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免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5 09:25:08

中教免费论文

中教免费论文篇1

中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的微型化更是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中小学校目前现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数量有限,使化学教学中的大部分实验均由教师演示,导致许多实验学生无法亲自动手体验和观察,影响了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若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则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实验教师的教学发出了新的挑战。如果课堂上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还是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则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实效性,或课堂上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依然按常规实验去做,这样需要较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对环境也有污染。所以在中学逐步广泛推广微型实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演示实验是探索新知识和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又是学生实验操作和技能最直接的模具。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的演示实验,并对一些实验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例如,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用燃烧匙盛放硫粉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药品用量过多,燃烧时间较长,做完实验后仍有剩余不易熄灭的物质,因而产生大量的SO2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对于这个实验,教师这样改进:①将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红热状态后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就制成了,再用青霉素瓶作微型反应容器,用酒精灯加热到红热状态,迅速打开盛有氧气的青霉素瓶的胶塞,立即将自制“燃烧匙”插入,盖上胶塞,可观察到红热的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深蓝色火焰。②燃烧完毕后,用注射器向青霉素小瓶中注入少量的蒸馏水,振荡。

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污染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创新的欲望。

又如,化学人教版第一册“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教师让3个学生向三支小试管中分别装入少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在3个气囊里分别装入块状石灰石、块状石灰石、粉末碳酸钠,然后教师让3个学生同时把气囊中的药品倒入试管中并观察气囊的变化;并让全班学生记录现象,探究内容如下表: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最适宜方法。

二、改大型实验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概念、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微型仪器做实验,一方面出于为学校节约实验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化学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氨气有很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在完成该实验的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新设计的“氨分子扩散”实验为学生亲自实验:

(1)实验目的

①学生通过“氨分子的扩散”探究实验得出分子具有运动的性质。

②对该实验的改进,新设计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污染性小,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2)实验用品 矿泉水瓶、眼药水瓶

这样改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且减少药品的用量及浓氨水对环境的污染,也改变了当前实验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抄”实验的现状。

三、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时间、空间及仪器和药品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思维没有被完全打开,家庭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有充裕时间自主进行探究实验,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资料查阅、替代药品和仪器收集,现象观察与记录,结论与分析等全过程都是学生个人行为,参与意识强,家庭合作气氛浓厚,思维活跃。例如,学完实验室制取CO2内容后,要求学生自制一瓶CO2气体:

(1)药品 鸡蛋壳、石灰石碎粒、碱面、食醋、干燥剂小包(配制澄清石灰水)。

(2)仪器 青霉素瓶、输液管、注射器、塑料袋、饮料瓶、滴眼液瓶(扎许多针孔)。

以上微型化学实验,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中教免费论文篇2

【关键词】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知识素质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2009年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知识素质是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基础部分。掌握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知识素质的现状,是提出促进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素质提高的前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西南大学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为调查对象。所谓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就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专业依照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所招收的师范生。

本研究采用《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赋有分值的试题满分为5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现状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普通文化知识中,理科免费师范生法律知识和哲学知识平均分低于3.00,低于"一般"水平。艺体类知识平均分为3.02,基本处于一般水平,仅有29.4%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艺体类知识。历史和文学知识得分均低于3.5,熟悉这两类知识的理科免费师范生在统计人数中所占比例均低于50.0%。科学常识得分最高,为3.73,但仍有超过30%理科免费师范生不熟悉这类知识。

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免费师范生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质量低,教学要求偏低。第二,偏重于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第三,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得不到理科免费师范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这部分知识与课堂教学无直接联系。

在对理科免费师范生外语水平的调查中,发现有80.7%以上的同学顺利通过了英语四或六级考试,英语整体水平不错。但调查得知,理科免费师范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上投入的时间几乎占到了课外学习时间的一半,这就在无形中挤压了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

在计算机水平的调查中,通过三级考试和二级考试的共计为140人,占统计人数的52.8%;通过一级考试的为11人,占统计人数的4.2%。调查表明,每个学院只有少数几名理科免费师范生未通过计算机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大部分理科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学科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学科专业知识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学科相关生产生活知识(3.82分)、本学科中学新教材的知识(3.77分)、相关学科的知识(3.66分)和学科实验的知识(3.63分),理科免费师范生对这些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接近30%的理科免费师范生不熟悉学科相关生产生活知识,超过30%的理科免费师范生不熟悉本学科中学新教材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学科实验的知识。

但在学科科技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史知识方面,理科免费师范生的掌握状况不好。理科科技前沿知识的平均分仅为3.30,排在倒数第一位,仅有36.6%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本学科科技前沿知识;学科发展史知识的平均分为3.31,排在倒数第2位,仅有37.0%的免费师范生熟悉本学科发展史知识。可能是由于:①课程体系中缺乏这方面的课程;②免费师范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对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优秀的理科免费师范生仅占统计人数的3.0%,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平均分为3.46,理科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处于良好(80~89分)与中等(70~79分)之间。

(三)教育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教育专业知识中,教育技术知识比较实用,有62.7%的免费师范生熟悉此类知识,平均分为3.70,在教育专业知识中排在第一位,但仍有接近40%的理科免费师范生不熟悉教育技术知识。中学教材课程标准与中学教学紧密联系,有54.0%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平均分为3.55,在教育专业知识中排在第2位,但仍有接近一半的理科免费师范生不熟悉这类知识。

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差,平均分仅为3.17,仅有28.0%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教育科研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很差,平均分仅为3.24,仅有30.5%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教育科研知识。对教育原理知识和学科教学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差,教育原理平均分为3.37,有42.7%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论平均分为3.48,有46.4%的理科免费师范生熟悉学科教学论知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低,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②理科免费师范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专业知识对中学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四)知识素质整体分析

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中,普通科学文化知识整体的平均分3.22,学科专业知识整体的平均分为3.56,教育专业知识的平均分3.42。由此可见,在知识维度,理科免费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好,对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差。

三、结论

在专业知识素质的三个方面,理科免费师范生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差,对理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好。因此,要大力提高理科免费师范生普通文化知识水平。

中教免费论文篇3

摘要2007年,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免费师范生一般回到生源所在地省份中小学任教。有关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和高校普遍收费以及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这一政策就是给免费师范生发了“就业绿卡”,使学生有一种进入“保险箱”的感觉。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绿卡”会导致一部分师范生产生在校学习不认真、混日子、等待分配等一些“怠学”心理和行为现象。本文对“怠学”现象进行释义,并对免费师范生产生“怠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如何避免出现这样不利于培养符合现实需要的师范生的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

一、“怠学”现象释义

所谓怠学,既有懈怠之意,也有怠慢之意。“怠学”(Indolent-learning)心理最早是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在其撰写的《个人建构心理学》中提出的,其大意是:人们在建构知识的时候,难免会有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倾向,这种行动表象所对应的心理状态称之为怠学心理。后来,1972年皮亚杰在《发生认知论原理》一书中提出:“怠学”心理的可塑性较大,具有摇摆性和不定型性。

免费师范生的“怠学”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认真;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得过且过,等待分配;考试“60分万岁”心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等一些满足于现状的表现特征。这和高校其他师范生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的学习倦怠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研究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意义

免费师范生政策旨在培养优秀的教师,未来的教育家。然而部分免费师范生出现的“怠学”现象不利于整体免费师范生的成长,不利于政策的实效产生。虽然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却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怠学”也会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大学是免费师范生学习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怠学”心理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矫正。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这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刚进大学校园的免费师范生来说,思想状况起伏很大,为了防止部分免费师范生厌学及弃学现象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发现部分学生的“怠学”现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培养环节中部分学生出现的“怠学”现象问题与解决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参考建议。

三、分析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原因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是及时的、必要的,意义重大的,但政策尚处于试行阶段,部分免费师范生会出现“怠学”现象,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市场经济、自主择业的大环境中,教育的大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无论怎样“混”,无论学习成绩怎么好,也要去农村,这种心态以及去基层的固定思维,固定想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人文环境上看,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所试点的部属师范院校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实力雄厚,其培养的学生从生源到就业都要优于一般院校。这些院校里的非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且往往会得到较为满意的工作。与这些同校的非免费师范生相比,免费师范生自然也会有落差感,也会引起其心态的不平衡。一些免费师范生就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的心理,影响了他们进校后的情绪,削弱了他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从地理环境上看,所试点的部属师范院校,都位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可选择与发展的机遇也较多。因此,一些免费师范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要去的工作地点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尤其是今后基层中小学还要面临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等窘境,与现在目睹的大城市的繁华、高水平的办学条件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有一些免费师范生产生巨大落差感,挫败感,失去了斗志与激情。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免费师范生出现“怠学”现象也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关。有关文献研究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教师上课质量的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在: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专业知识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等。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定是以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导致教师平时疏于备课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在理论方面钻研得比较多,讲授的内容大多理论性太强,内容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就业有保障,最终产生了“怠学”现象。

另外,各个高校对政策的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也是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发现,学校针对师范生开展的活动太多太频繁,使学生感觉每天都在围着活动转。另外,校方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的制度安排,也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并影响到了免费师范生新生的心态。在一项对免费师范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中:免费师范生群体对学校课程规划满意度低;对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中不满意度高达一半。这些均影响到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与学习主动性。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是缺乏学习动机。从入学动机来看,据有关文献显示,从入学动机层面来看,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政策中“免费”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多数不是“为教而读”,而是“为学而读”,即不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家而读免费师范,而是为了能够有上大学的机会,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而读。免费师范生在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就业有保障,产生“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不愁找工作”的思想。很多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也证明,免费师范生较非师范生学习积极性较低;首届免费师范生整体的不及格率要高于上届非免费师范生。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从比较落后的家乡来到这些繁华的都市,相对比于自己以往的生活来说,现在的生活或许才是他们在高中努力学习所希望将来能够得到的。然而现实是毕业后他们并不能走出农村,留在大城市,却仍旧要回到家乡,因此,种种无奈和不甘令他们的学习状态多少会受到影响。

二是适应性不强。大学管理相对于高中是松散的,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职业定向也使他们对前途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也没有成就感,心里觉得学的再好也还是要去中小学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然而农村教师的现状并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而且,大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惰性,部分学生会受这部分同学的影响,逐渐养成逃课的习惯,情绪低落,一直消沉,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目标性,“怠学”现象自然产生。还有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后如何在中小学应用,很是迷茫,比如,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一些不适合基层社会需要的专业,从而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会有工作保障,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调查显示:与非师范生对比,出现2007级免费师范生成绩呈现“优秀率下降,及格率上升”的趋势。

四、解决免费师范生“怠学”问题的对策

要想解决部分免费师范生“怠学”现象的问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思想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方面

1.认清社会环境,进行形势教育,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

大学生基本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控制他们的思想,也无法改变社会的消极因素带给他们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诱惑力,对其进行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看到国家当前的整体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的看待问题,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就是要让其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国际、国内大势,以及国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对自身发展的重大影响。

2.加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引导和信念教育,调整免费师范生观念意识

从相关研究中的入学动机调查来看,尽快的使免费师范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调整好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热情,这是指导免费师范生走向成才的第一环节。此外,意识和责任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可以通过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指导师范生自我审视、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把师范生所选择的职业的存在意义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职业道德教育,以及采用引导法、针对年级性差异,因材施教法、宣传法等职业理想教育的方法,使免费师范生对自身、对教师这个职业、以及社会对他们即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要求都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很好的理解职业理想教育的目的以及意义以此来指导免费师范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促进其产生职业认同感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使他们有更加稳定的心理去艰苦的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坚定其服务基础教育系统的思想。另外,利用校友资源载体进行教育。校友资源尤指校友中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产生一定影响的人士。这些校友是教育在校学生最具说服力的老师。通过开展校友的相关主题讲座、论坛以及其他交流方式,把成功校友的亲身经验传播给广大在校学生。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汪金权精神。

(二)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育家。组织考核的形式上,除了笔试考查以外,还可以增加面试环节。招收那些认同教师职业、确认自己有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潜能、愿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避免招收那些将接受免费师范教育当作跳板或身心条件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免费师范生现行政策是非免费师范生到校后可以申请转人免费师范生行列,而免费师范生却不可以转人非免费师范生行列。即使退还免费并全额缴纳违约金也不行。这使部分由于填报高考志愿不了解具体政策而错报的同学,对此不甚理解,出现学习不认真,不积极,不主动,应付学业的现象。多位教育界人士,曾反复建言:希望有关部门调整免费生政策,完善退出机制,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比如在大学一年级之后由学生提出申请,中途可选择退出。由于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实行确保“有编有岗”的兜底政策,导致部分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即是,最终会出现“不合格人才”,对这些人如何处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让其退还所有大学费用退出免费师范生队伍还是继续按照入学签署的协议被统筹分配为基础教育服务。

(三)实施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奖优罚劣

在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由于不管如何,不管学的好坏,毕业均可以有份有编制的岗位,使部分学生有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心态。要坚决扭转这种学好学差一个样的被动局面,完善各种约束与激励措施的问题,切实引导、激活、激励等有效措施推动学习兴趣与动力。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优胜劣汰”,通过考核、排名、批准、表扬、奖励,通报等方式对部分出现“怠学”现象的学生进行严加管理,坚决杜绝学生对学习的懈怠和倦怠心理。保障师范生能在“约束”中更优秀,在“激励”中更奋进。保证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继续努力学习,四年之后成长为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对于免费师范生毕业生要有一定的“淘汰率”,对于那些不学无术、贪玩厌学、蒙混过关的免费师范生,绝对不能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拿到大学毕业文凭,进入教学岗位,用这种适当的压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不敢对学习“怠慢”。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动机对一个人的内心和行为具有凝聚、指向、激发作用,可以维持个体内心信念,提供行动动力,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并将行为指向一定对象或目标,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而大学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和蔼可亲、民主平等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投入情感教育,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大的形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向师热情,从而克服学生的怠学心理。

(五)加强免费师范生政策宣传力度

在高中学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教育部门和学校、社会舆论通过新闻媒体、校园广播、宣传会等方式十分明确地告诉考生免费师范生的具体政策,并对政策进行解读,以及对学生,家长的疑问进行解答;告诉考生免费师范生严厉的赔偿政策,以及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让其能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更理性的选择。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便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避免入学后发现政策和原来自己所了解的不一致,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从而避免“怠学”心理,“怠学”现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OL].http: // moe.edu. cn/edoas/website18/03/info34003.htm.

[2] 丁超.高校免费师范生新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王铃枝.师范生免费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谭涛,李良,蒙.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对策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6).

[5] 巩嫒丽,张奎,孙倩.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之意向的调查[J].高等函授学报.2008(7).

[6] 免费师范生的学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J].高等函授学报.2009(4).

[7] 鲁克亮,刘琼芳.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中教免费论文篇4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现状;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呈领(1956—),男,湖北老河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E-mail:zhcling@mail.ccnu.省略。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战略目标。免费师范生是指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1]自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陆续开始免费师范生招生,到2010年底,全国在校免费师范生共计4万余人。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免费师范生综合教育素质和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首要的环节是建立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体系。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和新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3]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三个层次。四个维度与《标准》里的四维度相对应,分别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三个层次是指基本应用能力、整合设计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其中基本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操作技能、设计技能和管理技能;整合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设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而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生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利用教育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整合设计能力是免费师范生本科阶段必须具备的,而教育研究能力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阶段必须具备的。课题组同时建立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素体系,共分为12个小的子类别。

2011年5月,课题组对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要素体系的8个子类别(因调查对象为在读本科生,故教育研究能力未在调查范围),目的是了解免费师范生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其中问卷在2011年初对华中师范大学的部分免费师范生进行了试用和修订,从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查的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2007级及2008级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免费师范生。涉及的学生专业包括中文、英语、生物、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历史等9个专业。这些免费师范生都已上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已经过相关的实习或实践经历。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部分图表采用Excel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意识与态度

1. 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在中小学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25.0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49.48%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22.5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一般”。该问题的选项按5级量表设置,按照认同度的高低依次赋值为5、4、3、2、1(5级量表下同),选择结果平均值为3.96,基本达到4对应的“重要”水平,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重要性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2. 对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素质的认同度

该问题的选项同样按5级量表设置,被调查者选择结果的平均值为4.07,和“认同”标度值4相当,且选择“认同”或“非常认同”的比例高达82.3%,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认同度很高。

(二)知识与技能

1. 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和了解方面,情况不容乐观,均值基本都处在2和3之间,意味着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熟悉程度在“不熟悉”和“一般”之间徘徊。

表1 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熟悉程度

2. 对常用软件或课件制作工具的掌握程度

表2 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或课件制作工具的掌握程度

从表2统计结果看,免费师范生对Windows 操作系统、IE浏览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比较熟练,均值都在3.5之上。但在Flash、FrontPage、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工具以及视音频编辑软件的操作使用上,熟练程度较低。

3. 对教学设计经典设计步骤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经典步骤分为前端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和阐明、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前端分析掌握程度均值为3.17,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和阐明掌握程度均值为3.28,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3.18,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3.34,对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掌握程度均值为2.98。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对教学媒体选择这一教学设计环节掌握最好,对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这一环节掌握最差,但整体掌握水平处于“一般”。

4. 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和维护熟练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收视教学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的操作和维护上,教学光盘播放的熟练程度均值为3.18,卫星收视教学的熟练程度均值为2.58,计算机教室的熟练程度为3.03。因为卫星收视教学涉及的设备维护和资源接收操作相应要复杂一些,在读免费师范生接触也不多,故其熟练程度相应较低。

5. 对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了解不多,很了解的仅占0.4%,了解的仅占6.4%,有35.0%的免费师范生没听说过这些学习模式。

(三)应用于创新

1.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免费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率最高的是多媒体课件,高达86.5%,其次是教学素材库、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和博客,均不足50%。可见免费师范生已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依然占主体地位。

2.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曾使用过的教学策略

图1 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

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

从图1可看出,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比如微格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策略是讲授型教学策略(73.5%),其次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53.6%)和发现式教学策略(48.4%),使用最少的是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和支架式教学策略。

3. 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曾使用过的教学模式

图2 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

对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

从图2可看出,免费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61.9%),其次是授导式教学模式(53.0%),使用最少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26.1%)。

4. 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甄别和二次开发的能力

统计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的能力均值为3.57,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甄别的能力均值为3.27,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均值为3.08,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的能力均值为2.92。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甄别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对资源处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很明显被调查者的能力均值不断减小。

5. 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图3 免费师范生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从图3可看出,免费师范生日常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主要有借阅教辅书籍(79.5%)、到专业网站查询(79.3%)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67.3%)。有59.4%的免费师范生选择通过和同学共享的形式获取学习资源。使用较少的途径是通过学术性数据库获取和通过教学光盘获取。

6. 在实习或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在实习或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是计算机+投影的多媒体组合方式(66.5%),37.3%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电视机+DVD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24.8%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录音机,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外语和中文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仅有10.3%的免费师范生使用过卫星收视教学。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践或实习中,有74.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新课程的引入中,有75.4%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内容的展示,有66.0%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有38.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向学生布置作业,有36.2%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评价,有31.1%的免费师范生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反思。

8. 对教育技术领域新的技术或应用的熟悉情况

结果显示,对RSS、SNS等社会性软件的熟悉均值为1.97,对Moodle的熟悉均值为1.89,对电子白板的熟悉均值为2.32,对视频会议系统的熟悉均值为2.24, 对绩效技术的熟悉均值为1.86,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熟悉均值为2.08。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技术或应用不甚了解。

(四)社会责任

1. 对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同度

对保护版权的赞同度为3.85,对确保资源安全性的赞同度为3.99,对保证学生信息安全性的赞同度为4.25,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赞同度为4.39,对如实反映教学现状的赞同度为4.17。可见免费师范生对技术在教学中应承担的社会责是非常认同的。

2. 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20.7%的免费师范生表示能很好地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41.4%的免费师范生表示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有12.4%的免费师范生表示自己在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时存在障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比如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远程教育理论的熟悉程度介于“熟悉”和“一般”之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免费师范生比较关注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随着该课程的结束,学生对理论知识也会逐渐淡忘,直至变得陌生。

2. 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和课件制作工具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对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IE浏览器、字处理软件Word、演示文档制作软件Powerpoint和表格处理软件Execl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但对于一些课件制作的常用工具比如动画制作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这种现象首先和使用环境有关,Office系列的软件学生使用的频率较高,自然掌握度比较高,而Flash等软件平时使用的机会少,掌握度自然较低。其次和学生对课件制作工具的理解也有关系,很多学生认为在日后的教学中制作课件只需要最简单实用的Powerpoint就够了,学习其他软件没有必要。

3. 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对教学设计经典步骤的掌握情况来看,整体水平为“一般”,部分学生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与选择上存在困难。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教学设计的实践锻炼不够,主要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过教学设计的训练,在教学实习中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也有所忽视。

4. 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未来扎根基础教育(包括两年为农村教育服务)的生力军,免费师范生必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特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免费师范生必须具备与农村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比如掌握“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对应的设备和技术操作、教学应用的课堂教学设计,掌握“农远”工程中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甄别、二次开发、应用等。[4]从调查结果看,免费师范生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尤其在卫星收视教学的操作、维护和使用上熟练程度较低。一方面因为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关注不够,学生对三种模式并不是太了解;另一方面是对三种模式的实践机会不多,对卫星收视的实践操作机会更少。

5.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将信息技术与学生今后将要教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是将信息技术用于新课程引入、教学内容展示和与学生的互动,而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即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学生的关注度较低。

6. 对教育技术领域新的技术或应用的关注度不够

免费师范生作为师范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必须拥有数字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关注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并用来支持学生的学习。但从调查结果看,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趋势对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显得很陌生。对于电子白板这样在业界已开始广泛应用的教学媒体,学生的熟悉度仅为2.32。

(二)建议

1. 建立面向专业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甚至将免费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该课程的课程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平台,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以该平台为依托向师范生的所属专业进行辐射和延伸,重点培养师范生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延伸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在专业学习中对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潜移默化。比如专业任课教师倡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专业学习,强化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倡导学生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提交专业课程作业,强化免费师范生对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及二次开发的能力;倡导学生将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在自己的专业实习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2. 建立面向混合学习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混合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有机整合,[5]其核心思想是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鉴于学生反映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缺乏有效的实践等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即教师面授与学生在线学习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与基于Web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教师面授主要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线学习主要是通过专题网站和讨论区进行扩展性学习,是对教师面授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可改变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小组协作学习与基于Web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以任务和项目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学习伙伴合作和个人提升,进而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3. 更新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

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等同于以往的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忽视了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普通师范生的区别。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要体现创新性教师和示范性教师培养的要求,既要能胜任城镇中小学教学的要求,又要能胜任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比普通师范生更高。此外,部分学校制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大纲只是根据以前的培养大纲进行了微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以往应掌握的工具和软件已被淘汰,但仍赫然出现在其培养大纲中,而一些新的工具和软件比如电子白板、社会性软件却未被提及。这也正是调查中很多学生对教育技术领域一些新的动向和技术知之甚少的原因之一。所以,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既要根据他们未来岗位的要求进行更新,同时也要根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

4.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71.6%的免费师范生反映其技术操作不够熟练,这说明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为欠缺。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大设备方面的投入,同时要适当增加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学时,让学生有充分实践来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到免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当中,作为其能力考核合格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可以以院系为单位开展诸如课件制作、Flas制作和网页制作之类的课外学术竞赛,激发学生对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省略/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3]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NETS for Teachers 2008[EB/OL].省略/standards/nets-for-teachers.aspx.

[4] 瞿堃,樊碚.论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6):20~22.

中教免费论文篇5

【关键词】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

一、研究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作为国家尊师重教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在于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培养未来的教育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育部指导部属师范大学重新设置了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个部分。

免费师范生课程是高师院校培养未来师资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免费师范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素质,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师范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的对策,对促进理科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部分。自2007年9月重新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西南大学便迅速颁布了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方案。通过对西南大学首届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与教育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专业没有差异,而且与学校的要求一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与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化学、物理专业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但生物专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生物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偏小,低于学校的要求,课程弹性略显不足。

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有物理专业与学校要求比较一致,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学分远高于学校要求,这也导致了化学和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课程的总学分偏高于学校要求的总学分。三个专业相比,化学和生物专业更加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这反映出三个专业对师范专业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分歧,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之比3.33:1,比例基本合适。与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相比,西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比重虽然不低,但课程内容却十分单一,工具性课程和政治类课程比重过大,工具性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和文献检索)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达到了42.5%,政治类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在通识必修课程中的比重为17.5%。体育类课程(包括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身体健康的关注,课程内容单调。哲学类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高中知识,难以扩大免费师范生的哲学视野。缺少艺术类课程,这往往会导致免费师范生艺术修养难以提高,尤其是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师范生就业的指导,且开设时间偏晚,没有开设关于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课程。

3.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在学科专业课程中,①选修课比重过低,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免费师范生的选择余地偏小。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8.5:1,物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25:1,生物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之比为7.1:1。②实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化学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为30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比重的44.12%,接近一半,但选修课程中没有化学实验课程。生物专业实验必修课程的学时比重占专业必修课程的34.62%(部分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所以选择学时比重),但选修课程中实验类课程比较少。物理专业,实验必修课程仅有两门,课程比重为17.24%;实验选修课程中实验课程学时比重为17.86%,有4门选修课程包括实验内容。③据访谈,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课程难度偏大,如:《环境化学》课程的难度过大,师范生希望将其改为中文版教材。另外,选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实用性很差。

4.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修与选修课程比重之比为3.2:1,比例基本合适。除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学分为24学分,三个专业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平均比重为7.96%,这与教师专业化发达国家同类课程的比重(美国20%~30%,英国25%~40%,俄国33%,日本16.5%,韩国14.3%,新加坡39.2%)相比偏低。

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理论课程门类单一,虽然在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但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有崇高的职业修养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但关于这些方面的课程并没有列入必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中,教学观摩与见习仅安排在第一学期(18学时),没有连续的教育见习。

教师教育课程内部模块主要有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自主训练模块三部分,内部模块划分针对性不强,不是根据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容易出现“用力不均”或不全面的情况。

三、完善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完善理科免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应坚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合适的原则,构建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教师职业的实践特性和理科专业实验作为学科基础的特性;坚持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均衡的原则,确保师范专业“综合性” 、“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有效结合。根据以上原则,提出以下建议:

中教免费论文篇6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8-021.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实施现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 1996 年开始酝酿设置,经过十年的试点,于 2006 年 3 月由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正式宣布转向正式举办,至如今历经了 17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硕士、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四种类型。本文主要讨论免费师范教育硕士。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免费师范毕业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实行学分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整体设计。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些要求没有被很好地遵守,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实施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在课程方面。

2.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结构是 5 + 5 + 2 ( 5门学位课程 + 5门专业必修课 + 2门选修课程) 。以教育管理学专业为例,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规定的五门学位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外语( 含专业外语) "; 五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统计与测量"、"青少年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另加两门以上选修课,如"专业外语"、"学校财务"、"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教育预测与规划"、"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教育管理史"、"基础教育督导"、"微机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教育未来学与发展战略"、"国外中小学教育"、"教育哲学"等。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存在重复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现象,例如上述课程中"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都是理论类课程。并且一些学员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学习内容的重复。

2.2公共课比重太大,必修课、选修课未能体现专业差异。在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政治、英语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大概占了整个课时数的20%。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并没有突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更难以体现对学员提出的"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要求。并且对于英语之外的其他专业,如数学、物理,学习综合英语对他们的教学实践没有实质帮助。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看,对所有研究方向的教育硕士生来说, 必修公共课程的课内学时数占到整个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数的65、9%,具体到某一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仅占总课时数的34、1%。尤其是必修公共课程也相似,没有体现差异性,选修课相对国外来说也相对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小。

2.3课程内容陈旧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缺乏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鲜实例,缺乏对学校实际运作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过多关注概念、原则的灌输,而对诸于如何设计课程导入、如何控制课堂教学、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如何反馈等贴近教学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或蜻蜓点水式一掠而过,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教学方法方面,受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师资质和教学条件等多重影响,目前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传统的教授方式,即使运用到多媒体授课,但学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段的理论灌输,师生间受时空条件限制难以进行有效交流,案例教学缺乏教师亲身实践的鲜活素材而显得陈旧呆板等。

3.对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教师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足轻重的作用,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展望未来,应作如下调整。

3.1切实加强实践课程,在必修课程中减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教学实践课程,把现实中的教育活动的具体案例作为授课的案例,真正的突出实、新,以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合理调整公共必修课程的比例与课程内容,适当降低政治、外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英语,使用国外学者的文章作为教材,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方便教师之后的自主学习。调整纯理论的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与内容,增设与时代和历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

3.3增加专业选修类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满足学生向多方向发展的需要。可以让各个方向的教育硕士选择不同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他们各自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之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而真正能够承担这种探索工作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此,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使教师能够在已经观察和积累的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予以理性的升华,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移位。参考文献

[1]闫苹,关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教师.2006(4)

[2] 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0(7)

[3] 李章泉、王洪松,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优化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5)

作者简介:

中教免费论文篇7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免收学费,发放各种补贴等等。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使得录取线居高不下,“师范热”持续升温。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很多学校的师范专业开始由不收费转为收取标准不一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就使国家对师范专业的优惠政策得不到体现,师范专业的优越性在逐渐地丧失。最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中城市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逐步减少,众多本科生、硕士生不能从事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众多的社会原因,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地区工作,基层教育机构人才缺乏,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急需大量的专业教师。据资料统计,仅广东一个省就缺3.8万名教师,而且教师的总数目前还在下降,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也在下降,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的师资需求。为此国务院在2007年5月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从2007年秋学期起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其主要的精神是: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交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之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这个办法中国家明确地规定了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待遇和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热爱教育事业,做终身的教育工作者,而且可以长期地充分保证基础教育师资来源。

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于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免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师范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而音乐教师教育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更要依据基层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学生音乐基础素质,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几个层面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如何应对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认识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定位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和指令性,它不同于我们过去制定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必须到基层中小学任教,而且要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且从教应在十年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必须是能在最基层的中小学工作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

在2005年颁发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规格中要求: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教育部的指导方案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可否这样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能够从事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

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工具,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和限制。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随之同步的课程改革也获得极大的收效。特别是教育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出台后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起到规范和整合的作用。但是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机制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应在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构建一个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师范音乐教育的免费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免费师范生的课程建设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依据培养目标和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以现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尽量减少开课数量,精炼教学内容,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汇,着重培养学生从教能力。

由于免费师范教育就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依照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训练教学技能,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到基础教育的一线学习体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课程开设过多,学生负担太重,没有独立的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国外大学的情况。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修完128学分,32门课程。其中16门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①而我们现在音乐学师范专业要求本科生四年要修完150学分,比世界著名大学还多出四分之一。这对于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很不利。在免费师范生的课程总体设计中可否压缩总学分,减少课程门数,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目前我国大学的有些课程越教越专,越教越窄,越教越细,过分地强调专业性。这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十分不利。我们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有些课程可能在音乐学学科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并不占重要地位的专业课程,宁可舍弃。我们来看一下俄罗斯的《国家教育标准条例》,其中规定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如下课程: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外国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史、民间音乐创作、视唱练耳、和声、复调、乐器主修、合唱理论与合唱改编。此外还开设音乐基本理论、艺术指导、合唱教学及乐团合唱实践、乐器选修等课程。②他们的课程设置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点,结构科学合理,内容简洁明晰,值得我们在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时认真借鉴。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既不同于音乐学专业,也不同于普通的师范专业,课程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否在声乐课中增加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演唱,训练范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还须要掌握多种声乐演唱形式的排练方法;钢琴课重点训练学生伴奏能力,增设手风琴和电子琴的教学内容;视唱练耳中增加如何训练儿童的音准和提高看谱即唱的能力;合唱课中增设合唱队排练的内容;在众多的理论课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唱、能弹、能教、能组织各种活动的全能人才。

总理在今年教师节接见会上提出:“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总理的这番话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方向,也应是我们制定免费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的指导方针。

管理机制――培养目标实施的保障

我们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来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实施。首先应增加学生接触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时间。教育部在《实施办法》中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使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事业,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国外有许多大学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英国在一年的基础师范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学院本部,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在三所不同的学校参与实习教学。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免费生在就读期间尽量多地接触中小学教学实践,可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采用3+1的模式,既,前三年把所有课程基本学完,第四年专门从事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每学年都应到中小学去见习,还可以聘请工作在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地举办的和基础音乐教育有关的活动,如教师培训,教师技能比赛等等。

改革现行的选修或主修制,过去各院校大都在大三学年实行选修或主修一门专业,在免费师范生中应取消这种做法。免费师范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不同,普通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有多种选择,而免费师范生将来一定要去基层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一定要有多高超的专业技巧,而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教学能力,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把一门专业技能作为主修的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难以树立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决心。

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招生专业考试的方法与其相配套。应适当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在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专业加试中不设主科与副科,在声乐考试内容中增加自弹自唱;在钢琴考试内容中增加即兴伴奏;在视唱练耳考试中增加看谱唱词的内容。还可增设特长加试,专业不限,内容包括各种乐器演奏、舞蹈、指挥、表演等等,综合考察学生音乐潜质,提倡一专多能。我们可以借助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音乐专业学习中就开始接触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相关的训练。

研究生培养――新的挑战

《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这项政策给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过去研究生招生来源主渠道是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从2008年并轨之后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是免费生,按国家规定都不能报考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生源成了问题。没有充足的优质的生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我们应开辟新的研究生招生渠道,开通非免费师范生报考渠道以及吸引外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

利国兴邦――对免费师范教育的认识

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其目的是进一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在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和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并推动教育创新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今后国家还准备将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历史的机遇,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做好试点工作,特别是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做出我们的贡献。

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内即将完成,这一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将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我们将又一次面临教育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以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为契机,做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而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8年。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

[4]格雷厄姆•维尔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年。

[5]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6]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

①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孙晓婕《俄罗斯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体系》,《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1期,第37页。

③格雷厄姆•维尔奇《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挑战》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论文集,第100页。

中教免费论文篇8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高校社团 培养模式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目光聚焦在“免费师范生”群体上。被寄予厚望的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社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广阔平台。怎样利用社团的常见活动形式,以创新的形式提出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方案,需要对师范大学社团的组织模式进行深入创新探究。

一、免费师范生的社团培养模式

2007年,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后,作为6所试点学校之一的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了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社团培养模式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加里•德斯勒的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免费师范生的年龄大多数处于职业角色设计期。他们的职业定位十分明确,师范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免费师范生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最终做到“下得去”、“留得住”,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模范地履行义务。

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社团的相关调查,发现其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始终将对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塑造、提高作为社团建设的核心内容。截止到2010年1月,该学院获得认可的社团有14个,平均不到36名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根据活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思想理论型,如马列协会;二是兴趣爱好型,如静湖书社、逐风文学社;三是科研实践型,如新知讲台协会、中华古诗词吟诵团;四是环保公益型,如敖包草原文化协会。这14个社团在全校范围内拥有注册会员约650人,参加活动人数达到780人左右。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社团活动的免费师范生大约为400名,占到学院免费师范生整体的86%。

社团培养模式在塑造复合型教师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在思想、道德、知识、身心、能力各方面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综合训练,逐渐使其成熟起来。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二、社团培养模式成效初显

社团培养模式是指以社团作为载体,通过策划组织专题活动的方式对内部成员进行培养的模式。以“明确专业优势,突出师范特色”为出发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指导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巧妙地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绝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评价良好,社团培养模式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互动交流式

互动交流式采用“圆桌论坛”的形式,即根据拟定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话题引导员主持探讨并引出参与者独到见解,进而深入话题。例如,静湖书社的“智爱亭”论坛曾经举办过“酒中诗词话中秋”、“韦小宝的三次华丽转身”、“谁是孙悟空的知己”等融合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话题论坛,掀起了一阵“览尽天下奇书,写就旷世美文”的读书、讨论潮流;心理协会的“拇指踢踏舞――令我最感动的感恩节短信”活动让成员分享了各自的感人故事。

此模式不仅可以调动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敏锐的分析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全体成员有效地探讨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下方面的话题适宜进行交流:文学、音乐、影视等,自主学习、课外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2.演讲座谈式

演讲座谈式采用“一对多”演讲的方式,邀请在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的嘉宾,将自身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汇总成为一场报告,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激励成员结合自身情况做出人生规划。一场活动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适用于参与人数众多,主讲人综合素质高,主题颇具吸引力的情况。这种形式方便易行,操作简单,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不高。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捭阖”系列活动的主讲人,都是活跃在文学、语言学科各研究方向的高校教师;“吾班教师初长成”教师微格训练则是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课堂情境进行短时教学,每次教学活动之后由工作在重点中小学一线、基础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的课外辅导员进行点评、示范,使免费师范生有侧重地提升自身教师技能。

通过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的社团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第一,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是新生事物,现阶段的培养模式仍然缺乏成熟可行的方案。第二,社团活动零乱,存在盲目性,缺乏相应的指导。社团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没有形成体系。第三,免费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预期收获与实际收获的差别明显。

三、积极探索优化方案

针对以上3个问题,我们项目组认为,社团培养模式应趋向系统化、个性化。

1.基础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培养内容是以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主、身心素质为辅。思想素质居于首位,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免费师范生今后发展的性质与方向。注重社团的文化建设,宣传以章程、宗旨、发展历史为主的工作手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道德素质是指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身心素质是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和。学院的社团管理机构可以定期举办体验扩展式活动增强成员的身心素质,其间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可以规范参与者的基本行为,从一个侧面提升其道德素质。

社团之间要注重交流的作用。与理论有关的社团进行知识的教授和强化,与实践相关的社团提供操作的平台,每个社团提供一到两种优质资源,纳入到学院整体的社团培养模式中,由社团管理部门将各社团提供的优质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

2.立体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强调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社团是基本的活动单位,也是初级的研究单位。社团管理部门为每位免费师范生建立个人培养档案,将各自的特点登记在案。社团可以举办有侧重的特色活动,为个人提供信息。

为了切实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能,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例如,“三字一话”活动,勤练教师基本功。学院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指导免费师范生提高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水平;各社团将普通话的练习、考核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中去。“背诵古诗词五百首”活动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中学阶段教材中出现的古代诗词。“实验性戏剧”的编排与演出,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重新走进经典,创新地演绎出别样的精彩。“科研立项”活动则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的启蒙课,激发未来教育家的研究热情。

3.考核评价体系

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只有通过一套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师范生专业技能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次性考核不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根据教育技能内容的特点,分3个级别进行考核,有利于合理促进师范生的技能形成。考核由社团管理部门组织、各社团实施,它包括:一级基本教育技能考核(包括教师三字一话、背诵古诗词五百首、课件制作等),二级实际教学技巧考核(包括掌握课程标准、使用教材、备课、讲课、编排课本剧等),三级高级教育技能考核(管理技能、教研技能、科研技能等)。

社团培养模式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育人功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高校社团作为小型社会范本为参与者提供的社会整体感知印象是十分可贵的。参与社团活动是免费师范生融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当即将站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时候,首届免费师范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用自己的学识与激情为广大教育力量薄弱地区带去希望。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参考文献:

[1]马明华.现代大学生学生工作特色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臣之.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专业化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6):24-28.

[3]苏锦明.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J].泉州教育,2003,(1).

[4]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74-375.

上一篇: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九年级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