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02:00:17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背景与调研

1.明晰学校教育理念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2.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课程资源分析

“节约型生活”,低碳生活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意生活DIY》就是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环保理念。现在电视、网络有很多介绍生活小技巧的内容。央视经济生活频道“交换空间”栏目就有“旧物改造”这一环节,网络上也有大量介绍手工制作的网站。《创意生活DIY》选择制作的材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纸盒、衣服、树叶等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课程培养目标

《创意生活DIY》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是:“我参与、我自信、我成功、我快乐。”将学生培养成健康文明自信、关爱社会他人、勤于学习思考、善于合作交流、有特长能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人。围绕这个总目标,校本课程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追求学生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和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自主参与一些创意设计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的情感,学会分享与合作,最终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开发与实施

1.课程形式

本课程主要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必要的“情景―质疑”启发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学习和创作动手实践的欲望,授课形式是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结合教师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让学生欣赏一些范例,然后教师讲授或学生合作探究制作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制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2.课程安排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自由选课(预设人数40左右)

授课教师:高文蓉 杨德慧

授课地点:高一6班教室

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三节

3.课程内容

(1)创意笔袋的制作

(2)小毛巾变身玩偶

(3)树叶粘贴画

(4)茶叶罐变身笔筒

(5)旧衣服再利用创意拼布地毯、收纳盒的制作

(6)用纸盒、纸芯设计的大容量多功能笔筒收纳盒

(7)废旧塑料瓶改造

(8)牛仔裤收纳袋

(9)瓦楞纸iPad支架

(10)创意DIY相片墙

三、管理与评价

1.学校统一管理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顺利的开展与实施,学校建立了统一管理机制,建立起教务处统筹(主要负责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审议,教材管理以及培训教师),专人指导(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查阅备课、上课、评价和日常管理),教师负责(完成备课、课堂教学)。

2.多元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展示相结合;过程评价与作品打分相结合;教师评分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情感态度与协作精神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1)过程性评价标准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标准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独特,制作精美。

良好:主题明确,材料运用得当,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四、效果与反思

1.优化各类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在完成好《创意生活DIY》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基于学以致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开发着眼点,围绕课程主体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布置活动,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了班徽、制作照片墙、制作班级名片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在活动中学生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学会交往,懂得合作,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2.教材二度开发,实现共建共享

学生的制作创意层出不穷,让学生也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是对《创意生活DIY》二度开发的设想。通过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步完善本课程,逐步锻炼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本课程成为无数学生成长的芳草地。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形;有形;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6-02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整合案例研究”是我校(此处指“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下文同)承担的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KXJY2016A03008)。《岱岳学子讲坛》是我们课题组搜集到的泰安市第六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不同,这门课程的呈现形式并不是装订成像教科书一样的教材,也不是翻印装潢豪华的讲义材料,而是字数仅仅几百字的实施方案。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并不多见,它整合的特点有哪些?课题组决定对其展开分析研究。

一、课程展现

以下是《岱岳学子讲坛》的原文呈现:

“岱岳学子讲坛”课程实施方案

1. 课程宗旨

本课程旨在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使其不断增长知识才干、拓宽视野,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真正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把讲坛办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人文教育平台。

2. 课程理念:梦想陪伴青春,知识点亮人生

3. 课程适于对象:全校学生

4. 内容与形式

内容:本讲坛将立足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兴趣特长、生活实践、立志成才等各方面内容,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

(1)人文讲坛:传播新文化、新知识、新观点,包括读书(如经典名著、热销新作等)、文艺作品(如影片等)交流报告会等。

(2)励志讲坛:组织励志性内容(如优秀学生的学习之路讲述和人生畅想),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正确面对人生逆境,积极拼搏,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地规划人生之路。

(3)时政讲坛:组织时政性内容,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展开,增强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度,激发理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兴趣类讲坛:针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及某一方面的研究,互相交流研究成果。

形式:以展示讲述为主,面对面聊天为辅,交流互动为有益补充。

二、关于呈现形式的研究

《岱岳学子讲坛》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它并没有具体的载体,呈现形式仅仅是一份实施方案,寥寥四五百字的样子,它的载体几乎处于“无形”状态。这种呈现形式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需要?课程专家郭允t在其著作《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指出,实际上,许多校本课程不需要学生用教科书……他不主张学校组织人员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因为这样就会导致校本课程成为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学校、师生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而主张整合动态的资源,设置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与课程群(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现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景华、杨璐二位教师,为了了解全省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通过调研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及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注重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校本课程内在意义的挖掘,从而出现校本课程的“教材化”倾向。

段光来在研究了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之后,发表《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一文,文章抽取10个学校作为案例,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汇总,见下表: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真正把握住了校本课程及其表现形式的内涵,他们以闻名遐迩的“东岳”(岱岳)为寄托,大举“岱岳”品牌,开发社区资源,不拘一格,以实施方案的形式开发出校本课程,是极具创造力的。

三、关于整合的研究

1. 目标的整合

(1)关键词:人文素养。释解: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国家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但在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课程“统一性”太强,不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岱岳学子讲坛》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2)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释解:课程目标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岱岳学子多,所讲授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励志的、有关于时政教育的、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还有传播创新科学技术的。课程本身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或精通哪一门,重要的是参与与体会,然后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形式的整合

P键词:讲坛。释解:本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讲坛”,“讲坛”最初是指集会时作为讲台的平台,后来逐渐引申为泛指演讲讨论的场所。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作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实验基地,它以“讲坛”这一形式去整合岱岳人才资源,挖掘人才潜能,把学校建成具有特色建设项目的人文教育平台,是具有创意和魄力的。我们研究该校文化时发现,该校在谈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时提到“岱岳讲坛”,谈及赏识文化和激励文化时提到“岱岳讲坛”,另外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文化理念里面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仍然离不开“讲坛”这一形式。也就是说,该校对“讲坛”这一形式的整合是经过论证和实践检验了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便说说,也不是局限于形式喊喊口号,而是贯穿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体现了校本课程所特有的功效。

3. 内容的整合

关键词:人文、励志、时政、兴趣。释解:以上每个关键词代表一类整合的内容,内涵极其丰富。例如人文教育类既包括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名著、当前热销的现代新作等读书类,还包括戏曲、电影等文艺作品类,内容丰富,正是“实施方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形式赋予了它强大的内涵,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4. 资源的整合

从课程实施方案上看不出任何的资源开发与整合,但正是这种“无形”的表白,字里行间蕴藏著强大的资源整合信息。如人才(人力)资源的整合,“岱岳学子”泛指的对象太多了,包括教师、学生、社区里面的技术专家和艺术家等。再如学校设施、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整合,这些资源如何有计划地去组合、去开发为讲坛服务,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也是一门学问。

四、思考

1. 关于“无形”

“无形”是从呈现方式上看,《岱岳学子讲坛》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如自编教材、学习材料、讲义、校刊等,正是由于这种“无形”,它才赋予校本课程更具有生存的价值、更广阔的效能和多彩多姿的表现形式。课题组在该校调研时,遇到学校聘请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做客“岱岳学子讲坛”,范正安大师携剧团一班人马边讲学边汇报演出,把皮影戏这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演变过程和传承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引起轰动。

2. 关于“有形”

“有形”是指《岱岳学子讲坛》作为校本课程,是有课程宗旨和课程理念的,它的宗旨就是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它的理念是通过系列讲坛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理想、有梦想,即让“梦想陪伴青春”,带着这种理想和梦想去求知,通过求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知识点亮人生”。《岱岳学子讲坛》的这种宗旨与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具体体现,把《岱岳学子讲坛》开发为校本课程正是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独特功效与魅力,无论赋予它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其宗旨和理念是不变的,这一点不能动摇,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有形”的。

3. “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地理校本课程是按学科划分的校本课程,按区域范围属于乡土地理的组成部分,其涉及内容有时又会超越乡土地理的范畴。在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中“乡土地理”模块的前两点说明中,乡土范围可理解为县、地级市或省,均属于行政区划范围。乡土地理是从研究的区域范围角度针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概念而言的,因此,乡土地理的范围可定义在省级单位上。目前大中专院校使用的乡土地理教材多为这一类。而对于高中校本教材来说,乡土地理范围则应以地级市为宜。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国家也只能制定一般的、笼统的、原则性的课程目标。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缺乏共同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是造成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其开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应与这个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原则相互适应、保持一致。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地理校本课程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补充、引申和发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基于当地的区域环境特点,从校情和学情出发,本着有利于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和增强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思想感情的目标来进行。

三、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除遵循一般的课程开发原则外,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原则。课程开发离不开学科特点,否则开发的课程就显得不伦不类。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理论、研究对象及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同时校本地理课程属于区域地理,要从乡土范围的区域环境出发,研究人地相互作用关系,为区域的发展服务。

2.校本原则。学校的两个构成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校本意识即人本思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原则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要求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有校本思想和意识,突出以校为本,展现地方风情,具有学校特色。校本原则要统帅从课程开发主体到开发主题、从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到教材编制应用的整个过程。

3.师生参与原则。课程的传统开发模式多是“专家”的“神秘功课”,一般的教师很难参与其中,没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导者是地方和学校,开发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发目标是学生发展,开发对象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地域环境。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师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师生共同参与原则要贯穿校本课程开发的始终。师生参与原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一大原则,又是其一大特色。它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建设性。

4.过程原则。作为基本单元和实践基础的校本课程,其开发更加注重过程管理。过程原则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应用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获取、内容遴选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开发主导者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管理,认真分析思考、及时梳理总结,在课程开发管理过程中使广大师生认识到能力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的道理。

四、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程序本身也是个原则问题,但更是一个系统有机的建设工程。高中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首先需要成立课程开发领导组织,全面负责课程开发的领导、组织、实施、评价等工作。其成员应包括两类,一是规划决策层,主要包括学校校长、教务主任、地理教研人员等;二是实际操作层,主要包括学校业务校长、地理教师、教务人员、学生等。

2.确立课程开发管理目标。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掌握和分析学校、学生和教育教学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认真论证,提出课程开发管理目标。

3.制定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这包括两层意思,即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该方案的实施。前者是为了做到工作时有章可循,以保证具体实施时顺利有效地进行。当然,由于方案是计划性的、总括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所有问题和所有解决办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发生的问题和实际需要灵活地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4.编制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成果文本体现。而教材的编制又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制前,应制定出相关的目标、要求、原则和具体步骤,对课程资源的取舍、教材编制程序、编制体例等进行必要的探讨和规划。

5.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评价与反馈。它涉及到课程教材的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是对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效果检验、修订、完善的过程,是课程开发效果的一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我校以“崇德尚学、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围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为实践平和一中“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加强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高、更加规范、更具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

一、秉行理念,积极实践

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应尊重多元文化。课程还应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元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突出办学特色,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的高中——平和一中,我们在新一轮课改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生源、师资以及升学率等诸多问题和困惑,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相对不足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秉行“崇德尚学、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践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多元化成才战略思想开发实施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也为学校和教师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海纳百川,多元互补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坚持以“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特点和传统优势,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1.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知书达礼的文明人、开拓进取的现代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汲取学校已有的宝贵经验,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体现本校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3.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

三、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1.贯彻办学理念,创设适应多元发展的课程环境

(1)“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确立。近几年来,学校在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既符合我校办学历史和现实,又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也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认同的办学理念——“崇德尚学、持续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

(2)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营造多元课程氛围。课改之初,学校及时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积极组织学习新课程理论,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多元化课程建设规划创设浓厚的氛围。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水平。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我校在课程改革前后开展了系列培训学习活动。学校除了成立新课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外,还特别成立了专家引领项目组,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各备课组开展对话、交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方案,推进多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先行。为了使课改能在较高的标准下扎实有序地运行,我们及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试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试行)》《学生选课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校本研修规划(试行)》《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试行)》等系列课改方案,为多元校本课程计划的落实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2)开发多样校本课程,促进多元发展。

我校除了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开发实施“学科拓展类”、“科学实践类”等校本课程外,还重点开发和实施了以下几类特殊校本课程:

德育类:开发了《制度与养成教育》《牵手校友感悟成长》《心理健康》《每天五分钟安全公共讲义》《安全工作与应急预案》等系列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施,目前已形成校本教材,在区域内产生广泛的 影响。

特长发展类:开发了诸如器乐、声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剪纸、武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文学创作、演讲与口才等特长发展类校本课程。特长类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行政班与走班结合,常规教学与个别辅导、学术讲座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年段音乐、美术、体育教研组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自2006年起就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有《高中语文晨读文选》《英语话剧优秀作品选读》《物理与生活》《化学与饮食》《平和古迹》《蜜柚种植》《平和旅游地理》《趣味哲学》《民族音乐欣赏》《白芽奇兰种植与加工》等。

3.严格课程评价制度,促进师生的主动发展

(1)课程与教学评价。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制订了《平和一中课堂教学考核量规及课堂教学评价表》《平和一中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定期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不断调整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方略与步骤。

(2)学生评价与发展。制订了《平和一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措施。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与家长共评等多元主体评价生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将其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3)教师评价与发展。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学校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和学生与家长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课程、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四、成效显著,永葆活力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1.德育系列课程初步形成。德育系列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体育特色课程异彩绽放。体育特长类校本,是我校多元发展的传统课程项目。近年来,学校体育考生在高考中连创佳绩。艺术特色课程成效显著,近四年艺术专业考试达线率都在95%左右,共有200多名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3.学生社团活动风生水起。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锻炼了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取得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总结反思,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葆多元化课程的活力是我们永远的课题。

1.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上的突破。我们在教学理论的研究上还显滞后,教育科研的选题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课程构建实践的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

2.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更加紧密地把课堂教学与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该更加重视本地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成功人士,并让宝贵的资源进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3.多元化课程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培植学生的发展潜能。多元化课程构建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位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我们要进一步使每位教师做到才尽其用,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于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只有开设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出学校课程的完整性。Z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学校教育投入较大,学校办学质量也逐年提高。他们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突破口,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这对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肩负着教养与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有权作出自己的课程决定。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同样需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这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也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落实。如今,在Z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代替了以往的课间操,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不能不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张扬学校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引导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课程均衡发展。

三、Z市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分析

2004年9月,Z市以抓课间操(跑)为突破口,开展了课间操(跑)检查、评比和考核。2007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艺卫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全面进入Z市的中小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短短的几年中,Z市涌现出大量的具借鉴意义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虽然各校的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经费等情况各不同,但它们都立足实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1.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支持Z市各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新课标,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Z市教育部门制定了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报上级部门备案并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实施。这样,确立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职能不仅在于组织课程开发小组或者编制课程实施方案,更重要的在于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发动。Z市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为了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Z市请专家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思路,并组织一线体育教师到部级实验区的实验学校进行观摩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从而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少走了许多弯路。

2.校长在实施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学校功能的转变,使得校长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决策者。所以,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影响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可以说,Z市的学校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和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3.体育教师是学校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力军

随着新课标在中小学的实施,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斯坦豪斯所言,“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因此,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着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几乎得到所有体育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4.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Z市,许多学校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的情况,根据学校传统和体育特色,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因此,各所学校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立足实际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5.学生的体质不断增强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6篇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所有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去实现的。可以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因此,课程也叫作“路程”,或者叫“学程”。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但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传统与特色,其教师和学生也有不同的特长与特点。于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留给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为此,学校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也要开发和建设丰富多样、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校本课程。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当有人问到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渗透或实施哪些课程或课程资源”时,他说,学校课程应该丰富多样。学校课程或班级课程的开发,一是要坚持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师要教授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技能;二是教师擅长什么,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就从什么入手开发课程。为此,雷夫在做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课程,增加了生活价值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他还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并实施了阅读原著、写作训练、趣味数学、经典电影、参观旅行、“做中学习”、线绳艺术、棒球运动、理财体验、吉他练习、摇滚乐队、莎士比亚戏剧、行为养成等班级课程。

然而,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里,许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常常觉得开发课程是专家们的事情,校本课程的开发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笔者探索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就能够帮助每一位小学教师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梦想。这个路径由六个环节构成:(1)我最擅长什么?能否以此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首先确定方向,明确开发什么课程,即课程名称;(2)开设此校本课程要实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明确学生为什么要学,即课程目标要明确、具体;(3)整合、提供哪些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确定要选择什么经验,明确学生要学什么,即课程内容模块;(4)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确定怎样组织教学,明确学生要怎样学,即课程实施方式;(5)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确定怎样评价学习结果,明确学生学得怎样,即课程评价;(6)此课程的课时要求、学分建议、选修对象、学习要求、教学保障以及开发教师的基础条件等,即明确课程管理。据此撰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获批后再据此开发与实施便可。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S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勤奋,积极向上,一边坚持工作还一边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他喜欢并擅长文学创作与表演,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他想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于是,在硕士课程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他开发了一门《童话剧创编与表演》校本课程,下面是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首先,S老师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来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学生从课程中受益,这是一个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最可行的办法。

其次,该方案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抓住了课程建设的四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意见与要求,可操作性强。

具体来说,课程目标部分,从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和丰富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可实现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部分,“必读童话书籍”和“优秀童话剧视频资源”最好要列出具体书目与清单,“童话剧创编经验分享、学生创编童话剧、童话剧现场表演”等表述最好改为“童话剧创编方法与技巧、童话剧表演方法与技巧”,这样更符合课程内容的话语特点。课程实施部分,总的来说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方式,可操作性强,但如果能够提炼出诸如“赏-析-模-演-议”之类的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课程评价是考量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该部分值得肯定的是S老师基本上采取了量化的方式来明确要求,需要改进的是他应该采用评价的话语方式来表述。比如,“考查学生是否阅读了5本以上推荐书目”等。课程管理部分,明确了课时建议、选修对象及时间安排,但是,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学生社团,不应该对参加学生有太多的限制条件,比如说名额限制、基础条件限制,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聋校 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56-02

校本课程是改革课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课程,开发聋校校本英语课程是对现行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创新,新《课程标准》指出: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校是聋校,全国聋校至今没有统一的适合聋生学习的教材,学生用的英语教材都是普通中学用的新标准英语教材。由于聋生的特殊生理特点,教材里面的内容有很多都不适合聋生学习,特别是听力环节无法实施,而教材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有关听力方面的,需要听才能完成。这样的教材大部分内容不适合聋生学习,因此,开发英语校本课程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深化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改善英语教学和学习模式,我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英语课程的实践

1.补充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的工具,互联网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校网络资源丰富,有电教室,各班级也配有多媒体,可以积极开发网络英语,我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听力情况制定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挑选适合的网站,在网上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英语,在老师的组织下每周两次利用网络学习词汇、句子、作文、阅读,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理解词性及用法,指导学生从模仿写句子逐步到独自创新组句子,通过阅读作文范文,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模仿写作文到自己能布局谋篇,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语法学习从模仿到应用,能在作文和交流中正确运用语法。网络英语题型丰富,资源丰富,可以随时查找不熟悉的单词、语法等信息,题型设计有层次,有密度,有直观图,有奖励和评价,学生在网上学习兴趣高,进步快,学生乐学,学习效果好。

给学生订阅英语报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同学们订阅了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英语报刊,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多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和做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层面得到发展,教师及时指导和检测,通过大量阅读和做题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还增长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阅读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掌握了句子结构,提高了写作能力。

2.资源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在课余时间,布置一定资源型课后作业,让学生积极地运用教师、学习好的同学为人力资源,进行询问和对话,或让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工具书、图书馆、报刊等获取有用的英语学习资源,收集精彩句子、词,然后写日记、写作文、交笔友。教师每月制定资源型作业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及时检测学生完成情况并做好评价和反思。资源型作业内容要全方位多层次,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3.直观形象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根据聋生“记的慢忘的快”的生理特点,开发直观形象的校本课程更适合聋生学习,将单词表、重点语法、小作文分类打在表格里并贴在班级、宿舍,走廊等墙上,英语角设置工具书和学习方法指导手册,定期更换,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记忆单词,背语法,说句子,读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英语并能互相交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实践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知,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练结合起来,实践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使记忆更扎实,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喜欢的食物》这节课,教师创设实践场景,拿来各种食物、让学生结对练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进行表演 ,根据这个场景自编对话或写一段话,学生的积极性和写话能力明显提高了。这节课也可以在学校的小超市里上,但要组织好学生,注意安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每周设置一节实践课,制订好实践课的计划,教学目标,实施方案等。教学后及时反思,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校本课程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二、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课程实施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全面地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推进了学校课程创新,明确了教师课程职责,提高了教师开发与实践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实施校本课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实现了学生、学校和教师共同进步。

在英语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由于时间少,老师有时只能注重国家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校本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计划完成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因此要注意时间安排,既要重视国家课程的教学又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第二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符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有积极性 ,才能提高学习效果。第三学校要规范化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做好评价,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教师进行开发和实践,提升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53-10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三级课程的实行。有关何为三级课程,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理解为课程管理体制的,有理解为课程政策的。其实,从不同的主体来看,三级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从国家层面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政策或体制;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体制或模式;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则是一种课程体系,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系集合。三级课程自提出之日起,许多研究者就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本文无意对三级课程的内涵进行深究,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对三级课程的实施进行观照。

一、调查目标、工具及样本

调研主要围绕西南五省(市/区)(即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教师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及认同、国家课程在西南地区农村学校的落实情况、西南五省(市/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西南五省(市/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展开。

基于以上目标,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并辅之以观察法。本次调查共选择了5省(市/区)农村地区16个县79所中小学作为样本。

在以上样本中,共发放教师问卷1109份,回收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率92.8%;共发放校长问卷124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5%。

二、西南地区农村三级课程实施现状

新课程实施初期,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往往被人忽视。而偏居祖国西南的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的农村地区则更易被忽略,而实际上这5省(市/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面积占全国14.3%,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一)西南地区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情况

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对三级课程实施状况的把握,三是对实施三级课程影响因素的关注。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后面两层含义的把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1.各省基本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教育发展需要

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本省的课程实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并对具体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规定。同时发现:云南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和9年级全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缺失;四川省是五省(市/区)中唯一对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严格划分的省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来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课程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新增加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和校本课程占16 %-20%。观察右图发现:云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未达到规定要求;贵州省各年级都规定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总体上亦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川省是唯一与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时匹配的省份;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在五个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广西则恰恰相反,从颁布的方案来看,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超过了20%。总的来说,五省(市/区)的课程方案存在差异性,四川省是唯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其他省份与规定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上都建立了三级课程体系。

从对教师和校长的调查来看,70%以上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其中四川省最高,基本同意以上教师占96.9%。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三级课程的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是健全的,其中四川达到84.7%。这说明三级课程的组织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2.三级课程实施不容乐观,执行监察不够

三级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有力推行需要多方面条件和制度保障。从教师的反映来看,总体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能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小学,尤其是村小,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课程,一般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总体上小学实施得比初中好,进一步追问发现,由于初中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考试科目的学习上。教师在回答“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时。

从以上结果看来,除四川省外,其余省份都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这与实地走访所得的结论比较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在新课程实施中非常注重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尤其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系列相关的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发了配套的课程资源。这些做法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而其他省份在三级课程的实施方面,对课程的监察则相对不够,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二)国家课程部分科目的实施情况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 校本课程 研发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53

1 研发背景

实施阳光体育校本化课程在分析了解我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和测试的基础上,了解充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实施《标准》的积极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艺2+1活动、课外活动等阳光活动的开展,合理有效地挖掘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体艺2+1特色项目资源,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我校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课程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提高。

2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标准》,全面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到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带来的进步、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目的。

3 研发目标

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确保我校每位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第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对《标准》实施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第三,通过研发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校本课程来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艺2+1项目培训、课外活动等时间实施开展来促进实施《标准》,从而达到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第五,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4 研发内容

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坚持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原则,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积极性原则,发展特长的原则,师生同步发展原则,保障安全的原则,开发或选用适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研发我校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具体内容。

第一,规定课程项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

以坐位体前屈为原型研发柔韧单元――“身体变变变”校本课程;

在体质健康测试跳绳基础上研发花样跳绳――合作跳绳校本课程。

第二,自选课程项目――体艺2+1辅导项目特色:

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体艺2+1辅导的年级班级研发本校本课程,并将其编入体育教学工作手册中,整理装订成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具体有:健美操校本课程教材;篮球校本课程教材;羽毛球校本课程教材;乒乓球校本课程教材。

5 组织实施

第一,组织保障,加强领导,成立阳光体育领导工作小组。

第二,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编写校本课程教案。教师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加强课程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多层次、不同的形式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及与校本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强化课程研发和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为重点,组织交流、研讨,在实践中反思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调整策略、完善措施,使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断丰富完善。

第四,编写或改编阳光体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学校做好调控、测评工作。

第五,实施保障,要求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要加强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教学,尽快将跳绳列入体育课的主教材。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做好两操一舞,并定期开展比赛;组建多样运动队训练。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开展好每年一度的“体育节”。

6 评价机制

由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的情况,表扬奖励先进。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确保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第一,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对教师课程教案的评价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改进、完善校本课程的方案,促进教师教学不断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

第二,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的基本测试情况、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技能评定、“体艺2+1项目”技能评定和情意表现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填写《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学生情况考评表》。情意表现方面学生经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方面的评价。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作《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学生成长记录登记表》,跟踪调查,记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7 总言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以本土性和创造性为抓手,在“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阳光体育理念引领下,研发阳光体育校本教材。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指明了方向,讲明了做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实施。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挖掘体育资源,合理有效地研发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并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艺2+1项目培训、课外活动等时间实施开展。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将“健康第一”落到了实处,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学生课上有兴趣,课下有乐趣,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实践证明,体育课程校本化不仅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特色更加明显。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第10篇

前期:解读教育理念 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当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在解决课程统一性与基础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则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在实施课程领导时,除了应该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把握外,还必须准确理解当前课改的理念、类型、目标及其内容,并能与本校实际相整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推进策略及课程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与教师一道,对校本教材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团队,但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工程师”。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不断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学校文化,所在位置,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学生的家庭背景等)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决定实施、选择评价方式等。例如:偏僻农村学校不能赶时髦,将三维动画设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厦门鼓浪屿小学把钢琴作为校本课程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奢侈,还会感到这样才与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称号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校本课程的载体——校本教材,一定是教师团队完成或教师与专家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在探究中推进课改的实际意义。玉山县被称为江西省的“博士县”,笔者任职学校被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墓(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清代考棚环抱,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于是,我们将“吟诵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聘请省市教研室的资深小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带领学校骨干语文老师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编写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校本教材系列:一年级《绿色童谣伴我行》,二年级《古诗任我吟》,三年级《读成语,诵经典》,四年级《亲近名人,聆听名言》,五年级《做少年君子之宋词诵读》,六年级《传承国学经典之论语诵读》。这反映了校长对国家三级课程的准确把握与整合,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中期:把握课程本质,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而校本课程是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因此,课程是一个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性实践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校长要全程关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并以骨干教师作为相关课程的年级负责人,带领全校教师全程参与,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三,建立校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更要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把握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防止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兴趣活动课混淆起来的情况发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校长都要率先垂范,并亲自参加到各个活动中,这样才能对课程领导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的实施,是全程整合的核心环节,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执行力,都会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后期:破解教学困惑,推进课程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教师课程观念不够明确,认为教学与课程无关联,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丧失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专家的指点与引领比较缺乏,课程开发深度不够,没有系统化、理论化;学科类整合性课程研发较薄弱,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