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疫情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1 18:39:17

个人疫情报告

个人疫情报告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动物疫情是指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情况。

第三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公布动物疫情。未经授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动物疫情。

第四条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辖区内动物疫情报告工作。

第五条动物疫情实行逐级报告制度。县、地、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建立四级疫情报告系统。

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布设的动物疫情测报点(简称“国家测报点”)直接向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报告。

兽医法规

第六条动物疫情报告实行快报、月报和年报制度。

(一)快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快报:

1、发生一类或者疑似一类动物疫病;

2、二类、三类或者其他动物疫病呈暴发性流行;

3、新发现的动物疫情;

4、已经消灭又发生的动物疫病。

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国家测报点确认发现上述动物疫情后,应在24小时之内快报至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应在12小时内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二)月报

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辖区内当月发生的动物疫情,于下一个月5日前将疫情报告地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地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每月10日前,报告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于每月15日前报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将汇总分析结果于每月20日前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三)年报

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每年应将辖区内上一年的动物疫情在1月10日前报告地(市)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地(市)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1月20日前报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在1月30日前报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将汇总分析结果于2月10日前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第七条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国家测报点在快报、月报、年报动物疫情时,必须同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国家测报点报告疫情时,须同时报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并抄送农业部动物检疫所进行分析研究。

第八条疫情报告以报表形式上报。需要文字说明的,要同时报告文字材料。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统一制定动物疫情快报、月报、年报报表。

第九条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和从事动物防疫科研、教学、诊疗及进出境动物检疫等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本单位疫情统计、登记制度,并定期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条对在动物疫情报告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瞒报、谎报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引起重大动物疫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个人疫情报告篇2

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报告

第十六条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乡(镇、地段)级以上的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县(市、区)级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乡(镇、地段)级责任报告单位应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或采集器的网络直报。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九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第四章调查

第二十一条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疫情报告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第四十条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

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个体或私营医疗保健机构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责令停业整改,并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触犯刑律的,对其经营者、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的,对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和军队的相关规定执行。

个人疫情报告篇3

【摘要】目的:为了解掌握我市麻疹发病情况,达到及时控制的目的,现对2008年辖区内所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全市2008年共报告发生96例麻疹病例,占总人口数的1.54/10万,经血清检查诊断阳性46例,阳性率为47.92%;其中外地医疗机构报告4例,占发病总数的4.17%,本市报告92例,占发病总数的95.83%。外地及本地医疗机构所报告的麻疹病例中均无死亡病例。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人类病毒性传染病,在1963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平均而言(在完全易感人群中),每1例感染的病例能够传播给周围的其它20个人,这就是为什么阻断麻疹传播从而消除麻疹需要95%的人群免疫力的缘故。在未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位,自从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降至10/10万左右。近几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一直稳定在5/10万以下,2005年报告发病率1.98/10万,2006年报告发病率0.703/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1.46/10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直报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泰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3 采集血清送我中心实验室进行麻疹Igm血清检测。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城市与农村发病没有差异,各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泰兴市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报告发病38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9.58%,第二位是高港区报告发病20例,报告发病率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

2.2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主,发病高峰为3一6月,共报告发病82例,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85.42%。

2.3 年龄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40岁。2月龄一8月龄4例,占报告总数的4.17%;9月龄一2岁9例,占报告总数的9.38%;3-9岁5例,占报告总数的5.21%;10岁一19岁24例,占报告总数的25.00%;20-29岁22例,占报告总数的22.92%;30-39岁26例,占报告总数的27.08%;40-49岁6例,占报告总数的6.25%。

2.4 职业分布: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男性病例65例,占报告总数的67.71%;女性病例31例,占报告总数的32.29%。本地中、小、幼儿园学生38例,占39.58%;本地散居儿童、社区居民28例,占29.17%;流动人口、流动儿童30例,占31.25%。

2.5 免疫史:在报告的96例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有26例,占27.08%,有免疫史的10例,占10.42%,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3 讨论

2008年我市报告麻疹发病率远远超过了2006-2007年同期水平,且有如下几个特点:(1)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个别市区,其中高港区和泰兴市所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20.83%和39.58%;(2)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流动人口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1.25%;(3)我市麻疹发病对象向成年人移位,10岁-19岁24例, 20-29岁22例, 30-39岁26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5.00%、22.92%、27.08%;(4)未免疫及免疫史不详人群比例的升高是导致麻疹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免疫史26例,占27.08%,免疫史不详的60例,占62.50%。

麻疹是我国政府要求加进速控制的传染病,为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把计划免疫工作作为行政行为和民心工程,并提供保证(政策、经费),对业务机构工作的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督导和评比,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常规免疫工作有序开展。(2)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报告麻疹疫情,疾控机构要开展主动监测和搜索工作,及时发现麻疹疫情。对报告的疫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3)认真开展常规免疫工作,认真实施冷链运转,提高接种率。保持麻疹疫情疫苗的高接种率,并适时开展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消除经济、交通不发达免疫空白人群。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实施好新生入托、入学时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给予补种。(5)依法行政、依法计免,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适龄儿童自觉接受疫苗预防接种,让他们知晓要获得儿童健康,减少疾病危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接受疫苗接种,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薛晓玲,王荣.2004-2005年西安市麻疹疲情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年8月(4)459-461

个人疫情报告篇4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疫情报告;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99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我国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疫情的控制方面主要表现为报告方式、临床报告人员责任意识、报告制度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报告质量方面尚存在一定阻碍,造成疫情报告质量的下滑。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传染病的控制效果以及及时性,为疫情的了解与管理提供切实依据。就本次调查结果而言,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1疫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1.1报告方式的缺陷

在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中,不少医疗机构在报告方式上仍旧沿用着传统模式,也就是仅仅采用书面形式报告,在一段时间后汇总所有疫情状况再统一上报。这种报告方式存在一个较大弊端,也就是处理上的不及时。以禽流感为例,在疫情上报方面,时间属于重要因素,只有在第一时间发现携带传染病人群或是将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找到才能够有效控制住疫情的传播,否则极易出现传染病携带者由于自身活动行为造成更多人被染上传染性疾病情况。换言之,目前部分医疗结构在报告方式上尚处于偏向落后阶段,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疫情的及时了解,同时在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统一管理方面存在滞后性,应在检测出阳性反应后立即登记并采取有效措施让传染性疾病被更多医疗机构知晓并注意防控[1]。

1.2责任意识的落后

疫情报告属于重要事项,但一些临床医师在此方面的认识程度并不深,存在责任意识落后情况。调查发现,临床医师在传染性疾病疫情上报与控制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法制意识较弱、对传染性疾病在传播途径以及临床表现方面并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程度等。传染性疾病通常会让患者存在普遍性特征,一些临床医师只能够看到普遍性,忽略了患者自身年龄、性别等方面造成了疾病特异性,从而并没有将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与不良反应全面掌握,在这一背景下,传染性疾病的防范可能会出现疏漏点,影响疫情报告质量。

1.3报告制度不完善

调查发现,在传染性疾病的报告制度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报告程序以及登记格式都存在较大不同之处,这些项目、环节上的不同造成疫情报告影响了统计时间与效率。同时,报告中缺少患者发病时间现象较为普遍,且在患者出入院等几方面也存在普遍性问题,不少医疗机构并没有登记这些内容。

2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优化措施

2.1改善报告方式

在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除了传统的几种方式外,网络逐渐融入到信息传播媒介中并承担着重要角色。网络化的发展为传染病疫情报告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报告方式,同时也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疫情状况以及传染病携带者本身情况,有利于对疫情的研究与控制[2]。具体而言,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网络直报方式将传染病疫情信息联网上报,一旦发现较大规模的疫情,统筹部门可通过各级、各地医疗机构的上报信息及时了解疫情分布状况以及携带者可能所处位置,尽可能减少更多人被疾病感染的可能性。

在网络直报方面,相关医疗机构首先应确保疫情上报处于长期联网状态,同时建立相应数据库,除包含有不同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患者不良反应、实验室检验注意事项等信息方便主治医师判断病情外,还应注意设置患者相关信息登记部分。在疑似传染病携带者信息登记方面,基本信息必不可少,同时还应将其临床症状详细说明,同时将实验室检查结果报告以附件形式上传到数据库。只有这样,当疫情爆发时才能够更及时的调用这些信息,查看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的普遍性,方便了解疫情主要表现,让人们自身加强防范。

2.2完善相关制度

卫生部门在此方面应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调查发现,在卫生部门干预下,《全国传染病报告工作规范》[3]的下发让传染性疾病的报告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各级医疗机构能够在指导下不断完善自身上报工作并优化报告质量。因此卫生部门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短时间内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让医疗机构有一个合理参照去不断优化自身报告工作。同时,卫生部门应注意对临床医师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这类人员优化思想,从基层操作上保障疫情报告质量。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此方面的督导工作,不仅需要监督,还应注意引导,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对于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可统一下发指导方案提升指导效率。

2.3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不仅在于工作方式以及具体操作上的培训,还应注意对医疗人员责任意识的培训。培训需定期展开,并且注意培训的效率,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现象,要让医疗人员切实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医疗人员也应注意自身建设,在培训下不断优化自身水平以及责任意识,了解到传染病疫情报告与防控的重要性[4]。同时,由于传染病疫情也是在不断进化与发展的,一旦疫情出现变异应及时告知医疗人员并在短时间内找到控制方法,普及传染病防控方式,提升临床医师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操作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

3讨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在疫情报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报告方式以及制度管理等方面。因此在优化上理应重视这两方面的完善,有针对性的提升疫情报告质量,同时加强责任意识,力争将传染性疾病在初期有效控制,保障人们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施界,周丹娜. 徐汇区2009年二、三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0,17:3272-3273.

[2]胡惠兰,曾义虎,颜艺娜,蒋德青. 昭通市医疗机构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01:68-69.

[3]罗楠,毛志鹏,卢敏,游先祥. 昆明市2007-2011年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分析[J]. 卫生软科学,2013,04:224-227.

个人疫情报告篇5

一、培训学习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省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要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规定的学习。

二、加强疫情报告规范化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

1.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疫情资料,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加强对辖区内各网络直报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疾控中心按照每季度对上季度存在连续3个月未报告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督导,督导覆盖率100%;按照《州201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查方案》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至少开展一次督查,督导覆盖率达100%,并写出总结报县卫生计生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3.凡有重大疫情发生,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规定的时限将发病时间,波及范围,发病人数,发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发病趋势等以最快方式上报,并及时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及时完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求初次报告:①在确认事件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及时审核;②有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记录资料(传真记录,电话记录)。进程报告:①写出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及可能因素;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危险性评估;②落实控制措施情况;③资源使用情况。结案报告:①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影响因素;②事件的危害与损失及其补偿建议;③评价措施效果;④事件处置成本效益分析;⑤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4.加强组织建设,巩固疫情报告网络,完善县对乡镇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持疫情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三、疾病监测

1.每日监测。传染病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每日随时(至少四次)上网审核,监测辖区内疫情动态,发现新发,暴发疫情及时请示上级和预警,指导和参与疫区的现场调查,疫源检索,正确处理暴发疫情。

2.重点疾病的监测。凡有脊灰,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炭疽病例报告的乡镇必须做个案调查和采样并送检。如有暴发疫情发生,需在当月的疫情分析中简要描述,内容包括: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疫情发展及防治措施,控制情况等。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上报。

3.传染病自动预警。收到传染病预警信息后应及时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完成异常卡片的填报工作,如是疑似病例应及时到现场进行防控处置。

4.流感的监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哨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班佑乡卫生院)流感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严格按照《州流感监测方案》(阿州疾发〔2016〕25号)的相关要求,做好流感样病例登记和标本采集(每周5-15份),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标本保存,运输工作,进一步提高流感监测工作质量。州疾控中心负责标本的检测工作。

各医疗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流感病例监测工作。特别是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要高度关注,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每一起暴发疫情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标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当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标本采集后应当在4摄氏度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州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实验室监测工作。县疾控中心按月完成辖区内流感病例月分析。

5.手足口病的监测。凡有重症手足口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的必须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标本,送样检工作,检验结果反馈及时订正。

四、编码维护

每年11月完成辖区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标准编码的维护工作。

五、各类报表及文字资料的上报

1.传染病月报表。每月3日前向县卫生计生局报告上月辖区内发生的传染病发病,死亡数(即月报表),全年共12期。年报及半年时间另行通知。

2.疫情分析。每月6日前报出上月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分析(共12期),7月15日前报出上半年疫情分析,疫情年终分析时间另行通知。分析内容包括:总体发病,死亡情况,重点疾病发病分述,防治对策及建议。

3.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在4月15日和10月15日前完成夏秋季及冬春季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

4.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于2016年3月前完成2015年辖区内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年分析。

个人疫情报告篇6

【关键词】 流感,人;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11.7 R 18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10-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季节性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类疾病,具有起病急、传播迅速、群发性高的特点。2006年上半年天津市中小学校发生了多起乙型流感爆发疫情,为了解其流行特征,现就该市2006年1-5月份流感爆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疫情资料 2006年1-5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突发疫情报告,以及“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个案报告和病例个案调查表。

1.1.2 判定标准 流感爆发疫情监测及处理依据《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流感病例诊断标准参照GB 15994-1995。

1.1.3 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定义 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1.2 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采集爆发点症状典型的病例(发病3 d内)咽拭子标本,由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CDC)采用MDCK传代细胞进行病原分离,并经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分离株鉴定。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6年1-5月天津市共报告10起流感爆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涉及8个区县的8所小学和2所中学。累计报告发病929例,平均罹患率为6.54%,最高罹患率达15.52%。

2.2 临床特征

2.2.1 临床表现 主要以上呼吸道和全身症状为主,对其中324例流感样病例个案分析显示,病例以中度发热(38~39℃)为主(84.88%),其次为咳嗽(82.72%)和咽痛(65.12%),近50%的病例有鼻塞流涕,少数病例(4.01%)伴有腹泻。

2.2.2 并发症 324例个案病例中有48人(14.81%)出现并发症,主要为支气管炎(66.67%),其次为肺炎(29.17%)、哮喘(12.50%)和中耳炎(2.08%)。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 10起疫情共检测咽拭子标本65份,分离出流感病毒38株(阳性率为58.46%),均为乙型Victoria系。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 10起爆发疫情集中出现在2006年3-4月,3月发生8起,高峰在3月20日,发病数超过50例(图1)。

2.4.2 地区分布 10起爆发疫情分布在8个区县,约占全市总区县数的50%;市区、近郊、远县均有疫情发生。6个区县地理位置相邻,除2个区县均报告2起外,其余6个区县各报告1起。

2.4.3 人群分布 9起爆发(1起爆发未报个案)共报告838例病例,其中男性449例,女性389例,性别比为1∶0.87;年龄最小5岁,最大19岁,平均11岁。主要为小学生,5~12岁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7.18%;学前班和中学高年级发病数较少,仅占2.39%和1.07%。

2.4.4 流行强度 10起爆发疫情平均罹患率为6.54%,最高为15.52%,最低为1.86%;其中5所学校的罹患率接近或超过10%;首例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最短4 d,最长19 d,中位数为8 d;爆发持续时间最长35 d,最短11 d,中位数为21 d。经检验,首例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与罹患率(r=0.86,P=0.001)及疫情持续时间(r=0.68,P=0.031)之间均呈正相关。

2.5 疫情信息来源 10起疫情中,2起为市CDC监测人员通过流感监测医院报告数据发现,并采取主动追踪报告,罹患率分别为2.17%和2.92%,疫情持续2周。其余8起爆发均由学校校医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其中5起罹患率≥10%,持续时间在20

d以上。

2.6 控制措施评价 辖区疾控机构普遍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治疗发热学生、加强晨检、开窗通风以及停课等。图2所示为a小学和b小学爆发出现后采取控制措施的时间,分别为疫情发生后第14 d和第20 d;发病曲线显示,采取措施后仍有续发病例且持续10 d左右才自然消退。

3 讨论

10起爆发疫情首例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8 d,而此次疫情传代周期为2~4 d,疾控机构接到报告时已发生3~5代续发病例。统计学结果也说明,报告不及时造成疫情的高罹患率和较长持续时间[1-2],不利于疫情控制。

2起爆发疫情是通过监测分析发现,由于报告及时,罹患率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其余8起爆发疫情。因此,合理利用监测系统及时进行趋势分析,开展主动搜索可较早发现爆发疫情,防止疫情蔓延。

a和b小学的疫情曲线显示,虽然疾控机构提出控制措施,但由于学校未能较好落实,续发病例仍继续出现,流行曲线呈自然感染过程,疫情消退不是采取控制措施所致。

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爆发疫情报告意识,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落实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同时疾控机构应追踪评价各项措施的效果,科学指导学校有效控制爆发疫情。

4 参考文献

[1] 段红英,陈碧云,刘富强,等.2004年湖南省中小学校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和控制措施评价.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848-850.

[2] 宋俐,谭兆营,朱凤才,等.4起学校甲3型流感爆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控制措施效果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5,9(6):584-587.

个人疫情报告篇7

人畜共患病,又称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为迅速控制、扑灭人畜共患病疫情,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

人畜共患病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人畜发病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相关联;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也可以由人类传染给动物:在易感物种内部传播更加迅速;一般均需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接触、吸入、叮咬、食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一)常见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1.加大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市民防范意识。各有关工作部门要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提高群众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防控工作。同时,要切实做好人员密集场所、易感动物饲养户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动物出现人畜共患病的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畜共患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或动物感染人畜共患病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或动物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个体,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

2.加强易感人群及易感动物的保护工作,普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基本知识。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及时接种有关人畜共患病疫苗。对已受人畜共患病威胁或已处于潜伏期的人或动物,进行有效隔离,并进行强制性紧急免疫预防;人间发病要积极进行救治,动物间发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迅速扑灭疫情(常见人畜共患病的防治要点见附表)。

3.完善各种配套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规范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程序。

(1)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处置,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依法监测。

(2)从事动物隔离、疫情监测、疫病研究与诊疗、检验检疫以及动物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经营等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当立即向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镇、乡、办事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不得擅自处理,以免疫情扩散。

4.规范不同人群的行为准则,减少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发生。

养殖者发现发病或病死畜禽,不得随便处理,而应迅速告知当地兽医进行诊断,视病因作出无害化处理等科学决策。

经营者不得收购、屠宰发病和病死畜禽。收购畜禽时,必须选择有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

消费者不得购买没有经过兽医检疫人员检疫合格的畜产品,购买畜产品应到正规经营单位进行购买。

(二)人畜共患病疫情报告。

1.基层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人畜共患病疫情应当立即向区级相关防疫监督机构或镇、乡、办事处相关防疫监督机构报告,不得擅自处理,以避免疫情扩散。

2.相关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初步认为属于人畜共患病疫情的,应当在2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省、市相关防疫监督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3.人畜共患病疫情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5)报告疫情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第四条人畜共患病疫情处置。

(一)动物确诊感染人畜共患病,应立即进行隔离。经鉴定属于重大动物疫情的,迅速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进行相应的处置,以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人员一旦感染人畜共患病,应立即送入相应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同时,禁止接触易感动物和其他人员,防止疫情扩散。相关部门要立即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五条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局、区畜牧局、区卫生局、工商**分局、****分局、区财政局、药监**分局、区交通局、区城管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各镇、乡、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局,负责处理全区人畜共患病防控日常事务。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工作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将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指定专人,加强配合,齐抓共管,互通信息,将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分工如下:

1.各镇、乡、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辖区内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在区畜牧局的配合指导下,宣传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组织实施人畜共患病强制免疫工作,拔除疫点,扑灭疫情。

2.畜牧兽医部门:指导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制定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实施易感动物的检疫和强制免疫计划,负责全区兽用人畜共患病疫苗的组织供应及调配,做好人畜共患病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

3.卫生部门:负责全区人用人畜共患病疫苗的供应、患病人员的救治、人畜共患病疫苗预防接种及人际间人畜共患病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

4.**部门:负责依法捕杀流浪易感动物,同时协同有关部门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5.工商部门:负责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市场经营销售的管理工作。

6.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人用人畜共患病及抗血清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人用人畜共患病疫苗等违法行为。

7.宣传部门:负责人畜共患病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防控知识知晓率,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8.城管部门:负责城市内易感动物饲养证审批、发放,并按照市容市貌整治有关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城区动物的管理和扑杀工作。

9.其他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有关工作部门落实人畜共患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卫生部门要加强人畜共患病疫情的监测与疫情报告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并立即派出专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科学预测、预警、预报。卫生、**、畜牧和药监等部门要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信息联络员要及时掌握本单位的工作动态和区内外疫情动态,及时向各单位反馈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情报互通。

(四)加强监督检查。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疫情,不得迟报、漏报、隐瞒不报。区政府督查室组织督察组对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察,重点督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力导致疫情发生或疫情蔓延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第六条责任追究。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应业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防疫监督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履行疫情报告职责,瞒报、谎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阻碍他人报告疫情的;

2.疫情报告期间,不采取临时隔离控制措施,导致动物疫情扩散的;

3.不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不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应急处理建议,或者不按照规定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

4.不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进行封锁建议的;

5.对动物扑杀、销毁不进行技术指导或指导不力,或者不组织实施检验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的;

6.其他不履行本方法规定的职责,导致疫情传播、流行,或者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

(二)截留、挪用疫情应急经费,或者侵占、挪用应急储备物资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阻碍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疫情监测,或者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死亡,不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5000元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集人畜共患病病料,或者在病原分离时不遵守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的,由相关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疫情报告篇8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已经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已投入使用。通过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疾控机构的工作条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本地区传染病发生流行特点,制定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和《汉川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人力、技术、设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加强了卫生应急工作,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为提高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大了培训力度,对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业务骨干进行了重点培训。认真做好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1、紧急疫情处理:

2、网络直报:为了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报告,程序规范,保证全市疫情报告网络的畅通。针对当前传染病信息报告不及时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对我市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整改,使我市传染病直报及时报告率较去年的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市、乡两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对全市34名传染病信息管理员实行聘任制,责职到人,奖罚分明,实现了疫情报告定领导负责,疫情资料定责任人收集,疫情网络直报定人员操作。健全了以传染病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我们现已能按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并建立健全定期公布传染病疫情制度。32个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明确、程序规范、网络畅通。

二、寄生虫病防治

1、疟疾防治:按照上级有关业务部门有关精神,我们于xx年年4月28日如开了全市12个疟疾镜检站的培训动员会,并于xx年年5月1日-xx年年10月1日开展了对疟疾的主动监测我防治工作,目前全市的疟疾镜检工作已按要求完成,共完成对11599人的疟疾镜检,均无阳性病例报告。今年无疟疾新发病例报告。

上一篇:动物疫情报告范文 下一篇:思想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