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2 20:35:52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1

“四风”对照剖析材料如何写?就是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重点对照检查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一一列出“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典型事例,如对“三公”经费支出、职务消费、人情消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和住房、家属子女从业等情况,都要作出说明。

一要亲力亲为,防止他人代劳,应付了事。中央一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起草”、“自己动手”,这是因为,对照检查材料真不真、深不深,直接关系到查摆问题的成败。别人的想法永远替代不了本人的思想。耍笔杆子、文过饰非的作风要不得,“笔杆子”、闭门造车的作风要不得。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主持起草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并在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班子成员要自己动手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不能锁进柜子、放进袋子了事。问题不敢见光,何以谈对照整改?

二要摆问题找根源,防止检查材料变成工作流水账。不论哪个单位,不可能没有问题,不可能找不到根源,关键是想不想写入检查材料之中。一些同志,习惯于以派流水账式的工作回顾代替检查,甚至变自我批评为自我表扬,称功摆好。这种想法,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坚决摒弃。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处理好党群和干群的关系,主要是对照检查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提出整改措施,而不仅仅是写工作总结。

三要直截了当,防止避重就轻,有意讳疾忌医。一个单位,一个个人,有什么问题,应当清清楚楚。检查材料的行文,必须开门见山。绕来绕去就是敷衍塞责、有意回避,比如工作问题不是“四风”问题,能力问题也不是“四风”问题,用客观理由代替主观原因,永远找不到“根”。只有端正思想认识,直奔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才是惟一正确的方法。检查材料从来不忌讳“直白”,写检查材料不需要“铺垫”,须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只有思想上的警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

四要实在具体,防止从理论到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现在一些领导,一开口,都是玄之又玄的空话,说了也等于没说。分析本单位、本人存在的问题和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必有太多的理论铺垫,也无须有多少高妙的理论分析。要对照“四风”的表现,一是一,二是二,如实讲,如实写。必须防止“查找不足”变成“寻找客观原因”的倾向。对照检查材料不在字数多少,而在切中要害。查摆问题,不能只拿手电筒照人,而要把自己摆进去,写出真问题、实问题。列举问题就要拿出写检讨的力度,要对照党章找到深层次问题,对照“八项规定”找到具体问题,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揭短亮丑、动真碰硬,才会在灵魂深处对自己有触动。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2

【命题规律】

1.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某一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2.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当今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从试题设问来看,注重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比较、概括、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3.从试题材料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所引用的史料直接来自于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围绕重要改革、民主思想、战争(或和平)、人物等命制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以及对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另一种情况属于“借题发挥”,即所引材料与改革并无直接关联,通过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尤其是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要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法。对中国改革,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认识;还要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对中外著名改革,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总结概括,分析其共性和个性。同时,联系相关必修教材内容,强化理解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以及改革对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作用。

2.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学习推进改革的代表人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要关注时政,理解古代中国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分析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认识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综合解读】

中国邓小平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首先,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修正,中国改革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修正。

其次,罗斯福新政核心是政府干预主义,中国改革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启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面对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富差距,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干预与国有化趋势在美国特别是在欧洲进一步发展,这深刻改变了原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之而起的是福利国家体制和混合经济体,或者称之为第三条道路。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也经历了痛苦的反思和改革。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的做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最后,无论是罗斯福新政还是邓小平改革,它们都不同程度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危机和问题,但是也留下了许多新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使原本冷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人性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得以避免,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做到这点,社会不平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还染上了社会主义的毛病,高福利与低效率。而中国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财富增加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热点链接】

1.材料: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彻底扭转了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之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

2.命题角度:可以纪念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为背景,考查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影响与作用;或者将中国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命题规律】

1.高考考查主要以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为主。

2.与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密切联系,考查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在近几年高考中也经常出现,重点是民主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

4.民主政治的重要文件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独立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影响,高考都考查过,复习时要重视,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较。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以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复习时还要以此为重点,注重其主张之间的比较。

【复习方法】

1.复习时,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以某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为考查的主题,如考查法国社会的民主化改造。二是以民主思想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为考查的主题,如在民思想在英、法、美、中等国是如何体现的。三是注重史论结合,如以中国为例说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艰难与曲折。四是将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侧重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2.掌握近代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民主思想是民主政治运动的先导,资产阶级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使命。

3.科学看待各国人民对民主道路的选择:适合自己国情、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民主制度,就是人民所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英国走君主立宪道路,美国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法国选择议会制共和制,中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都是典型的范例。

【综合解读】

1.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要求;③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人类思想解放。

2.主要理论:斯宾诺莎的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洛克的社会契约学说,天赋人权论,自由、法治的原则;孟德斯鸠改造与发展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在民思想。

3.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①其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③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2012年1月1日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纪念日。

2.命题角度:可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入手,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使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并存,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规律】

1.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上,尤其是关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抗日战争中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以及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破坏。据此,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成为高考命题的价值所在。

3.联系时政热点,考查相关知识,如中东问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等。

【复习方法】

1.要把握本模块知识的特点。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主题是“战争、和平又战争”,要注意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异同与联系,两次战争所造成的后果,两大体系的异同与联系,两大国际组织的异同与联系;20世纪下半期时代主题逐渐演变为“和平与发展”,要注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的前提下局部战争与动荡不断,这些对人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启示。

2.要理解通过战争与和平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

二战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起来。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场一直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2.中国人民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牵制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兵力,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北进”的企图,同时又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南进”的势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同盟国家人民的压力,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迫使美英等大国放弃“远东慕尼黑阴谋”,改变对华政策,开始主动支援中国的抗战。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态度的转变,为以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确立大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4.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共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0%,对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国家独立、领土完整,也维护了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并最终赢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

5.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地位,不仅体现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更体现在对战后事务的安排上。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主要发起者,同时也在充当东方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虽然在此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遭到怀疑和非议,而且美苏之间的政治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但不可否认,中国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和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和权利,对于中国在未来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热点链接】

1.材料: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公布了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月15日,我国公布及其附属岛屿地理坐标。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指出,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命题视角: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在问题上的立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这与本专题的历史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高考历史命题可能通过相关热点材料,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影响,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与重要法律文件,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等。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规律】

1.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命题角度:历史环境与个人的关系,运用阶级分析法说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联系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特征,感悟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感悟他们为那个时代和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命题角度多,设问灵活,以设置背景材料、组合选择等形式进行考查。

2.对外国历史人物,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知识;而对中国的历史人物,则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3.本专题中的历史人物很多在必修教材中有所涉及,但是高考命题注意与必修教材内容的区别,强化选修教材的补充、深化功能,大多考查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没有讲述。

4.探究历史人物,如何使自己的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高考命题的价值主题,特别是试题的最后一问,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5.高考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要求学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去分析这些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提升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与深度,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自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要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培养自己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的设计中,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的最好的材料和结合点。

3.要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即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分类归纳评述;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时期加以叙述评价。其次,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切入点,复习时注意比较以下几类历史人物: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和孙中山的比较等;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各国追求民族独立的领导者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4.要注意结合2012年的时政热点、周年纪念,联系相关历史人物,思考相关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综合解读】

1.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人在与封建势力的战争中,打破旧有的统治规范,建设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他们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

克伦威尔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大败骑士党的军队,挽救了英国革命,随后进入伦敦,控制国会,粉碎骑士党的叛乱,处决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作为总司令的华盛顿所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而他所率领的是一批刚刚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华盛顿屡败屡战,毫不气馁,训练部队,争取时机,取得萨拉托加大捷,从此扭转了战局,并获得了法国等国的军事援助。约克敦战役的全胜,为美国独立铺平了道路。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位总统,并于两届任满后毅然引退,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树立了光辉典范。

拿破仑作为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法国大革命最为危急的时刻,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与此同时,他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稳定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一个高效集权的国家机器,进行教育和法律改革,相继颁布各项法典,开创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邓小平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的成果又突破陈规,领导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3.李时珍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的基础上,撰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回国后担任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他还为建立中国铁路近代化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四光从地质运动的观点出发所建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地质学界具有独创性的学说。此后,他所建立的一些理论模型对我国的石油探测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科学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而言,上述人物绝不可能与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比肩,但就中国而言,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2年9月1日至2日,“纪念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邓小平的故乡广安举行。与会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回顾总结了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成果,研究探讨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展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新画卷,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且是涵盖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并由此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命题视角: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是复习重点。高考可能从中外历史对比分析的角度命题,如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比较;也可将邓小平理论与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进行比较,来论证三次理论飞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引自《商君书・外内》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引自《魏书》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及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下表是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4)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批准那些对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引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他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引自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其共同要求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述三个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四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五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1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引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四、五有哪些共同观点?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

――引自《世界史》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福煦的观点。

材料二 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事后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引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2)材料二中,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没有包括石油,其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大谈日方对拥有的所谓“法理依据”,强调日中之间不存在争议。日本外务省以“关于尖阁诸岛的真相”为题编纂日立场文件,要求其驻外使馆以此为基础向相关国家说明情况。

(3)据材料三,评析日本政府的立场。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政府立场的危害性。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引自《论语》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引自《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引自(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措施:均田制。原因:百姓贫困,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作用: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古代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4)意义: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特权世袭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梭伦并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改革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平等,特别是下层平民参加国家高级管理事务的机会因财产资格而受到限制。

2.(1)特点:三权分立。

(2)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3)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4)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5)认识:①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其阶级实质不同;②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以完善法律体系;③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3.(1)分析和评价:同意福煦的观点。凡尔赛体系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暂时的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和国际体系。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间尖锐的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因此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在战败国中,尤其是德国希特勒宣扬民族复仇主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情绪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而且,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与苏俄社会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可以说,凡尔赛体系这个国际关系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各种矛盾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激化,最终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等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秩序被彻底打破。

(2)原因: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后果: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加速二战的爆发。

(3)评析:其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4)危害性:如果人们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日本右翼势力姑息养奸,任其发展下去,就等于实行绥靖政策,就会加速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珍珠港事件的悲剧就会重演,最终破坏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局面。

4.(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

(3)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3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建议作为结尾;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靠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靠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4

[关键词]浙江高考 文综卷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2-02

浙江省高考第38题,通三则新材料,设置一些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原题重现

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表1)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2.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

今年浙江高考关注江南经济的历史变化,结合了地方发展主题。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常规类型考题,提供的材料含有一定的古文,总体新颖。但不管材料多么新颖,总能在书上找到知识的依托,本题依托的是中国农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演化和相互影响的一些史实,以及中国江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突出事件,通创设新情境,新的设问角度,衍生出一道综合性试题,并最终上升到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高度。

要想做好此题,学生除了具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阐释事物能力外,更应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探究,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好本题学生还应掌握基本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并能学以致用评判历史问题。

从设问和答案设置来看,本题难度属中下等,第3问要求按规定思路考查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3.考点分析及史观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浙江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的具体规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以上两种规定基本一致,考试说明删除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商业只笼统规定“商业的发展”。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直观知识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商业与农业的关系、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等。一类是隐性知识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和结合。

4.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是一道纯文字材料型综合题,由三则原始材料和多个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具有学术性、创造性、时间跨度大等特点。

解好此题的关键:(1)学生读懂设问。(2)时空背景定位准确。

具体思路是:对照设问仔细研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必修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发展相关史实,综合思考,最后规范表述成文。

5.讲解试题,指导作答:

对于本题的解法,大体上可按以下几步操作:

5.1看设问

一般来说,考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设问能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是什么。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看设问,弄清楚问题指向、审清答题要求,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从而选择依据课本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回答。

5.2读材料、取信息

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凡是属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所设问题,对研读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归纳提取,属于读材料之后的再处理环节。高考历史题的史料是非常新颖的,但是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也仍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必有联系。

必须指导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下进行分析。确定材料的时空特性,否则无法答题。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指导学生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如何。

提取有效信息时,一是注意分层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重组和提炼处理。二是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属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利用古代史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但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只要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如材料一“计日受值”、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材料”。

材料二,属于诗歌,较通俗易懂。明确要求结合时代大背景――“1840年后”。

材料三,现代文字材料,阅读障碍较少。但是要注意“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重要结论所蕴含的意思――客观影响分析。

提取信息是为运用信息服务的,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了。这也是解题方法中的最重要一步。

5.3规范行文书写

(1)观点准确、全面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主旨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第一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需要结合文明史观,第二问“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第三问“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注意结合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组织答案。另外,注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只考查对江南经济的影响,需要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就跟着感觉走,直接凭感觉答题。

(2)行文规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设问中的学科术语解读准确。比如分清“基本特点、关系、主要变化”、“重大变动”、“概括”、“影响”这些限定词的含义。

二是答案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小农户个体经营”,就不能随便写成“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也不能简单写成“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用词精确。

三是要点化。避免杂乱无章,关键词突出,要依据设问、紧扣材料,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作答。文字语言运用要逻辑严谨且史论结合、详略有据。

四是条理化。条理化是行文最后要求。条理化包含层次化、序号化、段落化、导引词的合理运用等。

6.本题价值拓展与反思感悟

6.1本题不足之处及价值分析

本题在“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方面,材料和设问的设置较为欠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则几乎未涉及。还有一个不足是,第一设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基本与材料无关,导致设问与材料脱节明显。第三设问限定“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世纪”,而参考答案却忽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显然不够全面。

但是本题以小见大,以江南经济发展变化,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进而涉及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通新颖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效度较好,仍具较高价值。

6.2反思感悟

总之,本题体现出在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材料式解析题在能力测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键是以课标为“本”,从“点”、“线”、“面”三方面突破,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利用时间、导语、单元小结等把内容线索化。

(2)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平时加强学生对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方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表格等)阅读、理解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定位分析法的运用和规范化行文书写。

(3)注意渗透新史观和结合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历史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这几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新视角,结合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

附本题参考答案:

38.(26分)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5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总结可以使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某一项工作的实践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提供基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便加强科学管理和指导。它还可以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二)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年度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四、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200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县2000年普法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等。

(二)正文。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1、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例如: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能否选配好支部“一把手”,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围绕支部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抓住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着力走好“选人”、“育人”、“用人”这三步棋,努力把工作引向深入。

2、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3、结尾。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例如:

通过上述工作,促使支部书记和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不少村支部书记提出“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也出现了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

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事情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结、思想总结等;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

、建议作为结尾;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靠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靠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6

(一)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方法

1.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多为新情境试题,命题者在选取材料时,会先确定所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材。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联系所学知识,对理解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大有帮助,这也是成功作答的基础。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方法运用:此题应联系西周分封制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联系商鞅变法对旧制度的改革比较彻底,建立新制度比较成功,就能较好地理解材料意思和判断答案。答案选C。

2.简化题干叙述

有些高考试题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考生常常抱怨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只要稍加细心,运用语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分析题目中的若干条件,把握住核心,排除题目中只起叙述、连接、支撑、限制作用的字词语句(条件),简化题干叙述,解题就容易多了。

【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方法运用:此题题干共有40个字,其实,我们可以将这40个字的叙述简化为“宋代不抑兼并导致”10个字的叙述,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明白题意,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有效性。答案为D。

3.弄清重要概念

有些高考试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加强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有能力弄清楚题干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没有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解起题来准确率必将大打折扣。

【例3】(2013年山东卷・13)1923年,陈独秀说:“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方法运用:本题考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概念),就本题来讲,需要考生掌握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历史意义中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由此可得出答案为B。

4.明确试题中常用术语的内涵

历史试题的常用术语: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为了、因素、背景)、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条件(根本条件、最重要条件、历史必然条件)、结果(结果、效果、成果、后果)、性质(性质、实质、特点)、意义(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特征、主题、现象等。在解题时,需要明确这些特定术语的含义,从而提高答案的正确率。

【例4】(2013年天津卷・10)图中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方法运用:明确“特征”的含义,对解答此题大有帮助。特征指某一物质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质,是区别于其他物质的基本征象和标志。就本题来说,考查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其他区域性组织的区别。A、B、C项基本上是相似之处,只有D项是与其他区域性组织的区别,因此答案为D。

5.明确基本题型

选择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材料型、程度型、因果型、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比较型等,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地思考和把握。

【例5】(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方法运用:本题为原因型选择题,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直接原因”,并运用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方法,就能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为A。

6.注意规定、限制或提示内容

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和难度,高考试题一般会提供一些规定、限制、提示性内容,如时间、地点、方向、内容、是否、主要、直接、主观、客观、高低、大小、长短、频率、幅度等。这些规定、限制、提示性内容,对考生而言,往往成为解题的“盲点”,尤其对那些粗心大意、解题马虎的考生来说,很容易被忽视。考生在作答时须多加注意这些规定、限制、提示性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例6】(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方法运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詹姆士二世的女儿”这一提示,由此可知,王位在詹姆士二世家族中传承,从而说明了光荣革命的正当性,因此答案为D。

(二)历史选择题常考题型解题技巧

1.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据统计图表等,最常考的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考生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对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材料中表达立场、态度和感情的词汇要进行客观地分析。

【例7】(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方法运用:首先,读懂题干材料信息,题干材料记载的是清政府在国外设立公使;其次,把握题干材料的本质内涵,材料内容说明清政府在国家机构设置、对外交往上日益跟上了世界发展形势,也就是逐步向近代外交发展;再次,明确试题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制度性、近代外交,这样就能准确得出答案为C。

2.程度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程度型选择题又称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等。主要解题方法:(1)理论分析法。通过分析题干与备选项的逻辑关系,运用相应的逻辑关系理论(现象与本质、主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进行分析,从而选出最佳选项。(2)特征分析法。即结合实际情况,把事实、现象或结论放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析,选出最能体现阶段发展趋势的选项。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正确的思辨能力。

【例8】(2013年安徽卷・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方法运用:解题时注意题干时间“从1950年到1957年”,联系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新政权建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可得出答案为D。

3.因果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指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一般有“原因”“因素”“目的”“影响”“结果”等文字。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与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1)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2)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作出判断。

【例9】(2013年重庆卷・6)图中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方法运用:解答本题可运用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根本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原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是必然的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在1838―1852年,中国仍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是决定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原因,由此较容易获得答案,选B。

4.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此类题的主要解答方法:(1)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2)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3)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例10】(2013年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方法运用: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判断四个选项。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故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故B、D两项表述正确;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该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因而是错误的,选C。

5.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围绕历史概念进行命题,所考查的内容均在教材中。在解答此题型时应做到:第一,联系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内容、作用、影响、意义等)和外延(人物、时间、空间等),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关键所在。第二,认真审题。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特别是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认真分析备选项,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第三,根据题目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题干中出现时间、空间等要素,可以采取背景法,即根据时间和空间,联系这一历史概念的背景直接作答;如果几个选项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可以采用推理法,选取最广泛、最深刻的选项;如果试题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可以运用理论法,采用历史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辩证法等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例11】(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方法运用: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解答时必需联系教材中有关这两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判断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计划经济、扩大经营自。由此可得出答案为B。

6.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组合型选择题,就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同类选项并标明①②③④,再组合成A、B、C、D四个备选项。解答此类题型可用以下方法:(1)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2)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有的题目经过一次排除可能还无法得出正确答案,须经过多次排除,才能得出正确答案。(3)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例12】(2013年福建卷・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方法运用:《唐六典》中“工巧业作之子弟”知工匠子弟继续做工匠,再结合《新唐书》中说“教作者传家技”可知其职业为世袭。故③是正确的。《唐六典》后一句说明工匠子弟当上工匠后不得改变工种。所以①错,排除A、C两项。又据《新唐书》中可知唐工匠学习技能时间非常长,可推论出工匠长期从事该行业,故④错误,同时材料记载符合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故②正确,可排除D。综上,答案选B。

7.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特点”等标志性词语。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1)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综合考查两者的区别与联系。(2)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4)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例13】(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方法运用:此题要求选出具有“现代化”这一共性的事件。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因此答案为B。

二、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解题技巧讲解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审(审设问)、读(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联(联系所学知识)、组(组织答案)、检(检查答题情况)。

1.审(审设问)

审查设问是答题的关键,通过审题明确答什么、怎么答。对于材料题的设问,看懂、理解是关键。审设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必须审清各小题到底有几个问题(求答项)。求答项的常见用语有“原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意义”“相同点”等。

第二,善于抓住和运用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理论、实践,积极、消极等,包括时间限定、空间限定、角度限定、范围限定等,虽然不是题目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是很好的提示,即“怎么答”)、能力要求(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即作答要求)、主体关键词(考查的终极要求)。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做上记号(如圈起来),以防答题时遗漏和疏忽。

第三,看清或分清根据什么回答。在设问中,常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审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这三种设问实际上已指出了答题依据。(1)“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题目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2)“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于老师课堂所讲知识和课本知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答案不仅仅从材料中寻找,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答案来自材料与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时两方面都要考虑。

第四,注意每问的分值。高考试卷上每一大问后面的括号内都有赋分,这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此问需要答几点。一般说来,高考中每个采分点为2―3分,所以题目结尾的赋分对考生思考和设计答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读(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对材料的审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确定有效信息,去除无效信息。

第二,审读材料要全面,包括引导语、材料原文及材料出处。审读材料时,为组织答案时便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好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一般情况下,材料的核心观点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处。如果材料中有效信息较多,要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分点或分层的办法,可以参照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一般有几个分号或句号就分为几点)。“、”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材料的出处常被考生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的解题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利用我们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第三,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根据命题的思维过程,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会先确定命题主题,然后再去选取材料。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的。解读材料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切不可把它们割裂开来。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联(联系所学知识)

所给的材料不管难度多大,往往都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的材料题所设置的问题,往往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隐含了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因此,确定了材料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也就能对材料进行正确地解读,进而准确地回答问题。在审查设问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主动、有效地联系所学知识。

4.组(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①要点化:历史非选择题的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3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②系统化:组织答案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即答案面要宽、点要多。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①简单化: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以便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①段落化: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个求答项,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写明题目中的每个求答项,并把每一求答项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既避免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保持卷面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②序号化: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求答项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把每一求答项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二是次序条理。

5.检(检查答题情况)

检查的目的不是修改,而是看有没有漏题、做错题,是否多角度回答了问题;对于已经写好的答案,最好不要改动,保持卷面的整洁。

(二)方法运用,典例分析

【例14】(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唯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它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方法运用】

1.审设问,答案来源是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项,(1)问是原因,(2)问是态度、评析,不过要注意,由“根据材料一、二”和材料具体内容,可知态度有两个,因而评析也有两个,千万不能只答一个。组织答案时应注意,(1)问8分,答案点应该有4点,(2)问17分,答案点至少8点。

2.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抓住“1919年”“1920年”等获得时间信息,抓住“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等,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两则材料都有梁启超,但他对西方科技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也正是(2)问作答所需要的信息。

3.联系所学知识。边读材料,边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联系以下知识点: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战、第二次工业革命、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大众传媒等。

4.组织答案。在以上三步努力的基础上,(1)问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战争结束等相关内容予以说明。(2)问可结合材料一中梁启超、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等信息,概括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的态度;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概括出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质疑的态度,并结合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一战教训等相关史实予以评析。

5.检查答题情况。检查自己的作答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对试题的分析、材料的解读、答案的组织,是否全面、正确。

【参考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7

为进一步推动全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对照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对照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现就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对照检查阶段工作安排如下:

一、时间安排

6月9日至6月28日。

二、目标要求

围绕“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我们怎么办、怎么干”这个主题,紧密联系本单位和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撰写领导班子和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为明确和修订今后的工作思路、决策、目标和措施奠定思想基础。

三、方法内容

1、组织自查。各单位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总体要求,组织党员和领导班子成员紧密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局《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的意见》进行自查。

领导班子成员重点搞好“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对科技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校园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班与班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干部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普通党员干部要重点搞好“三查一看”:一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查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三查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通过开展自查活动,着力解决以下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要着力解决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决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问题。二是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着力解决民主集中制观念不强,不注重发扬民主,不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和以集体研究为借口,不愿负责任等问题。三是在履行职能方面,着力解决,对工作不负责任;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等问题。四是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着力解决脱离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漠不关心;吃拿卡要,故意刁难;与民争利,群众利益等问题。五是在组织纪律方面,着力解决纪律观念淡漠,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六是在生活作风方面,着力解决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言行不检点,交友不慎,道德情操低俗等问题。

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严格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普通党员要严格按照“三查一看”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和党员干部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检查、自省自警,既要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又要找准问题、不足和差距,撰写自查剖析材料。剖析材料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要结合实际,把存在的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明确改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做到主题鲜明、认识深刻、剖析准确、措施具体。

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的自查剖析材料务于6月18日前撰写完毕。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各学校校级领导班子的自查材料报局学教领导小组备案,其他的有本学校负责审核备案。

2、组织征求意见。从6月11日起,各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与组织自查统筹结合,同步进行。按照“六查六看”和“三查一看”的要求,突出解决“六个问题”,印制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确保让群众参与进来,把群众的意见征求上来;各学校要安排召开全体教师座谈会、学生家长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虚心诚恳地向大家征求意见;领导班子成员还要通过个别沟通、走访、谈话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和建议。6月18日各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的自查材料拿出以后,还要向群众通报自查情况,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以各种形式反馈给班子和个人。

3、召开民主生活会。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召开一次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每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充分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以自查剖析材料为基础,结合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准备发言材料。在民主生活会上,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要紧扣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个人在思想观点、思维和行为方式、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相互批评要严肃认真、言无不尽、实事求是。

4、对照检查阶段小结。对照检查阶段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做好阶段小结,形成文字材料,于6月22日前报局领导小组。局领导小组将对各单位对照检查情况进行评价,达到要求的批准转入案例剖析阶段。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对照检查阶段是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检验学习提高阶段工作成果,为案例剖析奠定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具体安排,使对照检查阶段取得实效。

本位主义个人自查材料篇8

一、明确党性分析材料的文体特性

党性分析材料是党员以个人名义向党组织报告自身党性状况的文书,属报告一类。党性分析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种,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标准性。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特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在写分析材料之前要弄清楚党性的内涵,对照党性包含的内容来分析自己的党性修养。

二是自述性。党性分析材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自己以往思想和工作的回顾和思考。通过回顾,反思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达到正确认识自我的目的。这就要求党性分析材料使用第一人称,采用自述的方式,向党组织报告自己的真实情况。

三是分析性。党性分析要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的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党员的党性状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剖析,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党性分析材料要求对个人在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危害、后果,以及克服、纠正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说明。

二、明确党性分析材料的格式与结构

党性分析材料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一)标题

党性分析材料的标题为《党性分析材料》。

(二)正文

党性分析材料的正文,由开头、主体两部分组成。

l、开头

开头部分一般先交代本人入党时间、工作及任职情况,对自己自十七大以来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做基本介绍。再写参加创先争优活动以来通过学习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这部分要求简明扼要。

2、主体

主体部分是党性分析材料的核心结构,应该详写。主要包括查摆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整改措施三部分内容。

(1)查摆问题与不足

根据中央和党组织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五个方面对照检查问题。

每一名党员,一是要认真对照和中央要求,深入检查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在工作中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认真对照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深入检查自己的业务能力强不强、工作成绩突出不突出,为学院事业发展贡献大不大;三是要认真对照共产党员先进典型,深入检查自己党员意识强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充分不充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像不像一名共产党员;四是要认真对照师德标准和职业道德,深入检查自己有没有坚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五是要认真对照党的纪律和学院规定,深入检查自己的组织观念强不强,党组织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学院的规定执行得好不好。

党员领导干部,一是要认真对照和中央要求,深入检查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能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认真对照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深入检查自己的工作思路清楚不清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强;三是要认真对照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深入检查自己的创新创业创优意识强不强,有没有主动地谋发展、抓落实,大局观念和团结意识强不强;四是要认真对照群众意见,深入检查自己对群众感情深不深,宗旨观念强不强,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做得够不够;五是要认真对照党纪国法和学院的规章制度,深入检查自己对自己要求严不严,廉洁自律做得好不好,在模范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方面做得够不够。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查找问题,必须有针对性,有具体内容。

(2)剖析思想根源

根据从理想信念、宗旨、作风、遵守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找出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领导干部还要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以剖析自己不怕严、吸纳意见不怕刺、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的精神,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危害逐一进行分析,并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上来看待和审视,从而做到就事说理,使剖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3)提出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措施。要在坚持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履行民主决策、群众路线、勤政廉政诸方面有新的、具体的打算,把整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对有待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又不便于写入党性分析材料的,可另作说明。

(三)落款

落款部分包括分析人所在单位、姓名和写作日期,放在篇末位置。

三、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具体要求

党员在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时要做到“五多五少”,力戒流于形式:多写问题和差距,少写成绩;多写教训,少写经验;多写主观原因,少写客观原因;多写自己责任,少写别人责任;多写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少写单纯表态的原则话。具体要求有:

(一)查摆问题要“准”

党性分析是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找准问题是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前提。写作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联系师生评议的情况,找准自己的问题,重点放在查找党性方面的突出问题上。查找问题时不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免“假、大、空”,敷衍应付。

(二)解剖思想要“深”

认真解剖思想根源是写好党性分析材料的重要环节。要紧紧抓住在坚持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民主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不仅要摆出问题,更要上升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高度来找原因、挖根源,真正实现增强党性修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整改措施要“实”

上一篇:疫情防控整改报告范文 下一篇:防疫整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