如何正确及时地归集分配生产成本一直是成本核算和管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顺序分配法。其中,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手续较为简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计算分配一次,且可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情况,以便于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EXCEL软件给会计和财务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只要完成前期较为繁琐的建模工作,日后做核算处理时便可重复运用,大大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一、计划成本分配法简介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生产费用时按事先确定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个车间、部门耗用的劳务数量,计算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即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为各受益车间或部门提品或服务的数量,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出应分配给各受益车间和部门(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加上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过来的费用,减去根据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出的分配数,从而得到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和各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针对该差额的处理,可以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再一次进行分配,也可以将该差额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目前采用后者居多。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因为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都会有现成的资料,只要有各受益部门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的相关资料,即可完成分配,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需要进行一次计算并分配,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可以用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还能反映辅助生产车间产品和劳务的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这些优点是其他几种方法无法比拟的,尤其在考核车间成本控制的情况这方面,便于管理者作出适当的生产调整决策,把成本尽量控制在计划的范围内,不产生过多的资源浪费。但如果计划成本制定得不准确则会直接影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准确性,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计划单位成本制定要比较准确,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计划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避免成本差异较大时转入管理费用影响当期的损益。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计算公式如下:

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该车间、部门的耗用的产品或劳务量×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相应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差异额=(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入额)-按计划成本的分配数额

二、EXCEL模型设计

EXCEL模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广泛,单纯的数学问题、金融、财务等领域都可以使用,主要包括EXCEL表格的设计、文字的录入以及公式的编制等。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处理结果将在原始数据录入后即产生,较为快捷。如采用EXCEL模型进行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只要公式准确无误,原始数据录入准确,则随之产生的结果就不会出错,能大幅提高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可以采用EXCEL的等量关系自动完成相关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方便会计人员操作,缩短工作时间。

在EXCEL建模时,应考虑到界面的适用性,包括提高界面的可辨性与可操作性,界面应该简洁明了,做到能让初次使用者可以尽快上手。笔者认为可以将界面分为“原始数据录入”与“分配结果显示”两个基本区域,并用醒目字体对两个区域进行标识,方便初次使用者根据文字提示完成原始数据录入工作。

EXCEL建模的关键在于公式的编辑。公式编辑需要把数量计算和等量关系等数学逻辑转换成EXCEL公式,一般具有一定EXCEL操作基础的人员均可完成工作。但由于EXCEL公式编辑的灵活多样性,其输入方式也多样,可以通过插入函数和编辑栏输入等方式录入,即使在相同的界面,不同人员设计出来的公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三、基于EXCEL的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

本文以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两个基本生产车间的规模建模,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新建EXCEL工作簿,将其命名为“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EXCEL数据处理”,打开该工作簿,按如下步骤进行编辑:

(一)“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的设计。(图1)打开sheet1,按图1所示建立表格,该部分主要用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具体操作如下:在A1单元格输入“原始数据录入区”,输入完成后拖动鼠标至F1单元格,此时已经选定了A1:F1区域的单元格,点击“开始”下的“合并后居中”,单元格即合并完成并且文字居中,然后可右击行数“1”,选择行高,把行高设置为30左右,以凸显该区域是原始数据录入区。同样,点击A2单元格,输入“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点击鼠标拖动至F2单元格后合并并居中。如下操作大同小异,如图1所示,在相应的单元格输入文本即可,A11单元格的内容可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自行添加或修改。

完成以上文本录入后,在合计栏中,使用SUM函数来计算所选区域内数字的合计数。其中在C12单元格输入“=SUM(C4:C11)”,即表示计算C4到C11内数字的合计数,用于计算各车间耗用甲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合计,以此类推,在D12单元格输入“=SUM(D4:D11)”,在E12单元格输入“=SUM(E4:F11)”。此处可与原始数据中消耗总数相核对,以检查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设计。(图2)按图2所示,建立表格,该部分主要用于显示分配结果,全部数据均经过EXCEL公式编辑后自动得出。表格制作完成后,进行EXCEL公式编辑。

1、基础数据公式录入。在D20单元格输入“=E4”,表示引用E4单元格的数据;E20单元格输入“=E5”;D21单元格输入“=C12”;E21单元格输入“=D12”;D22单元格输入“=C15”;E22单元格输入“=C16”;E23单元格输入“=D4”;D25单元格输入“=C5”;D31单元格输入“=C10”;E31单元格输入“=D10”。以上公式利用等量关系,结合原始数据录入区中“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相对应的原始数据,用于相关计算处理。

2、计算公式录入。在E24单元输入“=E23*C16”,表示把E23单元格的数据乘以C16单元格内数据求积;D26单元格输入“=D25*C15”;D27单元格输入“=C6+C8”,表示把C6单元格内数据加上C8单元格内的数据求和;在E27单元格输入“=D6+D8”;在D28单元格输入“=D27*C15”;在E28单元格输入“=E27*C16”;在D29单元格输入“=C7+C9”;在E29单元格输入“=D7+D9”;在D30单元格输入“=D29*C15”;在E30单元格输入“=E29*C16”;在D32单元格输入“=D31*C15”;在E32单元格输入“=E31*C16”;在D33单元格输入“=D20+E24”;在E33单元格输入“=E20+D26”;在D34单元格输入“=D33-D21*D22”,即表示用D33单元格的数据减去D21单元格数据与D22单元格数据的积,用于计算实际发生于用计划成本计算的差异;在E34单元格输入“=E33-E21*E22”;在F20单元格输入“=SUM(D20:E20)”,完成F20单元格的公式后,可以利用EXCEL填充柄功能快速完成其余区域的公式编辑,具体操作为点击F20单元格,把鼠标指到单元格右下方,此时鼠标变为“+”号,然后点住拖动至F34单元格,EXCEL软件会自动填充F20:F34区域对应的求和公式,然后把F21、F22、F23、F25、F27、F29及F31单元格的公式清除,因为这些合计数并无意义,我们只需要算出费用的合计数即可。如图3,完成公式的录入工作后,模型将可以自动进行数据的计算,并与原始数据录入区中的“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联动,当“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变动时,该区域中的数据也自动予以调整。(图3)

(三)费用分配分录的设计。使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后,除完成费用的分配之外,一般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发生额与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数额会存在差异,可将差异额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因此需要两笔分录才能体现整个分配过程。

1、费用分配的分录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2、结转差异额的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3、把分录录入EXCEL表格中。如图4所示,编辑EXCEL公式,即在F36单元格输入“=E24”;在F37单元格输入“=D26”;在F38单元格输入“=F28”;在F39单元格输入“=F30”;在F40单元格输入“=F32”;在G41单元格输入“=D21*D22”;在G42单元格输入“=E21*E22”;在F44单元格输入“=F34”;在G45单元格输入“=D34”;在G46单元格输入“=E34”。联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数据,自动完成分录。(图4)

四、试运行

某企业设有供电、供汽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和第一、第二两个基本生产车间,2012年8月份供电车间本月发生费用为352,360元、供汽车间本月费用为340,000元,合计692,360元。供电车间9月供电383,000度(其中:供汽车间用电22,200度,第一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210,000度、一般耗用11,200度,第二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97,500度、一般耗用14,800度,管理部门耗用27,300度);供汽车间9月供汽6,800立方米(其中:供电车间耗用510立方米,第一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3,500立方米、一般耗用400立方米,第二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1,500立方米、一般耗用200立方米,管理部门耗用690立方米),每度电的计划单位成本为1元,每立方米的蒸汽计划单位成本为55元。

如图5所示,把案例资料输入“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资料录入后,可见“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中合计数与案例中消耗总量的一致,表示输入的数据无误。(图5)在原始数据录入区输入完成后,分配结果显示区的数据也随即产生,进而形成会计分录,如图6所示。(图6)

笔者将该案例进行了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手工核算,并将手工核算的结果与上述EXCEL模型运行得出的数据以及相关会计分录相核对,发现结果一致,说明模型并无错误。

五、结语

利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一方面可以用于会计教学之中,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对财会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小丽.计划成本分配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5.1.

[2]戴华江.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的EXCEL模型设计[J].财会月刊,2013.5.

[3]党晓峰.制造业企业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EXCEL设计[J].财会月刊,2013.10.

[4]吴婷.浅谈辅助生产费用的计划成本分配法[J].中国外资,2013.10.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5

第一,会计要素与账户设置。一是费用要素及费用类账户。我国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规定我国的企业年金实行设定提存计划,其会计核算由《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进行规范,对于企业年金费用不单独设置科目,按其归属直接记入相应的成本和费用。笔者认为,在设定提存计划下,尽管企业年金费用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但为了反映企业年金缴费,应在各相应的成本或费用下面设置“企业年金费用”二级科目来核算其计提和分配。二是负债要素及账户。企业在确认年金费用的同时,还要反映企业年金负债。在设定提存计划下,委托企业向受托机构交纳基金的过程就相当于向受益人(职工)履行义务的过程,这是因为将来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是由受益人自己承担的,应付企业年金的流动负债只有当企业向受托机构提款不足时才会出现。为了核算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提存不足情况下企业承担的负债,应在“应付职工薪酬”下设置“应付企业年金”二级账户。三是资产要素及账户。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除了涉及费用和负债之外,还涉及了资产的核算,而且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年金计划下还会涉及不同性质的资产。在设定提存计划下,当出现超额提存时,就会出现预付企业年金流动性资产。为了核算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的超额提存情况下的预付企业年金资产,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企业年金”的借方反映预付企业年金资产。

第二,会计业务核算。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相对规定受益计划来说比较简单。前已述及设定提存企业年金计划是由参与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受托机构缴纳确定数额的年金费用,如企业每年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费,并为每个职工设立个人账户,职工在退休后收到企业年金的给付额是根据个人账户的余额确定的。企业年金的投资风险也完全由职工自己承担,企业除了按计划缴费外不再承担其他的义务,企业向受托机构缴费的过程就意味着义务的履行完毕。因此,企业在日常会计处理中只需根据计划规定的本期应缴存的企业年金,借记“xx费用――企业年金费用”,根据企业实际缴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若是超额提存的企业年金资产)应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企业年金”,或者(若是提存不足的企业年金负债)应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企业年金”。还有一种情况,企业在年金计划刚建立或者修改时可能会为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进行一笔额外的提存,也就是“前期服务成本”的处理,应采用递延确认的方法,可以将所有的前期服务成本在在职职工平均剩余工作年限内进行摊销,也可以是将归属于在职职工的前期服务成本在在职工平均剩余工作年限内进行摊销,而将归属于退休职工的那部分前期服务成本立即确认为费用,计入企业年金费用。

第三,会计信息披露。在设定提存计划下有关企业年金的信息大多通过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因此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得不到明确反映,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年金的相关信息应在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主要披露以下信息:一是企业年金计划的详细说明。包括企业年金计划的种类、适用本计划的职工情况、企业年金给付的计算公式、企业年金提存的政策、企业年金计划是否设立基金以及年金计划资产的内容等;二是有关年金费用、资产、负债的记录,包括在本期确认的企业年金费用,企业年金的提存状况以及企业年金资产和负债的余额;三是前期服务成本的处理,包括未确认前期服务成本摊销方法的说明;四是影响前后各期会计报表可比性的重大事项及其影响的说明。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养老金会计;规定缴费制;规定受益制

一、养老金会计的基本介绍

所谓养老金会计,又名退休金会计,是一项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养老资金运作的管理活动。养老金会计的内容与养老金计划模式的选择有关。人们按照养老金给付的确定方式不同,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规定受益计划(DefinedBenefitPlan)和规定缴费计划(DefinedCon

tributionPlan)。由于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的不同,导致其在养老金费用(成本)的确认及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养老金会计的主要内容。

养老金会计具有它本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广泛采用估计和判断方法。养老金会计由于其对象的不确定性,在处理时,估计和判断是主要的方法。为了真实地反映不确定性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需要依靠精算师运用概率统计、数理等知识来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其二,更多地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一种,成为计量不确定性的最有用的计量属性。在养老金会计中更多地采用现值,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其三,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精算假定的不确定性和递延项目分摊的不确定性;其四,采用多种信息披露方式。在养老金会计中,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披露“养老金费用”、“预付/应付养老金负债”外,更多地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其五,核算对象面向未来。养老金会计处理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如预计给付义务的计算、递延成本的分摊、无形资产的摊销,它研究的主要是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

二、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处理

目前,我国采用“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在会计处理上实行规定受益计划和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即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规定受益制,而在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规定缴费制。但我国尚无养老金会计准则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故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制度。

(一)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原则。既然劳动报酬下养老金计划会计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那么在会计核算时就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具体地说:

第一,在当期确认费用符合养老金的基本属性。就其属性而言,养老金是“递延工资”,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都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那么职工对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有请求权和追索权,企业也不能无偿占有职工的这部分权利。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计入当期成本;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也就承担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

第二,养老金费用的当期确认。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养老金的全过程,主要历经三个环节,即养老金费用的发生、养老金筹集和养老金发放。这些环节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养老金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在核算费用时理应将发生时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中,除了要确认其主要组成部分——当期服务费用外,还包括各种待摊项目。目前,西方国家确认的规定受益制下养老金费用及相关因素有:当期服务费用、前期服务费用、利息费用和基金资产的实际报酬、精算损益以及养老金计划的结算、削减和终止等。这样,养老金费用的确认必须就这些项目分别进行。

企业在核算各期养老金费用的同时,必然涉及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一般而言,养老金资产就是企业按计划规定提拨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的资产。养老金负债就是企业承担的养老金给付义务。在规定受益制下,由于要将未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当前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会计核算工作相当复杂。首先,企业将来的给付义务包括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将来的给付义务换算成现时的养老金费用和负债,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涉及贴现率的选择;而贴现的计算必须将上述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这项工作会计人员很难胜任,一般要由精算师完成。因此,规定受益制下的会计处理,必须在精算师、基金组织及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完成

(二)养老金会计的处理

1.现在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处理。由于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确定提拨制。确定提拨制会计处理较简单,计划参与者获取提拨的养老金计划资产收益的同时承担损失风险。企业的责任仅是每年按照要求提拨资金。结果,企业每年的成本(养老金费用)就是应向养老金信托方提拨的数额。若企业没有足额提拨,则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为负债;若超额提拨,则应报告为资产。因此,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企业上缴社会统筹费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不足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应付养老金费用

向个人账户超额提拨资金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预付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2.我国未来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我国基本养老金计划最终应向确定福利制转化,以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在确定福利制下,企业不仅仅只是按期提拨资金,还应确保员工在退休时能收取确定的养老金福利。由于这部分资金所组成的基金由企业负责,即基金资产的收益由企业收取,损失由企业承担。因此,确定福利制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养老金基金的筹集分开。一般来说,养老金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服务成本。由于员工在当期提供服务,公司应向员工支付因养老金福利(预付福利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费用。精算师把服务成本计算为当年员工赚取的新福利的现值。

负债利息。因为养老金是一项递延报酬安排,它具有货币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养老金记录的是折现值,预计福利负债与任何折现负债一样,每年发生利息费用。

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计算发起员工养老金计划的企业净成本时,特定年度累计养老金基金资产获得的收益是相关因素。因此,每年的养老金费用应当随着累计到基金的利息和分红以及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增减而得到调整。

前期服务成本(RC)的摊销数。养老金计划的修订(包括开始实施)经常包括提高(很少情况减少)员工以前年度提供服务的养老金福利的条款,因为计划是在企业预计未来期间将实现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修订的,提供这些追溯过去而又涉及未来利益的前期服务成本应在未来养老金费用中分配,特别是在有关员工剩余服务年限中分配。

以上费用的确认必须依靠精算师的帮助。保险业聘请精算师估计风险和对保险费及其他保险政策提供建议,公司很大程度上依赖精算师的帮助来发展、实施养老金计划和为养老金计划提拨资金。精算师预测员工的死亡率、离职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提前退休率、未来的薪金水平及养老金计划运作中的其他因素,通过计算各种影响财务报表的养老金项目来提供帮助,这些项目包括养老金负债、年服务成本和计划修订的成本。总之,确定福利养老金会计高度依赖精算师提供的信息和计量。

福利制下的主要会计处理包括:

每年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预计福利负债

提拨资金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银行存款

养老金计划资产发生实际收益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发生损失时,作相反分录

养老金计划修改(包括开始实施)时确认服务成本

借:前期服务成本

贷:预计福利负债

每年摊销前期服务成本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前期服务成本

实际支付福利时

借:预计福利负债

贷:养老金计划资产

三、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现行养老金会计的现状与问题。在我国,养老保险是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财政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管理。基本养老金计划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它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实行的都是设定提存制。目前,我国养老金确认的原则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在“管理费用”中作为期间费用核算。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养老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与工资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延期支付部分。既然养老金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并提计入当期成本。

2.不符合配比原则。养老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退休后企业发生的养老金才实际支付,由于那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显然不应在支付时确认任何费用。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理应将相关养老金计入当期经营费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3.不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养老金的核算掩盖在“管理费用”中,没有对养老金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因而不能对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衡量评价。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掌握相关会计信息,进一步理解报表列示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建议

1.在实施主体上,其范围应限于城镇各类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实行企业补充保险制度;有条件的行业,也可以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

2.所需资金应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以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但个人缴费部分不应超过供款总额的一半。企业供款,可以在企业工资储备中列支,也可以经当地政府批准,将不超过本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部分计入企业相关成本费用。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个人缴费,从个人工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或绝对额缴纳。

3.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方案应由企业与本企业职工根据国家政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方案中应包括补充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供款水平、缴费周期、享受条件、支付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同时,应建立职工代表和企业管理者代表所组成的基金管理理事会,负责监督补充养老保险方案的实施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的修改调整提出建议,委托经办机构,审核享受资格等。

4.供款方式和水平的选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中的企业供款水平,可以依据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企业为补充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供款的方式,一般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在试行初期也可以按一定的绝对额计入。可以规定依据职工距离退休年限的长短,确定不同的供款水平。

5.职工符合法定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有权从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金。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参考文献:

[1]邓刚慧.养老金会计与不确定性[J].上海会计,2002,(2).

[2]李晓东.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

[3]林克利,章成蓉.养老金会计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借鉴[J].四川大学学报,2003,(6).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7

一、明确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象主要包括:发生在本市辖区内的违法生育人员;流出后违法生育未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本市户籍人员;流入本市的未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违法生育人员。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测算,至2012年期间我市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为:

㈠城镇居民违反规定多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双方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为60690元。

㈡农村村民违反规定多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双方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为32676元。

㈢夫妻双方一方属城镇户口,另一方属农业户口,违反规定多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双方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为46683元。

㈣本条前三项中规定的当事人实际年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的,经人口和计划生育、税务、工商等部门核实后,按其实际年收入的3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㈤当事人违反规定多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以本条前四项多生育一个子女应当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为基数,按多生育的子女数为倍数分别征收社会抚养费。

㈥重婚生育、有配偶与他人生育的,对重婚者、有配偶者依照本条前五项规定的征收标准的2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㈦违反计划生育和收养法律法规规定收养子女,或者不符合生育条件,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育服务证》或者《生育证》生育的,按照违法生育处理,依照本条前五项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㈧在岗职工违法生育的,将依法依规对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

二、严格征收程序

㈠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作出书面征收决定,直接或委托乡(镇、办)依法征收。各乡(镇、办)依据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委托,负责本辖区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征收工作实行一事一委托,严禁任何单位未经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政策外生育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征收社会抚养费时,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全省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社会抚养费征收坚持“谁征收、谁管理,谁上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征收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坚决杜绝跨区域征收或多头执法、重复征收现象。

㈡当事人对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处理决定、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以及认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实施计划生育管理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拒不履行义务的,由所在乡(镇、办)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㈢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附乡(镇、办)计划生育办公室出具的证明材料。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自收到当事人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经批准可分期缴纳的当事人,必须在三年内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其中首次缴纳金额不低于应征总额的40%,第二年缴纳金额不低于应征总额的30%,第三年必须全部缴清。当事人在首次缴纳社会抚养费后,应对未缴纳部分写出欠条或还款计划(一式3份),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政策法规科、计财科、当地计生办分别留存备案。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由所在乡(镇、办)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切实加强社会抚养费管理

社会抚养费收入应全额上缴市级财政,纳入国库管理。其中:20%作为市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基金;80%返还乡(镇、办)专项用于弥补基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使用范围为: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项目、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待和奖励、计划生育人员培训、专用设备购置、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费用及其他计划生育事业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贪污、私分、坐收坐支社会抚养费,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予以处理。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篇8

摘 要:建设工程中建筑施工的进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不仅体现了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影响。工程进度管理主要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全面的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将项目的计划工期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目标工期范围之内,在兼顾费用、质量控制目标的同时,努力缩短建设工期。

关键词:工程进度质量控制建设工期

一、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通过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自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即工程项目的工期。

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标准的设定

1.以预期利润标准确定目标工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总是要以承包一项工程任务可以取得的预期利润为判断准绳,以决定是否参与这项工程的投标竞争。而一旦取得了工程承包合同,施工企业将动用其技术管理力量并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施工生产活动,直至最终形成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上述预期利润,但它并不是一个与工程进度无关的孤立过程。事实上施工企业不能在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保持其必要的施工进度水平则可能引起企业生产流动资金超期占用、利息增加、人员工资和机械使用费用加大,以及向业主支付误期损失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企业在该工程建设项目上的预期利润无法实现。

2.以费用工期标准确定目标工期。施工企业在确定目标工期时往往并非只是单纯求快。由于工程进度过快,将会因为赶工增员或采用超常技术措施或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从而造成工程总费用的不合理支出,施工企业常常在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努力追求一个费用最低工期并以其作为目标工期。在这里,目标工期的“工期短”、“费用低”两重属性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复合性控制标准。事实上,由于工程费用中的直接工程费随着工期缩短而增加,其间接费却随着工期缩短而减少,这样在工期取不恰当的情况下,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工程费用将会较少:工程网络计划技术中将寻求这一恰当工期的过程称为工期费用优化,相应使工程费用达到最小取值的该恰当工期则被称为“费用最低工期”。

3.以资源工期标准确定目标工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的进度计划将根据施工过程中实际可以调配的劳动力、施工机具设备、建筑材料、构配件、半成品、资金的具体状况决定。为此,企业时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资源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使工期达到最短。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便是施工企业确定目标工期的过程。因此“资源限定”和“工期最短”的两重属性同样构成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一个复合性控制标准。施工企业将其作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目标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建造过程中由于一种或多种建设资源供给受限而导致的工程延误,从而保证企业不致因此陷入被动。

三、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诸如:自身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等等。工程承包商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措施,往往是一个因素影响了就会产生一种“共振效应”带动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事前没有很好的进行分析,制定应急计划,等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不知所踪。管理组织上不能够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人浮于事,重关系轻能力现象严重,导致执行能力很差。项目成员只关汁自己是否得利,而不管项目目标是否顺利实现。

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在理论上大家都知道成本与进度之间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就要增加成本。因为要采取赶工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高低,由于人、机械的高强度作业改变了施工条件,可能就会影响到质量,可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们并没有花费心思去思考怎么样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要么重质量要么抓成本,要么赶进度,总之是没有把这三者综合考虑。

3.对于计划还算重视,但计划与实际工作脱节:这有多种原因,可能是进度计划水平低,不能如实反映施工状况以至失去指导作用;也可能认识上有误区,因为进度计划中的施工顺序与实际工作的施工顺序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的施工组织以及作业数据的反馈上嫌麻烦,不愿意受约束。

四、解决进度拖延的对策

1.建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有必要在项目开始时就选择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在进度管理上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人。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进度要工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2.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计划。进度计划的制定是进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计划定得好不好自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多承包商在开工前并不重视计划,为了满足合同工期,草率的编制了一份施工进度计划。在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以后,计划就搁在一旁了,更谈不上用计划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导致后面的工作杂乱无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工程开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编制一份详细的、经过论证可行的进度计划。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的劳动力和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和租赁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安全环保计划、资金供应与支付计划等。

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这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建设方根据各方计划,合理拟定现场工程项目总计划,再反馈各方实施,并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刘睿,张宇清,赵振宇.建设项目中的工期延误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经济, 2007,(S1).

[2]朱保建,陈书利.施工项目进度控制[J].山西建筑, 2007,(33).

上一篇:食品安全整治表态发言范文 下一篇:食品生产安全整治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