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数据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02:05:49

中教数据论文

中教数据论文篇1

关键词:学位论文 Open API开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69-05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华东师大馆)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例,目前已经收录了所在院校恢复高考以来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其明显的持续性特点,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仅仅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本校读者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平台服务模式简单、系统封闭且只注重检索功能所致。探索学位论文拓展服务的新途径,对推进图书馆利用学术资源开展深层次服务、提升大学学术资源全方位服务能力,使其在服务社会、支持教学科研过程以及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当前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模式简单、系统封闭、单一学术型功能等特点,华东师大馆以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例,在探索其深层次拓展服务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开发基于数据库平台的元数据Open API,实现了学位论文的拓展应用。并结合当前较为主流的通用门户网站开发环境,开发了标准的应用端Open API调用程序框架,为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社会网络环境及用户门户网站的数据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1 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应用需求分析

1.1 国内外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的学位论文主要由数据库商、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机构、公益性学位论文共建单位以及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提供相对集中的检索和分级分布联合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共享服务。但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拓展其服务范围、开展增值服务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华东师大馆在学位论文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中,对如何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开展深层服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国内外应用调研。美国普渡(Purdue)大学在开展学位论文为社会服务方面,推出了一个Web服务[1],其涵盖全州所有大学研究者目录以及一个可以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每一位研究者指导的学位论文信息,为研究者和商业人士提供了一个获取学者以及其指导学位论文元数据的检索平台,在推进研究成果商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平台后端的元数据信息,即通过全州各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元数据Open API自动获取,这种数据获取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自动获取多来源异构或同构数据以及数据同步更新一致性问题。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馆藏特色资源元数据Open API的集成服务支撑平台[2-3],用以支持面向用户环境的嵌入式服务。上述国内外利用学术资源开展的拓展服务为探索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1.2 需求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学术资源/内容的出现,基于学术资源支持教学科研的属性,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基于学术资源元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和发现工具的研究,以提高在浩瀚的学术资源中为读者快速提供所需资源的能力,而学术资源元数据的其它属性往往被忽略。以学位论文为例,它作为大学的特有学术资源,除了拥有支持学术研究之外,因其特有的原创、研究生培养以及与教学关系紧密等属性,在社会服务、教学水平评估以及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在开发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的应用调研过程中,重点调研了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生院、学校信息化办公室、有硕博士授权的部分院系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主要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生院的需求。在为社会考生提供招生信息方面,研究生院的老师们在多年的招生实践中体会到,社会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选各大学研究生院门户网站作为信息源,考生希望从中获得大学招生人数和招生专业信息的同时,更希望找到符合自己研究兴趣的指导教师详细信息,每年的招生季都会有很多类似的咨询。因此,研究生院希望通过将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到招生信息的相关查询中,社会考生可以在查询博硕士招生信息的同时,获得教师历年培养研究生学位论文信息。

(2)信息化办公室的需求。华东师范大学门户网站由学校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建设。大学门户网站及院系所门户网站作为宣传大学教学科研成果的社会网络窗口,一般都设有类似“教师名录”或“教师简介”等栏目,栏目主要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兼职等个人信息,通常这些信息需要教师个人维护。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类似栏目的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空白,没有起到栏目设计之初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办公室及院系的老师都希望动态将教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信息嵌入到“教师名录”或“教师简介”页面中涉及教学成果信息栏目。

(3)学校职能部门的需求。职能部门的需求表现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信息辅助教学水平评估及反映学科发展变化方面。希望利用学位论文特有的原创、研究生培养以及与教学关系紧密等属性,为学科发展、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

1.3 技术思路

Web Service、SOA等技术架构为解决异构环境中的数据传递、应用互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针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特点,采用WCF平台进行面向应用的Open API的开发,提供学位论文信息服务Web Service,让不同系统的第三方应用根据需要调用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实现同构或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同时采用轻量级的Web Widget技术,将小巧的客户端学位论文信息服务调用代码嵌入到用户浏览的网页中,实现学位论文信息的直接推送。通过面向服务端与面向客户端这两种互补的技术方式,来满足学位论文信息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利用Open API拓展学位论文的服务范围和应用领域,其核心技术之一是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因此,提高数据在传输和应用过程的安全、稳定性非常重要。同时,Open API的应用推广有其特殊性,它与一般的Web应用不同。因此,在学术资源Open API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明确应用基础上的针对性开发原则。Open API与Web服务不同,它本身并不能实现任何一个完整的服务,需要Open API提供者和应用平台两方面协作完成。因此,有明确的需求是快速实现Open API应用的必要前提。

(2)遵从调用方式简单的开发原则。Open API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应用服务,要完成一个Open API的应用部署,应用平台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编码才能实现Open API的嵌入。因此,Open API的调用方式方便与否决定应用部署的成败。

(3)注重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控制原则。与互联网资源Open API不同,学术资源Open API是针对学术资源而开发的,其后台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防止非法应用恶意调用的控制机制是保证数据源安全的重要环节。WCF安全控制框架下的X509证书以及在系统部署中兼顾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技术在Open API开发和调用过程中非常重要。

2 技术实现

在基于上述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发应用的需求分析基础上,在程序开发过程中采用通用框架,以屏蔽学位论文数据库与应用端平台的异构性、开发语言的多样性等问题。同时,最大化降低所开发Open API的调用复杂度,以利于Open API的推广使用。基于这样的开发理念,开发了两种不同方式的API——Web Service API和Widget API,并提供相应API调用说明和调用应用案例。应用端可根据调用说明,套用案例快速实现学位论文Open API的调用,达到应用的快速推广。

2.1 Web Service API开发

Web Service、WCF平台等技术为解决异构环境中的应用相互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Web Service技术实现了不同的系统之间用“软件-软件对话”的方式相互调用,软件应用之间可以基于Web无缝集成。WCF作为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标准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开发模型,具有很好的互操作、安全可信赖性以及通用性,并可以以一系列协议的定义、实现、为流程和框架,通过服务实现与服务内容的分离,轻松为学位论文数据库构建松耦合的分布式Web Service API。针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平台特点,在.NET环境下,以WCF为技术支撑,采用WSDL描述语言及SOAP协议,以面向服务的方式来创建学位论文Web Service API:

(1)以将为应用端开放的服务为依据进行服务协定定义,如以“专业代码”为参数,返回元数据集:

DataSet GetDataByMajor(string majorCode);

(2)实现服务协定

public DataSet GetDataByMajor(string majorCode)

{…// 详细实现,将结果保存在数组中返回}

(3)搭建宿主,服务

公开WCF服务,以IIS+.NET Frameword 4.0环境为例,以IIS作为宿主承载服务。

WCF的学位论文 Web Service API的通信机制是基于SOAP的Web服务,因此所开发的API可以与运行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进行通信。开发的Web Service API将学位论文获取服务封装成一个URL后,用所开发的Web Service取代用户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直接读取服务。应用端从服务器端获取数据时处于一个相对透明的状态,只需要根据API调用说明文档了解API对外提供的函数及参数说明,在其Web服务中引用所的URL后,系统会生成访问数据库的类和对象,并将其实例化,即可像使用本地的函数一样来实现调用Web Services API提供的数据资源,无需关心数据库系统内部结构,从而实现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互操作 (见图1) 。

由于学位论文的特殊性,在接口开发时需要考虑推送数据的安全性,以确保所开发的Web Service API被授权的第三方调用。在安全控制机制上,采用X509证书机制,经过X509证书加密后的输入及获取到的输出内容,均为被加密的密文,即使是在公网中,也无法看到明文,确保了数据的传输安全;应用端和服务器端证书对匹配,又确保了接口的调用安全。

2.2 Widget API开发

借鉴Web Widget的开发模式,通过开发学位论文Widget API,将学位论文平台和第三方应用平台通过所开发的API联系起来,打破了网站间的屏蔽,使网站不再只是通过超链接的简单连接,便可以实现在第三方网站中混搭学位论文信息。在软件部署上兼顾Web应用防火墙和入侵防御系统等方式来增强数据的安全控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学位论文Widget API主要分服务端、视图层、应用端三个框架。其中,服务端基于实现从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视图层定义学位论文展示形式,即相应的.js和.css文件;应用端传递相关参数并发起学位论文Widget API的调用命令。采用jQuery开发技术,将应用端的用户查询内容以Get的方法发送到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器端,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器以JSON格式返回查询结果到应用端,应用端通过嵌入视图层的相关代码,实现返回的学位论文信息在本地网页中的重现和融合(见图2)。

应用端调用Widget API时,只需要在其门户网站相应检索位置嵌入一段JavaScript脚本语言代码,并参考API调用文档中提供的查询参数说明,便可以实现从服务层获取数据并按照视图层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在本地网站展示,完成调用此类型的Open API功能。

//通过jQuery技术将应用端查询返回到服务器端,调用服务器端Widget.aps程序查询相关学位论文信息,Widget.aps会将查询结果以数组返回。

$.getJSON("http://IP地址/Widget.asp?callback=?&type="+type+ " &keyword="+keyword+"&page="+page,function(data){disp(page, data);});}

disp(page, data){…//对获取到的学位论文信息进行重组及重现};

视图层的数据重现方式可以是应用端自主开发,华东师大馆为了学位论文API的应用推广,还为应用端提供了视图层的数据重现方式参考案例,应用端可以直接将相关代码嵌入到自己网站中,若应用端需要特定的展示方式,则需要应用端做简单的本地化修改便可以使用。

3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

3.1 研究生院门户网站应用

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门户网站,将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到博硕士招生信息查询栏目,社会考生可以通过 “专业名称”等途径查询历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元数据(以“专业名称”为“逻辑学”的查询结果见图3)。

长期以来,学位论文只是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本校读者的检索和下载服务,其学术资源以外的属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嵌入研究生院门户网站的应用,社会考生可以通过多途径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及教师指导学位论文的数量、选题、研究方向、摘要等信息,对社会考生报考学校和选择符合自己研究兴趣的指导教师提供参考。同时发挥了学位论文作为学术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术资源在社会层面得到共享。这一应用得到了研究生院的充分肯定,每年有专项经费作为应用的支持。

3.2 学校门户网站应用

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在学校教师主页的嵌入式应用,拓展了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范围,实现教师指导学位论文信息的动态。以软件学院某教师为例,其个人简介界面嵌入“指导学位论文信息”链接,点击即可获取其历年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信息(见图4)。

这一实践较好地实现了利用第三方平台——学校门户网站展示本校教师教学学术成果,实现学位论文元数据的针对性开放。并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扩大教师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院系门户网站可以通过教师工号及姓名调用学校“教师名录”栏目信息,在院系门户网站展示本院系教师指导学位论文的相关信息,从学科或专业角度展示学校教学研究成果,增强行业竞争力。这一应用对扩大教师学术影响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生产力以及产学研结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学校职能部门应用

(1)通过Open API获取各学科或子学科的批量数据,加之年限分面限制,从历年学位论文数量变化角度反映各学科领域研究趋势。通过结合Google图形接口,从Open API返回查询结果的XML格式数据直接提交到Google API,即可产生图形化分析结果。反映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数学”专业学位论文数量的变化关系图(见图5)。

(2)通过Open API获取各院系的批量数据,辅以学院、专业以及年代参数限制获取相关学位论文元数据,并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运用屏幕抓取技术,可以直接获取学位论文被引数据,从中产生学位论文被引分析报告。通过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被引数量这一侧面,为学校从学位论文被引角度评价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质量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以教育科学学院2010年毕业生高被引学位论文为例的被引分析见表1。其中,学生、教师名字以编码表示;统计时间:2013-4-29)。

(3)通过Open API获取学位论文元数据,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联关系,从教师出发,可以得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等关联关系,形成上有教师下有学生,学生下面还有学生的学者关系网,从中可以分析从一个教师出发所形成的教学科研人员关系网(见图6)。

学位论文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一方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根据职能部门的需求,通过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获取特定需求数据,为学校职能部门提供第一手教师以及研究生的人员管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充分发挥了学位论文在支持管理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应用得到了学校人事处、师资办、学科办以及研究生院的充分肯定。

4 结语

学位论文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信息资源和知识宝藏。其有效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仅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关系到学位论文原创性成果的社会化利用和论文创新成果的转移,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4-5]。华东师大馆在利用学位论文元数据Open API开展拓展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混搭应用实例,把具有稳定、合法、可靠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在原有学位论文仅仅作为学术资源提供检索服务基础上,推进学位论文深层次服务的开展,以改变学位论文数据库仅仅作为学术资源的单一属性。充分挖掘学术资源的多重属性,有效提高了学术资源的服务能力。

学位论文Open API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为大学图书馆探索利用学术资源开展深层次服务提供了参考模式。同时,图书馆作为数据库建设方,随着应用的不断拓展,带来更多校内外用户的持续关注,也促进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不断优化,提高了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Nicole C.Engard. Librayr Mashups:Exploring New Ways to Deliver Library Data[M].Information Today,Inc.,2009:285-287.

[2]李峰等.跨界数据融汇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1):24-28.

[3]李春旺.图书馆集成融汇服务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2):1-6.

[4]贺德方等.中国学位论文收集与服务系统的构建[J].情报学报,2009,(8):634-640.

[5]赵杨等.国内外学位论文共享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4):68-72.

中教数据论文篇2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

本文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基础之上。一方面,本文选定了单个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对社会互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选取的案例中课程教师只有一位,故由于教师不同(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而对社会互产生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支持平台(Blackboard平台)为国内运用较成熟的教学支持平台,选择的课程也是校级精品课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先前研究者的结论相同。[13]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本文的结论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中教数据论文篇3

关键词:电子数据;数据恢复;实验实训

一、“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是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计算机取证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犯罪分子的反侦察、反取证意识越来越强,经常将与犯罪相关的电子证据删除或销毁,这给网安部门的取证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正因为如此,一线部门对公安院校培养的专业数据恢复和计算机取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高科技犯罪。本文依据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培养要求,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与具体措施,目的是通过理论实训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件系统知识、数据存储理论以及数据恢复的原理与方法,并将其能够灵活运用到电子数据取证中,为取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公安信息化知识,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电子数据进行有效恢复取证。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掌握文件系统原理、数据存储理论、磁盘格式化恢复、文件删除恢复原理等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公安业务相结合,灵活地将数据恢复技术应用到实际办案中。通过理论和实验实训,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数据恢复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快速恢复文件的技巧,熟练使用常用数据恢复软件等。此外,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取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数据恢复技术”教学内容建设规划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主要面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公安业务、专业技能,以及最新的电子取证恢复方法。课程内容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到公安一线、实战部门以及信息化工作岗位进行深入调研,确定适合、实用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理论和实验实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其掌握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电子数据恢复的能力,以满足侦查办案的需要。此外,“数据恢复课程”对实际操作的要求较高,内容规划应该突出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并紧密联系公安业务,以适应公安技术部门的工作需求。

1.完善理论课程内容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基础部分是各种恢复软件和工具和仪器的使用,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容易上手。但是在计算机取证工作中,只依赖传统的软件和工具是无法满足办案要求的。侦查中想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和电子证据,就必须掌握全面的数据恢复理论和知识,通过理论分析研判后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相P证据。但是,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枯燥,如文件系统、分区结构等知识晦涩难懂,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因此,如何规划科学的课程内容,使其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适合公安实际应用,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我们将“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内容按照不同阶段进行规划。第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恢复基本理论、恢复软件的使用、文件系统理论、数据恢复技术标准和方法等。此阶段的规划意在通过授课组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阶段是内容完善。通过授课过程积累经验,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并将适当删减、增加和修改课程内容,达到精细化设计的目的。第三阶段为实际案例的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际办案中遇到的电子数据取证恢复难题越来越多,这对办案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以满足基层的应用需求和信息化发展的变化。

2.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JP+1]“数据恢复技术”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实训教学方式巩固基础理论,强化公安业务。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本课程教学安排了3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4学时,实训教学30学时。然而,对于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规划,必须考虑到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对于“数据恢复技术”的实训内容设计来说,普通院校倾向于采用数据恢复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过程设计实训内容。而警察院校更注重实训内容与实际公安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实际取证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比如各种存储介质中电子证据的恢复、不同文件系统中资料的恢复等。警校开设的“数据恢复技术”实训内容与普通院校的课程内容有相似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警校更侧重数据软恢复,重点是与案件相关的电子数据的恢复工作,而涉及的硬恢复内容并不深入,比如磁头(磁头臂)的更换、电路板检测、电机更换等是基础学习内容,而非重点内容。我们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实训内容主要包含FAT32、NTFS、exFAT文件系统以及GPT磁盘的修复,实训项目是根据当前数据恢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设计,并结合公安实际案例开展针对性练习,使学生提前接触公安一线工作。

3.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通过对公安工作的深入调研,教师要掌握网安实战部门对“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具体需求,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要充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提倡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完善,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以此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1)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专业特色资源,结合课堂、实验实训以及公安业务部门等教学实践场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讲授法、集中讨论法、分组参与法、理论与实验结合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训项目教学法等。由于“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实操性特别强,所以必须采用大量的实训巩固教学成果。鉴于此,教师可以拟定多种实训项目,再配合案例进行讲解,这种“专业实训项目+实际案例”的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安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实战为导向,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公安业务,贴近实战。专业性较强的“数据恢复技术”课程不太适合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更适合采用设计性实验实训,这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以FAT32文件系统中彻底删除文件的手工恢复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先引入案例项目,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与要求,使其回顾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如文件系统知识、文件目录项的知识;随后,采用启发式教育法,对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

题,然后进行点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最后,让学生根据实训内容自行设计一个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行讨论、实施、验证结果。这种先学习后设计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教学的目的。(2)合理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教学十分有益。考核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目[JP+1]前多数高校仍将期末笔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式[JP]

过于单一。这种考核评定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能局限于笔试考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考核方式。

比如分区丢失、删除文件的恢复等更适合采用实训考核的方式,而文件系统知识、文件系统结构等内容更适合采用试卷或课上作业的方式考核。只有灵活运用考核机制才能达到完善课程建设的目的。

四、教学科研建设规划

“数据恢复技术”课程的规划建设需要逐步完善,要从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研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可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非常紧密。优秀的教师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科研前沿理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起到更新知识、弥补不足的作用。具有先进的科研思维和理念的教师,对教学思考更透彻,对教学和教法把握更准确,教学理念更清晰,授课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教师绝不能只关注课程内容这一点,必须要开阔眼界,要有对专业的深入思考,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课程教学。

五、总结

“数据恢复技术”是电子数据取证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在打击计算机犯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应用性很强,课程规划需要密切结合公安业务。本文从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科研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从实战角度出发,构建了“实训项目+实际案例”的培养模式,以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本课程与公安实际业务的关联,学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办案取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网络安全执法部门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国霞.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6(5):109-113.

[2]王战红,姚瑶.公安院校网监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68-170.

中教数据论文篇4

关键词:CDIO理念;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其主要是研究计算机领域中相关的基本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应用广泛,所以数据结构课程在高校中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众多理工科选修的热门课程。然而由于其内容专业性强,不易理解,所以对数据结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加强教学创新,促进数据结构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CDIO理念概述

CDIO是目前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中先进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个人、社会以及系统的制造原理和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工程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通用的教学目标,促使这种理念能适用于工程教学学科中各个领域。

CDIO理念的形成灵感来至于对工程中系统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在培养学生对工程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方面特别关注,并为工程教育放到具体的工程实践领域中,在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团队合作以及创新设计等。这个教育理念下,通过个人或团队参与、构思、设计等体验,可以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去,并培养学生对系统构建的能力。

二、基于CDIO理念背景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学习过程中既有抽象的基础理论,还包括具体的计算实践,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的技能之一,其必须从基础学科抓起。这就需要在进行数据结构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基于CDIO理论给数据结构教学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进行数据结构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计算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结构课程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第二,数据结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确保个人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团队合作,发挥团体协作的作用;第四,计算机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学科内独立的环节,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必须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CDIO理念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图可知,在原有的数据结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设计实验活动。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对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巩固,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模式下的数据结构教学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

传统的数据结构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刻板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根据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的发挥学生讨论、交流的模式优势,增添教学课堂上的趣味性。在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前,用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数据结构中队列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出企业客服问题、银行排队问题等用计算机怎样解决?这样就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潜意识就将学生带入教学环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实验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并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巩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往往恩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理论验证实验,增加了其对理论知识点的了解,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练习。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树与二叉树实践验证,一般都是运用经典算法进行。

在数据结构教学中,很多理论都可以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知识点,所以要充分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对技能熟练掌握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理论教学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独立完胜课程设计。

四、结束语

数据结构教学是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相关专业最基础但又最核心的课程,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向着其他学科领域发展。由于数据结构的内容专业性强、生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CDIO理论背景下,给数据结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并指导数据结构教学向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与教学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方向发展,推动了数据结构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媚燕,徐东风,周云华.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5):89-90.

[2]历威成.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以及实践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13(012):26-67.

[3]杨猛召,顺泽元,刘文强. CDIO 理念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25-126.

作者简介:穆俊(1979.05-),永德人,男,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中教数据论文篇5

关键词:数据库,Access,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非常广泛的应用系统。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列为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类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数据库技术又是计算机科学中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内容之一,其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并能初步具备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本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目标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来介绍原理的应用过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在数据库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开发平台,正确地、合理地进行数据库设计,能有效地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处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整体质量。

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内容牵涉的范围是比较广,其主要包括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Access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以及数据库应用三方面。而传统的教材编辑往往以理论为主,整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实际的综合操作应用内容较少,而实际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总体上把握,抓住主脉络把学生尽快地引导到学习的主干上来。一旦把基础打好,教师就可以适当举些实例,将所学的内容联系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并且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目前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体相同,并且大都呈现出同样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大部分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教材主要以关系数据库Access为例介绍数据操作及数据库编程,内容包括: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七个对象的基本操作,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关系数据库理论等内容。由于教材编写时间相对较早,其中的许多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已经没有或很少得到应用,并且七种对象的综合应用部分少;另一方面,教材中大部分程序设计和命令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2.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实验环境不方便,考核中实验课占的比例小。博士论文,Access。课程设计时间少,大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有仿照参考书上的案例用开发工具去实现,甚至互相拷贝修改,没有经历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过程,如: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3.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笔试考试和课程设计。但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一般是只提交电子版本实习(实验)报告和所做的软件系统,这种方式难以避免学生相互复制或从网络上下载等现象。并且传统的考试制度使大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改革《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普遍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并以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相配合,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数据库技术课程应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改革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各类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完成课程没计和课题开发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博士论文,Access。创新的具体实施和体现是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厚实的基础为原则,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先进性。

该课程内容体系的主要特点是:(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配以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习题练习,强化了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起到了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2)强调实务操作的真实性。教材中的练习基本上都是理论,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实践课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课程组组织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训指导》,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3)强化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该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博士论文,Access。为此,课程组安排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题开发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编写新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流行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我们重新编写了新的教材,参加编写的人员都是长期从事数据库技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用了Access这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教学示例软件,同时Access也成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二级考试内容。Access数据库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的主要组件之一,是一种为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不仅能使编程人员从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在程序开发上不再需要过多地与语言打交道,可视化的开发过程使原先以编码为主的开发变为以操作为主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数据库技术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总结出“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案例教学”这两条原则和三种授课方式:课堂理论讲授、机房上机实践和学生分组分项目完成项目练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掌握。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概念——理论——应用”模式完全相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2)案例分析与讲解;(3)课堂讨论;(4)综合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3.完善考核制度,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能熟练运用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博士论文,Access。传统的单独理论试卷考试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在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该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博士论文,Access。为此可以采用理论笔试与平时实践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法。博士论文,Access。平时实践分项目实践可以督促学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理论考试采用机考的形式,通过考试系统软件随机生成试卷,使相邻学生的试题摘要素的综合改革和建设。

五、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即使在现在看来是比较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等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显得过时和落后。因此,我们应经常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使此门课程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雷红艳,邹汉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1766-1768

[3]宣军英.浅谈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方法[J].嘉兴学院学报,2006,(3)。

 

中教数据论文篇6

关键词:离散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针对性,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对基础课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学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安排最有经验的老师上基础课。

1离散数学教学现状

离散数学是很多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对离散数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文献[1]提出用通模块化考核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献[2]提出了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文献[3]提出了以服务计算学科为目标的离散数学教改方针,阐明了学生对该课程在计算学科中地位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此教学方针和目标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文献[4]分析认为影响离散数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是:1)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难于掌握;3)“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文献[5]提出从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类比法和增加举例等方面来提高离散数学教学效果。文献[6]分析了离散数学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工作中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各种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它们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对该门课程进行尝试,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想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实例引入,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每一个部分的引入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例,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与教学方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该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强,学生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才感兴趣。

离散数学通常包含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联知识一点不讲,只讲课本的定义、理论;不讲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对于这样处理的缺点是:1)学生感觉这门是数学理论课、跟计算机关系不大,因此不重视;2)由于没有实际的应用背景,造成学生学习没兴趣;3)全是定义、推理,让学生理不清头绪。

这样的教学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理论的研究打下坚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该门课的引入,每一部的讲解都应结合计算机领域的实际应用背景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为离散数学的每一部分找到贴切的计算领域的实例,通过实例阐述需要的知识,再过渡到离散数学的对应部分,让学生看到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需要这部分知识,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离散数学课程的引入

在进行任何一门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都必须对该门课程作一个整体的介绍,主要是找出一些实例,讲清该门课是怎样一门课,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对于离散数学这门课,教师应该讲清楚以下两个内容。

1) 什么是离散?其实很多同学学完了离散数学这门课后,都还不知道这门课为什么叫离散数学。在百度搜索,得出了下面6个答案:(1)“分散的、不连续的、独立的”的意思;(2)不是连续的数据;(3)分散的数据;(4)这应该是相对于分析数学中的连续来说的,一般来说离散数学的最基本研究单元是集合,主要分析各个集合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少用到数与数的对应关系,也就谈不上连续;(5)就是孤立的点集,像区间,它在每一点上都是连续的,而像整数集,它的每一元素之间都有一点的距离;(6)说不太清楚,虽然自己学过。所以,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这门课教师首先应该说明离散的含义。上面各答案对离散的解释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函数 。

第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可以连续地取[0,1]区间上任意的值,这种变量叫连续量;而第二个函数的自变量只能取有限的几个值,这种叫离散变量。所以连续变量就是能够取某个范围中任意数值的量;而离散变量是只能取某个范围中有限个值的量。

2) 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因为时间、空间有限,计算机能存储的数据是有限的,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任何一个变量都是离散变量。如在生活中,人眼见到的图像(非计算机里的)是连续的,经过数码相机的拍照(抽样和量化的过程)变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照片,即成为数字照片。计算机里的照片就是离散的二进制比特流,图像(灰度图像)像素的灰度值在计算机里是从0到255(实际上是用二进制表示的),即0,1,2,3,...,255。0代表黑色,255代表白色,只有0到255的整数,没有其他整数,而且没有两个整数之间的小数,即不连续的,这是离散变量。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研究计算机,有必要研究这些离散的变量,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

3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部分的引入

在引入数理逻辑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推理判断,如偶数都能被2整除,6是偶数,因此可以推出结论:6能被2整除。但是,实际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其推理就复杂多了,如一个医生能根据病人的病症判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而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判断出病人得什么病需要很多前提知识,而这些前提知识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是否可以把这些前提知识,全部存入计算机,病人只要把自身的症状输入,计算机就能诊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并开出处方,病人就不用去医院排队等候了呢?上述要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实现。数理逻辑就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子领域之一。逻辑是所有数学推理的基础,在人工智能上有实际的应用。采用谓词逻辑语言演绎过程的形式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推理某些子命题。离散数学中数学推理和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就为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4离散数学中集合论部分的引入

教师可以数据库为例进行集合论部分的引入。在管理时需要把很多的信息放在一起,需要时可以把数据按要求列成一个表,打印出来,这就是数据库。把包含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各种数据类型的集合,所以数据库就是一个集合。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等这些很难采用传统的数值计算,却可以很方便地用集合运算来处理。集合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更可以用来表示和处理非数值信息。因此集合论在数据库和知识库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发展,如扎德(Zadeh)的模糊集理论和保拉克(Pawlak)的粗糙集理论等。集合论方法已经成为计算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

关系数据库就是对一些二维数组进行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为此关系数据库必须向用户提供使用数据库的语言,即数据子语言。这种语言目前是以关系代数方法表示的,即它是以关系代数为其数学基础。由于引入了数学方法,使得关系数据库具有比层次和网状数据库更优越,现已代替这些类型的数据库,成为数据库中最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数据库。当今流行的各种大型网络数据库如Oracle、Foxpro、Sybase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

5离散数学中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

关于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纠错码为例。如在计算机通信中都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即把信息转换为0、1序列,然后传递0、1序列,接收端在得到0、1序列后,再把它还原为原来的信息。然而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经常出错。在出错时,怎样判断所获的序列中哪些码出错,在出错时又怎样修改,这是计算机通信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中通常采用纠错码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而设计的这种纠错码的数学基础就是代数系统。纠错码中的一致校验矩阵就是根据代数系统中的群概念来进行设计的,另外在群码的校正中,也用到了代数系统中的陪集。

6离散数学中图论部分的引入

关于图论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树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树在图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树在数据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树来表示某一家族的家谱或某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可以用它来表示计算机中文件的组织结构。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二叉树共有三种遍历方法:前序遍历法、中序遍历法和后序遍历法。通过访问不同的遍历序列,可以得到不同的节点序列,通常在计算机中利用不同的遍历方法读出代数表达式,就可以便在计算机中对代数表达式进行操作。

7结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计算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没有离散数学就没有计算机理论,也就没有计算机科学。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把离散数学讲成一门数学课,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忽视了它的应用背景,让学生感到学习该门课没用,从而降低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课程教学在内容引入时,应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中的实际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笔者实际的教学检验,该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何中胜,庄燕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离散数学”考试方法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1):99-101.

[2] 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离散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1):93-95.

[3] 梁吉业,李德玉,吕国英. 服务计算学科的“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9,87(5):130-132.

[4] 黄巍,金国祥.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09(8):82-83.

[5] 费文龙,吕红. 提高“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24):140-141.

[6] 陈敏,李泽军.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251-252.

Discrete Mathematical Teaching Study and Practice with Glaring

Distinctive Computer Major Features

MO Yuan-bin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Discrete Mathematics is important foundation curriculum for computer major, and the teaching study of it is always popular followed with interest by computer education scholar. In this paper, avoiding teach Discrete Mathematics as mathematics theory curriculum is posted, and teacher should combine every party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with practic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of computer field when he expounds the curriculum and guides students. This tactic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aim, bring students' positivity on study, so achieving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中教数据论文篇7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验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795-02

Based on Profess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d Curriculum

ZHOU Yu-jie1, SONG Yu2, HE Xiao-li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China; work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China; 3.School of Computi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professional database courses the pres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of professional database courses situation and problem and updating instruction from the conception,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databa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let th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atabase to "principle", "the database design" and "the database application.

Key words: database; database principle; database design; database experiment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库技术正应用于我们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众多的企业使用数据库进行管理和辅助生产,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较少专门从事专业的数据库的开发和设计工作,但是数据库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我们管理专业同学能系统地学习数据库知识,更重要的是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到以后的工作中,必将使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那么我们管理类专业数据库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实际应用,这就对我们的数据库实验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教学浅显易懂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验课程中提高运用技能,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重点。

1 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现状

1.1 没有对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重要性足够认识

数据库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数据库理论知识学习,二是数据库实际操作能力,它包含:正确收集数据库所需要的信息;重组信息;建立有效索引;建立正确字段;记录有效性约束;创建表结构和表之间的关系;建立冗余最小的数据库等等。数据库科学本身源于计算机科学,这个学科本身属于工学,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课程,认为学生只要掌握的数据库理论知识,剩下的实验操作可有可无。把实验课当成次要课程,殊不知实验课和理论课同等重要,也是理论课的有效巩固复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而时习之”。

1.2 学生参与数据库实验积极性不高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管理类专业同学大多数对数据库这一门本身源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有一定的天然畏惧感。特别是在接触到数据库编程语言VF、SQL等觉得很难上手;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低,如果这时候辅导老师不加及时的引导,很多同学到后期都会放弃实验。

1.3 现行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上实验课的时候数据库实验课教学方法较落后,很多高校的数据库实验课仍然是,老师一边讲,学生后面做,一步步照搬,照葫芦画瓢,遇到不懂的问老师,经常没有自己的想法,对有些学习习惯好的同学来说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完,而有些同学则不能完全做完,因为自己不懂不会做而偷偷做别的事情,即使做完了的同学由于是照搬,缺乏深度的理解,遗忘性很大,收获较小。几乎不会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1.4 实验教材相对滞后

现有的数据库理论教材繁多,但缺乏好的统一、规范的实验教材。这也是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发展的一个瓶颈。

1.5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同学们在上完理论课后,应该对数据库技术有了一些了解,很少有同学提出:“数据库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我要学习这门课?其实我觉得这个实验可以这样做……”等等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创新性见地和想法,并且在实验课中体现出来,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是让学生完全按照课本来,没有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的动力。

2 对管理类专业提高数据库实验课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对计算机数据库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正如我们管理类专业的同学毕业后更多的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一样。不改变数据库实验课仍然是理论课的附属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实验课教学水平是永远无法提高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具有更好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更高层面重视数据库实验教学环节,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加大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在大多数高校中,实验老师 “差一截”的现状,不管从待遇还是培养上都把实验老师和理论老师提到同一高度,而我们实验老师本身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变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按照管理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多以现实生活为例,一个合适的社会原型,作为应用的对象,运用数据库的知识来构建数据库应用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应用所需的文档、关系结构、查询、视图、存储过程等产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2.3 结合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大对数据库实验课程教材和器材的建设

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我们管理类专业的数据库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发展的步伐,及时修改我们的教材和实验器材,完善实验指导。我们的实验教材一定要贴近当今数据库的发展趋势,明确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放在首位,并且更实用,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学有所用,帮助他们更好解决实际性问题,以及加大实验器材的投入和跟新。

2.4 重视培养动手能力由“要他学”改变为“我要学”发掘创新能力

一群“理论超强”的学生在社会实际需求中毫无用处,根据社会需要我们应该培养一批具有高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开展实验考试与实验竞赛;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开设自行设计的实验;多增加探索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激励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总结

数据库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根据管理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求的学生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数据库实验课程,真正提升自己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数据库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2] 管致锦.基于实验任务驱动的数据库教学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 刘学忠.论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教数据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归纳了数据库课程教学的三个能力目标,提出数据库课程教学效果长效机制的三段论,总结了提高学生数据库实践技能的三要素,建立以数据库为中心的课程群概念,从师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三个角度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引言

编程能力、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思想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课程(名称或有差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传统的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内容不合理[1]教学方法陈旧[2]教学资料单一等问题[3],从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入手,在传统的数据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并结合实践,试图找出一个适用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课程团队丰富的教学和项目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招聘信息中的职位要求和企业实地调研,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归纳为:在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三种能力,梯序为一、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如索引、缓冲池、数据库容灾等;二、实际业务的数据库设计能力,如数据字典、E-R抽取、触发器、数据库安全等;三、基于数据库的应用开发能力,如与各种开发语言相结合的MIS等,这三种能力目标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综合知识一个比一个要多、要深入,同时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使得数据库课程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仅需要完备讲解数据库课程本身的知识点体系,同时还需要将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系统进行归纳和综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吸纳课程外的专业知识。

三、保证教学效果的课程教学三段论

通过对03级~05级这三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包括论文和系统)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做系统的时候数据库设计不太理想,如:E-R图不完善、数据库表设计的随意性、数据库没优化、数据库安全性考虑不充分,甚至个别学生数据库物理设计、逻辑设计等步骤混淆的糟糕情况,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不容忽视:学生在大二学的数据库,等到大四再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之前学的知识点忘记得差不多了,甚至,这些现象也出现在一些当时数据库课程学习时比较好的一些同学身上。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跨度中能巩固和强化数据库技能,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三段论,并在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设置:第一阶段:数据库理论、设计和维护等理论和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阶段,也就是课程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实践技能安排在实验课,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懂数据库到能根据案例进行设计的设计,重点在于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的掌握。第二阶段:数据库专项训练,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末,时间一周,地点实验室,以项目小组形式,在这一阶段,将数据库设计与学生所掌握的某一编程语言进行综合以开发应用系统,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及数据库与编程语言的结合。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时间一周,地点实验室,项目小组形式,根据实际题目,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到开发、部署等全流程,使得学生参与到能应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去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开发功能。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环环相扣,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拓展。通过这三个阶段训练,基本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转贴于

四、提高学生数据库技能的三个基本点

上述的三段论提供了保持据库教学效果长效机制的一种手段,学生的数据库技能是在这三个阶段中进行学习、掌握、巩固和应用的,要想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能,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案例是基础。案例是学生从不懂数据库到理解和掌握数据库基本知识的一个基础,案例最好简单、易学,但同时要具备系统性,数据库课程的案例要贯穿第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包括需求介绍、数据库设计、建库、建表和sql练习和实践以及数据库的备份和数据安全和和数据库性能维护等专项技能案例,同时案例也要体现第二阶段的综合训练,案例最好就有行业典型性。

2.指导教师是关键。虽然案例很重要,但指导老师是关键,同样一个案例,如果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就能很快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重点以及难点,并能根据自身的经验给予恰当的学生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关于课本外、甚至课程外的补充知识的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使得学生能尽快地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技能,我们在主讲教师的选择上全部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担任。

3.第三课堂为必修。要想很好地掌握数据库技术,光靠课程本身的教学和前述的3段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知识的补充,如常用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win)、高级网络编程言语、最新的web技术如Ajax、以及流行的一些成熟的框架(如Java SSH),工作流(如:JBPM)等,而这些在软件公司最常用,但课程教学又几乎不可能全部教授的知识,就需要同学们在第三课堂也就是自学时间自己去参考学习,第三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需要其自觉、主动去学习[4],但重要的是第三课程的学习更需要指导老师指明学习方向和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自学更具目的、少走弯路,这进一步凸显指导老师的重要性。

五、以数据库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模块设置

要想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能,需要以数据库课程为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建设一个相关课程群,这些课程群的在知识点上或承前启后,或相互补充,总之它们成为一个系统,课程群的授课形式分为两种:必修课如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选修课如JavaEE应用开发、ASP.net应该开发。必修课为主干课,重点偏向单向专业技能的掌握,作为必修课的有效补充,选修课偏向综合应用类型,让学生依据其兴趣和爱好进行选取,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数据库技能掌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叶潮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0,(6).

[2]叶霞,李俊山,韦素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小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黄丽萍,周忠眉.浅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上一篇:公共政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微积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