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7 17:01:03

个人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 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行为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健康是社会昌盛的保障,是生命幸福美满的基础。从“道德健康”的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人的机体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人在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这是认识健康、实现健康的基础,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还不只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寿命的延长,而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地投身于火热的事业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只有一家人的健康,才能给家庭带来富裕、安乐和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人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时,他本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将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或不适。根据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谁受益、谁负责。个人应该是自身健康的最主要维护者,对自身健康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人们的不良生活行为,比如过量饮酒、吸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不规律、户外运动少等。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前10位死因疾病中,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44.7%。因此,预防此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

追求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但实现自由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要对自己的本能施加必要的压力。医学研究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这类疾病频发于现代社会,具有病程长、预后差和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不同于由病原体传染所致的疾病。这些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行为,而生物学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等,则是次要的致病因素。

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据估算,当前全国居民现患高血压9000万人,糖尿病2000万人,脑卒600万人,每年肿瘤发病160万人。这类疾病不仅降低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加剧了国家和个人的医药费负担。可见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命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健康教育的重点。

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我们没有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其实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维多利亚宣言”中概括的四句话十六个字非常好,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

家庭是健康教育最早和最佳场所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今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健康教导员的工作职责,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教导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管理基础工作,定期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和工作台帐;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加强各类人员健康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教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组织网络员、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同时广泛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群众“两率”

利用本社区设立的健康教育基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健教方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爱卫月”、“科普宣传周”、“学习日”进行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居民把被动的“为疾病花钱”转变为主动的“为健康投资”,从根本上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保健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的标语、专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卫生常识、“慢四病”的防治等知识,普及与健康相关知识。

三是抓好社区健身队伍的健身活动。利用活动室等健身场地,定期开展老年健身、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表演、健身晨练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对居民广泛开展控烟教育,做到办公室、会议室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努力落实禁烟制度。

五是以老年人、妇女、青少年、流动人口四种人群为重点,广泛开展老年保健、老年病防治与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免费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和健康咨询;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妇女病体检,为她们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做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寒暑假公益活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等活动。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2010-9-15,我们集中实习的全体成员都在宿舍等候着指导老师的车,从这刻开始我已经变为老师了。应该改变作为学生那种不良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做好每一个细节。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的,毕竟我是人生中第一次顶岗实习,而且天天都要和学生在一起,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在老师面前我又是大四的学生。因而心情也是很复杂的,总之今后这段时间的实习也是很艰辛,需要我付出更大的努力很勤奋才能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还记得我的实习任务一共有三个: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调查,。因而我刚刚进入一中门口我就已经规划好我这六个星期的实习工作重点了。

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一个具有教师职业道德良好的班主任带领下,学生才能有纪律、有信心、有荣誉地去配合班干部管理工作;也只有在一个具有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带领下,班干部的选举和推举才能顺利、公开、和谐地进行;也只有一个具有关爱学生如子女的班主任,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和谐氛围才能萦绕、充盈在整个教室。然而我们20班的班主任朱永俊老师就是这样的这个老师,在他的带领下,班干部积极负起责任管理班级的日常学习规律,同学们很热情地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因而作为班主任助理的我只好每天都忙着查看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每天早读、早操、晚自修的下班辅导,我仅仅问问班干部的管理工作怎样就可以,并没有什么要亲手亲为的事情。在此真的很佩服朱老师的管理水平,而其他的专业课也上得很精彩。他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学生的好求知、了观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查阅课本,课堂的氛围极其浓厚和热烈。其实朱老师上的不是所谓的物理化学地理课,而是我们平常都认为很闷的历史课!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老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只有一个具有道德崇尚、职业技能高超的心理老师才能真正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一中的两位心理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他们天天都在心理咨询室查阅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浏览学生档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工作。看到一中这两位老师这样的勤奋我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然而我确实是有很多的问题向他们请教,特别是关于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咨询和组织工作,因而我一有时间就马上过来这里向两位老师请教,毕竟我实习的工作最重要就是这个了。其实我也很向去分担白老师、刘老师的任务,然而我自己的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够扎实,所以就难于开口了,然而只要他们两位老师吩咐的任务我都会准时、有效率地完成。而且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不断地上好了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从两位老师的点评中,我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如讲课的速度不够均匀、与学生互动不够灵活、讲解案例不够深入等。

做好教育调查,封闭式管理的一中需要的是一些具有高度热爱学生的生活老师,这些生活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也不是特殊的老师,其实就是一群具有本科学历的师范类生活老师。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思想政治道德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强、领悟觉醒度高,所以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他们与学生间的关系,他们在平常的交流中生活老师和学生就是朋友间的关系,他们很融合地生活在一起。在管理工作上,生活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就是首长与士兵的关系,首长发一句话之后士兵就会安静下来。这些事情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的人一件事情都烙印在我的每一个实习过程中。还记得学生向老师请教物理题的情节,还记得55分要关灯的情节,还记得学生向老师送月饼的情节,还记得25分要关门的情节等等。在这过程虽然我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我依然是一个观看者,观看者生活老师如何用他们的智慧鼓励整幢宿舍,如何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学生甚至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教师的重要课题,它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社会的力量也是举足轻重的。而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讲究仪表美: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仪表和仪表美;使学生知道怎样从个人卫生、着装以及坐立走的姿势,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讲究仪表美。使学生知道怎样从个人卫生、着装以及坐立走的姿势,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讲究仪表美。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怎样讲究仪表美。

教师:观察学生在仪表方面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想想自己在讲究仪表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想法和问题。

2、预防血吸虫病:让学生初步了解血吸虫的大小和形状及其一生的变化。知道什么是血吸虫病,了解血吸虫病对人的危害以及怎样预防这种病。知道什么是血吸虫病,了解血吸虫病对人的危害以及怎样预防这种病。

教师:放大的寄生虫生活史挂图,以及有关血吸虫病的录象和资料。

学生:询问了解有关血吸虫病的知识。

3、游泳的卫生和安全:使学生知道游泳是一项非常有益于增强体质的运动。让学生了解游泳时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让学生了解游泳时的有关注意事项。

4、毒蛇咬伤的防与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被蛇咬伤。

2、使学生初步了解无毒蛇和毒蛇咬伤的判断方法。使学生了解毒蛇咬伤现场处理的简单办法。了解无毒蛇和毒蛇咬伤的判断方法。

5、预防狂犬病:使学生知道狂犬病是一种很危险的急性传染病。使学生知道家畜都可能带有狂犬病病毒。使学生了解狂犬病的一般症状。

6、预防疥疮:让学生知道疥疮是由疥虫引起的传染病。使学生了解疥虫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及一般生理特征。了解疥疮的一般症状,知道疥疮的传染方式和治疗疥疮。

7、预防烧伤和烫伤:让学生了解和开水、火打交道不小心就有被烫伤或烧伤。让学生知道烧伤或烫伤的几个主要原因。让学生知道烧伤或烫伤的几个主要原因。

教师:放大的课文插图,收集的有关烧伤和烫伤的资料。

学生:回忆自己或周围人烧伤或烫伤的事例。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社会文化视角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即将其当作是在做出身体健康相关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因素,或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过着健康积极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解,找出这两种定义的区别至关重要。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身体健康教育大纲文件指出,社会文化视角,通常指一系列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观念及行为表现相关的选择因素,这一概念指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的,并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根据身体健康教育的学术文献,社会文化视角不仅仅是对以上所述因素的阐释,显然,社会文化视角确实涵盖了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个人身体健康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身体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批判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了学校开展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一整套重塑公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校的身体健康教育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并且通常与青年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脱节。批判身体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身体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变化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视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发展。澳大利亚将原本分开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并且与个人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身体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过去,人类身体健康行为的定义仅仅包含其生物医学方面的意义;如今,身体健康应该从社会视角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身体健康概念进行重塑。例如,有学者与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小学6年级教授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内容包括个人发展与健康的社会化本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差异。与此同时,社会批判研究者们还专门研究了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强调了社会正义原则对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一些身体健康教育研讨会中,也有学者尝试指出身体健康的变革趋向问题,身体健康教育必须以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撑环境为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视角指的是研究身体健康活动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阅读”或理解身体健康教育内容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身体置于制度改革的视野,并从教育改革的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最近的身体健康教育政策涵盖了社会文化视角,如昆士兰老年身体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活动,并且社会文化对澳大利亚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完全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3.结语

西方身体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社会文化视角要求做出一些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法和结构性改变,实际上是对固有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深刻的课程变革。这些改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西方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相关政策和教师教育从社会文化视角有效地开展工作,根据现有身体健康教育知识对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里的身体健康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视野投向西方,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问题的存在本质,这将有助于开阔理论研究视野,提升当前全民身体健康的工作质量。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内科疾病;健康生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10-02

本文结合我院健康护理的特点,对内科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影响因素着手,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水平以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内科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对策,从而提高内科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医院的综合护理水平以及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1 内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针对患者进行统计调查,患者个体之间对健康知识(医药相关知识、疾病相关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1 患者的文化水平 在临床实际护理中发现,大部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基础的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及怎样养成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明确,统计发现,不同文化层次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学历越高,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月充分,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领悟能力也较高。因此,在实际健康教育中要加强对文化程度偏低患者的健康康复知指导。

1.2 患者的年龄因素 内科患者的年龄偏高,因内科患者大多为慢性病患者,其对健康护理工作的接受能力以及配合程度偏低,并且不能很多的长期坚持,导致疾病容易复发。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不同,年龄越大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接受和实施效果越低。

1.3 患者的性别因素 由于现在的教育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文化知识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性别对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差别不显著。但是,在实际生活习惯上,男性普遍多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不注重个人卫生)。

1.4 患者的个人经历 不同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差异,包括个人病史、家属病史、个人约束力以及卫生习惯。有过病史的患者或者家属有病史者对健康知识的实施越易施行,其次个人自制力以及情商较高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执行力越高。

2 内科健康教育常见的问题

2.1 医院护理方面 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对病人的健康知识教育上的耐心以及主动意识,年轻护士缺乏专业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能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能分阶段贯穿于患者住院前的观察、住院治疗、出院后的康复治疗之中,致使患者没有得到全面的健康行为指导。其次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能力,不擅长语言表达以及人文关怀,加上患者个人情绪的影响,使得护患双方不能有效的沟通。

2.2 患者方面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的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理解以及实施也不同。患者大多看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式而对护理人员讲解的健康知识不予重视,不同文化修养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识也不一样,这就造成患者存在拒绝与护理人员交流,影响健康教育的进行。

2.3 健康指导方面 对不同的内科疾病患者没有针对性的系统健康处方,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患者的健康处方没有针对性。

2.4 医院管理体制方面 医院对健康教育体制的具体实施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力度,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缺少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检查、评价制度,使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化,得不到有力的实施。

3 健康教育的指导性建议以及对策

3.1 针对不同内科疾病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处方 不同内科疾病患者所需要的健康处方不同,要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进行有区别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大多抗拒过于笼统的注意作息、饮食之类的笼统性的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强的意见才能引导患者配合健康治疗,结合患者内科病例具体指导,比如:

3.1.1 消化系统健康教育指导 要求患者保证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保持心境的平和愉快,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方面要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不可过饱,不可急吞,食用新鲜、温热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以及刺激性食物;个人生活习惯方面必须要戒烟戒酒;服药坚持与饮食相结合。

3.1.2 呼吸系统健康教育指导 要求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避免皮毛、花草、粉尘对呼吸系统的刺激;叮嘱患者必须戒烟;饮食方面,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每天保证1L左右的饮水量;坚持有计划的进行锻炼,加强呼吸系统的免疫能力,如:晨练,慢跑,健身操、训练腹式呼吸等;为了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染,要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个人生活用品单独使用,出入公共场合戴口罩等生活常识。

3.1.3 神经系统健康指导 要求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特别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减少各种不良刺激,减轻对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平时多听舒缓的音乐;饮食方面要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钾丰富的食物以及水果;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外出要有家属陪同等。

3.1.4 心血管系统健康教育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叮嘱育龄妇女应避孕;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饮食方面要摄取低脂食物,食物要清淡、多吃新鲜水果,戒烟戒酒,控制饮食不能过于肥胖;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备急需之用;定期到医院复查,病情一旦发现有恶化趋势时要及时就医。

3.2 医院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跟踪以及回访 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及耐心,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要自始自终的跟踪护理,包括服药、休息、饮食以及复诊时间等,让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了解疾病的复发或者再发的诱因等必需的健康医疗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对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决心。对患者的情况定期进行电话或者登门回访,做好医患两者之间的沟通以及信任的建立,及时反馈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意见,提高护理质量。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监督体制,规范医护人员的仪表、言行、行为以及整体素质。要求医护人员要切实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实际情况,把握进行健康教育的时机,并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注重关爱病人,耐性回答病人关心的问题,用善意的语言和表情引导病人放松心境,建立指导、合作、共同参与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盖志兰.发挥专业优势 加强健康教育[J].科技资讯,2006(10).

[2]郑丽维.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03).

[4]兰素珍.教学过程中中专护生能力培养初探[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01).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探讨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除了个人专业技能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很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因此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心理素质是不是合格。新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勇敢探究、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力等都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质。根据一项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于财富与教育关系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板块共同构建教育的观点,而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就蕴藏在这大版块中。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关键时期,正如曾经提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还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人的利益需求,还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构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大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心里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高校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要想对当前的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必然需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备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而一个具备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心里素质水平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质从结构上与功能相匹配,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心理素质系统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不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真正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心理基础。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门现代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往来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下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比如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矛盾,保持整体心态的平和与稳定,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保持好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期间使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好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对于道德的实际认知、情感体验一个态度息息相关,而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着手,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并且注重个人内心体验的教育引导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迁移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4、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现实与未来的区别,更好明确人生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升华。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是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好的心理素质支配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又会不断内化沉淀为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的心理素质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变化。

除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做好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开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不断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立法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四个政策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明确如何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有效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稳定深入。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需要进行严格限定,对最低经费投入进行规定,避免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敷衍了事,随意开展,避免经费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实际,打造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的,高校需要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的师生比确定教师队伍数量,专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必须意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要严格把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质,避免因为教师素质不过关给大学生带来二次心理伤害。

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的日常化。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的培训,并重视后期的实习督导工作,适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想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e极配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仅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还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每一个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东西,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2- 585.

[2]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06- 16.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1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其自身的易感性和内外压力的冲击,极易造成心理状态的波动。社会的变化、外界的诱惑使得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摇摆不定;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令未曾经历过风雨的大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们渴望长大又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处事能力,期待友谊与爱情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挫折与失败。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了较多的关注与期待。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特别是2001年、2003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文件[1,2]主张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的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光荣任务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指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既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员,也包括在其他岗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3]。2001年,教育部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主张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优化队伍建设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

2.1现状

在队伍规模方面,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据报道,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低达1:30000[4]。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专兼结合的队伍格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在培训成长方面,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专职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兼职人员的培训机会更加稀缺。基于此现状,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2.2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在人员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上也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职业耗竭状况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错综复杂、渊源深厚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课程讲授、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这对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就匆忙上岗,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又不够系统,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压力大,产生了无助感、茫然感,甚至形成很多负性的自我概念。这种现象,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之为职业耗竭,将导致从业者身心受到伤害。职业耗竭是由于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耗尽感,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在40%以上[5]。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态也普遍存在[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来访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他们处理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消极情感和危机,向来访学生提供接纳、理解、支持、指导,这都会导致咨询师情感损耗过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体。

2.2.2专职教师自我成长需求无法满足

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及社会知识、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角色建立与自我成长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毕业于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较为扎实。然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变化,专职教师仍需持续学习与成长,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们心灵相通。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视,但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个人成长任务艰巨[7]。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强调咨询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具体包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接纳与自我觉察力、处理个人未经事宜、深化对人性的理解、提高职业伦理水平等[2]。专业成长则是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具体包括对于自身职业动机、专业认同度、理论取向、个人心理保健的探索与精进过程。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参加系统培训、参与临床督导、进行自我体验等方式获得自我成长。然而,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还十分有限,高水平的培训师、督导师奇缺,且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编制稀少,专职心理教师在高校中往往承担着大量的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培训辅导工作,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参与零星的专业培训,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无法获得系统性、全程化的自我成长。这可能造成他们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工作效率降低、助人效果不佳、身心疲惫等后果。

2.2.3兼职人员专业性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急需扩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阿姨、学生干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正在建立[8]。从广义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然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从事着与心理工作无关的本职工作,也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心理工作性质与特点认识不清,助人心切,常做一些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心理工作,结果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不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无法切切实实帮到大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加重其心理问题。同时,专业性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容易过度卷入,将工作中的挫折感带到家庭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队伍急需专业培训、管理与监督。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队伍建设对策

3.1全员育人,组建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教育的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达不到教育部配置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普及宣传、科学研究、危机干预等工作需求。兼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实施普惠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学院或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每个学院应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本学院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跟踪、监控重点人群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队伍是一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每个学生自然班中应选拔一到两名心理健康、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把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2团队建设,共享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团队,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作战不能达到整体运筹帷幄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专业性虽强,但往往工作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与学生的接触面十分有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则能广泛接触全校上下各类大学生,但若缺乏专职人员指导,在各自的学院、班级中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视野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有效结合起来,组建起一个团队,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还可以实现专职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在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中,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向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兼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督导,不仅加速了专职人员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更能在团队互动中交流工作经验、启迪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定期的团队培训与交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必将实现增长,而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也必将增强,从而实现团体成长[2]。

3.3专业培训,促进成长

对于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言,实施多层次培训方案更能提高培训的效能。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所以,后续的培训方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视角高级技能的连续培训。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依赖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或自我体验来实现。对于全体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心理咨询谈话技巧训练、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培训方式可为专家讲座、案例督导、工作交流、团体辅导等。同时还可抓住机会选送优秀兼职教师参加校外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对于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共同承担,培养方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操作训练两大部分,可通过专题授课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教授心理保健知识和工作开展技能,通过组织举办心理班会、编辑心理健康刊物、心理知识短信、填写班级心理日志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

作者:陈瑜 裴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4-05..cn.

[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DB/OL].2003-12-22./article/20050823/3148042.shtml.

[3]吉明明.试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团体成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231-233.

[4]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08(11):125.

[5]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A),2006(27):63-65.

[6]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7]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3-46.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3-0138-03

作者简介:陈瑜(1982—),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1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其自身的易感性和内外压力的冲击,极易造成心理状态的波动。社会的变化、外界的诱惑使得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摇摆不定;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令未曾经历过风雨的大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们渴望长大又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处事能力,期待友谊与爱情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挫折与失败。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了较多的关注与期待。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特别是2001年、2003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文件[1,2]主张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的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光荣任务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指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既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员,也包括在其他岗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3]。

2001年,教育部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主张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优化队伍建设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

2.1现状

在队伍规模方面,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据报道,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低达1:30000[4]。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专兼结合的队伍格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在培训成长方面,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专职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兼职人员的培训机会更加稀缺。基于此现状,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2.2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在人员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上也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职业耗竭状况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错综复杂、渊源深厚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课程讲授、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这对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就匆忙上岗,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又不够系统,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压力大,产生了无助感、茫然感,甚至形成很多负性的自我概念。这种现象,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之为职业耗竭,将导致从业者身心受到伤害。职业耗竭是由于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耗尽感,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在40%以上[5]。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态也普遍存在[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来访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他们处理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消极情感和危机,向来访学生提供接纳、理解、支持、指导,这都会导致咨询师情感损耗过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体。

2.2.2专职教师自我成长需求无法满足

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及社会知识、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角色建立与自我成长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毕业于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较为扎实。然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变化,专职教师仍需持续学习与成长,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们心灵相通。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视,但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个人成长任务艰巨[7]。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强调咨询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具体包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接纳与自我觉察力、处理个人未经事宜、深化对人性的理解、提高职业伦理水平等[2]。专业成长则是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具体包括对于自身职业动机、专业认同度、理论取向、个人心理保健的探索与精进过程。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参加系统培训、参与临床督导、进行自我体验等方式获得自我成长。然而,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还十分有限,高水平的培训师、督导师奇缺,且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编制稀少,专职心理教师在高校中往往承担着大量的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培训辅导工作,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参与零星的专业培训,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无法获得系统性、全程化的自我成长。这可能造成他们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工作效率降低、助人效果不佳、身心疲惫等后果。

2.2.3兼职人员专业性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急需扩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阿姨、学生干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正在建立[8]。从广义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然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从事着与心理工作无关的本职工作,也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心理工作性质与特点认识不清,助人心切,常做一些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心理工作,结果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不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无法切切实实帮到大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加重其心理问题。同时,专业性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容易过度卷入,将工作中的挫折感带到家庭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队伍急需专业培训、管理与监督。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队伍建设对策

3.1全员育人,组建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教育的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达不到教育部配置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普及宣传、科学研究、危机干预等工作需求。兼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实施普惠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学院或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每个学院应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本学院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跟踪、监控重点人群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队伍是一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每个学生自然班中应选拔一到两名心理健康、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把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2团队建设,共享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团队,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作战不能达到整体运筹帷幄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专业性虽强,但往往工作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与学生的接触面十分有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则能广泛接触全校上下各类大学生,但若缺乏专职人员指导,在各自的学院、班级中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视野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有效结合起来,组建起一个团队,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还可以实现专职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在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中,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向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兼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督导,不仅加速了专职人员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更能在团队互动中交流工作经验、启迪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定期的团队培训与交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必将实现增长,而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也必将增强,从而实现团体成长[2]。

3.3专业培训,促进成长

对于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言,实施多层次培训方案更能提高培训的效能。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所以,后续的培训方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视角高级技能的连续培训。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依赖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或自我体验来实现。对于全体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心理咨询谈话技巧训练、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培训方式可为专家讲座、案例督导、工作交流、团体辅导等。同时还可抓住机会选送优秀兼职教师参加校外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对于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共同承担,培养方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操作训练两大部分,可通过专题授课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教授心理保健知识和工作开展技能,通过组织举办心理班会、编辑心理健康刊物、心理知识短信、填写班级心理日志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4-05.

[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DB/OL].2003-12-22.

[3]吉明明.试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团体成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231-233.

[4]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08(11):125.

[5]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A),2006(27):63-65.

[6]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7]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3-46.

[8]陆晓花.复合型队伍、高效能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新思路[J].学理论,2012(16):226-227.

上一篇:老人住房设计范文 下一篇:社区活动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