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8 16:58:35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课程成绩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实验、实习等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计上,我们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课堂答问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实习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等。因此,我们确定的土壤学课程成绩评定标准是:考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平时课堂答问情况占10%,实验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综合考察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2

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开放;自主;探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突破了以往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本文从一节课的两次教学设计切入,阐明笔者对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案例分析:《土壤中有什么》

本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植物与土壤》一章中的一节。教科书从土壤生物的调查开始,直至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获得对土壤生物的初步认识和对土壤中非生命物质的了解。

设计一:

教学准备:学生桌上已放好实验仪器和药品,还有一张探究实验报告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直接引入课题:“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同时提出四个探究问题:(1)土壤中可能有水(2)土壤中可能有空气(3)土壤中可能有无机盐(4)土壤中可能有有机物。

2.分组合作

教师将学生分成12小组,每小组4人,按照教室前后左右位置分成A、B、C、D四大组,A组探究问题1,B组探究问题2,依此类推。

3.布置任务

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针对探究问题,讨论实验方案,商议实验步骤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后操作实验,汇报现象,得出结论。

4.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也可参与学生讨论。约过30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并汇报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教师可征求学生有无意见等。

设计二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实验所有仪器和药品放入水槽里,放在桌角上。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入课题“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学生纷纷提出猜想:可能有空气,有水,有无机盐和有机物。

师:怎样用实验方法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分钟后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生A:把土壤装到一个塑料袋里,放在太阳下晒,如果有小水滴出现在袋壁上,就说明土壤中有水。

生B:取一块土,先称出它的质量,后给它加热,再称出它的质量,看一看质量是否有变。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可是老师带来的仪器有限,怎么办?

生C:把土块放在烧杯里,再放到石棉网上加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上,看玻璃片是否有水滴出现,有,则土壤中有水。

生D:把泥土放到试管里,再用酒精灯加热,看试管壁上是否有水滴出现,有,则土壤中有水。

师:几位同学都说出可操作的设计方案,谁的方案最好呢?你们自己选择器材做实验探究,看到明显现象的就举手!

(约4分钟后有许多同学举手,再过1分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是用D同学方案的,很快就看到了现象。(兴奋举起刚加热过的试管)

师:(教师走到一个学习小组前,指着他们的仪器)我发现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与众不同,请你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装置?

生:我是在盖烧杯的玻璃片上加一些水,这样可以加快土壤里出来的水蒸气的液化,使现象更加明显。

师:这组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大胆改进,还将学过的液化知识运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土壤中确实有水,我们能否也用实验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方案。(过了1分钟,很多学生举手)

生:只要把土块放到水里,有气泡冒出,就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为什么这样就能说明呢?你能说得更明确一些吗?

生:空气原来躲在土块的空隙中,放到水里后,水钻到了土块的空隙里,把空气赶了出来,我们就看见了气泡。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可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

(没有学生举手,教师随后按这种方案分组实验,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多媒体展示了无机盐的一些特点,教师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进行实验、汇报交流结果。实验完毕后,展示蒸发皿中固体时,学生都说蒸发皿中只有黄色固体,没发现其他什么?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蒸发后,同学们惊奇地看到蒸发皿底下一些白色细小的固体,边缘上也有黄色的固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实验进行对比,帮助分析原因,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无机盐的存在。

二、案例分析:来自于课堂观察

笔者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数据,从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1.对教学设计一的课堂观察与学习方式的采用

该教学设计中教师针对四个探究问题都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在分配探究问题时难易不等,各个小组的探究机会不平等,而且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有4个,而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问题只有一个,这样导致在实验结束后的汇报交流中对方案设计的优劣评价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质疑或认同,学生参与度大大降低。教师还采用了全面开放的学习方式,表面看起来每个合作小组都是“热热闹闹”,但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热闹形式掩盖下的胡乱探究。很显然教师只关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盲目探究,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且收获甚微。2.对教学设计二的课堂观察与学习者建构

(1)分层设计,优化方案,注重实效

针对不同的探究问题,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由浅入深地逐个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事先定性探究土壤有水,采用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再探究土壤有空气,教师要采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方案”。最后探究土壤是否有无机盐,教师采用全面开放式的自主探究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土壤中可能有有机物的实验放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堂上要探究问题很多,教师最好将多个问题逐个设计,由浅入深地解决,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发挥和收获。

(2)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力,关注互动交往促进动态生成

教学设计二中探究土壤中有水,对于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提出的7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判设计方案的对错和实验操作上的可行性,以防学生在做实验时走入操作的误区。如把土壤装到一个塑料袋里,放在太阳下晒,如果有小水滴出现在袋壁上,就说明有水。又如在土壤中加些无水硫酸铜,若变蓝说明有水。这些方案都是教师预期没想到的,正是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思想碰撞,思维互补,课堂智慧得以生成。教师也能及时把握学生实验中的亮点和生成点。总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使课堂“鲜活”起来。

三、讨论:对科学学习方式的思考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对“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合作与开放学习。

1.灵活运用合作学习,避免消极合作

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要运用合作学习应注意三个性:

一是选择性。对于较浅显的问题,应提供学生个体思考的天地,而不要走入“合作探究”的形式中。

二是方法性。如果在教学中要应用合作学习,教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提高思维深度,如何开展讨论。

三是有效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将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消除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表演化。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按这样的步骤: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合理调控探究学习的开放度

在教学中主张“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方式时,要注意避免在提出问题后“放”得太开,过分强调运用学生目前并不具备的能力,而忽略教师的示范主导作用。

学生的能力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创新”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应当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确立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确立探究的开放程度,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不要盲目过度开放。

总之,合作学习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并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去探索,认真寻求恰当的方法,就能真正用好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科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ShirleyR.Sterg.学生作为研究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3

党的学习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回顾过去五年极不平凡的伟大奋斗,科学谋划部署今后五年和更长时期的执政方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报告全文3万余字,内涵相当丰富,涵盖内政外交,涉及各行各业。学习、宣传、贯彻好精神,我们一定要结合地勘工作实际,要学深悟透报告精神。在报告第九部分用1200字的篇幅,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深入阐述,篇幅之长、力度之大、措施之全,值得我们地勘单位学习、深思。据此判断,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或将发生重大转变,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将贯穿于矿产勘查开发的始终,绿色勘查、生态文明将成为地质工作新的常态和最基本要求。报告中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让我感觉到了这是党中央对我们地勘单位提出的任务和期望,也是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大力拓展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环境监测、土壤修复治理等方面服务领域,培育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继续前行”,既然我选择了地质行业,那就继续前行吧。党中央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工作任务和期望,我们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行动中去。从我个人出发,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再学习与积累,尤其是土地复垦、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方面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再者,时刻保持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4

一、述德

本人始终注重加强党性锻炼,坚持正风立德、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深入学习与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时代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舆论导向,坚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努力做到在利益面前不动摇,原则问题不让步,接受任务不讲价钱。弘扬传统美德,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工作上与同事和谐共事,生活中与邻里和睦相处,做到孝敬老人,严格要求子女,从严要求自已,坚持自已的职业操守。

二、述学

我始终把学习作为做人做事前提和基础,并且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认真学习十以及有关讲话精神,学习中央、省委有关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做到政治坚定,政策清楚。不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其实质,把它作为干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实到为农服务的全过程。注重业务理论学习与提高,自学了《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耕地质量培育技术与模式》等书籍,在学习业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抓好向实践学习,对业务方面不懂的地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并且努力做到活学活用。

三、述职

1、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围绕“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组织有关县区申报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全年争取项目资金x万,建设规模4.5万亩,目前三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同时按灌区、流域统一规划,认真梳理摸排,提前谋划,为今后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申报做好项目储备。

2、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控污修复为主要内容,建设耕地质量综合提升示范区。全年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6个,轮作休耕示范区2个,建设面积18万亩以上,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农作物秸秆还田、土壤改良剂等技术,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使示范区耕地地力年提高0.1个等级。

3、全面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巩固粮食作物、拓展蔬果等经济园艺作物,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控制施肥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服务对象,农企合作、产需对接为抓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全年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26万亩次,技术覆盖效率87%,推广面积配方肥用量占基施化肥比例60%以上。

4、规范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按照《xx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和《xx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要求,对新增补充耕地进行质量评定。重点把好现场勘察、采样分析、专家评审等关口,稳步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对宿城区、宿豫区、湖滨新区和洋河新区四个区全面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全年共组织专家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43个以上,实际踏勘300次以上,采集土壤样品251个,评定新增耕地xx亩以上。

5、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严格落实《xx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对全市27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进行动态监测,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资料,为农民科学施肥、实行因土种植与耕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意见,及时编写并报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新建5个土壤墒情动态监测点,定期开展土壤墒情常规监测,及时土壤墒情信息。

6、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重点对全市工矿企业周边、大中城市郊区、污灌区、高集约化蔬菜基地等重点区域和一般农区超标样点疑似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进行调查监测,做好“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产地省级预警监控点,全年组织采集土壤样品77个,农产品2221个。

四、述法

本人能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各种普法学习活动,牢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坚持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围绕本职工作,组织土肥系统工作人员学习《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增强本市土肥系统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五、述廉

本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坚决反对“”,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

1、没有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或以其他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

2、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相互请托,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3、没有违反规定在企业单位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4、没有违反规定在工作日午间饮酒,用公款相互宴请;

5、没有公款旅游或者变相用公款旅游;

6、没有违反规定在本部门设立“小金库”;

7、没有违反规定领取津贴、补贴、奖金;

8、按规定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9、没有违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5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改革;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2-02

一、引言

土壤是孕育万物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与土壤发生着紧密联系。土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最早是在化学与植物矿质营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学从开始创建就涉及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与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是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所决定的。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农学红的栽培学、耕作学、肥料学等,都是以土壤学位基础,土壤学是农业基础科学的重要部分。此外,土壤学还和环境科学、生态学联系密切。因为环境的核心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圈层,而土壤是地球上多种生命繁衍、生息的场所。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除具备肥力、能生产绿色植物外,还具有对环境污染物质缓冲、代谢、净化客观属性。土壤的这些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结合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土壤学分支―环境土壤学。由此可见,要培养出优秀的土壤学人才就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创新实践能力。而现有传统的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知识面方面、创新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二、土壤学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土壤科学无论从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创新,还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其复杂性日益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和地学、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结合,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与农学、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区域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学等多科学之间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前沿发展和研究现状。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当今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主观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通过野外实地参观、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初步开展小规模的实验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土壤学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一)野外实地参观

土壤学课程的野外实地参观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与多个土壤学相关基地建立专门的学生野外实习参观基地,如地质学、植物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农学、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基地。

通过理论教学,在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老师现场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和认识体验。在野外实地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以专题的形式开展野外调查和认识实习,如农村土壤调查、城市土壤调查、土壤植被类型及其保护、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等。每个专题都配备专业老师现场讲授相关知识、实地参观或分组深入调查;第二个阶段,参观和调查成果的整理,分为整理野外调查记录、建立数据库、整理数据成图、撰写各专题调查报告、实习成果总结汇报等。以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为例,土壤质量包含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质量是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也就是土壤的生产能力,对土壤肥力调查主要是土壤性质。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化学性质:pH、CEC、植物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盐分含量和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颗粒分布、结构、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的体积和稳定性、土壤水分、持水性能、入渗速率、入渗容量等;土壤生物学性质: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类型和功能、专性呼吸作用强度及各种生物酶活性等。土壤环境质量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人类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外源物质的侵袭、累积或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土壤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也是环境土壤学的可信内容之一,它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质量依赖于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环境条件、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土壤利用过程及其动态变化,同时应考虑土壤作为次生污染源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上述课程实习,可让学生了解土壤植物类型、生长特征;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修复方法等。上述野外实践参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土壤学与植物学、微生物学、农学、环境学以及地质学等的相关性,同时对课本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回忆课堂讲授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实践

除了野外实习参观外,让学生参与到土壤学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也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土壤学的相关科学研究基本都是以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指标分析等为基础。以土壤修复研究为例,可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时,在学生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野外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以及指标分析等工作。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等。有机物污染分为有机物和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染,一般指的是有机废弃物、农药等污染。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二苯醚的河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积死亡。人体接触污染土壤后,手脚出现红色皮疹,并有恶心和头晕现象。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尽管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些农药残留物却对土壤和食物链有不良的影响。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和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物质,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盐类等。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进入土壤的病原体能在其中生存较长时间。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些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还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初步了解土壤污染的一些防止措施和方法等。

根据课程进展情况,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相关科研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能会激发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兴趣,为其在土壤学领域的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础。

完成相关科学研究的检测分析后,学生得到了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土壤肥力等数据结果,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土壤检测分析结果,以探索土壤采样、保存、预处理及指标分析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相关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得到以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等数据结果。最后,以学生个人为单位,以实验数据结果为基础,结合野外采样周边情况,撰写科学研究实践总结报告。

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实验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

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其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除传统的农业生产外,还包括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此外,土壤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也不断创新,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已经在土壤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土壤学的发展,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多样化。本文将野外实地参观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陈传胜,吴晓芙,彭佩钦,等.土壤学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21-222.

[3]卜耀军,崔颖.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4,(6):67-68.

[4]陈波浪,孙霞,柴仲平,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5-36.

[5]范富,候迷红,孙德智,等.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5):52-55.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6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让学生紧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猜测土壤从哪里来,有点难度。因此,我将“土壤从哪儿来”的知识点进行处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继而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土壤包含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小石子)、沙、粉砂、黏土、动植物的残体及其腐烂形成的腐殖质、水、矿物质和空气等。②认识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最重的小石子沉在最下面,由重到轻依次是沙砾、沙、粉沙、黏土。③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并观察认识每一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②教学难点:沉积现象的认识与科学描述。

四、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新鲜湿润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已经沉积多时的土壤、水、白纸、放大镜、搅拌棒(筷子)、毛巾。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①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PPT展示一组有关土壤的图片。设问: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要说的?②土壤中有什么?小结:土壤是如此宝贵,那你们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吗?

(2)土壤中的成分。①猜测土壤中有什么。设问:根据平时对土壤的认识,你认为土壤里有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土壤成分作出合理的猜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②肉眼观察土壤中有什么。学生实验:观察1号湿土壤。交流:谁来说说看,你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什么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科学的证据证明土壤中含有什么物质。③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中有什么。设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水分、小石子、植物残体等。土壤中还有其他的物质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东西吗?生(预设):使用放大镜。要求:规范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壤,问能观察到什么;比较土壤颗粒的大小,能看到几种土壤颗粒呢?学生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干土。交流: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发现?对比思考:和第一个实验比较,使用了放大镜之后,哪个是你的新发现啊?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意识到工具在科学观察中的作用。同时,在教师的温馨提示下,学生能开展更加深入的观察。

(3)用将土倒入水中并沉积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土壤成分。①制订实验计划。设问:还会有其他颗粒吗?有什么办法能将它们分开,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讨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且认识到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现象。②交流实验计划。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实验方法完整地告诉大家?学生述说,得出实验计划。③完善实验计划。师:同时,老师偷偷告诉大家,如果你能够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你还会发现很多奇妙的现象。然后再用筷子彻底搅拌,静置10分钟。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帮助下,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④小组实验,观察土壤中有什么物质。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观察事先已经沉淀好的3号杯子。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结:通过刚才的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有哪些?生(预设):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小石子(沙砾)、空气、水、黏土、沙、粉沙。

(4)通过阅读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土壤。过渡: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又有了更多的发现。土壤中还会有其他我们今天实验当中没有观察到的物质吗?阅读书本P54第一段话。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生(预设):盐分这类矿物质、腐殖质。

(5)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设问:土壤和生命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PPT出示图片:土壤和生命。

(6)课后拓展。师: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土壤的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还想怎样研究土壤?例如矿物质、腐殖质。阅读《我们的土壤妈妈》,并在课外查阅资料,去了解更多有关土壤的知识。

六、课后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选择这一节课之后,我就对教参及教材仔细研读,发现本课的内容很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40分钟的课堂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处理。①舍弃“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继而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②腐殖质和盐分的知识,指导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得。如何证明土壤中有这两样物质,教师不做演示实验,留给学生做课后拓展,自己去寻找实验方法,进行探究。③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刚开始,我的设计是细化每一个关系,出示小图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分析土壤和生命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分配10分钟给这一部分的教学,在此过程中等待沉积实验。但是,试教时候发现时间不够,并且教学效果不好,10分钟的沉积效果也不好,不利于学生对4种土壤颗粒的学习。

在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之后,我开始了试教。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收获了很多的温暖。辛苦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又一次的成长是自己欣喜的,也是值得的。①团队合作。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课堂,要学会和学生合作和同伴合作。②提问必须精练。③养成默课的习惯。默课也就是熟悉教育设计,在熟悉教学大致流程之后,通过默课熟记每一个提问、每一个评价语言。④实验指导必须高效,指向性明确。⑤给予学生更多的汇报时间。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发现。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自主得出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提升的地方。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7

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设推广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疫)站(独立编制)、农药肥料管理站、有害生物预警区域站、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管理站、多功能化验检测中心、新成果开发中心、不追乐肥业公司、科技示范场、植物医院等专业机构。

东辽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办公室选调乡站26人、县站8人、5台面包车,分成5个调查组,由县站业务站长、科长带队。从2004年10月份到2009年11月份,调查采样工作遍布全县13个乡镇234个行政村。共采集样点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农业信息35122条。采集各种类型耕地土壤样本18000个,补充样本285个。对其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土壤中的缓效钾、有效铜、锌、铁、锰、硫、硼,交换性钙、镁,阳离子交换量等进行了检测,化验量达到59130项次。编绘了东辽县耕地地力等级图等数字化成果图件,建立了“东辽县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全县各类土壤变化成因作了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

项目完成质量如下:

采集样本18285个,采集布点合理,采样完成率100%;运用了GPS和GIS等技术手段,GPS样本定位率97%;建立的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生产实际;信息收集35122条,信息收集完成率100%;样品检验化验59130项次,完成率100%;“3414”肥料试验53项、完成率100%;校正试验15项次,校正试验率100%;化验室使用面积260平方米,专职化验员7人,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符合技术标准,分析测试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数据录入、编辑和分析准确,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建立了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可行;完成数据库了建设,数据齐全规范,运行良好,能及时上传省站和农业部;建立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地力评价报告符合要求;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有工作、调查、会议记录;技术指导组分工明确,有完整的工作记录,有下基层指导工作记录;有专题培训乡站科技人员培训记录;项目进度符合要求,能按时上报项目进度以及各种表格数据;档案管理健全,有完整的档案,并分类整理立卷。

东辽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导小组。于贵宝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长霍相龙任副组长;农业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档案局为项目成员单位。2007年,东辽县站委托吉林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对东辽县的数字化制图和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工作。省站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进行图件、数据计算处理等专业性极强工作。同时,成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农业总站,王吉春担任主任,副站长李才库任副主任,土肥科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目前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一是查清县域环境内耕地土壤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度、容重、阳离子代换量等土壤理化性性状,并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的建议。二是基本查清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并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安全性评价。还查清了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将耕地环境质量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和敏感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土壤污染,加强土壤质量管理及优质农产品结构布局的建议。三是建立东辽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模型。四是建立了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五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专题调研。

东辽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六方面:

1.实现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要求。编制了10幅数字化的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图、土壤养分分布图、适宜性评价等成果图件,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写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适宜性评价等专题报告,完成了项目实施目标。

2.查清了全县耕地地力现状。一级高肥力广泛性土壤耕地面积为6119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6%,这部分土壤主要包括8个土种,条带状分布于全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广泛适应于粮食生产,是我县经济价值最高的土壤资源;二级中肥力中适应性土壤耕地面积为21622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48%。这一级土壤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土壤理化性质接近一级土壤;三级低肥力土壤耕地面积43604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33%,这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较差,产粮低而不稳;四级地有明显障碍因素,耕地面积为23447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38%,这类土壤土层浅薄,含有砂砾或石,有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不适于农业利用;五级地1395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5%。

3.开展了地力评价结果的应用。按地力评价分级,指导农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使用耕地资源,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指导农户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促进农民增收;指导乡村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效;指导农民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建立了东辽县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在耕地地力评价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东辽县农业生产实际,在连续多年、多点、多类型土壤进行标准的“3414”试验基础上,建立了东辽县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成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的技术依据。

5.研制和生产出东辽县三大作物配方专用肥。农业总站依托土壤化验、地力调查质量评价数据,研制出玉米、水稻、大豆、蔬菜果树专用肥配方25种,具有养分全、肥效高、抗病增产、节本增效而深受农民喜爱。由东辽县不追乐肥业、吉东肥业公司按配方生产,供应本县市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了施肥的精准率、到户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006年9月~2008年9月,在我县主要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5万亩次,累计节本增效1425万元。

6.文字图件成果

⑴东辽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⑵东辽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⑶东辽县三大作物“3414”肥料试验专题报告;⑷东辽县测土施肥、耕地地力调查专题报告。

图件成果:东辽县耕层土壤地力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全氮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全磷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全钾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速效氮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效磷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效钾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效锌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效铜等级分布图,东辽县耕层土壤有效锰等级分布图。

东辽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以下应用:

1.建立和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测、配、产、供、施)技术服务体系与长效运行机制。

2.利用测土施肥参数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5万亩、示范方面积5.5万亩,开展地力培肥面积35万亩,建立化肥节本增效千亩示范区4个,示范面积0.4万亩,在13个乡(镇)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百亩示范方26个。试验示范引导肥料施用,农民用肥习惯也悄然变化,氮、磷、钾肥料施用比例由过去的1:0.4:0.15,调整到1:0.31:0.37;品种也由单质肥料混兑,向高浓度肥料、长效肥料和多元肥料转变。不合理用化肥现象减少,肥料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在提高。

3.按耕地质量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地力调查结果,相继制定了全县丘陵区、丘陵半山区、半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品种结构调整意见,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扩大了经济作物和瓜菜、花卉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了耕地的产出率,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优质、高产、安全、环保方向发展。

4.按土壤环境条件,指导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指导全县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万亩绿色食品、0.24万亩有机水稻、4.5万亩优质蔬菜及经济作物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明确了实施方向和工作目标。

5.按地力分级,指导中低产田改造。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耕地地力建设有机结合,科学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出效益。

6.应用成果数据,决策农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进一步搞好农业区划、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和有效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防止水土污染,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

开展以上工作的效益分析:

㈠ 经济效益显著

1.降低成本,节本增效明显。据每年的田间实际测产,测土配方施肥地块提高化肥利用率7个百分点,亩节约肥料2.0公斤,亩节本5.0元。全县总节省肥料900吨,节约投入成本225万元。

2.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了作物抗逆性,减轻病害,减少农药用量,尤其,配方肥成熟期比对照提前2-3天,作物成熟度好,有光泽、容重高。水分低、产量高。最高单产达到1134.6公斤。同时,一、二等粮比率高达9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每亩地比对照田纯增收20余元,增产增收显著。2007年东辽县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秃尖、空秆、小穗、小粒问题比较普遍。据县站9月10日-15日在配方施肥区,永清村二组农户艾永的山地调查,测土施肥地块秃尖长度2.1cm、对照7.5cm;空秆率1.5%、对照9.5%;倒伏率7.5%、对照21.37%;穗粒数782粒,对照530粒;百粒湿粒重48克、对照39克。理论测产亩产834公斤、对照767公斤。产量差异十分显著。

3.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局吉东复混肥厂,县农业总站不追乐肥业公司,每年加工复混肥2.4万吨,比市场价格低15%的优惠价赊销给农民,每年让利优惠给农民购肥款可达75.6万元,折合每亩1.8元。即使这样两家企业年仍可获利30万元,以此抵补单位业务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㈡ 社会效益增强

1.推动了肥料科技进步。配方肥是物化了的科技成果,配方肥的推广应用覆盖率,代表一个地区肥料技术进步水平。

2.保苗率提高。深施复混肥,增施农家肥,配施口肥,不烧苗,不熏根,不死苗。前期长势旺,中期长势稳,后期不脱肥,农民高兴,利于社会稳定。

3.送肥到户,指导到地。配方肥的普及让农民体验到了幸福型种地,需要那种肥料一个电话,厂家把肥料送到家,扛到仓房码好对齐,不用交现款。生产中需要科技人员指导,一个电话人立即就到,问题马上解决,让农民充分享受国民待遇的实惠。

4.使用方便,肥料利用率高。据试验复混肥利用率已达到38.5%,是任何单一元素化肥不能比拟的,肥效期涵盖整个作物生育期,同时使用方便,免去追肥劳动环节,省工、省时、省力大,幅度降低了劳动成本,把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它劳务增收。

㈢ 生态效益良好

1.保护环境。配方肥做到深施,蒸发,渗漏,流失较少,肥料利用率提高7.2%,对环境污染较轻,利于环保。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8

留苏博士一脚踏进湘南“鸭屎泥田”

1959年,留学苏联并获得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的刘更另回到国内。不久后,党中央发出“改良低产土壤”的号召,主要解决北方盐碱地和南方低产水稻田。1960年,血气方刚的他怀着科技报国的抱负,远离首都北京和亲人,毅然选择去湖南祁阳一个叫官山坪的偏僻山村开拓研究基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示范、推广。

到达官山坪村的第二天,实干的刘更另就开始拜访当地农民。调查中,刘更另得知,官山坪位于典型的南方红壤地带,土壤非常贫瘠。有一种鸭屎泥土壤,特别怕冬干,冬干以后,来年插下秧苗就呆在地里,老不转青,不发根,也不分蘖,一直坐到秋天才生长,当地农民称之为“坐秋”。“坐秋”的稻田产量很低,通常只有一两百斤。改造这种低产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成为20世纪60年代土壤研究中的重点课题。

官山坪的“鸭屎泥田”占了全村全部土地的55%还多。改造“鸭屎泥田”就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攻关项目。看着田里的那一片片不转青的秧苗,刘更另直伤脑筋:“我仿佛就听到了禾苗叫救命的声音,真是急死人!”

经过调查,刘更另带领科研人员重点研究土壤中磷元素活动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白天,刘更另和其他科研人员在试验田里忙碌观测数据;晚上,他又召集科研人员开总结会议,写归纳总结、分析材料,刘更另屋里的那盏煤油灯通常是彻夜不熄!

3年时间里,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观测,刘更另终于寻找出鸭屎泥土壤中磷素变化规律。“磷素的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泡水时间有密切关系,土壤中存在磷素有效化和无效化过程、固结与反固结过程。”刘更另介绍,泡水、提高泥温、施猪粪、压山青、多犁多耙,可以促进无效磷向有效磷转化,这就是反固结过程;土壤干燥,降低泥温,减少有机物,可以使有效磷素向无效态转化,这就是固结过程。

研究磷素变化规律仅是研究鸭屎泥土壤问题的第一步,紧接着,刘更另开始研究如何使土壤磷素活化、增加磷素。最后他总结出了“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熟化”的规律。根据这些理论依据,刘更另带领科研人员在田里种紫云英,使田中的泥巴由硬变软,泥团变少了,泥脚也变浅了,有效磷多了,终于,“鸭屎泥田”不再“坐秋”了。

230公斤、280公斤、355公斤……官山坪村运用刘更另他们的这些科学举措,水稻产量不断上翻。1964年祁阳县推广17万亩,增产30%~50%。据1964年不完全统计,仅在湘南、湘中6个地区推广面积就达295万亩,增产稻谷3.6亿公斤。

这以后,刘更另把土壤、气候、作物条件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双季稻绿肥制度取得成功,为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双季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湖南首先提出“晚稻超早稻”的论点,为晚稻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965年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南方11个省区推广,成效显著,仅湖南一省当年就增产稻谷1.8亿公斤。

在双季稻绿肥制度下,刘更另研究发现,新的物质循环会导致土壤中钾、锌元素亏缺,引起水稻“僵苗”和籽粒不饱满以及棉花“黄叶枯病”等问题。对症防治,上世纪70年代他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80年代研究提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亚砷酸银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中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从而解决了“水稻僵苗”和棉花“黄叶枯病”等问题,为南方某些地区使用钾肥和锌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祁阳红壤实验站这个普通的基层科研单位,刘更另逐渐从一名知识分子,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我国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科学方面德高望重的专家。

与朱基的同学缘及往来轶事

在刘更另的心里,学习是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湖南桃源是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尤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人间仙境。生于斯,长于斯,童年的刘更另感受着家乡怡人的自然风光,接受着那里人文历史的熏陶,从入学起便显现出过人的聪慧。

出身农家,且家境贫寒,刘更另7岁起就离家上学,14岁进入湖南省国立第八中学永绥(现花垣)高中分校学习。1943年下半年到1945年上半年的两年间,刘更另在这里上完高一、高二年级,令他难忘的事情是在这所学校曾与后来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曾同窗共读。

刘更另清楚地记得自己比朱基小半岁,“我坐前面,他坐后面”。在他印象里,朱基那时成绩很好,“考进这所学校时,他是第一名,我是第二名,可中间相差20多分,第三名与我又相差30多分。所以,那时教生物学的杨老师总是说‘今年考试的成绩整体不算好’。”成绩很好的朱基却不爱讲话爱唱戏。

朱基天生一副好嗓门,音色清亮圆润,几个同学于是商量一起排练《空城计》,朱基从“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段练起,一些本地同学还特意设法借来了留声机及唱片,供朱基模仿学唱。在唱段操练好后,又弄来脚本试排了几回,一个“业余剧团”就这样搭起来了。“剧团”随后安排了一次到保靖的演出,刘更另回忆往事,犹记得当时化妆,演员均需用长布带将眉梢往上“吊”,朱基天生剑眉,无需这道工序,化妆师为之称赞不已。而在剧中当司马懿退兵下场后,诸葛亮有一伸手捋去额上惊汗的动作,不知是天热还是初次登台,朱基下台后告诉同学“真捋下一把汗来了”。

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无疑也给朱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2001年4月,他回到阔别50多年之久的花垣视察,当年的文庙已毁于战火,而国立八中也仅存在过8年,朱基一路寻旧一路感慨,摸着当年的石狮子,他说了一句:“50年一摸啊。”

1948年,刘更另于湖南省立第十四中学毕业,考取了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正在武汉大学学习的刘更另于这一年的6月6日在武汉参加革命。“我小时候叫刘庚麟,是个老先生起的,取意麒麟起有神人出。”从这个曾用名的取意,也能明了幼时的他曾背负了长辈不少的热望。“我想,解放了,从统治下的旧社会到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要改一个名字体现这种改变,于是,我就把名字改成‘更另’,意思是改变成另一个人了。”

1952年,刘更另从武汉大

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分配在河南农事实验场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并任土肥室负责人。1954年,刘更另被国家选派赴苏联留学深造,就读于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经过几年异国苦读,1959年获副博士学位的他带着报效祖国的激情回国,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回国前,他听说分配在国家计委的朱基被打成了。

回国后的刘更另扎根于湖南祁阳农村从事农业科研,成果骄人。他也一时成为社会上广为传颂的先进人物,1983年《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刘更另的先进事迹。1984年元旦,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的刘更另收到一张参加国宴的请柬。没想到,正是这次机会,他与高中同学朱基重逢了。

刘更另告诉我们,出席国宴时,坐在他对面的一个人看起来有些熟脸却不知道到底是谁,当看到其座位上贴着的名条“朱基”,他心里就在想:这会不会是自己的高中同学朱基呢?转念又一想,不对,那个朱基被划成了,不可能坐在国宴的席位上。而他的名字也已由“刘庚麟”变为“刘更另”,所以两个人彼此都没有相认出。

事有凑巧,这年春节,物资部门的一个姓郑的湖南老乡来给刘更另拜年,刘更另顺便向他问起朱基,证实了国宴上看到的这个“朱基”正是自己在花垣高中的同学朱基,而且还了解了朱基这些年的一些遭遇。

原来,1958年4月,在国家计委工作的朱基被打成“”,并由国家计委党组报请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从此,的帽子,朱基一戴就是20年。作为55万分之一的分子,朱基被下放至农场劳动。所幸的是,朱基在农场只劳动了很短时间,就被调入国家计委所属的一所中专学校担任普通教员。1970年元旦,朱基被下放到国家计委设在襄樊的“五七干校”,一千就是5年,直到1975年才回到北京。当时,中央决定把原先并入燃料化学工业部的石油工业部重新分出,石油工业部急需技术干部,于是朱基被安排到石油工业部管道局下属的电力通讯工程公司。历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师,后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室主任,再后到国家经委先后任燃动局处长、综合局副局长等职。不多久,朱基被提为经委副主任。那次与刘更另一同出席国宴时,朱基的身份是国家经委副主任。

意外得知朱基的身份后,刘更另贸然给他寄去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自己是他的高中同学,并告知了自己名字的变更。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朱基没有回复。

不多久,刘更另起草了一个关于建立分子生物研究室而争取科研经费的报告给国家经委,托农科院党组书记转交给其亲家张劲夫(时任国务委员兼经委主任)。在报告中,刘更另提出了“要抓紧搞生物技术、高深技术,建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很快,张劲夫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同意科学家的意见,值得重视。基同志办”。直到今天,刘更另仍喜不自禁地说:“那次国家经委拨了100万元人民币,支持农业科学院办起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说真的,我很是感谢老同学朱基。”

刘更另没想到,朱基任总理期间还专程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考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当时的室主任告诉朱基:“这个研究室还是总理当年支持建成的。”朱基笑了笑,说:“这还是你们科学家给我提的建议。”显然,他对刘更另的来信记得很清楚。如今,刘更另欣慰地看到,当初自己上书筹款建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已扩建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下设研究室。

200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节日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惠风和畅,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水仙飘香。被邀出席晚会的刘更另至今还记得,这天19时45分,朱基同、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步入大厅,来到科技、文艺、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知名人士中间,与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台上祥云瑞彩丝竹声声,台下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联欢会进行中,热气腾腾的元宵端了上来。大家一起品尝元宵,畅叙友情,现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当时,大家纷纷请即将离任总理一职的朱基签字、合影,刘更另也来到他面前,说:“基同志,我们是同学。”朱基一时没想起来,以为是清华大学的同学。刘更另更正说:“不是,我们是国立八中的同学。”朱基一声“噢”,马上明白了,他为刘更另也签了个字,并亲切地握了握手。

“现在,我通过他的卫士张班长与他保持联系。退下来,他非常低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一生没有离开农业科学研究的资深院士

搞了一辈子土壤肥力研究,刘更另对土地有特别的感情。一旦看到土地闲置、浪费,他就感到可惜,心里牵挂这个田怎么不开发利用。看见农民乱施化肥,浪费化肥,又得不到好的效果,他十分忧虑。有时出去讲课,从机场一出来看见两边远处倒是有郁郁葱葱的绿色,近处的草坪却悬黄,黄的,他就在想:施肥施得不对啊,缺磷肥,缺有机肥。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和扬尘天气频率增加,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严重。作为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方面的权威,刘更另在治理沙尘暴的方面有话要说。他提出,在谈论北方草原沙尘暴的时候,能不能从畜牧业角度思考?可不可以考虑将畜牧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南方,让内蒙古等北方草原少养点羊,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际上,因为南方水域条件好,适合长草食动物,许多名牌品种都出在河南以南的南方,比如南阳黄牛、湘西的黄牛和马头羊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刘更另指出,节约在农业上最要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合理使用化肥。“据统计,我国南方地区3个省的化肥用量数倍于某些发达国家。可是粮食产量在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才5亿吨”。他感慨,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南粮北调”,现在却是“北粮南运”。传统的粮食大省这20多年减产50%左右。“追根究底,化肥使用过度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循环经济,具体说来就是要多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减少化肥用量。”

上一篇:文秘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律师事务所实习报告范文